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推荐]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国内市场也已超越了短缺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
我区正以工业化为主导,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大力培育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支柱
产业。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发展不动摇,坚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动摇,加快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之路。
一、工业总体发展要求:做优精细化工业;做强机械制造业;做大医药制造业;做好农村产品加工业。今年全区工业经济工作主要立足于把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加快发展,积累发展后劲创造物质基础;着力进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优化经济结构,为支柱产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迅速成长创造条件;强力推进制度创新,为优强企业融入国际经济环境、增强核心实力,为“专、精、特、新”小企业群体的快速发展创造体制前提;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各改革,解决国有老企业长期形成的历史包袱和深层次问题,确保社会稳定;转变职能,改善作风,强化经济运行的规划、调控、指导和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条件,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力争发展速度处于全市领先地位。
二、工业经济发展思路:
1、坚定不移地以工业经济发展为主导,认真组织好“工业突破”重点工作,以岩寺城区为中心进行工业区域规划布局,以现有骨干工业企业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主线,坚持支柱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促进小型科技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工艺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形成徽州工业特色。
2、坚持促进现有骨干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鼓励各行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机械、化工专业化生产优势项目,创建小型专业化加工企业群体,增强岩寺区域生产经济社会化协作能力,加快医药工业项目和永佳高科技园区项目实施进度。
3、坚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合理布局企业群落,加大土地综合利用力度和市政配套投入力度,提高市政公共设施利用效率;加快新形势下工业园区鼓励政策的研究制定和顺利实施,不断壮大园区工业综合能力,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建设与管理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区功能。
4、坚持抓大扶强,积极应对“入世”影响,大力拓宽国内外市场,努力创造机械专业化加工产品和精化高科技产品的竞争优势,尽快扶持一批产业规模目标亿元、五千万元的企业。
5、坚持以企业改革为手段,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企业经营机制。积极稳妥地进行国有城乡集体企业改革,盘活闲置资产,妥善安置职工,努力实现下岗和富余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目标;继续引导改制企业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各项制度建设,规范企业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障,保持社会保障良好态势。
6、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工业企业安全卫生和环保管理。坚决实施项目建设的“三同时”制度,保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贯彻落实,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采取积极措施,实现工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
三、工业经济工作的具体措施
1、开展工业企业年度调查,立好骨干甲队排定成长乙队,做好“财源扩展年”活动宣传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工作,突出“徽州区根本出路在于工业”的主导战略的现实地位,全区上下共同营造工业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2、完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成立园区管理机械,创新管理机制。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出台园区发展政策,促进工业园区成为面向江浙沪地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认真研究解决建设项目环境条件突出存在的问题,巩固和完善一站式服务,积极做取投诉有热情接待,管理有规范服务,问题有专门机构负责解决。
3、加强对支柱行业,优势企业和产品的分类管理。对优势产品组织市场调研,积极开拓产品线及相关产品项目;对环氧树脂产品积极支持有效生产,尽快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规模优势,发展对外加工协作;积极实施医药行业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扶持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引导食品工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共同打造徽州工业特色。
4、强化创新注入科技活力。努力培育一批科技小型企业和项目,扶持其尽快成长为徽州工业发展的生力军。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工业化生产步伐,加大国家政策支持争取力度和技改投入,不断扩大产品外向度,年内形成科技小型企业产值超5000万元,造就徽州工业经济科技化发展优势。
5、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借助盘活闲置资产招商租赁、出售等形式,落实债务,实现国有企业脱困和退出,实现一企一策,以国有资产转换职工身份为特征,妥善安置职工,实现再就业的社会保障目标,区直骨干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四自”经济实体。
6、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积极引导现有企
业树立质量振兴意识,促进产品标准国际化、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全面实行工业项目建设环保第一审批制度,实现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目标,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切实落实好安全生产年度责任制。加快“十五”企业人才培训计划的年度实施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以厂长经理,科技工程和营销人员为主的企业人才队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团队精神,加强学习,不
断提高企业员式素质。
第二篇:加快特色工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加快特色工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工业现状
(一)调整结构,工业初具规模。巴东工业经历三峡库区搬迁复建,按照国办[1999]53号文件精神,对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破,原国有、县属集体工业企业 除巴东县电力公司外全部关闭、破产。巴东工业经历结构调整的“阵痛”。近几年来,县委、政府加大了项目争取、招商引资力度,确定“产业兴县”的发展目标,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无论是工业产值,还是利税贡献均翻了几番。截止2009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589家,就业职工人数达到23205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职工人数5723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3.24亿元,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6.27亿元。水电、采矿、农副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特别是电力,已成为巴东工业的支柱产业。截止2009年底,水电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12亿元,占全县工业现价总产值的38.15%,占规模工业现价总产值的59.8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18亿元,占全县工业销售收入的36.38%;上交税金9334万元,占全县工业上缴税金总额的50.66%。
(二)壮大产业,工业初见成效。在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中,工业在全县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步扩大,通过全县上下艰苦卓绝的努力,工业经济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上升到第一,使我县县域经济在全省的排名从2007年的69位前进到37位,首次进入全省二类县市行列,对财政的贡献率也逐年上升。截止2009年底,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1.45亿元。规模工业企业实现现价总产值20亿元,国有企业实现总产值11.7亿元,占总数的58.42%;私营企业实现总产值8.3亿元,占总数的41.58%。三大支柱产业优势突显,其中电力产业总产值12亿元,占总数的59.88%;煤炭开采总产值1.43亿元,占总数的7.12%;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5亿元,占总数的12.46%。
2009工业企业利润2.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44亿元,上交税金1.84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48亿元,上交税金0.93亿元;私营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12亿元,上交税金0.7亿元;个体企业实现利税总额0.81亿元,上交税金0.21亿元。
2009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7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9.15亿元,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54亿元。
(三)后劲乏力,发展问题突出。纵向比,我县工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横向比,即使不看发达地区,与周边县市也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巴东工业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产业技术支撑力较弱。缺少产品升级研发队伍,难以形成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抢占市场,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技术创新成果的支撑。一方面,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动力与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科技体制和机制不适应建设创新型产品的要求,没有真正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结合。技术支撑力不足致使产业升级缓慢,如果不尽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势必影响工业持续发展。二是缺少办大工业交通运输条件。办工业需要便捷的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不便,不仅制约了本地企业的发展,还制约了招商引资的大环境。三是缺少形成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现有企业拉动力较弱,龙头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实力较弱,产品的数量不大、知名度也还不高,市场空间仍很狭小,一业兴、百业旺的格局还没形成,难以支撑和拉动一个或几个产业集群。
二.发展思路
巴东要大发展,核心在工业,出路也在工业。工业是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纽带,在整个产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一步加快推进特色工业发展,这是我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发展
工业要突出立足县情,在特色资源中寻求项目,在特色地理环境中寻求差异,在特色人文环境中寻求商机。抓住商机,突出发展特色工业,是我县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求特色是发展我县工业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必须切实引起高度重示,不断加强研究。
(一)立足资源,推进特色工业发展。资源是加快工业发展的基础,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虽然县内各种资源储量丰富,但是我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和长江中上游,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在资源型工业发展的进程中,要用活、做足资源文章,不能重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完善资源市场。巴东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资源主要有水能、煤炭,石灰石、硅矿、铁矿、煤矸石,要把围绕这六大资源开发,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载体,不断加强项目前期研究;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力争把“蛋糕”做大;作为工业发展研究的重点,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加强研究。为确保我县资源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科学制定资源利用的中长期规划,确保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和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规范资源使用,促进资源型工业健康发展。
(二)强化措施,抓好重大项目谋划。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没有更多的项目,增长就难以保证,结构就难以调整。要加快工业发展、扩大工业总量规模,关键在项目。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缺乏大项目的支撑,有了项目又存在着难以落地的问题。要分层次,分进度,着力加大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工作。一是支持已投产项目扩能增效。大力支持三峡酒业、阅山硅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成为我县新的年产值过亿元企业。二是支持在建项目加快进度。加快博爱科技、优拓电子、长友公司、水布垭银杏酒业、福诚矿业、金德矿业、杨家坝和白磷岩电站等企业的建设进度,早日投产,早日见效。三是支持意向项目早日落户。力促御食园食品、三峡现代农业、预拌商品混凝土项目、日产4000吨水泥项目等招商引资企业落户巴东,及早启动项目建设。四是加强项目前期研究工作,选择一批有发展前途的大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和引进投资业主。
(三)突出优势,统筹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集群是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支撑体系的集合。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力,是产业发展由单一型、粗放型向科技型、集约型转变的必然要求,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和打造“区域品牌”的有效途径。为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我县资源分布状况和品质特点,重点发展电力产业集群、矿产产业集群、畜产品产业集群、建材产业集群、茶叶产业集群、特色蔬菜产业集群、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6个产业集群,具体把握我县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三、对策与建议
要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狠抓工业经济的认识,继续坚持“产业兴县、工业优先”的决策不动摇,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对内开发”的决定不动摇,继续坚持“举全县之力支持开发区建设”的决心不动摇。
(一)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好产品,就能拉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要组织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活动,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人才,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对引进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创新,加强品牌建设的要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支持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围绕支柱骨干产业抓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17大产业已初具雏形,电力、煤炭、畜牧、桑蚕、蔬菜、魔芋、柑桔、药材等一批重点产业优势已凸现出来,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未来几年,要紧紧围绕这些优势产业,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力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电源点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的原则,加快沿渡河、桥河、后河、支井河、泗渡河、庙坪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力争5年内实现电力现价工业产值20亿元。矿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煤矿、铁矿、硅矿开发。采取整合、扩能、新建的方式,重点加快麻沙煤田的兴建,力争5年内现价工业产值达到18亿元。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提高产业化水平是今后县域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按照“建基地、扶龙头、创品牌、兴科技、拓市场”的发展思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要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利用项目资金的调控手段,继续强化“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把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相结合,实行“农、工、贸”和“产、供、销”的良性互动。引导企业和农户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魔芋、蔬菜、桑蚕、小杂粮、茶叶、药材基地。要靠规模经营赢得效益,要把“农业大县”做成真正的“产品大县”和“商品大县”。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创品牌、闯市场、增效益。力争5年内农副产品加工现价工业产值达到12亿元。
(四)努力培植工业产业集群。重点促进资源基地、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以及产品研发、中介服务的有效配置和组合。工业发展起着龙头牵引作用。巴东工业产业集群,必须以服从全州产业集群的规划布局为前提,实行有效链接和集聚。重点建设洁净能源、煤矸石、煤炭、铁矿、硅矿、新型建材、茶叶、特色蔬菜精深加工、畜禽产品精深加工、魔芋、特色饮料、粮食精深加工及特色食品开发、药业等13大产业集群体系。
巴东工业发展必须以产业集群为契机和手段,实现产业的规模增容、结构优化和提升。一是要注重错位发展。融入全州工业产业布局,实现区间协作和产业整合,要抢占重点产业工业集聚中心的制高点,抓住特色、错位发展。具体地说,就是率先在州内培育和发展具有龙头带动和产业聚集作用的大企业,形成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的格局,利用各种经济资源,扩大产业规模。二是实行非均衡发展。要针对我县经济的调整布局和经济中心建设,结合全县资源分布、交通条件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特点,打破行政区划概念,力避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实行非均衡发展,实现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辐射带动的工业体系建设目标。三是加大产业优化组合力度。产业集群必须以现有17大产业为基础,实行优化和组合,在全县4大工业体系中,着力培育水电、矿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3大重点产业集群。当前,要着眼于这3大产业的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落地,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实现关联产业的配套和融合。
推进产业链延伸。以支柱产业为主体,大力发展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产、供、销上下游产业和企业,建立产业发展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优势产业、龙头企业提档升级,以产业和企业发展带动产业链条的延伸。结合我县产业发展实际,全力推进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开发等产业链条的延伸,符合“产业兴县”发展战略的要求,是加快推进资源型工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把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与培育各类市场主体相结合,扶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形成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建设、生产、加工、仓储、销售以及其他配套项目的产业链条,以标准化建设推进产业链延伸。
(五)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以经济开发区为基础平台,结合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园区支柱产业为中心,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把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目标,引进高科技、少污染、有市场的企业和项目,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关联产业向园区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招商引资工作从单一项目招商向产业集群招商转变。
(六)加快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经济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平台。园区的快速发展和推进,对工业经济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刚
刚起步,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要把握时机,进一步完善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突出发展优势产业,把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坚持“产业集聚、布局合理、集群发展”的原则,切实把园区建设成承载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提高园区经济品味。
(七)努力打造招商投资软环境。我县仍然存在“硬环境不硬,软环境不优”的问题。在硬环境方面,交通、水电、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的配置仍然不能满足我县工业经济发展需求,尤其是电力、资金仍然是制约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经济开发区很多企业都受到供电供水问题的困扰,在资金问题上,一是要加大协调力度,做好金融部门与企业对接。二是政府应搭建平台,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工业企业。发展是硬道理,环境是硬条件。环境好,发展快,工作推进有力;环境差,难发展,事业举步维艰。改善环境的关键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的工作的重心放在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放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激发社会活力上,把该管的切实管好、管到位,把不该管的真正放下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职责,对行政流程、工作模式再创新、再突破,不断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按照州委、州政府《关于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承诺制度的通知》精神,对项目审批流程进行再优化,审批程序进行再简化,这是政府优化服务,提高效率的一项硬举措,并以此为契机,把简政放权的工作深化到各部门、各行业,不断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发展环境的优化。
第三篇:元谋县工业发展思路和对策
元谋县工业发展思路和对策
元谋县的工业经济虽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基础不强,水平不高,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和财政的贡献能力仍然很弱。2006年,元谋县有工业企业1058个,从业人数7730人,工业总产值85402万元,工业增加值13493万元,上交税金1205.8万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个(其中国有企业2个,即自来水公司、供电公司),占0.6%,从业人数1039人,占13.4%,工业总产值21073万元,占24.4%;增加值3284万元,占24.3%。从全州情况看,2006年元谋县GDP109361万元,在全州10县市中排名第6;地方财政收入4989万元,排名第7;工业企业1058个,排名第9,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7个,排名第5,从业人数7730人,排名第7,工业总产值85402万元,排名第5,工业增加值13493万元,排名第7。以上排名可以看出,元谋县的国民经济及工业经济在全州处于中下水平,与元谋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条件不相符。
一、近年来元谋县发展工业经济采取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一)抓住机遇,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十五”初期,元谋县委、政府认真执行国有资产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的改革政策,积极稳妥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破产、拍卖、兼并和股份制改造,使纳入州改革计划的25户国有集体企业全部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成为产权明晰、责权明确、自主经营、风险自担的股份制企业或民营企业,为元谋工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活力。
(二)加大招商力度,盘活国有资产
在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中,县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把企业破产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商”嫁接破产企业,既盘活了国有资产,又妥善安置了职工,为元谋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三)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水电业和农产食品加工业
元谋县地处龙川江下游,地势低凹,有龙川江、勐岗河、蜻蛉河穿境,水能资源相对丰富。为发展小水电事业,专门成立小水电开发办公室,积极开展水电招商引资工作,先后招入外商建设凤凰箐电站、小河口电站、华竹电站、朱布一级电站、朱布二级电站等。目前共有电站17座,其中:建成投产电站13座、在建电站4座,资产近2亿元,有力推动了元谋县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元谋县十届县委、政府以来,把绿色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并下大力气进行培植建设,狠抓无公害和绿色菜果生产,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先后建成了云南元谋闽中食品有限公司、元谋林峰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元谋利明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元谋欣欣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元谋金珠有限责任公司、元谋金沙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力推动了元谋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创建工业园区,为工业经济发展搭建平台
元谋县委、政府通过认真分析县域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和市场的发展趋势,确定以能禹为核心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并着力加紧建设,现整个园区规划和可研已经省级专家评审通过,核心区建起了大型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投资建厂条件基本具备,为元谋县工业经济发展搭建了平台。通过引导和招商,现已入住加工、保鲜、包装、储运企业40户,初步形成产业集群,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为建筑建材业的发展开拓市场
近年来,元谋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推出了许多水利工程、公路建设、新农村建设、房地产开发、小城镇建设等项目,年均投入资金数亿元,有效开拓了建筑建材市场,为建筑建材企业创造了发展机遇,扩大了市场空间,使元谋县的建筑建材业得到了迅速发展。2006年仅砂石开采企业就有28户,比原来增长了一倍。
(六)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非公经济发展
元谋县为了加速非公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结合地方实际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并对重点骨干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从而为非公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环境,有效推动了非公经济的发展。2006年非公经济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都在三分之二以上。
二、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工业经济的认识存在差距和误区
一是对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可通过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来弥补工业发展的不足,就能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从而忽视了对工业的思考。二是对生产与市场的认识错位。过分强调资源和原料,忽视了市场对工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导致发展工业的思路不宽、方法不多,局限于资源原料型工业的发展,两头在外(原料在外、市场在外)型工业的研究探索不多。三是把发展工业与环境保护对立化。对工业污染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把工业与污染直接划等号,谈工色变,就担心工业发展了,环境也污染了,几十年来打造的绿色产业也就保不住了。把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抑制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二)工业发展环境欠佳
一是基础条件薄弱。108国道路面狭窄,维修养护跟不上;铁路虽已提速,但运力仍然紧张;水电供给受季节影响大,旱季工农用水用电矛盾突出;土地受国家政策的限制,工业用地审批难;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跟不上,园区基础设施未完善,功能效应难发挥。二是政策环境不够宽松。元谋县财力紧张,对工业发展支持有限,税收偏严,财政支持不足;监管部门重监管轻服务,没有把工作前移到企业、到问题发生之前,以罚代管的现象多有发生。三是各种服务跟不上,办事难。政策不配套、部门协调配合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办事人员不主动协调、配合,以致企业办事难、难办事。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人才奇缺。元谋县劳动力多,人才少,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中高级技术人才更少,出现企业招工难,招中高级人才更难的现象。五是融资平台未形成,企业融资难。筹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平台未形成,企业筹融资难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三)自然资源贫乏
元谋县境内目前初步探明有20多种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金属矿除铂钯矿外大多数品位不高、储量不大,属小型矿床,开采价值不高;非金属矿除了钠钾长石有一定价值外,其它的都属于低值矿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虽有89485千瓦,但元谋县境内河流都属季节性河流,并且分散、不集中,开发价值有限。故总体上讲元谋县属资源贫乏县。
(四)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企业个数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粗放。元谋县2006年末的1058户工业企业中,绝大多数属于家庭式、作坊式的小企业,缺乏有较强支撑带动作用的优质骨干企业或企业群。二是企业原料不足。如农产品加工企业,因受季节的影响,有半年多时间处于停产状态;云南龙川江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的原料需求量巨大,采供困难,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产时停;元谋土林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生产原料石灰矿,现元谋已基本枯竭,生产经营十分困难。三是小水电上网电价过低。因国家政策调整和行业垄断的原因,小水电上网电价实行丰、平、枯三种电价,丰水季节电价0.13元/度、平水季节0.18元/度、枯水季节电价0.23元/度。而元谋县小水电水源属于季节河流,只能在丰水季节发电,由于上网电价低,造成水电企业经营十分困难,发展前景堪忧。四是传统小企业资金短缺,营销能力弱,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多年来局限于本地市场。如元谋县有名的泡果、酸角糖等产品,很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由于资金短缺、规模小等原因,只能在元谋销售。
三、加快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后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化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农业现代化和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统一体,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和人口城镇化。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其实质就是发展工业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才能有效的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为财政增加财源,为农业产业化造就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快速、持续的发展。
与时俱进,增进认识,完善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在继续抓好绿色产业和特色旅游业的同时,应全面把握发展形势,与时俱进,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路,把工业经济摆在经济发展战略之中的突出位置来抓。并在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中强化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和再认识,在全县上下形成一手抓绿色产业、文化旅游业发展,一手抓工业和城镇化发展的思想氛围,促进元谋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根据目前的形势和元谋县的实际情况分析,未来的工业发展战略思路总体上应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科学谋划,重点突破,放手发展”。即首先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冶金矿产业;其次是积极推动旅游商品产业的发展;再次是探索发展两头在外型工业,把黄瓜园确定为综合性工业园区进行规划,最终形成能禹、黄瓜园两园多业的工业体系。目前,着重加紧元谋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的规划建设,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原料不足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做好铂钯矿的深度开发,严禁卖原矿。
面对现实,处理好发展与规范整顿的关系。元谋县的工业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工业企业少、小、弱的实际情况比较突出,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发达地区的工业是在宽松的政策背景下完成量和质的积累后才进行调整提高,使之飞速发展。元谋县应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减少框框套套,放手发展,尽快完成初始积累,到时才有规范整顿的余地和条件,才能使元谋县的工业发展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否则对元谋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转变政府职能,做好服务工作,为工业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州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落实元谋县的优惠政策,并把它整理归类使其系统化,便于宣传落实和监督检查,为工业经济发展创建宽松的政策环境。
强化服务、分类指导。对现有企业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列出重点帮扶对象,实行一企一策、一厂一策的帮扶策略,切实引导和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现有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分期分批的选派一些干部到攀枝花、昆明和州内的一些企业、公司挂职,使挂职干部从思想认识上、行为理念上加深对企业管理和工业经济的认知度。另一方面是人事劳动和职业学校,要加强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培训,重点抓好劳动者技能的培训,做好人才储备,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对外联系、沟通与协作。特别是要加强与攀枝花、昆明两大城市政府间以及大企业的联系与沟通。争取引进几个他们转移的企业到元谋县落户,促进元谋县工业经济的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服务。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转变监管方式,工作前移,灵活办事,提高办事效率,一切从发展出发,一切为了发展,努力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完善融资渠道。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努力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
争取上级支持。紧紧抓住元谋县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农产品加工基地县和云南省40个工业强县扶持对象的大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快元谋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元谋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积极引入人才。积极做好县城及黄瓜园镇的规划建设和文明城镇建设,为经济发展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三)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企业要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围绕市场谋发展,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
二是企业要多谋善变,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研究,把握市场脉搏,紧跟市场走,围绕市场转,不断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策略,做到有的放矢,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三是企业要提高人才意识和科技意识,加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改善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切实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四是企业要依法办事,诚信经营,要把国家利益、企业利益、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结合起来,要树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支撑的观念,做到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第四篇:优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我县是农湖业大县,生态环境优良,渔湖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利用我县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优化广南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把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举措来抓,充分挖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2年底,全县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养殖发展到26万亩;肉鸭年养殖量已达到3300万只,xxxx麻鸭保种量已达到3000只;水生经济植物发展到16.1万亩,大蒜、瓜菜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8.3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12.1万亩;全县林地面积7.8万亩,其中经济林3.8万亩;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70家;肉鸭宰杀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日宰杀能力达到10万只;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67个,完成xxxx麻鸭地理标志产品商标注册,xxxx湖乌鳢、xxxx湖大闸蟹、xxxx湖四鼻鲤鱼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楼乡被授予“中国河蟹之乡”称号。
随着全县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张,产业效益逐步增加,出现了一批特色农业发展雏形。但是,由于我县特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地规模虽然发展壮大,但资源利用还没有实现最大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产业效益依然较低。二是缺乏高层次加工的龙头企业,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仍然不畅,专业市场缺乏,农村营销队伍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好,严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五是投入严重不足。在示范点建设上数量增多,但大多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
(一)基本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及省市加快建设鲁西发展高地的重大战略。以“资源—龙头—市场”为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鼓励创新,激活机制,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强化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培育发展名优水产品、畜禽产品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等区域优势产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基地、园区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提升我县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主要目标
按照“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原则,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建设一批名优水产品、畜禽产品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基地,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力争到2015年,建成1家省级、3-5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三)对策措施
1、抓产业,建基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1)淡水渔业产业。以实施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为引领,以把我县建成北方最大的淡水水产品生态养殖基地、淡水水产品加工中心、淡水水产品交易中心、淡水渔业文化中心、淡水渔业科研中心为目标,整合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品牌渔业、标准化渔业、生态渔业,带动渔业转型升级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湖区和谐发展。一是加快建设现代渔业园区。坚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园区,以园区建设促进转型”,通过严控养殖面积、核发养殖证、实施养殖水面流转等措施,集中整合养殖水域,积极争取省市对我县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引进业内知名企业投资建设经营园区,力争3--5年时间建成集优质高效商品鱼规模化养殖、精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二是规划改造县特种水产养殖试验场。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法,将该场逐步建成集名优新水产品养殖示范、苗种繁殖培育、新技术培训与推广、现代渔业示范、渔业休闲、水生动植物博览、湖产品展示等为一体的xxxx湖现代渔业园。三是实施好鲁桥镇1000亩乌鳢、高楼乡1000亩河蟹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和鲁桥镇7000亩乌鳢养殖区基础设施的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优质鱼项目,搞好xxxx湖乌
第五篇:贫困村扶贫发展对策与思路
一、贫困村扶贫发展对策(措施)
1、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子、吃透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把增收目标落实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上,把产业落实到具体项目建设上,把项目落实到村组、农户。经过3年努力,使每个贫困户都有1-2个相对稳定的增收项目,贫困户6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2、认真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稳定贫困地区粮油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千方百计增加粮油生产效益。扩大农业综合开发范围,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不断增强丘陵山区综合生产能力。突出抓好水稻、油菜、玉米、马铃薯四大作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3、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建设一批专业(组),促进农民大幅增收。注重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增收多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以天麻、杜仲等中药材、特色菜和魔芋为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结合林权制度改革,以核桃、板栗、银杏等干果和食用菌为重点发展林果业;结合沼气推广,以养猪为主、养牛养羊为副发展畜牧业,形成一批特色产业生产专业户。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和合作经济组织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土地流转形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各类组织、企业从事规模种养、农产品运销加工、生资供应、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积极引导龙 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订单生产、合同收购、利润返还和提供相关服务带动贫困户增收,达到“扶一个龙头、建一片基地、带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4、积极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农村二、三产业。围绕优势或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引进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知名度广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支持供销合作社和其它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为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经营服务。抓好农产品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组织好名、优、特、异农产品销售。
5、全力抓好劳务输出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贫困地区要始终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部分农民工失业返乡问题,在积极开辟新的劳务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开展好“春风行动”系列活动,为返乡农民工提供相关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加大科技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科教扶贫、科技开发,引导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流动,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组织好“阳光工程”、“星火计划”和“科普惠农兴村”等培训,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使农民接受农业实用技术、农村能工巧匠手工艺、专业劳动技能和法律知识等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业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推动贫困地区科技进步和产业产品升级。
7、抓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和扶贫重点村建设,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土地整治治理、农田水利建设、通村公路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安居工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通讯设施建设等,重点抓好路、水、电、房四大基础设施建设。把扶贫移民示范村建设与重点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相对集中、整齐化
一、经济适用的要求,搞好规划和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山区贫困户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使贫困地区群众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完善农村“新农合”和低保制度,建立健全医疗救助、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和应急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因疾病、上学、灾害致贫现象。
8、加强贫困村组织建设。选好配强贫困村村级领导班子,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返乡农民工中选拔村干部。提高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本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解决村级组织建设、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问题,调动贫困村干部工作积极性。
9、充分利用好内外资源,强化自力更生,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调动老百姓积极参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多年来扶贫 开发的经验证明,单纯的救助式扶贫不会自动提高弱势群体的发展能力,只有坚持自力更生,扶贫开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才能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使贫困群众真正摆脱贫困,走上自尊、自强之路,深入宣传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参与整村推进,尊重贫困村群众的意愿,注意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10、加大种养业投入力度,着力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坚持把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围绕解决温饱、增加收入这一主要目标任务来进行。发展与解决贫困群众温饱和增加收入直接有关的种植业、养殖业等短、平、快项目,以及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采取集中项目、资金、人力、物力,加大了种养业项目的投入力度,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贫困群众快速增产增收。
11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着力把扶贫开发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支柱产业培育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和自然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着力培育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农业支柱产业.,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二、贫困村扶贫发展思路(建议)
.1.狠抓产业建设。一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植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按照产业布局,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初步形成能使贫困农户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二是准确定位,把发展畜牧产业作为推进产业扶贫的突破口。..2.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发展速度,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和抗灾能力。.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3.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充分挖掘贫困乡村自身的地理及区位优势,引导扶持带动贫困群众从事旅游服务业。采用招商引资、合资、集资等多种投资和管理方式共同开发特色旅游土特产品、地方特色餐饮等,带动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家庭旅馆、农家乐等迅猛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4.创新思路,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社区扶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的助推器。可以极大地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改变农村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显示出农村社区建设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展示新时期农民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大批农村的先进力量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得到突破性发展,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可以较好的破解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从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义务,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5.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二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 明度。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6.依托资源,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是产业化扶贫的支撑,只有通过各类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产、加、销相互衔接,才能真正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龙头企业带动,有利于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化扶贫的实施步伐,提高扶贫效益。.一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闯敢干的农民从生产环节中退出来,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通过提供市场信息、组织参观学习、给予资金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重点扶持一批农民贩运大户,使大户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骨干和支撑。大力发展和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
二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的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 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