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肉牛业发展对策研究(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01:0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肉牛业发展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肉牛业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篇:内蒙古肉牛业发展对策研究

内蒙古肉牛业发展对策研究

2006-05-31 18:35文章来源:河北商务编辑部

文章类型:转载内容分类:新闻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内蒙古肉牛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肉牛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对其发展对策进行具体分析的过程中,科学地得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肉牛产业化的新思路。

关键词: 肉牛肉牛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发展对策

内蒙古是畜牧业大省,又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省区之一,这不仅为内蒙古肉牛业开发地区特色的肉牛产品提供了条件,也对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是肉牛业的发展一直与内蒙古畜牧业传统地位不相称,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没有实现肉牛产业化。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借鉴已有的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找出具体对策,来解决制约肉牛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内蒙古肉牛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肉牛业是内蒙古一个具有特色的产业,它既有地域上的发展优势,又有产品消费上传统的客户信誉优势。但是现在由于草场过载放牧,牲畜数量不断增加,生态平衡被破坏,给畜牧业尤其是养牛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那么,如何利用已有的优势,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来推动内蒙古肉牛业的产业化发展,是提高内蒙古肉牛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问题。

通过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底,内蒙古自治区牛的饲养头数约占全区大牲畜的66%,占全国牛饲养数量的3.03%,排在第14位。2003年末,养牛业中的良种牛,只占总头数的25.78%,改良牛占养殖总头数的56.48%,牛肉产量只占区内肉类总产量的14.75%。根据2004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和全国统计资料看,2003年,我国牛肉产量为630.4万吨,内蒙古自治区牛肉产量为24万吨,为全国产量的3.81%,排在全国第十位。从统计数据还可看出,我区牛的出栏量及牛肉的产量,均低于其他畜产品的出栏量和肉类产品的产量,作为畜牧业大省的内蒙古自治区,肉牛的养殖和牛肉产品在全国并没有走在前列。而且,伴随着内蒙古乳品业的迅速发展,肉牛的养殖和加工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如果我们将肉牛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来分析,就会发现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关联性不强

内蒙古肉牛业,首先是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关联性不强。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小企业多大企业少,技术装备落后,缺乏工艺改进和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力量,普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整个过程没有形成一条安全、稳定、高质量的完整的产业链,是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因素。

(二)产品档次较低,加工综合利用率低

目前,内蒙古肉牛业产品结构是:中、低档产品占多数,高档产品稀少。主要原因是肉类在卫生标准和品质质量上达不到市场的需求,与发达地区及国外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我区高质量的肉牛品种很少,牛的品种多数为乳肉兼用型,牛肉的生产主要依靠黄牛,肉牛的比重还很小,来自奶畜的肉牛更少。中国的黄牛虽然有很多品种,如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等,且肉有清香的特色,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纤维粗,这直接导致肉牛的产肉率、牛肉品质的低下,因而不适合作为规模生产的肉牛品种,也不能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更无法满足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的需求。

另外,循环经济理论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养肉牛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饲料加工、皮革加工、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实行产业化生产,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条件。而肉类加工的综合利用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副产品原料利用率低,未能通过加工增值形成企业的综合效益。

(三)环境污染严重,影响肉类质量

饲料种植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大量残留,导致肉制品难以达到高标准的要求,从而无法增加优质高效的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绿色加工食品等的有效供给量。近十年来,我国牛肉产量直线上升,但出口却未能同步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卫生标准达不到进口国的要求。

(四)行业管理混乱,企业管理低下

由于缺乏严格的行业自律和行政执法力度,私屠滥宰现象普遍。不符合卫生标准、质量低劣的肉制品充斥市场,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给肉食品行业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再加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思路、科技创新能力差,市场营销策略以及吸引人才的激励制度不够,这都大大增加了企业开拓市场的机会成本。

(五)品牌意识淡漠,缺乏知名品牌

企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规模经济,而品牌延伸则是实现规模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好品牌,就没有消费者,就没有市场,也就不会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区没有著名的牛肉品牌,没有稳定的品质,没有特别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并参与市场竞争,那么,国内的高档牛肉市场就会被进口牛肉占领。内蒙古又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肉牛产业状况也相对落后,目前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出。若能解决产出的牛肉在规模和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其产出水平和产品结构均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那么就能形成对内蒙古肉牛产业整体发展的拉动。

二、内蒙古肉牛业的发展对策

(一)采取综合措施,推进产业化经营

以肉牛的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依托地区资源,遵循市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整合,逐步形成以肉食品加工为龙头的绿色牛业纵向一体化发展格局。对此,我们完全可借鉴科尔沁牛业肉牛产业化的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一个自由流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的建立是实现肉牛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环节,因此在加快产业化的进程中,一是要利用生产基地优势,培植产区市场;二是要利用加工优势,多元化进入市场;三是要通过合资、合作、联营等多种形式占据国内市场,拓宽国际市场。

为了建立产业化经营的核心优势,应把三大基础体系的建设作为今后肉牛产业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一是以柠条饲料和良种繁育技术为核心的资源保障体系;二是以现代加工装备和生物制药研发为基础的技术支撑体系;三是以先进的物流配送和终端、渠道建设为依托的市场营销体系。

2.加强肉牛业生产基地建设,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优势

要有计划、有选择、有特色地培育几个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促进本地区和全国肉牛业的大发展。

政府制定扶持肉牛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政策,所提供的资金可以以入股方式,通过公司化渠道进行运作,政府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其投资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为目的,退出方式灵活多样。按照合同或订单建立关系,公司对养牛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必要的资金,农户按公司的要求和标准进行饲养和短期育肥,并按协议价卖给公司,通过公司大型

育肥牛场,进行必要的检验,积累技术材料。在做好牛肉食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同时,公司采用直接创办终端连锁店及与国内外大型超市建立稳定购销关系的方式,通过自建或利用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构建网络营销体系,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肉牛产业化是一项主业多维、经营立体的浩大工程,公司应与各界广泛合作,投资者可以直接投资或战略联盟方式加入产业链条,也可采取入股、收购、兼并或风险投资形式与企业合作,共图发展。

据调查,具有规模的肉牛加工企业多建立在肉牛带上,对牛源的控制最终将成为肉牛加工企业竞争的焦点。为了保证牛源的供给,企业应首先准备在提高自给率上下工夫,加强自身牛源基地的建设,然后全面实施“公司+农户”的计划,即公司通过提高牛的收购价格,和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把牛源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再有,企业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通过为农户提供各种支持,让农户和企业建立双赢互利的合作关系,从而建立稳定、优质、价格合理的牛源供应。最后,企业应加快实施以生物工程技术对现有肉牛进行改良的工程,以确保数量稳定和高质量的牛源供应。

3.提高牛肉质量

一是推广优良品种,进行科学繁育与饲养,根据牛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营养需要合理配置日粮,有针对性地分段育肥;二是分段出栏,提高牛的商品率;三是利用价格杠杆,鼓励生产优质产品,实行优质优价;四是重视牛肉深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增加适销对路牛肉的花样品种。

牛肉产品一般包括各种按部位分割的冷冻肉、冷却肉及小包装产品,副产品有牛皮、牛胃、牛头、牛骨等。企业可将牛肉主产品按照分割部位不同,进一步分为高档、中档、优质、普通牛肉四大系列,并根据牛的品种、育肥程度和肉的质量不同,对主要产品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另外,企业在做好主导产品的同时,可以围绕肉牛产业链条,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将冷却肉进一步发展成小包装产品,并充分利用加工过程中的碎肉,浅度开发出丁、丝、条、片出肉率高和钢丝肉糜产品利润高等适于大众消费的新产品。

4.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中国养牛业千家万户分散的饲养方式,迫切需要搞好社会化服务,因此应抓好良种繁育体系、流通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

5.实现高产优质高效肉牛业,必须增加其科技含量

一是要改变单纯依赖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粗放经营模式,坚持走以优化结构为主、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使肉牛业生产由低投入、低质量、低水平向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方向转变;二是要重点实施“名牌战略”,开发和生产一批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优质肉牛产品,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

(二)扶持龙头企业,构建肉牛产业工业园区

内蒙古地区可以在地处肉牛主产区中心地带科尔沁草原,建设高科技肉牛产业工业园区,构建中国最大的肉牛加工基地,实现肉牛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形成高科技的肉牛产业精深加工、综合开发的链条。构建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龙头”企业和产业工业园区就像是两个发展极,在内蒙古大草原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和建设高科技肉牛产业工业园区,完全可以作为绿色产业发展极,对周围地带产生辐射影响。

(三)拓宽融资渠道,筹集发展资金

企业可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方面,企业可通过签定银企合作协议等方式与银行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资金借贷关系,保证企业的资金短缺及时得到援助;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将企业的筹资结构合理化并按要求足额融资。企业如果追求快速发展目标,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不能仅仅依靠股东投资和负债,股东的资金实力有限,会限制企业的发展速度,可能导致企业失去发展的机遇。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实施融资,增强资金实力,为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奠定基础。

发展肉牛产业化具有非常良好的市场前景,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渠道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引进先进经济管理制度,改善投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形成规模效益。

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企业上市,从而为我区肉牛产业的发展募集更多的资金。

(四)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不仅要有先进的机器设备,更要求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根据人力资源开发原理,人才是所有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经济发达国家或效益好的企业归根到底依靠的是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而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是通过人才来实施的。能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开创新局面的人才,是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乃至走向国际市场而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所以企业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五)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法,发挥政策优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财政管理权限、地方经济建设、经济管理体制、资源开发、基本建设、企业及生产管理、对外贸易、税收、科技等方面,均享有不同于其它省、市的自主权。而国家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支持和处于肉牛养殖带的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给肉牛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肉牛行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如果企业在资源、技术、装备、成本、政策、体制等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并能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就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那么经营产生效益后,市场占有率将会得到大大提高,盈利能力也将呈高速增长的趋势。

(六)借鉴其他企业发展模式,吸收成功经验

通过借鉴一些企业的成功之处,可以为我区肉牛业的发展模式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解决制约我区肉牛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更好地推动肉牛产业化进程,不断地缩短与国内其它地区的差距,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肉牛业是内蒙古的特色产业,内蒙古在肉牛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稳固内蒙,拓展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要以内蒙古资源优势为依托,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以肉牛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为商机,以企业技术、品牌、营销优势为支撑点,以肉牛为主导产品,以肉牛产业化综合开发为突破口,引导农牧民调整产品结构,形成沿着六大草原地带的肉牛产业经济链条。这样,既可以发挥自己传统的以资源禀赋结构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又可以自己的产业优势获得竞争地位和优势。从而实现肉牛产品的优质化、区域化、专业化,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达到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带动一方经济的效应,成为内蒙古继伊利乳业、鄂尔多斯羊绒、草原兴发肉类之后,又一个新兴的、以特色资源为依托的强势产业。

第二篇:肉牛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1.我国肉牛生产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增长,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生产大国。其中,肉牛业也有很大发展,牛出栏量和牛肉产量保持逐年增长势头。1980年,我国牛出栏量为332.2万头,产量仅26.9万吨;XX年,牛出栏5602.9万头,牛肉产量达到750万吨,分别是1980年的16.9倍和27.9倍。XX年,我国牛肉产量占世界的11%,位于美国和巴西之后,名列世界第三位。

2.我国牛肉消费情况。据国家统计局资料,XX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牛肉1.35千克,花费金额26.72元。其中,西藏牛肉购买量排名第一,人均为8.72千克,支出额为208.9元;山西牛肉人均购买量最少,人均为0.41千克,支出额为8.01元。我国牛肉消费特点是消费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牛肉消费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消费水平高,农村消费水平低;主产区消费水平高,非主产区消费水平低。

3.我国肉牛业的特点。肉牛产区分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牛肉生产中心逐步由传统牧区转向广大农区。到XX年,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5大牧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980年的44%下降到13%。同期,河南、山东、河北、安徽4省牛肉产量,由占全国的9.7%上升到47.3%;东北三省牛肉产量比重,由11%上升到15.7%。从而形成了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

牛肉质量。目前,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改良肉牛的覆盖率仅为18%,来自奶畜的牛肉不到3%。中国黄牛虽然有如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等诸多品种,且肉有清香之特色,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肌肉纤维粗,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难度很大。我国高档牛肉的比重不足5%,高档牛肉生产能力低是目前我国肉牛业的突出弱点。

肉牛饲养方式。以往我国牧区主要采用草原放牧饲养牛,几乎不用精饲料进行育肥。近年来,农区普遍采用秸秆、人工牧草和精饲料作为牛的主要饲料。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和闲置的劳动力,并缓解了肉牛对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在一些农区特别是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肉牛的饲养规模逐步扩大。不仅小农产的饲养数量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批肉牛饲养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并且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的数量在逐渐增加。

生产成本与效益。我国牛肉平均社会净收益为1.22元,即生产每千克牛肉将获得1.22元的利润。目前,我国牛肉的生产成本一般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按现在的一般行情,架子牛快速育肥100天出栏,每头牛获利在200至600元不等。

二、我国肉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水平低。XX年,我国黄牛存栏量有1亿多头,年产肉量只有711.5万吨,而美国牛存栏量尚不足1亿头,年产肉量为1131万吨,是我国的1.6倍。其原因,除了我国黄牛出栏率低外,主要是由于胴体重低的原因。XX年,世界肉牛平均胴体重为200.7千克,日本为406.5千克,美国为331.7千克,我国只有135.2千克,可见差

距之大。

2.良种化问题突出。我国的牛肉生产水平低,除饲草料供应不足、饲养方式落后、疫病防治体系不完善外,品种是决定个体生产性能和牛肉质量的主要因素。我国肉牛业起步

业化链条。

三、发展我国肉牛业的有利条件

1.国家继续加强对草地建设和发展草食家畜的政策支持。XX年以来,国家除强化对粮食安全的行政和政策支持以外,继续加强对草地建设和发展草食家畜的投入。

2.小康社会对多样化牛胴体分割肉的市场需求。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规律说明,进入小康社会后,牛肉市场出现旺销形势。当人均收入超过1500美元时,优质牛肉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目前,牛肉进口最多的是广东、辽宁、山东、河北、天津、上海和北京等地,总额达5300.12万美元,占全国牛肉进口总额的99.49%,且大都是沿海地区。

3.有机肥生产与肉牛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的技术支撑。育肥牛的有机粪肥含大量的磷、氮、钾微量元素,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肥田,促进农业发展。我国有机肥的生产技术已经成熟,结合牛场建设生产有机肥,既能支持各种植物生产体系肥料的需要,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为企业增加经济收入。

4.肉牛生产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体系建设相结合的契机。为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提高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水平,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将是建设绿色食品的优势产区,要使本地区成为未来牛肉生产的强势地区,必须促使肉牛生产和疫病防治体系相结合。

四、对我国发展肉牛产业的建议

1.借鉴奶牛良种补贴经验,实施肉牛冷冻精液补贴项目,推动肉牛生产。自XX年来,国家实施奶牛良种补贴政策,该项目的实施激发了奶农选择优质冻精的积极性,加速了奶牛良种繁育的进程,实现了奶牛单产水平提高和奶农受惠的目标,对奶牛业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肉牛业,可以借鉴奶牛良种补贴经验,实施肉牛冷冻精液补贴项目,这可以带动肉牛饲养者选用优质冻精的积极性,提高优秀种公牛的覆盖率,进而加快肉牛改良步伐。

2.建立健全肉牛育种组织。肉牛的繁殖效率低,时代间隔长,依靠几个农场,几百头牛,很难开展育种工作。肉牛育种工作要靠全社会参与,建立育种组织,加强领导,组织全社会资源参与肉牛育种。

3.加强肉牛的科学研究投入.保护地方良种黄牛遗传资源,加快向肉用方向选育。在保持地方黄牛的维持需要低、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及浓厚的牛肉风味等优点的基础上,以提高生长率和个体产肉量为选育核心。建立黄牛肉用性能选育的分子育种体系,加快选育速度,借鉴日本黄牛、韩国黄牛的育种经验,最终育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肉牛品种。

可以先选育出具有肉用体型好的牛群体,形成一个具有基本特点,多肉快长的育种核心群体。利用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技术,充分发挥优秀种公牛和母牛的繁殖潜能,在保持中国黄牛肉质良好遗传特性的前提下,最终培育形成以生长快、尻部宽平和泌乳力高为主要征的品系,从而为配套繁育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种质资源,并在选育中得到保存和提高。

4.组建合理肉用杂交配套品种体系。在本品种选育和导入杂交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杂交品种组合试验,针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全面组建黄牛肉用杂交繁育配套体系,组建稳定的三元杂交体系,提高黄牛胴体中高档牛肉的比例。在组建杂交繁育配套系的基础上,根据新的肉牛杂交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的肉牛育种经验,培育适合各地生态环境、饲养条件的种群(品系)。

第三篇:中国西部奶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中国西部奶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西部乳业会议大会发言材料: 中国西部奶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 王丁棉)

前言:纵观几年来的中国农业发展,发展速度最为迅猛的产业,莫过于奶业。中国奶业已经连续四、五年来取得了其发展指数20%以上的快速发展,全国年人均占奶量从1999年的5公斤多一点,到去年已增至12公斤,其升幅足足翻了一番。曾经有社会学者对此进行评价说,中国奶业的第二个春天已经来临。中国奶业能够取得这样的辉煌业绩,究其原因,主要是得益于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央大力提倡和扶持大办奶业的政策。中国奶业大厦能在众百业中崛起,少不了西部奶业的贡献,军勋章也有你的一半功劳。伊利、蒙牛、新希望和德隆等这几个生机勃勃的非常年青的中国奶业娇子,就是在这几年当中茁壮成长起来的。蒙牛乳业,已经创下了连续三年保持中国奶业第一发展速度这一超高速超常规的奇迹记录,经营业绩从当年的三、四千万元到去年的四十多亿元,它的发展增长速度已经不适宜用百分比来讨算了,而是用上了百倍为计算单位。若然中国再多十来个像伊利、蒙牛这样的中国奶业快马,也许,中国人的饮奶水平也会翻几番。然而,地处中国西部由四川、云南等12个省市自治区构筑而成的西部奶业,从整体上说,还是不很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虽然它的总存量已接近全国总量的一半,奶业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它无论是在生产经营理念、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对奶业的总投入、机械化程度、奶品加工、奶源、产品质量,还是对奶品的消费量或经济效益等方面,与东部地区或奶业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是相差一定的差距,还存在许多有待改善、提高的地方。西部奶业,有它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它的发展前景又是前途无量的,空间是广阔的,潜力是巨大的。要发展好西部奶业,关键是在于如何培育和扩大当地的市场,要立足于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加工和就地消费。关键在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获取,以及如何确保奶业朝向健康、有序、良性和可持续这一方向发展。牧草、奶源、奶品生产、市场消费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甚为重要。笔者现就西部奶业如何协调发展,以及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采取一些什么对策措施等问题,提出如下一些浅见:

一、西部奶业资源概况

⒈ 土地资源是西部地区奶业的最大资源

我们所谈及的西部地区,就其行政划分范围来说,它包括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四川、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和新疆这12个省市自治区。整个西部地区的面积占了中国地图版面的2/3还多,而居住人口则刚好相反,占全国1/3左右。地大人稀,是中国西部地区最为明显的一个社会特征。西部地区由于交通欠发达,所处地理位置较特殊,整体经济水平与沿海东地区相比较,将要落后20年。经济欠发达地区,它的消费能力也相对较软弱。这些因素就决定了西部的奶业发展,只能是产多消少和必须寻求外部市场这一格局。也正是由于这一社会经济特性,中央才决定把西部地区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地区。在西部发展奶业,是解决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切入口和重要举措,通过种牧草和养牛,可以将西部的土地资源盘活起来。把农民组织起来养牛,土地就不会荒废,农民也可以通过养牛富裕起来,国家的蛋白质生产和供应也就丰富多起来。

⒉ 西部地区的一些著名奶业企业和品牌

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奶业,从整体上看,算不上很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但在这几年中,就是在这一片国土上就有好几个著名品牌企业面世人间,销售业绩为全国前三名的奶业企业,有两个就在西部地区产生。被业界视为全国重量级的著名品牌企业包括有内蒙古的蒙牛、伊利、四川的新希望、新疆的德隆。伊利、蒙牛这两个企业在三年前就开始做全国市场的营销,后起之秀新希望目前已在积极筹备做全国市场的有关准备,德隆也具备了做全国市场的资质与条件,且也有这个意向要做全国市场。目前为止,有条件和有能力做全国市场的品牌企业并不多,全国计加起来,也是那么六、七个。西部奶业除了前面四个重量级的品牌企业之外,其年销售总额超亿元以上的品牌企业还有广西的皇氏乳业,陕西西安的银桥,甘肃宁夏的夏进,兰州的好为尔等。上述的这些奶业精英,是整个西部奶业的一支前沿部队,它们的威镇力和市场渗透力比较强,而且具有一定的龙头作用。这几年西部奶业的快速增长点,一般来说也是发生在他们的身上,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将整个西部奶业带旺了起来。

⒊ 西部奶业的一些主要资源构成与比重

根据2001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当年的奶牛总存栏量为274.2万头,占全国总存栏量的48.2%;奶类总产量为372.9万吨,占全国总产奶量的36.4%;乳制品总产量为130.3千吨,占全国的17.54%;主要城市的人均奶类占有量为14.63公斤;乳品企业的总资产为49.47亿元,占全国乳品企业总资产的20.2%;草地面积为2.3185亿公顷,占全国总草地面积的86.7%;省一级的畜牧机构的高级技术职称人员90人,占全国的22%;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29人,占全国的25.6%;县市一级的畜牧机构的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16人,占全国的26.6%;中级技术职称人员2392人,占全国的30.1%;在生产一线的省一级的畜牧兽医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44人,占全国的47%;中级技术职称人员945人,占全国的49%;在市一级的畜牧兽医高级技术职称人员318人,占全国的37.4%;中级技术职称人员5429人,占全国的49.4%;县(市)一级的畜牧兽医高级技术职称人员57人,占全国的36.3%;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21人,占全国的49.8%。

2002西部的总奶牛存栏量为334.2万头,比上一年增长了21.9%,净增长数量足足60万头,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48.63%,比上一年增长了0.42%,比全国的增长水平21.4%还要高出0.5%;其中发展增长速度最快为西藏84.2%,其次是四川50%,贵州为40%,宁夏为34.2%,广西为33.33%,内蒙古为31.73%,甘肃为31%,陕西为24.6%,云南为22.64%,重庆为17.4%,青海为16.67%,新疆为12.36%。2002年西部地区总产奶量为5475千吨,比上一年增长了46.86%。其中最大增幅的是内蒙古,增长率为126%,净增长数为1338千吨。2002年西部的乳制品总产量为239.14吨,占全国的25.65%,比上一年增长了83.5%。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内蒙古,增长了108.8%,净增长数为51.7%。从上述西部奶业资源构成与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奶牛存栏量已接近占全国的一半左右,但其产奶量并未能形成正比例,这就说明和反映了西部地区的奶牛产奶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的(据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杨志民在他的《谋求良策把云南奶产业做大做强》一文中所介绍,云南全省的奶牛平均单产才有1400千克)。从前两年的发展增长率来看,西部的增长发展速度与全国的增长发展速度基本持平,仅多出百分之零点几。从西部的乳品企业总资产来看,也反映出西部的奶业企业对奶业建设的固定投资也是偏低的。从新疆的奶牛总存栏量与它的乳制品总产量的对比来看,说明了新疆的奶类产品多为当地人所消费。此外,从从事畜牧兽医的在册高、中级技术人员的登记情况来看,其所占比例也相对偏低。还有关于人年均消费牛奶水平的问题,尽管西部虽然占有一定比例的牧民,但总体上还是比东部的人均水平要低许多。

二、东、西部奶业发展优势与持点

㈠ 东部奶业发展的优势与特点

⒈ 消费能力较强,奶品市场培育较为成熟;

⒉ 高投入和肯投入,重在基础和硬件上的投入,机械化程度较高,设备较为先进(例如:广东、福建、上海的奶牛场实现机械化挤奶已达70%以上,广东的大多数大中型奶牛场,几年前就已经实行电脑智能化管理);

⒊ 饲养管理和乳品加工技术与水平较高,但生产成本也相对偏高;

⒋ 产品多以鲜奶为主,并讲究其质量,其奶源质量基本上接近国际水平;

⒌ 除上海光明和福建长富的产品做全国市场外,其余大多以区域市场为主,市场网络较为完善;

⒍ 比较注重牛奶宣传和消费引导;

⒎ 经营者思想较开放,观念更新较快,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对市场经济较早适应和政府行政干预少。

⒏ 企业贴近市场经营程度高,市场信息反馈快捷,产品创新能力强

例如在广州,家庭消费者可以随时通过电话就可以预约奶品销售商、专卖店等购买牛奶,各零售点、专卖店也可以随时电话通知生产厂家补仓进货。大卖场、超市、士多店、专卖店、学校、机团、家庭送卖形式多样,网络发达,销售通路非常畅顺。但是这些,在西部各地区的城市就很难做得到或者那么完善。我在昆明做市场调研时了解到,有许多的牛奶专卖店经营者反映,当他们当天向生产厂家订购或代售的牛奶售完时,想打电话叫生产厂家及时进货补仓,这是不可能的事,生产厂家从来都不作临时调货供应,故他们只好空守着档口,而使想买牛奶的顾客扫兴而回。这种教条、死板的做法,实际上是生产厂家丢掉了一部分消费者。在广东这种有生意都不做的事情,根本就不会发生。这种不以顾客为上帝而以我为主的做法,也从另一则面反映出西部地区的生产厂家和经营者的市场意识末到位和不够强。另外,关于生产企业每天生产任务指标下达的问题,在广东的奶业企业,大部份都能做到隔天下单生产,例如广东燕塘、广州风行、广州达能等企业都能做得到。但西部的奶企,大多数是提前3~4天就下达了的。据悉,昆明几家的乳品加工企业都是隔三天下单下达生产任务的。提前3~4天做市场预测下达指标,它的预测效能准不准?我看这只能是个大约数,这种隔几天预测肯定是与市场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出入,怪不得市场上时有产品积压、滞销、脱销的现象出现。在我看来,这就是生产厂家末贴近市场经营的一种表现并由此所带来的结果。

㈡ 西部奶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

1.地广草丰,云南、贵州 等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养牛气候;

2.过于追求数量,而品位不高,高档次、上佳产品不多,产品层次多为中低档;

3.生产成本较低,但利润空间不大;

4.大部份人都有饮奶习惯(小数民族多),饮奶基础较东部强,但消费力不强,市场培育缓慢;

5.奶制品多以奶粉和超高温灭菌奶为主打产品,巴氏奶所占比例占少;

6.当地消费皮软,产品被迫延长销售半径而导致销售成本加重;

7.对基础建设投入不多,机械化程度低;

8.牛奶产量普遍偏低,奶牛饲养规模普遍不大,多为散户饲养;

9.经营者经营手法较传统,思想、观念较守旧。

三、西部奶业发展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⒈ 奶牛“两病”问题不可疏忽也不能回避

奶牛“两病”是当今全球奶牛饲养业重点攻关和预防的最大顽疾和难题,同时又是令奶牛饲养者、畜牧兽医们最为头痛和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据有关资料报道,由于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变化,该“两病”在全球奶牛饲养业中在近几年来有上升的趋势。我国也有个别地区发病率高于国家限定指标的记录。奶牛“两病”对奶牛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惨重的,“两病”问题,万万不能大意和疏忽。然而,据我所了解,在西部的一些地区,有些人对这个问题采取了不负责任的回避态度,没有勇气和胆量面对奶牛两病的发生。据悉,2002年云南某县曾对980头奶牛开展“两病”抽查,检测结果,染病率高于国家规定标准,而当地有关部门对被检出牛只不但未按有关规定程序及时做出妥善处理,甚至连普查工作也被中断下来。这种对出现了问题又不敢正视和采取回避的态度,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不负责的行为。以我看,这些人对“三个代表”的学习是怎样学的,也许他们很可能少学了“一个代表”。奶牛“两病”,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态度客观面对以及一些预防措施,让病根留下,终有一日它就会泛滥开来,到时就祸害无穷,损失最大的还是农民。因此,笔者建议西部各地区,要向广东学习,一是要客观面对;其次是最好能选择一个合适的时候,进行一次全面的彻底的普查和检测;第三是要严格制定和执行每年两次“两病”防疫检疫制度,力求彻底净化,给奶牛饲养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⒉ 西部寒冷地区不宜盲目到热带亚热带地区或国家外购牛

随着国家号召和主张大力发展奶业,西部有多个省市自治区随即很快有动作,纷纷到外地和国外外购奶牛,走扩大奶牛存栏总量的道路。据说,云南省从今年起连续三年,每年需要从外地购买1至2万头奶牛;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地区,现在的奶牛存栏量已达35万头,计划至2007年时要发展至100万头,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唯有通过大批量外购奶牛的高速扩张才能达到。从近一、二年的奶牛进口情况及西部一些地区今后拟进口奶牛的意向来看,有许多人还想把外购牛的眼光放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我个人认为,这两个国家好的奶牛都是留给自己饲养的,加上近几年来中国等多个国家每年都从他们那里引进大批奶牛,到现在,可供出口的奶牛存量不多。一方面,你很难购买到理想的优良牛只,另一方面,来自温热带气候或亚热带气候地区的奶牛,被转移到寒冷地区去饲养,其生长习性是否适应?这个问题为大多数人所忽视。西部寒冷地区的奶农,请不要盲目、崇外、隨意地到热带、亚热带的地方去购买奶牛,不然,受损失的将是你自己。

⒊ 由市财政直接补贴奶农外购牛的做法不可取

对西部地区而言,通过饲养奶牛来使农民致富,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现在的农民手中钱不多,由政府给予适当资助和支持,这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对政府来说,这种财政支持,是钱来于民,反辅于民,用于民。据我所了解,有些省对农民的外购奶牛,实行三级财政补贴,且每头补至3000~5000元不等。对于西部地区一些省市自治区采取的这种将纳税人的钱直接补给农民去买牛的方法,我认为有直得商讨的地方。比如说,这种补贴方法:⑴容易养成奶农的依赖思想和导致奶农的风险意识不强;⑵有助抬高牛市场的奶牛价格;⑶容易刺激农民购进一些不好的或即将淘汰的奶牛,而使养牛成本过重;⑷难于使奶农获得利益最大化(花1.5万元以上购买一头奶牛,农民根本上是白养和无利可图);⑸将容易刺激和方便奶农将购回来的奶牛转入第二轮的卖牛交易。笔者认为,政府财政对奶业的支持方式,可采取一些更灵活和更多的支持点,例如说,可以将这些钱投入到奶农的奶牛场基本建设上。比如,可以投入到奶牛场的交通、水电设施、环保设施、牛舍建设、机械化挤奶设备、原料奶速冻冷却设备或牛奶检测设备等硬件的补贴,这样的软补贴,既减轻奶农的原始投资,又可以促进提高奶牛场的质级,更重要的是,当这些钱补贴下去以后,农民不可以随意将其变现。因为这些基础设施,奶农是搬不走和不好变通处理的。采用这样的多点、面支持,其实用效果和扶持意义将会更大一些,这也便于政府对扶持资金的监管。

4.奶牛业要与草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西部地域辽阔,草原面积宽广,牧草饲料资源丰富,仅青藏草原的面积就占全国的33.2%。广西、云南等省份的气候宜人,降雨量丰富,甚是适应畜牧的饲养。牧草是奶牛业的基础,但两者必须协调发展,在发展奶牛业的同时,也要顾及生态环境。前几年,西部有些地区忽视了草、牧和生态三者的协调发展,其结果,遭到损失的,最后还是我们人类自己。例如在西部西北一些牧区的草原上进行大密度放养畜牧,使草原的承载力严重超负荷,畜牧超载率高达60~120%,甚至是2~3倍。又或者,牧民们没有实行科学轮放和不顾及草原的生态保护,故导致原来优良的植被、草原不断退化,裸露面积在扩大,沙漠化日趋严重,湿地面积在减少,缺水草原面积在扩大,水土流失的程度也在日愈加重。在西部的西南部,一方面,存在许多的潜在的草源资源至今仍未将其开发利用出来,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草山草坡在退化,甚至是石漠化也日趋严重并十分普遍,秃山随处可见,据统计,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出区已达几十万平方公里。上述这些恶果,导致长江上游的泥沙合量增加了12倍,黄河上游的主要支流泥沙合量增加了70%以上,长江,黄河、怒江、澜江等河流的水流量在减少,与这此江河附近的一些湖泊变成了枯湖。这几大江河上游源头地区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所给国家带来的国民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为什么为出现这种局面?其原因是上游所在地的大量林木遭到乱砍伐和草原生态遭到破坏。我们的一些牧民只顾眼前利益,乱放牧,滥放牧,严重超载,他们的短浅行为是富了当代祸害后代。好在中央对此早有觉察,并立即制定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方针加于竭制。不然,我们还将要付出更大的环保代价来“埋单”。发展奶牛业,一定要强调牛与草业同步协调发展。在前两年,云南省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该省为了积极响应中央大办奶业的号召,当地的各级政府领导便层层动员农民种牧草和养奶牛,甚至从财政中借贷了一大笔钱给农民购买奶牛。但农民得到政府的钱后,并没有将奶牛买回来,而是把钱转借了给他人它用。到了后来,牧草种了出来后,尴尬的事发生了。草有了而没有奶牛来吃,草的销路被堵死了,怎么办?有部分农民干脆就采取过激的行为,把柴油浇到牧草上将其点火燃烧,以泄愤怒和以示抗议。政府为化解矛盾,到最后,只好被迫再花一点钱给种草的农民做出一点儿补偿。纵观这件事情,一方面暴露了这些政府官员不懂得市场经济规律,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牛都未买回来就先叫农民把种草,这不是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有人种草而没有奶牛来消耗,也就等于市场需求的中断。农民辛辛苦苦把牧草种出来而卖不出去,他们不埋怨这些叫他们种草的人和不点火烧掉牧草才奇怪呢!市场讲究供需关系,种草养牛也要讲究同步协调发展。有草,没有牛不成,牛多了,缺少草也不成,偏重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市场供需不对称,都会铸成资源的不协调。西部各地在今后发展当地奶业的时期,应以此为鉴,须做到草、牛同步发展。

5.产品市场定位不要走入误区,立足拓展本地市场方为上策

市场的战略定位是否合适和准确,将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前途及生存,关系到一个企业的产品销路和经济效益。如果市场定位定错了,这就注定了这个企业难有发达之日。因此,市场定位一定要切合实际和准确。例如,伊利和蒙牛这两家企业,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市场战略定位于做全国市场,它们经过后来的艰辛经营,最终获得了今天的成功。然而,据我所了解,西部的一些企业在市场定位方面,被一些错觉而蒙入误区。在2003年的10月云南昆明召开的云南省奶业发展对策研讨会上,我就曾听到与会的多位企业代表甚至是一些专家在谈到产品市场开发时,都主张把云南奶企的产品市场定位于两翼市场。也就是说,利用云南紧靠东南亚这一地理位置的条件和东南亚缺奶源这点原因,视东南亚市场为自已的主要市场,要把自己的产品做到东南亚市场上去,在那里抢占市场一席位;另一个市场是东部市场,即根据广东等东部市场消费力强和缺奶源为理由,主张实施西奶东运,强攻东部市场。将自已家门口的市场放弃而把远方的两翼市场视为自己的主战场,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决策,也是一个误区。我们不妨对这两个市场做一些进一步的分折,先看看东部地区的广东市场,广东目前是一个缺奶省,且每年的牛奶总消费水平大约在60亿元左右,是被公认的最强劲的热销市场之一。但广东市场同时亦是全国各品牌牛奶的必争之地,那里的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热至白热化的程度。伊利和蒙牛当年能顺利抢占广东、征服羊城,它们靠的是香浓的口感和大草原的概念。而你现在想步人家的后尘进军广东,你凭什么招数?你有什么优势?你能拿出多大的本钱来征服广东的消费者?更何况,广东当地的奶业已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奶源的自给率已逐年有所改善。另一方面,现在的东部市场己经为众品牌云集争雄,那里的市场空间已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形下,难道你还认为那里是你最理想的市场吗?你的西奶东运有多大的胜数?至于东南亚市场,前几年那里的确曾经有过许多的商机,因为当时整个东南亚都严重缺奶。就拿越南国家来说,在前年之前,全国才只有两、三间乳品加工厂,奶牛数也不超过3万头,80%的牛奶都要依靠进口。可是,自从2002年起,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南政府已决定全力发展奶业,且近两、三年来每年都从外国进口一批批奶牛。我在去年两次接待过越南奶业代表团,据越南奶业同行说,他们准备用几年的时间,力争逐步达到本国牛奶自产自供自给。我认为,东南亚的市场也同样是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测的变数。因此,对上述的产品市场定位两翼论,希望你们最好能多作一些客观的分折与研究。依我看,这个两翼市场,充其量只能把它视为后备市场或者是辅助性质的二梯队市场,把自己的产品市场定位押在两翼上,未免风险过大。而定位于自家门前的市场,那才是最为可靠的,又是最为上策和最为明智的。用心耕种好自家门前那一亩三分地,仍然是中国奶业企业在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产品市场定位的一个基调。

6.把内蒙古呼和浩特定位为中国乳都或世界上最佳养牛带值得嗟商

在西部的12个省市自治区当中,到底哪里才是最适宜何饲养奶牛?一些媒体、一些企业把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0—112度、北纬39--41度的内蒙古呼和浩特视为是世界上最佳的三大养牛带之一,甚至有人准备在那里作重点奶业投资并把那里打造成为中国乳都。据说,当地政衬已作出发展规划,准备在三年后,这个地区的奶牛将发展到100万头。这样对中国奶牛饲养发展的最佳区域与布局的划定或定位,我认为这是划得不准确和有欠科学依据的。内蒙古这个地方是不是最佳的养奶牛的好地方?不见得。因为饲养奶牛的几个基本条件如水、气候、饲料等,它都不是处于最佳最优越最理想的状态。那里的降雨量很少,通常情况下降雨量不超100毫米,种植牧草饲料要用水,奶牛生活要饮用水,奶牛和挤奶设备要用水清洗,而缺水正是奶牛饲养的一大忌项。气候条件也并不理想,内蒙古的冬天,气温非常寒冷,冷至奶牛不能产奶。福建长富乳业前年在那建了一个牛奶生产基地和加工厂,就是因为气候太寒冷,奶牛产奶只有8个月左右能正常供奶,其余时间加工厂只好关机停工。长富乳业对此十分后侮在那投资开办奶源生产基地,对该投资项目,大有一种口中含着内包着骨头而外表又热又烫又辣的汤圆咽之不得吐之可惜的那种感觉。牧草和饲料更不是内蒙古的强项,反倒是它的弱项,因为国家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的政策,决定了那里的草原不可再滥用。上述三大要件充其量只能达到60分,免强合格,怎能说它是最佳的呢?以我看来,中国最佳的奶牛饲养带,应该是建在云贵地区,那里没有寒冬,没有酷热,降雨量充沛,一年四季气候适宜、可种牧草,那里才是中国最适宜养奶牛的地方。有些企业有些人把内蒙古所处的经纬度地理位置作为最隹养牛带的依据是不科学的,与此经纬度同一条线上的其它两个世界上最佳奶牛带,它们所处的位置的具体气候及饲养的环境条件与内蒙古的相差,就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是根本不一样。我认为,某些企业把内蒙古呼和浩特吹捧为世界上三大最佳养牛带之一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些企业经营广告宣传上的需要,而并不是我们真正研究中国奶业发展最佳布局问题上的那种实质性的最佳奶牛带。

四、西部奶业发展的一些对策与措施

西部奶业,虽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与空间也很大,但它毕竟是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而又不是牛奶的主要消费区。因此,我们在研究如何发展西部奶业的时候,应该着重根据西部自身的特点、优势、有利条件、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发展宗旨,应该是既符合当地的实际,又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而使奶业能持续、健康、成熟稳定地发展。笔者现就西部奶业如何发展献上如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⒈ 实行存栏总量与奶产量两增量并举

奶业的中心产品是牛奶,奶牛场的一切工作,也要围绕着多产奶来开展。奶牛场只有将奶牛的单产提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才能收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西部的人均占奶量按国家所制定的中长远目标要求来说,还是相差很大的距离。解决的办法,一是适量扩大奶牛的总存栏量;二是设法提高奶牛的单产水平。而后者与前者的投入产出比,显得更为合算,放益与效率更高。西部各地区的奶牛单产水平普遍偏低,它的提升量应该是还有很大的空间。在东部地区的上海,平均单产水平在7000公斤以上,福建接近4500公斤,连气候条件特别差的曾经被人称之为“不是养奶牛的地方”的广东省,它的奶牛产奶单产也超过4000公斤。那么,为什么西部地区那个具有澳大利亚后花园之称的云南省的奶牛平均单产水平还不足2000公斤?西部奶牛的单产水平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笔者结合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几个省的奶牛饲养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一是奶农的饲养管理理念、方式、方法比较传统和落后;二是未能科学养牛,饲料结构单一,未能做到营养平衡合理供给;三是精粗饲料未能科学搭配或搭配失调;四是疾病因素影响了产奶量;五是缺乏现代管理手段和机械化程度低。如何提高西部地区的奶牛产奶量?建议采取如下的一些措施:

⑴ 首先要改变观念,下决心打破落后的较传统的养牛理念和方法,接受现代养牛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比如说,将玉米碾成粉来饲喂奶牛的做法,它既浪费纺饲料,营养吸收率也低,奶牛吃过后也容易引发慢性酸中毒而导致疾病多发。但在国外在整个欧盟,全部奶牛场的玉米都是整粒饲喂的。我们有些人认为,整粒吃进去以后,难消化和不利营养吸收,但事实上,人家的那种方法的营养吸收率是粉状的两倍。这就是观念上的问题;

⑵ 要 肯花钱,改善奶牛的何饲养环境条件,注重奶牛场硬件的投入(供水、环保、挤奶等),尽快提高和普及机械化挤奶和TMR预混料全营养饲料供应;

⑶ 讲究科学养牛,保障奶牛营养、能量的平衡合理供给,特别是产后100天高产奶牛的合理营养保障供给;

⑷ 加强贴身技术培训,借鉴上海、广东等地每年都为奶农举办3~5期的各种技术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的做法,或者可以统一组织奶农分期分批到奶业较发达的地区(如上海)进行跟班培训贴身学习,以快速提高他们的奶牛饲养、管理水平;

⑸ 以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政府的名义或以奶协的名义,邀请一批刚离开一线工作岗位而又具有丰富养牛经验的奶牛专家“西进”援助,实行手把手的临床言传身教和传经送宝,从技术上支持西部的奶业发展。

如果依照上述几点措施和采取务实的态度,施于合理的调整与强化,我相信,将整个西部的奶牛产奶水平翻一番,是一件不难的事情,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况且,从原有奶牛群身上想办法使总产量提升,所花费的成本总比多买一头牛的成本要低和显得更为经济。通过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来达到奶牛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应该说,这是一个最为实际的手段,同时,也是西部奶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切入口。

⒉ 认真做好当地奶牛的选育工作,培育高产核心奶牛群

以色列的奶牛品系改良与选育工作经验告我们,只有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奶牛,才能成为优良的奶牛品种。该国的重要的优良奶牛品改经验之一,就是注重从当地的奶牛中进行选育、培育和优化。自己选、培育出来的奶牛,其地方适应性特别强,产奶量也有明显的提高。但据我了解,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奶牛几乎全依赖于外地奶牛或来源于进口的奶牛,自行选育繁殖的比例相当低。有多个地区,甚至还缺乏种公牛站。从当地的奶牛中进行优良选育,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应该大力主张和推广。这一基础打好了,对西部奶业发展的促进与提高,更具现实意义和积极影响。

⒊ 加大牛奶的宣传力度,立足于培育和拓展本地市场

西部地区人口虽然不多,但少数民族的比例较大,消费者中具有一定的饮奶习惯和饮奶基础。然而,人们对牛奶的消费,基本上还是处于消极消费的状态。原因是,还有许多的人,对牛奶还不是全面认识,或者说,认识了牛奶也不敢放开消费牛奶,当然,这同当地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关联。在这种情形下,有部分的乳品加工企业,就只好把产品的市场定位面向于全国,甚至是“走向世界”。根据牛奶产品的特性,我主张立足于本地市场的消费,这一点甚为重要。因此,建议西部的奶企,应通过加强宣传和引导消费,用心把家门口的奶品市场培育好,“沾高好远”或“舍近求远”的做法,不一定都适合西部地区大部分的奶业企业。而且那样做,所冒的市场风险也比较大,“外面的世界并不精彩”。如果某一个企业在决定你的产品需要跨出省门的时候,你这个企业的决策人,最好能记起我刚才所讲过的那一句话,然后三思而行。

4.提速产品创新,向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以满足他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刺激他们的消费欲。

就乳产品而言,西部奶业所产的新产品所占比例很少,新产品的创新能力较东部和发达地区要弱一些,产品的品位档次高、中、低搭配比例不尽合理,高档产品较少,产品较为单一,这就导致你的企业要失去一部分有不同追求的消费者。对产品“五十年不变”的政策和产品构造格局要实行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面世,不但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另一方面,还有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然而,西部的大部分乳品加工企业,正是缺乏这种新产品创新能力和欲望,希望今后在这方面能有所突破和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在产品的开发路线方面,生产企业的视野要宽广一些。如果做直饮奶的终端市场路线很窄,你可以增加或转型生产一些适用于工业原料用的工业用奶粉、医用乳品,或者是很有国际市场的特殊奶品,在广西可以通过大规模发展水奶牛,然后加工生产水奶牛奶酪,据说该产品目前世界上很畅销。

5.要根据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确立自己产品加工和定位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有各地的消费习惯和饮食文化。例如,东部地区的广东人,喜欢饮汤水和饮牛奶要饮新鲜奶,西部青藏地区的小数民族有喜欢吃奶油、奶酪的习惯等。作为西部的乳品加工企业,也应该抓住当地消费者的主要消费习惯这一条来选定好自己的主导产品。特别是对那些以加工奶粉为主的中小企业,在面临今后中国的牛奶消费将逐步转向以消费液态奶为主这一发展趋势,要审时度势地适时调整自己的主打加工产品。对当前发展速度达到疯狂程度的UHT奶加工方式,也要因市场因地因厂而议。我个人认为,一些乳品加工企业千万不要把超高温灭菌奶的加工方法作为一种时尚,一些行业的领导,更不能将这种加工方法当作一条主要经验来推广。意大利帕玛拉特单一过于依赖UHT加工方式而最终导致这个国际著名的奶品企业倒台的教训,应引起我们的警惕,这种悲曲最好不要在我们国家发生。

6.奶牛场务必做好防疫和尽可能做到分布合理

近些年来,西部地区的奶业有较快的发展,规模不算大的奶牛场像雨后春笋般地一个个出现。但这些奶牛场的布局和选址有一部份是不太科学的,有些设在村前屋后,离人群居住的地方靠得太近;有些就设在交通要道两旁,这是奶牛防疫工作上的一大禁忌;有些与人的饮用水源相挨近,甚至就设在其上游处,影响和破坏了人的饮用水环境;有些奶牛场与其它家禽场或者奶牛场与奶牛场之间的相隔距离不远,这容易造成互相感染;有些奶牛场奶牛存栏密度过大,容易引发病疫情。像这样的奶牛场,既不利奶牛的防疫,也不利奶牛场的环保综合治理。在西部地区有的是土地,没有必要这里养几头那里养几头,也没有必要把奶牛场的规模办至3000----5000头那么大。牛场规模过大距离太近,一旦疫情发生,很快就会迅速感染传播。因此,奶牛场规模不宜过大和场与场之间的距离不宜大近。此外,对漠视奶牛两病和被检查出有两病而不按规范程序处理的,须按章办事和要严加追究其责任。

7.变散放养为圈养,保护草原生态

在过去,我国的草原放牧,多以散放为主。现在为了保护草原,奶牛就不能随便放养了,原来那种饲养方式就得随机转变。在南方广为使用的圈养模式,在西部地区也可以广泛引用。对草原的保护,不管是人还是牛,都有责任履行其职责。为了保护草原的良好生态,国家每年已投入了巨资,如果我们还是在草原上随乱放牧、超载,国家这边在花钱绿化保护,你那边在放牛搞破坏,这不是等于在白白浪费国家的资源吗?这简值就是自杀行为。保护草原,关健的责任在于人而不是牛。

8.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就西部乳品加工与工艺的先进性来说,除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伊利、蒙牛等一批企业可以进入先进行列之外,其余大多数企业的设备和加工工艺都显得较为陈旧落后。其中一些企业,甚至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设备还在使用。这些设备与工艺的特点是:效率低,损耗大,易出次品,加工成本重,产品质级档次上不去。即使是伊利、蒙牛的某些设备、工艺,也未能做到最大的先进性。例如在奶粉加工生产中的生产线的管道清洗工艺,它们目前使用的是较传统的水洗法,这种工艺的缺点在于:清洗时间长,清洗周期和次数密度大,清洗成本重(据说每清洗一次需花费3万元以上成本),资源(水)浪费大,时效慢(因为每清洗一次都要经过反复几轮的清洗)、安全性系数未能达到顶级,所需配套设备复杂繁多等。而在国外,同样是管道的清洗工艺,人家己用到了高压净化空气清洗的先进工艺。这种高新清洗工艺的最大特点:在于时效快捷(每清洗一次不需要1分钟),清洗成本低,可节约大量的水以及供水设施,生产加工机动性强(可以随时进料加工,也可以随时待机停产),设备占用厂房空间小等。例如,乌克兰等国家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新的清洗工艺。在奶牛饲养技术方面,我们也有许多地方落后于人家。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整个生产加工设备与加工工艺技术的改造和升级换代。先进的加工设备与工艺,决定了产品的品位、质量等级、档次和经济效益,而西部奶业的大部分中小乳品加工企业则往往不太愿意对生产硬件方面的投入。这一点,也是导致西部奶业难于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只有加快对原有落后的生产加工与工艺改造的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西部的整体生产加工水平和奶业的经济效益。

⒐ 奶源与市场均衡发展,防范奶源过剩与不足化解奶业危机

奶源,对中国奶业现阶段来说,暂时还是属于一种稀缺资源。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总奶量还比较少,全国的人年均占奶量只有10公斤多一点,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9左右。奶源之争,在中国已经成为奶业竞争的一个焦点,甚至有人戏称“得奶源者得天下”。自前年开始,奶源的竞争,已呈白热化,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会低于奶产品的市场竞争,像伊利、蒙牛、新希望和北京的三元、上海的光明等奶业巨头已重金投入圈地争夺奶源之战。此外,一些其它的企业亦随后跟风加大对奶源生产的投入与奶源的控制,拟通过牢牢控制奶源的生产与供应来确保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中国奶业发展,无非是两点,一是把消费市场做大,二是生产更多的牛奶。中国的人均占奶量虽然偏低,总体上还是属于贫奶国。但就个别地区或某个企业而言,在规划牛奶生产的时候,不能盲目大规模扩张。发展扩大奶源,也要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如果你的奶源生产过剩或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你的产品市场的发展速度的话,滞销、积压、倒奶的现象就会隨之而来,危机与风险就会发生。笔者认为,奶源生产与产品市场的发展最好能处于均衡发展状态,奶源生产滞后,会造成奶源供应不足和缺米下锅的被动局面,对奶源生产的投入过大和扩张过快,会造成奶源过剩和倒奶的现象。前些日子,本人在与西部地区的一些奶业同行在探讨奶源与市场风险与危机防犯的话题时,有一种倾向是应该引起我们警觉。有人认为,在西部地区,是不可能发生奶源危机或市场风险的。其理由是,西部地区大部份的乳品企业自身都配置有奶粉加工设备,当遇到液态奶市场压力大时,就将牛奶加工成奶粉,危机不就化解了吗?对这种观点,我则持不同的看法,就资源充分利用和尽量节约能源来说,将牛奶大量加工成奶粉,并不是一个最积极最效能的办法,因为在加工奶粉的过程中,不但会使部份的营养损失,还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其次,还会导致牛奶产品的终端成本增加。提倡以这种办法来化解奶源危机或风险的提法,是不够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奶源过剩的案例,在此前已有所发生,在西部的成都,就曾发生过奶农倒奶事件;在东部的福建长富乳业,也是一个过大投入奶源生产而奶源暂时过剩,其产品市场的发展又跟不上的典型案例。该企业也正是由于奶源发展过快市场发展过慢而导致产品大量积压和滞销的。发生奶源过剩或不足这一奶业危机与风险,其直接原因,主要是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为此,笔者在此告诫西部地区的乳品企业,当你们在制定奶源发展规划以及产品市场扩张的宏伟蓝图时,一定要顾及到奶源与市场均衡发展,头脑中应多一些风险危机意识,并尽可能地将这些风险、危机降至最低。10.就地取材,广开西部奶牛源,大力发展好两牛

就西部的奶业资源而言,还有两种奶牛品种具有很大的开发与利用潜力,一是牦牛,二是水奶牛。广西的水奶牛,青海、西藏的牦牛,目前这两种奶牛品种己在上述这些地区拥有一定的存量,饲养经验也比较成熟,当地政府多年来对这两种奶牛的改良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至今,这两个奶牛品种还是没有得到广泛的快速的推广与发展。我认为,作为中国奶牛品种的补充以及奶牛源的来源开拓,这两个品种牛都是一个很好的品种选择。好在什么地方?它有如下这几特点:(1)比较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生长环境,抗逆性强;(2)患病率低,可以节省一些生产成本;(3)对饲养技术要求不高,不如荷斯坦牛那么娇养,较适宜粗放粗养,而易于推广;(4)奶质高,脂肪含量高,有利于开发奶酪等特殊产品;(5)农民投资的本钱相对较少,这对目前还是不很富裕的西都农民来说,较为合适。在奶牛改良和培育适合当地气候条件饲养的奶牛品种方面,以色列、乌克兰、印度等国家都有很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印度对水奶牛的改良工作,很值得我们借鉴,目前该国的水奶牛的生产规模已占半壁河山,所产的牛奶已占印度总产奶量的一半。上述的两个奶牛品种,应该将其纳入我们的开发和利用范围。

结束语:西部奶业占中国奶业的半壁河山,且又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的总体生产水平虽然偏低,但是只要不断地更新观念和采取务实求是的态度,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只要下定决心采取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去加以调整和变革,我相信,要取得西部奶业发展的更大成绩,不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本人在此衷心祝愿,中国西部的奶业能有更辉煌的发展并使之能真正成为西部地区的一大经济支柱产业。

(2004年3月4日在第三次中国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议上的发言材料)

第四篇:筠连县肉牛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筠连县肉牛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筠连县政府课题组

“十一五”期间,筠连县肉牛业产值以每年12%左右速度快速增长,至2008年,全县年出栏肉牛3.923万头,创产值11769万元,占当年整个畜牧业产值的13.8%,肉牛业已经成为仅次于养猪业的畜牧业第二支柱产业。肉牛产业的发展势头以及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做强做大筠连县肉牛产业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筠连县牛存栏7.417万头,其中黄牛存栏5.794万头,水牛存栏1.623万头。存栏黄牛中能繁黄母牛为4.68万头,能繁黄母牛的存栏数约占全宜宾总数的51%。

(一)肉牛饲养及管理情况。筠连县养牛业是为满足农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饲养普遍而分散,基本都是农户1头或几头小规模分散饲养,以南部山区相对较多,管理粗放,品种退化严重。长期以来,农民视养牛为副业,饲养管理粗放,圈舍简陋,卫生条件很差,饲料低劣等,尤其忽视品种的选育改良,野交滥配现象突出,造成牛的品种退化严重,生产性能降低。

(二)肉牛产业化发展现状。筠连县地处边远贫困山区,农民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农民主要把养牛作为役力来发展,只有淘汰的老残牛等才作为商品肉牛,养牛业的商品化程度低,经济效益未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交通信息闭塞、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着肉牛养殖业的发展,从长远看,筠连县肉牛养殖业必须走产业化经营道路。

近年来,筠连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制定了在境内南部山区建成十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带的发展规划,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黄改重点村、示范村建设为抓手,推广品种改良技术,实施优质肉牛基地建设,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示范带动作用的肉牛养殖专业村、户,为筠连县肉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肉牛产业发展潜力

(一)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筠连肉牛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开发筠连黄牛资源为基础,以黄牛品种改良(以筠连黄牛为母本,引进西门塔尔牛或利木赞牛冻精,采用人工授精生产杂交牛的一种方式)为先导,以提高筠连肉牛业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产供销、牧工商、技工贸等一体化经营的原则,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化组织,形成了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新格局,重点建立起了辐射能力强、带动影响大的龙头企业以及科学的产业组织链、合理的利益分配体制。抓好肉牛产业化建设工作是筠连县充分利用和开发资源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高肉牛业经济效益的需要,也是国内国际市场发展的要求和机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正在发生改变,牛肉产品的需求逐步增大,同时我国加入WTO后,牛肉产品还有较大的涨价空间,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二)能繁黄母牛资源充足。能繁黄母牛达4.68万头,为实施黄牛品种改良,生产优质杂交肉牛,实现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靠基础。

(三)品种改良优势明显。筠连县从1998年开始推广黄牛细管冷配改良技术,引进世界优秀的肉、役、乳兼用黄牛品种——西门塔尔牛对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所产的西杂牛显现了优越的杂种特性,与本地黄母牛比较,具有初生重提高,长势加快,肉质更好,适口性更强,肉、役、乳兼用性能好等优势,西杂公牛1.5—2岁龄即可出栏,体重一般达400kg左右,售价现价4000—5000元,效益比本地黄牛提高1倍以上。在省、市的支持下,筠连县已在18个镇乡建立了黄牛改良站,配备输精技术人员,黄牛改良技术已被广大干群所接受,黄改工作正在全县铺开,为肉牛业发展提供了最关键的技术保证。

(四)饲草资源丰富。筠连县地处亚热带气候区,饲草、饲料资源丰富,适宜于发展肉牛。据畜牧部门测算,全县可载畜量达17万个牛单位,目前牛羊饲养总量尚不足8万个牛单位,还有近10万个牛单位的潜力可挖。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进一步实施,给肉牛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五)发展肉牛产业的政策机遇。省畜牧局从1998年起就把筠连县列为全省14个黄牛改良项目县之一,2000年又列为全省48个肉牛良繁体系建设项目县之一;市政府正在规划建设筠连优质肉牛基地。目前,筠连县已把肉牛业发展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项目之一,摆上了重要工作日程。县委、政府制定了全县肉牛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并实行领导责任制和风险保证金管理。各镇乡和畜牧部门也根据县上的要求,明确了任务和职责,狠抓措施落实。

三、肉牛产业发展目标

综合分析资源情况、技术状况、市场形势及发展现状等因素,筠连县“十一五”期间肉牛业发展可实现下列目标。

(一)存栏基数增大,能繁母牛品质提高。计划牛的存栏量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从2008年的7.417万头增长到2010年的10万头,能繁黄母牛从2008年的4.68万头增长到2010年的5.38万头,其中包括优质西杂黄母牛1.06万头。

(二)出栏量增加,逐步实现以出栏优质肉牛为主。年出栏头数以12%的速度增加,计划从2008年的3.92万头增长到2010年的4.95万头(其中包括优质杂交肉牛1万头)。

(三)产值收入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肉牛产值以每年27%左右的速度增加,计划从2008年的11769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9500万元。通过提高肉牛品质,使牛的头平产值从2008年的3000元增长到2010年的3600元。

(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效果明显。预计肉牛业为全县农民创收从2008年的11769万元(人均350元)增加到2010年的19500万元(人均580元)。

(五)肉牛业在畜牧业和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经过3年的大力发展,预计到2010年,肉牛业产值可占整个畜牧业产值的25%左右占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肉牛业真正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四、肉牛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上还存在差距。近年来,虽然全县各级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干部群众对肉牛业发展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肉牛业发展重要性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不清、措施办法落实不够等问题。特别是对基层群众的宣传工作还不够深入,群众抓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二)养牛户资金投入困难。养牛业是一项投资较大的产业,农民要进行规模发展,单靠自身投资十分困难,盼望财政、信贷等给予资金支持。虽然筠连县财政近牛对养牛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了较大的增加,但仍存在较大差距。信贷资金又手续繁锁,抵押不好解决很难落实到位。如联合乡革新村一位郭姓农户,2000年秋种植黑麦草25亩,计划贷扶贫款3万元养牛30头,但因找不到抵押,贷款无法到位,导致预期目标搁浅。

(三)技术力量薄弱。一是人员素质低。216名基层畜牧兽医站人员60岁以上的就占45名,中专以上文化的仅86名;二是职工薪酬无保障。只有39人属全民身份,享受财政差额工资,其余人员均为自找自食的集体人员,配种人员的报酬得不到保障;三是技术设备简陋,缺乏必要的办公地点;四是工作经费缺乏,业务工作难以开展。五是兽医体制改革进程缓慢,造成人心不稳,工作动力不够,积极性差。

(四)缺少加工龙头企业的拉动。2002年以前,金牛公司与筠连县签订了共建优质肉牛基地的协议,但后来金牛公司转换了经营方向。目前筠连县肉牛业加工环节出现断链,缺乏拉动效应。

(五)专业大户数量少,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由于基地建设工作刚起步,专业大户的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功能弱,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五、筠连县肉牛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稳定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农业投资向肉牛产业倾斜。

肉牛产业是一个投入巨大、周期较长、产业链复杂的产业,只有在制订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坚持长期不懈科学发展才能取得持久效益。各级党委政府应在肉牛业发展上制定一些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包括专业技术干部在内的各类人员技术服务和各种经济成分投资从事肉牛产业开发,特别要在发展资金上给予财政支持,按照以农户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补充的要求,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新技术推广和扶建专业示范户等,信贷资金要切实简化程序,推行小额信贷和信用担保等,使信贷资金真正落到实处。

(二)强化科技进步,提升科技含量,促进生产方式转变。

一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断扩大良种覆盖面。切实加强肉牛的改良及配种技术宣传,转变农户的观念和传统养牛方法,不断完善肉牛冻改服务网络,努力扩大优质肉牛良种覆盖面。二是推广普及品种改良技术。加大培训力度,让农民充分掌握母牛发情鉴定技术和肉牛养殖技术,提高畜牧兽医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受孕率。可用西门塔尔牛改良本地黄牛,然后用利木赞或其他优质品种对西杂母牛配种,生产肉用性能更好的三元杂交肉牛。同时,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好的优势,瞄准国际市场,改善饲养技术,高起点地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三是推广科学饲养方式,大力拓展饲料资源。大力推广种草养畜技术,引进先进的饲料加工技术和设备,做好饲料的加工和储备工作;积极探讨林、草、牧结合模式,退耕还林还草,林草结合、草粮结合,既可为肉牛生产提供优质牧草,又可绿化土地、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应树立“草就是粮食”、“草就是肉”的观念,走以“畜牧换粮食”的路子。林业和畜牧部门在退耕还林还草上要研究结合方案,安排足够的计划面积用于肉牛产业化的发展。

(三)引进和培植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建立多样化经营模式。

一是“公司+农户”模式。引导兴办专业公司,建立以公司为龙头,以肉牛饲养专业户、贩运户为基础的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公司为肉牛饲养户提供良种、饲料、技术、防疫、资金;销售实行配套服务,走专业公司加农户一体化发展之路。二是“畜产品加工厂+农户”模式。以畜产品加工厂为龙头、农户为龙身、产业派生的多种经营为龙尾,组建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型经济产业链,走“龙头企业+农户”的肉牛产业一体化发展之路。三是“协会+农户”模式。建立专业协会,通过经济手段,将农户联合起来,对内加强管理,对外开拓市场,融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走“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制)+农户”的肉牛产业一体化发展之路。四是“大户+农户”模式。发挥专业户、重大户能人作用,发挥其有经营谋略、有经营门路、生产规模效益好的优势,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村组连成片,走“大户+农户”的肉牛产业一体化之路。

(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促进肉牛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保护政策机制。对肉牛产业化经营中的专业户、重大户、私营经济、个体户等给予保护和支持,减轻各种不应缴纳的税费;打击破坏和侵吞财产、利益的人与事;对肉牛产业化经营中需要扩大生产、加工规模的实行“两个优先”的原则:即对小城镇中发展肉牛产业化的大户,优先纳入城市统筹规划;对农村需要扩大发展农户应优先解决土地问题。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辅助,业主投入为重点,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以加大对肉牛产业的投入。三是建立市场机制。应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在有条件的乡镇开办肉牛产品初级市场,在有条件的行政村开办活畜交易市场,在交通枢纽的集镇建设产品专业市场。在市外、省外鼓励营销实体和营销大户开辟销售网点,采取代购代销、联购联销、联购分销等方式。以获取活畜牛和产品经营的最大效益。四是建立经营机制。按照“兼顾各方利益,重点保护农户利益”原则,让龙头企业把部分好处让给农民,促进畜牧生产迅速发展;加工企业将获得的增值利润返还一部分给农户发展生产,并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使农户不担心“卖难”、加工企业不担心“买难”问题;处理好产业组织内部利益的合理分配,实现以经济效益为纽带,互惠互利,共谋发展。

第五篇:小规模肉牛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小规模肉牛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通过对小规模肉牛养殖场进行调查,以现代畜牧业的理念分析了农户小规模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小规模肉牛养

殖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小规模肉牛养殖业;现代畜牧业;现状;问题;对策

现代畜牧业是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用现代设施装备、用现代科技改造、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发展起来的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建设现代畜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需要。现代化畜牧业的基本要求

现代畜牧业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现代畜牧业又是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可控性强、工程化程度高的畜牧业,是按国内外大市场要求配置生产要素的畜牧业,是商品经济的畜牧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过程[1],现代畜牧业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畜牧业。

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就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即生产、加工、销售的配套成龙,现代畜牧业的主要特征: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养殖环境生态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由于受资源、资本、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提升安全理念、技术理念、规模理念、产业理念和市场理念,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畜牧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畜牧业,以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畜牧业

[2]。适度规模养殖是畜牧业的必由之路

适度规模养殖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以期提高畜牧经济效益的一种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畜牧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整合资源,实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和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因素的有机组装,才能解决“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我国现行的政策制度下,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模式,与农户手中的资源相匹配,农户手中拥有的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等)可以用来种植饲草和饲料作物。他们手中还拥有棚圈等饲养设施,部分农户还拥有基础母羊、母牛等生产资料,可以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养殖活动,有些农户家庭中还有剩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畜牧业生产当中,这些资源要素农户都能够自主支配。我国的小规模化肉牛饲养从事的也是社会化商品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采用的也是良种、良料、良法等现代技术,不是传统的土方法,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 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肉牛产业。我国肉牛养殖产业仍以母牛分散养殖和肉牛相对集中育肥方式为主体,农牧户分散饲养在活牛牛源和牛肉产品供给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农牧户小规模分散饲养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农家现有的各种精粗和青绿饲料,从而减少饲料浪费,解决目前养殖的最大难题———环境污染,提供大量有机肥,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改良了土壤,减少了污染,促进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小规模养殖也为数以万计的农村整(半)劳动力和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解决千家万户农民的致富问题。

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特点是饲养成本低、规模化、小型化、饲料来源丰富,经营主体是农户。小规模家庭养殖可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还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小规模化肉牛养殖一般是户养牛10~20 头。如杨浩珍等[3]对丰都县148 户不同肉牛养殖规模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投资收益进行调查分析,表明每户肉牛养殖规模以9~10 头为宜,其投资收益率最高,为57%;徐恢仲等[4]综合户均年收入及投资收益率、劳动力资源、农户文化程度等各因素来考虑,建议在农村目前所拥有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下,肉牛养殖规模以5~6 头为宜。小规模肉牛养殖场现状调查

我国肉牛主要养殖模式是农牧户个体分散模式、农牧户个体集中模式和中小规模专业化模式的肉牛育肥,其中以专业化中小规模育肥模式占主导,随着畜产品需求的变化,这种格局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千家万户的小规模肉牛养殖有许多优势如可以充分利用农家现有的各种饲料资源、劳动力,增加家庭收入等,当然小规模养殖户如管理不善也有弊端,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防疫,其次是食品安全,还有饲养管理不合理等[5]。笔者于2011 年7 月至2012 年7 月对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的星光村、巴吉村、工联村、祁连村、小泉村、甘浚村、光明村、三光村,龙渠乡的墩源村、保安村、龙首村、什八名村、下堡村等13 个村进行调研,采用抽样调查法,随机走访农户进行访谈,用调查问卷交流方式调查;计走访100余户小规模肉牛养殖户,取得99 份调查问卷,其中甘浚镇47 份,龙渠乡52 份。在深入农村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户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表 小规模肉牛养殖户饲养母牛,进行自繁自育有明显的盈亏正平衡,饲料资源是限制当地小规模养殖户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6];每年一般的小养殖户来自养牛的收入在3 000~8 000 元,专业户高达3 万元,即使是一般的存栏母牛3~4 头的小规模养殖户,农民肉牛养殖收入也达其全年总收入的1/3,使农民致富不离村,维持了农村生产关系的稳定,促进农业 的良性发展。在调查中发现,调查区内的小规模养殖均为舍饲饲养方式,劳动力资源为家庭劳力,粗饲料以自产的玉米秸秆为主,精料多是根据生长需要饲喂混合精料或购进原料粮后 自行配制,疫病防治为公共服务方式,粪污以农家肥或沼气形式处理。小规模肉牛养殖有:一是一般养殖户,家庭养殖为养牛经济单位,有专门建造的养牛舍,以饲养母牛1~5 头,带犊牛,培育架子牛并育肥4~6 头肉牛;二是养殖专业户,以饲养母牛8~12 头,属于自繁自养自育,养殖户根据自身的劳动力、饲草、资金情况,也购进架子牛进行育肥。小规模 养牛户的肉牛经营模式是“母牛+犊牛+(+架子牛)育肥牛”的复合经营模式,即养母牛并同时育肥肉牛,主要以母牛带犊繁育的家庭舍饲模式为主,经营模式普遍为“母牛+犊牛+育肥牛”模式,养殖户除了将自己犊牛培养育肥或吊架子后用于育肥外,还从外购入架子牛短期育肥。小规模肉牛养殖属于分散性饲养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和经营单位,总的根源就是投入不足(包括资金、饲料、人力等),如调查结果表明,76.29%的农户都不打算扩大养牛的规模,而扩大规模最大的阻碍是草料(玉米秸秆)不足[6]。近年来精饲料价格上涨,农户不愿意花钱买饲料饲喂肉牛,还有后院牛舍占地有限、照顾费劳力等原因,他们不愿扩大 养殖规模。小规模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4.1 养牛处于家庭生产结构中的副业地位,农户较少重视养牛科学性,市场竞争力较差如笔者在甘州区的甘浚镇和龙渠乡调研表明,当地肉牛市场体系落后,缺乏较规范的活牛交易市场,大部分活牛交易都是牛贩子直接到农户家中收购活牛,使养牛户常因市场判断不准而蒙受损失,进而挫伤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当地一般的存栏母牛3~4 头的小规模养殖户,农民肉牛养殖收入仅达其全年总收入的1/3;农户仍选择养牛是当地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当地的制种吸纳了大量的家庭劳动力,养牛则属于边际效益。

4.2 小规模肉牛养殖比较效益不高养殖户饲养1 头母牛,培育犊牛需要15 个月[7],饲养成本在3 890~4 500 元,几乎无净收益,当人工费、折旧费、粗饲料费不计算,才有边际效益。如农户养育肥牛,1 年饲养出栏10 头育肥牛需要投资10 万元左右,净收益在1 万元左右,而农民目前外出务工,无需投资1 年也可以收入2 万元左右;而且肉牛养殖高成本投入,扩大饲养规模明显增加了劳动强度及风险程度(市场价格风险、疾病风险等),对农民家庭来说难以接受。

4.3 肉牛养殖新技术扩散难,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不高,影响农民增收在深入农村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户肉牛养殖的技术来源进行了归纳,大部分农户是自学养牛技术(占调查的81%),根据父辈传授下来的经验养牛,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指导,肉牛养殖防疫抗风险性差,饲养管理也非常粗放,存在着肉牛品种混杂、出栏率低、肉质差、安全无保障等问题,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否则,诸如肉牛品种利用、食品安全追溯、新饲养技术、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难题很难传播和推广,通过宣传培训、服务、示范等多种措施,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肉牛生产的科技含量。

4.4 小规模养殖组织化程度不高,与规模养殖场(主要是育肥场)之间缺乏利益的有机联合,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千家万户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粗放、效益较实力弱小,没有代言人,市场应对能力弱,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更谈不上辐射带动能力。虽然有“公司+协会+基地+养殖户”、“养殖大户带动中小养殖户”、“村委会+协会+养殖户”、“合作社+养殖户”的经济运行模式,但很难真正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依然是产业链脱节。如在调查发现,甘浚镇肉牛养殖数量较多的祁连村、小泉村和光明村等已相继成立了养殖合作社或养殖小区[8],但这些合作社或养殖小区仅是从养殖户手中购买犊牛、架子牛进行育肥,与村里的养殖户没有形成合作关系,更谈不上辐射带动能力。

4.5 加工业滞后制约品牌建设进程

我国有着丰富的牛业品种资源,但牛肉精深加工发展方面动作缓慢,很多仍停留在品种资源的优势品牌上,缺乏进一步的开发挖掘。如笔者在甘浚镇调查,当地的肉牛群体以西杂牛为主体,当地称“河西牛”,目前仍停留在养殖上,没有发展成牛肉制品深加工层次的品牌[7],导致品牌知名度不高,无力以品牌影响国内外市场。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理念,促进小规模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对策

小规模养殖仍是我国肉牛生产中的主力军,尤其是千家万户繁育母牛和饲养架子牛更是肉牛生产的基础,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户饲养繁殖肉牛的支持力度,如母牛养殖进行适度的补贴,建立基础母牛保险制度,降低养殖风险。在信贷方面对养殖户发展基础母牛给予必要的支持,以保护和调动养牛户饲养母牛的积极性。

5.1 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为了促进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国家、省、市、区等各级政府对甘浚镇肉牛产业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包括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纳入镇财政全额事业性编制、村级防疫员纳入正常补贴、零费用防疫、冻精补贴、零费用配种、秸秆青贮与氨化补贴、牛圈舍修改建设补贴、小区(合作社)养殖补贴、专业户(规模)养殖补贴等;同时信用合作社也加大了对专业户、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支持,实行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如以调查甘州区甘浚镇为例,对于合作社新建的肉牛舍和肉牛养殖小区,政府出资为其修筑自来水管道、修路、通电、出资绿化,方便养殖户用水、用电以及出售架子牛、肉牛,保证了养殖农户的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确保了畜牧场规划的合理性,保证了农户养殖肉牛的经济效益。

5.2 采用适度规模养殖,发挥饲料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增加收入保持小规模养殖户的适度存栏数量,加大养殖户基数的发展,适当增加户均母牛存栏数量,提高母牛的繁殖率。根据农户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和饲料资源确定合适养殖规模,养殖数量过少会造成资源浪费,养殖数量过大,自身不能够解决的饲料资源不足,外出采购则会造成成本上升、效益下

降;做好技术力量配置,强化疫病防治,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提高基础母牛繁殖率和犊牛成活率,缩短母牛胎间距,降低幼牛的死亡率。

5.3 加大杂交改良力度,推广科学饲养模式,提高肉牛生产效率建立和增加家畜改良服务网点,加大改良面积和改良率,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效率,提高肉牛饲料利用率和屠宰

率。遵循肉牛生长发育规律,推广母牛、犊牛补饲技术和幼年直线育肥技术[9],摒弃“架子牛育肥”方法,充分发挥肉牛前期生长速度快的优势,给予充足而合理的营养,缩短饲养期,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的青贮、氨化加工处理技术;推广示范养殖技术和饲草饲料加工配合技术,降低饲养成本;根据不同的饲料资源合理配合日粮,提高饲料报酬。

5.4 引导千家万户走向专业户饲养,建立母牛—肉牛养殖小区,组建不同形式的养殖合作社 王消消等的分析表明存栏母牛8~10 头的专业养殖户母牛养殖成本明显低于养殖户[7],在养殖小区(合作社)建立母牛—犊牛—育肥牛的养殖经营模式,实行自繁自养自育,稳定育肥牛的牛源,在农户科学饲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场户结合、就地直线育肥的经营模式,扩大饲养规模,发挥育肥牛场在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带动广大农户肉牛养殖的发展。建立合作社后,做到统一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摸清楚市场行情,并由养牛合作社的代表与牛经纪人谈价格出售架子牛和育肥牛,减少中间环节的费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户养牛的利益空间。

5.5 强化科技培训与科技术入户,让养牛者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创建能繁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养殖户(场)的示范场(基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户的培训,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通过养殖技术服务体系实施技术培训和示范,切实帮助养殖户降低在疾病防治和防疫上的风险,提高养殖户总体应对风险的能力。根据需要开展培训,邀请高校的养牛专家对养殖户实施“走村进社”的冬春养殖技术轮训,注重养牛实用技术推广,围绕提高养殖效益,新技术、新品种、新饲料的应用等开展技术讲座;在注重提高养殖户 养牛科学饲养技术水平的同时,推广新技术如应用不同时期母牛的补饲技术[9],犊牛补饲技术和早期断奶技术,犊牛直线育肥技术等,提高母牛养殖综合效益。

5.6 建立完善防疫体系,确保畜产品安全对村级防疫员根据工作量给予适当补贴,以保证村级防疫工作正常开展,定期开展春防秋防,做好疾病的检疫和口蹄疫的预防;加强能繁母牛繁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严格牛群防疫条件,建立消毒制度,开展经常性的环境卫生消毒,提高母牛繁殖率和牛群养殖经济效益。

5.7 打造区域性肉牛品牌,提高小规模养殖户饲养品牌牛肉产品的意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出栏量的增加,品牌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屠宰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采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处理办法,开展深层次加工,增加牛肉制品品种,全力实施肉牛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品牌。积极挖掘牛肉制品品牌文化和品种样 式,努力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文化发展战略[10-13]。参考文献

[1] 栗林.现代畜牧业发展要素浅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29(6):93-96.[2] 杨兴钱.现代畜牧业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战略[J].四川畜牧兽医,2007(7):16-18.[3] 杨浩珍,吴天梅,黄晓凤,等.丰都县肉牛养殖适度规模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

(23):354-355.[4] 徐恢仲,廖丹,熊廷奎,等.肉牛养殖经济效益调查分析与养殖适度规模的探讨[J].畜牧市场,2004(8):22-24.[5] 范光建,张忠宇.皖北农村畜禽散养及小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5):331,335.[6] 杜甘露,何龙,王琼,等.小规模肉牛养殖场的经济效益调查分析[J].养殖与饲料,2012

(10):9-13.[7] 王消消,何龙,杜甘露,等.繁殖母牛养殖效益分析[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2,32

(2):70-73.[8] 黄洁,赵德兵.因地制宜发掘合作社的优势产业[J].中国畜牧业,2011

(19):52-54.[9] 赵德兵,姜军,王消消,等.繁殖母牛围产期补饲对犊牛初生重和体尺指标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2,48(13):66-69.[10] 杨波,马剑宏,杨涛,等.泾源县肉牛养殖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牛业科学,2012,38(3):71-72.[11] 马龙,李聚才,苏俊喜,等.浅析西夏区肉牛养殖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5):69-70.[12] 韩畅,佘雪梅.宁南县肉牛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四川畜牧兽医,2010(8):13,15.[13] 陈阳.蒙城肉牛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09(9):19-20.

下载内蒙古肉牛业发展对策研究(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肉牛业发展对策研究(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肉牛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精选5篇)

    一、发展现状1.我国肉牛生产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增长,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生产大国。其中,肉牛业也有很大发展,牛出栏量和牛肉......

    内蒙古肉牛养殖项目建议书

    内蒙古万头肉牛养殖项目建议书一、项目名称内蒙古万头肉牛养殖项目二、项目实施地点及选址原因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或通辽地区,呼和浩特地区奶牛养殖非常发达,每年淘汰奶牛10万......

    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研究

    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研究 医药产业属于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医药产业属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近半个世纪中,一直保持了10%左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的世界经济增......

    陕西省“十一五”果业发展思路和对策研究

    陕西省“十一五”果业发展思路和对策研究 http://2006-1-10-20:50长沙农产品加工信息网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十五”以来,果业发展进入了质量和效益双重快速提升的新......

    内蒙古地区民俗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蒙古地区民俗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 专业班级:动画1302 学号:13616205 姓名:吴狄隆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

    内蒙古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试述包头市休闲农业发展 遂宁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近300万,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潜力巨大,加之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保障。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内蒙古粮食产量实现“十连丰”、畜牧业生产实现“九连稳”的新形势下,内蒙古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下......

    武陵源旅游演艺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推荐)

    武陵源旅游演艺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武陵源旅游演艺业凭借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浓郁的地方特色、雅俗共赏的精品剧目和灵活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