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学科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

时间:2019-05-14 01:5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历史学科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历史学科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

第一篇:谈历史学科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

谈历史学科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

有人说:有效教学是教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发展情况,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在强烈的效能、效益和效率意识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过程。我认为:教学不仅指教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不仅指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生活知识的传授,还包括科学方法的运用,只有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使教学有效。那么,什么是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呢?

基于问题包括多方面,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就历史学科而言,基于问题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的、只要读书就能会的问题。而是包括下面的两个方面:一是备教材,每节课都要围绕重点或难点设计1个或2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二是备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下面就这两方面谈谈历史学科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

一、备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讨论题,根据师生的探索与讨论,可以更进一步完善教材中的结论。例如:《劫难中的抗争》一课中,我设计了四个层层深入的讨论题:(1)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史的一次浩劫?(2)劫后烧毁说明了什么?(3)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惨状?(4)你认为是否应该重修圆明园?讨论以上四题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清政府的无能,侵略者的贪婪使中华文明遭受了一次浩劫,进一步完善了教材中的结论。

再比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课,如何解决西安事变,这是本课的难点。我设计了一个选择题:假如你是共产党,你如何对待蒋介石?有三种选择:A杀B扣留C释放,请同学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辩论,使同学懂得,杀或者扣留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1)亲日派机夺取国民党的领导权,投靠日本。(2)蒋是国民党的最高统帅,领袖地位无人取代,如果蒋不在,那些忠心于蒋的国民党人会进攻共产党,再次发生内战,即使不进攻也是一盘散沙。(3)国民党军队当时占据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如果不争取他们,仅靠共产党是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以上这些都有不利于抗战,因此只有释放蒋,但要有条件,那就是蒋答应团结抗日,这样,通过辩论,同学们认识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突破了难点。

通过设计有价值的讨论题,真正训练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备学生:备课时要进行学情分析,看一看本节课的某一知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对于不符合的知识,教师要研究怎样化难为易。这样,学生学习历史才能有效。另外,不同的班级要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学生才能乐于上历史课。从而达到教学有效。

第二篇:历史学科“有效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历史学科“有效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作者:历史课题组文章来源:历史课题组点击数:2699更新时间:2009-1-

5历史学科“有效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内容

一是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现象,并透析其原因;二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三是针对不同课型进行有效性研究,并努力构建基本的教学模式。

二、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1.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在历史教学中不再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要更加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学会学习。

2.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友好、宽松的氛围中交流学习心得,共享学习成果,完成学习任务。

3.重视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除了传统的讲述法之外,要更多的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这些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只有自主学习,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4.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在历史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使抽象的历史形象化,使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使文字材料音像化。

5.积极主动地反思。“将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视为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评估,是自己成功的有决定意义的量尺。”在与同事交流的交流中审视和评价自己,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反思应该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成功等于实践加反思。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明确哪些教学行为是低效和无效的,改变和摒弃无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行为,在尝试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并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2.提升高中历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以此带动威海市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积极进行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研究水平与教学水平的同步提高。

3.总结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经验,并选择部分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逐步在较大范围内交流推广,整体带动和提高我市普通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

四、成果呈现形式

实验报告;专业论文;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录像课等。

五、课题组成员

课题主持人:许桂兰

各子课题主持人:刘永进、李德仁、刘国荣

荣成五中(8人):

岳宝红、姜泽峰、丁晓岩、尹志 君、刘文、张静宜、董晓丽、宋晓艳;乳山金岭中学(4人):

冯夕瑞、肖国英、李文景、刘丽华;

文登十一中(6人):

丛滋兰、容学平、孙兰、于洪礼、逄美云、刘国荣;

威海一中(5人):

于春生、李丽、贾志业、王玉雪、王晓燕;

威海二中(9人):

林秀兰、谭德欣、刘晓云、钟振礼、刘丽英、杨宗亮、毕英杰、李顺平、王美清;威海四中(8人):

梁海安、王绍海、吴楠、赵庆燕、刘黎明、林磊、邢卫卫、王晓伟。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课题研究工作在市教研中心高中教研室的领导下,实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为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实验点学校分别确定一名研究人员为实验点负责人,各实验点负责人对子课题主持人和总课题主持人负责。

荣成五中实验点由岳宝红负责。

乳山金岭中学实验点由冯夕瑞负责。

文登十一中实验点由丛滋兰负责。

威海一中实验点由于春生负责。

威海二中实验点由刘晓云负责。

威海四中实验点由吴楠负责。

课题组成员按研究计划定期向实验点负责人、学校教科研室汇报研究情况,对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要及时书面报告课题主持人。

在课题试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同时要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团结,在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

七、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

全面启动阶段(2008.1-2008.6)

各子课题组确定研究计划,建立实验学校和课题研究基地。全面梳理无效教学行为的表现,认真剖析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尝试性研究,全面启动课题研究。

研究实施阶段(2008.7-2009.12)

广泛进行有效教学的行为研究。对子课题组、各实验学校研究工作进行中期调查,召开中期研究研讨会,初步形成阶段性成果。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评选活动,并对其中的优秀者进行表彰鼓励。

总结提高阶段(2010.1-2010.8)

对课题实验情况进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报告,整理、提升课题研究成果,广泛进行课题的深化推广研究。评选和表彰在课题实验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优秀成果,整理出版优秀课题研究成果。组织课题鉴定工作。

附:高中历史新授课参考模式

高中历史新授课参考模式

“课堂导入—自主学习—互动探究—梳理总结—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导入: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运用恰当的方法,达到“收心、激趣、凝神”,为学生开始新的学习做好准备。

自主学习: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质疑、求索,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互动探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索和攻克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一方面教师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生生协作解决相关问题。在该环节中,问题情景的设计以及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营建非常关键。

梳理总结:在上述环节的基础上,利用板书或投影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示式、要点式等方式,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或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自主总结,以达到理清知识线索,明确知识结构,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

当堂达标:通过问题的设计,检测和反馈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多样化,以便能比较全面地检测学生“三维目标”的完成情况;也要注意层次化,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第三篇:有效的问题式历史教学

《有效的问题式历史教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界定:

有效的问题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长经验为最终要素,关照到每个学生的过去、现实与未来,将知识纳入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更有利于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

课题研究对象: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需要关照人的过去生活、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只有把一切知识、观念的东西纳入到人的生成过程中,才会对人的生成有终极意义。而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有效的问题设置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的联系,照顾到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问题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触及学生的思维盲点,驱动学生对末知的探究。驱动性的问题可以来自老师的提问,也可来自学生的发问。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围绕问题广泛搜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综合、重组,联系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驱动学生的读书、观察、思维、论辩。让学生自主地去“参与”历史,去发现历史、探究历史、总结历史,本质是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潜能。

4、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表明,问题的选择、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精妙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设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知识建构,进而转变到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产生对问题的强烈敏锐力,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自学能力的目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主动质疑探究的能力乃至创造能力的提高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师如何有效备课,抓住问题的切入点,设置有效问题。

2、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3、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初中历史课堂实施有效提问的策略。包括如何设置问题情境,提问的艺术和技巧等。课堂上师生以“问题”为主导,让学生主动地由疑而问,由问而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有意识的从问题入手,让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问题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应用时不是单纯的教师提问学生,而是多向的: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是学生向教师问难或诘问,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设问。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激活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

5、通过有效问题设计,提高课堂45分钟效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获得进步。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主要是学习相关的研究理论资料;做好课题研究实施的各项准备。

2、实施阶段:具体实施课题各项研究工作的主要阶段,进行课堂实践,及时记录在课堂教学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或失败的原因,形成教学案例。探索建立历史有效问题教学资源库,对各阶段的研究所取得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改进下一步研究措施,进一步充实提高,以形成最终的研究结论。

3、总结阶段: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1、观察法:对学生在开展课堂活动教学前后及其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上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如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变化情况,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变化情况等等。这些情况变化的数据或资料用观察法来加以研究、记录就比较合适。

2、测验法:对于开展课堂活动教学前后及在各个阶段里学生学习效果的变化,我们必须进行命题测试以取得相应的数据资料。

3、实验法:实验法在这里主要是指对课堂活动教学在我们常规课堂教学中加以具体的实施,对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实验。

4、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缺陷,解决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从而使课题研究不断提高、完善。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

1、研究者热爱教育科研工作,从事十几年的历史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学生的喜爱。曾参被评为市级科骨干,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2、研究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比较强,有相当多的实践经验,并经常反思。

3、教学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操作性、可行性强。学生对问题教学的实验非常感兴趣,参与度强,参与率高。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堂教学展示

2、积累教材的教学设计案例。

3、教学反思。

第四篇:谈历史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艺术

谈历史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艺术

富源二中 李耀

“学史使人明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设疑巧问,帮助学生把人类历史的一颗颗明珠串起来,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内化为精神食粮和智慧,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苏格拉底所创立的“产婆术”教学法,把学生喻为大腹便便的“孕妇”,教师就是她的“助产士”,“助产士”的接生工作就好比是教师的引导工作。笔者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行“问题法”,可以很好地起到“助产士”的引导作用。然而教师要把问题设计得恰当得力,使之成为一种艺术信息传递给学生,绝非易事。那么怎样才能利用好这一手段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做好充分准备,做到了然于胸

《礼记·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预先准备的重要。充分准备包含两方面含义: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课前的认真准备。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大量阅读有关的历史和哲学的书籍,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审视教材吃透教材。课前教师对所提的问题,所问的对象,学生可能如何回答,如何进一步做好启发引导,应拟出提问的提纲,对谈话所需的时间,并给学生能顺利的回答创造哪些条件等,都要做到了然于胸。其中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一切教学设计的前提,没有教师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学习,任何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都没有实际意义。因此首先强调这一点,在工作中也始终是这样做的。

二、掌握难易程度,着意激发思维 提问最忌大而空,细而浅,应把突破口选在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上,围绕中心,针对重点难点,将所要展示的内容设计为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让学生钻进教师的“圈套”去寻根问底,直到问题完全解决。比如,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教学中,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中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1)孙中山为什么要重新解释三民主义?(2)新三民主义“新”在哪些方面?(从背景、内容、性质及作用方面分析)(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如何?(4)新、旧三民主义有何联系和区别?(5)新三民主义为何会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通过精心设疑,引发学生思维来完成重点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掌握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在思考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设计问题要难易适中,具有启发性。如果总是向学生提问时间、地点、人名、内容等学生一眼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时间长了,味同嚼蜡,使人厌倦,课堂就会如白开水般平淡无味;相反,如果设疑过难,“曲高”而“和寡”,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挫伤其积极性。因此,要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逐步引导学生踏上问题之舟,使学生感到课文如同矿藏,需要不断探索和挖掘,这种探索是有刺激性的,而发现一块金子是妙不可言的。比如,在《鸦片战争》教学中,我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这场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英国政府仅仅是为了维护其商业利益吗?(2)如果没有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是否会发生?为什么?(3)1840-1842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试结合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经过谈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上面这样的问题既可以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刺激求知欲望,又可以使教学过程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使课堂余味无穷,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三、给予思考时间,把握提问时机

问题提出之后,应给学生动脑筋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努力寻找答案。教师应巡回指导学生阅读,要求学生用铅笔划划、圈圈、点点,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当学生还在“发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维处在“困惑”时,教师就要善于做学生的知心人,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火候”,及时进行“解惑”,使其豁然开朗。从心理学角度看,当学生原来的心理状态和知识水平与新的求知需要发生冲突时,是提问的最佳时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正是强调在学生处于那种似明白又不明白、想说又不会完整表达的状态时进行“启”与“发”。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阅读技巧,又可以很好地完成教材中重、难点内容。这种教学理念和新课程教学精神是完全相符的。

四、及时分析评价,教会学生提问

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的事,当学生思考探索的思路遇阻或偏离正确方向时,教师应能对学生的答案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等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分析判断与评介,及时给予点拨疏导,帮助学生及时纠正,使他们的思路畅通无阻,不断地向正确目标靠近,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总之,注意到问题的方方面面,才能保证发挥问题的最大效用,从感性和理性上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使之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除了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外,还应教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有经验的教师,不仅善于设计问题,而且善于引导学生直接参与问题的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这种意义上说,学生向教师提问比教师提问学生更有意义,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更有促进作用。学生是否学会提出问题,是他们是否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思维能力高低强弱的重要标志。为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教学过程中,既要设计好问题,又要引导学生发问,要给学生讨论、发问的时间,要重视学生的问题和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然鸦片输入对中华民族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清政府为何还有人反对严禁鸦片呢?”“中国的禁烟是引起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吗?”。在教学《辛亥革命》时,学生提出质疑:“同盟会的纲领没有反帝的内容,孙中山对帝国主义仍存幻想,怎么说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质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对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清朝的腐败、鸦片战争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性质非常有用。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问题教学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使教师获得教学的信息反馈。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教师不能局限于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而应在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方面多动脑筋。虽说教无定法,但无论怎样都离不开一个重要手段——“问题”。教都是为了达到不用“教”,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兴趣、意志和毅力,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五篇:谈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法

谈历史教学的问题设计法 东海县第二中学 武传银

俗话说:“历史怕年头,地理怕河流”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始终有个问题困挠着我,那就是历史知识内容多、头绪繁,教师难讲,学生难学,死记硬背抓不住重点。虽说教育改革硕果累累,但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教师还是老样子教,学生还是被动的学。这种老办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要求了,必须寻找一条新路子。那么,怎样才能走出这个困境呢?采取“问题设计教学法”效果显著。

一、“问题设计教学法”的实践内容

“问题设计教学法”就是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重新整合,进行讲述,文科教学理科化。以化零为整,化繁为简。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记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本章内容多达三节30多个知识点。一节课根本讲不完,学生也掌握不了那么多知识,更不用说培养能力了。因此我采取了“问题设计教学法”

问: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经过千辛万苦,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经过十年土地革命、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的伟大基业能否巩固,请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内容说明下列问题:

1.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为中国革命开创出一条正确道路的? 2.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共是怎样“守业”的?其结果怎样? 3.我们的“创业”和“守业”和苏联相比有什么异同? 4.从“创业难,守业更难”上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样,教师引导学生不但解决了本章节问题,而且有效地进行了纵横联系,既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对历史教学采取“问题设计教学法”大有好处。

二、“问题设计教学法”的五个特点和作用 1.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问题设计教学法”是对章节知识的重点,难点,或与现实联系比较紧密的部分进行再组合。因此教师讲课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2.灵活性、趣味性

美国学者贺拉斯曼曾说:“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而运用“问题设计教学法”可以把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点有血有肉地整合起来,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似乎不是在教书、学书,而是师生在共同探讨人生的奥妙。这样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系统性、完整性、能力性

布鲁纳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只有短暂得可怜的寿命。”而运用“问题设计教学法”则突出了一个主题,就象一根红线把零碎的珠子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不但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未来。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4.现实性、适应性 “问题设计教学法”的专题倾向性十分明显,是在一定的情景设置下进行的,情景与知识交融,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时事、借鉴历史观察现实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5.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交相辉映各得其所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问题设计教学法”其本源是基础知识,是在基础知识上的系统化和条理化。这正是创新能力的体现,是对基础知识的再运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问题设计教学法”的作用很多,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呢?

三、“问题设计教学法”的三点做法 1.设问法

就是对所学章节的内容进行直接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比如:《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章

问:全面建设十年,中共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现了哪些失误?

2.联系法(包括纵向联系法和横向比较法)

纵向联系就是以本章内容为切入点.把同类知识按时间先后顺序归纳起来,进行系统阐述。

比如:讲到《辛亥革命》可以联系近代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探索?提出过哪些救国方案? 横向比较法是把同一时期的同类知识或中外相似的事件进行比较。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一章,联系中国人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和苏联有什么异同?

3.情景设置法

就是把要学习的章节知识点放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科内综合或学科间渗透,以营造综合氛围。情景设置可以是某一人物,也可以是某一事件,可以是时政热点,如西部开发、WTO、中日关系、中美问题、台湾问题。也可以是人文地理。如,环境、人口、资源等。总之,“问题设计教学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具有深远意义。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是人才素质竞争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竞争性和开拓性,单靠死教书,死背书,已无法解决问题。因此采取“问题设计教学法”,将各种知识融为一体,进行学科综合或学科渗透,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最佳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困惑,才能深化教育改革,也才能提高课堂效益,做到真正的培养学生能力。

下载谈历史学科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历史学科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学科问题与对策

    历史学科问题与对策后卫中学: 李世伟、伏六顺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

    美术学科有效教学

    美术学科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过程和最大的效率、效益,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的整合,......

    有效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问题 赵卫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引进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要求历史教师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调查的结果来看,有效教学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

    历史学科教学总结

    2014年秋期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工作,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一、思想方面: 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

    历史学科教学论文

    浅谈讲、读、议、练四导教学法在九年级历史复习课中的运用 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张海鸥邮编:211102 【内容提要】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九年级历史复习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为......

    历史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历史高效课堂教学 社会发展很快,我们面临着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历史教学时间课时少,一周只有两节,但教学任务重,如果我们没有危机感和使命感,教学效率就很低,就有被淘汰......

    有效的历史教学

    有效的历史教学-----2013年暑期历史培训心得体会 “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应该首先关注哪方面的问题?”这个话题曾在2007年的国家级刊物《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学科

    历史学科“考前60天”教学复习基本要求 1.强化阅读对提升成绩的作用 (1)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原则上每节课安排15分钟左右时间用于阅读,每天安排30分钟左右时间用于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