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改革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改革 赤峰市供电局贾海清 华北电力大学平芸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1.保证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供电企业是技术密集型、带有半服务性质的企业,这就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专业技术进步是供电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不仅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而且对人力资源的数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前者如高新技术对使用者素质的要求,后者如新技术采用后减少相关人员配备,造成人员富余。其二,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优质服务不仅是供电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供电企业为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的需要,它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素质上,包括专业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水准等。
2.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在宏观上,提高经济效益要求供电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总成本,提高人力资源总产出。在微观上,提高经济效益还需要人力资源个体在管理或经济活动中,正确有效地贯彻企业经济目标,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这实际上是对人力资源个体,特别是对重要岗位人员素质的要求。
3.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尤其是现代的有限责任公司,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持续发展,而不会像合伙制或者个人制那样与自然人的存在相联系,而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就是其经营能力,对于营利性企业就是其盈利能力。作为企业中的基本单位,个体以及对个体拥有的技术,整个企业中的技术进行的管理,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可累积的知识型资本,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也就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4.维护与激励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其人力资本得到应有的提升与扩充。激励机制是使人力资源潜能得到最大发挥的一种方法。在市场经济中,激励机制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委托代理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设计有效的机制能够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一致,这就是激励相容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为了使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必须形成与之相符的激励机制,以改变供电企业在原有的事业单位形势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不以人力资本为中心,而只是以岗位为中心,缺哪补哪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会极大地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许多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比较滞后,在过去体制和环境下形成的人力资源,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1.人员过剩。供电企业是由原来的事业单位改制来的,旧有的劳动用人制度具有超额用人的特点,而且原来的事业单位除了承担电力供应的服务外,还承担了如员工医疗、福利等多种社会职能。供电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后,这些职能逐渐被分离出去,但是相应的人员却没有分离出去或者是没有彻底分离出去,导致目前供电企业人员过剩。
2.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结构主要包括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从专业结构来看,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重技术、轻管理的事业单位管理理念,导致供电企业生产人员相对较多,经营人员相对较少;从知识结构来看,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新录入的人员学历相对较高,进入管理岗位机会较大,导致生产一线队伍年龄老化。还有就是供电企业相对来说其人才的引进并没有像一般企业那样有自主权,市、县一级的供电企业是没有用人自主权的,其渠道大多有政策分配的性质,这样就很难做到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的匹配。[1]
3.缺乏复合型人才。供电企业人员中大部分都是技术型人才,录用的大都是理工科大学本科生
和电力技校的专科学生,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缺乏既懂经营管理又懂生产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这在供电企业这种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是相当重要的。
4.员工劳动生产率低。由于供电企业属于自然垄断地位,有着先天的市场优势,在电力需求等方面承担着较小的市场风险,员工的福利也较好。这就造成了电力企业富余劳动力过多,自然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偏低。
对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建议
根据以上对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现阶段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对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改革方面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根据供电企业的性质制定与之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计划。人力资源计划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通过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状况的分析及估计,对职务编制、人员配置、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招聘和选择等内容进行分析与确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性计划。[2]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人力资源计划要与企业的发展相统一,不能像以前一样只是从岗位入手来招募人才,而并没有考虑到人才与岗位的真正匹配程度以及与企业的发展关系。要将人力资源计划作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其目的并不是盈利,而是提供公共服务,作为城市公用事业的一部分,其服务性占主要部分。根据这个目标来招募人才,作为用人标准。具体来说,首先要维持适当的人力资源数量,要与供电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现今的人力资源供给除少数行业外基本属于饱和状态,所以主要解决的就是现阶段这种人员过多的低效率的局面。对人力资源数量过剩的调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提前退休,也就是企业可以适当地放宽退休的年龄和条件限制,促使更多的员工提前退休;减少人员补充,即当出现员工退休、离职等情况时,对空闲的岗位不进行补充;增加无薪假期,这主要是针对企业出现短期人力过剩时的状况;裁员,最无奈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除了适当的数量之外,人力资源的结构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供电企业急需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生产和经营类人才应占主要地位,后勤服务人员应占小部分,这是从专业角度来讲;从年龄角度来说,中青年人才应该成为企业的主力,要做到合理搭配;在学历结构方面,也要注意各个受教育阶段的人才均能在企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一味追求高学历,要以能力说话,以能力定岗位。
2.要保持较高的人力资源质量。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源的素质必须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不同岗位的专业人员都要能够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具体来讲就是高层管理人员要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对领导人的要求,以便更好地经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要能够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起到技术带头作用;技术工人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并善于学习先进的技术,与企业共同发展;营销人员要能够在客户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3.完善激励机制。激励,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是根据某具体目标,为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愿望,兴趣、情感的需要,通过有效的启迪和引导人的心灵,激发人的动机,挖掘人的潜力,使之充满内在的活力,朝着所期望(或规定)的目标前进。激励分为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和民主激励。多数企业中都存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民主激励可以在企业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员工不会感觉到自己是从属于企业的,而是企业的主人,这在现代企业中尤为重要。供电企业中可以综合利用以上几种激励方式,比如可以用较大数额的奖金来奖励新技术发明者、技术带头人,较小数额的奖金奖励工作努力的下属,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4.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劳动效率低是供电企业现存的主要问题之一,除了人员过多外,缺乏有效的考评制度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绩效考评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估制度,是科学考评中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绩效考评与薪酬福利等密切相关。所以良好的考评制度不仅会促进企业的民主,同时也会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绩效考评制度在操作上要注意两点:一是考核指标要能够量化,要以可实际观察并测
量的客观指标为主,并且能科学确定各考核指标的权重。二是建立有针对性的,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考核机制,不能没有借鉴地直接照搬其他企业的考核体系。对供电公司而言,其经营指标如安全生产、资产经营等大多可以以经济责任考核的形式加以确定。这样就可以根据部门、科室等具体到个人来制定详细的考核指标。
5.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随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培训成为使员工持续为企业服务的重要投资。为了使新员工更快地融入企业,老员工能够在新的技术变革中不断学习,有必要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尽管人力资源的培训是一种风险投资,但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则是一种正的外部效应,该公司的人力资源培训提高了整个社会人力资源水平。供电企业主要应进行的培训为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技术培训主要针对技术工人等从事技术层面工作的人员,培训内容应放在新技术的使用和开发方面,同时要注意培训内容是否与企业、员工的需求接轨,多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技能培训。管理培训主要针对管理人员,使其对新的管理理念有及早的认识,并及时补充其理论知识,使其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以上从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的计划入手,结合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只涉及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供电企业这种自然垄断性行业企业,更应该打破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高振华.市级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体系的构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人力资源管理[M].MBA核心课程编译组,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3] [美]詹姆斯·W·沃克.人力资源战略[M].吴雯芳,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赵立峰.县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J],2003,(8).[5]陈建志.论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电力学报[J],2005,(1).
第二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主要问题
1、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战略引导、战略驱动、战略约束。一句话,就是通过长远正确的谋划贯穿到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之中,体现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只有这样,才可能保持人力资源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动力性。然而,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特别是相当部分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对政策较大的依赖性上。而我国政策本身变化大这一特点,使不少企业忽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根据调查显示,我国企业领导大约有80%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制定及推行缺乏深刻认识,至少有60%的企业没有始终一致贯彻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还有一些企业仍沿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去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效,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削弱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竞争力。
2、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特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源来自于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而其中核心的价值及其价值体系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企业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借助于多种手段,进行教育、灌输,让员工感悟、体验,使企业文化慢慢地融入自己的思想中,最终形成扎根于心底的对员工行为起基本支配作用的观念。这一切需要时间,需要坚持,还需要创新和超越。而我国企业大多采取把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基本做法稍加改造,加上自己的经验,便形成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此,极大地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发挥,使人力资源管理陷入鸡肋的境地。
3、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以人为本”是企业领导都能说出一大堆道理的话题,而“以人为本”以什么为载体、怎样贯彻、切实保证推行,就难以落实。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题目是“以人为本”应该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相当一部分企业领导不能准确地回答此问题。其实,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完善健全的制度保障,再开明的领导也难以保证人性化的管理持久地推行。正因为我国企业不少领导在制度建设思想不重视、行动不力,遇到班子调整、人员升迁,“以人为本”就不自觉地变味儿,使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停留在口头上。
4、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意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性化管理的种种手段,以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使员工对企业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员工自觉地为企业作贡献,由此实现自身的价值,达到通常所说的企业与员工双赢的格局。目前,我国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已弱化到令人堪忧的程度,企业与员工的矛盾有加剧的趋势,员工与企业的纯经济关系已不在少数,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越来越少,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也越来越淡薄,出了问题无处反映,有了困难无处解决,心中烦恼元处诉说,长此以往,员工自然难以主动与企业同心同德,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缺位的危机渐现。
5、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是确保人力资源管理高效运行的基础。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约束机制不仅是企业形成合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员工自律的保证。而我国企业多数是在不断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新旧体制的挤压,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这种模式的先天不足表现在自我约束缺乏,机制建立滞后,其主要表现是:落后观念与先进观念碰撞剧烈,制度运行与行为干扰冲突,优势资源与劣势资源对抗,有序与无序争锋„„,以上表现充分反映出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成熟,带有较浓厚的人治和经验主宰的倾向,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改革滞后,挤压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空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推进30年,成果颇丰,世人瞩目。但相应的一些体制改革远未与之配套,还没有形成一个更广阔的供企业自由游刃的空间,我们从政府对企业高级人力资源或多或少的直接干预可以看出旧体制的惯性力量所在,我们还可以从国家的诸多政策中窥其有形的手紧紧拽住企业,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当今政企职能尚未很好分开的事实。这些,使企业在多重管理、多个利益主体的体制中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不仅如此,政府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过多干预,平添了企业制度创新的额外压力和负担,特别是模式、时间、过程的统一规定,更使企业在自主方面失去了应有的权力。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使企业自我约束力减弱,依赖性加重,对未来的期望值降低,长远目标的持久追求自然弱化。
2、市场的不成熟限制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活动舞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到20年时间,在市场体制的建设中,我们较多地把精力花在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企职能的分开上、资本市场的构建以及问题的解决上,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有所重视,但重点不突出,措施不力,资金的投入不够。这包括人力资源分类、分层、分级指导,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人才的开发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市场秩序的规范等诸方面都存在太多的问题,这些理应由政府去认真打造的环境条件,由于还没理顺、到位,从而使企业很难有效地与市场机制共振,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显得有些顾此失彼,步履蹒跚,进退维谷。
3、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失重,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挥持续功效。我国是一个正在推进工业化的国家,把经济迅速搞上去是解决我国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和关键,而推动经济的主体是企业,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我国是一个官本位思想影响较深的国家,四平八稳的做官不仅可以光宗耀祖,可以得到社会的美誉,还可以得到更多更稳定的实惠。而搞企业风险大,收入不稳定,工作环境大多比较差,常常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因此,一些能人在企业干上一段时间,有些经历后,随即想方设法挤入公务员队伍、挤进事业单位,尤其是高学历的人才,更是热衷于当公务员,出现了3-4千人报考一个公务员位置的激烈竞争局面,由此造成社会对企业价值判断的严重偏失,企业留不住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谋划,管理特色的创造,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都由于价值观的失衡而变得无所适从。
4、政策的多变,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我国是市场经济体制初建的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决定了国家对经济社会的宏观管理的必要和迫切,它有利于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在全社会有序合理有效的配置。国家对经济社会管理主要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市场震荡的程度,经济增长的快慢,人们的自律行为的强弱,决定了国家宏观政策的松紧程度。一般而言,国家为了保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需要对经济政策适时进行调整,而企业针对国家政策的变化,在自我调节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难以保持持续的竞争常态,导致人力资源管理诸多环节受到这一政策环境的牵制而变得行为短期化。
三、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问题的对策
1、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文氛围。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重要时期,企业不仅是推动者、创造者,而且也是主要承载者。对于从事企业经营的各类人员,社会应给予高度的认同。在价值取向上,应该朝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倾斜。在舆论导向上,应该多关注经济领域问题以及衍生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对于那些为社会作出卓越贡献的企业家,应在社会上广为宣传,特别是在大中小学生中要突出对企业家的品德、智慧、能力、人格魅力的宣传教育,让全社会对财富的创造者崇拜有加;社会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多形式、多角度地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并举其全力来解决,以促使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企业内部应加强对员工的自强、自立、自我超越的教育,让员工树立信心,增强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员工应以企业发展为荣,以企业强大为骄傲,把自己真正融入企业,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只有全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更多地向财富创造者倾斜,我们相信,企业才会在这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中,积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并创造企业的辉煌。
2、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宽广坚实的活动舞台。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对于人才的价值评价、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人力资源市场的完善,主要靠政府的大力扶持,重点应放在人力资源市场的分类指导和政策规范、公共信息平台的搭建、准确及时提供大力度的监管和调控、前瞻性地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行规划、引导等方面。政府还需根据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比如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身份的转换,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新加入城市的人群的整体素质,以更好地适应工业化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要。只有这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在一个宽广、坚实的活动舞台上,为企业的高速发展寻求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
3、深化改革,理顺体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成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条件就是企业在用人方面的充分自主权,这不仅能确保人力资源整合到位,更重要的是能使企业在实施战略过程中寻求人力资源的支持。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障碍,真正落实企业的用人权非常重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应重点在政策的拟定、政策引导、行为规范、市场偏差的纠正、利益的协调、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上下工夫,即政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管理外部环境,而企业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对所需各类人力资源进行筛选,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宽松的环境,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4、改变观念,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管理的战略性上,即是从企业长远的发展角度去谋求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的各类人力资源的支持,这不仅要考虑必要的量的积累,更要注重结构优化,整体效能的提高。我国不少企业由于缺乏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大多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致在社会发展急剧变化,形势产生逆转的情况下茫然无措。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应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把眼光放远一些,从企业长远发展来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评价考核标准,并主动根据企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调整,把被动适应变为主动创造。
5、切实抓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确保科学技术手段支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不断追求卓越,除了要有先进的思想指导,有制度的保证,高素质人才外,还需要扎实的基础工作,即由一系列技术手段所形成的确保人力资源管理高效运作的工作链。其中,包括职位分类与职位评价技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客观的工作标准。人力资源规划技
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管理运作设计可行的路径和目标;人力资源吸收技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寻求人力资源支持提供评价尺度;人力资源评估技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管理行为及产生的结果提供评价标准;人力资源培训技术,主要是为提升和发掘人力资源价值而采用;薪酬技术,主要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不竭的动力源。以上技术形成一个耦合的系统链,共同作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目标。因此,系统掌握好这些技术,对于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增强企业的管理效能,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不仅如此,企业还应在这些技术的具体使用环境上下功夫,将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以及这些阶段所要追求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做到针对性、适用性、有效性,以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6、凝练核心价值体系,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可资利用的动力源。众所周知,企业做大并不是很难的,但企业一直要保持竞争优势,能经风雨、历磨难、长久不衰,需要一个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体系。它不仅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可资利用的不竭动力源。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凝练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不断地把企业员工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企业精神加以提升,不管是顺境或逆境,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始终如一做到“润物细无声”;凝练核心价值体系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变化,企业新目标的追求作相应调整,以期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共进;凝练核心价值体系,更需要用心营造一种人文氛围,让员工能够感受、体验、认同这种价值体系,并从领悟中获得精神的升华及境界的提高,并能把这种感受自觉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由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地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对策。只有这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不断跃上新的台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第三篇: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人事管理过于关注操作,而忽略战略性。
(2)人事管理是人事部门的事。在企业里通常的观念是,一谈起人事管理,大家往往一下子就同人事部门联系到一起,即那是人事部门的事,与我关系不大。
(3)人事管理者素质低。
(4)人事管理不科学、不规范。
第四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本站推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人力资源是在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能够进行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保障。只有抓住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的磨合开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同时在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之中,人力资源管理也占有重要的一环。如果执行创新机制,减少人才流失,就不可以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竞争优势激励机制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现状分析
(一)重学历轻能力与经验。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许多企业在用人时,只注重学历,而忽视人力素质和实际能力。许多人在实际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能力强,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学历或文凭,因而无法获得提拔和重用。有的企业选拔人才时以学历为条件,要求必须是硕士或博士,结果是博士硕士招了不少,但是实际效果却不一定好,有的学非所用,有的大材小用,造成人才的浪费。也有的企业只重视技术水平和来之不易能力,而忽视人才的道德修养,致使一些心术不正的所谓“人才”走上重要岗位甚至领导岗位,造成企业经营管理的混乱以致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二)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体系。如果机制方面存在问题,那么就会造成人力资源过多的浪费在管理中。由于缺少科学的考核机制,忽视人的利益和主观需要,严重影响了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抑制了人力资源的潜力,形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在用人方面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往往通过管理者的“印象分”决定人才的价值。
(三)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是确保人力资源管理高效运行的基础。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约束机制不仅是企业形成合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员工自律的保证。而我国企业多数是在不断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新旧体制的挤压,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这种模式的先天不足表现在自我约束缺乏,机制建立滞后,反映出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成熟,带有较浓厚的人治和经验主宰的倾向,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的目标没有与组织的长远目标相结合员工的培训对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和保持核心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的生存发展是组织第一重要的事情,组织的任何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如何更好的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组织的培训工作要紧密联系组织的战略目标、经营策略、业务内容等才能充分发挥组织培训的作用。但是许多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在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方案以及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上没有与组织的总体目标相结合。企业应该根据组织战略目标已经中短期目标的要求,制定相应的事先培训,这样就可以确保组织业务的顺利进行从而有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
(二)培训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培训体系
现在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在不定期的对本组织员工进行各种培训工作。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员工培训体系可以保证组织人员的培训工作顺利展开。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不仅包括周密的人员培训需求计划,切实落实和执行培训设计方案并且在培训工作结束时应该做好培训工作的评估。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决定培训内容,形式等,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重视短期利益和忽视组织的长远规划,这无疑是对组织资源的浪费。有的企业即便制定的长远规划也会由于资金,人员等因素而搁浅。
(三)培训内容不合理,培训过程不连续
我国现在许多企业在进行培训时,主要是根据上级的领导的指示来完成培训任务,并没有根据组织员工的实际需求组织培训。现在我国许多企业的培训太过于形式化,消耗了资源却没有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很多企业的培训数十年没有改变过内容,其中许多培训内容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多是些通识性培训如文明生产,质量教育等等。
三、构建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的对策与措施
(一)重组人力资源流程,强化公司核心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再造指的是企业在重新设计和实施流程再造过程中,面向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重新设计,使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每一个流程都能获得价值增值,以实现人力资源在约束条件下的价值最大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造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分工理论,是企业流程再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考察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估、激励制度、酬薪体系、流动管理、沟通管理、安全与健康以及人力资源会计的全部过程,重构与企业战略目标和企业组织结构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的优化组合,更灵活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重视培训开发,成为“学习型”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培训开发的功能已远远不是注重技能培训和技术性的培训,而是一种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传播和应用,使培训开发成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员工发展的最重要工具。凡是在工作中出了问题,最终都可以在培训上找到原因,培训与工作有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培训开发的目标要定位在超越自己的竞争对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下,在培训时就比竞争对手更胜一筹,最终在经营上也超越对手;培训开发的标准要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水准制定自己的标准,为公司的全球化进程铺平道路。培训开发更重要的目标是要使企业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在公司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努力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一家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远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五项修炼,实现学习--修炼--提升--再学习的转变,这是强化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从而使公司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正成为具有进取精神、远大前程的组织。
(三)完善激励机制应该采取的措施。
1、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树立竞争意识。激励制度首先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制定制度要体现科学性。只有贯彻竞争机制,才能使人感到有压力、有动力、有活力,才能够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
2、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快速的反馈渠道。绩效考核可分两步进行:一是建立日常工作记录。即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确立基本的工作定额,根据员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等级的评定,并为每位员工建立绩效记录,作为晋升、奖惩等方面的依据;二是建立特殊贡献记录。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需要特殊方法解决的问题,建立特殊贡献记录既是对优秀员工个人能力的认可,又是企业选择和提拔人才的依据,同时也可以建立应急信息的备案。
3、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开发。在物质利益基本满足的今天,大家更愿意选择参加一定量的培训作为应得的奖励,提高自身的含金量,以求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基于此,一方面要将培训本身作为现代企业中激励职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另一方面,要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激励。企业如能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环境,使他们能发挥所长,则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很多企业都充分意识到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果优先选择内部的员工去参加培训不仅能节约企业的搜寻成本,而且现有员工熟悉企业的管理体系,可以更快地把新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企业可以根据在绩效考核机制中建立起的日常工作和特殊贡献记录并结合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培训人才和科目,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培养使用与创新。任何企业,其决策者必须把人才培养列入战略经营和长远投资计划,加大人才开发的力度,把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与企业竞争优势获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浑然一体的核心竞争力模式,把招聘、培训与发展、员工晋升与授权、企业文化、薪金等都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不科学、不规范的状况,才能真正构建出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五篇: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新的形势下,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其得以生存并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要从事经济活动以实现其既定目标,就必须使用各种资源作为投入。这些资源基本上可分为五类:即人、财、物、信息与时间。这是创造社会财富不可或缺的源泉,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其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财、物、信息与时间的利用,必须通过人力资源活动去实现,人才、人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具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其他资源的组合运用都是靠人力资源来推动的,效能的发挥也都是以人力配置的优化和人才效益的发挥为前提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可使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依据美国田纳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劳伦斯S。克雷曼的观点:为了成功,企业必须获取并维持其对竞争对手的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达到:一是成本优势;二是产品差异化。“而这两条途径的实现均得益于人力资源管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提升企业竞争力量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是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研究企业管理发生演变历史的过程中,只有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以及组织人、协调人等,才能使企业形成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的良性结构和良好氛围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才能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问题
(一)考核目标不明确。在我国由于一些企业目的不明确,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往往表现出非科学性,如考核原则混乱,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往往表现出非科学性;如考核原则混乱,在考核内容、项目设定等方面无相关性,体现长官意识和个人好恶现象严重。绩效考核体系更改随意,缺乏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绩效考核只是一种管理的手段,是以有效的绩效考核创建高绩效的员工阶段对员工阶段性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并不是管理的目的。
(二)考核标准不清晰。在一些企业存在绩效考核的标准过于模糊、表述不清晰、标准不齐全,以主观代替客观等现象。将不完善甚至是不相关的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得到结果也必然是不全面、缺乏客观公正的,其考核结果往往不会得到被考核者的认同。
(三)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结果不科学。有的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只是单向的考核,即上司对下属的审查式考核。如果考核者曾有过私人感情或冲突、存在偏见等许多非客观的因素将势必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而且由于考核人员也有自己的职责分工,有时考核者也很难了解被考核者在上司不在场时的工作表现,这样会形成信息不全面,绩效考核结果产生偏差。
(四)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契合差距明显。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非常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策划企业文化。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重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建设,而忽略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重视策划人员的创意,忽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致使企业文化只是花瓶,无法获得员工的认同等等。这些都影响到企业应对未来环境和企业员工潜力的发挥。
(五)企业文化未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而我国目前企业文化的现状则没能很好的体现这一核心价值观念。
(六)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方法落后。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手段与运作模式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内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视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还仅停留在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上是不够的。我国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技术诸如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管理、培训分析、绩效评估管理、薪酬设计、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还相当落后。
(七)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岗位需求与人员的能力脱钩。在企业岗位培训方面,尽管我国培训市场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仍处于不稳定和低水平状态,培训的效益难以体现,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企业对培训的投资又少,员工的素质难以提高,人员的能力与岗位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观念向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转变
(一)管理职能涵盖的范围不同。传统劳动人事工作,考虑的是员工的选拔、使用、考核、报酬、晋升、调动、退休等。人力资源管理打破了工人、干部的界线,统一考虑组织中所有体力脑力劳动者的管理。传统人事管理部门的功能是招募新人,填补空缺,人事相宜之后,就是一系列管理环节督导执行了。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具有这种功能,还要担负各种工作设计、规划工作流程、协调工作关系的任务。
(二)实施管理的重点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以降低成本为宗旨,它是把每一位被其所雇佣的人的工资都打入成本之内。因此,如何少雇人,多出活是其关心的问题,而人力资源管理则首先把人看作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认为通过开发和科学管理,可以使其升值,创造出更大的甚至意想不到的价值。
(三)激励机制。体现奖罚分明,以绩取酬。企业应从整体战略眼光来构筑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并让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互联治、相互促进。激励机制的重要部分是体现对员工的分配制度上,国有企业必须打破原有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大锅饭”做法,分配制度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如年薪制、岗薪制、实施计件工资、持股分配等,使员工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和个人业绩相挂钩,激励机制要体现奖勤罚懒,以绩取酬。
(四)业绩考评机制。体现崇尚业绩,注重素质。要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就是对任何人的业绩考证方法是公开进行的,对各人制订的业绩指标是公正的,以岗定职、不以人划线,对考证的结果一视同仁。
(五)选才用人机制。体现竞争、择优、规范、灵活。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真正解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复杂,无法控制人才流失和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其重要一环,就是在选才用人上做到“知人善任,用人为能”,使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接轨,最终实现优化配置。
四、中国人力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一)由战术性向战略性人力资源转变。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者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改变过去那种行政、服务和服从的角色,转变为关心组织发展和管理者能力的战略角色。新的人力资源部门应是规模更小,权利更大,核心任务就是战略,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家不仅要对商业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要擅长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干预方法,并且还需要具备分析能力和人际关系的能力,以推动变革的顺利开展。
(二)人力资源的使用与薪酬发展趋势。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能本管理要求企业必须打破身份界限,特权门第和人情关系对用工的干扰,打破在少数人圈内根据人情关系、领导印象和主观好恶用人、选拔人的弊端,根据才能选人才,按照人才的特点用人才。要求在工资制度上,实行按能绩分配,根据人的学历、能力、岗位贡献分配工资或收入。
(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趋势日益明显。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的实践证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可以得到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获得最新的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可以消除时间压力。
(四)人力资本的投资不断扩大。以教育和培训为主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开发将不断获得增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内培训,以提高员工业务技能和敬业精神;另外,培训对于解决企业下岗人员的问题也不失为一个较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