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19:5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一篇: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民俗旅游成为新时代备受热捧的高端旅游方式。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与人文地理环境使其孕育出丰富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具有民俗旅游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开发民俗旅游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积累起一定经验,但始终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民俗旅游的研究,深入分析维西县民俗旅游发展,总结问题并建设性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旅游开发;问题分析;对策思考;

一、研究背景

(一)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与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1,从民俗旅游的概念中可以看出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核心。

民俗文化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文化特色。一个地区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积沉淀,习俗与文化已经成为民族烙印与民族特色,其包括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建筑、节日、宗教信仰嫁娶等习俗、礼仪、音乐舞蹈娱乐、生活起居等惯性,是同我们日常生活程序一样的另一种境界体现,因此从某种层面来说,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方式。旅游者通过完全融入少数民族中,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求新、求异、求乐、求知,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不同于传统观赏型旅游,民俗旅游更侧重于亲身体验、融入其中。

随着经济发展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更加注重文化素养与个人气质的综合提升,而随着改革开放与政治建设,1990年以来民俗文化逐渐摆脱“愚昧”、“低俗”的帽子,成为另一种风情,因此文化体验型的民俗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捧的旅游方式。

(二)民俗旅游的多样化形式

民俗旅游根据组织形式与体验方式等分类,具有多样性特点,根据本文的研究对象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特点,我选择了相对有利用价值与参考意义的民俗旅游形式进行深入了解。比较著名常见的集锦荟萃式,这种民俗旅游主要是通过将散布的典型民俗集中起来放在一个主题公园或者区域内进行,这种民俗旅游方式适用于非少数民族聚居地,或者为了方便游客体验缩减行程,使内容呈现相对集中。原地浓缩式则是针对一些在现代化建设中淡化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言,通过政府或者投资商建设主题体验园区,浓缩重现民族特色,以此来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受。原地浓缩式与集锦荟萃式又可并称为博物馆式2。

另一种区别明显的是原生自然式,这种民俗旅游是通过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比 12 民俗旅游概念引自百度百科

博物馆式民俗旅游包括集锦荟萃式、原地浓缩式、复古再现式三种,本文挑选主要两种进行介绍 较有代表性、民族文化气息浓郁、民俗特征较为明显的村寨地区进行宣传,除基础设施建设之外没有其他加工或者改变,以真实、原生态为主要特点。

其他还有以民族节日为组织中心的短期表现式以及以某一特定主题为主的主题附会式。

(三)民俗旅游开发意义

1.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民俗旅游以民族文化为核心,我国作为少数民族大国,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开发民俗旅游的基础条件。少数民族集聚地在发展上一般落后于其他旅游城市,在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处于劣势,因此发展民俗旅游,发挥优势长版效应,是化劣势为优势转变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距中缅边境仅十余公里。在这里,少数民族人口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傈僳族人口占百分之五十以上,他们主要居住在山高坡陡、生存环境相对较差的高寒山区及半山区。地域闭塞,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而水热条件较好的澜沧江、金沙江沿岸及河谷地带主要有白族、纳西族、藏族及汉族等民族分布。各个民族大融合在这里能得到充分体现,一个村落并不是仅仅只有一个民族,而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成的民族大团结的景象。民族融合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资源更加丰富,且组成元素种类繁多。有发展民俗旅游的资源优势,可以弥补区域劣势,转变战略发展方向,促进经济发展。

2.发展民俗旅游可以保护式促进当地对外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多位于内陆甚至偏远地区,由于开放较晚,建设时间尚短经验不成熟等等,仍旧与我国其他地区在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上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民俗旅游在促进当地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外地交流融合,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

维西县属于贫困山区,由于受山区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的影响,在地域上表现出内陆性、边缘性和 封闭性特征。造成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相伴而行。所以,维西县的贫困问题是物质匮乏和观念落后的“双重贫困”。

旅游业可以促进地区对外开放、与外融合,而民俗旅游可以扩大旅游业的优势效应,不但可以促进对外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并且还能够保护民族文化保留民族特色,是一种保护式的发展方式,防止在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脚步中埋葬民族特色。

(四)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概况3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目前还处于建设阶段,2017 3 引用相关数据来自《维西傈僳族自治县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422.366公里,新增路段超过5%,累计完成公路运输客运周转量9197.6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5.41%,公路交通质量明显改善,餐饮业增长21.29%,提高了接待游客能力。

201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攻击199.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86%,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52505.29万元,比上年增长16.29%。数据表明维系傈僳族自治县旅游业的客源基数很大并且上升趋势明显,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市场受众前提基本具备,且发展前景良好。

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一)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资源 1.物质资源

(1)独特的民族建筑

在不同的地区,因为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人文条件,会出现很多独特的、独具风格的建筑,各个民族之间的建筑也不同。例如维西的傈僳族的建筑,傈僳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由于历史上狩猎习性和战争影响,他们的美学原则和审美传统在建筑之中也有所体现。

图一:傈僳族独特民居建筑

图二:傈僳族建筑用材与建筑结构

傈僳族的房子,一种是上下两层都用木楞垛成,中间打楼板,形成楼上楼下居室的格局;另一种是下面一层多用来关牲畜或储存杂物,上面一层作为居室。木楞房有容易拆装、结构稳定的特点,这符合傈僳族迁徙而居的生活习性。木楞房建成后在房子的墙壁开一道门、一扇窗,保持光线充足,通风流畅,墙的外围涂上一种用红色黏土制作的颜料,色调柔和温暖,既美观大方,又有效保护了木材的质地。过去由于傈僳族过着“垦山而种、地瘠则去之”的游牧生活,房屋也会随着主人迁徙的足迹拆装多次,但都能保持稳定的形态,可以住几代人,历经几十甚至上百年,无论刮风下雨、甚至强烈地震都无法改变它的结构。(2)丰富饮食文化

因为维西县是个各民族大融合的地方,所拥有的饮食文化也极其丰富,有傈僳族的、苦荞粑粑蘸蜂蜜、琵琶肉、籼米粑粑、清水煮乳猪等美味佳肴,也有藏族的酥油茶,糌粑等美食。还有各种维西蜂蜜、油炸土豆片、维西核桃、维西乌 骨羊、维西百花蜜等旅游产品能带来经济收入。因为维西县群山环绕,受居住环境的影响,这里的人民喜爱喝酒,所以他们的日常饮食都离不开酒。(3)魅力民族服饰

维西县民族众多,民族服饰有纳西服装、藏族服装、傈僳族服装、以傈僳族服饰为例,傈僳族的服饰特点为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背弓弩箭包,下身穿蓝色大裆裤,头戴羊毛大毡帽,用草编饰物、锦鸡毛等装饰;女子身穿百褶裙和刺绣围腰,头戴三角帽,以小贝壳、银圆片,红白珠片等饰物装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打绑腿,穿草鞋。

傈僳族服饰全为手工制作,极具特色。但服饰的制作流程也极为精细复杂,需经过“采麻、棉,纺线,织布,剪裁,缝制,刺绣”六个工艺流程才能完成,通常制作一件女子棉麻短上衣大约需要花费1-3个月。僳族的服饰特点为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背弓弩箭包,下身穿蓝色大裆裤,头戴羊毛大毡帽,用草编饰物、锦鸡毛等装饰;女子身穿百褶裙和刺绣围腰,头戴三角帽,以小贝壳、银圆片,红白珠片等饰物装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打绑腿,穿草鞋。

(4)药材之乡4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地貌复杂多样,属亚热带与温带季风高原山地气候,独特的气候与地貌加之开发较晚,孕育了很多珍贵的药材,药文化是维西傈僳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文化资源中宝贵的部分。(5)其他

维西县靠近藏区,有很多藏族教文化痕迹,如特色宗教建筑,文昌塔、达摩祖师洞等。另外,由于傈僳族打猎传统,打猎武器成为必要的手工制作技术,而弓弩,是傈僳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纯手工制作,是以前傈僳族靠打猎为生的武器,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还有少数民族的花口袋,用竹子制作的手工艺品等,都是维西傈僳族独有的手工艺品。2.非物质资源

(1)独有民族艺术文化

维西傈僳族能歌善舞,有许多经典曲目与舞蹈,异彩纷呈。民间歌舞有《阿尺目刮》、《瓦器器》、《对脚舞》等,其中影响较广的是《对脚舞》。另外,维西傈僳族还是“戏曲活化石”,流传在维西保和镇的大词戏,是全国300多个戏曲剧种种,仅在维西独有的一个古老戏种,它像一颗弥足珍贵的种子留存着,已成为文化世界中濒危的一种戏曲剧种。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的啊勒古歌。民族艺术是民俗旅游的重要体验项目,载歌载舞的群体活动,是游客感受民 4 截止2013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已查明拥有药用植物867种 族风情融入民族生活的有效手段。(2)民间传说故事

维西傈僳族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与人文地理位置孕育了其深沉神秘的民族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传奇故事被代代相传下来,这些故事体现着维西傈僳族的生活习惯与精神信仰,是了解傈僳族人民的独特端口。(3)民族节日5

维系傈僳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阔什节、刀杆节。少数民族特色节日是吸收游客的重要契机,如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每年四月份都会有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四月份近一个月的旅游收入就占西双版纳旅游业全年总收入的仅一半。

阔什节是从傈僳族语言音译过来的,含义为年节,其实相当于汉族的新年,是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之间,历时两三天左右,是维西傈僳族最隆重、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在节日时,人们会通过打转秋、跳舞等集体聚会来欢度,更有“穿针引线”、“沙坑埋人”等独特游戏来供青年情侣们游乐。

(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

1、开发现状

民俗旅游在维西傈僳族县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在其管辖的3个镇、7个乡中共有3个社区,79个村落,主要旅游路线是以保和镇为中心的三条方向,重点建设的有塔城镇、澜沧江流域等三大旅游区,其中有民俗旅游体验项目的旅游区不超过十个,其他地区尚未计划性深度开发,可以说维西县的民俗旅游建设还在初期。相对开发较早的民俗旅游体验地同乐村虽然基础设计建设已经有所提高,但游客一直很少,流量地下,且多为云南本地游客或者科研人员,发展滞缓。

2、开发历程

维西县的民俗旅游起步较晚,于2006年随着同乐村被云南省定位省级自然保护村才开始在同乐村出现民俗旅游。初期维西县民俗旅游体验项目主要是民俗建筑、自然环境、民俗饮食等,处于观赏层面的低等级民俗旅游,木楞房和穿斗式木架房是热度最高的入驻体验。2013年,塔城镇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又一个被重点建设开发的民俗旅游村。塔城镇相比同乐村来说,交通、物资方面都优化了很多,并且民俗旅游项目也更加丰富,增加了歌舞、节日宴会、民俗生活参与等,比同乐村民俗旅游更加具有吸引力。直到2017年截至,维西县民俗旅游路线依旧以同乐村与塔城镇为主,开发内容也并没有突破性创新。

三、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问题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虽然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民俗旅游发展却与之不成正比,在发展中出现很多问题,导致一直滞缓在初期阶段。

维西傈僳族传统节日还有阔时节、收获节 1.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削弱民俗特色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维西很多地区也相继进入城市化,而城市化的步伐导致许多维西特有的民族特征被逐渐削弱,特色建筑、特色服饰等,很多带有民族特色的元素被现代化所埋没,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现代建筑、都市着装,许多原汁原味的维西气息荡然无存,对旅游者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其中维西县有民族特征的物态资源多为宗教活动场所,专门体现藏族,其他民族风情的旅游景点不多,这就导致可体验的民族建筑比较单一,内容贫乏。而且维西县民俗特征建筑物大都布局散乱、结构雷同、内容单调,加之保护不到位,大多遭到破坏或者重建,保留下来的传统民俗建筑很少。

维西县傈僳族服饰、藏族服饰、纳西族服饰等都有着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但由于传统手工工艺传承人少,没有规模性生产与系统性学习,独具特色的服饰也渐渐被其他现代服饰所取代。因为越来越缺乏维西独有的民族文化个性,维西县民俗与其他傈僳族地区相差无几。2.知名度低缺少品牌支撑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旅游开发起步晚,旅游业尚未成熟,这就导致缺少吸引游客的名气,很多游客都会选择与维西临近并且自然风景相似的香格里拉县。知名度低,缺少品牌支撑,缺少宣传推广,使维西旅游的发展一直处于散养的状态,发展十分滞缓,这就导致民俗旅游开发胚盘贫瘠,起步艰难。

地域闭塞导致当地人民普遍思想保守,对旅游业的看法也褒贬不一,对民俗旅游的态度更是停留在试探阶段,没有相关部门或者投资商对当地的民俗旅游做系统化的调研计划开发,缺少投资,缺少推广,动力不足从根源上就注定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业发展的落后。

缺少品牌噱头,无法以代表性形象打入市场,无法以整体形式引起游客注意,缺少旅游市场份额的维西,给民俗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3.民俗旅游产品路线单一

直到现在,维西已经开发推出的民俗旅游体验产品依旧很少,经常被提及比较热门的只有同乐村,但与云南省其他地区民俗旅游村落相比,仍旧缺少优势。其实维西有许多值得开发利用的民俗资源,但却并未得到利用,反而被埋没去开发一些与其他地区雷同没有优势的民俗项目,导致维西民俗旅游越来越难以吸引游客。如在旅游APP上搜索维西傈僳族旅游路线,不会超过五个,网友推荐也很少,网络浏览信息姑且没有什么内容,可想而知其他媒体宣传,更是寥寥无几。民族特色美食、民族特色服饰等等,全都渐渐与云南其他民俗旅游地区相差无几,缺少自己的个性,那些有趣的节日、艺术反被忽视,旅游产品内容乏味、可选择性贫瘠、民俗无新意无亮点,维西傈僳族的民俗旅游境地十分窘迫。4.服务水平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游客在旅游中,体验很重要,而直接影响到旅游体验的就是旅游区的服务水平与基础设施。维西由于开发建设较晚,很多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很多环节尚未完善,比如交通状况,维西周围路况十分崎岖,很多游客碍于交通状况选择其他旅游路线,直接影响了进入维西的游客数量。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医疗卫生设施水平相对落后,游客考虑到意外突发状况等也会做其他选择。另外的,餐饮质量、社会治安情况、银行服务点、购物中心等很多环节都会影响到游客的旅游体验,这些基础硬件欠缺在游客与维西之间立起高墙。

维西的文化教育水平处于落后阶段,当地很多人依旧习惯用地方语言交流,能够用普通话正常交流的人占小部分,导致游客在当地行动受限、意愿难以实现,语言障碍成了很关键的问题。地域闭塞现代化落后,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这就导致对民俗旅游的看法左右不定,对游客的态度也不确定,服务水平直接拉低。

四、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问题对策分析

尽管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民俗旅游发展困难重重,问题冗杂,但通过其他民俗旅游区的经验借鉴,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依旧可以找到解决对策。下面我针对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作出对策思考分析。

(一)政府统筹策划旅游开发,做好指导与扶持工作

维西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旅游业发展需要结合地域特征与优势资源统筹规划,因此,在市场缺少自主发展民俗旅游的能力下,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对维西的民俗旅游资源做整合规划,站在宏观角度上科学统筹,利用理论与数据作出符合维西的民俗旅游发展方案,带领维西人民进行有步骤、有计划、有依据的民俗旅游发展道路。

对一些刚刚起步的民俗旅游项目,政府应当给予指导与政策扶持,帮助优秀项目快速成熟,树立民俗旅游榜样,激发当地人民热情,从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维西的民俗旅游发展进程。

民俗旅游很容易出现标准紊乱、表里不一的劣质旅游产品,因此政府应该严格把控民俗旅游发展的质量,保证维西民俗旅游的口碑,统一领导维西民俗旅游的标准化、行业化、高端化发展。同时由政府开头,开展优秀民俗旅游项目招标投资,引进资金,为民俗旅游发展提供必备的物质支撑,助力民俗旅游发展。

(二)积极开发特色民俗旅游产品,开创维西品牌

要善于挖掘维西傈僳族的独特民俗文化,发现优势民俗特色,将有内涵又营养的内容作为发展维西县民俗旅游的重要元素,系统优化环节流程,从多方面考量游客心理与自身优势,打造新颖独特、符合旅游市场变法趋势、又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民俗旅游产品。

例如可以针对傈僳族独特的民族节日为旅游产品主题,以阔什节为例,在节 7 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节日为主要核心,从特色节日饮食、节日服饰、节日歌舞活动、节日习俗等多方面入手,设计多个可供参与可供体验的项目环节,注入以文化情怀与民族气息,并进行合理多渠道多方面多种形式的宣传与推广,做好充分的接纳游客准备,从而树立维西民俗旅游形象。其他,维西傈僳族的打猎传统、婚假风俗、戏曲歌曲等都是可以加入其中的体验项目。

考虑到维西缺少大规模的旅游服务区,缺少高端旅游服务场所,因此维西县应该发展不同于香格里拉等地的大规模旅游产品路线,可以创造性的开展一户一客模式,改变接纳游客的方式,从多到少,服务从广到精,吸收民户作为接待游客的承接方,陪同介绍参与体验民俗旅游,增加游客对维西傈僳族的亲切感,以民族热情与文化魅力感染游客,真情维西民俗旅游品牌,发展自己独特路线。

(三)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树立可持续发展

维西县旅游开发起步晚,但很多民族特色依旧随着商业化现代化而慢慢消退,这对维西来说不仅仅影响到民俗旅游的未来发展,更关乎到维西傈僳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在对维西进行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在不破坏珍贵民族文化遗迹、不改变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

为了能使维西傈僳族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民俗旅游,可以采用对少数民族自取破坏程度较小、改变程度较小的民俗旅游发展形式,如原生自然式,通过局部建设整体保留的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对原有民族特色痕迹的覆盖下进行民俗旅游开发建设,尽可能的与本地居民联合起来,打造原汁原味的民俗旅游项目,用真正的民俗文化树立维西民俗旅游发展原则。

其一,应把各地、各民族的各种民俗风情通过文字、音像、实物等手段进行分类整理保存,对即将消失的给予重点保护,这样可以防止在民俗旅游开放中对重点文化的影响与破坏。

其二,学会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民俗文化,理解保护与隔离的区别。抢救和保护民俗文化不是将它放进博物馆中藏起来,而是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通过多种形式把民俗文化转变为旅游资源,这是发展地方经济,弘扬民族文化,实现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的较好方法。

其三,坚持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全过程,使他们意识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促使他们自觉地去保留、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外来的文化,以此来调动当地人民的积极性,共同保护民俗文化,共同发展民俗旅游。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标准与质量水平

尽管发展特色民俗旅游项目暂时不需要对旅游区进行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但是应该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增加游客量,还可以提高维西民俗旅游的市场口碑与形象,提高体验环境服务质量,发展成为既有 8 特色又有质量的民俗旅游品牌。

应该对当地从事民俗旅游的服务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入行检测,例如服务态度、心理健康、普通话水平、维西傈僳族历史认知等,都应该是服务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服务人员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游客对维西民俗旅游的印象与评价,品牌打造与形象树立需要从细节出发。

同时,应当制定民俗旅游产品的基本标准。尽管原则上应当尽量保护民族民俗文化痕迹,但保留不等于不进步,珍藏不等于保持原始,基本的卫生标准、服务标准、日常用度标准依然应该进行市场标准规定,以此来规范维西民俗旅游的行业标准,淳朴但不封闭,原生但不原始,将民俗旅游的概念具体分化,成为维西人民内心的共识。

三、结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维西傈僳族历经岁月才终于走到世界面前,有很多隐藏的珍贵文化在尘埃下熠熠生辉,那些历史积淀下来的精华应当被珍藏也应该被弘扬,维西的落后理应被改变,发展民俗旅游,用适合维西的独特发展路线,让维西傈僳族珍贵的民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依旧璀璨。参考文献

[1]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第四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3~16.[2]汪思齐.我国旅游市场营销创新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27(5):104-108.[3]李颖,王天英.旅游营销模式的创新研究[J].旅游经济研究,2008,(1).[4]朱勇.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创新路径及模式研究[A].2010:54.241~245. [5]王卫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经济,2004,(10):85~86. [6]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6,42~58.[7]刘丽川.民俗学与民俗旅游[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52~96.[8]王李荣.宁夏回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初探[D].西部论坛暨中国西部地区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论坛,2005.[10]史世臻.许昌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开发[J].许昌学院学报.[11]樊国敬,陈春梅.文化保护视角下民俗旅游开发的反思——以赣南民俗旅游为例[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62^66.[12]刘芳.论民俗旅游[D].成都:四川大学,2008:78~86.

[13]陶犁.论民俗旅游发展中的文化协调[J].云南社会科学,2002(4):63~66. [14]钱妮.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同乐村旅游开发初探[J].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2016,9.[15]徐坚,唐富茜,杨敏艳.云南同乐村村落环境及格局特征分析[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06).[16]郭怀志.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刍议[D].云南省维西县文化馆 [17]刘焕庆,王慧玲,温艳玲.文化与民俗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12~205.[18]邹忠,刘敏,刘聚梅.中国旅游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5~78.[19]郭燕萍,吕继红.中国民俗旅游[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60~65.[20]邱扶东.民俗旅游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258~301.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in Lisu autonomous

county of Weixi Abstract:Folk-custom tourism has become a popular high-end tourism mode in the new era.Weixi Lisu autonomous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Yunnan province.its superior natur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make it pregnant with rich and unique cultures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The development of folk-custom tourism in the Lisu autonomous county in western Wei has a considerable scale, and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restrict its development.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folk-custom tourism in western Wei thoroughly, summarize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 constructive solutions.Keywords: Weixi Lisu autonomous county;Folk tourism;Problem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10

第二篇:我国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我国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出游的动机都是以追求心神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快乐的休闲游憩、体验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为目的。为游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民俗旅游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川滇交界处,面积 6 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 400 万人。全州有 17 个县市,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 10 多个少数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并不大,如何使四川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更具号召力和影响力,开发出最具有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民俗旅游产品,依据资源特点制定相应设计方案,就成为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二、彝族民俗旅游产品的特点及其概念

旅游有助于民俗的传承、交融和发展。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借助游览名山大川的机会,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民族关系、文物古迹。关于民俗旅游国内学术界没有做出严格的界定,有“民俗风情旅游”、“民俗特色旅游”“民俗文化旅游”。

概括地说,立足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一特殊的地理领域和人文环境,以彝的民俗风情文化为主,挖掘和梳理凉山彝族自治州丰富的服饰、饮食、居住、节庆、宗教等民俗旅游资源,研究凉山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的现状、问题,探索适合凉山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的形式和手段,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吸引力是旅游产品的理论核心,而旅游产品吸引力因素的可更新,则是“旅游产品可创新理论”的核心。因此应该从产品开发的观念、内容、形式以及信息内容和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创新。在凉山地区,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有恋爱婚娶民俗,在婚俗方面,以彝族的“抢亲”和摩梭族的走婚最具代表性。他们多食用荞麦饼、米饭、玉米饭,喜欢将猪、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彝族会当着客人宰杀猪、羊,聚餐时一定会喝酒,一定要顾老人,体现他们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和习俗。热情洋溢的民族节庆,彝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隆重最欢乐的节目。在农历 6 月 24 日这天人们从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地方赶来,云集在一起举行斗牛、赛马、斗鸡、斗羊、赛歌、选美、摔跤、达体舞比赛等庆祝活动,到了夜晚众人更是要进行火把游行和盛大的篝火晚会,大家手拉手边唱边跳起欢快的达体舞,载歌载舞幸福地狂欢着。

三、凉山彝族自治州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内容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民俗旅游景观(含景点、节目)的开发。其中包括:服饰景观开发、饮食文化开发、民居景观开发、交通景观开发、商贸民俗开发、节日庆典开发、歌舞景观开发、体育游戏景观开发、信仰景观开发、民俗商品景观开发、喜庆、家族、社团、农耕、渔猎、手工业等民俗景观的开发。

(2)民俗旅游地可进入设施开发。主要指交通工具、交通线路、游览线路等方面的开发。

3)民俗旅游地的旅游设施开发。主要指旅游饭店、宾馆、招待所、旅游饮食服务设施、交通工具停靠站场、旅游商店、旅游娱乐场所等设施的民俗化开发。

(4)民俗旅游地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导游人员、住宿接待人员、以及其他方面的服务人员的培训。

(5)民俗旅游图书资料开发。如《文物传说故事选》、《节日风情与传说》 目前经过规划和研究,我国已经开发出了很多具有意义的方案,现已开发出来了一些较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民俗旅游产品。

1.创办了闻名全国的节会

在凉山的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中,以民族节庆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活动,成为中外旅游者感受、体验凉山民族文化内涵的民俗风情最主要的旅游产品以火把节为代表。

凉山火把节是彝族传统的节日,自1994年举办首届彝族国际火把节,每隔 3年举办一次国际火把节。经过多年精心打造,凉山火把节成为了一个集中展示凉山彝族文明史和人文风情的传统节日,在国内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并荣

获了中国十大民俗节的殊荣,是凉山倾力打造的6大旅游精品之一,也是国家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外享有一定的声誉,也被人称为东方情人节、东方狂欢节。特别是第四、第五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为了提高凉山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培育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特地推出了“火把之乡二日游”、“大 凉山彝风之旅三日游”、“火把节狂欢之旅四日游”、“火把节之旅五日游”、“火把节之旅八日游” 等精品线路,并开展了“中国彝族选美大赛”、“中 国彝族民歌、民乐大赛”和“中国彝族服饰大赛”等充满浓郁民族色彩的活动,吸引力极强。2008年中国西昌彝族火把节,更是热情地点燃了震后四川

旅游的“第一把火”,游客人数达到130多万,旅游收入达到2亿6千多万元。

2.规划了民族风情园

为了能更好的宣传凉山民俗,政府规划占地124亩修建民族风情园,选址建于西昌城南开发区健康路与海河交汇处,准备打造公益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文化教育旅游建设项目,全面展示全州民族文化的精髓。规划在园内建设有民俗活动表演场、民俗美食城、民俗文化展览馆、民俗工艺品商店以及有浓缩的典型民族特色的彝族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村寨和藏族村寨、摩梭村寨等,将集中展现凉山的民俗风情,成为凉山旅游的一个重要窗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游客来到凉山民族风情园只能驻足观看到大门广场上象征着智慧与力量,是彝族正义与胜利化身的支格阿龙和飞马雕塑;在以高耸壮观的彝族碉楼作为门楼前欣赏彝族人民传统建筑艺术;再到广场中心去感受一下火把图腾柱带给人们的无限遐想。这不禁给人留下了许多缺憾,也留我们更多的开发空间。

3.建造了彝族原生态村寨

除规划民族风情园外,还在凉山著名的螺髻景区修建了安哈彝族村寨作

为民俗旅游景点。安哈原生态彝族村寨是凉山原生式的民族文化村寨比较成 功的一个典范,它直接利用原生的民族村落,有地道的彝族村民介入,可谓 是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露天博物馆。踏入安哈,你就会被浓郁而本真的异乡风 情包围,传统民居饮食娱乐都保持了最古老的个性风格,原始的彝家手工作 坊、漆器、擀毡、纺织、编制,品尝地道的彝家坨坨肉、坨坨鸡、酸菜土豆 汤,可以让旅游者见识和感受彝家人民的淳朴善良勤劳的生活原貌,也可以 观赏到原始的彝族民间竞技活动,和彝家姑娘一起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中,在 热情的篝火旁,跳起欢快的达体舞。在这里还能购买到货真价实的精致的彝 族服饰和漆器等民族手工艺品,参与擦尔瓦的制作,感受和体验真实的民俗。这里原汁原味的彝族原生态生活对旅游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对已到过景点 游客产生流连忘返的感觉。

4.推出了民俗旅游线路

随着凉山民俗旅游的发展,目前,正在推出“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魅

力发现之旅,神秘女儿国泸沽湖神秘发现之旅,昭觉布拖彝族风情之旅以及 火把节狂欢之旅等民俗旅游精品线路。这些路线的推出,将进一步地宣传凉 山民俗旅游的魅力,带给旅游者更多的新奇体验,使旅游充满无限的情趣。

四、开发存在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在民俗旅游大发展的热潮中,各市及地区各自为政,在没有资源普查、认证,可行性项目的开发论证前,就零星地开发了一些民俗旅游产品,导致民俗旅游产品分布格局呈现散乱状态,不能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2、凉山民俗旅游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力度不强。凉山彝族自治州虽然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和有效利用,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外宣传的重点仍然是宜人的气候、美丽的自然风光、航天科技和著名的火把节等,而对当地彝族人、藏族人、摩梭族人的生活状态这些重要的民俗旅游产品宣传较少。同时,营销手段也较少,简单而缺乏文化内涵的宣传片不足以深入人心。

3、专业人才匮乏,素质不高

民俗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竞争意识淡薄.而且部分导游人员知识素 质不高,民俗知识讲解肤浅,难以满足游客对旅游景点知识了解的需要,严重地约着甘肃省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4、产品类别单一,吸引力弱

多数民俗文化还未被深度挖掘,活动项目偏少,旅游产品类别单一,而且以观光为主,参与性、体验性产品较少,很多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未对游客形成很强的吸引力.

第三篇: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初探

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初 探

王彦苹

维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集聚地,县内共有20余种民族,其中千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傈僳族、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普米族、彝族等7种民族。作为自治民族,傈僳族分布广、人口多,全县7乡3镇都有傈僳族分布,傈僳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56.23%,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6 %。

傈僳族是较早进入迪庆境内的民族之一。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八世纪前,雅砻江及及金沙江两岸的广大地区,便有傈僳族居住,历史上把傈僳、彝、纳西等民族并称为“乌蛮”。“栗粟两姓蛮”即为傈僳族先民。现维西县境内的傈僳族自称“傈僳扒”,他们在维西县境内的居住历史可以追溯至据今1400多年的唐代以前。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维西县境内的傈僳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维西傈僳族民居与其他地方的傈僳族民居相比,建筑艺术风格迥异,多以木楞房和竹篾房为主,并有石头垒墙、石片覆盖的石片房,草木结构住房和土木结构的瓦顶楼房等。从生活习俗看,维西傈僳族服饰颇具本民族古老文化传统的特质,婚姻及丧葬习俗别具一格。维西境内的傈僳族在长期的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根据物候变化,创造了具有一定

规律性和科学性的自然律法(物候历)。维西境内的傈僳族当中,流传有众多特色鲜明、题材广泛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歌谣。维西境内的傈僳族能歌善舞,民间音乐独树一帜。傈僳族舞蹈动作矫健有力,步伐灵活多变,舞姿热情奔放,豪迈粗犷,充分表现出傈僳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特性。傈僳族自古以来信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宗教活动神秘深邃。维西县境内的傈僳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高度重视传承和保护工作,让独具特色的傈僳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异彩纷呈的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

(一)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

傈僳族民居有着别具一格的建筑特点,山区和半山区主要为木楞房,江边河谷地区主要是土木结构的平房或楼房。傈僳族民居保暖及通风性能较好。在屋基的选择上,傈僳族十分注重建筑风水,普遍认为屋基风水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兴衰,因此在建房前都要请“尼扒”(巫师)、“实扒”(算命先生)或有经验的长者看风水。傈僳族民居在材料的选择及建筑要求上较为严格,房头板一般为冷杉、铁杉、云南松、华山松等,并分“公”、“母”建盖,“公”极为上、“母”极居下。同时,屋架结构、用料的方向等都极为讲究,特色鲜明。

(二)古朴婉约的生活习俗

傈僳族有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生产生活的安排晚辈必须绝对服从于长辈,逢年过节要给长辈拜年请安,好吃的食物要选送给长辈品尝,重大事项要由长辈作出决策。而长辈也要关心和照顾好晚辈,丧失父母的幼儿由亲属抚养,没有亲属的则由条件稍好的人家或全寨子共同抚养,直至长大成人。居家习俗上,每家每户都供奉“菩拉”(菩萨),每天都要敬香祭奠。火塘是傈僳族家中具有原始图腾意义的陈设,其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喝酒或就餐之前都要祭过天地祭火塘神,祈求火塘神保佑全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傈僳族恋爱及婚姻方面有着独特的习俗。青年男女一般通过情歌对唱确立恋爱关系,然后男女双方互赠礼物,男方送女方烟锅(烟斗)或口弦,女方送男方“花腊表”(花口袋)。随着双方感情的加深,须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登门求亲。定亲后,女方要向男方索要“阿汁朵普”(喂奶钱)。喂奶钱一般以牛折算,少则几头牛,多则十几头甚至几十头牛。不过,用牛作聘礼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礼节,在实际送聘礼时,可用羊、柜子、三角架、铁锅,甚至是竹筷顶替。男女双方定婚后都要选择吉日举行婚礼,俗称“阿多富”(意为熏火烟)。婚礼隆重而热烈,整个婚礼过程从送礼、接亲、迎亲一直至回门都有一整套礼节,如男女双方抢坐床头、参加婚礼的客人就餐时不上桌,男女双方各推举选手对歌等。

婚礼当晚,所有宾客及全村老少围绕篝火跳舞、对歌,其间主人家以酒招待,喝醉的客人多,表示主人家热情好客。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次日清晨。

维西境内的傈僳族实行土葬。死者故去后,全村及外村亲戚闻讯前来吊唁。死者脸部盖一张白纸,以示阴阳相隔。灵前点香油灯,并将一碗倒扣于供奉的食物上竖三只插有白面团的竹筷,以求远在天堂的死者不用三角支锅做饭也能吃饱。祭奠时奔丧的亲朋好友在灵柩前烧香三柱,跪拜后齐声痛哭。灵柩旁用竹篮罩一只鸡,若死者为男性罩母鸡,死者为女性罩公鸡,鸡要送到墓地放生。凌晨鸡鸣时分,在灵柩前摆上供品,由“尼扒”颂经。出殡时由幼子反背死者常用物品在送葬队伍前开路。途中不能回头看,到达墓地后放下物品迅速离开,直至安葬后再返回祭奠。安葬完毕,带三捧头土回家,并由“尼扒”将土撒向死者房板之上,再向身后射出三枝毒箭。到家后,亲朋好友围坐在火塘边,“尼扒”从房中至火塘拉一条蓝白线以示阴阳相隔,并对死者进行招魂。死者去世后的第三年,家人要扫墓,并备酒席行祭奠活动。

(三)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

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傈僳族歌谣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流传至今的祭天古歌共有24部,内容涵盖神话传说、自然景象、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除此之外,不同地

域之间又分布有演唱风格各异的民间歌谣。从流传区域看,叶枝、巴迪等乡镇有模仿羊发声的“阿尺木刮”、攀天阁乡与塔城镇交界处有模仿流水声音的“耐尼木刮”、永春乡有多声部合唱的“腊鲁木刮”、雪龙山一带的傈僳族有模仿猪发音的“阿元木刮”等等。从内容上看,有情歌,有收种庄稼、建房、狩猎、捕鱼、放牧的歌谣,有红白事、宗教仪式的歌谣。歌谣与傈僳族人民形影相随,是傈僳族人民的忠实伴侣,不管是喜悦,还是忧伤,都以歌倾诉,从歌中得到解脱和抚慰。傈僳族人民热爱舞蹈,一般多以边歌边舞或乐器伴奏的形式进行,人数不限,主要有“阿尺木刮”舞、“瓦克克“(二十四脚歌庄舞)等。此外,傈僳族有大量传说故事在民间流传,内容主要包括创世故事、英雄及神话传说、机智人物故事、动物故事、风物故事、历史传说、民间笑话等。

(四)神秘深邃的宗教文化

维西境内的傈僳族信奉鬼神,认为天地间有神灵与鬼怪,神可保佑人,也能惩罚人,神具有超凡的能力。傈僳族所奉之神共有5种:天神、山神、火神、龙神、家神。天神地位最高,神通广大,管理其它4种神和天地间万事万物。天神外的4种神则分别对应山林及动植物、水、火、各家各户命运。鬼怪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死后的灵魂,其中寿终正寝者投生转世或成为神灵,而非正常死亡者则灵魂要

经受磨难,时常会危害于人;另一类为万物的化身,是邪恶的代表。如道路有路鬼,河流、溪流、湖泊有水鬼,森林、树木有树鬼等,这类鬼怪常常为非作歹,给人带来祸患。傈僳族原始宗教的巫师分为尼扒、多巴两类。尼扒和多巴都通过师承关系获得作法驱鬼、主持宗教仪式等知识。县内尼扒较多,而多巴则需要具备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根基,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因而数量相对较少。多巴在傈僳族中享有较高威望,能主持各种宗教活动,通晓傈僳族传统的天文、历法、占卜等知识。主要宗教活动有祭神、驱鬼、占卜等。祭神尤以祭祀天神最为隆重,其次是祭龙神、山神、火神、家神,有些地方还要祭祀土地神、路神、血神、家神等。祭祀活动一般由祭师诵读经文,摆上供品,清晨开祭,至晚间结束。驱鬼一般是家中患病或遭受不幸,一些傈僳族认为是鬼怪作祟,常常求救于尼扒,让尼扒“作法”驱鬼。此类活动在解放前较为普遍,现已较少,仅在缺医少药的边远贫困山区仍有流行。傈僳族的占卜种类一般有海贝卜、鸡蛋卜、白纸卜、羊骨卜、手卜、米麦卜、鸡头卜等,对傈僳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研究的尼扒在占卜时常用八卦太极图、十二生肖、骰子等进行推算。

除了信奉原始宗教外,维西县境内的傈僳族还信奉基督教。1931年,滇藏基督教会莫尔斯携其妻以宣传傈僳文《圣经》的形式传教,传教范围为永春河沿岸及县境内澜沧江下

游一带。1993年5月,由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在县城南郊气象新村新建了基督教堂,成为全县基督教活动中心。

此外,一部分傈僳族还信奉藏传佛教、天主教,各教派互不干扰、和睦相处,形成了独特的宗教现象。

二、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认识维西傈僳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开展傈僳族传统文化普查工作

文化是一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战略任务。做好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傈僳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应该认识到,弘扬傈僳族文化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傈僳族传统文化大多为口头传承,缺乏文字记载,而传承人、民间艺人随着时间的流逝相继辞世,不少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也随之消亡,成为难以弥补的遗憾。同时,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传统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丧失了原有的阵地,被外来文化所填充。因此,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做好傈僳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要从体制和机制上予以保障。由当地党委、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组建队伍,抽调骨干,及时开展对傈僳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工作。对傈僳族原创性、原生

态的建筑、服饰、民间歌舞、民间传说及故事、生活习俗、宗教艺术等进行全方位普查,摸清傈僳族传统文化的家底,并以文字、声像资料等形式进行整理归类。

(二)立足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承与保护规划和措施

立足于维西傈僳族传统文化优势,规划和建设一批既有民族特色、地域风格,又具有时代特征,为大众所认可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使这些标志性设施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成为宣传傈僳族文化的窗口。目前,维西县尚缺乏展示傈僳族传统文化的场所,作为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人们很难从这里感受到傈僳族传统文化的气息。进入维西,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汉族建筑,听到的是节奏强烈的流行音乐,傈僳族传统文化在这里很难觅到踪迹。因此,维西县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地打造傈僳族传统文化品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傈僳族传统文化这块“蛋糕”。县城建筑要体现傈僳族特色,公共活动场所和主要街道可采取雕塑、公益广告等形式渲染傈僳族传统文化气氛,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泛宣传傈僳族传统文化,建设全面反映傈僳族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和传播傈僳族传统文化的活动场所。鼓励和扶持农户以“藏民家访”的形式,开办具有傈僳族特色的“农家乐”——“傈僳人家”。同时,要对濒临绝迹的傈僳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性发掘,举办培训班,聘请传承人、民间艺人传授

技艺,并逐步推广。而开展这些工作,需要有完整、科学的规划作为支撑。规划要远期和近期结合,宏观和微观结合,现实和需要结合,体现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注重社会效益。规划一旦确定,就要严格按规划实施,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三)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满足维西傈僳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所需经费

要认真落实好国家、省、州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傈僳族传统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税收减免、公益赞助等方面提供优惠和便利,积极扶持团体和个人从事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同时,县人民政府要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发展傈僳族传统文化建设,县级财政要把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专项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开放力度,放宽投资领域和市场准入条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弘扬傈僳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建立维西傈僳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机制

要努力改善社会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扶持力度,利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活动场所开展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坚持以普及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完善乡镇文

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有线广播电视站、新华书店等农村文化组织网络,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乡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发展一批民间艺术之乡,建成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镇,逐步形成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的傈僳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网络。

总之,抓好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大事,同时也是一件十分迫切的急事。充分发挥傈僳族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弘扬傈僳族优秀文化,不紧关乎到全县的经济发展,更有利于培育和谐文化,促进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把维西县建设成傈僳族特色文化县的进程。

作者单位:迪庆州藏学研究院 姓名:王彦苹 国籍:中国 性别:女 民族:纳西族 学历:大学 职称:助理研究员

通讯地址:云南省迪庆州藏学研究院(康珠大道35号)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wyp3265@sina.com

第四篇: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李小芳学号:2012235139

指导老师:黄丽

目录:1.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

2.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収展中很重要

3.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4.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摘要: 中国民俗工艺文化、中国民俗装饰文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中国民俗戏曲文化、中国民俗歌舞文化、中国民俗绘画文化、中国民俗音乐文化、中国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正文:

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民俗旅游有多种形式,它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既能产生积极影响,也能给民族民俗文化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如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和商品化等。在处理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关系时,既要保护原有民族民俗文化的特色.又要给现代旅游和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以实现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良性发展。

中国民俗文化,是指中国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中国民俗工艺文化、中国民俗装饰文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中国民俗戏曲文化、中国民俗歌舞文化、中国民俗绘画文化、中国民俗音乐文化、中国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中国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中国文化传统。

中国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中国民俗旅游开发,无论对中国民俗文化抑或是我国的旅游业来说,都是有益的。我院在旅游项目策划和规划中,注重开发当地的民俗文化,使其与旅游产品融合起来,给旅游地披上一层文化的外衣,增加旅游地的文化底蕴,这是旅游地能够持久生存的保障,同样对游客来说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发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反映了几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资源品位的评价应从各方面开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困难,更主要的是决策与发展机制,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成功,关键是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徇和借鉴各地积累的经验。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一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商务”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发展中很重要。旅游与文化是相对包融的。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这个“事业”与先前的事业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务于全民的社会事业,就像文化、体育、广电业一样,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随着大众旅游、假日旅游的崛起,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出游率,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作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部署,表明旅游业的性质正在发生着一场重要的发化。也说明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迚一步提升。大家比较认同和接受的观点,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于南、贵州、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那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三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搞绝对禁锢和封闭的保护,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是重要的路子,国内外不少地区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参考文献:《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02期

第五篇:内蒙古地区民俗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蒙古地区民俗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

专业班级:动画1302 学号:13616205 姓名:吴狄隆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近年来,我国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

内蒙古风土人情事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一定地域的人类与种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相联系而生产的,内蒙古作为是武汉偶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民族是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特的魅力的草原文化,不但在我国,再去看世界上也似独一无二的。

一、内蒙古的民俗旅游资源

(一)内蒙古民俗的分布 内蒙古是民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地区。从东部大兴安岭到西部贺兰山,从北部辽阔草原到南部丘陵和平原地带,从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河到阿拉善荒漠的额吉纳河,从浑善达克沙地到库布其沙漠,从呼伦湖到乌梁素海,从樟子松到胡杨林,从辽上京到西夏黑城,从阴山岩画到红山文化,从乌兰浩特的王爷庙到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墓,从忽必烈的元上都到阿拉坦汗的呼和浩特,从科尔沁民间艺术到锡林郭勒草原的那达幕大会,从巴林葛萨尔故事到鄂尔多斯歌舞海洋,到处是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

(二)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1>民俗文化是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内蒙古文化的特色所在,也是内蒙古旅游资源中最富魅力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其中,最具特色和旅

(1)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2)内蒙古民俗文化的精髓是草原游牧文化。蒙古族文化则是其典型代表。由于地域特点的差异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蒙古族民俗文化又表现出多元特质和

(3)三少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也是北方森林狩猎文化和渔猎文化特色与魅力的集中展示。三少民族文化与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将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重要亮点。

总体来看,内蒙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尤其与大草原、大森林环境背景结合,可观性强,感受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

(一)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表现为旅游开发重复建设、旅游项目雷同、旅游内容相似,并由此产生草原民俗旅游产品的替代性竞争。

首先,内蒙古的自然景观以草原景观为主,辽阔的草原成为自然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内蒙古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绵亘3000余公里,草原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3,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分为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拉特六大草原,草原类型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过渡到荒漠草原,虽各有特点,但均以草原风光为共同点,草原景观特征突出,在很多区域内景观相似性很强。民俗旅游资源以特色浓郁的蒙古族与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民族民俗文化为主,其中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人文旅游资源的主导形象。因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的原材料存在着很强的共性,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

其次,落后的旅游开发观念是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另一个原因。贾铁飞先生认为: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沿袭着关于旅游发展的一些陈旧观念和认识,如:旅游发展的资源主导观念,旅游业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观念,旅游业只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等等。这些观念和认识与现代世界旅游发展的形势很不相符,造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投资规模小、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多、科技含量低的状况,阻碍了内蒙古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显现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陈旧观念和认识也正是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产品规模小、内容相似、项目雷同的原因之一。

再次,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导致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由于成功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榜样负效应,使旅游开发者盲目效仿,不但影响了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差异化特征的形成,而且导致相似的产品在旅游市场上产生竞争。

如希拉穆仁、格根塔拉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开发的两个草原旅游点,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项目的设置已初步定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典型模式,因而被其它开发草原旅游项目的地区与企业竞相效仿、生搬硬套、低水平重复和模仿,致使全区的草原旅游点出现雷同现象,各地草原民俗旅游点大同小异、缺乏特点,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旅游业发展受阻。

最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载体的模式化倾向导致草原民俗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目前国内流行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成产品的依托载体多为博物馆、展览馆、民族风情园等,并有发展成为固定模式的倾向,内蒙古各地的规划中也大量采用了此类手段。其中的博物馆、展览馆形式呆板,游客的参与有限,与旅游需求参与性强的趋势相悖;而民族风情园能够满足游客的参与和娱乐需求,但数量过多,会呈现形式单

一、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建设时就要注意数量,否则从形式上就难于体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再叠加上内蒙古民俗类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的问题,所开发的旅游产品独特性弱,难于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是内蒙古的主导旅游产品,面对有限的客源市场,独特性小的草原民俗旅游景点之间必然出现恶性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市场上游客分流,最终导致旅游点之间形成了替代性竞争。与此同时,差异化特征不明显的旅游产品会使客源市场难以拓展,旅游点经济效益增长困难,进而导致经营粗放,难于出现精品,更难于创建旅游品牌。

(二)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不完善

旅游形象是21世纪旅游业竞争的法宝。目前,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形象还未成体系,主题旅游形象也不完整,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该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区域旅游形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它可划分为总指标层、次指标层、子指标层、组类指标层、基础指标层和原始指标层。作为总指标层的区域主题旅游形象又由次指标层的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构成。内蒙古的草原、蒙古族民俗旅游的旅游形象是内蒙古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是多年来内蒙古着力促销传播的主题旅游形象,几乎成为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原生旅游形象。这一形象为自治区开拓客源市场,为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主要表征为历史形象,体现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因素的含量仍然较低,即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该问题,旅游学界颇有同感,如贾铁飞先生认为:目前,内蒙古并未在全国旅游竞争中形成完整、丰满、鲜明的旅游形象,往往是“讲资源,盲目乐观,论形象,残缺不全。”内蒙古一直将“草原”作为内蒙古旅游的核心形象,这本无错误。但内蒙古旅游无论在对草原概念内涵、外延的探索上,还是在对区域草原资源的配置上,还都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水平上,致使旅游规划与旅游业发展实践严重脱节,远不能担当起草原所应有的深远含义。因此,对于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核心形象和主题形象亟待作深开发,使之丰满、富有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形象系统。

草原民俗旅游形象体系的不完善、旅游形象的单一以及游客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认同率低等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自然旅游资源的差异性由于在外观上显现得较为明显,如山岳旅游资源与草原旅游资源外观差异显著,故游客的认同率较高。但游客对内蒙古的人文旅游资源差异性认同率较低,且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情与民俗旅游资源上。旅游者的这种心理因素导致了旅游决策行为出现择一草原旅游地即可的决策模式,直接制约了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整体形象的形成和草原民俗旅游的深入开发,并使旅游地之间产生了替代性竞争。因此,在内蒙古的主题旅游形象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开发应首先研究差异化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并在旅游促销时突出差异化的旅游形象,形成完整的区域旅游形象体系,从而去拓宽旅游市场、促使旅游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内蒙古民俗旅游资源采取的措施

在把民俗文化转变成旅游资源的基本认识的主导下,我们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现实和未来,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继续进行成吉思汗陵园旅游区的深度开发,建设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帝王陵寝类的文化旅游地:抓紧做好元上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争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加大辽文化遗迹、居延文化遗迹、喇嘛教寺庙以及蒙古民族和三少民

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风情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旅游产品。重视文化内涵与旅游要素的融合,将文化内涵融入城镇建设、旅游服务、旅游商品、旅游餐饮、旅游娱乐等各个方面,塑造独特的旅游形象。

强化旅游产品科学内涵,配套服务系统、建设景观标示系统,规范导游解说系统。深度挖掘文物古迹观光旅游产品历史文化内涵:改善导游和解说质量,强化解说的历史文化内容:优化成吉思汗陵园等一批重点文物古迹观光景区的游览环境,增加展示内容,创新展示方式;进一步配套重点召庙景区旅游服务设施,改善周边环境,提升景观质量;深入挖掘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址、嘎仙洞、昭君墓等重点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整体开发。

(二)创造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

根据城镇各自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加强对特色旅游城镇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形成独有旅游吸引物:不盲目效仿热门旅游景区的建设,避免相似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形成竞争:重点打好“民族文化牌”,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良性互动,着力打造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富于时代精神的旅游特色精品,尽快树立几个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如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遗址、昭君墓等。

(三)积极进行旅游市场创新,大力开拓国际旅游市场

大力进行旅游形象、旅游营销方式和营销机制方面创新,全面提升旅游整体形象,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建立差异化的旅游形象,根据各自的目标市场,采取不同的旅游形象宣传策略:加快完善网络促销系统、建立现代化旅游促销体系;针对国内客源市场,以区域合作为基础,建立统一宣传促销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并与国内主要旅游客源城市构建互动促销合作机制,形成覆盖主要客源城市旅游销售网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利用各种途径,提升内蒙古旅游知名度。

抓住国际旅游热点逐步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转移的有利时机,以俄、蒙、日、韩、东南亚、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为重点,不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和高端游客。积极参与世界各主要客源国举办的文化活动、旅游促销与展览活动,适时举办内蒙古旅游推介会和说明会,广泛宣传内蒙古丰富独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鼓励国际旅游中介机构。特别是

主要客源国的旅行社整体策划和代理内蒙古旅游国际市场的分国别业务,鼓励国内有实力的旅行社和旅游中介机构整体策划和代理面向国际旅游市场的旅游线路产品。充分利用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拥有满洲里、二连浩特两个国内大型陆路口岸的地缘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与俄、蒙两国的旅游合作与交流,将连通俄、蒙的跨国边境旅游线路培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品牌旅游产品。

(四)努力提高设施配套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有重点、分步骤地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提升设施配套水平和服务接待能力。加大区域连接公路和通往景区公路的建设力度,尽快建成便捷、畅通的旅游通道:加快旅游中心城市的机场建设,尽快提高等级,使其可以升降较大型飞机;加大主要景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强旅游通道的绿化建设。

重点完善旅游住宿接待设施的布局,提升旅游住宿接待能力,建立多层次的住宿接待体系:加强重点旅游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景区内部旅游道路、旅游厕所、垃圾清运与处理、供电、供水、排污,以及景观保护设施的建设:完善主要旅游城镇、旅游交通沿线的公共游览服务系统的建设。包括交通标示、旅游指示、景物介绍、信息咨询的设置和环保厕所的建设。

四、结论

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内蒙古民俗资源基础,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下载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民俗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 村民自治能够保证社会长治久安,是实现社会协调稳定的重要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的重要举措。它不仅可......

    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民勤县西湖村为例 (***) [摘要]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颁布实施以来,村民自治在党和国家的领导支持下,经过广大农民的努力,取得了......

    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吴中区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吴中电大 10秋行政管理(本科)范镇南 内容摘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颁布实施以来,苏州市吴中区村民自治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

    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 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颁布实施以来,村民自治在党和国家的领导支持下,经过广大农民数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现实中因受我......

    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村民民主自治体制的确立。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村民自治,作为我国农村基层......

    我国城市社区自治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城市社区自治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城市社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社区的发展对推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有着重大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市社区自治取得了很大......

    浅谈维西县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

    浅谈维西县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 维西县职业高级中学 徐文宇 摘要:维西地处“三江并流”腹地,是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西旅游资源丰富:有淳朴的民族风情、秀丽的自然风光,然......

    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AA县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村民自治作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后,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县村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