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园区发展思路及对策
工业园区发展思路及对策
(提纲)
一、建设情况:
(一)建设规模较快。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三)区域分布广、工业园区建设各具特色。
二、存在问题:
(一)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
(二)资金少,园区建设速度慢。
(三)集中区内的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尚未建成,协调工作难度家。
三、思路与对策:
(一)抓规划建设。
(二)抓基础设施。
(三)抓项目建设。
(四)抓管委会建设。
第二篇:南京工业园区发展思路及现状
南京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南京根据“以江为轴、两岸联动、三个圈层”的生产力布局总体框架,将沿江划分为六大功能区:(1)重化工业区:包括西厂门、卸甲甸、山潘、葛塘、长芦、瓜埠、玉带等区域,主要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南京钢铁集团等大园区、大企业为依托,利用沿江、沿路的有利条件,集约化发展重化工产业。(2)港口经济区:包括栖霞、尧化、燕子矶、龙潭、靖安等区域,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为主体,结合金陵石化、栖霞经济开发区及仙林大学城,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发展新型制造业。(3)现代都市区:从河西新城区到幕燕地区,建设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与现代化城市景观为一体的都市区。(4)江北新市区:包括浦口、珠江、高新区等区域,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功能培育,加快高新区、泰山地区、珠江地区联动开发步伐,加大服务业发展建设的强度。(5)工贸产业区:包括西善桥、板桥、江宁镇、铜井等区域,在已有的冶金、建材等产业基础上,积极发展都市型产业、物流业、房地产业等。(6)都市生态区:包括乌江和桥林部分区域、江心洲、八卦洲等,建设成生态环境优良的都市后花园。
南京长江沿岸工业区主要有:南京市浦口区沿江工业区、南京化学工业园、南京钢铁集团、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栖霞经济技术开发区、雨花经济技术开发区、马群工业园、湖熟工业园、禄口工业园、麒麟工业园。
主要以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进行介绍。
1高新区简介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共同创建于1988年9月,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也是江苏省首家国家级高新区。规划面积82.46平方公里,已开发16.5平方公里,拥有企业近2000家,经济总量在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是江苏省南京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火炬计划先进管理奖、建设新南京有功单位、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已发展成为南京市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和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的基地,并且成为航空航天和新材料等产业的聚集地。南京软件园、南京医药与生物工程科技园和半导体科技工业园,代表了南京高新区最新的发展特色。(主要运作方式为园区内分为多个产业工业园)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0家,占南京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40%,是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且90%以上的产品和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列入国家“863”计划、火炬计划的高科技项目近30项,并已初步发展成为集研发创新、孵化创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为一体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江苏省技术创新基地。
2高新区机构设置及提供的服务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机构设置主要分为行政机构和服务机构。行政机构主要是管委会,服务机构有总公司、公用事业公司、劳动服务公司、消防大队、北园投资、工商税务、国土分局、金融保险、金融中介服务等。
南京高新技术经济开发总公司是直属于高新区管委会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是高新区的运营机构,负责高新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主要提供融资解决方案、研发解决方案、商务解决方案、空间解决方案。
公用事业公司成立于1989年10月,系高新管委会下属国有独资公司,主要承担高新区的公用服务和后勤保障。公司内部设企管办、计财部、动力分公司、物业管理分公司、工程分公司、汽车管理分公司、南京高欣水务有限公司和多元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企业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公用事业公司的综合管理、职工的劳资、文件的打印、档案管理及公司的后勤服务。计划财务部主要负责公用事业公司每年的指标制定、各个分公司的会计核算以及对各个分公司帐务监督考核。工程分公司为南京高技术开发区公用事业公司四个分公司之一,在公用事业总公司的直接领导、管理下,从事高新区内市政工程(包括供水工程、供汽工程、路灯工程、电力工程、污水工程、土石方工程等)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的建设施工,同时为区内企事业单位提供各项零星维修服务。公用事业公司物业分公司成立于2004年,目前所承担的物业管理服务有商务楼、软件园、邻里中心、学府两个市场、公寓楼和高新浴室,小柳工业园区和高新新总站综合楼的日常管理以及区内有线电视的维护管理。南京多元文化传媒广告有限公司, 负责高新区内广告载体建设、运营、管理。是拥有广告设计、制作、代理、发布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告公司。动力分公司是集水、电、汽供应和管理,蒸汽、自来水管网设施维护保养,处理各类用水、汽企业的相关业务以及对锅炉房、增压站、变电所运行管理于一体的保障类服务实体。动力分公司下设运行部、抄巡部、办公室,是一支业务素质、技术水准、效率及服务质量较高的专业队伍。
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劳动服务公司成立于1991年11月18日,企业注册资本金582万元,是高新区管委会、总公司的直属单位。劳动服务公司主要负责高新区绿化养护、环卫保洁和市政设施的管养工作,为进区企业提供服务。
高新消防大队挂牌成立于2003年。成立以来,高新消防大队在上级党委和地方政府、公安机关的领导下,坚持从严治警和按纲建队的方针,依法实施消防监督,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遏制了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全区消防官兵认真落实执勤备战各项制度,加强业务训练,不断提高扑救现代火灾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为保卫高新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南京北园投资置业有限公司是南京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下属国有公司。公司经营范围为房地产开发、销售、租赁、中介;企业投资、咨询及投资管理;高新技术项目开发投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筑装饰材料销售。2006年公司入股南汽MG汽车有限公司。公司先后开发建设了高新区生活服务中心、金融楼、商务中心、高新区办公楼、高新研发大厦、洛普工业厂房,高新幼儿园等。2001年起开发建设高新花苑住宅区,成为江北房地产市场的开拓者。
另外还有工商税务、国土分局、金融保险、金融中介服务的各个分支机构,一并引入。
总结:园区内的公用事业(包括供水、供汽、电力等市政工程建设、维护保养,物业,传媒宣传,消防,行政、金融服务)、企业及投融资服务、劳动服务(主要为绿化、环卫、设施管养),主要由直属总公司、各个分公司及分支机构完成,成立独立的公司进行运作可以提高运营的效率,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工业园区发展思路—以苏州园区十二五规划为例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旗舰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多年来一直争当改革开放和转型升级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据介绍,授予苏州工业园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是基于苏州工业园区在过去近17年发展中累积的产业基础、政策优势、金融优势和国际化网络优势,园区通过国家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的创建,加大对新兴服务贸易领域的投资,力争实现服务贸易从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逐步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输出。至十二五末,苏州工业园区服务贸易额占全部进出口贸易额的20%以上。
在十二五期间,园区将以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区”为契机,确立创新型经济和服务性经济两大主攻方向。在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式上积极探索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走出去”和“引进来”相互促进,股权投资与债权投资有效结合,市场导向和政策扶持双管齐下的服务贸易的新模式,继续在服务贸易领域发展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我国服务贸易水平的全面提升。作为唯一具有“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称号的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大力推进服务外包领域,以期建成国际著名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区。
展望十二五,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样本,苏州工业园区在中新合作旗帜的引领下,确立了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两大主攻方向,“六大战略”、“八大计划”和“三化三型”的发展目标。
产业方面,园区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转型发展的首要目标,制定了“3+5”产业规划:电子信息制造、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将积极向高端化、规模化发展。新兴产业则以纳米技术为引领,重点布局发展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融合通信、软件动漫游戏、生态环保五大新兴产业,力争到2015年末,五大新兴产业产值达千亿级。
城市布局和功能上,园区提出了以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生态养生区等三大功能板块、两大枢纽节点、三大城市副核组成的“3+2+3”新发展格局。园区还将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智慧工程”建设,实现光纤到户全覆盖,全区公共场所、商务楼宇的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成全国领先的信息化示范区。
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园区制定了“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提出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科教领军人才创新工程、高端服务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高技能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和“纳星人才”计划,力争每年引进和培养各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名、高技能领军人才200名,5年内硕士和高级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总量增长两倍。规划面积为25平方公里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也已经吸引人民大学等18所高等院校入驻,全日制在校生接近7万人,更正在筹划建设桑田岛世界名校区。
第三篇: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现状及下步发展思路
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国家重点工程三板溪水电站建设和县城整体搬迁的历史机遇,于2004年在岑松镇屯州村规划工业园区建设,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把建设好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壮大县域工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开展招商引资的有效平台,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工业园区在规划编制、措施保障、企业引入等方面初步显现成效,成为发展“工业强县”的主战场、服务企业的高地、要素聚集的洼地、投资创业的福地。有效促进全县工业经济取得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我县抓住省、州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思路,遵循“产业集聚、节约用地、突出优势、协调发展”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目前我县工业园分一园两区,即:屯州工业集聚区和南明工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为11.56平方公里。
(一)屯州工业聚集区。屯州工业聚集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2平方公里,位于剑河县岑松镇内,东与玉凯高速公路相接,西底对门寨,顺320国道及岑松溪流两则平坦开阔地至南面岑松镇南高村,北与湾根、巫沟等村相接。涉及11村22组1137户6653人,区内有两高一国道(凯玉、思凯两条高速公路、G320国道)从园区通过,距离岑松镇镇政府1公里,距离两高通道出入口0.5公里,距剑河新县城12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臵优越。其中: 第一期规划工业建设用地24公倾,第二期建设用地119公倾,共143公倾,占规划面积的71.5%。产业定位为轻工区,主要吸纳以当地资源为原料的森工、食品、林化、中药材、旅游商品以及轻纺、电子等劳动密集型项目为主。目前入驻园区投产有宏大木业有限公司、荣达木业有限公司、闽鑫木业有限公司、欧泰林化有限公司、活性炭厂、老蔡牛肉食品公、剑白香猪特色食品有限公司、天利达鞋业有限司、鑫丰顺鞋业有限公司等16户企业。在建有贵州圆方公司40万立方米板材开发项目、贵州天源特色食品项目等3户企业。
(二)南明镇工业聚集区。南明镇工业聚集区规划建设面积为9.56平方公里,位于南明镇南部,东接南明镇镇区,西至升洞村,南抵漂寨村,北连屯侯村和岑戈村。区域涉及5个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227户,891人,规划区域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区内主要以低中山丘陵地貌为主,八卦河、满堡公路穿境而过。目前已建设326.48公倾,占规划总面积的34%,产业定位为重工区,主要吸纳建材、石材、装备制造、矿产加工以及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等项目为主。目前入驻投产有剑河忠信公司、鑫鑫木业有限公司2户企业。
2011年,工业园区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0家,其中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5332.2万元,同比增长318.5%;工业增加值10900.3万元,同比增长170.3%;税金完成2886.8万元,同比增长104%。工业经济增速位列全州第一,全省第二。
二、主要做法
(一)高标准编制了园区规划。按照“十二五”的总体发展思路,与城区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优势相结合,高起点、高标准完善屯州2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规划、南明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坚持产业规划、城市规划、要素规划“三规合一”,增强规划执行的刚性,明确今后引进的入园企业、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园区规划要求,严把入园审查关。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生产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剑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工业园区在规划中力求塑造一流的整体环境,着力建造现代工业功能区和培育自然生态体系,建成现代化、园林式的新型工业功能区。
(二)严格制定了保障措施。成立了剑河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专门负责工业园区建设的组织、协调等工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决定》、《剑河县招商引资优惠办法》和《剑河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相关政策措施,对前来园区投资的企业,在扶持政策、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对工业园区建设目标及工作落实等方面进行细化。实行现场办公、特事特办等制度。
(三)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屯州工业园第一期工程于2004年开始建设,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完成了362亩的场地平整、12000平方米主次干道水泥道路硬化、35KV变电站、库容6.8万m水库、600m的高位水池、1500平方米标准厂房及园区污水、雨水网管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五通一平”。目前正在实施第二期450亩的场地平整工程。
(四)狠抓招商引资工作。确立以招大企业引领,上大项目支撑为主要思路,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和针对性为着力点,拓展招商引资新方式、新渠道。明晰招商引资对象,在攀高附强、借船出海、提升内涵上下工夫,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带动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入驻屯州工业园区和南明工业聚集区,成功引进总投资5亿元的贵州剑河园方林业投资有限公司年产40万立方米板材项目和总投资8000万元的贵州生源特色食品开发项目入园落地建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值,促进经济要素的集约和配臵,优化园区工业发展布局。
三、存在问题
我县工业园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与发达地区和周边县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由于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启动晚,步子缓慢,规模小,没有明晰的产业框架,缺乏拉动能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的大企业支撑,整体发展效益低下,后劲不足,集聚效应发挥不明显。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多、阻力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园区建设融资渠道狭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一方面我县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狭窄,只靠政府投入的依赖性较强,没有形成商业化开发、吸引多方投入的良 3性循环;另一方面,由于诚信体系和担保体系不健全,企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有限,融资困难,导致园区内企业技术更新步伐缓慢,效益低下,做大做强比较困难。如屯州工业园区,几年来县财政先后投入资金4000万元,只是满足了现有企业所需的“五通一平”,而规划中的企业服务中心、垃圾填埋场、公租房、污水处理厂、供水工程、园区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工程尚未动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明显缺乏吸引力、竟争力,而这些工程至少尚需投资5000万元以上,单一的财政投资显然难以为继,需要多方拓宽融资渠道。
(二)园区招商引资困难,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南明工业聚集区受区位、交通、资源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招商引资工作相对比较困难,引进项目较少,意向投资企业也不多,尚未形成极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目前,园区内入驻企业只有剑河忠信有限公司、鑫鑫木业有限公司两个企业。同时,我县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竟争力不强,知识密集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并且园区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不完善,园区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集中度不够,企业规模偏小;园区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克隆、模仿项目引进多,研发创新少,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现有园区用工业用地不足,难以引进大项目建设。我县工业园区规划10平方公里,目前实际可用范围仅为第一期规划的362亩,由于入园企业投资强度小,部分企业占地面积与产出 严重失衡。与黔东南工业园区建设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四)园区土地征用难度大,开发成本较高。
由于园区周围群众对发展工业认识不足,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对自己曾经营的土地被征用发展工业存在诸多思想顾虑,提出补偿要求过高,矛盾难以协调,致使基地征地拆迁补偿标准高。开发成本较大。
(五)园区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发展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小。园区具有品牌、规模和市场优势的大型企业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少。屯州工业园区仅有剑白香猪厂是州级龙头企业,其生产能力小,市场竞争力有限,在一个行业内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没有占有支配地位,对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小。
四、对策及建议
(一)探索“实体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园区建设。积极借鉴其他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大胆推进管理机制创新,采取“BT”、“BOT”模式,按照“管委会+公司”的模式运营,鼓励支持企业、个人积极投资参与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经营,跳出单纯依靠财政投入,走“以园招商、以商建园、以园养园”的发展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将园区供水和供电工程交由水利部门和电力部门投资、建设和运营,有效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进一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程,进一步培育园区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产业,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综合配套服务水平。
(二)用足国家政策借力抓好园区建设。根据国发2号文件 精神,按照整体规划、严格管理、滚动发展、务求实效的原则,规范发展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一是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工作,争取国家对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支持。二是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参股入股、民间资金入注等形式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和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拓宽园区的融资渠道,实现园企共赢。三是根据我县坡多坝少的实际,积极实施“向山要地”工程,充分利用低丘缓坡扩大工业园区规模。四是打破地域观念,积极与周边县协作扩建工业园区,解决我县工业用地严重不足问题。五是对《屯州工业集聚区总体规划》进行“修规”,园区面积由原来2平方公里增到4-6平方公里。
(三)放水养鱼增强园区企业综合竞争力
企业是园区的基石,企业竞争力是园区实力的重要组成和表现形式。一是侧重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能源配臵向木材精深加工、特色食品、节能建材、民族工艺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倾斜,助推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加速扩张,不断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产品科技含量,逐步形成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产业体系;二是提高品牌意识。加大对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的投入和扶持,培育优势特色产品为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者著名(驰名)商标。力争到2015年,我县在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上实现零的突破。三是发展新型工业。针对我县土地资源稀缺、环境承载力极低的客观实际,坚定“宁缺勿滥”的思想,立足长远,择优选强,更多地引进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企业和项目。
(四)加强选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工作。要在总结以往招商引资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招商理念,努力创新招商方法,不断丰富招商内容,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和水平。一是做好产业招商到产业选商的转变工作,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主攻产业链关键项目,重点引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大项目;二是重点是继续营造好“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为投资者创造好生活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在坚持完善小分队招商、领导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形式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活动招商、项目招商等新的引资方法。坚持 “内资外资一起引,外商内商一起上”的方针,不论资金来源,不限资金规模,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园区发展的项目,都要热忱欢迎;三是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理念,把招商引资的重心放在工业项目上,围绕产品链、产业链开发项目。四是大力开展瞄准龙头企业的敲门招商和特定地区的定向招商。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企业主体意识和强烈的发展愿望,鼓励、引导企业主动抓机遇谋合作,通过开放之路迅速做大做强。
(五)各项优惠政策向园区倾斜优化发展环境。建议县人民政府在用人和资金扶持政策上适当向园区倾斜,简化手续,激活园区各项工作。一是尽快落实园区管理机构人员的配备工作。建议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在人、财、物方面给予特别照顾和强力保障,使其在园区规划、建设以及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中起到统揽和协调作用。二是明确管理职责。以参与指导、下放权力为主要形式,由发改、建设、国土等相关职能部门授权管 委会下设机构在园区内部代行管理权限,实行“一个窗口”承接办理制,有效解决园区管理职责不清、执法主体交叉的问题。三是健全服务制度。按照项目建设的有关规定,制定统一规范的入园项目建设流程、限时办结、规费收取、水电价格等制度和标准,增强服务透明度。四是建立实施园区建设发展例会(现场会)制度,定期排查了解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解决的措施办法。五是建立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县财政将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纳入预算,城建每年可列支一部分资金用于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园区场地出租、标准厂房租赁收益、园区企业年上交税收留成部分用于园区发展,逐步实现以园养园。七是争取省州相关部门的支持,采取发改委、工业、建设、交通、环保、水利等项目集中申报、资金捆绑使用的方式抓好园内企业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垃圾填埋场、屯州工业规划区公租房和屯州工业规划区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六)建议省、州政府制定出台专门支持国家级贫困县发展工业的财政、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将我县工业区融入全省工业区的总体规划,给予申报为省级工业园区和享受省级工业园区扶持待遇提供绿灯,在工业园区交通、“五通一平”等基础设施上纳入全省总盘子进行调度,推动我县园区上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同时适当下放县域工业经济管理权限到县一级,在立项、技改、限制性行业等一定规模以下由县一级工作部门审批。
第四篇:滁州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的发展及对策
滁州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的发展及对策
一、滁州绿色食品工业园的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滁州位于皖东江淮之间,与南京市相邻,是南“京 一小时都市圈”主要成员,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产业皖江城市带转移示范区,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具有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滁州土地总人口450余万,其中农面积1.33万平方公里,村人口350余万人。滁州市是安徽省粮食生产和商品粮调出大市,常年粮食总产占全省粮食总产1/7,商品粮总量占全省粮食总量1/4,被誉为“安,徽第 一 粮 仓 ”是全国十大商粮生产基地。2009年,市粮食总产412.3万吨,均 产 粮全人927kg,是全国人均粮食产量的2.3倍。主要粮食小麦、玉米、山芋、马铃薯、豆类作物品种有水稻、等。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 1992 年 6 月,为安徽省首批省级开发区。2011 年 4 月经国务院批准,已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绿色食品产业园位于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北新区,整个产业园规划用地 5.1平方公里。绿色食品产业园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现代食品制造产业,以烘焙食品制造业、方便食品制造业、饮料及液体乳产品制造业和糖果巧克力制造业为主; 同时相应发展并壮大食品原料加工业、食品机械与包装业等产业。根据园区发展规划,共划分为 5 个发展区域,即生产区、仓储区、原料加工区、配套产业区和公共服务区,力争将食品产业园打造成为我国东部最大的食品产业生产、研发和销售基地。
滁州开发区绿色食品产业园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招商力度的同时,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及高校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今年 7 月,全省公布首批 10 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滁州开发区食品产业园名列其中; 安徽农业大学计划在滁州市建立食品检验与滁州开发区合作共建,检测和农产品研发基地。
1、2 主要食品企业
滁州食品工业园区内集聚了一大批具有多种产品、体制特色的企业,形成了比较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自 2009 年以来,园区先后引进食品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21 个,原料、包装等配套项目10个,投资总额近90 亿元。福建盼盼集团,中国饮料、八宝粥领军企业厦门银鹭集团,福建雅客食品,中国果冻前三甲之一的福建蜡笔小新食品工业有限
公司,果蔬罐头知名企业福建喜多多食品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纷纷入驻。
(二)、滁州绿色食品工业园发展环境分析
1.优势
1.1气候、土壤条件适宜
滁州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全市年平均气温平均降雨量 980mm 左右,无霜期 218 天左右;而有机物质丰富,适宜多种植物生且耕地土层深厚,长。这里地形独特,源 丰 富。全市国土面积资1.33 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 4 ~ 399m,属典型的是种养业的天堂。
1.2丰富的食品原料资源
一是农产品产量高,滁州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常年农作物总播面积在1281.78 万亩左右。其中,粮食面积 1019 46 万亩,总产82.46亿斤;油料面积 14.89 万亩,产量 4.75 亿斤; 肉类总产量达 35 万吨,蛋类总产9万吨,牛奶1万吨;水产品总产量 25.24万吨。二是名特优产品多。115全市共有 94 个无公害农产品、个绿色食品、11个有机食品、个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和 2 个国40市级龙头企业 82 家,省级家名牌农产品。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 1 家,年加工产龙头企业 26 家,值达 140 多亿元。
1.3较好的产业基础
全市已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家。滁州以卓越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丰富的农业资源、热诚的服务、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纷纷踏足这片热土。投资呈现种类多、范围广、技术新、链条长的新态势。
1.4人力资源丰富、科技创新能力强
滁州劳动力资源丰富,用工在生产要素方面,成本低。拥有 5 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80多万名较高素质的技术工 人。现 有 高 等 院 校 3所,普通中等职业学校 21 所,每年劳务输出 60万人次,劳动力富足且成本较低。食品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滁州具有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有较为突出的优势。科技力量。滁州地处皖东、属于南京经济核心圈,高校院所林立,尤其在食品加工行业的江南大学、南
京农业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积聚大量食品方面的高尖端人才。省内的安徽省食品发酵研究设计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安徽农业大学以及当地的滁州学院等多所大专院校均具有较强的食品研究开发与人才培养能力,是国内食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具有产、学、研结合的优势,为滁州食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1.5区位优势
滁州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因此,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生产运营及物流成本。京沪、淮南铁路以及正在筹建的京沪高速铁路、宁西铁路穿境而过;合宁、合徐、南洛、宁连等高速公路纵横东西南北,多条国道和诸多省道交织成网,四通八达;内河航淮河。市场半径大,直接连接江苏、道直通长江、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辐射中原山东、河南、河北,承接开拓北部市场的纽带作用。
2.发展机会
2.1市场需求强劲
据经济专家分析,中国经济还有几十年较快食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按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计算,中国大陆食品产业的经济总量在2007年已超过 10 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大陆有阔广的疆土、众多的人口、丰盛的资源、深厚的文化,13 亿人购有买力不断提高的大市场;外国专家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食品发展基地。这些都是食品产业 也是吸引世界资金、技持续快速发展的优势条件,术和人才的重要机会。在未来几十年,会有更多的外商来中国发展食品企业。中国将会成为世界食品产业的重要基地,食品产业链也将快速向纵深扩展。
2.2中西部区域市场空白的机遇
对全国食品产业布局的考察表明,我国食品产业绝大部分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占到总份额的 90% 以上,但中西部还没有成规模的生产销售基地。而随着中西部的崛起,将对食品产生巨大需求。滁州地处长三角腹地,具有承东接西的区位优势,交通便捷,运营成本低,打造食品产业园将弥补我国中部区域的市场空白。
3.困难
3.1兄弟城市的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由于政策支持、需求巨大、产业转移等许多兄弟城市纷纷加入投资建设食品因素驱动,河南和山东等地都在大力发展生产基地的行列,食品工业园,西部的成都地区也在投资建设食品生产销售基地,这对滁州是一个挑战。
3.2产业招商难度加大
近年来,山东、河南、吉林、江西等地都提出食品工业强省、强市的发展口号,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发展。滁州市打造食品工业高地,不能简单地重复别人走过的、只重视制造,忽视创造和运营的传统发展路径,而是要高效整合,走出一条创新的路,以提高产业集聚和区域竞争力。滁州市食品工业园的产业发展围绕滁州市工业强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利用滁州市的资金、科技、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突出特色、规模、品牌、效益 4 个环节,将园区建设成为安徽省规模最大的食品加工中心和滁州市特色鲜明的食品工业园区。
三、我国绿色食品工业园的发展对策
1.精准定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我国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优化发展环境,承接产业转建立具有各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工业园。要移,深入研究园区发展的要素关系,在招商引资、规划建设、发展定位、园区管理、产业关联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精准定位。园区管理部门及时把握国家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及省政府的发展专项资金,加强对重点优势食品工业和特色食品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关键技术的研发、引进、推广;争取由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争取对食品工业企业开展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2.科学规划,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培育一绿色食品工业园要想招引一批企业,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产业和资源特点,接续性配套性强。充分利用好发达地区资本外溢和产业转移的发展契机,食品产业必将取得跨越式大发展。个新产业,就必须搭建专业平台,才能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要及时邀请专门机构,科学地编制绿色食品工业园的规划。绿色食品工业园应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提高工业园的知名度; 树立全新的食品工业生产、营销理念,依托区域资源和产业基础优政府、企业共同努力,开展区位营销、树立区位势,品牌形象,联合打造区域名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3.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将区域优势向产业集约优势转变
绿色食品工业园应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一方面,同行业或近似行业的企业应集群发展,实现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共享,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在同一产业链不同的企业应集约发展,形成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集约化程度,提高劳动效率,集约各种类型企业的资源,形成规模效应。
4.技术创新,促进食品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发展
大力加强技术创新,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实现食品工业产业升级和增加产品附加值。要大力发展食品精加工和深加工,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重视先进的管理方式、营销理念和先进技术等的引进和高效运用;正确把握市场消费变化方向,重视丰富产品品种,提升新产品的研发和成果的转化,产品内在品质,以满足不断变化更新的市场需求。
第五篇:优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我县是农湖业大县,生态环境优良,渔湖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利用我县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优化广南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把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举措来抓,充分挖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2年底,全县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养殖发展到26万亩;肉鸭年养殖量已达到3300万只,xxxx麻鸭保种量已达到3000只;水生经济植物发展到16.1万亩,大蒜、瓜菜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8.3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12.1万亩;全县林地面积7.8万亩,其中经济林3.8万亩;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70家;肉鸭宰杀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日宰杀能力达到10万只;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67个,完成xxxx麻鸭地理标志产品商标注册,xxxx湖乌鳢、xxxx湖大闸蟹、xxxx湖四鼻鲤鱼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楼乡被授予“中国河蟹之乡”称号。
随着全县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张,产业效益逐步增加,出现了一批特色农业发展雏形。但是,由于我县特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地规模虽然发展壮大,但资源利用还没有实现最大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产业效益依然较低。二是缺乏高层次加工的龙头企业,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仍然不畅,专业市场缺乏,农村营销队伍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好,严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五是投入严重不足。在示范点建设上数量增多,但大多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
(一)基本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及省市加快建设鲁西发展高地的重大战略。以“资源—龙头—市场”为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鼓励创新,激活机制,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强化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培育发展名优水产品、畜禽产品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等区域优势产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基地、园区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提升我县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主要目标
按照“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原则,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建设一批名优水产品、畜禽产品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基地,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力争到2015年,建成1家省级、3-5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三)对策措施
1、抓产业,建基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1)淡水渔业产业。以实施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为引领,以把我县建成北方最大的淡水水产品生态养殖基地、淡水水产品加工中心、淡水水产品交易中心、淡水渔业文化中心、淡水渔业科研中心为目标,整合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品牌渔业、标准化渔业、生态渔业,带动渔业转型升级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湖区和谐发展。一是加快建设现代渔业园区。坚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园区,以园区建设促进转型”,通过严控养殖面积、核发养殖证、实施养殖水面流转等措施,集中整合养殖水域,积极争取省市对我县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引进业内知名企业投资建设经营园区,力争3--5年时间建成集优质高效商品鱼规模化养殖、精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二是规划改造县特种水产养殖试验场。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法,将该场逐步建成集名优新水产品养殖示范、苗种繁殖培育、新技术培训与推广、现代渔业示范、渔业休闲、水生动植物博览、湖产品展示等为一体的xxxx湖现代渔业园。三是实施好鲁桥镇1000亩乌鳢、高楼乡1000亩河蟹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和鲁桥镇7000亩乌鳢养殖区基础设施的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优质鱼项目,搞好xxxx湖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