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的矛盾分析与发展对策
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的矛盾分析与发展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现状特点分析,总结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所在,并针对矛盾,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寻求资源型城市长远发展的对策。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由于资源种类的不同,资源型城市又可分为石油工业城市、煤矿城市、锡矿城市、森林工业城市等等多种类型。这些城市在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面虽然遵循着普通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一般轨迹(即存在一切城市发展的共性特征),但由于其城市兴起的条件和背景的不同,资源型城市的建设又有其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集中表现在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两个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上,因此要认识资源型城市,寻求其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从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入手。
一、资源型城市现状特点1.资源型城市发展历史较短一般说来,资源型城市都是在开发资源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时间较短,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兴起的城市和一般城市相比必然缺少历史的积淀和文化内涵,其城市建设也往往是粗线条的,仅仅是为了开发而开发,这样就使资源型城市很难形成自己的城市特色和风貌景观。2.资源型城市建设速度较快由于国家对资源的需求,往往加大了资源开发的力度,这就导制了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以油都大庆为例,本世纪五十年代大庆地域总人口不足2万人,到了九十年代,短短的四十几年的时间,大庆已成为人口近百万的举世瞩目的大城市,不仅大庆如此,其它资源型城市如鸡西、鹤岗、伊春等,其城市建设也存在类似情况,虽然超常规的城市建设速度,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生产服务基地,但这样的建设速度在当时的建设条件下,必然使城市建设缺少全面的规划和统筹安排,从而使生产和生活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冲突和矛盾(仍以大庆为例,在其市城内64%的城镇分布于油田内,尤以萨尔图地域最为突出,其生产和生活的冲突十分尖锐。)3.资源型城市建设主要以资源开发为核心由于资源型城市本身就是由于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因而城市建设很难体现其个性特征,“点多、线长、面广”往往是资源型城市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造成缺少现代化城市应有的聚集效应,难以形成城市精神生活氛围的状况,同时也给市政设施建设与合理利用带来诸多问题。从资源型城市以上几个主要现状特点来看,要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必须从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其矛盾所在,从而探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分析1.资源开发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现实要求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的过程,往往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一般来说,在资源开发前期即创业期,条件较为艰苦,城镇建设
主要为生产服务,其特征往往是资源生产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布局分散的小集镇形式,其城市形态是较为模糊的,虽然有些城市在此阶段也曾进行统一规划(如大庆的工农村规划)但这种规划往往是粗线条的短期行为的,因此很少遵循城市规划的一般准则,这必然与城市的长远发展产生一定的冲突。在资源开发中期,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资源型城市在此阶段一方面为国家提供了石油、煤炭等生产资源,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为城市建设带来了机遇,因此其城市建设的力度也开始加大,大型居住区,商业区逐渐形成,但由于城市初期所形成的分散式布局的弊端,随着城市生活性的增强而逐渐显露出来,生产和生活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协调这两方面关系,直接关系到资源型城市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而到了资源开发的末期,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的矛盾更加尖锐,主要因为这个时期随着资源的减少,经济下滑,城市建设需要的资金相对减少,这必然影响和限制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原来仅靠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面临着向多元经济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若不能顺利进行,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就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切断,城市建设便无法顺利进行,其后果可能直接导致城市的萎缩乃至荒废。2.资源开发的分散性与城市建设的集中性之间的矛盾任何一个资源型城市其资源分布都不可能是均衡的集中的,开发资源过程也是分散的,这就容易使城市发展与布局形成
“点多、线长、面广”过于分散的态势,这种城市形态相对于资源开发来说,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有利的,因为其便于生产服务,但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这种城市形态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首先,“点多”使城市空间布局过于分散,无法形成城市中心的聚集效应,建设重点不突出,无法突出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其次,“线长”必然造成城市交通的混乱和水、暖、电等基础设施的浪费;第三“面广”使城市建设的摊子辅的过大,建设资金分流严重,不便管理且缺少城市应有的生活氛围,因此,这种空间布局是不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3.资源开发与城市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对资源型城市来说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资源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分区并不十分明确的城市,因为在资源型城市中,工业生产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较大,在某些城镇中甚至达到50%以上,大面积的工业用地在城市中若得不到合理规划,长远安排,它所造成的空气嗓声,水质等方面的污染必然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从而对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4.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管理之间的矛盾在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行政管理部门是不同的,双方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又互有交叉,各部分往往从各自利益出发,各自为政,缺少必要的协调和统一,从而给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之间带来人为的矛盾。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立足
于资源型城市现状,充分认识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矛盾特点,才能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从而使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得以协调发展。
三、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对策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说到底仍然是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因此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根据生态学家理斯(WilliamRees)提出的“生态脚印”(EcologicalFootprint)理论,“要保持一定地区现有的消费水平,一定会要提供一定数量的生产用地和水域,才能支持该地区长期生存下去,他把包括这些生产用地和水域在内的相关地域叫做‘生态脚印’”也就是说一定地域内所能提供的资源只能维持一定限度的人口长期生存下去,超过这个限度,该地域的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任何一个城市(包括市域)它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城市的发展必须在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用理斯的这种理论来分析资源型城市,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的“承载能力”是相当大的,它现有的人口数并没有超过它的“承载能力”但由于其它地域对资源的需求,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开发的过程成为了输出“承载能力”的过程,这就使资源型城市的“承载能力”不断下降,因此要使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相协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使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结束后,仍能维持当时人口的长期生存,这就要求资源型城市在
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与城市建设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同时要适时调整单一的产业结构,向多元经济发展,协调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为其长运发展提供条件。协调发展对策1:建立密集型城市从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理斯的“生态脚印”概念分析,建立密集型城市是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纵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其城市建设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均衡发展的道路,资源开发到哪里,城市建设就跟到哪里,从而形成了分散式布局的现状特点,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各方面的矛盾,建立密集型城市则不同。首先,城市布局相对集中,可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其次,密集型城市使生产与生活相对分开,减少相互干扰,安全性提高,使生产与生活起到相互促进作用;第三,便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氛围,从而解决了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众多矛盾。但是,从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现状特点来看,分散式布局已基本形成,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密集型城市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市域内选择重点城镇集中发展形成密集型城市中心,重点城镇的选择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应具备市域核心的地位。这里所指的核心并不一定是地域内的中心,关键在于它在市域内起到与其它城镇协调发展的作用。应避开资源开发区,这样才能使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相对分开,避免为保证生产而进行的重复建设,同时可保证生活环境不受
污染。应具有便利交通条件。交通的顺畅一方面可保证市域内部联系(包括生产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可与城市外地域联系紧密,从而保证资源的输出与利用。对策2:建立分散布局的卫星小城镇建立密集型城市,并不是放弃现有的与生产相结合的小城镇,由于资源开发的需要,这些小城镇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从长远发展角度看,这些小城镇的建设重点和方向应有所转变。首先,小城镇的发展应以满足资源开发为目的,集中发展生产服务基地;其次,应避免建设大型生活设施,这样可避免城市建设的浪费;第三,要充分作好转产的准备,从而为资源开发结束后的长远发展提供条件,转产方向可根据现有条件综合选择,资源开发结束后,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小城镇。对策3:以大生态、大绿化观念建设的城市边缘区密集型城市中心(生活性)与分散型卫星城镇(生产性),并不能孤立地存在,它们的结合部,即城市边缘区,也应统一规划,建立生态农业系统工程和绿化系统工程,从而形成现代化田园式生态城,改变以往资源型城市景观乏味,环境质量差的状况,同时考虑资源型城市文化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只要充分认识资源型城市的现状特点,找出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所在,并以整体的、长远的观点进行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是完全可以协调发展的,从而使资源型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主
要参考文献:1.俞滨洋著《寒地边境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初探》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2.杨建觉《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城市规划》1998年第1期P44-48 8
第二篇:浅析*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论文摘要
随着**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铁山港区作为**市的辅城,发展是政府的头等大事。铁山港区是广西的具有天然优势条件的工业港口城市,有区位、地理和深水良港的优势。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铁山港自然条件、建设现状和经济形势,通过深入调研与思考,就如何加快铁山港区城镇建设与发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铁山港区 城镇建设与发展 思路和对策
在九十年代初期,受大**经济的辐射带动和影响,铁山港区曾经飞速发展。在这段发展热潮中,修建了长41公里的北铁一级公路,完成了北铁110KV输变电工程、新龙燃气码头、起步码头、5万吨自来水厂井群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铁山港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基本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总产值大大低于农业总产值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互联网最大文秘资源网,经济结构落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发展缓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铁山港自然条件、建设现状和经济形势,通过深入调研与思考,就如何加快铁山港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铁山港区城镇建设发展的优势及建设现状条件
(一)、自然优势条件
1、区位优势:铁山港区位于北部湾东北部,西距**市中心城区41公里,是**市辖行政区。铁山港区辖南康、营盘、兴港三镇,总面积394平方公里,人口15.5万人,海岸线总长50公里,滩涂80平方公里。
铁山港地理位置优越,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濒越南,处于一城系四南的重要枢纽位置,是我国大陆上离欧洲、非洲、中亚、西亚最近的港口, 是广西沿海唯一具备海陆空立体交通通道,最适合建设大型工业港口的临港工业城市。
2、自然港口优势:铁山港有天然的港口条件,丰富的岸线资源,具备优越的建港条件。铁山港是一个狭长的台地溺谷型海湾,形似喇叭状,水域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是华南地区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天然深水良港。建港优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是天然的深水航道。铁山港有东西两条深槽,为天然航道,航道底宽500--1000米,水深10--22.5米。航道条件非常优越,从涠洲岛附近至铁山港港口近60公里长的外航道,天然水深均超过16米,对十万吨级航道而言,不必开挖,为天然深水航道,对二十万吨级航道,开挖度仅1—2米。由于铁山港纳潮量大,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潮流流速小,港内波浪小,泥沙动力条件较弱,加上无大江大河流入,泥沙来源少,因而港口建成之后,港池航道易于维护。有关数学模型试验表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港研究所,《泥沙淤积分析研究报告》,1994年4月):航道开挖后,码头港池的年回淤量仅为0.07米,港内主航道稳定后年回淤量为0.04米。铁山港是华南沿海潮差最大的海区,最大潮差5.37米,可利用乘潮水位在3米以上,船舶可乘潮进出港区,从而大大降低港池和航道的开挖费用。
(2)有丰富的岸线资源。根据铁山港港口有关资料的研究,铁山港两岸可利用建码头岸线长约53公里,其中铁山港区所在的西岸建港线总长25公里,深水岸线6公里,整个铁山港可建1—20万吨级的深水泊位200个以上。铁山港底质为砂质沉积物,无礁石,滩涂面积达80平方公里,易于通过大挖大填形成人工岸线和港池,港口建设工程造价低,建设周期短,而且,铁山港的大风雨、大雾等灾害性天气时间短,可作业天数每年可达330天以上,建设大型工业港口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3、土地资源优势:铁山港地处滨海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度20-30米,村庄分布稀少,土地以林地和旱坡地为主,约占2/3。铁山港的地基承载力较高,允许承载力20—40吨/M2,该地区地震烈度为6度,根据地震部门有关资料显示,铁山港区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适宜建高层建筑及成片开发建设大型工业项目。
4、充足的淡水资源优势:铁山港区地表供水水源为南流江和合浦水库群,合浦水库为全国七大水库之一,集水面积120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9.5亿立方米,总有效库容为6.28亿立方米。从旺盛江水库东岭控制闸引至铁山港水厂仅需铺设输水管道19.5公里。铁山港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勘察资料表明,供水可达50×104 M3/天,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铁山港地区地质结构优良,根据科学论证和**市开采实践表明:开采地下水不会导致地面沉降;在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范围内,合理布井,不会引起海水入侵的发生。
5、便捷的立体交通优势及可靠的供电保证:铁山港空运交通有**飞机场,对外连接公路有北铁一级公路及正在建设的营盘至闸口滨海公路,还有明年即将动工建设的与合浦至山口高速公路相接的三塘至闸口二级公路,合浦至河唇铁路相接的合河铁路铁山港支线预计明年将动工建设。自治区已经把铁山港的进港公路、5万吨级起步码头、15万吨航道疏浚等项目列入临海工业基础设施大会战项目,已进入建设阶段。电厂3.5万吨级航道疏浚已经通过验收投入使用。已基本从海、陆、空三个方面构筑了铁山港便捷的立体交通优势。而已完成投入使用的北铁110KV输变电工程和已建成投入使用的**电厂给铁山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用电保证。
(二)、铁山港区城镇建设现状条件分析
前面已论述,铁山港有优越的天然良港,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淡水资源等优势条件,但十
合作入股,或通过企业化运作,筹备组建股份制企业进行港口开发经营,并争取包装上市,以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港口码头的建设运营。
推进港口建设,规划是龙头,认真分析铁山港区的港口建设条件,做好港口规划,是港口科学合理开发建设的关键。根据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的研究报告,铁山港区所在的西岸为首期开发岸线,拥有可建港岸线长25公里,根据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和陆域条件,港口岸线利用规划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1、铁山港西岸湾口处的啄罗口至坡尾底-10M以上的深槽长6公里,其中2.8公里水深15-22.5M,是最好的深水岸线,规划为大型临海工业区,作为石油化工及钢铁厂基地,建大型原油泊位、矿石泊位及钢铁泊位,此段天然岸线可建5-15万吨级大型深水及中型泊位60-85个,本区陆域由挖沙吹填而成。
2、坡尾底以北至北暮盐场的岸线规划为商业港区,规划港口岸线长6.3公里,可建大中型泊位25-35个,岸线采用大挖大填的形式形成。
3、北暮盐场至石头埠为第二段商港利用岸线和港口起步区,该段岸线上已规划了5万吨级的起步码头、大型的国际客运码头,电厂5万吨级煤炭码头、3000吨级的重件码头。
4、石头埠至新龙码头2.5公里范围的岸线规划为危险品业主码头和船舶修造岸线。
5、葛麻山以北6公里范围内的岸线规划为船舶工业、冶金、机械、化工、建材、航务利用岸线。
(三)、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努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的演化。工业化是铁山港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铁山港区建区于1994年,建区时间短,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差,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规模企业少,目前有生产能力的也仅有南康糖厂、赤江陶瓷厂等为数不多的老企业,工业总产值大大低于农业总产值。虽然工业在近几年呈现逐年增长的势头,但也只有10%左右的增幅,仍落后于总体经济17%的增长。铁山港区建区十多年来,基本没有什么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工业项目,**电厂的建设也是一波三折,经历了多年的停工后才于2003年下半年复工建设。许多上规模的对铁山港区有较大影响的工业项目进展缓慢,由于没有大工业项目的支持,铁山港区的工业化进程举步艰维。工业目前还是铁山港区经济的薄弱点。铁山港区要发展,就必须要凝聚起艰苦创业和团结务实的精神,更新观念,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努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1、认清形势,走一条切合铁山港区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根据铁山港面临的历史发展机遇和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确立立足工业,以港兴区的发展战略。以港口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发展临港石化工业为龙头,以优化投资环境为保证,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临港工业型、海产品加工型为主的有铁山港特色的工业体系,迅速壮大工业经济总量,走一条切合铁山港区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解放思想,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氛围。解放思想、加快工业发展的大宣传、大发动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确发展工业的目的和意义,找差距、树信心、鼓干劲,树立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努力形成“人人讲工业、个个谈发展”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招商理念和“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共识。
3、优化投资软环境,增强铁山港区投资的吸引力。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把工作重点放到为经济发展和提供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上。二是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服务质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三是大力整顿经济秩序和法治环境,积极建立有利于经济建设发展的环境,努力在铁山港区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
4、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工业化进程。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切入点和支撑点。**电厂二期工程已准备动工建设,中石化投资130亿元建设的800万吨炼油厂及总投资95亿元的LNG液化气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非常顺利,码头、原油库区、厂区的征地已经完成,厂区围墙已于近期开始动工建设。总投资139亿元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初步选址定在铁山港区,已完成可研及评审工作。广西液化天然气(LNG)利用项目,选址定在铁山港区,已完成可研及初步论证工作。**恒久码头项目、哈纳利油气项目已到位大部分的建设资金。有意向在铁山港投资的大财团有美国的摩根·斯坦利亚洲及远东第一财务公司、美国史坦富资本有限公司、马来西亚德昌国际集团、中坚集团、韩国东远集团旗下的新加坡科胜公司等一大批中外知名企业,投资的项目包括有改性沥青、S型板材、钢铁等大型项目。政府将密切关注项目建设情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项目的建设。以上项目建成后,铁山港区工业化的进程将实现历史性跨越。以广西炼油项目对港区总体经济影响为例,简要分析重点项目建设对促进工业化进程及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广西800万吨炼油项目对铁山港区的经济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即建设期及投产期,具体分析如下:
1)建设期
在炼油项目的建设期内,按其可研报告来分析,需要完成的建设投资为815654万元,建设期为三年,估算每年平均完成投资271884万元,铁山港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在炼油厂进入建设期后将有突破性的增长,如表
3.1.4所示。
表3.1.4单位:万元
1999
2000
200
1200
22004预计
2002年均增长
固定资产
投资
2870
3850
6616
16482
281184
179.1%
炼油厂
建设期
271184
由此上表可以预见炼油项目的建设期内对铁山港区的经济增长推动是如此巨大,将给铁山港区带来历史性的飞跃,如果考虑到炼油厂的建设带动下游产业的发展,其推动效益将呈直线增长。
2)投产期
在炼油项目投入生产运营后,第一年开工率为80%,形成产值1406813万元,第二年后开工率可达100%,可形成产值1758517万元,如表3.1.5所示。
表3.1.5单位:万元
1999
2000
2001
2002
投产1年预计
投产2年预计
工业总产值
59297
67494
69849
78962
150681
31858517
炼油厂
生产期
1406813
1758517
炼油项目投产后将在短时间内将铁山港区的工业总产值推上新台阶,并在此后的相当时期内保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是铁山港区工业发展有力的支撑。通过以上对广西800万吨炼油项目对铁山港区的经济影响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到,抓紧跟踪和服务好重点大项目对铁山港区是如何的重要。这些项目的顺利建设对推动铁山港区工业化的发展有如重型炸弹的作用。
5、立足铁山港区的实际,项目建设“抓大不放小”。即在铁山港区发展外延上,立足于铁山港区工业化尚处于前期阶段的实际,在项目建设时要本着先发展再完善、先发展再提高、先发展再规范的理念,坚持项目建设“大中小一齐要,高中低一起上,内外资一样引”。不论企业规模大小,不论技术含量高低,不论资金主体成份,不论资金入股构成比例,只要项目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税收、有就业,有利于地方发展,又不对环境造成大的污染,都敞开大门,积极引进,鼓励发展。
(四)、以小城镇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铁山港区城镇化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区域工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集中稳定的消费群体和市场、需要形成合作紧密的配套产业链、相当规模的经济总量支持和一定规模的经济效益,城镇化就是这种需要的结果,也是这种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条件。城镇化进程同样是现代国家进行公共管理的必然要求。城镇的人口相对集中,便于社会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教育,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城镇化也有利于公民劳动、教育以及政治、经济权利自由等等得以充分实现和有效维护。
近几年,是广西城镇化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全区城镇化水平已由1997年的19.7%增加到2005年底的33%。铁山港区的城镇化水平虽然比广西的平均城镇化水平略高,但比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38%还低几个百分点。铁山港区区辖三个镇南康镇、营盘镇和兴港镇。当中,三个镇只有南
第三篇:浅析*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论文摘要
随着**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铁山港区作为**市的辅城,发展是政府的头等大事。铁山港区是广西的具有天然优势条件的工业港口城市,有区位、地理和深水良港的优势。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铁山港自然条件、建设现状和经济形势,通过深入调研与思考,就如何加快铁山港区城镇建设与发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关键词]铁山港区城镇建设与发展思路
和对策
在九十年代初期,受大**经济的辐射带动和影响,铁山港区曾经飞速发展。在这段发展热潮中,修建了长41公里的北铁一级公路,完成了北铁110KV输变电工程、新龙燃气码头、起步码头、5万吨自来水厂井群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铁山港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基本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总产值大大低于农业总产值xiexiebang.com-www.xiexiebang.com互联网最大文秘资源网,经济结构落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发展缓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铁山港自然条件、建设现状和经济形势,通过深入调研与思考,就如何加快铁山港区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铁山港区城镇建设发展的优势及建设现状条件
(一)、自然优势条件
1、区位优势:铁山港区位于北部湾东北部,西距**市中心城区41公里,是**市辖行政区。铁山港区辖南康、营盘、兴港三镇,总面积394平方公里,人口15.5万人,海岸线总长50公里,滩涂80平方公里。
铁山港地理位置优越,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濒越南,处于一城系四南的重要枢纽位置,是我国大陆上离欧洲、非洲、中亚、西亚最近的港口,是广西沿海唯一具备海陆空立体交通通道,最适合建设大型工业港口的临港工业城市。
2、自然港口优势:铁山港有天然的港口条件,丰富的岸线资源,具备优越的建港条件。铁山港是一个狭长的台地溺谷型海湾,形似喇叭状,水域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是华南地区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天然深水良港。建港优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是天然的深水航道。铁山港有东西两条深槽,为天然航道,航道底宽500--1000米,水深10--22.5米。航道条件非常优越,从涠洲岛附近至铁山港港口近60公里长的外航道,天然水深均超过16米,对十万吨级航道而言,不必开挖,为天然深水航道,对二十万吨级航道,开挖度仅1—2米。由于铁山港纳潮量大,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潮流流速小,港内波浪小,泥沙动力条件较弱,加上无大江大河流入,泥沙来源少,因而港口建成之后,港池航道易于维护。有关数学模型试验表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港研究所,《泥沙淤积分析研究报告》,1994年4月):航道开挖后,码头港池的年回淤量仅为0.07米,港内主航道稳定后年回淤量为0.04米。铁山港是华南沿海潮差最大的海区,最大潮差5.37米,可利用乘潮水位在3米以上,船舶可乘潮进出港区,从而大大降低港池和航道的开挖费用。
(2)有丰富的岸线资源。根据铁山港港口有关资料的研究,铁山港两岸可利用建码头岸线长约53公里,其中铁山港区所在的西岸建港线总长25公里,深水岸线6公里,整个铁山港可建1—20万吨级的深水泊位200个以上。铁山港底质为砂质沉积物,无礁石,滩涂面积达80平方公里,易于通过大挖大填形成人工岸线和港池,港口建设工程造价低,建设周期短,而且,铁山港的大风雨、大雾等灾害性天气时间短,可作业天数每年可达330天以上,建设大型工业港口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3、土地资源优势:铁山港地处滨海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海拔高度20-30米,村庄分布稀少,土地以林地和旱坡地为主,约占2/3。铁山港的地基承载力较高,允许承载力20—40吨/M2,该地区地震烈度为6度,根据地震部门有关资料显示,铁山港区有史以来从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适宜建高层建筑及成片开发建设大型工业项目。
4、充足的淡水资源优势:铁山港区地表供水水源为南流江和合浦水库群,合浦水库为全国七大水库之一,集水面积120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9.5亿立方米,总有效库容为6.28亿立方米。从旺盛江水库东岭控制闸引至铁山港水厂仅需铺设输水管道19.5公里。铁山港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勘察资料表明,供水可达50×104M3/天,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铁山港地区地质结构优良,根据科学论证和**市开采实践表明:开采地下水不会导致地面沉降;在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范围内,合理布井,不会引起海水入侵的发生。
5、便捷的立体交通优势及可靠的供电保证:铁山港空运交通有**飞机场,对外连接公路有北铁一级公路及正在建设的营盘至闸口滨海公路,还有明年即将动工建设的与合浦至山口高速公路相接的三塘至闸口二级公路,合浦至河唇铁路相接的合河铁路铁山港支线预计明年将动工建设。自治区已经把铁山港的进港公路、5万吨级起步码头、15万吨航道疏浚等项目列入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与资源开发及利用
新农村建设与资源开发及利用——农村致富实用手册
郑昌华、罗小凡(中国新农村建设工程组织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一篇 “十七大”精神指导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章 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第二章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章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章 新农村建设:打造中国现代化的基础
第五章 “明星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意义
第六章 组织贫困农民建设新的大型城市——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一条思路 第二篇 发展新农村建设与管理民主
第一章 村民自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章 村民自治与新农村建设中的“管理民主”
第三章 农村发展与新的治理范式
第三篇 新农村建设以促进致富的现实基础与典型案例
第一章 “后税费时代”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
第二章 取消农业税后的乡村治理
第三章 乡村组织难题与农民的灌溉困境
第四章 农业税和农村 土地制度的功能
第五章 村庄的建构与解构
第六章 必须遏制乡村社会灰色化趋势
第七章 乡村灰化的路径与社会基础——以湘南某县金、银镇为例 第四篇 建设好新农村乡镇体制以加快致富步伐
第一章 乡镇政府的职责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镇改革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职能
第四章 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以乡村组织为主导的新农村建设
第六章 关于“以钱养事”的认识
第五篇 基层干部体系建设与农村工作
第一章 基层干部依法行政
第二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
第三章 基层干部工作内容
第四章 “三农”问题和农业政策
第五章 基层民主建设
第六章 新农村建设与基层经济发展工作
第七章 基层社会稳定与调解工作
第八章 基层社会优抚和救助工作
第九章 基层人口管理工作
第十章 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第十一章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十二章基层干部党风廉政建设
第十三章基层财务管理与审计工作
第十四章基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十五章基层干部领导方法和艺术
第六篇 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问题与创新及典型案例
第一章 新农村建设的社区本位与农村社区重建
第二章 着眼点在农民,着力点在村社——兰考新农村建设试验的具体经验
第三章 新农村建设与老年组织的发展——以荆门、洪湖、兰考实验为例
第四章 新乡村建设的切入选择
第五章 谁来支付合作成本——对乡村建设合作收益与合作成本问题的一般分析
第六章 农会组织与建设新农村——基于台湾经验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组织创新
第八章 在新农村建设中创新组织工作
第七篇 致富新农村的制度建设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总体思路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重点
第三章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第四章 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
第五章 建立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失地农民补偿机制
第六章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第七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八章 中国农民的非农化
第九章 维护务工农民合法权益
第十章 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第十一章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制度
第十二章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第十三章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第十四章建设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十五章改革农村教育制度
第十六章推进乡村文明建设
第十七章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十八章优化农村扶贫开发模式
第十九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第八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
第一章 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模式探讨
第二章 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三章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组织若干问题
第四章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发展的对策
第五章 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创新
第六章 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农产品出口的策略选择
第七章 中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路径
第八章 农业技术推广:建设可持续农业的技术保障
第九章 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
第十章 农村农业现代化案例评析——山东省农村城镇化
第九篇 新农村农业工业化建设和成功案例、经验
第一章 实施农业工业化的战略意义
第二章 推进农业工业化的保障措施
第三章 国内部分地区发展农业工业化的成功经验
第四章 南通农业工业化的成功经验
第十篇 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经济、金融关系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中的投融体制建设要先行一步
第三章 开发和利用资源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十一篇 新农村新型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新技术及典型案例
第一章 发展观光农业的基本条件
第二章 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二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十三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十四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十五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观光农业的类型,特征与增效途径 发展观光农业的目的与效果 如何发展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的营销技巧 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 观光农业项目的设计 观光农业项目经验借鉴 观光农业发展趋势 新农村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退耕还林概述 常见经济林树种的培育技术 常见生态经济兼用树种的培育技术 常见生态林树种的培育技术 新农村人才资源组织与利用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概况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人力资源预测与开发规划 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管理 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政府与企业行为 新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及成功案例借鉴 我国农村传统能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太阳能的利用技术 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技术 农村小水电的开发利用 小型风力发电技术 国外农村能源建设的经验借鉴 加强我国农能源建设的措施 新农村沼气资源开发与利用及典型案例 能源、沼气基础知识 沼气的发酵原理及条件 户用沼气池的设计及建池技术 沼气池的使用、管理与日常维护
第五章 沼气用具及管道的安装与维护
第六章 沼气发酵产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第七章 沼气生态农业模式介绍
第十六篇 旅游资源开发典型案例
第一章 五台山——佛国圣境
第二章平遥古城——华夏第一古城
第三章 乔家大院——九州民俗精华
第四章 皇城相府——北方文化第一巨宅
第五章 同里——醇正水乡
第六章 周庄——中国第一水乡
第十四篇 新农村建设与资源开发及利用相关政策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详细介绍了“十七大”精神指导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与新农村民主管理、乡镇体制、制度和领导干部的培训、建设及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问题与创新及典型案例;以及致富新农村的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经济与金融关系,与新农村新型农业资源、林业资源、人才资源、新能源、沼气资源、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新技术及典型案例;以及新农村建设与资源开发及利用相关政策。
本书特点:
指导性强——针对“十七大”精神指导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要求与工作要点指导
过程工作的具体细节、环节,本书都做了细致的介绍,做到回答“怎样做”的问题。
紧跟时代——本书的内容代表了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知识与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和新要
求,紧跟时代的步伐,保持了我国的农村建设的发展活力和致富的步伐。
权威编著——本书由长期从事地方新农村建设工作研究及其指导的资深专家、教授结合自身
经验与实践成果精心编写。
便捷性——本书作为工具书,体现了内容全面、查阅方便、通俗易懂、容易掌握、知识新颖
与针对性强的特点。
读者对象:
各市、县、乡(镇)人民政府
各乡、镇村民委员会
各农业局
各市农业资源开发局
各规划建设局
各市科技局
7-5024-3999-4 :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6268页 : 图;26cm
978-7-80662-643-6沼气生态农业实用技术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7173页;19cm7-109-10539-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201页;21cm7-80233-141-2 : 观光农业开发与经营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24页21cm978-7-01-006197-9新农村能源与环保战略 人民出版社, 2007(第五章——第八章)754431707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海南出版社, 2006(第一篇——第六篇)7-80233-151-X退耕还林实用技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04页21cm(买)978-7-5058-6516-7新农村的制度建设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8.132。499页 ¥25 7-5087-1152-1旅游资源开发案例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第一章——第二十章)
第五篇:城镇建设规划现状与发展构想分析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城镇建设规划现状与发展构想分析
城镇建设规划现状与发展构想分析
【摘要】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综合性很强的社会事业。城镇建设规划是一项非常长远的战略性社会建设事业,城镇规划的科学与
合理性,关系着城镇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的生活,对于全面推动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践,分析了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城镇建设规划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城镇建设规划 存在问题 发展构想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急
剧膨胀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消耗与浪费,加之当前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给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可谓危机四伏。高质量建设我国的城镇,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要深入认识和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发展规律,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一、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城镇建设和规划相脱节:城镇规划是指城镇人民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镇土地。协调城镇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镇规划的根本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镇合理的进行建设和城镇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镇社会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规划是建设的先导,是建设的基础,但一些领导的城镇规划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随意修改城镇规划。
2、城镇建设规划自身的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中,由于受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资金和各项资源的影响,导致当前城镇建设规划档次非常的低,很多城镇公共基础建设严重滞后,比如城镇道路建设规划等。有新房、无道路,有路无排水设施的现象非常的普遍,因此导致城镇建规划档次非常的低,而且相关绿化设施不配套,导致城镇居民实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3、规划管理薄弱,违法建设屡禁不止。一是乡镇一级大部分还没有成立管理机构,没有专业管理人员。二是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等现象较为突出。许多乡镇建设项目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后到县发改部门立项时,才到规划部门征询建设项目选址意见;许多村庄不按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加之一些村干部更换频繁,规划实施缺乏连续性。
4、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大多数城镇道路、给排水、绿化等市政公共基础设施还不配套,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还不完善,一些城镇建设缺乏特色,品位不高。同时,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各重点镇和南北山区乡的发展极不平衡。
二、对城镇建设规划进行探讨
1、提高城镇规模与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集聚度。在分析以往发展水平基
础之上,对某一时期可能出现的的规模以及城镇人口的变动情况要详细的了解和全面的掌握。在对影响城镇生产与发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一时期的合理的发展仅预测,同时还要意识到城镇人口变化受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城镇建设规划应当与该地区的环境容量相适应,而城镇的环境容量取决于各种自然条件因素,因此应当从自然要素的角度对城镇的可承载能力进行研究。
2、加强管理,提高水平。努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是根本保证。一些发达国家城镇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镇“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而我国城镇发展的现状却是很多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因此,在抓好城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
3、塑造城镇特色,建设各具特色的城镇。加强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分析,挖掘自然的、历史的和地方的特点,形成具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城镇风貌。塑造城镇特色要注意把握完整性和综合性。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发展的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要任务来抓,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组织实施道路、供水、供热、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各具特色的城镇。
4、城镇发展中应把握的重点:(1)要抓好规划、要科学编制城乡布局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以及相关的专业规划,努力实现规划的全覆盖。同时,要建立一套监管规划实施的体制机制,下决心解决规划建设“两张皮”的问题。(2)要高标准建设、城镇建设要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坚持建设的高标准,要按照彰显大气、追求精细的思路,建设近水、亲绿、宜人的开敞空间。新建市政公共设施及房屋建筑,要达到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
5、(1)突出编制内容特点。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大专院校编制。要以“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理念,按照建精品、出亮点的要求,从质量、深度和专项内容上,坚持高起点、高品位修编,并且着力在超前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2)加强对小城镇规划的管理和监督。要加强对小城镇规划的管理和监督,完善重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保证规划的有序进行,规划编制经费要纳入县区和城镇财政预算。(3)规划部门要严格执行规划,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强制性。规划决不能随领导人的调整而变更,随领导人的意志而转移。对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城镇建设规划的措施
1、建立健全城镇建设规划编制体系。通过建立健全该体系,可以对城镇规划建设实施科学的安排与布局,并以此为指导,对当前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的优化与配置。同时,应对选择较好的交通条件好,发展区域经济,尤其要选择那些地理环境相对比较优越的区域来发展城镇;对于交通条件比较差,前景比较渺茫的区域,如果没有补救的方法,则建议放弃对其投资规划。
2、不断加大对城镇建设规划的投资力度。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陈旧观念,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融资体制,培育小城镇建设资本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建立良性的投入发展机制。实践中,可以通过加大对城镇 建设规划的投资力度,引进高素质规划人才,将城镇建设规划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性工作对待,以确保城镇建设规划工作能够有效地落实到实处。
3、通过不断完善当前的城镇建规划系统,全面提高规划水平。从本质上来讲,城镇就是城乡结合点,同时也是某一区域范围的中心所在,因此应当合理地确定城镇规划建设规模、职能,对城镇建筑结构布局进行优化,对城镇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通过完善城镇建设规划系统,将理论、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城镇建设规划管理规范,以提高规划水平。
4、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加强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设施的配套建设,对玉皇中学等新建学校应加快设施的配套完善;强化居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及社会服务组织的建设,提高居民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逐步推广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减小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别。
四、结束语
城镇建设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关系着城镇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应当加强重视,以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城镇规划既要着眼于当前的利益,也要考虑未来的需要;既要从城镇的自身出发,也要树立区域和全局观念;既要有超前意识,也要不脱离实际。
参考文献:
[1]马春笋.我国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构思[J].城市问题,1998年01期.[2]谢元水.浅析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J].山西建筑,2010年01 期.[3]张荣昌.加快城镇建设的若干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1998年01 期.[4]梅克保.中国城镇建设的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