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谈英国历史与文化》 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19-05-15 05:0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粗谈英国历史与文化》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粗谈英国历史与文化》 教学设计》。

第一篇:《粗谈英国历史与文化》 教学设计

“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

英国历史与文化初探

综合组:杨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了解英国文化,并培养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兴趣。

(2)在进行本节教学之前,要求学生注意收集有关英国的资料,了解英国的风土人情,为课堂顺利进行做铺垫。

(3)树立开眼看世界的精神,开拓学生们的国际视野。

(4)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

(5)思维拓展,培养心系祖国和人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学会收集和整理、分享资料的能力。

2、能初步了解英国的历史文化脉络,树立心系祖国的情怀。*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PPT,学生交流用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风光片视频。

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伦敦的风光短片,我们今天就走近英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来看看这个曾经创造了“日不落帝国”的小小岛国,到底是什么原因可以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大放异彩,主导了世界的格局?

2、看地形图(出图)。

说说你对英国的了解。(特殊地理位置)学生借助图片交流。

教师评价:山东和英国面积差不多大,人口比英国还多,为什么没有取得人家成就的十分之一?

二、新授。

想一想,当你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走进英国走进大西洋彼岸身边时,你最想了解什么?师:衣食住行,风土人情。(板书)

课前各小组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查找,你都做了哪些工作?查资料、打印图片、搜集歌曲、跳舞蹈、食品带来。查阅过程汇总你们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

(一)风景。我们先来了解英国独特的风景名胜。

1、学生介绍资料。

既然大家这么感兴趣,我们先走进伦敦:

泰晤士河,伦敦眼,牛津大学,白金汉宫,巨石阵。。

2、刚刚是不是介绍了伦敦塔桥。找小伙伴来说一说

(1)伦敦塔桥作为英国的象征。老师带给大家一段视频,(图片)。(2)附近的伦敦塔,作为中世纪英国王室的一段黑暗历史的见证。

(二)英国历史一瞥

在你们介绍之前,我先请大家来猜一猜,你们看一下,这是谁?(英国女王)

1、英国王室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王室之一,而每代君主的加冕仪式都严格奉行完全一样的传统,这使得英国王室的加冕典礼成为现存的、依然举行的最古老的仪式。但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皇室只作为凝聚国家力量的象征发挥作用,并不具备实质性权力。国王是名义上的统治者,由世袭产生。(1)学生分小组,交流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资料。

伊丽莎白二世(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现任英国女王,英联邦元首、国会最高首领。

1952年2月6日登基,1953年6月2日加冕女王,迄今为止是英国皇室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2015年9月9日,伊丽莎白二世超过维多利亚女王,成为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2)英国女王给了英国人身份认同,她同时还在整合整个国家。换句话说,古老的英国王室在现代英国社会中发挥了凝聚力的作用;同时,女王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强化各成员国之间(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南非等)的团结,不断发挥积极作用;此外,最近英国媒体的一份根报告显示,王室对英国旅游业的贡献为5亿英镑,转换成相应的无形资产超过160亿英镑。王室资产管理局每年能为王室带来可观利润,对应的无形资产为83亿英镑;王室成员出访国外,为英国带来的海外广告效应价值超过40亿英镑。

(四)前一段时间,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10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10年首访,意义不小。今年是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第二个10年的开局之年,用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话说就是“黄金年”,打造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双方早就不谋而合。

盛大的欢迎仪式是必不可少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将在皇家骑兵检阅场为习近平举行欢迎仪式。鸣放21响礼炮后,习近平夫妇和女王夫妇将登上皇家检阅台检阅英国皇家骑兵卫队和仪仗队。

乘坐皇家马车赴宴,下榻白金汉宫:欢迎仪式后,习近平夫妇将在女王与菲利普亲王的陪同下,乘坐皇家马车到白金汉宫享用由女王主持的“私人午宴”。

另外,作为“重头戏”的国宴值得期待:当晚,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将在白金汉宫为习近平举办国宴。女王非常重视晚宴,不仅亲自过目菜单,还对餐桌的花束样式和摆设等细节进行监督。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惯例,白金汉宫一年只接待两次高规格国事访问。本次访问,英王室成员将全程陪同习近平,这样的礼遇可不是所有访英元首都能有。

(五)英国王室礼仪。我们的重头戏来了。是不是我们讲究的礼仪,和他们的利益有很大的不同?

英国王室向来礼仪讲究多,繁琐程度就连很多英国人都不清楚。

穿 男士需穿燕尾服

在接受英国君王接见时,男士需行“点头礼”,而女士则需行小幅度的“屈膝礼”。在回答女王的问话时,必须以“女王陛下”作为称呼开头,以“夫人”称呼收尾。

在王室成员尤其是有君主到场的场合,参加者的着装也有着一定要求。男士需穿燕尾服,通常是灰色或者白色的燕尾服,配上灰色或者黄色的马甲和带条的灰色的裤子。还要戴上一顶灰色的大礼帽,进入室内后,礼帽要摘下,放在胳膊下面,还要为马甲配上一对颜色相配的手套。穿燕尾服的男士还需打领结,鞋子要穿黑色的。现任英国首相卡梅伦曾经犹豫在威廉王子的大婚典礼上是否要穿燕尾服,因为他不想为此被政治对手批评“身处上流社会阶级,不接地气”。但最后,这位首相还是出于对女王的尊重,身穿燕尾服参加了婚礼。

礼 除了握手不得触碰

活动现场,不少人都在盯着谁会犯王室大忌———除了正式握手之外的肢体接触。2009年,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陪同奥巴马出席在伦敦举行的20国集团首脑峰会,在白金汉宫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她竟然揽着女王,这一举动立刻被英国媒体痛批,称米歇尔违反“不得触碰”英女王的传统禁忌。

在英国人的记忆里,米歇尔并不是第一个“不守规矩”的外宾。1983年,美国圣迭戈市长比尔·克里托也曾“不小心地”搂了一下英女王的肩膀。而到他去世时,有人为他写的讣告第一句话就是“比尔·克里托因在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这里时轻轻触摸过她,或许已成为英国人最记恨的市长,昨天去世了”。1992年,时任澳大利亚总理基廷在英女王访问堪培拉时也曾以手臂搂着女王。英国媒体从此毫不客气地给这位“大不敬”的总理取了一个别名———“澳大利亚蜥蜴”。

谈 别聊与王室有关话题

尽管是王室邀请的客人,但席间谈话时,客人切忌谈及与王室有关的话题,尤其是带有讽刺英国王室的民间笑料。因为英国法律不允许任何人非议英国君主及王室人员。另外,在称英国人时,避免用“English”一词表示,宜用“British”。因为“English”之意仅代表英格兰而不代表苏格兰和威尔士。板书:

big Ben

Tower Bridge

亨利八世

伊丽莎白一世

第二篇:《与同学们谈历史》教学设计集锦

《与同学们谈历史》的教学设计

漆河镇中学:刘丽球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是学生中学时代的第一节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了学生对历史课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往往带着先入为主的影响力。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你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给人第一印象”。因此我们对这一节启蒙课要格外珍视,让学生能够在一开始就好好的去学习历史,喜欢历史,从而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第一课上好了,就成功了一半。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历史?哪里去找历史?怎样才能学好历史?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留下初步印象,对今后的学习起着良好的指导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唤起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观念的回忆,出示学生熟悉的人物图片,物产图片,名人名言,启发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国历史的对将来国家建设,对个人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着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学重点设计: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教学难点设计: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教具准备: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图文资料制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内容:如故事,人物,或者物产图片等,教师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并让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问题,并设置一些悬念(需要学生学习后才能回答出来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学程序:

导入:教师用亲切的语言为学生作自我介绍,形成良好的氛围。(教师开场白应体现出以下几点内容:一是让教师和学生相互间有个初步了解,形成积极向上的印象;二是师生在表达与倾听中相互了解,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授:

(一):什么是历史

给学生提出问题“你印象中的历史是什么?”。有的说“历史就是指那些很久很久以前的古董、文物等”,“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历史是很遥远的事情”,“历史是外国的事情”,“历史是中国的事情”。在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对历史作如下的解释:历史不仅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也是指人们对过去的事实一种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并让学生明白历史课是一门科学,并不是学习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而是记载中外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从而让学生对历史学科形成整体印象。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1.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屏幕显示》故事:这是一则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

历史课上,老师在讲《火烧圆明园》一课,小明一直在打瞌睡,老师便课堂提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小明吓得睡意全无,惊慌答道:“不是我烧的!”

次日家访,老师说起此事:“我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他居然说不是他烧的!”这时,小明的妈妈急忙答道:“我家小明一向老实,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小明的爸爸是个本地著名的企业家,站了起来,满脸不高兴地说道:“烧就烧了,多少钱赔就是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学好历史,生活中往往会闹出一些笑话。不懂历史的人,将来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也不会成为一个成为处处为国家为人民利益着想的优秀的企业家。并强调历史中的“诗词、成语、典故、俗语”内容,可以让“学生视野”活起来,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并且有助于学生学好语文。

2.可以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让我们学会作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大屏幕显示《岳飞墓》的图片,教师对这一幅图片作完整的解释,然后让学生谈谈对岳飞和秦桧两人的看法,并列举出一些名人名言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说明有的人会流芳千古,有的人会遺臭万年,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了解和正确认识国情;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热爱祖国,就要学好祖国的历史,分三个时期展示相关图片:首先展示四大发明的图片,丝绸之路的图片和瓷器,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等等让学生知道他们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这是古代的中国,然后展示图片《火烧圆明园》以及《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明白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史实,并留下悬念“为什么到了近代中国落后呢”?再展示图片《开国大典》和神七等图片让学生知道今天中国正在崛起,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轨迹留下初步印象,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去创造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4.学史可以让人明智:10多年来,在我国的专家学者中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就说明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屏幕显示)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就说明历史能给人很多借鉴,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少走弯路,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再举例说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落后就会挨打”“骄兵必败”等等,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能力,如: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的头脑也会思路开阔,丰富起来,看问题不那么简单化。而不能只简单的以好人、坏人划分,如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功劳很大,永载史册,可他对人民非常残酷,是个暴君;唐玄宗又称唐明皇,他统治的前期是空前的盛世,后期却酿成一场罕见的大乱,说唐玄宗明也好,不明也好,都不确切,学习历史就是用辩证的观点也就是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人物和事件,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三).哪里去找历史 从哪里去了解历史?历史虽已经过去,但并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屏幕显示瓷器、长城,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文物、古迹、遗址,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实物资料。因此,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争取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等。另外一个方面了解历史的主要来源,就是大量的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字记录,屏幕显示材料“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告诉学生这段材料就出自《史记 陈涉世家》,并强调中国的史书是浩如烟海,欧洲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说过:“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比不上的。”我们要真正学好历史,首先要充分运用课本,也有必要阅读一些课外书,比如《上下五千年》、《龙的传人》等

(四)、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可以谈几点有关学习历史课的方法。

其一是会“读”:给学生讲明每课书的结构,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的内容,哪些是辅助我们学习的文字资料。

其二是会“思”:学习历史不是死记历史要点,而是要理解知识,知其源和所以源,在思考中逐渐掌握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比较法,归类法 讨论法 知识串联法等等

其三是会“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求学生大胆质疑,对不懂的问题一定要问老师或者其他学生,不能不懂装懂。

其四是会“记”:老师的板书是对书本知识的重新整合,也是每一课的核心内容,学生要记下来,记的过程也是形成知识系统的过程。

其五是会“用”:要学会运用手中的学习工具,如基训和地图册,这样使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并要尽可能开辟自己的学科课外学习途径,恰当适时地选读一些课外读物(如上下五千年等)和网络资源,积累一些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料。

三、结合国培课程研修对本节课设计与改进的教学反思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越来越深刻的喜不喜欢历史课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和影响着历史教学的效果,而喜欢历史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你的课感兴趣了,他的学习就主动了,而主动的学习正是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很多学生抱着为父母,为老师学习的想法。认为是父母老师逼这他学,怎样把学生的“为你学”改变成“我要学””。就是要学生有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动力。

《带学生走进历史课堂》是学生中学时代的第一节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了学生对历史课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往往带着先入为主的影响力,所以我们要对这一课就是要格外珍视。学生对一门课的印象主要包括对教师、对历史课的总体印象,为此,我在设计让注重了两个方面:一是追求教师语言的精练,讲解的生动性和亲和力,在内容的设计上,力求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特别是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专家要求历史教师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尽量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我在这一课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唤起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观念的回忆,在教学设计上,运用多幅图片勾勒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并揭示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同时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材料,让学生沿着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路线,启发他们思考,形成新的认识和观念,并为今后的学习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和悬念,对学生今后三年的历史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将这次国培学习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有意识地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主要表现在:第一:作为教师不能只把教书当成一种职业,也是一个完善自已的过程,教师也要教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第二:要热爱学生,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已的孩子去教,要注重孩子过程的成长而不只是重视结果,对孩子要给与综合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第三: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做有充分的准备,对教材对学生都要做到了然于心,一定要以学生的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和整合教学内容。第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组织教学,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特别是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第五: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历史素质,为学生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 学 生 谈 历 史

——七年级第一节历史课

所在学校名称: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钟家铺中学

培训所在班级名称:常德历史培训班

一、基本信息

1、学科:历史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3、年级(册):七年级上册

4、课题名称:《与学生谈历史》

5、课时数:一课时

历史课,在中国一贯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不管是学校的课程开设,还是各种各样的考试、招聘中都体现出历史的弱势。使得很多家长和学生根本就不把历史当回事。学不好无关大雅!历史,到底重要不重要呢?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和融和民心的必要条件,是其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根本之源。现在的中国,很多年轻人在精神信仰和历史归属上产生了巨大的空白与缺口,“哈韩”“哈日”的90后一代层出不穷,“留学镀金”一族与日俱增,以至于闹出了像北大清华学生争相出国不归,某大城市女子以嫁洋人为荣嫁国人为耻,超女超男PK大战中错误歪曲历史或者对历史完全白痴的种种丑态陋习。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厚重文化,层层的史书背后,不仅有光荣,还有耻辱,这都是我们赖以成为龙的传人的巨大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初中生年龄偏小,知识面不宽,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团结意识,使学生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历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课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课程。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将要接受的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所以,如何上好初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成了初一历史教师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教师的第一节历史课,就是书本上的第一课,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妥的。初一学生不像高年级的学生,接触过这个科目,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个新科目,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而教师要做好的第一步,就是要学生把这种好奇心和新鲜感继续保持下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

学历史。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学思路:

一、组织教学:

创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展示出教师的亲和力。教师要注意仪表大方得体、面带笑容,尽量用轻松、幽默的语言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适当地表扬一下班级和学生,让学生感到你很重视他们(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班上的学生),从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当然宽松要有度,不能过度松),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接触过历史知识吗?(唤起学生回忆,为下一步导入新课做准备)

从今天起,我们将开始学习历史,你们也许会问,什么是历史,学历史有用吗,该怎样学习历史?

三、新授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同学们在小学里没有学过历史,但有没有听说过“历史”这个词呢?你们是从什么地方知道“历史”的呢?(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并和别人讨论一下:什么是历史?

(通过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一开始就被“团结”在课堂教学上;对于一个经常听说但实际并不清楚的概念,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使自己逐渐清晰;同时给学生一个印象:讨论在今后的学习中将占有很高的位置。)

(2)、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

(对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历史,或课外书如《中华上下五千年》,或电视电影,或游戏,都涉及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什么是历史?这也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但历史的启蒙课不需要这样深奥的内容。)

所谓历史啊,就是指过去了的事情,只不过离我们现在的远近不一样罢了。几千几万年前的事叫历史,几十年几百年前的事叫历史,你们的昨天,对今天来说,也成为了一个历史。

(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原来过去了的事情,都可以被称为是历史,自己也是历史中的一个人。这样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学习历史。)

(3)、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提问:我们每个人是否有自己的历史?

讲解: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所学校、每个城市、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它不能重复,也不能修改。

有的同学可能说了:我们学的国家的历史,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呀?其实,历史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举例子:①我们现在住在钢筋水泥的房子里,但你们知不知道早在什么时候我国就有了房屋了?那时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在没有房屋之前,人们住在什么地方?②有一个英文单词,我相信每个同学都知道:China,但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外国人将“中国”和“瓷器”用一个单词来表示呢?③我们平时知道很多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等,你想不想知道更多呢?„„总之: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以学生身边的最平常的事情为例子,让学生明白历史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他们的兴趣,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珍惜自己的历史,创造美好未来。)

2、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以趣激学,纠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偏见,突出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在初中,历史是副课,所以大多数学生根本就不重视历史甚至不感兴趣。因此,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明白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1)、通过刚才的“历史就在我们身边”的学习,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学好历史”。

历史就是昨天的记忆,如果你早上醒来,失去了记忆会怎样,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记忆会怎样?

如果我们学好了历史,我们就会„„?我们就能„„?(学生讨论)

倾听学生的讨论结果,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和学生一起一步步的得出结论:(1)学历史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扩充我们的知识面。(2)可以让我们学会怎么做人(3)可以学到很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总之,如英国的哲学家培根所说:“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加智慧”

(2)、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举例让学生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人只有几十年的人生阅历,所得到的经验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必须“向后看”,知道先辈是如何去做的,然后我们才能明确人生道路,从而“向前看”。开国领袖毛泽东用手批完二十四史,在临终前还不忘将二十四史作为自己的案头书,并且每天必看。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著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会议录》及《英语民族史》等,“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为他赢得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太多的时代名人,时代领袖都是热爱历史的。因为他们深知:只有先向后看才能向前看。历史尽管不会重演,但往往又有惊人的相似。今天很多事情的处理都可以从前人的作为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人文学科,尽管它不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它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很多电视剧、电影、小说都是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原型的,很多电视节目里面所提问题有很多是历史文化题。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学好历史有助于其它各科的学习。有很多的人因不懂历史而闹出很多笑话,如超女快男中有很多就是历史盲,明星李玟居然说要请岳飞帮她写歌词„„一个有成就的人他的知识应该是全面丰富的。

(通过例子,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之更加直接的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3、学习历史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才能最终有效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第一节历史课上,一定要讲解一下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我要求学生要做到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这三个步骤。)

提问:同学们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历史?(在学生回答时,适当的提醒)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学会预习的方法。

(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应从预习入手,新教材以专题形式编写的,古今中外,内容多跨度大但课时少,不做好课前预习可能会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我要求学生借助《基础训练》完成预习,首先看教材:看目录和引言,要整体把握课本的内容,心中有整体观,便于理清记忆。看标题,包括大标题和小标题,宏观把握每节课的知识点。看插图、注释、材料等。插图具有直观感和形象生动性;注释是帮助理解一些历史概念;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解释或扩展。当然,看书既要仔细又要有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接下来自行归纳教材主要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知识已经完全了解,哪些知识只了解了一部分,哪些完全不懂,将没有理解的地方记下来,再自行完成《基础训练》上的题目,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核对《基础训练》答案,最后小组共同完成一份预习报告(包括通过预习、讨论,各成员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懂,《基础训练》上的题目有哪些还没有解决。)并上交。老师通过预习报告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时间一般不能要求学生完全课外完成,我在教学中是安排一节晚自习,要求预习两节课。)

(2)、使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的要求与方法。

(保证课堂的听课效率,认真听一节课,比课余花大量时间看效果要好得多。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好记忆不如一个烂笔头,记笔记的好处除了能把老师讲课要点甚至补充内容记录下来,方便复习掌握知识外,还能让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听课状态,可谓“一箭双雕”。课堂讨论时,要积极参与,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而且还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如果认为别意见不完整或与自己意见不符时,要有勇气补充或与之讨论、辩论;课堂上布置的作业要认真审题、认真思考、认真作答。学习的内容要理解,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不能事是而非,不懂装懂,知识理解要到位,不懂或不理解的要多想、多问,及时解决,否则,问题愈多愈会产生厌学情绪。)

(3)、使学生明白: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加深理解、巩固强化、灵活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提高学习成绩不可缺少的环节。

(首先给学生讲解遗忘规律(左图),在学习完某项内容后应及时复习,在未等记忆的内容遗忘掉之前就再次复习。这样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复习巩固一次。如果等所学的内容全忘了之后才去复习,就等于重新学习一次,此时所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学习的效率就比较低。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遗忘规律每天花10分钟时间对新学和快要忘记的知识进行复习。然后教学生掌握复习的科学方法:尝试回忆、看教科书、整理笔记。课后回忆,即在听课的基础上,把所学内容回忆一遍,它具有检验听课效果的作用。也有人把课后回忆叫作“过电影”。如果能顺利回忆,就证明听课效果好,反之就应寻找原因,改进听课的方法。回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把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一遍,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理想的时间是晚上上床后),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互相启发、补充回忆。课后回忆可按教师的板书提纲进行,也可按教材的纲目结构进行,从课题到重点内容,再到例题和每部分的细节。回忆后根据自己的记忆情况看教科书,查漏补缺。由于课后复习时看教科书已不是初学,而是在预习、听讲和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于通过课堂学习已经明白和记住的部分,就不必再用很多时间了,要把时间用在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印象模糊的部分。笔记是为自己学习服务的,上课时所做的笔记不一定完整,这就需要课后整理笔记时加以补充。特别是提纲式笔记,它只记录了课堂内容的纲要,因此必须整理笔记,充实内容。此外,在课后复习中,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也需要补充到笔记中去。掌握归纳知识的能力,在正确理解各种历史现象的基础上把握历史本质,整理历史线索,按照线索顺藤摸瓜,复习所学知识。)

掌握学习方法将使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事半功倍,但这个问题通常都比较抽象,因此,要结合他们身边的例子,引导他们一步步自己得出结论,才有效果。

注: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媒体,理解历史和电视剧的区别,为今后的教学减少麻烦。同时,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方便今后的学习。

4、简单介绍本册教材。指导学生看目录,让学生对初一历史上册有个整体了解。

5、对本课进行小结。(梳理知识点,使之条理化。)

6、自由提问:学生就未理解的地方提问,疑难解答。(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

面对诸多活泼的生命,我们可以灵活变通,不管怎么样我们要尽力在第一节课上激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好像是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自然而然会乐意学并想把它学好的,所以第一节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习历史的方法”这一教学内容,本课设计不够精细。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学习历史,有待更深层次的研究。

课例研修心得

本次,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感觉收获颇多!

通过本次学习,我了解到“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我们要积极学习,以达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目的。

培训中,我认真听了多位专家的视屏讲座,学习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并与班上众多优秀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与他们一起进行了课例研修,受益匪浅!

我们学习、研修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指导教学,将科学的、先进的理念、方法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由于各种差异的存在,比如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学生情况等等的不同,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照搬专家的方法、理念。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专家的理念也不见得放诸四海而皆准。这就需要我们用心了,我们只能批判的继承,将适应我们实际的吸收进来,而那些离我们还很遥远的,应当仔细思考差别在哪里,怎样才能探索出适合我们实际的道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活学活用,盲目照搬只能是邯郸学步。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通过本次学习我更明确了今后的方向,坚定了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与 学 生 谈 历 史

——七年级第一节历史课

所在学校名称: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维新镇中学

培训所在班级名称:常德历史培训班

基本信息

1、学 科:历史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3、年 级(册):七年级上册

4、课 题

名 称:《与学生谈历史》

5、课

时 数: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课程。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将要接受的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所以,如何上好七年级第一节历史课,成了历史教师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七年级的第一节历史课既是《中国历史》开篇,又是整个初中历史的启蒙,它关系到学生以后三年时间里是否会对历史学科感兴趣,以及如何才能学好历史的大问题。而很多教师的第一节历史课,就是书本上的第一课,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妥的。历史教师要做好的第一步,就是如何把学生对历史学科好奇心和新鲜感保持下去。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历史?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使学生初步认识历史及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激发学习探究历史的热情!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教学难点: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教具准备: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图文资料制做好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入初中,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活泼好动,在课堂上好表现自己。但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对如何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特别是他们还没有接触过的新课程,存在着既兴奋又好奇又有点害怕的矛盾心理。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精彩的讲解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对我们的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探讨历史学习方法。教学程序: 导 入:

1,互相认识:创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展示出教师的亲和力。教师要注意仪表大方得体、面带笑容,尽量用轻松、幽默的语言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适当地表扬一下班级和学生,让学生感到你很重视他们(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班上的学生),从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为以后的历史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2,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接触过历史知识吗?从今天起,我们将开始学习历史,你们也许会问,什么是历史,学历史有用吗,该怎样学习历史? 新 授:

一、什么是历史?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让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充分地让学生融入到历史课堂中来,对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参与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养成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习惯,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巩固提高。

2、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

在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事情。它包括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诸多要素。

简单地说,所谓历史,就是指过去了的事情,只不过离我们现在的远近不一样罢了。几千几万年前的事叫历史,几十年几百年前的事叫历史,你们的昨天,对今天来说,也成为了一个历史。

通过总结还要让学生明白历史是一门科学,并不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简单罗列。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史观。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1、讨论讲解 多媒体出示培根、唐太宗等历史名人的名言,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学习历史能使人聪明起来?是怎样使人聪明起来的?唐太宗的“三镜”之说是什么意思?等等。通过讨论和教师的介绍使学生明白:

(1)学历史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扩充我们的知识面。(2)可以让我们学会怎么做人

(3)可以学到很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2、简单论证

人只有几十年的人生阅历,所得到的经验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必须“向后看”,知道先辈是如何去做的,然后我们才能明确人生道路,从而“向前看”。开国领袖毛泽东用手批完二十四史,在临终前还不忘将二十四史作为自己的案头书,并且每天必看……太多的时代名人,时代领袖都是热爱历史的。因为他们深知:只有先向后看才能向前看。历史尽管不会重演,但往往又有惊人的相似。今天很多事情的处理都可以从前人的作为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人文学科,尽管它不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它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三、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才能最终有效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第一节历史课上,一定要讲解一下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1、认识历史教材

利用多媒体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的历史教材的编排,使学生明白教材中的每一个栏目对我们学好历史会有什么样的帮助及有什么具体的要求,“以本为本”,充分发挥历史教材的作用。

2、学习方法介绍

(1)形成历史体系。历史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简单地组合,而是由一个个历史明珠串连成的项链。如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形成历史体系可能有很大的困难,但至少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这样的意识。这也非常重要。

(2)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也就是让学生明白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而不能绝对化地看待历史。这一点目前来讲对学生的要求可能有一点难度。但起码要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观念。

(3)具体的方法与要求。特别是老师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一定要让学

生知道。如课前的预习、课堂的要求、作业的要求、课后的复习等等。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历史的习惯。

通过以上的学习和介绍,使学生明白学好历史既有共同的方式方法,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每个人也会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只要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摸索、探究、相互借鉴,就一定会把历史这门学科学好,从而提高学生学好历史的信心。

课例研修心得 三十年的教书匠生活多少有些心得和反思,也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学习与培训,认为自己不再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毛头小伙子,算得上是“匠”(将)级人物,手掌心里长毛了——老手。总认为搞理论研究的那些专家们,把基础教育描绘得十分理想,他们搞的“比较研究”和“对策建议”的确很让人开眼界,他们的理论大气而概括性高,所以他们有点藐视一切。但遗憾的是,他们的设想很难实施,很难转变为教师的具体行为。谈及专家论教改时,我时常戏说:让他们来和中学老师同堂上课,看看课堂效果,看看考试分数如何?

可这次国培让我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感觉:听了周卫,张人利、李明赞等专家的讲座,才知道自己教育理论的匮乏、教学理念的陈旧;通过与本班同学沈志国、李俊等的网上互动,才知道自己思考问题的肤浅、认识问题的狭隘;看了朱晓丽、董元进等人的教学视频,才知道自己教学过程的呆板、教学方法的单一。真正看到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非常感谢“2010国培计划”,给我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学习的平台,能够有幸听到全国著名专家讲课,这是我参加的所有培训中我最重视最认真对待认真学习的一次,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次。这次培训的课程安排恰当,符合我们的现实需求,所以我才能认真的学习了每节在线课堂的内容、积极的写作业、发起研讨课题、上传资源、写研修日志、参加各种讨论等等。下面我就自己学习前后的变化进行简单的总结。

一、更新理念

以前提起新课改只是一知半解,通过学习我有了系统的认识。准确的理解了新课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具体到我所教的初中历史课上,我也了解了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体现了六大基本理念:

二、掌握方法

培训内容中有多个讲座是关于教学研究的,既有研究课题的程序介绍,又有研究方法的介绍,如《如何实施有效的历史教学》、《教师如何开展课堂观察》、七、八、九年级的教材内容与课例分析等。这些都为我们的教育研究尤其是校本教研给予了指导,提供了方法。

三、认识全面

韩立福老师的一系列讲座讲得非常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析。比如《如何备好一堂课》提出的五要素:备学生、备课程、备情境、备自己、备设计。解决了我平时在备课过程中的缺陷,使我现在的课就会准备的非常充分。在《如何上好一节课》当中提出的“„师生共学‟原则、„抓住耗子是好猫‟原则、„全员参与‟原则、„真诚合作‟原则、„工具创新‟原则、„人人成功‟原则”六原则让我深受启发.四、解决问题

在通识答疑部分内容中老师们提的问题很朴实,不大不空,基本都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听了专家的答疑感觉茅塞顿开,很收益。比如如何对待差生,转化后进生,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如何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如何因材施教等等。冬雪老师讲得很多方法对我以后的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

……

当然,在这次培训中值得总结的还很多,“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通过本次学习我更明确了今后的方向,坚定了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的这篇课例研修也算是本次培训的一个小小成果,克服了以前选题时贪大求全的毛病,着眼于怎样从七年级新生一进入初中就迅速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真正走进我们的历史课堂,开始一步步地去探究历史的本质。

第三篇:粗谈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古希腊文明

粗谈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古希腊文明

奥林匹克运动会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体育赛事,它是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包含多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国际性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在奥林匹克而得名。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会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并在世界政治经济史上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

众所周知,古希腊奥运会作为一种泛希腊的体育文化传统,它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根源。它是在古希腊氏族时期产生的竞技运动传统基础上,经过战争的驱动和宗教转换机制的作用而逐步形成的。古奥运会每四年一届,从公元前776年有文字纪录的第一届奥运会到公元393年,共举办了293届,历时1169年,经过了产生、发展和衰落三个阶段。古奥运会是人类体育文化宝库的一颗明珠,它的活动内容、形式、传统与精神体系,对世界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产生的历史根源

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产生和延续的基础。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初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较大,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奥运会的产生和发展与古希腊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属于温和晴朗的地中海气候,气候条件极其优越,阳光充足、温和舒适,适合开展各类户外运动。此外,古希腊背靠地中海,山体众多,小岛林立,海岸线漫长曲折,因此,古希腊民族是一个是视海洋为生命的民族,他们创造了欧洲最古老的古希腊海洋文明。作为海洋民族,古希腊人的航海事业发达,与大海的朝夕相处使得古希腊人民逐渐形成心胸宽广、思辨好动、勇于冒险、开拓创新、崇尚竞争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民的这些民族特点具体体现在他们对竞技运动的喜爱、对竞争的崇尚和对胜利的追求,故竞技运动是古希腊人生活的重要内容。

宗教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诞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客观的说,古代奥运会是一种泛希腊的宗教庆典,只是宗教祭祀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比赛而是一个以祭祀为主的盛会。古代奥运会与宗教习俗活动关系密切,它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无不打上古希腊宗教习俗的烙印,古希腊人认为,奥林匹斯山是一个神的天国,居住着12个巨神,维护着天地间的秩序。宙斯是诸神的之王,主宰人间天上的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他众神也都具有超人的权能、智慧和法术,人们只有同他们建立恰当和善的关系,才有利于生存。于是就产生了祭神的方式,顶礼膜拜,向神灵表示虔诚,祈求宙斯及诸神的保佑。希腊人还认为,神和人同形同性,同样有喜怒哀乐,因此能取悦人的一切最美的东西也同样能够取悦神灵。在这个崇拜英雄和力量的尚武民族的审美观念中,超人的力量、协调的动作、惊人的速度、完善的技艺,还有发达的骨肉,都是人类最美好和崇尚的东西,自然也是奥林匹斯山诸神喜欢的,因此,在祭坛前向神灵献上技艺,展示自己的健与美,博取诸神的欢心,便成为最虔诚的宗教祭祀。宗教对古奥运会有两个独特的贡献,一是它培育出了人人平等的世俗观念。二是它酝酿出了灵肉并重、身心共完的理想。他们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竞技活动成为可能因此,许多带有竞技性的宗教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各种样式的专门体育竞赛活动。

独特的历史环境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萌生和演变的社会基础。古希腊的灿烂文化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完善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首先,古希腊人的审美观有力的促进了古代奥运会的发展。古希腊人普遍追求身体健美,甚至把它作为人生的主要目的,古希腊人对健美的持久追求使得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得以升华。其次,古希腊的奴隶制度是古代奥运会产生和延续的重要原因。奴隶制城邦间的纷争不断,各种竞技运动赛会成为各城邦显示自己优越性的一种方式,斯巴达体育运动逐渐兴起,为了对付奴隶的反抗和暴动,古希腊统治者十分注重军事教育,军事体育的发展为古代奥运会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再次,斯巴达、雅典的教育制度推动了古代奥运会的产生和延续,它们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为体格强壮的武士,就是培养成对奴隶残酷暴虐,对氏族贵族服帖恭顺,能死心塌地地为维护军事农业贵族的利益而效力的人。超强的身体素质使得古希腊人多少带些侵略性,所以他们对竞技性体育活动兴趣盎然。

综的来说,古希腊奥运会的起源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根源。它是在古希腊竞技运动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长期影响的产物,是在古希腊各城邦长期征战驱动上,在宗教习俗、教育方式的作用下而逐步形成的。奥运会是在战争背景和祭礼形式中产生的,但它又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美好愿望,这种互相矛盾又互相制约的关系,使奥运会产生并延续下去。

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历史

古奥运会[1]从公元前776年起,到公元394年止,经历了1168年,共举行了293届。按其起源、盛衰,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公元前776年至公元前388年,公元前776年,伯罗奔尼撒的统治者伊菲图斯,努力使宗教与体育竞技合为一体。它不仅革新宗教仪式,还组织大规模的体育竞技,活动,并决定每4年举行一次。时间定在闰年的夏至之后。所以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正式载入史册,成为古代奥运会的第1届。当时仅有一个比赛项目。即距离为192.27米的场地跑。这一时期各城邦之间虽有纷争,但希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较发达,是运动会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公元前490年,希腊雅典在马拉松河谷大败波斯军之后,民情奋发,国威大振,兴建了许多运动设施、庙宇等,参赛者遍及希腊各个城邦,奥运会盛极一时,成为希腊最盛大的节日。

公元前388年至公元前146年,开始衰落。由于斯巴达和雅典长期的伯罗奔尼撤战争(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希腊国力大减,马其顿逐渐吞并了希腊。马其顿君王菲利普还亲制自参加了赛马。随后亚历山大帝虽自己不喜爱体育活动,仍积极支持,并视奥运会为古希腊的最高体育活动开幕式,为其增添设施。不过,这一时期古奥运会精神已大为减色,并开始出现职业运动员。

公元前146年至公元394年,古奥运会由衰落走向毁灭。罗马帝国统治希腊后,起初虽仍举行运动会,但奥林匹亚已不是唯一竞赛地了。如公元前80年第175届奥运会,罗马经济规律就把优秀竞技者召集在罗马比赛,而奥林匹亚只举行了少年赛。这时职业运动员已开始大量出现,奥运会成了职业选手的比赛,希腊人对之失去了兴趣。公元2世纪后,基督教统治了包括希腊在内的整个欧洲,倡导禁欲主义,主张灵肉分开,反对体育运动,使欧洲处于一个黑暗时代,奥运会也随之更趋衰落,直至名存实亡。公元393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认为古奥运会有违基督教教旨,是异教徒活动,翌年宣布废止古奥运会。公元895年,拜占廷人与歌德人的阿尔菲斯河发生激战,使奥林匹亚各项设施毁失殆尽。公元426年狄奥多西二世烧毁了奥林匹亚建筑物的残余部分。公元522、511年接连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使奥林匹亚遭到了彻底毁灭。就这样顺延了1000余年的古奥运会不复存在了,繁荣的奥林匹亚变成了一片废墟。

三、古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现代意义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古希腊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希腊历史文明的具体缩影与真实写照。古代奥运会虽然消亡了,但是它给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古奥运会创造的竞技运动组织模式与奥林匹克的理想和精神,对现代体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古代奥林匹克精神更为后人所崇尚和尊敬。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要概括为:和平与友谊、崇尚健美、公平、平等与竞争等,它们构成了现代奥运会的精髓和根本。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宗旨与人类正义事业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切合了当今国际社会的需要,奥林匹克运动会试图架起全世界各族人民沟通与友谊的桥梁,倡导各国求同存异、协商对话,为共同构建和谐世界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古希腊文明的特有性和代表性的产物,是古希腊优秀历史文化成果的光辉典范,它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是隽永的历史光辉。

参考文献:

《体育营销与奥林匹克》

里奥。亚历山大

《古希腊文明的特征与现代意义》

谷风

百度百科

《体育文化导刊》

国家体育总局

第四篇:保税区改革与发展思路粗谈

中国保税区改革与发展思路粗谈

199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并随后在我国东部沿海港口地区相继共设立了15个保税区。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建设,各保税区在改善贸易与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和拓展功能运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初步显示出其特有的经济活力和辐射功能,正在成为带动母域和腹地开放事业与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但是,随着加入WTO后开放程度的日益增加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保税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试就我国保税区应如何抢抓机遇,及时进行政策调整,转换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做一浅析。

一、我国保税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推进和逐渐形成,借鉴和参照国外自由贸易区的国际惯例和成功经验,在成功举办经济特区的基础上,从1990年起我国陆续批准设立了15个保税区。利用保税区的港口和陆路口岸优势发展转口贸易、保税仓储和出口加工,有效的吸引了外资,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腹地及全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经过10多年的开发和建设,保税区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4年,全国保税区累计完成投资约149.2亿元,不仅使保税区的道路、港口及其他基础设施得到发展和完善,而且直接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并为保税区企业间接提供了高质量的社会资本。2004年,全国各保税区共完GDP994.1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767.4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466.69亿元。与国家级开发区相比,保税区单位面积产值效益明显。以2001年为例,2001年,全国保税区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为20.93亿元/平方公里,远远高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3.51亿元/平方公里的工业总产值。

二是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强劲。围绕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和出口加工等反应保税区核心功能的业务,工作绩效突出。在进出口贸易方面,2004年,全国保税区完成进出口总额761.32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6%,比全国增长幅度高6.9个百分点,占全国的6.6 %。以规划面积仅为2.5平方公里的青岛保税区为例,自1992年规划设立到2004年底,全区已引进贸易企业2856家,进出口贸易达47.85亿美元。

三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成为我国富有特色的重要外资密集区。2004年,全国15个保税区累计批准设立企业4247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790家,合同利用外资40.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76亿美元。保税区在其运作面积仅有38.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批准外商投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比重的4.1 %、2.6 %和3.4 %,按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合同利用外资额计算,其外资密度分别为1.05亿美元/平方公里和5400万美元/平方公里,而且主要集中于贸易、物流和出口加工领域,显示出鲜明的特征。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我国保税区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承认,由于种种原因,保税区的作用发挥的并不是很充分,在保税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制约了保税区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保税区的定性不明确。对于中国保税区,国家没有对保税区的定性进行明文规定,致使各部门对保税区认识不统一,给许多外国投资者造成误解,不利于保税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极易造成国内管理部门对保税区多头管理的现象。

二是保税区的管理体制不顺。国外自由贸易区的管理体制一般含有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对自由区进行宏观决策、立法、监督、协调的国家级管理系统,另一个是对自由区的微观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协调以及日常管理的地方组织体系。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管理体制,是一种通过经济法制、市场经济杠杆对自由贸易区进行管理或委托企业进行集中管理的体制,管理人员少,效果明显。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管理体制,是一种相对强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给予这一特殊区域极强的关注,相应地设立了较为完备的具有经济管理职能的行政管理机构。发展中国家成功的自由贸易区管理通常具有如下共同特点:第一、通过国家立法明确管理体制和管理权限;第二、中央有专设机构对自由贸易区进行统一管理;第三、区内一切事务由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或管理机构对区内其他机构(包括海关)拥有指导、监督和协调管理的权力;第四、管理层次少、管理机构内部设置精简、分工明确;第五、区内不允许以盈利为目的的开发管理公司存在,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而在我国,国家没有明确权威部门对全国保税区进行统一管理,保税区内管理部门众多,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的现象。

三是保税区的政策法规不统一。国外自由贸易区一般先立法、后设区。我国的保税区则是先设区,然后建立和完善政策和法规。因此,我国的保税区政策和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缺乏前瞻性和指导性。并且,这些政策法规多由各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突出了特色性而缺少普适性,而且有的还相互冲突。以税收优惠措施为例来说,涉及到的政策法规分三个层次:一个是国家各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规章;另一个是地方人大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再一个是各保税区管委会和所在地海关及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从优惠政策上看,由于实行属地原则,全国保税区的优惠政策不统一,位于特区和浦东新区的保税区在所得税优惠上要优于其他保税区。而从现有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看,由于全国保税区缺乏以国家名义的立法,致使国家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存在相互矛盾、缺乏衔接、难以操作的问题。特别是遇到国家有关政策调整时,保税区往往成为一个政策冲撞的“不稳定区”。

四是保税区的功能不完善。国际自由贸易区具有明确的体现聚集与扩散的区域功能,如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仓储展示、商品简单处理加工、物流分拨及金融等服务功能,或突出单独功能,或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一般转口贸易和离岸金融业务都比较发达。中国保税区在功能开发方面不够完善,与自由贸易区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转口贸易功能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操作手续的影响,难以形成规模;为外贸发展服务的进口功能发挥得比较完善,而出口功能受到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难以发挥;加工功能受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限制以及货物在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之间进出相对区外企业多了一道手续,制约了加工功能的发展;区内贸易公司不具备进出口权,只能与国外或国内有进出口权企业进行贸易,制约了保税区贸易功能的发展,等等。

二、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是我国保税区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自由贸易区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尤其是1995年WTO成立后,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发展自由贸易的平台,许多以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的国家都纷纷加入这一组织,表明了新的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自由贸易区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全世界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含分区),其中2/3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名称各异,如: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对外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仓储区、保税区、边境免税区等,但实质上都是经济自由区,即我们通常所称的自由贸易区。这一新时期的自由贸易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

第一、范围逐步扩大。这是世界贸易自由区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新趋势。随着自由贸易的扩大,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也逐步向区外扩散。这种趋势有两种表现形势。其一,是自由贸易政策在一国内泛化。如中国、马来西亚、埃及等一批发展中国家,都可以说是自由贸易政策泛化的国家。其二,是自由贸易政策在多国贸易集团内泛化。把自由贸易政策由“飞地”推行到若干个国家的范围之内,组成统一市场与大自由贸易区。如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形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就是典型的代表。

第二、综合功能强大。各贸易区根据国际经济变化和设区国条件的改变,都积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探索,综合功能越来越强。商业型自由贸易区与工业型自由贸易区有相互融合的趋势。单一目标的自由贸易区有向多目标自由贸易区转化的趋势。随着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的增加,工商融合的自由贸易区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多目标的自由贸易区在抗风险、产业集聚、提供一站式服务等方面都比单目标的自由贸易区有优势。

第三、经济联系密切。自由贸易区与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甚至成为国家实施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自由贸易区这一经济平台,将发达国家的商品、资本和技术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土地及政策相结合,实现了双赢。第四、管理体制规范。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各国的自由贸易区趋向于制定相似的优惠政策和相似的运作程序,而且各国都使用法律的形式将上述规定固定下来。

第五、管理手段现代化。首先,在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和经济转型的推动下,自由贸易区正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其次,自由贸易区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且日趋多元化。最后,自由贸易区升级换代的周期明显缩短。可以说,目前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到了一个重大转折的关口,即向综合化、高端化迈进,这种变化是和世界经济的增长相一致的。

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当今世界自由贸易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方面促使有关国家开始调整现已存在的自由贸易区的类型和功能,另一方面提示人们在建立新的自由贸易区时必须考虑已出现的趋势,审慎的选择建区类型。

(二)我国自由贸易发展方兴未艾,态势良好

我国目前的进口和出口总和超出了GDP的50%,经济外向性显著增强,正在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之中。由于贸易增长对我国经济越来越重要,贸易政策也越来越成为我国整体经济政策的一个关键部分。面对加入WTO后更深入的参与多边贸易主义进程带来的挑战,中国外贸战略的必需选择,就是既要积极参与多边合作的进程,也要与有关贸易伙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

我国目前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继续在亚太经合组织内积极推动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和经济技术合作。2001年5月31日,中国正式成为《曼谷协定》成员国后,中国已与有关伙伴在实施《曼谷协定》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中国同东盟已于2002年11月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最近我国政府又同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同日本、韩国正在继续深入研究建立三国自由贸易区问题。由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合作正在取得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进展。

(三)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是发展的必然 第一、我国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是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需要。在新形势下,我国要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必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建设一个开放型经济体系。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完全放弃壁垒和为别人提供足够的、任意的贸易自由。正是国家利益至上的普遍精神和普遍行为使得那些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高或比较高的国家既要追求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又要追求贸易保护主义的好处。而自由贸易区正是世界经济矛盾运动中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巧妙选择。对于中国,将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就是向世界表明建立市场机制的决心。在世贸组织的要求中,建立市场机制比开放市场更为重要,中国能否尽快建立达到国际标准的市场机制是世贸组织关注的中心问题。而事实上,将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确实能有力地促进我国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形成。并且,将保税区转型自由贸易区,也表明了我国按国际惯例办事,承认和实践有关国际公约的决心和信心,有利于在国际上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威信。

第二、我国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是解决保税区实践中若干重大难题的需要。我国保税区是诞生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环境里,开放度不高,其功能定位、管理模式、法律体系和发展目标,既缺乏理论的支持,又缺乏实践的经验,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由于历史的局限,这些问题和困难,仅靠保税区现有的条件自身很难解决,保税区在原有的概念下已经很难获得质的飞跃。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并从外向型经济转变到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就必须打破这个制约,大胆创新,准确的进行定位,进行第二次创新,才能开辟新局面。

第三、我国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是进一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建立和发展自由贸易区是世界各国分享全球自由贸易利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对我国来说,首先有助于一些外商投资区加快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一些地区如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已成为外商投资的密集区,在这些区域内将已有的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能够使跨国公司更方便的运作,加快促进当地经贸、经济发展。二是有助于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化,提高竞争力。自由贸易区是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市场的一条特别的绿色通道。按照国际惯例,商品一旦销给了自由贸易区内的企业,即被视为出口。而自由贸易区也通常会聚集着大量的贸易型和加工出口型国际企业。这样就为双方贸易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使买家、卖家都很容易进行贸易活动。这样,既利于出口,又利于进口,无疑会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实际上已大大超越保税仓库区,是一种准自由贸易区。我国保税区的建立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战略需要,它基本上取型于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逐步建立起来的保税工厂及保税仓库,但是,无论是在规模建设上,还是在功能设定上,都远远超越了保税仓库甚至保税仓库区的概念,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宽领域的综合区,从而具备了自由贸易区的一些基本特点。不论是国家的政策导向,还是我国保税区走过的道路都可以证明,我国保税区在功能定位上都从来没有单纯限定在保税仓储功能上,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改变而不断完善的。

三、对我国保税区发展的建议

(一)发展思路

根据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和我国15个保税区的发展状况,我国保税区应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结合保税区腹地的经济特征,可采取三种不同类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模式:一类是以自由港为核心的综合型自由贸易区。一些综合优势比较显著的保税区,如上海、天津和广州等可以考虑向综合型自由贸易区转型。这些保税区虽然目前不濒临国际主航道,但其良好的港口条件和广袤的经济腹地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公司来开辟国际航线,甚至改变国际航运主航道。这些保税区可以通过“区港一体”来突出口岸贸易、转口贸易和国际物流服务功能,逐步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第二是以贸易与出口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加工型自由贸易区。一些贸易与出口加工都比较发达但远离国际主航道的保税区可以考虑向贸工型自由贸易区转型。未来如果要在内陆地区建立新的保税区,如长江沿岸的武汉、重庆等地,也可以采用贸工型自由贸易区模式。三是功能比较专一的,例如以出口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加工型自由贸易区或者辐射范围比较小,如以边境贸易为主的边境贸易区等,可以考虑向专业型的自由贸易区转型。如张家港、宁波等保税区可以进一步向出口加工区转型,或并入邻近的经济开发区;而厦门、深圳福田、沙头角等可以向边境贸易区转型。

(二)采取措施

通过国际贸易自由区发展趋势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不难看出,加快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是抢抓机遇,解决问题,促进保税区更好地发挥聚集扩散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保税区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必经途径,也是我国深化外经贸工作的迫切要求。

1、发挥区位优势,加速“区港一体”化。根据关贸总协定的过境自由原则,港口对过境货物必须实施一系列开放、自由式管理。这个原则与保税区的政策大致相符。如果目前区港分离的体制存在下去,那么保税区的政策和管理体制就不能辐射到港口,过境自由的原则将难以实施。此外,保税区仓储、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三大功能的开发都离不开港口物流规模的扩大,而物流的扩大又离不开保税区邻港产业的配套服务,区港伴生发展已成为国际通行自由贸易区的正常模式。为此,在国家实施“区港联动”基础上,应加快推进“区港一体化”进程,使保税区和港口加快形成“经济利益、规划建设、政策、港务管理、物流服务”的统一体,促进保税区和港口全面繁荣。

2、理顺保税区管理体制。首先,保税区涉及的政策大多属中央政府部门的职能,尤其是加入WTO时,中央已承诺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以统一、公证与合理的方式,适用和实施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有关特殊经济区的法律法规必须通知WTO,遵循非歧视原则。因此,有关管理保税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应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其次,中央政府应明确一个保税区主管部门,负责保税区内的经济活动管理、政策协调、与地方政府沟通等方面工作。第三,实施保税区政策的中央相关职能部门制订规章政策,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其派驻保税区所在地的执行机构具体落实经过主管部门协调后的各项政策,实施监管和提供服务。第四,保税区所在市政府统一管理保税区和港区,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具体落实执行中央政府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协助中央职能部门施行监管服务,协调驻区工商、税务、公安、环保等机构管理服务。第五,地方政府与中央主管部门之间、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相关部门与地方执行机构之间、地方政府与各执行结构之间应该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信息交流,以实现协调一致的管理。

3、完善区域功能,培植主导产业。随着入世和CEPA的实施,关税水平降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保税区“免税、免证、保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但仍具有相对优势,且降低关税也降低了进口商品的销售成本,对保税区企业开展进口贸易、物流分拔和加工内销来说,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促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可以“区港联动”的载体——保税物流园区为平台,大力发展以下功能:

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1世纪是高新技术竞争的世纪。入世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商和跨国公司将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转移中国。保税区应抓住这一机遇,以建设高科技产业园区为载体,培植IT、IC等特色产业,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和区域研发中心。二是发展集信息、贸易仓储、分拨、配送、运输为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业。充分发挥“区港联动”优势,科学合理规划保税物流园区,重点建设以国际知名专业化物流公司运作的第三方物流中心,以及与周边企业配套的专业化电子物流分拨中心和服务于腹地经济的传统大宗生产资料保税区物流分拨中心。

三是拓展转口贸易功能。作为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特殊经贸通道,保税区以其独有的功能优势和先行先试之利,必将迎来大进大出物流的大发展。因此,保税区应抢抓这一机遇,大力发展以高科技为主体的加工贸易,并进一步扶持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促进高科技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和满足国内市场的进口需求。

4、改进管理运作方式,营造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软环境。首先,要制订竞争性的税收政策。竞争性的税收政策是指在关税、流转税、所得税等方面实施豁免或较低的税率,为区内的企业创造赢得成本优势的条件。成功的自由贸易港区一般都实行关税豁免政策,即国外货物进入区内免征关税,货物在区内销售时免征流转税,只有当货物从区内进入国内时,才征收关税和流转税。并且,区内流转税、土地资金也是较低的。第二,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企业准入制度。对愿意进入自由贸易区经营的企业不存在在资金数量、来源地和股权比例等方面的歧视性和差别性政策待遇,给予各类企业充分竞争的机会。第三、要外汇支付自由。世界上临港国际物流业发达的自由港均实行货币自由兑付的外汇政策,其中,经常项目下货币自由兑付可使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活跃,因而也是国际物流业发达的必要条件。第四,要加强保税区内在素质建设。以精简、效能、顺畅为原则,进一步理顺运行机制,推进办公自动化、商务电子化、信息网络化、经营市场化等管理手段。深化内部改革,转变职能,改进管理与服务,增强政策透明度。制定相配套的政策服务措施,坚持公正、透明,努力营造法制化投资环境。积极争取吸引外商投资会计事务所、评估机构、监理公司、法律咨询公司等各类中介服务业的入区经营,推进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人才培养,造就一批通晓国际惯例、熟悉世贸易组织规则,擅长国际经贸的优秀专业人才队伍。

第五篇:《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教学设计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理解DNA的理化特性及根据其理化特性而提取和鉴定的原理。

2、能力方面

(1)初步掌握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

(2)在对实验原理、步骤的理解和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比较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过程,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充分理解实验步骤的原理,有目的地顺利完成实验。教学设计说明

本实验是高中生物教材中难度较大的实验之一,其实验原理复杂,实验步骤繁琐。根据本班学生的基础情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属中等水平。因此在实验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步骤就十分重要。实验教师在课前的实验准备工作也十分繁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验材料和DAN理化性质,做好实验设计、分析和推理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设计好有针对性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主动探究解决,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过程设计

一、探究实验原理和方法

1、提取和鉴定DNA,提取DNA选择什么实验材料较好?原因?(提示:联系DNA存在细胞的位置说明)

2、简介实验原理,及DNA等实验材料

3、针对每一步骤,教师适时提出探索性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边思考边解决。(以题板形式列出各问题)

(1)为什么用鸡血来作实验材料?用牛、羊血可以吗?为什么?(2)在第1步中,为什么要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快速搅拌?(3)在第1步和第3步中加蒸馏水,的目的有什么不同?(4)仔细观察最后提取出的丝状物是什么颜色?

二、出示本实验操作流程图

步骤:

1、制备鸡血细胞液

2、提取核物质基础

3、溶解核内DNA

4、析出DNA并滤取

5、DNA的再溶解

6、提取较纯的DNA

7、DNA的鉴定

三、实验结果和汇报交流与分析

1、让各组学生观察自己所提取出的DNA,并和相邻组间比较:提取量和DNA颜色。并分析出现不同差异的原因,主要从实验过程的操作差异分析。

2、鉴定DNA的方法操作及原理。

四、布置作业

完成《实验报告册》,对于在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者,认真分析原因所在,总结实验操作心得体会。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和操作方法。

下载《粗谈英国历史与文化》   教学设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粗谈英国历史与文化》 教学设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法

    谈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法 东海县第二中学 武传银 俗话说:“历史怕年头,地理怕河流”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始终有个问题困挠着我,那就是历史知识内容多、头绪繁,教师难讲,学生难学,死记......

    潍坊历史与文化

    第一章忆昔话今赞家乡一、先秦历史 1.东夷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2.夏商时期:大禹后人建立斟灌国和斟国、寒浞建立寒国、商代的逄国。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潍坊......

    英国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第二部分 英国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城镇中学 潘青娟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瓦特改良蒸汽机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引导学生讨论 教 具:媒体资料,火......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设计

    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教材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处在《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步入近代”,这一单元是关于资本主义制度萌发、确立、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作......

    《英国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英国工业革命》教学设计汝阳县直初中洪魁 (一)、 教材分析: 工业革命是整个世界近代史的重点和难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工业革命起到近代史的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教学中抓住......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设计

    第12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以洋思中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意识,把......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设计

    第12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设计沂源县历山中学黄晶玉设计思想: 以洋思中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发挥学生的......

    英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英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11园林 110814041万强强 关键字:英国文化礼貌 快乐英国人在我的心里面的形象是穿着礼服,戴着高帽,手拿文明杖的绅士,英国人的礼貌尤其体现在他们在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