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提升我区民俗旅游文化内涵的建议
关于提升我区民俗旅游文化内涵的建议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局限于风景名胜、美食购物,更多的是选择有品位的休闲游、有趣味的近郊游和有文化的民俗游。由于我区在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的同时,注重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我区民俗旅游原始风格越来越纯,历史氛围越来越浓,地方差异越来越大,生活气息越来越足,成为北京独具特色民俗旅游资源。强大的民俗文化旅游生命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外游客,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求新、求异、求奇、求知、求乐、求真的客观需求,来怀游客车轮子越走越远,农民钱袋子越鼓越大。2010年。面对异常活跃的民俗旅游业,一位诗人热情讴歌:柔水粼粼四月天,雁栖渤海育怀山。不夜幽谷虹鳟美,青龙入峡任盘旋。农庄好运有八宝,箭扣险境无。。但是,伴随着风光无限的民俗文化旅游热潮,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规划欠缺。一些地方不管有没有开展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的条件都在一哄而上所谓的民俗文化旅游。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相关部门对这种现象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从而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指导。对旅游项目的上马缺乏认真的论证,对旅游的一些硬件设施和基础条件没有进行良好的改善,造成旅
游景点道路难行,基础条件简陋,缺乏相应的接待能力,很大程度地影响旅游者的热情。
2.保护欠缺。过度开发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受到破坏,有些地方对于现有的民俗文化景点保护不力,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多数民俗文化旅游景点,既具有别样的民俗风情又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景区都是超负荷的接待游人,黄金周更是人满为患。加之国人的不良旅游习惯,更给景区的保护雪上加霜。一些典型的民族习惯正在消失,无法形成旅游产品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3.民俗欠缺。一是项目少。民俗文化旅游与一般旅游的区别在于民俗特色,要使游客与当地居民有良好的互动,才能使这一特色充分发挥。而在一些旅游景点,供人们观赏浏览的多,缺乏体验性产品。如在一些“农家乐”、“渔家乐”旅游项目中,多数是尝尝农家饭、渔家饭,而真正能够体验农家、渔家生活的却不多。二是模仿多。多数模仿者,同样由于经济原因,往往是对建设的质量不太重视,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笑话,使所谓的民俗文化旅游不伦不类,贻笑大方。三是“伪民俗”,采取杜撰附会的方法把一些原本与旅游景点毫无关系的的民俗物硬贴上去,使民俗景象、人物典故、神化传说等与该景区产生相关的联系。伪民俗既会误导游客,给游客以错误的信息,有会混淆视听,不利于一些历史人文遗迹和民俗风情的保护。
为此建议:
1.科学规划。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功能和宏观调控功能,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做好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论证和规划,协调各方面关系,牵头做好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创造出和谐的旅游环境。使民俗文化旅游在一个正确、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2.科学保护。要树立长远眼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首先要保护好旅游资源不被破坏,适当控制旅游人数,特别是在黄金周、小长假期间。在这方面九寨沟景区的一些措施值得推广,如每天限制进沟人数,禁止外来车辆如沟,只允许景区的绿色环保车来回运送旅客。此外,还要改善旅游的自然条件,提高旅游质量,使游客高兴而来,尽兴而归,实现民俗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确保可持续性发展。
3、科学创意。民俗游在让人饱览自然美景的同时,更多的是让游客增长知识,丰富见闻,陶冶情操,因此,从这个意义讲,民俗游就是文化游。做到这一点:一要杜绝粗制滥造。使每个民俗游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千景一面,抄袭雷同;二要加强行业自律。教育培训好景区的从业人员,使他们掌握景区的民俗特色和人文常识,改善服务水平,做到文明经营;三要提升文化品位。在景点建设上,精益求精,突出景点的文化味道;在景区经营上,突出品牌建设,增加民俗文化旅游加价值,有效防止后来者的刻意模仿,使我区的民俗游成为
真正的民俗文化游。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基本含义。
因为人类生活的地理位置不同,社会发展不平衡,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各个族群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有着各自的发展印迹,其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我国自古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礼记》中记载“五方之民皆有性也”。
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钟敬文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民俗。他说“所谓民俗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那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民俗;其次,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再次,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民俗是行为文化的重要成份,它属于文化的表层结构。我们认为,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或一定区域中的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并世代传承、发展并具有民族和区域独特性的文化事象。
旅游是有人类以来的一种古老的行为方式。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旅游应该是一种通过地理位置上的转移,对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遗迹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的活动。因此,可以说民
俗文化旅游就是在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内容的旅游活动。是以本民族、本地区有独自特色的生活习惯、民间文化艺术、礼仪习俗、村寨民居、巫摊歌舞、神灵信仰、服饰装束等在内的传统民俗事象作为一种对旅游客体的吸引和感召,并使旅游客体产生一定的共鸣和互动的休闲娱乐活动。一个地区的民俗其民族特征越鲜明,原始风格越纯,历史氛围越浓,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就越有可能成为特色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分类。
1、山水风光民俗游。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壮丽的山河,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本身就是极佳的旅游资源。不仅如此,多数江河山岳往往同时又有美丽的传说或历史典故渗入其间。如杭州的西湖,由于山湖相映、塔寺相连、风景秀美,同时又流传着许仙与白娘子、范蠡与西施的传说或故事,给美丽的西湖增添了一道神奇的色彩。同样,泰山上的五大夫松因与秦始皇有关而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感。
2、民居风情游。由于居民所生活的区域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及气候的变化,造成了不同区域的民居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如周庄的江南水乡建筑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竹楼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北京是封建皇帝居住地,红墙绿瓦和遍地的四合院是其民居特色,因此,北京旅游界一度推出了“胡同一日游”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3、饮食文化游。民以食为天,中国美食享誉世界,满汉全席让食客大块朵颐。中国菜系由湘菜、粤菜、鲁菜、川菜等组成,每个菜系又有体现各个地方的特色流派。各个地方、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所谓的饮食文化,如各种美食节。这种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成为吸引游客光临的重要的旅游资源。
4、礼仪活动游。中国是著名的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从西周的周公制定礼仪制度,到孔子恢复周礼,各种礼仪制度非常规范和严格。社会发展到现在虽然已经废除了过去的一些繁文缛节,有些还是保留至今,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已是很难看到,所以成为比较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如每年在孔子诞辰日举行的祭孔活动和全球华人祭拜炎黄二帝的活动。这些礼仪活动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往。
5、节庆民俗风情游。中国也是一个节日丰富的国度。56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是集中反映民俗民风的窗口。如回族的开斋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在节日期间,各族人民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欢庆,这无疑也会成为其他民族和国外旅游者趋之若骛的旅游资源。
第二篇:浅谈中国年节民俗旅游文化
浅谈中国年节民俗旅游文化
科目:世界旅游文化
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曾祥波
浅谈中国年节民俗旅游文化
摘要:
通过论述我国年节民俗文化,知道民俗节日在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民族息息相关,不同的民族,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有着不同民俗节日。民俗节日也会因为地域不的不同,方式也有所差异。但是大同小异,不管是什么的民俗,都是人们追求幸福,健康,和谐的方式,一种寄托希望的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慢慢地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各种民俗节日在不断地传播到各地,让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民俗,不一样的民族文化。通过旅游的方式,使得我们的民俗节日在新时代的潮流中得到发展,得到保护。
关键字:民俗节日 旅游 文化 旅游资源 保护
一、民俗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 都各有特色, 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 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 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二、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 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 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 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 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 都带有浓厚的娱乐
性质。在旅游活动中, 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 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三、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 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 对于国内游客来说, 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 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 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海外华人来说, 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 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 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高的旅游价值。
四、中国主要的传统民族节日
(一)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
1、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俗称“年节”、“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汉族外,蒙古、壮、布依、朝鲜、侗、瑶等族都过此节。
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春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在外漂流的游子,每逢春节都不远千里赶回家吃团圆饭。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其主要活动室燃放花炮烟火、张灯、观灯、赏灯,故又称“灯节”。清明节
2、清明节
又称聪明节、踏青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节期在公历每年4月5日前后。清明节的民俗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2、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汉族民族传统节日。相传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每年阴月五月初五举行。
3、中秋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中秋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是汉族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
(二)主要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风俗
1、满族
2、蒙古族
蒙古族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游牧地区牧民多住圆形穹庐的蒙古包。主要的节日有“那达慕”大会。一年一次,每次一至数日,多在夏秋牲畜肥壮季节择日举行。主要的活动项目是射箭、摔跤、赛马比赛。
3、回族
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古尔邦节和开斋节是回族的两大主要节日。“古尔邦”,也称“宰牲节”和“献牲节”。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古尔邦节这一天,人们要宰牲献祭。
开斋节也叫“尔德节”。也是回族隆重的节日。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10月1日为开斋节,回族人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人们在居住区域内,挨门串户地互致节日问候,家家户户炸制“油香”和“鏾子”等食品,宰杀牛羊用来招待宾客亲朋,互相馈赠。
4、壮族
“歌芋节”是壮族的民间传统歌节,多在春、秋两季举行,为期数天。每逢这天,房源十余里的男女青年汇聚传统的歌场,各村寨分为男队、女队,以歌传情,通宵达旦。还有举行抛绣球、碰红蛋、踢毽子、抢花炮等活动。未婚男女长于此寻找意中人,交换信物,再经父母请媒说亲。
5、黎族
黎族的主要节日有“三月三”,因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故名,是预祝“山兰”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男女青年自由交往的日子,在节日里,黎族人往往举办赛歌会,篝火晚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
6、苗族
苗族的主要节日“芦笙节”。节日期间还有斗牛、赛马、文艺表演、球类
比赛。青年男女在一起对歌,建立友谊和爱情。
此外,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的“火把节”等。
五、目前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现状
1、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为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主动向世界敞开大门,各国文化进入中国,产生了对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的冲击。在强势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2、西方的一些节日大多以自娱自乐为形式,注重热情奔放的情感追求,过节方式洋溢着狂欢和自由,比较迎合年轻人的心态。而中国节日虽然也注意创造欢乐祥和的气氛,讲究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总更趋向于实用理性,尽量用理智的行为去指导情感的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不少节日还讲究礼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很繁琐的一套礼仪,稍不注意,很可能会让长者找出晚辈的无礼之处,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媒体、商家为捕捉商机,大肆宣传,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制造影响。这样做法本来无可厚非,但却在无形中助长了圣诞的气焰,为“洋节”推波助澜,使它们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似乎更要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4、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心理、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
5、一些国人“崇洋”的思想在作怪。一些国人总以为只要是外国的东西便是好的,因而,“洋节”当然会比“土节”更有情趣,更罗曼蒂克。他们将一些国外的东西一任搬来,不分国情,不理会传统,只要沾上“洋”字便大肆流行起来。仿佛只有这样,才更能显出自己的“洋气”,才更能与世界接轨。
六、民俗节日未来的保护
民俗文化是民族和地区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全面展示了该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民俗文化进入“文化遗产”的概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中,“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以及“文化空间”,可以理解为“民俗
文化”的另一种解读。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民俗”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中一个类别。
民俗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综合性、活态性和地域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其自身即是当地文化传统的“生态”。民俗文化综合了当地多种传统文化形态,既有历史在当代社会的映射,又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形态,民俗文化是当地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整体性保护原则来说,民俗文化可以成为当地诸多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曲艺、技艺、美术、游艺等类别项目,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通过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带动其他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发展。
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历史城市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城市建设,已经从传统的“功能城市”,转向建设“文化城市”,让特色文化成为城市的名片。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遗产,是该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特征。恢复和弘扬本地区的民俗文化传统,理应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选择。
陈春福 陈纬波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南海出版公司 2008年
汪欣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端午节”的申遗与保护为例新闻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第三篇:提升文化内涵 创建和谐校园
提升文化内涵
打造和谐校园
---------和谐的音符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所谓和谐校园,就是民主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安全稳定得到长久维护;就是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就是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迅速良性发展,师生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切实得到改善和提高,使优者更优,困难与弱势群体得到尊重和支持。
我们南关学校就是在山丹教育发展和学校布局调整的历史时期,是由原来的南关小学和培校初中部合并而成的一所九年制学校。学生生源来自清泉镇南关、南湖村的工商户和粮农家庭,人们称之为城区中的“农村学校”。但是,我们也有自己具大的办学优势,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梯度的办学模式,既给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摇篮。同时,也给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学生成长循序渐进,教师相互协作,共同前进。逐步形成了师生,生生,家校,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学校领导关心教师,注重教师发展空间和生存状态,体现人文关怀,老教师精心指导青年教师,甘为人梯,使教育教学秩序忙而不乱,活而有序,从而形成了风轻气正学校育人氛围。所以学校合并后仅仅过去一个年头,但喜报频传,催人振奋。这些都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强劲音符,从此使南关学校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求真、诚信、务实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我们南关校人不懈的追求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
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和谐即美,它是一笔可供开发的精神财富。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和谐去寻求一种秩序,使学校与社会、家庭达成默契,形成合力,真正发挥出“育人”的整体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办学的“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源于这所学校的“传统”,又不拘泥于它的“传统”。它是在宏观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之上的微观思考,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同时,它又要具体可感,具有可操作性,易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被全体教师认同和追求,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北大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影响着所有进入北大的人,历经百年不衰,与时俱进,至今已成为北京大学发展的灵魂,北大也逐渐成为中国一个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中心。
以“和谐”为理念的学校文化,它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又要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
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老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它包括学校的教代会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行为规范等。
学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它的重点是建设之后的运行与参与。具体包括大家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认同,它对每一个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激活。
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首先是教师文化。一方面我们要优化、美化校园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浓郁而温馨的氛围,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精神应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流!
其次是学生文化。没有学生参与的文化,不能称其为学校文化。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关系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从内容上说,学生文化包括德育文化、学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文娱体育和审美文化、生活与心理卫生文化等。在学生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发掘人的创新潜能与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相结合,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积极向上求进步;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和探究; 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在具体工作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生手册》的制定、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制定班纪班规等。
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等,它是学校文化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具体包括学校建筑文化的建设,如学校建筑的布局,各种建筑物的命名,校门、大型壁画、各功能室的设计与布置;学校绿化与美化,如学校绿化景点、学校雕塑的创作设计与修建、学校内部的陈设与布置,如学校教学楼、教室、走廊的布置,学校传播设施,如学校标志的设计与制作,校园网、黑板报、橱窗、阅报栏、标语牌、校报、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设备设置等。如果这些学校的硬件都具备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群体成员的观念与行为。
同时,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打造和谐校园文化,我们还从这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突出“一个主题”,即突出德育工作这一主题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希望工程,是造福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几年来,我校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作用,多管齐下,常抓不懈。每学期开学后,学校领导班子都要召开德育工作专题讨论会,研究制定德育工作目标和计划,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坚持实行教师师德在评先表模、评优晋级中的一票否决机制。同时,把德育工作贯穿与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之中,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二、确保“两个到位”,即确保人员和资金到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始终确保人员和资金两个到位。首先,一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四条线”管理,即“书记、政教主任”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校长、少先队辅导员”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学生会、班主任”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派出所”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员网络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网络建设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其次,为保证校园文化所需资金,学校领导参谋到位,汇报及时,宣传得力。即从“三勤”入手,“手勤多写”,大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嘴勤多说”不厌其烦地找县教体局、村党支部、村委会当“说客”,讲外地经验;“腿勤多跑”不分白天黑夜,节假日,还是星期天,一有空就往领导处汇报工作,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在“三勤”的力量推动下,我校先后筹措资金
万余元,改善了办学条件,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能顺利地进行和发展。
三、优化校园“三境”,即优化校园环境、班级环境和视听环境 校园是知识的殿堂、智慧的摇篮,是学生渐长、品德渐成的主要场所;校园应当是少年儿童的“学园、乐园、花园”。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可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得感染和熏陶。努力使学校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学生不要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该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好觉得愧对于老师、家长……
在优化校园环境上,我们紧紧抓住“两基迎国检”的契机,绿化、美化工校园,现校园内已栽种了雪松、银杉、垂柳、石楠等多棵树木和牡丹、月季、白玉兰、广玉兰、少等多个品种花木,培植了数百平方米的草坪,实现了“四化”,即绿化、硬化、净化、香化;美化了“四区”,即教学区、运动区、绿化区、生活区。通过绿化、美化建设,大大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品位,使校园景致园林化,一景一物都折射出知识文明光芒,富有育人之意。近年来,学校先后投资
万多元,彩砖新铺设了前广场,改造了花坛,大力兴建快乐活动设施,为丰富学生生活,开展娱乐活动,提供了便利。在优化班级环境方面,我校
个教学班都做到了“五个上墙”,即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的“五旗”上墙;校训、校规、班训、班规上墙;《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上墙;名人名言、名人画像上墙;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上墙。每班设有图书角,办有黑板报、手抄报,及时更换内容;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优化视听方面,学校制定了校训、校徽,明确了校树、校花、校歌,在教学楼墙外,楼道明显的位置书写、绘出催人奋进的标语和图画,悬挂名人画像,教学楼前的六个橱窗定期更换内容,及时展示学生的习作、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作品,图书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文体器材保管室、德育室、微机室,心理咨询室经常向学生开放。学校先后成功地举行了感恩教育报告会、红军歌曲演唱会等多次文艺活动。经常做到广播里有声,橱窗里有影,版报上有字。这样,学校和班级,教师和学生;齐抓共管,上下一致,形成了一种强劲的文化合力,以整洁、优雅的环境,促进了高尚、文明校风的形成。
四、注重“四个结合”,即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课外兴趣活动、文明行为习惯、创新实践能力相结合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为构建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学校重点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经常利用国旗下讲话、举办法制报告会、开展学雷锋活动、开展安全教育月、举办“我为校园添光彩”演讲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弘扬主旋律,高唱正气歌;利用晨会、主题班队会、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通过“示范学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等创建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法制观念,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为核心、坚持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坚持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师德标兵”“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先进班集体”等评比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校报、橱窗、电子飞屏等,大力宣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深入挖掘、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举行了“荣辱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开展了“告别粗俗、埋葬耻辱”的塑形活动等。通过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使全体学生形成了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精神风貌。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与课外兴趣活动相结合。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组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年来,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在抓好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强化活动课程的研究与管理。
(一)是健全活动网络。
(二)配齐活动课教师。
(三)制定相关制度。为保证活动课程的开展,学校坚持“五落实”:课表落实,内容落实,目标落实,效果落实,评价落实,每学期结束时,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对兴趣小组负责人和活动课教师进行量化打分,作为教师的考核依据,有效地提高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质量。2010年以来,我校举办了中小学生特长竞赛,项目包括歌舞、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此外,我校还举行了秋季运动会、庆“六一”文艺汇演等多项活动,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和学生予以奖励。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是校园建设与文明习惯相结合。几年来,学校坚持开展养成教育和日常行为训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每学期初,学校要求各班教师对新生的礼仪、生活、学习等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反复地指导和训练。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道德实践,从小事抓起,严格要求,并不断检查和矫正,防止反复。与此同时,学校还制定了《班级量化考评细则》《优秀班级体评选标准》等,从卫生、绿化、班纪、路队、“两操”、安全、活动等方面对学生实施规范化的约束,并通过设立文明监督岗、卫生大检查等形式,发挥规范的督导制约作用。学期末,对评选出的“三好学生”“优秀班集体”,学校都给予表彰和奖励。此外,我校还立足校园文明建设,注重发挥校风的熏陶作用。学校以卫生、绿化为突破口,以健康、活跃、高雅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坚持开展“快乐校园十育人”,“一日十好”,“天天净”等活动,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染和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能力相结合。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校园管理中,我校坚持在教学楼的四个楼层设立“悄悄话信箱”,让学生为领导、教师、班级出主意,想点子,参与管理。学校采纳刘杰同学的建议后,在大门口设立监督岗,学生乱买零食的现象得到控制,四个摊点很快撤走,使这一困扰学校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自“悄悄话信箱”设置以来,共收到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近千条(件),学校均给予答复。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化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弦和,则音美;人和,则业兴。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校园文化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服务于教育教学,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提升宿舍文化内涵
提升宿舍文化内涵
寝室文化节策划书当我们成为大学生的那一刻,我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不再成天埋头苦读于沉闷的教室,寝室随之成为我们最基本组成单位了。因此,丰富我们的大学生活,营造互助互爱、积极愉悦、学习氛围浓厚的寝室氛围对我校学风的完善、文化的深化、“求真务实”精神的传承显得犹为重要。
寝室文化包含着深刻的内涵、有着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多样的活动形式,对学生的思想修养、文化修养、综合能力等各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希望同学们能在准备中增进彼此间的了解、深化相互的友谊,进一步融洽学校氛围;同时,由于旅游和信息学院在其专业方面的特殊优势,可以使同学们在比赛的过程中一方面展示自己的才学,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学习上的切磋,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再者,在呼应中国“建立节约性社会”主题的同时,亦可激发大家的创新意识,体现黄山学子的思维活跃的特点。
为此,焦作师范学院学生会特联合举办以“我寝我爱,和谐寝室”为主题的寝室文化节系列活动。
一.目的: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增加大家对寝室的热爱,构建和谐校园。
二.时间:2009年3月16日----3月22日(寝室文化周)
三.活动对象:焦作师范学院12、13级在校学生
四.具体活动安排:
此次寝室文化节共有四个系列活动,(一)寝室装饰大赛
(二)生活知识竞赛
(三)寝室才艺大赛
(四)优秀寝室及各项活动精彩图片展
五.寝室文化节活动日程1、2009年2月25日(周三)中午12:30由生活部和文艺部召开各班生活委员、文艺委员会议,宣传并通知寝室文化节相关事项;
2、2月25日--3月5日,由生活部和文艺部成员负责到班级宣传,期间,宣传部负责海报宣传,为文化周做好准备;
3、2009年3月5日---3月12日,由各班团支部、班委对报名寝室进行初步筛选,筛选过程
中,生活部、文艺部成员给予支持和配合;
4、3月12日17:00—18:00,各班将入选寝室名单交到学生会办公室;
5、3月13日中午12:30召开各参赛寝室 寝室长会议,具体落实相关事宜;
6、2009年3月18日(周三)下午15:30对寝室装饰大赛寝室进行最终评比;
7、2009年3月20日(周五)晚19:00生活知识竞赛;
8、2009年3月21日(周六)晚19:00寝室才艺大赛;
9、2009年3月22日,由生活部、文艺部负责制作寝室文化节图片展,并于当天展出;
10、具体各项活动安排如下:
黄山学院北校区第一届寝室文化节---寝室装饰大赛策划书
大赛要求:
一.参赛方法:活动主要面对07,08级同学,各班限报三个寝室参赛,其中至少有一个男生寝室.二.评分标准及细则.要求突出主题,内容积极向上,室内清洁卫生,展现青春活力,和旅游学院的特色,具体评分标准另见附表.三.评分人员及方法.本次活动的评分小组将分别邀请旅游学院院长胡善风和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谢国秋、旅游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刘铁红和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杨和健以及两个院系的团委书记、各班辅导员及生活委员代表组成。遇本班寝室回避,取平均分,即扣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取平均分,并决出一,二,三等奖共十四个寝室
四.比赛结果和宣传.比赛结果将以最快的时间公布张贴,并在21日的寝室才艺大赛活动现场宣布和颁发奖品,并将优秀寝室照片进行张贴宣传.五.活动经费预算.本次活动经费预算为400元,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六、请宣传部配合宣传,新闻部负责采照
大赛时间安排:
1、2009年2月25日(周三)中午12:30由生活部召开各班生活委员会议,宣传并通知各班寝室装饰大赛相关事项;
2、2月25日---3月5日,由生活部成员负责到班级宣传,宣传部负责海报宣传,提高广大同学积极性;
3、2009年3月5日---3月12日,由各班团支部、班委对报名装饰大赛寝室进行初步筛选,筛选过程中,生活部可提供评分表格,评分细则,以及各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4、3月12日17:00—18:00,各班将入选寝室名单交到学生会办公室,3月13日中午召开各参赛寝室 寝室长会议,具体落实相关事宜,为寝室装饰大赛决赛做准备;
5、2009年3月18日(周三)下午15:30对寝室装饰大赛寝室进行最终评比。
大赛奖项设置:
决赛设: 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
优秀奖(4名)
另设:最温馨宿舍、最个性宿舍、最整齐宿舍、最雅致宿舍
第五篇: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总第1022期 出版日期:2001-11-2
3------------------
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服务层次
□张细波
加入WTO,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注重服务管理,并从文化的角度来探索和研究建行服务,打造服务文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迫切问题。
商业银行的服务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子文化,是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有关服务的价值认同、服务理念、服务规则、服务标准、传统习惯和服务者言行处事之道的集合,服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以及过去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失败教训的系统化总结。服务文化有五大特性:一是普遍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不同层面和经营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服务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通过服务环境、服务流程、服务规则以及服务者的言行渗透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二是层次性。服务文化包含对内和对外两个层次,对内服务做得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对外服务的优与劣;三是功利性。服务既是银行为取得盈利而向客户提供的产品,也是银行谋取盈利的主要手段;四是条件性。服务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当服务作为一种商品或者作为商品的附属物且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逐渐规范的时候,服务文化的孕育和产生才成为可能;五是连续性。服务文化的孕育、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扬弃、不断升华的连续过程,既不可割断历史,也难以超越现实。
一、服务文化要体现企业文化
建行的服务文化是建行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建行服务文化的形成受制于建行的企业精神;另一方面,又体现和丰富着企业文化。建行的企业精神渗透和融合在建行的服务文化之中,并通过具体的、可感知的服务体现出来。建行的服务文化要求每一位员工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目的。服务文化若偏离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也就在内外两个方面偏离了人,即对内偏离了员工、对外偏离了客户。服务是建行与客户互动的纽带,是建行与客户实现互利的前提和条件,客户的各种金融需求要通过我们的员工为其提供的服务来满足,客户享受我们所提供的服务而付出的价格便是我们经营效益的实现,客户离不开银行,我们更离不开客户。
二、服务文化要确立自己的内核
前几年,建行确立了自己的服务理念“令人信赖的服务质量,令人赞许的服务效率,令人满意的服务态度”。这对建行服务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还不能成为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那么,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究竟应该是什么。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笔者认为这一论述,对于形成和确立建行服务文化的内核具有指导意义。
三、服务文化要提升文化的品位
一是要提高服务者的综合素质。建行服务文化的品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服务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客户对建行服务文化的感受是通过与服务者的具体接触而产生的,只有不断提高员工业务操作技能,缩短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才能不断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
二是要通过制度来保持服务文化的品位。总行应组织有关人员就服务理念、流程、规则、标准以及服务者在为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言行等进行研究,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从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等环节对客户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统一指导,通过制度来规范和保证建行服务的一致性和标准化。(作者单位:建设银行广东省越秀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