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剖析
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综合整治方案
目录
第一章 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现状..........................................................1
一、面临的形势.....................................................................................................1
二、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的汞触媒消耗及生产现状.........................................2
三、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过程的汞流向分析.....................................................3
第二章 汞污染防治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5
一、指导思想.........................................................................................................7
二、指导原则和目标.............................................................................................7
三、实施任务.........................................................................................................7
第三章 汞污染防治技术措施..................................................................5
一、电石法PVC行业推广技术措施..................................................................5
第四章
汞污染防治政策措施................................................................9
一、制定相应政策保障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防治开展.........................9
二、加强监管.......................................................................................................11
三、加强组织领导...............................................................................................11
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综合整治方案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环境保护部编制本方案。本方案以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保护环境、防治汞污染、促进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清洁生产为出发点,以解决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的汞污染为主要任务,明确了聚氯乙烯行业汞供给、使用、处理和回收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12年以前,实现我国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通过低汞触媒的应用使汞消耗水平大幅下降,并全部合理回收失活的低汞触媒;在2015年底前,实现我国聚氯乙烯行业全部使用低汞触媒,并使分子筛固汞触媒研发有重大突破及无汞触媒研发有突破性进展。
第一章 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现状
一、面临的形势
聚氯乙烯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化学建材等重要领域,化学建材是我国原六部委推荐的节能产品,是我国以塑代木、以塑代钢的重要产品。聚氯乙烯的生产有两种原料路线:一是乙烯原料路线,二是乙炔原料路线。由于我国缺油、富煤、少气的资源、能源结构,相对制约着我国乙烯法PVC的发展,因此我国的的PVC生产工艺以电石法为主,其中电石法工艺约占70%,新增的PVC产能几乎全部为乙炔法,并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电石法PVC仍将是我国PVC生产的主要路径。电石法PVC的存在可以缓解国际石油资源紧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2007年我国PVC产量为971万吨,其中电石法PVC产量约为700万吨。2011年PVC产量也将突破1000万吨,电石法PVC产量也将突破800万吨。按目前PVC产能来计算,如果全部改用乙烯法,还需再消耗乙烯400万吨,再进口原油5000万吨以上,这将进一步增大我国对国外资源的依赖度,因此PVC的生产以电石发为主。
汞是一种对人体和高等生物具有很强毒性的金属污染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熊本水俣病爆发之后,汞的污染问题就引起世人的重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迅速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致的汞及其化合物污染日趋严重并再度成为全球环境热点问题之一,有关汞的排放、迁移、沉降以及控制又成为污染防治的重点。自2001年汞的问题就成为了联合国环境署每年理事会的重要议题,正在研究制定限制汞流通的和汞消减国际公约。由于电石法PVC以HgCl2为催化剂,因此其成为了目前国际上耗汞的重要产业。我国是汞的进口国,国际公约对我国用汞行业将产生重要影响。据有关专家预测,目前国际上每年共消耗汞1600吨,中国耗
汞1000吨,PVC行业耗汞约600吨以上。因此,消减汞的消耗,减少汞的排放是目前面临的紧要任务。
二、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的汞触媒消耗及生产现状
(一)电石法PVC汞触媒消耗及生产现状
我国的乙炔主要来源于电石,所以我国的乙炔路线也称为电石乙炔原料路线。该原料路线以乙炔和氯化氢为原料,在汞触媒的作用下生产氯乙烯单体。通常所说的电石法氯乙烯合成使用的触媒,系以活性炭为载体,浸渍吸附10~12%左右的氯化汞制备而成的,触媒并不参加反应,因为汞升华的原因汞会流失再加上汞中毒原因引起的汞活性下降,汞触媒的活性下降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被更换。失活的汞触媒成为废汞触媒,目前的回收方法很落后,回收的汞活性不高,同时浪费大量的煤炭资源和污染环境。目前行业内有汞触媒生产及回收资质的企业有6家左右。据调查,目前我国每吨PVC消耗氯化汞触媒平均约1.1kg(根据高汞触媒中氯化汞平均含量12 %计算),按照2008年国内乙炔法PVC产量(约620万吨)计算,年使用氯化高汞触媒约7000吨,汞的需求量为620吨。
(二)汞触媒发展趋势
汞问题一直以来国家都很关注,国际和国内都做了很多相关工作,国外也进行了一些无汞触媒的研发,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我国在汞问题上却取得了一些进展,成功研发了低汞触媒技术,目前行业内已有几家在应用,使用效果很好;同时正在研发分子筛固汞触媒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无汞触媒技术也正在研发当中。
低汞触媒是含汞量在5.5%-6.5%的新型触媒。低汞触媒的活性要比高汞触媒要高且使用寿命不减,大大降低了汞的升华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比高汞触媒减少使用一半的汞资源。但是由于资金等因素不到位,低汞触媒的应用与推广并不理想,再加上低汞触媒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低汞触媒销售市场不规范等因素致使低汞触媒的推广极其
困难。
分子筛汞触媒是以分子筛代替活性炭为载体,分子筛的活性比目前的触媒及低汞触媒要高好几倍,反应速度很快,且结构牢固不易破碎,汞进入骨架内,不升华,触媒活性下将的主要原因是催化剂中毒引起的失活,目前分子筛汞触媒已通过小试实验。
无汞触媒的研发存在三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一是活性、稳定性与汞触媒接近的贵金属类主催化组份价格太高,用于工业化生产不现实;二是活性与汞触媒接近的主催化组分比氯化汞更容易升华流失;三是活性比氯化汞低,不符合现有工业生产工艺的需要。因此无汞触媒短期内想有所突破,难度太大,一定要加大力度投入资金研发应用。同时无汞触媒的研发成功应用必然伴随着PVC生产工艺条件的改变。
2008年电石法PVC企业开工率不足70%,随着电石法PVC产能的扩大,汞需求量将会继续增大,如不采取汞削减和控排措施将会造成大量的汞资源浪费和污染。如果不能有效解决PVC行业越来越严重的汞污染问题,乙炔法PVC企业将面临来自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三、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过程的汞流向分析
来自氯氢工艺的氯化氢气和乙炔气以一定比例混合后,脱水干燥,干燥后的混合气通入装有汞触媒的反应器内反应,经氯化汞催化后生成VCM单体。在触媒的装填和翻到过程中会产生汞触媒废渣和含汞废水,同时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上升,汞触媒中的汞升华,就会随着VCM单体进入除汞器,除汞器中装填有活性炭,活性炭吸收大量的已升华的汞,吸附到一定程度以后形成含汞废活性炭,这时需要更换新鲜的活性炭。生产VCM的反应中氯化氢气是过量的,这时候过量的氯化氢气和部分升华的汞就会被水吸附形成含汞废酸,被碱吸收形成含汞废碱液。
○1含汞废渣的产生
在VCM合成过程中,C2H2、HCl气体在汞触媒催化作用下转化为粗VCM,触媒的使用寿命一般为1年。当触媒的活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就需要更换。更换掉的触媒主要含HgCl2、活性炭等,俗称废触媒,为危险固体废物,其含HgCl2质量分数4.5%左右。废触媒是电石法PVC 生产中主要的含汞固体废物,其中的汞含量占原消耗的汞总量的30-40%。
在VCM转化合成过程中,有一部分氯化汞和汞升华随转化后的粗VCM气体进入装载有活性炭的除汞器中,并大部分被活性炭吸附,吸附饱和后的活性炭含汞质量分数约1%-2%。此时需要及时更换(根据除汞器前后压差变化)。并送有回收资质企业处理。2 含汞废水 ○
转化器内的触媒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活性下降以及除汞器的活性炭使用一段时间后需翻倒、更换。翻倒、更换触媒和活性炭的方法为:利用水力喷射真空泵在触媒储罐与转化器之间形成的压差抽换触媒和活性炭,使转化器列管内的触媒和活性炭进入储罐,抽换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由换触媒和活性炭除尘器中的喷淋水除下,因此有一部分含汞触媒、含汞活性炭及粉尘进入水中形成含汞废水。含汞废水中的汞用锯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含汞废物随废汞触媒送到有回收资质的企业处理,水循环利用。3 含汞废酸、废碱液 ○
粗VCM气体经除汞器除去大部分汞后,进入泡沫塔和水洗塔等脱除过量的氯化氢,汞随之进入溶液形成含汞盐酸,盐酸浓度约为30%-31%,产生酸量约0.2t/t。含汞盐酸经过脱吸装置解吸,大部分HCl回收使用,解吸后的稀酸进入泡沫塔循环使用,部分含汞废酸与碱洗塔废液中和处理后再用硫氰化钠处理,固体废物送回有资质的回收企业处理。没有盐酸脱吸装置的,盐酸将定点销售,这是电石法聚氯
乙烯行业汞排出系统的主要地方。
从脱酸系统出来的VCM气体进入碱洗塔,部分汞被碱液吸收形成含汞废碱,废碱浓度约5%-10%,产生的废碱量约0.04-0.06t/t。其中汞含量很低。其与脱酸系统形成的含汞废酸进行中和,中和后的含汞废液加入硫氰化钠使汞离子以硫化汞沉淀析出而被除去。
第三章 汞污染防治技术措施
一、电石法PVC行业推广技术措施
1、低汞触媒的生产与应用
低汞触媒汞含量在6%左右,是采用多次吸附氯化汞及多元络合助剂技术将氯化汞固定在活性炭有效孔隙中的一种新型催化剂,大大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降低了汞升华的速度,使用寿命比传统的高汞触媒还要长,汞的消耗量和排放量均大幅度下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使用,在不改变生产工艺、设备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高汞触媒。
2、分子筛固汞触媒技术
分子筛汞触媒是以分子筛代替活性炭为载体,利用分子筛的多孔结构及离子交换性能,使氯化汞取代分子筛中的钠离子,从而进入分子筛的骨架内。此项技术已通过中试阶段。分子筛汞触媒使用过程中氯化汞几乎不随温度的升高而升华,其活性极高,寿命长,现有的反应器传热条件都不能满足要求,要加快开发与分子筛固汞触媒相配套的新型固定床和大型流化床技术,使分子筛固汞触媒技术能尽快应用。
3、高效汞回收工艺
在氯乙烯的生产过程中由于高温、汞易升华等因素致使汞触媒失效。升华的氯化汞蒸气随着氯乙烯气体进入汞吸附系统(包括冷却器、特殊结构的汞吸附器以及新型汞吸附剂),采用高效吸附工艺及吸附
剂可回收大部分氯化汞,这是有效截止氯化汞进入下道工序的关键。
4、盐酸深度脱吸工艺技术
氯乙烯混合气中混有约5%~10%的HCL气体,经过水洗后产生一定量的含汞副产盐酸,目前处理副产盐酸的最好方法即采用盐酸深度脱吸技术,将脱除的氯化氢重新回收利用,废水进吸收塔重新回到水洗工序,从而充分的利用了氯化氢资源,少量排除系统的含汞废酸通过沉淀法回收处理,形成的含汞沉淀物送往具有资质的汞回收企业回收利用,杜绝了系统汞的外排。
5、废低汞触媒回收
控氧干馏法回收废触媒HgCl2及活性炭的新工艺是国内最先进的废汞触媒回收技术,这项工艺不仅要把废汞触媒中的氯化汞完全的回收作为原料,还可以使活性炭重复使用,并且回收的活性炭的孔隙率、机械强度等指标满足生产低汞触媒的要求,整个工艺流程实现了密闭循环。
6、氯乙烯流化床反应器技术
流化床反应器具有传热效率高、换热效果好、生产能力大等优势,可以在催化剂合成氯乙烯时对不同床层中的温度进行有效控制,氯乙烯的转化率得到提高,减少因汞催化剂升华、破碎造成环境污染。也可以有效避免氯化汞的挥发损失,从根本上降低汞的消耗。这项技术的开发应用,将明显提高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同时,由于流化床不存在触媒的人工翻到问题,与固定床反应器相比,减少了触媒翻倒过程中的汞流失。
7、乙炔法合成氯乙烯非汞催化剂技术
目前乙炔氢氯化反应是以活性炭负载的氯化汞做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的。开发气、固相催化反应以及气、液相催化反应,使用非汞络合物催化剂、非汞系列催化剂催化乙炔的氢氯化反应,并替代传统活性炭负载的氯化汞催化剂是一种有效解决汞污染的途径,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汞的消耗和污染。
第三章 汞污染防治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先进生产工艺逐步降低汞消耗、减少汞污染,最终实现电石法PVC行业的无汞化。以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和保护环境、促进聚氯乙烯行业健康发展。
二、指导原则和目标 指导原则:
坚持以汞污染防治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行业内成熟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加大对新型触媒研制和新的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示范工程的建设,规范废汞触媒回收工艺,建立从触媒生产、应用到回收的监管机制,使我国电石法聚氯乙烯的汞流通处于可控状态。实施目标:
1、2012年以前使行业内50%的PVC产能应用低汞触媒,汞削减消耗25%。2、2012年全行业实现除汞工艺标准化,全面推广汞控排技术。3、2015年全部使用低汞触媒,完成新型分子筛固汞触媒的研发并在应用上实现突破性进展,同时在无汞触媒的研发上要有大的突破。
三、实施任务
(一)2009年建立低汞触媒产品标准,建立万吨级低汞触媒生产示范线;研究新型触媒回收技术,进一步开拓低汞触媒的应用企业;同时研究能够降低汞消耗和污染的新型流化床反应器和与之配套的新型触媒、研究高效汞吸附技术。
(二)2010全行业推广低汞触媒,建立万吨级低汞触媒生产工厂;同
时建立低汞触媒回收示范线;完善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的汞回收工艺,建立标准化示范线,推广盐酸脱吸工艺。建立大型氯乙烯流化床反应器示范线、高效汞吸附技术示范线;进行分子筛触媒和无汞触媒的研究。
(三)2011年加大我国聚氯乙烯行业应用低汞触媒,推广率达到50%;建立万吨级废低汞触媒回收工厂;推广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的汞回收工艺,盐酸深度脱析工艺和高效汞吸附技术应用面积90%,研发分子筛触媒,并制定出无汞触媒的研究方案;推广大型流化床及配套汞触媒示范线。
(四)2015年全行业全部使用低汞触媒;实现废低汞触媒的全部回收;建立一套年产1.5万的吨分子筛固汞触媒的生产装置及分子筛固汞触媒的回收装置。实现汞触媒的循环利用及汞的循环利用,同时建立大型流化床的工业化生产装置;加大我国无汞触媒的研发工作,争取进入工业化试验阶段。
(五)2020年完成无汞触媒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争取使我国聚氯乙烯行业使用无汞触媒,从根源上断绝汞的消耗和污染。实施任务
(1)2009年建立低汞触媒产品标准,建立万吨级低汞触媒生产示范线,2010全行业推广低汞触媒,建立万吨级低汞触媒生产工厂,2011年加大我国聚氯乙烯行业应用低汞触媒,推广率达到50%,2015年全行业全部使用低汞触媒。
(2)2009年研究新型触媒回收技术,进一步开拓低汞触媒的应用企业;2010年建立低汞触媒回收示范线;2011年建立万吨级废低汞触媒回收工厂;2015年实现废低汞触媒的全部回收。
(3)2009年研发分子筛触媒技术,2010年加大对分子筛触媒的研发力度,2001年到2015年之前争取建立一套分子筛触媒的生产示范线;2015年建立一套年产1.5万的吨分子筛固汞触媒的生产装置
及分子筛固汞触媒的回收装置。
(4)2009年研发大型流化床技术;2010年建立一套建立大型氯乙烯流化床反应器示范线;2011年推广大型流化床及配套汞触媒示范线;2015年建立大型流化床的工业化生产装置。
(5)2009年研究高效汞吸附技术;2010年完善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的汞回收工艺,建立标准化示范线,推广盐酸脱吸工艺,建立高效汞吸附技术示范线;2011年推广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的汞回收工艺,盐酸深度脱析工艺和高效汞吸附技术应用面积90%;2015年完全实现汞触媒的循环利用及汞的循环利用。
(6)2010年开始研发无汞触媒技术;2011年制定出无汞触媒的研究方案;2015年加大我国无汞触媒的研发工作;2020年完成无汞触媒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争取使我国聚氯乙烯行业使用无汞触媒,从根源上断绝汞的消耗和污染。
第四章
汞污染防治政策措施
一、制定相应政策保障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防治开展
(一)依法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采用科学、合理、统一的技术标准指导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治理行动
充分吸收国内外汞污染治理经验,修订、补充汞污染治理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情节生产标准,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结合我国实际现状,针对污染产生的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规范汞的供给、汞触媒生产、使用、废汞触媒回收和储存、运输、处置等过程,使汞处于可控状态。
(二)政策引导鼓励新型触媒的生产与使用
开发新型触媒是解决我国电石法聚氯乙烯汞问题的首要任务,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低汞触媒产品,然而,就低汞触媒产品首先要建立国家标准,规范产品的生产建立及生产示范线,确定合理的汞触媒
生产规模,满足行业应用。在此基础上制定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应用新型触媒,严格限制新建、扩建传统高汞触媒生产项目。
对电石法聚氯乙烯新型触媒生产技术列为鼓励类,建立新型触媒产品标准,限期淘汰传统高汞触媒的生产,加快新型触媒的推广与应用,最终实现电石法PVC行业无汞化。
(三)推进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控制生产过程汞的排放
电石法氯乙烯的生产过程中汞的流失是随着生产的进行不断产生,生产过程中汞的流失是可以有条件控制的,如何回收粗氯乙烯中的氯化汞是解决生产过程的关键。加强新工艺研究并建立标准化工艺,是实现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过程汞回收的重要手段。
(四)加大资金支持,推进汞治理相关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展 建立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治理专项资金,支持新型触媒的研制与生产,同时应利用地方上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中小企业改造、排污费等专项资金支持氯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技术改造工作,对列入本推行方案的技术措施项目应优先考虑。对汞的使用、排放及废汞触媒的回收加大可控力度。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优先支持、安排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技术方案,针对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治理项目,下拨专项资金,推进企业开展汞污染治理工作。
(五)建立汞触媒生产、回收一体化机制
重新审核、发放废汞触媒回收企业资质,汞生产企业要回收自己生产的汞触媒,回收工艺不能造成二次污染。
(六)采用市场化、专业化机制治理汞污染
建立和规范汞污染治理市场。鼓励拥有成熟技术、治理经验和成功业绩的国内外有资质的废汞触媒处置企业承包汞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和运营。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汞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机制。
(七)强化废汞触媒回收工艺,建立汞的流通配额制度
废汞触媒处置是解决电石法聚氯乙烯汞问题的重要环节。首先开发合理的回收工艺实现汞的回收,对无法回收的要实现无害化处理。因此要建立环保型氯化汞回收装置,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并建立汞流通配额制度,全面控制汞触媒生产、应用、回收的全过程,使汞的流通在可控状态下。
二、加强监管
(一)各级地方政府要有计划的对企业进行汞污染治理工作审核,对治理不积极的生产企业,要直接追究有关部门、直接责任人以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加强对汞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清洁生产标准化,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力量,将地方政府纳入汞污染治理工作的组织中来,行业协会也要积极组织企业开展汞治理工作并监督企业汞污染治理情况,实现国家、行业、地方同监管,确保企业顺利实施汞污染治理工作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环境保护部等政府部门要制定行业汞污染治理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标准,指导聚氯乙烯行业汞污染治理管理工作。
(二)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责任明确、分级负责、共同推进的管理体系。建立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定期通报所辖范围电石法聚氯乙烯企业的汞污染治理,并将年度实施情况逐级上报。
(三)行业协会在行业内成立汞污染问题专门的工作委员会,由协会主要领导和重点生产企业的领导组成,全面组织汞污染治理工作。组织行业技术推广、技术改革、技术实施,组建汞污染治理的完整体系。
(四)各个聚氯乙烯企业要积极落实行业的规划布置,组织实施汞污染治理工作,提高认识,切实把汞污染治理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篇:昆山市扬尘污染综合整治方案
昆山市扬尘污染综合整治方案
为有效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特制订全市扬尘污染综合整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优先的要求,通过完善“政府主导、部门监管、企业负责”的防控体系,全面落实和加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严厉打击各类扬尘污染违法行为,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综合整治,有效保护和改善我市空气环境质量,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整治对象
以我市各类工地、城市道路、港池码头等为整治对象,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建筑工地、拆迁工地施工中的扬尘污染。
(二)河道清淤工程和道路挖掘、养护、保洁与管线施工中的扬尘污染。
(三)交通工程如道路、桥梁建设施工中的扬尘污染。
(四)物料运输(砂石、土方、灰浆、垃圾、渣土、煤炭、矿石、煤矸石等)和物料在码头、堆场和露天仓库的扬尘污染。
(五)绿化或铺装裸露泥地和植物栽种、养护中的扬尘污染。
三、整治目标
涉及到产生扬尘污染的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物料仓储运输企业、绿化工程养护企业和道路保洁企业等防治主体责任更加落实,政府部门防控监管更加有效,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四、整治要求
(一)在建工地扬尘污染整治要求
以本方案为基础,应当制订分区域、分类型的工地扬尘控制的限制标准;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可参照各自行业要求与作业技术标准实施扬尘控制。
1.建筑施工工地
(1)施工工地周边必须设置1.8米以上的硬质围墙或围挡,并逐步淘汰砖砌围栏,严禁敞开式作业。围挡底端应设置防溢座,围挡之间以及围挡与防溢座之间无缝隙。对围挡落尘应当定期进行清洗,保证施工工地周围环境整洁。
(2)施工工地内堆放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的,应密闭存放或及时覆盖;工程脚手架外侧必须使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在建成区范围内的建设工程,严禁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临时性的人工搅拌,以及特种类型的混凝土,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无法生产的除外)。
(3)工程项目竣工后30日内,施工单位应当平整施工工地,并清除积土、堆物。
(4)出现5级以上大风天气时,禁止进行土方和拆除施工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作业,并对堆放物采取防尘措施。
(5)所有施工工地出入口地面必须硬化处理,并设置车辆冲洗台以及配套的排水、泥浆沉淀设施;车辆在驶出工地前,应将车轮、车身冲洗干净,不得带泥上路。
(6)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若在工地内堆置超过48小时,应密闭存放或及时进行覆盖,防止风蚀起尘及水蚀迁移。
(7)施工现场的主要道路进出口应铺设厚度不小于20厘米的混凝土路面。土方开挖阶段,应对施工现场的车行道路进行简易硬化,并辅以洒水等降尘措施。
(8)施工期间,从建筑上层将具有粉尘逸散形的物料、渣土或废弃物输送至地面或底下楼层时,应采用密闭方式输送,不得凌空抛撒。
(9)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控制实行总承包单位负责制,未实行总承包的,由建设单位负总责。所有建筑施工均由建设单位指定专人负责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项目经理为扬尘污染控制第一责任人。建设施工工地出入口必须设立环境保护监督牌,注明项目名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防治扬尘污染现场监督员姓名和联系电话、项目工期、环保措施、举报电话等内容。
2.房屋拆迁工地
(1)气象预报风速达到5级以上时,应当停止房屋爆破或者拆除房屋。
(2)拆除房屋或者进行房屋爆破,应当先对被拆除或者被爆破的房屋进行洒水或者喷淋;人工拆除房屋时,实行洒水或者喷淋措施可能导致房屋结构疏松而危及施工人员安全的除外。
(3)在施工工地内,设置车辆清洗设施以及配套的排水、泥浆沉淀设施;运输车辆应当在除泥、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施工工地。
(4)建筑垃圾在48小时内不能完成清运的,应当采取遮盖、洒水等防尘措施。
3.市政交通工程工地
(1)新建、大修道路工程,其施工工地应当设置不低于2米的硬质密闭围档。
(2)道路与管线施工堆土超过48小时的,应当采取覆盖等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3)使用风钻挖掘地面或者清扫施工现场时,应当向地面洒水。
4.绿化工程工地
(1)栽植行道树,所挖树穴在48小时内不能栽植的,树穴和栽种土应当采取覆盖等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行道树栽植后,应于当天完成余土及其他物料清运,不能完成清运的,应当进行遮盖。
(2)3000平方米以上的成片绿化建设,在绿化用地周围设置不低于2米的硬质密闭围挡,在施工工地内设置车辆清洗设施以及配套的排水、泥浆沉淀设施,运输车辆应当在除泥、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施工工地。
(3)绿化带、行道树下的裸露泥地应当栽种绿化或者铺装。
五、组织领导
成立市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市委宣传部和市公安局、监察局、财政局、住建局、城管局、交通局、水利局、文广局、环保局、各区镇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城管办,具体负责整治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六、任务分工
(一)市住建局(园林局):主要负责全市在建工地扬尘污染的整治与管控工作。做好各类建筑、绿化、市政和房屋拆迁等工程项目的源头管理工作。督促由物业公司管理的小区开展保洁专项整治,实行洒水清扫,杜绝保洁过程的扬尘污染现象。负责所有建设、施工单位的扬尘污染宣传教育,并与其签订告知承诺书,督促建设、施工单位把在建工地扬尘污染整治要求纳入“文明工地”考核内容,对违规的建设、施工单位,在“文明工地”评比中予以扣分,并责令限期改正。
七、工作步骤
专项整治工作分宣传发动、集中治理、巩固完善等三个阶段。按照强化源头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原则,着力构建扬尘污染整治长效管理机制。
(一)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2月底前)。各有关部门和区镇成立工作班子,细化实施方案,围绕治理目标,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对象的宣传教育,形成开展扬尘污染综合整治的浓厚氛围。通过广泛宣传,与企业签扬尘污染防治告知承诺书,使建设施工、仓储运输、绿化养护、道路保洁等各类企业进一步增强扬尘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意识,做到“两个明确”:一是各类项目建设单位,特别是政府投资类建设项目建设单位要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扬尘污染防治管理责任,并在工程实施中予以督促落实。二是施工单位必须在投标文件中明确承诺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责任及责任追究措施,自觉接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依法监管,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市有关部门要细化实施方案,制订扬尘污染防治等具体管理办法,并向社会公布。
(二)第二阶段:集中治理阶段(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抓好各类企业的自查自纠。建设施工、仓储运输、绿化养护、道路保洁等各类企业要重点排查是否签订扬尘污染防治责任书(协议)或告知承诺书、是否建立健全扬尘污染防治管理监督机制。各相关企业对排查出的问题和隐患必须立即进行整改。一时难以完成整改的,必须制订整改方案,明确责任,限期整改完毕。
(三)第三阶段:巩固完善阶段(2011年7月1日至12月底)。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制订并全面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市城管委将结合工作考评,对有关地区和有关部门专项整治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这一阶段重点落实三项措施:
1.落实扬尘防控日常管理。各职能组、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扬尘防控的日常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及时查处违法违章行为。由整治办公室组织,每月不少于1次的联合大检查。
2.加强扬尘防控监督考核。由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监察局、市委宣传部,并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采取明查和暗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各单位的行政监察,保证政令畅通,并对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定期与不定期进行检查并考核。
3.认真总结形成长效机制。由整治领导小组对在我市扬尘污染整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措施不力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责任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处理。由环保局、住建局、城管局牵头,会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本次整治工作经验,要认真总结专项检查工作的成效与不足,提出加强长效管理的具体措施,拟订出台《昆山市扬尘污染防控暂行规定》。
八、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扬尘污染综合整治是建设“绿色昆山”、“宜居昆山”的重要举措。各部门区镇领导要高度重视,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认真部署,周密组织,强化责任,确保专项整治顺利推进。
(二)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各有关部门区镇在专项整治中要明确分工、加强协作,提高工作实效。积极探索联合执法的工作模式,及时互通信息,实现监管工作成效的最大化。要建立定期通报制度,交流工作情况。城管办要每10天召集各执法部门进行情况汇总,将参与整治的相关单位执法情况及时通报给各部门。要组织全市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整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落实措施,标本兼治。要强化监管监察,严肃查处各类扬尘污染违规行为。要加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从源头上控制扬尘污染。要建立各类企业扬尘污染防治诚信档案,支持、鼓励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成绩突出的企业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类投资项目招投标。
(四)巩固效果,长效管理。进一步巩固深化扬尘污染综合整治活动成果,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堵疏结合,标本兼治,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原则,加强扬尘污染防治长效管理工作。建立责任倒查和定期检查制度,阶段性工作计划和检查情况要按时上报。各有关部门同时制订本部门长效管理实施方案和配套考核办法,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三篇:宁波市金属表面酸洗行业污染整治提升方案
宁波市金属表面酸洗行业污染整治提升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市金属表面酸洗企业存在的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产业档次低、环境污染重、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行业整体装备技术、污染治理和内部环保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行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有效削减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保障群众环境权益,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促进金属表面酸洗行业健康、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
(一)2012年底前,各县(市)区完成金属表面酸洗企业基本情况排查,按照市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二五”期间重污染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甬政办发[2012]81号)和本方案,制定当地具体《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按照“三个一批”原则,对所有企业进行梳理,逐家明确淘汰关闭、搬迁入园、整治提升等整治要求和整治进度,各项任务要落实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员。
(二)2014年6月份前,所有原地改造整治的企业和园区(工业聚集区)完成整治并通过验收。对其他所有不符合整治标准的企业全面实施限期治理。
(三)2014年底前,所有拟迁入园区进行异地改造的企业完成整治并通过验收,对所有未通过验收的企业一律实施停产治理,污染物得到妥善处置并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危险废物管理通过规范化考核。由各县(市)区(管委会)相关部门对企业整治情况进行验收,验收情况在当地主要媒体进行公示,并报市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宁波市境内以铜、不锈钢等金属表面酸洗、磷化和铝氧化企业。
三、整治任务
(一)优化区域布局
1.严格建设项目管理。所有新、扩、改、迁项目,在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的前提下,把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关,项目选址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禁止在生态环境功能区限制准入区、禁止准入区及其他环境敏感区设置。废水不能纳管的地区,原则上不再批准任何形式的新建项目。
2.全面整治非法企业。在2014年6月底前仍然无法取得相关部门审批、证照不全的一律由当地政府或管委会依法取缔或关闭,未达到整治要求的企业一律实施限期整改,同时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3.同类整合集聚发展。2014年6月底前,表面酸洗企业众多的地区,要完成表面酸洗园区建设,园区(工业聚集区)外除保留少数环保标杆式企业外,原则上所有表面酸洗企业都要搬迁入园或在园区租赁厂房设备整合发展。在“减量置换”的原则下,鼓励以腾出的排污指标,在园区内适当发展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的建设项目,促使一批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提升工艺装备
1.鼓励使用先进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推广使用酸洗添加剂的应用。采用无铬抛光液、抛丸、大型容器循环法表面处理等措施;线材酸洗提倡剥壳、喷砂除锈等前处理工艺,减少酸用量;酸洗设备应当采用连续化、自动化,酸洗设备应采用整体封闭性较强的设计。
2.酸洗磷化工艺或项目应采取工业污水回用、多级回收、逆流漂洗等节水型清洁生产工艺,禁止采用单级漂洗或直接冲洗等落后工艺,生产线或车间应安装水、电计量装置,污水回用率不得低于50%。
3.原则上不得单设燃煤锅炉或炉窑,加热采用集中供热蒸汽或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确需使用的,必须按装炉外脱硫设备,污染物排放需达到国家排放标准。4.所有金属表面酸洗企业应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2011年以后未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的金属表面酸洗企业在通过整治验收前必须先通过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三)加强污染防治
1.金属表面酸洗园区(工业聚集区)设施建设及管理要求
园区内分产品、分区域进行生产管理,严格实行雨污分流,酸洗企业废水必须全部纳管;建设统一、集中的废水处理设施,酸洗废水按照不同污染物种类分质分流,含一类重金属污染物的废水经单独处理达标后方能与其他废水合并处理。区内实现集中供热、危险化学品集中储存、危险固废集中收集处置。园区中心及周边需设地下水观察井。2.水污染防治
水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或《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新建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污染物排放种类和总量不得超出地方环保部门核定的范围。
酸洗车间须安装独立水表,并记录。车间内严格落实防腐、防渗、防混措施,实施干湿区分离,湿区地面应敷设网格板,湿件加工作业必须在湿区进行。排水系统,特别是建筑物和构筑物进出水管应有防腐蚀、防沉降、防折断措施。酸洗槽须设置在地面上;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实行酸洗槽架空改造。新建、搬迁、整体改造企业须执行酸洗槽架空改造。生产车间内废水必须按照环保规范要求进行分质、分流,工艺废水管线采取明管套明沟或架空敷设,废水管道应满足防腐、防渗漏要求,废水收集池附近设立观测井。
厂内须实行雨污分流、污污分流,废水处理工艺应严格按照《电镀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2-2010)选取,必须要有重金属离子等达标工序。含铬废水需单独收集处理,先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后,再中和沉淀去除。含金属铬合物废水需经过破铬沉淀预处理。COD、石油类、总磷、氨氮与总氮等污染物,宜采用生物处理达标后排放。企业配套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需安装流量计,pH值调节应采用pH计连锁自动投加,对有氧化还原反应系统的加药宜采用氧化还原电位仪(ORP)等装置控制加药量,控制系统应有自动和手动互切换双回路控制装置。
3.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以及《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排放限值要求。
酸洗车间宜采用风机单边送风、对侧设置吸风罩以及密闭运行、开孔后抽风等收集方式,并建设配套的酸雾废气治理设施,铬酸雾产生工段应单独设置处理装置,处理达标后方可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用各种加热炉、窑的企业须建设配套的工艺废气收集、治理设施,确保工艺废气稳定达标排放;粉尘须经配套的处理装置处理后达到国家规定允许标准值。4.固废、噪声污染防治
按计划达到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企业规范化管理“双达标”创建目标。关闭取缔的酸洗企业所遗留的废液、污泥等危险废物,由所在地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委托具有相应危险废物经营资质的单位进行妥善处置。
保留企业要根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对固废进行分类收集、规范处置。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废水处理污泥、废酸、含油废液、废钝化液、氧化铁皮渣等属危险废物,应按要求送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安全处置并执行转移联单制度。
危险废物贮存场所须设雨棚、围墙或围堰,地面须作硬化防渗处理,设置能够将废水、废液纳入污水处理设施的废水导排管道或渠道。贮存场所外要设置危险废物警示标志,危险废物容器和包装物上要设置危险废物标签。
合理布局,选择低噪型设备,并采取消音减噪措施,项目厂界噪声须符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相关标准。
(五)强化环保监管 1.完善污染物排放监测监控体系。所有园区外酸洗企业及园区必须建成标准化、规范化排污口,所在地县(市)区环保部门应开展酸洗企业及园区的排污口、雨水排放口及周边环境的监督性监测;所在地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环保、农业等部门对关停、搬迁企业原厂区开展土地重金属残留的监测和评估,落实超标土壤的修复和限用措施。
2.进一步提高突发环境事故的防范应对能力。酸洗企业(园区)应设置应急事故水池,应急事故水池的容积应能容纳12h的废水量,并做好防渗漏处理,确保环境安全。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组织体系,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落实事故防范措施。
3.规范内部环保管理。酸洗园区和企业必须按照要求建立完善的环保组织体系、健全的环保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环保台帐系统(包括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和危险废物管理等台帐)。应配备专职、专业人员负责日常环保管理。酸洗园区还应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统一负责园区环保工作。
第四篇:XX市建材行业污染综合整治行动方案
XX市建材行业污染综合整治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第一次全体会议暨打赢蓝天保卫战动员会议、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会议、XX市“降尘治车”蓝天保卫一号行动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年动员部署会精神,降低建材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打赢蓝天保卫战,根据《XX市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X府办发〔2018〕X号)、《XX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X府办发〔2018〕X号)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整治时间和范围
即日起至2019年底,对全市建材行业实施污染综合整治,重点是水泥、砖瓦、平板玻璃等建材生产企业以及砂石码头、混凝土搅拌站等相关建材企业。
二、整治目标和措施
依据属地管理原则,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功能区管委会是建材行业污染综合整治行动的第一责任人。整治行动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策,针对排查的问题,按照“规范提升一批、搬迁整合一批、依法取缔一批”的基本原则,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注重实效,大力调整优化建材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节能降耗、提高工业能效水平,切实降低建材企业污染排放水平,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整治排放不达标企业。
(一)水泥、砖瓦、平板玻璃等建材生产企业整治目标
1、规范提升一批。对布局选址符合相关规划要求;装备工艺基本符合产业及能耗政策;环保、消防、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用地、建设、水利等审批验收和排污许可手续基本齐全;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到位、运行基本正常,污染物排放符合总量管理要求并基本达标,危险废物管理基本符合规范要求的企业进行规范提升。
(1)装备工艺不完全符合产业及能耗政策的企业,限期完成更新提升。
(2)环保、消防、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用地、建设、水利等审批验收和排污许可手续虽不齐全但符合基本审批验收条件的企业,限期取得补充审批验收手续。
(3)建材生产企业应采用清洁生产工艺,配套建设除尘、脱硫、脱硝等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对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到位、运行基本正常,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完全达标的企业限期整改,确保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建设到位、规范运行,确保稳定达标排放。
(4)建材生产企业应采取密闭、围挡、遮盖、清扫、洒水等措施,减少内部物料的堆存、传输、装卸等环节产生的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对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的企业限期整改,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2、搬迁整合一批。对在区域产业链中具有重要价值或工艺先进、行业发展前景较好,且环境守法状况良好的建材生产企业,其布局选址虽不符合产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功能区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但具备向合规地点搬迁整合条件的,经相关部门审批同意后可以限期完成搬迁整合。搬迁整合项目建成后,企业必须依据建设项目管理法律法规经“三同时”验收合格且原生产项目按时拆除清理到位后方可投产。
3、依法取缔一批。对未列入规范提升和搬迁整合范围,特别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散乱污”建材生产企业,必须按照“两断三清”(断水、断电、清除原料、清除产品、清除生产设备)要求,依法取缔到位。
(1)企业布局不符合生态红线管控或饮用水源保护要求,且不具备搬迁整合条件的;
(2)不符合产业规划,所处位置无废水公共收集处理设施,污染物排放导致周边环境恶化或列入突出环境问题清单,且不具备搬迁整合条件的;
(3)不符合产业、能耗政策,使用淘汰类生产设备和工艺,限期内不具备优化提升能力的;
(4)审批手续不全,未取得排污等相关许可,存在严重环境问题或安全隐患且不能限期整治到位的;
(5)污染防治设施不配套或设施简陋老化,导致污染物直排或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行、不能稳定达标排放,且不能限期整改到位的;或虽具备整改条件,但存在以逃避监管方式恶意排污、埋污,拒不执行环境处罚决定和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等行为的。
(二)砂石码头整治目标
在前期已开展的沿江、内河非法码头专项整治基础上,对布局选址符合相关规划要求、审批验收手续基本齐全、未纳入关停拆除计划的砂石码头,要补全审批手续,严格依法经营,强化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加强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实现规范提升。
1、对布局选址符合相关规划要求,污染防治设施基本齐全、防治措施落实基本到位,审批验收手续虽不齐全但符合基本审批验收条件的砂石码头,限期取得审批验收手续。
2、砂石码头区域内道路路面和码头、堆场的地面应硬化。码头前沿带式输送机应在输送机的两侧设置可活动的挡风板或防尘罩;码头与堆场之间的带式输送机应设防尘罩、钢结构全封闭型密封罩等防尘设施,确保货物输送过程处于密闭状态。在落料、卸料处配备吸尘、喷淋等防尘设施。
3、砂石码头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采用链斗式、斗轮式、螺旋式、抓斗式等卸船机,或门座式起重机卸船时,应在导料口、落料口等部位设置喷淋或喷雾抑尘装置,鼓励在有安装条件的导料口、落料口设置挡风板以及防尘反射板,增加防尘效果。
4、砂石码头堆场应加装喷淋(喷雾)设施,喷淋过程产生污水的应同时设置污水回收池、污水处理装置。
5、砂石码头堆场应采用混凝土围墙防护,如在堤防外侧滩地上的砂石码头堆场不得建设混凝土围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安装天棚储库或挡风网。
6、有车辆进出的码头堆场应在厂区出口处设置车辆清洗的专用场地,配备运输车辆冲洗保洁设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置车辆自动清洗场地。
7、砂石码头应严格执行扬尘污染管控的有关规定,对不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措施,不按要求使用降尘设备等违法违规行为各级主管部门要严肃查处。
(三)混凝土搅拌站整治目标
1、规范提升一批。对布局选址符合相关规划要求,审批验收手续基本齐全,污染防治设施基本齐全,防治措施落实基本到位,严格依法经营的混凝土搅拌站进行规范提升。
(1)对布局选址符合相关规划要求;污染防治设施基本齐全、防治措施落实基本到位;审批验收手续虽不齐全但符合基本审批验收条件的混凝土搅拌站,限期取得审批验收手续。
(2)混凝土搅拌站应采用封闭式管理,外围应使用砖砌围墙或彩钢板围墙,并确保牢固和整洁,出入门符合规范要求。
(3)混凝土搅拌站区域内应设置排水沟槽,设置与排水沟槽相连通的污水、废浆水沉淀池,经沉淀处理后的废水应重复使用,做到少排放或零排放。未经沉淀处理且不达标的废水不得排入市政管网和河道。
(4)混凝土搅拌站内道路路面及生产作业区、物料堆放区的地面应作硬化处理。
(5)混凝土搅拌站内道路及场地应保持清洁,车辆行驶时无明显扬尘。出入门口应配备车辆清洗设备和人员,驶出混凝土搅拌站的运输车辆应冲洗清洁。
(6)混凝土搅拌站内各类混凝土生产需用的物料堆场,应加装封闭式库房,使用砖砌围墙或彩钢板围墙并确保牢固和整洁,采取喷淋等设施控制扬尘。
(7)搅拌车装料后,或从工地卸料后均应对车辆进行冲洗,保持外观清洁,严禁带泥上路、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8)混凝土搅拌站应建立健全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环境管理,达到规范化、长效化、制度化要求。对不落实污染防治措施,不按要求使用降尘设备等违法违规行为各级主管部门要严肃查处。
2、依法取缔一批。对未列入规范提升范围,特别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混凝土搅拌站,依法关停取缔。
(1)处于生态红线或饮用水源保护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内的。
(2)审批手续不全,无搅拌站立项批复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批复,存在严重环境问题或安全隐患,且不能限期整治到位的。
(3)污染防治设施不全、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周边空气质量且不能限期整治到位的。
三、整治阶段及工作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5月27日前)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功能区管委会要重视整治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建材行业污染综合整治行动方案,深入动员部署,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明确组织领导、职责分工、目标任务、整治措施,确保整治行动有序有力推进。
(二)全面排查阶段(5月28日至6月30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功能区管委会按方案要求全面摸排辖区内的相关建材企业,排查甄别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摸清治污设施、污染物排放等情况,针对企业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整治计划,汇总编制本地区的《建材行业污染综合整治问题清单及分类整治计划》。
(三)整治督查阶段(7月1日至11月30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功能区管委会对照《建材行业综合整治问题清单及分类整治计划》(详见附件1),狠抓推进落实。该停产的,相应职能部门应依法责令其先停产再治理;该关闭取缔的,应采取综合措施督促企业如期实现“两断三清”;符合搬迁整合条件的,应优化资金保障和审批服务程序,确保整治落实;对消极整治、进展迟缓,或拒不落实整改的,相应职能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从速从重查处违法行为,推动整治;对完成整治报备的,各地要及时开展核查和跟踪监管,发现问题应责令企业迅速开展后续整改。综合整治期间,各地要每月开展一次自查,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将组织市相关部门实施针对性督查,对各地专项整治实施情况开展暗查暗访,推动整治工作落实。
(四)总结提升阶段(12月1日至12月31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功能区管委会对本地区建材行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全面客观总结,分析评估整治成效,确保整治不留死角、不留尾巴。同时,要建立建材行业污染防治长效管控机制,加强日常巡查和部门监督检查,防止死灰复燃,巩固整治成效。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材行业污染综合整治行动是我市今年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功能区管委会是建材行业污染综合整治行动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科学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强化组织领导,制订细化行动方案,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排查摸底细致到位、整治措施精准有力。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将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市级联合督查,对整治工作不力的地区及时预警、定向督办。(二)严格整治标准。
各地要严格对照方案明确整治标准,结合建材行业存在的具体问题和隐患,有针对性地落实分类整治措施,既要防止软弱、敷衍整治,又要防止“一刀切”式的粗暴整治。对列入整治范围的企业一律实施清单式管理,整治一个,销号一个。对列入关停取缔的企业,一律按时落实“两断三清”措施,确保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物料、废物妥善处置到位,绝不能“一关了之”;对必须停产整治的规范提升类和搬迁整合类企业,未能在规定期限内通过整改或迁建项目验收的,一律不得复产或正式投产,严防污染、隐患问题未消除边违法生产边整治;对整改和搬迁整合进展迟缓的企业,各地要加强预警和督促指导,逾期仍整改不到位的,应及时调整列入关停取缔清单,限期落实“两断三清”措施。(三)加强督查问责。
各地要全力攻坚,全过程跟踪督查,推动整治行动顺利实施。对整治行动筹划部署不得力,排查不深入,漏查、漏报问题突出和整治进度迟缓、整治措施落实不彻底、整治效果审核把关不严、违法行为查处不力的地区、单位和责任人,应及时严肃问责。对整治工作不力、整改不到位的地区和单位,坚决通报、直接点名、挂牌督办、严肃问责,问题严重的将提请纪检监察部门实施重点问责。第五篇: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
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方案
环发【2014】177号
为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
全面开展石化行业VOCs 综合整治,大幅减少石化行业VOCs 排放,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严格控制工艺废气排放、生产设备密封点泄漏、储罐和装卸过程挥发损失、废水废液废渣系统逸散等环节及非正常工况排污。通过实施工艺改进、生产环节和废水废液废渣系统密闭性改造、设备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罐型和装卸方式改进等措施,从源头减少VOCs 的泄漏排放;对具有回收价值的工艺废气、储罐呼吸气和装卸废气进行回收利用;对难以回收利用的废气按照相关要求处理。到2017 年,全国石化行业基本完成VOCs 综合整治工作,建成VOCs 监测监控体系,VOCs 排放总量较2014 年削减30%以上。
二、主要任务
本方案中的石化行业包括以原油、重油等为原料生产汽油馏分、柴油馏分、燃料油、石油蜡、石油沥青、润滑油和石油化工原料等的石油炼制工业生产性企业,以及以石油馏分、天然气为原料生产有机化学品、合成树脂原料、合成纤维原料、合成橡胶原料等的石油化学工业生产性企业。有机液体储运、煤化工、其他化工等相关企业可参照本方案有关要求开展工作。
(一)开展VOCs污染源排查。地方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组织本行政区内的石化企业,开展VOCs污染源摸底排查工作,采用实测、物料衡算、模型计算、公式计算、排放系数等方法,重点对企业原辅材料和产品、主要生产工艺、VOCs排放环节、治理措施和效果、VOCs排放量和VOCs物质清单等开展排查,摸清企业的VOCs排放状况。排查结果按《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要求向社会公开,并作为VOCs排污收费、总量控制和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等的依据。
(二)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结合主体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要求,优化调整石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与约束,加快淘汰落后产品、技术和工艺装备。新、改、扩建石化项目应在设计和建设中选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和密闭化工艺,提高设计标准,实现设备、装置、管线、采样等密闭化,从源头减少VOCs 泄漏环节,工艺、储存、装卸、废水废液废渣处理等环节应采取高效的有机废气回收与治理措施,满足国家及地方的达标排放和环境质量要求。
(三)完善VOCs 监督管理体系。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对行政区内石化企业进行全面监管,以企业为单元,通过统一的VOCs 信息管理平台做好统计、审核与监管工作,不定期对企业申报情况进行抽查和评估,逐级上报上一年企业VOCs 排放清单及减排效果等。加强VOCs 监测能力建设,建立本行政区内企业的VOCs 监测监控体系,定期向社会公布监测体系的运行情况及监测结果。建立重点监控企业名单,将污染扰民严重、环境风险大、跑冒滴漏严重、环保管理差、生产使用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的企业作为重点整治和监管对象,提出限期整治要求;设备、装置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要求的企业,也应纳入重点监控名单,限期淘汰相关设备、装置。
(四)实施VOCs 全过程污染控制。企业应结合污染现状和生产管理水平,以工艺废气排放、生产设备密封点泄漏、储罐和装卸过程挥发损失、废水废液废渣系统逸散等环节及非正常工况排污为近期VOCs 控制工作重点,科学制定VOCs 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进度和完成时限。
1.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企业应优先选用低挥发性原辅材料、先进密闭的生产工艺,强化生产、输送、进出料、干燥以及采样等易泄漏环节的密闭性,加强无组织废气的收集和有效处理。
2.全面推行“泄漏检测与修复”。企业应建立“泄漏检测与修复”管理制度,细化工作程序、检测方法、检测频率、泄漏浓度限值、修复要求等关键要素,对密封点设置编号和标识,泄漏超标的密封点要及时修复。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全面分析泄漏点信息,对易泄漏环节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通过源头控制减少VOCs泄漏排放。企业可通过自行组织、委托第三方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
3.加强有组织工艺废气治理。工艺废气应优先考虑生产系统内回收利用,难以回收利用的,应采用催化燃烧、热力焚烧等方式处理,处理效率应满足相关标准和要求。同时,应采取措施尽可能回收排入火炬系统的废气;火炬应按照相关要求设置规范的点火系统,确保通过火炬排放的VOCs 点燃,并尽可能充分燃烧。
4.严格控制储存、装卸损失。挥发性有机液体储存设施应在符合安全等相关规范的前提下,采用压力罐、低温罐、高效密封的浮顶罐或安装顶空联通置换油气回收装置的拱顶罐,其中苯、甲苯、二甲苯等危险化学品应在内浮顶罐基础上安装油气回收装置等处理设施。挥发性有机液体装卸应采取全密闭、液下装载等方式,严禁喷溅式装载。汽油、石脑油、煤油等高挥发性有机液体和苯、甲苯、二甲苯等危险化学品的装卸过程应优先采用高效油气回收措施。运输相关产品应采用具备油气回收接口的车船。
5.强化废水废液废渣系统逸散废气治理。废水废液废渣收集、储存、处理处置过程中,应对逸散VOCs和产生异味的主要环节采取有效的密闭与收集措施,确保废气经收集处理后达到相关标准要求,禁止稀释排放。6.加强非正常工况污染控制。制定开停车、检维修、生产异常等非正常工况的操作规程和污染控制措施。企业的开停车、检维修等计划性操作应在实施前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实施过程中加强环境监管,事后进行评估;非计划性操作应严格控制污染,杜绝事故性排放,事后及时评估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企业应及时向社会公开非正常工况相关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为避免形成二次污染,催化燃烧、热力焚烧等产生的废气以及 吸附、吸收、冷凝等产生的有机废水应处理后达标排放,更换吸附剂等过程应做好操作信息记录,废吸附剂应按相关要求妥善处置。
(五)建立VOCs 管理体系。企业应将VOCs 的治理与监控纳入日常生产管理体系。建立基础数据与过程管理的动态档案、VOCs 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台账,制定“泄漏检测与修复”、监测和治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制定突发性VOCs 泄漏防范和处置措施,纳入企业应急预案。有组织废气(如工艺废气、燃烧烟气、VOCs 处理设施排放废气和火炬系统等)排放应逐步安装在线连续监控系统,厂界安装特征污染物环境监测设施,并与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网。企业应在污染源归类的基础上对VOCs 排放和削减情况进行统计,按估算各类污染源排放量,通过现场监测或物料衡算等方法分析各类污染源VOCs 物质成分,定期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送VOCs 排放和削减情况。VOCs 排放和削减情况暂以总挥发性有机物计,并附VOCs 和有毒有害物质清单;自2017 年起应分别明确VOCs和有毒有害物质每种物质的排放量。有组织排放应明确排气筒(烟囱)数量、位置,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浓度、排放规律和估算方法、达标排放情况等基本信息;无组织排放应明确排放位置、排放规律、排放量估算方法、厂界监测数据及达标排放情况等基本信息。VOCs 污染治理设施应明确运行情况、处理效率、排放浓度和削减量等。企业报送信息应按相关要求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进度安排
(一)部署阶段(2015年7月1日前)。地方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企业开展VOCs污染源排查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范围和企业名单,细化整治工作内容,分解落实责任。各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制定石化行业VOCs综合整治实施细则,于2015年7月1日前上报环境保护部。
(二)实施阶段(2017年7月1日前)。2015年底前,全国石化行业全面开展LDAR工作;完成VOCs排放量和物质清单信息申报;初步具备VOCs监测监控能力;环境保护部建立统一的VOCs信息申报和管理平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石化行业完成VOCs综合整治工作,其他区域石化行业全面开展VOCs综合整治工作。2017年7月1日前,全国石化行业全面完成综合整治工作,达到《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相关标准和要求,位于重点区域的石化企业应按规定达到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建成全国石化行业VOCs监测监控体系;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完成石化行业VOCs排放量核定。地方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对VOCs综合整治工作进行总结,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将总结于次年3月31日前上报环境保护部。
(三)总结阶段(2018年3月31日前)。地方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石化行业VOCs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将总结报告于2018年3月31日前上报环境保护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石化行业VOCs 综合整治工作。企业是VOCs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应制定企业VOCs 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人员保障、资金来源、进度安排等,确保按期完成VOCs 综合整治工作。充分发挥石化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作用,促进行业绿色健康发展。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企业集团应统一制定实施方案。
(二)强化监督管理。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提升VOCs 监管水平,完善无组织排放监管体系,将石化行业VOCs 污染防治纳入日常监督管理,及时跟踪调度,督促、指导企业按期完成综合整治任务。石化行业VOCs 综合整治工作将作为各地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重要考核内容。
(三)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环境保护部研究制定石化行业VOCs污染控制标准、监测标准、估算方法,确定行业VOCs 污染防治基准水平,指导地方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开展企业VOCs 监督管理。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研究有利于VOCs 削减的财政、信贷等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制定VOCs 排污收费办法,率先在石化行业征收VOCs 排污费。地方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石化行业VOCs 综合整治奖惩措施,对提前完成排查和整治,达到行业VOCs 污染防治基准水平和削减比例大的企业予以表彰或奖励;对虚报数据或督查考核不达标的企业进行处罚,并在环境保护部门网站上公开;对未按期完成的地区和企业暂停新增VOCs 排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未按期完成的企业,暂停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登记审批。
(四)强化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整治企业名单、VOCs 污染源排查、综合整治考核结果等,引导和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企业环境监督。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制度,企业应主动公开污染物排放、治理设施运行、VOCs 申报、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及其特征污染物的释放与转移信息和监测结果、非正常工况等相关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鼓励企业选择第三方环境服务公司参与VOCs 污染防治工作,为企业提供VOCs 治理方案、排放量申报以及监测等环保服务。
(五)加强科技支撑和培训。加大对石化行业VOCs 污染控制标准、监测标准、估算方法、优先控制物质清单、清洁生产工艺、污染防治技术、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风险评估等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技术中心、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发高效实用的VOCs 污染控制与监控技术和设备,推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加强监管人员、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 交流和培训,为VOCs 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