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节日民俗旅游
节日民俗旅游
今年选择了“中国民俗旅游”这门公选课程学习,从衣食住行各方面了解民俗与旅游的关系,课后查了一些资料,在这里谈谈节日民俗。
首先,节日是一种具有民俗意义或者纪念意义的社会性活动的日子,一般有固定的日期,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在中国有许多常见的节日,包括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春龙节(龙抬头)、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等,现代节日如三八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外来民俗节日如情人节、母亲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还有伟人的诞辰和忌日、国际组织规定的活动日等等。其次,节日包含民俗节日、节日民俗,民俗节日必然有节日民俗内容,但节日与民俗节日的范围广狭有所不同。节日有民俗节日,也有非民俗节日;节日的内容可以是民俗内容,也可以是非民俗内容。民俗节日则是具有民俗性的节日,是节日的主体。民俗节日和节日民俗一个强调节日,一个注重节日中的活动内容。
纵观节日民俗的形成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形成受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时”是指节日在历法中的日期,“空”是指节日流行地区的地理条件,它们是影响节日民俗构成的基础;
二、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生产性节俗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的节日习俗受农事活动的影响,如春季有迎接春耕的节日典礼,秋季有庆贺丰收的节日典礼。社会生活对节日民俗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我国古代社会,鬼神迷信思想盛行,求神拜佛、问卜占卦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大量这方面的习俗。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人际交往,每当逢年过节都会走亲访友,登门贺岁,这些都显示了社会生活在节日民俗形成中的重要影响。
三、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历史事件与传说也是影响节日民俗形成的因素之一。如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青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种种传说多数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可是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却是纪念成原的说法;于是在端午节就形成了祭祖屈原、赛龙舟的风俗,它显然受到历史传说的影响。
四、文化传播的影响,一种是通过自然的文化传播形成的节日民俗,如汉族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这些节日。另一种传播是人为的,主要是宗教性的节日传播。在我国,通过人为途径传播的宗教节日主要是小乘佛教节日和伊斯兰教节日。以上节日民俗的形成原因在实际情况下往往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对节日民俗的形成发生作用。
节日民俗也有其自身的特征,一、节日民俗事象特别丰富,具体体现在时代跨度大、数量多、内容丰富;
(二)体现主体文化精神,具体表现在重亲情重人伦、注重人际交往、群体意识较强 ;
(三)起到调节社会生活的作用,包括改善和调剂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和调节人们的精神活动。
按民俗节日的分类标准的不同,可以分成几类不同的节日。按节日的来历分类,可以分成传统民间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古尔邦节等,外来民俗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新兴节日如潍坊风筝节、青岛啤酒节、合肥的龙虾节;按节日的族属分类,可以分为单一民族的民俗节日如藏族洗澡节,跨民族的民俗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火把节等;按节日的时代分类,可以分成历代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及节日民俗如春节、元宵节、端午、重阳、中秋等节日,历史上曾经出现、现在已消失或渐趋衰亡的民俗节日,现代新兴的民俗节日和节日民俗;按节日的主体分类,可以分成农事类节日如傣族泼水节、中秋节、火把节等,宗教、祭祀类节日如浴佛节、开斋节等,纪念类节日,文化游乐类节日如那达慕大会,庆贺类节日如春节,商贸类节日如白族的三月街、现代的啤酒节、美食节等,生活社交类节日如哈尼族姑娘节、苗族芦笙节。
时近端午,以端午节为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由此可见,节日民俗形式种类多样,节日是旅游的载体,也因为节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节日期间人们有较多的闲暇时间、节日期间人们的消费观念异于平日,所以节日是最吸引旅游者的旅游佳期,旅游也促进新兴节日产生与发展。
第二篇:民俗旅游作业
举例说明陕北民俗旅游的文化特征,并谈谈对民俗旅游的设想和建议 答:
一、陕北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我浅谈一下陕北民歌作为其中一项民俗旅游资源所体现的文化特征。
陕北民歌是陕北这一地区特有的歌唱艺术形式,其种类很多,其中高亢、豪迈、嘹亮是它的典型特征!它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情感的结晶。展现的是世世代代陕北劳动人民的文化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黄土高原文化的反应: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独特的黄土高原的高
原文化,形成了陕北民歌苍茫、恢宏而又奔放的演唱风格;而陕北
民歌独特的演唱风湿和情感表达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地方的风格和
特色。
2、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交融带,陕北民歌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它是华夏名额的发祥地之一,它是一种我国传
统的民间艺术文化。
3、是陕北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写照:贫瘠的土地、艰辛的生存环境,磨练出了陕北人的诚实豁达、宽厚实在,而陕北民歌用它那纯朴明
快的音乐表达出了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它是陕北人民
创作的最贴近百姓心灵的文化形式,它勾勒出的是陕北人民一代又
一代的乡情、恋情和风情。
4、是陕北民俗文化的记载和生动情景的描述:在陕北民歌中,可以明
显的发现其所歌唱的与陕北民俗之间的密切联系。如“干哥送干妹”体现了其反应的岁时节令等等。
5、反应了陕北特有的语言文化:陕北方言。
总体来看:陕北民歌是陕北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陕北民歌那悠长的歌声、回肠荡气的音调,有无尽的沧桑、绵延的情思与豁达爽直的艺术魅力。无论走到哪里,唱起了陕北民歌,都能使人的精神受到激励,情感得到升华!
二、我对民俗旅游的设想和建议: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日益趋向于个性化,而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以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旅游需求。而民俗旅游它体现的则是某一旅游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为了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不同类型的民俗旅游资源,我有以下的设想和建议:
我的设想:开发民俗类旅游资源立足的是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因此,搞好了这一项事业,将有利于促进地方社会文化建设、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凸显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从经济层面讲,又会壮大文化产业,实现当地经济增长。
我的建议:
1、从个人角度:要善于发现并保护和宣传当地民俗类旅游资源,让自家的文化走出去。
2、从旅游企业角度:加强与旅游专家学者的合作,研究和制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战略。
3、从政府角度:要给以政策的支持,积极配合旅游企业,同时也要加强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第三篇:发展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葬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富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都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发展民俗文化的旅游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要坚持文化保存原则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的反映文化与真实的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要坚持经济效益原则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才是决策关键。人口活动大的区位选择是关键。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但在全国范围之内几乎找不到一处相同的民俗文化。这就说明各个角落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正好作为开发民俗旅游的丰富资源。
宗教旅游。宗教活动是民俗活动,牵动着中外男女的视线,宗教活动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中国著名的佛山道观以及各种庙会,吸引着千万名旅游者的心。田园式旅游。对于烦腻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的城市人来说,通过田园式旅游,来调节一下精神生活。田园式旅游把劳动、生活、科技、文化、知识融为一炉的最好的实践与体验,不仅极富情趣、教益,而且也很浪漫、清雅。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要因地制宜,发掘特点,不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应就地取材,深度挖掘当地的民俗资源,并展现当地的生活现实。这才是民俗文化旅游的根本之道。
第四篇:浅谈山西的民俗旅游
浅谈山西的民俗旅游
人常说:“三千年文化看陕西,五千年文化看山西”。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中部,东西两侧有太行山、吕梁山,南北两端是中条山、恒山,黄河流经西南省境,地形比较封闭,这也给山西人的性格带来很大的影响。这里是人类祖先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晋南地区还长期处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圈的中心地带,北方地区则属于北方文化圈的边缘地带,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在这里碰撞、交流、融合,形成了非常富有地域特色的三晋文化。这些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形成了山西独特的汉民族民俗文化—— “黄河文化”(或“黄土文化”)。
一、山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
山西民俗旅游资源包括饮食、建筑、喜庆节日、岁时节令、手工技艺、文学艺术、土特产品等。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质朴的民间性、鲜明的地方性、资源的丰富多样性等特点。
(一)饮食民俗。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山西人的饮食风俗,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令世人瞩目。
1.丰富多样的面食。山西盛产高粱、莜麦、荞麦、豆类、玉米、小麦、谷子等数十种粮食,通过农家妇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数以千计的面食来。各种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诱人。汤面类主要有刀削面、剔尖、揪片、转盘剔尖刀拨面、擀面、猫耳朵、饸饹等十几种,不仅外形不同,口感各异,而且和菜肴相配更加营养丰富。炸焖面类:煎饼、锅贴水煎包、麻花、油糕等二十几种。蒸类:高粱面鱼鱼、大同烧麦等。享有胜誉的太谷饼,冷食酥而不硬、软而不皮。山西比较著名的风味名吃有太原“头脑”,平遥牛肉、太谷饼、临猗酱玉瓜、闻喜煮饼、芮城麻片、稷山麻花、高平烧豆腐、介休贯馅糖、忻州瓦酥、平阳泡泡糕等。最近几年山西省政府连续举办了四届山西国际面食文化节,展现山西面食的多彩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美味可口的菜肴。在山西的饮食习惯中,菜肴与主食同时出现。菜肴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味美爽口,最负盛名的山西特色菜肴有:大碗蒸酥鸡,入口松化而不失鲜嫩;山西的过油肉曾获烹调比赛金奖,爽口、够鲜;五花猪脸外观晶莹剔透,吃起来油而不腻;烩菜是山西特色地方菜肴,由粉条、土豆、肉丸等杂烩而成,味道十分鲜美。还有属于杂粮的乔面碗托,更是既营养又精道可口,可以冷烹也可以热炒。
山西特殊的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菜资源,野菜分布范围广,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食法多样,因此野菜在山西也是一种别具风味的菜肴之一。
3.酒乡醋都。山西是中国制醋的大本营,全省有一百多家醋坊。著名的除清徐老陈醋外,还有陵川玉泉老陈醋、壶关辛寨老陈醋、榆次南堡老陈醋。品种有老陈醋、双醋、陈醋、特醋、晋醋、味醋、熏醋等。清徐被誉为“中国醋都”,山西老陈醋更是名列中国四大名醋之首,无醋不成味,制醋、吃醋成为山西非常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山西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汾酒的酿制创始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悠久的历史也成为了山西地域文化特色的一张名片。除了汾酒、竹叶青,山西还有祁县“六曲香”,潞城“桑洛酒”、平顺“甘泉酒”、代州“黄酒”,太原高粱白等名酒。
(二)婚丧嫁娶和岁时节令
1.婚丧嫁娶。生、婚、丧是人生的三大事,山西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形成了隆重的仪式,活动也特别讲究。从出生开始,经过的节日有满月、百天、周岁及本命年等,一般这些节日都要发请柬、收贺礼、请客聚餐。结婚是三件大事之中讲究最多的,从相亲、定亲、娶亲到拜堂闹洞房、回门等期间的礼仪非常隆重、考究。山西的丧礼也独具特色,就其穿来说,人在未死之前就要准备四季穿的上下身衣服,上面还绣有寿花,举行丧礼时,子女及其小辈亲戚从头到脚一身白色,以表孝敬。敬献的物品也很讲究,12碗8桌的换饭,色泽鲜艳、品种丰富、味道独特。
2.岁时节令主要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虽是典型的中华岁时节令,但庆祝方式却又独具特色。例如晋中的“寒食节”,这一天当地不仅寒食禁火,大人还要为孩子们捏制“寒燕儿”;五月端午吃粽子;七月十五做面人;元宵节时各地有闹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
(三)民间建筑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据统计,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地方特征非常鲜明,有只见炊烟不见人家的地窨院、古堡式村居建筑、历史古城、民居旧宅等。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还要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大院,有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等。这些大院深邃富丽,建筑技艺精湛,其中的砖雕、木雕尤为出色,建筑布局、结构则深刻的体现出中国固有的传统道德和儒家礼俗。2007年国家文物局拟定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将晋商大院列为第三位,近些年来由于影视旅游以及晋商大院旅游的带动,山西大院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旅游热点。
另外,房屋与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特点、所处环境密切相关,修建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山西窑洞是最典型的代表且独树一帜。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零散分布在地形起伏比较大的山区,以黄土为材料,在靠山或傍土的地方挖洞成窑,挡风避沙,冬暖夏凉。
(四)手工技艺
山西剪纸在民间也广为流传且伴随着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用于人生礼仪的剪纸,主要是表达人们的一种美好向往与追求,比如结婚时的“喜喜”字就表示喜上加喜的意思。吕梁地区的剪纸质朴、粗犷、雄浑;晋南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雁北广灵、灵邱剪纸凝重而艳丽,既有塞外之野趣,又有关内之隽秀;而地处山西腹地的晋中剪纸,则呈圆润秀丽、纤巧精细的风格。
山西面塑也是一种民间文化,在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面塑的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可以说大自然有的无所不有,动物、植物、人等,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和睦友爱等意思。
草编同样是流传于山西民间的一种技艺,草编材料来自大自然,有麦秆、柳条、玉米皮、藤条等。草编有生活生产用品,也有玩具饰物,在民间小的有佩带饰物、手玩小件、笼子,还有摆放水果的竹篮;大的有箩筐、挎篓等,它们为农家用具,造型优美,形象生动。
(五)文艺精品 1.山西,是中国戏曲发源地之一。现主要存有四大剧种: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和北路梆子。晋剧,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其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上党梆子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北路梆子有着慷慨激越的边塞风格。另外山西的道情戏、山西的皮影戏等也深受城乡劳动人民的喜爱。
2.山西民歌,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地方人的心理、情感和愿望。这些民歌题材广泛,反映内容深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晋西北的“山曲”、太行山的“开花调”、忻州一带的“卷席片”都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或崖畔、场院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形式短小、单纯;秧歌品种繁多,如河曲的“二人台”、左权的“小花戏”、以及和顺的“风台小戏”等。套曲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如左权的“大腔”、兴县的“昆曲”、离石的“弹唱”等。
3.山西民间锣鼓被誉为“中国第一鼓”。山西的鼓品种不下几十种,上溯到远古文化的“土鼓”,“鼍鼓”,下及现在大到周盈丈几的帅鼓,小到几寸的手鼓,应有尽有,种类繁多。主要种类有:威风锣鼓、花敲鼓、牙鼓、花鼓、转身鼓、扇鼓、黄河锣鼓、五虎爬山、太原锣鼓等,达18种之多,各具特色。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威风锣鼓,主要流行在晋南的洪洞、霍州、临汾、襄汾、河津等地,4.山西社火。社火是广义上的一种庙会,是一种以歌舞杂耍以娱神娱人的活动。社火,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始终发挥着“文化社区”的作用。山西的社火,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晋南花鼓、曲沃任庄扇鼓、运城贵家营一带的龙灯魔女舞、陵川赵活池村的五鬼盘叉亦名“小鬼捉刘氏”,晋城、高平、沁水、陵川等县的九连灯,特别是晋西北沿黄河一带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普遍举行的“九曲黄河灯”亦名“九曲黄河阵”、“串黄河”、“灯游会”以及“地灯”、“平安灯”、“九曲阵”、“迷魂阵”等。
二、目前山西民俗旅游的开发现状
山西是个旅游资源大省,其民俗旅游资源更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未充分开发利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发的广度、深度不够
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经济大省。这种状况决定了山西旅游资源大量不合理地被闲置和浪费,影响了山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山西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全省各地,且各具特色,目前真正开发的仅晋中的几个大院,其余的几乎没有得到开发。只有把分散各地的民俗旅游资源挖掘出来,与当地已成的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这样才能解决广度的问题。例如,还有山西的刺绣、草编等手工艺品只流传于民间,没有打入市场,这都是开发广度、深度不够的表现。
(二)宣传的力度不够
宣传对旅游业是至关重要的,民俗旅游尤其要借重宣传。由于民俗所具有的地方性、民间性,当地民俗不易为外人所知。宣传滞后会使山西民俗旅游资源不为人道,使山西民俗旅游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影响山西旅游业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民俗旅游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参与到山西的民俗旅游中来。
(三)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民俗旅游也是一种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要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江苏无锡市华西村开发江南水乡特色的民俗旅游、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活动等,它们创意新颖,文化内涵突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山西民俗旅游资源项项独特,在开发民俗旅游时应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要让游客实际体验山西独特的民俗文化。
三、山西民俗旅游的创新思维
山西民俗旅游的开发对于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和山西经济文化的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展现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和黄土文化,而且可以推进省内外及中外文化交流。只要改变开发观念,山西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定能形成山西旅游新的增长点。在具体的开发中,一定要进行巧妙构思和独特设计,形成山西民俗的特色,1.思维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山西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从思想上打破常规,大胆创新。首先打破旅游淡季无作为的思维,把开发的目光盯住旅游淡季,依据民俗旅游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旅游项目,再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到山西做客。其次要树立整体思维。山西的民俗旅游要打破常规,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路,提高游客的旅游效率。另外我们应树立动态旅游开发思维,多设计一些动态民俗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真正感受民俗旅游的乐趣。如在一些景点设计规划“山西美食一条街”,使游客游览之余可品尝山西独特的风味小吃;还可推出“民歌比拼赛”等让游客亲身处于活动中,体验和再现当时的情境,2.方式创新。山西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特色明显,这种优势使山西民俗旅游的开发可以具有多种方式。方式的创新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旅游路线设计方式、旅游内容安排方式等,在旅游开发方面可以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单独投资开发或共同投资开发的方式,使旅游资源尽快成为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在旅游线路开发方面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山西民俗旅游,可以形成“丁村-乔家堡-河边民俗博物馆”为中心的线路;山西民居旅游,可以形成“吕梁窑洞-平陆地窨院-晋商大院”为中心的线路等。
3.科技创新。民俗旅游在大多数人看来,也许没有多少高科技的内容,但科技创新仍应是民俗旅游开发的应有之义。民俗旅游开发的科技创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俗旅游资源本身的科技含量开发,如山西晋商大院古建筑,包含着不少科技成分,这种科技成分的挖掘不仅可使旅游者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科技智慧,也可促成我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借鉴、吸收和传承。另一方面,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表现或再现中国古代民俗,这对于游客了解和理解古代民俗,增加旅游兴趣,促进民俗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民俗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资源,其价值在现代旅游中正日益展现出来,可以说,民俗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项目之一。山西旅游必须走民俗文化旅游的新路,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山西旅游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真正实现山西旅游资源大省到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
第五篇:吉林省民俗旅游开发
吉林省民俗旅游
——以满族为例
满族民俗文化作为吉林最具特色的文化,是吉林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满族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此文采用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法)分析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
(一)旅游开发优势(S)
1.一个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节:在8月至10月举办中国·叶赫满族民俗旅游节,扩大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载体,全力打造叶赫旅游品牌,提高叶赫知名度,大力发展满族民俗旅游。
2.两个满族民俗中心景区:四平市的叶赫风景名胜区,叶赫,是吉林省开放较早的民族旅游区,满族历史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其中,开发了两大景区,“古城文化区”和“转山湖风景游艺”。伊通满族自治县境内的牧情谷风景区,以展示萨满文化为特色,以开发生态旅游为依托的综合性风景区。其中,萨满风情园以实物的方式,展现古老文化神秘的“萨满文化展览馆”,“满族民俗村”等旅游景点。
3.一个神秘宗教——萨满教。吉林省是萨满文化的遗存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地方。吉林省的萨满文化是“萨满文化研究的活化石”。作为吉林的一张文化“名片”打出去,也许会形成西南有云南东巴,东北有吉林萨满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新格局。
4.满族民俗体验:白天可安排游客参观满族民俗风情展览,考察满族民俗事象,购买地方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 让女士游客穿旗袍,戴“旗头” , 穿“花盆鞋”等。晚上,可以为游客演唱满族歌舞、表演满族的游戏。在游客观赏歌舞游艺表演的同时,还可为游人提供各种满族风味食品满族的特色点心“驴打滚”、“萨其玛”、“豌豆黄”、“艾窝窝”和粘豆包等,还可让游客自由走访满族农家,住满族的“口袋房”,睡满族的“万字炕”,吃满族的“农家饭”,还可让游客亲手包制粘豆包。这些满族的民俗文化对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刺激”性,能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好奇心,使游客多一种体会,多一份感受。
(二)旅游开发劣势(W)
1.缺乏旅游精品。吉林的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中没有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加之,景点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因此没有突出的满族民俗资源鲜明的个性特色。
2.整体开发层次有待提高,部分旅游资源可开发性不高。目前,满族民俗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满族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不仅要体现满族的民族特色,还应在开发中关注与满族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凸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地理和位置交通不占优势。
(三)旅游开发机遇(O)
1.大旅游社会气候的形成。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假日增多,国际民俗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升温,这些都将为吉林满族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机遇。
2.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近些年, 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依托满族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 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三省会为龙头,大力开发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旅游资源,建设满族民俗旅游点,并把各地的满族民俗乡、满族专项旅游项目、满族风情旅游线等相衔接,形成沈阳——长春——哈尔滨——牡丹江的满族民俗旅游直线,辐射周边地区开花的旅游圈,再往南可以联合北京的满族民俗馆,扩大满族民俗的影响力。
(四)旅游开发威胁(T)
1.吉林周边省旅游的迅速发展和同类资源的激烈竞争都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客流。尽管吉林省的满族民俗旅游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总体来讲知名度、产品的规模、质量都有一定的欠缺,在区内外竞争力都不算很强。
2.民俗旅游人才匮乏。要发展吉林满足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对满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目前,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经过以上分析,对于吉林省满族民俗旅游发展,有以下对策:
1.挖掘特色,加大宣传,民俗旅游广告宣传以内容真实、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为基点,可以利用“明星效应”,寻找代言人。
2.将民族小学除了对外界开放,让游客了解当地民俗外,在教学中还应根据民族地区具体情况,在某些教育内容中体现民族特色。还可以加强旅游地居民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来提高其旅游意识和环保观念。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培训。利用高校和专业的旅游培训中心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同时可引进一些高级管理或经营人才以满足民俗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
4.完善民俗景区景点服务设施,建立旅游信息咨询和反馈体系。这样,可以及时受到游客的意见和要求,进行归类和总结,及时处理突发问题,满足游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