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01:4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海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海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篇:青海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青海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在经济发展方面立足实际,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构筑了电力、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特别是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随着青海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优势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四大支柱产业的资产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57%,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占60%、56%和64%。对青海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1、电力工业。青海水能资源丰富,全省水能理论蕴藏量2537万千瓦,列全国第五位。其中黄河龙羊峡至寺沟峡段可修建大中型水电站13座,装机1302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装机128万千瓦的龙羊峡水电站和装机200万千瓦的李家峡水电站已建成发电;还有尼那等水电站都将相继开始发电。在电源结构上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水火电比为84:16。截止2000年底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为395.37万千瓦;变电容量434.48万千伏安,35千伏安及以上输(配)电线路6628.76公里。2000年全省发电量138.80亿千瓦时,供电量104.73亿千瓦时,用电量98.67亿千瓦时。2002年全省水电发电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271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0012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915532万元,实现利税总额9298万元。目前青海形成的电力格局有力的带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石油天然气工业。青海石油天然气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到目前已发现地面构造140个,潜伏构造94个,探明油气田24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备1574.96亿立方米,建成了年加工原油生产能力100万吨的格尔木炼油厂;涩北至格尔木、涩北至敦煌、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已投入使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3353万吨,现生产原油200万吨,天然气4.5亿立方米,形成固定资产原值76.35亿元,净值45.45亿元。作为青海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天燃气,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油气产量以10%的速度持续增长,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6547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29987万元,实现固定资产原值1180531万元,实现利润总额62790万元,实现利税114915万元,油气产量突破300万吨,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和突破。

3、盐湖化工。青海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资源组合好,多种有用成份共生等特点,现已累计探明储量3799亿吨,潜在经济价值65454亿元。其中,氯化钾储量占全国的97.9%,氯化镁占100%,氯化锂占94.1%。为了进一步加快盐湖资源开发步伐,2000年由国家批准确定100万吨钾肥项目,被列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首批十大工程之一,该工程已于2003年10月27日建成投料试车成功02002年全省钾肥产量达41万吨,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完成工业总产值9365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229.3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226445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2875万元,实现利税17159万元。

4、有色金属工业。为充分利用青海的有色金属和水电资源,国家先后在青海投资建设了民和镁厂、青海铝厂、锡铁山矿务局等一批有色骨干企业。2002年全省有色金属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9052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25380万元,实现固定资产原值616753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3916万元,实现利税总额57336万元。

二、困难与问题

青海省作为西部经济中相对落后的省份,缺乏技术储备和技术人才,目前来看四大支柱产业,还尚未形成对国民经济强有力的带动和支撑作用。从总体上看,目前青海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于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有的资源优势相对弱化,资源型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随着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已加入WTO,产生了一系列弱化青海资源优势的因素。一是技术进步对青海资源优势产生了冲击。由于科技快速发展,资源相对短缺的东部地区在原材料,能源需求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既降低了其对资源丰富的青海的依赖程度,也对青海依赖资源优势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进口资源的逐步扩大给青海带来了挑战。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国内加工业的高速增长和国内资源价格逐步向国际市场靠拢,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国外资源的规模逐步扩大。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将使资源短缺的东部地区在满足初级产品需求方面有了更为灵活的选择性,必然对资源丰富的青海产生新的冲击和影响。

2、边缘、偏远、区位条件较差,不利于支柱产业的发展。青海深居我国西部内陆高原地区,区位偏远,加之交通落后,运输不便,运费贵,是国内距海岸最远的省份之一,由于交通存在突出问题,既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又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使支柱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3、基础设施薄弱,制约支柱产业的发展。从全国情况来看,目前青海仍是西部的“相对闭塞区”。在公路方面,不仅尚未形成大进大出的快速通道,而且公路通达深度不够,公路密度低且等级不高,公路密度为全国的1/5;铁路密度仅为全国平均的1/4,既低于东部的平均水平,也远低于西部的平均水平。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网络等现代意义的基础设施更为落后。总体上看,青海交通运输处于低水平的不完善状况状态,尚未形成现代交通运输体系,难以适应青海省发展支柱产业的要求。

4、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支柱产业受到影响。青海自然条件差,植被覆盖低,水土流失面积大,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和碱化严重,水资源的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合理。如水电由于近两年春季黄河的枯水期间,造成水电站的发电量减少不得不采取对企业的拉闸限电,使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青海作为原材料生产基地,工业“三废”排放量大,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这既是青海生态环境的主要矛盾,也是青海支柱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5、科技教育落后,人才短缺,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受到影响。青海是全国科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劳动力素质较差的地区。据分析,青海省的科技排名连续两年从全国29位降至30位(仅高于西藏),其中科技进步基础排29位,科技投入排31位,科技促进社会经济进步排28位。青海现有的劳动力素质和人才结构不适应支柱产业发展的要求,科技力量薄弱,人才短缺和教育落后,严重制约着特色经济的发展。

6、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制约着支柱产业的发展。青海是经济穷省,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困难,资金匮乏,属于典型的补助财政、吃饭财政。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教育投入、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等欠账很多,加上地方经济自我积累能力弱,难以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严重影响了支柱产业发展的规模。

三、发展思路

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青海应从宏观环境和省内的条件与优势出发,按照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新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新趋势,围绕优化结构调整,提高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扬长避短,尽快做大做强电力、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资源的开发力度,促进青海经济的高速发展。

1、盐湖资源开发。以氯化钾、钾肥为重点,积极进行钠、镁、锂锶、硼等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将青海建成全国重要的钾肥、金属锂、碳酸锶生产基地。现已建成的100万吨钾肥项目,再经过3年的调试优化,到2006年按设计要求完全达标后,使盐湖集团包括一期生产装置能力,其氯化钾生产能力尽早达到150万吨的生产规模,届时全省钾肥生产量将达,200万吨,与进口钾肥基本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这将从根本上提高国产钾肥左右市场的能力,也将促进青海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尽快建成30万吨氯化钾反浮选冷结晶技术产业化项目、70万吨氯化钾生产装置、10万吨硫酸钾、5万吨金属镁、2万吨硫酸锂和5万吨氯酸钠项目。在此基础上,加快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步伐,在,“十五”期间加大镁资源和锂资源的开发力度,在镁资源的开发的方面。一是开发氯化镁系列产品,高纯度的轻质氯化镁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市场前景看好。二是积极开发氯化镁的国内市场。三是与科技院校合作开发脱水氯化镁,它是生产金属镁的理想原料。

2、电力资源开发。青海是水的故乡,电的摇篮,因此青海应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开发水电资源,按照梯级开发,连续建设,大中并举,滚动发展的原则,以黄河上游水电公司为龙头,加快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寺沟峡段水电资源的开发步伐。积极做好拉西瓦、积石峡、苏只、康杨、黄丰、山坪、大河家、寺沟峡等大中型水电站的前期工作,争取到2015年黄河上游规划中的多。数大中型电站基本建成。针对近年来,黄河来水持续偏枯,使青海电力出现缺口的现状,应加大电源结构调整力度,同时,加快燃煤燃气电站的建设。一是要加快发展海北和格尔木煤电、燃气电站的建设。二是充分利用小水电建设具有资金投入较低,融资渠道多,融资能力较强,可以发挥启动民间资金等优势,以及建设周期短,选址条件低等许多优点,应加强和鼓励小水电的建设。三是青海还具有较丰富的风力和太阳能等资源,这些也都可以为全省电源建设注入更多新的品种,解决当前的电源结构性矛盾,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充足的电力供应,成为全国西电东送的重点基地。在加强电源建成的同时,加快电网建设步伐,扩大青海电网覆盖面。

3、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加大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增加探明储量,扩大生产能力,建设天然气东送工程,开发下游产品,形成勘探开发并举、油气并举、油气化工与盐化工结合的发展格局。做好青陕天然气管线建设的前期工作,尽快与陕京二线连通,形成青海西气东输的第二条大动脉。另外,加强与省外优势企业的合作,发展天然气盐湖化工,建设电解镁PVC综合利用项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4、有色金属资源开发。结合青海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铝、镁、锌、铅、铜等有色轻金属和稀有金属产品,加大地方铝业整合使其尽快做大做强,争取到“十五”末期或稍长一点时间,使青海电解铝产能达到100万吨。同时要依托西钢现有设施,以铝型材加工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扩大青海铝深加工能力,争取到“十一五”末达到50万吨左右的加工能力,使全省50%以上的电解铝资源得到就地转化。积极推进以金属镁及其合金为主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无水氯化镁和5万吨金属镁项目建设,开发镁粒、镁基合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把青海建成全国的镁铝轻金属工业重要产地。以西部矿业和西部锌业为主体,扩大铅锌生产规模,把甘河工业区5万吨电解铅、8万吨电解锌和8万吨高纯氧化锌等项目,建成有色金属冶炼加工

骨干企业。

四、对策与措施

青海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路子,既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也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更不能再走重复建设的路子,必须用新的思维和青海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来推动支柱产业的发展。

1、利用国家特殊优惠政策,扶持青海发展支柱产业经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会引导资金、人才、技术与商品流向西部地区,青海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有关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青海要全面了解这些政策措施,结合青海的优势,国家优惠政策转化为推动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首先,积极争取国家在资金方面的政策支持。选择最有发展前途的、最能带动整个青海经济发展的特色项目,争取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①加大对青海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创造环境和条件。②建立西部开发促进基金和西部专项开发基金。③对青海资源开发项目实行投资倾斜,并较大幅度增加矿产资源勘探投资。④国家要引导东部相关省市向青海资源开发项目投入资本金,开发后的资源由投资省份按资本金所占比例分享资源产品。⑤争取国家财政国债专项(贴息)资金对特色项目的重点支持。其次,利用国家鼓励外资进入西部的优惠政策,找出相应的衔接点,进一步扩大外资投向青海支柱产业。①扩大外商投资领域。鼓励外商投资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争取国家优先在青海对外开放支柱产业的开发市场,打破支柱产业由国有经济垄断的地位。②提高青海利用国外优惠贷款的比例,国内金融机构也加大外资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③积极扩大青海队BOT方式利用外资的试点,开展以TOT方式利用外资的试点。允许外商投资项目开展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项目融资。第三,争取国家金融政策对青海支柱产业的支持。由于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能力有限,青海能否在大开发中受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金融政策的走势。①争取国家给予青海更加特殊的金融政策,建立和东部地区相应的证券交易所、期货市场、开发银行,用更优惠的政策吸引东部沿海地区和外海资本来青海投资、开厂设店、办银行。②青海应成立相应的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快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争取列为金融保险对开放试点,探索各种渠道运用民间金融资本广积极争取招商、光大、民生中信浦东商业银行来青海设立分支机构。③扩大利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机构的环保与农业开发贷款规模。

2、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项目推介制度,把一大批投向好、见效快、回收率高的项目向金融部门推介,争取金融部门大力支持。按照市场规律调动各方力量,突出资本市场的融资、资源配置和制度创新三大功能,运用资本市场促进青海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要把青海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全国资本市场对青海的倾斜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逐步使全国资本市场西移。二是加快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各种建设债券,积极开展融资租赁项目采用BOT、TOT、ABS等投融资方式,引导外资和社会资金参与各类开发建设。三是争取更多的优势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通过上市直接融资促进青海优势企业的资产扩张、解决资金问题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大资产重组步伐,鼓励支持其增资扩股、配股。四是积极探索市场与政府的合理分工界线,调整财政职能,建立公共财政投融资机制。建立地方投资担保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五是走出国门,直接在国际金融市场招商引资。

3、积极吸引人才,服务于青海支柱产业经济。青海发展支柱特色经济,必须把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青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业可从多方面入手。一是做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智力引进工作,特别要加快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二是青海可依托本地开发的重点任务、重大建设项目及重要研究课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国内外专门人才投身于西部开发。三是试行必要的优惠政策,为全国各地人才和海外留学人员来青海创业发展提供良

好的环境和条件,使青海成为“创业者的乐园”。四是对从事支柱产业的科技专家教授授予特殊的荣誉,提高专家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实行重奖,使他们的经济收入超过东部地区同类人员的收入。五是建立公开、公平、择优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支柱产业,推进科技力量进入支柱产业创新创业、转化科技成果。

4、加强资源勘探和资源开发的科技工作,使开发建设项目真正做到资源可靠,技术实用,实现综合利用,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切实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扩大项目储备。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都要按产业、产品发展重点进行评估、论证、审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5、大力推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向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在高新技术领域,要加大对四大支柱产业的结合,并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关键技术的引进和创新,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向四大支柱产业转移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改造和提升传统四大支产业,带动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篇:优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我县是农湖业大县,生态环境优良,渔湖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利用我县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优化广南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把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举措来抓,充分挖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2年底,全县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养殖发展到26万亩;肉鸭年养殖量已达到3300万只,xxxx麻鸭保种量已达到3000只;水生经济植物发展到16.1万亩,大蒜、瓜菜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8.3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12.1万亩;全县林地面积7.8万亩,其中经济林3.8万亩;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70家;肉鸭宰杀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日宰杀能力达到10万只;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67个,完成xxxx麻鸭地理标志产品商标注册,xxxx湖乌鳢、xxxx湖大闸蟹、xxxx湖四鼻鲤鱼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楼乡被授予“中国河蟹之乡”称号。

随着全县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张,产业效益逐步增加,出现了一批特色农业发展雏形。但是,由于我县特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地规模虽然发展壮大,但资源利用还没有实现最大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产业效益依然较低。二是缺乏高层次加工的龙头企业,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仍然不畅,专业市场缺乏,农村营销队伍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好,严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五是投入严重不足。在示范点建设上数量增多,但大多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

(一)基本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及省市加快建设鲁西发展高地的重大战略。以“资源—龙头—市场”为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鼓励创新,激活机制,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强化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培育发展名优水产品、畜禽产品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等区域优势产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基地、园区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提升我县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主要目标

按照“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原则,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建设一批名优水产品、畜禽产品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基地,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力争到2015年,建成1家省级、3-5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三)对策措施

1、抓产业,建基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1)淡水渔业产业。以实施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为引领,以把我县建成北方最大的淡水水产品生态养殖基地、淡水水产品加工中心、淡水水产品交易中心、淡水渔业文化中心、淡水渔业科研中心为目标,整合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品牌渔业、标准化渔业、生态渔业,带动渔业转型升级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湖区和谐发展。一是加快建设现代渔业园区。坚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园区,以园区建设促进转型”,通过严控养殖面积、核发养殖证、实施养殖水面流转等措施,集中整合养殖水域,积极争取省市对我县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引进业内知名企业投资建设经营园区,力争3--5年时间建成集优质高效商品鱼规模化养殖、精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二是规划改造县特种水产养殖试验场。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法,将该场逐步建成集名优新水产品养殖示范、苗种繁殖培育、新技术培训与推广、现代渔业示范、渔业休闲、水生动植物博览、湖产品展示等为一体的xxxx湖现代渔业园。三是实施好鲁桥镇1000亩乌鳢、高楼乡1000亩河蟹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和鲁桥镇7000亩乌鳢养殖区基础设施的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优质鱼项目,搞好xxxx湖乌

第三篇:贫困村扶贫发展对策与思路

一、贫困村扶贫发展对策(措施)

1、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子、吃透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把增收目标落实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上,把产业落实到具体项目建设上,把项目落实到村组、农户。经过3年努力,使每个贫困户都有1-2个相对稳定的增收项目,贫困户6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2、认真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稳定贫困地区粮油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千方百计增加粮油生产效益。扩大农业综合开发范围,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不断增强丘陵山区综合生产能力。突出抓好水稻、油菜、玉米、马铃薯四大作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3、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建设一批专业(组),促进农民大幅增收。注重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增收多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以天麻、杜仲等中药材、特色菜和魔芋为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结合林权制度改革,以核桃、板栗、银杏等干果和食用菌为重点发展林果业;结合沼气推广,以养猪为主、养牛养羊为副发展畜牧业,形成一批特色产业生产专业户。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和合作经济组织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土地流转形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各类组织、企业从事规模种养、农产品运销加工、生资供应、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积极引导龙 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订单生产、合同收购、利润返还和提供相关服务带动贫困户增收,达到“扶一个龙头、建一片基地、带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4、积极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农村二、三产业。围绕优势或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引进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知名度广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支持供销合作社和其它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为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经营服务。抓好农产品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组织好名、优、特、异农产品销售。

5、全力抓好劳务输出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贫困地区要始终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部分农民工失业返乡问题,在积极开辟新的劳务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开展好“春风行动”系列活动,为返乡农民工提供相关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加大科技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科教扶贫、科技开发,引导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流动,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组织好“阳光工程”、“星火计划”和“科普惠农兴村”等培训,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使农民接受农业实用技术、农村能工巧匠手工艺、专业劳动技能和法律知识等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业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推动贫困地区科技进步和产业产品升级。

7、抓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和扶贫重点村建设,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土地整治治理、农田水利建设、通村公路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安居工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通讯设施建设等,重点抓好路、水、电、房四大基础设施建设。把扶贫移民示范村建设与重点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相对集中、整齐化

一、经济适用的要求,搞好规划和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山区贫困户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使贫困地区群众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完善农村“新农合”和低保制度,建立健全医疗救助、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和应急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因疾病、上学、灾害致贫现象。

8、加强贫困村组织建设。选好配强贫困村村级领导班子,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返乡农民工中选拔村干部。提高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本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解决村级组织建设、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问题,调动贫困村干部工作积极性。

9、充分利用好内外资源,强化自力更生,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调动老百姓积极参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多年来扶贫 开发的经验证明,单纯的救助式扶贫不会自动提高弱势群体的发展能力,只有坚持自力更生,扶贫开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才能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使贫困群众真正摆脱贫困,走上自尊、自强之路,深入宣传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参与整村推进,尊重贫困村群众的意愿,注意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10、加大种养业投入力度,着力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坚持把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围绕解决温饱、增加收入这一主要目标任务来进行。发展与解决贫困群众温饱和增加收入直接有关的种植业、养殖业等短、平、快项目,以及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采取集中项目、资金、人力、物力,加大了种养业项目的投入力度,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贫困群众快速增产增收。

11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着力把扶贫开发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支柱产业培育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和自然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着力培育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农业支柱产业.,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二、贫困村扶贫发展思路(建议)

.1.狠抓产业建设。一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植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按照产业布局,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初步形成能使贫困农户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二是准确定位,把发展畜牧产业作为推进产业扶贫的突破口。..2.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发展速度,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和抗灾能力。.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3.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充分挖掘贫困乡村自身的地理及区位优势,引导扶持带动贫困群众从事旅游服务业。采用招商引资、合资、集资等多种投资和管理方式共同开发特色旅游土特产品、地方特色餐饮等,带动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家庭旅馆、农家乐等迅猛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4.创新思路,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社区扶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的助推器。可以极大地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改变农村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显示出农村社区建设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展示新时期农民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大批农村的先进力量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得到突破性发展,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可以较好的破解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从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义务,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5.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二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 明度。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6.依托资源,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是产业化扶贫的支撑,只有通过各类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产、加、销相互衔接,才能真正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龙头企业带动,有利于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化扶贫的实施步伐,提高扶贫效益。.一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闯敢干的农民从生产环节中退出来,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通过提供市场信息、组织参观学习、给予资金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重点扶持一批农民贩运大户,使大户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骨干和支撑。大力发展和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

二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的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 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篇:工业园区发展思路及对策

工业园区发展思路及对策

(提纲)

一、建设情况:

(一)建设规模较快。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三)区域分布广、工业园区建设各具特色。

二、存在问题:

(一)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

(二)资金少,园区建设速度慢。

(三)集中区内的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尚未建成,协调工作难度家。

三、思路与对策:

(一)抓规划建设。

(二)抓基础设施。

(三)抓项目建设。

(四)抓管委会建设。

第五篇: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推荐]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工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国内市场也已超越了短缺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

我区正以工业化为主导,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大力培育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支柱

产业。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发展不动摇,坚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动摇,加快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之路。

一、工业总体发展要求:做优精细化工业;做强机械制造业;做大医药制造业;做好农村产品加工业。今年全区工业经济工作主要立足于把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加快发展,积累发展后劲创造物质基础;着力进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优化经济结构,为支柱产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迅速成长创造条件;强力推进制度创新,为优强企业融入国际经济环境、增强核心实力,为“专、精、特、新”小企业群体的快速发展创造体制前提;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各改革,解决国有老企业长期形成的历史包袱和深层次问题,确保社会稳定;转变职能,改善作风,强化经济运行的规划、调控、指导和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宽松条件,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力争发展速度处于全市领先地位。

二、工业经济发展思路:

1、坚定不移地以工业经济发展为主导,认真组织好“工业突破”重点工作,以岩寺城区为中心进行工业区域规划布局,以现有骨干工业企业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主线,坚持支柱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促进小型科技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工艺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形成徽州工业特色。

2、坚持促进现有骨干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鼓励各行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机械、化工专业化生产优势项目,创建小型专业化加工企业群体,增强岩寺区域生产经济社会化协作能力,加快医药工业项目和永佳高科技园区项目实施进度。

3、坚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合理布局企业群落,加大土地综合利用力度和市政配套投入力度,提高市政公共设施利用效率;加快新形势下工业园区鼓励政策的研究制定和顺利实施,不断壮大园区工业综合能力,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建设与管理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区功能。

4、坚持抓大扶强,积极应对“入世”影响,大力拓宽国内外市场,努力创造机械专业化加工产品和精化高科技产品的竞争优势,尽快扶持一批产业规模目标亿元、五千万元的企业。

5、坚持以企业改革为手段,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企业经营机制。积极稳妥地进行国有城乡集体企业改革,盘活闲置资产,妥善安置职工,努力实现下岗和富余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目标;继续引导改制企业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各项制度建设,规范企业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障,保持社会保障良好态势。

6、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工业企业安全卫生和环保管理。坚决实施项目建设的“三同时”制度,保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贯彻落实,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采取积极措施,实现工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

三、工业经济工作的具体措施

1、开展工业企业调查,立好骨干甲队排定成长乙队,做好“财源扩展年”活动宣传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工作,突出“徽州区根本出路在于工业”的主导战略的现实地位,全区上下共同营造工业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2、完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成立园区管理机械,创新管理机制。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出台园区发展政策,促进工业园区成为面向江浙沪地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认真研究解决建设项目环境条件突出存在的问题,巩固和完善一站式服务,积极做取投诉有热情接待,管理有规范服务,问题有专门机构负责解决。

3、加强对支柱行业,优势企业和产品的分类管理。对优势产品组织市场调研,积极开拓产品线及相关产品项目;对环氧树脂产品积极支持有效生产,尽快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规模优势,发展对外加工协作;积极实施医药行业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扶持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引导食品工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共同打造徽州工业特色。

4、强化创新注入科技活力。努力培育一批科技小型企业和项目,扶持其尽快成长为徽州工业发展的生力军。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工业化生产步伐,加大国家政策支持争取力度和技改投入,不断扩大产品外向度,年内形成科技小型企业产值超5000万元,造就徽州工业经济科技化发展优势。

5、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借助盘活闲置资产招商租赁、出售等形式,落实债务,实现国有企业脱困和退出,实现一企一策,以国有资产转换职工身份为特征,妥善安置职工,实现再就业的社会保障目标,区直骨干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四自”经济实体。

6、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积极引导现有企

业树立质量振兴意识,促进产品标准国际化、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全面实行工业项目建设环保第一审批制度,实现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目标,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切实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十五”企业人才培训计划的实施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以厂长经理,科技工程和营销人员为主的企业人才队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团队精神,加强学习,不

断提高企业员式素质。

下载青海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海支柱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议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浅议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作者:杨永坤 赵华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1期摘 要: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运行态势良好,但农产品加工产业面......

    战略性支柱产业下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5篇范文)

    战略性支柱产业下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马东艳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出境客源国。为了顺应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发......

    ××县发展无公害茶叶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发展无公害茶叶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生产标准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对茶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⑴促进茶叶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资源,企业增效,农民增收;⑵提高茶农的农......

    浅析*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铁山港区作为**市的辅城,发展是政府的头等大事。铁山港区是广西的具有天然优势条件的工业港口城市,有区位、地理和深水良港的优势。本文试......

    浅析*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铁山港区作为**市的辅城,发展是政府的头等大事。铁山港区是广西的具有天然优势条件的工业港口城市,有区位、地理和深水良港的优势。本文试......

    加快特色工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加快特色工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工业现状 (一)调整结构,工业初具规模。巴东工业经历三峡库区搬迁复建,按照国办[1999]53号文件精神,对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破,原国有、县属......

    壮大支柱产业打造发展平台

    壮大支柱产业 打造发展平台 田文彪 2009年第12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钟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培植壮大农产品加工、磷化工和文化旅游业等三大支柱产......

    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XX镇工业园规划、产业布局及支柱产业发展情况镇区的总体功能布局主要分为三大功能区:即生活区、工业区和商贸休闲区。 工业区集中布置在镇区北面片区,北部工业片区依托于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