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析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探析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近些年来,领导干部违法犯罪问题已引起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人们正努力分析领导干部违法犯罪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主要表现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们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有利于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同时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也乘机而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多数干部能够经受住严峻考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也有一些领导干部经受不住新的历史性变革的考验,经受不住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丧失理想和信念,忘记党的宗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蜕变,违反党纪国法,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那些腐败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脏枉法,行贿受贿,任人唯亲,拉邦结派。领导干部腐败,往往会编织腐败的关系网,培植出更多的腐败分子。近几年来,有些地方,由于主要领导 干部腐败而造成不少下属干部腐败。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涉及干部的面较广,职级层次较高。党政干部腐败、司法干部腐败的案件屡有发生;有些违法犯罪的金额大;窝案、串案突出;腐化堕落、讲排场、比阔气、盲目追求高消费的奢靡之风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滋长,等等。典型的大案要案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受贿案,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索贿案、受贿案,广东省湛江市特大走私、受贿案等。重大的腐败案件,在党内毕竟是极少数,大量存在的是一般的不廉洁行为和不正之风。比如,党政干部乘坐超标准小汽车问题,在住房方面以权谋私问题,用公款吃喝玩乐、挥霍浪费问题,基层干部作风粗暴、与民争利问题,基层站所吃拿卡要、不收礼品不办事问题,等等。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领域广泛,手段多样,形式各异,概括起来主要有贪污、行贿受贿、以权谋私、失职渎职、徇私枉法、徇情枉法等等。
二、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其中既有工作 上的失误,也有体制上的不足;既有当今拜金主义的利益启动,也有传统的、外来的腐朽消极文化的影响。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科学分析,找出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丰要原因,以便对症下药,为预防、制止领导干部的违法犯罪,完善法制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一)拜金主义风尘的影响,是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重要思想原因 在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国家工作人员在党的长期培养教育下,绝大多数是好的领导干部,或比较好的,他们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实于社会主义祖国。但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在党内和社会中至今仍然存在;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隙而入,侵蚀一些干部的思想和作风。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存在了,但是反映剥削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还没有随之消灭,剥削阶级腐朽文化思想的影响仍相当严重,还会时时刻刻地侵蚀人们的思想。“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风潮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剥削阶级腐朽文化思想的典型表现,并有着广泛的影响。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受错误思想的影响和诱发,内心世界是:“有了钱才能有一切”,“有钱能使鬼推磨”,“谁有钱就是英雄好汉”,“金钱万能。”而当前国家工作人员往往待遇较低,工资水平不高。特别是以货币为媒价的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时期,“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文化有它广泛的市场。外在的“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腐败文化因素,对一些领导干部产生了影响,使他们产生了崇拜金钱、向往财富的心理,进而引起自身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这样外在的“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因素以个人需要的形式反映在主体的结构中,转化为自身的主观因素。这种因素的积累和膨胀,逐渐形成犯罪思想。这 一变化过程,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叫做腐败因素的“内化”过程。犯罪思想形成以后,付之行动,实施贪污、行贿、受贿等犯罪行为,这是犯罪思想的外化过程。这种外化现象进一步毒害人们的思想和污染社会风气,产生了一种恶性循环。一些领导干部就是在这种恶性循环的腐蚀下,为了私利,为了金钱,利用职权,违反规定,贪污、受贿,或进行其他违法犯罪。有些领导干部在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不择手段,胆大妄为,表现了极大的贪婪性。大量的事实证明,“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风潮腐化了一批领导干部。
我们有些干部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等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工作上的顾此失彼,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滋长起来。有些干部觉得,吃点喝点无所谓,收点拿点小事情,不觉得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对党中央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措施说三道四,这种思想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大量事实说明,许多领导干部违法犯罪,都是从吃吃喝喝、拉拉扯扯开始的。因此,如果党政干部对这些不廉洁行为不引起注意,那往往就是堕落的开始。古语曰: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党、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如果在党政机关和干部中奢侈浪费形成一种风气,那是非常危险的,腐败案件就会层出不穷,查不胜查。
(二)执法不够严格,放纵了部分违法犯罪
权大还是法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有一些领 导干部,包括某些比较高级的领导干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超越法律之上的位置,遇到问题不是以法律为准绳,而是滥用职权,直接拍板定案,特别是在查处违法犯罪案件时,执法感情化、金钱化、商品化。“案子”一进门,双方都托人,甚至案子还没进门,说情人就来了。一些老领导、老部下、师生、同学、战友、亲属、朋友等,各种关系为违法犯罪者说情,使执法人员受到严重人情关系的束缚。有的执法人员就重情义,轻法律,在具体案件处理上不秉公执法,办人情案,办关系案,放纵了违法犯罪。违法犯罪者及其亲友还以钱买法,总千方百计不惜重金为违法犯罪者保名、保命、减刑、卸罪。有些执法人员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和手段,“拿了别人的手短,吃了别人的嘴软”,得了好处大家都是好人。一些地方和单位治党治政不严,“好人主义”盛行,有的领导干部甚至庇护腐败和犯罪。
再说,执法队伍的自身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有些执法人员思想作风不够过硬,对社会不良之风缺乏抵制力,或特权思想严重;有些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差,专业知识欠缺,业务能力低,判决、处理不当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当前某些领导干部采用高科技手段实施违法犯罪,而现在执法机关的设施、装备却因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更新、充实,甚至非常陈旧、匮乏。执法手段落后,经费紧张的现象较为突出,这种情况在基层执法机关表现得尤为严重。
总而言之,目前执法受特权思想、人情、金钱、手段、技术情况的影响,显得不够有力,使得某些领导干部的违法犯罪得不到严肃查处,这是 发生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国家公务制度及管理中存在一些漏洞,给了违法犯罪可乘之机
制度、管理上的漏洞是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在新旧体制转换中,旧的体制并未完全失去作用,新的体制不够健全,体制、法制和政策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新旧体制的磨擦碰撞使得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矛盾,工作中暂时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这就给了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在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中,由于我们的一些政策、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还有一些不健全、不完备的地方,还存在一些漏洞。有些法规规章有禁止而无处罚规定,形同虚设。有的法律法规不具体,不严密,量刑、行政处罚的伸缩性大,给处理中的人为因素增加了活动空间。
有的单位管理混乱。如财物管理方面,有的单位财务制度不健全,帐册混乱、残缺不全,帐目收支不清,对报销单据审查不严,对财务的检查、监督不严,甚至会计、出纳一揽子不分;有的单位物资收发制度不严,入库不验收,出库不清点,领物无定额,物资乱堆乱放,无人负责。这些管理上的混乱,不仅给违法犯罪分子有机可乘,甚至致使违法犯罪分子长期未能被揭露,更加肆无忌惮地寻机作案。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当要求不能很快答复时,贿赂这种“毒瘤”就很容易滋生蔓延,行贿也就成了一种打通关卡、联系原材料、物资,推销产品、净产品等等的“润滑剂。”
(四)监督不够有力
权力缺乏制约,必然导致腐败。领导意味着掌握权力,而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控制和驾驭得不好,就必然会成为“寻租”的对象和谋利的手段,还可能被用之作恶多端,祸国殃民,而不是除暴安良,富国利民。
这些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强化监督。目前,我国监督体系中有党纪监督、权力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直接监督等,层次多。但是,我们现在的监督机制、监督方法、监督力度等,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的各种监督比较松散、零碎,配合少,未能在整体上协同合作,形不成合力,而且监督因受各种制约,腰杆子欠硬,阻力大,作用不够明显。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目前各种监督的职权、程序、措施等还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不足以让违法犯罪的领导干部感到足够的恐惧,在权力监督中,倡导性监督多,强制性监督少,动真格的少;听取审议汇报,视察调查后和风雨地提几条建议或意见、询问等这类监督形式多,程序性听取报告,视察调查走马观花,甚至只看几处精心准备的几个“盆景”,即使发现一些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也疏于追踪整改结果,而对撤职、罢免等带有“惩治性”的法律监督形式使用得不多;一般问题监督得多,触及深层次问题、个别问题监督得不够。按照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国家权力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进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而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许多工作是靠各个专门委员会去进行的,但权力机关的专门委员会基本上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将要退休的干部转过来组成的,而他们的供给关系仍在 原单位,其工资和其他福利仍由原来的单位供给。这种现状,如何让他们担负起法律赋予的监督重任?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独立于行政机关,可对政府进行监督,但其经费却依赖于政府。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受同级党委的领导,对同级党委推荐、决定的领导干部进行监督,亦有很多困难和障碍。
有的人对监督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有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认为监督影响效率,“碍手碍脚”,甚至有的视人大监督为“多管闲事”、“挑毛病”、“出难题”、“多此一举”。人大监督中,有的担心政府重大事务一般都经过党委研究,一旦监督,怕被说成不受党的领导,或者得不到党委的支持;有的怕与政府、法院、检察院搞坏关系,怕得罪人,因而不愿监督。
近几年,一些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给党和人民造成较大的损失,正是缺少对其权力有效地监督制约所致。
三、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防治措施
领导干部违法犯罪严重损害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下大决心、下大力气来解决领导干部违法犯罪问题。全国都应把加强廉政建设作为振党兴邦的重大任务来对待。这要求我们提高认识,健全制度,严肃执法,加强监督。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教育
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干部的认识上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教育干部弄清剥削阶级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区别,帮助领导干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收入的关系,帮助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不 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增强拒腐蚀的能力;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开展勤政、廉政教育。党的组织部门要把忠于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大公无私,清政廉洁作为评定干部革命化的主要标准。报刊、电台等新闻舆论工具要经常表彰清廉从政先进人物,抨击资本主义价值观。文化教育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不断开展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及爱国主义的教育。党校、干校培训班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应把反腐倡廉的教育列为重要内容。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在领导干部中树立宪法相法律的权威。
在领导干部中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首先要从党政领导做起,各级党政领导不仅要学法、知法、懂法,而且要守法、用法。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讲座时强调,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知识有重要意义,既是适应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守法的需要。各级领导干部都应通过各种形式去学法,树立高度法治观念,充分认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我们国家根本目标、根本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通过法律学习、教育,克服“人治”、权大于法的封建特权观念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实行管理的方法和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处理问题,坚持依法办事,提高依法决策的水平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要把努力提高干部的法治观念放在重要的日程上。邓小平同志强调,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要认真研究普法教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提高普法宣传和普 法教育的功效.在各级党校应建立正规化的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培训班,使各级领导干部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其选举,任命的领导干部,应事先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和考试,考试成绩作为考核、任命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拟提拔使用的主要领导干部,应先派到人大工作一段时间,在人大严格依法律程序办事的工作环境熏陶下,增加其民主法律意识,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每位领导干部思想上应警钟长鸣,时时刻刻鞭策自己,告戒自己,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视为自己的天职,学习共产党员焦裕禄、孔繁森大公无私、勇于献身的精神,克服官僚主义,做人民的好公仆。
(二)加强和改进执法与司法工作,严格执法与司法
严格执法、严格司法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关键。实践证明,凡是执法、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认真履行执法、司法责任,带头遵守法律法规的,那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就少有发生;反之,凡是执法、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不遵守法律法规的,那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致贪赃枉法的现象就严重存在。因此,为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司法的机制。处理领导干部的违法犯罪,一定要严格依法办案,一定要顶住各种干扰,做到查实一个,依法处理一个。江泽民同志最近在中央纪委第4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他强调,对领导干部尤其要从严。他说:“在从严治党中,首先要治理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中 发生的违纪违法事件越要严肃查处”。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铿锵有力,精辟地阐述了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从严治党的要求,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勇气和力度,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鼓舞。为什么反腐败斗争对领导干部尤其要从严呢?这是由领导干部所处的地位、所拥有的权力及其对我们党的影响而决定的。对领导干部从严,就是对更多干部的爱护;对领导干部腐败的放纵,就是害了更多干部。只有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从严,对他们的违法违纪行为及时果断地进行查处,才能纯洁党的组织,教育挽救党的干部,避免更多的干部犯错误。反腐败斗争必须把查处案件、特别是查处大案要案放在重要位置;这几年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查办的案件也是逐年增加的。我们要继续加大查处案件的力度,特别是查处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
解决我国执法与司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有关行政组织、行政程序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必须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我国司法体制。建立符合法治原则的审判和检察体制,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环节和必要条件。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审判和检察体制虽然确立了依法司法的法治原则,但这一原则在实践中并未完全落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需通过立法,进一步落实宪法规定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完善各级党委及其政法委与法院、检察院的职责分工制度,完善审判、检察机关内部的组织机构及其权限,完善法院、检察院经费管理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完善我国审判程序 和检察程序的法制。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要在党委的领导下严肃查处贪污贿赂犯罪,发挥检察机关在防腐斗争中的中坚作用。检察机关在同贪污贿赂的斗争中要刚正不阿,敢于碰硬。善于排除各种干扰,无论什么人只要触犯刑律都应绳之以法。检察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应全面实施法律监督,不仅要查处贪污受贿的,还应惩办行贿的;不仅要查处个人行贿受赂的,还应查处集体、单位行贿受赂的;不仅查处贪污贿赂的行为人,还应查处放纵、包庇贪污贿赂的渎职者;对于教唆别人贪污贿赂的人,也要依法予以追究,等等。检察机关还应通过办理具体案件,发现问题,积极提出检察建议,推动发案单位改善财务管理,加强监督,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有关单位的廉政建设。检察机关在反腐斗争中要加强情报工作,挖掘线索,主动追查。检察机关要不断加强干部的专业训练,增强办案能力,提高侦查技术水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侦查队伍。
我国反贪污贿赂工作应重视贪污贿赂手段变化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侦破案件的手段,设置相应的技术装备,培训具有专门技能的侦查人员,摸索总结出一套预防贪污贿赂的措施,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在加强执法与司法工作中一方面要提高执法与司法人员素质,科学界定执法与司法机关权限,实行执法与司法责任制和评议控制,另一方面要注意执法与司法的全面、统一和平衡。
(三)完善立法,加强管理,堵塞漏洞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是我们党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治标就 是惩治腐败,遏制腐败现象发展蔓延的势头;治本就是减少和消除腐败现象滋生发展的土壤和条件,预防腐败的发生。如果反腐败工作仅仅停留在“治标”层面,不从源头抓起,不从制度建设着手,而只注意遏制已经发生的腐败现象,往往一时可以见效,过不多久腐败现象又会复生。现在腐败现象所暴露出的问题,说明我们需要下大力气加强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的建设。因此,反腐败在努力治标的同时,必须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减少和消除产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这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各项立法,进一步健全各项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
中央纪委在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反腐败措施:一是要结合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切实加强金融法治和金融监管,严厉惩治金融犯罪和违法违规行为。二是要根据开前门堵后门的原则,强调所有党政机关都要实行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并要求公安、检察、法院、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首先要坚决落实,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一律上缴财政,所需各项经费由政府给予保证。中央最近决定: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这是治本的重大决策。三是要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在国有企业进行会计委派制度的试点,并规定:凡造假账、开假票的会计人员一律取消专业技术资格;授意会计人员造假的单位领导一律撤销职务,并追究法律责任。四是要建立有形建筑市场,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制度。总之,要以改革的精神来统盘考虑解决腐败的源头问题,这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
目前必须进一步加快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完善经济、政治体制。在廉政制度方面,要在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各个环节上,制定周密、细致而具体的廉政制度,并将廉政行为作为考核干部的内容;国家机关办事要增加开放度、透明度,各部门特别是掌握物资、资金审批权的部门,一定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明确、具体的审批和办事制度。为群众办事的规章、程序、结果和期限,应向群众宣布。“开前门不开后门”,“开正门不开邪门”,把事情办在“明处”,保持国家机关官员的廉洁。在市场机制方面,切实实行政企分开,官商分开,割断官场与市场的脐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钱帐分管,领取现金、物资手续要完备;加强对现金、支票、印章、凭证的使用管理;加强对实物的验收、入库、保管领用制度建设,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以堵塞漏洞,从管理、制度上铲除贪污贿赂及其他以权谋私和渎职的土壤和温床。
(四)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要强化监督。中央纪委根据党的十五大关于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的要求,提出重点落实加强党内监督的五项制度及其实施办法,特别要发挥巡视制度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作用,加强党委内部的监督和纪委的监督;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健全议事规则,对容易发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部门的权力进行分解和合理配置,建立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决策情况和决策执行情况的监督。这些措施,都是以往工作的深化和发展。监督有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为了防治领导干部的违法犯罪,遏制腐败,必须完善和健全以下监督网络:
1、党的监督
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党必须教育和监督党员干部自觉地遵纪守法。江泽民同志指出:党要管党,首先要管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从严治党,首先要治理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个执政党,如果管不住、治理不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党是全国人民利益最忠实的代表,是—个具有伟大理想和严明纪律的党,是执政党。执政党在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权力监督
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是正确实施法律的保证,是市场经济公平、公正、高效运行的保证,是严格依法办事社会风气形成和保持的客观要求。执法检查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形式。要认真总结过去执法检查的成功经验,研究执法检查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改进执法检查的方式,增强执法检查的实效。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其任命的领导干部开展评议及整顿也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监督形式。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应注意运用询问、质询、调查、个案监督等法律赋予的各种监督形式,对违法犯罪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查处。强化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干部的监督,应当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自觉监督的问题。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一个重要的监督机关,应自觉监督、主动监督。二是敢于监督的问题。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大胆依法行使监督职权。三是善于监督的问题。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好 的经验,应加强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确实有位、有威,收到实效。
3、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主要有监察监督、审计监督和行政机关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等多方面。监察部门专门负责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渎职和以权谋私等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审计部门主要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财务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理。监察、审计部门必须将在工作中发现的犯罪问题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要完善审计、监察体制,从体制上保证监察、审计机关独立行使监察和审计的权力不受干扰,使其更有效地开展工作。监察、审计机关要充分履行职责,切实加强监察、审计工作。要加强各级行政机关内部的法制监督,加强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制度。
4、司法监督
一是检察监督,全国各级检察机关依法对各级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廉洁奉公实行监督。检查机关对收到的举报贪污贿赂等犯罪的材料,要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必须立案侦查。经过侦查认为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凿充分,都应依法提起公诉,并派员出庭支持公诉,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是否合法进行监督,让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二是审判监督,包括上级法院要对下级法院的审判监督、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等。
5、社会监督
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要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就必须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腐败现象进行检举、揭发。对于群众的检举、揭发,既要及时、认真地查处,又要保护检举、揭发的群众。要疏通各种社会监督的渠道,充分发挥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各种社会监督的作用。新闻部门通过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公共通讯手段,抓住典型的领导干部违法犯罪案件,真实、客观、及时予以报道,公开揭露违法犯罪行为,以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
另外,改革分配制度,提高国家干部待遇,适当提高国家干部的工资,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低于社会的一般生活水平,并且还要略高一点,是预防国家干部违法犯罪的一个较为有力的措施。国家干部的工资平均水平低是社会分配不公的一个表现,影响着国家干部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国家干部的工资和物质待遇,是保持国家干部廉洁的物质条件。
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防治是一项重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组织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方面的力量,实行纪检、监察、审计、公安、检察、审判的专门工作和群众工作相结合,通力合作,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纪律的、教育的等各种手段,进行全社会、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防治系统,从根本上防治领导干部的,违法犯罪。
第二篇: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不断攀升的趋势。据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2004年青少年违法犯罪总数己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并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方向发展,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许多不安定的因素。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从青少年违法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治理的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笔者的见解。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包括:心理状态、认知能力、社会阅历等。主观上讲,青少年生理发展迅速,个人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较弱,心理构成易变,情绪极为不稳定,易冲动,往往只重表面,片面看待事物,易受暗示,多盲从,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加之,大多数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又极为淡漠和贫乏。这正是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的阶段。
1、心理状态不稳定。
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状态主要是:好奇、盲从、攀比虚荣、好逸恶劳、逆反、报复、寻求刺激、哥们义气等。往往表现出极强的个性,他们考虑问题往往带着片面性和偏执性,处理问题时也易盲目、冲动、不计后果,缺乏社会责任感。青少年这些心理特点的存在会导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当遇到别人的挑衅时,往往表现得格外烦躁,缺乏理性思考。如18岁的刘某,因为谁先上楼的问题和邻居发生口角,竟然丧失理性举刀将邻居砍成重伤。从生理角度讲,青少年正当逆反心理强烈的时期,对一些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生的做法,一些青少年“不堪忍受”,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严重时他们甚至会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反抗。如16岁的少年刘某,因偷家里的钱玩电子游戏,受到母亲的打骂批评,心生不满,竟然活活勒死了亲娘;一个12岁的初中生,因违反学校纪律,被老师罚站,竟将老师打成重伤。
由于心理状态不稳定,造成分析问题过于片面,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如:
(1)物质欲望不断增长与满足相对减少的矛盾。父母对于幼小儿童的物质满足总是给予优待的,但当他们进入青少年后,需要追求的东西大大超过了幼儿时期。一般家庭来说,是不可能再满足的,甚至还会降低标准。这样就产生了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与满足可能性相对减少的尖锐矛盾。当这种矛盾达到一定的程度,则会可能采取偷、抢等犯罪手段取得财物,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2)依附关系与要求自立的矛盾。幼小时期,基本上是依附于家庭,当他们进入青少年之后,与人交往更频繁,有了自己对人、对已、对事进行评论的标准,把自己看成是评论事物的尺度,他们渴望独立,但他们的经济仍然受到家庭经济的制约,而且无法摆脱这种状态,从而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不是耐心引导,而是予以严厉斥责,则会促使他们反感、厌恶、反抗,容易造成与家长、老师关系僵化、破裂,严重时出现逃学、夜不归宿。如果与不良品行的社会青年搭成一片,极易受引诱而滑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3)性理念要求与道德、法律的矛盾。青少年正处在青春期性萌发到成熟的过程中,机体内部出现性激素的刺激所引起的生理感受很强烈;另一方面,他们对于道德、法律观念理解肤浅,当受到外界刺激,往往置道德、法律而不顾。
2、认知能力差。
认知能力是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是行动超出认识的水平,往往没有怎么想,就行动起来了,总是在易激动的感情驱使下,不顾一切的去行为,或者固执偏见地蛮干。据有关部门调查,因为一时冲动不顾后果而犯罪的占青少年犯罪的50%以上。北京市丰台区发生一起少女投毒杀母案,警察问她:“你想过这样做的后果吗?”投毒少女说:“我没多想,当时头脑一热,就干了。”少数青少年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不畏法;没有建立健全的守法心理结构,人们厌恶的事,他们却赞美;人们赞美的事,他们却反对。如有的人在失恋后,竟向女友脸上泼硫酸,认为是开玩笑;有的人认为持刀劫钱是小事一桩。这种心理道德水准的失调,导致了行为上的犯罪。在一些共同犯罪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并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随其他成员盲目干事,人云亦云,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如一个少年抢劫、盗窃团伙,6人中有3人不满12周岁,这3人跟随一个16岁的“头目”在两年内作案数十起。当问到他们为什么犯罪时,他们都说:“头头让我们干的,我们也感觉到刺激、好玩”。
3、社会阅历浅。
青少年接触社会时间不长,人际交往能力差,缺乏社会性、独立性。多数青少年罪犯自我意识较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私、任性、嫉妒、自卑、感情易冲动等不良特征,一旦交往受挫,容易产生孤独、报复心理。这也是造成一部分未成年人激情报复、伤害、故意杀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徐某,15岁,捕前正读初中三年级。徐某与同学沈某关系一向较好,只因徐某考试成绩不佳,老师便让沈某替代徐某担任了班中学习委员,徐某便产生了报复心理。2003年3月24日上午课间在厕所解手时,沈某与徐某开了一个下流玩笑,徐某便恼羞成怒,对沈进行殴打,被在场的同学拉开。到教室后,徐某自感仍没解恨,便抄起方砖向沈某砸去,致沈肩肿骨严重骨折,后徐某被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刑4年。
(二)客观因素。
客观上,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外界环境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
1、家庭因素。
有调查表明,由于家庭引导不当、不良教育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占青少年犯罪的50-60%。可见,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家庭的不良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1)家庭引导不适应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的发展。一是过分放任或压抑。青少年到青春后期产生自我实现的意向,这时的青少年已把自己视作成年人,并要求取得与成年人同样的地位,但其又不能脱离家庭的照顾,家庭则成了他们能否实现这种意向最直接的客观条件。有的家庭不注意到这时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过分放任或压抑青少年自我实现的意向发展,使青少年以自我中心,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思想恶性不断膨胀。还会让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认为父母对自己缺乏爱,在家庭中没有自己的位置。这两种极端的引导方式会使青少年把眼光投向社会,寻找能够相互交往的伙伴,自我实现的意向驱使他们在一起胡作非为。二是偏重物质倾向。不少家庭受当前社会影响,在物质生活上比阔气、比摆设、比享受。特别有些家庭非但不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引导,还纵容青少年互相攀比,通过装饰自己的子女为自己的面子争光。这样环境下的青少年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不顾家庭和本人的经济条件,东借西扯,不择手段。三是不能正确处理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与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矛盾。青少年时期身体迅速增长,精力充沛,但社会不能充分提供新的活动场所及劳动就业条件。许多父母亦认为自己的子女还不懂事而不安排工作。这样使青少年产生精力过剩与无处发挥的矛盾。整天无可事事,久而久之养成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恶习。青少年时期内分泌旺盛,神经系统容易兴奋,情感活泼,喜欢结交朋友。但他们又缺乏分辩是非、善恶的能力,从而产生社会能力超出认识能力的矛盾。父母不加指导,青少年容易被坏人拉拢和利用,走向歪门邪道。
(2)家长行为不规范。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易受暗示,善于模仿,但识别是非控制能力较弱。长辈的各种恶习和不健康言行有形无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一是虐待和遗弃使青少年的心灵受到伤害。被遗弃的子女往往离家出走,流落街头,生活无着落,在动机不良行为人诱惑下开始违法犯罪的活动。二是违法犯罪家庭的负面影响。有违法犯罪史的家庭对青少年沾上恶习或导致违法犯罪所起的负面影响是不小的。例如,对某工读学校50多名女生调查,其庭成员中已被判刑的占30%。三是家长不道德的负面影响。家庭成员作风不好,爱占便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青少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负面影响不可估量。
(3)家庭关系紧张和家庭结构不完整。一是家庭成员的关系紧张,引起生活上,工作上相互计较、勾心斗角,特别是父母之间的尔虞我诈、互相猜疑、互不忠实。二是单亲或父母双亡家庭,还有一些父母对非亲生子女另眼相待。由于缺少爱抚和管教,使孩子产生自卑和怨恨心,或自暴自弃。致使一些孩子离家出走,夜不归宿,一旦交上不良朋友或者受到外界的不良引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2003年8月6日,韩×、王×、李×等13人盗窃作案16起,价值20000余元。13名犯罪嫌疑人均是12-16岁。其中5名在校学生均属单亲家庭,父母互相推诿没人管,经常不上学,在社会上受到不良恶习影响,逐渐走上犯罪道路。
(4)不良家庭教育和影响。一是溺爱。对子女有求必应,百依百顺,让青少年从小就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种放纵态度以类似的方式反复出现,逐渐系统化、稳固化、习惯化,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形成任性的固定性格。表现为胸怀狭窄、顽固执拗、遇事斤斤计较、为所欲为、无所顾及,往往为区区小事而吵闹不休,动辄怨天尤人,开口恶语辱骂,严重的触犯刑律。二是体罚。专制家庭教育通常表现为过于干涉和粗暴体罚青少年。如有些父母不顾子女的兴趣和能力,把自己单方面的欲望强加给子女,忽视了青少年独立意向和自尊心。父母这种冷淡的、压制式的态度会使青少年产生自卑感和敌对的情绪,情绪激发后会实施不良行为。正如一犯罪的少年说:“父亲对我的态度与其说是教育,倒不如说他对我有仇,我受够了他的粗暴,我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别人,这样我才解恨。”三是养而不教。据调查,在农村有20%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业不闻不问,在城市,有15%的家长没有时间过问子女的事情。据统计,有70%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父母对子女不闻不问,不加引导和教育,直至自己的孩子受到处罚才后悔莫及。
2、学校因素。
(1)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不尊重、布置惩罚性作业、变相体罚等。
(2)片面强调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学生在情感和认知发展上的严重失调,进而也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个性和人格发展上愈加片面和扭曲。一旦走上社会,他们往往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极易出现行为异常。
(3)法制教育跟不上。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缺乏法律意识,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误入歧途。
(4)德育和素质教育被冷落。导致高分低能、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差的学生出现,很难适应社会需求,又因找不到工作铤而走险。
(5)学校的门槛太高。义务教育的免费性名存实亡。学费免了,杂费却是原来的许多倍,很多学员被高高的门槛挡在学校的大门外。
(6)受教育机会不均等。一是存在重点和非重点学校、重点与非重点班的差异。为了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家长拼权、拼钱,让孩子进重点学校、重点班读书。而那些普通学校、普通班在师资、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与重点学校、重点班有很大差别。二是把成绩定为优劣的标准。致使学生的脸上始终贴着“好”与“坏”、“优”与“劣”的标签,进而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不不平等的思想。
3、社会因素。
(1)无业人员不断增多。一是下岗、失学这些无业人员不断增多,还有一部分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落实不到位。二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无所事事;三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缺泛有效的管理。这些无业人员,有的为了活计或追求物质享受铤而走险,这些人的行为使青少年产生了信仰危机与价值失衡。
(2)社会丑恶现象横行。一是假冒伪劣、无证经营、贫富不均等现象在不同程度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二是腐败、黄赌毒、离婚率高以及违法犯罪案件等社会现象,容易造成导致青少年思想上的混乱;三是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网络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健康的内容,这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甚至使一些青少年效仿而犯罪。如涉嫌绑架的犯罪嫌疑人林某、蒋某就是模仿某电影的手法,勒索60万巨款;四是录相厅、舞厅、卡拉ok厅、台球室、游戏室、网吧等不按规定营业。尤其是网吧和游戏室,进行通霄营业,吸引青少年整天沉溺其中。近几年来,因网吧和游戏室引发的案件不断增加。有这样一个案子,三名经常玩暴力游戏的中学生同一个三轮车夫发生口角,结果毒打车夫,导致其死亡,讯问他们时,他们却说:“我们在游戏里就是这样打的”。
二、预防、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但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还破坏了家庭的幸福,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己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是靠开开会,成立工作组就能解决的问题;要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必须在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各部门齐心协力,从各方面消除产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条件,寻求防治对策。
(一)加强、完善立法工作。
1、制定《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法》。
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颁布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些法律由于规定过于笼统,有些方面缺乏操作性,对现阶段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甚至是无法可依。如:上述法律规定是对家长不送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子女可以到法院起诉。但家长对子女不予管教的、不服从管教的学生整天不上课、未成年人晚上不回家住宿等情况,没有规定很好的约束措施。是不是可以打电话报警?或要求派出所采取强制措施?没有明确法律规定。另外,我国法律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有从宽处理的规定,但对从严管教的规定不够全面,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刑法》中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必要的时候,有关解释为家中无人管教,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或者群众反映强烈,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实际操作。在国外,有的国家禁止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公共场所持有香烟,无论是否点燃;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买烟,哪怕是为别人买,违者将被处罚。还有的国家规定晚上10点以后,如果再向青少年销售白酒即视为违法。我国虽然在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影视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的规定,但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操作性不强,实际作用、效果不大。综上所述,笔者呼吁制定切合实际的、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法》,使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2、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修改建议。
有的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经教育不改的,可依《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二条规定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这条还规定可依《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确定监护人。但《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确定监护人的前提条件是: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的情况下才能重新确定监护人,而不是“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很明显,两条法则对重新确定监护人的前提条件不同,两条法则无法连贯起来。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法律上的缺陷;即是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它监护人有监护能力却不履行监护义务或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具体如何确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笔者认为,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进一步确立临时或长期的监护权,不但有利于防止有的家庭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情况,还有利于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成立“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组织机构。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进程。就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断上升的趋势看,仅靠口号解决不了问题,不拿实际的行动解决实际的问题,就会耽误一代代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尽管各地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但其工作范围有限。笔者认为,在全国范围内,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应成立专职的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机构,专门从事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这些机构的经费列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人员由政府各部门抽调或从社会公开招录。最基层的机构名称为xx社区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中心。社区将立足基层,建档立卡,把有劣迹和心理障碍、辍学、闲散青少年、残缺家庭子女等纳入教育、管理和服务范围。对他们在生活上解困、思想上解惑、学习上帮助、行为上纠正,把违法犯罪的倾向和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进行矫正。社区的职责是:保护和巩固家庭;为不良家庭提供咨询和服务;矫正失足的青少年;设立青少年零违法犯罪区。
1、为不能顾及子女的家庭提供实质上的照顾。
这主要针对上学回家但父母不在家而无人看管的孩子或受到挫折的父母或监护人已不能够亲自照料自己的家庭时,社区对他们的家庭提供适当的服务、对孩子给予实质的照顾。
2、为结构不完整和不良家庭提供咨询和服务。
一是社区成为单亲家庭合资经营家务方面的基地,并分担管理家务和照顾子女的义务。二是社区接受虐待避难,使遭受暴力的青少年能够躲开暴力。三是社区履行监察的职能。主要是指监督、调解和起诉。监督是对青少年享有法律赋予权利的监督,包括监督父母、社会及有关单位对青少年不良影响;调解主要是针对不良家庭,如: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父母与子女有隔膜、家庭行为不规范等,通过社区的调解缓和青少年与家庭、父母关系,疏通父母与孩子隔膜,促使家庭行为规范。起诉是指对父母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拒绝抚养,甚至虐待,随便遗弃,岐视女孩等这些现象,社区有权直接向法院起诉(必须得到法院的认可)
3、矫正失足的青少年。
就是将那些社会危险性和危害性不大的青少年罪犯置于社区内,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主要工作是帮助矫正对象解决相关方面的困难;依法进行教育矫正、帮助改正恶习;矫正被扭曲的心理;还要进行行为规范,组织参加有关公益活动;制定迁居制度等。这样可以让失足的青少年罪犯继续在社会上,边改造边学习、工作,不脱离社会,继续接受正面教育,避免了失足的青少年在监狱中的交叉感染。据司法部门预防犯罪研究所资料显示,在社区中矫正的罪犯人数,就缓刑和假释两项,2000年,加拿大适用的比例最高,达到79.76%,法国为72.63%,这些数据说明,世界主要国家处于社区矫正中的罪犯人数已经超过了监禁人数。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已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六个试点区展开,管理社区服刑人员6062人,尽管占全国服刑人员的比例非常低,但效果是明显的。把青少年罪犯放在社区矫正的作用有:一方面可以减少监狱人口管理和国家对监狱运行的投入,使监狱能集中财力、人力、物力矫正那些危害社会更大的罪犯;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地利用社会力量与社会资源,提高对青少年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增强刑罚效能,让罪犯在与社会的密切交往中,不再排斥社会,有效地防止其重新犯罪;最重要就是减少狱内交叉感染。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全国范围推广社区矫正失足的青少年这项工作,并在试点和立法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与社区矫正有关的规定,让社区矫正有据可依。
4、创建青少年零违法犯罪社区。
“青少年零违法犯罪社区”包括加强社区教育、完善社区服务内容、净化社区青少年成长环境和加强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四大内容。社区将设立心理辅导室,为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解困”;建立社区青少年跟踪帮教机制,那些生活上处于弱势、思想上有错误倾向的青少年,将会得到社区的帮助。随着青少年零违法犯罪社区不断增多,由点到面,范围不断扩大,最终达到控制社会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的。具体做法:一是在加强社区教育方面,依托社区的青少年服务中心作为青少年活动阵地,针对家庭、社会教育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结合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在社区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防范意识,远离违法犯罪。二是在完善社区服务内容方面,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定期聘请专家进入社区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社区还设立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对存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治服务。三是在净化社区青少年成长环境方面,建立快速处理机制,设立举报热线和监督员,及时发现容易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场所,抓住苗头,适时预警和控制。四是在加强社区未成年人事务管理方面,将建立社区闲散未成年人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社区闲散未成年人的管理,特别是对履行教育义务或监护职责有问题的家庭和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入要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卡。此外,将建立社区未成年入的跟踪帮教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来关心生活上处于弱势、思想上有错误倾向和出现了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帮助他们在生活上和思想上解除困惑。据了解,广西南宁市在各个社区开展创建“青少年零违法犯罪社区”工作,围绕中小学生、闲散未成年人、流浪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及罪错未成年人等重点群体,综合运用教育、服务、管理、帮教和优化环境等多种手段,实现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逐年减少,在防治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三)发挥家庭第一课堂的作用。
1、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家长的素质有重要关系。提高家长素质和家长教育水平,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基础的普通的心理学知识,对孩子的不良心理迹象及时发现,及时矫治。对待孩子真正做到爱的理智,教的及时,严之有度,导之得法。家长的身教重于言教,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一个楷模,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2、构筑家庭防线。
家庭对青少年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因为人的思想和行为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头脑固有的,而是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青少年从幼年、少年到青年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形成一种良好的固有的思维和行事习惯,从内因上消除违法犯罪的动机。从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来看,要抓好两个年龄段的家庭教育。第一段是3-6岁的学龄前教育。这是开始认识世界、感知外界的思维活跃时期,也是习惯、性格逐渐成形时期。父母的语言和行为及对人、物的原始态度都应起到表率的作用,在兴趣上也可以引导。第二段是13-16岁的少年时期。这是青少年成长的最佳年龄,也是国际公认的堕落犯罪危险年龄。此时,正处在半懂事、半不懂事状态,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家庭教育在此时期尤其重要。如:青少年如何对待生活的态度、作风的问题;和人的交往中如何把握尺度,以及如何应付生理上的问题等,这些作为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还要经常与子女谈心,开展品德教育、理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从家庭中开始强化青少年犯罪的社会预防。但绝不能盲目溺爱、纵容、包庇过错,也不能岐视、打击和粗暴体罚。更不能养而不教、放任自流。父母更应注意现代家庭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骄傲自大、不合群等这些通病,采取有效的途径加以矫治,不能依顺、任其发展。
3、消除青少年不正当欲求,改变和调节不良的需要结构。
青少年中,有不良的需要会产生满足这种欲望的冲动,当这种冲动不能遏制而采取非法或不正当的手段时,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要遏制青少年无止境的个人需要。对于幼小儿童的物质满足,一般家庭总是给予优待的;有的不引导子女要这个要那个,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在脑中形成了要与给的必然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的东西会更多。如玩的、穿的、饮食的等等。父母要加以制止,必须依自己子女的性格用适当的言语把道理讲明白。
(2)不要让青少年生理性需要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少年后期和青春初期的青少年。这时的青少年逐渐出现第二性特征,产生性神秘感或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有恐惧感。青少年的主观心理状态和客观现实之间进行强烈的思维斗争。父母此时的家庭教育主要把适当的生理卫生知识讲清楚,消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
(四)发挥学校基础教育的职能作用。
1、加强师德建设,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师应具备优秀的品德和较高的素质。要做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传道授业,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青少年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
2、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是道德的传教士,要循循善诱,耐心细致让学生系统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及人生观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切实改变“重智轻德”、“重智轻能”的育人思想。做到既抓德育又抓智育,既抓智育又抓能力培养,使其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3、抓好在校生的法制教育。建议将法制课从政治课中分离出来,让法制教育走入主课堂。学校法制教育队伍向法律专业化转换,可将高校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学校,担任法制教师。对原来从事法律常识教学的一部分政治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组织法律法规学习、知识竞赛、演讲、展览、少年模拟法庭、法治讲座、以案说法、典型案例旁听等法制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掌握法律知识,自觉学法、懂法、守法及用法。
4、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针对无心学习,上进心不强,得过且过的学生,学校应与家长携手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避免发生逃学、辍学现象。
5、抓好心理卫生教育。现在的青少年身体发育较快,但在心理和社会经验的成熟过程相对而言比较缓慢,使学生产生心理失衡现象。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引发了许多争议,其中热点之一就是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增设心理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开展心理咨询,进行个别指导,以增强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解困、自我调节的能力。帮助其克服和纠正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防止负面行为的发生。
(1)设普通心理学课程,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可以使青少年明白各种心理活动产生的机制和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克制一些不良习惯,建立良好的心态。如激情犯罪,纯属青少年心情过分紧张、情绪过分激动所致。
(2)开展情感教育。对青少年遭受的挫折表示同情和关心,起到慰抚青少年受伤心灵的作用,拉近双方的心灵距离;向青少年输入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增强青少年的斗志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之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
(3)开展“三观”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有了远大的理想青少年就不会斤斤计较眼前的困苦和得失,从而有足够的动力克服悲观主义情绪,大是大非面前能坚定立场。
(4)多开展积极的集体活动。开展一些锻炼青少年意志的活动,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和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如组织夏令营活动、各种有益的比赛、长跑和登山运动等。
(五)调动社会积极因素。
1、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一是加大打击流动人口犯罪的力度;对引诱、教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件,要从重处理; 二是严厉查处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案;三是坚持不懈的开展查禁传播淫秽物品、卖淫嫖猖、赌博、吸贩毒品等社会丑恶现象的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社会黑恶势力。四是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强讨强要、现象要彻底根治。
2、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一是加强对公共娱乐场所的整治,开展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严禁违法违章经营,无证无照经营,加强对业主的教育管理;二是加强青少年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影视、广播、报刊、出版部门要多出健康的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
3、调动社会积极力量。社会积极力量,如:“希望工程”、“青少年维权中心”、“真情暧万家”、“帮教志愿者协会”、“职业介绍所”等,社会有关部门给予这些自主成立的社会积极力量组织大力的支持。对因经济困难造成辍学的学生通过送温暖、“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活动,帮助辍学学生和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接受义务教育。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童工,不允许家长强迫未成年子女辍学、务农或经商。对流浪、乞讨青少年,要做好遣送以及救助工作,防止他们流落街头,走上歧途。对社会失业青年要建立青年就业培训基地,完善职业介绍网络,拓宽就业渠道。
4、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
(1)完善公安机关的职能。“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是公安工作多年来的工作方针,但长期以来,我们在预防工作上一直都是停留在表面上,在老的作法上转圈子。笔者认为应在公安机关内设立专职犯罪预防部门,建立专门队伍,创新和完善一套工作模式,做好预防青少违法犯罪工作。
(2)法院应发挥法庭教育的作用。对犯罪的青少年,法院应贯彻教育挽救与惩治相结合的方针,注重个案的庭前社会调查,发挥庭审中法庭教育的作用,尽最大可能地挽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
第三篇:玻璃幕墙渗水原因及防治措施
玻璃幕墙渗水原因及防治措施
1前言
玻璃幕墙作为建筑物的外墙围护构件,防止雨水渗漏是玻璃幕墙的基本功能之一。雨水通过幕墙孔隙渗入室内、流入幕墙框格的型材中,如不及时排除,在冬季有将型材冻裂的可能。长期滞留在型材腔内的积水,还会腐蚀金属材料、五金零件、缩短幕墙寿命。在使用过程中,对幕墙的防水防渗漏性能要求很高,它对建筑物的质量、使用安全影响很大。
形成幕墙雨水渗漏应具有三个要素: 即孔隙、雨水和风压,因此,幕墙框格与嵌入体的缝隙以及幕墙上开设外窗的缝隙几何形状、尺寸和暴露状况,雨量大小幕墙内外压力差的高低对幕墙的雨水渗漏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从幕墙的设计、制作、安装、原材料等几个方面可能会引起幕墙渗漏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解决和防止幕墙渗漏问题。
2玻璃幕墙渗水原因
2.1设计不合理或未按规范要求。如主要受力构件铝型材立柱未按规范设臵不小于15mm伸缩缝,铝型材热胀冷缩会产生应力使玻璃开裂,产生渗水现象;设计时没有采用伸缩量较大的密封胶;开启窗防水密封处理失效或密封层数不足等也是产生漏水的原因。
2.2铝型材表面不符合国家标准,表面涂层附着力不强或氧化膜过薄、过厚,都导致密封胶粘接失效;铝型材的主柱或横梁强度不足时,会引起幕墙严重变形,出现移位和雨水渗漏。
2.3密封胶,有些工程采用普通密封胶而没有采用耐候硅酮密封胶,从而引起胶缝起泡、开裂或不凝固,导致幕墙渗水。对铝合金构件组装密封,不采用中性硅酮密封胶,而采用一般的酸性密封胶,这种胶的耐老化性非常差,且对铝型材表面产生腐蚀,影响密封效果,引起渗漏。
2.4玻璃强度没有达到足够的承载力、玻璃没有作热应力验算、玻璃尺寸公差超标等,都会引起在各种应力作用下玻璃或明裂或暗裂导致渗水。
2.5玻璃幕墙玻璃板材间硅酮密封胶的施工厚度,一般要控制在3.5~4.5mm,胶太薄或太厚,铝合金框热胀冷缩产生变形时,密封胶承受拉力,就容易被拉断或破坏,失去密封和防渗漏作用。硅酮密封胶在接缝内要形成两面粘结,不要三面粘结,否则,胶在反复拉压时,容易被撕裂,失去密封和防渗漏作用。安装铝框架和进行密封胶施工时不按规范操作,如雨天缝内潮湿、打胶时的温度、打胶表面不干净等情况下打胶都会为渗漏水埋下隐患。
2.6使用不当,有些用户在使用中,不明白幕墙的使用方法,造成幕墙的损坏、碰撞变形、污染等,都会导致渗水。一些用户在清洁玻璃时没有采用中性清洁剂或清洁后没有用清水冲洗干净,会产生腐蚀,损坏密封性能,也是引起渗水的原因之一。
3防治玻璃幕墙渗水的措施
3.1幕墙设计
3.1.1消除接触雨水的开启缝的开口处内外压力差:此处的压力差值是使雨水被挤压入缝隙内部的原动力。如无压力差存在,则即使有水膜形成,也不会进入缝隙内部。这就是幕墙在防止雨水渗漏设计中应用的“等压原理”。依据常识,欲防止缝隙空洞处发生雨水渗漏,当然要在其受到雨淋开口部位填加密封材料或加设密封件,但实际证明凡经过这样处理的部位,其渗漏现象反而会比未经处理的部分还要严重。原因即在于凡经堵塞的开口,在风压作用下必然产生压力差,如出现缝隙或孔洞,就有可能将雨水压入缝隙内部。所以最简单巧妙的办法就是在幕墙外侧缝隙孔洞处不设臵密封条,将密封处理移至室内侧开口处,即将压力差移至接触不到雨水的室内开口处,这样就做到有水处没有风压,而有压力差的部位又没有水,即可避免雨水渗漏的可能。这个“等压原理”已为幕墙和门窗设计界所普遍承认,但在设计中成功地利用并非容易。
3.1.2必须在开启缝室内侧开口处应予以密封
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缝隙中出现高速气流,将雨水吸入室内。在型材深度很小的情况下,一遇大风速即会发生渗漏,一般称为“喷溅现象”。
3.1.3加高凡有积水可能的横梁型材的内侧翼缘的高度,以提高防止雨水渗漏能力。也是提高玻璃幕墙水密性等级的有效途径。
3.1.4在幕墙铝型材上开设通畅的排水孔道系统,把通过细小缝隙进入幕墙内部的水迅速排放干净,这是行之有效的治水方法之一。其排水方法是合理布臵排水系统,一般将镶嵌缝沿外侧布臵,排水孔洞要均匀布臵,其间距一般为500㎜左右,为了避免在玻璃镶嵌槽内存水,须创造一定的压力平衡条件,以防止空气串通,将雨水压入室内。
3.1.5设计时也可以在玻璃幕墙上设臵收集管道和排水管道,这是另一种可靠的防水措施。
3.2幕墙原材料选用方面措施
3.2.1幕墙原材料是保证幕墙质量和安全的物质基础,使用的材料都要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的质量指标。
3.2.2幕墙铝合金型材规格、玻璃厚度、结构胶和耐候硅酮密封胶粘结的厚度宽度均通过计算和按构造要求确定。
3.2.3选用优质的结构硅酮密封胶、耐候硅酮密封胶,而且要加强检验,防止过期使用。注意控制结构胶和密封胶的使用环境。
3.3幕墙施工方面主要措施
3.3.1按规范要求施工,玻璃幕墙施工过程中,应分层进行抗雨水渗漏性能检查,以便修补,减免渗漏的可能。
3.3.2幕墙的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处必须妥善处理好,即要保持立面美观,又能满足缝两侧结构变形的要求。
3.3.3嵌缝耐候硅酮密封胶注胶时应注意
充分清洁玻璃板材、玻璃四边铝框、铝合金型材及缝隙,不应有水、油漆、铁锈、砂浆和灰尘等,粘结面应干燥。以确保嵌缝耐候硅酮密封胶可靠粘结。
耐候硅酮密封胶在接缝内要形成两面粘结,不要三面粘结,这样胶在受拉时,容易被撕裂,将失去密封和防渗漏作用。为防止形成三面粘结,在耐候硅酮密封胶施工前,用无粘结胶带或聚氯乙烯发泡材料施于缝隙底部,将缝隙底部与胶分开。
3.3.4玻璃幕墙立柱、横梁垂直度及安装误差要控制在施工规范要求范围内。立柱接头按构造要求应留有15mm空隙,采用套筒法连接,这样可适应和消除建筑挠度变形及温度变形的影响,横梁两端与立柱连接处应垫弹性橡胶垫,橡胶垫应有20-35%压缩量,以适应和消除横向温度变形的要求。减少幕墙裂缝产生,对提高防水起到很大的作用。
3.4幕墙维修主要措施
3.4.1当发现螺栓、玻璃、幕墙构件及连接件松动、破损应及时修复与更换;密封胶和密封条脱落或损坏,应及时修复与更换;幕墙排水系统要定期检查,发现堵塞及时疏通;当五金件有脱落、损坏或有功能障碍时,应及时修复与更换。
3.4.2使用十年后应进行首次粘结性能的检查,此后每五年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总之,解决和防止玻璃幕墙幕墙渗漏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较多,合理的构造及设计、合格的原材料、优质的施工质量可提高幕墙的防水防渗漏性能。
第四篇:地下室渗漏原因及防治措施
1、地下室底板渗水
1.1、后浇带的节点做法:后浇带中垃圾、积水处理不到位,会导致混凝土夹渣,强度降低等影响后浇带混凝土质量,增加渗漏风险,可以从后浇带的节点设计上来预防此类通病:
1.1.1、多数图纸设计中仍采用图1所示的节点,此节点不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建议采用图2节点,后浇带的底板加厚100mm以上,即使后浇带内有部分垃圾清不干净,但残留垃圾沉积在底部,也不影响底板厚度范围内的混凝土质量。
1.1.2、在底板施工时,后浇带内每隔20米增加200X200X400(深)集水坑,如图3所示,便于后期水泵能放入集水井中抽干积水。
1.2、后浇带设置位置:后浇带作为防水的薄弱点,应考虑避开配电房等高低跨交接位置。如图4所示,高低跨交接位置混凝土施工难度大,容易出现混凝土疏松、根部裂缝,而且此处竖向构件后面为保留土层,后期无法做柔性防水层,渗漏危险性较高。
1.3、连通口渗漏比较普遍:连通口通常采用一层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实际施工中由于橡胶止水带被钢筋等刺穿,或者固定不牢偏位,甚至从结构中拉出,出现渗漏。土方回填后,从外部修补可能性不大,而从内侧也很难修补。因此除了在施工中严格管理的同时,建议连通口增加一道排水措施,采用直径50的排水管,从结构层直接引到附近集水井,如图5所示。连通口其余三边用铝板或者不锈钢板饰面兼作导流作用,将上口及两边的水导流到底板水沟内,如此堵排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连通口的渗漏问题。
1.4、保护层厚度不足不仅造成底板渗漏[1],而且影响结构耐久性。地下室基础梁截面尺寸大、钢筋用量多,自重较大,砂浆垫块容易压碎,且部分梁比较深,保护层垫块放置不方便,压碎后又不容易发现,保护层厚度不能得到保证。建议采用钢筋废料加工成定型支架,如图6所示:支架对梁的骨架能起到有效支撑,同时确保保护层厚度。1.5、高低跨部位施工不当造成渗漏:高低跨侧模采用钢筋支撑,施工中钢筋穿透底板,或采用小木条支撑,未及时拔除并振捣密实,都会成为渗漏通道。
高低跨混凝土浇捣方法很重要,应先浇低跨,等低跨混凝土基本丧失流动性时(初凝前),再浇捣竖向结构,否则容易出现混凝土疏松、蜂窝等质量问题。同时低跨后续施工时,不得扰动前面浇好的混凝土,以免造成根部裂缝[1]。
1.6、后期工序把关:地下室应及早清理,地面保持干燥,并检查渗漏情况,时间允许的,最好通过夏天水压较高时期的检验,虽然前面地下室渗漏修补都已完成,但8月份涨潮后水位达到最高点,底板承受的水压力比平时大很多,又发现局部渗漏点。
有的施工单位底板渗漏处理不仔细就进入下道工序,由于车库混凝土面层与结构层之间的冷缝的存在,水在压力作用下,会在夹层中到处乱窜,漏水源头很难查找。这个问题有的企业采用图7做法来补救,在混凝土面层与结构层之间增加滤水层,有组织地排水,即使底板略有渗漏,也通过周边的排水系统排出。
1.7、混凝土材料的要求:地下室施工主要考虑如何减少收缩裂缝,降低水化热,大体积混凝土避免内部与外部温差过大等,可以从水泥品种、用量,砂率、石子粒径等方面控制,包括膨胀剂,减水剂的使用,后期养护等等方面。
1.8、施工中的不当做法导致渗漏,如:止水螺杆、止水钢板施工不规范,垃圾清理不到位,振捣不密实,浇捣方案不合理导致留设冷缝,工人随意加水等等引起地下室渗漏的原因很多,需要我们在施工中加强对工人的交底与过程监督。
2、顶板渗漏
2.1、控制管线位置裂缝:我们某个项目地下室顶板完成后,在覆土之前气温度骤然降低,出现大量沿着管线走向的裂缝,并渗水。分析原因:主要由于预埋管线多数采用KBG管,管材外表光滑,与混凝土握裹力较差。而顶板钢筋间距基本为180~200mm,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情况下,钢筋间距偏大不能有效限制混凝土的收缩,导致在最薄弱处(管线位置)被拉裂。
建议顶板施工时在管线位置增加Φ6@200钢筋网片,约束混凝土裂缝的扩展。顶板配筋设计时遵循细而密的原则,间距控制在150mm以下。同时考虑减少顶板中的预埋管线,尽量走地下室桥架,如:我们地下室的照明采用线槽灯,不需要在顶板内埋设照明电线管。2.2、顶板的养护、荷载控制:顶板混凝土养护对裂缝的控制非常关键,最好蓄水养护,防水混凝土要求养护在14天以上。而地下室顶板浇好后,很多施工单位马上作为材料堆放、加工场地,甚至后期顶板上未采取任何措施跑重型土方车、混凝土车等等,造成顶板相应位置的梁、板开裂并渗漏。建议在图纸会审时考虑后期施工道路的规划,要求设计对相应位置顶板进行加固。实际施工中有条件的,可以分批分阶段做防水,砌挡土墙并回土做临时道路,以便土层对上部集中荷载进行分散。条件不允许的,建议顶板通道位置保留支模架,同时控制重车停在地下室顶板范围以外,采用小车二次搬运。
2.3、后浇带位置的支撑和保护:后浇带的模板建议采用独立支模体系,便于顶板拆模时后浇带位置能保留原状。部分施工单位模板拆除后采用二次支撑,混凝土梁可能已经在自重下变形,出现裂缝。由于后浇带梁板处于悬臂状态,施工中应严格控制,不得在上部堆放荷载。2.4、支模不当造成渗漏通道:木工在梁侧模加固时采用铁丝穿透顶板钉在高跨模板上,如图8所示,而且侧模拆除时,工人直接撬断铁丝,造成此处混凝土松动,漏水。图中所示侧模根部采用木条支撑未及时拔除并振捣密实,也是渗漏原因之一。
2.5、顶板混凝土浇捣时,建议采用铁板光面,柔性防水层直接做在结构面上。混凝土表面毛糙,不仅影响防水材料与结构的粘结,而且造成涂膜防水材料的浪费。部分防水方案要求在顶板防水施工前,采用砂浆找平的做法是不合理的,砂浆容易空鼓开裂,会导致防水层与基层脱开,中间形成渗水通道,只要一处防水被突破,水就能流向四面八方。
2.6、顶板上尽量不要留洞,如不能避免的,如:塔吊位置等,则必须设置钢板止水带,建议留水平缝(即洞口四边一次性上翻),水平缝的混凝土与防水施工质量比垂直缝容易控制。
3、墙板渗漏
3.1、地下室设计中外墙柱的位置,框架梁、墙板、柱、暗梁钢筋都交接在一起,钢筋非常密集,混凝土施工难度大,容易出现振捣不密实,甚至空洞。建议地下室设计尽量采用三级钢,减少钢筋用量;适当增大梁、柱、墙板截面宽度,从而增大钢筋间距;减少钢筋直径规格,便于钢筋在支座位置拉通,避免两边钢筋直径不同而都在支座位置锚固的情况。部分施工单位在梁底钢筋下料时为施工简便,采用两边底筋断开下料,分别锚固的方式,不仅浪费钢筋,也大大增加了支座位置的钢筋密集度,建议采用套筒之类机械连接方式。
3.2、地下室出墙管处也是容易渗漏的位置。常规要求采用钢套管,必须焊止水翼环,消防管等钢管可以考虑直埋,避免管道与套管之间因填塞不严导致的渗漏。
针对局部防水堵漏施工困难的位置,如:地下室一个外墙套管内穿了十几根拇指粗的电缆,电缆与套管之间很难封堵。土方回填后如果发现渗漏,维修难度很大,这种情况建议地下室外墙外侧增加检修井,便于防水和后期渗漏维修。
部分管线可以考虑不走地下室外墙,如图9所示,在架空层底板设计时,部分区域板面标高降低500mm以上,屋面雨水管,或室外进主楼的管线统一在架空层底板上走,不进地下室,管道安装完毕上部覆土后做混凝土面层,这样减少外墙管线渗漏的问题发生。
3.3、外墙混凝土浇捣完成后,建议松模浇水,并带模养护7天,避免拆模太早对止水螺杆的扰动过大,导致墙板裂缝,并造成螺杆与混凝土之间松动[2],成为渗水通道。
3.4、外侧覆土的部位必须做混凝土挡墙。我们某个项目采用下沉式景观庭院,因事先考虑不周,后期景观施工采用砖砌挡土墙,墙面外侧粉刷完成后做防水卷材,结果后期渗漏很难修补。图纸审查时应查找所有室内外交接位置,确保采用混凝土挡土墙。
3.5、其他:墙板上尽量不要留设施工缝,如必须二次浇捣的,应设止水钢板,使用止水螺杆。防水施工前应注重基层的处理,螺杆位置割除钢筋凿出塑料垫块(或小木块),阴角位置粉刷成R角,墙面突出物应清理干净,注意防水施工的质量和搭接,成品保护等等,混凝土材料要求,及施工浇捣等相关论文阐述较多,不展开。
4、结语
地下室渗漏问题的发生,除了材料选择、设计节点、施工工艺方面的原因之外,不少施工现场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预控措施,工人技能水平下降等等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只有从设计、施工、材料等全方面入手,并加强现场过程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地下室质量问题的发生。
第五篇:中国腐败原因及防治措施
徐州工程学院
中国当前腐败问题及防治措施主题班会总结
学 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12机制3班 姓 名:乔珍楼 学 号:20120607336
2012年12月06日
前言:
近年来,腐败现象迅速滋生和蔓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腐败现象根源于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加剧了官民的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一、腐败的具体案例
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因涉嫌纵容包庇其弟贪污、杀人、自己贪占,受贿数10亿元
刘志军(1953.01—),男,汉族,湖北鄂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工程师。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2011年2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被免去其党组书记职务。2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免去其铁道部部长职务。2011年12月28日上午,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处理决定: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负主要责任,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另案一并处理。2012年11月4日,十七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中纪委关于刘志军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作出的给予、刘志军开除党籍的处分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总经理、董事长陈同海受贿近2亿元
陈同海,男,汉族,大学文化。1963年3月参加工作,197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7月15日上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总经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陈同海做出一审判决,认定陈同海犯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陈同海在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和兼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董事长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钱款数额巨大;利用职权为情妇谋取巨额不正当利益;生活腐化。陈同海的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纪,其中受贿问题已涉嫌犯罪。
原广东省茂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主任罗荫国贪污、受贿5000余万元。
目前有关方面初步掌握的罗荫国犯罪证据颇为惊人,在罗荫国的办公室和家中仅仅现金就被搜出近1000万元,其中办公室所存放的现金约6万元,这些现金被初步认定为罗荫国在春节前后所收受,尚未来得及转移处理。除大量现金以外,在罗荫国的办公室和家中还搜出近百幅名贵字画,十多块劳力士手表,以及罗荫国和其他女人的大量出国合影照,其中包括若干女公务员。在接受调查期间共交代了100多名有问题的处级以上官员。
以上的案例让我们心惊,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官员腐败案件,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腐败官员,他们像蛀虫一样,蚕食着我们的国家根基,吞噬人民的利益,对国家、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滋生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
二、原因分析
1、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相当严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我们的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注重对经济的发展,从而,忽视了对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的建设,致使,社会风气不走正轨,人心浮躁,充满功利。
2、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我国的各种监督机制并不完整,权利缺少有效的监督。人民维权意识不强。人民举报和监督渠道的匮乏,政府工作的不透明化都是导致腐败的原因。
3、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我国的法律起步较晚,在一些方面存在着盲点和空白。一些官员利用这个来为私人谋取利益。对腐败的处罚力度不大,从以上可以看出,贪污数十亿元的结果只是开出党籍。处罚的配套法律完善。
三、解决方案
1、加强社会道德的建设
我们国家的政策应有所改变,不应继续把主要任务放在经济建设上,应关注我们的社会建设和民生工程。当然,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固然重要,可是当经济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协调时,必然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贪污腐败就是其中一例。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建设不能落后。加强对人民社会道德、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观。构建“以德倡廉,不想腐败”的道德防线。让社会消化一下我们经济发展成果。加强政治伦理建设,以德倡廉,强化公职人员的廉政、勤政意识,引导公职人员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塑造一批廉政、勤政的道德楷模,发挥榜样的影响和辐射作用,通过树立公职人员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来形成全社会廉洁的风气,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2、完善法律运行机构
完善法律在处理贪污腐败问题上的盲点,加大处罚力度,让检查人员在处理腐败问题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完善法律可以上人民更好的监督官员的权利使用。让公职人员心有所忌惮。加大处理力度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威慑公职人员,让他们不敢贪污。当然,法律的完善更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发展。
3、拓宽监督渠道
腐败问题的出现,和监督力度不大有直接的原因。目前在我国,人民的维权意识和参与国家管理意识证在逐步增强,然而,却缺少相应的渠道,让人们无所适从。我们可以设立群众意见箱来了解人民的看法,开通热线电话来关注人民的心声,开设网站来让人民参与到权利的监督中。当然,政府工作的透明化是必不可少的,那是人民监督的依据。近些年来,很多高官都落马于人民手中,也说明了人民的力量。在对权利的监督中,媒体也是一把利剑。所以,让媒体独立于政府之外,以方便其更好的表达人民的心声。
四、总结
通过以德倡廉、监督保廉、以法护廉、俸禄养廉,为防范权力腐败筑起一道思想道德防线,提供一定的经济条件,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从而使为官者、掌权者“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愿腐败”,进而达到防止权力滥用、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目的。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即将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主干力量,我们可以改变社会的发展轨迹。所以,我们要培养我们对社会关注的习惯。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国家事务管理、监督中。从自身做起,拒绝贪污腐败。做一名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针对腐败现象,我们应该不畏强权,声张正义,敢于同腐败的公职人员斗争。当然,我们目前的任务是学习,只有掌握一定的能力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投身于社会建设和国家管理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