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审判中司法建议的实证研究
行政审判司法建议的实证研究
一、选题背景
司法建议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是法院服务大局的重要切入点,是审判职能的延伸。行政审判中的司法建议,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对案件涉及的不宜由人民法院直接处理的问题提出意见,要求有关国家机关和单位依法予以处理的一种活动。
由于现行行政诉讼制度和司法裁判的局限性,许多行政争议往往不能仅凭一纸裁判就能妥善化解或者彻底解决,这时,行政审判司法建议作为柔性化解官民矛盾,拓展行政审判空间的重要手段,在弥补司法裁判的不足,妥善化解行政争议等方面就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作为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司法建议的地位在现行法律规定中却未得到明确。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多发,大量社会矛盾转化成行政争议,行政审判工作面临着新的复杂形势。如何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如何平衡社会秩序管理与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如何消除法院是否“官官相护”、能否公正司法的疑虑,如何满足群众对行政审判公正裁判的期待等,都需要人民法院进行回应。
在当前能动司法理念下,司法建议得到蓬勃发展,在行政审
判中发挥了促进依法行政、完善社会管理等重要作用,但其实效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司法建议存在以下问题:
1、法律规定不明确。
司法建议的法律依据散见于若干部门法和司法解释中,存在界定不明、内容不一的问题,没有形成系统完备的司法建议制度。三大诉讼法中,仅《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提及司法建议,且对提出司法建议所针对的问题十分有限,而实践中法院司法建议的适用范围已经远远超过《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规定,司法建议制度的立法规定与司法实践已经严重脱节。而且,这些法律规定中的司法建议实质上仅仅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建议,没有法律约束力,被建议单位没有回应法院的法定义务。
2、行政机关不重视司法建议
由于受长期的官本位思想影响,部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着强烈的地位优越感,认为法院的人、财、物都属于行政机关管理,法院的司法建议是越位的表现。实践中“有些行政机关对法院审查其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仍不能理解,对法院受理行政案件仍表示出不满和抵触情绪,不协助、不配合,甚至借故刁难法院。”司法建议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由于建议内容往往直指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部分行政机关错误地认为是司法干预行政,所以对于司法建议采取傲慢与偏见的态度。
3、部分法院没有深刻认识司法建议的功能
有些法院对司法建议工作认识不到位,工作开展不积极;有的司法建议格式不够规范,内容不够全面;有缺乏跟踪和督促,司法建议落不到实处,影响了司法建议作用的充分发挥。”除此之外,司法建议不够制度化、科学化,也是得不到正面、积极回应的原因。
4、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
有的法官对热点问题、民生问题关注研究不够,提出的建议缺乏现实性;有的未经充分调研和论证,提出的建议缺乏针对性;有的缺少与被建议单位及社会各界沟通,提出的建议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只讲宏观认识而无具体明确的建议事项,使被建议单位无所适从。
5、缺乏跟踪督促,回复率不高。
普遍缺乏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缺乏有效的跟踪回访和督促落实制度,司法建议发出后“石沉大海”现象突出。司法建议回复率或反馈率或采纳率低,是全国法院司法建议工作长期、普遍面临的问题,使该制度的应有价值大打折扣。
二、选题的目的
本文主要通过对行政审判司法建议的研究,结合我国当前行政审判司法建议的实际情况,指出存在问题,以期对完善行政审判司法建议制度有所裨益。
首先,从立法层面上,要制定相关法律规范,明确行政审判司法建议的法律性质,确立其法律地位,并具体规定行政审判司法建议在审判活动
中的具体应用,明确规定适用原则、适用范围、被建议单位的反馈落实义务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等问题。
其次,在司法管理层面上,通过对现有行政审判司法建议的健全和完善,以积极有效的非强制形式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以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行政审判制度。
三、论文的创新点
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多方面分析了行政审判司法建议的正当性问题、效力问题,效果问题,而本文不仅仅通过理论分析和比较分析来研究行政审判司法建议的上述问题,而且重点结合广东三级法院审判实际来分析研究行政审判司法建议,比较系统、全面地提出完善意见和建议。
四、研究方法
(一)比较分析的方法
尽管外国法对行政审判司法建议未作规定,但也有着类似的规定,其核心也是为实现案件的实体与程序公正、提高审判效率,通过对比不同法域、法律制度、法律文化和法律传统的个性和共性,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来完善我国行政审判司法建议制度。
(二)实证分析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广东三级法院的行政审判司法建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由此推导出行政审判司法建议规律性的结论,从而为完善和改进行政审判司法建议制度提供数据基础。
五、文献综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分析研究,发现对行政审判司法建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正当性问题。黄学贤、丁钰在《行政审判中司法建议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中认为,解决行政审判中的司法建议制度的理论源泉问题不得不回到行政权与司法权这两种权力的关系上来,两权关系是行政诉讼的基本问题,把握这一本质才能把握行政诉讼的本质。首先,行政权必须受到司法权的监督,这是法治理论的要求,是由法院的地位和性质决定的。其次,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需要“本土化”。最直接的反映是“提高行政审判地位”,行政审判组织站在中立的角度能够有效预见的行政机关的瑕疵或者欠缺规范的行政行为导致相对人起诉的可能,通过提醒行政机关的注意,避免了将来的行政诉讼,一方面节约了司法成本,一方面也达到了纠正行政机关错误以及维护了相对人利益的两全其美的效果。而最直接的效果莫过于通过积极的法律帮助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地位,既是行政机关的咨询机构,又是维系相对人利益的纽带。司法建议也不影响正常的行政审判工作,既是提升法官司法能力的“课外作业”,也解决了行政判决不能详尽阐述的难言之隐。行政审判组织由于自身的地位提高,自然而然会带来行政审判水平的提高,反过来能够促进行政审判独立性的提高。第三,是司法能动主义的内在要求。司法能动主义的本意是指法院以实现实质正义为目标,当法院根据现实和个案情况形成的观点与那些立法、行政机关的法律政策冲突时,优先适用法院 的观点,并以此影响立法和行政机关的决策。
董礼洁、周欣在《行政性司法建议的法定功能与事实功能》中认为,司法建议具有监督功能,能指出行政规范性文件中存在的问题,补正行政行为的瑕疵,指出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纠纷解决功能,能发挥纠纷解决功能,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具有预防功能。作为各类矛盾的集中地,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往往可以透过案件发现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或者漏洞,法院及时以司法建议向行政机关提出,督促其完善管理,有助于消除隐患,预防同类纠纷的产生。具有沟通功能。向行政机关通报相关违法行为,就行政机关应诉中问题进行沟通。
二、效力问题。徐昕在《司法建议制度的改革与建议型司法的转型》中认为,从长期来看,法院的司法建议应当废止,法院对外发出的唯一具有司法权威的文书只能是裁判文书,但对于短期而,司法建议制度在一定程序上有利于法院与党政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能在促进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彭建新在《现象与制度之间——司法建议的发生、价值及制度化》中认为,司法建议对于提高司法效益、提升司法公信力、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应当从完善立法和相关政策着手,以实现司法建议从现象到制度的转变。雷霆在《当前司法建议工作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认为,被建议机关、单位不重视,落实整改效果不明显。而彭建新在《现象与制度之间——司法建议的发生、价
值及制度化》中认为,应当将司法建议工作纳入法律规则的范围。
三、效果问题。徐昕在《司法建议制度的改革与建议型司法的转型》中认为,司法建议多数效果不佳,一是适用范围不统一,实践中各级各地法院适用司法建议混乱,二是程序规范缺失,司法建议的发出随意,缺乏跟踪和督促,容易导致司法权威的降低。黄秀丽在《北京4家法院去年共发送172份司法建议,竟有7成司法建议“石沉了大海》中指出,司法建议回函率不足3成。而雷霆在《当前司法建议工作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认为,被建议机关、单位不重视,落实整改效果不明显。而彭建新在《现象与制度之间——司法建议的发生、价值及制度化》中认为,司法建议有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它没有运用司法权对法院主管范围之外的事情进行干涉,不及涉司法权的独立问题,并指出国家机关、个事业单位的违法违规问题及管理上的漏洞,在一定程序上满足了社会大众文化心理,即司法机关应当尽力维持法制和秩序。
四、完善司法建议的建议。
彭建新《现象与制度之间——司法建议的发生、价值及制度化》中提出,要赋予人民法院司法建议权,建议司法建议考核和激励机制,规范发送司法建议的程序,建立司法建议的回访和反馈制度。
徐昕《司法建议制度的改革与建议型司法的转型》中提出,司法建议的适用应严格限制,规范适用对象、制作和发出程序,以保证法院文书的权威性,提升司法权威。
章志远《健全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制度的三项机制》中指出,要健全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制度,应当健全以下三项保障机制:第一,健全司法建议的分类机制。功能主义视角中的司法建议包括裁判引导型、裁判补充型、纠纷预防型等四种类型。其中,裁判引导型和纠纷预防型司法建议的初衷是善意地指出行政机关所作行政行为存在的各种问题,期许行政机关能够主动加以改进。换言之,这两类司法建议完全是出于对行政机关的帮助而作出的,类似于行政法上的行政指导。第二,健全司法建议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主要是为人民法院积极行使司法建议权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它是保持行政诉讼司法建议长存有效的内在动力,今后应当在司法建议考核标准、考核主体、考核时间上进行完善。第三,健全司法建议的公开机制。公开司法建议既是人民法院坚持审判公开的题中应有之间,也是行政审判事业积极融入社会治理进程的必然要求,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应当向社会公开行政审判白皮书,二是完善司法统计制度的基础上向社会逐步公开司法建议文本,三是将行政机关拒不落实部分裁判补充型司法建议和裁判执行型司法建议的情况予以公开。
李方民《对改进司法建议工作的几点看法中》中提出:一要明确司法建议的功能定位。
1、司法建议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组织部门,是审判职能的延伸,是法院职责和义务,是法院服务大局的一个切入点和实施司法监督的一种形式。
2、司法建议的作用不能无限放大,它只是一种职能延伸,只是一
种“建议”,必须保持必要的矛盾和克制,确保其恰如其分地介入社会生产。
3、司法建议应定位于“服务”,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手画脚,因此工作中要努力确保建议内容的中肯合理,考量被建议单位的立场感受,注意建议表达的语言艺术等。
4、司法建议立法应当完善,立法中应当明确司法建议的事项范围、主体权限和法律效力,规范司法建议的格式和内容,完善司法建议书制作和发出的程序,建立司法建议的跟踪反馈机制等,确保司法建议工作师中有名、有法可依。二是规范司法建议行为,即规范司法建议的主体和对象、事项范围、内容、格式。三是加强司法建议工作管理。建立司法建议审核把关制度、统计管理制度、考核评比机制、培训制度。四是建立司法建议沟通反馈机制。要建立司法建议办理情况跟踪、反馈制度,备案、催办制度,落实情况爱报、考核制度。
五、国外类似制度情况
《法国行政法》指出,最高行政法院在行政中的双重角色:既是建设者,也是法官,偶尔被请求向省长提供法律建议。它有咨询和司法两种功能,负责向部长和国家元首提供立法、规章起草和普遍的行政问题建议。但没有司法建议。
《英国行政法》指出,英国有类似我们的司法建议书,甚至还有司法抗议,例如,在法院经审查决定取消某一决定并将案件发回决定者让其重新决定时,法院的决定中会附有适当的指示。这种指示类似于我们的司法建议,但要明确得多而且具有强制力,拒不执行的机关将会面临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法律后果,法院的指示所明确的内容,就是行政机关必须遵守的内容。
黄学贤、丁钰《行政审判司法建议制度的几个基本基本问题》中指出,世界其他国家不产生司法建议制度,仅在中国蕴生,法国的最高院法官的咨询功能,美国的行政会议制度等,都不是司法建议。司法建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司法制度。
六、论文题纲 导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第一章 行政审判司法建议的基本理论
一、行政审判司法建议概述
(一)概念;
(二)特征;
(三)意义。
二、行政审判司法建议的正当性分析
1、行政审判司法建议与权利制衡;
2、行政审判司法建议与司法中立。
三、行政审判司法建议的正当性理由
1、促进依法行政;(加案例分析)
2、完善社会管理;(加案例分析)
3、推动立法完善。(加案例分析)
第二章 行政审判司法建议的现状分析及实证分析
一、现状分析
1、制度现状;
2、实施现状;
(1)适用范围有所拓展;(2)以个案型建议为主;(3)反馈率与采纳率较低。
3、存在问题
(1)法律规定不明确;(2)行政机关不重视;
3、法院、法官认识不到位,作用不充分;
4、司法建议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
5、缺乏跟踪督促,回复率不高。
二、实证分析
1、广东法院2011年司法建议工作情况;
2、与其他省市法院司法建议工作的异同点;
第三章 实践中如何完善司法建议制度
一、完善有关行政审判司法建议制度的立法;
二、平衡好司法权与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的关系;
三、规范行政审判司法建议工作,提高司法建议质量;
1、提高司法建议的质量;
2、提高司法建议的效率;
3、规范司法建议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著作
1、高秦伟、王锴译、姜明安主编《法国行政法》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章,第56页。
2、[德]奥托〃迈耶著,罗豪才主编《德国行政法》,序言第12页。
3、张越编著《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第八章,第791页。
4、[美]斯图尔特著,罗豪才主编《美国行政法的重构》,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二部分第29页。
二、期刊
1、黄秀丽:《北京4家法院去年共发送172份司法建议,竟有7成司法建议“石沉了大海”》,载《北京日报》2007年1月22日第7版。
2、戴燕军:《司法建议何时走出尴尬境地》,载《中国审判》
第007年第10期,第4页。
3、肖源:《司法建议陷入“石沉大海”窘境》,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8月30日第7版。
4、雷霆:《当前司法建议工作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载《法治论丛》2010年7月第25卷第4期。
5、徐昕:《司法建议制度的改革与建议型司法的转型》,载《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2期,第97页。
6、章志远:《我国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制度之研究》,载《法商研究》第2011年第2期,第72页。
7、刘思萱:《论功能变迁中的司法建议——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个案剖析》,载万鄂湘主编:《审判权运行与行政法适用问题研究(上)》,人民法院出版社年版2011年版,第45—46页。
8、李方民:《对改进司法建议工作的几点看法》,载《山东审判》2011年第1期,第26页。
9、黄学贤、丁钰:《行政审判中司法建议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月第1期。
10、董礼洁、周欣:《行政性司法建议的法定功能与事实功能》,载《人民司法》2011年3月第3期。
11、彭建新:《现象与制度之间——司法建议的发生、价值及制度化》,载《法治研究》2011年第7期。
12、章志远:《健全行政诉讼司法建议制度的三项机制》,载《人民法院报》2011年3月2日第6版。
第二篇:行政审判中的司法建议
论行政审判中司法建议的完善
在我国,司法权与行政权有着严格的功能区分的,但是在行政审判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亟待解决,而司法权却无法及时处理的一些行政权利活动,这样司法建议便成了联系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纽带。规范的讲:司法建议是司法审判的延伸,是在司法审判之外,就审理中发现的行政问题向相关的行政机关所提出的一些建议与意见,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根据诉讼类别的不同分为:民事诉讼司法建议、刑事诉讼司法建议、行政诉讼司法建议,下面我们主要讲的是行政诉讼中的司法建议。
一,司法建议制度的立法规定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行政机关可以„„
(三)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从上得知:在我国的程序法中已向“司法建议”赋予了相应的权利,并且在多年的行政审判活动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司法建议的根本目的是被建议机关针对其被建议的行政行为做出改善,而司法建议有着很强的被动性,如果被建议机关没有作出及时的改善动作或者根本就不准备改善,这样司法建议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有资料显示:2006年北京的朝阳区法院、昌平区法院、第一、第二中级法院共发出172份司法建议,收到回函50份,反馈率仅为29%,“七成石沉大海”。二,现阶段我国司法建议制度的实施现状
1.司法建议送达到被建议机关后,被建议机关并没有给与法院相应的书面回复函。司法建议是一封正式的公文,上面加盖着法院的公章,而被建议机关连回复函都吝啬与回复,对以后是否会改善动作就可想而知了。
2.少数被建议机关配合发出了回复函,但是回复函的内容,是以种种借口推托、辩解其不正当或者不适当的行政行为,这样司法建议也达不到其相应的目的。
3.有些被建议机关发出了回复函,并且也在内容中承诺会作出相应的改善动作,但是在其后碰到类似的案件、类似的情况时其改善动作并不明显,甚至是根本就没有作出改善。
4.最多数的情况是被建议机关对于司法建议不理不睬、置若罔闻,其根本原因就是其对司法建议的认识程度与重视程度不足。
三,司法建议制度之检讨
综上,对比司法建议制度的立法规定与现阶段我国司法建议制度的实施现状,不难看出,立法规定与实施现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想要改变这种脱节现象,真正发挥好司法建议的作用,就要加强他的主动性,建立健全司法建议发出后的保障制度与监督机制,我们可以从立法规定、法院建议与行政机关三个角度提出提出以下建议:
1.立法为本
行政诉讼法中有关司法建议的条文寥寥可数,即使有作出规定也是过于简单,规定的不明确性便导致了在现实操作中困难很大,并且行政诉讼法中还明确将司法建议限定在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情况下这样更制约了司法建议的范围,使得在行政机关愿意履行判决、裁定的情况下即使人民法院发现行政机关存在隐患或问题时也不能提司法建议了,“司法建议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接受建议的机关若未按司法建议以人事监察手段要求被执行人,或被执行人对司法建议在置之不理,相应责任由谁承担在法律上没有规定,法院对司法建议的执行监督不力也使得这一方式难免流于形式。”[1]所以应在行政诉讼法的立法中详细规定司法建议的主体、内容、程序、适用范围以及时限和不作出司法建议或者不履行司法建议情况下应当承担的责任。
2.司法监督
人民法院应当建立司法建议的监督和回访制度。要注意监督、回访司法建议的采纳情况、运用情况和操作效果,不能作出后不闻不问,要适时深入被建议单位,了解司法建议是否可行,采用了多少、效果如何,以增强司法建议的社会效果,真正达到人民法院提司法建议的目的。
3.行政执行
行政机关的执行情况是建立司法建议监督制度的根本目的。首先,行政机关应当充分认识到司法建议在法律制度中的重要性不亚于各项法律条文。其次,在认识重要性的同时也要了解到到司法建议的目的是帮助被建议机关促进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减少行政争议,不要有敌对情绪。最后,被建议机关的上级机关应该强化对下级机关对司法建议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最好能将执行情况纳入行政机关的绩效考核体系。
四,结束语
由于立法规定上的不完善与行政机关在认识性上的缺乏,致使司法建议制度在我国现阶段法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难免是步履蹒跚,并且这种法定强制力的缺乏与认识的提升短期是不可能解决的,只能伴随着法制现代化建设的进呈逐步完善,但是只要坚持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我想司法建议一定会大放光彩的。
[1]参见马怀德《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69页。
第三篇:法院行政审判庭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经验交流
文章标题:法院行政审判庭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经验交流
近年来,___市___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在上级法院的关心指导下,在院党组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法院工作主题,在审判工作中始终坚持大局观念、法治观念和平等保护观念,努力讲求办案艺术和办案方法,争取办案的法律效果和
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同时,从大局意识着眼,结合行政审判工作特点,强化“司法环境的改善坐等不来”、“行政审判要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的意识,不断探索行政审判工作新思路,努力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确保行政审判工作得到普遍重视,行政审判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生效判决得到有效执行,法院的司法权威和公信度得到普遍认可。
在工作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不仅有利于促进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对推动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使行政诉讼渠道畅通无阻,必须把改善和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一、建立良好内部环境是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的基础
行政审判的内部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并影响着外部环境的改善。行政审判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程度不是靠简单的呼吁或强调就可以得到提高的,它必须是在人民法院切实抓好行政审判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行政案件的审理教育人、说服人,树立行政审判的权威,树立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使各方面真正认识到行政审判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真正接受行政审判工作并为行政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坚持实行“一把手”工程,是优化行政审判内部司法环境的关键。
如果领导不重视,各庭室关系不理顺,仅凭行政庭一个部门的工作是无论如何走不活提高行政审判质量这盘大棋的。我们能不断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我们的领导班子能够团结一致、科学决策,有着“质量建院”的总体规划,有着一定要把行政审判工作做好、做实、做精、做大的决心和信心。在工作中,我院党组更新观念,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行政审判工作的重要性,并倾注全力支持行政审判工作,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院长重点抓,行政庭庭长具体抓。一是院长和分管院长经常了解和掌握行政审判的情况和动态,关注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二是遇到影响行政审判工作开展和行政案件审理、分管院长和行政庭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障碍,由院长亲自出面做好工作;三是坚持落实最高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审判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根据行政审判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抓好行政庭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四是对影响大、社会普遍关注的行政大要案,院长和分管院长认真研究、加强指导,必要时亲自担任审判长进行审理;六是根据行政审判的特点和规律,对行政审判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标准。
2、加强行政审判队伍建设,是搞好行政审判工作的组织保证。
行政审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承担行政审判工作的法官要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因此切实加强行政法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是做好行政审判工作的前提。我庭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业务技能培训,加强了全庭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增强了自律意识,规范了职业言行,提升了职业技能,改进了审判作风,提高了审判质量。在强化普及性和知识性的法官职业培训的基础上,我们还着眼于培养法官的法律思维模式,加强对全庭法官法律信仰的培养和法律思维的造就,针对法官职业的特点,强调提高法官的法律思维能力,构筑科学的法官思维模式,培养法官系统的法律解释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培训的内容上,侧重于对法官法学方法论的指导,通过培训使法官掌握科学合理的法律推理方法,以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从而达到了理顺内部工作关系、保障法官专业审判的良好效果。
3、确保公正与效率,是树立司法权威、优化司法环境的立足之本。
一是努力拓宽行政诉讼受案渠道,树立行政审判新形象。我院行政庭在行政审判工作中积极创新审判思路,在坚持大胆受理新类型案件的同时,坚持常年普及行政诉讼常识,坚持加强司法援助,努力开拓行政审判新领域,树立行政审判新形象,通过“三个坚持”达到了方便群众诉讼,拓宽行政审判受案渠道的良好效果。
二是公正、高效审判,树立司法权威。在行政审判工作中,我院行政庭始终强调处理好“三个关系”(在行使职权方面,处理好维权与监督之间的关系;在推进工作方面,处理好司法公正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司法功能方面,处理好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官”、“民”矛盾“化解器”和“减压阀”的作用,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良性制衡作用,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三是积极探索行政调解方式。在审判实践中,我们发现行政诉讼调解能使原
告、被告与法院三方受益,极大的缓解社会矛盾,同时,大量的行政自由裁量行为为调解留下了余地,因此,我庭在坚持“不违法”原则的前提下,立足于鼓励社会矛盾的多元化解决,共创和谐社会,积极探索调解结案方式,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有效缓解对抗,并使纠纷得以彻底解决。如原告常桂英、于安振诉被告___市___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___市___区
环境保护局不作为案,经审理认为,二被告均各自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其行为不构成不作为,原告诉讼请求无事实及法律依据,依法应予驳回。但考虑到原告因病生活困难,又因其他事长期上访,如果仅仅判令原告败诉,虽符合法律规定,但却无法彻底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其必然将又一次走上诉、申诉、上访之路,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我庭审判法官将三方当事人分别通知到法院,耐心细致地给各方当事人摆事实、讲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促使原告与第三人达成了民事援助协议,并当场撤回行政诉讼。及时化解了纠纷,使行政诉讼案件的处理达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积极争取外部支持是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的保障
行政审判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各级党委、人大、政府以及社会对于行政审判的认识水平和认同、支持程度以及影响其认识水平和支持程度的各种因素。优化行政审判外部司法环境,主要是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对监督和维护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提高依法行政的效率和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优化行政审判的外部司法环境,有利于人民法院加强行政审判工作,对进一步促进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意义重大。
1、紧紧依靠党委领导、主动争取人大监督,是开展行政审判工作的根本保证。
在行政审判工作中,我院行政审判庭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和人大的监督与支持,坚持向当地党委、人大专题汇报行政审判工作,同时,适时邀请人大代表旁听案件审理,凡是重要的行政审判工作会议和重要活动,都主动邀请党委、人大领导出席,使其更多地了解行政审判工作情况,使党委、人大认识到,行政审判是建设法治型政府的必要保障,行政审判解决的是民与“官”之间的矛盾争议,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在新形势下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行政审判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解决官民冲突的“和平”手段,它将严重的官民矛盾通过设置公正的程序、以公平的形式、藉司法的权威转化成为一种技术性问题,从而缓和以致化解矛盾,行政审判不仅不是给党委、政府添乱,恰恰是在给党委、政府帮忙。通过及时沟通有效的排除了各种妨碍行政案件受理和审判的不利因素。
2、加强与行政机关的协调沟通,是促进依法行政、改善司法环境的重要方面。
“促进依法行政、改善司法环境,离不开与行政机关的协调沟通。”我们一是抓案件以案讲法。注重发挥行政审判庭审功效,通过审理行政案件,在庭审中点评具体个案存在的问题,举案释法,促使行政执法人员从中吸取教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二是抓行政执法培训。开展行政执法培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是我院促进行政执法人员提高执法水平的又一办法。在行政执法培训中,我院按照行政机关各部门的业务需要,针对其自身特点开展业务培训,指导和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促进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水平提高。三是抓行政司法建议。我院行政庭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或者涉及全局的案件,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我国的民主法制的现实状况慎重地作出处理。但考虑到对这类案件即使维持了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如果政府行为中存在着不规范、有瑕疵的行为仍将有损政府形象,就采取针对普遍性问题提出司法建议的方式,力求做到一“建”中“的”。通过对行政诉讼案件进行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指出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司法建议,有针对性地帮助行政机关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及时解决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帮助行政机关提高执法水平,产生了很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时,我们注重加强对行政机关落实司法建议情况的跟踪走访,切实帮助行政机关规范行政行为,堵塞工作漏洞,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增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意识。
3、抓好行政审判的宣传工作,是改善、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的重要舆论保障。
我院行政庭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坚持开发、利用行政审判资源,优化行政审判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大公开审判力度,以案宣法,扩大行政审判工作的影响。选择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案件,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旁听庭审,进行法制宣传,从而扩大行政审判影响力,实现审案一件、教育一片、受益一方的效果。二是积极争取新闻单位的配合,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典型的行政案件,强化广大公民“民告官”的信心。三是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劳动市场进行法律咨询,为群众释疑解惑。在宣传工作中,我们强调要紧紧围绕行政审判工作中心,加强对行政审判工作的深度报道和开发,克服一般化的弊端,深化报道内容,围绕领导思考的要点、法院工作的重点、决策落实的难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值得宣传推广的亮点等,深入调查研究,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宣传的效果。在利用好传统传媒的同时,我们积极构筑信息化平台,利用互连网开展法制宣传,进一步提高宣传时效性、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宣传影响力。在宣传形式上,我们尽力做到生动活泼、直观明了、图文并茂。改变只会说教的面孔,注重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欣赏性融为一体,寓教于乐,增强普法活动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努力追求最佳效果。
近年来,我院行政庭以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司法主题为目标,崇尚与时俱进,锐意开拓,注重内外并举,“综合治理”,努力形成行政审判工作的强劲合力,强化大局观念、裁判中立观念、司法公开观念、权利平等观念、保护弱者观念、法律事实观念,努力实践行政案件审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依法保护普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与依法监督行政机关的统一,认真审理裁判案件与注意发挥案件的辐射效应的统一,有力推动了我院行政审判工作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争取主动且有所作为,发挥和实现行政审判的功能作用,全力营造确保行政审判工作顺利开展的良好司法环境,开创行政审判工作新局面。
《法院行政审判庭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经验交流》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法院行政审判庭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经验交流。
第四篇:行政审判案例
解朝霞诉青岛市黄岛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行政登记一案
[裁判摘要] 工商行政登记案件中,申请人提交了符合“提交材料规范”要求的全部材料且材料在内容、格式上符合规定,登记机关就应当受理并准予登记,至于材料内容实质上的真实性,应由申请人负责,法律并未要求登记机关必须行使实质审查的职责。
原告:解朝霞,女,1975年10月1日出生,汉族,籍贯山东省诸城市,现住山东省诸城市繁荣东路西下泊巷2号4号楼2-301。
委托代理人解雯,女,诸城平正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
被告:青岛市黄岛区工商行政管理局,住所地:青岛市黄岛区长江中路465号。
法定代表人周玉晓,男,局长。
委托代理人徐本宁,男,1970年3月20日出生,汉族,该局商标注册局局长,住青岛市黄岛区文化路82号。
委托代理人王明芝,女,北京市盈科(青岛)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解朝霞不服被告青岛市黄岛区工商行政管理局作出的将原告登记为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工商登记行为,于2014年12月10日向本院提起诉讼。
原告解朝霞诉称:2011年5月18日,被告在原告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原告姓名登记为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此登记行为错误。请求撤销被告作出的错误工商登记行为;诉讼费用由被告负担。
被告青岛市黄岛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辩称:
1、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设立登记时,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被告作出的登记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应当维持。
2、设立登记材料的真实性由申请人负责,被告仅负责形式审查,被告依申请登记,不存在审查过错。
3、原告提供了身份证、照片等材料供登记使用,原告知道且同意被登记为喜洋洋公司法定代表人,其不知情理由不成立。
4、原告起诉已过三个月的起诉期限。综上,应依法维持被告作出的工商登记。
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2011年4月25日,申请人香港喜洋洋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向被告递交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申请设立“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并提交了委托代理人的证明、申请设立登记事项表、法定代表人登记表(该表记载法定代表人姓名为解朝霞,并附有原告照片、身份证复印件及签字等),申请人还提交了相关政府部门审批文件、公司章程、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申请人的公司主体资格证明文件、经营场所证明等文件材料,其中一份“聘任书”记载:“经研究决定,聘任孙培仁为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2011年4月26日。”并有“解朝霞”签字字样。被告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的申请符合登记条件,遂于2011年
5月18日准予工商登记,并按申请人提交的“法律文件送达授权委托书”的授权,将相关法律文件送达给了孙培仁。
庭审中,原告称孙培仁原系原告的姑夫,原告不知道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如何到了登记材料中、登记材料中“解朝霞”的字样均非原告本人所写、原告对被登记为法定代表人不知情。
另查明:2013年1月16日,丁启波以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和孙培仁为共同被告提起民事诉讼,该案经本院审理查明:2011年12月23日和2012年2月14日,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分别向丁启波借款300000元、80000元,上述借款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均给丁启波出具了借条,孙培仁在2011年12月23日的借条担保人处签字,在2012年2月14日的借条上签字。上述款项至今未偿还。故判决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限期偿还丁启波借款本金380000元、利息10000元;孙培仁对上述款项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该判决生效后进入执行程序,2014年6月10日,本院执行人员对原告进行调查,调查笔录中记载原告述称:“这个公司我不知道情况,孙培仁是我姑夫,他用我的身份证给我办了个法人,其实我什么事情不知道,我只是顶个名。”执行人员问:“孙培仁找你用身份证办法人你知道不知道?”原告回答:“我知道。”本院遂对原告实施了拘留措施,后原告诉来本院。
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行政许可法》
第三十一条规定:“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国务院《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申请办理公司登记,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文件、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从上述规定可见,只要申请人提交了符合“提交材料规范”要求的全部材料且材料在内容、格式上符合规定,登记机关就应当受理并准予登记,至于材料内容实质上的真实性,应由申请人负责,法律并未要求登记机关必须行使实质审查的职责。本案中,申请人提交了包括原告的身份证复印件、照片等在内的全部申请材料,且申请材料在内容、格式上符合规定,被告依法已经尽到审慎审查的义务。原告庭审中称不知道其身份证复印件如何到了申请材料中,与其在本院执行程序调查笔录中所作陈述相互矛盾,因此对原告庭审中的陈述本院不予采信。原告作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对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有明确了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既然原告明确知道将自己的身份证交付他人并办理登记为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事实,即应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综上,被告作出的工商登记程序合法、符合法律规定,原告要求撤销该工商登记依据事实理由不足,本院不予支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四)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解朝霞要求撤销被告青岛市黄岛区工商行政
管理局2011年5月18日作出的将原告登记为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工商登记行为的诉讼请求。
原告解朝霞不服一审判决,在法定期限内向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诉称
一、上诉人与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不存在任何关系。上诉人的姓名及身份证复印件是被不法之人冒用后才被错误登记为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被上诉人在办理登记过程中,未尽审查义务,依法应当撤销。
二、(2014)黄执字第1334号执行案件的调查笔录中所记载的内容与事实不符。2014年6月10日,为达到拘留上诉人的目的,执行法官要求上诉人在其早已准备好的笔录上签字,上诉人阅读后发现该笔录与事实严重不符,故拒绝签字。该部门事实可以查看法院的执行录象或监控录象。原审法院对上诉人采取的拘留措施本已造成重大伤害,现又采用虚假笔录驳回诉讼请求,是对上诉人的再次伤害。
三、喜洋洋国际食品(青岛)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孙培仁,其已经在原审提交了书面证言,证实该公司的设立是孙培仁一人所为,上诉人并不知情,能证明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部分的工商登记是虚假的,应予撤销。综上,请二审法院依法撤销原审判决,撤销工商登记。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查明: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查明的事实与一审相同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香港喜洋洋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向被上诉人申请公司设立登记时提交的材料符合国家工商总局《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文书及规范要求》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一条、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二条第二款、国家工商总局《企业登记程序规定》第三条规定,被上诉人应当依法受理并准予登记。上诉人对原审法院依法调取的原审法院(2013)黄民初字第1143号民事判决书、(2014)黄执字第1334号执行案件的调查笔录和执行裁定书的异议不能成立。因此,上诉人作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应承担自愿将自己的身份证交付他人并办理登记为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法律后果。
综上,原审法院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依法予以维持。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依法不予支持。依照修改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报送单位: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法院行政庭
第五篇:行政审判工作司法公信力调研报告
提升司法公信力 促进行政审判工作有序开展
党的十八大把“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之一。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通过可以依赖的司法程序,对司法人员裁判案例产生的普遍信服和尊重而在受众心中建立起来的诚实、守信、公正、正派的信任度和影响力。现代社会,司法公信力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根基,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就行政审判而言,行政审判的核心功能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引导人民群众通过合法的途径表达诉求,切实化解行政争议、理顺“官民”关系。因此,提升行政审判工作的司法公信力问题就成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行政审判制度的基本要求,有力、有效回应人民群众所期待。笔者从法院自身原因影响司法公信力不高,行政审判制度、体制、机制的成因出发,探讨行政审判工作司法公信力的建立,促进行政审判工作有序开展。
一、目前行政审判制度、体制、机制的现状
现阶段,影响行政审判公信力最重要的是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制度和审判公开制度。就行政审判体制改革而言,影响行政审判公信力最重要的是司法管辖完全从属于行政地域管辖,特别是基层法院行政审判庭管辖同级或上级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的案件。如:县法院管辖县政府、县公安局(县公安局局长任副县长或县政法委书记兼任)为被告的案件。目前,只有最高法院才是全国的,其他所有法院都是地方“开”的,法官由地方产生、地方支付开支、受地方的监督、对地方而不对法律负责,法院实际承担很多地方政府所摊派的非司法任务。这标志司法无尊严,无公信力可言,这种体制显然难以保障法院行使完全独立公正审判。
二、目前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现状
现阶段,在法院队伍中违纪违法问题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有极少数法院领导干部滥用职权、收受贿赂、徇私舞弊、腐化堕落、司法裁判不公,社会公众对法院的评价不高,对法院能否做到公正司法缺乏信心,司法公信力饱受质凝却是不争的事实。就当今现状而言,司法公信力离党和人民群众的司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司法公正性受质凝,司法权威不高,司法环境久佳,当事人对判决存疑,胜败有意见,不信任;审判、执行工作压力仍然存在,涉诉信访案件时有发生;当事人自觉履行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率并不高,“执行难”始终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等等。
三、推进行政审判制度改革,提升人民法院公信力
提升司法公信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全面建设和改革。就行政审判改革而言,可以撤销基层法院行政庭改由中级法院受理一审行政案件的体制。这有利于提高行政审判的公正性,又有利于行政审判的相对集中,提高行政审判效率,更有利于行政法官积累行政审判经验,提高办案质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的新要求,人民法院以党的十八为指导,重新定位司法,重新认识司法的性质和司法的功能。司法权是由审判权、审判监督权、司法解释权组成。司法权不同于行政权及立法权的本质特征,司法权要从行政权中剥离,法官不能按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应建立独立的法官管理体系。基层法官从优秀的法律本科毕业生中产生,中级以上法院法官从基层法院法官中遴选,不宜直接从法律本科毕业生中直接产生,逐步建立和完善从法院外部选任优秀法律人才制度。废除上下级法官之间就个案请示汇报制度,法院内部所有法官都是平等的,建立健全主审法官责任制,取消各种审批制度,让主审法官对案件负责。
四、加强行政法官自身建设,提升司法公信力
(一)树立审判权威性,必须树立法官道德的权威性。法官要有深厚的社会阅历和深厚的品德修养,陶冶法官道德情操,把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法官行为规范,变成法官内在的心理要求。树立法官高尚的道德素质就是树立自己无尚的道德权威,增强对正义的认知和识别能力,追寻“公正司法”永恒主题和价值追求,清除容易蒙受尘埃的良知。
(二)造就过硬的业务素质,树立法官的知识权威。打铁首先自己硬,这个道理人所共知。行政法学,博大精深,远不只是在书斋中就能弄懂弄深弄透的,熟知行政法学和具有行政执法经验,才能对行政程序和行政实质问题一目了然,才不能对行政机关看似正确的做法所遮蔽或迷惑,就容易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识别。
五、提高行政审判工作质量,促进司法公信力提升
提高行政审判质量要大力强化行政法官的质量意识。行政审判质量是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的生命线,是衡量法院行政审判工作成效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每一位行政法官都应该把行政审判质量意识贯穿和体现在全部行政审判工作中,将行政审判质量视为生命,像爱护生命一样珍视行政审判质量。
(一)提高行政审判质量关键在于树立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适应,符合我国国情的审判质量观。行政审判质量,按照“保护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优化司法环境、化解行政争议”总要求,积极受理、妥善处理各类行政争议,既充分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又有效地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二)提高行政审判质量,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审判质
量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审判组织的职权和责任,在保证独立审判员和合议庭依法行使审判权的同时,充分发挥院领导、审委会对审判活动的监督和把关作用。扎实开展庭审评查、裁判文书评查及案件评查活动,着力加强行政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裁判文书制作能力,事实认定、审查判断能力,提高公正司法水平。
六、以公开促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
贯彻落实司法公开原则促进司法公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民法院与时俱进,适应司法改革潮流,提升司法品质,树立能动司法理念的必然要求。
(一)推进立案公开,保障当事人诉权。
按照“公开、便民、周到”的原则,把立案大厅划分为立案、信访、诉讼服务和纠纷调解四大功能区域。
(二)推进立审公开,确保“阳光审判”。
一是庭审公告公开。通过立案大厅电子显示屏,公告案件的开庭时间、开庭地点、合议庭组成成员,方便群众旁听;二是审判过程公开。保障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必要的陈述和辩论时间,做到当庭举证、当庭质证,能够当庭认证的尽量当庭认证,努力提高当庭宣判率;三是裁判结果公开。强调裁判文书的说理性,用语规范、简洁清晰、易懂精练、运用逻辑、法理充分阐述对证据的分析认证、法律事实的认定、判决的理由进行论述。开展庭前指导,判后答疑,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四是向公众开放。对于有影响的案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等旁听,自觉接受监督,提升司法透明度。
(三)探索听证公开,有效化解行政争议。
司法公开能够唤起公众对法律的认同;司法公开能树立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司法公开能引导公众找回“缺失”的诚信;司法公开能够有效地强化司法权威。在开庭前,组织行政相对人和行政机关到场听证,听取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意见,归纳双方争议的焦点,以便引导行政相对人确定诉求,有效化解行政争议。
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提高,行政审判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新形势和任务,把行政审判工作作为推进法治建设的一项工作来抓,就要注重搞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部署和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做好行政审判工作的使命感,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发挥职能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司法审查监督职能,坚持合法性审查原则与合理性审查原则,依法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化解官民矛盾;三是要建立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机制,通过良好的沟通和有效的协调,形成司法与行政的良性互动机制,改善和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增进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公正是公信的基石,只有做到公正司法,才能提升司法公信力。我们要以司法改革为契机,不断完善行政审判制度,加强内外监督制约,坚守法律底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