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论文摘要
随着**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铁山港区作为**市的辅城,发展是政府的头等大事。铁山港区是广西的具有天然优势条件的工业港口城市,有区位、地理和深水良港的优势。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铁山港自然条件、建设现状和经济形势,通过深入调研与思考,就如何加快铁山港区城镇建设与发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关键词]铁山港区城镇建设与发展思路
和对策
在九十年代初期,受大**经济的辐射带动和影响,铁山港区曾经飞速发展。在这段发展热潮中,修建了长41公里的北铁一级公路,完成了北铁110KV输变电工程、新龙燃气码头、起步码头、5万吨自来水厂井群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铁山港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基本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总产值大大低于农业总产值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互联网最大文秘资源网,经济结构落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发展缓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铁山港自然条件、建设现状和经济形势,通过深入调研与思考,就如何加快铁山港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铁山港区城镇建设发展的优势及建设现状条件
(一)、自然优势条件
1、区位优势:铁山港区位于北部湾东北部,西距**市中心城区41公里,是**市辖行政区。铁山港区辖南康、营盘、兴港三镇,总面积394平方公里,人口15.5万人,海岸线总长50公里,滩涂80平方公里。
铁山港地理位置优越,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濒越南,处于一城系四南的重要枢纽位置,是我国大陆上离欧洲、非洲、中亚、西亚最近的港口,是广西沿海唯一具备海陆空立体交通通道,最适合建设大型工业港口的临港工业城市。
2、自然港口优势:铁山港有天然的港口条件,丰富的岸线资源,具备优越的建港条件。铁山港是一个狭长的台地溺谷型海湾,形似喇叭状,水域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是华南地区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天然深水良港。建港优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是天然的深水航道。铁山港有东西两条深槽,为天然航道,航道底宽500--1000米,水深10--22.5米。航道条件非常优越,从涠洲岛附近至铁山港港口近60公里长的外航道,天然水深均超过16米,对十万吨级航道而言,不必开挖,为天然深水航道,对二十万吨级航道,开挖度仅1—2米。由于铁山港纳潮量大,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潮流流速小,港内波浪小,泥沙动力条件较弱,加上无大江大河流入,泥沙来源少,因而港口建成之后,港池航道易于维护。有关数学模型试验表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港研究所,《泥沙淤积分析研究报告》,1994年4月):航道开挖后,码头港池的年回淤量仅为0.07米,港内主航道稳定后年回淤量为0.04米。铁山港是华南沿海潮差最大的海区,最大潮差5.37米,可利用乘潮水位在3米以上,船舶可乘潮进出港区,从而大大降低港池和航道的开挖费用。
(2)有丰富的岸线资源。根据铁山港港口有关资料的研究,铁山港两岸可利用建码头岸线长约53公里,其中铁山港区所在的西岸建港线总长25公里,深水岸线6公里,整个铁山港可建1—20万吨级的深水泊位200个以上。铁山港底质为砂质沉积物,无礁石,滩涂面积达80平方公里,易于通过大挖大填形成人工岸线和港池,港口建设工程造价低,建设周期短,而且,铁山港的大风雨、大雾等灾害性天气时间短,可作业天数每年可达330天以上,建设大型工业港口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3、土地资源优势:铁山港地处滨海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度20-30米,村庄分布稀少,土地以林地和旱坡地为主,约占2/3。铁山港的地基承载力较高,允许承载力20—40吨/M2,该地区地震烈度为6度,根据地震部门有关资料显示,铁山港区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适宜建高层建筑及成片开发建设大型工业项目。
4、充足的淡水资源优势:铁山港区地表供水水源为南流江和合浦水库群,合浦水库为全国七大水库之一,集水面积120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9.5亿立方米,总有效库容为6.28亿立方米。从旺盛江水库东岭控制闸引至铁山港水厂仅需铺设输水管道19.5公里。铁山港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勘察资料表明,供水可达50×104M3/天,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铁山港地区地质结构优良,根据科学论证和**市开采实践表明:开采地下水不会导致地面沉降;在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范围内,合理布井,不会引起海水入侵的发生。
5、便捷的立体交通优势及可靠的供电保证:铁山港空运交通有**飞机场,对外连接公路有北铁一级公路及正在建设的营盘至闸口滨海公路,还有明年即将动工建设的与合浦至山口高速公路相接的三塘至闸口二级公路,合浦至河唇铁路相接的合河铁路铁山港支线预计明年将动工建设。自治区已经把铁山港的进港公路、5万吨级起步码头、15万吨航道疏浚等项目列入
第二篇:浅析*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论文摘要
随着**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铁山港区作为**市的辅城,发展是政府的头等大事。铁山港区是广西的具有天然优势条件的工业港口城市,有区位、地理和深水良港的优势。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铁山港自然条件、建设现状和经济形势,通过深入调研与思考,就如何加快铁山港区城镇建设与发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铁山港区 城镇建设与发展 思路和对策
在九十年代初期,受大**经济的辐射带动和影响,铁山港区曾经飞速发展。在这段发展热潮中,修建了长41公里的北铁一级公路,完成了北铁110KV输变电工程、新龙燃气码头、起步码头、5万吨自来水厂井群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铁山港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基本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总产值大大低于农业总产值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互联网最大文秘资源网,经济结构落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发展缓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铁山港自然条件、建设现状和经济形势,通过深入调研与思考,就如何加快铁山港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铁山港区城镇建设发展的优势及建设现状条件
(一)、自然优势条件
1、区位优势:铁山港区位于北部湾东北部,西距**市中心城区41公里,是**市辖行政区。铁山港区辖南康、营盘、兴港三镇,总面积394平方公里,人口15.5万人,海岸线总长50公里,滩涂80平方公里。
铁山港地理位置优越,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濒越南,处于一城系四南的重要枢纽位置,是我国大陆上离欧洲、非洲、中亚、西亚最近的港口, 是广西沿海唯一具备海陆空立体交通通道,最适合建设大型工业港口的临港工业城市。
2、自然港口优势:铁山港有天然的港口条件,丰富的岸线资源,具备优越的建港条件。铁山港是一个狭长的台地溺谷型海湾,形似喇叭状,水域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是华南地区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天然深水良港。建港优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是天然的深水航道。铁山港有东西两条深槽,为天然航道,航道底宽500--1000米,水深10--22.5米。航道条件非常优越,从涠洲岛附近至铁山港港口近60公里长的外航道,天然水深均超过16米,对十万吨级航道而言,不必开挖,为天然深水航道,对二十万吨级航道,开挖度仅1—2米。由于铁山港纳潮量大,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潮流流速小,港内波浪小,泥沙动力条件较弱,加上无大江大河流入,泥沙来源少,因而港口建成之后,港池航道易于维护。有关数学模型试验表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港研究所,《泥沙淤积分析研究报告》,1994年4月):航道开挖后,码头港池的年回淤量仅为0.07米,港内主航道稳定后年回淤量为0.04米。铁山港是华南沿海潮差最大的海区,最大潮差5.37米,可利用乘潮水位在3米以上,船舶可乘潮进出港区,从而大大降低港池和航道的开挖费用。
(2)有丰富的岸线资源。根据铁山港港口有关资料的研究,铁山港两岸可利用建码头岸线长约53公里,其中铁山港区所在的西岸建港线总长25公里,深水岸线6公里,整个铁山港可建1—20万吨级的深水泊位200个以上。铁山港底质为砂质沉积物,无礁石,滩涂面积达80平方公里,易于通过大挖大填形成人工岸线和港池,港口建设工程造价低,建设周期短,而且,铁山港的大风雨、大雾等灾害性天气时间短,可作业天数每年可达330天以上,建设大型工业港口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3、土地资源优势:铁山港地处滨海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度20-30米,村庄分布稀少,土地以林地和旱坡地为主,约占2/3。铁山港的地基承载力较高,允许承载力20—40吨/M2,该地区地震烈度为6度,根据地震部门有关资料显示,铁山港区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适宜建高层建筑及成片开发建设大型工业项目。
4、充足的淡水资源优势:铁山港区地表供水水源为南流江和合浦水库群,合浦水库为全国七大水库之一,集水面积120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9.5亿立方米,总有效库容为6.28亿立方米。从旺盛江水库东岭控制闸引至铁山港水厂仅需铺设输水管道19.5公里。铁山港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勘察资料表明,供水可达50×104 M3/天,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铁山港地区地质结构优良,根据科学论证和**市开采实践表明:开采地下水不会导致地面沉降;在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范围内,合理布井,不会引起海水入侵的发生。
5、便捷的立体交通优势及可靠的供电保证:铁山港空运交通有**飞机场,对外连接公路有北铁一级公路及正在建设的营盘至闸口滨海公路,还有明年即将动工建设的与合浦至山口高速公路相接的三塘至闸口二级公路,合浦至河唇铁路相接的合河铁路铁山港支线预计明年将动工建设。自治区已经把铁山港的进港公路、5万吨级起步码头、15万吨航道疏浚等项目列入临海工业基础设施大会战项目,已进入建设阶段。电厂3.5万吨级航道疏浚已经通过验收投入使用。已基本从海、陆、空三个方面构筑了铁山港便捷的立体交通优势。而已完成投入使用的北铁110KV输变电工程和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电厂给铁山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用电保证。
(二)、铁山港区城镇建设现状条件分析
前面已论述,铁山港有优越的天然良港,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淡水资源等优势条件,但十
合作入股,或通过企业化运作,筹备组建股份制企业进行港口开发经营,并争取包装上市,以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港口码头的建设运营。
推进港口建设,规划是龙头,认真分析铁山港区的港口建设条件,做好港口规划,是港口科学合理开发建设的关键。根据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的研究报告,铁山港区所在的西岸为首期开发岸线,拥有可建港岸线长25公里,根据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和陆域条件,港口岸线利用规划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1、铁山港西岸湾口处的啄罗口至坡尾底-10M以上的深槽长6公里,其中2.8公里水深15-22.5M,是最好的深水岸线,规划为大型临海工业区,作为石油化工及钢铁厂基地,建大型原油泊位、矿石泊位及钢铁泊位,此段天然岸线可建5-15万吨级大型深水及中型泊位60-85个,本区陆域由挖沙吹填而成。
2、坡尾底以北至北暮盐场的岸线规划为商业港区,规划港口岸线长6.3公里,可建大中型泊位25-35个,岸线采用大挖大填的形式形成。
3、北暮盐场至石头埠为第二段商港利用岸线和港口起步区,该段岸线上已规划了5万吨级的起步码头、大型的国际客运码头,电厂5万吨级煤炭码头、3000吨级的重件码头。
4、石头埠至新龙码头2.5公里范围的岸线规划为危险品业主码头和船舶修造岸线。
5、葛麻山以北6公里范围内的岸线规划为船舶工业、冶金、机械、化工、建材、航务利用岸线。
(三)、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努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的演化。工业化是铁山港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铁山港区建区于1994年,建区时间短,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差,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规模企业少,目前有生产能力的也仅有南康糖厂、赤江陶瓷厂等为数不多的老企业,工业总产值大大低于农业总产值。虽然工业在近几年呈现逐年增长的势头,但也只有10%左右的增幅,仍落后于总体经济17%的增长。铁山港区建区十多年来,基本没有什么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工业项目,**电厂的建设也是一波三折,经历了多年的停工后才于2003年下半年复工建设。许多上规模的对铁山港区有较大影响的工业项目进展缓慢,由于没有大工业项目的支持,铁山港区的工业化进程举步艰维。工业目前还是铁山港区经济的薄弱点。铁山港区要发展,就必须要凝聚起艰苦创业和团结务实的精神,更新观念,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努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1、认清形势,走一条切合铁山港区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根据铁山港面临的历史发展机遇和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确立立足工业,以港兴区的发展战略。以港口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发展临港石化工业为龙头,以优化投资环境为保证,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临港工业型、海产品加工型为主的有铁山港特色的工业体系,迅速壮大工业经济总量,走一条切合铁山港区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解放思想,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氛围。解放思想、加快工业发展的大宣传、大发动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确发展工业的目的和意义,找差距、树信心、鼓干劲,树立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努力形成“人人讲工业、个个谈发展”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招商理念和“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共识。
3、优化投资软环境,增强铁山港区投资的吸引力。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把工作重点放到为经济发展和提供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上。二是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服务质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三是大力整顿经济秩序和法治环境,积极建立有利于经济建设发展的环境,努力在铁山港区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
4、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工业化进程。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切入点和支撑点。**电厂二期工程已准备动工建设,中石化投资130亿元建设的800万吨炼油厂及总投资95亿元的LNG液化气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非常顺利,码头、原油库区、厂区的征地已经完成,厂区围墙已于近期开始动工建设。总投资139亿元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初步选址定在铁山港区,已完成可研及评审工作。广西液化天然气(LNG)利用项目,选址定在铁山港区,已完成可研及初步论证工作。**恒久码头项目、哈纳利油气项目已到位大部分的建设资金。有意向在铁山港投资的大财团有美国的摩根·斯坦利亚洲及远东第一财务公司、美国史坦富资本有限公司、马来西亚德昌国际集团、中坚集团、韩国东远集团旗下的新加坡科胜公司等一大批中外知名企业,投资的项目包括有改性沥青、S型板材、钢铁等大型项目。政府将密切关注项目建设情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项目的建设。以上项目建成后,铁山港区工业化的进程将实现历史性跨越。以广西炼油项目对港区总体经济影响为例,简要分析重点项目建设对促进工业化进程及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广西800万吨炼油项目对铁山港区的经济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即建设期及投产期,具体分析如下:
1)建设期
在炼油项目的建设期内,按其可研报告来分析,需要完成的建设投资为815654万元,建设期为三年,估算每年平均完成投资271884万元,铁山港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在炼油厂进入建设期后将有突破性的增长,如表
3.1.4所示。
表3.1.4单位:万元
1999
2000
200
1200
22004预计
2002年均增长
固定资产
投资
2870
3850
6616
16482
281184
179.1%
炼油厂
建设期
271184
由此上表可以预见炼油项目的建设期内对铁山港区的经济增长推动是如此巨大,将给铁山港区带来历史性的飞跃,如果考虑到炼油厂的建设带动下游产业的发展,其推动效益将呈直线增长。
2)投产期
在炼油项目投入生产运营后,第一年开工率为80%,形成产值1406813万元,第二年后开工率可达100%,可形成产值1758517万元,如表3.1.5所示。
表3.1.5单位:万元
1999
2000
2001
2002
投产1年预计
投产2年预计
工业总产值
59297
67494
69849
78962
150681
31858517
炼油厂
生产期
1406813
1758517
炼油项目投产后将在短时间内将铁山港区的工业总产值推上新台阶,并在此后的相当时期内保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是铁山港区工业发展有力的支撑。通过以上对广西800万吨炼油项目对铁山港区的经济影响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到,抓紧跟踪和服务好重点大项目对铁山港区是如何的重要。这些项目的顺利建设对推动铁山港区工业化的发展有如重型炸弹的作用。
5、立足铁山港区的实际,项目建设“抓大不放小”。即在铁山港区发展外延上,立足于铁山港区工业化尚处于前期阶段的实际,在项目建设时要本着先发展再完善、先发展再提高、先发展再规范的理念,坚持项目建设“大中小一齐要,高中低一起上,内外资一样引”。不论企业规模大小,不论技术含量高低,不论资金主体成份,不论资金入股构成比例,只要项目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税收、有就业,有利于地方发展,又不对环境造成大的污染,都敞开大门,积极引进,鼓励发展。
(四)、以小城镇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铁山港区城镇化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区域工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集中稳定的消费群体和市场、需要形成合作紧密的配套产业链、相当规模的经济总量支持和一定规模的经济效益,城镇化就是这种需要的结果,也是这种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条件。城镇化进程同样是现代国家进行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城镇的人口相对集中,便于社会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教育,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城镇化也有利于公民劳动、教育以及政治、经济权利自由等等得以充分实现和有效维护。
近几年,是广西城镇化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全区城镇化水平已由1997年的19.7%增加到2005年底的33%。铁山港区的城镇化水平虽然比广西的平均城镇化水平略高,但比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38%还低几个百分点。铁山港区区辖三个镇南康镇、营盘镇和兴港镇。当中,三个镇只有南
第三篇: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何炳荣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对强化城市功能和改善城市形象、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为对象,就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思路与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全市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条件
国外及上海、江苏等地大力发展服务业集聚区的实践表明,其有效地发挥了对当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拉动效应。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省委、省政府立足浙江发展实际,结合内外形势,针对服务业及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我市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带来了新机遇、新条件。
1.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既是省市党委、政府的明确要求,也是顺应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市已经进入了人均GDP由近1万美元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正是我市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关键时期,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时期,这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为此,加快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是我市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顺应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选择。
2.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既是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的需要,也是推进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2010年,沪杭高铁的通车,嘉兴“与沪杭同城”已成为现实,这无疑使嘉兴在区位交通、商务成本、空间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性价比显著提高,为我市更好地吸引和集聚各类高端要素,加快产业升级拓展了空间、创造了条件。为此,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我市深入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在服务业发展上接轨上海、竞合苏南、融入长三角的战略选择;也是促使我市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综合实力整体性跃升,进而推进转型升级走在前列的关键之举。
3.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既是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形势下,高起点、高水平地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可以直接推动嘉兴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和能级。同时,服务业集聚区有别于经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对城市的住房、交通以及环境、风貌、形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构建网络型田园城市的具体实践。与此同时,服务业加快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促进城乡居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大力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实现了服务业集聚区的较好较快发展。
1.服务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高于同期GDP增速1.1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27.58亿元,同比增长12.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6%,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服务业集聚态势日益显现。在数量上,目前,我市已培育省级产业集聚区1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4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10个。在类型上,已向包括商务、会展、创意、物流、市场、文化、教育科研和生态旅游等多元化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3.服务业集聚区特色更加鲜明。在布局上,初步形成了以嘉兴主城区和各个副中心为主导区域,以沿路、沿河、沿海为辐射带,以中央商务、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等8类集聚区为重点的“一核三带八类”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格局。
4.政府扶持工作扎实推进。我市十分重视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工作。我市明确提出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和“十二五”时期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倍增”计划。出台的《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在服务业市场准入、税费财政政策等6个方面提出了50条政策扶持意见。编制了《嘉兴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提出了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这对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和制度环境。
目前,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集聚效应不明显。目前,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对资本、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等发展要素吸纳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龙头企业集聚明显不足,服务业集聚区现有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层次偏低,严重影响了服务业集聚区的品质和档次提升。二是辐射功能不突出。我市服务业虽已呈现集聚发展趋势,但整体而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才刚刚起步,且各服务业集聚区以自发性为主,未能有效整合,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效应和辐射功能未有效发挥。三是要素保障不充分。土地制约严重,资金紧张突出,人才供给不能满足。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在规划统筹上,我市服务业集聚区由于开发主体多,各自均有规划,存在无序开发建设的现象;在政策支持上,截至目前我市尚未就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三、加快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须突出“五个先行”,提升“五个力”。
1.在转变思想观念上先行,提升带动力。一是要紧紧抓住机遇。始终坚持干在实处,敢于突破重点和难点,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二是要推进服务业领域改革。坚持“非禁即入”,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并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三是要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运作模式,率先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四是要发挥民间资本“主体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原则,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以项目建设、兼并、重组和参股等方式进入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使民间投资尽快成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2.在经济转型升级上先行,提升新动力。在土地和资源硬约束的条件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节约用地,为此,我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要特别注重存量调整与增量提升的联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于存量的调整:应着重放在对现有产业的做强做大上,要切实把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等运用到传统服务业中去,要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对于增量的安排:侧重于产业引导,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导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提升消费性服务业,努力构建“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广开放”的现代服务经济体系。一要坚持“招大引强”,把更多精力放在大项目、好项目上。二要实施产业链招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三要深入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形成人员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格局。
3.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提升吸纳力。一是创新组织体制。建立全市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有效纳入服务业考核范围。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积极落实省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市级层面针对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加大对于总部经济的扶持力度,进一步鼓励境内外企业以及其他组织来服务业集聚区设立总部,促进总部经济发展。三是破解土地要素制约。要全面衔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安排省市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内的基本农田调整。根据上级下达的各项土地利用指标,优先安排一定数量指标用于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退二进三”。四是改善融资环境。要紧紧抓住上海、浙江、广东、深圳获准自行发债的契机,在省市的支持下发行地方债,支持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服务业集聚区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五是完善价格政策。要切实落实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一般工业同价并轨政策。
4.在高端人才集聚上先行,提升支撑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本质上就是智慧经济、头脑经济、创意经济,为此,要认真研究服务业集聚区人才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专业人才规划,做到“引进培育,留人留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是教育育才。二是招才引智。三是平台聚才。四是环境留才。
5.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先行,提升持续力。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就必须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放在首位,做到以环境促开放、以环境促发展。一是强化功能配套。特别是金融、法律、税务、会计等中介配套。二是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特别是针对当前企业反映强烈的项目审批环节多、时间长等突出问题,要按照“能压则压、能减则减、能快则快”的原则,实现审批大提速,努力营造亲商、便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三是营造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四是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优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我县是农湖业大县,生态环境优良,渔湖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利用我县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优化广南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把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举措来抓,充分挖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2年底,全县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养殖发展到26万亩;肉鸭年养殖量已达到3300万只,xxxx麻鸭保种量已达到3000只;水生经济植物发展到16.1万亩,大蒜、瓜菜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8.3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12.1万亩;全县林地面积7.8万亩,其中经济林3.8万亩;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70家;肉鸭宰杀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日宰杀能力达到10万只;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67个,完成xxxx麻鸭地理标志产品商标注册,xxxx湖乌鳢、xxxx湖大闸蟹、xxxx湖四鼻鲤鱼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楼乡被授予“中国河蟹之乡”称号。
随着全县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张,产业效益逐步增加,出现了一批特色农业发展雏形。但是,由于我县特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地规模虽然发展壮大,但资源利用还没有实现最大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产业效益依然较低。二是缺乏高层次加工的龙头企业,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仍然不畅,专业市场缺乏,农村营销队伍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好,严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五是投入严重不足。在示范点建设上数量增多,但大多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
(一)基本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及省市加快建设鲁西发展高地的重大战略。以“资源—龙头—市场”为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鼓励创新,激活机制,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强化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培育发展名优水产品、畜禽产品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等区域优势产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基地、园区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提升我县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主要目标
按照“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原则,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建设一批名优水产品、畜禽产品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基地,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力争到2015年,建成1家省级、3-5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三)对策措施
1、抓产业,建基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1)淡水渔业产业。以实施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为引领,以把我县建成北方最大的淡水水产品生态养殖基地、淡水水产品加工中心、淡水水产品交易中心、淡水渔业文化中心、淡水渔业科研中心为目标,整合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品牌渔业、标准化渔业、生态渔业,带动渔业转型升级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湖区和谐发展。一是加快建设现代渔业园区。坚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园区,以园区建设促进转型”,通过严控养殖面积、核发养殖证、实施养殖水面流转等措施,集中整合养殖水域,积极争取省市对我县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引进业内知名企业投资建设经营园区,力争3--5年时间建成集优质高效商品鱼规模化养殖、精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二是规划改造县特种水产养殖试验场。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法,将该场逐步建成集名优新水产品养殖示范、苗种繁殖培育、新技术培训与推广、现代渔业示范、渔业休闲、水生动植物博览、湖产品展示等为一体的xxxx湖现代渔业园。三是实施好鲁桥镇1000亩乌鳢、高楼乡1000亩河蟹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和鲁桥镇7000亩乌鳢养殖区基础设施的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优质鱼项目,搞好xxxx湖乌
第五篇:贫困村扶贫发展对策与思路
一、贫困村扶贫发展对策(措施)
1、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子、吃透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把增收目标落实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上,把产业落实到具体项目建设上,把项目落实到村组、农户。经过3年努力,使每个贫困户都有1-2个相对稳定的增收项目,贫困户6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2、认真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稳定贫困地区粮油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千方百计增加粮油生产效益。扩大农业综合开发范围,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不断增强丘陵山区综合生产能力。突出抓好水稻、油菜、玉米、马铃薯四大作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3、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建设一批专业(组),促进农民大幅增收。注重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增收多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以天麻、杜仲等中药材、特色菜和魔芋为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结合林权制度改革,以核桃、板栗、银杏等干果和食用菌为重点发展林果业;结合沼气推广,以养猪为主、养牛养羊为副发展畜牧业,形成一批特色产业生产专业户。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和合作经济组织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土地流转形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各类组织、企业从事规模种养、农产品运销加工、生资供应、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积极引导龙 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订单生产、合同收购、利润返还和提供相关服务带动贫困户增收,达到“扶一个龙头、建一片基地、带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4、积极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农村二、三产业。围绕优势或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引进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知名度广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支持供销合作社和其它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为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经营服务。抓好农产品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组织好名、优、特、异农产品销售。
5、全力抓好劳务输出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贫困地区要始终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部分农民工失业返乡问题,在积极开辟新的劳务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开展好“春风行动”系列活动,为返乡农民工提供相关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加大科技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科教扶贫、科技开发,引导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流动,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组织好“阳光工程”、“星火计划”和“科普惠农兴村”等培训,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使农民接受农业实用技术、农村能工巧匠手工艺、专业劳动技能和法律知识等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业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推动贫困地区科技进步和产业产品升级。
7、抓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和扶贫重点村建设,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土地整治治理、农田水利建设、通村公路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安居工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通讯设施建设等,重点抓好路、水、电、房四大基础设施建设。把扶贫移民示范村建设与重点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相对集中、整齐化
一、经济适用的要求,搞好规划和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山区贫困户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使贫困地区群众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完善农村“新农合”和低保制度,建立健全医疗救助、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和应急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因疾病、上学、灾害致贫现象。
8、加强贫困村组织建设。选好配强贫困村村级领导班子,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返乡农民工中选拔村干部。提高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本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解决村级组织建设、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问题,调动贫困村干部工作积极性。
9、充分利用好内外资源,强化自力更生,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调动老百姓积极参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多年来扶贫 开发的经验证明,单纯的救助式扶贫不会自动提高弱势群体的发展能力,只有坚持自力更生,扶贫开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才能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使贫困群众真正摆脱贫困,走上自尊、自强之路,深入宣传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参与整村推进,尊重贫困村群众的意愿,注意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10、加大种养业投入力度,着力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坚持把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围绕解决温饱、增加收入这一主要目标任务来进行。发展与解决贫困群众温饱和增加收入直接有关的种植业、养殖业等短、平、快项目,以及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采取集中项目、资金、人力、物力,加大了种养业项目的投入力度,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贫困群众快速增产增收。
11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着力把扶贫开发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支柱产业培育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和自然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着力培育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农业支柱产业.,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二、贫困村扶贫发展思路(建议)
.1.狠抓产业建设。一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植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按照产业布局,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初步形成能使贫困农户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二是准确定位,把发展畜牧产业作为推进产业扶贫的突破口。..2.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发展速度,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和抗灾能力。.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3.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充分挖掘贫困乡村自身的地理及区位优势,引导扶持带动贫困群众从事旅游服务业。采用招商引资、合资、集资等多种投资和管理方式共同开发特色旅游土特产品、地方特色餐饮等,带动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家庭旅馆、农家乐等迅猛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4.创新思路,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社区扶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的助推器。可以极大地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改变农村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显示出农村社区建设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展示新时期农民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大批农村的先进力量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得到突破性发展,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可以较好的破解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从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义务,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5.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二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 明度。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6.依托资源,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是产业化扶贫的支撑,只有通过各类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产、加、销相互衔接,才能真正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龙头企业带动,有利于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化扶贫的实施步伐,提高扶贫效益。.一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闯敢干的农民从生产环节中退出来,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通过提供市场信息、组织参观学习、给予资金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重点扶持一批农民贩运大户,使大户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骨干和支撑。大力发展和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
二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的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 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