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

时间:2019-05-12 03:1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

第一篇: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

我国的国有林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国有荒山荒地上,采取国家投资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林业事业单位。经过50多年的建设,全国国有林场总数已达到4507个,分布在31个省(区、市)的1600多个县(市、旗、区)。现有职工总人数6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47万人,离退休职工19万人。经营总面积9.3亿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7.5亿亩,森林面积6亿亩,森林蓄积量22亿立方米,分别约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18%、23%和17%。

国有林场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特别是在森林培育和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但是,国有林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如林场经济危困,职工生活困难,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发展后劲不足等,国有林场的改革迫在眉睫。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有林场也和其他行业一样,进行了多方面改革探索,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国有林场改革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国有林场内部经营管理展开的。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面推行场长负责制,确立场长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以实现责任和权力的统一。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使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缩小经济核算单位,推行一级管理两级核算或两级管理三级核算,以提高经济效益。在此期间,国家提出了国有林场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短养长”的办场方针,许多林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广开生产门路,兴办多种产业,改变了长期以来主要是单一营林生产的格局。由于当时处于物资短缺时期,国有林场通过开展多种经营生产的各类初级产品不愁没有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收入显著增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二阶段:时间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后期。这一阶段改革,是围绕着强化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展开的。重点改革内容:一是推行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在人事制度上,打破干部与工人的界线,推行干部聘任制;在劳动制度上,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推行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根据岗位技能和实际劳动贡献确定职工的收入。二是强化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岗位责任制、生产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入手,规范内部管理,形 成了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三是大力提倡发展职工家庭自营经济。林场创造条件并提供优惠政策,允许并鼓励职工发展种植、养殖和小型加工项目,增加职工收入。通过上述改革,国有林场的内部管理得到一定加强,经营机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有林场多种经营生产的初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下滑,林场经济危困局面开始显现。1997年,全国国有林场出现全行业亏损。为此,中央财政从1997年开始安排国有林场扶贫专项资金,帮助国有林场解决面临的经济困难。

第三阶段:时间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国有林场如何摆脱困境,建立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对林业的主导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对林业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及时调整,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林业工作的重点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了以生态建设为主。为适应这一变化了的新形势,国家从9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在加大对林业投入的同时,调减木材产量,特别是地处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的省区实行了禁伐。国有林场以木材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受此影响,国有林场的经济危困加剧,进入了长达6年的全行业亏损。国有林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务院领导同志对解决林场困难和问题作出了重要批示。各级政府和 林业主管部门就如何解决国有林场面临的困难问题、建立国有林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1999年山东省率先开展了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改革,重点是在对林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明确了将生态公益型林场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促进国有林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05年4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包括理顺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解决职工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配套改革政策措施。几年来,各地从不同角度积极探索解决国有林场问题的措施和途径,为全面推进国有林场综合配套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国有林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1.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国家投资设立国有林场的目的是大力造林、育林,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以保护和经营管理森林资源为根本任务。在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新时期,必须对国有林场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也就是要集中精力把培育扩大森林资源作为根本任务。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造林绿化进程,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经营措施,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二是要改革管理体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国有林场实行了近20年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管理体制,已不符合新时期林业发展的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要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益性事业主要由政府负责、商品经营性活动主要由市场运作的职能分工,把国有林场承担的社会公益事业和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商品经营性活动相对分离开来,使以承担生态建设这一公益事业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林场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其建设所需投入主要由政府财政负责,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使以商品经营性活动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林场以及场办经营性项目,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运作,给予更灵活的政策,让其在市场竞争中求得更好的发展。

三是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国有林场特点的运行机制。要彻底改变国有林场管理机构庞大,供养固定职工多,管理成本高,经济负担沉重的现状,变国家出钱养人为国家出钱办事。生态公益型林场要按照所承担的任务和管理的难易程度,合理核定事业编制。用人上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林业生产性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由社会力量来完成,商品经营性活动面向市场经营。2.改革的主要任务

国有林场的综合配套改革,主要涉及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两个方面。

在管理体制方面:

一是界定两类林场,明确各自的性质和相关政策。将生态区位重要、以公益林营造和管理为主要任务、主要发挥生态效益、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生态产品的林场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按公益事业单位管理;将自然条件较好、以商品林和其他产业经营为主要任务、主要发挥经济效益、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林场界定为商品经营型林场,逐步推行企业化管理。

二是生态公益型林场要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精简、效率”的原则,重新核定事业编制,其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三是对于森林管护人员,与林场订立劳动合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产品等方式,加大对生态公益型林场的投入力度。

在经营机制方面:

一是生态公益型林场要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商品经营型林场的劳动人事制度,可以参照国家对企业的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二是生态公益型林场的各类商品经营性活动和产业开发项目,都要按市场机制运作,组建独立法人实体经营。国有林场的造林、抚育、森林采伐以及其他生产性活动,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承包或向社会招标等形式进行

三是生态公益型林场范围内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采取面向市场的办法进行。

3.改革的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国有林场改革的顺利实施,切实把各项改革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改革的目标,必须认真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妥善安置国有林场职工。生态公益型林场除纳入事业编制的人员外,其余人员要通过长期聘用森林管护人员、利用林场现有经营性项目转为企业职工、内部退养、领取一次性安置费后自谋职业等多种途径进行妥善安置。

二是解决好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险问题。需要分门别类制定具体政策,解决不同类别职工参加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问题,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

三是解决国有林场积累的债务问题。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国有林场各类债务的具体政策,为国有林场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四是切实解决国有林场建设投入问题。要通过制定具体政策,把国有林场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营造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投 7 入,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大扶持力度,为国有林场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篇:我国国有林场的发展历程

我国国有林场的发展历程

2013年11月07日15: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国国有林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初建试办、快速发展、停滞萎缩、恢复稳定和稳固发展等主要阶段。——初建试办阶段(1949至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接管了旧中国各级政府、教育界、资本家办的林场(公司、农林牧试验场、苗圃)50多处,后都改为国有林场。为加快新中国林业的发展,提高国有林业的比重,国家在国有宜林荒山面积较大的无林少林地区陆续试办了一批以造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同时,在天然次生林区建立了一批护林站、森林抚育站、森林经营所。

50年代中期前后,各地在试办的基础上,兴办了新中国第一批国有林场。到1957年底,全国共建立国有林场1387处。通过新建试办,为后来国有林场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快速发展阶段(1958至1965年)。195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各地掀起了大建国营林场的高潮。1963年,林业部明确提出了国营林场实行“以林为主,林副结合,综合经营,永续作业”的经营方针。林业部成立了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将32处国营林场改为实验林场由部省双重领导,5处机械造林林场由林业部直接管辖。各省(区、市)也普遍建立了国营林场管理机构。到1965年底,全国国营林场达到3564处,经营面积达到10.1亿亩。

——停滞萎缩阶段(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10年**期间,林业部国营林场总局被撤销,各省(区、市)的国营林场管理机构均被撤并,83%的国营林场被下放到县、公社或大队。加上管理秩序混乱,随意侵占国有林地、偷砍滥伐国有林木之风盛行,致使国营林场经营面积缩小,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锐减,山林权属纠纷剧增。到1976年,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萎缩到6.94亿亩,其中森林面积3.45亿亩、森林蓄积量10.46亿立方米,分别比1965年减少32.03%、21.05%和43.79%,损失惨重。

——恢复稳定阶段(1976至1997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国有林场扭转了长达十年的动荡混乱局面,逐步恢复并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新时期。国家颁布了《森林法》,为国有林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并逐步形成了省、地、县三级管理的国营林场体系格局。林业部分别在1986年、1990年、1997年先后三次召开全国国有林场工作会议,提出了不同阶段国有林场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具体要求,对国有林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为国有林场发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国有林场规模和经济实力都得到了恢复发展。

——困难加剧时期(1997至2003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林业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国有林场原有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采取了禁伐限伐政策,不少国有林场木材产量大幅度调减,收入明显减少,木材加工类项目受到制约,富余职工增加,待岗下岗人员占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同时,长期积累的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相关配套政策跟不上等根本性问题逐步显露出来,林场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剧。1998年开始出现全行业亏损,经营总收入从1997年的83亿元下降到2002年的59亿元。

——改革推进时期(2003年至今)。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特别是2010年国务院第111次常务会议对国有林场改革进行了明确部署。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启动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同时,各地不等不靠,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在国有林场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少林场通过改革理顺了体制,激活了机制,加强了管理,扭转了长期贫困落后的局面,正在步入改革推进的黄金时期。(以上资料由国家林业局提供)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国有林场也和其他行业一样,进行了多方面改革探索,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国有林场改革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国有林场内部经营管理展开的。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面推行场长负责制,确立场长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以实现责任和权力的统一。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使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缩小经济核算单位,推行一级管理两级核算或两级管理三级核算,以提高经济效益。在此期间,国家提出了国有林场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短养长”的办场方针,许多林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广开生产门路,兴办多种产业,改变了长期以来主要是单一营林生产的格局。由于当时处于物资短缺时期,国有林场通过开展多种经营生产的各类初级产品不愁没有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收入显著增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二阶段:时间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后期。这一阶段改革,是围绕着强化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展开的。重点改革内容:一是推行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在人事制度上,打破干部与工人的界线,推行干部聘任制;在劳动制度上,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推行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根据岗位技能和实际劳动贡献确定职工的收入。二是强化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岗位责任制、生产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入手,规范内部管理,形成了有效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三是大力提倡发展职工家庭自营经济。林场创造条件并提供优惠政策,允许并鼓励职工发展种植、养殖和小型加工项目,增加职工收入。通过上述改革,国有林场的内部管理得到一定加强,经营机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有林场多种经营生产的初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下滑,林场经济危困局面开始显现。1997年,全国国有林场出现全行业亏损。为此,中央财政从1997年开始安排国有林场扶贫专项资金,帮助国有林场解决面临的经济困难。

第三阶段:时间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国有林场如何摆脱困境,建立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对林业的主导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家对林业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及时调整,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林业工作的重点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了以生态建设为主。为适应这一变化了的新形势,国家从9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在加大对林业投入的同时,调减木材产量,特别是地处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的省区实行了禁伐。国有林场以木材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受此影响,国有林场的经济危困加剧,进入了长达6年的全行业亏损。国有林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务院领导同志对解决林场困难和问题作出了重要批示。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就如何解决国有林场面临的困难问题、建立国有林场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1999年山东省率先开展了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改革,重点是在对林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明确了将生态公益型林场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促进国有林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05年4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包括理顺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解决职工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配套改革政策措施。几年来,各地从不同角度积极探索解决国有林场问题的措施和途径,为全面推进国有林场综合配套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初建试办阶段(1949至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接管了旧中国各级政府、教育界、资本家办的林场(公司、农林牧试验场、苗圃)50多处,后都改为国有林场。为加快新中国林业的发展,提高国有林业的比重,国家在国有宜林荒山面积较大的无林少林地区陆续试办了一批以造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同时,在天然次生林区建立了一批护林站、森林抚育站、森林经营所。

50年代中期前后,各地在试办的基础上,兴办了新中国第一批国有林场。到1957年底,全国共建立国有林场1387处。通过新建试办,为后来国有林场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初建试办阶段(1949至1957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一届政府接管了旧中国各级政府、教育界、资本家办的林场(公司、农林牧试验场、苗圃),为加快新中国林业的发展,提高国有林业的比重,国家在国有宜林荒山面积较大的无林少林地区陆续试办了一批以造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同时,在天然次生林区建立了一批护林站、森林抚育站、森林经营所。1950年,子午岭在土地改革中被正式确定为国有森林,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1955年7月,中共庆阳地委按照中央关于在大林区建立森林经营所的要求,决定在子午岭天然次生林区建立一批护林站、森林抚育站、森林经营所,名称定为“子午岭森林经营管理处”,下设“森林经营管理站”。子午岭森林经营所,是新中国建立后庆阳专区在子午岭林区最早设立的专门森林经营管理机构,均由所在县领导。

快速发展阶段(1958至1965年)

195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各地掀起了大建国营林场的高潮。1959年9月,甘肃省农牧厅农垦局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建设子午岭,开发万宝山”的指示,派出“子午岭垦区调查规划工作组”,对子午岭林区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综合开发规划方案。同年12月13日,经中共甘肃省委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子午岭农垦局委员会”和“平凉专区子午岭农垦管理局”。子午岭农垦局在筹建过程及成立以后,除接收了原有林、农、牧场等单位在册人员外,又相继安臵了两批河南“支建青年”,当时安臵接收人数多达138885人。

1962年5月,中共庆阳地委根据1961年12月甘肃省平凉片林业会议精神,决定恢复子午岭林业机构,建立国营林场,确定各林场的人员编制,并开始向各场配备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林场建立后,陆续接收了原子午岭农垦局各农(牧)场所辖林业业务。同年11月,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甘肃省子午岭林业局”正式成立,林业局机关设干部、生产、财务3科。当时,全局总人口19501名,其中生产人员15506名,非生产人员3995名;生产人员中从事林业的141名。1962年6月和10月,中共甘肃省委和甘肃省人民委员会相继决定,成立陇东农垦分局,作为甘肃省农垦局的派出机构,统一管理庆阳、平凉两专区境内的国营农场。同年11月,“甘肃省农垦局陇东农垦分局”正式成立。陇东农垦分局,行政上直接受省农垦局领导,党的工作受中共庆阳地委领导。各农牧场在行政和业务上均受农垦分局直接领导,党的工作由所在县县委领导。陇东农垦分局建立初期,共辖18个国营农、牧场。其中庆阳专区11个,为华池县境内二将川、定汉寺农场和东华池牧场,合水县境内连家砭、大山门、干湫子农场,宁县境内罗山府农场,正宁县境内米家川、刘家店农场,环县境内大巴嘴、代家洼农场;平凉专区7个。

1963年,林业部明确提出了国营林场实行“以林为主,林副结合,综合经营,永续作业”的经营方针。林业部成立了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各省(区、市)也普遍建立了国营林场管理机构。

1963年7月,省人委决定,子午岭林业局受甘肃省林业局和庆阳专署双重领导,林区6个国营林场归子午岭林业局直接领导。从同年10月起,子午岭林业局的计划、人事和投资,由省林业局审批;粮食和物资由庆阳专区和所在县供应。

1964年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根据国务院关于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的决定,将庆阳地区蒲河流域列为黄河中游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同年9月,中共庆阳地委、庆阳专员公署根据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第三次水土保持会议精神及林业部副部长惠中权、甘肃省副省长李培福的指示,向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呈送报告,决定成立国营蒲河造林总场。同年11月初,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甘肃省国营蒲河造林总场”正式成立。蒲河造林总场在党、政方面归中共庆阳地委和庆阳专署领导,在业务上受甘肃省林业局指导。

1965年8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作出建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建设兵团”的决定,在陕、甘、宁三省(区)分别成立水土保持建设师。兵团的任务是在黄河中游人烟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造林种草,控制水土流失,并帮助和指导周围乡村做好水土保持工作。8月中旬,中共甘肃省委委派王克负责甘肃省水土保持建设师的筹建工作。11月3日,甘肃省委、省人委发文决定,“甘肃省水土保持建设师”(简称“水保师”)正式成立。师部设于平凉。水保师党的工作由中共甘肃省委直接领导,在业务上由中央林业部和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建设兵团指导,所属各团党政工作由师垂直领导。

甘肃省水土保持建设师的主要任务是,在陇东地区的环江、马莲河、蒲河和泾河流域植树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水保师成立后,即根据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和甘肃省人民委员会的指示,于当年12月,进行了对关山林业总场、子午岭林业局、蒲河造林总场及马莲河流域县属湘乐、桥川、老爷岭林场和泾河流域县属太统、珍珠山林场的接收,并且新建了一部分国有林场。

停滞萎缩阶段(1966至1976年):

“文化大革命”10年**期间,林业部国营林场总局被撤销,各省(区、市)的国营林场管理机构均被撤并,83%的国营林场被下放到县、公社或大队。1966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根据周恩来总理于同年2月接见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建设兵团及水保师负责人时的讲话精神,决定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建设兵团”番号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兵团所辖各师,按陕、甘、宁顺序排为第一、第二、第三师,并在青海省建立一个独立团。随之,甘肃省水土保持建设师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二师”(简称“林二师”)。师、团建制序列与水保师略同。

1966年11月,林二师师部由平凉迁驻庆阳西峰镇。1966年冬至1967年春,“文化大革命”在林二师机关及所属团、场全面开始,各级党委和行政领导职能陷于瘫痪。师党委于1967年4月24日、6月3日、6月22日三次致电兰州军区和甘肃省军区党委,要求对林二师实行军管。同年12月18日,兰州军区和甘肃省军区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军宣队”)进驻林二师。

1968年9月8日,经兰州军区、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林二师文化革命委员会”成立,各林、农、牧场及基层单位也相继成立文化革命领导委员会或领导小组。1969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通知撤销西北林业建设兵团,兵团下属各师分别划归所在省(区)革命委员会领导。随之,林二师归于甘肃省革命委员会领导。至1969年底,全师总人口17926人,其中职工10838名;驻庆阳地区总人口10985人,其中职工6346名,家属及其他人员4639名。

林二师自1969年9月西北林业建设兵团撤销而划归甘肃省革命委员会领导以后,虽然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但在对内对外中继续沿用着原来番号,管理上存在着诸多不便。于是,1971年底,林二师番号正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二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建设师”(简称“林建师”)。

自1971年6月起,林二(建)师仍恢复部队建制,各级文化革命委员会、文化革命领导小组领导职能由同级党、政领导机构代替。

1973年10月,兰州军区按照周恩来总理关于“生产兵团,原则上应由地方管”的讲话精神及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撤销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将兵团所属各师交由所在省、自治区党委和革命委员会领导。同年底,兵团正式撤销。林建师归中共甘肃省和甘肃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师地方干部归省委管理,军队干部归甘肃省军区管理。

至1974年,林建师共辖4个团(其中3个林业团、1个农业团),5个农场,28个林场,还有林科所、农科所、煤矿、医院、农机修理厂、木材加工厂、物资供应站、教导队、打井队、汽车队各1个,计有连级以上单位79个,总人口15612人,正式职工8479名,其中干部1325名,工人7154名。

1974年12月,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革命委员会作出撤销农建、林建师和改变团、场隶属关系的决定。1975年1月17日,省委办公厅发文通知林建师建制正式撤销。林建师撤销后,师属各团、场(厂)及直属单位移交庆阳地区党委和革命委员会领导。

可以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社会动荡,林场管理秩序混乱,随意侵占国有林地、偷砍滥伐国有林木之风盛行,致使林场经营面积缩小,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锐减,山林权属纠纷剧增。林场损失惨重。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住窑洞、照油灯、吃溪水,自给自足,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个人聪明才智奉献给了子午岭。

恢复稳定阶段(1976至1997年):

1975年3月,中共庆阳地委、庆阳地区革委会决定,在原林建师二团的基础上成立“庆阳地区国营合水林业总场”,在原林建师四团的基础上成立“庆阳地区国营湘乐林业总场”,总场为县级事业单位,由地区管辖。总场机关设政工、生产、财务3科,场部驻合水县城关(今老城镇),宁县湘乐镇。

1976年2月,庆阳地委、地区革委会决定,子午岭国营林业总场管辖范围按县行政区域划分,于是将合水林业总场划分为合水、华池两个林业总场,湘乐林业总场分为湘乐、正宁两个林业总场。

1976年7月26日,中共庆阳地委常委会议讨论决定,在庆阳、镇原、环县各成立一个林业总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西部地区的林业建设,尽快扩大森林覆盖,改变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三县总场分别称为“庆阳地区国营庆阳林业总场”、“庆阳地区国营镇原林业总场”、“庆阳地区国营环县林业总场”,人员从子午岭国营林场、农场抽调。三总场成立初期由地区革委会领导,1977年4月改由所在县县委、县革委会领导;总场的林业生产、计划、投资由地区林业局管理。总场下设办公室、林业科和园艺科,与县林业局合署办公。负责指导全县国营和乡村的造林护林工作。但是建场后,由于多数新建林场地处偏远,宜林面积少,林、农、牧矛盾突出,再因总场和林业局两个牌子,一套班子,机构重叠,权属不清,关系不顺,林业工作开展困难。鉴于以上原因,中共庆阳地委于1978年1月14日研究决定,撤销庆阳、镇原、环县三个林业总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国有林场扭转了长达十年的动荡混乱局面,逐步恢复并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新时期。国家颁布了《森林法》,为国有林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并逐步形成了省、地、县三级管理的国营林场体系格局。1980年3月,庆阳地区行政公署、行署发【1980】27号文件决定,国营农场改为林场。

庆阳地区国营湘乐林业总场于1975年3月由中共庆阳地委、庆阳地区革委会决定成立。其前身是林建师四团。总场为县级事业单位,由地区管辖。总场机关设政工、生产、财务3科,编制干部16名,场部驻宁县湘乐镇。

总场成立初期,管辖宁县境内湘乐林场、九岘林场、白吉坡林场,正宁县境内西坡林场、刘家店林场、中湾林场、合水县境内固城林场、拓儿原林场。

1976年2月,中共庆阳地委、庆阳地区革委会决定,子午岭国营林业总场管辖范围按县行政区域划分,于是,湘乐林业总场分为湘乐、正宁两个林业总场。划分后,湘乐林业总场管辖宁县境内的湘乐、九岘、白吉坡3个国营林场;将固城、拓儿原林场移交给合水林业总场,将西坡、刘家店、中湾林场移交给新成立的正宁林业总场。

同年11月,增设国营梁掌林场。

1980年初,庆阳地区行署贯彻中共甘肃省委、省革委会对子午岭林区大山门、罗山府、桂花原三个国营农场实行改农还林的决定,将其改建为三个国营林场。改建后,罗山府、桂花原林场由湘乐林业总场领导,大山门林场由合水林业总场领导。

同年,白吉坡林场迁址盘克,改名为盘克林场。1983年12月,按地区编委通知,总场设人秘、生产、管护、计财4科。

1985年,总场增设多种经营科。至此,总场机关共设人秘、生产、管护、计财、多种经营5个科,下属湘乐、九岘、梁掌、盘克、罗山府、桂花原6个国营林场,1个林产品经销公司,1个林业法庭和1个林业公安派出所;全场总人口2541人,其中职工1161名,总经营面积62936公顷,其中森林面积26406公顷;林木总蓄积量109.76万立方米。

庆阳地区国营正宁林业总场

庆阳地区国营正宁林业总场于1976年2月从国营湘乐林业总场划分成立,为县级事业单位,由地区管辖。总场成立初期,设政工、生产、财务3科,编制干部16名,总场场部暂驻西坡,管辖西坡、刘家店、中湾3个国营林场。于当年增建秦家梁林场和中湾林科所;年底之前总场场部迁正宁县城。

1983年12月,按地区编委通知,总场设人秘、生产、财务、管护4科。

1985年,增设多种经营科。至此,总场机关共设5科;下属西坡、中湾、刘家店、秦家梁4个国营林场,1个林科所,1个林产品经销公司,1 个林业法庭和1个林业公安派出所。全场总人口573人,其中职工292名;总经营面积36279公顷,其中森林(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26039公顷;林木总蓄积量100.65万立方米。20世纪80、90年代,国家在林区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林业部分别在1986年、1990年、1997年先后三次召开全国国有林场工作会议,提出了不同阶段国有林场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具体要求,对国有林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为国有林场发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国有林场规模和经济实力都得到了恢复发展。子午岭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恢复,逐渐成为一片天然次生林。但林种树种结构单一,林分质量不高,森林经营粗放。

这一阶段子午岭以木材生产为主,基础设施建设为辅。一大批林场职工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林业事业,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优质木材,为培育后备资源,为国家经济的恢复和促进庆阳经济发展(水土保持、林业生产、农牧工副生产等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子午岭林场职工与老区人民一道战天斗地,在大山沟中、林区内开荒种地,修路架桥,管护森林,培育苗木,劳武结合,备战备荒,锻造了一代人扎根深山、与林为伴、甘于奉献的林业本色,为林业人传承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困难加剧时期(1998至2000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林业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国有林场原有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采取了禁伐限伐政策,不少国有林场木材产量大幅度调减,收入明显减少,木材加工类项目受到制约,富余职工增加,待岗下岗人员占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同时,长期积累的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相关配套政策跟不上等根本性问题逐步显露出来,林场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剧。这种情况下,子午岭国有林场经济状况极为困难,经营发展举步维艰,职工每年只领取4000多元的生活补助。特别是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初期,建设投资紫荆一时不能到位,林场又停止了木材生产,2000多名职工仅仅靠市财政补贴维持生活,年人均1600元。随着时间的流逝,物价上涨,林区工人的工资却始终没有保证,生活上的困难日渐显露。于是子午岭国有林场坚持“以林为主、多种经营、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方针,组织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护林防火,保护森林资源,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经营管理粗放,生产生活条件差,职工收入较低,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林区的发展,尤其是职工收入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林区的稳定和发展。

解放后至70年代,子午岭国有林场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资源,为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子午岭也由原始的茂密森林逐渐成为一片原始次生林。

(六)改革推进时期(2001年至今)2002年9月,庆阳撤地建市,4个林业总场也相应更名为庆阳市合水林业总场、庆阳市华池林业总场、庆阳市湘乐林业总场、庆阳市正宁林业总场,为县级事业单位,由庆阳市管理。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生态效益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决策。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指明了林业发展的方向,我国林业结束了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时代,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时代。特别是2010年国务院第111次常务会议对国有林场改革进行了明确部署。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启动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同时,各地不等不靠,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在国有林场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少林场通过改革理顺了体制,激活了机制,加强了管理,扭转了长期贫困落后的局面,正在步入改革推进的黄金时期。

子午岭国有林场及时适应这一历史性转变,开始实施了子午岭生态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探索。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工程相继实施,全面进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开始大力发展苗木、森林旅游等产业,林分质量不断提高,活立木蓄积逐年增加,林种搭配趋于合理,森林防护效益显著增强,生物群落趋于优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水、电、通讯遍及林区每个角落,林区职工生活、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现在大部分都住进了楼房。子午岭实现了由“木头经济”向生态建设的历史性巨变。

2008年,市委、市政府把子午岭持续发展问题提上了工作日程,组成工作组,深入林场,走访林业工人,倾听各方意见。2008年7月31日,市委书记张智全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会议研究决定,从2009年1月起,将我市国营正宁、湘乐、华池、合水林业总场所属基层林场、巴家咀林场在职、退休及供养人员统一纳入市财政全额供给。8月6日,庆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向市林业局下发了《关于理顺市林业局下属基层林场经费供给形式的通知》,市委、市政府的这一决定,在全市林业系统引起巨大反响,林场职工人均月工资从过去的几百元提高到上千元,林场也享有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类社会保险,有效解决了林场职工生活困难的处境,解决了林场职工的后顾之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林场职工营林造林的热情空前高涨,职工热爱林区、扎根林区、建设林区的信念更加坚定。

市委、市政府关于子午岭林区发展的重大决策,如一夜春风,吹遍了子午岭的千山万壑。为了使这一重大决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市林业局就进一步加强子午岭国营林场经营管理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子午岭国营林场经营管理的意见》,要求各林场在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林分质量的基础上,强化经营管理,扩展多种经营,增加林场积累,提高职工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各林业总场、林场相继讨论制定了林场经营管理具体的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

2009年8月14日至15日,市委书记张智全在宁县、正宁林区调研时,就子午岭的保护、建设、开发等重大问题广泛听取了意见,深刻阐述了子午岭保护、建设、开发的战略思考,明确提出了“以保护为前提,以发展为目标,以开放开发为切入点”的发展原则,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调整思路、扩大开放,坚持严格保护、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以保护促建设,以建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

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强到庆阳赴任后不久,多次到林业系统调研,就子午岭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一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周强向市林业局负责人提出,要把子午岭的自然保护作为全市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明确子午岭自然保护区的机构问题,要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把子午岭纳入国家自然保护区。2009年9月17日,周强主持召开有关会议、请相关人员讨论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子午岭国营林场经营管理的意见》。他在会上指出,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对子午岭定位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子午岭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屏障,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具有重要作用,在调节和改善局部气候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红色革命根据的创建和中国革命的贡献也很大。他指出,整个子午岭有许多红色景点,要从这些角度去看待子午岭,考虑子午岭的保护发展。周强强调,关于子午岭下一步发展的问题,要做好“保”的文章、“争”的文章、“育”的文章、“发”的文章和“扩”的文章。

2009年9月24日,市委书记张智全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这次会议,有一项重要议题,就是讨论《中共庆阳市委、庆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子午岭林区保护和发展的意见>》。最终,会议讨论通过了《意见》。《意见》从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立足于子午岭林区生态资源和经济社会现状,着眼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明确提出“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重点,以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林分质量和森林资源充分利用为核心,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的全面保护,加快荒山造林绿化步伐,调整林种结构,强化科学经营措施,全面提升森林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把国有林场建成坚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重要的后备森林资源培育基地。

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使子午岭又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2009年9月15日至16日,省政协副主席侯生华带领省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葛正芳和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来我市就国有林场深化改革、脱贫解困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并对我市在重点林区改革、脱贫解困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庆阳市把林场纳入事业全额拨款单位,这一点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纳入事业单位对待,就有一个对林业的定性问题,没有把林场当企业、当森工企业,而且全面加强保护,保护生态,保护天然林,大搞荒山造林、封山育林,这样才能够找出解决的办法,这个办法有创造性,这个思路也完全符合当前天保二期工程的思路,而且庆阳先行一步,早纳入事业,早受益。庆阳的这些做法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2008年以前,由于工资低,条件艰苦,林区管护人员短缺、流失现象突出。2009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将林业职工工资转为财政全额后,子午岭林区职工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工的生产热情高涨,干劲十足,许多外出打工的职工又重新返回林场工作。市财政全额供给工资,无疑是冬天的一把火点燃了林场职工爱岗敬业,管护林区的热情。他们生活有了保障,看病有了医疗保险,住房有了公积金,“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啊,我们林区工人也能享受这些好政策了。”林场职工如是说。

当前全市林业工作坚持以“建设美丽庆阳、实现绿色崛起”为统揽,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奋力实施“11146”工程,即紧盯一个目标(生态市创建),实施一个突破(苗林结合培育),形成一条路子(生态与经济结合、增绿与致富双赢),突出四个重点(工程造林、城乡绿化、林业改革、资源保护),强化六项保障(科学规划、机制创新、项目带动、科技支撑、政策扶持、能力提升),全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第三篇:论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思路

论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思路

摘要:近年来,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针对辽宁国有林场实际,本文初步提出浅显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思路,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国有林场 深化改革辽宁国有林场发展现状

全省现有国有林场182个,分布在14个市,57个县(市、区),其中辽东山区99个,辽西北地区69个,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14个。辽中南地区林场分布特点是一个县(市)只有一个林场。国有林场事权管理以县为主,县属林场164个,占90%,厅直5个,市直13个;副处级以上林场3个,副科级以上129个,股级50个。2007年,全省国有林场资产总额17.6亿元,林木资产6.2亿元;负债总计8.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4.2亿元;营业收入5.4 亿元;林场净利润5032万元;39处国有林场亏损,亏损面达22%,亏损额为1296万元。全省国有林场林业用地面积1134万亩,蓄积量4866万立方米。商品林357万亩,公益林776万亩。“石头山”难以绿化的荒山面积33万亩,主要分布在辽西地区。职工总数23669人,其中在职17178人,离退休6491人。在职职工中,60%的职工在管理、技术、护林岗位上,40%的下岗职工承包、经营林场森林资源及自谋职业。大多数大中专生毕业于20年前左右,人数占8%。辽东山区平均每个林场人数139人,辽西北地区86人,辽中南地区73人。全省国有林场实行岗位工资,在职职工平均月工资额845元,退休职工1008元。162个林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88个林场参加了医疗保险,大多数林场没有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当前国有林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债务负担沉重,生产经营艰难。全省国有林场负债总额8.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4.2亿元,主要用于营造林、多种经营项目,每年负担2000余万元的银行利息。

2.2 社保压力巨大,保障体系不完善。全省162个林场欠缴金额10154万元,20个林场未参保需补缴“进门费”7448万元,共计1.7亿元,压力巨大,林场无法解决。同时,保障体系还有不完善方面。

2.3 基础设施落后,自我积累难以建设。集中表现在7个场部不通公路,15个场

部饮水困难;不通公路工区196个,不通电的188个,不通电话的196个,吃水困难的92个。

2.4 人员包袱沉重,职工分流困难。随着国有林场承担任务的转变,造林任务和木材采伐量不断减少,客观上造成人员过多,负担沉重。2007年全省国有林场在职职工17178人,其中在岗的10284人,下岗的6874 人。初步推算,全省林场在岗职工中将又有14%人员下岗分流,分流安置就业困难重重。相当部分家庭有两人甚至全家均为林场职工,他们一旦下岗,生活将难以保障。造成当前国有林场困境的原因

3.1 林场定性不准确,身份边缘化。在调研中,新宾县林业局领导说:“当前林场性质不明,是林场开展工作的最大障碍,是改革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表现在,在人事、工资制度上按事业单位管理,但事业费供给无保障;在劳动用工制度上按企业对待,林场职工在加入养老保险、就业等方面都遭遇到重重困难,下岗职工难以纳入城镇职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地处农村的国有林场,其国有性质也限制了林场享受国家对农村的扶持政策。

3.2 自然环境条件差,投入严重不足。辽西北大多数林场位于生态脆弱的高山区和土地贫瘠地区,辽东山区部分林场地处地势险峻的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加之各种冰冻雪压和山洪自然灾害的发生,破损严重,投入严重不足。

3.3 结构调整不到位,经营机制不活。近20年,尽管林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兴办二、三产业,但没有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致使林场产业项目基本失败,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在经营机制创新等方面,虽然林场做了尝试和努力,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和自身条件的影响,一直未能建立健康的经营机制。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也难以承担以生态建设为主的任务,更满足不了安置职工再就业的需求。

3.4 经营困难重重,生存发展举步维艰。全省国有林场经营面积规模不等,最大的24万亩,最小的不足5000亩,设置不尽合理。如桓仁县城郊林场与库区林场的林地隔岭相望,却设置两个林场。城郊林场有林面积只有9千余亩,现有职工115人,与大林场一样有相同的管理机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造成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同时,还有部分“无资源、无产业、无资产”的“三无”林场,即东部山区无可采伐森林的林场,西部地区无间种林下土地的林场,同时两个地区又都没有林业产业项目和可开发利用资产的林场。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

4.1 建立新型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是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核心与前提,不解决管理体制问题,林场改革谈不上深化,也就没有突破与进展。根据国有林场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对我省国有林场实行分类管理,划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

4.2 调整国有林场规模与布局。对同一地区国有林场数量较多、单个林场经营规模过小的,要减少机构设置,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管理效益。进行重新规划布局。

4.3 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富余职工安置是深化林场改革最大的难点,林场要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实现再就业,提供生活保障。根据我省国有林场实际,拟以下方式安置:一是利用现有林场经营性项目优先安排富余职工,二是林场可采取现金支付经济补偿的方式或以产权流转多种经营项目和商品林的方式安置富余职工;三是各地制定解除分流人员的补偿标准,对“三无林场”,国家、省、市财政安排资金予以解决。

4.4 切实做好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障工作。解决职工养老保险应作为深化林场改革的突破口,存在的问题是欠缴费多、参保“进门费”高、政策不统一。应按照分级负责、政策扶持、区别对待、逐步完善的原则加以解决。一是商品经营型林场采取以资源换资金的办法解决入保问题,生态公益型林场的职工入保所需资金由国家、省、地方三级财政解决。二是鉴于国有林场的特殊情况,省社保部门应统一规范全省国有林场入保的补缴形式和程序,降低入保门槛,实现应保尽保;三是规范养老金管理制度,足额发放养老金,确保林场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落到实处。

4.5 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一是债务问题。国有林场利用银行贷款造林,并已划为生态公益林的贷款本息,建议由省政府按程序核销或暂停息挂帐;因林场木材加工等多种经营项目亏损而形成的债务,偿还贷款;二是拖欠工资问题。对改革后重新聘用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在职时拖欠的岗位工资,应纳入林场的收支预算逐步加以解决。对未聘人员在职时拖欠岗位工资,可采取以各类资源资产作价抵顶等方

式加以解决;三是社会负担问题。按照属地化原则将林场代管的乡镇村以及林场自办的学校、医院等机构逐步移交当地政府。

4.6 改善国有林场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应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等建设投入,纳入省和地方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重点解决道路、水电、通讯“三不通”及职工危房改造等问题,为国有林场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和良好环境。

第四篇:国有林场改革

1979年6月,福建省仙游县盖尾公社莲井大队的农民李金耀与大队签订合同,承包了当地马山1200亩的荒山造林,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家庭林场。1987年李金耀病逝,女儿李美和接下了父亲未竟的事业。20年后,李美和的家庭林场已是满目苍翠,鸟语花香。随着福建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李美和领到了全国第一本林权证,蒸蒸日上的林场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图为李美和承包的家庭林场正在收获木材(2008年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涂洪长摄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刘羊旸)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5日透露,继2008年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我国林业重大改革又出新举,国有林场改革2011年将在部分省启动试点,“十二五”期间将全面推开。

贾治邦是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作上述表示的。据介绍,目前我国共有国有林场4507处,分布在31个省区市的1600多个县,经营面积9.3亿亩,其中森林面积6.7亿亩,国家级公益林面积4亿亩,分别占全国森林面积和国家级公益林面积的23%和26%,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的主要生态屏障和重要后备森林资源基地。

由于多种原因,国有林场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发展后劲不足、政策体系不完善,不仅使林场发展陷入困境,林区民生问题突出,而且严重影响国家生态建设大局。贾治邦说,近年来,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对国有林场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改革思路基本形成。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从深化改革、根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入手。国有林场改革矛盾多、涉及面广,各地要先行先试,创新经营机制,重点解决好职工养老、医疗、就业等问题,分离国有林场办社会职能。

据介绍,过去5年,我国林业重大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年全面推开以来,目前已有18个省区市基本完成明晰产权任务,解决林权纠纷80余万起,确权集体林地22.36亿亩,占总面积的81.69%。6825万农户拿到了林权证,3亿农民直接受益。配套改革正深入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193个县展开。

贾治邦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1年要全力打好明晰产权攻坚战,确保年底全面完成集体林地确权任务,2012年全面完成林权证发放任务。

资料图片:郁郁葱葱的洪田村毛竹林(2007年7月1日摄)。福建省永安市洪田村从1998年起,率先在省内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村9019亩商品林按人口平均分山到户,在林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把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交给农民,走出了一条林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刘羊旸)“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保持强劲势头,2010年全国林业产值已突破2万亿元。

这是记者从5日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获悉的。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迅猛,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松香、人造板、木竹藤家具、木地板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干鲜果品和花卉产量名列世界前茅。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由“十五”期末的400多亿美元增加到900亿美元。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林业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52∶41∶7调整为目前的38∶53∶9,林业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加大。经济林产品产量突破1.27亿吨。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未来5年,我国将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富民产业,着力提升林业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十大主导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国林业总产值达到3.5万亿元。

林业十大主导产业是:木材及其他原料林培育产业、林产工业、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产业、森林旅游产业、林下经济产业、竹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林业生物产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和沙产业。

“这十大主导产业,涵盖了林业一二三产业,是林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是农民增收的希望和出路所在。要通过培育林业主导产业,在全国建立起一大批布局科学合理、主导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用材林基地县、油茶县和林业产业集群等,真正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做出突出贡献。”贾治邦说。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刘羊旸)未来5年,我国将加快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为有效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这是记者从5日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获悉的。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会上表示,力争到2015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到3.09亿公顷,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亿吨。

这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包括: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西部高原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珠江流域生态屏障、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和城市森林生态屏障。

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范围覆盖全国主要的生态重点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建设内容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等主要生态系统,构成了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着力建设好这十大生态屏障,是全国生态建设的主要抓手和战略重点。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以防范和减轻风沙、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为重点,加快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贾治邦说。贾治邦指出,实现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双增”目标,是“十二五”时期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加快构建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是实现“双增”目标的重要举措。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我国林业紧紧围绕森林、湿地、荒漠三个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基本形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框架。

全国人大代表刘志新谈国有林场改革

全国两会临近,我开始打电话联系河北有关林业方面的两会代表和委员,想知道他们有什么好的提案、议案带上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秦皇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志新的一份关于国有林场改革的提案让记者最感兴趣。

作为林业行业的老兵,刘志新在任何场合都从不掩饰他对林业的深厚感情。

“我一毕业就接触国有林场。我们的国有林场多少年来一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但在实际管理中却是非企非事,体制机制不顺,自身发展遇到许多困难,债务负担沉重,职工生活没有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一些林场水、电、路、讯四不通,发展举步维艰。这与新时期国家生态建设形势极不适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形成强烈反差,国有林场被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今年就是想好好呼吁这件事。”

国有林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和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国有荒山荒地上,采取国家财政投资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林业事业单位。经过几代职工50多年的艰苦努力,全国国有林场已发展到4507处,现有职工总人数66万人,经营总面积

9.3亿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2亿亩,森林面积6.7亿亩,森林蓄积量23.4亿立方米,是我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科技兴林的中坚力量,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发挥着重大作用。

刘志新在提案中列举了国有林场今天陷入危困局面的主客观原因。

一是在地理位置上,先天不足。大多数国有林场,都处在高山远山、交通不便、偏僻荒凉或省、市(地、州)、县交界地段,远离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场的发展。建场之初,只抓生产,不重视生活设施建设,造林面积不断扩大,木材产量不断攀升,居住条件、交通状况却没有随之改善;改革开放后,国家支持的人畜饮水、道路建设、网络通信、电网改造、电视工程等相关优惠政策,国有林场都享受不到。地理位置上的先天不足,后天发展的鞭长莫及,使林场成了国家政策“阳光照耀不到的盲区”。二是在单位定性上,出现错位。国有林场承担着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林业特别是生态林业完全是社会公益性质。但是,一直以来,国家把以造林经营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林场,定性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不列编制、不给事业费,职工也不享受国家事业单位的劳保福利待遇,林场的生产管理费用,也要由林场自己创收解决。

三是在资源产权上,主体不明。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法定为国家所有,实行省、市(地、州)、县三级政府分管,由林场管护和经营利用,生产的木材由计划部门统一调拨,所获利润上缴政府主管部门。但森林资源的产权主体一直不明确,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乃至林场都认为自己可以代表国家,有权管理和处置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资产,因此,不断出现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被划拨、撤并、占用、甚至破坏等事件,使国有森林资源遭受重大损失。对于这些行为和现象,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由于不是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资产的法定出资人代表,无权干预;林场是当地政府隶属的单位,更是无能为力。国有林场资源产权管理混乱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国有林场的发展。

四是在角色转换上,准备不足。在国家林业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新形势下,林场的经营形式也发生了转变,各地对林场的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在角色转换上,林场和各级政府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表现为: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天然林的限伐、禁伐靠行政命令很容易就实现了,达到了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但禁伐后,林场的配套产业如何发展、富余人员如何分流、资源资产如何管理、企业办社会的压力如何减轻等难以解决的问题,林场和各级政府都没有认真思考,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林场如何实现转型,转型后内部的“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如何改革,还没有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议程,林场今后的路到底怎样走?大家茫然!

五是在财政投入上,严重不足。国有林场建设初期,实行以省为主,中央、省、市(地、州)、县分级管理的办法,林场的生产建设投资和管理费用,主要由中央和省两级承担。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家财政体制改革后,原由中央掌握的国有林场事业费和基本建设费切块下放,改为省、市、县财政管理,逐步形成了现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随着森林分类经营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国有林场的绝大部分森林被划为生态公益林,木材生产收入几乎为零,由于国有林场多数处在老少边穷地区,当地财政也无力为林场投入。林场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无资金,造林经营无经费,职工工资无来源的“三无”状态,使林场处于无力发展的境地,且呈现日益萎缩的趋势。此外,国有林场是最基层的组织机构,除承担着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等基本任务外,很多林场还设有公安、卫生、学校等社会职能单位,林区管理具有部分行政事务职能,使林场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刘志新说,国家将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他想就这一问题提几点建议:

一是将国有林场明确为国家事业单位性质,职工享受国家事业单位工资和福利待遇。资金来源以国家和省级财政为主,市、县配套为辅。在此项制度落实之前,可将国有林场的生态公益林补贴标准提高到每年100元/亩,并以此为基数视物价水平的变化而调整,以解燃眉之急。

二是完善相关政策,国有林场林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包括人畜饮水、道路交通、电力通讯、危旧改房造等由国家统一规划和建设,造林绿化、森林经营等所需费用纳入国家基本建设预算。国家要支持国有林场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旅游、度假、康复、文化创意等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保障国有林场的合法权益,使国有森林资源不受侵犯。四是将国有林场承担的公安、卫生、学校等社会职能,纳入政府管理和经费保障范围,减轻林场负担。五是有关部门要研究国有林场自我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以及人事、劳动、分配制度等其他相关改革。建议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会同国家林业局尽快组织制定《国有林场条例》,将国有林场的改革和发展以立法的形式予以保障。

第五篇:浅谈国有林场改革

浅谈国有林场改革

——以进贤县北岭林场为例

周奇1周润根1吴海文1胡云助1刘良源2※

(1.江西进贤县林业局邮编3317002.江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邮编330038)

[摘要]国有林场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实施水源涵养林、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等缘由,商品林逐年下降,林场经济效益每况愈下,通过对进贤县北岭林场的调研、剖析,对目前全省实施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建议。

[关键词]进贤县;北岭;国有林场;改革

进贤县北岭林场位于进贤县的东北方向,距县城7km,是1966年创办的采育林场,有林地766.67hm2,其中生态公益林333.33hm2,杉木人工2代针叶林333.33hm2,湿地松53hm2,水田1.33hm2。有职工220名(其中退休100名),管理人员8名。

一、国有林场存在的问题

1、林场社会边缘化

现在的林场,农村不像农村,社区不像社区,国家的惠农政策、城市社区低保、养老保险、社会保险、新型合作医疗等国家优惠政策都享受不到,职工无田无地,生活得不到改善。长此下去,会影响林区社会的稳定。幸好,2010年该场分得47户棚户改造,2011年又分到40户,总户130户的棚户区改造有望3年内完成。

2、历史原因造成林场负债累累

建立国有林场的初衷,是保护森林,“造好一片林,留下一批人,管好一片林”。形象地概括了林杨是发挥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主力军的作用。林场经费本应纳入各级财政管理。可是林场定位是“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企业管理”。林场生产的木质产品还要照章纳税和向县市上交利润。以致许多林场疲于创收,无力扩大和保护森林资源,甚至靠砍伐林木维持生计,造成林场负债累累。

据统计,江西422个国有林场,309个亏损,累计负债13.67亿元,其中营造林贷款7.73亿元,占总债务的56.5%;拖欠职工工资1.75亿元,占总债务的12.8%;拖欠社保资金2.99亿元,占总债务的21.9%;办企业等债务1.2亿元,占总债务的8.8%。全省有3.28万下岗职工,占在职职工总人数的51%;80%以上的林场职工年收入不足2000元,普遍低于农民收入。政府民民而林场职工大多数是双职工,为了生计,只好外出打工,加上又无一技之长,只能从事搬运工、装卸工等累活、重活,一年下来寥寥无几,有时甚至到了入不敷出的年景。有的职工过世后,仍欠下大笔医疗费无法偿还,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进贤属鄱湖滨湖地带,酸性红壤是不太适合杉木的生长,更何况人工杉木的2作者简介:周奇,男(1981~)本科,林业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场经营管理和营林工作。

※通讯作者:刘良源,男,教授级高工,LLY6966347@163.com

代、3代萌芽更新林,越长越小。为了保证退休工人的工资,杉木采伐越来越小,只能供造纸、纤维板用材之用,除去采运开支,每吨纯利润仅为100元左右,即使如此,还是维持不下去。

3、基层领导认识不到位

国有林场有点像农垦企业,但又有不相似之处。本来在实行农垦企业改制时,林场应同时推进。但那时,林场还有木材砍伐,工资发得出来。为了一方稳定,领导不敢下这个决心。现在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过这个“门槛”,绕着走是走不过去的。如今,社会行业职业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何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公平”。所以,国有林场改革非改不行了。

二、国有林场改革的建议

1、成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明确地方党委是当地林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各级政府应成立国有林场体制改革领导班子。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常委、农工部长任办公室主任,林业局长任办公室第一副主任,其他农、水、财政、金融、保险、劳动、人事、广电、交通、通讯等相关部门一把手任副主任。组建“老、中、青”工作班子,请当地“四套班子”中,时任有威望的退休领导任工作小组长,组成老、中、青工作班子,深入细致开展林场改革工作。

2、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形成改革方案

林场改革方案要经过几上、几下,反复酝酿,修改。实施中不要赶时间、赶进度,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为原则,逐项推进,一定要让广大职工满意。

3、坚持原则与灵活运用政策

借鉴国家、省、市、县对农垦企业改制的政策,灵活运用。

4、林业周期长,是“三效益”相统一的行业。

国营林场应该实行县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实行收、支两条线。林场职工也应由政府采取转移支付办法解决“社保”和“医保”等民生问题。

5、因地制宜,加大对国有林场林业科技项目的投入。

国有林场必须依靠科技,改变粗放经营模式,转变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模式,把林业生产与科研紧密结合,促进林业高效发展。如进贤县北岭林场将原来低产的三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租赁给进贤县东海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园林景观花卉苗木培育,林场职工参与其中劳作,有了一份固定工资收入。

6、自力更生,置换身份,建设新林区

(1)国有林场职工也可以租赁方式经营本场山林,落实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发展林业生产,前提是确保国有森林资源不流失,稳定国有林区秩序,提升森林资源商品价位,让职工不但是生产者,还应是林业经济活动中的经营者,如安福县明月山林场分山到户,落实经营权,竹林由原来的150元/hm2提高到3000元/hm2,极大地刺激林业生产的发展。

(2)实行当年采伐山场活立木竞价销售,将林场以往自己承担的产、销、运、储等多个

中间环节全部由中标者自主管理和承担风险,杜绝木材销售中的“人情价”、“人情尺”。让业务员从繁琐的销售环节中分离出来,转移到森林资源的培育中去。正确处理好责、权、利关系,在广大职工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均山、均股、均利”。以政府为主导,招聘林场职工中坚分子和返乡农民工,组建林业经济专业合作社组织,如同农村招聘、公选村支书、村主任那样。如婺源县江湾镇晓庸村支书黄欣泉同志,就是先由镇党委书记谈话,懂得了“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的道理,并带领全村脱贫致富。他上任一年,就垫资70万元,捐资12万元,修通了15公里的林区公路。开展了生态旅游工程建设,村民拍手叫好。

(3)实行减员增效,合理分流林场职工,如组建“木竹检量技术服务所”和“森林资源调查评估所”中介服务机构。江西宜春明月山林场仅此一项就增收80余万元;成立森林旅游开发公司,招聘林场职工和返乡民工自主创业,如导游、摄影、农家乐、出租车、有机茶、木雕工艺品等服务行业。当地政府应加强领导,发扬“提着灯笼去办公”的苏区精神,全力支持,宣传鼓励。金融部门要通力协作,提供小额贷款,工商部门应及时核发营业执照。

7、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如电力、电信、道路、桥涵、溪流河坝、房屋等,林场经济本身就步履为艰,要林场自己出资维修,力不从心,建议当地政府统一运筹,林场职工投工投劳,共同修复。

8、林场返乡务工人员积极投入“一大四小”工程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林场职工外出务工人员,占职工总数的一半左右,当地政府、林场领导应组织他们积极投入到“一大四小”林业工程建设中来,承包、栽植、管护树苗。2011年,我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1%,林场职工大有用武之地,采育良种、培育壮苗、栽植造林、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营林工作,对林场职工来说,驾轻就熟,这样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何乐而不为。

结语:国有林场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林业发展系统工程,改革中除了林场主体外,还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从组织领导到宣传报导,到方案实施,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生态安全、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为宗旨,足踏实地,最终成果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达到创新林业发展新体系之目的。

2011年3月16日

下载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情况调查报告

    一、国有林场的基本情况我州国有林场于1957年在天柱县十里冲建立第一个国有林场后,到目前为止,全州现有国有林场18个,经营面积70.29万亩,有林地面积64.8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756.93......

    国有林场改革与探索

    国有林场改革与探索国有林场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扎兰屯市林业局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林业局地处大兴安岭东麓,是一个拥有万公顷林地,资源较丰富的国有次生林区。在国家实施天然林......

    国有林场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地区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调研报告 自治区重点公益林和国有林场管理总站:根据新公益林便函[2014]2号《关于组织开展国有林场改革发展调研活动的函》的要求,我局组织人员......

    周宁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情况汇报

    周宁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周宁设有腊洋和香洋两个国有林场(下称周宁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85225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59120亩。占经营总面积的69.4%,属于生态......

    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加快国有林场改革步伐,促进国有林场健康发展,现就深入推进我市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明确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与......

    国有林场在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

    [键入文字] 国有林场在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 【摘要】我国的基层林业单位是国有林场,主要经营内容是对生态公益林的维护,对我国的森林资源以及木材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

    国有林场改革典型材料

    国有林场改革典型材料互助县北山林场(2020年10月12日)天道酬勤,数十年来,北山林场几代林业人步履匆匆,精彩不断,生态保护和建设在改革探索中前进,在科技创新中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用自......

    国有林场改革情况汇报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武宁县国有林场改革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