第一篇:兰州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全覆盖
兰州市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全覆盖
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2018-2020)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关于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的部署要求,结合《甘肃省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全覆盖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农民合作社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载体,是连接农户、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主体。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全市农民合作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数量快速增长,而且质量也明显提升,在推进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2017年底,兰州市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5075家,其中,种植业2697家,畜牧业1755家,渔业7家,林业260家,服务业184家,其他类172家。成员出资总额达到107.7亿元,成员总数达到6.9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16.7万户,认定市级以上示范社227家,其中国家级31家、省级97家。全市2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共成立合作社1547家,其中有24个贫困村只有一家合作社。尽管近年来兰州市合作社发展相对较快,但合作社普遍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产业链条短、盈利水平低,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效果不够明显。全市5075家合作社年报率为70%-80%,约有20%合作社因没有在工商局网站上进行公示,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有的贫困村虽然登记注册了合作社,但没有产业支撑、没有能人带动,没有运转起来,没有开展实质性业务,存在不少的“空壳社”、“挂牌社”和“家庭社”;有的贫困村虽然建起了合作社,但没有覆盖到每个产业上,带动贫困户的能力不足,与合作社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目标任务及发展原则
(一)目标任务
总的目标任务是:2018年上半年实现合作社全覆盖,后两年重点开展规范化建设,实现提质增效。
2018年上半年,在已实现2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的基础上,只有一个合作社覆盖的24(不含新区)个贫困村要围绕种养殖及特色产业建立至少2个以上农民合作社。对运行不规范的合作社进行全面排摸梳理,列出名录,建立健全合作社的各项管理制度,促进其规范运行。
2018年下半年开始到2019年,对运行不规范的合作社,特别是对没有开展实质性业务的“空壳社”、“挂牌社”、“家庭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逐步进行整改,使合作社制度健全、管理民主、产权归属清晰、财务社务管理公开透明、机构有效运转,使贫困村合作社产业发展覆盖所有的贫困户,服务能力和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2020年,所有贫困村合作社规范运行、高效运转,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带动农户的能力显著提升,农户利益得到保障,切实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稳步实现脱贫目标。
(二)发展原则
——坚持合作社建设和产业培育相结合。积极培育贫困村主导产业,以产业为基础组建合作社,促进贫困村产业规模化发展。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服务成员为宗旨,坚持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全体成员共同受益。
——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循序渐进,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类型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措施,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坚持典型示范。加强示范社创建工作,树立一批运行规范的合作社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
——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监督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治理、信用自治、有效运行。
三、政策措施
(一)资金扶持
1.扶持标准。按照省级安排,对贫困村每个合作社按照50万元的标准给予扶持。扶持资金来源为中央、省级财政安排的合作社发展资金,及县级整合的相关涉农资金。
2.扶持方式。对合作社的资金扶持采取定额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担保补贴等方式给予扶持。
3.建设内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基地和办公场所建设、设备购置,产品储藏加工,产品包装、品牌认定,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冷链物流设备等。对合作社投资形成的资产量化到所有社员,社员账户规范并能按合作社法要求进行盈余分配。
(二)积极开展各级示范社创建工作。按照各级示范社创建标准,鼓励引导贫困村合作社积极参与示范社创建,进一步规范贫困村合作社运行机制,按照数量服从质量的要求,进行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把合作社带动农户数,特别是带动贫困户能力纳入示范社创建的一项重要指标,计划到2018年底全市新创建各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到50家以上,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带动农户尤其是贫困户作用。
(三)依托特色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村合作社发展。鼓励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围绕兰州高原夏菜、玫瑰、百合、马铃薯、中药材、草食畜牧业、猪渔禽、休闲农业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组建特色产业合作社,同时鼓励合作社自愿联合成立联合社,依托“企业+贫困村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根据贫困村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精选与本地资源相配套、具有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特色主导产业,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让贫困户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四)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依托各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流转有序、管理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优化土地规模经营结构,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特别是贫困村特色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率。为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按照生产需求进行生产,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提供土地资源。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贫困村合作社发展工作,市农委负责协调、强化指导。区县政府及农牧部门要主动推进、承担主体责任、制定方案、抓好落实。贫困区、县政府都要制定出台贫困村合作社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县、区方案由市农委审定后报省农牧厅备案。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合作社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严格工作责任,完善考评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大政策支持。各级财政要加大对贫困县特别是贫困村合作社发展的扶持力度,建立资金投入增长机制,不断加大投资总量;对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要全部用于合作社发展,同时,对整合的相关涉农资金优先用于合作社。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应农民合作社的信贷产品支持合作社发展;各有关担保公司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优先纳入贷款担保服务范围。国土部门对合作社用于产品加工储藏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按农用地对待,并拿出具体实施办法。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高度重视合作社人才培养工作,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加强贫困村农民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合作社辅导员及其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工作,区县财政部门也要安排培训经费,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支懂市场、会管理、有责任心的合作社带头人。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合作社聘用职业经理人,不断提升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
(四)创新合作社发展模式。各区县积极借鉴贵州六盘水“三变”改革经验,大力推广“庄浪模式”,按照“国有农业开发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运行方式,组织能人大户领办合作社,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劳务、资金、技术等入股合作社,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组建不同产业的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经营,收益保底分红。同时,采取“合作社+企业+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园区+贫困户”等多种模式,指导贫困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积极对接(将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对接情况报农牧厅备案)。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合作社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农民合作社跨区域、跨行业带动农户发展,提高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指导服务。各区县农业、农经部门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指导服务作用,要深入贫困村合作社内部,指导合作社修订完善章程,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成员账户,完善社员股金花名册,建立和完善合作社内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等制度,确保合作社规范有效运行。
第二篇: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来宾市兴宾区2012年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2012-7-5 编辑:兴宾区扶贫办
各有关乡(镇)人民政府:
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切实提高贫困村农民的整体素质,根据来宾市扶贫办来扶办〔2012〕3号《关于下达2012年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十二五”整村推进贫困村的实际,特制定 2012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实施方案。
一、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是全区32个贫困村(重点是“十二五”首批整村推进的16个村)及面上村在册的贫困户农民。对计生户、妇女、华侨(侨眷)、残疾人贫困户农民和贫困村的党员要优先安排培训。
二、目标要求
(一)通过结合产业开发进行培训,使每户农民都能掌握与自己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相关的实用技术。
(二)通过开展贫困群众参与式、启发式培训,探索和总结新的扶贫培训工作机制,为扶贫培训提供更好的办法和经验。
三、培训内容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围绕今年产业扶贫开发和“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以“农家课堂”培训、扶贫龙头企业办培训、乡村致富头人培训为主要培训形式。种植项目主要围绕种苗的繁育、高产栽培技术的管理、低产改造、病虫害防治等进行培训;养殖项目主要围绕禽、畜的科学养殖技术及疫病防治等进行培训。
四、组织实施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在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由扶贫办具体负责,根据业务情况,会同财政、组织、科技、农业、畜牧、林业等有关部门实施。
(一)启发式培训。在区扶贫办的指导下主要由乡镇和村级组织实施,做法是:分期分批组织贫困村贫困农户选择观看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编制的农村百部教材光碟,之后结合本村屯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讨论,结合本辖区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或当地主导产业,提出自己脱贫致富思路,产业开发申报项目。
(二)“农家课堂”培训。具体做法按照《广西扶贫“农家课堂”实用技术培训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做好农村实用技术“以点带面”的工作,每村重点扶持两名种植业、养殖业技术骨干。
(三)示范点培训。由去年挂“广西农村扶贫实用技术培训点”的农户进行培训,原则上以就地就近培训为主,也可以结合产业开发进行异地培训。围绕今年产业扶贫开发和“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进行。
(四)专家培训。由扶贫部门组织农业专家、技术员到农村、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科学种养业。
五、资金补助标准
(一)启发式培训、示范点培训和专家培训按每人每天32元的标准补助。其中,受培训农民每人每天补助20元,讲课、资料等相关费用按每人每天12元计。
(二)“农家课堂”培训。按每人每期170元标准补助(7天一期)。其中,培训户按受培训人数每人每期140元给予补助,培训户的补助有用于受培训人员的伙食、住宿、培训资料等费用;受培训农民每人每期补助30元,受培训人员的补助主要用于往返交通费。
(三)授课教师讲课补助按授课人职称级别确定,初、中级职称每小时40元,高级职称每小时50元。
附件:来宾市兴宾区2012年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计划表
来宾市兴宾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2年4月28日
第三篇: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问题思考
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问题思考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扶贫办 周良成
当前,制约贫困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贫困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提高贫困村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贫困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目标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本篇文章是我们对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几点认识,通过分析我县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肤浅的对策和见解。
一、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重要意义
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确保“整村推进”扶贫产业开发项目顺利实施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要使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不断引向深入,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从贫困村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和今后农村发展的趋势去分析理解,在贫困村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国家扶贫开发总体规划的根本要求。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第(十六)条提出: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必须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民间科研机构、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和各类科研组织直接参加项目,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在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水平,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安排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注重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毫无疑问,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贫困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拓宽稳定收入渠道的重要举措,换言之,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主要突破口之一,是贫困村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手段。
(二)开展贫困村实用技术培训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显而易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提高广大农民尤其是贫困村农民的综合素质,当前,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就具有特别明显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贫困村实用技术培训是实施贯彻广西扶贫开发工作目标,扎实推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需要。
我区把实施贫困农户实用技术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在《广西扶贫开发工作意见》中提出:要按照各个产业扶贫项目需要,对参与项目实施的贫困农户(包括异地安置村屯的农户)进行相应的实用技术培训。要完善“农家课堂”培训方式,不断提高特困农户经营能力和致富水平,并明确了开展以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以上的任务目标。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分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验收办法》的要求: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80%以上劳动力接受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掌握1—2门致富技术。为此,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我们当前进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四)开展贫困村实用技术培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富民强国的需要。
当前,我们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怎样才能在贫困村贯彻实践好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贫困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广大农民群众,贫困村的各种资源才能得到更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潜在的效益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农业最终要靠科学解决问题。”20世纪中叶以来,在现代科技的带动下,农业科学发生了新的革命,高科技对农业有更直接的推动作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已呈现五方面的趋势:一是广泛使用生物技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已在农业领域中取得重大进步,成功地开发了许多优质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其中有些进入了商品化生产阶段;二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用遥感技术掌握土地、水文、农作物和病虫害的细微变化,可以及早发现各种苗头,减少损失;三是农业工厂化。现代化的养鸡场、养殖场和无土栽培等,都是农业工厂化的体现;四是农业产业化。就是在政府的协调下,由科研部门提供成熟的、适应市场和农村实际情况的科技成果,再由企业来推广,把农民组织起来应用这些科技成果。未来的农业将是种、养、加工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五是生态农业。实现农、林、牧、副、渔相互配合,建立大规模的生物循环工程,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废物也得到综合利用,没有环境污染,形成完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就必须走科技兴农的道路,而在我国农村,尤其是贫困村,生产方式仍然十分落后,甚至有些村仍然停留在原始状态,刀耕火种的现象累见不鲜,所有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强烈反思。因此,我们要把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到富国强民和民族存亡的高度去认识,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积极自觉地投身到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中去,并切实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富民强国的有效载体,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以满足农民群众求知、致富的渴望。从这方面看,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关系到民族振兴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政治问题。
综上所述,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是贫困村群众的强烈愿望。换言之,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二、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以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近年来,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各级财政扶贫资金的大力扶持和贫困村农户的积极参与下,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为贫困村实施扶贫产业开发项目提供了较为牢固的技术保障,为贫困户稳定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投入不断加大。一是财政用于扶贫培训专项经费不断增加,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部分由2001年的24.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9万元。二是产业开发项目投资安排有技术培训配套投入,2004—2007年我县获财政扶贫产业开发资金共498万元,其中项目技术培训投资20.79万元,从而为贫困村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贫困村农民科技水平得到提高。通过财政扶贫资金的大力扶持,在贫困村培训了一大批农民实用技术骨干,据统计,我县自2001年以来共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2期/33460人次,接受培训的农民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成为当地扶贫开发的主力军,一些种养和加工新技术如药材种植、茶叶种植、毛竹低改、毛竹加工等新技术在贫困村得到了推广应用,贫困村农民脱贫奔小康的本领得到增强。
(三)农村产业化经营框架开始现形。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化进程,扶贫重点产业得到健康发展,通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确保了我县各扶贫产业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目前全县茶叶种植发展到23756亩,药材发展到21300亩,在全县现有的32万亩毛竹中累计实施低产改造61050亩,为农业产业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树立了一批干部、党员带头户和贫困户脱贫典型。通过实用技术培训,涌现了一批村干带头户和典型示范户,如白云乡保江村委主任吴新华,参加培训之后,充分利用自家的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按高标准对自己承包的30亩毛竹进行低改,年内仅销售毛竹收入达5460元,使用新技术饲养生猪,年出栏12头,收入6000余元,购置竹木加工机械3台套办一个小型竹木加工厂,年加工竹木收入12000元,全年收入23460元,此外,他还在自家的茶籽地套种八角2000株。他经常向本村群众介绍经验,组织参观学习,使全村群众自觉地学习运用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在吴新华的带动下,保江村由此从一个贫困落后、人心涣散的后进村,一跃成为白云乡的先进村。红水乡黄奈村党员韦红相、吴新荣参加培训班结业后,带领本村群众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新种植茶叶3000亩,使该村累计种茶叶面积达5400亩,全村人均种植茶叶面积1亩,为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基础。安太乡甲报村贫困户贾杏花,一家4口人,参加县扶贫办举办的茶叶种植管理培训班后,抓住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的机遇,两年间种植茶叶140亩,经过科学管护,现已有40亩开始产生效益,每年采鲜茶收入达28000元,人均增收达5000元,预计5年后全部进入盛产期,按每年每亩收入4000元计,可实现总收入560000元,年纯收入可达200000元,成为全县远近闻名的、通过实施产业开发项目,使用科技脱贫致富的典型,贾杏花也因此光荣地当选为自治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还不够科学。主要表现在:一是上级业务部门下达到各县的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内容不够具体,实际上,上级下达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通常是按培训类型下达计划指标,只侧重于下达培训数量和安排资金,没有明确的、具体的培训项目内容,加之下达培训计划任务的时间与扶贫项目实施季节相错位,以致造成县级在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运作过程中,往往都是死等上级下达培训计划后才机械地按部就班,甚至出现年底为完成培训任务突击培训的现象,检查考核也没有明确的依据,造成培训效果不理想;二是县安排给乡镇的培训计划把关不严,往往仅凭一份简单报告就下拨培训经费,没有认真进行深入核实和联系当地扶贫项目实施的实际,造成培训内容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多数乡镇就培训而抓培训,没有很好结合当地扶贫项目实际、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等实际需要设置培训内容,学用脱节,甚至出现年年重复培训的现象,致使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三是乡(镇)、村根本没有要制定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规划或计划的概念,贫困村农民更是被“蒙在鼓里”,以致造成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往往凭个别领导一句话敲定,摆个场面应付了事。
——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方式存在随意性。在县级组织实用技术培训采用的方式上,由于贫困村多,加之地处边远,交通不便,致使统一集中培训的方式难以满足群众的需要。所以,除村干部培训、农家课堂培训和致富带头人由县直接参与组织集中培训外,面上的其它实用技术培训一般由各乡(镇)自行组织,但乡(镇)、村又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和培训场地,相当部分培训还是以会代训,有的即便是集中培训,也存在照本宣科,见子打子,没有很好地联系贫困村发展生产和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的实际技术问题进行施教或示范,难以达到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浮在面上的培训方式很难取得实效,同时也难以检查督促。
——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考核机制还不健全。对实用技术培训的检查考核尚未形成制度化,目前,认定培训的成绩还是简单地凭培训花名册和经费拨付情况来衡量,县、乡、村虽然都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安排,但不注重培训后的跟踪管理和培训效果评估,在检查时往往侧重于培训数量是否完成,而忽视培训内容是否实际、培训成效是否明显,以致于有些培训流于形式,不负责任地估计汇报培训成果的现象时有发生。
——部门各自为阵,培训资源难以整合。由于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缺乏政府主导,部门条块分割,以致出现农业、林业、科协、扶贫等部门都各自为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分别搭台唱戏,乡、村胡乱捧场的局面,从而导致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缺乏针对性和严肃性,乡(镇)、村、贫困户难以适从,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
——有些乡(镇)领导对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是可抓可不抓的软任务,经济工作才是必须抓的硬指标,没有安排专人具体抓,有的虽然作了安排,但遇到中心工作时,实用技术培训就只好让路。培训经费使用后也没有及时报帐或按要求建立培训档案,甚至有个别乡(镇)出现简单应付和造假现象。
三、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众所周知,由于地理、自然、历史、民族等原因,所有的贫困村社会经济基础落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群众综合素质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不强,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农民生活质量差,抵御风险能力弱,低收入层面大,所有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贫困村屯干部、群众文化素质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对此问题,我们对我县白云乡的村两委班子和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作了专门调查。据调查统计,白云乡13个村两委班子成员共78人,其中具有中专文化(业余中专)1人,高中文化的17人,初中46人,小学以下(含小学)文化14人。全乡劳动力16905人,其中具有中专文化的23人,高中674人,初中3292人,小学以下(含小学)12916人。村两委班子初中(含初中)以下人数占班子总人数的76.9%,劳动力小学(含小学)以下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76.4%。由于贫困村干部、群众的文化素质过低,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只能在低水平的层面进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二)基层缺乏实用技术培训指导人才。以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每个乡镇人口都在20000人以上,贫困面都很大,而且居住分散边远,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在编农业技术员一般只有2—4人,这些技术员实际上以粮食生产方面的专业居多,不管从技术人员数量上,还是从技术人员专业结构上看,都根本无法满足广大贫困村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的需要,存在培训死角在所难免。
(三)贫困村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础条件差。由于贫困村经济脆弱,基础设施落后,普遍缺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良好条件。一是交通问题突出,就融水而言,119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都十分落后,现仍有10个村没有通公路,有79个村尚未通四级公路,即便是已通四级公路的村,由于缺乏资金管护,造成水毁无法修复,路况极差,通车不正常,各自然屯的交通问题更加严重。二是贫困村都处在边远山区,各个自然屯居住零星分散,又缺乏通讯设施。三是所有的贫困村都没有培训场所和培训设备,加之没有培训教学示范场所,以致造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宣传组织非常困难。
(四)贫困村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由于地处边远,贫困村农民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甚至每年都难得到本乡(镇)政府所在地一次,更谈不上与先进地区的学习交流,以致思想僵化、闭塞保守,缺乏科技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缺少掌握农村实用新知识、新技术的强烈愿望,加之家庭经济脆弱,扩大家庭生产投入困难,科技知识运用乏力。同时,由于受打工潮的影响,大量轻壮年劳动力盲目外出,留守的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的“三偏”农民,这部分农民思想更加保守和愚昧,“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最为严重。这些现象,形成了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的巨大阻力。
(五)地区之间沟通交流受客观因素制约。贫困乡(镇)、村之间距离遥远,交通闭塞,造成培训投入增大。例如融水县要组织融江片的贫困户到贝江片学习药材种植技术和毛竹低改、毛竹加工技术,必须往返300多公里,从而增加了路费和住宿费开支。所以,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地区之间学习交流的空间和培训效果受到很大限制。
虽然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客观上存在很大的挑战性,这是我们在培训工作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列为重点工作来抓。国家新阶段的扶贫工作提出了“一个瞄准,三大重点”的工作思路,“一个瞄准”,就是瞄准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落实,对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投入必然加大;通过国家的大力扶持和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得到很大改善;当前,农村大张旗鼓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将有力地带动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开展;经过多年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实践,吸取了很多宝贵经验,以及贫困村农民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等等。所有这些政策和措施构成了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所以,我们必须认清形势,认真权衡利弊,树立信心,迎难而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开创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新局面。
四、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切实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是开展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根本所在。而要提高工作的实效,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走群众路线,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提高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实效,关键是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科学性,而培训计划的核心首先是选准培训内容,以加强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针对性,所以各级培训主管部门要针对农村的实际问题,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目标,按照自下而上的决策程序确定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具体内容。一是要深入贫困村,组织贫困户广泛参与,培训什么?怎么培训?允许贫困户有发言建议的空间,尽量避免培训计划与贫困户实际脱节。二是各乡镇必须围绕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特色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要求制定好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规划和计划,并坚持按培训规划展开培训,杜绝培训内容随意的现象发生。三是制定完善自下而上的计划程序制度,严格履行“贫困户→村委会→乡(镇)→县(区)→市→自治区”的培训计划审批程序。
(二)积极创新培训方式。要立足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现贫困户增收脱贫的目标,因地制宜地采取符合本地区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方式,增强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实践证明,科学、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能有效地调动贫困户参加培训的兴趣和积极性,能有效增强培训效果。目前,传统常用的“见子打子”或“一成不变”式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不仅降低了培训的效益,也降低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随着“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不断总结完善,贫困户对培训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因此,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改进培训形式,改变那些单调乏味的培训方式,尽快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由灌输式向自主式的转变,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变,由单一的静态形式向动静结合的形式转变。切实把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与他们的家庭生产实际和致富本领的提高统一起来,努力在提高贫困村农民解决生产技术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县级农业推广学校和县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将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基地作为培训的示范观摩园,把农村能人作为培训的辅导员,增加培训的吸引力和实用性。要重视把实用技术指导人员“请”到贫困户的家门口,“面对面”地传授知识,激发贫困户参与培训的兴趣,促进贫困村农民综合素质的快速提高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认为,在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实际操作中,不能死套某一种方式不放,而是要根据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灵活地、各有侧重地采取一些实用性广、贫困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培训,采用哪一种方式进行培训,可由培训对象自主选择,尽量避免强拉硬拖。从贫困村农民的文化素质、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等特点出发,我们认为,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除了当前使用的“农家课堂”、致富带头人、村干培训等方式外,还应该灵活地采用如下的方式进行培训,这些方式有:
1.“推广式”培训方式。依托已建成的扶贫产业开发基地和科技示范户,组织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学习仿效推广。
2.集中办班培训方式。利用贫困户农闲时节集中举办培训班。统一印发技术资料,聘请技术专家或技术员进行技术讲座。实地传授解决技术问题。
3.巡回培训的方式。根据贫困村农民一定阶段或及时需要的实用技术,制成针对性的技术资料或光碟,组织选派技术人员按照实际需要的时间,适时到各乡(镇)或村屯,进行巡回培训。
4.实地培训的方式。为方便农民和节约经费开支,同时便于解决千家万户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组织抽调技术人员组成若干个培训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帮助农村群众解决种养技术难题。
5.基地示范培训方式。围绕当地扶贫产业开发项目,建立高标准的项目实施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基地和产业大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6.大户帮带培训方式。在实用技术培训中,把贫困村中涌现出来的致富典型及时总结推介,请这些典型户传授致富经验和实用技术。
(三)健全机制,增强培训工作管理的规范性。要推进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有序进行,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检查督促机制。各市必须制定好确保县级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产生实效的检查督促方案,县委要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情况列入综合目标考核,由政府牵头,定期检查督促乡(镇)、村的实用技术培训情况。县对每年各乡(镇)、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年终总评,确保各项培训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要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明确规定各级财政由于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比例,完善、严格管理培训经费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以及严格查处贪污、挪用或违规使用培训经费的行为的有关制度。三是要制定统一规范的、各部门必须遵照执行的县、乡农民实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对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进行动态管理,积极探索建立贫困村劳动力资源库的机制。
(四)加强培训人才队伍和培训设施建设。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契机,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人才队伍和培训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强县直涉农部门和乡(镇)站、所的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造就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技术能力过硬、能吃苦耐劳、积极主动为贫困村服务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并落实技术人员挂钩联系措施,保证每一个贫困村都安排有农业技术员挂钩联系指导。二是不断加强县级农业推广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员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建设一支讲政治、懂业务、善组织、敬业精神强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师资队伍。三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和配备培训设备,建议安排培训经费在重点乡(镇)建设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每个村委会配备电视机、投影机等教学设备。
(五)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工作的系统性。要抓好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必须统一协调,整合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一是要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县政府要具体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县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形成一个由县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责任分工明确,乡(镇)、村具体抓落实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体系。二是要整合教学资源。要将县党校、县农广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乡(镇)业余党校、成人教育学校等教学场所有机整合,发挥聚合效应,为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所用。在总结近年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基础上,继续把农村党员培训与农村能人培训、扶贫骨干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整合培训经费。将各部门用于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经费进行集中使用,统一管理,每年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改变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多头管理,多头组织,重复培训的状况,努力增强培训效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六)切实加强贫困村本土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要形成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长抓不懈的的良好局面,必须切实加强对贫困村本土农民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留下扎根在贫困村的技术员,长期担负当地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的培训、指导工作,以更快达到治本的目的。建议从每年的实用技术培训经费中安排一定的比例,资助从贫困村中选派一定名额的应届中学毕业生到有关职业院校学习,分期分批为贫困村培养一批实用技术骨干。以增强贫困村在实用技术应用方面的“造血”功能,逐步朝自主发展的目标迈进。
第四篇:全覆盖学习
2016-2017年辽宁省东港市椅圈镇中心小学“全覆盖”
远 程 培 训 实 施 方 案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丹东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十三五”校本培训管理的实施意见》(丹教2016 51号)(东教通2016 41号)文件要求,按照东港市教师进修学校“全覆盖”远程培训的要求,根据椅圈镇小学实际情况制定此实施方案。要求我镇各个学校严格按照方案组织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训学习。
一、培训对象
椅圈镇小学所有教师(在2017年9月30日之前退休的教师可以不参加)
二、培训目标
加强师德修养,优化职业心理,提升实践能力,满足教师需要。
三、培训内容
以专题课程学习和研修活动相结合,理论知识掌握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包括预设性课程和生成性资源两个部分。
四、培训方式
采用预设引领、岗位实践、网络支持、活动生成、网络研修贯通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依托继教网研修平台和学员的岗位实践完成整个培训过程。
五、时间安排
2016年12月15日-2017年6月15日
六、考核评价及要求
1、每个学员必须完成720分钟的学习。
2、学员对照自己的学科教学实际,提交一份教学案例。(必须是自己所任学科的一线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等,必须是自己原创,杜绝抄袭,否则视为不合格)。
3、每个学员需要提交一份教学点评或者学习体会、发表主题帖并回复、提交一份研修日志等,一项皆可。
4、每组的网上研修学习任务提交由中心小学统一安排完成。
5、此次学习和各个学校的业务学习相结合,纳入到对各个学校的检查考核。
6、对于没有完成以上任务的教师视为不合格,需要到东港教师进修学校参加补课学习,所有费用本人自己承担。
7、培训结束后每所学校需要上交一份(签到表、培训过程录像、培训过程照片、学习体会、反馈评价)材料上交日期为2017年7月1日前。
格式要求:A4页面,左右页边距3.1,上下页边距2.5,标题宋体三号字,正文宋体小四号字,所附图片要有对应文字说明,每页两张图片,高度9-9.5厘米,宽度13.5-14厘米。
8、每组集体学习为360分钟“师德修养与心理健康理念”,分组学习为400分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按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品生品社、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分8个组每个学科学习时间最低为100分钟,学科分组学习要按时间依次进行,不能同时学习。
9、个人材料以组为单位将电子材料发送到邮箱:linjun7766@163.com
10、本次培训后,中心小学将对“全覆盖”学习进行总结。
七、培训组织与管理
椅圈镇小学“全覆盖”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
兰成友
副组长:
林
君
林永峰
成员:
李岩昌
张忠洋
常克斌
孙晓鹏
石远胜
夏德成王振娥
曲慧卿
谢运喜
李开东
范德昌
其中:于家小学和枣山小学为一组,由枣山小学负责
桦木小学李店小学和依兰苏小学为一组,由依兰苏小学负责
五台摄像机由中心小学给协调安排解决。
椅圈镇中心小学
2016年1月6日
第五篇:江村农民生丝合作社的启迪
江村农民生丝合作社的启迪
冯月根
费氏《江村经济》的出版,成为社会学研究的范本,也引起学界对江村的关注,江村便成为中外学者研究中国农村的基地。江村,是费孝通所起的学术村名,其地理名叫开弦弓村,位于太湖东南岸,今隶属于吴江市七都镇。1929年2月,“吴江县开弦弓有限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宣告成立,这是我国农村首家农民股份制合作企业,但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好景不长,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虽然,时境已过去整整80年了,可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也对当今开展新农村建设有着深刻的启迪。
生丝合作社的背景与过程
太湖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植桑养蚕。吴江以产丝著称,南宋有“耕桑之富”,明代“辑里湖丝”为上贡、出口茧丝。晚清,太湖南岸出现了因经营蚕丝业而发家的豪富阶层,形成我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民国初年,吴江有桑田20万亩,桑树600万株,养蚕21000家,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
1923年,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郑辟疆率青年教师费达生、胡咏絮等,“鉴于吾国蚕业日见衰落”,到太湖南岸的开弦弓村等地宣传土丝改良。翌年春,省立女子蚕校推广部与开弦弓村合作办蚕丝改进社,开始采用改良的木制机器来替代旧式机器,有改良的木制机器10台,由村里的教书先生陈杏荪充当“桥梁”,把过去由于丝业失败而受苦的20户人家召集一起,连同陈杏荪家庭共21家,开始蚕业改革工作,同年6月,改进社在开弦弓村举办“丝茧展览会”,参观者“有各界人士及各地学生,颇极一时之盛”。1925年,改进社选派年轻女子10余人赴省立女子蚕校实习制丝法三个月。第二年,改进社推广新法养蚕,其蚕茧产量比传统方法增产40%。蚕户添购足踏缫丝车70部,用木制烘箱杀蛹。当年出改良丝8担,经郑辟疆介绍,售于上海纬成公司,“丝价特高,最高者每百两得净洋81元。全村蚕户,为之轰动”。
1927年,改良木制机器总数增加到100余台。村子里先后有70多名青年妇女进入女子蚕校在当地举办的训练班学习缫丝技术。1928年,继续缫制改良丝,但产量锐减,仅8担多。加之,丝市疲软,“木车制丝,断头太多”,质量达不到出口标准,年底出售给上海锦云绸厂,平均价格跌到每百两60元。经此痛苦,须进一步改良缫丝生产,乃提出组织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由郑辟疆、费达生规划经营,协助筹办,孙伯和、施文卿、费璞庵接洽借款,由孙杏荪等召集人员,几天后愿意出资入社者有400余户。1929年2月,吴江县开弦弓村有限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成立,共集资753股,每股20元,江苏省农民银行授信合作社1.5万元长期贷款,震泽江丰农工银行发放短期贷款3000元,筹资兴建合作丝厂。又征地4亩,建房30余间,建双灶6座。装置机器,计日式缫丝车32部,复摇车16部,全部设备计洋21000余元,还派出善制改良丝的社员60多人到县立蚕桑场技术培训2个月,于八月初五开车生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机械丝厂。投产2个月后产丝12担,出售给上海纬成公司和华顺绸庄,其中一等丝10担,担价1534元;二等丝2担,担价1425元,当年决算获得利润10870元,社员分得的红利相当于所购股份的两倍。
1930年春,添置日本绪式缫丝车8部,复摇车10部,日出丝约25斤,但由于世界性经济不景气,丝价下跌,丝厂亏损了3010元,1931年又亏损4183元。1935年合作丝厂装备了新机器,由日本最新型机器修改而成,丝产品被出口局列为最佳品,村子里有106名16岁至25岁的女青年被吸收到合作丝厂和村外的工厂工作,1936年,中央合作研究班参观团到开弦弓村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参观考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吴江县全境沦陷,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歇业,省立女子蚕校的教师也离开村子,向后方转移。1938年日寇进村扫荡,丝厂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开弦弓村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于1946年3月22日曾恢复运作,有社员399人,社股每股10元,共认股30300股,但当时农村经济凋敝,财力不足,从业困难,不久合作社宣告解散。生丝合作社给予当今的几点启迪
开弦弓合作丝厂在当时受到国内外各界的瞩目,1930年6月《江苏党务周刊》第24期发表了徐绍阶撰写的《本省唯一之模范合作社》一文,文中讲到“欲求产业之繁荣,经济之发达,自非深入农村,普遍提倡合作事业不为功也„„,开弦弓乡之生丝精制合作社,份子健全,组织完密,自选种育蚕,至于缫丝,无不采用科学方法,以故业务发展,有蒸蒸日上之势,非也全国之标榜”。
1933年,费达生在北平《独立评论》上发表了题为《我们在农村建设中的经验》的论文,谈到亲身感受科技下乡,教育与生产实践的体会。她说:“农村运动最重要的条件,是从事此种运动的人能有服务的热忱和技术的训练。没有服务热忱,不以事业的成功为人生最大安慰者,很不容易到农村去身受种种生活上的困苦。没有技术训练,即使到农村去,也不容易获得农民的信仰,也不会产生重大的效果。” 开弦弓合作丝厂毕竟是我国农民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从而为各地农村发展现代工业提供了开创性的范例,是现代乡村企业之鼻祖,开辟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也告诉人们,发展农村经济与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相关。尽管开弦弓合作丝厂不复存在,但仍然对我们当今新农村建设有着启发和启迪。
一是资金问题: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面广量大的农村,发展与建设都离不开资金。金融界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信贷支持,因为,农民自身资金投入有限,又没有资产作抵押,贷款融资比较难,开弦弓合作丝厂取得江苏省农民银行和地方银行的授信和贷款,使合作工厂得以筹建和生产正常运转。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加工生产资金链的问题。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阐述了“工厂资金主要靠信贷,并不是靠人民投资”。二是技术问题:专业合作组织与专业技术密切相关,从开弦弓合作丝厂看到了合作工厂代替家庭手工业是由技术考虑决定的。蚕丝业作为村子里当时当地的重要乡村工业,江苏省立女子蚕校通过引进科学的生产技术和组织以合作为原则的新工业,来复兴乡村经济。合作社社员亲身实践了机械丝厂和设备技术改造后,取得明显的产品质量与效益。我们现在搞新农村建设更要重视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提升,我国有众多的大中专农业技术学校和农业科研院所,要到农村中去,贴近“三农”,使教学和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广阔农村,大有作为。
三是组织问题:开弦弓合作社,按照农民自愿入股的原则,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联结体,实现作坊式小生产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产加销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资源的有序与合理配置,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精加工、深加工和绿色、有机、无公害方向发展,形成农工商相辅的主导产品。开弦弓合作社用“有限责任”、“精制”、“运销”来定义合作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且产品成为出口最佳品。四是政策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措施。开弦弓合作社以现代工业下乡或技术改良来推进乡土重建,农民亦工亦农,从小农经济向合作经济迈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因此,要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宽松的发展环境,在税收、电力、土地、信贷、项目报批等方面放宽条件,倾斜政策,开通绿色通道,更不能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纲上线”。我们要尊重农民的创造性,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因地制宜,促进农民自愿合作,自主发展。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工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等等都是农民的伟大创造,农民才是改革的探索者实践者。
我们要从80年前江村农民生丝合作社中得到一点启迪,建设新农村不光是农村的事,更是全国人民的事,建设新农村主要靠政策扶持,各行各业支持,只有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才是中国真正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