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对策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对策分析
摘要: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振兴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本文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并制定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矛盾;对策性;
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位,这其中离不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效益,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壮大,产品的在结构形式、涉及范围、商品种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提高,并且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条进行了有效调整,在此状态下,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进入了集群型生产阶段。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虽然起步很晚,但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电子信息、科学研究、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网络,并且保证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增长保持至今,在2008年以后这种增长速度更是高达每年25%的增长率。在这期间我国的GDP比重贡献率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的增长值,并且成为了第三产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不断改变而发生了优化。并且形成了十分完整的产业链,所有的产品在研发、销售等发面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对全球的行业开发呈现出十分强大的支撑作用。随着产业发展的不断集中,电子信息企业也出现了一种“扎堆”,的现状,这种现状变现为产业升级、市场需求、生产能力,同步增长,并且形成了良好的配套性产业形势。同时伴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素质整体提高使国民经济增长的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大发展一直采取鼓励进口技术、出口产品的政策。这样不仅缩短了关键技术的研发时间,同时使我国的电子产品能够追赶上国际上的信息产品,使电子信息产业增长不断加快。在出口范围上我们将产品定位面向非洲、南美等国家,这使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了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目前我国的电子产业的外贸发展程度超过60%,产品在出口和进口的同时能够具有十分良好的经济带动作用。
二.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具有十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高科技研究人才奇缺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导致很多技术长期依靠进口,虽然提高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率,但是却造成了电子科技人才培养的断档。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高密度型产业,它的核心竞争就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另外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很多小型的电子信息产业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完成人才的自我培养,这使很多人才外流到了外企,这是我国电子信息人才流失的主要问题之一。
2.技术进口引发的矛盾
我国的电子信息起步很晚,这与国际上发达的欧美、日韩等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并且在电子信息产品上来看在世界范围内还处于一个中下游的水平。所以为了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性含量,就需要在国家电子和信息技术中使用大量的资金,进行先进技术的引进,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含量,但是也使我国的电子信息处于一个长期波动的范围内。同时因为技术引进风险小,极易诱导国家和企业往往只注重“引入”,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投入则相对较少,从而偏离技术引进的初衷;此外,外资企业的逐利性决定了它只可能着眼于短期经济利益,不会关心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长期技术进步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核心技术,他们更是严格控制流出国门,所以国内大多数电子信息企业无一例外地缺乏核心技术,只能靠代加工别人的产品赚取辛苦的劳务费,技术进步则越来越成为了这些电子信息企业的“神话”。
3.企业缺少良好的创新意识
我国的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是相对薄弱的环境,这一点充电子信息产品的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就可以看出,同时很多产品缺少合理的自主品牌和知识性技术产权,使很多科技成果不能被实际性的转换,这使很多核心技术缺少专利性,导致电子信息企业在国际竞争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策略
要想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中迎合机遇和挑战,就必须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占率作为基础,所以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中进行加强。
1.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创造能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企业可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潜在人才的开发,努力保持适当的人才流动性,争取达到人才流动“溢出效应”最大化。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研究制定有利于造就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的分配政策和激励措施,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通过高等学校、民办机构、企业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力度,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电子信息产业需要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信息产业的强大支撑力量,在自主创新的同时要保证科技进步和市场的激烈竞争,要将自主创新作为行业发展的基础要素。首先我国要为电子信息产业创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并且在科技人才培养上加大力度,要保证有针对性的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优惠政策,将产品提高速度,和产品附加值同步提高,并且使企业的应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在提高产业优化的同时,使企业最大程度的获取效益。
结束语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不仅在产品制造上逐步细化,并且形成了很多我国特有的电子信息技术,这使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性竞争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电子信息技术也朝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所转变,同时电子信息种类中的界限被逐渐消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就必须对自身的产业结构组成进行调整,并且在科学发展观的带领下,将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和我国实际科学技术能力相互结合。电子信息产品在生产、组装、销售等环节加强整合性,使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适合国际形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希军.我国光电子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吴江.信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3]宁钟,郭熙保.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J].软科学;.2001年01期
[4]杨礼茂,王玉玲.武汉光电子企业品牌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年10期
第二篇:电子信息产业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分析报告
产业分类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雷达工业行业、通信设备工业行业、广播电视设备工业行业、电子计算机工业行业、软件产业、家用视听设备工业行业、电子测量仪器工业行业、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工业行业、电子元件工业行业、电子器件工业行业、电子信息机电产品工业行业、电子信息产品专用材料工业行业,12个行业、产业,共46个门类。
兴趣领域及其技术现状
我最感兴趣的领域是通信设备工业行业,其技术现状具体如下:
从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任务已经达成,而现阶段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时代,今后十年将会是3G移动通信系统正兴的时期,或许到了十年以后将会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天下。但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均会有重复性的时间点,大约每十年就有一项技术更新,不过随着通信科技的日新月异,或许转变会更快、时间也会更短。对于移动通信服务业者、系统设备供货商或其他相关产业来说,必须随时注意移动通信技术的变化,以适应市场需求。
产品情况
通信传输设备
一、通信发射机
二、通信接收机
三、微波通信设备
四、卫星应用产品
五、散射通信设备
六、通信导航定向设备
七、载波通信设备
八、光通信设备
通信交换设备
一、交换机
二、用户接入设备
通信终端设备
一、收发合一中小型电台
二、电话单机
三、数据通信设备
四、通信电子对抗设备
五、通信导航车辆
六、通信配套产品
移动通信设备
一、数字蜂窝无线电话系统设备
二、无线寻呼系统设备
三、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设备
四、中小自动无线电电话系统设备
五、无中心选址通信系统设备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
一、移动通信终端
二、其他移动通信终端
通信设备修理其他通信设备
主要企业
阿尔卡特朗讯 诺基亚西门子网络 爱立信 思科 富士通 华为 NEC 烽火科技 中兴 大唐电信 中国普天 艾克赛尔 三星 烽火通信 国人通信 京信通信 OKI UT斯达康 NEC 烽火网络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 北电网络 上海贝尔 高新兴通信
经济效益
我国已经拥有通信制造业企业1500多家,199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47亿元,销售收入1274亿元,实现利润88亿元。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上看,我国通信制造业的总体经济效益水平明显高于我国制造业的平均水平。此外,我国的通信产品还出口到亚洲、欧洲、非洲、美从各项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6年开始,通信系统设备的出口量和出口企业逐年增加。当年交换机出口约27万线,金额6300万美元,是1995年以前出口量的总和。1997年,除交换机、传输设备外,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开始出口,出口企业增 加到6家。
1998年,出口方式开始转变,由单一交换机出口转为交换机、传输、线路等 成套设备的出口。中国通信系统设备制造企业开始承担国外通信网建设的交钥匙 工程,并与当地企业合资成立电信运营公司,开始进入国外电信服务市场。
1999年,通信系统设备出口出现强劲增长势头,且成套设备出口、承担交钥 匙工程增多。交换机、光通信设备、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和国内开发的IP系列设备、会议电视设备、接入网设备等都有出口业绩。据信息产业部统计,1999年我国 通信设备出口总额突破40亿美元;同比增长48%,成为我国出口产品中增幅最大 的产品大类之一。
但是,由于我国通信制造业企业分散,大多数企业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再加上技术和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总体经济效益水平较差。世界著名通信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多
在20万美元/人·年以上,而我国通信制造业平均只有1.5万美元/人·年。发展走向
通信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通信技术包括卫星、光纤传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微波技术、有线与无线接入技术等。
⑴低轨道卫星通信目前已经实用化;
⑵光纤传输技术使传输速度每3-4个月翻一番
⑶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速,GSM、CDMA、GPRS 和3G走向商用。
⑷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由准同步数字系列(PDH)全面转向同步数字系列(SDH)。
⑸宽带接入技术发展迅速,光纤主干网站接入带宽已超过G级,Internet无线接入技术和蓝牙技术日臻成熟,现已广泛使用。
⑹ IP电话向电信业务的渗透,使传统电信技术与IP技术融合速度进一步加快。这里再重点说一下3G技术:
国内外发展预测,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市场发展可能经历至少如下三个阶段:
初期,2001-2005年。其特点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继续发展和扩大,在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在局部地区(城市等用户集中地区)提供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数据业务速率限制在384kbps及以下,地区或国际漫游依赖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中期,2004-2010年。它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高速成长期,其特点为: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和系统停止发展,建设成功全国或全球覆盖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全面达到IMT2000的各项要求。
后期,2010年以后,全球25%以上人口使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第四代移动通信设备开始进入市场,提供更高速率的多媒体业务。
结束语
随着电信市场逐渐开放,国外电信运营商将允许经营国内电信市场,新的通信技术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给国内运营商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带来了更多机遇。在这个背景下获利最大的就是中端和终端经营者,受益的是广大消费者,也是投资人百年难遇的大好时机。
第三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一、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即在特定的领域中,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构成的群体,它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一些产业或部门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和配臵资源的过程中,也选择某些特定的地域集聚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些新的产业集聚区,如美国的“硅谷”、意大利的“第三意大利”、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地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同一类企业形成空间的聚集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是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企业合理布局的必然结果。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设以产业链为基础、相关配套产业高度聚集的产业基地是一个基本趋势。这些产业聚集区内拥有一批实力雄厚、掌握核心技术的大企业,有着灵活的体制和机制,具备突出的资本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其技术走向、产品研发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主导力量。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当前高新技术产业的突出代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国民收入,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提升和改造有着重要意义。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产业,通过它的技术渗透作用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党的“十七大”提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的重大判断和战略选择,赋予了信息化建设全新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信息产业的战略地位,为信息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目标与方向。山西省作为能源大省,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不合理状态,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是推动我省经济转型,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太原高新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五化并举”、“两化融合”的战略方针,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企业、企业服务机构、创新投资融资机构、科研院所等组织聚集而成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现了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企业集群式发展,加快了我省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步伐,优化了我省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要求做出贡献。
1.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十一五”期间,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区经济的重要支柱。2005年至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总收入91.71亿元,占全区2.4%,年平均增长率为25.1%。利税总额为7.7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41.9%。2009年末,太原高新区拥有IT企业数量达690家,占全区企业数量的41%,其中软件企业195家。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太原高新区的重点发展产业。2007年,太原高新区成立山西软件园,2009年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成为全国35家国家级软件园之一。园区通过“双软认证”的企业87家,占山西省的82.9%;具有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的企业31家,占全省的52.5%;经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7家;获得CMMI4资质企业1家,CMMI3资质企业4家,通过ISO9000认证企业35家。
2.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更加活跃,整体势头更加强劲。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拥有396项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项目,占全区总数的1/4强。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达240项,占全区高新技术产品总数的29.5%。电子信息产业R&D投入强度为5.9%。2009年,电子信息领域企业共申请专利45件,获授权专利24件,分别占全区总量的9.1%和15%。
太原高新区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鼓励和扶持企业自建技术研发中心,区内多数企业建有专门研发部门,其中省级技术研发中心5家。这些举措极大地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提高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完善了企业人才梯队建设。
3.骨干企业成长迅速
根据《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国科火字[2001]60号),太原高新区已有太原罗克佳华工业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天成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西同昌信息技术实业有限公司、山西奥科新得科贸有限公司、太原风华信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合创自动化有限公司、山西泰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经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
骨干企业面向行业包括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服务、煤矿与环保信息化、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子工艺装备研发、数字电视产品等方面,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对园区企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多家企业承担了国家级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以及国家发改委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专项、电子发展基金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等,其中太原理工天成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十五”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太原风华信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
4.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太原高新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园区主要发展战略,从园区建设以及政策方面为企业提供保障,使园区成为创新氛围浓、创新环境优、创新实力强的创新型园区,为众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
目前,太原高新区拥有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基地围绕山西省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形成以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煤化工软件、软件服务外包为主,具有山西特色的软件产业发展格局。园区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拥有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包括电子数码港、留学人员创业园、省创业大厦、太原高新区合创电力电子科技园、太原高新区国际大厦、高新动力港等专业孵化器。同时,园区企业还享受高新区的土地、资金、项目、人才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从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等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太原高新区为了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完善支撑体系。2007年正式成立“太原高新区IT研究院”, 搭建了山西省信息技术和IT产品研发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还联合企业先后组建了微软联合实验室、语义Web研发中心、计算机信息资质认证中心、大学生实习基地、数字化焊机标准研究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行业标准制定、核心技术研发、专业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机构,建设了“远程调用与资源共享平台”、“软件缺陷测试平台”、“全息幻影成像实验室”等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并免费对园区的企业开放使用,进一步促进“官产学研”协同进行专业的技术研发和转化。
太原高新区与区内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太原高新区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联盟”,联盟整合企业资源、联合开拓市场,形成了基于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区域创新网络,服务于山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太原高新区为解决电子信息产业环境建设和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紧缺的问题,先后建立项目风险投资机制及融资担保体系,成立太原高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太原高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山西省太原高新区高科技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等风险投资机构,并设立IT创新基金。2009年已对28家企业放出贷款共计6450万元。与省科技厅、山西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设立规模为1亿元的“高新子基金”。
6.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
产学研结合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展路径之一,也是迅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太原高新区鼓励企业接收大学生进行实训、扶持企业实施员工轮训计划,鼓励高校为企业进行人才定制培训。
太原高新区与耐特斯达(太原)软件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耐特斯达大学生实习基地,采用政府推动、企业化运作的模式,以培养实用性软件技术人才为目标,为山西省各大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从入学之初到毕业就职提供全过程的实习实训,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人力资源匮乏之间的衔接问题,目前,已有1500名大学生参加了实习。
太原高新区山西软件园与美国ORACLE(甲骨文)软件系统公司、太原克瑞特科技有限公司在山西建设的ORACLE WDP山西中心,是全国十大实训基地和技术中心之一。该中心依托ORACLE软件系统公司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在太原高新区从事ORACLE软件系统培训、应用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研发、广告和信息化服务及大学生创业实训等业务。
山西万立科技同太原理工大学合作,直接接收高校硕士研究生参与公司技术研发,一方面给企业节省了成本,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山西同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公司实施轮训计划,定期对员工进行分批培训,以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
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沿海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 尚未起到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群规模偏小, 实力不强
太原高新区信息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偏小,在全区经济中所占比重不足3%,对全区经济发展增值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仍处于非主导产业地位。缺少具有明显优势的“龙头”企业来带动本地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产业纵向分工发展不足,产业链发育不充分,配套产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分布不够集中,专业化分工协作差,没有形成较强的区域产业优势。
2.集群缺乏相应的技术和服务支撑, 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由于集群内部资源和能力的限制, 产业集群成长到一定阶段, 必然需要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广泛参与, 这些机构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支撑。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支撑体系发展还不配套、不协调。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周围大学、科研机构并未成为创新的重要来源;金融担保体系、信用体系等几乎缺位, 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 只重视政府项目, 难以扶持缺乏资金的优秀项目和创业者;中介服务机构与产业脱节, 在规范行业行为、维护行业利益、作为政府和企业桥梁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导致交易成本上升, 集群内资源不能有效整合, 无法实现协同发展。
3.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在科研投放尤其是基础性研发上投放不足使得信息产业研发力量较弱,企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自主研发产品比例偏低(2009年区内,软件产品登记数271项),大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配套产品依赖发达城市以及国外供给,产业发展主要建立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的优势上,产品的质量、品牌、技术含量和效益缺乏国际竞争力。在软件与服务业,基本上小型软件居多,大型软件偏少,技术落后。4.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技术领头人才缺乏
“十一五期间” 太原高新区实施“招才引智”战略,着重吸引产业高端人才来我去创业发展。以软件产业从业人员为例,太原高新区软件产业从业人数15630,其中博士76名,硕士277名,留学创业人员43名,国家“863”项目带头人1名,院士2名,取得的成效可观,但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比较缺少。构建人才高地,激励创新创业已迫在眉睫。
四、推进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1.借力于政府的推动和引导, 扩大信息产业集聚规模 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还处于形成的初期, 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引导, 发展势必非常缓慢, 要实现赶超, 就必须更多地依靠政府的推动和引导。太原高新区管委会在规划和设计集群的产业方向和集群的规模、环境建设、政策保障、招商引资、市场秩序维护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导向和规范作用, 使孕育成型的信息产业集群向规模化、高效率、强竞争优势的方向发展。
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以政策优势、地缘优势、低成本优势等资源吸引跨国品牌公司投资, 继而带动众多配套产业, 达到快速扩大集群规模、提升集群整体实力的目的。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方面, 政府制定发展规划时, 不能一味发展离岸外包, 更要引导发展在岸外包, 尤其是以老工业基地为依托,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推进在岸外包发展, 增强本土软件发展实力, 使传统产业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共同焕发活力。
2.完善集群产业链, 巩固信息产业集群
完善产业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链越长, 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 链条越紧密, 资源的配臵效率也越高。首先,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可依托龙头企业, 形成相应配套, 修复和完善产业链:促使产业链从主要集中在产品制造过程, 延伸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 以提高产业集群的根植性。
3.健全集群发展的支撑体系, 为集群壮大增强后劲 支撑体系是维持产业集群不断发展的强大后盾。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应加快建设信息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开发和服务平台等配套基础设施, 努力提供公共服务保障, 创设良好的产业软环境条件;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 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高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联合攻关、相互促进, 实现高技术资源共享;完善区域诚信体系, 建立支撑信息产业发展的资金体系, 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可试行建立专业的信息产业金融平台, 将银行、风投、上市融资等各种方式, 通过平台整合起来, 专门服务于信息产业。4.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解放思想,快步前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促使省市政府出台信息产业扶持政策,建立专项基金;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以大型企业为依托,建立研发中心,发展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自主创新产业链,支持上下游企业间、企业与科研机构间合作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合作链,占据市场竞争制高点;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推进科研基础平台建设和共享机制,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
5.强化招商,做大做强信息产业
利用世界信息产业新一轮结构调整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抓住我省转型发展的机遇,把开放引进作为转型发展的创新点,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形成重大项目引进、建设、服务的快速响应机制和联动机制,在财政税收、土地利用、配套设施建设、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优惠政策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学习先进招商引资模式及理念,探索将经营权及经营性资产委托给相关专业机构进行招商及管理;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参与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信息产业论坛,加强对太原高新区的宣传力度,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宣传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到我区投资发展,带动本地企业发展,开拓海外市场,参与信息产业的全球化分工。
6.重视招才引智和人才培养
完善和落实招才引智的各项政策,优化融资、科研、学习、生活、子女教育和医疗保健等环境,以重点发展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软件技术开发、经营管理、市场开拓、招商引资等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端人才,重点引进信息产业学术带头人和精通国际市场运作及软件科技创新标准的领军人物。设立人才专项培育基金,制定奖励标准,对由企业引进优秀创新人才,可由人才专项基金予以资助。
加大信息产业中高级人才学历教育,在进一步挖掘现有资源基础上,通过政府资助,引入人才培训机构,由园区、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创办软件学院和各类专业培训班,扩大人才的储备交流;依托企业,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对应届毕业生和企业的新上岗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对高端人才赴境外定制培训,给予资助。做好人才发展的规划、储备、培养和再教育。
7.扩大企业对外交流合作
进一步加强企业与国际和兄弟省份市场交流,积极参与并探索承办物联网产业应用博览会、大型软件交易会等展会,逐步打造园区品牌效应。积极参与国内外组织的各项技术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和动态,寻求信息产业新的发展机遇。借鉴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区产业特点,吸收和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不断消化再创新,实现我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促进区内企业的交流合作,通过联合采购降低创新产品的成本,通过共用基础设施降低创新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流失;依靠产业联盟,形成产业链,联合开拓创新产品的用户市场,支持企业之间通过联合接单、承接重大项目等形式,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增强我区信息产业的综合实力。
第四篇: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前景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前景分析
西北工业大学 赵盟
摘要: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前景,可以对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发展有个较好认识,制定可行的方针政策,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关键字:电子信息;国际;趋势;
1.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的分工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20 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在激烈竞争和产业结构升级中高速发展,其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8%-10%,平均发展速度是同期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5倍。
1.1产业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明显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其全球属性采购、全球性生产、全球性经销的趋势日益明显,产业梯次转移发展的趋势十分突出。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和销售,而把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
1.2竞争核心发生重大变化,产品本地化生产销售趋势明显
市场、资金和技术的国际化使得国际竞争由资源、产品的竞争转向技术、品牌、资本和市场份额的竞争,核心技术和品牌称为竞争的关键。技术进步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产品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微电子市场保持快速整张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技术高速发展和市场激烈竞争,使得技术开发的难度和风险越来越大,所需经费的高科技人才投入越来越多,国际上出现了跨国公司之间联合研究开发倾向。
1.3生产规模和产品个性化成为主要趋势
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大部分都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特性,即企业和行业只有达到一定生产规模才能生存,否则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目前世界电子产品的生产规模越做越大,规模效益凸现。行业进入门限越来越高,没有巨额的资金投入很难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产业。
1.4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是电子信息产业竞争的核心
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作用日益重要。在一定意义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领先优势是由于他们掌握并垄断了核心软件和关键元器件设计与生产所致。美国垄断了微处理器系统芯片的技术;日本在半导体存储器、电子生产设备以及平板显示器、硬盘驱动器、打印机等方面占优势。
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2.1我国信息产业的兴起
我国信息产业的兴起离不开信息化的提出与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着手提出和发展航空工业和原子能工业。其中就涉及很多数据的信息化处理和演算。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发展信息技术的紧迫性。80年代初,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普及。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于1984年11月发布了“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我国信息产业得以兴起。
2.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的咨询企业约3万家,从业人员57万,注册资金79.5亿元。这一时期,信息产业发展迅速。2001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4.2%。2002年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达1.4万亿元,居全国工业部门之首,已成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其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其中彩电、程控交换机产量居世界第一。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带。到2011年上半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各项指标增速基本达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生产、出口、效益增速出现起伏,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迅猛,内销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2011年4、5月,规模以上制造业生产增速连续回落,6月份出现反弹,增加值、销售产值分别增长15.6%和22%,比5月增速分别提高4.2和5.4个百分点。截止到6月底,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5%,高出工业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34229亿元,同比增长21.8%。软件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8065亿元,同比增长29.3%。
2.3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存在的问题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但从根本上来讲,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因素,仍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依然缺乏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是依靠引进外国技术发展起来的,产业总体技术自给率不足20%,尤其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5-10年,集成电路等核心元器件、高端电子仪器设备和软件仍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我国缺乏尖端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一方面是缺乏能占领科技和市场前沿、能组织领导重大工程和攻关项目的技术带头人,以及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技术开发的人才。
3.电子信息市场产业前景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加大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力度,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呈现良好的态势,具有很大的优势,国内市场的增长,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和中西部市场的开拓将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前景;同时,从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周期来看,传统的电子产品将被网络化、数字化技术新产品所取代,由此带来市场增长的新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特别是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平板化、融合化、服务化趋势的深入,传统的产品因无法兼容新技术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由此引发了一股更换电子产品的热潮,智能手机、平板电视、网络设备、笔记本电脑、半导体、软件与网络服务等领域将保持较快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后者是指在一些新的市场,如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随着其信息化建设日益深入,也将对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带来明显的拉动效应。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继续扩大,国际地位持续提高。并且产业技术创新实力稳步提高,重点企业发展良好,同时可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产业企稳回升态势明朗。
此外,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走出去”的条件也日益成熟。由于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外投资调整结构的驱动力日益增强,部分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开始走向正轨;国家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出台了鼓励对外投资的措施意见,这些都为电子信息产业对外投资的扩大创
造了有利条件。
4.小结
通过对国内外电子信息市场的分析,未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或将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须积极适应宏观环境变化,克服以上各种制约因素,加快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市场拓展,才能取得良好的发展。参考文献:
[1]仉立文.中国信息化及信息产业发展6O年[J].创新论坛·观察.2009.
[2]工业和信息化部发09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2.[3]SNS:.[4]胡玉梅、戚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
第五篇:安远县电子信息产业情况分析
安远县电子信息产业情况分析
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企业数量及入规情况。全县电子产业的企业有6家,分别是高美电子公司、科迪科技公司、安远扬声电子有限公司、江西大盛照明有限公司、明兴电子公司、华田源电子公司。已纳入规模以上的企业是高美电子公司、安远扬声电子有限公司、江西大盛照明有限公司3家企业,第四季度我县申报的安远扬声电子有限公司已纳入规上企业行列,下半年我县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将有大的提升。
企业经济运行指标情况。以电为主的电子经济优势明显,电子产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凸现,2011年电子产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亿元。到2015年电子产业企业预计实现产值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5亿元。
二、发展目标
做实以电子类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沿海梯度转移产业,解决生产订单、企业招工、资金周转等问题,稳定企业员工队伍,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保障企业开足马力正常生产,确保企业达产达标。引导鼓励企业扩产,新上、引进相关联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到2015年电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亿元,利税2.5亿元。
三、发展方向
做实电子产业为主的沿海梯度转移产业。帮助服务以江西大盛照明有限公司和高美电子有限公司电子类产品生产加工为代表的电子产业企业解决生产订单、企业招工、资金周转等问题,稳定企业员工队伍,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保障企业开足马力正常生产,确保企业达产达标。引导鼓励企业扩产,新上、引进相关联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四、下一步措施
1、以大盛照明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大扶持力度。围绕大盛照明引进一批配套生产企业,打造一条完善的灯具生产产业链
2、重点扶持高美电子、明兴电子、华田源新上配套项目,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增强企业辐射带动作用。
3、加快线路板项目的引进、落地洽谈进度,推进工业园版石小区线路板小区建设。
4、重点引进以IT产业为主的投资5000万元以上电子企业落户我县,增强电子产业的发展后劲。
5、协助、服务企业需政府职能配合解决的生产订单、企业招工、资金周转等问题,稳定企业员工队伍,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保障企业开足马力正常生产,助推企业达产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