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十一五”果业发展思路和对策研究
陕西省“十一五”果业发展思路和对策研究
http://2006-1-10-20:50长沙农产品加工信息网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十五”以来,果业发展进入了质量和效益双重快速提升的新时期。
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十一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将进入关键时期和“人世”过渡期结束的新形势下,果品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从而为陕西果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忧患意识不强。果区的一些干部群众,过分沉溺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已有的发展成绩,看不到果业发展存在的隐忧,对国内外市场竞争给陕西果品带来的挑战认识不足,仍然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流通、加工的观念。
2、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够。一方面,地方政府抓流通促生产的意识不强,对开拓市场的指导和服务还不到位;另一方面,企业营销理念落后,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人才,对商业信息缺乏准确、全面的了解和有效的利用,大多数企业停留在做一个单是一个单、卖一批货是一批货的传统商业状态。
3、果汁加工企业资本结构单
一、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品牌效益差、市场秩序混乱是制约陕西果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陕西仅有海升一家企业实行了股份制,绝大部分企业是单一投资主体的民营企业,仍然沿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企业家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相当多的果汁加工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意识差,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盲目追求企业的经济规模,设备利用率低,资金大量被积压,全省只有3家企业达到了经济规模(2万吨/年),其中一家企业出口创汇超过10007~美元。在陕西17家果汁生产企业中,只有6家企业具有自营出口权,且产品主要销往美、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低价格市场。在销售代理市场上,陕西产品的品牌多而杂,知名度低,没有形成统一的知名品牌,共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反而被中间商利用,压制陕西产品销售价格。同时,陕西企业果品加工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已有的产品质量检测系统有待于提高。现在陕西企业(除海升公司外)均没有通过瑞士SGS机构组织的HACCP认证,无实力进入高质量、高价位、高信誉的日本市场。
4、果品现代化贮藏能力严重不足。在目前全省各类水果贮藏能力320万吨中,气调库和冷库贮藏能力为40万吨,仅占各类水果贮藏能力的12.5%,占水果总产量的9.3%,大多数是贮藏期较短,贮效较低的土贮库,难以起到延长销售周期,衔接产销的作用。同时,加工产品结构单一。除了浓缩果汁外,其它如果酒、果酱、果醋、果糖等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而且现有果汁加工企业布局极不合理。陕西17家生产企业,集中建设在关中地区,有的企业相距仅3公里,违背了国际国内果汁厂的布局规律(国际上两厂之间的距离在200公里以上,我国山东省在100公里以上),造成企业间争原料,收购加工成本居高不下。
5、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陕西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带动功能不强,加之,果农合作组织数量较少,而且多数处于有组织无活动,功能作用十分有限,造成龙头企业与果农
之间仍普遍采用简单的买卖关系,未能通过生产及收购订单、质量标准和保护价承诺等合同契约的连结,进而也难以建立加工销售组织与果农之间的长期稳定的联合与协作关系,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市场稍有波动,各顾其利,组织化、产业化开发程度较低。
二、“十一五”陕西果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一五”可按以下考虑果业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全省果园面积逐步达到1300万亩,果品产量达到800万吨,优质高档果率达到70%左右。其中鲜食苹果面积稳定在600万亩,产量达到500万吨左右,优果率达到80%以上,加上苹果原料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尽快将渭北建成全国第一、世界著名的优质苹果生产和加工基地。同时红枣、梨、猕猴桃等干水果也得到相应发展。各类果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左右,其中苹果浓缩汁年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鲜苹果出口90万吨(含边贸70万吨),果汁出口30万吨以上。为此提出以下发展重点:
l、调整布局,优化品种和质量结构
苹果:以渭北27个苹果基地县为重点,在主攻品质和单产水平提高的同时,加快区域化分工、专业化生产,在渭北北部海拔800—1400米地区重点发展晚熟和中晚熟优质鲜食苹果,建设渭北300万亩绿色果品基地;在渭北南部海拔600—800米地区重点发展早中熟鲜食苹果和专用加工苹果,建设100万亩鲜食加工兼用或加工专用果基地。.实现苹果品种结构调整与质量效益提高的协调统一。
梨:在渭北北部海拔500米以上至无定河以南优生区以砀山酥和秦酥为主栽品种,扩大优质梨面积;在渭北南部早熟品种发展七月酥,中熟品种发展早酥、八月红,晚熟品种以砀山酥为主。使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比例逐步调整到5:20:75。
猕猴桃:在渭河以南至秦岭北麓和陕南汉江流域,以秦美为主,扩大优质猕猴桃面积。加快推广早、中熟优良品种,使早、中、晚熟品种比例逐步调整到5:l0:85。
红枣: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制干枣优生区,应以中阳木枣及其优良变异品种佳县油枣和方木枣为主;省东洛河、黄河流域是制枣脯原料和鲜食枣优生区,应以大荔水枣等枣脯原料品种为主;关中泾河、石川河流域是鲜食和制干兼用枣优生区,主要发展晋枣、直社枣等地方名优品种。
2、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品出口商品基地建设
到2010年全省建成400万亩外销出口商品基地,其中苹果300万亩,梨20万亩、红枣50万亩、猕猴桃30万亩。近期重点在25个苹果基地县和5个猕猴桃基地县结合各级示范园的建设,每个基地县要建成集中连片1万亩以上的绿色果品示范区。力争尽快建成300万亩渭北绿色苹果基地和10万亩秦岭北麓绿色猕猴桃基地。
3、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果品的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要以提高保鲜贮藏和分级包装为重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冷藏、气调等现代贮藏设施,特别要增加现代化气调库的比重,加强采后全程冷链体系建设。到
2010年鲜果贮藏能力和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总产量的50%,其中冷库、气调库贮藏能力达到30%。要按照国际标准和不同地区的消费偏好,不断改进以果品的清洗、打蜡、分级、包装为重点的产后商品化处理方式,建立健全果品质量保证体系,提高果品质量档次。
加快果品加工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利用陕西果汁加工业的规模优势和市场前景看好的有利时机,在积极加工转化优生区相对过剩的低档果、残次果的基础上,加快专用加工果原料基地的建设,不断提高加工品的质量档次,同时,要大胆探索果汁加工企业资产重组、联合发展的路子,由经济实力强和商业信誉好的加工企业牵头,组建果汁加工企业集团,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价格,统一营销策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此外,大力支持从事果酒、果醋、果干、果片、果粉等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加工企业的发展,不断丰富加工品的花色品种,提高果品深加工的附加值。
4、实施“陕西苹果”名牌战略,继续扩大国内外市场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陕西苹果”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标识为整体形象,开展创名牌活动,发挥品牌带动效应。按照“网络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发展思路,推广设立专卖店,对内细分产区,对外细分市场,有计划、有组织地扩大销售网络,全面推广信誉卡制度,实行质量承诺,扩大市场空间,提高陕西果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通过加强出口果园注册认证和有效的信息服务,在稳定拓展东南亚市场份额,开拓欧美市场的同时,扩大以俄罗斯为主的东欧市场,加快提高东盟市场占有率,使陕西苹果稳步走向国际市场。
5、建立健全果业信息网络建设
以省果业信息中心为主,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信息网络系统,有条件的县乡果业部门要开通与果品大村、大户的信息网络,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和处理能力,及时准确地向果农提供市场价格、供需状况以及政策、新品种、新技术等信息,引导果农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切实发挥市场信息对果业产业化经营的先导作用。
三、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领导组织体系,强化协调和引导
一是提高认识,树立新的发展观,面对加入WTO后国内外水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全省上下要正视问题,理清思路,强化质量效益意识,确立研究市场求发展,开拓市场求效益的工作思路;二是建立果业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决策会商制度,进一步强化对果业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各级果业部门要会同有关涉果部门扎实做好果品的生产、贮藏、加工、贸易等工作,实现上下贯通,协调运作。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果产业化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以加快国家优势农产品重点项目——陕西省苹果研究中心和陕西省苹果改良中心建设为平台,构建适应果业产业化开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水果新优品种的引进繁育和示范推广,建立“栽培一代、试验一代、储备一代”的品种格局,从品种上抢占果业发展的制高点。尽快实现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突破。依托科研院校、技术推广单位
实施果业培训计划,加强对基地县干部、果农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
建设高标准的绿色果品示范园。启动实施“无公害果品行动计划”,以生产资料供应源头和生产过程控制为切人点,重点解决农药残留、植物膨大剂使用等问题,强化病虫害防治、产地环境和投入品的监控管理,改善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环境,坚定不移地推广苹果生产“四项”关键技术,提高普及率。以农村能源户用沼气为纽带,建设“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提升陕西果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广泛开展果农培训活动。“十一五”期间全省按照统一技术、分层分批培训的原则,每年培训果农100万人(次),使全省果树种植户都有1名技术明白人。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督体系。加快国家优势农产品重点项目——陕西果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完善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加强产品标志标识使用和管理,强化农资和包装市场监管,确保陕西果品质量。
3、加强以水果专业协会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鼓励果农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组建乡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展技术、农资供应、病虫防治、产品销售等服务,逐步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要按照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加快组建陕西苹果协会或商会,提高果业组织化程度。
4、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带动体系
强化龙头企业自身建设。要引导龙头企业加快经营机制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经济合作,共同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形成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知名品牌。通过组织开展一定的技术及经营管理培训和国内外市场考察学习活动,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懂经营、善管理、重信用的企业家队伍,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加快果业企业集团化发展。要引导支持重点龙头企业,以资产、品牌等资本为纽带,采取兼并、联营、参股、租赁等多种方式,组建果业企业集团,引导果业企业走联合结盟、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壮大市场载体,提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
加快果业企业协会建设。针对目前陕西果业加工销售企业数量多、力量分散、低水平恶性竞争的状况,要不断加快果业企业协会或联合体的组织建设,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树立诚信理念,塑造陕西苹果的良好信誉。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要以绿色果品基地建设和专用加工果品基地建设为重点,按照订单制、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组织形式,积极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丰富和深化订单农业的内涵,规范公司与农户的产销合同,提高履约率,促进产销协调发展。
5、完善和落实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壮大龙头企业实力。各级财政、金融部门要重点在优质苗木繁育与推广、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园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龙头企业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优化果业发展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各级政府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减关去卡,真正营造果品运销的“绿色通道”。同时加大项目招商引进力度,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快产业化开发步伐。
加强良种苗木繁育与推广监督管理制度建设。严格执行种苗生产和销售许可证制度,强化苗木市场管理,保证良种苗木的有效供应。(杨立社)
第二篇:十一五陕西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陕西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果业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十一五”期间陕西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苹果、猕猴桃面积、产量均跃居全国首位,成为世界最大的优质苹果、猕猴桃集中产区。
2000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以来,陕西以苹果为主的果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陕西强力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规划,果业面积、产量、效益快速增长,苹果浓缩汁出口额实现翻番,水果规模、质量、品牌、市场占有率等已跃居全国前列,使陕西果业在我国乃至世界水果产业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果业发展最好、果区变化最大、果农增收最多的五年。
“十一五”末,全省水果面积达1625万亩,总产1238.5万吨,分别比“十五”末增长了32.5%和 61.7%。其中,苹果面积902万亩,产量856万吨,分别比“十五”末增长了41.1%和52.8%,全省苹果总产量超过山东省跃居全国第一,实现了苹果的面积、产量、品质全国第一的目标,成为全球苹果最大的集中产区;猕猴桃面积70.9万亩,产量62.9万吨,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94.2%和 161.8%,面积、产量均全国第一。
经过多年的调整优化,陕西已形成了渭北黄土高原苹果产区、秦岭北麓的猕猴桃产区、秦岭南坡浅山的陕南柑橘产区、黄河沿岸的陕北红枣产区、大中城市近郊时令水果产区的水果生产布局。全省苹果早、中、晚熟品种比例调整到5:17:78,从7月到11月每月都有新品种上市。桃、杏、李、樱桃等时令水果种类不断增加,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以苹果生产“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为核心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推广普及,全省苹果优质果率达到75%。“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不断发展,建设生态果园示范村103个,生态示范乡2个,建成绿色果品基地300万亩、有机果品基地15万亩。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发展注册果园,推行欧洲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和中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推行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全面提升果品质量安全水平。出口认证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全省发展出口注册果园86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苹果出口基地。
2010年全省果品贮藏能力达到300多万吨,其中冷库、气调库贮藏能力超过155万吨,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果品周年供应能力提高。陕西果品在稳步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已销往东南亚、欧盟、非洲、北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全省果品及其加工品创汇7.09亿美元,2008年后受金融危机冲击,我省果品出口困难增多,在多方的积极努力下,克服多重困难,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至2010年连同边贸供货值,全省果品出口创汇仍达7.55亿美元。其中浓缩苹果汁出口占全国的60%,占世界的36%,成为陕西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商品。
去年全省果业仅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96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59%。果业收入已成为果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基地县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0%,部分县区苹果收入超过5000元。全省果园占同期有林面积的12%,覆盖国土面积4.3个百分点,是生态陕西建设的一个有力支撑点。
第三篇:内蒙古肉牛业发展对策研究
内蒙古肉牛业发展对策研究
2006-05-31 18:35文章来源:河北商务编辑部
文章类型:转载内容分类:新闻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内蒙古肉牛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肉牛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对其发展对策进行具体分析的过程中,科学地得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肉牛产业化的新思路。
关键词: 肉牛肉牛业产业链龙头企业发展对策
内蒙古是畜牧业大省,又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省区之一,这不仅为内蒙古肉牛业开发地区特色的肉牛产品提供了条件,也对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是肉牛业的发展一直与内蒙古畜牧业传统地位不相称,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没有实现肉牛产业化。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借鉴已有的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找出具体对策,来解决制约肉牛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内蒙古肉牛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肉牛业是内蒙古一个具有特色的产业,它既有地域上的发展优势,又有产品消费上传统的客户信誉优势。但是现在由于草场过载放牧,牲畜数量不断增加,生态平衡被破坏,给畜牧业尤其是养牛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那么,如何利用已有的优势,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来推动内蒙古肉牛业的产业化发展,是提高内蒙古肉牛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问题。
通过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底,内蒙古自治区牛的饲养头数约占全区大牲畜的66%,占全国牛饲养数量的3.03%,排在第14位。2003年末,养牛业中的良种牛,只占总头数的25.78%,改良牛占养殖总头数的56.48%,牛肉产量只占区内肉类总产量的14.75%。根据2004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和全国统计资料看,2003年,我国牛肉产量为630.4万吨,内蒙古自治区牛肉产量为24万吨,为全国产量的3.81%,排在全国第十位。从统计数据还可看出,我区牛的出栏量及牛肉的产量,均低于其他畜产品的出栏量和肉类产品的产量,作为畜牧业大省的内蒙古自治区,肉牛的养殖和牛肉产品在全国并没有走在前列。而且,伴随着内蒙古乳品业的迅速发展,肉牛的养殖和加工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如果我们将肉牛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来分析,就会发现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关联性不强
内蒙古肉牛业,首先是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关联性不强。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小企业多大企业少,技术装备落后,缺乏工艺改进和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力量,普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整个过程没有形成一条安全、稳定、高质量的完整的产业链,是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因素。
(二)产品档次较低,加工综合利用率低
目前,内蒙古肉牛业产品结构是:中、低档产品占多数,高档产品稀少。主要原因是肉类在卫生标准和品质质量上达不到市场的需求,与发达地区及国外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我区高质量的肉牛品种很少,牛的品种多数为乳肉兼用型,牛肉的生产主要依靠黄牛,肉牛的比重还很小,来自奶畜的肉牛更少。中国的黄牛虽然有很多品种,如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等,且肉有清香的特色,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纤维粗,这直接导致肉牛的产肉率、牛肉品质的低下,因而不适合作为规模生产的肉牛品种,也不能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更无法满足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的需求。
另外,循环经济理论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养肉牛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饲料加工、皮革加工、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实行产业化生产,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条件。而肉类加工的综合利用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副产品原料利用率低,未能通过加工增值形成企业的综合效益。
(三)环境污染严重,影响肉类质量
饲料种植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大量残留,导致肉制品难以达到高标准的要求,从而无法增加优质高效的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绿色加工食品等的有效供给量。近十年来,我国牛肉产量直线上升,但出口却未能同步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卫生标准达不到进口国的要求。
(四)行业管理混乱,企业管理低下
由于缺乏严格的行业自律和行政执法力度,私屠滥宰现象普遍。不符合卫生标准、质量低劣的肉制品充斥市场,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给肉食品行业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再加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思路、科技创新能力差,市场营销策略以及吸引人才的激励制度不够,这都大大增加了企业开拓市场的机会成本。
(五)品牌意识淡漠,缺乏知名品牌
企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规模经济,而品牌延伸则是实现规模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好品牌,就没有消费者,就没有市场,也就不会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区没有著名的牛肉品牌,没有稳定的品质,没有特别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并参与市场竞争,那么,国内的高档牛肉市场就会被进口牛肉占领。内蒙古又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肉牛产业状况也相对落后,目前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出。若能解决产出的牛肉在规模和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其产出水平和产品结构均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那么就能形成对内蒙古肉牛产业整体发展的拉动。
二、内蒙古肉牛业的发展对策
(一)采取综合措施,推进产业化经营
以肉牛的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依托地区资源,遵循市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整合,逐步形成以肉食品加工为龙头的绿色牛业纵向一体化发展格局。对此,我们完全可借鉴科尔沁牛业肉牛产业化的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一个自由流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的建立是实现肉牛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环节,因此在加快产业化的进程中,一是要利用生产基地优势,培植产区市场;二是要利用加工优势,多元化进入市场;三是要通过合资、合作、联营等多种形式占据国内市场,拓宽国际市场。
为了建立产业化经营的核心优势,应把三大基础体系的建设作为今后肉牛产业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一是以柠条饲料和良种繁育技术为核心的资源保障体系;二是以现代加工装备和生物制药研发为基础的技术支撑体系;三是以先进的物流配送和终端、渠道建设为依托的市场营销体系。
2.加强肉牛业生产基地建设,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优势
要有计划、有选择、有特色地培育几个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促进本地区和全国肉牛业的大发展。
政府制定扶持肉牛产业化经营的优惠政策,所提供的资金可以以入股方式,通过公司化渠道进行运作,政府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其投资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为目的,退出方式灵活多样。按照合同或订单建立关系,公司对养牛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必要的资金,农户按公司的要求和标准进行饲养和短期育肥,并按协议价卖给公司,通过公司大型
育肥牛场,进行必要的检验,积累技术材料。在做好牛肉食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同时,公司采用直接创办终端连锁店及与国内外大型超市建立稳定购销关系的方式,通过自建或利用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构建网络营销体系,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肉牛产业化是一项主业多维、经营立体的浩大工程,公司应与各界广泛合作,投资者可以直接投资或战略联盟方式加入产业链条,也可采取入股、收购、兼并或风险投资形式与企业合作,共图发展。
据调查,具有规模的肉牛加工企业多建立在肉牛带上,对牛源的控制最终将成为肉牛加工企业竞争的焦点。为了保证牛源的供给,企业应首先准备在提高自给率上下工夫,加强自身牛源基地的建设,然后全面实施“公司+农户”的计划,即公司通过提高牛的收购价格,和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把牛源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再有,企业应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通过为农户提供各种支持,让农户和企业建立双赢互利的合作关系,从而建立稳定、优质、价格合理的牛源供应。最后,企业应加快实施以生物工程技术对现有肉牛进行改良的工程,以确保数量稳定和高质量的牛源供应。
3.提高牛肉质量
一是推广优良品种,进行科学繁育与饲养,根据牛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营养需要合理配置日粮,有针对性地分段育肥;二是分段出栏,提高牛的商品率;三是利用价格杠杆,鼓励生产优质产品,实行优质优价;四是重视牛肉深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增加适销对路牛肉的花样品种。
牛肉产品一般包括各种按部位分割的冷冻肉、冷却肉及小包装产品,副产品有牛皮、牛胃、牛头、牛骨等。企业可将牛肉主产品按照分割部位不同,进一步分为高档、中档、优质、普通牛肉四大系列,并根据牛的品种、育肥程度和肉的质量不同,对主要产品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另外,企业在做好主导产品的同时,可以围绕肉牛产业链条,积极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将冷却肉进一步发展成小包装产品,并充分利用加工过程中的碎肉,浅度开发出丁、丝、条、片出肉率高和钢丝肉糜产品利润高等适于大众消费的新产品。
4.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中国养牛业千家万户分散的饲养方式,迫切需要搞好社会化服务,因此应抓好良种繁育体系、流通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
5.实现高产优质高效肉牛业,必须增加其科技含量
一是要改变单纯依赖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粗放经营模式,坚持走以优化结构为主、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使肉牛业生产由低投入、低质量、低水平向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方向转变;二是要重点实施“名牌战略”,开发和生产一批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优质肉牛产品,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
(二)扶持龙头企业,构建肉牛产业工业园区
内蒙古地区可以在地处肉牛主产区中心地带科尔沁草原,建设高科技肉牛产业工业园区,构建中国最大的肉牛加工基地,实现肉牛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形成高科技的肉牛产业精深加工、综合开发的链条。构建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龙头”企业和产业工业园区就像是两个发展极,在内蒙古大草原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和建设高科技肉牛产业工业园区,完全可以作为绿色产业发展极,对周围地带产生辐射影响。
(三)拓宽融资渠道,筹集发展资金
企业可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方面,企业可通过签定银企合作协议等方式与银行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资金借贷关系,保证企业的资金短缺及时得到援助;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将企业的筹资结构合理化并按要求足额融资。企业如果追求快速发展目标,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不能仅仅依靠股东投资和负债,股东的资金实力有限,会限制企业的发展速度,可能导致企业失去发展的机遇。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实施融资,增强资金实力,为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奠定基础。
发展肉牛产业化具有非常良好的市场前景,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渠道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引进先进经济管理制度,改善投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形成规模效益。
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企业上市,从而为我区肉牛产业的发展募集更多的资金。
(四)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不仅要有先进的机器设备,更要求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根据人力资源开发原理,人才是所有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经济发达国家或效益好的企业归根到底依靠的是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而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是通过人才来实施的。能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开创新局面的人才,是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乃至走向国际市场而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所以企业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五)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法,发挥政策优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财政管理权限、地方经济建设、经济管理体制、资源开发、基本建设、企业及生产管理、对外贸易、税收、科技等方面,均享有不同于其它省、市的自主权。而国家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支持和处于肉牛养殖带的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给肉牛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肉牛行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如果企业在资源、技术、装备、成本、政策、体制等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并能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法,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就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那么经营产生效益后,市场占有率将会得到大大提高,盈利能力也将呈高速增长的趋势。
(六)借鉴其他企业发展模式,吸收成功经验
通过借鉴一些企业的成功之处,可以为我区肉牛业的发展模式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解决制约我区肉牛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更好地推动肉牛产业化进程,不断地缩短与国内其它地区的差距,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肉牛业是内蒙古的特色产业,内蒙古在肉牛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稳固内蒙,拓展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要以内蒙古资源优势为依托,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以肉牛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为商机,以企业技术、品牌、营销优势为支撑点,以肉牛为主导产品,以肉牛产业化综合开发为突破口,引导农牧民调整产品结构,形成沿着六大草原地带的肉牛产业经济链条。这样,既可以发挥自己传统的以资源禀赋结构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又可以自己的产业优势获得竞争地位和优势。从而实现肉牛产品的优质化、区域化、专业化,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达到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带动一方经济的效应,成为内蒙古继伊利乳业、鄂尔多斯羊绒、草原兴发肉类之后,又一个新兴的、以特色资源为依托的强势产业。
第四篇:果业发展调研方案
铜印农工发(2011)12 号
中共铜川市印台区委农工部 关于对我区苹果产业进行调研的通知
各有关乡镇:
近年来,经过历届区委、区政府班子的不懈努力和全区广大果农的辛勤劳动,我区苹果产业长足发展,面积不断壮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果农收入不断增加,果业已经成为全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随着果业持续发展,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果业发展遇到了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果业效益,调动广大果农的务果积极性,破解制约果业发展的瓶颈,引起了全区上下高度重视。根据区委、区政府领导指示精神,由区委农工部、区果业局负责对我区果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
以创建全国果业强区为目标,以提质增效为主线,全面了解我区果业目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制约果业创新发展的种种制约因素,为今后果业发展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制定政策,促进果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调研范围和对象
1、全区8个果业乡镇,重点是果业基础好、果园面积大、果农素质较高,能代表我区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具有典型和示范作用的乡镇、村组和农户。
2、选取好、中、差3个类别,每一类别选定4个村,共12个村深入蹲点调研。(12个村分别是:郗家塬、井家塬、任家塬、冯家塬、崾岘、南塬、西沟岭、前齐、寇村、西村、楼子、纸坊、)
3、各乡镇领导、果办主任、果业技术员、村干部。
4、属地部分果业企业、果协、果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调研时间和方法步骤
1、调研时间:从5月5日开始,至6月30日结束。
2、调研方法: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深入村组企业等,坚持4个结合,即:“蹲点”与“打圈”相结合,走访与开座谈会相结合,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切实吃透最基层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
3.、具体步骤:按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5月5日---5月20日):深入村组农户,蹲点调研。主要掌握果农果园面积、果园管理、生产投入、果业收入、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技术人员结构、果农务果的积极性、果协作用的发挥,以及果业发展中的市场、销售、对比效益和政策、机制等问题。
第二阶段(5月21日---5月30日):召开座谈会。参加人员有全区部分乡镇领导、果办主任、果业技术员、村干部。主要掌握基层干部和果农对果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阶段(6月1日---6月10日):深入企业、果协调研。主要掌握果业企业和果协对苹果产业作用的发挥,以及对果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阶段(6月11日---6月30日):分析数据,形成调研报告。
四、调研的几点要求
1、各乡镇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抽调专人负责,及时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料和数据。重点村调研时,由村上就果业发展情况进行说明,并召集部分果农代表、果协负责人和村干部进行座谈。
2、各乡镇要提前对本本乡镇果业发展情况做以调研,与5月25日之前拿出本乡镇果业发展调研报告,报告要实事求是,找准果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果业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2011年5月4日
第五篇:陕西果业发展考察报告
陕西果业发展考察报告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为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的经验,省政府参事室去年11月组织部分参事考察陕西果业发展情况,亲眼目睹了陕西做大做强特色果业取得的骄人成绩,倍感鼓舞,受益匪
浅。
一、陕西壮大特色果业取得的积极成效
陕西省把做大做强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依托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果业绿色化、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是产业规模优势日益凸现。到底,全省果业面积达到1426万亩,水果总产达到1067万吨,约占全国水果总产的1/10,其中苹果产量745.5万吨,约占全国苹果总产的1/3和世界总产量的1/9。全省浓缩果汁年生产能力80万吨,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果汁加工基地。预计水果面积达到1500万亩、产量1100万吨,其中苹果面积850万亩、产量810万吨,均居全国第一,在全国和世界苹果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凸现。
二是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持续优化。建成了渭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带、无定河以南至渭河以北酥梨基地、黄河沿岸红枣基地、秦岭北麓和汉江流域猕猴桃基地、汉中盆地和秦巴山地柑橘基地、城市近郊时令水果基地。建成了全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品种繁育推广步伐加快,早、中、晚熟品种比例调整到5:l5:80,形成了从7月到11月每月都有主打品种上市的结构布局。桃、杏、李、樱桃等时令水果种类不断增加,形成了多元化的品种格局。
三是果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以苹果生产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为重点的标准化生产得到推广普及,全省苹果优质率达到70%,高出全国水平近30个百分点。建设认证绿色果品基地297.1万亩,其中苹果270万亩,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绿色果品基地。认证对欧盟、东盟、北美等出口注册果园72万亩,建设中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果园5.5万亩,建设经欧盟和国内与欧盟互认的有机果园11.5万亩,年产有机苹果15万吨,为扩大国际高端果品市场奠定了基础。
四是产业化发展关键环节不断加强。果业的发展吸引了国内外大量资金,果汁加工业自以来吸引投资累计超过20亿元,果汁加工能力比增长4倍。果品贮藏业快速发展,果品贮藏能力达到300多万吨,果品年供应能力大为增强。鲜果企业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商品化处理能力得到增强,果品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果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增强,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快速发展。
五是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快速扩大。随着果业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果品已销往东盟、欧盟、阿盟、非洲、北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果品出口连续1o年实现了两位数的持续增长,出口产品种类由的5种增加到27种,浓缩苹果汁成为陕西外贸出口第一大宗商品,全年出口和创汇均占全国一半以上,占到世界贸易量四成以上。陕西果品出口40.88万吨,创汇6.3亿美元。
六是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增强。全省果业增加值达到121亿元,比增长2.53倍。果农收益持续增长。基地县农户人均苹果纯收入达到元,比增长1.5倍。洛川、白水、宜川、旬邑、印台等一批苹果基地县,果业发展,果农富裕,村容巨变,以苹果为主的果业正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果区公益事业也迅速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综合指数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二、陕西经验对我省壮大特色农业的启示
(一)做大规模是提升特色农业优势的重要基础。有特色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在市场竞争中争得先机的第一要素,但形不成一定的规模难以有效占领市场,也就难以推动农民增产增收。陕西紧紧抓住世界苹果产业向以我国为中心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苹果产业向以陕西为中心的黄土高原转移调整的机遇,依靠资源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组织制定果业发展区域布局规划和基础建设标准,积极引导各地加快果业结构调整,促进不同优势水果向优生区集中发展,大力推进渭北黄土高原苹果基地、无定河以南至渭河以北河流沿岸酥梨基地、黄河沿岸红枣基地、秦岭北麓和汉江流域猕猴桃基地、汉中盆地和秦巴山地柑橘基地、城市近郊时令水果基地建设,着力提高特色水果优势产业带建设水平,加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水果生产布局,有效提高了陕西果业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陕西的经验启示我们:特色农业必须立足于禀赋(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优势和区域优势,必须着力集
约发展,实现规模经济,只有形成特色显著、产业链条完整、市场规模庞大的优势产业群,才能有效带动区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当前我省各地正在大力建设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现代农业,各地应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决而有力有效地推动特色主导产业、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特别是河湟地区特色农业百里长廊的建设,要下大力优化产品结构,扩大优势产品规模,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努力推动优势产品成片成带、形成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真正使特色产品成为有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的优势产业,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
(二)做优品牌是提升特色农业优势的必然要求。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品在市场上占领先机、赢得青睐、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金钥匙,特色农业产品也毫不例外。陕西高度重视果业的品牌建设,积极培育壮大绿色安全果业,他们坚持以果业绿色为目标,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加强科学规范管理,多措并举确保绿色果品质量,提升特色果业水平;注重开展出口注册果园建设认证工作,引导各地稳步发展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积极开展出口果园和有机果园建设认证工作,着力建设经欧盟、东盟、北美等认证的出口注册果园,有效树起了陕西果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品牌,提升了陕西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陕西的经验启示我们:品牌是特色农业走向市场、扩大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特色农业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金钥匙。近年来,我省各地重视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批诸如乐都长辣椒、循化红线椒、小西牛酸奶等在省内外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占有率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但尚缺乏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站得住,占有一定市场规模、能够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特色农业名牌产品,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各地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尤其是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有机畜牧业基地建设、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过程中,应着力在扩大特色优势农业规模的同时对现有品牌做必要的整合,全力培育壮大各自最有特色、最有优势的特色农业知名品牌,打响区域特色农业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原产地品牌,有力推动特色优势农业加速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生力军。
(三)做强科技是提升特色农业优势的重要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特色经济的重要保证。陕西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中国苹果之乡白水县建立国内首个苹果专业试验站,强化苹果种质资源评价、新品种选育、砧木育种苹果病虫害防治、绿色果品生产技术、果园微环境等研究,积极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有效地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示范推广溶为一体,为陕西苹果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陕西的经验启示我们:发展壮大特色优势农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农富农之路,花大气力建立和健全科学研究、人才培训、示范推广一条龙服务的现代农业科技平台和网络,为提升特色农业优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我省特色农业加速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科技水平依然十分低下,尤其是科技示范、推广、服务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需要下功夫抓紧解决。一是现代农业示范园、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建设要硬件、软件并重,设施、科技并举,切实有效地提升示范园区的科技水平。二是要鼓励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推广机构与园区联姻、与农牧民牵手,积极推行平安县农技人员实行科技承包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到农家牧户、田间地头,充分有效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三是要不折不扣地抓紧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政策,抓紧启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着力充实县乡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力量,夯实科技兴农富农基础,增强特色农业科技支撑。
(四)做壮龙头是提升特色农业优势的重要保证。实现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更是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的希望所在。陕西始终如一把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作为发展果业、助农增收的战略举措,重视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工商企业到陕西开展果品加工、贮藏、贸易等多区域、多方位的合作,制定和实施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积极搭建银企合作、研企合作平台,有效突破企业发展瓶颈,全力扶持企业发展壮大;精心帮助并组织企业建立现代营销和物流配送体系,着力实施陕西果品大规模进军城市超市活动和陕西果品矾固东盟、扩大欧盟、进军阿盟和开辟美日澳市场计划,为陕西果业实现大发展、形成大产业、占领大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保证,陕西的经验启示我们:推动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必须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强势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经销龙头企业,切实有效地以大企业促大产业,大市场促大发展。多年来,我省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虽然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总体上看产业化龙头企业不但数量很少而且实力普遍弱小,尤其缺乏产业带动力强、市场占有率大,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一方农民致富的强势龙头企业,需要我们更加卓有成效地把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篇大文章做实做好。一要继续重视并加大农业产业化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来青投资,引领产业化发展,提升产业化水平。二要积极引导和支持省内农业产业化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发展规模化加工营销,壮大实力,提升水平,形成一批名符其实的能够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化龙头。三要积极消除制度障碍,畅通绿色通道,大力推动特色优势农产品进军城市超市,最大限度地实现产销直接见面,互利共赢,努力创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商促农,促进特色优势农业加速发展、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的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