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学科分析
2011年秋季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从总体上说,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但由于我们老师提前不知道考试范围,所以导致进度没跟上,成绩不理想。
一、基本情况
1、本次参考人:396及格人数:15人平均分:36.04高分率:0.25及格率:3.792、试题特点
本试题共四个大题,24小题,满分100分。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适当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的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适当也涉及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
二、试题解题情况
1、概念把握不准确
概念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因素,无数个概念支撑了历史长河,历史概念区分了多个历史史实与现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势必影响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第11小题:关于“随唐”的相关叙述,部分学生误选A,就是对概念理解不清造成的。
2、学科知识掌握不牢
例如第11、14、7题都是书上的原文内容,但很大一部分同学因为对书上知识掌握不牢,背诵不过关而失分。
3、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
历史学科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史实,分析历史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教会学生善于从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信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差,在答题时就会出现零乱或不完整。
4、审题能力不强
审题在考试答题中比较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题审好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审题出错,就会导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领,胡乱作答。如第16小题,有的学生审题不仔细,把“不正确”看成“正确”,张冠李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新课标,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内容,我们要重点突出,讲清来笼去脉,浓墨重彩,丰富内容,补充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责任感。不要局限于记住几个零散知识点,如果意义不明,完全机器记忆,很快就会遗忘,形成记忆残缺,知识学习不深入,容易造成学生急功近利,学习不踏实,心态浮躁。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一环紧扣一环。
2、注重能力培养
新课标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计算历史年代;阅读历史教科书及有关的历史读物;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等。
同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方位去发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历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潜移默化。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设置平等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创设新情境,组织精当的材料,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创新。惟有如此,才能发展学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积蓄能量和潜力。
3、加强技巧性训练
一是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问答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二是加强养成教育,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
第二篇:九年级历史学科分析材料
九年级历史学科分析材料
一、学情分析:
通过开学这一个多月的上课和前两次学校组织的考试来看,本届学生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班四班学生接受能力差,教学进度比去年同时期要慢最低一单元的内容;二是一班二班学生学习风气差,懒惰,都不学。才开学就这样,以后恐怕就更麻烦了,尤其今年的评估方案及格率提高到了45%,这对我们将是个极大地考验。
二、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基础知识不扎实。如历史知识混淆、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对一些常见常用的人名、事件名写错。比如蒸汽机
2.未能准确把握试题提供的信息、考查意图及要求,审题粗心大意导致漏题或错误,甚至答非所问,如历史人物却写成历史事件,要写历史事件却写了历史贡献。能把华盛顿看作拿破仑。
3、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和分析概括能力较差。因此学生在主观试题及考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不少考生根本无法从材料中提炼出正确观点,考生对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单纯的记忆机械的运用上。很多学生将教材上的语句文不对题的“复制”在试卷上。
4、考试中发现学生回答问题,往往词不达意,语言过于随便,语病较多。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通过试卷也反映了我们平日教学的不足:
1、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经验的缘故,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所以,尽管讲了很多考试的要求,学生缺乏做材料题的经验和能力,失分较多。
2、由于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对学习习惯比较差的学生缺乏耐心,没有给与更多的关注,因此出现了少数低分率的现象。
四、改进措施:
1、首先应保证学生掌握最为基本的历史知识。课堂复习要突出基础知识的复习。消灭三班四班不及格学生,努力提高一班二班及格率和平均分。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读教材,重视教材中的图片使用,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3、以《基础训练》上的题目为主,进行训练。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讲练结合的方式,提高答题的能力,精讲多练。
4、及早培养学生的应试习惯。加强考试技巧的指导,在教学中要教学生注意答题规范,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面对新材料新题型如何应对等。杜绝无谓的失分。
5、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西簧初中历史教研组2011.10.14
第三篇:历史学科
历史学科“考前60天”教学复习基本要求
1.强化阅读对提升成绩的作用
(1)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原则上每节课安排15分钟左右时间用于阅读,每天安排30分钟左右时间用于课外阅读;阅读内容主要选自“高频考点”中新颖的历史材料和问题。
(2)现代文、文言文、译文的不同要求:根据考纲要求,上述三类材料安排适当的比例,三类材料单位阅读时间应有阅读量的差异。
阅读:每分钟500字符/分钟,图片按100字符计;
审题:按阅读时间3倍计算;
书写:50字符/分钟,答卷书写时间可按正常所需时间的2倍计算。
2.强化历史学科“四项能力”基础能力的培养
强化历史学科“四项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四项能力”中,要强化“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基础性作用。该项能力占高考能力考查的50%左右,又是其他三项能力的基础。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阅读与提取有效信息上。阅读能力成为历史学科的基础能力。
3.检查落实
(1)学科教师要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量化统计,查找影响阅读质量的因素,寻求解决的途径。
(2)将通过听课、教(学)案检查、学生调查等检查落实情况。
考前60天历史学科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上述两项要求主要针对历史学科薄弱环节而提出,它制约学生成绩的提升,亟需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由于学校间差异较大,不做统一要求。
第四篇: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学科质量分析
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学科质量分析
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结束了,下面我对7年级历史学科做出以下质量分析:
一、成绩分析:
参考人数:
最高分:最低分:
优生率:及格率:
待及格率:差生率:
总分:平均分:
二、试卷的评价
1、试卷的基本情况:
历史考试时间为45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闭卷。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和图说历史题和简答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命题依据七年级历史课本的内容,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优点
(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如罢黜百家的黜等。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时间、地点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很少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学科质量分析--------2010-2011学学期
松北区乐业一中
刘志军
第五篇:期中测试历史学科成绩分析
期中测试高二历史学科分析
一.试卷分析
1.本次期中测试历史学科分选修和必修,试题紧扣课标要求,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和运用,又有所创新,内容比较丰富,不超纲。
2.选择题量适中,体现新理念,难度比较适中,侧重知识迁移和能力考查。
3.材料题要求学生能读懂材料,理解材料,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准确回答,侧重知识迁移和能力考查。
二.成绩分析:
试卷难易适中,但是学生考试成绩并不尽如人意,班级之间有差距。选修班之间均分差距大,必修班之间文化班和艺术班之间合格率差距也大。
考的好的学生原因分析: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学习习惯好,方法技巧运用得当。得基础者得天下,得选择题者得天下。选择题得分率较高,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较好,学生总体得分情况就比较好。
三.存在问题
除了班级原有的基础差距之外,原因分析如下:
1.平时学习督促不够,老师抓的不严,课堂效率不高。这导致学生放松了对本学科的学习,学生的重视度不够,部分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较差,部分学生在课上无所事事,课堂效率不高,基础知识把握不住。期中考试前,没有好好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复习。过分相信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性不强。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班都以为历史只
要最后背背就可以了,上课学不学不要紧,最后有的是时间。必修理科班重视程度略好一点,艺术班很多学生都认为,会考六门只要过三门,所以很多人边学边玩,并没有真正尽力去学,上课缺乏主动性,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对课堂很不以为然,作业的抄袭程度比较严重;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很多学生总认为自己在高一历史重来没有及格过,所以会考也很难过,所以干却就放弃了,学习,作业都是在应付老师,能应付就应付,而且有这方面思想的学生还在互相影响。
3. 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选修班基础知识不牢,不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思维单一。历史试卷的材料阅读量增加,对材料的理解很重要,而部分学生根本不注重材料的阅读和理解,理解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综合性,缺乏历史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和能力,答题时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够,答题不够规范。
四.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下面措施:
1.首先,要重视课堂,狠抓课堂效率。选修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更要注重方法和技
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会考班要立足课堂,根据会考纲要,狠抓基础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课堂知识点的记忆,严格检查。充分利用早课,早读课及时分配读书背书任务,同时及时检查。
2.作业任务,课堂作业要及时反馈,要有表扬也要有批评教育。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常错的题目要反复强调,及时纠错,反复纠错。必修班要多抓后进生。
3.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特别是部分无学籍,部分无所事事的学生。这可能需要
班主任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