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统计工作实施方法探讨
企业统计工作实施方法探讨
摘要:本文对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意义及实施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统计工作实施的方法进行探讨。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说过:“学者不能离开统计而研究,政治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施政,企业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执业。”因为统计可依靠其特有的信息优势,对搜集来的大量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与分析,将大量的信息资料在数据上加以浓缩,在质量上加以提高,并透过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认识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预测其发展前景,把企业生产经营目标通过一系列统计指标使其具体化,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运行中,谈到企业管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而统计的重要性往往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的确,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但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难很好地找到着力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具体情况如下:
1.企业统计部门一直被视为政府统计部门的附属机构,是政府统计的基础。于是,企业统计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政府统计部门提供报表服务,而对本企业的经营管理则很少问津和参与。导致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总是把统计工作简单化。
2.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失真”直接影响到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2.企业统计队伍中高文化素质的统计人才严重短缺,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岗前培训与后续教育,存在着知识老化的现象,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统计队伍不稳定,不利于企业统计事业的发展;统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缺乏专业的统计知识而造成统计数据失真,不能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二、企业实施统计工作的意义
企业统计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是研究企业生产的速度和比例,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的各种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要依据。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工作,包含着十分复杂而广泛的经济现象,要确切地认识并掌握这些经济现象及其变化规律,搞好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健全企业的统计工作。统计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1.企业各部门可以从统计部门获得外界资料中的数据,再进行处理、利用,因此,统计工作也是计划管理和各项专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可以利用统计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作有关的分析和计算,为企业领导决策等提供重要依据。
3.能准确、及时、全面地按规定表式向各级领导机关报送报表;为编制计划提供数据;为控制计划执行充当耳目,为改善计划工作反馈信息等。
三、企业统计工作的实施方法
1.加强统计法制建设,逐步实现统计法制化
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营造统计执法的良好氛围。把统计工作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形成依法治统、依法办统、依法兴统的良好环境。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意识,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牢固树立数据质量的核心地位。组织专门的统计执法力量不定期对各单位进行检查,对“以权定数”、“以数谋私”,虚报、瞒报、漏报、拒报等现象要严肃处理,使《统计法》真正落到实处,使统计数据真正反映经济的发展成果;树立起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观念,统计人员在完成日常统计报表任务的基础上,应对原始信息和统计分析资料进行分类加工,满足各级领导经济管理的需要。
2.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强化统计信息的自动化和网络化
企业统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实行企业联网直报,使统计信息既可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满足国家和行业的统计需要,又可立足本企业,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和市场需要的数据库与内部报表,及时反映本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情况。这就要求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必须做到规范、统一。总之,企业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水平和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快统计信息的传递与应用,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
3.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统计数据和统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1)要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新《统计法》的有关知识,提高统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增强法制观念,恪守职业道德。
(2)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统计岗前、在岗教育培训工作,对不同岗位的业务人员进行定期轮岗,扩大统计人员的业务面,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通过政治思想学习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努力把统计队伍造就成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群体。
(3)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也应鼓励统计人员参加业务水平和技术职称的考试,引导他们积极提供统计资料,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对工作积极并有较大贡献或较快进步者,应该及时给予表彰。
4.强化统计监督职能,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健康发展
监督功能是在信息、咨询功能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是通过信息反馈来评判、检验决策方案是否科学、可行,并及时对决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出矫正意见。监督功能的强化,有必然要对信息与咨询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可见,统计工作的信息、咨询、监督功能是—个有机整体。只有充分发挥整体效应,才能充
分体现和发挥统计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提高管理水平,维护企业的利益,必须强化统计监督职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利措施,从源头上堵塞漏洞,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顺利健康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断丰富,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已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管理需要设计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要克服贪大求全的作法,处理好宏观与微观、需求与可行的关系,删繁就简,讲究高效务实。如大中型科技统计中,科技人员按职称学历分组中再按性别分组,科技项目按项目统计人力、物力、财力等这类指标企业微观管理都不需要、宏观管理又无多大作用的要坚决删除。企业增加值核算,从生产法角度核算,核算很完备的大型企业都很难满足其核算要求,改成分配法核算于企业核算有利,于统计数字质量有利。
在具体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既满足国家宏观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微观的要求。一是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企业业务发展状况,企业运营收入、效益和投资情况,企业人力资源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尽量使指标按市场要求细化;二是规范性原则。指标体系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审核关系、取数来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力求指标设置更加科学化;三是及时性原则。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型业务的不断出现,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要对指标体系及时进行调整。统计指标的设置,应以满足整个企业特别是业务发展部门的需求为主,坚持适度超前,并不断扩大统计指标规模,力争以规模效应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支撑;四是客观性的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客观有效地反映本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能力、主要业务的发展前景等重要信息。
第二篇:企业内部刊物实施方法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建议
---开办企业内刊
一、目的
一个企业必须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一份内部刊物可以从思想上引导大家积极向上的观念,通过正能量的宣传潜移默化的去引导公司员工的向心力,从而形成符合本公司的企业文化。
二、版面内容及思路建议
卷首语:由公司高层来编写,主要是把高层的管理思路和理念灌输给大家。
管理版面:可以由各中心每期提交一篇代表部门特色的管理类的文章,来宣导部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体现部门的气质,让大家了解,认可,并逐步形成公司的管理体系及文化氛围。
技术版面:由研发部、技术部、生计科和生产部等部门每期提供一些文章,来介绍公司产品设计、加工的方法和经验,特别是一些操作细节和要点,让大家通过刊物能够学习到很多和工作相关的知识,从而提升整体员工的技术水平。
品质版面:每期刊登这一期范围内公司的整体品质趋势,那些做的比较好,为什么好,哪好,如何推广!问题点有那些,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在工作中预防。每期刊登一些品质管理类的方法文章,让大家从思想上,从理念上逐步改变,从而达到全员品质意识的提升。文化生活版面:从员工中征稿,主要是一些工作心得,生活感悟,在卧龙工作生活的一些体悟,从而提升员工的归属感,让员工在工作生
活中能够感到家的温馨。
新闻版面:将近期公司发生的一些好人好事,公司的一些制度变更等以新闻稿的形式写出来,让大家及时了解公司动态,防止一些负能量的东西蔓延。
人物专访:每期一个人物专访,可以是公司领导,也可以是公司的员工,当然被采访人的事迹必须是积极向上的,能够起到正能量代表作用的,通过对他事迹的宣传,给大家一个努力方向,引导员工积极向好的人物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
开心版面:每期有几组笑话、幽默故事等,增加刊物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三、刊物发行的意义
1、可以通过刊物向公司员工宣导公司的管理理念,引导公司员工认识并认同公司理念,从而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向心力。
2、让大家能够从中学习到和工作息息相关的一些知识,提升工作能力及管理水平,使好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共享,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员工参与到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来,更能够发挥出主人翁的精神,从而提高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对本职工作更加投入。
4、引导正能量的宣传,可以建设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企业管理氛围,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5、可以将公司的刊物作为宣传文件发给我们的客户和供应商,及一些管理部门,以提升我们公司的知名度和企业形象。
四、具体操作方法细则
1、编委会成立:由总经办组织成立编委会,编委会由主编、常务副主编、副主编、排版美化组成。
主编一般是由公司最高层担任,主要是负责刊物的支持工作; 常务副主编一般由总经办同事担任,主要负责文章政审、选择及原创审核等;
副主编由各中心副总担任,主要负责本中心文章的支持性工作,包含任务性文章的安排,部门的宣传等; 排版美化主要负责刊物排版,美化和发行。
2、编委选择:各中心选一个文笔好的职员编委,负责本中心具体的文章的收集工作,并针对收集到的文章进行筛选和修饰(包括修改错别字,通顺语句等),按照编委会要求将合格的文章整理好交编委会统一审核。
3、记者:可以由在公司中选择兼职通信员和记者,针对公司近期发生的人和事情,撰写新闻通知和人物专访。
4、技术类文章征集:针对管理类、技术类、品质版面的文章,属于每中心每期必须要交的一定数量的文章,这个属于任务文章。
5、文化生活文章征集:文化及生活类的文章,由编委会和各编委通过宣传,收集。
6、稿酬:所有原创文章一旦经过审核通过,并发行在内刊上,对于文章作者给予一定的稿酬,可以按照字数,文章类别来订稿酬金额(一般每篇文章在是10-100元之间)。每次刊物发行后将作者的名字和稿酬内容张贴宣传,以提高积极性。
7、刊物命名:必须很有意义,要能够体现公司风格,又能便于记忆,比如:《卧龙人》《卧龙月报》等,也可以在公司内部征集好名字。
8、刊物发行期限:可以是月刊,也可以每季度发行一次,主要根据公司的需求。
五、总结
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并且让大多数人都认同。这样才能够上下一条心,齐心协力把企业经营好。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转变是受他的观念制约的,而观念需要公司用合适的方法来引导,所以我建议公司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一份刊物,让我们公司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
技术中心副总助理:袁程林
2015-2-9
第三篇:企业统计工作管理制度
企业统计工作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不断规范企业管理工作,山西新源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建立了企业统计工作制度。
第二条 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要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统计工作要为企业管理和发展服务。
第三条 统计人员必须依照统计制度的规定如实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不得伪造、篡改统计数据。
第四条 统计部门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和监督:
(一)统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执行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准确、及时地完成统计工作任务。
(二)吸收和组织统计人员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发挥统计的服务和监督作用;
(三)切实保证统计工作所必需的人员、工作条件和工作时间。
第四条 企业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置了专职统计人员,已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统计网络。
第五条 统计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协调本单位的统计工作,完成统计调查、企业统计调查和部门统计调查任务,搜集、整理、提供统计资料;
(二)对本单位的生产和经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监督;
(三)管理本单位的统计调查表,建立健全统计台帐制度,并会同有关机构或者人员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
第六条 统计工作实行统计负责人责任制。
第七条 统计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统计负责人的调动,应征求相关负责人的意见,其他统计人员的变动应征得企业统计机构负责人的同意。统计人员调整、调动或离职必须由能够担当规定职责的人员接管,并需办清交接手续。
第八条 统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统计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统计制度;刻苦钻研统计业务,掌握统计工作技能,熟悉各项统计指标的含义和核算方法,按照规范的程序报送统计资料。
第九条 必须建立健全与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满足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所需要的各类原始记录,建立健全统计台帐,做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记载。
第十条 原始记录、内部报表和统计台帐的记载必须真实、完整、连续、准确,字迹要清晰端正,签字手续必须齐全。原始记录、内部报表、统计台帐要逐步采用电子文档形式。
山西新源煤化燃料有限公司
第四篇:企业统计工作管理制度
企业统计工作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不断规范企业管理工作,建立企业统计工作制度。
第二条 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要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统计工作要为企业管理和发展服务。
第三条 企业必须依照统计制度的规定如实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不得伪造、篡改统计数据。
第四条 企业应在下列方面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一)统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执行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准确、及时地完成统计工作任务。
(二)吸收和组织统计人员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发挥统计的服务和监督作用;
(三)切实保证统计工作所必需的人员、工作条件和工作时间。第二章 统计机构与统计人员
第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财务部门设置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统计网络。第六条 企业统计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协调本单位的统计工作,完成统计调查、企业统计调查和部门统计调查任务,搜集、整理、提供统计资料;
(二)对本单位的生产和经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监督;
(三)管理本单位的统计调查表,建立健全统计台帐制度,并会同有关机构或者人员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第七条 企业统计工作实行统计负责人责任制。
第八条 企业统计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统计负责人的调动,应征求企管部的意见,其他统计人员的变动应征得企业统计机构负责人的同意。统计人员调整、调动或离职必须由能够担当规定职责的人员接管,并需办清交接手续。
第九条 企业统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统计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统计制度;刻苦钻研统计业务,掌握统计工作技能,熟悉各项统计指标的含义和核算方法,按照规范的程序报送统计资料。第三章 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和统计报表
第十条 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与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满足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所需要的各类原始记录,建立健全统计台帐,做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记载。第十一条 企业统计报表每月一报。报表上报时间为次月5日以前。第十二条 原始记录、内部报表和统计台帐的记载必须真实、完整、连续、准确,字迹要清晰端正,签字手续必须齐全。原始记录、内部报表、统计台帐要逐步采用电子文档形式。第四章 统计资料的管理和上报
第十三条 企业必须按时上报政府统计部门和相关部门所要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数字、资料,所提供的统计资料,须经本单位领导人或者统计负责人审核、签署或者盖章后上报。
第十四条 统计报表和财务报表资料必须真实可靠,相同指标的口径范围及核算结果必须一致。
第十五条 企业在宣传报道等方面使用的统计数据,必须经过企业统计机构审核,不得提供和发布虚假统计信息。
第十六条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统计资料,应由企业统计机构会同企业档案管理机构,按照资料的重要程度不同,分别立卷归档。第五章 统计分析 第十七条 企业上报统计报表的同时,必须随同上报统计分析。统计分析要求依据准确,方法得当,分析透彻,并有预见性、前瞻性的结论和建议。
第十八条 统计分析要紧扣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结合企业经营进展和发展前景进行测算、对比、论证,要具备符合企业现状的规律性的东西。
第十九条 统计分析的制作文本要规范统一,便于汇总。第六章 有关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企业上报政府统计部门的报表、资料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和省统计局的有关规定,并由企管部、财务部核实,总裁审批后,统一上报,如因违反法规而受到处罚,由相关责任人负责,将视其情节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按照《山东省统计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企业有下列违反规定行为之一的,由企管给予警告,开除等,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1、虚报、瞒报统计资料的;
2、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
第五篇:企业IT内部控制实施方法
企业IT内部控制实施方法
一、IT内控的产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信息化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IT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己深入到各行各业,并日益发展成为企业核心要素。目前,IT发展重点己从注重对行业和企业的覆盖,注重硬件产品的配备,逐步过渡到强调整合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应用水平和服务质量,使组织的价值最大化。这是机会与风险并存的阶段,许多之前还没有涉及的深层次问题都会一一暴露出来,美国的安然、世通的倒闭,我国部分公司爆出的财务丑闻,都直指内部控制,而IT内控作为整体内部控制的核心之一,对于监督管理企业整个内控系统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企业内控真正实现的重要手段将成为未来内控领域发展的方向。
二、IT内控的意义
IT内控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其实现了企业战略目标与IT管理目标之间的桥梁作用,并达到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1、IT内控考虑了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通过对业务环境和企业总的业务战略进行分析定位,并将战略规划所产生的目标、政策、行动计划作为信息技术的关键环境,最终实现IT控制与企业自身战略的一致性。
2、IT在为企业战略提供了基于技术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带来了风险,所以,如何通过构建IT内控来规避相关风险,是企业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日常业务经营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有利支持。
3、通过IT内控的绩效管理,可以使企业在财务、客户、过程、学习等方面保持平稳发展。而通过关键衡量指标评价企业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衡量可以确保IT的绩效以及IT战略目标的调整,确保正常持续的IT管理。
4、IT内控的风险评估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正确分析风险及规避风险,减少控制缺陷带来的损失,并利用最佳业务实践构建同行业中较高的水平IT管理。
对于企业,通过构建IT内控体系,建立IT控制机制,提高IT治理水平,同时引入合规性的控制要求,在满足各项法律法规对IT 控制的要求的同时,实现企业战略与IT战略的互动。
三、内控治理框架简介
1、COSO框架
COSO框架是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ttee,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首先提出的,作为专门研究内部控制问题的组织,于1992年9月,《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4年进行了增补),即COSO内部控制框架。该框架为企业整体内控提出相关的遵循依据和规范指南,如图1所示:
图1:COSO框架
COSO框架通过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控制要素对企业整体内控的规范提出一个框架性的指导意见,并在其中对IT控制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为IT内控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企业在实际IT内控实施中需要更为具体的IT控制理论模型来帮助确定、记录和评估IT控制活动,而COSO框架无法提供相关的目标和要求,使得很多企业都转向了专注于IT领域的另一治理框架——COBIT。
2、COBIT治理框架
COBIT作为国际公认较合理的较开放的IT控制框架,为大多数公司提供了企业层次和事务层次的目标和关联控制,公司可以采用其构建IT内控体系来满足合规、高效的管理需求。COBIT全称是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COBIT是将IT流程、IT资源与企业的策略与目标联系起来,在企业业务战略指导下,对信息及相关资源进行规划与处理。其架构如图2所示:
图2:COBIT管理框架
COBIT通过4个管理域34个控制过程,218个控制活动从IT资源、信息及流程方面规范了IT的控制活动,并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工具和操作指南。因此,企业要建立合规的IT内部控制,必须要先打造一个以COBIT为核心的合规IT内控体系。其包括的4个管理域是框架的核心,主要包括:
⑴规划和组织控制域
主要关心如何使IT在实现公司目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然后对IT战略远景的实现进行规划、交流和管理。最终,搭建适当的组织结构和技术架构。
⑵获取和实施控制域
为了实现IT战略,必须寻找、开发和获取IT解决方案,同时实施IT方案并将其结合到业务流程中去。此外,对现有系统进行变更和维护,保证系统生命周期的连续性。⑶交付与支持控制域。
该领域主要涉及实际交付所需要的服务,范围包括附加的安全服务和连续的培训。为了交付服务,必须建立必要的支持程序。该领域还包括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处理,这通常被归类为应用程序控制。
⑷监控与优化控制域。
定期对所有的IT程序进行评估以确保他们的运行性能符合控制的要求。该领域强调管理层对公司控制程序以及内部和外部审计师提供的独立保证进行考察。
四、企业IT内部控制实施方法论
企业的IT内控实施方法论整合了相关咨询业务沉淀,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顾问有效地掌控项目、规范项目实施工作,保障项目实施的质量和进度。另一方面可使客户分享企业的项目实施经验,提高IT内部控制水平,低成本高效率的实现合规的管控目标。企业IT内控实施方法论的核心框架由三个组件构成,包括一个集中的项目方法框架、一个单一集成的平台、一套可反复使用的知识资产。项目实施管理由战略(Strategy)、设计(Design)、构建(Bulid)、部署(Deploy)、运作(Operation)五个层面组成。如下图所示:
图3:企业IT内控实施方法论
如下图所示,企业将项目实施划分为四个阶段、六个步骤进行:
图4:企业IT内控项目实施阶段及步骤
1、现状调研、需求分析
本阶段首先要明确IT内控项目实施范围,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形式对企业整体IT状况进行了解,从全局角度去考虑、分析、规划需要控制范围和要点。在明确项目范围的基础上,识别IT系统中重点控制流程和制度设计情况。对照《企业基本控制规范》对于IT 控制的要求及企业IT管理目标进行差距分析,确定存在的潜在风险及解决成本,以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IT内控风险及合规要求问题。
在本阶段,企业将以COBIT框架为基础来搭建IT内控框架,从组织与计划、获取与实施、交付与支持、监控与优化四个控制域来进行框架的构建和信息的收集。信息收集涉及IT系统应用的各部门管理机构,收集的包括制度、文档、表单、操作说明等。并根
据访谈和调研的结果对收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归入设计好的框架中,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对分析。
2、流程梳理、制度审阅
本阶段将在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分业务流程及运维流程两个层面,结合企业整体发展规划和《企业基本控制规范》要求进行流程梳理。并在前期信息收集的工作上对制度进行审阅,在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需要前提下,充分考虑外部监管要求,力争完整、准确地识别各IT管理流程和相关管理制度。
企业将从系统故障处理过程、实施交付风险控制过程、生产系统风险控制过程、业务价值链服务、传递过程、IT系统的的持续自我改进过程几个方面对IT管控流程进行梳理,并用流程图进行体现,对应到构建的IT内控框架,以便后续进行风险评估。同时针对企业现在的制度文档、表单等进行审阅,确定其适用性和合规性,并明确需要新建立和修改的制度和相关文档,以满足未来企业管理需要。
3、风险分析、风险评估
风险分析和评估可使企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IT的风险和意外的发生将如何限制业务目标的达成,其目的是要辨别IT合规性的潜藏内在风险与残存风险。当在IT内控碰到很多风险时,通常的做法是要把可能的风险划分优先级,对于优先级高的风险要给以更多的关注,通过流程的梳理,找到风险并进行评估,以确定风险的控制手段。
在本阶段,企业将通过对梳理后的IT流程对照相关合规标准和COBIT控制要求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确定其成熟度级别,找出与控制目标的差距,并针对差距确定风险水平。在风险评估工作中,企业将从流程和资产两方面进行评估,以《企业基本控制规范》为准绳对这两方面进行评估,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控制要求,并明确在哪项制度中体现。最后形成风险控制矩阵,以示风险分析、评估阶段的结束。
4、内控整改、宣贯培训
当明确IT风险后,需要对现有的IT管理进行制度上的完善,从文档上确保IT内控体系的实现并讨论提出整改方案。为确保各项控制要求能够切实落地,还要辅以宣传、培训等形式,使IT内控被企业大多数员工认识到、真正掌握并遵守。
针对制度的完善,企业将采用内控制度体系的方法,从结构上规范企业IT内控管理,利用体系文档保证内控的可执行性和可参考性,在制度中明确相关责任单元,并通过绩效考核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对于需要改进的工作明确资源,责任单元等,整改方案可使之明确落实。最后通过员工培训,使更多应用、接触IT系统的相关人员了解体系,并严格遵照执行。
5、运行反馈、跟踪记录
由于在IT内控构建过程中,很多东西都是未知的,唯有通过试运行才能有效的控制。所以企业建议企业通过实际运行该内控体系,督导执行,在运行中找到问题,并逐步完善。
在本阶段,企业应严格依据制定好的相关控制要求执行各项日常IT业务操作,各控制点应有专人负责记录。在试运行阶段,企业也将对运行工作进行调查,了解问题和反
馈意见,并跟踪记录,与相关人员讨论解决问题,协助体系运行工作。
6、执行测试、控制完善
IT内控构建是否有效要通过检测来确定。对于IT系统,测试是IT内控合规性实现最关键的一步,需要根据企业IT管理特点和业务需求设计不同的测试方法来进行测试,特别是对于IT制度与流程手册、系统变更(包括应用系统及基础设施)、逻辑访问(包括应用系统及基础设施)、物理访问、IT灾难备份、数据接口、第三方管理、环境控制、问题管理和作业调度等进行测试,以确保IT内控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同时,还需要建立PDCA循环实现IT内控的自我更新,最终实现企业IT内控的预期目标。如下图所示:
图5:PDCA循环
在本阶段,企业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测试文档,并编制测试计划,确定测试样本,跟踪测试记录,汇总测试文档。根据测试结果,与企业进行沟通确认,找到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案,明确责任人,确保内控风险点全部覆盖到企业日常IT内控管理,从而达到合规的要求。最后,要通过建立内控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使体系可以自我更新,根据内外部的要求不断修正、完善。
企业认为,IT内控是一个新的领域和发展方向。IT内控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越来越大。IT治理结构的完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部分,要求企业内部建立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IT治理机制,通过IT内控体系建设,加强IT管理、提高IT效率、降低IT风险,从而提高整个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效率和效力,降低遵从成本。
对于中国的大部分企业而言,IT内控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应立足于长远发展目标,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实现,对于与财务报告等信息披露要求关联较大的控制可先行实施。在达到合规性要求后再逐步优化完善,通过吸纳国际先进标准理念(如COSO和COBIT)构建完整的IT治理体系,最终实现企业各项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效益,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