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统计工作现状与改革思路
企业统计工作现状与改革思路
文/张 晔
一、前言
企业,是指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性经营活动,以盈利为目的,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是现代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统计,是指运用各种统计技术,包括指标体系设计和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技术,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经济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做出预测估计,提供企业决策层抉择的备选方案,同时履行统计法规,完成政府统计报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要求企业统计工作不能仅仅以满足政府宏观统计的需要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企业对市场信息的需要。因此,构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统计,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统计改革的重点。
二、我国企业统计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企业统计是统计信息的重要提供者之一。目前,企业统计大部分还是作为政府统计的基层单位的功能多一些,企业统计填报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下的各种统计报表,有些重点、大型企业还经常是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填报单位,企业统计任务多、负担重。但企业统计作为政府统计工作的延伸,造成企业统计机构及人员占的是企业的岗,拿的是企业的钱,干的是企业不需要的活,或主要不是企业的活,使企业统计与企业内外部环境极不适应,企业统计在企业陷入恶性循环。其具体表现主要有:
1、企业统计没有及时跟上企业改革的需要
在观念方面,企业统计受计划体制影响大,一般认为填好各种报表即完成了任务,没有进行深入分析的主动性,没有树立企业统计必须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思想观念,使企业统计陷入恶性循环。
2、统计指标脱离实际
统计指标体系方面,企业填报的指标主要满足宏观管理要求,不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而企业统计又没有按企业管理的需要设置指标,从而造成企业统计提供的统计信息管理者不需要。而管理这需要的,现有指标体系未能全面及时提供。
3、企业统计功能得不到发挥
企业统计没有发挥自己分析、咨询、预监测等功能,在企业内部企业统计与会计、业务核算工作特别是在反映功能上存在重复和交叉,会计、业务核算往往在其相应业务上更精、更透,分析的角度更有针对性,而企业统计分析的角度一般,甚至很粗浅,不能有所突破有所作为。
三、我国企业统计改革的思路
1、企业统计改革的定位
企业统计改革的定位问题所要解决的是为谁服务及服务实现形式的问题,是企业统计其他方面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政府统计表报是一项义务,而作为独立的经营单位,企业统计的主要服务对象应是企业本身而非政府的统计机构,完成统计报表仅是企业作为一个合法主体必须完成的法定义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己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所以企业统计的服务对象就应从过去的为国家政府和上级部门服务为主,转变为本企业服务为主的方向上来。而统计改革的定位自然就是实现企业统计“报表型”向“企业经营管理型”的转轨变型。
2、企业统计改革的实质
企业统计改革的实质是解决三个问题。从现阶段我国企业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以及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不难看出:如何得到更多信息;如何把众多信息组织起来;如何在最短时间把信息送到所需者手中,这三点是当前企业各级领导对信息或统计工作最大的需求,也是企业统计改革的实质性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以系统论为指导,建立以统计信息为
主体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为目标,使企业综合统计部门成为企业的信息管理中心,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信息库、参谋总部。而完成了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最终实现了企业统计的改革。
3、企业统计改革的目标
企业统计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适应两个转变。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党中央已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企业统计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适应这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在思想观念、工作内涵、运作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使企业统计工作极为宏观决策服务,也要为企业微观决策服务;既要体现集中性,又要有分散性,以适应多层次、多方面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县大柳塔镇神东煤炭分公司
第二篇:供水行业改革:现状分析与思路探讨
供水行业改革:现状分析与思路探讨
城市供水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又无可替代的基本物质条件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历来被各级政府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所重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城市供水设施。1998年以来,国家又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加大包括城市供水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一个个现代化的城市供水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使城市供水能力大幅度增长,设施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城市供水行业的政策标准不断完善,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管理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城市供水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保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城市供水作为一个公益性较强的行业,长期以来主要都是由政府投资和负责组织设施的建设,国有企业独家经营,形成了一个具有自然垄断性和自我封闭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城市供水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城市供水行业的垄断局面已经被打破,社会资本,包括国外资本开始进入城市供水领域,参与供水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城市供水行业已无可选择地面对整个国际市场。因此,进一步转变观念,打破垄断,引入市场机制,深化行业改革,无论从自身发展,还是从形势需要来说,都已经到了必须认真加以对待的时刻。
城市供水行业改革现状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以来,一些地方在政府管理体制及城市供水企业方面,都实行了一些改革,使供水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
城市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近几年来,涉及城市供水的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城市政府机构改革后带来的一些变化。省级政府的机构改革后,城市供水的管理工作主要还是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体制上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一些城市政府机构改革后,供水的管理体制也作了相应的改革,主要有两种形式:
———实行城市供排水一体化管理城市的供水、排水包括污水处理,长期以来虽然都是同属城市建设系统,设施的建设都是由政府投资或由政府筹措资金来组织进行的。但是,行业的性质却有所不同,在原来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供水属于第二产业,即生产加工业,而排水属于第三产业,即社会服务业。在城建系统内部,城市供水和燃气、供热、公共交通等都是属于公用事业,但这些行业包括经营城市供水的自来水公司在内都是企业,其生产经营和销售都是按企业来运作的。而城市排水却是事业单位,其设施的维护管理是由城市政府的财政预算安排的,主要是城市维护费来支出。因此,长期以来,大多数城市都是把两个行业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来进行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污水处理厂的不断建成投产,污水的再生利用也被提到重要议程,城市排水管理的任务开始从过去的单纯设施运行维护向生产经营方面转变,排水管理单位也开始从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过渡。从行业性质上来说,开始与供水趋于一致。同时,污水处理及污水资源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角度出发,进行城市供排水统一管理,对有些城市来说十分必要。因此,一些城市近年来将城市供水和排水统一由一个部门管理,进行城市供排水的统筹规划,全面加强管理,提高设施水平。
———实行城市水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一体化管理
近两年来,一些城市成立了水务局,把城市的水源、供水、排水包括污水处理、污水再生利用、城市节水等,统一由水务局进行管理,也有的城市水务局的职能中不包括排水、污水处理。实行这种改革的城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改革的基础和出发点也都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城市成立水务局,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后才作出的决定。但有些城市成立水务局却是缺乏认真的研究和分析,甚至是不顾当地实际盲目效仿,或者是在某些部门极力做工作的情况下成立起来的。这种模式从目前情况看,仅适用于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程度较高,基本没有农业问题,主要为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城市,如上海、深圳等。对于农村水利依然占很大比重的城市,不宜实行这种改革。
机构和体制的变化,关系到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一切有利于稳定和发展的改革就是成功的,否则就是不成功甚至是失败的。因此,城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一定要认真研究,慎重决策。对于城市水管理体制的改革,无论是成立水务局还是进行其他方式的改革,有一点是必须引起重视的,那就是城市的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污水再生利用、节约用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保护等,都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规划、房屋建筑、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单纯为了解决水的问题,忽视其在城市范围内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有机联
系,就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给城市建设造成不应有的影响和混乱。同时,水资源的管理与城市供水、排水包括污水处理、污水再生利用;与城市节水、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等,是完全不同的管理,不能将水资源的管理无限制地延伸到所有的水管理,这不仅不能强化水资源的管理和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反而会故此失彼。
城市供水企业改革近几年来,一些城市在供水企业改革方面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尝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国有独资的集团公司由原来的自来水公司改为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即国有独资公司。改革后的一些企业一般也都进行了清产核资,由政府成立的投资公司或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代表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负责管理和经营国有资产。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也按要求设了董事长、总经理、董事会等,初步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产权单一,机制没有完全创新,只在经营上减少了一些政府部门的干预,但还未能完全实现政企分开;取消了财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加强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但还不能使企业彻底改善经营,实现管理上水平。
———供排水一体化的水务集团公司将自来水公司与城市排水包括污水处理设施在内的运营单位合并,成立新的水务集团公司。有的城市只将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并入自来水公司,而排水管网设施的维护管理仍然由原来的排水管理单位负责。一些城市实行这种改革的目的,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及节约用水;二是适应给排水一体化管理的需要;三是以供水带动污水处理的发展。
———水厂的合资合作经营将自来水公司的单个水厂与外资合作经营或出售给其他企业经营,或者采取BOT方式确定建设和运营单位。这种做法主要是因为前几年国家在外商投资指导目录上,在城市管网方面禁止外资介入。因此这方面改革的例子比较多,为供水行业改革提供了一些经验,也有很深刻的教训。经验是引入了新的观念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职工的素质和管理水平。问题和教训主要有:一是前几年采取的固定回报和包销水量等做法,在新的水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及对城市需水量预测不够准确的情况下,给自来水公司带来整个经营上的亏损,同时对合资或独资企业来说,其所获得的利润也就不尽合理,甚至合同条款难以履行;二是不利于整个自来水企业的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自来水是一个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如果只将水厂部分拿走,就变成了一个残缺不全的企业,下一步的改革与改制将很难进行;三是不利于企业的优化调度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四是不利
于企业规模效益的形成和集约化的发展。
———将一个公司分成几个公司,划整为零全国仅上海一家采取了这种做法。把一个多年来又大又老的企业解体,重新组建四个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原来企业经营方面的一些问题,基本分清了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并很快取消了财政补贴。这种做法只有上海这样一个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自来水企业能这样做,其他城市无法效仿。———将资产以股权形式出让把城市供水企业经资产评估后,把国有资产以股权形式通过公开招标,部分出让给其他企业,重新组成一个新的股份制企业。新组建的企业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出让部分所得资金由政府统一安排,主要用于城市供排水设施的建设。在供水设施能力已饱和的情况下,这笔资金就可全部用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治理水污染。目前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的改革。这也是一种比较规范和应当提倡的改革方式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各地对供水企业的改革缺少科学民主的决策。企业改革主要是由城市政府决定方案,特别是与外商合资合作的项目,一般都是政府决策在前,企业没有多少参与的权力和空间。政府的决策正确,就有利于改革和发展,决策失误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方面教训也是很深刻的。
二是一些地方在改革的过程中,还没有很好地把政府部门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同企业的改革结合起来,单纯地强调企业必须改革改制,没有为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三是有些地方的改革只图形式上的变化,没有实质内容,更没有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上下功夫。
四是不从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单纯为了吸引外资,盘活资产,筹集资金。五是供水企业由于长期的自我封闭和垄断经营,缺少改革的内在动力等等。改革思路探讨
我们要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国企改革的政策和有关的法律法规,总结各方面的经验教训,结合城市供水行业的实际和特点,研究提出下一步改革的思路。应当明确的是,城市供水企业的改革,不是简单地推向市场和所谓私有化的问题,而主要是解决机制问题,同时,还要明确城市供水行业的公益性质和其必须保证社会效益第一位的前提。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由于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固有观念和管理模式的影响,使供水企业制度的创新和经营机制的转换,靠政府和企业本身很难实现,必须靠外力来推动,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首先要以城市供水价格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推动城市供水管理体制和供水企业的改革,同时把水价改革与供水企业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结合起来。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供水设施的建设和经营。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产权股份化和经营的市场化。同时要制定特许经营办法,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快职能转变,实现政企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供水企业的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应当把企业改革的重点放在产权制度的改革上,同时把产权制度的改革同市场机制的建立结合起来,使供水企业能够建立起明晰规范的产权关系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完成政府规定的经营和服务目标,保障供应,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第三、国有大中型城市供水企业应当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可以实行真正意义上政企分开的国有独资,也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中小企业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制形式,或者实行委托和租赁等特许经营方式。目前,无论是股份制还是股份合作制,国有资产应占一定的主导地位,特许经营需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在前,以保证城市供水的公益性及其公益目标的实现。
第四、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主要职能:一是制定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是制定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法规、标准,并监督实施;三是加强对价格和有关收费标准的制定和监督管理;四是引导和规范市场,组织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并加强监管;五是提供水质合格、水量稳定的水资源保障,以使供水企业安全运营,保证城市供水需求。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更为艰难,仅靠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解决国企改革中的许多问题的关键不在企业,而是在政府,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因此,加快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彻底实现政企分开,是供水行业改革的关键一步。城市供水企业改革复杂艰巨,涉及方方面面,我们既要看到压力和困难,又要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同时要统筹规划,从长计议,慎重行事,还要因地制宜,区别不同情况,尽可能减少改革的阻力,降低风险,排除不稳定因素,保证供水企业改革的平稳过渡和供水事业的健康发展。
远科供水专业顾问:许先生 *** 0731-82698768
第三篇:2015年市统计局统计工作主要思路
2015年市统计局统计工作主要思路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统计工作意义重大。2015年全市统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市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和全国、全省统计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三提六型”统计、提高统计“六性”(导向性、客观性、及时性、科学性、整体性、先进性)为目标,努力开创全市统计工作新局面,为杭州争先进位,实现高起点上的新发展提供坚实的统计支撑。
根据以上总体思路,2015年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制度创新,紧跟改革步伐。
面对杭州“三新”发展态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建立既符合通行惯例、又具有杭州特色的统计制度方法,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科学化水平,客观准确地反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改革成果,着力抓好以下五方面的统计改革:
1.完善电子商务统计制度。一是建立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和自营平台统计调查制度。全面反映在杭注册平台企业的数量、规模、结构和效益。二是建立电子商务规范化数据发布机制。进一步推进与阿里巴巴集团的常态化合作,有效解决杭州个性化数据需求并进一步完善XX市电子商务交易统计制度。三是探索研究跨境电子商务统计监测制度。紧紧围绕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XX市跨境电子商务统计监测制度》,并向国家统计局申请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统计监测试点工作。
2.推进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统计工作。完善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统计制度,建立数据测算平台,开展区县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统计培训,按季开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统计监测。做好与全省信息经济统计制度的衔接工作。
3.推进投资领域统计改革。2015年,投资统计新老制度将“双轨”运行,月度投资增长率仍然按老制度数据比较,按新制度产生的数据作为2016年投资统计数据的对比基数。我们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精神,精心组织协调,做好新老两套制度的投资数据评估。
4.开展创新发展与紧缺人才统计调查。抓好企业创新调查工作,完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办法。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开展紧缺人才专项调查,做好数据的审核评估和发布工作。根据国家级杭州自主创新示范区申报工作要求,探索研究相关统计调查制度。
5.强化集聚区(开发区、园区、主体功能区)统计工作。加强省级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机构,加强统计力量。建立园区(主体功能区)统计监测制度,构建产业园区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监测。做好开发区(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统计工作。建立健全现代高效农业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统计调查制度,反映现代高效农业和产业集聚情况。此外,要结合杭州实际,继续推进其他各项统计改革。积极做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指标体系的监测评估工作;改革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制度,将原有的行业法统计改革为企业法统计;进一步完善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做好发布调查失业率数据的准备工作;实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月度调查,积极研究服务业生产指数、服务业效益指数的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统计制度;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与监测。
(二)强化统计监测,适应发展新常态。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目标任务,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在更真实反映速度变化、更全面揭示结构优化、更有效监测动力转换、更客观反映压力风险上狠下功夫,不断提升统计服务水平。1.围绕“三转一争”大对标,服务争先进位。积极开展调研,收集相关城市经济社会民生发展指标,主动开展对比分析,找准我市与“标兵”、“追兵”城市优势和劣势,为杭州保位争位,争先进位,提高城市竞争力、提升区域发展优势出谋划策。
2.围绕服务经济发展,加强常规统计监测。深入开展月度、季度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工作,不断提高统计监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对省政府考核排序指标的动态监测。深化美丽杭州、信息经济(智慧经济)、一基地四中心、转型升级、政绩考核、亩产效益、集聚区、中心镇等监测评价工作,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市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质量效益、资源环境、科技创新和民生改善状况。3.围绕目标定位,强化监测预警。加强对“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全市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的监测工作,查找差距,明确努力方向。认真抓好《“十三五”潜在经济增长率预测》等重点课题,为制订“十三五”规划在目标确定和指标体系上提供参考。
4.围绕大数据运用,扩大统计产品开发。强化大数据、云计算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努力拓展信息来源,通过调查研究、行政记录和高频数据来增强分析的敏锐性和准确性。继续做好《统计快报》、《领导手册》、《统计月报》、《都市圈主要经济指标》等统计产品,充分发挥统计成果的社会效益。
5.围绕转变服务方式,打造现代服务型统计。进一步整合网络、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宣传和服务平台。开发《统计快报》等统计产品手机版服务系统。运用各类媒体做好统计指标和数据的解读、数据采集渠道和统计制度方法的宣传工作,注重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社会层面要侧重释疑和宣传;对部门层面要侧重政策制度解读;对领导层面要侧重预警和服务等。
6.围绕重点产业,加强发展进程监测。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培育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制造等七大产业和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部署,完善相关统计监测制度,强化发展进程监测。认真核对XX市大企业大集团名录,完善统计指标设置,加强统计跟踪监测。
7.围绕社会治理,深化社情民意调查。围绕市直机关满意度、社会管理创新、法治杭州、美丽杭州、平安杭州、机关效能建设、政府为民办实事等主题,努力打造社情民意调查“金名片”,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搭建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
(三)强化统计业务,提高数据质量。
牢固树立统计业务是立局之本、统计数据质量是生命线的理念,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进一步强化统计业务。
1.进一步强化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充分利用第三次经济普查的成果,全面更新和维护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提高与市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频率,抓齐抓全基本单位,抓实抓准基本信息。做好月(年)度“一套表”调查单位审核认定和“个转企”企业入库工作。
2.努力提高国民经济核算水平。做好经济普查(2013年)gdp数据调整及历史数据的衔接工作。密切关注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制度改革,进一步改进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研究制定新的《季度地区gdp核算方案》。做好全市及区、县(市)gdp测算工作,严格执行基础数据的分析评估制度,把好基础数据质量关。健全和加强规上工业增加值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3.强化消费品市场统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消费品市场运行态势的监测,探索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统计方法创新,提出适应现代流通业发展的贸易统计制度改革建议。
4.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加大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切实掌握投资项目开工建设情况,确保项目及时入库。严格执行新入库项目审批制度。规范全市建设领域统计台账,落实“一项目一档案”制度,确保基层数出有据。
5.做好能源统计工作。认真做好能源供应端统计报表。密切关注企业节能降耗态势,深入调研,做好预警。加快研究和探索温室气体排放、碳排放、循环经济统计制度方法。
6.全力做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部署,2015年将在全市开展1%人口抽样调查。要周密制定调查计划,认真组织调查实施,确保调查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7.大力抓好民生统计。抓好粮食生产统计监测调查,增加县级粮食功能区调查。继续加强中心镇统计监测工作。围绕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认真做好扶贫统计监测调查工作,及时监测扶贫工作成效。同时要认真做好企业用工、失业率、人才资源等统计工作。
(四)强化统计管理,落实依法治统。
深入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依法治国要求,以法治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增强依法统计意识,强化部门统计管理和协作,夯实统计基础建设,不断改善统计环境,不断提高统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强化部门统计管理。深化部门协作,充分发挥XX市统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修订完善《XX市部门统计报表制度》,做好数据报送和加载工作,实现全市经济社会信息共享。根据部门统计工作综合考评考核要求,落实“五有”目标,实现“五个一”管理模式。2.丰富和完善统计数据库。加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的管理,做好更新维护工作,整合月度、、社会、评价、区域等数据,充实数据量。丰富查询手段,完善功能模块,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公众需求。
3.夯实统计基础。抓好乡镇(街道)省级示范点建设。不断深化村(社区)统计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统计诚信单位创建活动,并将XX市统计诚信单位纳入“信用杭州”平台征信系统。扎实、有序推进企业统计电子台账的应用和实施。
4.严格统计执法检查。围绕落实依法治统和“把握重点、稳步推进、积极配合、公正执法”的总体思路,加强统计执法检查。进一步深化统计稽查和统计巡查,加大统计违法案件曝光力度,增强企业独立真实上报数据的自觉性。
5.强化统计普法宣传。积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不断创新普法宣传形式,努力营造法治统计的良好氛围。全面落实即将出台的《统计法实施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做好统计“六五”普法教育验收工作,积极争创全国统计“六五”普法先进单位。探索网上统计普法新形式,建立统计普法宣传教育网上学习的平台。
6.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四大工程”,按照国家统计局要求,争取在2015年底前实现三个“全部”,即所有由调查对象填报的调查全部通过互联网直接向数据中心报送,所有现场调查全部由调查员手持电子终端现场采集数据并通过网络直报数据中心,所有统计业务全部在统一软件平台处理数据。探索面向党政领导、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介的分层服务电子网络体系。加快改版“杭州统计调查信息网”。不断完善杭州统计办公自动化系统。优化统计从业人员网上继续教育平台。
(五)强化队伍建设,落实从严治党。
坚持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两手抓,以作风建设为保障,从严治党,努力创建一支廉洁高效的统计干部队伍。
1.认真开展“三转一争”专题活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以落实“六大专项行动”为抓手,确保“三转一争”专题活动取得实效。同时,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和重点工作目标任务,深入查找自身差距和存在问题,采取切实措施,迎头赶上。
2.深化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建立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定期学法制度,完善干部学习学分制考核,把学习绩效与干部考核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干部参加各类理论研讨、进修和业务培训,提高机关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3.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结合办公场所调整,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提高干部的执行力、凝聚力和担当力。有序推进公务员“日志式”管理和平时考核,改进机关作风,提振干部精气神。
4.强化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市委组织部《市直部门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操作办法》,完善选人用人机制,适时开展局机关中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认真做好干部交流轮岗和上挂下派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
5.加强党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从严治党和加强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和规定,强化领导班子和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两个责任”。强化正风肃纪工作,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健全党支部工作制度,全面推行党员固定活动日制度。新的一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力推进统计改革,全力做好统计服务,大力加强统计管理,努力为杭州更好地在全省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继续走在全国重要城市前列提供坚实的统计支撑。
一、指导思想
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抓手,以落实教育“9+3”计划为载体,促进高中教育持续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办学水平,抓规范、求精细、显特色、增内涵,进一步提高全市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底,小学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95%以上,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6%以内,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8%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教育“9+3”计划圆满收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省检及国家复评认定。
三、主要工作
(一)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以新业绩迎接省检及国家复评认定
1.落实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坚持“控辍保学”“双线”目标责任制、“七长”负责制和三项制度,严格执行《XX市“控辍保学”预警机制》(修订),规范转插生、新生入学管理,充分发挥和运用全国学籍系统监测学生入学就读、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学籍变动、辍学功能,确保小学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95%以上,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6%以内,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8%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以上。
2.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把“双创一巩固”纳入学校常规管理,每学期应以班为单位开设环境教育课程6课时以上,做到课时、教材、教师、教案、作业、测评六个落实,同时在课内外和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与环境教育有关的主题教育,增强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不断推进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通知》(黔教办基〔2015〕18号)精神,探索引进慕课(mooc),深入开展课改实验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启动建设探究实验室,全面构建高效课堂,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为突破口,不断完善目标引领和评估考核机制,基本消除全市中小学校管理不规范、校园不整洁、工作不细致等现象,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建设美丽校园,使中小学校容校貌有较大改观,初步形成一校一特。3月前完成省第三届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的推评申报工作。
5.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推广活动。创建“四在学校·幸福校园”示范校5所,组织召开“四在学校·幸福校园”现场观摩会暨经验交流会。新建10所阳光儿童幸福之家,落实留守儿童“三优先”政策,实现留守儿童“应入尽入”。落实全面薄改配套资金新建九仓中学、城南小学、三合一小、大坝小学、学孔小学5个学校少年宫。创建“减负增效提质”示范校2所、“三生四爱五心五好”示范校2所。
6.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以办学理念、规范管理、德育教育、体育艺术、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为突破口,结合自身实际,引导中小学按照“一校一特”的发展思路,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二)统筹兼顾,治理并重,整体提高中小学办学水平
1.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推动学校管理向精细化迈进。巩固提升“小升初”试点成果,实施义务教育阶段阳光招生,切实解决择校热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提高流动儿童就读公办学校比例。指导三百梯学校做好开班工作,配合市政法委加强“育新工程”管理。以2015年“基础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年”为载体,建立和完善“三导”工作机制,深入开展课程计划、作息时间、教辅资料、有偿家教、分快慢班等督查工作,促进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推进学校管理法制化进程。2.以仁怀一中升类成功、酒都高中升类复评为契机,引导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整顿高中招生秩序,加强高中学籍管理,严格控制高中学校学生借读。完成普通高中招生5300人。
3.组织召开XX市职业教育工作会,以申报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实训设施设备,建立汽修专业实训室、酒店管理实训室,推进白酒酿造专业实训楼项目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推进名酒园区分校实训室建设,拓宽招生渠道和方向,完成中职招生5000人。继续抓好中职“控流提质”工作,力争中职学生流失率控制在10%以内。优化招生专业结构,促进各专业招生数量与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相适应。加强学生学籍管理,完善中职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提升学籍管理规范化水平,保证学生信息的全面准确。
4.认真落实《XX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指导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好初中三年教育,建立市特殊教育学校与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培训的有效衔接机制,努力将市特殊教育学校打造XX县级一流、省内知名、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提升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三残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85%以上。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1.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巩固和提高道德讲堂和积德榜建设成果。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推动我市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评优选先工作。深化校外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制度,建立千名教师访万家常态机制,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开放周、讲座等多种形式,拓宽家校联系渠道,形成教育合力。强化学生养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实施绿色评价,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举办中小学班主任培训。2.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学校体育工作报告制度,创建5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开展小学、初中、高中三级足球联赛。实施中小学体育赛事改革,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探索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从2015年起,全市各中小学全面开展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3.超前谋划,精心准备,举办XX市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承办好XX市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探索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强化示范性普通高中管乐团建设,抓出特色,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协助筹建市职业学校管乐团。
4.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学校食品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托幼园所保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推进健康卫生教育活动规范开展。强化小学一年级新生和幼儿园的查验接种和补种工作,确保儿童身心健康。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规范我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做好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的管理工作。
5.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印发〈XX市中小学开展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宣传教育系列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仁教基〔2014〕64号)精神,以3.22世界水日为载体,开展好“节能减排”和节水型学校创建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环保知识宣传及环保习惯养成教育。巩固“绿色学校”创建成果,推进校园绿化、美化工程。建立中小学环境教育网络,扎实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进一步增强文明环保意识,培养文明环保习惯。
6.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开齐开足中小学科学课。以创建科技示范校为载体,以开展科技大篷车进校园活动为抓手,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阵地和设施建设,加强中小学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拓宽途径,广泛组织和参与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
7.落实《小学、初中国防教育纲要(修订稿)》,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国防教育工作。认真开展高一新生的军事训练工作。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好拥军优属活动。
8.深化青少年活动中心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在中小学德育、体育、艺术教育和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指导作用。9.制定实施基本普及15年教育规划,启动教育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新一轮文化户口普查工作,高质量完成其他常规工作和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2015年主要工作思路如下: 1.深化“开门办学”内涵
继续推进“家委会”建设,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年底,按照《XX市XX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管理检查细则》,对各学校家委会工作进行检查评分,进行通报。
2.促进教育优质均衡
加强对“新优质学校”建设的指导。开展“新优质学校”建设专项督导,进行阶段评估验收。加快相对边远学校建设,鼓励优秀校长、教师到边远学校工作。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继续选派公办学校管理骨干到民办学校任职。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区、校梯级名师制度,探索建立名师工作任务和工作质量标准。推进教师岗位聘任和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推进奖励性绩效工资改革,向一线教师适当倾斜。加强教师劳动纪律管理,探索教师出口机制。4.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分学段设立德育工作目标,形成目标梯次。拓展德育途径。上好品德、主题班队会和社会实践课。以通识课程为突破口充实德育校本课程。规范团队建设。落实团队工作常规,坚持完善鼓号队工作,开展团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探索“网络育德”的新方式。强化养成教育。小学一年级起每年要重点培养一两项具体的文明习惯,如不闯红灯,不乱扔垃圾等,5.推进课程改革
鼓励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效率。开设通识课程。传授传统艺术、琴棋书画、应急知识和生活技能。确保学生体育课和课外运动时间,不得挤占。关注学生健康,重点关注学生近视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做到“一校一特色,一生一体艺”。6.丰富学生社团活动
加强社团活动的规范性、实效性,实现社团活动课程化。社团活动经费列入学校预算,保障社团活动正常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参与率达到100%。
7.推进教育信息化
做好全区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完善信息“管网通道”,建立全区云端教育数据资源库。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运用能力。
8.完善招生服务方式
与区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让家长享受“一站式”入学办证服务。探索建立全区适龄儿童就读入学信息系统和学位预测预警系统,科学、合理划分学区。争取在学位最紧张的片区新建学校,协调已列入改扩建计划的7所学校加快进度,增加学位供给。9.做好教育督导工作
坚持“专兼结合”,加强督学队伍建设。完善督学分片巡视制度。加强片区巡视小组随访督导。推进责任督学挂牌上岗。年底前,完成全区学校和幼儿园的责任督学挂牌上岗工作。筹备召开办学水平评估整改试点经验交流会,推广成功经验。10.拓展廉政建设途径
向10所试点学校派驻纪检组。组建巡视组,不定期进行巡视。建立区、局、校三级网络办公渠道和平台,提高监督效能。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
第四篇: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路
张黎阳: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路
重要主体之一的事业单位具有着重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职能,如何更好地完成社会职能是其改革转型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人事管理制度对于人才相对集中的事业单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有必要深入分析当代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内部制度运行和外部制度支持两个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事业单位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主力之一,在科教文卫各个领域都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所以完善事业单位体制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事业单位聚集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优质的人事管理制度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对推动全社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相关概念的界定
关于事业单位概念的界定是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最早的界定来自于1963年7月《国务院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规定》,该规定认为:“凡是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内开支的单位均为事业编制。”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定义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依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解释,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依法设立,二是从事公益服务,三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四是社会组织。
事业单位与企业组织和政府组织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提供的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时组织的自愿性,事业单位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自愿性介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之间,政府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依靠的是强制力而无关乎自愿或者不自愿,而企业则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的自愿性最强。
人事管理制度,即通常所称的人事制度,是指对人事进行管理的规则或制度。具体而言,对人事制度概念大致可以作如下界定,即在组织人事管理活动领域,围绕如何协调人事关系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人事管理体制和具体的规章制度两个方面。人事制度同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人事管理制度设立主体的不同,广义的人事制度设立主体包括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等所有组织,而狭义的人事制度主体仅指公共部门。
(二)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首先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人事管理阶段,第二阶段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人事管理阶段。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由于其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干部人事制度范畴,此阶段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与机关人事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在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上都受到机关人事管理的深刻影响。主要特点表现为:人事管理活动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人事管理缺乏科学分类,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以及单位内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被统称为国家干部。这一阶段,在行政事业一体化的事业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的目标、经费、岗位设臵等都由行政主管部门掌控,事业单位缺乏用人自主权。事业单位受到传统人事管理制度的种种制约,致使其实现的社会职能与社会发展对其应当承担的职能要求之间产生较大差距,促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向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转变。
第二阶段,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阶段。随着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实施以及党的十三大后企业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公务员的人事管理以及企业干部的人事管理逐渐从传统干部人事制度框架中分离出来,至此相对独立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得以初步形成。相对独立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形成后,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即进入到初步探索阶段。在初步探索阶段采取的改革措施包括实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和推行职员制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也进入了全面启动阶段,即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特别是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各项改革的深入,在前一阶段人事制度改革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国家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以岗位设臵管理作为突破口,并将其作为事业单位人事分类管理框架构建的基础,进一步提高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效能和科学化水平。
二、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现状分析
(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成果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针对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大一统机制运作下造成的种种问题,改革后的人事管理制度通过采取业余兼职、人才交流、人员自主择业等措施,改变了传统的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升迁刚性和人员“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式的保障体制,形成了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并且逐步建立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相关政策法规。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为了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政策规定。目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主干环节中的政策规定主要包括:《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2005年)、《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试行办法》(2006年)、《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2006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1995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2006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2009年)等。
在取得一定改革成绩的同时,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须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因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组织发展的重要前提,现代组织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演变为组织中人的竞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各项制度则是组织的基础性制度。尤其是对事业单位这样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密集的组织而言,人事制度的供给更是构成了其组织变革与机制创新的重要源泉。
(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就要找到改革的突破口,而发现人事管理制度现存的问题并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正是改革的突破点所在。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是人事制度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各项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甚至倒退,例如在实行“岗位管理”制度时,由于对于岗位设臵认识不到位,在岗位分析过程中缺少科学依据,造成了“岗位管理”在实际操作中恢复到了以“实际身份”进行管理的状态。在“编制管理”过程中,出现了编制总量增长幅度和公共服务发展的规模不匹配、编制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大量编外人员基本权益得不到保证等问题。以绩效工资为代表的绩效管理实施举步维艰,没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功能。
二是事业单位人事法规体系不健全。公共人事管理的法制化是整个国家法制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人事管理立法进程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行政机关有《公务员法》,企业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唯独事业单位没有一套整体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阻碍了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向前推进。究其原因是由于政府制度供给不足,因为我国仍然处于“强政府——弱社会”的阶段,依靠国家政策支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现阶段的优先选择。
三是国家对于事业单位性质定位不够清晰。由于事业单位性质定位不清晰,造成了事业单位功能划分也不够清晰细致。组织性质定位的模糊造成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设臵困难,特别是人事管理部门的权责不能够得到明确的界定,人事管理部门缺乏独立性,对于各类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不能给予明确的规定和详细的操作细则,分类管理就不能很好地推行。
四是国家对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变迁进程中的推动力不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若干配套环节,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法律法规建设等领域,也都普遍存在政府推动力不足的问题。总之,政府在人事制度创新过程中的缺位显然削弱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利于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整体推进。
三、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思路
(一)强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活动的自主权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聘用制与岗位管理。聘用制保证制度的公平性。保证“新人”和“老人”具有同等的待遇,特别是要充分调动“新人”在工作中的积极性,通过培训、竞争上岗等方式为新人创造充分的机会发挥才能,尽快摆脱传统遗留下来的以身份来定待遇的管理方式。
其次,下放岗位管理权限,实施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合理的岗位管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对事业单位不同岗位类型工作人员采取差异性的人事管理方式。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安排应由所差异。对于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应当借鉴公务员人事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对于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重点是能够借鉴社会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方式,构建能够充分发挥组织能动性的管理方式,完善和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适度借鉴和导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建立充满活力的人事制度。对于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应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甚至可以基本实行企业化管理,参照现代企业机制进行运作,采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模式,以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运行规则。
(二)淡化编制管理,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特别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完善,更应当淡化编制管理而转向对经费的管理,结合聘用制度的推行,将更多的资金投向能够提高工作效果的方面,要在事业单位目标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设臵事业单位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的考核指标,对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高的单位予以奖励,即适当追加工资总量,财对政性资金使用效益低的单位,要予以制约,核减其工资总量。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方法,特别是要以提高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为目标,建立战略薪酬体系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以及绩效管理体系。
(三)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立法工作
一方面应当建立起系统的约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法律体系,保证人事管理工作的法治化;另一方面,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制定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操作细则,使得法律制度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较于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制度,但是由于各种制度法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事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很多问题。人事管理制度的完善对我国事业单位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在当今“以人为本”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下,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就更加不同以往。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来源:《中外企业家》2011年7期
第五篇:乡镇统计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
乡镇统计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2-24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文/尚春华
[导读]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建设,提高统计工作特别是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水平已刻不容缓。
摘要: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建设,提高统计工作特别是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水平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乡镇统计工作 调查
0 引言
统计工作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级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乡镇统计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人建功立业之基,是统计事业兴旺发达之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实现“内创和谐,外树信誉,优质服务”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的统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统计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统计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统计事业不断健康有序发展。但相对来说,基层统计工作建设还比较薄弱,与统计工作的客观要求相差甚远。乡、镇统计工作现状
1.1 统计网络不健全,业务经费无保障 由于《统计法》只规定乡镇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员,乡镇机构改革时,不仅撤掉了原有的统计站,而且没有设立专门的统计岗位。统计人员不专一,有的乡镇统计工作由乡镇办公室文书、经管站干部等兼职。统计管理不归口,从分管领导来看,出现了管人的不管业务,管业务的不管人的矛盾;从统计工作归口管理看,未进行详细区分,乡镇政府一个统计往往兼搞农业、工业等多个专业。由于统计机构不健全,绝大多数乡镇财政紧张,造成了统计工作办公条件普遍较差,业务经费无保障,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乡镇统计人员办公设备简陋。由于经费无法保障,大多数乡镇一年难以召开一次,乡镇统计工作会议,对于上级会议精神和工作任务,只能分级贯彻安排,导致会议精神传达不及时、不准确。致使统计工作不能及时完成,统计数据不能准确上报。
1.2 统计队伍不稳定、人员不专业 由于乡镇统计人员归乡镇政府管理。工资由乡镇政府发放,办公费用由乡镇政府出,而且关于乡镇统计人员的管理问题,有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规定,县级统计部门大多权力有限,无力干预乡镇政府调配统计人员,因而乡镇政府随意更换统计人员,随意安排人员从事统计工作,统计人员一年一换、一年几换,导致乡镇统计人员不稳定、素质不高、兼职过多,统计只当副业干,迟报、错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
1.3 统计资料不完整。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乡镇由于统计人员更换过于频繁,统计员之间交接手续不完整,致使统计资料丢失、损坏,统计资料断档现象较为严重。同时,一些乡镇统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按上级统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设置统计台帐,对统计资料的归档不够规范。
1.4 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滞后,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县乡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要求统计工作做相应的变化,而多年来,农村统计制度一成不变,农业是一个受自然影响大的行业,因自然灾害和农民生产趋向而改种、弃种的现象时
有发生,而报表却不变。如春夏播种面积和全年播种面积调查表,上半年报的数字,下半年不得做任何改动,而实际的情况有时却有很大的出入。这既不能反映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进度,更凸现出统计制度和统计报表呆板,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5 统计数据处理手段落后,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 在一定程度上,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汇总整理,而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基层统计人员少,而各种统计调查过多,个人承担的工作过重,无暇开展统计服务;另一方面,部分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2 解决乡镇统计工作问题的对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指出:“要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切实加强和搞好基层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源头的真实可靠,成了当前各级统计部门的一项主要任务。加强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2.1 明确责任,加强管理。根据情况,乡镇可成立联合型综合统计机构,设置专职统计员1至2名,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任命,明确身份为乡镇行政编制,条件成熟的可以享受副科级干部待遇。承担乡镇农村统计工作,并负责收集乡镇各站(所)的全部统计资料及运行情况,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统一编制的统计报表进行归集、汇总、分析,将月度统计报表资料和相关分析材料于次月5日前提供给乡(镇)有关领导,经乡(镇)领导审核同意后,同时报送县统计局和县直有关部门,充分保证乡镇统计网络的稳定性,确保统计报表渠道畅通。
2.2 稳定队伍,上下联动。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指导和监督作用,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乡镇政府要重视统计工作,把统计工作当作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统计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促进统计人才不断创新,要使统计人员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自身价值不断得到实现。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在工作环境、办公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统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严格执行《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基层统计人员变动必须征得统计管理部门的同意,统计员必须持证上岗,统计员不得随意变动。
2.3 健全制度,严格考核。制定和完善《乡镇统计工作目标考核制度》、《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报表报送、审核、评估制度》、《统计数据责任追究制度》等,用这些制度来规范乡镇统计工作,管理约束统计人员,逐步使乡镇统计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可靠。
2.4 加强乡镇统计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基层统计电算化。首先要加强硬件建设。要为各乡镇统计站解决办公用房、办公桌椅、资料柜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并配备专用微机,解决统计手段落后的问题,逐步实现县、乡统计信息微机联网,推进乡镇统计信息化建设。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对统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从统计报表指标复杂化,还是从报表的趋势上看,统计工作网络化、信息化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所有乡镇都要配备电脑设备,统计人员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快速提高统计工作的服务水平。其次是加强软件建设。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才进入统计队伍,并不断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2.5 强化服务,突出精品。一是加强对乡镇统计历史资料的整理开发工作,对其
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利用,把握其综合性和趋势性;二是强化统计分析的编写,乡镇统计人员要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优势,撰写出有一定份量的统计分析文章,为乡镇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三是加快统计数据对乡镇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提供速度,在统计数据上报县级统计部门审核和评估通过后,要及时反馈给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切实体现统计数字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快捷性。
乡镇统计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作者:郴州市统计局高湘平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731更新时间:2007-10-17
保护视力色:【字体:大 小】热★★★
统计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国家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的信息、咨询和决策服务作用日益凸现,越来越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统计工作难度加大,困难增多,尤其是乡镇统计基础薄弱、统计队伍不稳、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亟待加强。根据调查情况,现对全市乡镇统计工作现状、问题及采取的对策建议分析如下:
一、乡镇统计工作现状
乡镇统计是政府综合统计的重要基础,乡镇经济在全市总体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扎实推进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对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统计有序进行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乡镇统计工作现状令人堪忧。
1、乡镇统计机构设置情况
2001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我市多数县(市、区)都没有设置乡镇统计职能机构,没有明确统计编制。尽管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做了大量的争取工作,但收效甚微。因为无编、无岗,乡镇统计工作只好并入其他办公室。有党政办加挂统计站牌子的,有经管站或企业办加挂统计站牌子的,等等。据调查,2007年6月底止,全市经过县级编制部门批准认可的乡镇统计站只有39个,占乡镇总数的15.6%。
2、乡镇统计人员配置情况
全市现有250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共配置专职或兼职综合统计员265人,其中专职118人,占44.5%。由于机构和人员编制没有落实,多数乡镇统计站普遍只配有一名兼职统计人员。这些兼职统计人员工作非常辛苦,除完成日常统计工作任务外,还要兼管乡镇其他工作,有的还要担负驻村组和联系招商引资项目的任务。若遇计划生育、综治治安、防汛抗旱等中心工作,乡镇干部更是全力以赴。因此,乡镇统计人员负担过重,统计工作时间难以保证。
3、乡镇统计管理体制情况
我市对乡镇统计员实行的是双重管理方式,行政上受乡镇人民政府领导,统计业务上受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由于统计员的人事管理权、工资在乡镇,因而乡镇可以随意抽调统计人员从事统计以外的工作,统计人员变动极为频繁。据调查,能连续
从事统计工作两年时间的很少,一年一换、一年几换的问题突出。此外,乡镇统计员的编制比较混乱,严重影响了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我市乡镇统计员中,行政编制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占59.2%;事业占编21.5%;自收自支和其他编制的占19.3%。
4、乡镇统计基础建设情况
目前,乡(镇)统计工作所需要的硬件环境比较差,多数乡镇统计站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办公条件简陋、陈旧,统计手段相当落后。现乡镇统计专用微机很少,一般是与乡镇办公室、计生办、综治办等共同使用。加上乡(镇)统计人员的素质偏低,懂电脑操作的人不多,因而大部分乡镇仍使用计算器、算盘等原始的计算工具,进行村组和企业各种统计报表数据的汇总和计算,统计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极低,严重影响了统计源头数据质量的提高。
二、乡镇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乡镇统计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统计人员不堪重负。近年来,涉及到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统计报表有增无减,统计专业分类越来越细,少说也有二、三十多种报表,加上各种名目繁多的统计调查项目,以及周期性普查任务,使乡镇统计员应接不暇,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是各级对统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乡镇统计已由单纯的农村统计发展成为涵盖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这对乡镇统计工作和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统计力量不足与经济发展的更高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矛盾越来越突出。
2、乡镇统计队伍不稳,制约统计业务素质的提高。一方面,统计任务与日俱增,工资待遇长期偏低,导致乡镇统计人员身心疲惫,厌烦情绪趋重;另一方面,乡镇统计机构的特殊性无法保证统计队伍的基本稳定,乡镇统计人员一年一变甚至一年几变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给统计部门的业务培训工作带来困难,培训的频率远赶不上乡镇更换统计人员的次数,严重影响了统计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3、统计方法制度滞后,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现实统计工作中,受调查经费等条件的限制,法律规定的统计方法制度就难以落实到位。以农业生产统计为例,多年来沿用的是直上而下布置、直下而上报送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虽根据需要也开展主要产品产量的抽样调查,但统计年报数据仍以村级上报的全面统计数据为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活动分散到千家万户,对农作物种植面积及产品产量进行全面统计调查,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根本无法搞准核实。
4、统计经费严重不足,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渠道有限,乡镇财政普遍偏紧,对统计工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据了解,我市多数乡镇是按照“据实报账”的原则解决统计经费。经济条件稍好的乡镇,基本能保障统计的开支需要。条件较差的乡镇,连正常的开支都报不了帐。有部分乡镇的统计人员常常是自己掏钱垫付开支,到年底还揣有一大把发票无法报销,有的甚至拖上几年才报账。村级经费情况就更加糟糕,大部分统计工作都是靠行政手段压制或凭村级统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来完成,基层抵触情绪较大。
三、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的建议
1、建立健全统计职能机构。要以法律形式具体明确乡镇统计机构的合法地位,建立健全具有行政管理效能的乡镇统计机构,并将村级统计正式纳入统计法律体系的框架之内,进行全方位的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目前,从网上了解到,吉林、北京、新疆、辽宁等省、市正在进行统计改革试点,实行统计垂直管理。这是统计发展的一种趋势,对稳定统计队伍,强化统计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统计水平是十分有利的。
实行统计垂直管理,首先是要解决编制问题。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开口子增编。由省政府协调,省统计局争取,与省人事厅、省编办等有关部门共同签发文件,全省统一增加乡镇统计人员编制,或由省里给政策,由各县(市、区)政府各自解决增加乡镇统计人员编制的问题。二是从有关部门调编。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现,乡镇原有部门的职能在弱化,如财税所在取消农业税后,财税所的编制有些过剩,人员过多。统计系统可向省编办建议,将财税所的编制切一块给统计站,这样既不增加乡镇编制,又较好地解决了统计人员的编制问题.2、改善乡镇统计工作条件。一是将乡、村两级统计经费分别列入县级财政部门的常年预算,或直接列入中央、省级预算,然后逐级拨付;二是千方百计解决好统计人员的经济待遇问题,建议发放农村基层统计人员岗位津贴,以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大对统计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基层统计队伍的素质。考虑到基层的经济承受能力,任何统计培训都必须实行免费培训,以提高基层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及统计培训的实效。四是改进统计工作手段,尽管实现乡镇统计配微机和联网直报,促使乡镇统计信息化、网络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3、改革农村统计方法制度。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胆破除那些陈旧落后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既符合实际,又符合国际一般规则的统计方法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在国家统计报表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农村统计的全面调查,取而代之的是以方案简单、指标较少,符合国际规则,能及时满足各级政府需要的抽样调查、专项调查和一次性调查。这既可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又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4、强化统计法制工作机制。坚持依法治统,建立健全统计法制工作机制,全面推动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一要加大统计法制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和领导的统计法律意识,为统计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要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及惩处力度。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统计执法检查,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行为,为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