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实验室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福建省实验室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暂行)第一条
为加强对全省各类实验室、化验室、试验室(以下称“实验室”)的污染防治,提高实验室对产生污染物的处理处置水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福建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实验室污染物,是指实验室在开展各类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性气态、液态以及半固态或固态物质(以下分别简称“废气”、“废水”、“固体废物”)。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内学校、科研机构、卫生部门、检验检测机构和工业企业等单位所属各种类型的实验室。
第四条
实验室污染物的处理处置目标是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坚持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实现实验室污染物的处理处量和综合利用,鼓励回收和利用实验室污染物中可回收利用的物质,提进节能减排。
第五条
实验室污染防治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消除环境安全隐患的原则。
第六条
各实验室隶属的法人单位对实验中产生的各类污染物承担污染防治责任,为实验室污染物安全无害化处理处置的责任主体。
第七条
实验室应当按照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文件的要求,安装或者配套污染防治设施、设备。
第八条
实验室的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买验室的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运行或者使用。
第九条
本规定实施前已建成或投入使用未办理环评或环保验收审批的实验室,应当自本规定下发之日起三个月内,向当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补办有关环保手续;未按相关要求安装污染防治设施、设备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第十条
实验室应规范设置废气、废水排放口以及固体废物贮存间(或容器),其中固体废物贮存间要区分一般固体废物贮存间(或容器)与危险废物贮存间(或容器),不得随意排放或者倾倒污染物。
第十一条 实验室排放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收费制度。
第十二条 实验室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发生重大变化时.必须在改变十五日前申报。属于突发性重大改变的,必须按照环境应急管理要求及时上报,并在改变后三日内进行排污申报。
第十三条 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时产生的废水,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排放废水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对违反规定排放或超标排放的实验室,环保部门依法责令其限期治理并处罚款。
(一)禁止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或者生活污水管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剧毒废液废渣及含有重金属、病原体、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弃物。
(二)生物实验室废水及其它含病原体的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后方可排放。
(三)实验室产生的各类废水,包括含有铬、铅、汞、镉、镍等一类污染物废水、含有铜、锌、锰等二类污染物废水以及含有砷、氰化物、黄磷等有毒有害废水和酸碱废水,必须采取治理措施,在实验室废水排放口达标排放,除有特殊文件规定,一律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四)禁止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向水体排放含有低放射性物质的废水,须符合国家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规定和标准。
(五)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应当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六)尚未具备废水治理设施设备的实验室,对实验室产生的油类,酸液,碱液,含有氰化物、黄磷等剧毒废液废渣及含有汞、镉、砷、铬、铅等重金属,应以规范的容器进行收集,统一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严禁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第十四条 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排放废气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标准或规定。
(一)向大气排放粉尘的实验室,必须采取除尘措施。禁止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确需排放的,必须经过净化处理,严格按有关标准排放。
(二)实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应当回收利用,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而向大气刊放的,应当进行防治污染处理。
可燃性气体回收利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的,应当及时修复或者更新。在回收利用装置不能正常作业期间确需排放可燃性气体的,应当将排放的可燃性气体充分燃烧或者采取其他减轻大气污染的措施。
(三)实验活动中排放含有硫化物气体的,应当配备脱硫装置或者采取其他脱硫设施。
(四)向大气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和气溶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放射性防护的规定,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
(五)向大气排放恶臭气体的排污单位,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周围居民区受到污染。
第十五条 实验室边界噪声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遵守国家和地方关于噪声排放的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 实验室要认真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甄别,产生危险废物的实验室,必须按照下列规定,妥善收集、贮存危险废物,并最终将其交由有相应处理资质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防治环境污染:
(一)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于每年年底前向当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报告年度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信息资料。
(二)及时收集实验活动中产生的危险废物,按类别分别量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等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要求的专用包装物、容器内,并按国家规定要求设置明显的危险废物警示标识和说明。危险废物暂存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三)配备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危险废物暂时贮存柜(箱)或者其它设施、设备。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将危险废物交由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集中处置。
(五)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国家环境保护部的有关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六)不得随意丢弃、倾倒、堆放危险废物,不得将危险废物混入其他废物或生活垃圾中。
第十七条 实验室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保证正常运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必须至少提前十五日报当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一)需暂停运行的;
(二)需转移、拆除或者闲置的;
(三)需改造、更新的。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属于第(一)项规定的,应当在接到申请五日内批复;对属于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批复;逾期未批复的,视为批准。
第十八条 实验室应至少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帐(有条件的或另有规定的实验室还应建立废气、废水及一般固体废物管理台帐),要以每一个实验为单位如实详尽记录开展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原料种类数量及产生的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信息资料。
第十九条 实验室发生污染物泄露或者扩散,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二十条 实验室应当制定环境污染防治应急预案,报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第二十一条 实验室应当依照国家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设专(兼)职人员负责实验室环境管理。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实验室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进入被检查实验室现场调查取证,采集样品,查阅、复制有关台帐和资料,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实验室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行为,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福建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若干规定》和《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同时,向社会及有关部门公告违法违规的实验室名单,并将受到行政处罚的认证实验室名单通报中国实验室认可委员会。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福建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福建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是我省开展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为规范和加强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切实贯彻落实“创新、产业化”的科技工作方针,推动我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稳定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及学科发展优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为解决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知识储备和科技支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加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凝聚、稳定人才队伍,培养学术带头人。
第二章 申报重点实验室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三条 申报对象:依托省内有较强科研实力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集团建设的具有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
第四条 研究方向:实验室有明确和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应符合国家、地方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开展学科前沿、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第五条 人才队伍:应拥有学术水平高、学风严谨、开拓创新精神强的学术或学科带头人。实验室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学术或学科带头人、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年龄一般不超过六十岁。实验室有一支高水平、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开发队伍,科研人员总数不少于20人。
第六条 硬件建设:实验室具备较好的科研实验条件。科研用房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原值)不低于700万元,并能统一管理,具有开放式使用、提供共享服务条件。
第七条 科研能力:实验室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近5年内主持的国家级科技项目不少于2项,省部级项目不少于5项(其中2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项),科研项目总经费800万元以上或人均在研科研经费不少于5万元/年。
第八条 组织条件:实验室依托一级法人单位,且已正常运行2年以上,其研究内容具有适当的学科交叉(一般要有两个以上二级学科支撑),依托单位能为组建实验室提供必要的组织管理和条件保障。第九条 支持与投入: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间,行政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连续投入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的经费不少于300万元。第三章 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实施和验收
第十条 符合以上条件的单位,按规定的格式填写《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书》,并附重点实验室建设可行性报告,依托单位和行政主管部门签署配套经费及条件保障支持等意见后报省科技厅。
第十一条 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可行性报告进行论证,合格后填写《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此件作为建设项目实施的基本文件和购置设备、验收的主要依据,由省科技厅审批后正式实施,采取边建设、边运行、边开放的工作方式,其建设期限一般为2年。
第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间,实验室建设依托单位根据计划任务书组织建设,每年年底以书面方式向省科技厅汇报建设进展情况和填报《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表》,以作为评价建设项目、拨付计划建设经费、运行经费和验收的依据。
第十三条 重点实验室完成建设任务后,应及时向省科技厅提交验收申请。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验收与其财务决算验收、固定资产验收同时进行。验收时除提交验收申请、重点实验室建设总结以及有关资料外,应同时提交财务决算、固定资产验收清单及审计报告等。经验收合格后,正式授予《福建省XX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的匾牌。
第四章 重点实验室的经费和资产管理
第十四条 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费采取省科技厅专项资助、依托单位和行政主管部门自筹方式共同筹集。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重点实验室建设。
第十五条 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实行一次核定,分考核滚动拨付。依托单位及其行政主管部门匹配经费必须按照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确定的期限到位,否则将停拨以后建设经费。建设项目超预算部分,由依托单位和行政主管部门自筹解决。
第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技术软件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升级改造、人才引进与培养、实验室建设管理、实验室运行补助以及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所需的其他经费支出。省科技厅拨付的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按照《福建省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和合同约定的开支范围使用,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应单独设帐,独立核算,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按期报送决算报表,接受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的审计和监督。
第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的运行费主要由依托单位承担。省科技厅每年根据财政预算安排和对重点实验室运行的考核评价情况等确定补助与否和补助金额。实验室运行补助费,用于补贴实验室研究开发、试验所必需的科研仪器设备、引进必要的技术软件、仪器设备的开放运行及学术交流活动等费用。
第十八条 由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拨款购置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应单独登记造册。资产的处置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第五章 重点实验室的运行与管理
第十九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重点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由行政主管部门聘任,报省科技厅备案,任期为三年。重点实验室主任每年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八个月。第二十条 重点实验室应成立学术委员会,负责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及开放课题的确定等学术工作,学术委员会由年龄结构合理的5—9人组成,其成员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本实验室及依托单位人员不超过1/2。学术委员由依托单位推荐,经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由依托单位聘任,并报省科技厅备案。学术委员任期3年。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第二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要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不断强化开放力度,仪器设备应对外开放使用,提高其利用率。重点实验室要重视人才的培训和交流,重视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以及保存工作,对重点实验室完成的专著、论文等研究成果均应署重点实验室名称,重点实验室统一命名为“福建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英文名称为“FuJian Key Laboratory of ××(依托单位)”。
第二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变更研究方向或进行结构调整、重组的,须由实验室主任提出书面报告,经学术委员会和相关学科专家的论证,可以进行调整、变更和重组,并报省科技厅备案。调整、变更和重组后,确有需要更名的,经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再报省科技厅审核批准。
第二十三条 重点实验室应在每年12月31日前,向省科技厅报送总结和下一工作计划。重点实验室必须接受省科技厅定期考核评价。原则上,凡验收合格的重点实验室,均须参加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工作委托中介机构按不同领域,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和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的原则进行。省科技厅依据考核评价结果对考核评价优秀的实验室予以奖励;对考核评价差或连续两次考核评价末位的实验室,取消重点实验室资格。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1992年7月6日印发的《关于加强省重点公共实验室管理的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执行《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福建省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三篇: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餐饮业污染环境, 改善环境质量, 保障公众健康, 促进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本县实际,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餐饮业, 是指通过即时加工制作, 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手段, 向消费者提供食品或者食品消费场所和设施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业, 包括餐馆、小吃店、快餐店、夜市摊、食堂、熟食加工点和提供餐饮服务的宾馆、浴场、歌舞厅等综合服务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的餐饮业污染防治及其相关的监督管理活动。
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并组织实施本办法。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现场监管。
规划、建设、城管、卫生、工商、国土、水务、质监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做好餐饮业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第五条 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布局餐饮业。城市改造和开发应当按照环境功能区的要求,规划和建设餐饮业相对集中的商业经营区域。
用于餐饮业的建筑物在设计时应当设计餐饮业专用烟道、污水排放设施,安排废气、噪声等污染防治设施的安装位置。
第六条 从事餐饮业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餐饮业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新、改、扩建餐饮业审批
第七条 新、改、扩建餐饮业经营场所的选址, 应当符合环境保护和规划的要求。下列地点禁止新建、扩建餐饮业(以下简称新办餐饮业):
(一)居民住宅楼(包括商住混合建筑中与居住层相邻接的楼层);
(二)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
(三)湖泊、江河水面;
(四)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严格控制在距离居住区或居住小区、医院、学校、社会福利机构等建筑物集中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边界30米范围内新办餐饮业。确需新办的,其油烟排放口、机械通风口应当与相邻的居民住宅、医院、学校、社会福利机构或者文物保护单位等主要功能建筑物边界最近点的水平距离不小于20米。
第八条 以下新建、改建、扩建餐饮业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一)建筑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二)选址位于未设计餐饮业功能的商住楼及商业区、党政机关集中办公地点等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区域;
(三)6个基准灶头以上,位于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或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其余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环境影响报告表(登记表)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餐饮业项目方能建设。
在居民小区内新办餐饮业项目,建设单位在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前应当征求居民小区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三章 环境保护设施建设
第九条 餐饮业项目,应当配置下列防治污染的环保设施:
(一)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的,配置规范化的隔油设施。日排废水30立方米以上的需建设规范化排污口;直接向外环境排放污水的,应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
(二)配置废气(油烟)净化装置和专门的油烟排气筒,油烟排气筒的设置应高于自身建筑物1.5米以上,排气筒出口朝向应避开易受影响的建筑物,排气筒周围半径10米以内有建筑物的,排
气筒的设置应高于附近最高建筑物1.5米以上;
(三)对产生噪声的设施,应采取隔声、降噪措施。
新建、改建、扩建的餐饮业项目,防治污染的环保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项目竣工后,配套建设的环保设施经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并领取《排污许可证》和其他相关证(照)后,才能正式营业。现有的餐饮企业未配置本条规定的环保设施的,应按照本条规定进行治理,20平方米以下的煮品店可以不执行本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
第十条 发改、规划、建设、土地、卫生、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影响报告表(登记表)的审批意见作为办理项目审批或者备案审查事项的前置条件。对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或者《排污许可证》年检不合格的餐饮企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在《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年检时不予年检。
第四章 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餐饮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县城建成区及石林风景名胜区属禁煤区,禁止燃煤,应当使用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电等清洁能源, 现有餐饮业项目尚未使用的, 应当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改用清洁能源;
(二)油烟净化装置和隔油池等设施应当根据技术要求定期进行清洁维护保养, 保证油烟净化装置、隔油池等污染防治设施的正
常运行;
(三)产生的废弃物要做到分类收集,定点存放,日产日清;产生的废油及泔水必须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严禁向下水道、河道及街面倾倒废弃物;
(四)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泡沫塑料餐饮具、不可自然降解塑料袋及含磷洗涤用品;
(五)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排污许可证》的年检。因经营范围、规模发生变更导致污染物排放种类和数量变化的,必须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办理报批手续;
(六)依法缴纳排污费。
第十二条 餐饮业经营者的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下列排放标准:
(一)具有接入城市排污管网条件的餐饮企业,产生的外排废水必须经处理后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三级标准和CJ343-2010《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中的B 等级标准;排污管网无法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餐饮企业,外排废水须经处理后达到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表1一级A 标准;
(二)产生的废气(油烟)必须经处理后达到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的规定,油烟需通过专门的排气筒排放,未安装油烟净化设施的视同超标;
(三)噪声排放标准,参照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
标准》执行;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 现有的餐饮业,达不到本办法第九条
(一)(二)、、(三)项规定的,责令限期治理,逾期未达标的,责令停业。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 规定的管理权限,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责令限期补办手续、停止建 设或者使用,可以并处 5 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三)项规定的,责令其清除,并对单位处以 500 元以上 1 万元以下罚款,对责任人处以 200 元以 上 500 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六)项规定的,责令限期缴纳 排污费;逾期不缴纳的,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 1 倍以上 3 倍以下的 罚款,并可责令停业;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二)、(三)项规定 的,责令限期治理或改正,可以并处 5 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完成 的,责令停业。第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四)项规定的,由相关行 政主管部门按管理权限依法查处。第十六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6 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六章 附 第十七条 则 本办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县行政辖区内的主城 规划区、重要风景名胜区、重要通道控制区、各乡镇城镇规划区和 各类开发区。第十八条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年××月××日起施行。7
第四篇:山东省防治环境污染设施监督管理办法
山东省防治环境污染设施监督管理办法
(2000年5月1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12号)
第一条 为加强防治环境污染设施的监督管理,保障其正常运行,改善环境质量,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防治环境污染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防治环境污染设施(以下简称防治设施),是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为防治在生产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水、废气、粉尘、烟尘、恶臭气体、固体废物、放射性物质、有害化学物质、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污染,而配套建设的各种处理(处置)、净化、控制设施(场所)。
第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处置)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并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保障其正常运行。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防治设施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治设施的义务,有权对破坏防治设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
第七条 防治设施的设计和实际处理能力必须与污染物排放量相适应。经处理排放的污染物必须达到国家或者省规定的排放标准,符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并不得造成二次污染。排污口应当安装自动监控装置。
防治设施的管理应当纳入生产管理和设备管理体系,保障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防治设施应当与产生污染物相应的生产和其他活动的设施同时运行、同时维护保养。
第八条 拥有防治设施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防治设施的类别、数量和处理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去向以及变更情况,对防治设施的运行和使用情况作详细记录,检测处理效果,并根据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定期报告运行和使用情况。
第九条 拥有防治设施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有合格的专职或者兼职的防治设施管理和操作人员,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第十条 防治设施出现故障需要暂时停止使用的,必须采取措施停止生产或者停止排放污染物,及时抢修,排除故障,并在故障发生后的24小时内向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部门报告。
防治设施恢复使用之前确实需要排放污染物的,必须报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并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通报可能受到污染的单位或者个人。未经批准排放污染物的,视为擅自闲置防治设施。
第十一条 防治设施不得擅自拆除(关闭)或者闲置。有下列情况之一,确需拆除(关闭)或者闲置的,必须报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
(一)由于产品、生产工艺或者设备改变,原有的防治设施不需要继续使用的;
(二)防治设施需要更新、更换、改造、扩容的。
第十二条 拆除(关闭)或者闲置防治设施的申请报告应当载明如下内容:
(一)防治设施的基本情况;
(二)拆除(关闭)或者闲置的主要原因;
(三)拆除(关闭)或者闲置后,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去向和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计划采取控制或者减少排放污染物的措施及预期效果;
(四)重新安装使用或者恢复使用的时间。
第十三条 环境保护部门对符合第十二条规定的申请报告应当受理,并自接到申请报告之日起1个月内予以批复;逾期未批复的,视为同意。
对不符合规定的申请报告,应当自接到申请报告之日起10日内退回申请单位,申请单位应当在接到退回的申请报告之日起10日内补正;逾期不补正的,视为未申请。
第十四条 防治设施因检修需要暂时停止使用的,应当报经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部门审批。环境保护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5日内予以批复;逾期未批复的,视为同意。
第十五条 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防治设施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接受检查。
第十六条 放射性物质、有害化学物质防治设施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予以奖励:
(一)对防治设施的工艺技术进行重大革新,具有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
(二)推广新型防治设施,对减少排放污染物做出突出贡献的;
(三)检举拥有防治设施的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经调查属实的。
奖励经费可在环境保护补助资金中列支。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擅自闲置或者拆除(关闭)防治设施的,由环境保护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擅自闲置或者拆除(关闭)水污染防治设施的,处10万元以下罚款;
(二)擅自闲置或者拆除(关闭)废气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的,处5万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闲置或者拆除(关闭)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环境保护部门现场监督检查、在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或者拒报、谎报有关申报事项的,由环境保护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 因防治设施管理不当造成污染事故的,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二十一条 擅自拆除(关闭)或者闲置防治设施,造成严重污染损害的,由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部门报经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产治理。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部门及其执法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根据情节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0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餐饮业污染环境,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促进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餐饮业,是指通过即时加工制作, 商业销售和服务性劳动等手段,向消费者提供食品或者食品消费场所和设施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业,包括餐馆、小吃店、快餐店、夜市摊、食堂、熟食加工点和提供餐饮服务的宾馆、浴场、歌舞厅等综合服务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的餐饮业污染防治及其相关的监督管理活动。
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并组织实施本办法。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现场监管。
规划、建设、城管、卫生、工商、国土、水务、质监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做好餐饮业污染防治相关工作。第五条 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布局餐饮业。城市改造和开发应当按照环境功能区的要求,规划和建设餐饮业相对集中的商业经营区域。
用于餐饮业的建筑物在设计时应当设计餐饮业专用烟道、污水排放设施,安排废气、噪声等污染防治设施的安装位置。
第六条 从事餐饮业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餐饮业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新、改、扩建餐饮业审批
第七条 新、改、扩建餐饮业经营场所的选址,应当符合环境保护和规划的要求。下列地点禁止新建、扩建餐饮业(以下简称新办餐饮业):
(一)居民住宅楼(包括商住混合建筑中与居住层相邻接的楼层);
(二)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
(三)湖泊、江河水面;
(四)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严格控制在距离居住区或居住小区、医院、学校、社会福利机构等建筑物集中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边界30米范围内新办餐饮业。确需新办的,其油烟排放口、机械通风口应当与相邻的居民住宅、医院、学校、社会福利机构或者文物保护单位等主要功能建筑物边界最近点的水平距离不小于20米。第八条 以下新建、改建、扩建餐饮业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一)建筑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二)选址位于未设计餐饮业功能的商住楼及商业区、党政机关集中办公地点等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区域;
(三)6个基准灶头以上,位于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或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其余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环境影响报告表(登记表)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餐饮业项目方能建设。
在居民小区内新办餐饮业项目,建设单位在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前应当征求居民小区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三章 环境保护设施建设
第九条 餐饮业项目,应当配置下列防治污染的环保设施:
(一)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的,配置规范化的隔油设施。日排废水30立方米以上的需建设规范化排污口;直接向外环境排放污水的,应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做到达标排放。
(二)配置废气(油烟)净化装置和专门的油烟排气筒,油烟排气筒的设置应高于自身建筑物1.5米以上,排气筒出口朝向应避开易受影响的建筑物,排气筒周围半径10米以内有建筑物的,排 气筒的设置应高于附近最高建筑物1.5米以上;
(三)对产生噪声的设施,应采取隔声、降噪措施。新建、改建、扩建的餐饮业项目,防治污染的环保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项目竣工后,配套建设的环保设施经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并领取《排污许可证》和其他相关证(照)后,才能正式营业。现有的餐饮企业未配置本条规定的环保设施的,应按照本条规定进行治理,20平方米以下的煮品店可以不执行本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
第十条
发改、规划、建设、土地、卫生、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影响报告表(登记表)的审批意见作为办理项目审批或者备案审查事项的前置条件。对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或者《排污许可证》年检不合格的餐饮企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在《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年检时不予年检。
第四章 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餐饮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县城建成区及石林风景名胜区属禁煤区,禁止燃煤,应当使用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电等清洁能源,现有餐饮业项目尚未使用的,应当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改用清洁能源;
(二)油烟净化装置和隔油池等设施应当根据技术要求定期进行清洁维护保养,保证油烟净化装置、隔油池等污染防治设施的正 常运行;
(三)产生的废弃物要做到分类收集,定点存放,日产日清;产生的废油及泔水必须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严禁向下水道、河道及街面倾倒废弃物;
(四)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泡沫塑料餐饮具、不可自然降解塑料袋及含磷洗涤用品;
(五)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排污许可证》的年检。因经营范围、规模发生变更导致污染物排放种类和数量变化的,必须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办理报批手续;
(六)依法缴纳排污费。
第十二条 餐饮业经营者的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下列排放标准:
(一)具有接入城市排污管网条件的餐饮企业,产生的外排废水必须经处理后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三级标准和CJ343-2010《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中的B等级标准;排污管网无法接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餐饮企业,外排废水须经处理后达到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表1一级A标准;
(二)产生的废气(油烟)必须经处理后达到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的规定,油烟需通过专门的排气筒排放,未安装油烟净化设施的视同超标;
(三)噪声排放标准,参照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 标准》执行;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 现有的餐饮业,达不到本办法第九条
(一)、(二)、(三)项规定的,责令限期治理,逾期未达标的,责令停业。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规定的管理权限,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责令限期补办手续、停止建设或者使用,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三)项规定的,责令其清除,并对单位处以5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责任人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六)项规定的,责令限期缴纳排污费;逾期不缴纳的,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并可责令停业;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二)、(三)项规定的,责令限期治理或改正,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完成的,责令停业。
第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四)项规定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管理权限依法查处。
第十六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县行政辖区内的主城规划区、重要风景名胜区、重要通道控制区、各乡镇城镇规划区和各类开发区。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年××月××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