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0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教学设计》。

第一篇:历史教学设计

《五四爱国运动》的教学设计

南票区金星中学 谷宏亮 课程标准: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要求同学们能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岳麓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包括五节必讲课程,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列强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灾难深渊的侵略史;仁人志士一次次奋起救国,上下求索的抗争史。

《五四爱国运动》它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继地主、农民、资产阶级的斗争相继失败之后的一只新兴力量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而进行的不屈的抗争,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取得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同时,它也预示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五四运动中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使五四运动成为了一场具有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的的彻底的翻地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的讲述与分析,培养学生把握历史线索,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思维能力。

通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使学生感知五四运功的情景,理解当时的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五四运动的意义。

采用情景导入法,教授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的历史运用联想比较法讲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是五四运动的爆发的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五四运动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爱国青年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它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本课重点: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本课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为什么上海能取代北京成为五四运动的中心。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通过了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和课余时间的影视资料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讲授本科过程中要使学

生认识到五四运动为什么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同学们可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因此,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灵活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整合能力。教学方法及手段: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及过程的史实。

视频展示: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五四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比概括分析:比较五四运动与以往的革命运动的不同之处,并总结其特点在哪里。 教学过程: 【导入】

从总结青年阶段性格特征入手,询问五四青年节的来历,用青年人自己的节日把大家带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内容】

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通过对内容影响意义的学习使学生感悟那段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按传统的设计分为背景、过程、意义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解五四运动的背景

我通过前一章讲授的内容导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篡取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社会背景)。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的壮大(阶级基础)问题一: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什么?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前期新文化运动开启看思想解放的闸门,为五四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而后期俄国的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战败。在这样的大背景环境下,一战结束,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解决战败国问题。

问题二:

1、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会议?

2、中国人对巴黎和会寄予了哪些期望呢?

3、结果怎样呢?

得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第二部分,五四运动的过程

通过影视资料向学生展示五四运动的过程: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中国后5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院校的3000多名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举行游行示威。打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等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学生罢课半月,北洋政府置之不理,并且出动军警镇压逮捕学生30余人。从五月五日起北京专科以上学生举行总罢课进行抗议。天津、上海、长沙纷纷响应痛陈国耻,抵制日货。学生运动进一步发展英美等帝国公使的施压下从6月3日起北洋政府大规模的逮捕学生,仅仅北京就有800多学生被抓进监狱。

在这种情况下6月3日上海、九江、天津等工人纷纷举行罢工,五四运动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运动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

上海。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了被捕的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出息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用三幅图片,给出五四运动的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三个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绝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第三部分,五四运动的意义

第一点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用材料情景法来处理:运用毛泽东的一段话来阐释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不曾有的新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通过分析为此次运动定性。第二点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及教师的分析得出。第三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通过表格将“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并分析“新”在哪里?得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就水到渠成了。

【总结升华】

最后让同学进行回答本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把知识串联起来,教师进行补充总结,以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第二篇:历史教学设计 (精选)

七年历史(下)第5课 和同为一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⑴了解和掌握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历史史实。⑵了解和掌握唐朝册封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等族首领的历史史实。⑶了解吐蕃、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突厥与唐朝亲密的关系及文化互相交流影响的史实。

能力目标

⑴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⑵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⑷通过联系现实生活现象,帮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过程。

3.正确态度。

同感。

族关系的主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树立相互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及文化传统的⑵使学生理解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认⑶使学生认识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教学重点 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重点突破:利用书中的地图、文字资料、图片及学生查找的补充资料,通过视频资料等形式,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比了解文成公主入藏前后吐蕃社会发展的变化情况,从而理解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与吐蕃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

教学难点

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

难点突破:引导学生归纳唐朝对突厥的宽容政策、唐朝对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等族首领所采取的册封政策、及对吐蕃的和亲政策,了解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政策的表现,并分析这些政策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加深理解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的原因。

教学方法

⑴提问引导法。

⑵材料归纳法。充分利用课本上所提供的材料,归纳主要内容,加深理解。

⑶讲述法、讲解法。

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导学

⑴分组安排学生查找突厥、吐蕃、回纥、粟末靺鞨、南诏等兴起的历史资料、重要人物和故事。

⑵了解我国现今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

⑶了解我国现今的民族政策。

教学渗透点

⑴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具备中华民族的认同情感。

⑵使学生初步了解唐朝繁荣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民族关系的融洽。⑶联系今天现实,使学生初步具备开明、平等的民族交往观。

1.导入 新课

我们听一听这首歌曲《爱我中华》,听了这首歌,你有何感想?

在我国古代各民族交往史上,唐朝以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友好地对待少数民族,也堪称历世王朝的典范。这节课,我们就讲唐朝时期的边疆主要民族以及唐朝和它们的关系。

2.讲授新课

(提问)“和同为一家”怎样解释?课文大方框里的揭示都讲了些什么?(指导学生阅读,并在课本22页和24页两个疆域图中用笔标出唐朝边疆主要民族)“和同为一家”这句话概括了唐朝和边疆各族之间的友好亲密关系。唐朝时期,北部和西北地区主要有突厥、回纥,东北有,西南地区有南诏和青藏高原的吐蕃,他们和唐关系密切。

一,突厥(投影映出)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冶铁、创字(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突厥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有哪些特点?他们和以前讲过的哪个古代民族习俗相似?(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看课本p23“突厥骑兵”图画,并回答)突厥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5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提示学生在“唐前期疆域图”标出它的地理位置),他们放牧马、牛、羊、驼,饮奶吃肉,强健剽悍,擅长骑射,风俗习惯和匈奴大体相同。突厥人学会了冶铁,善于制作刀矛和甲剑。在我国古代北方各族中,突厥人第一个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强调指出突厥文字自5世纪开始创制和使用,到8世纪时,突厥文字结构已相当完整,词汇也相当丰富。

2.突厥汗国的兴衰(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突厥汗国何时建立?何进分裂?(指导学生看书,回答)6世纪中期,空厥强大起来。552年突厥首领土门(副板书)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突厥汗国最盛时曾控制了东起辽河上游,西到中亚里海的广阔地区(指“唐前期疆域图”)。但由于突厥汗国是建立在强力征服的基础上,汗国内部各种矛盾尖锐复杂,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不断反抗,贵族之间争斗加剧。6世纪末,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以阿尔泰山为界,山以东直到兴安岭,是东突厥辖地;山以西直到里海的广大地区由西突厥控制(指“唐前期疆域图”)。

唐朝初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副板书)趁机多次南下骚扰,对唐威胁很大。630年唐军在阴山一战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唐太宗对颉利等芝突厥统治者优以相待,让他们住在长安,赐给田宅,授予官爵,颉利等十分感激。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讲述时,可指导学生看课本p23“渭水之盟”图画和相关小字部分,使学生弄清:由于东突厥多次南下骚扰,严重威胁了唐的安全,唐太宗才决心用战争解除这种威胁,灭掉东突厥。他的开明之处在于:在打败东突厥以后,又给以妥善安置,优礼相待。

西突厥在唐初控制了西域广大地区,奴役当地各族,阴断中西商路,对唐构成威胁。为维护对西域的管辖和保护中西商路,唐高宗时,利用西突厥内部纷争加剧,趁机进兵,于657年灭掉西厥。

3.唐对突厥故地的管辖(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东突厥亡后,唐太宗在其故地任用原东突厥首领进行管理。对西突厥:640年,唐太宗为打击西突厥,派兵攻占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设置安西都护府,控制了西域天山南路包括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西突厥亡后,武则天又置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讲述时,出示两都护府投影片,使学生明 其管辖范围)两个都护府是唐管辖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都护府的官员由唐政府任命,其中一些官员由西域各族首领担任,并统辖着几万边防军。唐朝通过两个都护府的设置,有效地巩固了西北边疆,保障了中西商路的畅通,西域和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的。两个都护府管辖的广大地区,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应向学生强调两都护府设置的历史意义)。

二,吐蕃——藏族祖先(投影片)

1.习俗和特点:游牧、农耕、冶作、尚武(边讲述、边投影)

(提问)吐蕃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祖先?他们生活在哪里?生活习俗有哪些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议论、回答〉强调本目的也是本课的重点)吐蕃是藏族

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他们有的从事游牧,有的从事农耕。饲养牦牛、猪、马和独峰缤纷(可略提独峰驼和双峰驼的区别),种植青稞、小麦等作物。他们用牦牛毛织布,住在毡帐里。他们能制作精美的金属器皿,制作的铠甲坚实耐用,就连劲弓刺刃也很难剌破。其习俗崇尚勇敢,以战死为荣,几代战死之家,被称赞为“荣誉甲门”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如时间不够,该部分内容可略讲,指导学生把课文要点记住)。

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青藏高原何时得到统一?完成统一大业的英雄是谁?他把都城定在哪里?(学生看书、议论、回答)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赞普。他平定的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的叛乱,又打败了邻近一些部落,统一了青藏高原。这是青藏地区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完成统一后,松赞干布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从此,吐蕃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统一政权时期(讲述时,指导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强调松赞干布是统一吐蕃,而不是开始建立吐蕃政权)。

3.文成公主入吐蕃(板书)

(提问)谁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文成公主入吐蕃是怎么回事〉有何重大意义?(指导学生看书、议论,提示学生注意课本彩图《步辇图》,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为了加强和唐朝的关系,松赞干布几次遣使向唐求婚。640年,他又派大相禄东赞为求婚使臣,携重礼再闪求婚,唐太宗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次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赞干布亲到柏海(今扎陵湖或鄂陵湖)迎接(讲该部分时,要说明《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这是珍贵的形象资料。在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时,要指导学生看p28《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图)。松赞干布还特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华丽的王宫(今布达拉宫前身)。为了尊重文成公主的宗教信仰(文成公主信佛),又为她修建大昭寺(今拉萨大昭寺前身)。如今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还保存许多唐朝的珍贵文物(指导学生看《大昭寺》图画,说明大昭寺是汉族人民和吐蕃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

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又与唐通婚结好,密切了唐蕃关系,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发展,他不愧是吐蕃杰出的政治家。而文成公主入吐蕃意主也深为远大:和亲后,吐蕃贵族放弃了传统的毡裘笨重服装(指导学生对经p28《吐蕃赞晋图》和《回纥贵族》两幅图画中的人物服装,以说明吐蕃传统的毡裘服装之笨重),改穿华丽轻软的丝绸衣服。吐蕃人民学会了养蚕;改变了的始粗放的农耕操作方法,学会了平整土地和种植蔬菜的技术。松赞干布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和吐蕃历法,还派贵族子弟赴长安学习。在中的文化的影响下,吐蕃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文成公主为发展唐蕃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讲述时,指导学生看课本《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彩图,指出他们二人世世代代受到藏族人民的崇敬,以加深学生对其联姻的历史意义的理解)。同时,吐蕃的土特产,如马匹、金银器皿、玛瑙杯等也输入内地,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尺带珠丹联姻金城公主(投影片)

唐太宗以后(松赞干布在唐太宗死后一年死去),唐蕃关系继续发展。710年,唐中宗又应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请求,把宗室女金成公主嫁给他。金城公主入吐蕃,进一步传播了中原文化,发展了唐蕃友谊。730年,尺带珠丹怀着感激的心情上书唐玄宗(时唐中宗已死)说:“外甥是行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唐蕃友谊已情同手足,义为一家(要学生阅读29尺丹上书之语,并适当解释)。三,回纥(投影片)

(提问)同突厥相比,回纥人的生活习俗有哪些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回纥也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曾受突厥控制,因此他们的习俗与突厥相近。

六、七世纪时,回纥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指“唐后期疆域图”),居无定所,“随水草转徙”。回纥人健朴豪爽,君臣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应向学生强调这点)。受突厥影响,他们使用突厥语言文字。随着和内地的接触增多,8世纪中期,回纥有了农业、商业,开始建筑城市和宫室,走上了半定居的生活。(向学生强调,这是和突厥不同的地方)

2.回纥汗国的兴衰(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回纥汗国是何时、由谁建立的?又是在何时瓦解的?(指导学生看书、议论、回答)东突厥亡后,回纥逐渐向南发展,和唐关系密切起来。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了各部,建立起回纥汗国。其辖地西起阿尔泰山,东到黑龙江上游,大漠南北尽为所有,可汗王廷设在色楞格河上游(指导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弄清回纥汗国范围)。骨力裴罗和唐友好,唐玄宗封他为“怀仁可汗”。8世纪晚期,回纥上书唐朝,请示改称“回鹘”,意思是像“鹰鹘”那样轻捷勇猛,这反映了回纥民族尚武的精神。9世纪中期,回鹘内部纷争激烈,国力削弱,汗国瓦解。此后回鹘人大部分西迁,其中迁到今天新疆的一支(西州回鹘),就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副板书“西州回鹘”,并提示学生在学习宋元部分时,还要讲到它)。

3.唐与回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投影)

(提问)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回纥和唐的关系是亲密友好的?(指导学生看书、回答)回纥和唐长期友好。在政治上,受唐册封,接受唐的领导。安史之乱时(揭示学生,以后要讲到),唐政府曾两次求助回纥骑兵帮助平叛。唐还三次将公主嫁给回纥可汗,课本上提到的太和公主就是第三次出嫁的公主。在经济上,回纥用马匹、皮毛换取唐的丝绸、茶叶和粮食,双方贸易往来密切。在文化上,回纥受中原文化影响,有了农业、商业,建筑了城市和宫室,从游牧生活走上了半定居的生活(该部分前面已述过,可略提及)。回纥采用唐朝历法,回纥贵族喜穿华丽的丝绸服装(指导学生看“回纥贵族”图画并要求记忆),回纥的某些风俗也被唐朝内地人民所接受。长安、洛阳等都市的汉人爱穿回纥服装。当时一位诗人说:“回鹘衣装回鹘马”,正是汉族和回纥两族人民往来密切和汉族人民喜爱回纥文化的生动写照。回纥人到唐朝内地经商的很多,许多人在长安等地居住,长留不归,与汉族通婚。

四,靺鞨(投影)

1.生活及习俗:狩猎、农耕、穴居(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人生活在哪里?其习俗有什么特点?(学生看书、议论、回答)是生活在我国长白山、黑龙江流域的古老民族。他们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生活,主要从事狩猎,也从事农耕,种植粟、麦等作物。为了抵御严冬,人掘地为穴,上在架上覆土,相聚而居。

2.渤海政权的建立(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说一说粟末 的发展和建立政权的情况(学生看书、回答)。有许多部。唐初,居于黑龙江下游两岸的黑水(今黑龙江)部(提示学生,在讲辽金时期时还要着重提到)和生活在粟末水(今松花江)的粟末部逐渐强大起来,尤其是粟末部文化程度较高。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与唐通好。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大祚荣就专以渤海为国号。渤海受唐朝文化影响较深,经济文化发达,史称“海东盛国”(讲述时,强调学生看“唐后期疆域图”)。

3.渤海与唐的关系(投影片)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渤海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渤海都城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仿唐长安城建筑,布局对称严整,是当时东北最大和最繁华的城市(指导学生看“上京龙泉府遗址示意图”和“石灯塔”图画)。渤海政权自建立起,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入长安学习。有的人在唐朝考中进士,有的学成回国在政府中任要职,这些留唐学生大力传播了中原文化(该部分内容系课文小字,如时间不够可不讲。温庭筠诗可着重点一下“车书本一家”的含义)。

(五)南诏(投影片)

1.南诏的统一:(边讲述,边放投影片)

(提问)南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指导学生看书、议论、回答)唐朝时,在云南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在洱海一带分布着六个诏,即六个较大的部落。六诏当中包括有今天彝族(提示学生注意“彝”字写法)、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其最南的一诏称南诏。8世纪前期,南诏势力强大起来,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738年,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南诏政权正式建立(课本小字“皮罗阁设计灭五诏”的传说,由学生阅读)。

2.南诏与唐的关系(投影片)

南诏和唐关系密切。南诏立国165年,历代国王继位都受唐册封。为了发展南诏的经济文化,南诏王不断派贵族子弟到长安、成都(副板书)学习。汉族工匠也大批进入南诏,他们带去了精湛的手工技术,促进了南诏丝织、冶铁和建筑业的发展。著名的大理千寻塔就是汉族工匠帮助建立的。它是汉族人民和西南各族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指导学生看“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彩图,说明其高超的建筑工艺,并强调大理三塔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3.巩固小结

本课通过叙述突厥、加纥、靺鞨、南诏、吐蕃等族的历史,以及他们和唐朝的密切关系,说明了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在祖国各民族交往的历史长河中,唐王朝尤为重要,唐朝时候中央政权和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了显著各强,友好交往是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唐王朝的这种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边总结边画出“唐朝边疆主要民族及其与唐关系”示意图,请学生回答)。

4.布置作业

1.画出唐朝时期边疆主要民族的分布示意图。

2.简答突厥、吐蕃、回纥、靺鞨、南诏、同唐朝的友好关系。

第三篇:历史教学设计

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整体感知

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认识到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懈地斗争。中国的资本主义始终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斗争中求发展。发展资本主义、富国强兵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梦想。历史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推翻落后的社会制度,不实现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想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各个时期发展的表现、特点及成因,探究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及其在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影响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能力。通过阅读材料探究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了解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难点: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四、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大染坊》片段,走进民族企业家,走进民族企业,认识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五、课标展示:了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六、讲授新课

(一)课堂展示

师:根据课前预习画出民族工业发展的曲线图

(二)自主探讨展示

一、初步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甲午中日战争后)。

师:第一组介绍探讨成果 生:

1、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特点:(1)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2)兴办的近代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要表现为:(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2)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

二、短暂的春天: 师: 第二组同学展示

1、原因:(1)辛亥革命的推动:(2)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3)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时间:一战期间(1912~1919年)

3、表现:(1)新建和扩建厂矿企业增多:470多家;(2)投资总额增加:投资近亿元,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3)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发展。

【深化拓展】根据材料分析: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是什么?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地被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轻工业方面,如面粉、纺织、皮革、卷烟等。重工业方面基础极为薄弱,造成工业结构极不平衡; 第二,新建的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第三,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因此,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控制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下,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倡导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三、曲折的发展: 师:第三组展示

1、较快发展:

(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

(2)表现:工业部门增多,产品出口国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3)原因:国家基本实现统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过渡: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了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日益萎缩:

(1)时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2)原因: ①在沦陷区日军的摧毁和吞并; ②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战时体制)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压制民族工业牟取暴利。(官僚资本的垄断和压制)

3、陷入绝境(3)启示

本课小结: 扼要回顾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1)时间: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2)原因: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第一,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的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是“新二十一条”。第二,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第三,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3)表现: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分析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历届政府的扶植)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2)不利因素: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帝国主义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统治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座大山。2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表现及影响,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其历史地位。总之,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业设计:

根据本课学习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板书设计: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二、短暂的春天:

三、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者:商玲玲

第四篇:历史教学设计

《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王春艳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

二、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

(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

(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以髙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将文人作为唯一可以信赖的对象,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学习此内容时,可结合P31《宋人科举考试图》介绍: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台。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人仕。而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髙。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方面成果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学艺术也发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的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燦的明珠。

5.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这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主要是从积极的一面来说的,也应该看到它的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大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剑,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 贫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板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第五篇:历史教学设计

以学生的学习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学习问题为教学的归宿,真正实现了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

理想的教学设计是:学生活动为主导,教师为学生活动提供策略支持。这种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建构主义,教师为学生提供脚手架,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自主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传递,而是通过建构;学习是基于经略形成的主动过程。建构主义有几个关键词:同化、顺应、失衡、平衡。

“同化”是指将新评戏现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顺应”是指基于不能纳入现有认知结构的信息,而对现有认知结构进行修改的过程。

“失衡”是指由于新信息不能被整合进现有的认识结构而产生的混乱、失调或不适的过程。

“平衡”是指对知识进行重组以顺应或同化导致失衡的信息的认知过程。

之所以要进行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就是目标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某次,教学要围绕目标来层层铺开,每个教学环节都从某个角度、某个部分或某个层次来烘托目标;最后,目标是否达成,要通过评价来检测。只有实现了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才能说目标有导向,教学有效果,评价有指向。

教学过程是选用媒体、采用策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进程。只有教学目标的导向正确,教学内容精要,所选媒体有利于信息传递,教学策略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教学过程得以有效推进。

一、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新课程是从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设置的,它是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进一步延伸,它是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基础的。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理解对象信息和知识内涵的个性化过程。新课程改革中所有的变化都与“人”有关,比如,历史课程的体现了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选择空间,以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人的个性的多样性在课程设置的高度得到重视,说明新的课程观重视的是人,人的个性、自信、勇敢、尊严比任何知识来得真实、重要,这是教育的返璞归真。因此,教学设计要善于不断地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主体性发挥,创设宽松的、和谐的教学环境与课堂气氛,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第一,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

第二,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

第三,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完成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按照建构主义指引,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成为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它是一种支持学生进行意义学习的各种真实问题的组合。

意义建构的原则:

第一,教师要能发现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真实的同时又与教学活动相关的问题。

奴隶贩子霍金斯的后代为祖先的行径感到羞耻,为此,他们来到非洲冈比亚,象征性地带上镣铐,在一个纪念活动中向二万五千非洲人民下跪,以示为祖先赎罪,当白人的后代为祖先下跪道歉时,有些生活在美国的黑人后代却说:“我们感谢白人祖先的贩卖,否则,我们现在还在非洲受苦呢!”

第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真实问题情境下的各种角色的行为,以便将来在真正的问题情境中得心应手。

过程开放的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的帮助下的自我激发、自我促进、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形成了学习方法,而且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因此,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过程是自由开放的,是依靠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择学习路径的。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先进的教育观念和先进的科技成果相结合的学习资源日益增多;改善学习人文环境,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由的口号日益增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促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要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必须开放所有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顺应当代学习生活的变化,最终得以自我实现。对于新世纪的教师来说,他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这是学习过程开放的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一、教师要使学生发现历史学习的内容,能够透过岁月看清现实,可以保持和发展自我,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机。

第二、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习过程,让学生有多元表达的途径,促使学生投入到对历史知识奥秘的探究中去。

第三、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要采取开放的态度,开放性的试题评价

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中三维目标相互割裂,而且仍以知识目标为主。

2.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的分析不够。

3.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体现不够明显。大多数的教学设计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更谈不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许多教学设计停留在历史教案的描述阶段,没有很好地体现历史教学设计的创造性、艺术性、活动性和人文性,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过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4.学习评价手段比较单一。在目前的历史教学设计中:历史教师仍然是历史学习评价的单主体;历史学习评价仍然以知识评价为主,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还没有体现;历史学习评价仍然以结果评价为主,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很少。

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

◆学习需要分析: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

之间的差距,确定总的教学目标。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

◆学习内容分析: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具体考虑如何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学生特征分析:确定初始能力,了解一般特征,分析学习风格;阐明学习目 标,把学习内容分解成很多具体的目标;用一种非常明确、具体的,可以观察和测定的行为术语,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一个h标体系。

◆制定教学策略:确定教学顺序,建立教学活动程序,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依据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原则,描述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教学媒体,利用选择教学媒体的模型进行选择,做出最佳选择,阐述运用教学媒体的设想。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评价标准是学习目标,评价对象包括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评价类型町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评价目的是了解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确定“效果如何”。;

●修改:根据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对模式中的各个步骤进行重新审查和修改。要特别注意检验“阐明学习目标”和“制定教学策略”这两个步骤。

下载历史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教学设计★

    请为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l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编写一个教学设计。(要求写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

    历史教学设计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历史组:张文涛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的背景、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背景,香港、澳门回归的经过以及重大的历史意义。重点......

    历史教学设计 (精选)

    一.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重难点 二. 内容分析 分析本课主要内容以及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 例:高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伟大的先人 教学目标: 了解孔子等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思想等等,学习他们的精神......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

    《走进历史》教学设计

    《走进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提倡课程的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人人参与。 2、教材中的内容起着“导”的作用,若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点......

    历史教学设计 (2000字)

    人教版第一单元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班级:2011级历史学一班 学号:41103011 姓名: 秦宏玉 a.教学分析 1.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

    历史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片断设计 荆州区楚都中学姜威 本设计以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六课洋务运动为例。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从编排体例来看也可称为中国近代史,时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