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国年节民俗旅游文化
浅谈中国年节民俗旅游文化
科目:世界旅游文化
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曾祥波
浅谈中国年节民俗旅游文化
摘要:
通过论述我国年节民俗文化,知道民俗节日在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民族息息相关,不同的民族,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有着不同民俗节日。民俗节日也会因为地域不的不同,方式也有所差异。但是大同小异,不管是什么的民俗,都是人们追求幸福,健康,和谐的方式,一种寄托希望的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慢慢地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各种民俗节日在不断地传播到各地,让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民俗,不一样的民族文化。通过旅游的方式,使得我们的民俗节日在新时代的潮流中得到发展,得到保护。
关键字:民俗节日 旅游 文化 旅游资源 保护
一、民俗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 都各有特色, 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 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 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二、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 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 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 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 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 都带有浓厚的娱乐
性质。在旅游活动中, 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 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三、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 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 对于国内游客来说, 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 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 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海外华人来说, 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 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 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高的旅游价值。
四、中国主要的传统民族节日
(一)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1、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俗称“年节”、“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汉族外,蒙古、壮、布依、朝鲜、侗、瑶等族都过此节。
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春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在外漂流的游子,每逢春节都不远千里赶回家吃团圆饭。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其主要活动室燃放花炮烟火、张灯、观灯、赏灯,故又称“灯节”。清明节
2、清明节
又称聪明节、踏青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节期在公历每年4月5日前后。清明节的民俗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2、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汉族民族传统节日。相传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每年阴月五月初五举行。
3、中秋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中秋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是汉族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
(二)主要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风俗
1、满族
2、蒙古族
蒙古族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游牧地区牧民多住圆形穹庐的蒙古包。主要的节日有“那达慕”大会。一年一次,每次一至数日,多在夏秋牲畜肥壮季节择日举行。主要的活动项目是射箭、摔跤、赛马比赛。
3、回族
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古尔邦节和开斋节是回族的两大主要节日。“古尔邦”,也称“宰牲节”和“献牲节”。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古尔邦节这一天,人们要宰牲献祭。
开斋节也叫“尔德节”。也是回族隆重的节日。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10月1日为开斋节,回族人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人们在居住区域内,挨门串户地互致节日问候,家家户户炸制“油香”和“鏾子”等食品,宰杀牛羊用来招待宾客亲朋,互相馈赠。
4、壮族
“歌芋节”是壮族的民间传统歌节,多在春、秋两季举行,为期数天。每逢这天,房源十余里的男女青年汇聚传统的歌场,各村寨分为男队、女队,以歌传情,通宵达旦。还有举行抛绣球、碰红蛋、踢毽子、抢花炮等活动。未婚男女长于此寻找意中人,交换信物,再经父母请媒说亲。
5、黎族
黎族的主要节日有“三月三”,因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故名,是预祝“山兰”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男女青年自由交往的日子,在节日里,黎族人往往举办赛歌会,篝火晚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
6、苗族
苗族的主要节日“芦笙节”。节日期间还有斗牛、赛马、文艺表演、球类
比赛。青年男女在一起对歌,建立友谊和爱情。
此外,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的“火把节”等。
五、目前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现状
1、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为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主动向世界敞开大门,各国文化进入中国,产生了对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的冲击。在强势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2、西方的一些节日大多以自娱自乐为形式,注重热情奔放的情感追求,过节方式洋溢着狂欢和自由,比较迎合年轻人的心态。而中国节日虽然也注意创造欢乐祥和的气氛,讲究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总更趋向于实用理性,尽量用理智的行为去指导情感的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不少节日还讲究礼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很繁琐的一套礼仪,稍不注意,很可能会让长者找出晚辈的无礼之处,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媒体、商家为捕捉商机,大肆宣传,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制造影响。这样做法本来无可厚非,但却在无形中助长了圣诞的气焰,为“洋节”推波助澜,使它们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似乎更要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4、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心理、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
5、一些国人“崇洋”的思想在作怪。一些国人总以为只要是外国的东西便是好的,因而,“洋节”当然会比“土节”更有情趣,更罗曼蒂克。他们将一些国外的东西一任搬来,不分国情,不理会传统,只要沾上“洋”字便大肆流行起来。仿佛只有这样,才更能显出自己的“洋气”,才更能与世界接轨。
六、民俗节日未来的保护
民俗文化是民族和地区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全面展示了该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民俗文化进入“文化遗产”的概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中,“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以及“文化空间”,可以理解为“民俗
文化”的另一种解读。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民俗”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中一个类别。
民俗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综合性、活态性和地域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其自身即是当地文化传统的“生态”。民俗文化综合了当地多种传统文化形态,既有历史在当代社会的映射,又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形态,民俗文化是当地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整体性保护原则来说,民俗文化可以成为当地诸多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曲艺、技艺、美术、游艺等类别项目,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通过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带动其他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发展。
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历史城市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城市建设,已经从传统的“功能城市”,转向建设“文化城市”,让特色文化成为城市的名片。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遗产,是该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特征。恢复和弘扬本地区的民俗文化传统,理应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选择。
陈春福 陈纬波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南海出版公司 2008年
汪欣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端午节”的申遗与保护为例新闻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第二篇:民俗旅游有四大主要文化功能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民俗旅游有四大主要文化功能,即民俗旅游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传承,民俗旅游有助于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民俗旅游可以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俗旅游能够增传统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民俗包括风情民俗、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建筑风格、民间歌舞 等。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是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比较接近生活中自然形态的东西。说道婚庆这个民俗,我的家乡乐亭有一套独特的风味,在旧时代,代,乐亭县男女婚嫁向以“门当户对、贫富相宜”为传统。议亲不用婚书,一言为定。媒人根据两家经济状况相当,属相相合,进行提亲。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则邀媒为证,互相宴请,名曰“会亲”。八十年代、风气有所转变、男女双方选择对象注重志向与兴趣相投。进行方式,多为介绍人牵线,然后男女见面商谈,也有男女自由恋爱、争得家长同意即可定婚,结婚。在彩礼上,除少数人还要高价彩礼外,大多是男女双方互赠纪念品。结婚时,男方或双方出钱买些常用家具。结婚仪式也剔除了一些封建糟粕。从凤冠、花轿、跨火盆、拜天地、入洞房,到如今的婚纱、名车、酒席、旅游,婚庆文化随着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文化积淀和历史演变形成了一个特色的婚庆文化。我国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国情、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民俗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创造成果,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应付各种环境、满足各种需要而不断积累起来的一种社会创造物,是没有个人版权所有的群众文化积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品格、原始文化品格、生活属性品格、动态积累品格、历史传承品格和地域变异、阶级阶层变异等多重品格.是一种始终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重视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民俗对继承和弘扬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乐亭大鼓><民俗
第三篇:节日民俗旅游
节日民俗旅游
今年选择了“中国民俗旅游”这门公选课程学习,从衣食住行各方面了解民俗与旅游的关系,课后查了一些资料,在这里谈谈节日民俗。
首先,节日是一种具有民俗意义或者纪念意义的社会性活动的日子,一般有固定的日期,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在中国有许多常见的节日,包括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春龙节(龙抬头)、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等,现代节日如三八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外来民俗节日如情人节、母亲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还有伟人的诞辰和忌日、国际组织规定的活动日等等。其次,节日包含民俗节日、节日民俗,民俗节日必然有节日民俗内容,但节日与民俗节日的范围广狭有所不同。节日有民俗节日,也有非民俗节日;节日的内容可以是民俗内容,也可以是非民俗内容。民俗节日则是具有民俗性的节日,是节日的主体。民俗节日和节日民俗一个强调节日,一个注重节日中的活动内容。
纵观节日民俗的形成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形成受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时”是指节日在历法中的日期,“空”是指节日流行地区的地理条件,它们是影响节日民俗构成的基础;
二、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生产性节俗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的节日习俗受农事活动的影响,如春季有迎接春耕的节日典礼,秋季有庆贺丰收的节日典礼。社会生活对节日民俗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我国古代社会,鬼神迷信思想盛行,求神拜佛、问卜占卦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大量这方面的习俗。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人际交往,每当逢年过节都会走亲访友,登门贺岁,这些都显示了社会生活在节日民俗形成中的重要影响。
三、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历史事件与传说也是影响节日民俗形成的因素之一。如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青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种种传说多数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可是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却是纪念成原的说法;于是在端午节就形成了祭祖屈原、赛龙舟的风俗,它显然受到历史传说的影响。
四、文化传播的影响,一种是通过自然的文化传播形成的节日民俗,如汉族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这些节日。另一种传播是人为的,主要是宗教性的节日传播。在我国,通过人为途径传播的宗教节日主要是小乘佛教节日和伊斯兰教节日。以上节日民俗的形成原因在实际情况下往往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对节日民俗的形成发生作用。
节日民俗也有其自身的特征,一、节日民俗事象特别丰富,具体体现在时代跨度大、数量多、内容丰富;
(二)体现主体文化精神,具体表现在重亲情重人伦、注重人际交往、群体意识较强 ;
(三)起到调节社会生活的作用,包括改善和调剂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和调节人们的精神活动。
按民俗节日的分类标准的不同,可以分成几类不同的节日。按节日的来历分类,可以分成传统民间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古尔邦节等,外来民俗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新兴节日如潍坊风筝节、青岛啤酒节、合肥的龙虾节;按节日的族属分类,可以分为单一民族的民俗节日如藏族洗澡节,跨民族的民俗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火把节等;按节日的时代分类,可以分成历代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及节日民俗如春节、元宵节、端午、重阳、中秋等节日,历史上曾经出现、现在已消失或渐趋衰亡的民俗节日,现代新兴的民俗节日和节日民俗;按节日的主体分类,可以分成农事类节日如傣族泼水节、中秋节、火把节等,宗教、祭祀类节日如浴佛节、开斋节等,纪念类节日,文化游乐类节日如那达慕大会,庆贺类节日如春节,商贸类节日如白族的三月街、现代的啤酒节、美食节等,生活社交类节日如哈尼族姑娘节、苗族芦笙节。
时近端午,以端午节为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由此可见,节日民俗形式种类多样,节日是旅游的载体,也因为节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节日期间人们有较多的闲暇时间、节日期间人们的消费观念异于平日,所以节日是最吸引旅游者的旅游佳期,旅游也促进新兴节日产生与发展。
第四篇:民俗旅游作业
举例说明陕北民俗旅游的文化特征,并谈谈对民俗旅游的设想和建议 答:
一、陕北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我浅谈一下陕北民歌作为其中一项民俗旅游资源所体现的文化特征。
陕北民歌是陕北这一地区特有的歌唱艺术形式,其种类很多,其中高亢、豪迈、嘹亮是它的典型特征!它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情感的结晶。展现的是世世代代陕北劳动人民的文化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黄土高原文化的反应: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独特的黄土高原的高
原文化,形成了陕北民歌苍茫、恢宏而又奔放的演唱风格;而陕北
民歌独特的演唱风湿和情感表达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地方的风格和
特色。
2、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交融带,陕北民歌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它是华夏名额的发祥地之一,它是一种我国传
统的民间艺术文化。
3、是陕北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写照:贫瘠的土地、艰辛的生存环境,磨练出了陕北人的诚实豁达、宽厚实在,而陕北民歌用它那纯朴明
快的音乐表达出了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它是陕北人民
创作的最贴近百姓心灵的文化形式,它勾勒出的是陕北人民一代又
一代的乡情、恋情和风情。
4、是陕北民俗文化的记载和生动情景的描述:在陕北民歌中,可以明
显的发现其所歌唱的与陕北民俗之间的密切联系。如“干哥送干妹”体现了其反应的岁时节令等等。
5、反应了陕北特有的语言文化:陕北方言。
总体来看:陕北民歌是陕北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陕北民歌那悠长的歌声、回肠荡气的音调,有无尽的沧桑、绵延的情思与豁达爽直的艺术魅力。无论走到哪里,唱起了陕北民歌,都能使人的精神受到激励,情感得到升华!
二、我对民俗旅游的设想和建议: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日益趋向于个性化,而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以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旅游需求。而民俗旅游它体现的则是某一旅游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为了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不同类型的民俗旅游资源,我有以下的设想和建议:
我的设想:开发民俗类旅游资源立足的是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因此,搞好了这一项事业,将有利于促进地方社会文化建设、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凸显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从经济层面讲,又会壮大文化产业,实现当地经济增长。
我的建议:
1、从个人角度:要善于发现并保护和宣传当地民俗类旅游资源,让自家的文化走出去。
2、从旅游企业角度:加强与旅游专家学者的合作,研究和制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战略。
3、从政府角度:要给以政策的支持,积极配合旅游企业,同时也要加强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第五篇:发展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葬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富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都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发展民俗文化的旅游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要坚持文化保存原则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的反映文化与真实的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要坚持经济效益原则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才是决策关键。人口活动大的区位选择是关键。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但在全国范围之内几乎找不到一处相同的民俗文化。这就说明各个角落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正好作为开发民俗旅游的丰富资源。
宗教旅游。宗教活动是民俗活动,牵动着中外男女的视线,宗教活动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中国著名的佛山道观以及各种庙会,吸引着千万名旅游者的心。田园式旅游。对于烦腻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的城市人来说,通过田园式旅游,来调节一下精神生活。田园式旅游把劳动、生活、科技、文化、知识融为一炉的最好的实践与体验,不仅极富情趣、教益,而且也很浪漫、清雅。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要因地制宜,发掘特点,不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应就地取材,深度挖掘当地的民俗资源,并展现当地的生活现实。这才是民俗文化旅游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