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青少年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研究
题目:关于青少年民族传统文化
单位:
姓名: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研究信阳市光山县北向店中学 黄晓凌 huangxiaoling20092@qq.com ***
关于青少年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研究
摘 要: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 传统文化 美德 教育 中国梦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美德。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坚持主旋律和主导性教育的同时,应当挖掘、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让学生们不断地从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提升我国青少年的综合素养。
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的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 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对青少年进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必将对青少年的思想、认识、价值观以及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提升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锤炼与积淀形成的,其中有许多瑰宝精华值得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授。如《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宽容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为公,治国平天下”的集体主义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精神等等民族传统文化中进步、积极的内容来熏陶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广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青少年道德文化素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为本的根本,就在于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围绕这一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教育,特别是对民族精神的教育。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是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维护统一、崇尚适中、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见利思义、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竞争激烈的时代,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在人才的竞争中,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占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应当认真的加以弘扬。
(三)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应对全球化浪潮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我们不可避免面临国际文化竞争和思想文化渗透的巨大压力。西方文化的冲击已导致部分青少年学生出现民族信仰危机与民族文化虚无感,热捧美国大片、欧美流行音乐,而对民族传统文学不屑一顾。因此在全球化浪潮中,确立并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势,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继承、坚守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一致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影响力,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化竞争力。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无源之水,只有根植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中,不断吸收精华,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改造和超越,才能不断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与体制变迁的需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有机统一起来,为发展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主导意识形态服务。
二、目前广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当代的青少年学生是嘴里念着英文、吃着汉堡、看着大片、玩着电脑长大的的一代,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对于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不重视传统文化认识,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部分学校在对待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上,仍缺乏深刻认识,多数只停留在口头与理论上,学校教育存在只注重“学做事”而轻“学做人”,强调“授业”,而忽视“传道”,在某种程度上学校成了“教育工厂”,“产品”大多知识能力强而道德素质低。而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陈旧的教育方法,青年教师本身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不足,造成了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佳,教师教学不积极。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成为“走过场”。
三、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一)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
完整健全的现代教育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这两者中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是教育的偏颇。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其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要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树立“民族文化进课堂”的观念,开设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中,持之以恒、积极主动地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贴切地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文史哲典籍。天长日久,传统文化自然就能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提高人文素质的思想营养。同时,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值得一提的是还可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 发动家长, 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
(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摒弃传统死板的灌输型教育方法,向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转变
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人生态度、治学态度、生活方式及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荣辱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影响。因此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使学生眼中的教师不仅是一位智者,还应具有贤者风度和人格魅力,指导学生提高治学、做事、律己、交友、待人、处世等方面的修养。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传统方法的效果受到削弱。教师应大胆尝试、努力创新,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形式灵活、内容多样,而且做到了寓教于乐,实现由传统单一的灌输型方法向双向互动的交流型方法的转变。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在良性的轨道上健康、蓬勃、有序地开展起来。
(三)推荐优秀文化产品,建设多形式校园文化,丰富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世界
文艺作品是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优秀的文化产品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都曾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民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应围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轴心,向学生推荐发扬爱国主义、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艺术作品,为学生提供最美的精神食粮,丰富其精神世界。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的熏陶教育功能,对于提高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亦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校园里,经常举办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内容的系列讲座、故事会、民族文艺歌舞晚会、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再次,抓好校园网、校园宣传栏、校报、学生刊物等舆论宣传载体建设,积极宣传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使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地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文化氛围,在不断感染和熏陶中认同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和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文化为当代教育服务。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 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社会公德与传统美德.》
[2] 《法律与道德》
第二篇:传统美德与青少年教育
传统美德与青少年教育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李岚清同志说得好:“凡是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们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出传统道德中“美德”之本,作为学校德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
从当代青少年的实际出发,我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美德教育应当抓住以下三 个方面。
第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种忧患意识又总是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首先,我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虽使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富了起来,但还有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在温饱线上徘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次,21世纪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质的 1
竞争。竞争就要有压力,当代青少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当前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的有利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使青少年具有忧患意识,并把它与责任感结合起来,与“祖国同发展”、“与上海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第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对社会尽责,勤奋刻苦,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特别是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学习、发扬这种美德。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当代青少年是喷薄而出的朝阳,正处在勤学苦练的最佳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而耕”、“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
艺校学生要想占领一流剧院,没有技压群芳、艺惊四座的一流艺术技能技巧是不行的。戏谚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久久为功,方能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只有勤学苦练过硬、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去为人民、为社会尽责。
强烈的责任感要转化为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具体行动,因为人的一生对社会、对人民的奉献主要是通过职业实践实现的。
第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需要下一定的苦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天长日久地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将传统美德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格力量,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古人很重视道德修养,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把自我修养当作每天必须的课程,成为一种经常的习惯。“君子慎其独也”,则是更高的修身要求。只有在不断的自省自律的实践中,道德修养方能得以提高。的确,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往往较注意自己的道德形象,但当一人独处,无人管束时,仍能严守高尚的道德标准,这就很不容易了。比如,上海要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社会风气、市民素质也应是一流水平。严格执行“七不”规范,条条都需时时“慎独”。一日三 省,独处谨慎,没有“下不为例”、“我比他好”的任何松懈,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七不”,进而以更高的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也是青少年对民族、对社会、对家乡应尽的责任。
自觉、长期地进行修身养德,是完善高尚人格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对个人的素质要求,更是时代对青少年的要求。在生活中修炼、磨硕自己,是一个人能力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基本保证。
第三篇:中学历史教学应加强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应加强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教学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在这一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通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旨在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从而更好的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仁爱诚信,勤奋创新。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在这一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学历史教学理应承担起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提高现代公民道德素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充分重视和挖掘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通过从古到今美德史实的感化达到道德教育和品性陶冶,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历史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应加强对学生爱国爱民意识的教育。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裕,在追求物质和金钱的过程中,私欲难免膨胀,人情往往淡漠,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爱民教育,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爱国主义是把民族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何时何地,祖国永远是最重的砝码。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正因为具有爱国主义的坚定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而受到人们的崇拜敬仰,他们留下的关于爱国的美言佳话,更是被人们代代相传和颂扬。有为国家富强不怕长路漫漫而愿上下求索的屈原,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誓死抵抗外来侵略的戚继光,为维护民族利益在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高大的身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邓世昌林永升,为变法富强而愿流血牺牲的谭嗣同。民族英雄张自忠表示为国与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有高呼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革命烈士夏明翰。正是有无数坚定信念的夏明翰式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把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拖出了可怕的地狱。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与同时代人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时。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一生三起三落,在蒙难受辱时,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沉着坚韧,缘于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种质朴的情怀时刻激励着每个中国人的爱国热忱。无数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讴歌这些历史人物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教育学生要仁爱诚信宽容友善。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培养学生的仁爱宽容精神,诚信友善品格十分重要,缺乏仁爱和宽容,人们之间难以形成和谐关系;没有诚信友善更无从建立和谐社会。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源远流长,《尚书》中有容,德乃大体现了这种仁爱宽容的精神。孔子曰: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的兼爱,推崇一种天下之人皆相爱的和谐思想,即强不执弱,众不却寡,富不欺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以宽容仁爱之心对待别人正是一个人高声品格的表现。
诚信建设离不开诚信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诚信故事。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曾参杀猪示诚信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资源。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像车子的轮中无轴一样不能行进。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失信不立,轻诺民寡信,言必信,行必果。这些有关诚信的格言警句,深刻反映了诚信原则的重要性。
教育学生要勤奋好学,勇于创新。勤奋好学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苏秦刺骨悬梁,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借光,这些古老的故事仍然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孔子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三上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充分利用时间的一种学习方法,乃马上,枕上,厕上,争分夺秒,积少成多终成一代文学大师。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了勤学的道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源泉,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上长期领先于世界,与中华民族的一批优秀人物紧跟时代潮流,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是分不开的。商鞅以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精神在秦国推行变法,虽身遭车裂,却决心坚定,为秦国雄霸天下成就帝业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时弊,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厉行革新图强,其勇于进取,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为后人所推崇和敬仰。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民族危难之际,更是抛弃了华夷之防的传统观念大胆提出了向自己的敌人学习的想法,迈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风。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
教育学生要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我们仍然不富裕,就我国的人均占有资源来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劳俭朴,艰苦奋斗。勤劳是创造财富探求未知的巨大力量,俭朴是我们民族历来推崇的美德。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奉公以勤,律己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墨子主张节俭、节葬、非乐,反对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是经验的总结,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豪华人之大恶。汉文帝隋文帝崇尚节俭,影响了西汉初和隋初的社会风气,经济一度繁荣。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奋斗的革命岁月里更是形成了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正是凭借艰苦奋斗的作风,才取得革命的胜利,艰苦奋斗成为我党的优良传统。
教育学生要立志自强,一个人的志向高低决定其取得成功的大小。古人云,志当存高远,志不强者智不达。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人各有志,但这志惟有以天下百姓,国家民族为出发点才符合民族的传统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以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为己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是个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强使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强使他们的美名流芳百世,越是在逆境中,这种自强精神越显可贵。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成,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成大业,司马迁受腐刑之辱,仍发奋作《史记》。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立志自强的品格特性。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学习历史是弘扬和继承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只有深入挖掘民族传统美德精神的内涵,用丰富生动的史实加强对学生高尚品格和良好道德的教育,以便更好的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第四篇: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
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丁家桥小学
一、活动背景: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和传统民族精神教育与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机整合,学校将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将活动的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娱乐性、创新型融为一体,让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浸润学生的心灵,不断提高师生文化素养。
二、活动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在师生中形成以先贤为楷模,勤勉学习,奋发有为,立志成才的思想;形成“人人诵读国学经典”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我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学自强的优秀品质,与小学作文教学个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让经典诗词更好地引领我校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三、活动意义:
1、引导学生诵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经典诗词、论语,吸取终生受益的知识精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优雅的气质,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2、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诵读中使低年级学生
扩大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使高年级学生感受经典诗文的博大精深。学生养成天天诵读的习惯,逐步使学生能够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3、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诵读,全面提高师生的人文素
养。
四、活动内容:
《经典论语》、《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小学生古诗文诵读》以及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经典故事等。
五、活动实施:
1、组织领导
组长:崔连俊
副 组 长:郑立娟
组员:各班语文老师
2、职责:
组长负责全校经典诵读的全面工作;副组长负责诵读活
动的开展与日常管理、检查;组员负责协调经典诵读工作的开展和本班学生的诵读活动,以及活动安排与落实。
3、活动时间及方式
(1)每周安排两次诵读时间,分别在每周二、周四第二节课后时间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坚持学习、诵读国学经典。
(2)充分发挥其他学科的课堂渗透作用。“经书不厌百
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对于一些典故和字的读音,教师要做适当指导。
(3)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创造性的开展
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充分利用诗歌朗诵比赛、经典诵读比赛以及德育系列活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
4、活动展示
(1)集体诵读展演:定期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经典诵
读比赛等形式展示教师、学生在参与诵读经典上获得的喜悦与成绩。
(2)读书笔记展示:主要以学生习作为载体,展示读
书心得,彰显人文教育。
丁家桥小学国学经典诵读领导小组2012年4月
第五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男:尊敬的各位老师,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男:我是63中队的高梓恒
女:我是光夏,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男:在九月的晨曦中悄然苏醒,秋意已经布满了床边。凉爽的秋风、金黄的落叶,我们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女: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男: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女: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男: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女: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秋节从2011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男: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女: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男: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圆月知人心,和家人共进一顿晚餐,为远在他乡的亲人送上真诚的祝福,是中秋节最重要的章节,家庭主妇把一大块月饼切好,为远在异乡的亲人留下一份思念,举杯共进,分享点点滴滴地家常事,说说生活中的烦恼,也是情感最真诚的吐露吧!
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学们,勿忘传统佳节,让我们分享共同的喜悦和欢乐!
男:老师们,同学们。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每个民族长期积累的文化传承,传统节日蕴涵着民族的精神。蕴涵民族的价值取向,蕴涵着民族的文化根基。女:作为当代学生,我们不仅要了解传统节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传统节日背后所蕴藏的价值。“时尚的东西是眩目的,但民族的东西才能长久。”男: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年的中秋节又适逢祖国63华旦。真是双喜齐至。此时此刻,我们也更加期盼祖国统一,民族昌盛,国泰民安。
女:最后,预祝大家中秋快乐,合家团圆!
男:今天的升旗仪式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