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
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
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
大巫岚初级中学 黄秀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爆发、扩大、转折、胜利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材料,截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模拟战地采访,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情景和历史人物心态的创造性能力。通过撰写新闻稿件,举行新闻发布会,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独立思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搜集和交流材料,培养学生相互之间学习交流的良好习惯。通过模拟战地采访,培养学生的机智、灵敏、善于应对和揣摩人物心态的表现能力。
3.通过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明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各国人民的相互支持,浴血奋战,只有团结,才能战胜邪恶。
二、活动资源:历史教材,历史资料片,网上资源等。
三、活动准备:
1.由教师将所教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设定组长一人,由其负责将组员按照特长进行活动分工。每组设有记者,负责新闻采访、新闻稿件撰写和新闻的发布。记者的身份分别是苏联、美国、英国、德国四大国记者。每组再找一人,由他们担任苏联、美国、英国、德国四大国首脑的角色(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化装,能模仿所扮角色的言行,效果更好)。余下的组员也编成小组,根据需要分别扮演所需要的角色,如总统助理、首相秘书、总理办公室主任、主席的保镖、二战时期的各国士兵、各国的普通群众等。在角色安排好以后,教师应指导各组组长,要求各组组员认真完成小组布置的任务。
2.采访顺序:可以按照二战的爆发、扩大、转折和胜利几个步骤顺序进行采访(为了增加真实情境,可在采访时设计一些情节以烘托气氛,如听音乐、看报纸等)。要求学生扮演者要态度认真严肃,具有专业素质。
3.采访记者要注意设计一些采访切入点或借助一些话题巧妙地进行采访,力求展示记者的聪明机智。被访者也要注意与之配合,但不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浪费时间,影响活动的进行。若采访对象是军人,或是医生、军人的母亲,采访者要注意称谓、采访的方式和态度。
4.教师最好能同学生把采访的内容情节设计好,拟出采访的提纲、问的问题、采访的时间。注意所提问题一定要依据当时的历史情境,被访问者也要结合所处时代回答问题,使采访活动具有时代感、历史感。
四、活动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在教室里创设反法西斯战争的模拟场景。墙上图画,同学适当化妆,多媒体播放战争场面。经过布置,教室俨然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小战场”。
第二步:参与活动,学习知识。师生双方在模拟的“小战场”中学习。采访活动开始后,可以分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进行新闻发布;二是模拟新闻发布会,安排记者进行一些提问,对新闻内容进行质疑,等等。
第三步:总结教学,转化情感。临下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内容,启发学生通过“反法西斯战争” 的“参与”和“活动”,自然地感悟到战争的残酷,感悟到世界人民的团结、英勇。并通过谈感悟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团结协作的情感和爱祖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
活动课结束后,教师或学生组成的观众团要对参加活动的演员进行评议表扬,以便于今后活动的开展。
五、活动延伸
看一场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这一目的设置,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培养学生形成历史思维的习惯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寻找历史,感悟历史”
(一)激情引入:(师):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但是,过去的已经过去,谁都无法让时光倒流,又如何去寻找呢?(多媒体)。我们今天的生活、今天的文明并非空中楼阁,它有着几千年甚至十几百万年的历史根基,没有祖先的构木为巢,就没有今天的摩天大楼;没有祖先的养蚕缫丝,就不会有今天T型舞台上的五彩缤纷;如果不承接祖先的历史,也许我们还在茹毛饮血;也许我们还在刀耕火种;也许我们住的依旧是山窟石洞(多媒体同步)。尽管祖先的身影都已走进历史,凝固为痕,但他们生活过的土地都留下了曾经的足迹,千百万年过去了,我们仍旧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精髓。条条大路通历史,下面就把你们所开辟的通向历史的“新航路”展示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共同寻找、感悟已逝的岁月!
(二)分组展示:
第一组
大家好,我们小组寻找历史的途径是:参观考古挖掘成果。
我们确立的主题是:“静止的痕迹,流动的想象”
历史老师曾告诉我们:“留住想象就拥有了未来;而拥有了想象就可以预测过去”。因为通过考古挖掘发现的一些静止的遗址、遗物,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推测、研究、解密远古的历史,用心去感受那些逝去的不再鲜活的生命,与其做一次近距离的交流、跨时空的思考。如:龙凤峡
在距今约542百万年到488年百万年的寒武纪期间,有化石证明地球上“突然”出现了大量较为高级的生物类群,如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以及多毛类环节动物等。
这是射洪涪江流域的乌木,乌木是两千年到万年前,古四川地域天体发生自然变异,由地震、洪水、混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通过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经过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炭化过程而形成的,故又称“炭化木”。
它是硅化木形成必须经历的阶段,在四川,多分布在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及其支流区域,经多位乌木爱好者取样作炭十四同位素测定,大多数的乌木的年代为距今两千多年至四万年之间。
乌木历经岁月沧桑,饱受多种自然内因和外因之力,使其天然形状怪异、古朴、典雅、仪态万千,许多外国友人参观后,惊叹其为“东方神木”。
总之,一些祖先的遗址遗物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久远的历史仿佛就在身边一样真实、触手可及,让我们感受到华夏祖先的艰辛、斗争以及中华民族每前进一步所充满的艰难与曲折,从而更加珍惜和立志传承中华文明。
第二组
大家好,我们小组寻找历史的途径是:参观历史博物馆。
我们确立的主题是“国宝奇珍,琳琅满目的历史”
我们很难有机会真正身临其境的参与考古挖掘工作,也很少有机会参观考古挖掘成果,但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参观博物馆,也许一天就可以跨越几千年甚至十几百万年的历史,有一种跨越时空隧道真实而刺激的感觉,在浏览赏思中思考岁月的沉淀、凝固的往事;在琳琅满目中感受中华文明国宝奇珍的叹为观止。
现在就带着大家去博物馆看看:
这是“实物区”:馆藏珍品有:
第三组
大家好,我们小组寻找历史的途径:游览名胜古迹
我们确立的主题是“古韵景观,流动的历史神韵”
因为游览观光一些名胜古迹,可以近距离的触摸历史。有的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有的具有极高的游览价值,如我们刚刚学过的这段历史就留下了大量价值极高的名胜古迹。下面就跟着导游去看看吧: 第一站去金华山,陈子昂的故乡。陈子昂故里金华镇是中国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下属的一个镇,位于涪江中西岸。因“一代文宗”陈子昂生于斯长于斯,加之她水秀山灵,故名闻遐迩,享誉中外。
陈子昂介绍
陈子昂(约659年-700年)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金华山古建筑群,散布山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山上林木蓊郁,有国家级保护古柏千余株。行走山中,山中无尘雨,却有空翠湿人衣的感觉。历代追索先贤遗风,来此凭吊者众多,且多有题记,都存于山中博物馆。杜甫晚年居蜀,曾扶杖前来,留下《野望》等名篇描写山中胜景,抒发心中慨叹!
陈子昂读书台位于射洪县城北23公里处的金华山上,是初唐诗人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其旧址在金华山古观之后,今祖师殿一带,唐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立旌德碑于读书堂前。中唐后政局混乱,战争频仍,学堂因之衰废。宋嘉裕年间,邑令庞子明在其遗址建拾遗亭。明初,拾遗亭已毁,后又于旧基建屋塑像,并立明远亭于其侧,成化时,县令郭镗立感遇亭,至清初,上述建筑全坍坏。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唐麟翔于学堂旧址建方厅一大间,置匾额为古读书台,道光八至十一年,邑令钱秉德,汪澍移读书台于岭后梧岗山。光绪六年(1880年),知县文芳等捐资劝募,拆去短垣,于亭前新建厅三间,翼以回廊曲槛,外置甬道门阁;亭右立精舍三间,亭后辟地增建大厅三间,匾额题留云山馆,游廊环绕,外蔽缭垣;最后砌台竖荷叶亭一大间,匾额题涵波临江,建船房三间,小榭一间,已初具规模。此后基本保持原状,略有增修。
古读书台内匾对甚多,多数为古今名家手迹。其木刻《感遇三十首》及《陈伯玉先生别传》等为重要文物,留云仙馆内陈列的陈氏有关文献资料亦不可多得。
在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内的一块臭石吸引了众多的游人。臭石,相传明嘉靖年间,有个在云南做副使的射洪籍宦官杨最,从云南曲靖县运回一块深灰色的石头,这块石头,形如人脑,表面微光,色呈灰黑。原高约1.2米,经多年来搬运敲击,现只有0.6米了。若以铁器击之,臭气顿出。清代袁霖先生的《臭石歌》就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此石:“敲石得乐声,煮石得其味,那见击石出臭气?不信将石砥,臭即随手起,遗臭千年存,谁知石端委?”石头击之有臭,世间少闻。(如图)。因些称它为“臭石”,并把它存放在今金华镇江西街的小寺里,人们便将这无名小寺称为“臭寺”。
新中国建立后,1983年9月运往金华山,收藏于此。入上山门,东柱刻有唐代“诗圣”杜甫《野望》诗于其上:“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嶲蟠之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独鹤不知何时舞,饥鸟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西柱刻有杜甫《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五言诗一首:“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孤舟系绝壁,杖策穹萦回。四顾俯层巅,淡然川谷开。雪岭月色死,霜鸿有余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台,石柱多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据专家考证,两诗均为杜甫手书,乃诗圣仅存于世之墨迹珍品。山门两厢石壁上,更有北宋书法名家黄庭坚手书“蔚蓝洞天”四个石刻大字,每字三尺,刚健雄劲,为金华石刻之冠。
总之,每一处古迹,每一个名胜,都可以述说一段历史,悄无声息的流动着历史的神韵,曾经的歌舞升平、骄傲自豪,曾经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让我们感受着朝代的兴衰更替,感悟着历史带给我们的成败借鉴。
第三篇:对历史活动课教学的探讨
对历史活动课教学的探讨
濮阳县王称固乡一中
刘明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 中也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活动课作为学科活动课,旨在教学活动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这一课型是以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学实践作为切入点,充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并在活动中不断建构历史知识和能力。
一、历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
教师在确定历史活动课主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教材中的活动课。
上册有寻找历史、编写历史小故事、秦始皇功与过的辩论、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下册有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历史知识竞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同时教材还附有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要求、活动提示以及参考资料。这些活动课类型丰富,有竞赛式、辩论式、历史学法等方面的内容,并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是同步的,给我们的活动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组织好这些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2.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开发社区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朝阳中学高宏老师执教的活动课“我爱我家” 就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区的课程资源基础上组织的一节活动课。
3.结合时政热点和焦点问题组织活动。
“以史为鉴”,历史使人明智,通过历史学习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如结合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的召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活动课,相信通过这一节活动课,学生会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并能深刻领会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认识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目标。
4.学生感兴趣或者是学生认为是难点的内容。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主题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学生这一主体,不要凭教师的好恶选择内容,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的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讲述了赵州桥,在课后的“活动与探究” 部分以图画的形式展示了北京颐和国玉带桥、江苏苏州宝带桥、云南丽江黑龙潭桥,学生对“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区有教师就以“桥” 为主题开展了一次活动课。重庆是长江与嘉陵江两江的会合处,市内有重庆长江大桥、嘉陵江大桥,还有新建的石门大桥、黄花园大桥、峨公岩大桥、长江二桥,北碚有朝阳桥、七一桥、文星湾大桥等,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实地考察,广泛地收集资料,最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有关“桥” 的历史、建筑特点、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二、历史活动课教学的组织过程 1.确定活动主题。
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主题,但要注意:一是主题不要太大,要具体可行;二是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充分考虑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活动的要求。
2.制订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通过活动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状况。教师在制订活动目标时,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规定,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思考。朝阳中学高老师在“我爱我家”活动课中确定的目标包括以下五方面。
(1)通过对身边的自然景点和人文景点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能关注身边的历史。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搜集、研究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
(3)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些方法,如搜集资料的方法,整理资料的方法等,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4)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学会与人合作,使学生能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增强学生的历史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能针对家乡存在的问题,为建设家乡出谋划策。
(5)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离不开地理,活动过程中渗透史地结合的理念,并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在进行活动课教学的初期,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只要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并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应该说就达到了活动的目的,教师不要过分地强调活动成果水平。
3.学生分组。
在确定主题后,要进行分组,分组时最好让学生自由组合,以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能更有效地配合,各组成员内部要进行分工,确定搜集资料的内容。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4.学生广泛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形成研究成果。学生在确定主题并分组后,进入资料搜集阶段,这一阶段是活动课非常重要的阶段,它决定着活动课的成败。学生资料的来源主要有: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查阅图书馆资料、上网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协调者,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一些策略上和宏观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研究方法,帮助他们正确识别材料、筛选材料,从而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处理,并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活动成果展示。
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后,将其结果以成果形式在全班或年级交流。成果表达交流方式可以多样化,有论文展示交流、知识竞赛、历史小制作评比、办墙报比赛等。这一环节,教师切不可省去,因为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搜集,非常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与人分享,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成果展示过程中,要继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好由学生推举主持人,每组可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作补充。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维碰撞出火花,从而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高老师在“我爱我家” 活动课的成果展示会上,由学生推选出来的两位主持人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以洪亮优美的声音说道:
6.活动评价与总结。
对活动的评价与总结,也是活动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评价与总结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教师和家长也可参与评价,重在评价学生活动的过程、轨迹和情感体验,而不仅仅是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通过学生自评,使学生学会实践、不断反思自我;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吸取别人之长。
第四篇:基于涵养学生历史素养的活动课教学设计
基于涵养学生历史素养的活动课
湖北五峰仁和坪中学 陈华东
一、本课背景:本课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活动课三《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教学设计理念一是依据湖北省初中历史“对话教学,灵动未央”教育研究课题,致力于打造历史灵动课堂,努力提高学生历史素养。二是依据宜昌市王英姿历史名师工作室的“材料细节教学”教育研究课题,运用历史材料细节进行教学,涵养学生历史素养。其中20世纪上半期以革命歌曲为主,下半期以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歌曲为主。采用点、线、面结合的体例,即以时间顺序为线,以重要人物为点,以重大事件为面,三者相互结合,立体交叉。课堂步骤有聆听历史歌曲、触摸歌曲中的历史、感受歌曲中的历史、畅想百年中国歌曲中的历史四步。
二、本课设计特色:
通过学生了解历史歌曲的歌词、创作背景等资料后,把歌曲中的历史和20世纪中国历史的大事件进行探究整合。
通过个人演唱、集体演唱、起立齐唱国歌、歌曲内容畅想等活动,亲身体验和感悟歌曲中的历史,并产生对“老歌”所传递的情感的认同,同时让学生产生昨天与今天沟通的共鸣。
开课时的《好男儿》歌曲视频极具代表性,其中的人物及事件统领全课;结束时的《歌唱祖国》歌曲视频中显示的人物及事件和本课开头视频遥相呼应。教学资料“歌曲卡片”中运用了歌曲作者的“人物细节”进行教学!对涵养学生历史素养很有帮助。
学生始终处于全员参与的主导地位,“历史灵动课堂”体现之处较多。
三、本课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1、基础知识。欣赏历史歌曲,了解歌词及产生的时代背景,回首20世纪中国历史的大事件,加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
2、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通过学生了解历史歌曲的歌词、歌曲的创作背景等资料后,把历史歌曲和20世纪中国历史的大事件进行整合。从一个新的视角去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重大事件和人们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各类资料中捕捉历史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历史素养;通过小组内的合作,集体交流,培养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协调的能力,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通过对中国一百周年时的歌曲内容畅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进一步涵养学生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聆听歌曲、视听歌曲、了解创作者的“人物细节”和个人演唱、集体演唱、起立齐唱国歌、歌曲内容畅想等”活动,使学生在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去体验真、善、美,进而促进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紧紧围绕“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展开,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符合初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特点。重点为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与中国20世纪历史大事件的对接。难点:受教师和学生对歌曲的鉴赏能力制约,学生的情感的升华和突破为难点。
(三)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已经涉猎部分和历史背景相关的歌曲,完整唱出有困难。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大多数局限于教材中的每一课,没有全本教材的大事件眼光,全局认识。通过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框架构建不足,比较零碎。对20世纪这一时间模糊。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聆听历史歌曲,聊天导入,明晰时间区间!
1、聊天导入。红歌比赛中你们唱的什么歌?
2、歌词是什么?
3、哼唱几句!这是一首20世纪的歌曲,歌词中就蕴含有历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回到20世纪,去聆听哪个世纪的歌曲,去找寻歌曲背后的历史!
设计意图:缓解气氛,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明白歌曲中有历史,历史在我们身边。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
2、明晰区间。哪位同学知道20世纪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呢? 20世纪的时间区间:(1900---1949---1999)1900年至1912年(宣统退位)属于清朝末年 1912年至1928年(北伐成功)属于民国初年
设计意图:解决学情预测中学生对“20世纪”时间区间模糊的问题。
(二)触摸歌曲中的历史!
1、模板植入。下面我以1910年左右或者说清末民初时期的歌曲《中国男儿》为例,教大家看歌曲背后的历史。
2、触摸范例。歌曲很有震撼力吧!请同学们从卡片中找出此歌的历史背景!好!你来给同学们讲一讲《中国男儿》背后的历史!
设计意图:植入活动模板“听歌--看歌词--了解背景--和历史链接”。
3、人物统领。歌曲被称作流动的历史。你们还记得刚刚这首歌的视频里出现了哪些领导人吗?你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4、整理构建。整理20世纪大事线索,构建20世纪的历史框架。伟大历史是人创造的,这些重要人物在历史长河中都引领着哪些历史时期呢?同学们请看幻灯片。这是20世纪和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几个部分大时期,很凌乱,我们一起来排个序。请把正确的顺序写在课本合适的地方!组长直接把时期顺序卡片摆在小白板上。
好了!你来汇报一下!展示小白板的内容。
清末宣统皇帝时期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毛泽东领导的红军长征时期
毛泽东领导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毛泽东宣布新中国成立
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时期
江泽民领导的20世纪末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设计意图:构建并把握20世纪历史大事的线索,给学生提示线索。课程目标也指出学生要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过渡语:历史谱写了歌曲,歌曲中凝聚着历史。20世纪里的歌曲很多很多,每一首歌都有其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及历史背景。学习小组里都有一夹歌曲卡片,卡片虽小但里面的世界很大,我们一起去看看!要求:每一名组员边看边把卡片摆放在相应的时期后,组长只需要监督和检查订正!时间五分钟以内。好!现在开始!
5、阅读归位。阅读歌曲卡片,把歌曲归位到相应的历史时期。每组六人,四十八张歌曲卡片。学生分组于组内进行补充不完整的线索构建,进行资料卡片的阅读。教师巡视收集整理中出现的问题。给学生推荐整理结构表,如大事年表、知识树状图、时间轴等。资料卡片中必备歌曲名。歌曲歌词和歌曲背景介绍各占35%,歌曲作者人物细节介绍占25%,完全不符合主题的占5%。
设计意图:
1、资料卡片的内容设置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触摸歌曲信息中的历史。
2、贯彻课程基本理念: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落实课程目标:指出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6、评价升华。我们来请这组汇报一下整理的情况!大家欢迎!感谢这组的精彩汇报!对优组提问:最触动你们心灵的是哪首歌曲?为什么?(如有提到《志愿军军歌》则追问:如果有一天,危险的时刻,祖国需要你,你会怎样?如无则放后。)
设计意图:对各组进行活动评价,为部分组及组员树成就感。
(三):感受歌曲中的历史!
历史使各时期的歌曲变得更加厚重,更具内涵。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歌曲去感受20世纪歌曲的博大与精深!有请主持人!
两名学生主持人组织,主持人提前熟悉主持词。教师帮助播放,全场引领辅唱,引领学生打节拍。
学生主持词
男女主持人上场,敬礼致意!
(开场词)女:歌曲加入历史,增添了歌曲的厚重与内涵,音乐描写历史,则让历史增添了活力与魅力,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历史素养。
男:歌声凝聚着历史,唱响了时代,催人奋进,发人深省,感人肺腑,陶冶情操。
女:丹心铁血鉴英雄,誓由衷,志从戎。男:辛亥武昌麾义帜,坚砥柱,破长风。女: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请欣赏《辛亥革命歌》
师:请一个组的一名同学说说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
设计意图:按历史时间顺序欣赏,强化20世纪中国历史框架,感受时代强音。
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每当人们的耳边响起这扣人心弦的旋律时,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批又一批抗日将士和爱国学生,走向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
男:它那万众的歌唱、激昂的旋律,鼓舞人民奋进,它是“中国灵魂的怒吼”。请听合唱:《保卫黄河》
师:请一个组的一名同学说说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
设计意图:按历史时间顺序欣赏,强化20世纪中国历史框架,感受时代强音。
女:有一首歌,她的旋律是那样嘹亮雄浑、激越悲壮,似冲锋的号角,如进军的战鼓,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的勇气、斗志和信心。
男:他是《义勇军进行曲》,一首战斗的歌、激昂的歌,一首前进的歌、胜利的歌,它吐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心声,是我们中国人民心中的一首永远的歌。
女:她后来成为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请同学们起立,同唱国歌,让我们和祖国一起成长一起更强大起来吧!设计意图:按历史时间顺序欣赏,强化20世纪中国历史框架,感受时代强音。
师幻灯出示1978年至1982年的国歌歌词。女:请坐下!(陈老师:为什么国歌的歌词在这几年不一样了呢?)[老师解释:这一历史现象与历史人物的活动直接联系,而历史人物的活动又和当时的国家政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究竟为什么留作课后百度度娘告诉你吧!] 设计意图:历史学习兴趣的课堂延伸。
20世纪的中国,坎坷太多,灾难太多,但所幸的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并没有被灾难吓倒,一路跋涉终于走过来了。
男: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请听歌曲──《走进新时代》。
师:请一个组的一名同学说说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
设计意图:按历史时间顺序欣赏,强化20世纪中国历史框架,感受时代强音。
男: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有太多的喜事,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申奥成功„„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请欣赏第三组带来的歌曲──《七子之歌》。
师:请一个组的一名同学说说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结束词)女:年轻的我们跨越新世纪的重重障碍,年轻的我们正如21世纪的太阳,我们身上寄托着理想,我们身上闪烁着祖国的光芒!我们要学会坚强,学会振作,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中华的希冀!
男: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正在走向富强!让我们乘着改革的东风,奋起,努力,努力向目标奋斗!
设计意图:通过主持人的激情主持,使学生情感深化。合:最后,我们祝我们伟大的祖国,越加的繁荣昌盛!合:20世纪的歌曲欣赏结束,谢谢大家!
师:感谢两位主持人的精彩主持!谢谢!同学们表现也非常不错!
设计意图:以上20世纪的久唱不衰的歌曲,升腾出时代的交响乐章。通过主持人串词、歌词、视频画面对学生历史素养强化。让学生许多年后虽然忘记了其它历史知识,但不会忘记中国20世纪的历史脉络。更进一步凝聚学生的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
(四):畅想百年中国歌曲中的历史!
过渡语:20世纪,我们中国人一起走过,血与火的考验,最痛苦的挣扎与拼搏,都是我们,我们顽强的中国人民,我们团结努力的中国人民,我们已经走上了正确与光明的发展之路,我们一定会一路走得更好,迎来一个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大世纪!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一下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1949---2049),创作的歌曲应包含什么主要内容?学生思考2分钟。
学生讨论交流之后发言并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描绘未来历史!
(五):结束
过渡语:歌曲是流动的历史,很多事情,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那些曾经为了民族的危亡而前赴后继的精神,将永远的留在后人的心中,如长江黄河奔腾不息,如万里长城屹立不到„„
最后,让我们在被誉为第二国歌的,《歌唱祖国》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师生放声高歌《歌唱祖国》。
设计意图:唱响时代主旋律 弘扬民族精神 出示幻灯“同学们辛苦了”
设计意图: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师生平等。
第五篇: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奇思异想
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奇思异想
——《公元纪年法》活动课教学设计
凯里市大风洞正钰中学 王焕龙
一、活动内容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公元纪年法》知识竞赛。
二、活动方式 借鉴《开心辞典》、《幸运52》等电视节目的作法,采用必答、抢答方式轮番闯关。
三、活动目标
1、学习公元纪年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正确计算和区分世纪及年代的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和竞争意识、合作探究及自主创新精神。
四、活动准备
1、参赛前,要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比如:图书室藏书,课本,课外相关书籍,网络等。
2、查询足够的资料后,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交流所得资料与所悟知识,弄懂弄透公元纪年法及其运算方法。
3、设计公元纪年法的相关知识与运算的题目,进行训练,熟悉比赛题目以及比赛进程。在参赛过程当中,只有各位同学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吗? 生:××年××月××日。师:同学们所说的出生日期,就是用公元纪年法表述的,什么是公元纪年法?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公元纪年法。
(二)【讲一讲】(学生利用课前收集查阅的资料,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归纳小组讨论结果)
1、现在我们所讲的“公元”是怎样来的呢?
2、中国使用公元纪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中国最早使用公元纪年是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当时的中华民国正式宣布采用公元纪年。但当时还有中华民国纪年(即把中华民国成立的那一年定为中华民国元年,以后类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式宣布只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公元纪年法。以前的一些纪年法(如干支纪年法、民国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国家都不采用。
3、关于公元纪年法有哪些具体知识呢?公元纪年法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包括公元、世纪和年代。
教材上对公元纪年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要明确下面的一些概念:(1)公元前(以元年为界,向前推算)、公元后(以元年为界,向后推算)(2)公元元年(耶稣诞生年)
的能力,起着不可自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类课由于教材表述相对简约,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案例说明,学生的相关知识又比较缺乏,这些都成为历史活动课教学的“拦路虎”。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通过“讲一讲”、“比一比”、“评一评”三个环节的活动,展示了学生课前收集到的“公元纪年法”相关知识的成果,弥补了教材和学生知识的不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活动课,有两点个人感受颇深:一是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活动课中,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师生共同构建了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互动式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转变到教学活动的设计、指导、组织、帮助、鼓励上来,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到主动的活动学习中来。这种学生自己设计、主持、组织、参与的学习活动,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是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活动的准备与实施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经验得到了积累,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在活动中各抒己见,各尽其能,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发展,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这次教学实践的不足之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略显空泛,如何在历史活动课中落实三个维度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体现活动课的教育价值,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