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村民自治中的村务公开问题与对策[本站推荐]
内容摘要
村务公开制度是村级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制度的实施对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规范村干部工作行为,促进村干部廉洁务实,保障农民切身利益,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民权益平等,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村民自治 村务公开 问题 对策
浅议村民自治中的村务公开问题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自治在我国已经推行了 20多年,在当前新的形势下研究村务公开,对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村民自治理论,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主监督对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促进农村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早在1998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为了更好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必须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并突出强调“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此后,中央、省、市、区先后下发了有关文件,要求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工作,但是,在实践中,村务公开工作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落实,为了推进基层村务公开工作的正常开展,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村务公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作初步探讨。
一、实施村务公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村民自治这种基层民主形式在我国被学术界被称之为“草根民主”,对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对国家层面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民主进程有着不可低估的潜在的推动作用。进入新世纪后,各地农村都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村务公开作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凸现出来,村务公开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机制不健全,缺乏宣传力度与互动(1)应付敷衍,公开不规范。虽然所有的农村都推行了村务公开,但从公开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来衡量,仍然存在不够规范、不够完备的地方:一是公开不及时。对项目、资金的公开往往在项目结束,资金耗尽,甚至群众告状后才公开,事前“计划不公开”,事中“操作不公开”,事完“决算不公开”,往往是群众上访,举报后再草草公开;二是公开地点和形式太单一。几乎所有的村只有村办公室附近的一个公开栏,有的村就连一个公开栏也不完整,现在的村都是在原有几个村的基础上合并的,管辖范围相对较大,对于不在办公室附近居住的群众,很难有机会看到公开内容,再说公开形式多数是用粉笔书写,公开栏又没有防护措施,公开过程中仅仅是贴出去了、写出去了,有时还会出现还没等到群众看见就被撕掉、擦掉了,村务公开走过场;三是公开内容不完整。有些村务公开的内容都是些不痛不痒的,而对群众比较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遮遮掩掩,不愿公开甚至不公开、半公开、避重就轻。
(2)缺乏联系,衔接不紧密。目前,在推行村务公开中,村务公开的主体是村级干部和与村集体经济的有关对象,监督的主体应是广大村民,但目前二者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互动性不够,存在两张皮的情况。
在村务公开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中国农村村务公开出现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中国农村的整体发展比较落后,各方面发展得比较缓慢。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和文化层次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农村文盲的比例占农村人口很大的一部分,受教育程度很低。这些都不同程度地给村务公开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领导部门乏力,缺乏有效管理
(1)疏于监督,机制不完善。一方面,一些村没有完善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为主体内容的监督制度,有的村虽然有上述制度,但却是摆设,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村务公开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仅以会议安排部署进行操作,遇到上级领导检查时匆匆交帐,没有把公开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缺乏制度约束。
(2)多头管理,渠道不顺畅。围绕村务公开工作,各职能部门都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也出现了多头管理、沟通协调不畅的问题。纪委、组织部、民政局、农业局、财政局等多家单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抓该项工作,职能互相交叉,又没有很好的联席会议制度,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村务公开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村务也是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重中之重。从小的方面来看,村务公开出现的上述问题将直接影响村务公开在广大农村的开展。从而造成村务公开的执行力不强,贯彻不力。无法有效地调动广大村民村务公开工作的参与热情。村务公开工作缺乏生机和巨大的创造力。从大的方面来看,它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质量。另外,村务公开出现的问题对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顺利开展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关系到村民自治制度的成败。
3、缺少操作规范性,不注重实效性
(1)忽视反馈,效果不明显。对有些事项的公开,只重公开的形式,而轻公开后的结果,有公开无落实,很少认真考虑公开后如何搜集群众的反馈意见,认为公开后就万事大吉。尤其是有些村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举报的事项不能正确对待,该正确答复解释的不答复解释,该及时整改解决的不整改解决,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引发事态,激发矛盾。
二、村务公开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
村务公开的目的是“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对于防止干部暗箱操作,缓解农村干群关系,维护和谐稳定的农村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村(居)干部没有认识到村务公开的重要性,对村务公开这一民主管理制度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因而导致思想上重视不够,没有把村务公开变成自觉行动。有的村干部知道村务公开会让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和证据被村民知道,影响自己在村内的威信,从而不想或不愿公开,有些地方出现的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上访正在村务没有公开或者没有及时公开造成的。此外,部分镇乡干部的认识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在目前村务公开工作的主要管理者是民政部门,作为县的民政部门,对于几百个村来说显得是鞭长莫及,而主要依靠镇乡来管理。所以镇乡干部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务公开的有效施行。
2、基层干部素质不到位,指导帮助有不足
上级对村务公开工作指导有时不够及时,有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对村委会做好村务公开工作的支持帮助不够有力,致使一些村委会缺乏开展村务公开工作的基本条件。干部的职责是恪尽职守,而一些素质差的村干部,不仅不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反而借机优亲厚友,办事不公,从而隐瞒事实不予公开。一些镇乡出现的在评定农村低保上严重不公的现象正说明这一点。
3、上级部门监督力度不足,群众监督有差距
中央颁布了村务公开的政策,我省、市、区也出台了村务公开的实施办法,但到了村一级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原因是镇街一级只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注重质量和实效,仅以发个文件、开个会议、建个公开栏的形式,却没有进一步去抓监督考核的环节。村务公开与村干部的考核不挂钩,使村务公开成为虚设。由于村民对村务公开相关的知识知道太少,提不出什么有针对性的意见,因而不会监督;有的村民提过意见但没有答复,因而不愿监督;有的担心提意见遭打击报复,因而不敢监督。一些乡镇对村务公开重视不够,精力投入不足,使对村务公开的监督乏力。
4、落实考核有欠缺
一些地方对村务公开工作有布置没检查,使布置流于形式;抓村务公开工作有制度,但落实不够,导致制度约束力不足;对村务公开工作虽有考核,但考核措施不硬,考核结果使用不够,致使考核成了过场。
三、解决村务公开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解决好村务公开存在问题,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民主原则
村务公开是农村基层民主形式,民主是村务公开的精髓,坚持民主原则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它要求在村务公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扬民主,通过民主形式实现村务公开。民主原则要求村务公开在范围上具有广泛性。村务公开是全体村民参与的民主活动。民主原则要求村务公开在参与上具有直接性。村务公开的主人翁是村民,村务公开的依靠力量是村民,没有村民的直接参与,就没有村务公开,也就没有基层的直接民主。因此,在村务公开中贯彻民主原则,必须以村民的直接参与为基础和前提,一切为了村民,一切服务于村民,一切依靠村民,使村民能够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1)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强化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强化县乡党委、政府的责任。市一级应该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通知》、《意见》和省级的《村务公开实施办法》制定出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将县乡党委和政府的岗位考核和政绩评估纳入村务公开工作的评价体系之中来。二是加大村务公开工作在民政系统评估体系中的分量。民政部门作为村务公开工作的牵头部门,应该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单立一条,纳入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岗位目标责任制,作为评优评先和奖惩的重要条件。三是完善村干部的奖惩评价机制。一方面,可以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进展作为村干部日常工作的一个子项目,置于上级政府部门和村民的评价标准之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将村务公开与村委会选举结合起来,把村务公开作为村委会候选人(至少是村主任候选人)的一项入选条件之一,写入村委会选举办法中,实行任前承诺制,使村民的监督从事后转向事前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村干部村务公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过去的“要我公开”为“我要公开”。
(2)强化村民的制度化参与,疏通村民的表达渠道。村民的制度化参与及其相应的表达渠道是村务公开活动的重要机制,也是村务公开工作的最根本和最基础的保障。首先要充分发挥村庄内的各种自治组织的功能。具体而言,要强化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在村庄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加强“两会一组”(即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监事会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对村级财务的监督与管理。最后,要理顺村内各级组织的关系。一般来讲,村庄内主要有两类组织机构:一类是权力机构,即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另一类是工作机构,即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不过税费改革后基本上都取消了村民小组这一级组织村民委员会是村级的常设机构,是村庄事务的具体执行者,其权力来源于村庄的权力机构,它与村民之间是委托一代理关系,只不过是代表全体村民来对村庄进行治理;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是村庄的最高权力机关,对村庄公共事务享有最终的决定权。只有分清这两类组织形式的不同功能与地位,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防止村民自治不致于演变为村委会自治,保障村民的参与权利与表达要求。
2、依法公开原则
所谓依法公开,是指村务公开的相关内容、时间、形式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为依据。充分发挥法规对村务公开的指导作用,切记按国家的法规、政策办事。村务公开的时间要按照国家明确规定的一年公开几次?什么时间公开?公开的内容也要按相应的规定予以公开。这样既符合了我国的“依法治国”大环境的要求,也符合了“依法治村”小环境的起码要求。(1)继续坚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作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理应担负起主要责任,切实发挥其在本区域范围的组织和综合协调能力,把村务公开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问题来抓。
(2)强化各级村务公开领导小组的工作力度,加强民政部门的整合力量。当前应该强化各级村务公开领导小组的工作力度,使其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对村务公开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调配与规范,这样就可以防止政出多门,浪费资源,为村务公开工作铺好路,架好桥。另外,还要通过行政强化和经费投入等方式加强民政部门对村务公开配合协作部门的整合力量。
(3)将村务公开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村务公开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保障。鉴于当前民政部门经费较为紧张的现实状况,政府部门应为村务公开工作提供专项资金,将村务公开的工作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
3、党的领导原则
江泽民在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也是一个重大原则。”同时他还指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充分发挥乡(镇)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务公开是党领导下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村务公开。我国的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体现了党的政策和主张,其贯彻实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做好。坚持党的领导和实行村务公开不仅是统一的,不矛盾的。因此,村务公开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原则,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是村务公开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
(1)构建科学、长效的培训体系。当前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县乡领导机构、村干部和村民的认识问题,而这三个层次的人员处于村务公开工作的最前线,对这项工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尽快启动对这三个层面的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将村民自治纳入党校教学内容。党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党员在农村工作中也起着带头的作用,党员的素质、对农村工作的认识程度尤其是对村民自治意义与价值的认同是村务公开工作的必备要件之一。而党员的重要学习场所之一就是各级党校,通过党校这个平台将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相关的理沦知识和操作技术灌输给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是一个效果比较显著的好办法。
第二,对村干部建立经常化、长效的培训机制。村干部是村务公开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对村务公开工作的开展作用极大。上级部门应结合村庄的具体实情开展经常化的、成效显著的培训体系。
第三,启动对村民代表、村民财务监督小组成员和普通村民的培训工作。《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自治和村庄的各项工作固然需要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推动,但最终还是在于村民自身的力量,后者才能保证村民自治的持久顽强地开展起来。而这都需要村民民主法治意识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村务公开工作中,村民代表和村民财务监督小组成员的培训工作显得尤为突出,应该通过不断的理沦学习,政治技能和实践技巧的培养来提高他们的民主能力,并对普通村民形成示范效应。
(2)深化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认识。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村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要求和标准,让乡村干部克服思想顾虑,树立法制观念,切实解决怕公开、担心公开、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重视公开和不懂公开的问题。同时,广泛深入地宣传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村务公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解决群众不关心、不参与、不会监督、不敢监督等问题,为村务公开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要将村务公开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尽快进行汇编,下发致各村(居),并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使村干部全面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村务公开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掌握开展村务公开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自觉养成接受群众监督、尊重群众意愿、办事透明公开的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浙闽.村民自治的理论和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2.王禹.我国村民自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3.张建平.当前村务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先锋队.2006.(18)4.黄迁海.村务公开要与时俱进[N].中国乡村发现,2007.3 5.郑玉芬.村务公开工作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福建农业,2008.(01)
第二篇: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西门无恨
【内容提要】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农村和谐秩序的一种尝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它将把我国的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逐渐引入佳境;同时,村民自治也是一项无例可循的新生事物,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业已出现诸多需要完善的弊症,它不仅涉及九亿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事关我国发展改革的大局和民主法制前进步伐的稳健。因此,对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尤显重要。
村民自治,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而村民自治制度,则是以村民委员会组织为载体,在基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村民依法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一整套制度。
村民自治制度体系的确立和运作,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阔步发展,使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使村民自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村民民主自治参与的热情不断高涨。但无须讳言,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村民自治制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村民自治的发展。
一、当前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村民自治配套法规欠缺,“四个民主”难落实。
村民自治制度在设置和可操作性上显得过于粗略和原则化,在行为模式与制裁手段的规范上显得空泛。如现行法律制度对村民的界定,村民对村务管理的参与途径和方式等等,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之间,村党支部与村主任之间的关系和权限不明,往往造成乡镇一级或村党支部事实上取代村民自治组织行使村级事务的决策管理权。
问题之二:村民自治参与主体素质较低,自治流于形式。其
一、村民自治过程受村民自身文化素质所限,加上思想观念上的阻碍,导致村民自治制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由于我国农民总体文化素质较低,而且中国历史上无民主法制的传统与经验,村民普遍自治意识不强。同时很多村干部素质较差,思想观念未跟上;加上有些地方乡镇领导干部囿于自身经验和素质,对农村工作不熟悉,思想上存在偏差,工作方法僵化简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难有作为;甚至有的工作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违规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使村民自治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其二、村民自治的行政化倾向使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流于形式。村民自治是村民直接管理自己,自主处理村级事务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然而很多地方的村民自治在实践中,都自觉不自觉以行政手段安排工作,有一些本应由乡镇完成的职责也被“分解”到村委会,使村委会体现出强烈的行政化色彩,在工作中主要考虑的是先向政府负责而不是向群众负责。自治组织表现为一种政权性组织或者是乡镇的附属行政机构,政府对村委会的指导关系演变成领导服从关系,这些都弱化了村民自治的性质。
问题之三:村“两委”矛盾冲突,乡镇与村委会关系不畅。
村“两委”矛盾冲突使党务村务管理两难。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不协调目前表现为两种:一是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两套班子两种管理模式,导致有的村委会把村民委员会引导村民自治同村党支部的政治领导和保障作用对立起来,有的村党支部组织班子涣散,起不到村级组织的核心作用;而有的村级组织的权力过分集中到村党支部,甚至集中在村支书个人手中,村委会和村民会议的自治权力实际上被悬空。二是现在很多地方通行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两套班子“二合一”,即通过一些操作,让村支书选上村委会主任,或当选的党员村委会主任当选村支书,两委合一后,村民自治事实上也就大打折扣。
乡镇与村委会的关系不畅,也导致乡村事务管理不顺。目前在基层农村管理体制中, 乡镇政权代表国家行使行政管理权,村民委员会代表村民行使基层自治权。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是工作上的指导与被指导、协助与被协助的关系。但现实中在一些地方,一方面乡镇党委和政府已经习惯了过去的领导角色,或者还未找到村民自治条件下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对村委会工作基本上还是采取了过去那种领导与被领导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广大农村经济还比较困难,再加上村委会干部普遍素质偏低,无力独自解决农村各种复杂问题,仍然要依赖听命于乡镇党委和政府,这些都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问题之四:村规民约不规范,村级组织配套机制不健全。
村规民约是村民在国家法律范围内规范自己行为的公约,是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然而实际生活中,村规民约挑战国法及过时的现象严重。目前村规民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家长制”严重。少数村规民约不是依照法律规定由全体村民会议讨论制定和修改,而是由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等制定和出台的。二是“土规定”太多。有些村规民约明显太多,偏苛失适经不起检验。三是重罚轻教现象严重甚至涉嫌违法。有些村规民约的条款与新颁布或新修订的法律、法规相抵触而未及时修订;而对有些新问题却无明确规定,导致无“民约”可依。
村级组织管理职能已转变,与之配套的服务机制尚未健全。农村实现农民零负担、产业化经营落实自主经营权后,村支两委的工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已经发生变化,过去管理群众的手段不断弱化,迫切需要村干部的工作方式尽快转变并不断创新,积极主动地帮群众学技术送信息及创立服务代理载体。
问题之五:村级财务监管不规范,“村财乡管”无实效。
当前,一些地方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帐目不清,村务公开不规范,村级财务存在截留收入、虚假报销、私分财物、挪用公款等不良现象。近几年来,随着村级经济的发展,有的村干部随意截留收入作为小金库,平常财务不公开,为应付上级检查,设置两套报表两本账,通过多种方式贪污公款;其次是白条报销虚开发票或虚构项目重复报销;此外除了私分私占集体财物,还存在挪用公款等不良行为,对这些财务漏洞村民深有诟病。
为了填补村级财务的漏洞,我国很多地方都实行村财乡镇代管的制度。然而,“村财乡管”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村级财务管理的弊病。首先,这一制度并不符合《村委会组织法》的村民自治精神。它不仅剥夺了村民民主理财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而且实行”村财乡管”后,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对乡镇无法实行监督,导致出现新的问题。同时,也由于乡镇对村级财务收支情况缺乏全面的了解,起不到真正的监管作用。当前,村级财务存在预决算制度不健全、财务收支票据欠规范等不良倾向;甚至,个别乡镇领导把“村财乡管”变成了“村财乡用”,一是任意挪用村级资金;二是巧立名目截取“村财”;三是乘机推销农用产品从中渔利,甚至直接将自己的开销在村财务报销。这些做法,侵害了村组织和农民的利益,还滋生了腐败。
二、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村民自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既有工作经验和方法的问题,又有人的观念和素质的问题,既有历史文化的原因,又有经济基础及其体制的原因。应当看到,实行村民自治任务还相当艰巨,把村民自治推向深入必将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策之一: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规范配套,健全各项民主制度。
当前,国家取消了农业税,进行转移支付补贴的税制改革。这些为村民自治拓展了广阔的空间。经过多年的实践,农民开始逐步运用村民自治法律维护和扩展自己的民主权利,但一些配套的制度规范尚待完善。因此,加强村民自治制度规范配套,完善村民自治法律法规尤显迫切。对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建议适当调整村委会每届任期。《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每届任期三年,任期太短,不利于开展工作。而且现在乡镇五年才换届,村委会主任绝大部分是乡镇人大代表,三年换届后一些落选的村主任的人大代表资格依然存在,新当选的村主任却无法担当村民的代言人。建议村委会五年一换届,这有利于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也有利于村级工作的连续性。
(二)依法细化并严格候选人任职资格。《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3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办事公道,廉洁奉公,热心为村民服务”。但这个标准没有可操作性,是对当选后的村委会及其成员的要求,而不是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规定。同时,《村委会组织法》应增加违法违纪候选人消极的限制性资格条件,防止个人素养较差的人员被选为村委会成员的尴尬情况发生,使村委会成员候选人资格条件的规定易于操作。
(三)进一步规范竞选行为,明确界定贿选。当前,村委会选举竞争越来越激励。对于非法及不正当的竞争方式,《组织法》虽列举了威胁、贿赂、伪造选票三种,但仍存在贿选认定难、调查取证难、遏制杜绝难等问题。从实际操作来看,一旦认定为贿选,对当选者只是取消其当选资格,对落选者却是毫发无损,违法成本太低。建议相关部门对认定贿选的标准、条件、程序作出明确界定,并增加惩处贿选违法行为的条款。
(四)在村民自治中引入回避制度。在农村,农民大都是世代相居一地,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宗族和血缘、姻亲关系。目前在有些地方的村委会中,村“两委”成员和乡镇领导之间、村“两委”成员之间、甚至“选委会”成员与候选人之间都存在直系血亲或姻亲关系。但现行法律法规对此没有禁止条款,因此有必要引入回避制度。
此外,对竞选演讲方式、外出务工村民选举投票方式应适当完善;对村委会成员的年龄、综合素质以及连任的届数也应进行限制。
制度建设是全面推进村民自治的根本,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民主制度,把“四个民主”落到实处。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健全选人、议事、管理、监督四项民主制度,一是由村民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直接投票选举产生村委会干部的民主选举制度,二是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三是以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四是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和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
对策之二:理顺乡镇政府、村委会、党支部三者之间的关系。
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做了明确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村委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务,调节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不能像过去对待行政组织那样,采用行政手段领导村里的工作,而是要从法律、政策上给予指导。村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在村民自治中,村党支部是从政治上、思想上进行领导,依法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而不是党在村级组织的代表,切忌以党治村。推行村民自治制度,首先就必须从法律上确立村委会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
对策之三:加大村民民主自治意识及文化素质的培养。村民中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村“两委”成员素质亟待提高。除了其中因为村干部待遇较低,大多有能力的村民不是出外打工就是自己经商之外,主要原因是村民文化等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所致。那么,如何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呢?
首先,必须在农村加强文化教育建设。目前在农村可以结合免费义务教育,以学校为依托,建立政府补贴型的分区式的文化活动室,既为学生也为村民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文化活动场所。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县乡领导干部素质,使他们能认真指导村委会实施村民自治的各项制度,指导村民在参与中提高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
其次,要强化教育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加强村民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一要强化民主教育,教育村民如何当家作主;二是要强化法制教育。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墙报以及一些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让村民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三是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策之四:加强审计监督,改进村级财务管理体制。
加强审计监督,首先要严格执行财务预决算。要建立健全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决算,杜绝盲人骑瞎马的现象。因此,不但要在收支票据审核时要严格把关,还要定期到村社开展财务检查,真正了解村级财务的需求和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发现违规问题要及时严肃的查处。
改进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对村级财务存在的问题要标本兼治、以防为主,必须加强对村级财务的审计工作。在具体实施中,一是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定期审计;二是对财经纪律执行情况进行审计;三是对内部监控制度的完备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四是对主要村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对策之五: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建立农业产业体系为目标。村组织要利用科学知识,适应并开拓市场。一是农业产、加、销都要围绕市场进行,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二是大力促进科技兴农。抓好优良品种的培育、引进和推广;同时抓好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经济快速发展,才能真正调动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
实行村民自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推进村民自治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大力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通过示范活动,可以摸索村民自治的办法和措施,及时发现典型,推广成功的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提高村民自治的整体水平。
对策之六:疏通信访渠道,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
自新的《村委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后,相关部门接待的有关村民自治工作的来信来访量呈大幅度增长态势,而且大量的是集体或群体上访。农民上访反映最多的是村干部违法施政、集体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贪污腐败、选举程序违法、村务政务不公开等问题。农民上访说明农民群众还相信党和政府,相信相关部门会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说法;也说明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在增强,法律意识在提高,以及对自身民主权利的重视。因此,有关部门应相互配合,认真接待处理农民群众的来信来访。通过疏通信访渠道,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稳定。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侵犯农民民主权利的各种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确保《村委会组织法》的顺利实施。
总之,村民自治的成长是一个艰难缓慢的过程。但村民自治这一“草根民主”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不可遏制地蓬勃发展,成为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朵奇葩,它的建立和发展必将有力的促进当今中国民主法制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吴绍田 《解读村民自治》,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
2、詹成付 《村民自治案例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
3、赵秀玲 《村民自治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4、卢福营 《村民自治的发展方向》,政治学研究,2008年01月。
5、王福兴 《村民自治制度:一项伟大的创造》,光明日报,2008年10月。
6、张厚安 《村民自治:中国农村基层民主之路》,中国农村研究网,2007年07月。
7、赵理富 《村民自治与村级党组织的功能转换》,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月。
8、王世智 《村民自治工作的成效、问题及对策思考》,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8年09月。
第三篇:当前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自1998年11月正式实施以来,中国农民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活动中,进行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伟大实践。10年来,广大村民的民主热情空前高涨,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在自治中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村干部自己选,村里大事自己讲了算,村里开支村民代表审了算,村里的政务、财务开始在阳光下操作;10年来,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焕发出空前的生机活力,广大农村的干群关系得到实质性改善,乡、村干部的工作方式、工作作风、工作内容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村民自治的伟大实践给中国农村带来惊人的变化,去认识村民自治以及怎样发展村民自治,这些都是当前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在经济上要保护广大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要尊重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 1980年至1982年全国开始的村民自治试点是村民自治的萌芽时期,1982年至1987年为村民委员会建立时期,1990年以后,成为村民自治活动深入开展和基层民主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时期。
实行村民自治是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体的经营机制,政治上实行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显著特征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必然要求,存在决定意识,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实行村民自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从1987年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到1998年11月4日正式修订颁布这部法律,使我国的村民自治有法可依。到2008年,我国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实践已进行了七次,从我们灵璧县的实践看,农民群众对依法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一次比一次关心,参选热情一次比一次高涨,参选的竞争一次比一次激烈,选举的程序一次比一次规范,直选的实践一次比一次成熟,基层民主实践一次比一次进步。我们灵璧县2005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一次直接选举成功的占全县326个村的91.6%,有8%的村由于诸多原因进行了二次投票选举。参选实践的成功、参选热情的高涨、竞选竞争的激烈足以说明群众民主自治意识的不断觉醒和当家作主自治能力的不断提高。但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辅之以相应的民主法治教育以及村委会与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的关系等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理顺。
二、当前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有诸多因素束缚着农村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这些因素主要有:农民文化水平低下,民主素养不高;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委员会较好履行服务职能的能力较弱;乡镇与村之间如何解决“附属行政化”与“过度自治化”问题,以及村民委员会与村党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等。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是推进村民自治健康发展,保障民主权利,推进村民自治建设的必要。
现在村民自治“四项民主”实践,可以这样评价,民主选举很成功,民主决策无章程,民主管理无规范,民主监督不到位。这是造成目前乡村两级工作难干、事情难办、群众“难管”的根本原因。具体分析:一是思想观念上有差距。群众的现代民主意识增强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很强烈,而我们各级干部仍扮演“父母官”的角色,主仆颠倒;二是因势利导实践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过程中缺乏总结,缺乏制度规范,使村民自治这项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推进缓慢,使“四民主”没有很好地或没有真正落实到村民自治的实践中。由于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缺乏诚意,也使经济上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的具体工作打了折扣,这也是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缺乏制度,也即公共品(章程、规则、规范)供给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而是村干部管制,“主人”与“仆人”的关系没有理顺,村民会议与村委会本是决定与执行、产生与被产生、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可实践中有相当一些村干部错误地认为只要村民选上我,村务大事就由我说了算,村民就成了我的臣民。
三、推进村民自治的对策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目标任务,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结合20多年来实行村民自治的实践经验,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权利保障完善法律制度。由于历史条件的规制,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首先是从组织建构开始,有关法律也是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始。这虽然符合事实逻辑,但毕竟也具有自治法。从法理逻辑上看,应该是先制定村民自治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组织法。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国情,使我国先制定的是组织法而未出台相关的基本法律,这不利于凸现以村民为主体的基本自治权利,也不利于农民的民主权利受到侵害后的维护。现行的组织法只规定了应该怎样,却未规定违反后应该如何处理,因此组织法的权威大受影响。虽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原则,但却缺乏相应的程序性法律规定,如没有村民委员会选举法。由此使原则性规定因没有程序法律的保障而难
以落实。所以,在村民自治的深化过程中,需要制定有关村民自治的基本法律和程序性法律,以保障广大农民能够依法自治,依法行使并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
自1980年底广西河池地区的宜山、罗城两县农民自发组建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会),开创村民自治,尤其是共和国于1998年颁布并施行《村委会组织法》以来,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同样村民自治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村“两委”矛盾问题、村委会成员薪水问题、村委会中的女成员问题、选民和候选人问题、村委会换届后工作移交问题、村委会成员进行不公平竞选问题、选民投票问题、罢免村委会成员问题、村民会议召开问题等。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国《村委会组织法》自身的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原因。
村“两委”矛盾目前在农村比较普遍,也非常严重,造成村“两委”矛盾的原因有体制上的,有利益上的,还有就是《村委会组织法》上对“两委”权责的不清晰规定。《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但同时规定“中共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共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样的规定事实上一方面承认村民选举产生的材委会的领导权,充当“当家人”的角色;另一方面确认了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赋予了村党支部对村务的“决定”权,这就为村民“支持”的村委会与乡镇党委和政府支持下的村党支部“争权夺利”埋下了“祸根”。由于我国的现实国情,中共应该在村民自治中发挥领导作用,但是领导的方式有多种,不是领导具体事务,而是应在思想上进行领导。再者,村委会实质上是一种群众性民事组织,不是政治组织,不是基层政府,中共党组织直接领导村委会内部事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合理的。因此,建议第三条的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修改为“发挥思想领导作用”,并增加村党支部“不得决定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具体事务。”
目前,我国还有少数村委会成员中没有女性成员,这极大的损害了农村妇女权利,打击了女姓村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不利于农村村民自治妇女工作的开展。出现这种情况与法律中“村委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的规定有很大关系。因此,为了切实保障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民主权利,提高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积极性,更好地开展农村妇女工作,建议将第九条的“村委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修改为“村委会成员中,妇女至少有一名。”
2、加强选举的公正性。关于选民和候选人资格问题的讲座已有很多,但大多数人坚
定支持《宪法》赋予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可剥夺,也就成为一些农村出现精神病患者当选为村委会成员的荒唐闹剧的原因之一。在理论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符合法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但是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不应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许有人说剥夺这些人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不公平的,是违背《宪法》的。但是我要说,首先,未满18周岁,但已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且符合法律有关规定的人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但符合法定的人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只是没有什么人指出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解释不能直接从《宪法》中移植过来。利用黑恶势力、家族势力当选为村委会成员引起村民普遍不满,大多数村民认为曾经有过刑事犯罪或经济犯罪的村民不应或在多少年内不应享有被选举权。对于这些人剥夺选举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必要的,合理的,但在目前想通过修改法律来实现很难,不过可以出台一部剥夺出任公职权法。因此,建议将第十二条的“年满18周岁的村民„„”修改为“年满18周岁且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村民„„”
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不少在职村委会成员利用手中职权之便进行不公平竞争,甚有部分村委会主任落选后,拒绝进行交接工作.为了确保所有参与村委会竞选的候选人能够公平竞争,确保换届选举后村委会交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让新一届村委会尽快步入正常工作轨道。因此,建议增加“村委会成员参与竞选下一届村委会成员,必须在选举委会员成立或公布候选人名单的第二天辞去村委会的职务,由选委会暂行其职权这一条。
我国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与村集体利益联系较弱,加上农务相当繁忙,很多村民不愿主动到投票点投票,导致村委会选举出现真实投票率低,而现实显示的表面投票率高,尤其是代投率和流动票箱投票率极高的状况。农民工与农村经济联系弱,对村委会选举漠不关心,亲自回家投票或寄票参与选举的农民工极少,有的村甚至会出现有选举权的村民超过一半成为农民工,村委会选举权投票率过半很难实现。不过,我国农村的特殊环境,一户内成员与村集体利益基本一致,他们所选的候选人一般为同一人。因此,村委会选举投票不一定非要实行选民投票制,也可以实行户代表投票制。如果施行户代表投票制,一方面可以体现民主选举,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真实投票率,实行起来比选民投票制方便、科学。但是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比较复杂,不是每个村都适合实行户代表投票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因此,建议将第十四条“选举村委会,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修改为“选举村委会,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或户代表直接提名候选人。”将“选举村委会,有选举权的村民的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的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修改为“选举村委
会,在外出务工超过1/3有选举权村民实行选民投票制,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或户代表的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在村民自治实践中有两大难,一是罢免村委会成员难,一是村民会议召开难,直接影响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由于近年来乡村结构调整,乡村合并工作的加大,造成一个行政村内村民不是很熟悉,而村民小组、自然村内的村民相对比较熟悉。因此,村民的联合行动不应注重从行政村角度出发,也可从村民小组或自然村角度出发,这样便于联合,但要注意防止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内村民联合无理对抗非本村民小组或本自然村的村委会成员。所以,建议将第十六条“本村1/5以上的选举权村民的联名,或者本村任一村民小组或自然村3/4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或者本村1/4以上有选举权的户代表联名,或者本村任一村民小组或自然村4/5以上户代表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委会成员。村委会必须在联名罢免要求一周后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村委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或户代表过半数通过。”建议将第十八条“村民会议由村委会召集。有1/10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修改为“村民会议由村委会召集。有1/10以上的村民提议,或者1/8以上户代表提议,或者本村任一村民小组或自然村1/4以上选民或户代表提议,村委会必须在提议一周后及时召集村民会议。”
第四篇: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AA县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村民自治作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后,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县村民自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层农民逐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村民自治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一、基本情况
2005年乡镇撤并调整后,全县辖7镇3乡,152个村(街)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226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占总人口的8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村民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认识不高,参与基层民主自治的积极性不强。在第四届村委换届选举中,一些村民漠视村委会民主选举的重要性。对选谁当自己的村主任关心不够,持无所谓的态度,致使很多坚持原则、责任心强、有能力、素质高的干部落选。有的村之所以多次选举失败,如桥业片的21个村成为这次换届选举的重点村和难点村,就是由于部分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大局意识等造成的。由此可见,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都直接影响到了换届选举的质量和效果。
(二)村委工作难度大,部分村干部无所作为。导致村干部完不成任期目标,难以有所作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村干部以为工作越认真、越积极、越坚持原则、就越容易得罪人,因而工作消极,畏难情绪严重,得过且过,缺乏干事创业劲头。二是一些人竞选村干部动机不纯,存在私心杂念,担任村干部的目的就是为了捞一把,不能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重任。三是一些村干部不服从村 1
支部的领导和乡镇政府的指导,乡镇政府布臵工作时,有些村干部总以种种理由为借口,最后,工作都是乡镇政府包办。四是一些村委经济紧张,工作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也是影响村干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三)村务公开不够规范。虽然今年我县头塘、田州、那坡、百育、五村等5个乡镇被评为“百色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乡镇”的称号,从整体上看存在的问题还很突出,一是有的村重视程度不够,村务公开工作的力度被弱化,谈不上规范化管理,与要求差距很大。二是畏难情绪明显,村干部怕麻烦,怕公开后产生新的矛盾,因而一部分村干部对村务公开不热心、不积极。三是公开的形式单调,内容简单,村务公开大多是通过公开栏来公开,但多数公开栏经常都是空白或是几年前的内容,没有按制度定期开放,要检查时才公开应付检查,工作很被动。
(四)大多数村委会集体经济薄弱,全面推进村民自治的能力有限。由于很多村委会集体经济空白,难以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村委会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只能完全依靠村民出资出力。因此,村民自治运作效果不理想,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策与建议
村民自治,不是实行不实行的问题,也不是实行多久的问题,而是如何继续深入贯彻、完善提高的问题,针对当前我县村民自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一)下届换届选举前,要对村委干部进行考核、审计。通过考核,将一些能力强、上任以来为村里作了大量工作、政绩显著的干部公之于众,大力宣传,以避免坚持原则、工作能力强的干部落选。同时要做好选前审计工作,对没有经济问题的干部,还他一个清白;对有经济问题的干部,给群众一个清楚的交待,从而防止把贪污腐败的村委干部再次选入村委班子。鉴于换届选举工作量大,在选前县委、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应早部署、早动手、讲速度、讲实效,审计的重点应放在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村、难点村。
(二)把好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的资格审查关。充分发挥村支部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村党支部书记应当成为村换届选举委员会的成员,担负起组织选举的重任。县、乡、村三级选举机构要配合好严格把关,制定好村委候选人的任职资格条件和资格审查办法,对不符合规定的候选人依法予以取消。一定要让村民选出的村官能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带头执行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的表率,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先锋,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推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三)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把工夫用在平时。重点是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九条的有关规定,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指导各村建立适合村民实行民主监督的硬约束制度,比如按照有关规定应召开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必须如期召开,村民对村财务状况的咨询,村委必须给予解释和答复。要制定村民维权的办法,追究行政不作为者的法律责任。乡镇要督促各村严格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有关规定,该公开的必须及时、全面、彻底地进行公开,真正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公开、公平、公正地管理村务,就能有效排除家族、宗派势力的干扰,村民的各项民主权利也才能落到实处。
(四)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是村民自治运作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只有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村干部的报酬、村集体和乡镇政府要求农户提供的奖金和劳务,才能主要由集体组织承担,农民因集体经济和自治组织为自己带来的利益而减轻负担,因而村民自治组织享有较高威信。由此可见,搞好村民自治,县、乡镇政府必须理清发展思路,为基层选准项目,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才能解决村委会无钱办事的困难,才能增强村委会的服务功能和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凝聚力。
(五)加强对村组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参与意识。由于我县农村经济文化较落后,村民的民主观念、主体意识不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能力都很有限;还因为农村封建家族意识的影响,使得相当一部分村民委员会难以自主地开展工作,不得不对乡镇政府产生依赖感;另外,许多村民包括村干部不能正确理解村民自治,或是自私狭隘,政治冷漠,缺少对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的热情和关注,或是认为自治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把村民自治同国家法律和乡镇的管理对立起来。因此,要提高村民自治组织的自身建设,必须加强对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文化教育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民主素养,使其学会行使民主权利,保证村民自治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
总之,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伟大创造。我们必须不断为村民自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真正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样就一定会有效地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AA县民政局
2006年6月23日
第五篇: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颁布实施以来,村民自治在党和国家的领导支持下,经过广大农民数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现实中因受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与体制的影响,村民自治也逐渐暴露出来许多问题,给基层民主建设带来了很大困难。有鉴于此,本文在界定村民自治的含义、梳理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四点解决对策。
关键字:村民自治问题对策
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制度。从1980年果作村村委会自发成立,到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通过实施,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初步建立起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村民自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实现基层民主,促进三农问题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村民自治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开展,一些引人注目的问题也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村民自治的进程,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对策,否则村民自治就不能深入开展,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村民自治的含义和发展历程
1.1村民自治的含义
关于村民自治的含义,很多学者都做出了界定,比如许勇和于建嵘把“村民自治”定义为“农村基层人民群众自治,即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而白钢,赵秀玲则认为“村民自治除了‘三自’,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外更应该强调自尊、自爱和自由的精神”,[2]“村民是否拥有自觉、自尊、自爱、自由和自决权,是认识和评价村民自治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3]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人为本的精神,把人本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因此村民的自尊、自爱、自由也应该做为村民自治的一个基本方面,在村民自治的研究中被充分重视。在本文中,笔者将采用白钢和赵秀玲对村民自治所做的界定。
1.2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全国范围的改革开放,在城市里推行各项富民政策的同时,在农村确定了以包产到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联产责任制。这项制度不仅打破了集体经济对农村经济的束缚,而且人们的思想也开始解放出来。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1 [1]
制后,农村开始出现秩序失调,公益事业无人关心等问题,迫切需要一个新兴的村民组织,在这种状况下村委会应运而生,拉开了农村村民自治的帷幕。从1980年果作村村委会自发成立直到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通过,村民自治处于没有法律规范的自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仅村委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而且经过试点地区的实践性试验开始向较大的范围推广出去,村民自治的制度在这一阶段也开始初步建立起来,为以后正式立法打下坚实基础。1987年到1990年村民自治的制度逐步完善了起来,学术界对于村民自治的关注也多了起来,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推广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讨论,不仅在理论上为村民自治提供了方向,而且在实践上也促使村民自治的稳步前进与大面积推广。到1990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村都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从这以后村民自治的制度逐渐完善起来,特别是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通过,为村民自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村民自治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已经指日可待。我国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
2.1选举问题
要研究村民自治就要先研究村委会,村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村民依法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干部,是实施村民自治的基础和前提。村委会成员的选举直接关系到村委会对农村的管理,关系到各种促进农村发展的活动是否能顺利开展,是村级权力的集中点。正因为如此,选举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
2.1.1选举模式问题
在村民自治的前提下,村民委员会不再是由党组织和上级直接确定,也不再是由少数人酝酿,协商圈定,而是完全按照村民自己的意愿确定。我国的村民选举基本上已经确立了直接选举,普遍选举,无记名投票选举,差额选举,秘密选举和竞争选举的原则,村委会的海选和公开竞争已经成为农村民主选举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还不完善,法制也不健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然明确规定了由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村委会成员,可是并未规定如何提名候选人,也未规定候选人的名额,这样在“海选”时同一个人可能被选为多种候选人,这时就可以选择其中较低职位参选,其较高职位的选票也可以记作该职位的选票,这就为各类领导展开“工作”、进行“安排”提供了方便,使民主选举失掉其应有的意义。
2.1.2行政干预问题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村民委员会是自治组织,乡镇人民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是指导、帮助和支持的关系。可是在现实中,由于体制残留,思想僵化,利益引导等原因,乡镇政府仍然把村委会看成推行政令的下属机构,过分的干预村委会的选举。造成有少数的村干部是由乡镇党政部门直接任免,还有的虽然不直接任免村干部,可是仍然想方设法干预村委会的选举,例如对选举结果不满意时,乡镇政府要么找借口不予批准,重新安排选举,或者不再经过选举直接任免其他人。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村委会失去了其独立性,实际上变成了乡镇政府的下属机构。久而久之,村民自治就变成了行政控制下极为有限的自治,农民对村民自治就失去了信心,产生厌选情绪,对于村委会干部的工作不予配合甚至加以抵制,农村的工作就很难开展下去。
2.1.3贿选问题严重
所谓贿选是用金钱或其他物质利益来收买选民、候选人和工作人员,从而达到自己多得选票而当选的目的。自从实行村民自治以来,贿选问题就已经存在。豫北山区的一个村就是代表,当村委会主任被问及村里选举是否公正时,该主任摇头叹息说,总的来说比以前要强,农民也很重视村里的选举。但以各种不正当方式拉拢村民投自己票的现象在各个村里都很常见,尤其是一些大村、富村更是如此。[4]贿选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农村民主化的进程,多数贿选出身的村官其初衷并不是为村民谋福利,而是为了家族或自己的私利。这样的村官对于农村建设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2村务公开问题
2.2.1政务公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民的民主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的政治文化长期以来都不怎么注重农民的参与,加之目前村民自治的制度还不健全,导致农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并不高。但是农民对于涉及切身利益的事情还是相当关心的,对于这类事情能够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的热情。江苏省吴江市西草田村乡建造一座桥,修筑与外村相连的村级公路以结束村民摆渡过河和基本上靠小船水上运输的历史,村民对此积极参加讨论,大多数同意和少数不同意的都表明了自己的意见,每户的代表都还在征求意见的表格上表明态度签字画押。大多数村民的拥护使建桥所需的款项顺利筹集到位,桥也又快又好的建了起来。[5]村民关心与他们利益,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一些农村在村级事
务中决策无程序,办事不规范,少数人垄断决策权,已经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很多地方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实际控制了村里大小事务的决策权管理权和执行权,侵吞了村民的自治权。不少村庄的决策和管理在实行村民自治后依然还是由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少数人进行决策,而多数村民被排除在决策之外,尽管设立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但是要么经年不开要么就是小事由村民讨论,村务大事仍由村领导个人决策,这种现象在全国农村还是相当广泛的存在,不利于发挥农民参与政治决策,进行民主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村民自治的深入开展。
2.2.2财务公开
经济因素对于我国乡村民主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国乡村民主的很多方面都证明这一点。在村民自治中,在本文中我们需要阐释明白的是村财务的管理这一点。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也有很多问题:
⑴账目混乱一些乡村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设置总帐、明细帐,会计事项核算不清,收支不实,利润失真。1996年对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306个村的财务调查中发现,白条单据占总数的50%以上,有的高达80%,30%以上的村半年甚至一年只做一次帐,有的甚至多年不做帐,大部分没有固定资产明细帐和存款帐。阳城县村集体固定资产帐目与实际相差9140万元,其中包括无故丢失,外借,以权占用,正常报废而不做帐目处理,责任赔偿,新购买固定资产不入账等。[6]导致村财务不清,给管理增加了难度。
⑵侵占贪污某村党支部书记1995年前后,强行征收费用,肆意挪用公款,吃喝嫖赌无所不能。先是将村砖厂承包给哥哥弟弟3年,村里没得到起一分钱,继而将收取的村民电费,建校的土地费20000元据为己有,再则利用职权插手工程,偷工减料赚得数万元中饱私囊;另外还拖欠民工和运输机构的工资,极尽贪污之能事,被村民们称为“日本人的宪兵队”。山西侯马市辛店村委会主任竟然将20多万公款私存,湾里村的4名村干部虚报冒领1.56万元。[7]这些村干部贪污村财的行为会引起村民公愤,使村民丧失对村干部的认同感,对于党和国家农村工作的开展危害极大。
2.3其它问题
中国的村民自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治形式,是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党支部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和领导机构。党支部对村级事务的领导本应是在宏观上,方针政策性的领导,而不应该过多干涉村里的具体事务,但是由于受传统领导体制的影响,相关法律
规定得不够具体明白,大多数村党支部都把这种领导核心作用理解为由村党支部完全负责村务工作的决策权和决定权。而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把村委会架空了,成为有名无实的组织,没了存在下去的必要。因此农村两委关系长期不和谐,甚至经常激烈冲突。一方面不少村党支部书记大权独揽,不注意支持协助甚至包办、替代村委会工作,完全无视村委会的存在;另一方面一些村委会主任认为自己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比村支书更有群众基础,因此拒绝甚至否定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不服从村党支部的指导,不完成党支部的指示,任意妄为。两委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村领导班子的严重内耗,制约了村民自治的良性发展。完善我国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
3.1加强立法工作,推进村民自治的规范化管理
村民自治就是依法治理。因此加快村民自治的立法建设,健全自治法律体系是当务之急。健全清晰的法律是实行村民自治的必要前提,要尽快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最好能以《村民自治法》取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不仅对村民自治的组织作出规定也对村民自治的制度等作出相应规范。在《村民自治法》中要对村民自治的概念、性质,有选举权的村民资格范围,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组成,召开时间议事规则等作一个详细界定。还要明确村民自治的代议机构和常设机构各自的组织结构及职权范围、村民委员会和各种国家权力机关的隶属或指导关系,包括和党、政、军等部门团体的关系,并对这些关系作出明确的规范。还有其它很多目前不够规范的事项都需要用立法手段加以界定。
3.2转变政府职能,为村民自治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要做到这一点主要是要改革政府体制中的不合理成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这是确保村民自治健康成长的一个很现实的措施。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精简机构,减轻村一级的财政负担,使村有更多的资源可以用在发展自己上。其次要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把该办的事情办好,不该办的就交给别人去办,在大方向给对村委会指导,在具体村务比如计划生育工作等要放手给村委会去做,给村民自治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再次还要改革乡镇政府以上的政府组织,只有自上而下的改革足够彻底,才能给基层组织松绑,给基层干部减压,便于村民自治的实行。
3.3提高村民和村干部的素质,为村民自治培育合格的主体
首先要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普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使农民具备参与民主活动的能力。大力开展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农村的民主政治文化,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农民从传统的宗族意识、权力崇拜意识、依赖意识、臣属意识、散漫意识、自私观念和政治冷漠等落后观念中解放出来并形成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等现代意识,使农民形成参与民主活动的思想意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民主议事能力、民主决策能力、民主管理能力和民主监督能力,使村干部能够掌握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不仅为村民自治打下坚实基础而且也为村民自治提供内在的推动力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现在村级治理的水平保持在“精英治理”的层面上,因此要大力培养农村的政治精英。因为村里的问题由本村精英人物去解决比外部力量介入更容易为村民所接受。这种精英要既懂得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又懂得现代管理方法,又能代表村民利益,领导农村走上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3;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44—49
[2] [3] [6] [7] [8]白钢,赵秀玲.村民自治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3-4,229,230,230-231,231
[4]程建平,粟志强.村民自治之路为何如此艰辛.决策探索,2005,(4):43
[5]薛和.村民自治:实际运行中的矛盾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5,(1):25—28
[9]顾航宇.中国的党政系统与村民自治.行政与法,2002,(8):25
[10]尹焕三等.村民自治面临的社会焦点问题透析——对全国第一个村民自治示范县的追踪考察.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11]黄大卫.村民自治:黄土地上的政治革命.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12]何泽中.当代中国村民自治.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白钢,赵寿星.选举与治理·选举与治理:中国村民自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4]徐勇,徐增阳.论村民自治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4):63—66
[15]方晓悟.村民自治中的若干问题与解决途径.安庆师范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 2004,(2):7—10
[16]陈前.现阶段村民自治运行的困境及其解决思路.三农问题研究,2005,(4): 15—20
[17]钱华.村民自治: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殊途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9—27
[18]吴玉英.村民自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前沿,2005,(3):172—175
[19]董江爱.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困境及出路.三农问题研究:生产力研究.2004,(8):39—41。
[20]毛寿龙,李梅. 三农问题背景中的村民自治.http:// .2006年4 月23日.
[21]刘登高.农民合作社的历史教训和新鲜经验.http://211.91.135.86/ztsy/default.aspx. 2006年4月23日
[22]徐勇.新世纪中国村民自治发展的走向
xianghttp:///Get/minzhu/100056463.htm.2006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