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开发中的外部性实证研究

时间:2019-05-13 13:2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俗旅游开发中的外部性实证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俗旅游开发中的外部性实证研究》。

第一篇:民俗旅游开发中的外部性实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民俗旅游开发中的外部性实证研究

作者:张旭亮 张海霞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4期

[摘 要]文章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探讨了图瓦民俗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外部性不经济性。并针对这些外部不经济性提出一些了消除图瓦民俗旅游开发外部不经济性的建议,以期为民俗旅游或图瓦民俗旅游开发者或机构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

[关键词]民俗旅游;图瓦人;外部性

[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识码]A

第二篇:我国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我国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出游的动机都是以追求心神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快乐的休闲游憩、体验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为目的。为游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民俗旅游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川滇交界处,面积 6 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 400 万人。全州有 17 个县市,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 10 多个少数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并不大,如何使四川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更具号召力和影响力,开发出最具有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民俗旅游产品,依据资源特点制定相应设计方案,就成为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二、彝族民俗旅游产品的特点及其概念

旅游有助于民俗的传承、交融和发展。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借助游览名山大川的机会,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民族关系、文物古迹。关于民俗旅游国内学术界没有做出严格的界定,有“民俗风情旅游”、“民俗特色旅游”“民俗文化旅游”。

概括地说,立足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一特殊的地理领域和人文环境,以彝的民俗风情文化为主,挖掘和梳理凉山彝族自治州丰富的服饰、饮食、居住、节庆、宗教等民俗旅游资源,研究凉山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的现状、问题,探索适合凉山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的形式和手段,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吸引力是旅游产品的理论核心,而旅游产品吸引力因素的可更新,则是“旅游产品可创新理论”的核心。因此应该从产品开发的观念、内容、形式以及信息内容和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创新。在凉山地区,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有恋爱婚娶民俗,在婚俗方面,以彝族的“抢亲”和摩梭族的走婚最具代表性。他们多食用荞麦饼、米饭、玉米饭,喜欢将猪、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彝族会当着客人宰杀猪、羊,聚餐时一定会喝酒,一定要顾老人,体现他们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和习俗。热情洋溢的民族节庆,彝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隆重最欢乐的节目。在农历 6 月 24 日这天人们从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地方赶来,云集在一起举行斗牛、赛马、斗鸡、斗羊、赛歌、选美、摔跤、达体舞比赛等庆祝活动,到了夜晚众人更是要进行火把游行和盛大的篝火晚会,大家手拉手边唱边跳起欢快的达体舞,载歌载舞幸福地狂欢着。

三、凉山彝族自治州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内容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民俗旅游景观(含景点、节目)的开发。其中包括:服饰景观开发、饮食文化开发、民居景观开发、交通景观开发、商贸民俗开发、节日庆典开发、歌舞景观开发、体育游戏景观开发、信仰景观开发、民俗商品景观开发、喜庆、家族、社团、农耕、渔猎、手工业等民俗景观的开发。

(2)民俗旅游地可进入设施开发。主要指交通工具、交通线路、游览线路等方面的开发。

3)民俗旅游地的旅游设施开发。主要指旅游饭店、宾馆、招待所、旅游饮食服务设施、交通工具停靠站场、旅游商店、旅游娱乐场所等设施的民俗化开发。

(4)民俗旅游地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导游人员、住宿接待人员、以及其他方面的服务人员的培训。

(5)民俗旅游图书资料开发。如《文物传说故事选》、《节日风情与传说》 目前经过规划和研究,我国已经开发出了很多具有意义的方案,现已开发出来了一些较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民俗旅游产品。

1.创办了闻名全国的节会

在凉山的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中,以民族节庆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活动,成为中外旅游者感受、体验凉山民族文化内涵的民俗风情最主要的旅游产品以火把节为代表。

凉山火把节是彝族传统的节日,自1994年举办首届彝族国际火把节,每隔 3年举办一次国际火把节。经过多年精心打造,凉山火把节成为了一个集中展示凉山彝族文明史和人文风情的传统节日,在国内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并荣

获了中国十大民俗节的殊荣,是凉山倾力打造的6大旅游精品之一,也是国家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外享有一定的声誉,也被人称为东方情人节、东方狂欢节。特别是第四、第五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为了提高凉山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培育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特地推出了“火把之乡二日游”、“大 凉山彝风之旅三日游”、“火把节狂欢之旅四日游”、“火把节之旅五日游”、“火把节之旅八日游” 等精品线路,并开展了“中国彝族选美大赛”、“中 国彝族民歌、民乐大赛”和“中国彝族服饰大赛”等充满浓郁民族色彩的活动,吸引力极强。2008年中国西昌彝族火把节,更是热情地点燃了震后四川

旅游的“第一把火”,游客人数达到130多万,旅游收入达到2亿6千多万元。

2.规划了民族风情园

为了能更好的宣传凉山民俗,政府规划占地124亩修建民族风情园,选址建于西昌城南开发区健康路与海河交汇处,准备打造公益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文化教育旅游建设项目,全面展示全州民族文化的精髓。规划在园内建设有民俗活动表演场、民俗美食城、民俗文化展览馆、民俗工艺品商店以及有浓缩的典型民族特色的彝族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村寨和藏族村寨、摩梭村寨等,将集中展现凉山的民俗风情,成为凉山旅游的一个重要窗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游客来到凉山民族风情园只能驻足观看到大门广场上象征着智慧与力量,是彝族正义与胜利化身的支格阿龙和飞马雕塑;在以高耸壮观的彝族碉楼作为门楼前欣赏彝族人民传统建筑艺术;再到广场中心去感受一下火把图腾柱带给人们的无限遐想。这不禁给人留下了许多缺憾,也留我们更多的开发空间。

3.建造了彝族原生态村寨

除规划民族风情园外,还在凉山著名的螺髻景区修建了安哈彝族村寨作

为民俗旅游景点。安哈原生态彝族村寨是凉山原生式的民族文化村寨比较成 功的一个典范,它直接利用原生的民族村落,有地道的彝族村民介入,可谓 是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露天博物馆。踏入安哈,你就会被浓郁而本真的异乡风 情包围,传统民居饮食娱乐都保持了最古老的个性风格,原始的彝家手工作 坊、漆器、擀毡、纺织、编制,品尝地道的彝家坨坨肉、坨坨鸡、酸菜土豆 汤,可以让旅游者见识和感受彝家人民的淳朴善良勤劳的生活原貌,也可以 观赏到原始的彝族民间竞技活动,和彝家姑娘一起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中,在 热情的篝火旁,跳起欢快的达体舞。在这里还能购买到货真价实的精致的彝 族服饰和漆器等民族手工艺品,参与擦尔瓦的制作,感受和体验真实的民俗。这里原汁原味的彝族原生态生活对旅游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对已到过景点 游客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

4.推出了民俗旅游线路

随着凉山民俗旅游的发展,目前,正在推出“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魅

力发现之旅,神秘女儿国泸沽湖神秘发现之旅,昭觉布拖彝族风情之旅以及 火把节狂欢之旅等民俗旅游精品线路。这些路线的推出,将进一步地宣传凉 山民俗旅游的魅力,带给旅游者更多的新奇体验,使旅游充满无限的情趣。

四、开发存在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在民俗旅游大发展的热潮中,各市及地区各自为政,在没有资源普查、认证,可行性项目的开发论证前,就零星地开发了一些民俗旅游产品,导致民俗旅游产品分布格局呈现散乱状态,不能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2、凉山民俗旅游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力度不强。凉山彝族自治州虽然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和有效利用,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外宣传的重点仍然是宜人的气候、美丽的自然风光、航天科技和著名的火把节等,而对当地彝族人、藏族人、摩梭族人的生活状态这些重要的民俗旅游产品宣传较少。同时,营销手段也较少,简单而缺乏文化内涵的宣传片不足以深入人心。

3、专业人才匮乏,素质不高

民俗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竞争意识淡薄.而且部分导游人员知识素 质不高,民俗知识讲解肤浅,难以满足游客对旅游景点知识了解的需要,严重地约着甘肃省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4、产品类别单一,吸引力弱

多数民俗文化还未被深度挖掘,活动项目偏少,旅游产品类别单一,而且以观光为主,参与性、体验性产品较少,很多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未对游客形成很强的吸引力.

第三篇:吉林省民俗旅游开发

吉林省民俗旅游

——以满族为例

满族民俗文化作为吉林最具特色的文化,是吉林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满族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此文采用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法)分析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

(一)旅游开发优势(S)

1.一个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节:在8月至10月举办中国·叶赫满族民俗旅游节,扩大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载体,全力打造叶赫旅游品牌,提高叶赫知名度,大力发展满族民俗旅游。

2.两个满族民俗中心景区:四平市的叶赫风景名胜区,叶赫,是吉林省开放较早的民族旅游区,满族历史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其中,开发了两大景区,“古城文化区”和“转山湖风景游艺”。伊通满族自治县境内的牧情谷风景区,以展示萨满文化为特色,以开发生态旅游为依托的综合性风景区。其中,萨满风情园以实物的方式,展现古老文化神秘的“萨满文化展览馆”,“满族民俗村”等旅游景点。

3.一个神秘宗教——萨满教。吉林省是萨满文化的遗存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地方。吉林省的萨满文化是“萨满文化研究的活化石”。作为吉林的一张文化“名片”打出去,也许会形成西南有云南东巴,东北有吉林萨满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新格局。

4.满族民俗体验:白天可安排游客参观满族民俗风情展览,考察满族民俗事象,购买地方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 让女士游客穿旗袍,戴“旗头” , 穿“花盆鞋”等。晚上,可以为游客演唱满族歌舞、表演满族的游戏。在游客观赏歌舞游艺表演的同时,还可为游人提供各种满族风味食品满族的特色点心“驴打滚”、“萨其玛”、“豌豆黄”、“艾窝窝”和粘豆包等,还可让游客自由走访满族农家,住满族的“口袋房”,睡满族的“万字炕”,吃满族的“农家饭”,还可让游客亲手包制粘豆包。这些满族的民俗文化对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刺激”性,能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好奇心,使游客多一种体会,多一份感受。

(二)旅游开发劣势(W)

1.缺乏旅游精品。吉林的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中没有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加之,景点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因此没有突出的满族民俗资源鲜明的个性特色。

2.整体开发层次有待提高,部分旅游资源可开发性不高。目前,满族民俗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满族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不仅要体现满族的民族特色,还应在开发中关注与满族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凸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地理和位置交通不占优势。

(三)旅游开发机遇(O)

1.大旅游社会气候的形成。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假日增多,国际民俗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升温,这些都将为吉林满族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机遇。

2.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近些年, 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依托满族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 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三省会为龙头,大力开发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旅游资源,建设满族民俗旅游点,并把各地的满族民俗乡、满族专项旅游项目、满族风情旅游线等相衔接,形成沈阳——长春——哈尔滨——牡丹江的满族民俗旅游直线,辐射周边地区开花的旅游圈,再往南可以联合北京的满族民俗馆,扩大满族民俗的影响力。

(四)旅游开发威胁(T)

1.吉林周边省旅游的迅速发展和同类资源的激烈竞争都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客流。尽管吉林省的满族民俗旅游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总体来讲知名度、产品的规模、质量都有一定的欠缺,在区内外竞争力都不算很强。

2.民俗旅游人才匮乏。要发展吉林满足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对满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目前,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经过以上分析,对于吉林省满族民俗旅游发展,有以下对策:

1.挖掘特色,加大宣传,民俗旅游广告宣传以内容真实、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为基点,可以利用“明星效应”,寻找代言人。

2.将民族小学除了对外界开放,让游客了解当地民俗外,在教学中还应根据民族地区具体情况,在某些教育内容中体现民族特色。还可以加强旅游地居民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来提高其旅游意识和环保观念。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培训。利用高校和专业的旅游培训中心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同时可引进一些高级管理或经营人才以满足民俗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

4.完善民俗景区景点服务设施,建立旅游信息咨询和反馈体系。这样,可以及时受到游客的意见和要求,进行归类和总结,及时处理突发问题,满足游客的需求。

第四篇: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民俗旅游成为新时代备受热捧的高端旅游方式。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与人文地理环境使其孕育出丰富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具有民俗旅游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开发民俗旅游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积累起一定经验,但始终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民俗旅游的研究,深入分析维西县民俗旅游发展,总结问题并建设性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旅游开发;问题分析;对策思考;

一、研究背景

(一)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与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1,从民俗旅游的概念中可以看出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核心。

民俗文化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文化特色。一个地区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积沉淀,习俗与文化已经成为民族烙印与民族特色,其包括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建筑、节日、宗教信仰嫁娶等习俗、礼仪、音乐舞蹈娱乐、生活起居等惯性,是同我们日常生活程序一样的另一种境界体现,因此从某种层面来说,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方式。旅游者通过完全融入少数民族中,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求新、求异、求乐、求知,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不同于传统观赏型旅游,民俗旅游更侧重于亲身体验、融入其中。

随着经济发展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更加注重文化素养与个人气质的综合提升,而随着改革开放与政治建设,1990年以来民俗文化逐渐摆脱“愚昧”、“低俗”的帽子,成为另一种风情,因此文化体验型的民俗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捧的旅游方式。

(二)民俗旅游的多样化形式

民俗旅游根据组织形式与体验方式等分类,具有多样性特点,根据本文的研究对象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特点,我选择了相对有利用价值与参考意义的民俗旅游形式进行深入了解。比较著名常见的集锦荟萃式,这种民俗旅游主要是通过将散布的典型民俗集中起来放在一个主题公园或者区域内进行,这种民俗旅游方式适用于非少数民族聚居地,或者为了方便游客体验缩减行程,使内容呈现相对集中。原地浓缩式则是针对一些在现代化建设中淡化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通过政府或者投资商建设主题体验园区,浓缩重现民族特色,以此来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受。原地浓缩式与集锦荟萃式又可并称为博物馆式2。

另一种区别明显的是原生自然式,这种民俗旅游是通过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比 12 民俗旅游概念引自百度百科

博物馆式民俗旅游包括集锦荟萃式、原地浓缩式、复古再现式三种,本文挑选主要两种进行介绍 较有代表性、民族文化气息浓郁、民俗特征较为明显的村寨地区进行宣传,除基础设施建设之外没有其他加工或者改变,以真实、原生态为主要特点。

其他还有以民族节日为组织中心的短期表现式以及以某一特定主题为主的主题附会式。

(三)民俗旅游开发意义

1.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民俗旅游以民族文化为核心,我国作为少数民族大国,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开发民俗旅游的基础条件。少数民族集聚地在发展上一般落后于其他旅游城市,在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处于劣势,因此发展民俗旅游,发挥优势长版效应,是化劣势为优势转变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距中缅边境仅十余公里。在这里,少数民族人口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傈僳族人口占百分之五十以上,他们主要居住在山高坡陡、生存环境相对较差的高寒山区及半山区。地域闭塞,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而水热条件较好的澜沧江、金沙江沿岸及河谷地带主要有白族、纳西族、藏族及汉族等民族分布。各个民族大融合在这里能得到充分体现,一个村落并不是仅仅只有一个民族,而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成的民族大团结的景象。民族融合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资源更加丰富,且组成元素种类繁多。有发展民俗旅游的资源优势,可以弥补区域劣势,转变战略发展方向,促进经济发展。

2.发展民俗旅游可以保护式促进当地对外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多位于内陆甚至偏远地区,由于开放较晚,建设时间尚短经验不成熟等等,仍旧与我国其他地区在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上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民俗旅游在促进当地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外地交流融合,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

维西县属于贫困山区,由于受山区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的影响,在地域上表现出内陆性、边缘性和 封闭性特征。造成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相伴而行。所以,维西县的贫困问题是物质匮乏和观念落后的“双重贫困”。

旅游业可以促进地区对外开放、与外融合,而民俗旅游可以扩大旅游业的优势效应,不但可以促进对外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并且还能够保护民族文化保留民族特色,是一种保护式的发展方式,防止在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脚步中埋葬民族特色。

(四)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概况3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目前还处于建设阶段,2017 3 引用相关数据来自《维西傈僳族自治县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422.366公里,新增路段超过5%,累计完成公路运输客运周转量9197.6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5.41%,公路交通质量明显改善,餐饮业增长21.29%,提高了接待游客能力。

201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攻击199.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86%,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52505.29万元,比上年增长16.29%。数据表明维系傈僳族自治县旅游业的客源基数很大并且上升趋势明显,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市场受众前提基本具备,且发展前景良好。

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一)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资源 1.物质资源

(1)独特的民族建筑

在不同的地区,因为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人文条件,会出现很多独特的、独具风格的建筑,各个民族之间的建筑也不同。例如维西的傈僳族的建筑,傈僳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由于历史上狩猎习性和战争影响,他们的美学原则和审美传统在建筑之中也有所体现。

图一:傈僳族独特民居建筑

图二:傈僳族建筑用材与建筑结构

傈僳族的房子,一种是上下两层都用木楞垛成,中间打楼板,形成楼上楼下居室的格局;另一种是下面一层多用来关牲畜或储存杂物,上面一层作为居室。木楞房有容易拆装、结构稳定的特点,这符合傈僳族迁徙而居的生活习性。木楞房建成后在房子的墙壁开一道门、一扇窗,保持光线充足,通风流畅,墙的外围涂上一种用红色黏土制作的颜料,色调柔和温暖,既美观大方,又有效保护了木材的质地。过去由于傈僳族过着“垦山而种、地瘠则去之”的游牧生活,房屋也会随着主人迁徙的足迹拆装多次,但都能保持稳定的形态,可以住几代人,历经几十甚至上百年,无论刮风下雨、甚至强烈地震都无法改变它的结构。(2)丰富饮食文化

因为维西县是个各民族大融合的地方,所拥有的饮食文化也极其丰富,有傈僳族的、苦荞粑粑蘸蜂蜜、琵琶肉、籼米粑粑、清水煮乳猪等美味佳肴,也有藏族的酥油茶,糌粑等美食。还有各种维西蜂蜜、油炸土豆片、维西核桃、维西乌 骨羊、维西百花蜜等旅游产品能带来经济收入。因为维西县群山环绕,受居住环境的影响,这里的人民喜爱喝酒,所以他们的日常饮食都离不开酒。(3)魅力民族服饰

维西县民族众多,民族服饰有纳西服装、藏族服装、傈僳族服装、以傈僳族服饰为例,傈僳族的服饰特点为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背弓弩箭包,下身穿蓝色大裆裤,头戴羊毛大毡帽,用草编饰物、锦鸡毛等装饰;女子身穿百褶裙和刺绣围腰,头戴三角帽,以小贝壳、银圆片,红白珠片等饰物装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打绑腿,穿草鞋。

傈僳族服饰全为手工制作,极具特色。但服饰的制作流程也极为精细复杂,需经过“采麻、棉,纺线,织布,剪裁,缝制,刺绣”六个工艺流程才能完成,通常制作一件女子棉麻短上衣大约需要花费1-3个月。僳族的服饰特点为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背弓弩箭包,下身穿蓝色大裆裤,头戴羊毛大毡帽,用草编饰物、锦鸡毛等装饰;女子身穿百褶裙和刺绣围腰,头戴三角帽,以小贝壳、银圆片,红白珠片等饰物装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打绑腿,穿草鞋。

(4)药材之乡4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地貌复杂多样,属亚热带与温带季风高原山地气候,独特的气候与地貌加之开发较晚,孕育了很多珍贵的药材,药文化是维西傈僳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文化资源中宝贵的部分。(5)其他

维西县靠近藏区,有很多藏族教文化痕迹,如特色宗教建筑,文昌塔、达摩祖师洞等。另外,由于傈僳族打猎传统,打猎武器成为必要的手工制作技术,而弓弩,是傈僳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纯手工制作,是以前傈僳族靠打猎为生的武器,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还有少数民族的花口袋,用竹子制作的手工艺品等,都是维西傈僳族独有的手工艺品。2.非物质资源

(1)独有民族艺术文化

维西傈僳族能歌善舞,有许多经典曲目与舞蹈,异彩纷呈。民间歌舞有《阿尺目刮》、《瓦器器》、《对脚舞》等,其中影响较广的是《对脚舞》。另外,维西傈僳族还是“戏曲活化石”,流传在维西保和镇的大词戏,是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种,仅在维西独有的一个古老戏种,它像一颗弥足珍贵的种子留存着,已成为文化世界中濒危的一种戏曲剧种。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的啊勒古歌。民族艺术是民俗旅游的重要体验项目,载歌载舞的群体活动,是游客感受民 4 截止2013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已查明拥有药用植物867种 族风情融入民族生活的有效手段。(2)民间传说故事

维西傈僳族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与人文地理位置孕育了其深沉神秘的民族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传奇故事被代代相传下来,这些故事体现着维西傈僳族的生活习惯与精神信仰,是了解傈僳族人民的独特端口。(3)民族节日5

维系傈僳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阔什节、刀杆节。少数民族特色节日是吸收游客的重要契机,如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每年四月份都会有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四月份近一个月的旅游收入就占西双版纳旅游业全年总收入的仅一半。

阔什节是从傈僳族语言音译过来的,含义为年节,其实相当于汉族的新年,是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之间,历时两三天左右,是维西傈僳族最隆重、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在节日时,人们会通过打转秋、跳舞等集体聚会来欢度,更有“穿针引线”、“沙坑埋人”等独特游戏来供青年情侣们游乐。

(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

1、开发现状

民俗旅游在维西傈僳族县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在其管辖的3个镇、7个乡中共有3个社区,79个村落,主要旅游路线是以保和镇为中心的三条方向,重点建设的有塔城镇、澜沧江流域等三大旅游区,其中有民俗旅游体验项目的旅游区不超过十个,其他地区尚未计划性深度开发,可以说维西县的民俗旅游建设还在初期。相对开发较早的民俗旅游体验地同乐村虽然基础设计建设已经有所提高,但游客一直很少,流量地下,且多为云南本地游客或者科研人员,发展滞缓。

2、开发历程

维西县的民俗旅游起步较晚,于2006年随着同乐村被云南省定位省级自然保护村才开始在同乐村出现民俗旅游。初期维西县民俗旅游体验项目主要是民俗建筑、自然环境、民俗饮食等,处于观赏层面的低等级民俗旅游,木楞房和穿斗式木架房是热度最高的入驻体验。2013年,塔城镇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又一个被重点建设开发的民俗旅游村。塔城镇相比同乐村来说,交通、物资方面都优化了很多,并且民俗旅游项目也更加丰富,增加了歌舞、节日宴会、民俗生活参与等,比同乐村民俗旅游更加具有吸引力。直到2017年截至,维西县民俗旅游路线依旧以同乐村与塔城镇为主,开发内容也并没有突破性创新。

三、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问题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虽然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民俗旅游发展却与之不成正比,在发展中出现很多问题,导致一直滞缓在初期阶段。

维西傈僳族传统节日还有阔时节、收获节 1.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削弱民俗特色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维西很多地区也相继进入城市化,而城市化的步伐导致许多维西特有的民族特征被逐渐削弱,特色建筑、特色服饰等,很多带有民族特色的元素被现代化所埋没,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现代建筑、都市着装,许多原汁原味的维西气息荡然无存,对旅游者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其中维西县有民族特征的物态资源多为宗教活动场所,专门体现藏族,其他民族风情的旅游景点不多,这就导致可体验的民族建筑比较单一,内容贫乏。而且维西县民俗特征建筑物大都布局散乱、结构雷同、内容单调,加之保护不到位,大多遭到破坏或者重建,保留下来的传统民俗建筑很少。

维西县傈僳族服饰、藏族服饰、纳西族服饰等都有着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但由于传统手工工艺传承人少,没有规模性生产与系统性学习,独具特色的服饰也渐渐被其他现代服饰所取代。因为越来越缺乏维西独有的民族文化个性,维西县民俗与其他傈僳族地区相差无几。2.知名度低缺少品牌支撑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旅游开发起步晚,旅游业尚未成熟,这就导致缺少吸引游客的名气,很多游客都会选择与维西临近并且自然风景相似的香格里拉县。知名度低,缺少品牌支撑,缺少宣传推广,使维西旅游的发展一直处于散养的状态,发展十分滞缓,这就导致民俗旅游开发胚盘贫瘠,起步艰难。

地域闭塞导致当地人民普遍思想保守,对旅游业的看法也褒贬不一,对民俗旅游的态度更是停留在试探阶段,没有相关部门或者投资商对当地的民俗旅游做系统化的调研计划开发,缺少投资,缺少推广,动力不足从根源上就注定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业发展的落后。

缺少品牌噱头,无法以代表性形象打入市场,无法以整体形式引起游客注意,缺少旅游市场份额的维西,给民俗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3.民俗旅游产品路线单一

直到现在,维西已经开发推出的民俗旅游体验产品依旧很少,经常被提及比较热门的只有同乐村,但与云南省其他地区民俗旅游村落相比,仍旧缺少优势。其实维西有许多值得开发利用的民俗资源,但却并未得到利用,反而被埋没去开发一些与其他地区雷同没有优势的民俗项目,导致维西民俗旅游越来越难以吸引游客。如在旅游APP上搜索维西傈僳族旅游路线,不会超过五个,网友推荐也很少,网络浏览信息姑且没有什么内容,可想而知其他媒体宣传,更是寥寥无几。民族特色美食、民族特色服饰等等,全都渐渐与云南其他民俗旅游地区相差无几,缺少自己的个性,那些有趣的节日、艺术反被忽视,旅游产品内容乏味、可选择性贫瘠、民俗无新意无亮点,维西傈僳族的民俗旅游境地十分窘迫。4.服务水平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游客在旅游中,体验很重要,而直接影响到旅游体验的就是旅游区的服务水平与基础设施。维西由于开发建设较晚,很多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很多环节尚未完善,比如交通状况,维西周围路况十分崎岖,很多游客碍于交通状况选择其他旅游路线,直接影响了进入维西的游客数量。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医疗卫生设施水平相对落后,游客考虑到意外突发状况等也会做其他选择。另外的,餐饮质量、社会治安情况、银行服务点、购物中心等很多环节都会影响到游客的旅游体验,这些基础硬件欠缺在游客与维西之间立起高墙。

维西的文化教育水平处于落后阶段,当地很多人依旧习惯用地方语言交流,能够用普通话正常交流的人占小部分,导致游客在当地行动受限、意愿难以实现,语言障碍成了很关键的问题。地域闭塞现代化落后,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这就导致对民俗旅游的看法左右不定,对游客的态度也不确定,服务水平直接拉低。

四、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问题对策分析

尽管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民俗旅游发展困难重重,问题冗杂,但通过其他民俗旅游区的经验借鉴,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依旧可以找到解决对策。下面我针对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作出对策思考分析。

(一)政府统筹策划旅游开发,做好指导与扶持工作

维西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旅游业发展需要结合地域特征与优势资源统筹规划,因此,在市场缺少自主发展民俗旅游的能力下,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对维西的民俗旅游资源做整合规划,站在宏观角度上科学统筹,利用理论与数据作出符合维西的民俗旅游发展方案,带领维西人民进行有步骤、有计划、有依据的民俗旅游发展道路。

对一些刚刚起步的民俗旅游项目,政府应当给予指导与政策扶持,帮助优秀项目快速成熟,树立民俗旅游榜样,激发当地人民热情,从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维西的民俗旅游发展进程。

民俗旅游很容易出现标准紊乱、表里不一的劣质旅游产品,因此政府应该严格把控民俗旅游发展的质量,保证维西民俗旅游的口碑,统一领导维西民俗旅游的标准化、行业化、高端化发展。同时由政府开头,开展优秀民俗旅游项目招标投资,引进资金,为民俗旅游发展提供必备的物质支撑,助力民俗旅游发展。

(二)积极开发特色民俗旅游产品,开创维西品牌

要善于挖掘维西傈僳族的独特民俗文化,发现优势民俗特色,将有内涵又营养的内容作为发展维西县民俗旅游的重要元素,系统优化环节流程,从多方面考量游客心理与自身优势,打造新颖独特、符合旅游市场变法趋势、又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民俗旅游产品。

例如可以针对傈僳族独特的民族节日为旅游产品主题,以阔什节为例,在节 7 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节日为主要核心,从特色节日饮食、节日服饰、节日歌舞活动、节日习俗等多方面入手,设计多个可供参与可供体验的项目环节,注入以文化情怀与民族气息,并进行合理多渠道多方面多种形式的宣传与推广,做好充分的接纳游客准备,从而树立维西民俗旅游形象。其他,维西傈僳族的打猎传统、婚假风俗、戏曲歌曲等都是可以加入其中的体验项目。

考虑到维西缺少大规模的旅游服务区,缺少高端旅游服务场所,因此维西县应该发展不同于香格里拉等地的大规模旅游产品路线,可以创造性的开展一户一客模式,改变接纳游客的方式,从多到少,服务从广到精,吸收民户作为接待游客的承接方,陪同介绍参与体验民俗旅游,增加游客对维西傈僳族的亲切感,以民族热情与文化魅力感染游客,真情维西民俗旅游品牌,发展自己独特路线。

(三)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树立可持续发展

维西县旅游开发起步晚,但很多民族特色依旧随着商业化现代化而慢慢消退,这对维西来说不仅仅影响到民俗旅游的未来发展,更关乎到维西傈僳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在对维西进行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在不破坏珍贵民族文化遗迹、不改变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

为了能使维西傈僳族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民俗旅游,可以采用对少数民族自取破坏程度较小、改变程度较小的民俗旅游发展形式,如原生自然式,通过局部建设整体保留的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对原有民族特色痕迹的覆盖下进行民俗旅游开发建设,尽可能的与本地居民联合起来,打造原汁原味的民俗旅游项目,用真正的民俗文化树立维西民俗旅游发展原则。

其一,应把各地、各民族的各种民俗风情通过文字、音像、实物等手段进行分类整理保存,对即将消失的给予重点保护,这样可以防止在民俗旅游开放中对重点文化的影响与破坏。

其二,学会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民俗文化,理解保护与隔离的区别。抢救和保护民俗文化不是将它放进博物馆中藏起来,而是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通过多种形式把民俗文化转变为旅游资源,这是发展地方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实现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的较好方法。

其三,坚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全过程,使他们意识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促使他们自觉地去保留、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外来的文化,以此来调动当地人民的积极性,共同保护民俗文化,共同发展民俗旅游。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标准与质量水平

尽管发展特色民俗旅游项目暂时不需要对旅游区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但是应该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增加游客量,还可以提高维西民俗旅游的市场口碑与形象,提高体验环境服务质量,发展成为既有 8 特色又有质量的民俗旅游品牌。

应该对当地从事民俗旅游的服务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入行检测,例如服务态度、心理健康、普通话水平、维西傈僳族历史认知等,都应该是服务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服务人员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游客对维西民俗旅游的印象与评价,品牌打造与形象树立需要从细节出发。

同时,应当制定民俗旅游产品的基本标准。尽管原则上应当尽量保护民族民俗文化痕迹,但保留不等于不进步,珍藏不等于保持原始,基本的卫生标准、服务标准、日常用度标准依然应该进行市场标准规定,以此来规范维西民俗旅游的行业标准,淳朴但不封闭,原生但不原始,将民俗旅游的概念具体分化,成为维西人民内心的共识。

三、结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维西傈僳族历经岁月才终于走到世界面前,有很多隐藏的珍贵文化在尘埃下熠熠生辉,那些历史积淀下来的精华应当被珍藏也应该被弘扬,维西的落后理应被改变,发展民俗旅游,用适合维西的独特发展路线,让维西傈僳族珍贵的民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依旧璀璨。参考文献

[1]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3~16.[2]汪思齐.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创新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27(5):104-108.[3]李颖,王天英.旅游营销模式的创新研究[J].旅游经济研究,2008,(1).[4]朱勇.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创新路径及模式研究[A].2010:54.241~245. [5]王卫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经济,2004,(10):85~86. [6]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6,42~58.[7]刘丽川.民俗学与民俗旅游[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52~96.[8]王李荣.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初探[D].西部论坛暨中国西部地区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论坛,2005.[10]史世臻.许昌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开发[J].许昌学院学报.[11]樊国敬,陈春梅.文化保护视角下民俗旅游开发的反思——以赣南民俗旅游为例[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62^66.[12]刘芳.论民俗旅游[D].成都:四川大学,2008:78~86.

[13]陶犁.论民俗旅游发展中的文化协调[J].云南社会科学,2002(4):63~66. [14]钱妮.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同乐村旅游开发初探[J].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2016,9.[15]徐坚,唐富茜,杨敏艳.云南同乐村村落环境及格局特征分析[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06).[16]郭怀志.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刍议[D].云南省维西县文化馆 [17]刘焕庆,王慧玲,温艳玲.文化与民俗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12~205.[18]邹忠,刘敏,刘聚梅.中国旅游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5~78.[19]郭燕萍,吕继红.中国民俗旅游[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60~65.[20]邱扶东.民俗旅游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258~301.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in Lisu autonomous

county of Weixi Abstract:Folk-custom tourism has become a popular high-end tourism mode in the new era.Weixi Lisu autonomous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Yunnan province.its superior natur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make it pregnant with rich and unique cultures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The development of folk-custom tourism in the Lisu autonomous county in western Wei has a considerable scale, and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restrict its development.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folk-custom tourism in western Wei thoroughly, summarize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 constructive solutions.Keywords: Weixi Lisu autonomous county;Folk tourism;Problem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10

第五篇:内蒙古民俗旅游的研究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民俗旅游开发的整体研究

摘要: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树立正确的民俗旅游理念,积极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对推动当地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蒙古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底气十足的。在传统文化的庞大金库里,民俗部分会占相当大的比例。它既包括信仰、习俗、民间文学、仪式等稳固而丰富的精神部分,又包括物质方面的具体而实用的部分。内蒙古的各个地方都有各自的民俗文化宝藏,而且,总体储量和开发前景被看好。

关键词: 内蒙古民俗 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开发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近年来,我国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

内蒙古风土人情事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一定地域的人类与种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相联系而生产的,内蒙古作为是武汉偶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民族是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特的魅力的草原文化,不但在我国,再去看世界上也似独一无二的。

一、民俗旅游文化的定义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二、内蒙古的民俗旅游资源

(一)内蒙古民俗的分布

内蒙古是民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地区。从东部大兴安岭到西部贺兰山,从北部辽阔草原到南部丘陵和平原地带,从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到阿拉善荒漠的额吉纳河,从浑善达克沙地到库布其沙漠,从呼伦湖到乌梁素海,从樟子松到胡杨林,从辽上京到西夏黑城,从阴山岩画到红山文化,从乌兰浩特的王爷庙到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墓,从忽必烈的元上都到阿拉坦汗的呼和浩特,从科尔沁民间艺术到锡林郭勒草原的那达幕大会,从巴林葛萨尔故事到鄂尔多斯歌舞海洋,到处是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

三、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

(一)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表现为旅游开发重复建设、旅游项目雷同、旅游内容相似,并由此产生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替代性竞争。

首先,内蒙古的自然景观以草原景观为主,辽阔的草原成为自然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内蒙古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绵亘3000余公里,草原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3,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分为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六大草原,草原类型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虽各有特点,但均以草原风光为共同点,草原景观特征突出,在很多区域内景观相似性很强。民俗旅游资源以特色浓郁的蒙古族与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民俗文化为主,其中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因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的原材料存在着很强的共性,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其次,落后的旅游开发观念是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贾铁飞先生认为: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沿袭着关于旅游发展的一些陈旧观念和认识,如:旅游发展的资源主导观念,旅游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观念,旅游业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等等。这些观念和认识与现代世界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符,造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投资规模小、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多、科技含量低的状况,阻碍了内蒙古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显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陈旧观念和认识也正是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规模小、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原因之一。

再次,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导致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由于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使旅游开发者盲目效仿,不但影响了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的形成,而且导致相似的产品在旅游市场上产生竞争。如希拉穆仁、格根塔拉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开发的两个草原旅游点,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项目的设置已初步定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典型模式,因而被其它开发草原旅游项目的地区与企业竞相效仿、生搬硬套、低水平重复和模仿,致使全区的草原旅游点出现雷同现象,各地草原民俗旅游点大同小异、缺乏特点,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业发展受阻。

最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载体的模式化倾向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目前国内流行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成产品的依托载体多为博物馆、展览馆、民族风情园等,并有发展成为固定模式的倾向,内蒙古各地的规划中也大量采用了此类手段。其中的博物馆、展览馆形式呆板,游客的参与有限,与旅游需求参与性强的趋势相悖;而民族风情园能够满足游客的参与和娱乐需求,但数量过多,会呈现形式单

一、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建设时就要注意数量,否则从形式上就难于体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再叠加上内蒙古民俗类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的问题,所开发的旅游产品独特性弱,难于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二)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不完善

旅游形象是21世纪旅游业竞争的法宝。目前,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形象还未成体系,主题旅游形象也不完整,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该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四、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是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一定地域的人类群体与种种特

殊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相联系而产生的。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民族是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不但在我国,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从世界旅游者需求的发展趋势看,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1〉追求新异刺激,热衷探险猎奇;2〉对那些具有独特文化色彩,带有地方神秘性的旅游资源尤其感兴趣。内蒙古蕴藏着符合这一需求指向的雄厚旅游资源,所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是适合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的。

五、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采取的措施

在把民俗文化转变成旅游资源的基本认识的主导下,我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现实和未来,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继续进行成吉思汗陵园旅游区的深度开发,建设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帝王陵寝类的文化旅游地:抓紧做好元上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争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加大辽文化遗迹、居延文化遗迹、喇嘛教寺庙以及蒙古民族和三少民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风情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旅游产品。重视文化内涵与旅游要素的融合,将文化内涵融入城镇建设、旅游服务、旅游商品、旅游餐饮、旅游娱乐等各个方面,塑造独特的旅游形象。

(二)创造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

根据城镇各自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加强对特色旅游城镇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形成独有旅游吸引物:不盲目效仿热门旅游景区的建设,避免相似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形成竞争:重点打好“民族文化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良性互动,着力打造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富于时代精神的旅游特色精品,尽快树立几个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如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遗址、昭君墓等。

六、结论

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内蒙古民俗资源基础,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北方经济)

参考文献:

[1] 玉玺.论草原文化在内蒙古特色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2] 马桂英.略论草原文化的特征[J]天府新论, 2006,(01).[3] 哈斯巴根, 吕君.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9,(01):37-41 [4] 李莹华.以区域文化特色促进甘肃经济发展[J]社科纵横, 2005,(05).[5] 韩巍.论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J].前沿, 2008,(11).[6] 郝益东.内蒙古城镇风貌特色——脉络、源泉与方向[J].北方经济, 2009,(05):9-11

下载民俗旅游开发中的外部性实证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俗旅游开发中的外部性实证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李小芳学号:2012235139 指导老师:黄丽目录:1. 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 2. 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収展中很重要 3. 民族文......

    论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

    论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 摘要: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

    《民俗旅游开发》教学实习教案

    教学实习教案 授课教师 课程类型 授课对象 授课内容 何璨 专业基础课 所在单位 授课时间 民俗旅游的开发 时间分配及备注 教学内容提要 5分钟 贵州大学 2011年9月23 1.......

    神话传说在云南民俗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及应用

    摘 要: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现代民俗旅游的必然趋势,也是其必经途径。神话传说与旅游的结合,是云南旅游下一步的挑战。就神话传说在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地位作用,吸引力......

    外部性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外部性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摘要:外部性理论是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一方面揭示了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些低效率资源配置的根源,另一方面又为如何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

    即用实证性方法进行研究

    即用实证性方法进行研究、描述研究结果或进展的报告。如对某个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写成的调查报告;对某种教育现象进行科学实验后写成的实验报告;对某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进......

    哥斯达黎加生态旅游开发实证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哥斯达黎加生态旅游开发实证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引言哥斯达黎加位于中美洲地峡,东临加勒比海,西靠北太平洋,北部与尼加拉瓜接壤,东南偏南与巴拿马毗邻。该国总面积51100平......

    实证研究的内容

    实证研究的内容、特点、优势、劣势 内容: 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 实证主义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