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时间:2019-05-12 18:1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峡库区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峡库区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第一篇:三峡库区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外国语学院 2011级商务英语1班

学号:201103084104姓名:林欣

三峡库区名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在人类历史我长河中,我们的生命只是一瞬间的璀璨,但是我们的文化却是永远不会泯灭的历史。而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而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作为一个三峡库区大学的大学生,了解三峡,了解三峡民族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三峡库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蒙古族、侗族、仡佬族、回族、满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又以土家族居多。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三峡库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包括节日民俗、丧葬民俗、禁忌民俗等等)。”[1]了解了此信息之后,我们几个同学就趁五一放假期间去到了恩施土司城领略的土家族的传统民俗,那里有纯木质的建筑,有索桥,有土家歌舞,有土家阿妹等等,身心都受到了土家的民俗的渗透,一天下来我们的感受也颇深。

由此可见,我们的名族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旅游资源,正因为这些资源推动着我们民俗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节日期间,人们对此的消费就会增加,市场供需不断旺盛,大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民俗旅游不仅能带动地方旅游也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说,工艺品,餐饮,住宿等等。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了,又会促进民俗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使我们的珍贵的名族文化能继续的流传下去,使我们的三峡库区名族传统文化能够有能力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如果没有了民俗旅游资源,又哪来民俗旅游,如果没有了民俗旅游,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将逐渐衰落知道失传。所以要想保护三峡库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不断的发展民俗旅游。

意识到民俗旅游的重要性,不断开发旅游资源,三峡库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旅游资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的丰富的社会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丰富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包括古巴文明,古巴渝文化等,具有著名的旅游景点如白帝托孤、张飞庙、张飞擒严颜、八阵图等三国文化的遗迹遗址。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分为近代文明与旅游资源和古代社会经济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合理利用,不仅可以给旅游者一个好旅行体验,还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对上有很高的要求,在精神消费上同样有很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去外面见识世界,扩宽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多接触不同的文化,多接触不同的人群,学会去处理在校外遇到的突发状况。在学校里面我们学到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走出校门,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我们去接触这个社会,去观看这个社会。所以三峡旅游一定要关注学生这个消费群体,特别是在三峡库区的各大高校,加大宣传,推出针对学生的旅游项目。这样不仅增加了当地的旅游收入经济发展,也许还可以增加个高校的生源。

但是,目前在发展三峡库区的旅游时,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导致产生了很大的弊端:良好的民俗遗风因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渗透改观。同时旅游区大兴土木,乱建索道、宾馆、商业网点、休闲疗养别墅、人造景观遍地开花,造成自然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很多三峡库区的旅游景点被迫搬迁后,不能与周围环境达到协调一致,往往显得比较功利,只是为了赚钱而建。还有就是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资源的集群状况较差,没有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得来不易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因此在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尤其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充分利用。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色中,各类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构成了驰名世界的旅游观光胜景。将科学发展观推进三峡库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 所以,旅游是三峡库区的优势,以文物促旅游,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移民安稳致富是后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我们作为大学生也有义务去传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它们需要有人去关注,有人去了解,有人去学习,有人去传承。有多少的传统文化,就是因为人们思想,还有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的冲击,它们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即使是小小的礼仪、话语、歌舞等等,都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巨大的财富,没有不能流传的文化,只有不想流传文化的人。

虽然有人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继承那个文化,觉得我们应该要与现代社会接轨,就应该不断接受新的东西,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我们要知道,文化是闲人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我们连这样现成的都不能把握,还怎么去创造新的财富,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流传下去,它会是我们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很多人都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是我们要从何做起呢?难道不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要保存好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衰落,经济才不会萎缩,我们才能对得起文明大国的称号,这样“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不会变成一句空话。

提高全民素质,加快人们的思想转变,让民俗文化深入人心,不断完善社保制度,让人们不会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的花钱去旅游。加强对三峡库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三峡库区民俗旅游的宣传力度,合理的规划,合理的利用,以促进三峡库区经济法发展,提高三峡移民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保护民俗文化,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需要我们的民俗旅游,还需要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让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挥它的作用,来推动我们的社会发展。

文献参考:

[1] 袁瑛、彭易衡.三峡库区土家族传统民俗的价值探讨.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11

[2]“科学发展观”新华网 2008.07.02

第二篇: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研究

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研究

古往今来,人们歌颂长江雄伟壮丽的山水景色,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现在,长江因建设三峡工程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将会更加爱护长江,关注三峡。建设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各代领导人长期以来的梦想,中国的奠基人孙中山先生早在1919年就曾设想要利用三峡筑坝以改善川江航道、利用水能发电;而坚信人定胜天的毛泽东更以“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句来表达他的愿望。在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和诸多质疑情况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终于在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建设。随着这个工程的开工建设,在这十几年时间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随着移民搬迁、清库、验收和分阶段蓄水等任务的圆满完成,已发挥出发电、防洪、航运等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使这个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基础薄弱,环保投入很少,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深增加,流速大大减缓,库区水域将从自净能力较强的天然河流突变为环境容量降低、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的巨大的人工湖泊,干流城市江段近岸水域纳污能力减小,部分支流回水区和库湾成为富营养化的敏感水域,库区次级河流水污染严重。

据国家环保局有关水环境监测评价数据表明:三峡库区范围内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等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各城市江段水质以三类为主。对三峡库区水资源的规划和保护是三峡水库蓄水后面临的首要的严峻问题。因此,研究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具有带生态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具有现实的经济和生态意义。作者在多次考察三峡库区水资源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水资源的作用、为什么要保护和保护措施及对策作了初步探讨,旨在为三峡库区水资源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提供依据。一、三峡库区水资源解释(一)水及水资源的概念

水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全球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总量达15亿立方千米。

水资源指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它包含水量与水质两个方面。从广义来说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这些仅仅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8%左右,在这其中固体冰川占了约65%,地下水占了约33%;湖泊、内陆海和河流里的淡水占了约0.7%;大气中的水蒸气又约占了0.04%,由于固体冰川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也就是说,目前人类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值得说明的是,“水”与“水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水的范围比水资源大得多。随着水资源短缺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水资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成为政府、学术界的重要议题。

(二)三峡库区的概念

三峡库区这一个相对较新的地名词它由于修建三峡大坝而在中国地理词汇里产生的,它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包含了长江流域因三峡水电站的修建从而被淹没的湖北省所辖的宜昌县、秭归县、兴山县、恩施州所辖的巴东县;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及重庆核心城区。二、三峡库区水资源的作用:

(一)调节气候

水是大气的重要成分。大气和水之间的循环相互作用,确定了地球水循环运动,形成支持生物的气候,大气中的水帮助调节能量平衡。由于三峡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夏季容易爆发洪涝灾害,冬季容易干旱,三峡库区储水后水资源能为重庆、湖北两地25个县(市、区)的277个乡镇传输能量调节这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的气候。

(二)提供饮用水保障

水是一切生物必不可少的物质,生命的形成离不开水,水是生物的主体,生物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60—80%,甚至90%以上。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水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不论是生活或是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水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又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介质,人体的水含量占体重的2/3,维持人类正常的生理代谢,每天每人至少需要2~3L水。工业生产、农田灌溉、城市生活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水是决定植被群落和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三峡库区面积超过630平方公里,人口1100多万,涉及湖北省、重庆市21个县(市、区)的277个乡镇,其中重庆所属的库区面积约占整个库区面积的70%以上,整个库区85%以上的居民生活于此,这1100多万人口的生活、工作、灌溉、饮用水就由库区水资源提供。

(三)水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三峡库区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夏热冬暖。本区地质构成复杂,主要由川东隆起褶皱带和川鄂湘黔褶皱带构成,属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区。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海拔33。6~3005m。库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年均温度15~19℃,大于10℃积温5 000~6 000℃。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长江横贯全区,过境客水丰富,水资源总量约4 000

亿m3。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月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均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的暴雨日数为2~3d,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区内水能蕴藏量除长江干流外,尚有409万kW,其中可开发利用220万k W。水资源开发潜力非常大。

(四)改善航道

据悉,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提高到175米以来,结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 千百年看水走船的历史,改善了湖北宜昌至重庆段660公里的水运条件,平均江面宽达1.1公里,库区增加小型通航河流106条,具备通航能力或提高了航道等级的支流增加到73条。新增通航里程约2000公里,升级航道1760多公里,长江干线宜昌至重庆660公里航道从三级升级为一级。万吨级船队可直抵重庆港,长江中上游成为黄金水道。三峡船闸运行6年多来,累计通过三峡坝区的货运量突破3亿吨,超过三峡蓄水前葛洲坝船闸22年货运量的总和。此外,三峡水库每年枯水季节利用蓄积的水量为下游补水,可提高中下游通航能力,缓解中下游用水紧张状况。

三、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的原因

长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脉。据统计长江流域生产了全国1/3的粮食,创造了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养育了全国1/3的人口,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三峡库区刚好就地处这个地区,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1800毫米,分布均匀,水域面积达到1084平方公里、总库容393亿立方米。目前该流域内蕴藏着全国1/3的水资源和3/5的水能资源,拥有全国1/2的内河通航里程,是我国水资源配臵的战略水源地、实施能源战略的主要基地、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和改善我国北方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不仅有利于维护健康长江,更有利于加快三峡库区区域经济社会 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使重庆在西部崛起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位臵、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关系到流域4亿多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一)三峡库区水资源接影响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功能的发挥

由于三峡工程是一个以防洪为首要任务的多功能综合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根据设计规定,三峡库区江段要求达到二类水质的标准,才能保证工程对水质的要求。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是发电,库区水体固体物污染对三峡工程发电功能有严重影响。葛州坝水电站每天出动数艘清污船清污,仍不能保证发电的正常进行。如果三峡库区水污染问题得不到彻底整治,势必导致三峡库区水质继续恶化,影响三峡工程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三峡库区水资源直接影响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峡库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臵和种种原因,历史欠账较多,目前经济发展较湖北省、重庆市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较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更大。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乌江和其它次级河流,受水库回水顶托影响,河口江段污染将有所加重。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古人语:“人之所生,衣与食也。衣食所生,水与土也。”这就说明水土是人们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水资源要是被工农业生产活动污染了,那么水质污染就会给工农业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制约工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从农业的角度来说水源被污染会导致农产品品质持续下降,从而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和优势性,给农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从工业的角度来说,2001-2009年这几年期间重庆西部地区爆发了几次历史上罕见的大汗灾害,对各个工厂、企业实行限时限量供水,严重阻碍了工业的生产。因此,三峡库区的工农业发展都需要充足的,优质的水资源做坚强支撑,水源的匮乏和水质的下降在较长时期内成为阻挠库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阻碍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库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原因。

(三)三峡库区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影响生态环境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水资源属于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范畴,水资源的好坏直接影响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三峡库区水资源的好坏是确保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安全的关键。2009年三峡库区建成蓄水后,库区将由一个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变成一个流速缓、滞留时间长,回水面积大的人工湖,水体稀释自净能力下降,因此库区入江支流的富营养化状态不断加剧。据官方公开的资料,重庆库区有23条主要的支流,至少有一半以上在每年的5-10月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水华现象。特别是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沿岸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这一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不断加快,导致污染问题随之增加,水质不断恶化。根据预测,三峡工程建成后,湖区上游岸边污染带主要污染物浓度将比建坝前增加2-10倍,将成为重污染区,水资源一旦受到严重污染,将对三峡库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我国淮河、太湖、洞庭湖等水污染的教训已十分深刻,据估计要彻底治理太湖与洞庭湖需上千亿元资金,而三峡库区库容面积之大远非太湖、洞庭湖所能相比,再大的投资也无法换回库区自然平衡机制和优美生态环境。

四、如何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

长江三峡库区中上游流域辽阔,水系组成结构庞大,上承上游干流江段及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乌江等大支流来水。涉及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及湖北5省(直辖市),这些地区又多属西部欠经济发达地区,扎实开展三峡库区支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不仅是三峡水库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而且也是对居住在流域内人民和子孙后代健康生活负责。库区水污染防治不应孤立看待,而应从源头抓起,从根源抓起,全面考虑,总体部署,长远规划。

(一)三峡水利工程建设时代我们在库区水资源保护方面取得的进展: 三峡水利工程建设以来重庆市政府就在努力推进“五个重庆”建设,着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中高度重视宜居重庆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

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污水治理工程建设,以强化污水排放监管为重点,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提高工程减排能力,充分发挥治理设施的环境效益,确保“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圆满完成,保护好三峡库区水环境。还记得2001年重庆市水务集团成立之初时,全市水情为:“源水恶化、水厂老化、管网陈旧化、二次污染严重化”,三峡工程截流后库区污水治理成为世界级难题,如何保障重庆人民的饮用水安全、怎样保住三峡库区的一江碧水?迫在眉睫,责重如山。九年来重庆市水务集团紧紧围绕“五个重庆”建设,坚持依法管水,科学管水,坚持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中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方面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1、水资源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明确了“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期间库区水资源规划、管理、配臵、利用和保护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和方法措施。

二是加大了库区重庆段的供排水续建配套与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建设,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节约利用奠定了工程基础。

三是水资源评价、监测工作有较大改善,基础数据更加准确、规范,管理手段更加科学完备。2008年底,重庆市水务集团启动了为期两年的水资源调查评价专项工作,全面细致地进行了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调查评价工作,及时提出准确、真实、权威的水资源数量、质量、可利用量,摸清流域水资源的家底,找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此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将为库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节约、积极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

2、水资源管理得到了不断深化

一是按照“整体、整合、整效”的思路,开西部水务改革之先河,加强了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组建了供排水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重庆市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强化了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统筹协调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实行计划用水、合同供水、定额管理。

二是与外国集团公司合作,用智慧创造“巧妇能为无米之炊”的现代神话。与外国公司由单体项目合作转向公司治理、股权投资、企业营运、技术合作、人员培训和市场开拓等全方位、战略性合作,搭建起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直接利用外资、分享全球最新水务技术、拓展投资领域的重要平台,促进了融资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

三是为保障我市饮用水安全,改善水资源环境,完善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我市水务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和重庆市有关积极稳妥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推动水价改革,探索用经济手段管水和节水。

3、水资源保护取得的进展

一是积极开展了水法规宣传工作,提高了三峡库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群众的守法和环保意识。

二是加大了水质的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和完善了集团水质检测的各项制度、办法和规程,开展了化验人员的考核、培训,加强了对供排水企业水质的抽查监督,有效地制止了侵害三峡水利工程权益和污染三峡库区水资源现象的发生。

三是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要求,严格加强对沿三峡库区排污口的管理,禁止新增排污口。对老排污口采取加强监管、限期治理、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的管理方法。

四是重庆市水务集团经过8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供排水事业形成了供排

水投资、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水务产业链。拥有主城区90%的供水业务和全市97%的污水处理能力,供排水网络基本覆盖重庆市域。供排水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其中城市供水水质位列全国46个大中城市前十位,在4个直辖市中列第二位。

五是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水务集团成立以来多次向市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呼吁高度重视并加强水源环境保护工作,引起了重庆市政府及各级其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如主城排水工程,它是我市建国以来最大的城市环境项目,也是水务人以科学发展理念和顽强拼搏精神打造的一个典范性工程。该工程涉及两厂一站、四条管线、195线二级管;64个合同段,8家设计院、6家监理单位、41家施工单位、5家设备总包商,15个国家和地区160余家生产厂商,施工条件复杂,需要逢山穿洞,遇水架桥,在夹缝中安管道,在江河底挖隧道,其间还遭遇了抗洪抢险和过境拆迁,针对该工程,重庆市人民政府组建“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城排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除设立无障碍绿色通道,确定工程问题处理不过夜、工程困难特事特办的原则;专门为协调工程召开的10次领导小组会议、32次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200余次专题会议。

六是把握了有利契机,收购了9家区县自来水公司和中央在渝企业的自备水厂,扩大了供水区域,增大了供水能力。

此外,重庆市水务集团还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乃至国际上的资金的投入,努力改善库区水资源环境。其一是实施战略合作,与世界500强联姻,引外商投资26亿元;其二是发行债券融资、境外贷款和上市融资;其三是多渠道争取国家投入19.4亿元,成为承接国家投入重庆水务行业的重要业主。力求利用多种途径争取资金,通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项目建设和集中整治,大力改善三峡库区重庆段的生态质量和水源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重庆市水务集团通过市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新建城镇污

水处理厂95座,完善排污管网164Km,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18万吨/日,新建或改造工业废水治理工程148项,每年累计将削减COD约12万吨。通过建设好、运行好、管理好污水处理厂,创造了长江干流重庆段“入境断面水质为Ⅲ类,出境断面为Ⅱ类”的奇迹,保住了三峡一库碧水。

(二)后三峡时代我们该如何继续保护库区水资源防治对策如下:

1、以科学发展观为治水思路,指导实施水资源保护工作

据统计三峡工程目前平均每年可发电847亿千瓦时,相当于14座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一年的发电量,每年可节约5000万吨原煤,减排1亿吨二氧化碳,从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说,三峡工程就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治水工程。为此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积极实施水资源保护战略。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水资源与环境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生活质量的关系。

2、搞好政策对接,认真作好库区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

积极主动地关注、研究和用好国家政策,认真作好库区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一是要对接好“十二五”规划,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编制好上报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规划棋盘;二是准确把握国务院即将出台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认真作好库区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储备项目的落实工作;三是建议地方各级政府在作好“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还要重点作好水环境保护、生态功能保护区、农业污染综合治理、高效生态农业、小城镇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地质灾害防治等阶段性建设规划,多方力争纳入国家资金投入计划,着力减轻各类污染源对长江以及各支流域的污染,减少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发生,确保三峡库区运行安全。

3、抓住机遇,完善多渠道水污治理资金投入机制

紧紧抓住中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三峡工程建设国家对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给予资金投入以及水务集团上市的多种机遇,形成水污染治理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一是要“先人一拍、快人一步”用好用活用够国家的投资政策、财税及货币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政策效益;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水污染治理经费。在申报“三峡后续工作”项目中,要着力打造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在污水处理、污泥处理方面要做好文章,争取国家在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方面有政策和资金上的更大投入;三是通过上市、贷款等多种途径,融好资金,保障投资、建设和运行的资金平衡。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共识

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不是一个部门的职能,而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任务,需要充分动员全社会参与到水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中。一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三峡库区水资源的作用和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的原因,增强对水资源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共识和支持;二是推行生态农业,在全库区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控制人畜禽粪便随意排放流失,采取“一池三改”、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防止乱施滥施农药、化肥等综合措施,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减少化肥在土壤和河流中的流失,降低污染排放;三是推广使用可回收的包装物品和无磷洗衣粉,严格限制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从而减少磷的排放和“白色污染”,控制水污染的总磷指标;四是实现供排水一体化,改革现行排污收费标准。目前排污费收费标准不仅偏低,还有许多企业存在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鉴于此,建议取消排污收费,通过在用水时收取排污费来达到刺激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的目的,同时继续采取政府拨款的形式保障水污染治理经费,让排污费与水污染治理工作相结合通过这些方法,促使广大群众树自己保护水资源的观念,自觉地减少和防治污染,积极参与水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库区水资源环境良性发展。

5、加大水污染防治监管力度

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要做到沿江城区、支流影响区和上游区同步防治,要从源头上抓工业污染,重点整治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一是按照水污染防治标准,建立建全库区内水环境目标责任制;二是会同环保部门、水务集团、以及库区内各河道管理所等政府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对库区共内42个区县市居民,包括沿滩区、自流井区、各个河道排污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强化对船舶污染的防治和监管,以防止船舶油污染、垃圾及毒化物污染为重点;加强环保思想意识的宣传教育及防污监测;完善客轮垃圾定点交付制度;提高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制定完善管理法规;四是建立健全、充实、统一三峡库区的水质监测管理系统,监测研究水库水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并采取改善措施。

6、进行有关理论、科技、政策和管理创新

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了如水库生态调度、水环境保护与恢复等重大问题及新问题,需要及时研究,并进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一是要在综合分析三峡水库现状调度方式对水生态影响及存在问题基础上,积极探索模拟自然水文情势的水库泄流方式、降低水库温度分层影响、库区泥沙调控及水库富营养化、防污调控、维持库区水生态健康及下游河道基本功能需水量等理论及方法,研究和创新“蓄清排浑”、“人造洪峰”、“干支流错峰调度”等水库生态调度方式及技术。二是水环境保护与恢复应研究、引进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综合进行水资源和水污染管理的理论,如水资源综合管理、面向可持续的水管理、需水管理及水区管理等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结合三峡水库实际进行创新发展,从以往单纯的水污染控制转变为全方位的水环境恢复,由单项技术研究转向综合治理策略研究。三是应研究建立崭新的用水模式和技术,发展健康的社会水循环工程,包括节制用水、污水深度

处理和有效利用、污水厂污泥回归农田、恢复城市雨水循环途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水资源统筹管理等。

总而言之,前面我们抓住了三峡水利工程建设的机遇,用了十多年时间对库区水资源进行了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重庆国资委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三峡库区重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6%,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8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II类以上水质标准。但是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历经了17年,已经告一段落,在即将到来的后三峡时代,加强水资源的综合整治,保护好库区水环境,是三峡工程长久安全运行的保障,构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确保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需要;它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地区或者是那些人的任务,而是社会、全球乃至全人类共同的任务,我们相信我们以最终将以最科学的治水方略、组织管理、统筹规划来传承水文化,开拓创新,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境界。

第三篇: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李小芳学号:2012235139

指导老师:黄丽

目录:1.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

2.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収展中很重要

3.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4.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摘要: 中国民俗工艺文化、中国民俗装饰文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中国民俗戏曲文化、中国民俗歌舞文化、中国民俗绘画文化、中国民俗音乐文化、中国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正文:

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民俗旅游有多种形式,它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既能产生积极影响,也能给民族民俗文化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如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和商品化等。在处理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关系时,既要保护原有民族民俗文化的特色.又要给现代旅游和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以实现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良性发展。

中国民俗文化,是指中国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中国民俗工艺文化、中国民俗装饰文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中国民俗戏曲文化、中国民俗歌舞文化、中国民俗绘画文化、中国民俗音乐文化、中国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中国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中国文化传统。

中国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中国民俗旅游开发,无论对中国民俗文化抑或是我国的旅游业来说,都是有益的。我院在旅游项目策划和规划中,注重开发当地的民俗文化,使其与旅游产品融合起来,给旅游地披上一层文化的外衣,增加旅游地的文化底蕴,这是旅游地能够持久生存的保障,同样对游客来说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发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反映了几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资源品位的评价应从各方面开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困难,更主要的是决策与发展机制,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成功,关键是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徇和借鉴各地积累的经验。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一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商务”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发展中很重要。旅游与文化是相对包融的。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这个“事业”与先前的事业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务于全民的社会事业,就像文化、体育、广电业一样,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随着大众旅游、假日旅游的崛起,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出游率,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作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部署,表明旅游业的性质正在发生着一场重要的发化。也说明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迚一步提升。大家比较认同和接受的观点,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于南、贵州、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那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三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搞绝对禁锢和封闭的保护,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是重要的路子,国内外不少地区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参考文献:《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02期

第四篇:临潭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临潭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采访稿

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州东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总面积为1557.68平方公里,总人口14.9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居住着汉、回、藏等10个民族。目前全县有新华书店、影剧院、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一处,文化广场4处,文管会一处,建有乡镇文化站3个,农民文化书屋20处,县文化馆现有馆藏文物146件,其中:国家三级文物17件。全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即古战牛头城遗址、陈旗磨沟遗址、新城李家坟墓群,苏维埃旧址、明代洮州卫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分别是流顺红堡子城堡、侯家寺、石旗崖遗址、吊坪遗址、庄子园遗址、园尼遗址、大庙台遗址、鸣鹤城遗址、尕路田大房子)。

临潭县是古洮州的中心地带,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共生共进的典型区域,璀璨夺目的民俗文化在这里得以集中体现,并独具特色。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融合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体系。为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我县独特的民族文化,使优秀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不断传承和有效保护、发展,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央、省、州高度重视我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县在文物保护、基层文化建设、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来,县上成立了民族文化遗产整理和研究机构,开展了抢救、搜集、整理、研究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遗产的工作;一是2004年,公布了全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杂技与竞技五大类38项,其中,万人扯绳、洮州花儿、新城花儿会(龙神赛会)、洮砚雕刻技艺、洮绣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将“万人拔河(扯绳)”和“洮砚雕刻技艺”、“新城花儿会”上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并申报新城镇端午节十八位龙神赛会为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三是2008年,成功申报临潭县为“全国拔河之乡”。四是整理出版了《临潭县民俗文化大观》、《洮州花儿集锦》、《冶力关景点汇萃》。五是积极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绝技,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技艺,采取重点扶持政策,2008年,对“洮绣”、“新城花儿会”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就卓著的人员9人申报为“临潭县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

2、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一是先后投入了1千万元,先后修建了县图书、文化综合业务楼、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其中,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共有各类民俗藏品800多件套。二是完成了3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2008年完成了总投资51万元的17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三是今年,政府还将投入120万元,建设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四是投入1000多万元,修建了城关、新城、冶力关文化广场4处。

3、强化市场管理,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发展。在文化市场的管理上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切实转变文化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一是继续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强化宏观管理体制,结合省州扫黄打非活动,对全县文化市场进行整顿检查,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了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有序的发展,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二是进一步加强“扫黄”、“打非”工作,继续严把外地演出团体来我县演出的审核关,严防敲诈欺骗行为的发生,维护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四是对新开设的文化经营户进行指导,使其尽快办理各种证照,合法经营。

4、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一是对临潭县城关镇寺裸村发现的宋金时期的古墓葬和挖掘的文物进行了保护,追回了被盗文物7件(酱釉白底瓷碗、酱釉白底瓷小盘、青釉压花白底瓷小碗、定窑印花芦雁水单纹白瓷碗2个、黑釉盘2个),并对原墓葬地进行了封存和派专人看管。二是将流顺侯家寺和古战尕路田大房子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是积极开展全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古籍普查及保护工作。四是协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九甸峡库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挖掘的各类古墓352座,各类文物2600多件套,并积极申报中国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并在1月13日北京“200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论坛会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为“2008全国六项重大考古新发现”。五是从今年开始,我县还将借助旅游示范县、世行贷款建设项目,维修并开放包括洮州卫城、李家坟古墓群、流顺红堡子、侯家寺等在内的重要古文物建筑和寺庙多处。

5、群众文化异彩纷呈。一是近年来,县上积极发展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实施精品战略、名牌战略,对传统节日、民族饮食、民居、江淮遗风服饰、民俗等方面进行了挖掘。把民间剪纸、冶力关根雕、万人拔河、端午节十八位龙神赛会、六月六花儿会等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推向市场,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二是积极向省文化厅争取价值达36万元的流动舞台车一辆,解决临潭县冶力关艺术团下乡演出困难的问题,丰富和活跃了农村文化。三是连续成功举办了临潭县十一届莲花山“花儿”歌手大奖赛。四是选送的具有江淮洮州遣风的国画作品《红盖头》、歌曲《我爱冶力关》荣获省文化厅铜奖,舞蹈《扎西雪》荣获省文化厅银奖;

第五篇:《维护三峡库区稳定及治安对策研究》后记

《维护三峡库区稳定及治安对策研究》后记

三峡工程世人关注,百万移民万众瞩目。随着坝区工程建设进程加快,库区移民进入二期移民攻坚阶段,移民迁建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突出的治安问题大量显现。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为确保“移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和库区长治久安的移民工作目标的实现,研究三峡库区移民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维

护库区稳定和解决治安问题的对策措施已迫在眉睫。库区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库区稳定和治安工作的主力军深感“坐不住”了,于是就有了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一由重庆市XX局委托、XX区公安局承担的《维护三峡库区稳定及治安对策研究》课题成果。然而,一伙“草台班”完成这一课题是件十分艰难的事,全凭的是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的驱使。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人员都不是专业理论工作者,而是一批身在库区、成天与移民治安工作打交道的基层公安民警,他们要做好所担负的繁重的本职工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来从事课题研究工作。经过他们的艰辛努力,才有了今天这一难得的成果。同时,本课题研究遭遇了有关资料严重短缺的“拦路虎”。移民治安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与三峡工程和库区移民工程本身一样,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靠对移民治安实践的总结和概括,难免存在总结不够和概括不当之处,为此,敬请各级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同行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课题成果是集体努力的结晶,其中不仅融入了课题给全体同志的辛勤劳动,而且饱含着市、区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支持,饱含着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和同志的无私帮助与支持。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市委党校的XXX副教授、《重庆社会科学》杂志社的XXX副主编、XXX编辑对课题成果初稿所作的重要修订,特别感谢重庆市XX局监察专员办公室XX主任对课题研究工作所作的重要指导。同时,对在十个月研究工作中给予了全力支持的XXX、XX、XXX、XX等同志,一并表示感谢。

维护三峡库区稳定及治安对策研究课题组

二○○X年五月底

下载三峡库区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峡库区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传统文化的固守与文化创意研究

    民族传统文化的固守与文化创意研究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现代化的深人,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运,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的关系愈来愈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文......

    三峡水库调度和库区水资源与河道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水利部 【发布文号】水利部令第35号 【发布日期】2008-11-03 【生效日期】2008-11-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水利部 三峡水库调......

    三峡库区地质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三峡库区地质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三峡库区的城镇迁建、移民安置是一项庞大的科学性极强的社会化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地质问题多且复杂。“千年大计、国运所系,”移民工程的根本任......

    三峡库区移民幸福指数调查与分析

    三峡库区移民幸福指数调查与分析 引言 一、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和抽样方法 本次调查以万州区内三峡库区移民为主要调查对象,问卷抽样调查350户,回收有效问卷335份,有效回......

    汝城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2

    汝城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蒋 莉 (湘南学院社科系,湖南 郴州 423000) 摘要:民俗旅游是时下一种颇具吸引力的旅游形式,民俗旅游产品是当前最具有垄断性和竞争力的旅......

    《维护三峡库区稳定及治安对策研究》课题评审会会议纪要

    《维护三峡库区稳定及治安对策研究》课题评审会会议纪要重庆市xx局于200x年5月9日,在渝组织召开了《维护三峡库区稳定及治安对策研究》移民科研项目专家评审会。参加会议的......

    《维护三峡库区稳定及治安对策研究》课题评审会会议纪要

    《维护三峡库区稳定及治安对策研究》课题评审会会议纪要 《维护三峡库区稳定及治安对策研究》 课题评审会会议纪要 重庆市xx局于200x年5月9日,在渝组织召开了《维护三峡库区......

    《维护三峡库区稳定及治安对策研究》课题评审会会议纪要

    重庆市xx局于200x年5月9日,在渝组织召开了《维护三峡库区稳定及治安对策研究》移民科研项目专家评审会。参加会议的有市社科联、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师大、重庆行政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