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案问题与对策
学案教学问题与对策
1.什么是二次备课?如何根据学校实际对学案进行二次备课?
学案一般是根据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面向广大教师和所有同学段班级设计和编制的。二次备课就是在上课前根据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再备课,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二次备课中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教学技巧等写入学案,从而实现教学案一体化。
二次备课一定要根据学校实际,也就是根据要根据所在学校学生的实际对原来的学案进行再加工、再调整。首先就是在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和本校学情的基础上修订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以及方法技巧。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目标是不一样的,确立的学习难点是不一样的,使用的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适当的调整,绝不能照搬原来的学案。第二要根据学校实际修订学生的学习步骤,同样的学习内容有的学生用一步可以完成,有的学生则需要用两步或者三步来完成。第三修订问题设计中不恰当的问题,对于学案中问题要思考:问题问的清楚不清楚,学生理解不理解,还有没有更好的提问方式,或是这个问题如果学生答不出来,还应该再铺设什么问题,都可以在二次备课时写一写。第四就是要根据学情合理增删学案问题或作业设置。比如说基础差一些的班级可以删除一些难度大、思维含量高的预习和导学题目,增加一些基础性强,思维含量低的题目;而对于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可以在完成学案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难度大、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可以结合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设置一些新的情景,训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在课堂上具体的超作 方法和技巧写入学案,真正实现教案学案一体化,实现学案设计的最优化。
2.为什么说将教材内容问题化是学案教学的核心?
问题式导学是学案的基本教学方式,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在此过程中问题是关键,是核心。
优秀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生成问题的过程。现行教材呈现的大多是静态的知识体系,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会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就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善于把教材内容创设成一个个符合学生实际并蕴涵和当前新知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即寓问题于教材,将教材内容问题化,以比较现实、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来引起学生尝试、探索、实验、合作、创新,促进学生不断地经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学习的再创造。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重要。教材内容问题化,就是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教材内容问题化,把教材和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着力把学生引入丰富的“问题世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案的最大特点就是教材内容问题化,以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我们说教材内容问题化是学案教学的核心。
3.利用学案进行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怎样的?
有人把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比作演员与观众,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就得象演员一样通过自己表演吸引学生。此话乍一听似乎有理,可仔细一想,又不尽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象演员一样只顾自己尽情地“表演”,学生就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那么课堂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活动也就成了“满堂灌”。教学活动是个双向活动,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利用学案进行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学案进行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的作用往往体现在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不是做演讲者,或是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在课堂教师虽不能排除演员演戏的成分,但更重要的还是尽可能地腾出时间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带领下利用学案进行学习,并将自己学习到、思考到、体会到、理解到的内容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老师在学案教学课堂上的地位和作用,相当于一部戏里的导演或编剧,甚至灯光、舞美设计,做的是前期工作,为演员更好地发挥做好尽可能的准备。当演员理解了剧本,对人物有了一定理解,将文字活化成一定形象,再得到导演的点拨,舞美、灯光设计气氛的渲染,演员——咱们的学生就会、就能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表现出在老师指点下的自己理解的高度、思想的高度。
在学案导学课堂上,教师绝对不能只顾自己,或者说,恰当的、适合的老师是把自己的能力隐藏,通过一定的机会展示,且这种能力展示,水平的高低,是通过被指导学生的学习效果高低展现出来的。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也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教师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作用,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学案导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发挥主导作用:(1)做好预习学案的检测。(2)调动学生利用学案进行重难点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做好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展示。(4)指导生生之间或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5)做好学习效果的巩固与提高。4.利用学案进行教学的一般程序是怎样的?
(1)课前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在上一节课的课后教师将预习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预习学案在课下进行预习,完成预习预习学案上的预习题目。
(2)检查预习效果,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即由学生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课上教师通过提问、爬黑板等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并由学生提出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3)课上探究。将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设置为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对于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汇总,以便在下一个环节中帮助学生解决。
(4)精讲释疑,当堂训练。在学生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探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最后就是要加强针对性的当堂训练,及时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及时发现问题,给与矫正和评讲。
5.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与当今山东省推行的素质教育关系是怎样的?
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将教材知识问题化,教学能力潜移化,将时间充分还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大了,通过完成学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完成学案问题的同时主动掌握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6.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落实知识、提升能力有什么帮助?
所谓落实知识,就是识记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学案就是将教材知识转化为问题,要完成这些问题学生就必须要进行阅读、思考、对比和分析。阅读教材就是学习知识、识记知识的过程,思考、对比和分析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完成学案中设计问题就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升能力中“能力”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学案就是要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潜移化,这些能力的培养就渗透在利用学案学习的各个环节。教材就是材料,就是学材,阅读教材完成问题的过程就是从教材的文字、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要完成问题就不能生搬硬套,就必须对获取的教材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进行充分的理解,从而调动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问题,最后对学案设计问题进行论证和探讨,真正做到学生能力潜移化,在完成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各种能力。7.使用学案进行教学是否就可以不布置作业了?应该怎样布置?
作业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巩固与提高,因此不论什么模式进行课堂教学,都必须设计作业,但课堂教学的模式不同,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差异。对于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来说,作业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课堂作业,就是针对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设计一些针对性强,能对学习内容巩固和提升的课堂作业,应尽量做到当堂完成;二是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实践部分,需要学生利用自主实践进行探究、实践的作业,二是预习作业,将下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预习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新课的预习。8.在课堂上应怎样充分发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充分相信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演员”,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中的“导演”,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演员表演的如何,演员的发挥如何,而导演的作用是如何将演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充分发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充分相信学生。
要充分发动学生,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就是不断设置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通过努力就可以回答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获得知识探索的成功,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其次就是要让学案导学课堂成为学生解决问题和成功展示的舞台,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第三就是要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不断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心。
要充分调动学生,就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会做,因此教师设计的预习学案和探究学案,既要要有浅层次的识记、理解问题,也要有高层次的调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必须要面对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既要有好学生能做的题目,也要有所谓的差学生能做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情可做,都有问题可以解决。
相信是对学生最大的褒奖和鼓舞,只有相信学生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独立完成各种问题的信心。充分相信学生,就要让学生独立完成问题;充分相信学生,就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充分相信学生,就要让学生与学生相互研究、相互探讨;充分相信学生,就要让学生说、让学生做、让学生讲、让学生实践。河北省衡水中学提出的“五让”就是充分相信学生的最好做法,即学生能思考的就一定要让学生思考,学生能表述的语言一定要让学生表述、学生自己动手能画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来画、学生自己能总结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
9.在课堂上应怎样让学生充分参与、让学生参与充分?
让学生充分参与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学案导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研讨、质疑、发言、总结权。在课堂上,要特别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研讨结果和发言情况,要珍惜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次交流,这是在践行对孩子的尊重,也唯有如此,学生从不会惧怕教师,从而在课堂上尽情的表现、充分的参与,从而表现出比较良好的学习状态,实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的效果。
让学生参与充分就是要对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力由学生来完成,从问题的提出,到研讨,到结果,到展示,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课堂上,学习形式可以小组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学习、小组互动、小组研讨、小组展示等环节让学生来进行客观评议,在学生充分的参与下,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老师的轻松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发挥,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很多老师都反映课堂学生的学习不主动,学习的兴趣不高,自己上课很吃力,好像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从而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必须转变观念,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信学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让学生参与充分。
10.学案导学新授课在课堂上一般操作流程是怎样的?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确立是一节新授课成败的关键,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习目标确立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只有对教材把握准确,对课标理解透彻,才能把准学习的脉搏,确立出合理的科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做到学习目标简洁、准确。
依据学案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是新授课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学习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提纲的制定上,学习提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向导,在学习提纲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回忆知识,翻阅教材,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或者询问老师来完成学习提纲要求。总之,要按照提纲中设计的步骤和程序来完成提纲中所设计的各种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巡视来解答学生学习遇到的问题,找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点、难点。
检测反馈学习效果: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有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来反馈学习效果。这一环节的成功进行,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督促和监测,便于教师把握学生学习情况,摸清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检测依据就是学习提纲,看学生对学习提纲题目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之间相互检查、学生上台讲解、学生上台完成填图、绘图等形式进行检测反馈,并要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迅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在下一学习环节中有重点的进行讲解和点拨。
突破重点、难点,梳理知识体系: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检测反馈情况,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及时归纳、总结、梳理,进行讲解,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讲什么,怎样讲。我认为教师应该对上两个环节中学生遇到的疑点、难点进行突破,重点讲解。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虽然不是难点,但它是大纲的重点要求,是考试点,教师也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强调,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
评价学习效果: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定时练习进行,课堂练习的设计要从知识和能力两个层面出发,注重对所学习知识的应用和拓展,但要做到少而精,最好设计为有一定分值的练习题,通过教师评阅、学生互改,及时对学习效果作出评价,使学生感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11.学案导学复习课在课堂上的一般操作流程是怎样的?
明确复习目标:复习目标的确立是一节复习课成败的关键,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使学生在复习中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复习目标确立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大纲、考纲的理解,只有对教材把握准确,对大纲和考纲理解透彻,才能把准复习的脉搏,确立出合理的科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同时要做到复习目标简洁、准确。
依据学案自主复习:学生自主复习是复习课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复习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复习为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复习提纲的制定上,复习提纲是学生自主复习的向导,在复习提纲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回忆知识,翻阅教材,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或者询问老师来完成复习提纲要求。总之,要按照提纲中设计的步骤和程序来完成提纲中所设计的各种复习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巡视来解答学生复习遇到的问题,找出学生在复习中存在的疑点、难点。
检测反馈复习效果:要看学生复习的效果如何,有没有达到复习目标的要求,就要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检测,来反馈复习的效果。这一环节的成功进行,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复习的督促和监测,便于教师把握学生复习情况,摸清学生在复习中存在的疑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检测的依据就是复习提纲,看学生对复习提纲题目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之间相互检查、学生上台讲解、学生上台完成填图、绘图等形式进行检测反馈,并要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迅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在下一复习环节中有重点的进行讲解和点拨。
突破重点、难点,梳理知识体系:在学生复习的基础上,根据检测反馈情况,对学生在复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及时归纳、总结、梳理,进行讲解,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讲什么,怎样讲。我认为教师应该对上两个环节中学生遇到的疑点、难点进行突破,重点讲解。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虽然不是难点,但它是大纲的重点要求,是考试点,教师也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强调,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
评价复习效果:对复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定时练习进行,课堂练习的设计要从知识和能力两个层面出发,注重对所复习知识的应用和拓展,但要做到少而精,最好设计为有一定分值的练习题,通过教师评阅、学生互改,及时对复习效果作出评价,使学生感到复习成功的愉悦。
12.习题讲评课能使用学案导学模式吗?学案应该怎样做?
学案导学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因此只要以问题为中心设置课堂教学,不论什么课型都能使用这种模式,因此习题讲评课也能使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其教学一般为:
考情透析(客观分析):主要包括分析成绩的分布情况和走势;出错比较集中的题目;考试暴露的班级共同存在的问题。目的主要是通过分析明确学生的位置,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调整学习方法,树立新的目标。
归类例析(错因分析):(1)将出错比较集中的题目按照错误性质和错因进行分类。有知识缺陷造成的错误,有能力不足造成的错误,有不良习惯造成的错误,还有心理因素造成的错误等。(2)对每类错题都要选择典型题目进行评析,主要包括错误原因、审题技巧、相关知识的运用思路和原因、解题方法、规范要求等方面。目的就是找准薄弱点、澄清认识、指导纠错。
针对补偿(反馈矫正):对于每一类错题,要搜集一些类似的针对性补偿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落实讲评课的补弱纠错。
完善自我(规律总结):在个体纠错和教师点拨下的集体纠错后,学生要在原卷的错误处进行修改,并进行同类题目做题方法、规律和技巧的总结,从而有利于分析错误,不断完善自我。
13.问题式导学,过程性学习
——对学案导学本质的再认识
问题式导学是学案的基本教学方式,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问题式导学”是指教师不断收集学生学案预习中的主要困惑,以学生预习中的问题和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为主线,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共同研讨,解决学生预习中的关键性、代表性问题,强化重点,突破难点。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了教师以书为本的传统教学思路,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和课堂教学的主体。有效地将教学的侧重点转向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和过程体验,它既满足了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思维发展的需要,又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使之服务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以问题的形式设计学案就避开了琐碎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将这些渗透在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在学案上,一上课就展示给学生,不仅会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无从入手,更为严重的是会扰乱学生清晰的学生思路。因此,学案上应只出现明确易懂的问题式学习目标,让学生围绕问题式学习目标展开课前预习或课堂自学,课堂教学结束时,让学生再回归问题式学习目标,检测学习目标中的问题是否已明明白白解决和掌握,以保证学生学的简单、清晰、有信心。
“过程性学习”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案导学追求的最佳学习途径。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任务和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谓“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操作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14.“两用,两不要”
——用教材教,不要教教材,用学案学,不要学学案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完教科书,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任务完成的标志和评价师生的依据。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也是对人类文化的曲解,对教材的误用,更把学校教育窄化了。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对教科书中的知识弄懂了没有,掌握了没有。因此,如果没有教材,教学活动几乎无法想象,从而出现了“教教材”的现象。
在“教教材”的思想指导下,教师只要吃透教材,弄清教材中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然后,尽可能多地灌输给学生就好。于是,课程中出现了我讲、你听和我传授、你接受的局面。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于是出现了大量机械、重复的抄写,出现了“题海战”、“时间战”。即使在提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后,课堂也只是从“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在热热闹闹的一问一答中,教师关注的仍旧是知识,而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诸多方面。学生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在课堂中,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老师也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一类实践性作业。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
“用教材教”,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
“用教材教”,要做到“五有”和“五备”: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五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用教材教”就是要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真正作到象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不要热衷于教给学生知识,应设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
英国科学教育家阿姆斯特朗提出:“理科教学不应只是教给学生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应该使他们掌握社会生活中必要的基本技能,而培养这些基本能力要靠科学方法的训练”。
总之,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必备工具书,不论教材内容如何改进,最终都需要教师科学灵活地运用。我们应不为教材所束缚,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大胆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用学案学”强调的是“学”,而学案只是学习的载体,即通过完成学案问题,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增长学科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学学案”强调的是“学案”,是把学案最为最终学习的目标,把学案看死了。我们知道学案只是引领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学习路线图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路线图的引领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达到达到一定的境界。因此在利用学案进行教学时绝不能单纯的学学案,而是要真正通过学案来学。教育就是把所学知识全部忘记后剩下的东西。虽然过激一点,但是非常深刻!这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学习习惯、意志、毅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维的活跃、认识的提高、悟性的深刻,是能说会道、能写会算、会学善思⋯ ⋯ 所有这些,都是教师要借助教材和学案让学生获得的!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也正是我们老师面对新课程所要确立的理念。因此不论教材,还是学案都知识我们学会学习的一种工具,其目的是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
15.“两当,两不当”
——当好导演,不要当演员;当好运动员,不要当观众
“当好导演,不要当演员”是说教师在学案导学教学中的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演员”,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中的“导演”。
“当好运动员,不要当观众”是说学生在学案导学教学中的地位。
16.学案导学与教师导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优势的最佳互补。
在课堂上学案和教师都具有导学功能,但学案在课堂上是静态的,而教师在课堂上是动态的,做到学案的静态导学和教师的动态导学有机结合是教师利用学案教学的最佳境界,也能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
在学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断完成学案中设置情景问题,在完成学案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感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这是学案在导学中的作用。
给学生讲的尽量少些,引导他们去探究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不称职的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死记真理,而优秀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这是对教师导学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实现学案导学与教师导学的有机结合,必须充分结合二者的特点,做到动静结合。
第二篇:工业园区问题与对策
工业园区目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安徽临泉工业园区是经省政府批准的升级开发区。经过几年的而发展,园区经济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产业链短、资源得不到最大化利用、废物利用率低。伴随着生产的集聚,随着带来了大量资源的集中小号,目前园区仍旧存在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和布局,由于前期规模缺少前瞻性,造成生产、运输等等环节上资源的浪费,物质的体积和循环利用尚存在较大差距;能量利用率也有待提高。园区的高速发展,也对区域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压力,生产的集聚带来了污染排放的大幅增加。
(一)工业园区面临的交通问题与对策(1)工业园区的交通问题
1、对外交通通道等级较低,联系不便。现状开发区对外公路及航道S102为临泉城市主要对外通道,其运行能力有限,但交通量大,高峰时段接近饱和。高等级货运通道的缺乏,与开发区大量的货物需求存在根本性矛盾。
2、S102线形不利于园区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临泉对外交通设施充分考虑贴近城市、为城市服务的原则,造成S102斜向穿越规划区。随着铁路支线和阜新高速连接线的建设,开发区南部地块经济效益极大提高,现状S102线条不利
于地块的划分利用,也不利于企业厂房的布置,对于园区的发展有一定制约作用。
3、道路网络系统不完善,结构失调、密度不足,主次干道建设不足,一方面造成现状建设区路网总体规模偏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带来道路网络的架构性矛盾、功能性缺陷势必造成交通流分布的不平衡性。园区企业出行可达标性的降低。同时,对土地开发价值和效益也十分不利。要建设一流的开发区,基础设施不应当是与企业同步建设,而应适度超前建设,筑巢引凤,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4、停车设施发展未得到充分重视。开发区企业货运需求较大,但区内现状无路外公共停车设施,货运车辆停靠在临化路两侧以及道路交叉口附近,对于城市整体风貌及道路交通产生不良影响。合理规模的停车设施是良好交通运行秩序的必要前提,必须予以重视。
(2)工业园区交通问题的对策
第一,调整交通布局,不断完善交通运输能力。解决交通运营能力薄弱的问题,适当扩大临泉工业园区的交通资源,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便于生产顺利进行。第二,重新设置交通线路,避免交通路线对建设区路段的分割。第三,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提前建设于企业起步之前,预防生产矛盾发生。第
四,建设合理规模的停车设施,改善安徽临泉工业园区交通风貌。
(二)“三废”处理中的问题与对策(1)“三废”的处理问题
临泉工业园区现有一座城东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2万吨/日,占地4公顷,主要处理城区的生活污水,尾水排至泉河。安徽晋煤中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排水量每天约8000吨,尾水排入于王沟,再进入泉河。临泉工业园区现状污水主要以自然排放方式处理。现状雨水沿道路自然排放,就近排入水体。目前临泉工业园区由于城市用地性质逐渐转变,原有河道功能无法满足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加上内河淤积严重,水系未能贯通,需相应转换功能、提高建设标准。
工业废渣会破坏环境卫生,污染水和空气等。同时“废渣”是一种自然资源,要想方设法利用,以开辟新的原料来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工业废气如果未能合理处理,如未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而排放到环境(大气、水域、土壤)中,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容许量,就对环境产生了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后就又产生了新的物质。好多都是对人的健康有危害的。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的
体内,有的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会更加严重的危害人的健康。不同物质会有不同影响。(2)“三废”处理问题的对策
规划在现状安徽文王酿酒股份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的基础上,扩建城东污水处理厂,位于临泉工业园区北部,泉河南侧、于王沟东侧,集中处理泉北片区的综合废水,考虑到周边地块污水接入,以及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规划建设规模18.5万m/日,分期建设。一期建设规模5万m/日,污水处理厂尾水需全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后排入泉河下游。
1、依托现有污水处理厂,自建环保墙砖厂,在不断增大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处理后的污泥,构建“污水处理—环保墙砖”联合体。
2、依托现有热电厂,在园内的水泥厂,在不断增大发电、供气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燃烧后的煤炭、煤渣,构建“发电供汽—水泥生产”联合体。
3、生产方式的优化和转型也是企业今减轻或缓解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如鼓励医药中建企业向下游成品药缓解延伸,逐步简称和完善生态循环链。
(三)工业园区循环改造不完善(1)工业园区循环改造的不足之处
3安徽临泉工业园区内,安徽临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临泉县化肥厂)根据国家提倡的能源与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政策,结合企业特点,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措施,较好地实现了全厂废渣、废水、废气的有效利用,大力节约能源,推行清洁生产。不足之处是,在安徽临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虽然在水、蒸汽和渣等方面的治理基本实现了封闭循环,但是在生产中产生的CO2仍没有完全回收利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继续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
从整个工业园区来看,工业循环模式还仅限于安徽临泉化工有限公司内,从长远角度来看,安徽临泉工业园有必要扩大循环改造范围,使园区的经济与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尽量减少污染和浪费。
第三篇:残疾人社区服务问题与对策
残疾人社区服务:问题与对策
李金红
2012-7-25 15:28:03 来源:社会学视野网
摘 要:关爱残疾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一些发达国家残疾人服务已经进入到高水平的社区服务阶段时,我国残疾人社区服务仍处在以福利救济为主的初级阶段向专业划分阶段过渡的时期。与这一时期相应,我国残疾人社区服务存在着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能力较弱与服务体制不畅的问题。由此,培养残疾人社区服务意识、提高残疾人社区服务能力和创新残疾人社区管理体制也就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 键 词:残疾人 社区服务 政府 社会
1998年,当时党的总书记江泽民为介绍残疾人自强模范先进事迹一书《自强之歌》作序时写道:“自从有了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人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对待残疾人的态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正确对待残疾人,做好残疾人工作,是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宗旨的体现”。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国大陆残疾人总数为8 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1]对于大多数残疾人来说,其行动一般都不是很方便,这就需要其生活所在的社区给予特别的扶持和帮助,为其提供特别的服务。
一、残疾人社区服务问题的提出
关爱残疾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残疾人服务主要是一种民间的慈善行为,或者是残疾人自己的帮会组织来承担。现代意义上的残疾人服务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十分关心和重视残疾人工作,并建立了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组织。最早的残疾人服务组织是1953年成立的盲人福利会和1956年成立的聋哑人福利会,后来合并为盲人聋哑人协会。与此同时,民政部门还兴办了各种福利工厂,把残疾人吸收到工厂里来。当时,残疾人服务主要是由其工作的单位和盲人聋哑人协会来提供。可惜好景不长,在“文化大革命”中,残疾人组织和一些福利工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由温饱逐渐向小康过渡,国家对残疾人问题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恢复了盲人聋哑人协会的工作,成立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组织了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组建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了《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通过了《残疾人保障法》。
从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残疾人服务的层面主要集中在民政部门和残疾人所在的单位。我国真正开始实行残疾人服务社区化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开展残疾人社区服务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几乎是同步进行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开始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改革。在社区建设过程中,为残疾人提供福利服务是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一是要帮助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从事适合他们的工作,尽量使他们自食其力;二是要为残疾人创造无障碍的社区生活环境,并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三是要帮助符合婚姻条件的未婚残疾青年建立幸福的家庭,等等。此外,还要通过发展社区卫生、社区文化,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和精神生活服务。进入21世纪后,残疾人社区服务又有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03年,北京市委组织部编办和残联共同发布2003年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的意见》,受其影响,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普遍建立了残疾人协会,居委会主任任会长;二是2004年召开了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会议,重申了2002年提出的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受其影响,全国普遍开展了培育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活动,并建立了一批残疾人社区康复中心。
当前,中国残疾人社区服务事业正在稳步向前发展。而且,也正是因为在社区层面上开展了残疾人的服务工作,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不过,从中国残疾人社区服务的现状来看,中国残疾人社区服务至少还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残疾人社区服务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其他社会组织和人员很少参与;二是残疾人社区服务的内容主要是生活保障,而很少注重残疾人的政治权益和社会权益保障;三是十分注重残疾人的生理康复,而忽视了残疾人的心里矫正。正是因为中国当前残疾人社区服务存在着上述问题,所以加强残疾人社区服务现状与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残疾人社区服务的研究进展
从国内来看,对残疾人社区服务的最初探讨主要集中在民政部、卫生部、中国残联等组织颁布的文件和法律、会议发言以及开展的活动之中。文件和法律主要有《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残疾人保障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的意见》。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发言主要是邓朴方同志在江西省残联负责干部大会上的讲话《自强不息,志在奉献》和原中国残联理事长郭建模的讲话《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与展望》等。有较大影响的活动主要有1987年和2006年的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4年召开的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民政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联合组织的2006年至2008年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等。民政部、卫生部、中国残联等针对当前中国残疾人社区服务所颁布的文件和法律、发表的会议讲话和开展的活动引领着中国残疾人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然而,这种国家层面的残疾人社区服务探讨由于过于注重制度的实用性,而忽视了制度的理论研究,其结果是缺乏理论支撑的制度往往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制度的推行也主要是靠活动的方式,缺乏科学性和持久性。
随着国家层面残疾人社区服务制度的陆续出台,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或地方残疾人组织逐渐将这些制度付诸实践,并根据实践,进行了广泛的经验介绍与交流。关于残疾人社区服务的经验介绍与交流很多,在此不便一一列举,其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钟鸣山介绍的《服务残疾人是社区工作的一部分——苏州市沧浪区促进社区残疾人工作的基本经验》,金延祥、仇正良、朱传锟、陈夏尧等介绍的《坚持不懈地抓好残疾人的家庭康复——湖南省湘潭县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和做法》,陈三定介绍的湖北经验《以社会化为导向,积极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事业》,钟红日和丛培勇介绍的《点燃希望之火——乳山市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纪实》,浙江省金华市康复中心赵晔光、汪土松介绍的《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试点工作初探》,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孟光寿介绍的《认真做好残疾人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残疾人社区服务的经验介绍与交流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各地根据其残疾人社区服务的实际状况,采用纪实的手法加以描述,并配以相应的分析和评论。这种残疾人社区服务的经验介绍与交流具有强烈的社会示范性,其分析和评论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然而,这种纪实性的经验介绍只是对过程的一般描述,其分析和评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分析和学术研究。
随着残疾人社区服务经验介绍与交流的增多,一些较敏锐的政治学、社会学和行政学方面的学者开始意识到了残疾人社区服务的重要意义。于是,他们纷纷深入到社区进行调查,残疾人社区服务研究也进入到了学者的个案实证研究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代表个案研究主要有李宗华等的《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与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分析》、龚晓洁等的《庆余里社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调查与分析》等。李宗华等人通过调研,认为残疾人社区服务需要党和政府、社区服务组织、营利性组织(如社区医院、企业)和志愿者的支持。龚晓洁等人也认为残疾人社区服务的支持系统包括党政组织、非政府组织、家庭、邻里、亲友和社会志愿者。学者的个案研究,立足于残疾人社区服务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学理上的梳理与分析,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不过,这些个案研究与其他个案研究一样存在着普适性的问题。
几乎是在进行个案研究的同时,一些学者也对我国正在开展的残疾人社区服务作了一些宏观理论研究。在社会学方面,唐忠心著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和周沛著的《社区社会工作》关于残疾人社区服务问题的探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两部著作都是在介绍社区服务时,介绍或论述了残疾人社区服务的起源、内容、途径、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在政治学方面,最近的成果较多,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窦泽秀的《社区行政——社区发展的公共行政学视点》、张玉枝的《转型中的社区发展——政府与社会分析视角》、王振海主编的《社区政治论——人们身边悄悄进行的社会变革》、王邦佐等的《居委会与社区治理——城市居委会组织研究》等著作中对残疾人社区服务的一些研究。这几部著作一般都是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视角,探讨政府在残疾人社区服务中的责任,以及社区治理中的善治问题。此外,最近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残疾人社区康复进行了宏观理论上的研究,例如郭伟和的《残疾人社区康复状况与评价》、傅克礼的《“十五”期间我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发展原则初探》等。从现有宏观理论研究的成果来看,研究者主要对我国残疾人社区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探讨的是残疾人社区服务的起源、内容、途径和形式。至于残疾人社区服务的模式与发展前景,学人们则很少关注。不过,其对残疾人社区服务现状的探讨,对本项研究也还是颇具启发意义的。
对于残疾人社区服务的模式与发展前景,中国香港地区以及外国的政府部门和学者做了较多的研究。在残疾人社区服务的模式上,英国形成了社区照顾模式。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兴办的具有综合性功能的社区活动中心开展残疾人、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的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为政府雇员。对残疾人提供的服务有康复性训练、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参加简单的手工劳动等。德国残疾人社区服务模式是邻里之家。邻里之家是德国睦邻运动的直接产物,体现了德国社区工作的基本特色。邻里之家是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负盈亏的独立单位,但其活动得到政府的一定资助与监督。邻里之家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主要有日常护理、家庭服务、推车、交谈和朗读等。瑞典的残疾人社区服务模式是非机构化护理。1961年瑞典政府通过了特殊服务法,要求将在护理中心居住的智力残疾人转移到家庭。取代护理中心的是法律规定的三种政府支持的住房形式:一是政府给予补贴在普通居住区集体居住;二是服务性居家方式;三是对私人住房加以改造,外加个人化处理。此外,美国的家庭服务、中国香港地区的日间活动中心等模式在全世界也有相当的影响。
尽管各国在残疾人社区服务模式的研究上有所不同,但关于残疾人社区服务的发展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国外学者一般认为残疾人社区服务的兴起是在二战结束之后。战争导致了大量伤残军人,为了解决伤残军人的问题,欧美一些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残疾人社区服务,帮助残疾人进行生理康复和心里矫正。20世纪60年代,西方又出现了一系列与残疾人教育和服务相关的新思想或概念,如“正常化”原则、“去机构化”运动、回归主流思潮等。在这股思潮的推动下,当前国外的残疾人社区服务正在向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方向发展。例如,Heller等认为,无论是传统的院舍服务还是社区环境安置,残疾人士大多与父母分开居住,这是不利于残疾人身心发展的。类似于家庭的居住环境对于残疾人身心发展都有好处,家庭的参与被视为社区适应与社会参与成功的标志。
三、现阶段我国残疾人社区服务的现状与不足
残疾人社区服务的现状与其所处的阶段是密切相关的。从残疾人社区服务发展的一般历程来看,残疾人社区服务大体经过四个阶段:一是原生态阶段。残疾人按照“自然”的状态生存在社区,生存在家庭,社区和家庭有条件者便能享有一些照顾,反之则无。二是初级阶段。残疾人事业起步,初具规模的残疾人服务机构出现,投入和专业人员的不足是困扰机构运作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专业划分阶段。服务机构数量增多、专业分工细化、技术含量提高,残疾人社区服务从综合服务进化到比较普遍地提供专业服务。四是高水平的社区服务阶段。残疾人在社区里可以享受来自中枢机构的服务,残疾人社区服务的总体投入大于此前任何一个阶段。[2]
那么,中国残疾人社区服务在当前处于一个什么阶段呢?这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传统中国,残疾人服务是一种分散的民间行为,主要由家庭和社区给予一些必要的生活照顾,残疾人社区服务长期处于一种原生态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党和政府开始介入残疾人服务,并几乎成为残疾人服务唯一的主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些专为残疾人新建的福利工厂得以开办,残疾人事业开始起步并进入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大规模城市社区建设的推动下,残疾人社区服务开始在中国全面展开。通过社区建设,中国残疾人社区服务不仅机构明显增多,而且出现了专业分工细化和技术含量提高的趋势。中国残疾人社区服务正在由初级阶段向专业划分阶段发展。
与我国残疾人社区服务所处的阶段相对应,目前我国残疾人社区服务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概括。从制度上看,当前我国残疾人社区服务不乏制度规定,从中央、部委、中国残联到地方政府、地方残疾人组织、社区居委会,都有关于残疾人社区服务的制度规定。不过这些制度的现状是:要么“有政策没经费”,要么过于宏观而缺乏针对性,要么过于抽象而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机构来看,现阶段残疾人社区服务的机构主要有党政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庭、邻里、亲友和社会志愿者。但是,从总体上讲,当前我国残疾人社区服务的机构主要还是社区党政组织和具有行政化倾向的社区居委会组织。个人社会关系网络、志愿者联接网络、互助网络、邻里网络和社区增权网络等要么非常少见,要么有名无实。从形式来看,当前残疾人社区服务主要是单向度强制性供给和政治动员的形式。具体而言,就是国务院、民政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制定政策、颁布法规,然后制定一些考核标准,要求社区参照执行。残疾人享受到的社区服务并非是一种需求导向,而是一种政府的制度安排。从内容来看,主要是康复、疾病预防、就业和扶贫。残疾人社区服务在内容上偏重生理上的治疗和生活上的保障,这是一个人最为基本的需求。而心理疏导、教育、文化生活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等事关残疾人政治社会权益保障问题和心里矫正等方面的内容缺乏,残疾人社区生活质量不高。从硬件设施建设来看,残疾人社区服务硬件设施主要集中在省、市、区、街几级,社区居委会掌握的硬件很少。真正在社区的一些硬件设施也主要是社区医院的一些康复性设施,具有较强的营利性。
与上述现状相对应,我国残疾人社区服务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一是残疾人社区服务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区政府部门和残疾人组织对待残疾人的观念主要是一种救济意识,而很少有服务意识,这也是为什么残疾人社区服务偏重生理上的治疗和生活上的保障,而忽视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社区残疾人民主权利等问题产生的根源。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对残疾人的社区服务意识淡薄,有较多的社区居民认为残疾人社区服务是政府的事情。
二是残疾人社区服务能力较弱。长期以来,我国残疾人服务主要由省、市、区、街等的政府部门提供。残疾人服务逐渐转移到社区之后,社区残疾人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是残疾人社区服务的事权下移,但财权没有相应的下移而导致服务资金不足;第二是社区社会资源有限,难以保障残疾人充分就业;第三是残疾人社区服务缺乏专业的服务人员,服务效果较差;第四是残疾人社区服务的硬件设施不足,服务场地缺乏;第五是残疾人社区服务的组织缺乏,在社区层面只有一个社区残疾人学会,而且还是由居委会主任兼任会长,其他的社会组织和志愿团体发育严重不足。
三是残疾人社区服务体制不畅。残疾人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体制问题。当前,我国残疾人社区服务体制是一种政府主导型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一方面,社区残疾人只能被动接受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从而造成了残疾人社区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脱节;另一方面,政府对残疾人社区服务具有垄断性,导致了残疾人社区服务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四、改善我国残疾人社区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残疾人社区服务的上述不足,我们可以相应从三个方面来改善我国残疾人所享受的社区服务。
1.培育残疾人社区服务意识
残疾人社区服务意识淡薄是个观念问题。由于社会偏见和传统观念中非制度性约束因素的存在,社会在残疾人社区服务上形成了一种排斥心理。社会排斥理论认为,脆弱群体的劣势地位往往导致某些社会排斥,而这些排斥又导致更多的劣势和更大的社会排斥,并最终形成持久的多重剥夺。[3]
要摆脱残疾人社区服务意识淡薄问题,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残疾人社会排斥观念,让残疾人所在的社区组织和居民认识到残疾人所遭遇的困难主要并非残疾本身所致,而是社会造成的,是不健康的残疾人观念与社会政策共同造成了对残疾人普遍的社会排斥与隔离。例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上存在的通达障碍使得残疾人无法独立走出家庭、步入社区,信息沟通上存在的交流障碍使得残疾人无法参与社会生活。[4]
在转变残疾人社会排斥观念的过程中,首先要培育残疾人社区服务的责任意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残疾人是个人与家庭的不幸,照顾残疾人是家庭的当然责任,从而忽略残疾致因中的社会因素,单纯强调照顾残疾人是家庭成员的责任与义务,忽略了政府的公共责任与现代社会的社会责任。[5]由此,在残疾人社区服务意识的培育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培育残疾人社区服务的责任意识,让社区中的党政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其他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在服务残疾人过程中具有一种责任分担的意识,从而减轻残疾人的家庭照顾责任,让残疾人在一个无歧视的社区环境中工作与生活。
其次,要培育残疾人社区服务的权利意识。由于长期受社会排斥观念和残疾人自身素质的限制,残疾人往往被看成是家庭与社区的负担,家庭和社区在残疾人一些基本权利的实现上往往忽略或排斥残疾人参加,例如被选举权、就业权即是如此。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残疾人社区服务的享有。为了让残疾人像健全人一样享有决定自己生活的权利[6],在残疾人社区服务意识的培育过程中,一是要培育社区组织与居民帮助残疾人实现其完全权益保障的服务意识,并深刻认识到享受服务是残疾人的权利,而不是对残疾人的同情;二是社区要培育残疾人权利自我保障与自我实现的意识,而不是等待着政府的救济与他人的施舍。
2.提高残疾人社区服务能力
残疾人社区服务能力是个力量问题。社区是残疾人社会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社会支持资源的主要聚集地。社区力量是残疾人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来源。[7]社区力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残疾人服务的内容与质量。长期以来,我国社区力量主要依赖政府的支持,残疾人社区服务的行政化色彩较浓,社区自身在财力、人力和物力上,其资源都十分匮乏。由此,在提高残疾人社区服务能力问题上,主要也就是要解决好残疾人社区服务的财力、人力和物力问题。具体而言,提高残疾人社区服务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聚集残疾人服务的社区支持资源。
一是依据事权下放财权,提高社区残疾人服务的财政能力。财政能力不仅包含财政实力,而且也包含着对财政的控制与支配能力。受行政惯性和行政思维的影响,社区承担着政府转交的绝大部分为残疾人服务的责任,但财政的支配权却掌握在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手中。社区残疾人服务的财政能力处处受到政府的制约,例如残疾人社区服务项目的开展不是按残疾人和社区的需要,而是必须按政府的同意开展。因此,要提高社区残疾人服务的财政能力,就得将残疾人社区服务项目、残疾人普惠和残疾人特惠所需财权直接下放到社区,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提高社区残疾人服务的财政能力。
二是引进和培训残疾人社区服务人员,提高残疾人社区服务的质量。对残疾人来说,康复服务始终是残疾人社区服务的重点。目前,我国城市社区设有残疾人社区康复中心,但一般是有名无实。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也主要是社会上招聘的一些合同工(实质上是临时工),其不仅不具备残疾人身体康复所需的专业护理知识与技能,而且也不具备残疾人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其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质量可想而知。因此,为了提高残疾人社区服务的质量,有必要在社区引进相对专业的医护人员为残疾人提供专业的医疗康复和训练指导。同时,对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心理辅导知识的培训,为残疾人提供专业的训练辅导服务。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聚集残疾人社会支持系统。残疾人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光靠政府和社区,力量还十分有限。为了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享有与他人一样的平等权利,还得整合社会资源,聚集残疾人社会支持系统。具体做法是:激励企业优先满足残疾人的工作需求,让残疾人能自力更生,体面和尊严地参与社会生活;发展社区非政府组织,为残疾人在社区提供学习、住宿、保健等便利性与个性化的生活与康复服务;发动社区志愿者,无偿为残疾人提供各种社会活动与身体康复服务。
四是实现社工与义工联动,使残疾人社区社会服务专业化。实现残疾人服务的专业化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方向。在现代社会,残疾人服务专业化离不开社工的介入。社工是社会工作者的简称,其主要是按照现代社会工作理念,采用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三大工作方法开展社会组织、社会发现、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疏导的职业人员。在残疾人社区服务领域,社工提供的服务包括心理辅导,训练和康复计划的制定,组织相关活动等。[7]在残疾人社区服务中除了需要职业社工外,还需要大量的义务工作者投身到残疾人事业中为残疾人服务。在残疾人社区服务中,义工的工作主要是经常到社区参与策划和筹办康乐活动,陪同残疾人散步,为残疾人就业和解决一些相关问题提供帮助。在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大规模开办已经有了近10年的历史,注册的志愿者也不在少数,现在的问题是社工专业的人才真正从事社工职业的不多,社工与义工的联动较少。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残疾人社区服务的社工与义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工与义工服务社会的功能。
五是服务设施和场地上向残疾人倾斜,满足残疾人社区活动的需求。与其他群体相比,残疾人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移动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以社区为依托,就近治疗、康复、工作与生活是他们的理想。这就需要在社区服务设施与场地上,尽量优先满足残疾人的社区活动需要。
3.创新残疾人社区服务体制
残疾人社区服务体制是个方式问题。观念和力量是搞好残疾人社区服务的基础,残疾人社区服务最终能否达到让残疾人满意的效果,关键是要看观念和力量以什么方式实现。所以说,残疾人社区服务体制是关键。
就我国目前残疾人社区服务的体制而言,主要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单向度服务供给模式,为残疾人提供的公共物品主要是按照政府的目的、意图和想法供给。残疾人社区服务由行政主导的方式单向度供给公共物品,不仅导致公共物品供给因垄断而效率低下,而且还会造成残疾人在社区享受的公共物品往往是不需要的公共物品、高价的公共物品、过度的公共物品等问题。而残疾人真正需要的公共物品,例如就业、无障碍出行、心理疏导等,则十分缺乏。为了克服残疾人社区服务政府主导型体制所带来的垄断问题及弊端,我们有必要对残疾人社区服务的现有体制进行创新。具体而言,残疾人社区服务体制创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双向度的残疾人社区服务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政府改革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服务型政府的最终标准是公众的满意度。政府向残疾人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最终消费者是残疾人,所以残疾人对这部分公共物品的满意度直接决定着残疾人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这就要求在公共物品供给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残疾人的真实需求,并根据残疾人的需求,结合政府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尽可能地满足残疾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
二是按照普惠性与特惠性的原则,构建残疾人社区服务的多中心供给体制。按照传统政治学和管理学观念,作为公共权力的唯一合法主体,政府独享公共物品供给的特权。由于缺乏竞争,政府在改善公共物品供给上缺乏动力。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治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政府并不是公共权力的唯一合法主体,其他组织和个人也享有一定的公共权力,也有供给公共物品的权利与义务。按照这一原理,结合我国残疾人社区服务体制的现状,为了满足残疾人个性化与便利性社区服务要求,按照普惠性与特惠性原则,构建残疾人社区服务的多中心供给体制,是一种值得考虑的体制创新。
三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构建残疾人社区服务社会化体制。残疾人社区服务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心理层面的支持。这样,救济型福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残疾人的需求,专业化社会支持服务急需发展。[7]专业化社会支持服务需要专业的人才,对于这一点政府十分清楚,也引进了一些专业性的人才。但从实际运作情况来看,这些专业人才要么受行政主导,缺乏工作的独立性,要么被行政化,逐渐退出专业工作领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城市社会工作站的建立提供了一种体制创新的思路。具体而言,就是在残疾人社区服务体制上,政府支持民间服务机构的建设,并让其保持独立性,然后政府向这些民间机构购买服务。这种体制创新最大的好处是改变了政府直接从事残疾人社区服务事业、既做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做法,从而使残疾人社区服务逐渐专业化与规范化。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手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3.[2]梁左宜.残疾人服务与服务机构发展的阶段性[J].中国残疾人,2005(7).[3]周林刚.社会排斥理论与残疾人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2003(5).[4]李志明,徐悦.树立新型残疾人观,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和融合[J].社会保障研究,2010(1).[5]郑功成.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6]王思斌,吕世伦.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弱势群体保护与政府责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3).[7]毛小平.内地与香港:残疾人社会支持比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第四篇:保安管理问题与对策
浅析当前武广高铁保安队伍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武广客运专线是我国目前在建线路最长、技术标准最高、投资规模最大的客运专线,武广客运专线是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时速最高的高速铁路之一,它的投入运营将大大提高武汉至广州段铁路运输能力,有效解决长期困扰铁路运输部门运能与运量矛盾的问题,对促进我国铁路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武广客运专线采用是全新的高速铁路建设技术,相对传统的铁路而言,对安全标准也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为了保障武广客运专线的绝对安全,应对当前严峻的治安形势的挑战,铁路公安机关首先要解决警力资源匮乏问题,然而增加在编警力,必须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没有财力保证,增加编制就成为一句空话。使用保安可以缓解警力不足、节约行政成本,非常适合我们铁路实际情况,不失为明智之举。保安,又称辅警、协警、治安员、联防队员等,是协助警察进行治安管理的普通公民。
自去年年底武广客运专线开通后,我们铁路公安处保安公司陆续招录了一定数量的保安来协助我们维护武广高铁沿线的治安秩序,武广高铁平安运行一年多了,回顾和总结我们保安队伍的工作,保安队伍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了协助铁路公安机关维护武广高铁沿线治安秩序的重要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勿庸讳言,保安队伍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安员普遍学历低、素质不高、构成复杂 保安人员构成主要以下岗职工、失业青年、退伍军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人员构成复杂多样,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大,身体、思想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比如说,某警务区有个别保安不会使用手机收发短信,而我们现在有不少通知是通过信息传递的,这无疑会给工作带来被动;保安队员文化层次素质普遍不高,没有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上级机关下发的工作精神,有的也是一知半解,理解不透,把握不准,特别是在巡逻中的发现、盘问、控制和处置能力还不强;此外,由于保安人员学历低、素质不高,也不能灵活使用配发的设备,如现配发的GPS、智能巡逻棒、警报器等。
二.保安队伍不稳定 因为待遇和保障问题,加上我们有时管理考核过严,我们保安队伍的发展始终停滞不前,多数保安都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把保安工作只当作是人生路途中一个小小的驿站,根本没将保安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干,保安思想也不稳定,存在着干一天是一天、想走就走的思想。以某警务区为例,目前有保安43人,过去一年,因各种原因不干的有10人,最长的做了8个月,最短的不到2个月。
三.部分保安人员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保安工作的好坏,除了取决于上级公安机关的正确领导外,还取决于保安队员的思想认识。目前,保安队员的思想认识普遍存在着认识偏差,;有的保安存有临时观念,边工作边考虑自身的后路问题,迫于社会就业压力,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把保安工作当成当成临时性、过渡性工作、暂时的避风港,个别甚至把保安队当作“养老所”;有的站场保安把协助参与公安管理当作广交朋友的载体,热衷于帮人说情,办好事,编织各种关系网;存在“趁机捞一把”的思想。有的站场保安认为公安管理权力大,能管人,有人求,有利可图,千方百计借着协助民警管理治安的机会,收受、索要当事人的小恩小惠,或私拿、私用暂扣物品;有的保安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特权思想严重,用语不文明,举止不文雅,引起群众反感。正因为部分保安队员有这些认识偏差,有的保安人员中存在出工不出力,在岗不巡逻的现象,工作心不在焉,认为只要不出纰漏,混混日子算了,在工作中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大大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保安队员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工作后续保障无保证
与所担负的工作职能、工作时间长短相比较,保安的收入仍然不高,特别是保安队员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危难险急的情况,奖励基金和工伤保险不能得到保证,必然会对保安队伍的管理和使用造成影响,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保安的工作环境还相当差,值守点保安间休还在帐篷中,里面无水无电,夜晚漆黑一团,冬天冷死人,夏天热死人,还要喂蚊子,雨天就是水帘洞。
五.对保安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保安人员缺乏应有的尊重
少数领导和保安个人对保安工作认识不够深刻,少数基层派出所领导在对保安的管理使用上指导思想不够正确,认为保安是辅助警察,把保安当民警使用,让保安做很多民警职权范围内的事,少数保安个人也是经常超越职权,为自己谋利益。这些不良行为不仅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利,也损害了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
个别民警对保安这个群体的认同感差也给保安人员的规范化建设带来了隐患。当前个别民警对于保安的工作有认识上的偏差,把保安当成“保姆”,安排保安做一些职责范围外的民警个人的事情。如果所有民警还不能对保安的职能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并为全体保安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工作环境,保安的规范化建设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保安队伍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公安民警机关化倾向导致治安防范工作越来越依赖保安人员,而铁路派出所沿线警务区只有1-2个正式民警,繁忙的工作任务使警务区民警无精力认真抓好保安的管理。一是考核评估不力。保安人员是公安部门为缓解警力不足而聘用的临时性工作帮手,客观上导致部分所队领导对保安人员队伍管理的片面认识,认为教育学习、业务培训、考核评估民警是我们的事,在保安人员身上抓教育,搞智力投资不值得,因而把管理保安的大权交给警务区民警,而有些警务区民警认为自己人微言轻,要顾及保安人员的各种困难,又要考虑频繁更换保安带来的烦恼,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对管理考核保安畏首畏尾,还不如做个“好人”算了。二是管理制度不全;三是进口把关不严。尽管招聘保安人员有严格的条件标准、审批程序,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放宽标准,降低“门槛”;四是待遇太低。保安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不高,低于一般企业的待遇,致使“人心浮动”;此外,保安人员工作忙、学习少,民警与保安谈心少、欠沟通也是保安队伍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加强保安工作监管,是科学管理理念延伸到各级监管部门的具体体现,保安工作要在监管下规范发展。一定意义上讲,公安机关监管的力度,决定了该地区保安行业的规范程度。保安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公安机关是保安工作监管的主力军,这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保安工作再怎么改革和发展,也要保证公安机关对保安队伍调动得了、指挥得动、控制得住、为社会所用,不成社会之害。当前铁路保安工作如何开展,如何实行“人性化”管理,构建和谐的“以人为本”的铁路保安队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而不断推动基层保安队伍正规化建设谈几点个人想法。
一.切实保障和提高保安待遇,稳定保安队伍为我所用 要想稳定保安队伍为我所用,就要建立健全的规范的保障机制和社会福利制度,有保障才能谈提高,稳定保安队伍就要做扎实的、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
(一)提高保安的社会地位; 1.保安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保安以自身的优质有偿服务赢得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并且以保一方社会治安平安为自任,保安不是纯粹的为自己打工而活着,他们与一般的打工不同,还承担着职业的社会责任。因此,提高保安的社会地位是社会的、有关主管部门的责任。所以,各级领导和民警都要关心、爱护这支队伍,不要让其自生自灭。以前上级机关在关心保安的建设方面,所下功夫实在不多,认为保安公司是公安机关的,保安员是保安公司的,相关主管部门基本没人管。这一点应引起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保安的地位才有提高。
2.保安管理机构,要不断树立保安典型,大力宣传保安事迹。现在的宣传媒体,见到的都是保安的负面的宣传,不但打击了保安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促使保安的社会地位不断下降。这种人为的对保安的发难必须得到遏制,保安地位才有提升。
3.加强学习教育培训,努力提升保安综合素质。保安员是专业队伍的补充力量,不具有行政执法权。要用好保安员队伍,就要采取“一对一”的民警责任制,民警要对所负责的保安员进行传帮带,制定学习培训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在岗位职责、纪律作风、业务技能、安全防护知识、职业道德和群众工作等方面的培训,苦练基本功,组织进行铁路法律法规知识,努力提高保安员综合素质。
(二)提升保安工资和社会福利待遇。1.要稳定保安队伍,“只要马儿跑,不要马吃草”是不行的。现在保安800元每月的工资肯定时太少了,所以,保安公司要采取积极措施,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情况,争取尽早增加工资。如果无法在现有的工资水平上增加的话,必须采取其他措施解决待遇问题。以某警务区为例,管辖高铁线路19公里,共有保安42名,9个值守点,每个值守点3人二十四小时三班倒,4个夜间巡逻队,每队3人,每天两人上班,一人休息,此外剩下3人是保安小队长,负责检查监督保安的工作情况。由于工资太低,根本不够养家糊口,大部分保安员上班心不在焉,总是想着下了班还要到哪里去弄钱,以弥补保安工作工资低的缺口。上班保安人员虽多,但没有几个是在全心全意给线路保平安的。在此,我们不妨设想假如该警务区只设保安员16人,每个巡逻区段4人,两人夜间巡逻,一人白天巡逻,一人休息,这样在总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保安员的工资就可以提高至2000多元,再加上警务区民警的合理监管,保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工作任务会完成得更好。
2.保安公司必须按照《劳动合同法》要求为保安员购买社保。对愿购买社保的外省籍农村户口保安员,必须自己提交“不买社保”申请书以备案。保安公司一担录用保安,必须100%购买工伤和意外风险。
二.严格源头管理,把好保安录入关
本着便于工作、利于管理、方便保安的原则,从保安员录入源头上保证保安员的素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部队转业复员军人和有从事治安管理工作专长的人员,严格控制关系户等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加入,严禁敷了事,胡乱招人,把好录入关。
三.合理安排保安岗位
由于武广高铁保安主要来源于沿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安排保安岗位时,既要考虑便于工作,又要兼顾保安员上下班方便,安排岗位时既不能让保安岗位离家太近,也不能离家太远,切不可使家在巡逻区段范围内,以保安员岗位离家1000米以上5000米为宜。如果太近,保安员上班期间易溜岗回家,并能找出多个理由,太远的话,给保安员上下班带来不便,也是不可取的。
四.建立完善管理考评机制,提高工作效能
(一)把保安纳入队伍管理范畴。把针对民警的制度延伸到保安员身上,参照管理民警的要求加强保安员管理,完善相关档案,规范着装和佩带标志要求,统一《保安工作证》,坚持规范上岗,文明执勤。
(二)明确监管责任。所队正职领导与线路主管领导,主管领导与民警要层层落实签订管理责任状,实行制度管人,对于协管员发生严重问题,追究管理人员责任。
(三)实行目标量化管理考核,进一步细化保安员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建立工作档案和考核记录,落实激励机制,彻底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能,更好地发挥保安队伍协助维护高铁沿线治安秩序的作用。
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进行人性化的管理
事业的成功与否,关键是人的问题。保安队伍的严重不稳定,已十分明显地引起整体保安队伍素质的下降,无法满足武广高铁更高更严的安全要求已成为不可否定事实。脱离管理制度基础上的所谓“ 人性化” , 实际上是地地道道的“ 人治化”。保安队员违反纪律, 不及时处理, 或者处理不到位, 认为是所谓的人性化管理, 这些错误认识己误导了一些保安队员, 使他们认为上面的制度可以不执行, 甚至怀疑违纪者和领导的关系等等, 时间一长纵容了他们自私、贪婪、懒惰的一面, 形成了坏习惯和不良风气, 造成管理难度更大。综观国内外“ 人性化” 管理的著名企业, 无一不是都有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美国微软、日本索尼是如此, 麦当劳、可口可乐也是如此。在管理中倡导“ 人性化” , 讲究“ 人情味” , 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管理制度, 科学的管理制度则是企业真正实现管理“ 人性化” 的基础和前提, 笔者认为从队长、班长每一级都应该不折不扣的执行, 大胆同违纪现象作斗争, 方能形成一种人人遵守制度的正气。
(一)为保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建立起完善的医疗、劳动保险和意外伤害怃恤等保障制度,解除辅警的后顾之忧。
(二)制订理智的、人性化的、具有很强实操性的管理制度和规章。1.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也有自己的管理方式,尽管管理方式不是千遍一律,但管理就是管人。因此,制订规章制度,必须具有依法性、规范性、人性化和实操性。日前派出所自订的一些规定,没有经过保安的同意就实施,保安员认为是“派出所的霸王条款”,不但执行难落实,而且保安心不平。应废止不实际、操作难的规章制度,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
2.处罚要民主化,公平公正。“没有规矩,何成方园”,严格管理随时都要提倡、要坚持,但关键处罚不是目的,是要让绝大多数人从中吸取教训,不是把处罚当成追究错误的一种工具,处罚了一了百了,又不及时跟上思想教育,对队伍的管理十分有害,不但没有起到管理队伍的促进作用,还有可能造成矛盾的激发。
(三)加强与保安思想沟通,是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思想沟通不但可以和谐关系,了解保安的思想、心态、追求、性格和个人志向;而且,通过思想沟通,简隔掌握和了解其他我们需要掌握的信息,以防犯于未然做好预防对策。做思想工作不要刻意死板,要讲究方式和艺术,做思想工作特别讲究灵活性,无时无刻都可以,有时一句简单的问候,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关怀的举动,就能解决一个问题,这就是有效的思想工作,可是我们有很多单位的管理者,不但不愿意这样做,而且“以官压人,开口动粗”,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而且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甚至矛盾激化。这样的思想工作不如不做。总之,要沟通好,就要落实谈心制度,真正把思想工作做到保安的心坎上。
(四)要用情对待保安,尽管保安具有临时性、编外性,但用情对待保安具有无限性。各级领导要像关心民警一样关爱保安。要组织保安参加党、团组织活动,让他们感受公安机关大家庭的温暖。要选派思想好、作风实、技能高的民警,担任指导老师,实行“一带一、一搭二”民警指导连带责任制,提高“搭档”效率。要注重从细小生活琐事做起,情暖人心,维护保障保安正当权益,增强保安队伍向心力。要注重从细小生活琐事做起,情暖人心,维护保障保安正当权益,增强保安队伍向心力。
第五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提要: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中小企 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而维持中小企业生 存的关键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本文对金融危 机给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冲击进行 分析,提出如何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以期我 国中小企业能在金融危机下生存与发展.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城乡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国际金融危机 的爆发,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认真分析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寻找金 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对策,依靠 国家出台的各种扶持政策,让企业平稳地度过 “严冬”,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一、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 主要问题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较之于大型企 业、垄断行业而言,市场前景变得更为渺茫,其 供应链系统会突然分化、瓦解、甚至崩溃,产品 阻滞、人员流失、财务困境等问题接踵而至,中 小企业各种弊端和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一)缺乏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和科学的 财务分析方法。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般都是 为了应付税务检查,往往缺乏真实性和准确 性,其财务分析也常常流于形式,不能利用科 学规范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其结 果进行有效的总结、分析,从而找出问题的症 结点,并对症下药,使企业获得继续前进的动 力。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同大企业相抗衡的关 键所在.www.xiexiebang.com778论文在线
(二)成本费用控制不力,抗风险能力削 弱。不少中小企业重钱不重物,对原材料、半成 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 追究,资产浪费严重。生产经营过程中也缺乏 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等方面的预算控制,导致一些不合理的消耗。另外,我国的中小企 业对人员利用率低或不恰当造成的人力资源 浪费、负债结构问题造成的利息损失、各种非 必要性支出增加的成本费用过高等问题尚没 有清晰的认识,在市场情况乐观时,掩盖了这 些问题,当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这些问题就会显现出来。金融危机的到来,生 产成本过高不仅使企业在谈判中的议价空间 不大,进而导致市场份额小,市场占有率低,企 业的竞争力不强,而且难以在市场需求疲软的 情况下赢取促销的主动权等,此类连锁反应会 将企业置于倒闭的边缘.(三)融资难,担保难,资金紧缺。中小企业 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同时很多中小 企业都处于成长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资金需 要量是企业生产周期中需求量最大的,资金短 缺问题成为其发展瓶颈。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更加凸显。中小企业贷款难 问题由来已久,即使是在国家放松银根、信贷 增长的情形下,这种局面也没有改观。中小企 业受资金规模、技术支撑等条件所限,融资渠 道本身就少。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推行集约 化经营和授权经营,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贷款审批权限逐渐上收。这种高度集中的信贷 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的CO-OPERATIVE ECONOMY&SCIENCE 投入力度。同时,商业银行将盈利最大化作为 主要经营目标和执行严格的不良贷款率考核 制度,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也相当谨慎,这 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四)危机面前盲目投资。面对突如其来的 金融危机,我国中小企业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 投资观点:一种认为目前市场萧条,前景不为 乐观,因此大量缩减投资,甚至主动破产、倒 闭,以规避风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金融危机 下竞争对手的压力相对较小,国家政策的扶持 相对较多,因此大胆地扩张,甚至还以低廉的 价格收购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已经倒闭企业 的设备等资产,或低价囤购生产资料,其结果 是:或漫无边际地过多投入了资源,使资源利 用不经济;或无法形成资源的有效排序,不能 产生资源合力;更有甚者,不顾企
业现有的资 源能力,盲目投入,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在金融危机下,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 变化,企业必须建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采取 切实有效的财务管理策略,加强现金管理,控 制成本费用,变压力为动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一)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分析机制。中小 企业应摒弃凭经验管理的落后方法,将财务分 析纳入到企业管理的正常轨道中去。首先,用 比较分析法对报表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前后期 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并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以便改进工作;其次,用比率分析法来分析企 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通过横向比较和 纵向比较,找出本企业与行业先进水平的差 距,以及企业不同财务比率的增长变动趋 势,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再次,用趋势分 析法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发展 变化趋势,以便更好地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www.xiexiebang.com778论文在线
(二)预防资金链断裂,加速现金周转
1、对现金流量进行动态控制,预防资金链 断裂。编制现金预算表,确定现金收入,计划现 金支出,要时刻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企业每 天要将收入和支出及时编制收支日报表,月末 形成月报表,及时将现金收支的实际情况与预 算数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反 馈调整现金预算,提早做好资金的统筹安排.2、减少预付款项,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加 强应收账款管理。首先,在应收账款的事前管 理方面,要对客户信用度以及经营状态进行事 前全面调查。不仅要调查客户提供的会计报 表,还应调查客户的电费单、税单、海关进出口 单。此外,还应调查与客户有往来的企业对其 信誉的评价。企业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赊销政 策,并尽量要求客户使用银行承兑的应收票据 以减少坏账的产生;其次,加强应收账款的事 中管理。在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要积极采取 各种措施,减少企业的坏账损失。中小企业的 应收账款一般情况是由财务部门管理,销售部 门催讨。部门之间应及时沟通,减少不必要的 纷争。财务部门对发生的应收账款应定期与客 户对账,要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凭据,并将对 账结果适时反馈到销售部门,以便及时追讨以 及制定下一步的赊销政策;最后,应收账款一 旦逾期拖欠,企业应高度重视。一方面加强催 讨;另一方面应与客户进行交流沟通,寻求妥 善的解决办法。对于恶意拖欠、品质不良的客 户,可以联合其他被拖欠的企业诉助于法律.3、加强存货管理,努力防止资金沉淀。企 业要适时关注分析市场动向,科学制定内部存 货数量,坚持以销定产,调整产品结构,以有效平衡与控制存货的风险。比如,原材料的采购 周期可以由原来的定期采购改为根据生产的 安排进行灵活的不定期采购,并积极降低采购 成本,以此降低存货的成本,节约资金.(三)控制成本费用
1、拓宽进货渠道,降低外购成本。面对金 融危机背景下的市场价格波动,业务人员在采 购前必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工具了解进货渠 道,争取合理价格。对采购价格的审核人员,应 该加大询价的密度和力度,通过电话、网络等 信息手段货比三家,制定基准价,对采购价格 偏离基准价一定限额的进货,要求供货商作出 解释或价格折让。对大宗商品要采用公开招标 等方式,增加进货的透明度,尽量消除价格波 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降低采购成本.2、全面预算,加强对成本费用支出的控 制。生产部门编制标准用料设定表、标准人工 设定表和标准制造费用设定表时,要依据产品 的市场价格、目标利润和原材料、人工、制造费 用消耗定额等确定目标成本。把目标成本分解 到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目标责任 落实到人,严格考核成本指标,严格兑现奖惩.职能部门应采用零基预算,不受以往预算安排 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将一切预算收支都建 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 来编制预算。各部门每月应对当月费用预算的 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各 种问题,并总结经验提出建议,为企业决策提 供依据.3、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成本控制并不是 一味地压缩成本支出,不能因急于削减成本而 忽视了某些重要的技术改进机会。引进新技 术、开发新产品、改进现有产品的功能成本率,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大量的实践证明,通 过技术创新,在产品质量、款式、性能和工艺装 备上不断改进,以达到技术成本领先的战略,是企业得以长足发展的一大法宝。此外,在筹 资管理中,虽然融资环境不佳,中小企业仍应 密切关注并利用政府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积 极主动地与中小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建 立银企合作关系.(四)以对内投资为主,加强投资风险防 范。根据我国中小企业投资决策中存在的缺 陷,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笔者主张中 小企业投资应以对内为主,面向市场,进行科 学合理分析,努力降低投资风险.1、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一是对新产品 试制的投资;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 资;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目前,应特别注意人 力资源的投资,从某种角度说,加强人力资源 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 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2、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中小企 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规模之后,可以搞 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 分散投资风险.3、应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中小企业在资 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 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 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 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另外,要注 意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