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区改革与发展思路粗谈

时间:2019-05-14 16:3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税区改革与发展思路粗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税区改革与发展思路粗谈》。

第一篇:保税区改革与发展思路粗谈

中国保税区改革与发展思路粗谈

199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并随后在我国东部沿海港口地区相继共设立了15个保税区。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建设,各保税区在改善贸易与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和拓展功能运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初步显示出其特有的经济活力和辐射功能,正在成为带动母域和腹地开放事业与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但是,随着加入WTO后开放程度的日益增加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保税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试就我国保税区应如何抢抓机遇,及时进行政策调整,转换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做一浅析。

一、我国保税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推进和逐渐形成,借鉴和参照国外自由贸易区的国际惯例和成功经验,在成功举办经济特区的基础上,从1990年起我国陆续批准设立了15个保税区。利用保税区的港口和陆路口岸优势发展转口贸易、保税仓储和出口加工,有效的吸引了外资,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腹地及全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经过10多年的开发和建设,保税区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4年,全国保税区累计完成投资约149.2亿元,不仅使保税区的道路、港口及其他基础设施得到发展和完善,而且直接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并为保税区企业间接提供了高质量的社会资本。2004年,全国各保税区共完GDP994.1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767.4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466.69亿元。与国家级开发区相比,保税区单位面积产值效益明显。以2001年为例,2001年,全国保税区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为20.93亿元/平方公里,远远高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3.51亿元/平方公里的工业总产值。

二是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强劲。围绕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和出口加工等反应保税区核心功能的业务,工作绩效突出。在进出口贸易方面,2004年,全国保税区完成进出口总额761.32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6%,比全国增长幅度高6.9个百分点,占全国的6.6 %。以规划面积仅为2.5平方公里的青岛保税区为例,自1992年规划设立到2004年底,全区已引进贸易企业2856家,进出口贸易达47.85亿美元。

三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成为我国富有特色的重要外资密集区。2004年,全国15个保税区累计批准设立企业4247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790家,合同利用外资40.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76亿美元。保税区在其运作面积仅有38.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批准外商投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比重的4.1 %、2.6 %和3.4 %,按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合同利用外资额计算,其外资密度分别为1.05亿美元/平方公里和5400万美元/平方公里,而且主要集中于贸易、物流和出口加工领域,显示出鲜明的特征。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我国保税区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承认,由于种种原因,保税区的作用发挥的并不是很充分,在保税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制约了保税区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保税区的定性不明确。对于中国保税区,国家没有对保税区的定性进行明文规定,致使各部门对保税区认识不统一,给许多外国投资者造成误解,不利于保税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极易造成国内管理部门对保税区多头管理的现象。

二是保税区的管理体制不顺。国外自由贸易区的管理体制一般含有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对自由区进行宏观决策、立法、监督、协调的国家级管理系统,另一个是对自由区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协调以及日常管理的地方组织体系。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管理体制,是一种通过经济法制、市场经济杠杆对自由贸易区进行管理或委托企业进行集中管理的体制,管理人员少,效果明显。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管理体制,是一种相对强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给予这一特殊区域极强的关注,相应地设立了较为完备的具有经济管理职能的行政管理机构。发展中国家成功的自由贸易区管理通常具有如下共同特点:第一、通过国家立法明确管理体制和管理权限;第二、中央有专设机构对自由贸易区进行统一管理;第三、区内一切事务由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或管理机构对区内其他机构(包括海关)拥有指导、监督和协调管理的权力;第四、管理层次少、管理机构内部设置精简、分工明确;第五、区内不允许以盈利为目的的开发管理公司存在,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而在我国,国家没有明确权威部门对全国保税区进行统一管理,保税区内管理部门众多,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的现象。

三是保税区的政策法规不统一。国外自由贸易区一般先立法、后设区。我国的保税区则是先设区,然后建立和完善政策和法规。因此,我国的保税区政策和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缺乏前瞻性和指导性。并且,这些政策法规多由各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突出了特色性而缺少普适性,而且有的还相互冲突。以税收优惠措施为例来说,涉及到的政策法规分三个层次:一个是国家各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规章;另一个是地方人大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再一个是各保税区管委会和所在地海关及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从优惠政策上看,由于实行属地原则,全国保税区的优惠政策不统一,位于特区和浦东新区的保税区在所得税优惠上要优于其他保税区。而从现有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看,由于全国保税区缺乏以国家名义的立法,致使国家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存在相互矛盾、缺乏衔接、难以操作的问题。特别是遇到国家有关政策调整时,保税区往往成为一个政策冲撞的“不稳定区”。

四是保税区的功能不完善。国际自由贸易区具有明确的体现聚集与扩散的区域功能,如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仓储展示、商品简单处理加工、物流分拨及金融等服务功能,或突出单独功能,或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一般转口贸易和离岸金融业务都比较发达。中国保税区在功能开发方面不够完善,与自由贸易区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转口贸易功能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操作手续的影响,难以形成规模;为外贸发展服务的进口功能发挥得比较完善,而出口功能受到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难以发挥;加工功能受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限制以及货物在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之间进出相对区外企业多了一道手续,制约了加工功能的发展;区内贸易公司不具备进出口权,只能与国外或国内有进出口权企业进行贸易,制约了保税区贸易功能的发展,等等。

二、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是我国保税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自由贸易区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尤其是1995年WTO成立后,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发展自由贸易的平台,许多以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的国家都纷纷加入这一组织,表明了新的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自由贸易区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全世界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含分区),其中2/3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名称各异,如: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对外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仓储区、保税区、边境免税区等,但实质上都是经济自由区,即我们通常所称的自由贸易区。这一新时期的自由贸易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

第一、范围逐步扩大。这是世界贸易自由区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新趋势。随着自由贸易的扩大,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也逐步向区外扩散。这种趋势有两种表现形势。其一,是自由贸易政策在一国内泛化。如中国、马来西亚、埃及等一批发展中国家,都可以说是自由贸易政策泛化的国家。其二,是自由贸易政策在多国贸易集团内泛化。把自由贸易政策由“飞地”推行到若干个国家的范围之内,组成统一市场与大自由贸易区。如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形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就是典型的代表。

第二、综合功能强大。各贸易区根据国际经济变化和设区国条件的改变,都积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探索,综合功能越来越强。商业型自由贸易区与工业型自由贸易区有相互融合的趋势。单一目标的自由贸易区有向多目标自由贸易区转化的趋势。随着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增加,工商融合的自由贸易区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多目标的自由贸易区在抗风险、产业集聚、提供一站式服务等方面都比单目标的自由贸易区有优势。

第三、经济联系密切。自由贸易区与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甚至成为国家实施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自由贸易区这一经济平台,将发达国家的商品、资本和技术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土地及政策相结合,实现了双赢。第四、管理体制规范。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各国的自由贸易区趋向于制定相似的优惠政策和相似的运作程序,而且各国都使用法律的形式将上述规定固定下来。

第五、管理手段现代化。首先,在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和经济转型的推动下,自由贸易区正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其次,自由贸易区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且日趋多元化。最后,自由贸易区升级换代的周期明显缩短。可以说,目前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到了一个重大转折的关口,即向综合化、高端化迈进,这种变化是和世界经济的增长相一致的。

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当今世界自由贸易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方面促使有关国家开始调整现已存在的自由贸易区的类型和功能,另一方面提示人们在建立新的自由贸易区时必须考虑已出现的趋势,审慎的选择建区类型。

(二)我国自由贸易发展方兴未艾,态势良好

我国目前的进口和出口总和超出了GDP的50%,经济外向性显著增强,正在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之中。由于贸易增长对我国经济越来越重要,贸易政策也越来越成为我国整体经济政策的一个关键部分。面对加入WTO后更深入的参与多边贸易主义进程带来的挑战,中国外贸战略的必需选择,就是既要积极参与多边合作的进程,也要与有关贸易伙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

我国目前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继续在亚太经合组织内积极推动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和经济技术合作。2001年5月31日,中国正式成为《曼谷协定》成员国后,中国已与有关伙伴在实施《曼谷协定》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中国同东盟已于2002年11月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最近我国政府又同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同日本、韩国正在继续深入研究建立三国自由贸易区问题。由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合作正在取得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进展。

(三)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是发展的必然 第一、我国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是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需要。在新形势下,我国要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必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建设一个开放型经济体系。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完全放弃壁垒和为别人提供足够的、任意的贸易自由。正是国家利益至上的普遍精神和普遍行为使得那些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高或比较高的国家既要追求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又要追求贸易保护主义的好处。而自由贸易区正是世界经济矛盾运动中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巧妙选择。对于中国,将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就是向世界表明建立市场机制的决心。在世贸组织的要求中,建立市场机制比开放市场更为重要,中国能否尽快建立达到国际标准的市场机制是世贸组织关注的中心问题。而事实上,将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确实能有力地促进我国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形成。并且,将保税区转型自由贸易区,也表明了我国按国际惯例办事,承认和实践有关国际公约的决心和信心,有利于在国际上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威信。

第二、我国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是解决保税区实践中若干重大难题的需要。我国保税区是诞生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环境里,开放度不高,其功能定位、管理模式、法律体系和发展目标,既缺乏理论的支持,又缺乏实践的经验,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由于历史的局限,这些问题和困难,仅靠保税区现有的条件自身很难解决,保税区在原有的概念下已经很难获得质的飞跃。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并从外向型经济转变到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就必须打破这个制约,大胆创新,准确的进行定位,进行第二次创新,才能开辟新局面。

第三、我国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是进一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建立和发展自由贸易区是世界各国分享全球自由贸易利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对我国来说,首先有助于一些外商投资区加快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一些地区如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已成为外商投资的密集区,在这些区域内将已有的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能够使跨国公司更方便的运作,加快促进当地经贸、经济发展。二是有助于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化,提高竞争力。自由贸易区是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的一条特别的绿色通道。按照国际惯例,商品一旦销给了自由贸易区内的企业,即被视为出口。而自由贸易区也通常会聚集着大量的贸易型和加工出口型国际企业。这样就为双方贸易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使买家、卖家都很容易进行贸易活动。这样,既利于出口,又利于进口,无疑会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实际上已大大超越保税仓库区,是一种准自由贸易区。我国保税区的建立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战略需要,它基本上取型于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逐步建立起来的保税工厂及保税仓库,但是,无论是在规模建设上,还是在功能设定上,都远远超越了保税仓库甚至保税仓库区的概念,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宽领域的综合区,从而具备了自由贸易区的一些基本特点。不论是国家的政策导向,还是我国保税区走过的道路都可以证明,我国保税区在功能定位上都从来没有单纯限定在保税仓储功能上,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改变而不断完善的。

三、对我国保税区发展的建议

(一)发展思路

根据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和我国15个保税区的发展状况,我国保税区应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结合保税区腹地的经济特征,可采取三种不同类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模式:一类是以自由港为核心的综合型自由贸易区。一些综合优势比较显著的保税区,如上海、天津和广州等可以考虑向综合型自由贸易区转型。这些保税区虽然目前不濒临国际主航道,但其良好的港口条件和广袤的经济腹地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公司来开辟国际航线,甚至改变国际航运主航道。这些保税区可以通过“区港一体”来突出口岸贸易、转口贸易和国际物流服务功能,逐步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第二是以贸易与出口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加工型自由贸易区。一些贸易与出口加工都比较发达但远离国际主航道的保税区可以考虑向贸工型自由贸易区转型。未来如果要在内陆地区建立新的保税区,如长江沿岸的武汉、重庆等地,也可以采用贸工型自由贸易区模式。三是功能比较专一的,例如以出口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加工型自由贸易区或者辐射范围比较小,如以边境贸易为主的边境贸易区等,可以考虑向专业型的自由贸易区转型。如张家港、宁波等保税区可以进一步向出口加工区转型,或并入邻近的经济开发区;而厦门、深圳福田、沙头角等可以向边境贸易区转型。

(二)采取措施

通过国际贸易自由区发展趋势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不难看出,加快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是抢抓机遇,解决问题,促进保税区更好地发挥聚集扩散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保税区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必经途径,也是我国深化外经贸工作的迫切要求。

1、发挥区位优势,加速“区港一体”化。根据关贸总协定的过境自由原则,港口对过境货物必须实施一系列开放、自由式管理。这个原则与保税区的政策大致相符。如果目前区港分离的体制存在下去,那么保税区的政策和管理体制就不能辐射到港口,过境自由的原则将难以实施。此外,保税区仓储、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三大功能的开发都离不开港口物流规模的扩大,而物流的扩大又离不开保税区邻港产业的配套服务,区港伴生发展已成为国际通行自由贸易区的正常模式。为此,在国家实施“区港联动”基础上,应加快推进“区港一体化”进程,使保税区和港口加快形成“经济利益、规划建设、政策、港务管理、物流服务”的统一体,促进保税区和港口全面繁荣。

2、理顺保税区管理体制。首先,保税区涉及的政策大多属中央政府部门的职能,尤其是加入WTO时,中央已承诺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以统一、公证与合理的方式,适用和实施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有关特殊经济区的法律法规必须通知WTO,遵循非歧视原则。因此,有关管理保税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应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其次,中央政府应明确一个保税区主管部门,负责保税区内的经济活动管理、政策协调、与地方政府沟通等方面工作。第三,实施保税区政策的中央相关职能部门制订规章政策,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其派驻保税区所在地的执行机构具体落实经过主管部门协调后的各项政策,实施监管和提供服务。第四,保税区所在市政府统一管理保税区和港区,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具体落实执行中央政府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协助中央职能部门施行监管服务,协调驻区工商、税务、公安、环保等机构管理服务。第五,地方政府与中央主管部门之间、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相关部门与地方执行机构之间、地方政府与各执行结构之间应该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信息交流,以实现协调一致的管理。

3、完善区域功能,培植主导产业。随着入世和CEPA的实施,关税水平降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保税区“免税、免证、保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但仍具有相对优势,且降低关税也降低了进口商品的销售成本,对保税区企业开展进口贸易、物流分拔和加工内销来说,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促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可以“区港联动”的载体——保税物流园区为平台,大力发展以下功能:

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1世纪是高新技术竞争的世纪。入世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商和跨国公司将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转移中国。保税区应抓住这一机遇,以建设高科技产业园区为载体,培植IT、IC等特色产业,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和区域研发中心。二是发展集信息、贸易仓储、分拨、配送、运输为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业。充分发挥“区港联动”优势,科学合理规划保税物流园区,重点建设以国际知名专业化物流公司运作的第三方物流中心,以及与周边企业配套的专业化电子物流分拨中心和服务于腹地经济的传统大宗生产资料保税区物流分拨中心。

三是拓展转口贸易功能。作为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特殊经贸通道,保税区以其独有的功能优势和先行先试之利,必将迎来大进大出物流的大发展。因此,保税区应抢抓这一机遇,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为主体的加工贸易,并进一步扶持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促进高科技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和满足国内市场的进口需求。

4、改进管理运作方式,营造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软环境。首先,要制订竞争性的税收政策。竞争性的税收政策是指在关税、流转税、所得税等方面实施豁免或较低的税率,为区内的企业创造赢得成本优势的条件。成功的自由贸易港区一般都实行关税豁免政策,即国外货物进入区内免征关税,货物在区内销售时免征流转税,只有当货物从区内进入国内时,才征收关税和流转税。并且,区内流转税、土地资金也是较低的。第二,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企业准入制度。对愿意进入自由贸易区经营的企业不存在在资金数量、来源地和股权比例等方面的歧视性和差别性政策待遇,给予各类企业充分竞争的机会。第三、要外汇支付自由。世界上临港国际物流业发达的自由港均实行货币自由兑付的外汇政策,其中,经常项目下货币自由兑付可使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活跃,因而也是国际物流业发达的必要条件。第四,要加强保税区内在素质建设。以精简、效能、顺畅为原则,进一步理顺运行机制,推进办公自动化、商务电子化、信息网络化、经营市场化等管理手段。深化内部改革,转变职能,改进管理与服务,增强政策透明度。制定相配套的政策服务措施,坚持公正、透明,努力营造法制化投资环境。积极争取吸引外商投资会计事务所、评估机构、监理公司、法律咨询公司等各类中介服务业的入区经营,推进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人才培养,造就一批通晓国际惯例、熟悉世贸易组织规则,擅长国际经贸的优秀专业人才队伍。

第二篇:粗谈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古希腊文明

粗谈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古希腊文明

奥林匹克运动会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体育赛事,它是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包含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性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在奥林匹克而得名。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会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并在世界政治经济史上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

众所周知,古希腊奥运会作为一种泛希腊的体育文化传统,它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根源。它是在古希腊氏族时期产生的竞技运动传统基础上,经过战争的驱动和宗教转换机制的作用而逐步形成的。古奥运会每四年一届,从公元前776年有文字纪录的第一届奥运会到公元393年,共举办了293届,历时1169年,经过了产生、发展和衰落三个阶段。古奥运会是人类体育文化宝库的一颗明珠,它的活动内容、形式、传统与精神体系,对世界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产生的历史根源

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产生和延续的基础。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较大,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奥运会的产生和发展与古希腊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属于温和晴朗的地中海气候,气候条件极其优越,阳光充足、温和舒适,适合开展各类户外运动。此外,古希腊背靠地中海,山体众多,小岛林立,海岸线漫长曲折,因此,古希腊民族是一个是视海洋为生命的民族,他们创造了欧洲最古老的古希腊海洋文明。作为海洋民族,古希腊人的航海事业发达,与大海的朝夕相处使得古希腊人民逐渐形成心胸宽广、思辨好动、勇于冒险、开拓创新、崇尚竞争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民的这些民族特点具体体现在他们对竞技运动的喜爱、对竞争的崇尚和对胜利的追求,故竞技运动是古希腊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宗教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诞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客观的说,古代奥运会是一种泛希腊的宗教庆典,只是宗教祭祀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比赛而是一个以祭祀为主的盛会。古代奥运会与宗教习俗活动关系密切,它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无不打上古希腊宗教习俗的烙印,古希腊人认为,奥林匹斯山是一个神的天国,居住着12个巨神,维护着天地间的秩序。宙斯是诸神的之王,主宰人间天上的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他众神也都具有超人的权能、智慧和法术,人们只有同他们建立恰当和善的关系,才有利于生存。于是就产生了祭神的方式,顶礼膜拜,向神灵表示虔诚,祈求宙斯及诸神的保佑。希腊人还认为,神和人同形同性,同样有喜怒哀乐,因此能取悦人的一切最美的东西也同样能够取悦神灵。在这个崇拜英雄和力量的尚武民族的审美观念中,超人的力量、协调的动作、惊人的速度、完善的技艺,还有发达的骨肉,都是人类最美好和崇尚的东西,自然也是奥林匹斯山诸神喜欢的,因此,在祭坛前向神灵献上技艺,展示自己的健与美,博取诸神的欢心,便成为最虔诚的宗教祭祀。宗教对古奥运会有两个独特的贡献,一是它培育出了人人平等的世俗观念。二是它酝酿出了灵肉并重、身心共完的理想。他们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竞技活动成为可能因此,许多带有竞技性的宗教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各种样式的专门体育竞赛活动。

独特的历史环境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萌生和演变的社会基础。古希腊的灿烂文化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完善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首先,古希腊人的审美观有力的促进了古代奥运会的发展。古希腊人普遍追求身体健美,甚至把它作为人生的主要目的,古希腊人对健美的持久追求使得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得以升华。其次,古希腊的奴隶制度是古代奥运会产生和延续的重要原因。奴隶制城邦间的纷争不断,各种竞技运动赛会成为各城邦显示自己优越性的一种方式,斯巴达体育运动逐渐兴起,为了对付奴隶的反抗和暴动,古希腊统治者十分注重军事教育,军事体育的发展为古代奥运会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再次,斯巴达、雅典的教育制度推动了古代奥运会的产生和延续,它们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为体格强壮的武士,就是培养成对奴隶残酷暴虐,对氏族贵族服帖恭顺,能死心塌地地为维护军事农业贵族的利益而效力的人。超强的身体素质使得古希腊人多少带些侵略性,所以他们对竞技性体育活动兴趣盎然。

综的来说,古希腊奥运会的起源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根源。它是在古希腊竞技运动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长期影响的产物,是在古希腊各城邦长期征战驱动上,在宗教习俗、教育方式的作用下而逐步形成的。奥运会是在战争背景和祭礼形式中产生的,但它又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美好愿望,这种互相矛盾又互相制约的关系,使奥运会产生并延续下去。

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历史

古奥运会[1]从公元前776年起,到公元394年止,经历了1168年,共举行了293届。按其起源、盛衰,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公元前776年至公元前388年,公元前776年,伯罗奔尼撒的统治者伊菲图斯,努力使宗教与体育竞技合为一体。它不仅革新宗教仪式,还组织大规模的体育竞技,活动,并决定每4年举行一次。时间定在闰年的夏至之后。所以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正式载入史册,成为古代奥运会的第1届。当时仅有一个比赛项目。即距离为192.27米的场地跑。这一时期各城邦之间虽有纷争,但希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较发达,是运动会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公元前490年,希腊雅典在马拉松河谷大败波斯军之后,民情奋发,国威大振,兴建了许多运动设施、庙宇等,参赛者遍及希腊各个城邦,奥运会盛极一时,成为希腊最盛大的节日。

公元前388年至公元前146年,开始衰落。由于斯巴达和雅典长期的伯罗奔尼撤战争(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希腊国力大减,马其顿逐渐吞并了希腊。马其顿君王菲利普还亲制自参加了赛马。随后亚历山大帝虽自己不喜爱体育活动,仍积极支持,并视奥运会为古希腊的最高体育活动开幕式,为其增添设施。不过,这一时期古奥运会精神已大为减色,并开始出现职业运动员。

公元前146年至公元394年,古奥运会由衰落走向毁灭。罗马帝国统治希腊后,起初虽仍举行运动会,但奥林匹亚已不是唯一竞赛地了。如公元前80年第175届奥运会,罗马经济规律就把优秀竞技者召集在罗马比赛,而奥林匹亚只举行了少年赛。这时职业运动员已开始大量出现,奥运会成了职业选手的比赛,希腊人对之失去了兴趣。公元2世纪后,基督教统治了包括希腊在内的整个欧洲,倡导禁欲主义,主张灵肉分开,反对体育运动,使欧洲处于一个黑暗时代,奥运会也随之更趋衰落,直至名存实亡。公元393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认为古奥运会有违基督教教旨,是异教徒活动,翌年宣布废止古奥运会。公元895年,拜占廷人与歌德人的阿尔菲斯河发生激战,使奥林匹亚各项设施毁失殆尽。公元426年狄奥多西二世烧毁了奥林匹亚建筑物的残余部分。公元522、511年接连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使奥林匹亚遭到了彻底毁灭。就这样顺延了1000余年的古奥运会不复存在了,繁荣的奥林匹亚变成了一片废墟。

三、古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现代意义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古希腊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希腊历史文明的具体缩影与真实写照。古代奥运会虽然消亡了,但是它给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古奥运会创造的竞技运动组织模式与奥林匹克的理想和精神,对现代体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古代奥林匹克精神更为后人所崇尚和尊敬。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要概括为:和平与友谊、崇尚健美、公平、平等与竞争等,它们构成了现代奥运会的精髓和根本。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宗旨与人类正义事业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当今国际社会的需要,奥林匹克运动会试图架起全世界各族人民沟通与友谊的桥梁,倡导各国求同存异、协商对话,为共同构建和谐世界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古希腊文明的特有性和代表性的产物,是古希腊优秀历史文化成果的光辉典范,它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是隽永的历史光辉。

参考文献:

《体育营销与奥林匹克》

里奥。亚历山大

《古希腊文明的特征与现代意义》

谷风

百度百科

《体育文化导刊》

国家体育总局

第三篇: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推荐]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国内市场也已超越了短缺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

我区正以工业化为主导,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大力培育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支柱

产业。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发展不动摇,坚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动摇,加快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之路。

一、工业总体发展要求:做优精细化工业;做强机械制造业;做大医药制造业;做好农村产品加工业。今年全区工业经济工作主要立足于把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加快发展,积累发展后劲创造物质基础;着力进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优化经济结构,为支柱产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迅速成长创造条件;强力推进制度创新,为优强企业融入国际经济环境、增强核心实力,为“专、精、特、新”小企业群体的快速发展创造体制前提;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各改革,解决国有老企业长期形成的历史包袱和深层次问题,确保社会稳定;转变职能,改善作风,强化经济运行的规划、调控、指导和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条件,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力争发展速度处于全市领先地位。

二、工业经济发展思路:

1、坚定不移地以工业经济发展为主导,认真组织好“工业突破”重点工作,以岩寺城区为中心进行工业区域规划布局,以现有骨干工业企业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主线,坚持支柱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促进小型科技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工艺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形成徽州工业特色。

2、坚持促进现有骨干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鼓励各行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机械、化工专业化生产优势项目,创建小型专业化加工企业群体,增强岩寺区域生产经济社会化协作能力,加快医药工业项目和永佳高科技园区项目实施进度。

3、坚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合理布局企业群落,加大土地综合利用力度和市政配套投入力度,提高市政公共设施利用效率;加快新形势下工业园区鼓励政策的研究制定和顺利实施,不断壮大园区工业综合能力,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建设与管理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区功能。

4、坚持抓大扶强,积极应对“入世”影响,大力拓宽国内外市场,努力创造机械专业化加工产品和精化高科技产品的竞争优势,尽快扶持一批产业规模目标亿元、五千万元的企业。

5、坚持以企业改革为手段,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企业经营机制。积极稳妥地进行国有城乡集体企业改革,盘活闲置资产,妥善安置职工,努力实现下岗和富余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目标;继续引导改制企业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各项制度建设,规范企业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障,保持社会保障良好态势。

6、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工业企业安全卫生和环保管理。坚决实施项目建设的“三同时”制度,保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贯彻落实,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采取积极措施,实现工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

三、工业经济工作的具体措施

1、开展工业企业调查,立好骨干甲队排定成长乙队,做好“财源扩展年”活动宣传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工作,突出“徽州区根本出路在于工业”的主导战略的现实地位,全区上下共同营造工业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2、完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成立园区管理机械,创新管理机制。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出台园区发展政策,促进工业园区成为面向江浙沪地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认真研究解决建设项目环境条件突出存在的问题,巩固和完善一站式服务,积极做取投诉有热情接待,管理有规范服务,问题有专门机构负责解决。

3、加强对支柱行业,优势企业和产品的分类管理。对优势产品组织市场调研,积极开拓产品线及相关产品项目;对环氧树脂产品积极支持有效生产,尽快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规模优势,发展对外加工协作;积极实施医药行业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扶持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引导食品工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共同打造徽州工业特色。

4、强化创新注入科技活力。努力培育一批科技小型企业和项目,扶持其尽快成长为徽州工业发展的生力军。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工业化生产步伐,加大国家政策支持争取力度和技改投入,不断扩大产品外向度,年内形成科技小型企业产值超5000万元,造就徽州工业经济科技化发展优势。

5、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借助盘活闲置资产招商租赁、出售等形式,落实债务,实现国有企业脱困和退出,实现一企一策,以国有资产转换职工身份为特征,妥善安置职工,实现再就业的社会保障目标,区直骨干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四自”经济实体。

6、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积极引导现有企

业树立质量振兴意识,促进产品标准国际化、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全面实行工业项目建设环保第一审批制度,实现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目标,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切实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十五”企业人才培训计划的实施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以厂长经理,科技工程和营销人员为主的企业人才队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团队精神,加强学习,不

断提高企业员式素质。

第四篇:浅谈医院检验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

浅谈医院检验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

医院管理《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ChineseHealthCare 浅谈医院检验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 董海伟',王丽平,徐昕'('许昌市人民医院,河南许昌461000;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720(2007)04—0032—01近年来,随着先进仪器的普及应用及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我 们应清楚认识到检验医学是一门与临床医学既有密切联系,但又 不完全相同的一门独立的科学.检验科室是医院非常重要的科 室,它不仅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检验数据,还给医院的可持续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平台.检验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检验数据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如何提高 专业人员的素质,强化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检验科与其它临 床科室的联系,及时解除患者的痛苦是检验科面对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科学管理,进一步深化医院检验科的改革.1执行力是发展的核心动力

众所周知“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军队没有极强的执行 力将是一盘散沙,在医院这个大企业中,科室也应明白自己必须服 从医院的部署,着眼于大局.在企业外部,是市场配置资源,在企 业内部,则主要是计划配置资源.由于这个特性,在我们内部,强 调了一致和统一,强调了服从.那么,就制度建没而言,我们需要 学习世界上最为简练和有效的军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高度 的纪律性使解放军具有了极高的战斗力,同样我们的效率必须有 纪律与执行作保证.2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不只是检验数据的简单管理,而是一系列系统的管

理.具体的做法是制定~系列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并对 标本的采取,送检和收取实行量化管理,对检验仪器的日常操作和 维护出现的故障及处理方法作到严格记录.对试剂严格控制,选 择稳定,准确的试剂做到批批记录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及失效日 期.加强室内质控管理,积极参加省检验中心的室间质评,从中找 出自己的不足积极改进,实行数据严格核对,实行签名负责制.杜 绝出具虚假报告,实行病人投诉与工资奖金挂钩.增强大家风险 意识,杜绝医疗差错发生.3开展继续教育,提高科教能力

检验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命科学,从基础到尖端,世界上 每年都有新技术,新成果出现,我们必须不断地接受新技术,新知 识,了解目前国内外的医学检验发展动态.现在很多检验设备国 际化,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才能把自己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 用于临床,加强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教育,使其有质的飞跃,促进 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培养提高带教能力做好传帮带.4强化科室制度改革,促进科室分配制度完善

国家不断推出制度改革,同样医院检验科也应加强改革.首 先打破以前的论资排辈现象,科室人员固定现象,给年轻人有锻炼 的机会,展现的舞台,鼓励人们争当学科带头人.技术上互相竞 争,共同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把有工作能力,思想高尚,科研教学 水平高的同志担当科室内的各组组长,带动科室的发展.在分配上打破“吃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按百分量化 到每个实验室,最后量化到每个人头上,月底给工资奖金兑现.这 样才能调动科室同志的积极性,给其机遇和挑战.5增收降耗,建立新的营销模式

医院作为一种差额补差性事业单位,不可能完全依靠财政谋 求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医院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方便患者,才能方便医院.我们不妨为长期多次体检的患者建立 档案,定期为患者电话回访及提示下次体检日期,让患者感受到朋

友及亲人般的温暖.患者的口碑宣传要比医院的广告好的多,患 者是血液,医院是机体,血液流动了,机体才能有生机.检验科已 成为医院收入的重要科室,只有从根本上注重增收降耗,寻找新的 营销理念.才能求得医院和科室的持续发展.以上是本人多年来的一些浅薄理解和看法,不妥之处敬请老 师们批评指正.高危管理在农村孕产妇保健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R173 韩光岩

(本溪市妇幼保健所,辽宁本溪11700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720(2007)04-0032-02 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 济,文化,卫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母婴安全的重要指标.高危管理是WHO推广的一门科学管理办法,它将有限的人 力,物力,资源能合理的应用在最需要人群(高危人群)的保健服 务中.母婴保健是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孕产期保健又是 母婴保健的核心,因此孕产期保健适用高危系统管理,能够达到降 低母婴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目的.几年来我市从实际工作出发,围绕我市农村孕产妇保健工作 中各个环节进行综合探讨,采取多方面的干预措施.1加强孕期保健工作

我市在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基层上逐步充实围产保健内容,明 确各级职责分工: 村级卫生人员主要负责掌握本村早孕妇女情况,并进行登记.同时督促早孕妇女在孕12w之前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并进行 孕早期的全面体格检查,宣传孕期保健知识,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 ? 32? 识,指导孕妇自我监护及对产妇进行产后访视.乡级卫生院开设妇保门诊,对本乡孕产妇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做到孕早,中,晚期三次宣教,指导孕妇自我胎动监护,孕期描绘妊 娠图,进行高危评分,5—10分以下为低危,可在乡卫生院分娩,1O 分以上为高危,孕产妇应转诊到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分娩.县级妇幼保健所在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中,主要负责全县高 危孕产妇的管理和指导工作,每年要组织产科专家及相关管理人 员对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进行两次产科质量检查,并对乡级卫生院 的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进行业务考核,对全县的孕产妇系统保健 工作进行评价,收集资料统计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干 预措施,为把高危孕产妇管理好,全县制定了高危孕产妇的筛查, 登记,评分,处理,转诊,分娩,访视,回收16个字的管理程序.每个县分别设一家综合医院为高危孕产妇抢救中心,在抢救 中心中设高危门诊,建立高危孕产妇监护室,利用彩超,胎心监护 仪,心电监护等手段监护高危孕产妇,并负责全县高危孕产妇的治 2007年第15卷第4期

第五篇:关于水务产业改革与发展思路的探讨

文章标题:关于水务产业改革与发展思路的探讨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总目标,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教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些为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镇供水事业如何在发展上谋求新思路,改革上谋求新突破,指明了努

力方向。城镇供水应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快速发展,早日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供水事业的要求。结合这一精神与多年的供水生产管理实践,我们对我国水务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入思索,以与同行共同探讨未来发展之路。

据国家有关经济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平均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以上。比如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据有关部门预测,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为32.2,城镇人口2137万人(全省总人口为6596万人),到2020年湖南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2,城镇人口规模将达到3640万人(届时全省总人口将达到7000万人)。为实现供水这一重大发展目标,必须与时俱进,按照江泽民同志“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通过规划宏观调控,强化依法监管,政策积极引导,促进有序整合,着重突破影响各产业快速发展的制约瓶颈,开创水务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一、建立供水事业全面发展新格局,积极谋求发展新思路

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总目标,作为小康社会标准之一的城镇供水的发展水平,必须在发展上与时俱进,谋求发展新思路,建立水务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1.适应“三化”进程,不断提高供水普及率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也要求供水能力相应增长,各供水企业应制定相应的短(2005年)期、中(2010年)期、长(2020年)期发展规划。

比如,据有关部门统计湖南省城镇供水到2005年全省用水普及率要达到86.5,用水人口达到1010万人,年供水总量要达到410100万立方米/年(其中生活用水113490万立方米/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73万立方米/日。2010年,全省用水普及率要达到91.0,用水人口达到1190万人,年供水总量要达到493550万立方米/年(其中生活用水136000万立方米/年),综合生产能力要达到1750万立方米/日。2020年,全省用水普及率要达到99,用水人口要达到1550万人,届时年供水总量达到676100万吨,综合生产能力要求达到2400万立方米/日。要完成如此巨大的供水建设量,必须拓宽供水建设融资渠道,采取各种办法搞建设,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2.满足人民生活发展需求,不断提高供水服务质量

在供水普及率、供水总量发展同时,要保证供水水质、服务获得同步发展,达到小康社会对用水服务的要求。

保证优质安全供水,要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三级检测制度、增加水质检测项目。要充分发挥中国水质监测网中心站的辐射作用,提高水质检测水平。城市供水企业应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在保证社会效益前提下,努力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原则,树立服务意识,通过实行“一诉下岗制”、“供水服务监督、社会举报奖”、“聘用社会监督员”等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行风建设和社会效益指标的考核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推广供水服务承诺,要加强对二次供水的水质管理。供水水质要有超前发展意识,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要逐步建立分质供水系统,发展直饮水项目,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水需求。供水安装、维修、水费抄收等服务要强化服务理念,全面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通过服务创造价值,树立企业品牌。要通过开发语言服务系统,建立供水信息网站,提供“一站式服务”等措施,及时向市民提供供水状况、水费查询、水质公布、停水预报、网上申请、网上投诉等快捷、简便、周到的服务。

3.转变发展观念,推动“城乡一体化”、“供排水一体化”两个发展战略

我们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发展规模与格局,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瞄准城乡结合部、农村中小城镇等广阔供水市场,主动送水上门,拓展供水市场。在发展农村供水市场上,可通过建加压站、远程输水予以实现,尽量避免“小而全”的重复水厂建设。在农村供水价格上,价格管理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通过价格杠杆鼓励城镇供水企业主动供水,农村城镇居民主动用水,全面改善农村用水卫生健康状况。另外,由于供排水在技术、设施、收费上的密切关联性,各地政府要制定相应政策,积极鼓励上水、下水联姻,通过联合资产重组,推动供排水一体化战略的实现。

4.利用产业优势,积极推动供水业、三产业两个产业同步发展

在保障供水主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利用供水企业现有的品牌、人才、技

术等优势发展供水三产业。发展供水三产业能为供水主业分流富余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产业化链、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有利条件,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得到有效提高,广大供水用户也将间接受益。只有把供水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发展,作为一个新兴工业看待,利用现有优势大力进行资本运作,供水发展思与经营思路才能取得新的突破,供水企业发展的领域才能得以拓

宽。当然,在支持发展供水三产业的同时,要防止投资走入“多元化陷阱”,也要防止供水企业利用垄断地位垄断供水工程建设、原材料供应等竞争市场,要积极制定政策,实现有序竞争。

二、全面引入市场机制,不断谋求改革新的突破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供水行业的改革核心就是要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竞争机制。改革可主要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产权制度的改革,一是经营机制的改革。

1.积极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在产权多元化上取得突破

总结近二十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经验教训,产权主体多元化是国有企业改制的根本出路;要按十六大报告要求的,为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供水企业由各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突破现有资产管理、人事管理、行业管理相互割裂局面,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的供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为建立良好的企业激励体制和约束体制,推动政企分开,完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各地供水企业要积极引入战略投资伙伴,建立投资多元化的资产管理格局。通过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构筑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职业经理等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防止国企“一股独大”的局面,才能保证供水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决策,健康发展。深圳市将深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45股权向外商转让,引入战略伙伴,改善股权结构,此举已获得中央高度肯定。另外,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未来10—15年内,中国将出现10—20家全国性大型水务集团瓜分国内80水务市场。比如目前的中法水务、北京首创股份公司等,已在沈阳、成都、马鞍山等展开实质性产权和经营权收购,各种形势表明,新一轮水务竞争已经来临,这就要求我们各地供水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适应新的竞争。

2.积极推动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在经营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企业应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健全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制度,并改革用工制度,企业职工中不再有全民固定工、集体工、合同工等身份界限。根据生产经营需要依法自主决定招聘职工,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不得强制企业接受人员。科学设置工作岗位,测定岗位工作量,确定。用工人数,实行定岗定员,多渠道安置富余人员,要推行职工竞争上岗制度,凡具备竞争条件的岗位都应实行竞争上岗。对不胜任工作的人员及未竞争到岗位的人员,企业应对其进转岗或培训。各供水企业应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按规定开展职工技能鉴定,不服从转岗分配或经培训仍不能胜任工作的职工,企业可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形成职工能进能出的机制。要改革人事制度,按精干、高效原则定岗、定员,减少职能部门和管理层次。企业内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实行公开竞聘、择优聘用、定期考核,并实行岗位任期制,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机制。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岗位为主的基本制度。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效变酬变。岗位工资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特贴工资四部分组成。岗位工资标准应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工资收入与企业效益和职工实际贡献挂钩,企业员工工资总的增长要低于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利润的增长,形成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应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相结合的原则,鼓励职工采取投资入股的方式参与分配。对经营者在股份制改造时可采用“经营者持大股”的原则,实行管理层收购(MBO)。在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地、洲市供水企业,可推广经营者年薪制,也可试行期权、期股等多种激励形式,同时应加强对其严格考核监督。

三、全面开放供水水务市场,谋求供水产业开放新局面

供水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必然要求,就是要全面、大胆地开放供水水务市场,谋求供水行业开放的新局面。

2002年11月,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根据文件精神和国家计委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自来水厂、管网(大中型城市保持51控制权)均属于鼓励外资投资项目,这标志着自来水市场已基本全面开放。为拓宽供水建设融资渠道,推进供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速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设备,全省供水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将水厂建设、管网建设纳入招商引资项目,引入外资,改组国有供水企业。在引入外资方面,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贯彻2002年9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处理现有保证外方投资固定回报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杜绝在供水建设经营上采用固定回报或变相固定回报等合作形式,要严格按照公平竞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经济原则开展招商引资,实现有序的开放。另一个问题是要拓宽“外资”定义,对外国资本、国内社会法人资本、个人资本同等对待,不存偏见,不设约束。供水行业开放的另一个领域是供水的管道施工、制水药剂、水表、管材等经营市场。要积极引导国有资产从这些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要禁止城市供水企业利用其行业地位和特点垄断这些市场,更要防止供水企业将主营业务利润转移至辅业,提高供水成本。开放这一市场的重点是供水工程建设市场,各地政府要运用建筑施工招投标办法予以规范。在开放这一市场,进行主辅分离时,要按2002年11月1日日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八部委颁布的《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等三类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在资产处置、土地转让、债权债务处理、劳动关系上予以突破,全面实现“两个置换”,实现主辅分离,改制分流。

四、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积极谋求供水经营、管理各项工作有新举措

1.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工作。

各地的供水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供水技术成果,积极推广新材、新设备、新工艺,降低药耗、能耗、漏耗。可依托中,城市大型水司和相关大专院校,建立全省性供水技术研究中心,加大供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力度。供水企业应适应“信息化”趋势,加快供水企业信息化改造步伐,力争用信息化改造推动传统供水生产的升级换代。要逐步在大中型供水企业内部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和人力资本开发机制,推行创建“学习型组织”企业管理模式,加大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开发力度。

2.建立和完善水价调控管理机制

要根据《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国家计委、财政部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精神,城市物价管理部门要根据城市供水企业提出的水价调整申请,认真核实供水企业提供的调价数据,确定合适的调价幅度,提出调价方案,并做好调价的组织工作。水价调整方案要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并认真落实听证会制度。水价调整要为供水企业全面导入市场经济奠定基础,水价调整可以一次到位,也可分步到位,但各地方政府不应以其它理由来缓调或不调整水价。要依法取消搭车在水价上的各种收费,切实减轻用户负担;调价后的资金用途,应有明确详细规划,应加强审计监督。

3.推动“依法管水”工作

自来水是商品,城市供水企业应与用户签定《供用水合同》,同时应加大“水商品”和“水资源”的宣传,加大水表环境的整改力度。对拖欠水费的用户,城市供水企业应依据建设部和省政府《城市供水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采取催缴、追缴,各地政府要积极支持供水企业按《供用水合同》追缴水费的工作,不得将免缴、缓缴水费作为优惠政策使用,更不能借“维护社会稳定”名义随意干涉供水企业的水费收缴工作。

城市供水企业按有关规定,应加快“一户一表,抄收到户”工作进程,到2005年要基本实现抄表到户。在现阶段,对新建或改建的住宅给水工程,必须达到装表到户、水表出户、计量用水的给水要求。给水工程竣工后,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供水企业有权拒绝供水。对于“一户一表”改造的费用,应采取用户、供水企业、政府合理分担的方式解决,并将其纳入水价调整考虑因素。

4.加强管理降低产销差率

产销差率是关系供水企业效益最关键一项指标。目前,全国供水企业的产销差率普遍偏高。比如湖南省加权平均产销差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将产生800余万元直接经济效益。因此产销差管理有必要作为供水企业的专项管理工作来抓。降低产销差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是要提高出厂流量的计量准确性,要用仪表对比和容积标定两种方法对出/—流量计进行标定。二是各种水量数据要实现标准化统计,对供水企业自用水、消防、绿化、环卫等用水均应装表计量。三要按国家规定,对服务超过50年的城市供水管进行更新改造,采用钢管、球墨铸铁管等新型管材,淘汰水泥管等不符合规定的管材。四要提高管道维修及时率,实行"供水110'’社会联动,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市民主动报漏找漏。五要引进先进仪器设备,对供水管网进行查漏。六要加强营业结算水表的管理,坚决杜绝新的不合格水表进入管网,同时要定期开展水表普查和计量检定工作,改善水表环境,提高抄表准确率。七要加大供水稽查和执法力度,供水企业应主动配合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供水执法队伍,严厉打击偷盗水等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5.要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城市供水企业改革改制

各地市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按《城市供水条例》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地方供水管理条例,维护供用水双方权益。政府应当实行供水特许经营制度,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进入国内供水市场投资或管理的外资企业,跨省竞争从水市场的国内供水企业应按规定向建设部门办理申请登记手续,有了其核发的市场准入证方可从事供水经营,在本省范围内供水市场跨地区竞争投资或管理的供水企业,应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资质、业绩、实力、信誉等情况审查合格,核发市场准人证,防止各种资本在供水市场的无序竞争,影响城市供水安全。由于出让、出售城市设施产权,使国有资产丧失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的,应由当地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未经具有该级国资管理权限的政府批准的,不得出让和出售。

《关于水务产业改革与发展思路的探讨》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水务产业改革与发展思路的探讨。

下载保税区改革与发展思路粗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税区改革与发展思路粗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客运公司改革攻坚年发展思路

    2005年是集团公司发展做强年,共度困难年,改革攻坚年,做好2005年各项工作,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对确保企业实现平稳过渡,顾利完成2005年各项预定目标和促进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客运公司改革攻坚年发展思路

    2005年是集团公司发展做强年,共度困难年,改革攻坚年,做好2005年各项工作,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对确保企业实现平稳过渡,顾利完成2005年各项预定目标和促进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党委会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思路.

    党委会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思路 摘要:党的委员会是由党的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的决议执行机构。党的委员会制度是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基本制度。健全和......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 我国的国有林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国有荒山荒地上,采取国家投资......

    关工委领导谈学校发展思路

    结构乡关工委领导谈结构乡中心小学的发展路 倾力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好学校 结构乡党委副书记——罗学举 结构乡中心小学位于赫章县西部,优越的地理环境给予学校的持续发展带......

    南政供销社改革发展思路

    南政供销社改革发展思路 为了进一步深化供销社的改造,特针对目前供销社的发展思路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第一,做好“三农服务”,保持现有供销社的优良传统,深入加快供销社的改革......

    地税局改革税收服务发展思路(精选)

    明年全市地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全省地税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十届十三次和市政府第十五届六次全会精神,以实现省市收入任务为目标,奋力推进依法治税、信息管税、服务促税、......

    ***市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和改革思路

    ***市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和改革思路当前,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全面推动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改变农村卫生工作落后、被动局面,保护和促进广大农民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