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法

时间:2019-05-12 16:3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法》。

第一篇:谈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法

谈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法 东海县第二中学 武传银

俗话说:“历史怕年头,地理怕河流”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始终有个问题困挠着我,那就是历史知识内容多、头绪繁,教师难讲,学生难学,死记硬背抓不住重点。虽说教育改革硕果累累,但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教师还是老样子教,学生还是被动的学。这种老办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要求了,必须寻找一条新路子。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个困境呢?采取“问题设计教学法”效果显著。

一、“问题设计教学法”的实践内容

“问题设计教学法”就是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重新整合,进行讲述,文科教学理科化。以化零为整,化繁为简。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记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本章内容多达三节30多个知识点。一节课根本讲不完,学生也掌握不了那么多知识,更不用说培养能力了。因此我采取了“问题设计教学法”

问: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经过千辛万苦,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经过十年土地革命、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的伟大基业能否巩固,请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内容说明下列问题:

1.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为中国革命开创出一条正确道路的? 2.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共是怎样“守业”的?其结果怎样? 3.我们的“创业”和“守业”和苏联相比有什么异同? 4.从“创业难,守业更难”上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样,教师引导学生不但解决了本章节问题,而且有效地进行了纵横联系,既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对历史教学采取“问题设计教学法”大有好处。

二、“问题设计教学法”的五个特点和作用 1.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问题设计教学法”是对章节知识的重点,难点,或与现实联系比较紧密的部分进行再组合。因此教师讲课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2.灵活性、趣味性

美国学者贺拉斯曼曾说:“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而运用“问题设计教学法”可以把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点有血有肉地整合起来,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似乎不是在教书、学书,而是师生在共同探讨人生的奥妙。这样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系统性、完整性、能力性

布鲁纳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只有短暂得可怜的寿命。”而运用“问题设计教学法”则突出了一个主题,就象一根红线把零碎的珠子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不但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未来。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4.现实性、适应性 “问题设计教学法”的专题倾向性十分明显,是在一定的情景设置下进行的,情景与知识交融,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时事、借鉴历史观察现实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5.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交相辉映各得其所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问题设计教学法”其本源是基础知识,是在基础知识上的系统化和条理化。这正是创新能力的体现,是对基础知识的再运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问题设计教学法”的作用很多,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呢?

三、“问题设计教学法”的三点做法 1.设问法

就是对所学章节的内容进行直接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比如:《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章

问:全面建设十年,中共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现了哪些失误?

2.联系法(包括纵向联系法和横向比较法)

纵向联系就是以本章内容为切入点.把同类知识按时间先后顺序归纳起来,进行系统阐述。

比如:讲到《辛亥革命》可以联系近代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探索?提出过哪些救国方案? 横向比较法是把同一时期的同类知识或中外相似的事件进行比较。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一章,联系中国人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和苏联有什么异同?

3.情景设置法

就是把要学习的章节知识点放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科内综合或学科间渗透,以营造综合氛围。情景设置可以是某一人物,也可以是某一事件,可以是时政热点,如西部开发、WTO、中日关系、中美问题、台湾问题。也可以是人文地理。如,环境、人口、资源等。总之,“问题设计教学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具有深远意义。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是人才素质竞争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竞争性和开拓性,单靠死教书,死背书,已无法解决问题。因此采取“问题设计教学法”,将各种知识融为一体,进行学科综合或学科渗透,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最佳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困惑,才能深化教育改革,也才能提高课堂效益,做到真正的培养学生能力。

第二篇:《与同学们谈历史》教学设计集锦

《与同学们谈历史》的教学设计

漆河镇中学:刘丽球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是学生中学时代的第一节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了学生对历史课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往往带着先入为主的影响力。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你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给人第一印象”。因此我们对这一节启蒙课要格外珍视,让学生能够在一开始就好好的去学习历史,喜欢历史,从而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第一课上好了,就成功了一半。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历史?哪里去找历史?怎样才能学好历史?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留下初步印象,对今后的学习起着良好的指导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唤起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观念的回忆,出示学生熟悉的人物图片,物产图片,名人名言,启发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国历史的对将来国家建设,对个人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着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学重点设计: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教学难点设计: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教具准备: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图文资料制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内容:如故事,人物,或者物产图片等,教师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并让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问题,并设置一些悬念(需要学生学习后才能回答出来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学程序:

导入:教师用亲切的语言为学生作自我介绍,形成良好的氛围。(教师开场白应体现出以下几点内容:一是让教师和学生相互间有个初步了解,形成积极向上的印象;二是师生在表达与倾听中相互了解,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授:

(一):什么是历史

给学生提出问题“你印象中的历史是什么?”。有的说“历史就是指那些很久很久以前的古董、文物等”,“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历史是很遥远的事情”,“历史是外国的事情”,“历史是中国的事情”。在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对历史作如下的解释:历史不仅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也是指人们对过去的事实一种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并让学生明白历史课是一门科学,并不是学习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而是记载中外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从而让学生对历史学科形成整体印象。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1.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屏幕显示》故事:这是一则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

历史课上,老师在讲《火烧圆明园》一课,小明一直在打瞌睡,老师便课堂提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小明吓得睡意全无,惊慌答道:“不是我烧的!”

次日家访,老师说起此事:“我问小明,圆明园是谁烧的?他居然说不是他烧的!”这时,小明的妈妈急忙答道:“我家小明一向老实,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小明的爸爸是个本地著名的企业家,站了起来,满脸不高兴地说道:“烧就烧了,多少钱赔就是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学好历史,生活中往往会闹出一些笑话。不懂历史的人,将来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也不会成为一个成为处处为国家为人民利益着想的优秀的企业家。并强调历史中的“诗词、成语、典故、俗语”内容,可以让“学生视野”活起来,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并且有助于学生学好语文。

2.可以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让我们学会作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大屏幕显示《岳飞墓》的图片,教师对这一幅图片作完整的解释,然后让学生谈谈对岳飞和秦桧两人的看法,并列举出一些名人名言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说明有的人会流芳千古,有的人会遺臭万年,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了解和正确认识国情;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热爱祖国,就要学好祖国的历史,分三个时期展示相关图片:首先展示四大发明的图片,丝绸之路的图片和瓷器,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等等让学生知道他们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这是古代的中国,然后展示图片《火烧圆明园》以及《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明白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史实,并留下悬念“为什么到了近代中国落后呢”?再展示图片《开国大典》和神七等图片让学生知道今天中国正在崛起,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轨迹留下初步印象,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去创造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4.学史可以让人明智:10多年来,在我国的专家学者中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就说明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屏幕显示)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就说明历史能给人很多借鉴,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少走弯路,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再举例说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落后就会挨打”“骄兵必败”等等,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能力,如: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的头脑也会思路开阔,丰富起来,看问题不那么简单化。而不能只简单的以好人、坏人划分,如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功劳很大,永载史册,可他对人民非常残酷,是个暴君;唐玄宗又称唐明皇,他统治的前期是空前的盛世,后期却酿成一场罕见的大乱,说唐玄宗明也好,不明也好,都不确切,学习历史就是用辩证的观点也就是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人物和事件,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三).哪里去找历史 从哪里去了解历史?历史虽已经过去,但并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屏幕显示瓷器、长城,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文物、古迹、遗址,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实物资料。因此,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争取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等。另外一个方面了解历史的主要来源,就是大量的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字记录,屏幕显示材料“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告诉学生这段材料就出自《史记 陈涉世家》,并强调中国的史书是浩如烟海,欧洲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说过:“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比不上的。”我们要真正学好历史,首先要充分运用课本,也有必要阅读一些课外书,比如《上下五千年》、《龙的传人》等

(四)、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可以谈几点有关学习历史课的方法。

其一是会“读”:给学生讲明每课书的结构,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的内容,哪些是辅助我们学习的文字资料。

其二是会“思”:学习历史不是死记历史要点,而是要理解知识,知其源和所以源,在思考中逐渐掌握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比较法,归类法 讨论法 知识串联法等等

其三是会“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求学生大胆质疑,对不懂的问题一定要问老师或者其他学生,不能不懂装懂。

其四是会“记”:老师的板书是对书本知识的重新整合,也是每一课的核心内容,学生要记下来,记的过程也是形成知识系统的过程。

其五是会“用”:要学会运用手中的学习工具,如基训和地图册,这样使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并要尽可能开辟自己的学科课外学习途径,恰当适时地选读一些课外读物(如上下五千年等)和网络资源,积累一些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料。

三、结合国培课程研修对本节课设计与改进的教学反思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越来越深刻的喜不喜欢历史课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和影响着历史教学的效果,而喜欢历史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你的课感兴趣了,他的学习就主动了,而主动的学习正是现在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很多学生抱着为父母,为老师学习的想法。认为是父母老师逼这他学,怎样把学生的“为你学”改变成“我要学””。就是要学生有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动力。

《带学生走进历史课堂》是学生中学时代的第一节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了学生对历史课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往往带着先入为主的影响力,所以我们要对这一课就是要格外珍视。学生对一门课的印象主要包括对教师、对历史课的总体印象,为此,我在设计让注重了两个方面:一是追求教师语言的精练,讲解的生动性和亲和力,在内容的设计上,力求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特别是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专家要求历史教师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尽量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我在这一课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唤起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观念的回忆,在教学设计上,运用多幅图片勾勒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并揭示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同时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材料,让学生沿着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路线,启发他们思考,形成新的认识和观念,并为今后的学习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和悬念,对学生今后三年的历史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将这次国培学习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有意识地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主要表现在:第一:作为教师不能只把教书当成一种职业,也是一个完善自已的过程,教师也要教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第二:要热爱学生,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已的孩子去教,要注重孩子过程的成长而不只是重视结果,对孩子要给与综合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第三: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做有充分的准备,对教材对学生都要做到了然于心,一定要以学生的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和整合教学内容。第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组织教学,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特别是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第五: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历史素质,为学生高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 学 生 谈 历 史

——七年级第一节历史课

所在学校名称: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钟家铺中学

培训所在班级名称:常德历史培训班

一、基本信息

1、学科:历史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3、年级(册):七年级上册

4、课题名称:《与学生谈历史》

5、课时数:一课时

历史课,在中国一贯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不管是学校的课程开设,还是各种各样的考试、招聘中都体现出历史的弱势。使得很多家长和学生根本就不把历史当回事。学不好无关大雅!历史,到底重要不重要呢?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和融和民心的必要条件,是其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根本之源。现在的中国,很多年轻人在精神信仰和历史归属上产生了巨大的空白与缺口,“哈韩”“哈日”的90后一代层出不穷,“留学镀金”一族与日俱增,以至于闹出了像北大清华学生争相出国不归,某大城市女子以嫁洋人为荣嫁国人为耻,超女超男PK大战中错误歪曲历史或者对历史完全白痴的种种丑态陋习。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厚重文化,层层的史书背后,不仅有光荣,还有耻辱,这都是我们赖以成为龙的传人的巨大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初中生年龄偏小,知识面不宽,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团结意识,使学生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历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课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课程。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将要接受的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所以,如何上好初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成了初一历史教师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教师的第一节历史课,就是书本上的第一课,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妥的。初一学生不像高年级的学生,接触过这个科目,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个新科目,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而教师要做好的第一步,就是要学生把这种好奇心和新鲜感继续保持下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

学历史。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学思路:

一、组织教学:

创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展示出教师的亲和力。教师要注意仪表大方得体、面带笑容,尽量用轻松、幽默的语言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适当地表扬一下班级和学生,让学生感到你很重视他们(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班上的学生),从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当然宽松要有度,不能过度松),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接触过历史知识吗?(唤起学生回忆,为下一步导入新课做准备)

从今天起,我们将开始学习历史,你们也许会问,什么是历史,学历史有用吗,该怎样学习历史?

三、新授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同学们在小学里没有学过历史,但有没有听说过“历史”这个词呢?你们是从什么地方知道“历史”的呢?(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并和别人讨论一下:什么是历史?

(通过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一开始就被“团结”在课堂教学上;对于一个经常听说但实际并不清楚的概念,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使自己逐渐清晰;同时给学生一个印象:讨论在今后的学习中将占有很高的位置。)

(2)、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

(对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历史,或课外书如《中华上下五千年》,或电视电影,或游戏,都涉及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什么是历史?这也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但历史的启蒙课不需要这样深奥的内容。)

所谓历史啊,就是指过去了的事情,只不过离我们现在的远近不一样罢了。几千几万年前的事叫历史,几十年几百年前的事叫历史,你们的昨天,对今天来说,也成为了一个历史。

(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原来过去了的事情,都可以被称为是历史,自己也是历史中的一个人。这样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学习历史。)

(3)、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提问:我们每个人是否有自己的历史?

讲解: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所学校、每个城市、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它不能重复,也不能修改。

有的同学可能说了:我们学的国家的历史,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呀?其实,历史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举例子:①我们现在住在钢筋水泥的房子里,但你们知不知道早在什么时候我国就有了房屋了?那时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在没有房屋之前,人们住在什么地方?②有一个英文单词,我相信每个同学都知道:China,但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外国人将“中国”和“瓷器”用一个单词来表示呢?③我们平时知道很多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等,你想不想知道更多呢?„„总之: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以学生身边的最平常的事情为例子,让学生明白历史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他们的兴趣,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珍惜自己的历史,创造美好未来。)

2、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以趣激学,纠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偏见,突出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在初中,历史是副课,所以大多数学生根本就不重视历史甚至不感兴趣。因此,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明白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1)、通过刚才的“历史就在我们身边”的学习,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学好历史”。

历史就是昨天的记忆,如果你早上醒来,失去了记忆会怎样,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记忆会怎样?

如果我们学好了历史,我们就会„„?我们就能„„?(学生讨论)

倾听学生的讨论结果,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和学生一起一步步的得出结论:(1)学历史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扩充我们的知识面。(2)可以让我们学会怎么做人(3)可以学到很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总之,如英国的哲学家培根所说:“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加智慧”

(2)、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举例让学生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人只有几十年的人生阅历,所得到的经验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必须“向后看”,知道先辈是如何去做的,然后我们才能明确人生道路,从而“向前看”。开国领袖毛泽东用手批完二十四史,在临终前还不忘将二十四史作为自己的案头书,并且每天必看。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著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会议录》及《英语民族史》等,“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为他赢得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太多的时代名人,时代领袖都是热爱历史的。因为他们深知:只有先向后看才能向前看。历史尽管不会重演,但往往又有惊人的相似。今天很多事情的处理都可以从前人的作为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人文学科,尽管它不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它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很多电视剧、电影、小说都是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原型的,很多电视节目里面所提问题有很多是历史文化题。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学好历史有助于其它各科的学习。有很多的人因不懂历史而闹出很多笑话,如超女快男中有很多就是历史盲,明星李玟居然说要请岳飞帮她写歌词„„一个有成就的人他的知识应该是全面丰富的。

(通过例子,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之更加直接的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3、学习历史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才能最终有效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第一节历史课上,一定要讲解一下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我要求学生要做到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这三个步骤。)

提问:同学们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历史?(在学生回答时,适当的提醒)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学会预习的方法。

(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应从预习入手,新教材以专题形式编写的,古今中外,内容多跨度大但课时少,不做好课前预习可能会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我要求学生借助《基础训练》完成预习,首先看教材:看目录和引言,要整体把握课本的内容,心中有整体观,便于理清记忆。看标题,包括大标题和小标题,宏观把握每节课的知识点。看插图、注释、材料等。插图具有直观感和形象生动性;注释是帮助理解一些历史概念;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解释或扩展。当然,看书既要仔细又要有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接下来自行归纳教材主要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知识已经完全了解,哪些知识只了解了一部分,哪些完全不懂,将没有理解的地方记下来,再自行完成《基础训练》上的题目,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核对《基础训练》答案,最后小组共同完成一份预习报告(包括通过预习、讨论,各成员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懂,《基础训练》上的题目有哪些还没有解决。)并上交。老师通过预习报告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时间一般不能要求学生完全课外完成,我在教学中是安排一节晚自习,要求预习两节课。)

(2)、使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的要求与方法。

(保证课堂的听课效率,认真听一节课,比课余花大量时间看效果要好得多。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好记忆不如一个烂笔头,记笔记的好处除了能把老师讲课要点甚至补充内容记录下来,方便复习掌握知识外,还能让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听课状态,可谓“一箭双雕”。课堂讨论时,要积极参与,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而且还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如果认为别意见不完整或与自己意见不符时,要有勇气补充或与之讨论、辩论;课堂上布置的作业要认真审题、认真思考、认真作答。学习的内容要理解,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不能事是而非,不懂装懂,知识理解要到位,不懂或不理解的要多想、多问,及时解决,否则,问题愈多愈会产生厌学情绪。)

(3)、使学生明白: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加深理解、巩固强化、灵活运用知识的过程,是提高学习成绩不可缺少的环节。

(首先给学生讲解遗忘规律(左图),在学习完某项内容后应及时复习,在未等记忆的内容遗忘掉之前就再次复习。这样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复习巩固一次。如果等所学的内容全忘了之后才去复习,就等于重新学习一次,此时所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学习的效率就比较低。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遗忘规律每天花10分钟时间对新学和快要忘记的知识进行复习。然后教学生掌握复习的科学方法:尝试回忆、看教科书、整理笔记。课后回忆,即在听课的基础上,把所学内容回忆一遍,它具有检验听课效果的作用。也有人把课后回忆叫作“过电影”。如果能顺利回忆,就证明听课效果好,反之就应寻找原因,改进听课的方法。回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把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一遍,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理想的时间是晚上上床后),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互相启发、补充回忆。课后回忆可按教师的板书提纲进行,也可按教材的纲目结构进行,从课题到重点内容,再到例题和每部分的细节。回忆后根据自己的记忆情况看教科书,查漏补缺。由于课后复习时看教科书已不是初学,而是在预习、听讲和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于通过课堂学习已经明白和记住的部分,就不必再用很多时间了,要把时间用在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印象模糊的部分。笔记是为自己学习服务的,上课时所做的笔记不一定完整,这就需要课后整理笔记时加以补充。特别是提纲式笔记,它只记录了课堂内容的纲要,因此必须整理笔记,充实内容。此外,在课后复习中,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也需要补充到笔记中去。掌握归纳知识的能力,在正确理解各种历史现象的基础上把握历史本质,整理历史线索,按照线索顺藤摸瓜,复习所学知识。)

掌握学习方法将使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事半功倍,但这个问题通常都比较抽象,因此,要结合他们身边的例子,引导他们一步步自己得出结论,才有效果。

注: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媒体,理解历史和电视剧的区别,为今后的教学减少麻烦。同时,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方便今后的学习。

4、简单介绍本册教材。指导学生看目录,让学生对初一历史上册有个整体了解。

5、对本课进行小结。(梳理知识点,使之条理化。)

6、自由提问:学生就未理解的地方提问,疑难解答。(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

面对诸多活泼的生命,我们可以灵活变通,不管怎么样我们要尽力在第一节课上激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好像是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自然而然会乐意学并想把它学好的,所以第一节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习历史的方法”这一教学内容,本课设计不够精细。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学习历史,有待更深层次的研究。

课例研修心得

本次,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感觉收获颇多!

通过本次学习,我了解到“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我们要积极学习,以达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目的。

培训中,我认真听了多位专家的视屏讲座,学习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并与班上众多优秀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与他们一起进行了课例研修,受益匪浅!

我们学习、研修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指导教学,将科学的、先进的理念、方法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由于各种差异的存在,比如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学生情况等等的不同,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照搬专家的方法、理念。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专家的理念也不见得放诸四海而皆准。这就需要我们用心了,我们只能批判的继承,将适应我们实际的吸收进来,而那些离我们还很遥远的,应当仔细思考差别在哪里,怎样才能探索出适合我们实际的道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活学活用,盲目照搬只能是邯郸学步。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通过本次学习我更明确了今后的方向,坚定了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与 学 生 谈 历 史

——七年级第一节历史课

所在学校名称: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维新镇中学

培训所在班级名称:常德历史培训班

基本信息

1、学 科:历史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3、年 级(册):七年级上册

4、课 题

名 称:《与学生谈历史》

5、课

时 数: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课程。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将要接受的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所以,如何上好七年级第一节历史课,成了历史教师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七年级的第一节历史课既是《中国历史》开篇,又是整个初中历史的启蒙,它关系到学生以后三年时间里是否会对历史学科感兴趣,以及如何才能学好历史的大问题。而很多教师的第一节历史课,就是书本上的第一课,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妥的。历史教师要做好的第一步,就是如何把学生对历史学科好奇心和新鲜感保持下去。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历史?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使学生初步认识历史及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激发学习探究历史的热情!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教学难点: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教具准备: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图文资料制做好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入初中,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活泼好动,在课堂上好表现自己。但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对如何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特别是他们还没有接触过的新课程,存在着既兴奋又好奇又有点害怕的矛盾心理。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精彩的讲解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对我们的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探讨历史学习方法。教学程序: 导 入:

1,互相认识:创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展示出教师的亲和力。教师要注意仪表大方得体、面带笑容,尽量用轻松、幽默的语言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适当地表扬一下班级和学生,让学生感到你很重视他们(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充分了解班上的学生),从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为以后的历史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2,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接触过历史知识吗?从今天起,我们将开始学习历史,你们也许会问,什么是历史,学历史有用吗,该怎样学习历史? 新 授:

一、什么是历史?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让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充分地让学生融入到历史课堂中来,对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参与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养成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习惯,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巩固提高。

2、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

在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事情。它包括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诸多要素。

简单地说,所谓历史,就是指过去了的事情,只不过离我们现在的远近不一样罢了。几千几万年前的事叫历史,几十年几百年前的事叫历史,你们的昨天,对今天来说,也成为了一个历史。

通过总结还要让学生明白历史是一门科学,并不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简单罗列。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史观。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1、讨论讲解 多媒体出示培根、唐太宗等历史名人的名言,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学习历史能使人聪明起来?是怎样使人聪明起来的?唐太宗的“三镜”之说是什么意思?等等。通过讨论和教师的介绍使学生明白:

(1)学历史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扩充我们的知识面。(2)可以让我们学会怎么做人

(3)可以学到很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2、简单论证

人只有几十年的人生阅历,所得到的经验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必须“向后看”,知道先辈是如何去做的,然后我们才能明确人生道路,从而“向前看”。开国领袖毛泽东用手批完二十四史,在临终前还不忘将二十四史作为自己的案头书,并且每天必看……太多的时代名人,时代领袖都是热爱历史的。因为他们深知:只有先向后看才能向前看。历史尽管不会重演,但往往又有惊人的相似。今天很多事情的处理都可以从前人的作为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人文学科,尽管它不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它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三、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才能最终有效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第一节历史课上,一定要讲解一下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1、认识历史教材

利用多媒体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的历史教材的编排,使学生明白教材中的每一个栏目对我们学好历史会有什么样的帮助及有什么具体的要求,“以本为本”,充分发挥历史教材的作用。

2、学习方法介绍

(1)形成历史体系。历史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简单地组合,而是由一个个历史明珠串连成的项链。如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形成历史体系可能有很大的困难,但至少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这样的意识。这也非常重要。

(2)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也就是让学生明白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而不能绝对化地看待历史。这一点目前来讲对学生的要求可能有一点难度。但起码要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观念。

(3)具体的方法与要求。特别是老师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一定要让学

生知道。如课前的预习、课堂的要求、作业的要求、课后的复习等等。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历史的习惯。

通过以上的学习和介绍,使学生明白学好历史既有共同的方式方法,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每个人也会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只要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摸索、探究、相互借鉴,就一定会把历史这门学科学好,从而提高学生学好历史的信心。

课例研修心得 三十年的教书匠生活多少有些心得和反思,也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学习与培训,认为自己不再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毛头小伙子,算得上是“匠”(将)级人物,手掌心里长毛了——老手。总认为搞理论研究的那些专家们,把基础教育描绘得十分理想,他们搞的“比较研究”和“对策建议”的确很让人开眼界,他们的理论大气而概括性高,所以他们有点藐视一切。但遗憾的是,他们的设想很难实施,很难转变为教师的具体行为。谈及专家论教改时,我时常戏说:让他们来和中学老师同堂上课,看看课堂效果,看看考试分数如何?

可这次国培让我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感觉:听了周卫,张人利、李明赞等专家的讲座,才知道自己教育理论的匮乏、教学理念的陈旧;通过与本班同学沈志国、李俊等的网上互动,才知道自己思考问题的肤浅、认识问题的狭隘;看了朱晓丽、董元进等人的教学视频,才知道自己教学过程的呆板、教学方法的单一。真正看到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非常感谢“2010国培计划”,给我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学习的平台,能够有幸听到全国著名专家讲课,这是我参加的所有培训中我最重视最认真对待认真学习的一次,也是我收获最大的一次。这次培训的课程安排恰当,符合我们的现实需求,所以我才能认真的学习了每节在线课堂的内容、积极的写作业、发起研讨课题、上传资源、写研修日志、参加各种讨论等等。下面我就自己学习前后的变化进行简单的总结。

一、更新理念

以前提起新课改只是一知半解,通过学习我有了系统的认识。准确的理解了新课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具体到我所教的初中历史课上,我也了解了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体现了六大基本理念:

二、掌握方法

培训内容中有多个讲座是关于教学研究的,既有研究课题的程序介绍,又有研究方法的介绍,如《如何实施有效的历史教学》、《教师如何开展课堂观察》、七、八、九年级的教材内容与课例分析等。这些都为我们的教育研究尤其是校本教研给予了指导,提供了方法。

三、认识全面

韩立福老师的一系列讲座讲得非常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析。比如《如何备好一堂课》提出的五要素:备学生、备课程、备情境、备自己、备设计。解决了我平时在备课过程中的缺陷,使我现在的课就会准备的非常充分。在《如何上好一节课》当中提出的“„师生共学‟原则、„抓住耗子是好猫‟原则、„全员参与‟原则、„真诚合作‟原则、„工具创新‟原则、„人人成功‟原则”六原则让我深受启发.四、解决问题

在通识答疑部分内容中老师们提的问题很朴实,不大不空,基本都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听了专家的答疑感觉茅塞顿开,很收益。比如如何对待差生,转化后进生,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如何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如何因材施教等等。冬雪老师讲得很多方法对我以后的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

……

当然,在这次培训中值得总结的还很多,“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通过本次学习我更明确了今后的方向,坚定了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的这篇课例研修也算是本次培训的一个小小成果,克服了以前选题时贪大求全的毛病,着眼于怎样从七年级新生一进入初中就迅速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真正走进我们的历史课堂,开始一步步地去探究历史的本质。

第三篇:谈历史学科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

谈历史学科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

有人说:有效教学是教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发展情况,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在强烈的效能、效益和效率意识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过程。我认为:教学不仅指教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不仅指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生活知识的传授,还包括科学方法的运用,只有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使教学有效。那么,什么是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呢?

基于问题包括多方面,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就历史学科而言,基于问题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的、只要读书就能会的问题。而是包括下面的两个方面:一是备教材,每节课都要围绕重点或难点设计1个或2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二是备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下面就这两方面谈谈历史学科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

一、备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讨论题,根据师生的探索与讨论,可以更进一步完善教材中的结论。例如:《劫难中的抗争》一课中,我设计了四个层层深入的讨论题:(1)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史的一次浩劫?(2)劫后烧毁说明了什么?(3)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惨状?(4)你认为是否应该重修圆明园?讨论以上四题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清政府的无能,侵略者的贪婪使中华文明遭受了一次浩劫,进一步完善了教材中的结论。

再比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课,如何解决西安事变,这是本课的难点。我设计了一个选择题:假如你是共产党,你如何对待蒋介石?有三种选择:A杀B扣留C释放,请同学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辩论,使同学懂得,杀或者扣留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1)亲日派机夺取国民党的领导权,投靠日本。(2)蒋是国民党的最高统帅,领袖地位无人取代,如果蒋不在,那些忠心于蒋的国民党人会进攻共产党,再次发生内战,即使不进攻也是一盘散沙。(3)国民党军队当时占据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如果不争取他们,仅靠共产党是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以上这些都有不利于抗战,因此只有释放蒋,但要有条件,那就是蒋答应团结抗日,这样,通过辩论,同学们认识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突破了难点。

通过设计有价值的讨论题,真正训练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备学生:备课时要进行学情分析,看一看本节课的某一知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对于不符合的知识,教师要研究怎样化难为易。这样,学生学习历史才能有效。另外,不同的班级要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学生才能乐于上历史课。从而达到教学有效。

第四篇: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的设计

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的设计

蔡静丽

选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历史教学方法的设计,实质上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状况、课堂类型以及教师的素质等,对已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或发展创新,从而使用最适当、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阶段在所有的教学方法中,利用率最高、渗透性最强的当属“问题式”教学方法。下面就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实践略陈管见,欢迎批评。

一、问题教学的概念和地位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图示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等仍在广泛地应用着。此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教学环境的改善,中学历史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电脑教学法(又称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历史情境创意教学法、历史探究教学法等。其实,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实际上很少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往往是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互为补充。为了更好地发挥各种方法的优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课堂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问题的设计基本上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但有时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也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设计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问题,正如说评书的人讲到关键时候总要卖关子吸引听众一样,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们也不妨在课堂中对学生一试。比如,我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具体内容之前,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有关“禁毒”的宣传资料,然后提出了有关毒品的问题,结果很容易地把学生带进了课堂,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很显然,这里的“问题”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有着较强的伸缩性。一堂常规的历史课,无外乎导入、教学内容呈现、小结、评价等步骤,课堂问题的设计就散见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此可见,所谓问题教学方法,并非完全分离于其他教学方法之外,单独操作便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统领和转承的作用。这种通过教师设疑,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再质疑,然后通过其他手段或解疑、或归纳概括、或展开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形式,就是问题教学方法。它最大的特征是教师设疑和学生质疑的统一。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最重要动力。记得当学生时,几乎所有老师都在讲“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等等。在教育教改不断发展的今天,这种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一直使用的传统方法,特别是在历史课教学中,仍然有着谁也无法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二、问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近年来,很多教师都在探讨问题教学,但在实践中的效果却不一致,特别是那些流于形式的“启发式”和不分难易程度的问答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淡化了历史学科中的创新因素。采用问题教学方法,就必须着眼于如何设计问题?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无时不有,无时不在,一个匠心独具的教师设计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学中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但又不能凡事都问“为什么?”。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设计出好的问题,使教与学结合地更为流畅呢?

首先,教师设疑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有悬念的设疑,可以诱发学生围绕着问题积极地思考,产生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欲望,从而巧妙地向学生引发学习任务,创造出探索知识的最佳情境,如前文提到讲授“鸦片战争”内容的案例,这种设疑往往使用于导入新课时。

第二,教师设疑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难易适中,不能太偏或太难,使学生回答困难。比如,在讲完“五四”运动的史实后,如果马上提问:“‘五四’运动为什么是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这一问题显然超出了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结果就会造成有问无答的局面;又比如,讲太平天国运动时,提问“既然农民战争具有历史局限性,为什么还要肯定农民起义的积极意义?”,这样的理论问题不仅偏难而且有很大的争议性,中学生是很难答出来的。不过,教师设计的问题也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即能答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自然也就不具有启发性。第三,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能引发思考的内容设疑。如: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中,我针对教材中的两个子目提出以下问题:“欧洲经济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为什么说商品经济不等于资夲主义经济?如何理解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巨大影响?货币地租在资本主义萌芽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是什么?这样,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环环相扣的若干问题,经过我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考,既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些问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起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设计问题时还应注意创造性。创造性的问题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可以引发学生之间的辩论,可以激发出独创性的见解,更会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升华。如: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的教学中,我设计过这样的几个问题:(1)既然但丁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为什么他的作品中还充满着宗教的色彩?(2)既然马丁、路德在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还宣扬“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3)既然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为什么不是世界近代史的开始?这些问题,虽然对历史知识比较薄弱、能力偏低的高一学生只有在讨论和积极思考中才能初步解决,但是教师不能避而不问。实践表明,这些问题正是教学中学生的质疑点,在这里采用问题教学方法,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老师点拔启发下,学生通过积极思辩,既加深了对历史概念(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三、问题教学方法中的“引导”和“评价”

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会?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问题教学方法中的问题设计很关键,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法,而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则意味着学生能不能学会;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则意味着教学是否成功。因此,问题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

判别问题教学方法是否成功的标尺之一,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活跃。因为现代教学主张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解决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辩论,因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角度不同,所以在辩论中会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对不同的结论或观点不能妄加评论,而是要积极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我们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应该是:不怕学生观点有误,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哪怕是提出了错误观点也要表扬。这种做法实际上也算是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即培养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不会思维到敢于思维和乐于思维的思维习惯,这更符合学生历史思维的形式和发展规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是在他们积极思考与激烈的争论中闪现的。

记得在“文艺复兴”教学中,我曾设计了一道看似简单的问题。“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什么?”,没想到引发出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一场政治运动。我随即在课后组织了一场有关文艺复兴实质的辩论。结果,辩论双方振振有辞,难解难分,现将学生辩论的部分观点摘录如下:

甲方: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理由:(1)因为文艺复兴是为了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改变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2)人文主义是一股社会思潮,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3)因为教材中没有提到与政治目的有关的词语。

乙方:文艺复兴是一场政治运动。理由:(1)文化运动只是一种现象,一种变革社会的方式,其本质是一场政治运动。(2)既然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的,其目的肯定是想通过取得政治权利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3)初三政治教材中说:当时是封建制度压制了资产阶级的发展,拥有大量财富的资本家的野心不能满足,于是只有在政治上取得统治权利,才能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法律”,于是便产生了革命与斗争。由此可见,在思想文化运动背后隐藏着资产阶级的政治目的。

对于双方学生的辩论观点,我并没有立即给予评价,没有肯定其中的某一方,也没有摆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因势利导,先对参与辩论的同学的学习态度进行了肯定,然后对两个观点进行了辩证地评价,并激励他们在课外继续讨论,在继续学习中验证自己的观点。综上所述,历史课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方法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可以说是每位教师都曾经使用也将不断使用的方法,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更好地结合,从而促进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改革,加强对问题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设计是我们从教者的义务和责任。

第五篇:谈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谈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我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我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2.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下载谈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结合具体内容谈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过程浅谈 ——宝鸡实验小学 庞浩 ‚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应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

    中职数学教学问题设计例谈

    中职数学教学问题设计例谈 美国著名数学家P.R.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某种程度上,数学教学其实是解题教学。教学中例子、练习以及作业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

    也谈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

    也谈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 张文玲同志的《论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一文(刊登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年第7期),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等......

    也谈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

    也谈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 张文玲同志的《论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一文(刊登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年第7期),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等......

    谈历史教学的转变

    谈历史教学的转变 摘 要: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

    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历史教学设计

    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历史教学设计 一、确定中心问题的重要性 普高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类学习都应当基于"问题"。特别是探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显得......

    历史教学设计 (精选)

    七年历史(下)第5课 和同为一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⑴了解和掌握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历史史实。 ⑵了解和掌握唐朝册封回纥、粟末靺鞨、......

    历史教学设计

    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整体感知 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认识到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