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3 02:0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学科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学科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历史学科问题与对策

历史学科问题与对策

后卫中学: 李世伟、伏六顺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服务于中考,现就我校历史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一、分析现状与问题(根据期中考试情况)

1、成效方面

(1)主干知识掌握较好,反映了学生对重点知识能认真学习。例如商鞅变法、唐朝的文学与艺术、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近代中国的三大不平等条约、《天朝田亩制度》、武昌起义、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七七事变、新中国的成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文献、《共产党宣言》等等题目,得分率均在80%以上,有的高达95.33%。

(2)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采取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进行解题操作;学生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大部分学生能认真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任务。(3)学生的知识视野比较开阔,能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因而答案既多种多样又十分准确。如第三大题的第2小题写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就”,部分学生一口气就写出了十多项,如“电视、电脑、微波炉、电冰箱、录象机、收音机、数码相机、DVD、核能、上网”等;甚至还能说出其他相关的正确答案,如“转基因食品、航天飞机、卫星预测天气”等。

(4)历史学科能力逐步提高。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的潜力。

2、不足之处

考试所反映出来的不足之处,大部分属于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认真。两种情况最明显,一是“张冠李戴”,如第三大题的第2小题要求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就”,部分学生却回答火车、轮船、汽车、电灯、电话等“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二是个别学生在解答“选择题”时,却采用答“判断题”的方式(打“√”或打“×”)马虎应付或在答案中全写同一个字母,甚至留空不答。

(2)重点知识还没有掌握到位。如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1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三大改造的名称及历史意义”、“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条约”等内容的掌握就不准确和全面。

(3)学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能力、材料的阅读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特别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一小部分学生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和掌握的知识不全,部分试题还来不及完成,甚至成为空白卷。

二、困惑与思考

1、专业教师的缺乏是制约历史成绩提高的瓶颈。在所有乡镇学校甚至包括大街学校,历史教师大多是兼职教师。因为专业知识识的缺乏和大课教学需要大量精力而导致精力不济,对历史教学显得力不从心。

2、只重视大科忽视小科是历史成绩提高的掣肘。片面认为,大科分值在中考中所占比例大,小科分值少,所以对代历史等小科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做法,等中考考试范围下来才开始复习。因为功夫没有下在平时,所以考试成绩不理想。

3、片面追求“精英教育”是导致学校两极分化的祸首。目前为了追求一类线人数,采取“抓小放大”的与教育方针完全背离的做法,只注重培养优生,放弃了对差生辅导和教育,导致两极分化,出现大面积“学困生”。

三、策略与突破

(一)解决问题的策略

1、教学中以课本为主,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在教学中一定要以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为前提,同时要注意历史事件的纵向联系,在平时的讲课和练习中勤于思考教材,把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类似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要把历史上的分期强调清楚。

2、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针对试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强,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教会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切不可把知识教死,学死。

3、要向新课标靠拢。教师要积极研究新课标,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在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有意识的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引导学生就历史事件和人物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正确的认识历史的能力,这样才能符合中考的命题思路,适应中考的发展方向。

4、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时政热点,要把历史与现实,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这套中考试卷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历史教学绝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和复述,而是和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和现实紧紧联系起来,在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氛围时,找准和现实的切入点,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际,在历史中比较现实,在现实中学习历史,从而将较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历史学习变得较为轻松活泼,贴近生活。

5、历史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这过程中,必须注意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6、要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诸如审题意识、细心程度、对关键词的把握、答题字迹要端正清楚、有条理分点答题的习惯等,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

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这样就能在中考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7、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面向全体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二)可从以下方面突破

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历史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无论是基本技能的掌握,基本知识的运用,还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都以基础知识为本源。没有基础知识依托,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史教材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结构。学习历史知识要学会梳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把中外历史按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理清,抓住知识点,深化知识面,以点带面,以面连线,形成点、线、面立体式知识框架结构,指导、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网络体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夯实基础。

2、增强对时政、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经心观察生活中的“琐事”当今社会重大的时政、社会热点问题常常用来作为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背景材料,同时,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重大社会问题也常是命题的取材之处。因此,在平等的教学中必须增加时政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守住课堂阵地,拓展课外空间,增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力,提高考试的应变能力。

3、注重对题意的审读,强调答题程序及表述的规范化

对题目所给的材料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善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加强对题意的审读,弄清题目所提的问题和应用什么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问:“美国在武装侵略朝鲜的同时,对我国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一部分考生回答成:“我国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原因在于未读懂题意。有的同学可能考试紧张或为了赶时间,解题思路不够严谨规范,以致失分。无论解什么题,都有一定的思路,一定的程序,由表及里,以此及彼,层层递进,才能解答。如对有些选择题的选项很难一时作出判断,但只要静下心来,仍然按照解题步骤审题,抓住关键词和限制条件,回顾理论知识,题干与选项对照分析,若能依此程序去作答,就容易得多了,也不易失误。

4、走出传统误区,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堂教学 改革的深入,历史中考由以知识立意转为以能力立意。有的人认为,不管以什么形式考,不管考什么内容,都要通过试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学生练习做多了,解题熟练了,学生的能力也就上去了。也有的人认为,目前考试改革只是考试形式的变化,考试内容本身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以静制动”,课堂上,“经”照念,只要功夫深,学生就能拿高分。要从根本上认识能力测试的意义,将其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结合起来。要掌握中考能力测试的主动权,在新中考模式下(比如由闭卷走向开卷)获得成功。就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闭门修炼等传统的应试教学的模式中。要加强大学习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用各种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观察问题,用发散性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011-5-31

第二篇:调研考试历史学科中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调研考试历史学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教研室 罗申佑

一、主要问题:

1、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主要表现为答题不准确、不全面、不具体,概念混淆,基本观点偏差等。

2、审题能力差。主要表现为答非所问;审题不仔细,未抓住关键词;能准确把握题意的较少;能切入,但不能深入。

3、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差。主要表现为不理解材料,不能准确地判断信息的主次,根据题意抓住有效信息;理解问题,迁移知识的能力较弱;不擅于找出分析问题的角度,并从多角度、多层面切入来解题;论证能力差,不擅于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4、文字表达能力差:文字表达水平低,扣题不严,词不达意;答题时书写不规范,字迹了草;用语不当,不善于运用专业性术语答题;表达内容缺乏逻辑性和层次性,不能很好地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

二、对策与建议:

1、围绕考试大纲,回归教材,依托重点和典型题,进一步夯实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审题能力。要过好审题关,使学生学会对信息筛选、明确要求,寻找试题与教材中知识的联系点,并初步理清答题思路。一般而言,正确地审题,第一步,应审题型,即分析命题的类型。题型往往决定着试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格式要求。第二步,分析题目的基本结构,特别是要分清设问的解答方式提示语(如分析、比较、说明、简述等)、主干语(问题的主体部分)、条件限定语(主要有时间“断限”、地点、性质、范围等限定语)、答项语(如背景、原因、过程、变化、特点、实质、作用等)。第三步,抓住“历史概念”与关键词,进一步确定思维角度、答题内容和表达方式。审题时要养成细致、严谨,既快速又准确的良好习惯。

3、提高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试卷讲评应注意思路点拨和总结规律;指导学生学会解读材料,准确地判断信息的主次,根据题意抓住有效信息;针对问题、围绕主题,应用所学知识;要擅于找出分析问题的角度,并从多角度、多层面切入来解题;论证历史问题,要注意辩证地分析,体现正确的史学思想;还应从内在联系上,关注重大时政问题和跨学科的问题,整合和用活所学知识,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

4、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答题时要紧扣题意;注重规范,要运用专业性术语答题;表达内容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应使答案序号化、层次化、条理化和段落化;体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统一的原则。

第三篇:历史学科

历史学科“考前60天”教学复习基本要求

1.强化阅读对提升成绩的作用

(1)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原则上每节课安排15分钟左右时间用于阅读,每天安排30分钟左右时间用于课外阅读;阅读内容主要选自“高频考点”中新颖的历史材料和问题。

(2)现代文、文言文、译文的不同要求:根据考纲要求,上述三类材料安排适当的比例,三类材料单位阅读时间应有阅读量的差异。

阅读:每分钟500字符/分钟,图片按100字符计;

审题:按阅读时间3倍计算;

书写:50字符/分钟,答卷书写时间可按正常所需时间的2倍计算。

2.强化历史学科“四项能力”基础能力的培养

强化历史学科“四项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四项能力”中,要强化“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基础性作用。该项能力占高考能力考查的50%左右,又是其他三项能力的基础。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阅读与提取有效信息上。阅读能力成为历史学科的基础能力。

3.检查落实

(1)学科教师要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量化统计,查找影响阅读质量的因素,寻求解决的途径。

(2)将通过听课、教(学)案检查、学生调查等检查落实情况。

考前60天历史学科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上述两项要求主要针对历史学科薄弱环节而提出,它制约学生成绩的提升,亟需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由于学校间差异较大,不做统一要求。

第四篇:农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与对策

岳麓区含浦镇之字小学 姚凯 0731-88552660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由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功底不扎实,条件不完美,教师目标定位不准、忽略学科特点、教学设计不当、课件制作粗糙、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并制定了解决诸多问题的对策。

关键字: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在农村,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发展趋势缓慢。2010年9月,我来到农村小学教书。我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两年的工作经验积累,使我体会到了农村信息技术的贫乏。为此,我总结了一下农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并探索出一些相关的对策。

一、问题

1、教师信息技术根底不扎实,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农村的老师,对信息技术知识本身就掌握不扎实,很多老师做个简单的PPT都比较困难,对信息技术基本上是不了解,年龄偏大的老师是不知道怎么操作计算机。因此,在农村学校,绝大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传统的方式教学。

2、硬件、软件条件不够,影响教学方式的改变

许多偏远农村小学,根本就没有计算机室和多媒体室,像我们镇里面的小学,总共有16所中小学,但只有3所小学才配备了计算机室。全镇专职计算机老师只有2人。所以从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农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很难以实现。

3、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4、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

5、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

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6、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7、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网页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如局域电子教室学生机突然黑屏,教师就无计可施,只得“助教”上阵;一些学生在电脑上操作交流,教师不会控制其他学生机,任那些学生自由浏览;有些学生打字速度慢,电子邮件不会发,这些均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张弛度把握不好,影响教学效果。

二、对策

我们提倡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的、随意的整合,解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首先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的素养

要想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首先要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素养,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与深造。只有教师的信息技术功底扎实,技术过硬,对信息技术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果教师连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都不懂,何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通过不断有效的学习,提高自身技能,以适应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要求。只有教师有效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才能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学科中去,让信息技术从学生学习的对象转变为学习的工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才能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从而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2、加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更新与完善

在农村,许多学校没有计算机室,多媒体室等信息技术设备,那么,怎么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呢?所以,加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更新与完善,是必不可少的。

3、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视野、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采的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了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

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较之屏幕更具亲和力,适当的板书,板画可以给学生一个短暂思考、回味、休息的时间。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互相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

题中,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

4、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制作教学课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学科的教学时间里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因而,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5、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师生是共同的学习伙伴。针对部分教师及学生计算机知识相对贫乏的问题,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其次,要求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学会使用与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令人欣喜的是,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实践模式不断涌现,如互动课件、基于网络的研究型学习,这些新模式的出现很好地说明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实践正在稳步地向前推进。我们要借鉴新模式,深入研究和实践,促进我市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实验向纵深方向发展。

2012年6月25日

参考文献: 王志定;;IT环境下会计教学模式的探索[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12期 2 周雷;杨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方法和实施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刘虹,杨赞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促进信息化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07期 刘儒德,陈琦;计算机整合于教育: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J];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6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01期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问题及对策

石亭小学张杰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之间的联系,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整体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就是针对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出现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曾经嘲笑过几乎就是花瓶的信息技术,曾经指责过俨然是个霸主的信息技术,也曾经抱怨过常常成为束绳的信息技术。确实,由于地域的差异和农村师生自身信息素养的因素,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造成了众多不必要的问题出现。

(一)内容选择不当,造成课堂华而不实

我们曾经听过不少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把课堂装点得似乎美不胜收。感官效果是不错,但却感觉课堂花里胡哨,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时还会导致课堂失控,教师很难把握整个课堂气氛。信息技术的这种“花瓶”现象,主要就是没有过好与课程整合的“选择”关。面对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丰富资料,我们要根据教学需要来加以选择,这样才能消除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中的“花瓶”影响。

(二)语文课程被信息技术完全占领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种工具的利用程度及方式取决于课程本身,具体地讲,取决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而很多课堂是为了运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有时候会喧宾夺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制作赛马的课件,课件虽然十分“精致”,但是存在过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造成了无关信息的干扰,转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真正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却没有涉及,偏离了教学的中心。

(三)利用时机不适,不利学生情感的培养与发展

适时性原则是指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多媒体要在最合适的时候进入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火候,”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达到手段与效果的有机统一。可许多教师会误以为多使用媒体课件,对学生的情感推进会有促进作用,却不料学生在没有深刻理解文章意韵的情况下,对媒体课件的调节作用非但不适应,还有些迷惘或在朗读中出现滥竽充数的局面.到了最后,课堂气氛和他们的思想情感都处于低落状态,这时使得教师进退两难,很难去控制课堂局面。

(四)教师缺乏信息应用技能,导致课堂模式很僵硬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师中,常有一些人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让计算机教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更有趣的是,笔者曾多次看到,由于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一次键,电脑便顿演“蒙太奇”手法,执教者尴尬不已。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五)用信息技术图解文本形象,扼杀了学生想像、创造的空间

语文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体验作者的感情,丰富作品的想像。利用信息技术将文本转化为图像,

下载历史学科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学科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业园区问题与对策

    工业园区目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安徽临泉工业园区是经省政府批准的升级开发区。经过几年的而发展,园区经济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产业链短、资......

    农村信用社:问题与对策(精选)

    农村信用社:问题与对策一、农村信用社发展中的问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D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服务“三农”,上下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各项工作取得了较......

    学案问题与对策

    学案教学问题与对策 1.什么是二次备课?如何根据学校实际对学案进行二次备课? 学案一般是根据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面向广大教师和所有同学段班级设计和编制的。二次备课就是在上......

    谈历史学科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

    谈历史学科基于问题的有效教学 有人说:有效教学是教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发展情况,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在强烈的效能、效益和效率意识下,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

    浅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浅谈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作为人文社科系之一的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科目。可以说它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记载和总结。与其他基础学科相......

    远程教育与历史学科整合心得

    文章来 源 w ww.5 Y K J.Com 1 远程教育与历史学科整合心得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教育手段的核心构成部分,只有科学的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出它作为新型教育手......

    历史学科工作计划

    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历史学科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准则,把历史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历史学科稿件

    历史教师再创佳绩 继2014年3月24日实验中学韩宝明老师获得山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一等奖后,4月23日章丘中学韩登连老师又喜获山东省高中历史优质课一等奖。 2014年山东省高中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