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会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思路.

时间:2019-05-13 22:2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委会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委会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思路.》。

第一篇:党委会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思路.

党委会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思路

摘要:党的委员会是由党的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的决议执行机构。党的委员会制度是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基本制度。健全和完善党的委员会制度,使这一制度的功能得以切实有效地落实,始终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任务。健全和完善党的委员会制度,关键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党的全委会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完善党委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和完善党委票决制。

关键词:党委会制度;发展历程;改革思路

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中,党的委员会制度(以下简称党委会制度)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基本制度。考察党委会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健全和完善党委会制度的思路,对于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党委会制度的发展历程

建党以来,党委会制度从创建到发展,历经曲折而不断走向完善。这一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1.从1921年到1949年:党委会制度的形成时期

1921年党的一大党纲第7条规定:“凡是有党员五人以上的地方,应成立委员会。”第9条规定:“凡是党员不超过十人的地方委员会,应设书记一人;超过十人的应设财务委员、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各一人;超过三十人的,应由委员会的委员中选出一个执行委员会。”[1]这表明,党的一大党纲就已经初步规定了党委会制度。1922年,党的二大党章对中央执行委员会、区以及地方委员会的任期、职权等作了明确规定。二大党章第8条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任期一年,区及地方执行委员会任期均半年。”第9条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大会的各种决议,审议及决定本党政策及一切进行方法;区及地方执行委员会执行上级机关决议并在其范围及权限以内审议及决定一切进行方法。”[2]这些规定在完善党委会制度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二大党章一样,三大党章规定各委员会均互推委员长一人总理党务,其余委员协同委员长分掌职务。1925年,四大党章修正案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一个地方有三个支部以上,经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许可,区执行委员会得派员至该地方召集全体党员大会或代表会由该会推举三人组织该地方执行委员会”。[3]同时还规定,中央、区以及地方委员会和支部,分别设立总书记和书记的职位。1927年,党的五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明确指出:“中央应该强毅地实行集体的指导,从中央省委以至支部。”[4]同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议决案》第12条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5]并第一次对党的各级组织设立专章,分别有“党的中央机关”、“省的组织”、“市及县的组织”、“区的组织”、“党的支部”、“监察委员会”、“党团”等,使各级党委会的地位及职权更加明确。1928年,党的六大党章更为具体地规定了各级委员会的地位、职权和活动方式,使党委会制度更加完善。

1937年5月,刘少奇在延安举行的白区党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党的集体领导,也只有在民主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只有广泛地吸收了全体同志的经验与好的意见,才算是真正的集体领导。党的民主集中制与个人负责是必须同时采用的。重要问题应该民主决定,但工作的执行则应个人负责。”[6]这对党委会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44年10月,刘少奇在延安为中央派往外地工作的干部作报告时指出:“我们党历来的制度是民主集中制,但是没有被尊重,没有被实行,有这方面的毛病。是不是还有另一方面的毛病呢?也有的,就是有些同志把党里面或群众团体里面、地方工作中间那一种工作方法带到军队里面来了,什么事情都要讨论,结果就把这个军队搞得吊儿郎当、没有纪律、没有制度。不过这方面的问题不严重、不普遍。普遍的是把军队的首长制搞到党里面来,在党里面运用军事工作的方法与首长制的方法。”[7]在这里,刘少奇指出,个人包办是党委会制度有效运作的最大威胁。1948年,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明确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8]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建立健全党委会议制度,一切重要问题均须交委员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作出明确决定,然后分别执行。这个决定对于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尤其起了重大的作用。邓小平后来指出:“这个决定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总结了党内认真实行集体领导的成功经验,促使那些把集体领导变为有名无实的组织纠正自己的错误,并且扩大了实行集体领导的范围。”[9]但这种集体领导制度在实际运作中,还是存在着以集体领导的外表掩盖个人包办和个人专断的实质的现象。为此,毛泽东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论述了党委会的十二条工作方法,其中有七条是关于如何处理好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之间的关系,防止个人包办和个人专断,包括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互通情报”等。然而,实践证明,仅靠讲究正确的工作方法,依然很难克服个人包办和个人专断的“顽症”。

2.从1949年到1978年:党委会制度的曲折发展时期

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组织建设中如何实现党委集体领导进行了许多思考。鉴于“高饶事件”,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一致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要求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严格遵守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分散主义和个人主义,反对骄傲情绪和个人崇拜。强调党委集体领导,并不是要否定个人在集体领导中的作用,因为有了集体领导,而没有个人分工负责,那么集体领导所作出的正确决定就难以真正付诸实施。因此,毛泽东主张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1955年3月21日,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开幕词中指出:“中央和各级党委必须坚持集体领导的原则,继续反对个人独裁和分散主义两种偏向。必须懂得,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这样两个方面,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结合的。而个人负责,则和违反集体领导原则的个人独裁,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10]政治学研究但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潮的干扰,党委会制度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曲折。1958年1月,根据杭州会议和南宁会议与会者的发言,毛泽东起草了《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主要目的“是想在工作方法方面求得一个进步,以适应已经改变了的政治情况的需要”。在草案中,毛泽东将党委会工作制度概括为“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也有决,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这八句话明确概括了党委的责任,即党委对大事作出决定,并在执行过程中加以检查。草案同时还提出:“是否事事都要问过第一书记?可以不必。大事一定要问。要有二把手、三把手,第一书记不在家的时候,要另外有人挂帅。”此后,“党委负责”、“书记挂帅”的原则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党政不分的一元化体制,直接反映出权力过分集中的事实:权力过于集中于各级党委,党委权力过于集中于几个书记,尤其是第一书记。党的领导已经蜕变为个人领导和个人专权。

在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党委的领导,是集体领导,不是第一书记个人独断。在党委会内部只应当实行民主集中制。第一书记同其他书记和委员之间的关系是少数服从多数。拿中央常委或者政治局来说,常常有这样的事情,我讲的话,不管是对的还是不对的,只要大家不赞成,我就得服从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是多数。”针对一些省委、地委、县委存在的一切事情第一书记一个人说了就算数的状况,毛泽东指出:“只要是大事,就得集体讨论,认真地听取不同的意见,认真地对于复杂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加以分析。„„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一人称霸。这样的第一书记,应当叫做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长’。”毛泽东要求地方和基层领导回去后一定要把民主集中制健全起来。“首先要建立和加强集体领导。不要再实行长期固定的‘分片包干’的领导方法了,那个方法,党委书记和委员们各搞各的,不能有真正的集体讨论,不能有真正的集体领导。”尽管如此,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依然存在。正如后来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

3.从1978年到现在:党委会制度不断完善时期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第二部分,对党委会的集体领导制度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主要有:(1)强调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之一。《准则》规定:“凡是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事,重大工作任务的部署,干部的重要任免、调动和处理,群众利益方面的重要问题,以及上级领导机关规定应由党委集体决定的问题,应该根据情况分别提交党的委员会、常委会或书记处、党组集体讨论决定,而不得由个人专断。”(2)强调党委会内部成员的平等关系。《准则》规定:“在党委会内,决定问题要严格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书记和委员不是上下级关系,书记是党的委员会中平等的一员。书记或第一书记要善于集中大家的意见,不允许搞‘一言堂’、家长制。”(3)强调集体领导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准则》规定:“坚持集体领导,并不是降低和否定个人的作用,集体领导必须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要明确地规定每个领导成员所负的具体责任,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不要事无巨细统统拿到党委会上讨论。”《准则》还特别提到党委中书记的作用:“在分工负责中,书记或第一书记担负着组织党委的活动和处理日常工作的主要责任。不应借口集体领导而降低和抹杀书记或第一书记在党委会中的重要作用。”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完善党委会制度要从中央做起。主要包括:“建立中央政治局常委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定期报告工作的制度;适当增加中央全会每年开会的次数,使中央委员会更好地发挥集体决策作用;建立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中央书记处的工作规则和生活会制度,使集体领导制度化,加强对党的领导人的监督和制约。”

1996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本条例分总则、职责、组织原则、议事和决策、书记办公会、重大问题决策、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监督和处分以及附则等共七章内容,对地方党委如何实行集体领导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了比较全面的制度安排。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提出了集体领导的新原则,即“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持协调高效运转,增强整体合力。”这对于进一步完善党委会制度、发挥党委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健全党委常委会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党委会制度的改革思路

纵观党委会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党委会制度运行中存在着由来已久但又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两大顽症:一是家长制,个人专断;一是自由主义,各自为政。具体地说,党委会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党委全委会作用还不能充分发挥,二是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还不够健全,三是党委票决制还不太完善。改革党委会制度,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使党委会制度的运作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江泽民曾指出:“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

1.健全全委会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

党委会一般分为全委会和常委会,全委会在保障党委重大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中的作用不可低估。美国学者萨托利在论证决策民主时曾用了两个定理作为分析的前提:“定理1:一切团体或集体决策都有内部成本,即决策者本身付出的成本,这一般称为决策成本。定理2:一切影响到集体的决策都涉及到外部风险,即从外部接受决策的人遭遇的风险。”一般来说,决策者人数同决策成本成正比,同外部风险成反比。实践证明,党代会的决策,风险较小,但成本很大,而常委会甚至个人的决策,成本较小,但风险很大。因此,全委会的决策似乎成为最佳选择。从理论上说,常委会由全委会选举产生并对全委会负责,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全委会一年只召开一次或两次会议,党委的日常工作由常委会主持,常委会成员的“级别”又高于其他全委会成员,因而常常出现常委会代替甚至领导全委会的现象。健全全委会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全委会的作用,是健全党委会制度、扩大党内民主的关键。

健全全委会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健全定期召开全委会会议制度。目前,应适当增加全委会的会议次数。中央全委会每年可召开两次例会,省、直辖市全委会每年至少召开三次例会,市、县全委会每年至少召开四次例会。这样可以保证全委会及时对重大事务进行决策,否则,全委会的决策权就有可能流失到常委会。此外,应不断丰富全委会的会议内容。全委会会议的议题,既可以由常委会提出,也可以由委员、常委联名提出。全委会在对议题审议时,应增加询问、质询、批评、建议等内容,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取和表态。二是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常委会由全委会选举产生,必然要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出现全委会对常委会监督不到位的问题,特别是在全委会闭会期间,其监督作用难以发挥。因此,应在全委会对常委会经常性监督上作出具体规定。除了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外,全委会还应每年定期对常委会进行考核,并对常委会成员进行民主测评,促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

2.健全党委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方针,建立和完善党委会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一方面,党委会应结合实际对重大事项进行细化和量化。党章规定,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委会集体讨论并作出决定。哪些是需要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问题,必须用成文法规形式具体明确,不能抽象笼统,这是党委领导的重要原则,也是健全和完善党委议事和决策机制的前提和基础。经中央政治局同意,尉健行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作出决定,不准个人或少数人专断。”首次明确了党委集体讨论的重大问题主要是“三重一大”。2004年9月中央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规定,“重要问题主要是指: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事项;重大工作任务的部署;按干部管理规定应该由集体讨论决定的干部推荐、任免、调动和奖惩;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发展新党员;上级党组织规定应当集体讨论决定的其他问题。”虽然党内法规对重大问题有规定,但仍显宏观。地方党委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对重大问题进行细化和量化,而不能随机确定。另一方面,党委会议事必须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党委会议事规程大体可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确定例会议题和例会时间。党委会的会议议题除由常委会提出外,也可由全委会成员联名提出。可以按照全委会组成人员数,规定1/3以上委员联名提出的议题,即应列为全委会会议正式议题。如无特殊情况,不能更改议题,也不能提前或延迟例会会期。二是严格会议议程。应在会前五天将会议议题、议程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告知委员,以便让与会者有足够的时间了解议题、议程。会议召开要严格按照事先确定的议题和议程讨论问题,非特殊情况,不能临时动议。三是充分发扬民主。在议题讨论过程中,每个人在会上都有独立而充分的发言权。要让与会者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防止压制不同意见和曲意迎合主要领导意见这两种不良倾向。四是选择恰当的表决方式。党委会的表决一般分为口头表决、举手表决、记名投票表决和无记名投票表决四种方式。对重大问题的决定,可采用记名投票表决,以增强委员的责任感,真正做到集体决策、集体负责。而对于重要干部的推荐或任用,则应选择无记名投票表决,以利于委员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五是会议作出的决定应当当场宣读,并得到党委所有成员的坚决执行,任何人不得违反或改变。这些程序应当得到严格遵循,不能随意简化或颠倒。

3.建立健全党委票决制

党委票决制,是指党委会成员用投票的方式进行决策的制度。在党委会中,一人一票,每个票值相等。实行一人一票表决制,是由党委的集体领导性质决定的。党委会是由党代会选举产生的领导集体,其每个成员的权力来源相同,因此,他们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既然党委会的全体成员地位平等,那么对决策进行表决时,就应该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当前,党委票决制主要运用于重要干部的任用方面。2002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市(地)、县(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由上级党委常委会提名,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在全委会闭会期间,由党委常委会作出决定,但决定前应当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这一规定为票决制的推行奠定了基础。随后,不少地方党委开始了对拟任人选进行票决制的改革试点。根据各地推行党委票决制的实践经验,笔者以为,建立健全党委票决制,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逐步扩大票决制的主体和客体范围。票决制的主体应当由目前的常委会扩大到全委会,票决制的客体应当由目前的重要干部任用扩大到包括“三重一大”的所有问题。二是不断完善票决制的环节。在投票表决前,应做到充分酝酿,如可增加决策议题的预告环节,以保证党委成员在正式表决前有足够思考准备的时间;在投票表决过程中,应做到充分讨论,并对票决过程进行全程如实记录;在票决结果出来后,应做到决议公示。三是探索实行差额票决制。为了提高票决质量,票决拟任人选或拟通过方案应当多元化,而不是单一化,从而使票决做到多中选优,而不是投信任票。四是加强票决制的配套制度建设。票决制不是党内民主的全部,需要同其他党内民主措施配套进行,比如党组织的考察、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工作业绩考核、民主评议等。

由上可见,当前党委会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将决策权从常委会转移到全委会,使全委会的功能提升为决策机关,使常委会的功能主要定位为行政机关,从而实现党内执行权与决策权在一定范围内的适当分解。当然,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政治设计,党委会制度改革还需要经过反复实践并加以理论总结。

注释:

[1][2][3][5 《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从一大——十六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第6页,第21页,第26页。

[4]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88页。

[6]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7页。

[7] 《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385—386页。

[8]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0—1341页。

[9]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30页。

[10]《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1—392页。

[11][12][1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页,第355页,第356页。

[14]《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4、295、310页。

[15][1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8—329页,第341页。

[16]《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7—419页。

[18]《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页。

[19]《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63—271页。

[20][2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第288页。

[21][2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293页。

[23][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44页。

[24]《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文献选编》第4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418页。

第二篇: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

我国的国有林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国有荒山荒地上,采取国家投资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林业事业单位。经过50多年的建设,全国国有林场总数已达到4507个,分布在31个省(区、市)的1600多个县(市、旗、区)。现有职工总人数6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47万人,离退休职工19万人。经营总面积9.3亿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7.5亿亩,森林面积6亿亩,森林蓄积量22亿立方米,分别约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18%、23%和17%。

国有林场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特别是在森林培育和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但是,国有林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如林场经济危困,职工生活困难,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发展后劲不足等,国有林场的改革迫在眉睫。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有林场也和其他行业一样,进行了多方面改革探索,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国有林场改革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国有林场内部经营管理展开的。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面推行场长负责制,确立场长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以实现责任和权力的统一。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使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缩小经济核算单位,推行一级管理两级核算或两级管理三级核算,以提高经济效益。在此期间,国家提出了国有林场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短养长”的办场方针,许多林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广开生产门路,兴办多种产业,改变了长期以来主要是单一营林生产的格局。由于当时处于物资短缺时期,国有林场通过开展多种经营生产的各类初级产品不愁没有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收入显著增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二阶段:时间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后期。这一阶段改革,是围绕着强化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展开的。重点改革内容:一是推行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在人事制度上,打破干部与工人的界线,推行干部聘任制;在劳动制度上,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推行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根据岗位技能和实际劳动贡献确定职工的收入。二是强化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岗位责任制、生产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入手,规范内部管理,形 成了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三是大力提倡发展职工家庭自营经济。林场创造条件并提供优惠政策,允许并鼓励职工发展种植、养殖和小型加工项目,增加职工收入。通过上述改革,国有林场的内部管理得到一定加强,经营机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有林场多种经营生产的初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下滑,林场经济危困局面开始显现。1997年,全国国有林场出现全行业亏损。为此,中央财政从1997年开始安排国有林场扶贫专项资金,帮助国有林场解决面临的经济困难。

第三阶段:时间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国有林场如何摆脱困境,建立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对林业的主导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对林业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及时调整,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林业工作的重点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了以生态建设为主。为适应这一变化了的新形势,国家从9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在加大对林业投入的同时,调减木材产量,特别是地处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的省区实行了禁伐。国有林场以木材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受此影响,国有林场的经济危困加剧,进入了长达6年的全行业亏损。国有林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务院领导同志对解决林场困难和问题作出了重要批示。各级政府和 林业主管部门就如何解决国有林场面临的困难问题、建立国有林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1999年山东省率先开展了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改革,重点是在对林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明确了将生态公益型林场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促进国有林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05年4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包括理顺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解决职工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配套改革政策措施。几年来,各地从不同角度积极探索解决国有林场问题的措施和途径,为全面推进国有林场综合配套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国有林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1.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国家投资设立国有林场的目的是大力造林、育林,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以保护和经营管理森林资源为根本任务。在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新时期,必须对国有林场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也就是要集中精力把培育扩大森林资源作为根本任务。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造林绿化进程,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经营措施,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二是要改革管理体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国有林场实行了近20年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管理体制,已不符合新时期林业发展的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要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益性事业主要由政府负责、商品经营性活动主要由市场运作的职能分工,把国有林场承担的社会公益事业和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商品经营性活动相对分离开来,使以承担生态建设这一公益事业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林场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其建设所需投入主要由政府财政负责,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使以商品经营性活动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林场以及场办经营性项目,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运作,给予更灵活的政策,让其在市场竞争中求得更好的发展。

三是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国有林场特点的运行机制。要彻底改变国有林场管理机构庞大,供养固定职工多,管理成本高,经济负担沉重的现状,变国家出钱养人为国家出钱办事。生态公益型林场要按照所承担的任务和管理的难易程度,合理核定事业编制。用人上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林业生产性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由社会力量来完成,商品经营性活动面向市场经营。2.改革的主要任务

国有林场的综合配套改革,主要涉及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两个方面。

在管理体制方面:

一是界定两类林场,明确各自的性质和相关政策。将生态区位重要、以公益林营造和管理为主要任务、主要发挥生态效益、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生态产品的林场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按公益事业单位管理;将自然条件较好、以商品林和其他产业经营为主要任务、主要发挥经济效益、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林场界定为商品经营型林场,逐步推行企业化管理。

二是生态公益型林场要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精简、效率”的原则,重新核定事业编制,其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三是对于森林管护人员,与林场订立劳动合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产品等方式,加大对生态公益型林场的投入力度。

在经营机制方面:

一是生态公益型林场要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商品经营型林场的劳动人事制度,可以参照国家对企业的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二是生态公益型林场的各类商品经营性活动和产业开发项目,都要按市场机制运作,组建独立法人实体经营。国有林场的造林、抚育、森林采伐以及其他生产性活动,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承包或向社会招标等形式进行

三是生态公益型林场范围内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采取面向市场的办法进行。

3.改革的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国有林场改革的顺利实施,切实把各项改革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改革的目标,必须认真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妥善安置国有林场职工。生态公益型林场除纳入事业编制的人员外,其余人员要通过长期聘用森林管护人员、利用林场现有经营性项目转为企业职工、内部退养、领取一次性安置费后自谋职业等多种途径进行妥善安置。

二是解决好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险问题。需要分门别类制定具体政策,解决不同类别职工参加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问题,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

三是解决国有林场积累的债务问题。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国有林场各类债务的具体政策,为国有林场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四是切实解决国有林场建设投入问题。要通过制定具体政策,把国有林场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营造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投 7 入,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大扶持力度,为国有林场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篇:党委会制度

清江镇党委议事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党委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的规定,特制定本议事制度。

一、议事范围

(一)学习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传达学习贯彻上级重要会议、文件和指示精神。

(二)审定以党委名义上报的重要文件;研究决定以镇党委名义下发的涉及全局性工作的文件;审定党代会、人代会的工作报告;审定代表镇党委发表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

(三)研究决定涉及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长期规划、计划等重大问题;研究决定全局性和政策性的重大问题。

(四)研究镇财政预算方案;研究新建项目立项、新工程招投标、贵重财物的购置调配、国有资产的处置等事项;研究较大额度的资金安排;研究项目资金的安排方案。

(五)研究决定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

(六)研究决定全镇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重大疫情等突发性事件中需要紧急处置的事项。

(七)研究镇级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员的发展、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中的重大事项;研究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政法工作、武装工作、纪检工作和群团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研究干部任免、人事调配、岗位设置、评选先进、干部考核、干部惩诫等事项。

(八)研究镇属各党支部和镇属各部门、各单位报请党委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

(九)听取人大主席团会、政府办公会、专门领导组会议的情况汇报;讨论决定这些会议提交研究的事项;听取班子成员在特殊应急情况下对重大事项处理情况的汇报;听取班子成员和相关责任人员对党委决定、决议执行情况的汇报;听取各党支部、镇属部门和单位的工作汇报。

(十)研究需要由党委会决定的其他事项。

二、议事原则

(一)坚持顾全大局的原则。党委会讨论决定问题时,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组织、局部与全局、部门与集体、当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维护上级组织的权威,保证政令畅通。

(二)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党委讨论决定问题,应一切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清江镇实际,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增强决策的准确性、前瞻性、创造性。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充公发挥班子成员的作用。在党委会内部,每位成员都是平等一员,书记在集体领导中负

主要责任。

(四)个人服从组织的原则。党代会形成的《决议》,党委会作出的决定,任何一名党委成员均无权改变。

(五)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上级组织作出的决定,镇党委必须无条件执行;党委书记在同级党代会和党委会闭会期间依法按规定权限作出的正确决定,除上级组织、上级领导和镇党委集体外,其他任何同志均无权改变。所有党委成员和镇属各级干部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党委会决定事项应当实行表决,重大事项必须实行票决制,票决结果由会议主持人当场宣布。对意见分歧过大的重要问题,除在紧急情况下必须按多数人的意见执行外,一般应暂缓作出决定,待进一步调查研究和交换意见后再行决定。

(七)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凡属重大问题都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由党委会集体决定。党委成员都要关心全局工作,积极参与集体领导,维护党委的集中统一;党委成员都应积极支持书记的工作,接受书记对自己工作的检查、督促;要提倡勇于负责的精神,遇事不推诿、不扯皮。根据集体决定和个人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委员之间要互相沟通,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补台,互相监督,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增强一班人的团结。

三、议事程序

(一)确定议题。议题由各班子成员提出交党委行政办

汇总,党委行政办根据内容排出顺序,报请党委书记确定,或由书记委托副书记确定。非紧急情况下,凡未列入会议议题的问题,会上一律不作研究。

(二)会议准备。凡提交党委会研究的事项,事前应作好调研,认真准备,充分酝酿,进行协调,形成比较成熟的意见;未形成成熟意见的问题,不提交会议研究。讨论干部任免、奖惩问题,事先要进行调研考察,形成报告,并征求同级纪委的意见后提交研究。需提交研究的较大问题,议题提出者事前应与会议主持人作好沟通;重要事项和干部问题,可先由书记办公会讨论,提出初步意见后再提交党委会讨论决定。

(三)会议时间。党委会原则上每月召开1—2次,具体时间由书记根据工作需要而确定,并由党委行政办提前通知到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

(四)参会人员。党委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委员到会方能举行。讨论干部任免、人事调动、干部奖惩等重大事项时,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参加。不是党委委员的镇级现职领导干部根据工作需要和议题内容,列席党委会;有关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根据议题内容可分段列席会议,对其有关的议题进行汇报和答询,该议题研究完毕后即应退会。

(五)会议讨论。党委会由书记召集并主持,书记不能参会时,可委托副书记召集并主持。党委会讨论的事项一般应由议题的主要提出人就议题作简要说明并提出建议意见,再由参会人员就议题充分发表意见。党委书记提出的研究议

题,由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列席人员依次发表意见,最后由书记综合作出决定;党委副书记提出的议题,由党委委员、列席员依次发表意见,最后由书记综合意见作出决定;党委委员或其他同志提出的议题,由其他党委委员和列席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副书记作表态发言,最后由书记综合意见作出决定。讨论问题时,每位党委委员发言必须积极主动,围绕主题,畅所欲言,语言精炼,观点鲜明。

(六)形成决定。会议对议题进行充分讨论后,由主持人梳理、比较、分析、归纳出初步意见,参会委员采取口头、举手、无记名或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表决。表决通过后,由主持人根据多数委员的意见,宣布正式决定。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如遇上级政策调整等可变因素,经党委会复议,可对原决定进行不断完善。

四、议事纪律

(一)党委委员都要按时出席会议,因特殊情况不能出席的,必须会前向会议主持人请假。未经主持人同意,不得迟到、早退和旷会,否则,按机关制度和目标考核办法执行。除上级会议、上级领导到我镇调研、上级特殊工作安排外,镇内的各种会议或工作安排,时间上均不得与党委会发生冲突,如有冲突,要首先服从党委会议。

(二)党委会形成的集体决定,各党委成员都必须坚决执行。个人意见被否决后,允许保留,也可以建议提请下次会议复议,但在没有作出新的决定之前,必须认真执行党委会的决定。

(三)党委会对讨论研究的问题作出决定之后,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由分管领导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内贯彻落实,并将完成情况向书记汇报,重要事项应向党委会汇报。

(四)有关涉密内容和个人观点,未经会议主持人同意,严禁外传,凡违反规定泄密造成不良后果的,党委会可另行复议,并严肃追查泄密人员的责任。

五、其他事项

(一)对不需要党委会讨论,但分管领导又不便决定的问题,可召开办公会讨论决定,必要时在党委会上通报。

(二)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和紧急情况,来不及召开党委会的,书记、副书记或委托党委委员可临时处置,事后及时向党委会报告。

(三)党委会结束后,党委行政办应在2天内形成会议纪要,经会议主持人审核签字后印发相关单位、部门和参会人员。

(四)党委行政办对党委会研究决定事项和工作情况形成督查通报,确保党委决定得到坚决贯彻落实。

第四篇: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推荐]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国内市场也已超越了短缺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

我区正以工业化为主导,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大力培育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支柱

产业。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发展不动摇,坚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动摇,加快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之路。

一、工业总体发展要求:做优精细化工业;做强机械制造业;做大医药制造业;做好农村产品加工业。今年全区工业经济工作主要立足于把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加快发展,积累发展后劲创造物质基础;着力进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优化经济结构,为支柱产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迅速成长创造条件;强力推进制度创新,为优强企业融入国际经济环境、增强核心实力,为“专、精、特、新”小企业群体的快速发展创造体制前提;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各改革,解决国有老企业长期形成的历史包袱和深层次问题,确保社会稳定;转变职能,改善作风,强化经济运行的规划、调控、指导和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条件,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力争发展速度处于全市领先地位。

二、工业经济发展思路:

1、坚定不移地以工业经济发展为主导,认真组织好“工业突破”重点工作,以岩寺城区为中心进行工业区域规划布局,以现有骨干工业企业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主线,坚持支柱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促进小型科技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工艺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形成徽州工业特色。

2、坚持促进现有骨干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鼓励各行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机械、化工专业化生产优势项目,创建小型专业化加工企业群体,增强岩寺区域生产经济社会化协作能力,加快医药工业项目和永佳高科技园区项目实施进度。

3、坚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合理布局企业群落,加大土地综合利用力度和市政配套投入力度,提高市政公共设施利用效率;加快新形势下工业园区鼓励政策的研究制定和顺利实施,不断壮大园区工业综合能力,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建设与管理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区功能。

4、坚持抓大扶强,积极应对“入世”影响,大力拓宽国内外市场,努力创造机械专业化加工产品和精化高科技产品的竞争优势,尽快扶持一批产业规模目标亿元、五千万元的企业。

5、坚持以企业改革为手段,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企业经营机制。积极稳妥地进行国有城乡集体企业改革,盘活闲置资产,妥善安置职工,努力实现下岗和富余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目标;继续引导改制企业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各项制度建设,规范企业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障,保持社会保障良好态势。

6、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工业企业安全卫生和环保管理。坚决实施项目建设的“三同时”制度,保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贯彻落实,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采取积极措施,实现工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

三、工业经济工作的具体措施

1、开展工业企业调查,立好骨干甲队排定成长乙队,做好“财源扩展年”活动宣传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工作,突出“徽州区根本出路在于工业”的主导战略的现实地位,全区上下共同营造工业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2、完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成立园区管理机械,创新管理机制。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出台园区发展政策,促进工业园区成为面向江浙沪地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认真研究解决建设项目环境条件突出存在的问题,巩固和完善一站式服务,积极做取投诉有热情接待,管理有规范服务,问题有专门机构负责解决。

3、加强对支柱行业,优势企业和产品的分类管理。对优势产品组织市场调研,积极开拓产品线及相关产品项目;对环氧树脂产品积极支持有效生产,尽快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规模优势,发展对外加工协作;积极实施医药行业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扶持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引导食品工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共同打造徽州工业特色。

4、强化创新注入科技活力。努力培育一批科技小型企业和项目,扶持其尽快成长为徽州工业发展的生力军。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工业化生产步伐,加大国家政策支持争取力度和技改投入,不断扩大产品外向度,年内形成科技小型企业产值超5000万元,造就徽州工业经济科技化发展优势。

5、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借助盘活闲置资产招商租赁、出售等形式,落实债务,实现国有企业脱困和退出,实现一企一策,以国有资产转换职工身份为特征,妥善安置职工,实现再就业的社会保障目标,区直骨干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四自”经济实体。

6、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积极引导现有企

业树立质量振兴意识,促进产品标准国际化、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全面实行工业项目建设环保第一审批制度,实现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目标,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切实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十五”企业人才培训计划的实施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以厂长经理,科技工程和营销人员为主的企业人才队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团队精神,加强学习,不

断提高企业员式素质。

第五篇:浅谈医院检验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

浅谈医院检验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

医院管理《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ChineseHealthCare 浅谈医院检验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 董海伟',王丽平,徐昕'('许昌市人民医院,河南许昌461000;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720(2007)04—0032—01近年来,随着先进仪器的普及应用及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我 们应清楚认识到检验医学是一门与临床医学既有密切联系,但又 不完全相同的一门独立的科学.检验科室是医院非常重要的科 室,它不仅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检验数据,还给医院的可持续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平台.检验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检验数据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如何提高 专业人员的素质,强化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检验科与其它临 床科室的联系,及时解除患者的痛苦是检验科面对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科学管理,进一步深化医院检验科的改革.1执行力是发展的核心动力

众所周知“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军队没有极强的执行 力将是一盘散沙,在医院这个大企业中,科室也应明白自己必须服 从医院的部署,着眼于大局.在企业外部,是市场配置资源,在企 业内部,则主要是计划配置资源.由于这个特性,在我们内部,强 调了一致和统一,强调了服从.那么,就制度建没而言,我们需要 学习世界上最为简练和有效的军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高度 的纪律性使解放军具有了极高的战斗力,同样我们的效率必须有 纪律与执行作保证.2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不只是检验数据的简单管理,而是一系列系统的管

理.具体的做法是制定~系列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并对 标本的采取,送检和收取实行量化管理,对检验仪器的日常操作和 维护出现的故障及处理方法作到严格记录.对试剂严格控制,选 择稳定,准确的试剂做到批批记录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及失效日 期.加强室内质控管理,积极参加省检验中心的室间质评,从中找 出自己的不足积极改进,实行数据严格核对,实行签名负责制.杜 绝出具虚假报告,实行病人投诉与工资奖金挂钩.增强大家风险 意识,杜绝医疗差错发生.3开展继续教育,提高科教能力

检验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命科学,从基础到尖端,世界上 每年都有新技术,新成果出现,我们必须不断地接受新技术,新知 识,了解目前国内外的医学检验发展动态.现在很多检验设备国 际化,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才能把自己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 用于临床,加强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教育,使其有质的飞跃,促进 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培养提高带教能力做好传帮带.4强化科室制度改革,促进科室分配制度完善

国家不断推出制度改革,同样医院检验科也应加强改革.首 先打破以前的论资排辈现象,科室人员固定现象,给年轻人有锻炼 的机会,展现的舞台,鼓励人们争当学科带头人.技术上互相竞 争,共同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把有工作能力,思想高尚,科研教学 水平高的同志担当科室内的各组组长,带动科室的发展.在分配上打破“吃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按百分量化 到每个实验室,最后量化到每个人头上,月底给工资奖金兑现.这 样才能调动科室同志的积极性,给其机遇和挑战.5增收降耗,建立新的营销模式

医院作为一种差额补差性事业单位,不可能完全依靠财政谋 求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医院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方便患者,才能方便医院.我们不妨为长期多次体检的患者建立 档案,定期为患者电话回访及提示下次体检日期,让患者感受到朋

友及亲人般的温暖.患者的口碑宣传要比医院的广告好的多,患 者是血液,医院是机体,血液流动了,机体才能有生机.检验科已 成为医院收入的重要科室,只有从根本上注重增收降耗,寻找新的 营销理念.才能求得医院和科室的持续发展.以上是本人多年来的一些浅薄理解和看法,不妥之处敬请老 师们批评指正.高危管理在农村孕产妇保健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R173 韩光岩

(本溪市妇幼保健所,辽宁本溪11700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720(2007)04-0032-02 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 济,文化,卫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母婴安全的重要指标.高危管理是WHO推广的一门科学管理办法,它将有限的人 力,物力,资源能合理的应用在最需要人群(高危人群)的保健服 务中.母婴保健是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孕产期保健又是 母婴保健的核心,因此孕产期保健适用高危系统管理,能够达到降 低母婴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目的.几年来我市从实际工作出发,围绕我市农村孕产妇保健工作 中各个环节进行综合探讨,采取多方面的干预措施.1加强孕期保健工作

我市在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基层上逐步充实围产保健内容,明 确各级职责分工: 村级卫生人员主要负责掌握本村早孕妇女情况,并进行登记.同时督促早孕妇女在孕12w之前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进行 孕早期的全面体格检查,宣传孕期保健知识,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 ? 32? 识,指导孕妇自我监护及对产妇进行产后访视.乡级卫生院开设妇保门诊,对本乡孕产妇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做到孕早,中,晚期三次宣教,指导孕妇自我胎动监护,孕期描绘妊 娠图,进行高危评分,5—10分以下为低危,可在乡卫生院分娩,1O 分以上为高危,孕产妇应转诊到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分娩.县级妇幼保健所在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中,主要负责全县高 危孕产妇的管理和指导工作,每年要组织产科专家及相关管理人 员对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进行两次产科质量检查,并对乡级卫生院 的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进行业务考核,对全县的孕产妇系统保健 工作进行评价,收集资料统计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干 预措施,为把高危孕产妇管理好,全县制定了高危孕产妇的筛查, 登记,评分,处理,转诊,分娩,访视,回收16个字的管理程序.每个县分别设一家综合医院为高危孕产妇抢救中心,在抢救 中心中设高危门诊,建立高危孕产妇监护室,利用彩超,胎心监护 仪,心电监护等手段监护高危孕产妇,并负责全县高危孕产妇的治 2007年第15卷第4期

下载党委会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委会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水务产业改革与发展思路的探讨

    文章标题:关于水务产业改革与发展思路的探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总目标,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教兴国的第一要......

    保税区改革与发展思路粗谈

    中国保税区改革与发展思路粗谈 199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并随后在我国东部沿海港口地区相继共设立了15个保税区。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建设,各保税......

    会员制度发展思路

    会员制发展思路一、会员制度 完善的会员管理制度,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第一个是日常的会员管理;第二个是潜在的会员管理;第三个是团购的会员管理。 首先是日常的会员管理......

    客运公司改革攻坚年发展思路

    2005年是集团公司发展做强年,共度困难年,改革攻坚年,做好2005年各项工作,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对确保企业实现平稳过渡,顾利完成2005年各项预定目标和促进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客运公司改革攻坚年发展思路

    2005年是集团公司发展做强年,共度困难年,改革攻坚年,做好2005年各项工作,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对确保企业实现平稳过渡,顾利完成2005年各项预定目标和促进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党委会会议制度

    党委会会议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党委会会议职责,提高会议效能和议事效率,使党委会议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结合......

    党委会会议制度

    党委会会议制度一、党委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根据需要可临时召开。 二、党委会由党委书记或常务副书记主持。全体书记、副书记和党委委员参加,党委办公室主任、机要秘书列席会......

    党委会会议制度

    党委会会议制度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学院党委在学院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地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保证党委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