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俗旅游的研究(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6:4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民俗旅游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民俗旅游的研究》。

第一篇:内蒙古民俗旅游的研究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民俗旅游开发的整体研究

摘要: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树立正确的民俗旅游理念,积极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对推动当地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蒙古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底气十足的。在传统文化的庞大金库里,民俗部分会占相当大的比例。它既包括信仰、习俗、民间文学、仪式等稳固而丰富的精神部分,又包括物质方面的具体而实用的部分。内蒙古的各个地方都有各自的民俗文化宝藏,而且,总体储量和开发前景被看好。

关键词: 内蒙古民俗 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开发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近年来,我国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

内蒙古风土人情事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一定地域的人类与种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相联系而生产的,内蒙古作为是武汉偶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民族是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特的魅力的草原文化,不但在我国,再去看世界上也似独一无二的。

一、民俗旅游文化的定义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二、内蒙古的民俗旅游资源

(一)内蒙古民俗的分布

内蒙古是民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地区。从东部大兴安岭到西部贺兰山,从北部辽阔草原到南部丘陵和平原地带,从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到

阿拉善荒漠的额吉纳河,从浑善达克沙地到库布其沙漠,从呼伦湖到乌梁素海,从樟子松到胡杨林,从辽上京到西夏黑城,从阴山岩画到红山文化,从乌兰浩特的王爷庙到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墓,从忽必烈的元上都到阿拉坦汗的呼和浩特,从科尔沁民间艺术到锡林郭勒草原的那达幕大会,从巴林葛萨尔故事到鄂尔多斯歌舞海洋,到处是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

(二)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1>民俗文化是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内蒙古文化的特色所在,也是内蒙古旅游资源中最富魅力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其中,最具特色和旅游开发价值的是蒙古族文化、达斡尔族文化、鄂温克族文化和鄂伦春族文化。

(1)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的礼仪、祭祀神灵与礼拜祖先的程序,以及节庆与民间演艺。

(2)内蒙古民俗文化的精髓是草原游牧文化。蒙古族文化则是其典型代表。由于地域特点的差异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蒙古族民俗文化又表现出多元特质和地域性差异。形成了鄂尔多斯民俗、科尔沁民俗和察哈尔民俗等地域文化。

(3)三少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也是北方森林狩猎文化和渔猎文化特色与魅力的集中展示。三少民族文化与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将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重要亮点。

总体来看,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尤其与大草原、大森林环境背景结合,可观性强,感受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三、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

(一)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表现为旅游开发重复建设、旅游项目雷同、旅游内容相似,并由此产生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替代性竞争。

首先,内蒙古的自然景观以草原景观为主,辽阔的草原成为自然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内蒙古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绵亘3000余公里,草原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3,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分为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六大草原,草原类型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虽各有特点,但均以草原风光为共同点,草原景观特征突出,在很多区域内景观相似性很强。民俗旅游资源以特色浓郁的蒙古族与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民俗文化为主,其中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因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的原材料存在着很强的共性,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其次,落后的旅游开发观念是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贾铁飞先生认为: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沿袭着关于旅游发展的一些陈旧观念和认识,如:旅游发展的资源主导观念,旅游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观念,旅游业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等等。这些观念和认识与现代世界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符,造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投资规模小、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多、科技含量低的状况,阻碍了内蒙古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显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陈旧观念和认识也正是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规模小、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原因之一。

再次,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导致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由于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使旅游开发者盲目效仿,不但影响了草原

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的形成,而且导致相似的产品在旅游市场上产生竞争。如希拉穆仁、格根塔拉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开发的两个草原旅游点,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项目的设置已初步定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典型模式,因而被其它开发草原旅游项目的地区与企业竞相效仿、生搬硬套、低水平重复和模仿,致使全区的草原旅游点出现雷同现象,各地草原民俗旅游点大同小异、缺乏特点,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业发展受阻。

最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载体的模式化倾向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目前国内流行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成产品的依托载体多为博物馆、展览馆、民族风情园等,并有发展成为固定模式的倾向,内蒙古各地的规划中也大量采用了此类手段。其中的博物馆、展览馆形式呆板,游客的参与有限,与旅游需求参与性强的趋势相悖;而民族风情园能够满足游客的参与和娱乐需求,但数量过多,会呈现形式单

一、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建设时就要注意数量,否则从形式上就难于体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再叠加上内蒙古民俗类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的问题,所开发的旅游产品独特性弱,难于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是内蒙古的主导旅游产品,面对有限的客源市场,独特性小的草原民俗旅游景点之间必然出现恶性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市场上游客分流,最终导致旅游点之间形成了替代性竞争。与此同时,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旅游产品会使客源市场难以拓展,旅游点经济效益增长困难,进而导致经营粗放,难于出现精品,更难于创建旅游品牌。

(二)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不完善

旅游形象是21世纪旅游业竞争的法宝。目前,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形象还未成体系,主题旅游形象也不完整,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该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区域旅游形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它可划分为总指标层、次指标层、子指标层、组类指标层、基础指标层和原始指标层。作为总指标层的区域主题旅游形象又由次指标层的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构成。内蒙古的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的旅游形象是内蒙古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是多年来内蒙古着力促销传播的主题旅游形象,几乎成为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原生旅游形象。这一形象为自治区开拓客源市场,为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主要表征为历史形象,体现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因素的含量仍然较低,即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该问题,旅游学界颇有同感,如贾铁飞先生认为:目前,内蒙古并未在全国旅游竞争中形成完整、丰满、鲜明的旅游形象,往往是“讲资源,盲目乐观,论形象,残缺不全。”内蒙古一直将“草原”作为内蒙古旅游的核心形象,这本无错误。但内蒙古旅游无论在对草原概念内涵、外延的探索上,还是在对区域草原资源的配置上,还都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水平上,致使旅游规划与旅游业发展实践严重脱节,远不能担当起草原所应有的深远含义。因此,对于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核心形象和主题形象亟待作深开发,使之丰满、富有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形象系统。

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的不完善、旅游形象的单一以及游客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等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自然旅游资源的差异性由于在外观上显现得较为明显,如山岳旅游资源与草原旅游资源外观差异显著,故游客的认同率较高。但游客对内蒙古的人文旅游资源差异性认同率较低,且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情与民俗旅游资源上。旅游者的这种心理因素导致了旅

游决策行为出现择一草原旅游地即可的决策模式,直接制约了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整体形象的形成和草原民俗旅游的深入开发,并使旅游地之间产生了替代性竞争。因此,在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应首先研究差异化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并在旅游促销时突出差异化的旅游形象,形成完整的区域旅游形象体系,从而去拓宽旅游市场、促使旅游活动向纵深发展。

四、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是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一定地域的人类群体与种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相联系而产生的。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民族是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不但在我国,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从世界旅游者需求的发展趋势看,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1〉追求新异刺激,热衷探险猎奇;2〉对那些具有独特文化色彩,带有地方神秘性的旅游资源尤其感兴趣。内蒙古蕴藏着符合这一需求指向的雄厚旅游资源,所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是适合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的。

在内蒙古的旅游开发中,许多成功的案例证明了内蒙古发展民俗旅游的潜力是巨大的,有很多优秀的项目为游客所称道。例如:在阿巴嘎旗组织开展的“草原婚礼”旅游活动;在锡林浩特市举办“草原之溪艺术节—跨世纪行动”;在正蓝旗推出“元上都文化旅游节”,“元上都遗址探秘”活动;通辽举行的赛马节,同时举办民族歌舞表演和商贸洽谈会等项活动。但内蒙古地区的民俗旅游发展水平跟旅游发达地区仍相差较远。这跟她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神奇的吸引力极不相称。所以,积极、健康地发展内蒙古民俗旅游,弘扬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笔者仅就内蒙古民俗旅游的开发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五、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采取的措施

在把民俗文化转变成旅游资源的基本认识的主导下,我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现实和未来,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继续进行成吉思汗陵园旅游区的深度开发,建设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帝王陵寝类的文化旅游地:抓紧做好元上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争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加大辽文化遗迹、居延文化遗迹、喇嘛教寺庙以及蒙古民族和三少民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风情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旅游产品。重视文化内涵与旅游要素的融合,将文化内涵融入城镇建设、旅游服务、旅游商品、旅游餐饮、旅游娱乐等各个方面,塑造独特的旅游形象。

强化旅游产品科学内涵,配套服务系统、建设景观标示系统,规范导游解说系统。深度挖掘文物古迹观光旅游产品历史文化内涵:改善导游和解说质量,强化解说的历史文化内容:优化成吉思汗陵园等一批重点文物古迹观光景区的游览环境,增加展示内容,创新展示方式;进一步配套重点召庙景区旅游服务设施,改善周边环境,提升景观质量;深入挖掘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址、嘎仙洞、昭君墓等重点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整体开发。

(二)创造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

根据城镇各自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加强对特色旅游城镇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形成独有旅游吸引物:不盲目效仿热门旅游景区的建设,避免相似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形成竞争:重点打好“民族文化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良性互动,着力打造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富于时代精神的旅游特色精品,尽快树立几个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如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遗址、昭君墓等。

(三)积极进行旅游市场创新,大力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大力进行旅游形象、旅游营销方式和营销机制方面创新,全面提升旅游整体形象,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建立差异化的旅游形象,根据各自的目标市场,采取不同的旅游形象宣传策略:加快完善网络促销系统、建立现代化旅游促销体系;针对国内客源市场,以区域合作为基础,建立统一宣传促销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并与国内主要旅游客源城市构建互动促销合作机制,形成覆盖主要客源城市旅游销售网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利用各种途径,提升内蒙古旅游知名度。

抓住国际旅游热点逐步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转移的有利时机,以俄、蒙、日、韩、东南亚、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为重点,不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和高端游客。积极参与世界各主要客源国举办的文化活动、旅游促销与展览活动,适时举办内蒙古旅游推介会和说明会,广泛宣传内蒙古丰富独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鼓励国际旅游中介机构。特别是主要客源国的旅行社整体策划和代理内蒙古旅游国际市场的分国别业务,鼓励国内有实力的旅行社和旅游中介机构整体策划和代理面向国际旅游市场的旅游线路产品。充分利用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拥有满洲里、二连浩特两个国内大型陆路口岸的地缘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与俄、蒙两国的旅游合作与交流,将连通俄、蒙的跨国边境旅游线路培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品牌旅游产品。

(四)努力提高设施配套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有重点、分步骤地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提升设施配套水平和服务接待能力。加大区域连接公路和通往景区公路的建设力度,尽快建成便捷、畅通的旅游通道:加快旅游中心城市的机场建设,尽快提高等级,使其可以升降较大型飞机;加大主要景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旅游通道的绿化建设。

重点完善旅游住宿接待设施的布局,提升旅游住宿接待能力,建立多层次的住宿接待体系:加强重点旅游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景区内部旅游道路、旅游厕所、垃圾清运与处理、供电、供水、排污,以及景观保护设施的建设:完善主要旅游城镇、旅游交通沿线的公共游览服务系统的建设。包括交通标示、旅游指示、景物介绍、信息咨询的设置和环保厕所的建设。

六、结论

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内蒙古民俗资源基础,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北方经济)。

参考文献:

[1] 玉玺.论草原文化在内蒙古特色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2] 马桂英.略论草原文化的特征[J]天府新论, 2006,(01).[3] 哈斯巴根, 吕君.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9,(01):37-41 [4] 李莹华.以区域文化特色促进甘肃经济发展[J]社科纵横, 2005,(05).[5] 韩巍.论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J].前沿, 2008,(11).[6] 郝益东.内蒙古城镇风貌特色——脉络、源泉与方向[J].北方经济, 2009,(05):9-11

第二篇:内蒙古民俗旅游的研究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民俗旅游开发的整体研究

摘要: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树立正确的民俗旅游理念,积极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对推动当地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蒙古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底气十足的。在传统文化的庞大金库里,民俗部分会占相当大的比例。它既包括信仰、习俗、民间文学、仪式等稳固而丰富的精神部分,又包括物质方面的具体而实用的部分。内蒙古的各个地方都有各自的民俗文化宝藏,而且,总体储量和开发前景被看好。

关键词: 内蒙古民俗 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开发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近年来,我国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

内蒙古风土人情事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一定地域的人类与种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相联系而生产的,内蒙古作为是武汉偶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民族是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特的魅力的草原文化,不但在我国,再去看世界上也似独一无二的。

一、民俗旅游文化的定义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二、内蒙古的民俗旅游资源

(一)内蒙古民俗的分布

内蒙古是民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地区。从东部大兴安岭到西部贺兰山,从北部辽阔草原到南部丘陵和平原地带,从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到阿拉善荒漠的额吉纳河,从浑善达克沙地到库布其沙漠,从呼伦湖到乌梁素海,从樟子松到胡杨林,从辽上京到西夏黑城,从阴山岩画到红山文化,从乌兰浩特的王爷庙到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墓,从忽必烈的元上都到阿拉坦汗的呼和浩特,从科尔沁民间艺术到锡林郭勒草原的那达幕大会,从巴林葛萨尔故事到鄂尔多斯歌舞海洋,到处是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

三、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

(一)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表现为旅游开发重复建设、旅游项目雷同、旅游内容相似,并由此产生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替代性竞争。

首先,内蒙古的自然景观以草原景观为主,辽阔的草原成为自然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内蒙古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绵亘3000余公里,草原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3,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分为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六大草原,草原类型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虽各有特点,但均以草原风光为共同点,草原景观特征突出,在很多区域内景观相似性很强。民俗旅游资源以特色浓郁的蒙古族与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民俗文化为主,其中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因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的原材料存在着很强的共性,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其次,落后的旅游开发观念是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贾铁飞先生认为: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沿袭着关于旅游发展的一些陈旧观念和认识,如:旅游发展的资源主导观念,旅游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观念,旅游业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等等。这些观念和认识与现代世界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符,造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投资规模小、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多、科技含量低的状况,阻碍了内蒙古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显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陈旧观念和认识也正是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规模小、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原因之一。

再次,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导致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由于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使旅游开发者盲目效仿,不但影响了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的形成,而且导致相似的产品在旅游市场上产生竞争。如希拉穆仁、格根塔拉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开发的两个草原旅游点,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项目的设置已初步定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典型模式,因而被其它开发草原旅游项目的地区与企业竞相效仿、生搬硬套、低水平重复和模仿,致使全区的草原旅游点出现雷同现象,各地草原民俗旅游点大同小异、缺乏特点,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业发展受阻。

最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载体的模式化倾向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目前国内流行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成产品的依托载体多为博物馆、展览馆、民族风情园等,并有发展成为固定模式的倾向,内蒙古各地的规划中也大量采用了此类手段。其中的博物馆、展览馆形式呆板,游客的参与有限,与旅游需求参与性强的趋势相悖;而民族风情园能够满足游客的参与和娱乐需求,但数量过多,会呈现形式单

一、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建设时就要注意数量,否则从形式上就难于体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再叠加上内蒙古民俗类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的问题,所开发的旅游产品独特性弱,难于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二)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不完善

旅游形象是21世纪旅游业竞争的法宝。目前,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形象还未成体系,主题旅游形象也不完整,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该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四、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是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一定地域的人类群体与种种特

殊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相联系而产生的。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民族是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不但在我国,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从世界旅游者需求的发展趋势看,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1〉追求新异刺激,热衷探险猎奇;2〉对那些具有独特文化色彩,带有地方神秘性的旅游资源尤其感兴趣。内蒙古蕴藏着符合这一需求指向的雄厚旅游资源,所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是适合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的。

五、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采取的措施

在把民俗文化转变成旅游资源的基本认识的主导下,我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现实和未来,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继续进行成吉思汗陵园旅游区的深度开发,建设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帝王陵寝类的文化旅游地:抓紧做好元上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争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加大辽文化遗迹、居延文化遗迹、喇嘛教寺庙以及蒙古民族和三少民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风情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旅游产品。重视文化内涵与旅游要素的融合,将文化内涵融入城镇建设、旅游服务、旅游商品、旅游餐饮、旅游娱乐等各个方面,塑造独特的旅游形象。

(二)创造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

根据城镇各自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加强对特色旅游城镇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形成独有旅游吸引物:不盲目效仿热门旅游景区的建设,避免相似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形成竞争:重点打好“民族文化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良性互动,着力打造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富于时代精神的旅游特色精品,尽快树立几个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如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遗址、昭君墓等。

六、结论

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内蒙古民俗资源基础,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北方经济)

参考文献:

[1] 玉玺.论草原文化在内蒙古特色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2] 马桂英.略论草原文化的特征[J]天府新论, 2006,(01).[3] 哈斯巴根, 吕君.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9,(01):37-41 [4] 李莹华.以区域文化特色促进甘肃经济发展[J]社科纵横, 2005,(05).[5] 韩巍.论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J].前沿, 2008,(11).[6] 郝益东.内蒙古城镇风貌特色——脉络、源泉与方向[J].北方经济, 2009,(05):9-11

第三篇:内蒙古地区民俗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蒙古地区民俗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

专业班级:动画1302 学号:13616205 姓名:吴狄隆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近年来,我国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

内蒙古风土人情事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一定地域的人类与种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相联系而生产的,内蒙古作为是武汉偶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民族是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特的魅力的草原文化,不但在我国,再去看世界上也似独一无二的。

一、内蒙古的民俗旅游资源

(一)内蒙古民俗的分布 内蒙古是民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地区。从东部大兴安岭到西部贺兰山,从北部辽阔草原到南部丘陵和平原地带,从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到阿拉善荒漠的额吉纳河,从浑善达克沙地到库布其沙漠,从呼伦湖到乌梁素海,从樟子松到胡杨林,从辽上京到西夏黑城,从阴山岩画到红山文化,从乌兰浩特的王爷庙到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墓,从忽必烈的元上都到阿拉坦汗的呼和浩特,从科尔沁民间艺术到锡林郭勒草原的那达幕大会,从巴林葛萨尔故事到鄂尔多斯歌舞海洋,到处是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

(二)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1>民俗文化是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内蒙古文化的特色所在,也是内蒙古旅游资源中最富魅力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其中,最具特色和旅

(1)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2)内蒙古民俗文化的精髓是草原游牧文化。蒙古族文化则是其典型代表。由于地域特点的差异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蒙古族民俗文化又表现出多元特质和

(3)三少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也是北方森林狩猎文化和渔猎文化特色与魅力的集中展示。三少民族文化与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将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重要亮点。

总体来看,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尤其与大草原、大森林环境背景结合,可观性强,感受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

(一)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表现为旅游开发重复建设、旅游项目雷同、旅游内容相似,并由此产生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替代性竞争。

首先,内蒙古的自然景观以草原景观为主,辽阔的草原成为自然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内蒙古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绵亘3000余公里,草原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3,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分为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六大草原,草原类型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虽各有特点,但均以草原风光为共同点,草原景观特征突出,在很多区域内景观相似性很强。民俗旅游资源以特色浓郁的蒙古族与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民俗文化为主,其中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因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的原材料存在着很强的共性,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其次,落后的旅游开发观念是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贾铁飞先生认为: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沿袭着关于旅游发展的一些陈旧观念和认识,如:旅游发展的资源主导观念,旅游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观念,旅游业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等等。这些观念和认识与现代世界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符,造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投资规模小、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多、科技含量低的状况,阻碍了内蒙古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显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陈旧观念和认识也正是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规模小、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原因之一。

再次,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导致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由于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使旅游开发者盲目效仿,不但影响了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的形成,而且导致相似的产品在旅游市场上产生竞争。

如希拉穆仁、格根塔拉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开发的两个草原旅游点,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项目的设置已初步定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典型模式,因而被其它开发草原旅游项目的地区与企业竞相效仿、生搬硬套、低水平重复和模仿,致使全区的草原旅游点出现雷同现象,各地草原民俗旅游点大同小异、缺乏特点,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业发展受阻。

最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载体的模式化倾向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目前国内流行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成产品的依托载体多为博物馆、展览馆、民族风情园等,并有发展成为固定模式的倾向,内蒙古各地的规划中也大量采用了此类手段。其中的博物馆、展览馆形式呆板,游客的参与有限,与旅游需求参与性强的趋势相悖;而民族风情园能够满足游客的参与和娱乐需求,但数量过多,会呈现形式单

一、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建设时就要注意数量,否则从形式上就难于体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再叠加上内蒙古民俗类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的问题,所开发的旅游产品独特性弱,难于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是内蒙古的主导旅游产品,面对有限的客源市场,独特性小的草原民俗旅游景点之间必然出现恶性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市场上游客分流,最终导致旅游点之间形成了替代性竞争。与此同时,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旅游产品会使客源市场难以拓展,旅游点经济效益增长困难,进而导致经营粗放,难于出现精品,更难于创建旅游品牌。

(二)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不完善

旅游形象是21世纪旅游业竞争的法宝。目前,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形象还未成体系,主题旅游形象也不完整,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该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区域旅游形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它可划分为总指标层、次指标层、子指标层、组类指标层、基础指标层和原始指标层。作为总指标层的区域主题旅游形象又由次指标层的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构成。内蒙古的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的旅游形象是内蒙古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是多年来内蒙古着力促销传播的主题旅游形象,几乎成为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原生旅游形象。这一形象为自治区开拓客源市场,为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主要表征为历史形象,体现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因素的含量仍然较低,即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该问题,旅游学界颇有同感,如贾铁飞先生认为:目前,内蒙古并未在全国旅游竞争中形成完整、丰满、鲜明的旅游形象,往往是“讲资源,盲目乐观,论形象,残缺不全。”内蒙古一直将“草原”作为内蒙古旅游的核心形象,这本无错误。但内蒙古旅游无论在对草原概念内涵、外延的探索上,还是在对区域草原资源的配置上,还都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水平上,致使旅游规划与旅游业发展实践严重脱节,远不能担当起草原所应有的深远含义。因此,对于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核心形象和主题形象亟待作深开发,使之丰满、富有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形象系统。

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的不完善、旅游形象的单一以及游客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等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自然旅游资源的差异性由于在外观上显现得较为明显,如山岳旅游资源与草原旅游资源外观差异显著,故游客的认同率较高。但游客对内蒙古的人文旅游资源差异性认同率较低,且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情与民俗旅游资源上。旅游者的这种心理因素导致了旅游决策行为出现择一草原旅游地即可的决策模式,直接制约了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整体形象的形成和草原民俗旅游的深入开发,并使旅游地之间产生了替代性竞争。因此,在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应首先研究差异化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并在旅游促销时突出差异化的旅游形象,形成完整的区域旅游形象体系,从而去拓宽旅游市场、促使旅游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采取的措施

在把民俗文化转变成旅游资源的基本认识的主导下,我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现实和未来,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继续进行成吉思汗陵园旅游区的深度开发,建设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帝王陵寝类的文化旅游地:抓紧做好元上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争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加大辽文化遗迹、居延文化遗迹、喇嘛教寺庙以及蒙古民族和三少民

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风情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旅游产品。重视文化内涵与旅游要素的融合,将文化内涵融入城镇建设、旅游服务、旅游商品、旅游餐饮、旅游娱乐等各个方面,塑造独特的旅游形象。

强化旅游产品科学内涵,配套服务系统、建设景观标示系统,规范导游解说系统。深度挖掘文物古迹观光旅游产品历史文化内涵:改善导游和解说质量,强化解说的历史文化内容:优化成吉思汗陵园等一批重点文物古迹观光景区的游览环境,增加展示内容,创新展示方式;进一步配套重点召庙景区旅游服务设施,改善周边环境,提升景观质量;深入挖掘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址、嘎仙洞、昭君墓等重点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整体开发。

(二)创造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

根据城镇各自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加强对特色旅游城镇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形成独有旅游吸引物:不盲目效仿热门旅游景区的建设,避免相似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形成竞争:重点打好“民族文化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良性互动,着力打造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富于时代精神的旅游特色精品,尽快树立几个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如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遗址、昭君墓等。

(三)积极进行旅游市场创新,大力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大力进行旅游形象、旅游营销方式和营销机制方面创新,全面提升旅游整体形象,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建立差异化的旅游形象,根据各自的目标市场,采取不同的旅游形象宣传策略:加快完善网络促销系统、建立现代化旅游促销体系;针对国内客源市场,以区域合作为基础,建立统一宣传促销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并与国内主要旅游客源城市构建互动促销合作机制,形成覆盖主要客源城市旅游销售网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利用各种途径,提升内蒙古旅游知名度。

抓住国际旅游热点逐步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转移的有利时机,以俄、蒙、日、韩、东南亚、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为重点,不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和高端游客。积极参与世界各主要客源国举办的文化活动、旅游促销与展览活动,适时举办内蒙古旅游推介会和说明会,广泛宣传内蒙古丰富独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鼓励国际旅游中介机构。特别是

主要客源国的旅行社整体策划和代理内蒙古旅游国际市场的分国别业务,鼓励国内有实力的旅行社和旅游中介机构整体策划和代理面向国际旅游市场的旅游线路产品。充分利用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拥有满洲里、二连浩特两个国内大型陆路口岸的地缘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与俄、蒙两国的旅游合作与交流,将连通俄、蒙的跨国边境旅游线路培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品牌旅游产品。

(四)努力提高设施配套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有重点、分步骤地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提升设施配套水平和服务接待能力。加大区域连接公路和通往景区公路的建设力度,尽快建成便捷、畅通的旅游通道:加快旅游中心城市的机场建设,尽快提高等级,使其可以升降较大型飞机;加大主要景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旅游通道的绿化建设。

重点完善旅游住宿接待设施的布局,提升旅游住宿接待能力,建立多层次的住宿接待体系:加强重点旅游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景区内部旅游道路、旅游厕所、垃圾清运与处理、供电、供水、排污,以及景观保护设施的建设:完善主要旅游城镇、旅游交通沿线的公共游览服务系统的建设。包括交通标示、旅游指示、景物介绍、信息咨询的设置和环保厕所的建设。

四、结论

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内蒙古民俗资源基础,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第四篇: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李小芳学号:2012235139

指导老师:黄丽

目录:1.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

2.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収展中很重要

3.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4.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摘要: 中国民俗工艺文化、中国民俗装饰文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中国民俗戏曲文化、中国民俗歌舞文化、中国民俗绘画文化、中国民俗音乐文化、中国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正文:

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民俗旅游有多种形式,它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既能产生积极影响,也能给民族民俗文化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如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和商品化等。在处理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关系时,既要保护原有民族民俗文化的特色.又要给现代旅游和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以实现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良性发展。

中国民俗文化,是指中国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中国民俗工艺文化、中国民俗装饰文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中国民俗戏曲文化、中国民俗歌舞文化、中国民俗绘画文化、中国民俗音乐文化、中国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中国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中国文化传统。

中国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中国民俗旅游开发,无论对中国民俗文化抑或是我国的旅游业来说,都是有益的。我院在旅游项目策划和规划中,注重开发当地的民俗文化,使其与旅游产品融合起来,给旅游地披上一层文化的外衣,增加旅游地的文化底蕴,这是旅游地能够持久生存的保障,同样对游客来说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发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反映了几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资源品位的评价应从各方面开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困难,更主要的是决策与发展机制,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成功,关键是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徇和借鉴各地积累的经验。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一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商务”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发展中很重要。旅游与文化是相对包融的。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这个“事业”与先前的事业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务于全民的社会事业,就像文化、体育、广电业一样,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随着大众旅游、假日旅游的崛起,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出游率,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作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部署,表明旅游业的性质正在发生着一场重要的发化。也说明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迚一步提升。大家比较认同和接受的观点,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于南、贵州、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那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三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搞绝对禁锢和封闭的保护,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是重要的路子,国内外不少地区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参考文献:《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02期

第五篇:我国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我国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出游的动机都是以追求心神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快乐的休闲游憩、体验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为目的。为游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民俗旅游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川滇交界处,面积 6 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 400 万人。全州有 17 个县市,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 10 多个少数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并不大,如何使四川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更具号召力和影响力,开发出最具有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民俗旅游产品,依据资源特点制定相应设计方案,就成为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二、彝族民俗旅游产品的特点及其概念

旅游有助于民俗的传承、交融和发展。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借助游览名山大川的机会,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民族关系、文物古迹。关于民俗旅游国内学术界没有做出严格的界定,有“民俗风情旅游”、“民俗特色旅游”“民俗文化旅游”。

概括地说,立足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一特殊的地理领域和人文环境,以彝的民俗风情文化为主,挖掘和梳理凉山彝族自治州丰富的服饰、饮食、居住、节庆、宗教等民俗旅游资源,研究凉山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的现状、问题,探索适合凉山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的形式和手段,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吸引力是旅游产品的理论核心,而旅游产品吸引力因素的可更新,则是“旅游产品可创新理论”的核心。因此应该从产品开发的观念、内容、形式以及信息内容和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创新。在凉山地区,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有恋爱婚娶民俗,在婚俗方面,以彝族的“抢亲”和摩梭族的走婚最具代表性。他们多食用荞麦饼、米饭、玉米饭,喜欢将猪、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彝族会当着客人宰杀猪、羊,聚餐时一定会喝酒,一定要顾老人,体现他们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和习俗。热情洋溢的民族节庆,彝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隆重最欢乐的节目。在农历 6 月 24 日这天人们从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地方赶来,云集在一起举行斗牛、赛马、斗鸡、斗羊、赛歌、选美、摔跤、达体舞比赛等庆祝活动,到了夜晚众人更是要进行火把游行和盛大的篝火晚会,大家手拉手边唱边跳起欢快的达体舞,载歌载舞幸福地狂欢着。

三、凉山彝族自治州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内容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民俗旅游景观(含景点、节目)的开发。其中包括:服饰景观开发、饮食文化开发、民居景观开发、交通景观开发、商贸民俗开发、节日庆典开发、歌舞景观开发、体育游戏景观开发、信仰景观开发、民俗商品景观开发、喜庆、家族、社团、农耕、渔猎、手工业等民俗景观的开发。

(2)民俗旅游地可进入设施开发。主要指交通工具、交通线路、游览线路等方面的开发。

3)民俗旅游地的旅游设施开发。主要指旅游饭店、宾馆、招待所、旅游饮食服务设施、交通工具停靠站场、旅游商店、旅游娱乐场所等设施的民俗化开发。

(4)民俗旅游地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导游人员、住宿接待人员、以及其他方面的服务人员的培训。

(5)民俗旅游图书资料开发。如《文物传说故事选》、《节日风情与传说》 目前经过规划和研究,我国已经开发出了很多具有意义的方案,现已开发出来了一些较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民俗旅游产品。

1.创办了闻名全国的节会

在凉山的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中,以民族节庆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活动,成为中外旅游者感受、体验凉山民族文化内涵的民俗风情最主要的旅游产品以火把节为代表。

凉山火把节是彝族传统的节日,自1994年举办首届彝族国际火把节,每隔 3年举办一次国际火把节。经过多年精心打造,凉山火把节成为了一个集中展示凉山彝族文明史和人文风情的传统节日,在国内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并荣

获了中国十大民俗节的殊荣,是凉山倾力打造的6大旅游精品之一,也是国家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外享有一定的声誉,也被人称为东方情人节、东方狂欢节。特别是第四、第五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为了提高凉山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培育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特地推出了“火把之乡二日游”、“大 凉山彝风之旅三日游”、“火把节狂欢之旅四日游”、“火把节之旅五日游”、“火把节之旅八日游” 等精品线路,并开展了“中国彝族选美大赛”、“中 国彝族民歌、民乐大赛”和“中国彝族服饰大赛”等充满浓郁民族色彩的活动,吸引力极强。2008年中国西昌彝族火把节,更是热情地点燃了震后四川

旅游的“第一把火”,游客人数达到130多万,旅游收入达到2亿6千多万元。

2.规划了民族风情园

为了能更好的宣传凉山民俗,政府规划占地124亩修建民族风情园,选址建于西昌城南开发区健康路与海河交汇处,准备打造公益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文化教育旅游建设项目,全面展示全州民族文化的精髓。规划在园内建设有民俗活动表演场、民俗美食城、民俗文化展览馆、民俗工艺品商店以及有浓缩的典型民族特色的彝族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村寨和藏族村寨、摩梭村寨等,将集中展现凉山的民俗风情,成为凉山旅游的一个重要窗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游客来到凉山民族风情园只能驻足观看到大门广场上象征着智慧与力量,是彝族正义与胜利化身的支格阿龙和飞马雕塑;在以高耸壮观的彝族碉楼作为门楼前欣赏彝族人民传统建筑艺术;再到广场中心去感受一下火把图腾柱带给人们的无限遐想。这不禁给人留下了许多缺憾,也留我们更多的开发空间。

3.建造了彝族原生态村寨

除规划民族风情园外,还在凉山著名的螺髻景区修建了安哈彝族村寨作

为民俗旅游景点。安哈原生态彝族村寨是凉山原生式的民族文化村寨比较成 功的一个典范,它直接利用原生的民族村落,有地道的彝族村民介入,可谓 是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露天博物馆。踏入安哈,你就会被浓郁而本真的异乡风 情包围,传统民居饮食娱乐都保持了最古老的个性风格,原始的彝家手工作 坊、漆器、擀毡、纺织、编制,品尝地道的彝家坨坨肉、坨坨鸡、酸菜土豆 汤,可以让旅游者见识和感受彝家人民的淳朴善良勤劳的生活原貌,也可以 观赏到原始的彝族民间竞技活动,和彝家姑娘一起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中,在 热情的篝火旁,跳起欢快的达体舞。在这里还能购买到货真价实的精致的彝 族服饰和漆器等民族手工艺品,参与擦尔瓦的制作,感受和体验真实的民俗。这里原汁原味的彝族原生态生活对旅游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对已到过景点 游客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

4.推出了民俗旅游线路

随着凉山民俗旅游的发展,目前,正在推出“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魅

力发现之旅,神秘女儿国泸沽湖神秘发现之旅,昭觉布拖彝族风情之旅以及 火把节狂欢之旅等民俗旅游精品线路。这些路线的推出,将进一步地宣传凉 山民俗旅游的魅力,带给旅游者更多的新奇体验,使旅游充满无限的情趣。

四、开发存在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在民俗旅游大发展的热潮中,各市及地区各自为政,在没有资源普查、认证,可行性项目的开发论证前,就零星地开发了一些民俗旅游产品,导致民俗旅游产品分布格局呈现散乱状态,不能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2、凉山民俗旅游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力度不强。凉山彝族自治州虽然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和有效利用,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外宣传的重点仍然是宜人的气候、美丽的自然风光、航天科技和著名的火把节等,而对当地彝族人、藏族人、摩梭族人的生活状态这些重要的民俗旅游产品宣传较少。同时,营销手段也较少,简单而缺乏文化内涵的宣传片不足以深入人心。

3、专业人才匮乏,素质不高

民俗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竞争意识淡薄.而且部分导游人员知识素 质不高,民俗知识讲解肤浅,难以满足游客对旅游景点知识了解的需要,严重地约着甘肃省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4、产品类别单一,吸引力弱

多数民俗文化还未被深度挖掘,活动项目偏少,旅游产品类别单一,而且以观光为主,参与性、体验性产品较少,很多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未对游客形成很强的吸引力.

下载内蒙古民俗旅游的研究(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民俗旅游的研究(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节日民俗旅游

    节日民俗旅游 今年选择了“中国民俗旅游”这门公选课程学习,从衣食住行各方面了解民俗与旅游的关系,课后查了一些资料,在这里谈谈节日民俗。 首先,节日是一种具有民俗意义或者纪......

    民俗旅游作业

    举例说明陕北民俗旅游的文化特征,并谈谈对民俗旅游的设想和建议 答:一、陕北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我浅谈一下陕北民歌作为其中一项民俗旅游资源所体现的文化特征。 陕北民歌......

    发展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

    浅谈山西的民俗旅游

    浅谈山西的民俗旅游 人常说:“三千年文化看陕西,五千年文化看山西”。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中部,东西两侧有太行山、吕梁山,南北两端是中条山、恒山,黄河流经西南省境,地......

    吉林省民俗旅游开发

    吉林省民俗旅游 ——以满族为例 满族民俗文化作为吉林最具特色的文化,是吉林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满族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吉林省旅游......

    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

    【摘 要】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优势—......

    民俗旅游(个人总结)

    1. 民俗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些现象的学问。民俗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 心理上的集体意识和生活习惯的表达。 2. 跨文化交流: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民俗旅游成为新时代备受热捧的高端旅游方式。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与人文地理环境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