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也谈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
也谈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
张文玲同志的《论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一文(刊登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年第7期),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说明。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就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作一点补充。
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只有明确标准,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1.严格的历史性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全集》第20卷第401页)。这就是说,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倾向:①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如认为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的观点是反动的等等;②对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估计不足,不妥当地拔高、颂扬古人,把古人现代化;③把古人与今人简单类比,牵强附会。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提醒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历史背景的重要性,以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为突破口,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2.科学的阶级性
一般来讲,历史人物是生活在阶级社会之中的,因此,对历史人物还应进行科学的阶级性的分析。这就要求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对哪个阶级有利,同时还应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绝不能简单化,唯成分论,一刀切。如对封建统冶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全盘否定,对农民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完全肯定(这是中学生评价人物时最容易犯的错误)。要避免这种错误,教师就应向学生讲清两点:①阶级是不会改变的,但个人是可以转变的。列宁说“阶级是各不相同的”,但“个别人可以从一个阶级自由地转到另一个阶级”(《列宁全集》第24卷第55页)。例如,佃农出身的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后来他领导这支队伍,推翻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了明朝,做了皇帝。朱元璋本人也就由农民阶级转化为地主阶级了。②相同阶级出身的人可以走完全不同的政治道路。例如,郑芝龙曾拥立过南明唐王政权,后来又投降了清军,而他的儿子郑成功却在东南沿海继续坚持抗清斗争。再如,宋庆龄和宋美龄(有关的电视剧中学生是很熟悉的)政治道路也不相同。“她兄弟三人、姐妹三人就出了她一个革命的,不能因为她妹妹是蒋介石的妻子就要打倒她”(《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52页)。3.充分的全面性
“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08页)。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要重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等(张文玲同志在文中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说)。下面,笔者再补充两点。①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品质、气节、修养、性格等。因为在相似的历史条件下,地位相近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表现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如,同是封建帝王,隋炀帝气度狭隘,对一些才能突出的诗人也要杀之而后快;唐太宗则胸怀宽广,善于纳谏。再如,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清朝政府的大员,但在收复新疆问题上两人观点截然对立。当然,个性特点并不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主要标准是看历史人物对历史所起的作用。例如,武则天虽然大肆杀戮李唐宗室,招收男宠,但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郭沫若才会对其给予“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高度评价。②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并不一致。如,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为的是使他的统治“传之万世”,但客观上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谭嗣同全集·仁学》)。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却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只有以客观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主观动机,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分析。如果只强调效果,忽略动机,对学生就起不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1.分阶段评价 对历史人物可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主要阶段进行评价。如梁启超,中学历史课本主要介绍了三个阶段的活动情况:①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参与变法,应肯定;②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坚持保皇立场,反对革命,应否定;③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发表文章,反对袁世凯称帝,应肯定。2.分方面评价 对历史人物也可以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如唐太宗,我们可以从政治(三省六部制)、经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思想文化(科举制,设立国家史馆和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民族关系(文成公主进藏)、对外关系(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等方面,对其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总结,做出正确的评价。
1.应灵活操作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操作。既可以根据讲课的进度评价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也可以把历史人物的评价作为专题进行系统的讲解。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遵循一个根本目的: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服从、服务于中学历史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评价人物了解一个时代”(张文玲同志文),决不能为了人物而人物,任意增加课本中没有提到的人物和材料,而且,在讲解时不必逐个评价,而是将历史人物分为类别(如政治家、思想家等),每一类别重点评价一二个历史人物作为示例就可以了。这样,既能节省教师的时间,也能让学生有“人”可评。
2.应强调用词的准确性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中学生最普遍的毛病就是用词不当。如认为唐太宗是个“好人”、“君子”、“谦虚的人”,认为岳飞抵抗了金的“侵略”,是“中华民族的英雄”等等。要纠正这种错误,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记课文,如课文中对岳飞的评价是“南宋最杰出的抗金将领”,另一方面还要将教材讲深讲透,告诉学生,宋金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这种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而没有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至于各族人民共同承认的民族英雄,那要在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出现”(翦伯赞《关于处理中国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3.防止折中论 对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这是正确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容易教条化、折中化,“张某某,有对的一面,也有错的一面;李某某,对的有三条,错的亦有三点。那么,究竟张某某、李某某是属于该肯定的或该否定的历史人物?作者并未做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时,必须抓住主要之点,从而做出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的正确评价”(牛致功、赵文润著《隋唐人物述评》第15页)。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前贤先哲,当代同仁,在其专著和鸿文中已有论列。笔者在此只是谈一下在中学教学中的体会,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也谈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
也谈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
张文玲同志的《论历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一文(刊登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年第7期),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说明。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就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作一点补充。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只有明确标准,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前提1.严格的历史性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全集》第20卷第401页)。这就是说,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倾向:①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如认为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的观点是反动的等等;②对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估计不足,不妥当地拔高、颂扬古人,把古人现代化;③把古人与今人简单类比,牵强附会。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提醒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历史背景的重要性,以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为突破口,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2.科学的阶级性一般来讲,历史人物是生活在阶级社会之中的,因此,对历史人物还应进行科学的阶级性的分析。这就要求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对哪个阶级有利,同时还应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绝不能简单化,唯成分论,一刀切。如对封建统冶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全盘否定,对农民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完全肯定(这是中学生评价人物时最容易犯的错误)。要避免这种错误,教师就应向学生讲清两点:①阶级是不会改变的,但个人是可以转变的。列宁说“阶级是各不相同的”,但“个别人可以从一个阶级自由地转到另一个阶级”(《列宁全集》第24卷第55页)。例如,佃农出身的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后来他领导这支队伍,推翻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了明朝,做了皇帝。朱元璋本人也就由农民阶级转化为地主阶级了。②相同阶级出身的人可以走完全不同的政治道路。例如,郑芝龙曾拥立过南明唐王政权,后来又投降了清军,而他的儿子郑成功却在东南沿海继续坚持抗清斗争。再如,宋庆龄和宋美龄(有关的电视剧中学生是很熟悉的)政治道路也不相同。“她兄弟三人、姐妹三人就出了她一个革命的,不能因为她妹妹是蒋介石的妻子就要打倒她”(《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52页)。3.充分的全面性“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08页)。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用矛盾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要重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等(张文玲同志在文中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说)。下面,笔者再补充两点。①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其个性特点,如品质、气节、修养、性格等。因为在相似的历史条件下,地位相近的历史人物,他们的表现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如,同是封建帝王,隋炀帝气度狭隘,对一些才能突出的诗人也要杀之而后快;唐太宗则胸怀宽广,善于纳谏。再如,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清朝政府的大员,但在收复新疆问题上两人观点截然对立。当然,个性特点并不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主要标准是看历史人物对历史所起的作用。例如,武则天虽然大肆杀戮李唐宗室,招收男宠,但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郭沫若才会对其给予“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高度评价。②应注意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往往并不一致。如,秦始皇建立郡县制为的是使他的统治“传之万世”,但客观上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谭嗣同全集·仁学》)。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却加强了民族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只有以客观效果为主要依据,同时结合主观动机,才能对人物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分析。如果只强调效果,忽略动机,对学生就起不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两种基本方法1.分阶段评价
对历史人物可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主要阶段进行评价。如梁启超,中学历史课本主要介绍了三个阶段的活动情况:①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参与变法,应肯定;②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坚持保皇立场,反对革命,应否定;③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发表文章,反对袁世凯称帝,应肯定。2.分方面评价 对历史人物也可以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如唐太宗,我们可以从政治(三省六部制)、经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思想文化(科举制,设立国家史馆和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民族关系(文成公主进藏)、对外关系(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等方面,对其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总结,做出正确的评价。
四、操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应灵活操作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操作。既可以根据讲课的进度评价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也可以把历史人物的评价作为专题进行系统的讲解。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遵循一个根本目的: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服从、服务于中学历史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评价人物了解一个时代”(张文玲同志文),决不能为了人物而人物,任意增加课本中没有提到的人物和材料,而且,在讲解时不必逐个评价,而是将历史人物分为类别(如政治家、思想家等),每一类别重点评价一二个历史人物作为示例就可以了。这样,既能节省教师的时间,也能让学生有“人”可评。2.应强调用词的准确性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中学生最普遍的毛病就是用词不当。如认为唐太宗是个“好人”、“君子”、“谦虚的人”,认为岳飞抵抗了金的“侵略”,是“中华民族的英雄”等等。要纠正这种错误,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熟记课文,如课文中对岳飞的评价是“南宋最杰出的抗金将领”,另一方面还要将教材讲深讲透,告诉学生,宋金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这种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而没有侵略和被侵略的关系。“至于各族人民共同承认的民族英雄,那要在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出现”(翦伯赞《关于处理中国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3.防止折中论
对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这是正确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容易教条化、折中化,“张某某,有对的一面,也有错的一面;李某某,对的有三条,错的亦有三点。那么,究竟张某某、李某某是属于该肯定的或该否定的历史人物?作者并未做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时,必须抓住主要之点,从而做出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的正确评价”(牛致功、赵文润著《隋唐人物述评》第15页)。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前贤先哲,当代同仁,在其专著和鸿文中已有论列。笔者在此只是谈一下在中学教学中的体会,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也谈农民问题
也谈农民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农民问题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自从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农民问题就成了帝王头痛的事情。请问,哪一个朝代,没关注过农民?哪一个朝代,最后不都是激起农民造反的吗?好多能人,将帝王比作“船”,把农民比作“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汉代以来,朝廷就开始重视农业了,解决了农民问题,那个朝代就能长期久安。朝之所以能鼎盛,根本原因就是重视农业、重视农民、重视农村,即现在政府所说的“三农问题”。一个朝廷,如果忽略了农民,这个朝代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个朝代就要灭亡了。好些朝代,都是农民领袖造反,最后推翻它的政权的。试问,唐朝、宋朝、元朝,哪一朝不都是由农民兴风作浪而垮台的?看来关注农民问题,就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
今天,党和政府一再关注农民,把“三农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获得最大的好处,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最近几年,又在农村全额减免农业税,农民自己种粮自己吃。接着,又对种粮的农民实行政策性贴补,按田亩进行补助。这是开天辟地的一项优农政策。政府只想让农民安心在家种田,可农民的心眼很高,他们看到城市发展了,就往城里挤,好多农民现在撂荒出外打工,与城里人争饭吃,与自己读大学的儿女争饭吃,致使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农民问题:农民工进城。国家对这些农民工依然重视,他们做工工钱捞不到的时候,政府出面为农民工讨钱。这些在媒体上不是披露出来了吗?
农民进城打工,无可置否,他们认为在城里找钱比农村种田来得容易,一个外出打工者,能养活四五口人,而在家里种田,一个最多只能养活三口人。对农民这种做法我们不能压制。但过多的农民外出打工了,家里种田的人就相对地减少了。试想,再过十几年,还有多少人在家种地呢? 看来,农民问题,永远是一个大问题。
第四篇:也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也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罗先福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成为教育工作者公认的重点和难点,与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相比,评价似乎始终是压在人们心头的一块坚冰,让人望而却步。通过培训学习,下面简明扼要的谈谈我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现状的认识及今后转换的方向,供各位讨论。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现状:
1.评价功能失调 , 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
2.评价内容片面 , 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综合素养;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评价方法单一:过分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过分注重测试,忽视了访谈、观察、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手段的运用。
4.评价的主体错位 , 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 , 教师与学生是主宰与服从的关系等等。鉴于此,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列举了若干评价原则,使其在评价的目的、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具体方式及评价的主体等方面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了明显的区别。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什么评价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评价什么
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谁来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要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怎样评价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评价中我们对评价要进行改进。遵循评价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它具有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效。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形成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课堂教学评价实行多方参与,做到评价多元化。我们还需在教学中不断的尝试、学习,以便能更好的教学,不断提高评价学生的能力。当然,在评价过程中要围绕以下原则展开:
1.形成性评价应当是有效的教与学准备的组成部分,即是有效备课的一部分教师备课应当为师生提供获得和运用达到学习目标的信息的机会。备课也必须是灵活的,使其适应(教学中)最初出现的观念和技能。备课应当包括一些策略以保证学生理解他 1
们所追求的学习目标和用于评价他们学业的标准。学生如何接受反馈、他们如何参与对学习的评价,以及教师如何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都应当在备课中加以考虑。这也是与以往的终结性评价不同的一个方面。
2.形成性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如何学习
在策划评价和解释评价结果时,学生和教师的心里必须考虑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不但要意识到学习的结果,还要意识到学习的方式。
3.形成性评价应当被看作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生在教室里的许多活动即提示学生展示其知识、理解力或技能的任务、问题等,都可被认为是评价。学生的回答或行为被观察和解释,并得到关于如何改进学习的意见。这些评价是日常教室活动的基本部分,而且包括师生的反思、对话和判断。
4.形成性评价应当看成是教师的一种重要的专业技能
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规划评价、观察学习行为、分析和解释学习结果、向学生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初始教师教育和持续的专业发展,教师在发展这些技能时应当得到支持。
5.形成性评价应当具有敏感性和建设性,因为任何评价都会对被评价者产生情感影响教师应当意识到,评语、分数和等级都可能对学生的信心和热情产生影响,因此,在给予学生反馈时应当尽可能地具有建设性。评语针对学业而不是针对人,对学习和动机都更具有建设性。
总之,只要我们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摸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我们就一定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可持续发展的境界去认识学生,去认识当前的语文教学。
第五篇:也谈农税司法问题
也谈农税司法问题
随着法制的逐步健全,农税行政诉讼案件时有发生,而尚不完善的农税执法体系,让征管部门不知所措。此外,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偷、漏、拖、欠农业四税现象普遍,个别地方多年上清下不清,征管严重受阻,乡村两级无能为力,征管部门十分压共。笔者认为,提请人民法院,采取行政执法的手段,寻求法律的保护与支持迫在眉睫。
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地方农业四税偷漏严重,拖欠数额大、时间长,纳税人集体闹事、围攻、殴打税收征管人员现象时有发生,闻名全国的我县奎溪镇财政所副所长唐建军同志就因征收木材特产税与犯罪分子搏斗而壮烈牺牲。严酷的事实证明:复杂的农业四税征收环境,在我们边远山区,确有诉不尽的苦衷。
1、农民群众纳税意识逐渐淡化。一是埋怨抵触情绪大。农村实行田土承包责任制,其调整分配有一定期限,有的农户因新增人员几年得不到责任田土,便埋怨政府工作不负责;有的农户因与他人发生治安、经济等纠纷未达到目的,埋怨政府处理不公平;有的农户因乡村组织请求经济或其他照顾,未满足要求,也埋怨政府分配不合理。二是拖欠攀比意识浓。由于个别村、个别户的因故拖你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以致产生村村之间、组组之间、户户之间互相攀经,原积极交纳的农户受到影响,拖欠得越多、越久反而成了“英雄”,乡村干部十分为难。三是税费混淆牢骚多。农业税在农民心中原本是严肃的,但随着其代金及乡村统筹的征收,农民将之统称“三收”,一些不合法的乱收费掩盖了税收的合法性,造成乡村各项工作难以正常运作。
2、、县、乡、村三级组织机构的治税力度逐步弱化。一是投入跟不上。向农民征税,首先要扶持其生产,搞好服务,解决农民一些实际问题。对于这一点,贫困山区的乡镇想得到,做不到,投入少,有傀于农民。二是财政困难。政府自身经济问题都难以解决,大多数乡镇占用“两会”资金无力清偿,导致每年“三收。时农民用条据作抵,乡·财政又无钱上解国库的被动局面。一部分乡镇因无钱配套,致使有关支农项目工程难似正常实现。有的乡财政借债运行,赤字累增,干部因自身工资不能及时到位,工作起来心灰意冷。三是因征管阻力大而使征收成本增高。一些农户。一年的农业税十来元钱,乡镇干部与财政千部上门七、八次才完成,一个六、七人的征收组一天只收到几百元税款,有时更少,比征收人员一天的开 支多不了多少,很不合算。有的为征收几元钱的税款追逃上十里,苦口婆心做半天思想工作才到手。无故拖欠,故意刁难,千方百计偷逃农税的现象亦经常发生。因此,农税要创造好的环境,除了政府本身各项工作服务到位以外,还必须采取强硬措施,迫切需要法律的保护与政法部门的支持。
然而,从以往的多起农税行政诉讼案不难看出,目前农税司法存在很多问题,法院办案人员总的感觉是,农税不如国税与地税,具体反映在如下方面:
1、涉足农税的相关人员,整体法制意识不强。目前,参与农税征管工作的上至局长、乡镇长,下至村组代征人员,更多的鼻各级农税干部,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是思想意识跟不上新形势,总认为农税征收很正常,收税不会出现打“官司”现象,税难收也不需法院立案执行。二是人员素质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经常出现因征收人员本身违规而导致行政诉讼,更多的是征税受阻也不知道借助法院行政执法的法律武器来保护。因此,提高农税相关人员的法制意识,应作为各级农税征收机关的一件大事来抓。
2、农税执法程序违规问题十分突出,需引起各级征收机关高度重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农税文书不规范,有关手续不完备,个别的还出现征收凭证(税票)使用不规范等。按正规的要求,征收机关从征收税款,到依法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直至提请人民法院执行全过程,必须首先发出税款核定书即通知书,再发送催缴通知书与限期入库通知书,强制执行要发出暂停存款支付通知书或扣押、查封、拍卖物资通知书等,W且所有文书必须有送达凭证。从以往多起农税诉讼案例中,经常发现少了一些必备的文书资料,往往出现不打“官司”的资料到处可见,打“官司”的资料却无处可查的状况。由此可见,农税文书的留底归档是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二是征收执行方法、程序不当。农税执法主体是县以上各级财政农税机关,最基层执法主体的法人代表无疑是县财政局长或农税局长,而不是乡镇长或财政所长,农税重要文书或重大执收行动,都必须经局长签字或授权。但当前的常见问题是乡镇长与财政所长占了主要位置,主体资格不符。另外·征收税收与上门执行兑现,要给纳税人留有上诉行政复议的时间,不能一家说了算。各个环节的步骤不能省,各种文书手续不能省,不论征税对象是谁,不论税款多少,都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时刻都要有应诉的思想准备和充分的前期工作准备。
要提高农税征管法治质量,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农税司法常识的普及教育。目前很多财税干部包括乡村基层干部以及广大的纳税人,对农业税法及实施过程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更多的是漠不关心,乃至触犯了政纪国法也不清楚。因此加强农税法纪教育十分必要,较好的办法,是各级征收机关应加强组织征管人员的培训,请司法部门的同志讲课传授,同时还可组织涉税案件的现场旁听,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二是由县以上农税征收机关统一印制配套的农税司法文书,包括从纳税申报登记到提请人民法院执行的一系列资料,例如:“农业税收税务登记表”、“农税文书送达回证”、“农税催缴通知书”、“农税提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书”、“扣押、查封、拍卖物资通知书”及各种减免、退库等申报审批文书等等,同时必须制订一套农税文书的印制、领发、使用与保管归档的严格制度。三是下大力气充实农税征收机关执法力量。目前农税执法质量远不如国税、地税,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市、县一级农业税征收机关管理人员力量不足。就税收总额而言,农税与地税相差不远,县地税局一般配备20至30多名工作人员,内设专门的政策法规科室;而农税部门只在县财政局内设一股,配员仅5至6人,剔除分管乡财支出与财务管理的2人,实际从事农税征管的只有3至4名人员,只及地税的10%,加之财政农税人员经常换岗,因此县一级农税征收管理机构的力量是相当薄弱的。要解决农税法治质量问题,要先从充实县市农税征管力量特别是政策法律专业人员力量着手,成立专门机构来抓。
目前,全国农村拟将实施“费改税”,预示着农税任务更艰巨,没有一个宽松的农税征收环境是不行的。我们应当学会利用法治手段,通过全体农税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促使复杂的农税执法问题尽快得到整改,促使一个全民依法治税的良好局面在农税战线早日出现。
陶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