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场改革典型材料
互助县北山林场
(2020年10月12日)
天道酬勤,数十年来,北山林场几代林业人步履匆匆,精彩不断,生态保护和建设在改革探索中前进,在科技创新中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忠诚和奉献,在青藏高原铸就了一道历久弥坚的绿色屏障,谱写了一曲播绿撒翠的雄壮乐章,践行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理念。
林场成立于1956年,是集营林、护林、育苗、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公益型林场。现有各类职工617人,其中正式职工88人,大学生志愿者3人,社会护林员184人,生态护林员253名,分散面积管护人员89人。经营总面积16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17.9万亩,森林覆盖率80.01%,是青海省分布相对集中、面积较大的天然次生林区,也是青海省最大的天保工程区,天保工程面积145.7万亩。
自2016年启动国有林场改革以来,我场紧紧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坚持改革的四项基本原则,严格按照《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青办发〔2016〕6号)和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互助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互政〔2017〕251号)精神,积极稳妥推进我场各项改革,通过改革初步实现了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体制全面创新的总体目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认真领会精神,明确工作目标
2016年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青办发〔2016〕5号),这是省委、省政府对国有林场改革的一项重大决定,是国有林场改革发展进入新时期的重要里程碑。我场党组高度重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学习和宣传,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学习和宣传作为改革前期的一个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由场主要领导亲自带头,紧密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扎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北山林区的实际情况和林场广大职工群众的实际需要,认真学习宣传《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在林区张贴宣传标语480张,发放政策解读材料3100份,把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以及《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原原本本传达到林场每个职工当中,及时让广大职工掌握文件精神,了解熟悉政策。通过学习宣传让职工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学习结束后,在全场职工中开展了“国有林场改革之我见”的征文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形成了改革的良好的氛围。在掀起学习宣传热潮的同时,林场先后指派场长、副场长、业务骨干到北京林业干部学院参加国有林场改革培训班3次,通过培训提高了认识、吃透了政策、掌握了方法,使林场的管理者真正成为了推进改革的中坚力量,确保了高质高效地完成改革的各项任务。
二、广泛征求意见,制定改革方案
国有林场改革事关林场的发展、林区的兴旺,涉及林场职工切身利益,必须稳步推进才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才能保证改革取得预期成效。为此,林场党组在学习宣传改革政策,形成改革良好社会氛围的同时,开展了深入的前期调研工作。由场长带队深入到2个营林区、8个天保站、24个护林站点、14个行政村以及林区2个乡镇进行广泛的调研,召开专题调研会16次,在全林区下发国有林场改革征求意见表120份。通过调研摸清了家底,分析梳理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了解了职工和林区群众的诉求。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青海省林业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国有林场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青人社厅〔2015〕424号)精神,围绕林场目前人才队伍建设、天然林保护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改革补助资金使用等,起草了《北山林场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初稿)。初稿形成后,将初稿下发到林场场属各单位再次征求意见,根据征求的意见,形成初步改革实施方案,公示后于2016年6月上报至县林业局。
三、落实政策措施,稳步推进改革
2016年7月至8月,场主要领导多次参加由县政府组织的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研讨会议,会上就我场改革的思路、林区职工群众的合理诉求、林场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天然林保护机制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改革补助资金使用的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将改革意愿向县委县政府作了陈述和汇报。在2017年9月15日发布的《互助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中,我场起草的改革方案基本被纳入全县国有林场改革的主要内容范围当中。
一是明确界定林场性质和人员编制。
根据互助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互助县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主要职工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我场被确定为公益一类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03名(2018年3月精简事业单位编制时调整为96名),科级领导职数4名(1正3副)。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为承担区域内天然林资源保护、森林培育、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公园管理和森林防火等工作。二是有效推进林场政事和事企分开。
我场自1991年起为县政府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业务归县林业局管理,资金实行报帐制。这种管理模式通过多年实践,符合我场实际,正科级和林场党组的设置便于和林区两乡镇协调关系,业务归县林业局管理便于接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本次国有林场改革继续稳定现有的录属关系。根据省财政厅、省林业厅下发的《青海省国有林场(苗圃)财务制度》,国有林场从事的经营活动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我场对2002年成立的北山种苗有限责任公司,于2018年6月进行了企业注销,林场下属的三个苗圃归生产技术科管理,苗圃经营性收入除生产成本外全部上缴县财政。对原划归种苗公司的固定资产进行了清理认定和核查,全部归入林场固定资产,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三是切实建立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天保管护制度。
2010年我场有正式职工134名,其中护林员84名,占林场职工总数的63%,护林员全部为财政供养的正式职工。因林区点多面广,分散到林区的41个护林站点,平均每个站点2人,每个站的平均管护面积3.55万亩,平均每个护林员管护面积1.775万亩,管护难度大,管护强度高,管护效果差。自2010年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实施后,我场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资金,逐步从林区群众中发展社会护林人员,每年签订一次聘用合同,实行以购买服务为主的管护机制。管护工资由2010年的800元,增加到2018年的2400元。到2018年12月共发展社会护林员184名。自启动国有林场改革以后,我场继续加强以购买服务为主的管护机制,依托国有林场改革发展补助资金、天然林保护新增管护资金,优先从林区贫困户中发展了266户贫困户担任林区生态护林员,占林区贫困户的68.5%,每年每户发放工资1.56万元,到2018年12月累积为贫困户发放管护费723.26万元,实现了一人从事生态护林工作,全家实现脱贫的目标。截止目前,林场有各类管护人员617名,其中正式职工88名。正式职工主要承担各天保站的管理工作,管理辖区内的各类管护人员。我场通过国有林场改革真正建立了以购买服务为主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天然林管护机制,管护人员结构由正式职工逐步向林区群众转变,林区群众的爱林护林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贫困户纳入生态管护行列,增加了贫困户收入,从林区“就地取材”的现象大大减少,林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安全得到进一步巩固。四是建立健全责任明确的森林资源监管机制。
根据改革方案要求,我场对林区内的森林资源按照林地性质、面积大小、监管事项、管护难度等进行了一次梳理,根据每个站点的位置和管护人员的数量,合理划分了责任区,在管护合同上明确管护面积、管护范围,要求每个护林员每天要按规定填写管护日志。八个天保站要求每周召开一次全体社会护林员参加的周例会,汇报每周的管护情况,站长对护林员日志进行调阅,对汇报的重大事项及时向营林区汇报。在日常工作监管上,实行主管场长一季度一督查、营林区主任一月一检查、天保站站长一周一大查的监管机制。林场在注重护林人员监管的同时,建立了职工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林场与场属各单位、各单位与职工逐层签订岗位目标责任制。真正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四、加强基础建设,提升队伍素质
根据方案要求,我场将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优先提升职工生活条件,先后对基层两个营林区、八个天保站和七个管护站点进行了原址重建或翻修;购置冰柜11台;办公桌椅345套。同时统筹各类基本建设投资,购置森林消防车1辆、森林消防摩托车2辆;建设森林“三防”智能管护系统一套、监控点11处;森林消防物资库3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车1辆,防治器械13套等。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500万元,用于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投资255.36万元,锅炉房及设备购置24.4万元,设施建设98.45万元,职工饮水管道建设89.79万元,其它投资32万元。通过国有林场改革职工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升,职工对改革的支持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在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的同时,我场继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根据《关于国有林场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场长多次与县人社局协调沟通林场岗位设置情况,科学设置林业技能岗位结构比例,高级职称由原来4名增加到7名,中级职称由原来的14名增加到26名,初级职称由原来24名增加到32名,改善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明确了职称考评的细则,建立了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2016年、2017年先后有12名大中专毕业生考入我场,为我场的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场将一如既往的以生态修复为核心,以天保工程为重点,以种苗建设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实现“森林管护规范化、站点建设标准化、资源管理法制化、森林经营科学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职工队伍知识化、民生改善优质化”,进一步保护好、经营好这片森林,确保继续实现森林资源“双增”目标,倾全场之力筑牢青山绿水生态屏障,穷全场之智赢得更加和谐的发展空间,一部更加辉煌灿烂的绿色华章将书写在明天的土乡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