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筑施工企业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
摘要: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逐渐暴露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招投标、项目管理运作模式、资金、成本管理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认真分析阐述,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项目管理;施工企业;质量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效益的源泉。也是市场开发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业主的需求日趋苛刻,垫资、压价的幅度越来越大,工期越来越短,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一些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出来。
1、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现状分析
1.1对招投标意义认识不清,导致项目招投标盲目压价
招标是为了选择一个合理的价格。达到招、投标方双赢的目的。目前,工程招投标大多是进行价格竞争,有些招标单位违背对投标报价书需全面评估、综合考虑、合理中标的原则,只注重标价的高低,低价中标。有时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顾国家政策、法规和价格规律,拼命压低标价,迫使投标单位让利垫资,任意取消国家给施工企业的合法利益,将不合理的工程价款结算方式等强加给施工单位,严重扭曲招投标的真正意义。施工单位“靠低价中标,靠索赔盈利”的片面认识把招投标工作引入误区。
1.2项目管理运作模式混乱
企业与项目的职责、权限不清,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导致经营监控不到位。主要表现在:
1、责权不明,使项目无所适从;或过于大胆,企业难以实施监控,结果是肥了个人,害了企业;或畏首畏尾,难以获取所需资源,难以完成项目管理责任,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达到项目管理最佳效果。
2、项目责任考核流于形式,配套措施不到位或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干好不激励,使职工失去竞争热情。
1.3资金短缺成为制约项目发展的瓶颈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低价中标、不合理合同的签定,使得企业常常处于垫款施工、贷款施工的困境,项目施工管理费用严重不足,材料费、设备工具租赁费、人工费不能及时支付,长此以往,使得三角债进一步形成,相关资源价格进一步上涨,使生产经营管理举步维艰。而发包单位对工程的任意分包、肢解又给竣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结算难以按时形成,拨款也常常在各方的推脱中变得遥遥元期,形成竣工难、清欠难的现状。
1.4成本管理粗放,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降低成本是实现利润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但当前许多国有施工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责任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内部定额、取费标准等基础内容,施工组织、管理方式还是沿用旧经验、老办法,以包代管,重包轻管,不进行科学测算、成本分解,项目成本控制流于形式。造成施工成本居高不下,经营管理费用逐年加大,企业利润越来越薄。
1.5安全生产流于形式,安全事故频发
随着工程中标价的降低,一些项目为了降低成本,对安全生产的投入能省则省,安全教育应付差事,安全设施形同虚设,安全资料造假多、现场实际监督少,总的来说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不出安全事故则罢,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则损失远大于安全生产的正常投入。
1.6项目团队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项目经理素质有待提高。现有项目经理队伍大多为凭多年施工经验积累而成长起来的一代,缺乏现代项目管理基本知识,技术意识、创新意识、法制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淡薄,有的家长作风严重、团队意识不强,个人英雄主义严重,不会团结班子成员充分发挥项目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项目管理内耗多,效能低,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2、应对策略
2.1以成本测算为依据,确定报价策略
在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尤其是面对低价中标的大趋势,在投标报价过程中,要坚决防止饥不择食、饮鸠止渴的恶性循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仅为提高中标率而造成未中标已亏损。要坚持科学分析,慎重决策,建立科学的投标制度。一般来说,仅从工程量清单预算报价,恐怕难以中标,必须让利才行。具体让利幅度,则应以保本盈利为限度。要确定一个工程报多少价才能保本,或者有多少盈利,这就要靠准确的成本估算来决定。成本估算不能以国家定额为依据,而应当以企业内部定额为依据,还应考虑到通过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降低消耗而使成本降低的因素。企业要根据工程量清单报价和估算的工程成本,结合收集到的业主和其它竞争对手的各种信息,研究使用投标技巧,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做出既能盈利,又能中标的报介决策。
2.2建立与项目管理相配套的经营监控机制
推行项目管理,必须建立与其运行机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在企业内部要素管理上引入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建立以项目经理部为中心的动态管理机制。一方面将各项目经理部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要赋予项目经理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使其有职有权,能够放开手脚大胆地使用权力履行职责;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对项目经理下放了经营自主权就放任自流。要明确责权利,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从开工就要签订经营管理责任状,明确责任指标、权力范围以及考核方式、标准,确定奖惩额度。同时坚持定期审计,做到及时激励,激发项目经理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3完善制度,改变项目资金紧缺现状
要改变项目资金紧缺的现状,首先要从投标抓起,坚持选择开发战略,选择资信状况好、拨款比例高的建设单位;第二要认真研究施工合同,把相关条款以文字明确写在合同中,为及时收款及索赔奠定基础;第三,要及时上报施工预算,并按照合同规定催收工程款,密切关注资金状况,以资金状况确定施工进度;第四,要彻底改变项目经理只管施工不管要钱的现状,明确项目经理是收款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在合同期内收回工程款的予以奖励,否则,予以罚款处理;第五,要注重对平时资料的搜集积累,做好证据收集,加快竣工结算清欠速度,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解决。
2.4建立严格的成本管理核算体系,实施目标管理
施工企业应从主要依靠经验管理成本的做法中走出来,将现代管理科学中的ABC管理法、价值工程、本量利分析法、系统工程、目标管理、数学模型等应用到成本管理工作中来,使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形成个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前后衔接的有机整体,使成本管理从被动型、算帐型、经验型、经济型向主动型、经营型、科学型、经济与技术结合型转变。首先要建立严格的成本管理核算体系,实施全员成本管理责任制,明确体系流程、工作程序、以及每一名员工的成本管理职责、指标,做到人人心中有成本,人人肩上有指标;第二要提前做好成本策划,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如:地质情况、人文环境、交通情况、市场材料价格、租赁市场价格、劳力提供情况等因地制宜做出与实际施工相吻合的成本策划,增强策划的指导性;第三,在责任成本控制和核算中严把“五关”,控制“四要素”,即:把住劳动力配置关、材料采购关、材料用量和储备关、工程质量关、机械保障关,并结合实际采取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来控制好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现场管理费等四大成本费用要素;第四。要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重点对责任成本预算、责任成本支出、目标利润等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查明盈亏比例异常的原因,并分段采取措施。加以纠正;第五,拓展实现利润的思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找相对成本最小化。
2.4要加大监管力度,保障安全生产
(1)切实加大安全投入,保障职工在安全的环境中生产;
(2)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要求进行施工,坚持一以贯之,做到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
(3)加大安全教育和培训力度,使安全生产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被动地“要我安全”,变为主动地“我要安全”:
(4)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和防范,切实做到万元一失;
(5)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将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做到保障不了安全不生产;
(6)做到安全生产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动态管理。从而建立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项目的隐性成本,同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加企业的无形收益。
2.5加强团队建设,优化整体效能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能否建立一个团结、高效的项目管理团队是实现项目绩效最大化的关键。在项目团队配置上,第一,对项目经理的选择要坚持德能勤绩廉综合考评,竞争上岗,唯才是举,量德而用;第二,要根据项目大小和管理人员性格、特长、管理方式等因素合理组合,既要减少磨合困难效能低下等弊病,又要防止自由组阁,形成独立王国,集体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发生;第三,要不断提高团队素质,坚持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先导,以岗位业务知识学习、岗位技能素质提高为重点,实施全员素质提升;第四,要坚持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教育职工,努力培育求真务实、廉洁高效、勇于创新,充满竞争力、富于战斗力的团队精神,营造积极进取、人才辈出的良好企业发展环境,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结语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施工企业惟有认真研究形势,不断加强项目管理,苦练内功,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适应复杂多变建筑市场,才能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参考文献
[1]贾平。企业动态联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2]杨斌。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2,4.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深入探讨。
[3]王组和,杨毅。施工项目成本动态测算系统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3,12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第二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建议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建议
摘要:建筑施工企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本文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近些年来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相应提出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安全事故 原因分析 建议
近些年来,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建筑施工中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伤及施工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员生命,并造成财产重大损失。本文将近些年来发生在本区建筑施工企业的重大安全事故大致作了分类,对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相应提出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对策建议。建筑施工企业安全事故的主要类型
近些年来,发生在本区建筑施工企业的9起重大安全事故,侧重事故直接原因大致分为以下4种类型:
1.1 使用设备引发的安全事故 事故之1:物料提升机吊篮坠落事故。某建筑施工单位,在承建安装一综合楼第五层预应力空心板时,物料提升机吊篮突然从5楼坠落,致1人死亡、3人重伤、1人轻伤的重大安全事故,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达60多万元。
事故之2:塔式起重机起重臂坠落事故。某建筑施工单位,在某小区7号楼工地安装QTG25A塔式起重机,在安装拉杆时,钢丝绳断裂,起重臂以?q接点为轴心坠落。在起重臂上工作的5名操作人员随之坠落,4人死亡,1人重伤,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1.2 员工擅自操作设备、违章作业引发的安全事故 事故之3:施工升降机吊笼坠落事故。某建筑施工单位,承建由群体相连的A、B、C三幢32层高层公寓楼工程,在工程围墙装修即将结束,内装修进入修补阶段,A楼的施工升降机拆卸至13楼层高度,外架已拆至后三步,3名泥工擅自驾乘施工升降机,发生吊笼冒顶,致使吊笼从13楼(约40米高度)坠落至地面,吊笼内3名员工全部死亡,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事故之4:拆除坍塌事故。某施工单位,在拆除施工时,悬跳墙板失稳向外倾倒,冲垮外围护脚手架,坠落高度46米,砸向正在下方的裙房面支模作业的员工,导致5人死亡4人受伤的重大安全事故。
1.3 坍塌引发的安全事故 事故之5:住宅楼工程围墙坍塌发生的安全事故。某建筑公司承建一商品住宅楼工程,在基础开挖时,施工单位将挖出的土方就近堆积在附近围墙的一侧,因围墙受到外力作用,从而导致围墙坍塌,造成围墙外人行道上的3名儿童被砸死。
事故之6:模板坍塌发生的安全事故。某施工单位,承建某大学新校区剧院工程,在施工中发生模板坍塌事故,作业的24人坠落,造成4人死亡,20人受伤的重大安全事故。
事故之7:工程脚手架坍塌发生的事故。某建工集团二分公司,未等脚手架交接验收确认,将运至现场的网架部件(约40t),全部成捆吊上脚手架,使脚手架严重超载,在用撬棍解捆时产生的振动导致堆放部件处的脚手架坍塌,脚手架上的网架部件及施工人员同时坠落,造成7人死亡,1人重伤的重大安全事故。
事故之8:墙体模板坍塌发生的安全事故。某施工单位,承建8幢各类办公楼时,发生一起墙体模板坍塌,引起脚手架倒塌,导致正在墙体及脚手架施工的11名工人掉落地面,造成轻伤事故,直接经济损失26万元。
1.4 边坡土方坍塌发生的安全事故 事故之9:某建筑公司,为确保工程完工,组织工人对档土墙基础宽度不够部分(系淤泥和松软土结构,高约13米,存在坍塌隐患)进行施工,档土墙后边坡发生大面积坍塌,在基础中施工的6名妇女被泥土掩埋而死,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2.1 发生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 ①使用设备引发的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使用不合格的机械设备。事故之1中,施工单位使用的提升机不符合JGJ59第3.0.9和3.0.13的规定,特别是该提升机没有自动限位保险装置,是明文禁用的机具。事故之2中,施工单位使用的QTG25A塔式起重机,无图纸、无生产工艺、无产品检验报告、无材料质保书、无产品合格证、无QTG25A塔式起重机整机装配安装工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全无产品”。另外,安装人员技术素质低下,无产品质量意识,施工现场监管不力,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②员工擅自操作设备、违章作业引发的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较为典型的管理不善引发的。事故之3中,3位泥工在专业操作工尚未上班到岗的情况下,擅自驾乘施工升降机,违规操作,显露企业管理存在漏洞。事故之4中,施工单位在拆除时,项目管理人员忽视现场管理,拆除人员盲目抢进度,未按先上后下,先外后内,分区拆除的方案进行拆除,监理公司对工程没有实施有效监理,建设单位未办理施工安全监督和工程质量监督手续。显露施工过程管理空缺。③坍塌引发的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施工技术存在问题和管理混乱,忽视管理,监理失职造成的。事故之5中,围墙设计厚度仅为120mm,且砂浆标号低,围墙整体稳定性差,并在围墙一侧堆土过高,致使坍塌事故发生;该工程施工管理混乱,违章指挥,工人违章施工,无人检查,隐患不能及时解决,最终发生事故。事故之6中,屋面模板施工前施工单位只编织了简单的支模施工方案,而支模板的木工班组又不具备搭设钢管扣件支架的专业知识,在搭建过程中立杆间距过大,步距、剪刀撑等搭设存在严重问题,租用的钢管及扣件材料质量也不合格;建设单位及监理失职,建设单位报审的该屋面模板方案,始终未获监理审批,事故发生时,监理人员始终在施工现场,并没有对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隐患提出任何整改措施;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严重不负责任,施工管理混乱。事故之7中,脚手架方案设计有误,施工组织设计本身就提供了一个带有不安全隐患的方案,然而并没有引起建设单位和监理的注意;建设单位组织不力,监理方监理疏漏,管理人员违章指挥,施工人员蛮干,最终发生事故。事故之8中,施工企业没有针对该女儿墙浇注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没有针对支撑荷载进行计算,违反施工程序;施工企业管理混乱,安全机构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地工面积58808m,只配备1名安全员,且安全员业务素质低下,连基本的安全知识都不懂,更谈不上管理工地安全。④边坡土方坍塌发生的安全事故。事故之9中,反映的是一起典型的工程违法承包,未对工程进行招投标,未提供标准施工图,未办理施工许可证,未报建批准擅自开工,建设主管部门对工程非法施工制止不力;加上工人不懂安全技术知识,现场安全管理指导不力,没有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违章指挥,盲目施工等的直接原因,导致发生了重大的安全事故。
2.2 发生安全事故的深层次原因 对上述9起建筑施工企业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分析可以看出,主要由设备不合格引发的安全事故2起,主要由管理不善引发的安全事故2起,主要由技术问题和管理不善引发的安全事故4起,主要由违法承包引发的安全事故1起。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引发上述9起重大安全事故的共同点和深层次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在9起重大安全事故中,普遍存在着:各级管理责任制失职,企业安全管理失误,甚至不建立安全管理机构,没有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严重违反管理程序,施工管理混乱,严重不负责任,现场管理指导不力,企业承包工程管理形成盲点,建设单位和监理失职,监理人员素质不高,不负责任,施工过程中管理空缺,安全机构不健全,管理松散,熟悉专业的管理人员较少,项目经理没有上岗资格证书,忽视现场监督管理,违章指挥等等问题。由于管理存在问题,所以使用不合格机械设备,所以员工违章操作,所以施工设计方案存在技术隐患,甚至违法承包施工,最终酿成重大安全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些企业,安全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就是不能落实在行动上,后果是让灾难落到工人甚至是无辜的百姓身上。②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存在严重问题。在9起重大安全事故中存在着:使用不合格机械设备,甚至使用“全无产品”,企业技术人员无人提出异议,施工设计存在严重技术隐患,缺乏安全技术措施,专业人员技术素质差,施工人员不懂相应的技术,甚至对脚手架结构表现无知,安全员不懂安全技术措施,这些毕竟是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③施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规避安全事故能力差。从9起重大安全事故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施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对事故潜在的隐患和灾难的发生一片茫然,规避安全事故能力极差,在灾难来临时,只有被动无助的接受。预防发生安全事故的对策建议
3.1 把管理制度和措施落实到施工的全过程 有一句老话说:向管理要效益。管理的好,是会出效益的。管理的不好,不但没有效益,还会损失效益。从上述9起重大安全事故的分析中我们还体会到,管理不仅是个效益的问题,管理实质上还是一个对待生命的态度问题。管理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就是不能落实在行动上,这是对生命采取蔑视的态度;把管理制度和措施落实到施工的全过程,这是对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二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内设施工安全隐患检查组。三是建立安全管理问责制,责任到人,由企业负责人和项目经理、安全员3方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奖惩制度。四是挑选懂技术、有责任心的员工作安全员。五是建立施工安全检查周例会制度。六是善于总结,抛弃随意性,固化行之有效的施工安全管理流程。七是要向安全工作做得好的企业学习。八是企业要树立端正的赢利观。
3.2 严把施工技术关 施工企业要建立一支技术骨干团队,这既是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也是从技术上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点。企业要使技术骨干成为各施工环节的领军人物,通过他们严把施工技术关,并把安全施工技术教给工人。尊重技术,尊重技术人员,应该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开展经常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从上述9起重大安全事故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施工企业发生安全事故受到伤害的主要是一线操作的工人。因为疏于管理而让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受到伤害,用员工的生命作代价为企业管理不善买单,这是说不过去的。建议:一是建筑施工企业要发挥技术骨干的作用,对职工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工作,向他们传授岗位施工技术,教给他们安全施工的技术措施,教育职工不能违章作业,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二是针对不同的岗位,通过培训(实地演练)提高职工利用安全措施或手段规避安全事故(即逃生)的能力。
第三篇:科技管理体制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
科技管理体制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
论文导读:各科技管理部门仍然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具体的项目和研究团队管理方面,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工作过细,而且制度死板,这些都为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改革开放过后,我国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着一定的差距,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矛盾。
1科技管理体制现状
1.1科技管理部门只对立项重视,忽视管理过程
我国的科技工作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影响,管理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各科技管理部门仍然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具体的项目和研究团队管理方面,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工作过细,而且制度死板,这些都为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这种注重细节的管理方式很难保证科研经费是使用的效果。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科研组织和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这两方形成了一种“委托与代理”的关系。这样就使得政府职员对社会组织的情况不可能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同时一些社会科研组织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在提供信息的时候只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者是对工作只报喜不报忧。通过这些不良的方式来争取资金及政策的支持,同时这些组织的第二目的才是完成各种工作和科研任务。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科技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也是如此,因此科技管理部门对经费使用的监管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也因为这些原因科技管理部门科研经费管理难免存在较大盲目性,最终获得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1.2科技管理还不能满足社会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过后,我国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我国的课件管理体制改革却没有跟上市场改革的步伐。在对科技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应该让市场机制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性作用,但是现在我国科技项目的设置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作用。这样的最终结果是导致项目研究开发与成果应用分离普遍,同时也使得科技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现在的社会现象中不难看出,现在国内有很多的科技成果都无法应用到生产中去,在市场上产生的经济效益少,同时科技部门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各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研发缺乏足够的联系。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足1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到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明显过低。同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科技成果存在着“含金量低”,满足不了市场与企业要求。这样使得我国的科技资源形成了极大的浪费,从而使得科技进步速度降低,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3顶层体制不合理
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仍然受着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有着十分浓厚的行政色彩。论文大全。这种体制性的障碍成为了科技发展的“瓶颈”,例如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仍然存在。科技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能够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在位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等方面的探索不足,从而缺乏了对科技资源分散、组织动员能力与协调能力的有效调控。甚至对科技发展目标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存在着严重的影响。从此可以看出科技管理体制应该继续深化改革。2科技管理进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科技管理是通过对科技项目的组织、控制等一系列的工作,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并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科技管理直接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同时还会影响到各科研机构以及科研队伍是
否能够将他们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以及相应的各种科技规划、计划是否能够顺利的实施。为了能够使得科技管理制度能够更加的规范化,我国先后出台了许多相关规定和办法,例如《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科技评估暂行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办法。这些办法和规定的出台都是为了能够提高我国的科技管理水平,为科研工作能够更好的进行下去而提供更好的土壤。但是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让各方面的工作都受到了制约,使得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着上文中提到的各种问题。但是我国的国情让我们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科技管理体制是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我们只能够自己进行探索、研究并解决好目前科技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发现一条适合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之路,我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基础。
3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一些建议3.1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
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主要是为了促进科技与社会经济的进行结合、对当前的科技体系进行改革、让科技能够更好的发展,建立起一整套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的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对科研活动分层次管理,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来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中要对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设定,例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对各个主体在科技管理中的功能进行明确的定位,最终对整个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并形成一条明确的价值链,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合作、联系紧密的科技管理体系。在进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将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职能上的区分,并通过建立起合理的法律法规来维护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秩序,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来对科技发展进行引导,同时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在科技管理体制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应该最终达到“人尽其才”的状态,这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最重要的使命。论文大全。改革后的课件管理体制要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还要能够适应经济转型。这些都要求在对行为主体的关系进行设定时必须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全面的覆盖性与强有力的粘合性、以及比较宽松、有容忍度、开放性等特征,这样才能够让科技管理体制更加的能够激发出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
3.2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政府职能
科技发展只有创新一途,而要创新就只有转变传统的观念。在现有的体制中,政府的科技部门要负责许多的事务,例如科技投入的规划、计划、使用方向等。这些繁琐的任务容易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科技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对于这种情况只有转变传统的管理思路,从而对政府的职能重新定位。政府应该将科技管理体制中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进行分立。三权分立都应该建立起其相应的组织,从而将科技管理部门从繁重的项目管理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让科技管理部门可以有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进行调研,对各种科技计划和科技投入使用的合理性及效率等进行思考。
3.3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实行,带来了许多外来的思想,现在的人们受到一些外来的不良思想的影响十分严重,从而使的这些受影响严重的人更加的急功近利。特别是一些科研工作者,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拼命争项目,但是疏于潜心做研究。科研项目在申报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将项目十分具有价值放在首位,他们在乎的更多的是如何才能拿到项目、如何才能完成项目。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些科研成果脱离了社会市场的需求。
对于这种情况只有对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才可以得到改善。必须将原有的将奖金等福利与科研项捆绑的方式彻底的摒弃,才能够让科研人员能够潜心搞研究、能够出于对自身学术追求、事业追求和社会价值的角度去提出选题。将科技管理与健全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进行结合,再通过建立起健全的法律法规、激励措施,来搭建一个完善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来帮助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
总之,科技发展需要由科学的、健全的科技管理体制来支持。虽然目前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同时还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障碍,但是通过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有效的改善目前我国的科技管理现状。但是科技体制管理现状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够取得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着一定的差距,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矛盾。1科技管理体制现状1.1科技管理部门只对立项重视,忽视管理过程
我国的科技工作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影响,管理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各科技管理部门仍然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具体的项目和研究团队管理方面,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工作过细,而且制度死板,这些都为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这种注重细节的管理方式很难保证科研经费是使用的效果。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科研组织和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这两方形成了一种“委托与代理”的关系。这样就使得政府职员对社会组织的情况不可能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同时一些社会科研组织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在提供信息的时候只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者是对工作只报喜不报忧。通过这些不良的方式来争取资金及政策的支持,同时这些组织的第二目的才是完成各种工作和科研任务。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科技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也是如此,因此科技管理部门对经费使用的监管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也因为这些原因科技管理部门科研经费管理难免存在较大盲目性,最终获得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1.2科技管理还不能满足社会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过后,我国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我国的课件管理体制改革却没有跟上市场改革的步伐。在对科技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应该让市场机制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指导性作用,但是现在我国科技项目的设置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作用。这样的最终结果是导致项目研究开发与成果应用分离普遍,同时也使得科技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现在的社会现象中不难看出,现在国内有很多的科技成果都无法应用到生产中去,在市场上产生的经济效益少,同时科技部门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各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研发缺乏足够的联系。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足1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还不到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明显过低。同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科技成果存在着“含金量低”,满足不了市场与企业要求。这样使得我国的科技资源形成了极大的浪费,从而使得科技进步速度降低,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3顶层体制不合理
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仍然受着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有着十分浓厚的行政色彩。这种体制性的障碍成为了科技发展的“瓶颈”,例如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仍然存在。科技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能够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在位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等方面的探索不足,从而缺乏了对科技资源分散、组织动员能力与协调能力的有效调控。甚至对科技发展目标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存在着严重的影响。从此可以看出科技管理体制应该继续深化改革。
2科技管理进行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科技管理是通过对科技项目的组织、控制等一系列的工作,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并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科技管理直接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同时还会影响到各科研机构以及科研队伍是否能够将他们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以及相应的各种科技规划、计划是否能够顺利的实施。为了能够使得科技管理制度能够更加的规范化,我国先后出台了许多相关规定和办法,例如《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科技评估
暂行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办法。这些办法和规定的出台都是为了能够提高我国的科技管理水平,为科研工作能够更好的进行下去而提供更好的土壤。但是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让各方面的工作都受到了制约,使得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着上文中提到的各种问题。但是我国的国情让我们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科技管理体制是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我们只能够自己进行探索、研究并解决好目前科技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发现一条适合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之路,我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基础。
3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一些建议3.1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
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主要是为了促进科技与社会经济的进行结合、对当前的科技体系进行改革、让科技能够更好的发展,建立起一整套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的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对科研活动分层次管理,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来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中要对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设定,例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对各个主体在科技管理中的功能进行明确的定位,最终对整个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并形成一条明确的价值链,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合作、联系紧密的科技管理体系。在进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将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职能上的区分,并通过建立起合理的法律法规来维护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秩序,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来对科技发展进行引导,同时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在科技管理体制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应该最终达到“人尽其才”的状态,这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最重要的使命。改革后的课件管理体制要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还要能够适应经济转型。这些都要求在对行为主体的关系进行设定时必须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全面的覆盖性与强有力的粘合性、以及比较宽松、有容忍度、开放性等特征,这样才能够让科技管理体制更加的能够激发出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
3.2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政府职能
科技发展只有创新一途,而要创新就只有转变传统的观念。在现有的体制中,政府的科技部门要负责许多的事务,例如科技投入的规划、计划、使用方向等。这些繁琐的任务容易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科技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对于这种情况只有转变传统的管理思路,从而对政府的职能重新定位。政府应该将科技管理体制中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进行分立。论文大全。三权分立都应该建立起其相应的组织,从而将科技管理部门从繁重的项目管理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让科技管理部门可以有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进行调研,对各种科技计划和科技投入使用的合理性及效率等进行思考。
3.3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实行,带来了许多外来的思想,现在的人们受到一些外来的不良思想的影响十分严重,从而使的这些受影响严重的人更加的急功近利。特别是一些科研工作者,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拼命争项目,但是疏于潜心做研究。科研项目在申报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将项目十分具有价值放在首位,他们在乎的更多的是如何才能拿到项目、如何才能完成项目。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些科研成果脱离了社会市场的需求。
对于这种情况只有对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才可以得到改善。必须将原有的将奖金等福利与科研项捆绑的方式彻底的摒弃,才能够让科研人员能够潜心搞研究、能够出于对自身学术追求、事业追求和社会价值的角度去提出选题。将科技管理与健全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进行结合,再通过建立起健全的法律法规、激励措施,来搭建一个完善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来帮助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
总之,科技发展需要由科学的、健全的科技管理体制来支持。虽然目前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同时还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障碍,但是通过科技管理体
制的改革可以有效的改善目前我国的科技管理现状。但是科技体制管理现状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够取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帆.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与信息化建设[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9,36(3):80-81.
[2]钱斌.新中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形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17(3):44-51.
[3]赖志杰.创新体系下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78-80.
第四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现状分析与对策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本文从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现状着手,分析了影响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及其背景,同时对这些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对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施工安全现状对策
一、引言建筑工程施工与其他企业生产相比较,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建筑工程具有产品固定,体积大且生产周期长,生产流动性大,以手工作业和体力劳动为主,露天高处作业多,生产环境恶劣,作业条件差等特点;同时,建筑产品具有多样性,无规则性,建筑物之间在外形、尺寸、高度等立面变化和内部结构上很少有类同性;建筑施工过程中除工序变化大,材料流量大,施工设备、防护设施易损坏等不安全因素外,自然因素、环境因素和作业人员素质也是构成建筑施工不安全性的重要方面;另外,建筑市场环境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改变目前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的状况,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水平,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长期以来,建筑施工企业主要依赖于手工作业和小型机具施工,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程度较低,管理方式落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施工技术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仍困扰着施工企业,威胁着企业职工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长期从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对当前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主要因素的具体表现加以梳理,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同行们参考。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不规范的市场环境,阻滞了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建筑市场环境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十分紧密,犹如人的生存环境与人的健康那样密切,许多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潜在因素。当前建筑市场中存在的垫资、拖欠工程款、肢解工程和非法挂靠、违法分包等行为,行业管理部门在查处力度上还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些行为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市场监管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不良的市场环境势必影响安全生产管理,主要表现在一些安全生产制度、管理措施难以在施工现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形同虚设,总承包企业与分承包企业(尤其是业主方指定的分包商)在现场管理上缺乏相互配合合作的机制,现场的安全设施往往由于配合合作不协调招至损坏,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和难以预测的后果。2.竞争机制不够完善,无序竞争对安全生产的冲击近几年来,我国的招标投标方式已从无标底投标逐步过渡到合理成本价中标的方式.这无疑是反腐倡廉,与国际接轨的重大举措。但是由于我国的建筑业改革起步较晚,大部分企业是改革开放以后组建发展起来的,还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意识;而合理成本价目前还缺乏可操作的认定依据,实际操作中往往演变为最低价中标,由此产生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同时,建设单位(业主)的垫资要求、拖欠工程款、非法肢解工程等不规范行为再给施工企业雪上加霜。企业的平均赢利越来越薄,发展缺乏后劲,安全生产经费和投入难以保证,安全生产工作处于滑坡状态。3.建筑施工企业的体制改革不完善产生的影响因素建筑施工企业的体制改革起始于上20世纪90年代,至目前大部分企业已完成了体制改革,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已是建筑市场的主体。体制改革后,由于新旧体制的过渡、利益分配的再调整,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改制后制定的一些企业规章制度还需要在实际运行中不断完善,保证安全生产的一些必要条件还有待得到解决,尤其是安全生产的经费投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素质和保证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落实存在的问题较多。企业在推行项目法施工中,重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的思想较为普遍;而项目经理往往以工程进度、施工成本为追求目标,很少考虑完善安全设施、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作业环境,导致施工现场不安全隐患长期得不到整治,施工人员处于不安全的作业条件下生产,各种伤害事故随时有可能发生。4.作业人员稳定性差、流动性大、生产技能和自我防护意识薄弱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建筑施工现场是这些务工者主要选择场所。由于体制上的不完善和管理上的滞后,大量既没有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又缺乏施工现场安全教育的务工者上岗后,对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一无所知,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缺乏规范作业的知识,往往由于其本人的不安全行为给予自己或与其相关作业环境下的其他操作人员带来难以预料的伤害事故。大量安全事故调查分析表明,务工者进场施工不久(有的甚至第二天)就发生安全事故的比率越来越高,这一现象充分说明由于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已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另外,人员的不稳定,流动性大,是造成现场作业人员劳动技能和安全意识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的原因之
一.5.管理方式落后,施工设备科技含量不高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由于建筑施工仍处于手工操作为主的状态,缺乏系统的、持续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这种管理模式极容易使安全生产予以忽视,往往以完成生产任务为目标,安全生产的有关法规规章、制度不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使生产过程缺乏安全监督检查,安全生产交底和监督检查处于空白状态。科技产品引入施工现场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和垂直运输设备(主要是井字架)中分别应用了漏电保护装置和防坠装置,使触电死亡事故和井架吊篮坠落事故大幅度下降,特别是触电死亡事故由原来的建筑施工主要事故而退居为偶发事故,这就是科技产品在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但是,施工现场还有大量的设备及防护设施有待更新,有待提高科技含量。防高空坠落设施、设备危险状态预警系统、不安全因素检测设备等方面还有待高科技产品的引入。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提高建筑施工安全,消除事故隐患,降低伤害事故的频率是各级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各施工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不仅涉及到经济问题、技术问题,也涉及到市场环境、企业体制、人员素质等方面因素,因此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
三、对策和措施(1)从整顿建筑市场行为着手,规范工程建设各方的市场行为,对当前市场存在的通病下猛药。首先,从招标投标人口把关,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建设资金的落实,推行工程建设资金第三方担保制度;同时,对施工成本组成有一个可操作性的规定,正确界定合理成本价,避免无序竞争。参照国外或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在建设项目开工前,提取合适比率的工程款作为“开办费”,列为安全生产的专项费用,专款专用,不得作为优惠条件和挪作他用,由现场监理和有关监督部门负责监督。加大建设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追究力度,明确其不良行为在安全事故中的连带责任,抑制目前存在的建设单位要求施工企业垫资、拖欠工程款、肢解工程项目发包等不良行为和不顾科学生产程序,一味追求施工进度的现象。(2)行业管理部门在企业资质审查、考核评比中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硬指标,具有否决权。日常的各类检查中,不仅应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状态,更应该在项目承包制度、经济分配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等深层次问题上查找存在的问题,从源头消除不利安全生产的隐患。同时,在改制、转制过程中应注意企业领导人的短期行为,保证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有长期的规划和投入。(3)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完善企业用工制度。针对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差、冒险蛮干、缺乏自我防护意识等现状,采取相对稳定务工队伍,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力度,以法律、政策为依据,制定行业用工规章,多渠道地对务工人员分专业进行培训,实行务工人员上岗证书,改变目前职业介绍的方式,以企业或项目部为培训对象,对进场民工进行分期培训发证,制定具体的培训实施细则。建立劳务基地对稳定企业临时工用工队伍,提高务工人员操作技能、安全生产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用工检查力度和对违反用工规定企业的处罚力度,对促进安全生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大力推广应用促进安全生产的科技产品,提高项目施工的科技含量,对现场使用的一些陈旧、过期设备实行强制性的淘汰。推广应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对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进行总结完善使之成为具有科学管理理论的管理模式,以简报、讲座、现场会等形式加以介绍推广;对安全生产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组织专题研讨会,提出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真正做到科学技术服务于生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题,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错综复杂,把安全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真正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各级政府、领导、管理员义不容辞的职责,如何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还有许多工作有待我们不断地努力,去探索,去解决.笔者仅以个人的实践和理想提出上述观点,企望能抛砖引玉,为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水平做出努力.
第五篇: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现状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现状
李洲
(中铁十七局集团上海轨道交通公司 上海市 200135)
摘要: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效益的源泉。也是市场开发的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业主的需求日趋苛刻,垫资、压价的幅度越来越大,工期越来越短,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一些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出来。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逐渐暴露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根据本人的施工经验,从招投标、项目管理运作模式、资金、成本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阐述,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项目管理;施工企业;质量
一、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现状分析
1、对招投标意义认识不清,导致项目招投标盲目压价
招标是为了选择一个合理的价格。达到招、投标方双赢的目的。目前,工程招投标大多是进行价格竞争,有些招标单位违背对投标报价书需全面评估、综合考虑、合理中标的原则,只注重标价的高低,低价中标。有时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顾国家政策、法规和价格规律,拼命压低标价,迫使投标单位让利垫资,任意取消国家给施工企业的合法利益,将不合理的工程价款结算方式等强加给施工单位,严重扭曲招投标的真正意义。施工单位“靠低价中标,靠索赔盈利”的片面认识把招投标工作引入误区。
2、项目管理运作模式混乱
企业与项目的职责、权限不清,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导致经营监控不到位。主要表现在:
⑴、责权不明,使项目无所适从;或过于大胆,企业难以实施监控,结果是肥了个人,害了企业;或畏首畏尾,难以获取所需资源,难以完成项目管理责任,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达到项目管理最佳效果。
⑵、项目责任考核流于形式,配套措施不到位或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干好不激励,使职工失去竞争热情。
3、资金短缺成为制约项目发展的瓶颈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低价中标、不合理合同的签定,使得企业常常处于垫款施工、贷款施工的困境,项目施工管理费用严重不足,材料费、设备工具租赁费、人工费不能及时支付,长此以往,使得三角债进一步形成,相关资源价格进一步上涨,使生产经营管理举步维艰。而发包单位对工程的任意分包、肢解又给竣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结算难以按时形成,拨款也常常在各方的推脱中变得遥遥元期,形成竣工难、清欠难的现状。
4、成本管理粗放,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降低成本是实现利润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但当前许多国有施工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责任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内部定额、取费标准等基础内容,施工组织、管理方式还是沿用旧经验、老办法,以包代管,重包轻管,不进行科学测算、成本分解,项目成本控制流于形式。造成施工成本居高不下,经营管理费用逐年加大,企业利润越来越薄。
5、安全生产流于形式,安全事故频发
随着工程中标价的降低,一些项目为了降低成本,对安全生产的投入能省则省,安全教育应付差事,安全设施形同虚设,安全资料造假多、现场实际监督少,总的来说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不出安全事故则罢,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则损失远大于安全生产的正常投入。
6、项目团队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项目经理素质有待提高。
现有项目经理队伍大多为凭多年施工经验积累而成长起来的一代,缺乏现代项目管理基本知识,技术意识、创新意识、法制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淡薄,有的家长作风严重、团队意识不强,个人英雄主义严重,不会团结班子成员充分发挥项目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项目管理内耗多,效能低,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应对策略
1、以成本测算为依据,确定报价策略
在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尤其是面对低价中标的大趋势,在投标报价过程中,要坚决防止饥不择食、饮鸠止渴的恶性循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仅为提高中标率而造成未中标已亏损。要坚持科学分析,慎重决策,建立科学的投标制度。一般来说,仅从工程量清单预算报价,恐怕难以中标,必须让利才行。具体让利幅度,则应以保本盈利为限度。要确定一个工程报多少价才能保本,或者有多少盈利,这就要靠准确的成本估算来决定。成本估算不能以国家定额为依据,而应当以企业内部定额为依据,还应考虑到通过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降低消耗而使成本降低的因素。企业要根据工程量清单报价和估算的工程成本,结合收集到的业主和其它竞争对手的各种信息,研究使用投标技巧,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做出既能盈利,又能中标的报介决策。
2、建立与项目管理相配套的经营监控机制
推行项目管理,必须建立与其运行机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在企业内部要素管理上引入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建立以项目经理部为中心的动态管理机制。一方面将各项目经理部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要赋予项目经理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使其有职有权,能够放开手脚大胆地使用权力履行职责;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对项目经理下放了经营自主权就放任自流。要明确责权利,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从开工就要签订经营管理责任状,明确责任指标、权力范围以及考核方式、标准,确定奖惩额度。同时坚持定期审计,做到及时激励,激发项目经理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完善制度,改变项目资金紧缺现状
要改变项目资金紧缺的现状,首先要从投标抓起,坚持选择开发战略,选择资信状况好、拨款比例高的建设单位;第二要认真研究施工合同,把相关条款以文字明确写在合同中,为及时收款及索赔奠定基础;第三,要及时上报施工预算,并按照合同规定催收工程款,密切关注资金状况,以资金状况确定施工进度;第四,要彻底改变项目经理只管施工不管要钱的现状,明确项目经理是收款的第一
3责任人,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在合同期内收回工程款的予以奖励,否则,予以罚款处理;第五,要注重对平时资料的搜集积累,做好证据收集,加快竣工结算清欠速度,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解决。
4、建立严格的成本管理核算体系,实施目标管理
施工企业应从主要依靠经验管理成本的做法中走出来,将现代管理科学中的ABC管理法、价值工程、本量利分析法、系统工程、目标管理、数学模型等应用到成本管理工作中来,使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形成个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前后衔接的有机整体,使成本管理从被动型、算帐型、经验型、经济型向主动型、经营型、科学型、经济与技术结合型转变。首先要建立严格的成本管理核算体系,实施全员成本管理责任制,明确体系流程、工作程序、以及每一名员工的成本管理职责、指标,做到人人心中有成本,人人肩上有指标;第二要提前做好成本策划,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如:地质情况、人文环境、交通情况、市场材料价格、租赁市场价格、劳力提供情况等因地制宜做出与实际施工相吻合的成本策划,增强策划的指导性;第三,在责任成本控制和核算中严把“五关”,控制“四要素”,即:把住劳动力配置关、材料采购关、材料用量和储备关、工程质量关、机械保障关,并结合实际采取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来控制好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现场管理费等四大成本费用要素;第四。要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重点对责任成本预算、责任成本支出、目标利润等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查明盈亏比例异常的原因,并分段采取措施。加以纠正;第五,拓展实现利润的思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找相对成本最小化。
5、要加大监管力度,保障安全生产
(1)切实加大安全投入,保障职工在安全的环境中生产;
(2)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要求进行施工,坚持一以贯之,做到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
(3)加大安全教育和培训力度,使安全生产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被动地“要我安全”,变为主动地“我要安全”;
(4)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和防范,切实做到万元一失;
(5)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将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做到保障不了安全不生产;
(6)做到安全生产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动态管理。从而建立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项目的隐性成本,同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加企业的无形收益。
6、加强团队建设,优化整体效能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能否建立一个团结、高效的项目管理团队是实现项目绩效最大化的关键。在项目团队配置上,第一,对项目经理的选择要坚持德能勤绩廉综合考评,竞争上岗,唯才是举,量德而用;第二,要根据项目大小和管理人员性格、特长、管理方式等因素合理组合,既要减少磨合困难效能低下等弊病,又要防止自由组阁,形成独立王国,集体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发生;第三,要不断提高团队素质,坚持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先导,以岗位业务知识学习、岗位技能素质提高为重点,实施全员素质提升;第四,要坚持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教育职工,努力培育求真务实、廉洁高效、勇于创新,充满竞争力、富于战斗力的团队精神,营造积极进取、人才辈出的良好企业发展环境,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施工企业惟有认真研究形势,不断加强项目管理,苦练内功,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适应复杂多变建筑市场,才能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