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实证研究

时间:2019-05-13 14:3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实证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实证研究》。

第一篇: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实证研究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实证研究

植志刚 胡伟峰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区外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刻不容缓,处理不好会让城镇化的初衷落空,直接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对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需要我们采取客观、公正、求实的态度来全面认识、正确分析、科学设计,以达到趋利避害、促进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房屋拆迁权益保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拆迁问题汇集了国家政策、土地制度、农民基本保障等诸多问题,也涉及到了政府、开发商、农民等多方利益,如何建立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土地制度,是当前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农民房屋拆迁补偿状况——对成都周边地区的调查分析

调查概括。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三部分:一是村民(被拆迁户);二是村干部;三是政府相关部门。调查主要采取了两种形式: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实际回收80份,回收率为80%,有效问卷共60份,其中被拆迁户50份,政府部门5份,村干部5份。调查对象的样本总量共100人。所涉及的被调查者中,平均年龄为39岁。调查区域集中在成都市周边城乡结合部及远离城市的农村,包括B县、C镇、D镇、E镇等地。其中,B县、C镇、D镇属于近郊地域,E镇则远离城市,其下属的F村则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调查结果分析。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成都市郊区的集体土地大量被征用,集体土地上的房屋也被大量拆迁,由此导致大量失地农民产生。而作为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速,也出现了许多拆迁行为,但是,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因此失去土地。在这两种不同的拆迁行为中,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拆迁补偿偏低。从调查的情况看,成都市郊区的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标准较低。被调查的拆迁户中,大多数被拆迁户并不满意,他们认为这样会增加其生存成本,拆迁补偿不能满足其持续的需要。

二、农民缺乏必要的参与权和知情权。房屋拆迁作为农民安身立命之本的重大事项,农民应该享有充分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农民应该具有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主决定权。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健全以及部分政府的漠视,使得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以及自主决定其私有合法财产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详见下表:

三、新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取得的成就。F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依据政府提供的相关政策,采取先试先行的做法,通过土地整理,在农用地不减少的情况下,增加了集体建设用地,将自己的建设用地在郊区通过“招拍挂”的形式,获得一定的资金,将获得的资金与村民自筹资金配套,建立起新型社区,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在受访的F村村民中,57.1%的村民认为土地整理中补偿款的发放比较透明,只有19.9%的村民认为存在不透明的情况,这两个数据证明F村的土地整理情况远远好于其他被调查的地方,而且村民的满意率、幸福率也高于其他乡镇。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周边农村集体土地的被大量征用,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纠纷也不断增加,由于缺乏对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法律关系的法律规制,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就不难解释了。除了因制度供给不足

而导致大量拆迁矛盾的发生外,当然还存在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第一,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制度供给不足。由于我国现行的拆迁条例并不适用于集体土地上房屋的拆迁,使得集体土地的征收、房屋的拆迁决策程序、补偿标准、纠纷救济处在真空状态,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这就给某些地方政府寻租行为的发生,以及开发商对被拆迁户的盘剥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第二,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失衡。依法行政的观念并未深入到部分官员的思想,某些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践踏公民合法的私权利的行为时有发生。第三,司法不公现象时有发生。任何法律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司法部门公正、独立司法的基础之上,只有全社会都能够真正尊重法律,政府部门能够依法行政,司法部门能够公正司法,再加上科学、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的建设,才会最大限度地避免拆迁中矛盾的发生,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农村房屋拆迁引发的主要问题

失地农民的出现。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的本质是对集体土地进行征用或征收,这样就会造成大量的失地农民。就目前的广大农村来说,土地仍然占中国农民收入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其维持家庭生计的可靠且稳定的来源。即使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可是对于农民来说,失去土地就相当于失去了天然的保障功能。再则,失地农民尤其是年老的失地农民已经长期适应农业生产,没有或几乎没有再就业技能,使得其失地后的生活十分困难。

集体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土地被征用后,集体经济失去了“生长的土壤”。究其原因是农村土地被征用后,本来国家按照规定是需要给予一定的土地补偿费,一般来说,村社应该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但据调查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村社是直接分给了村民,村集体经济失去了资金来源,从而削弱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再加上农民没有了土地,也失去了通过土地发包获得租金的收入,更是进一步阻碍了集体经济发展的进程。

失地农民生存保障机制不健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被征用的土地越来越多,失地农民逐渐成为一个特殊人群进入理论和实务界的视野。由于在征用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对失地农民大多是采取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办法,再加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广大的农村并没有被覆盖,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及时出台,往往造成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就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基础。造成的后果是没有任何技术的农民会在用光补偿款后很快陷入贫困,甚至比失地前更难保障生活。对于这个特殊群体来说,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建立在土地之上的集体保障功能的缺失。

失地农民表达意愿的方式激进化。据资料显示,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多起是因土地而发生的冲突。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有:一是因为大多数失地农民无力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造成失地后的生活无法保障,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也是引发农民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二是全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对土地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国家对土地总量、用途又有严格的规定,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利益私自违规操作,不依法行政,在征用农民土地时补偿及安置工作不到位,使农民的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最终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拆迁过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的构建

首先,通过提高拆迁补偿标准和采取多种补偿方式的措施解决当前维持在低价位的一次性补偿带来的弊端。对于非因公共利益的拆迁,要按照市场标准,由开发商与农民在公平、平等、自由的原则下达成补偿的合意,政府不应介入。补偿方式尽量采取既补偿现金,又采取异地安置的方式,保障农民能够有房住、有

钱花。还可以尝试通过为被拆迁户提供经营物业的方式,保障失地农民能够自食其力。

其次,通过建立、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及医疗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养老及就医的问题。对于养老保险资金来源,有能力的乡镇可以采取为一定年龄之上的失地农民全额支付,对于财力有限的乡镇,可采取政府从公共财政中支付一点,村集体补一点,个人出一点办法解决。至于医疗方面,可以在“新农合”的基础建立多层医疗措施。

第三,建立引导、帮助失地农民就业机制。由乡镇政府或村集体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培训,帮助年轻农民更快地获得工作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帮助村民联系劳务输出,或者建立集体经济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最后,通过“招拍挂”的方式,由提供建设用地的村集体反哺失地农民。提供建设用地的村集体通过“招拍挂”交易了自己的建设用地指标,获得了一定的资金,可以通过建设廉租房或安置房并以低价提供给失地农民,为失地农民提供养老场所。还可以通过村农业股份合作社及村集体经济为失地农民提供工作机会。(作者单位分别为:四川省省级机关房屋统建服务中心;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民财产权利研究”成果之一,编号:10AJL002)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29期)

第二篇:失地农民“土地换保障”的权益对策研究

失地农民“土地换保障”的权益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腾飞,在未来规划的大蓝图下继续步步为营的发展。十八大过后,总书记表达,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因此对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的深入研究,将更加有利发现新形势下产生的新事物,遇到的新问题,攻坚克难,解决以前无法解决,现在有能力应对的困难。这就是不断成熟完善保障体系的过程,保证体系的先进性和成熟性。关注、设计、成熟失地农民的保障体系是一项关系到民生国计的系统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实现失地农民弱势群体的有力保护,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将社会不稳定因素转化成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通过系统的梳理,保障体系的运作,对实现上述重要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从目前我国开展征收土地、安置补偿工作的实践来看,理论研究虽已很早就开始了但因为研究上升到立法层面,需要很多的过程,现在的理论已经落后且不全面。现在的失地农民的保障体系目前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系统的科学架构,相关理论与方法还处于探索性、零散的研讨形式,没有形成成熟的立法理论体系。对于失地农民的研究是农村理论及其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一环,研究发现的过程就是对现有政府法律法规的再审视、再改进,其必定会丰富和发展现有的法律法规规范。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重要原因,政府缩减成本追求增长是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深层原因,现行土地征用制度是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直接原因,村级基层管理缺位是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现实原因。

虽然取样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关系农民权益的问题上指导思想是比较明确的,对农民是关怀的,也积极通过探索实践,逐步对土地征用补偿、农房拆迁补偿、失地农民就业安置、集体资产处置等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政策规定。但有些地方因各种原因亟待完善和处理,总结六个方面具体如下:

(1)一些具体的补偿标准是相对的,动态的,需要适时逐步调整。随着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一些标准不符合时效性的弊端,一览无余。如何在一个具体的框架内进行调整是门技术活。

(2)一些具体的操作程序是规范的、有序的,需要严格、严肃执行,但具体工作的现实性却需要人性化对待,做大量深入细致耐心的宣传解释工作,让农民真正拥护和支持城市化进程,不是一纸文书可以解决的。

(3)返利于农民,让农民过上富裕生活,是城市化的最终目的,合理保护绝大部分群体的利益是根本性的纲领,如果不能完成全部的工作,对小部分不支持工作的群体,不能也置之不理。大环境变了,这些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随社会大流而特立独行的个体将变个更加格格不入和醒目刺眼。

(4)在改变标准,变化政策的时间点,需要绝对的注意稳定性原则,不能朝令夕改,因为征地补偿是个动态的过程,在看眼前的工作、解决当下难题的时候,不能忘记过去,那些已经完成改造的群体,大家都在时刻关注着。

(5)参保对象难以确定。基层参保对象和在册劳动力、农业人口的统计是个不小的工程,数据库的建立因为工作量大需要协调的部门多,所以需要长期的资料收集和专门的资金支持。

(6)失地农民之间利益分配不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详实的统计安置人员以至于人均土地的逐年减少,导致成本逐年增加、补偿越来越高,同区域失地农民之间出现差异、不均,埋下隐患等。

从苏州大市范围来看,尽管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本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但由于同工种、同岗位的外来劳动力比之苏州当地劳动力的报酬一般要低百分之三十左右,再加上当地劳动力的择业观念陈旧,外来工成为主要的产业大军,目前苏州地区已有外来工250万名,接近本地人口的一半,因此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要落实好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并非一件易事,必须要采取一些非常措施应对新情况。

人是活的,政策法规是死的。如何将政策法规的灵活性和严肃性,有机的最优的结合起来,就是逐步完善成熟的保障体系的过程。法令不能朝令夕改,应当循序渐进,所以必须要经历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多方面的探索带来理论上的素材,理论的研究又给实践以引导性指示。保障体系的逐步成熟,依靠的是点点滴滴的积累和真刀实枪的问题解决。

(1)树立“亲农、安农、富农”主观意识,落实农民的各项权益。

现实生活中在维护和保障农民各项权益上,各地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主要还是对其认识上存在的主观差异性。自觉树立起“亲民、安民、富民”的主观意识,善待、倾斜、优惠农民,将农民工作作为事业来抓。城市化肯定是一种进步,然而进步中必定带来重生的阵痛。在判定和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时,立足于农民本身,最大化的避免农民压力。

参考地区现行的“五有”制度,“人人有技术,人人有职业,人人有保障,家家有物业,户户有股份”,进行仔细诠释:①技术保障:政府将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要求,对农民量身定做基本技能培训计划,征地拆迁农民将参加免费培训。②职业规划:建立健全失地和失业农民登记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公平的就业机制面前,城乡劳动力将平等竞争、同等就业、同工同酬。③保障底线: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④物业需求:集体土地征用中,落实10%以上留用地政策,鼓励农民投资兴办各类富民合作社,经营物业,获取投资性收入。⑤股份增富:有条件的完成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同时引导农民组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使农民持股进城、按股分红。

(2)加快经济与文化发展同步,增强市民化农民的物质基础、幸福感。

农民市民化,意味着收入就要增长3倍以上,这个硬指标是实打实的,达不到这个指标就意味着生存不下去。城镇化必须有产业化的支撑,市民化的农民才能实现就业,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市民化程度的优劣。

城镇化的发展要与工业化、信息化、服务产业同步。发展新型产业、能源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顺势而为,推进潜力巨大的服务产业。加快经济发展也是促进市民化农民生活提高的重要支撑。一个城市有好的产业支撑,绝对可以大大减轻人口的就业压力,增加收入,不只受惠于原来的市民。城镇化质量保证的效果,要看的是百姓的幸福感为基本标志。只有精神文化的品质与物质增长同步了,才能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良性转换!

(3)在加快城市化与保障农民权益的平衡点上制订总体规划。

城市化的加快发展需要劳动力和土地,而农民权益是买断土地,却无法拥有技能,如何稳定的使土地有效的利用、农民到新技能市民的过渡是需要寻找平衡点的。从大局猪方向来看,改革二元就业制度,支持市场化运作的作用,建立劳动者择业自由、平等的新制度,引导劳动力空间流动有序,实现市场一体化。着力改善就业环境:取消一些限制性规定、统一劳动力市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都是非常重要的改革点。

在新形势的发展下,一方面加快城市发展的步伐,一方面积极利用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拓展新思路,搭城市化的顺风车,有智慧的统一协调农民利益和城市利益之间的关系,变此消彼长到互利共赢。例如可以从以下4点着手:①充分挖掘和储备就业岗位。通过拓宽就业门路、拓展就业领域,充分发掘边缘产业,为谋划未来,解决复杂的人员问题,未雨绸缪,积极探索。②鼓励新企业多吸纳

失地农民就业。从外部条件出发,有计划的扩大受众,鼓励受众,从分流泄洪的角度,解决大范围的就业问题。③搞活失地农民的就业新培训。自身过硬,是积极应对各种选择的重要筹码,新城市化的发展下新技能可以增强选择面和选中几率。④引导失地农民树立新城市就业观。思想教育不可或缺,自身积极的心态,对承受外部压力,缓解不平衡心理至关重要。

(4)标准明确、告知集中、科学公示维护公信力。

宣传政策的力度,不能仅仅局限于基层干部的走访,必须多方位的进行宣传和公告,对制度的执行力和社会的公信力需要作出坚决的贯彻和明确的表态。现在社会一些消极影响和不良因素,对百姓的心理伤害是极大的,经济账好算,但精神心理上的创伤需要的是长久的治疗。

公示制度的完善和贯彻,是最好的维护公信力的体现,也是对人手紧张和工作繁多的基层工作人员的支持。①将各种涉及到征地范围、补助情况、拆迁政策标准等等一系列的涉及到经济的、民生的,以区、乡镇、村的模式逐一公示布告出来;②明细以涉及地域、人数、金额详细统计明细;③邮寄、留置送达为主,公告送达为辅的告知方式;④村委会提供明确权利人的具体情况,明确权利对象等。这样针对个别人思想工作做不到位的尴尬、宣传工作碰不到的面的现实、个别人怀疑态度的消除,都有非常好的良性作用,且必须长期性的、具有负责性的执行下去。

(5)征地前制定专项的维稳评估。

制定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消除项目建设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将征地项目通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从政策上反映民意,取得群众支持,推动征地项目顺利进行,预防纠纷、信访问题的发生,最大限度的消除不稳定因素。

由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各管理区主任为成员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深入村组走访群众、发放问卷、召开村民组会议和座谈会议。向群众全面说明用地范围和补偿标准,宣传政策法规,广泛搜集群众意见,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向群众做详细的解释工作,并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拿给群众看;组织专家座谈会,对土地征收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通过全面分析;在土地征收方案的起草上,广泛听取、吸纳了广大被征地群众的意见,并征求了各部门的建议,周密、完善、具体的制定土地征收方案,增强的可操作性。

(6)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建设。

将目光放得长远,将规划做得细致,将差距拉得更小,实现共同富裕是时代的任务。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更现实的完成现阶段的任务,减小政府压力,保障农民权益的双赢,是可以尝试走不同的路线和方法的。从现阶段来看,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确实做到了一些之前政策不能解决的难题,实现了共同发展。

(7)弄活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持股进城、按股分红。

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均是成效显着,资产增值,农民得益。我们不难下这样的结论,在发达地区实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是可行的、成功的,农民是欢迎的、支持的。

(8)人性化拆迁,保障农民私有产。

随着大开发、大建设进程,原有缺乏必要的规划而星罗棋布的农庄将成批列入拆迁范围。房屋拆迁对一家一户来说,无论如何都可以说是一件大事,农民是极其关注的,不仅因拆迁改变了原有的生活,而且影响着私人拥有的财产份额。农民关心拆迁的补偿方式如何,是实物安置?还是货币安置?安置房建在什么位置?什么时候建好?房型如何?老人拿了补偿款后,扣除购买安置房后余多少钱?等等问题,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如果能够换位思考,工作到位,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人为本,带着深厚感情搞拆迁,农民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可以做到没有办法想出办法、没有条件创造条件,顺利地做好农民房屋拆迁安置工作,就能把造福百姓的好事办实办好,办得皆大欢喜。

(9)改革征地制度和补偿办法,完善协调制度。

现行的征地补偿办法,仍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此,今后必须严格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杜绝随意侵占耕地、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有计划的、有目的性的改革土地政策。

对土地征收方面有争议的,改进逐级政府协调的制度。一方面政府为征地主体,一方面又需要政府仲裁,有时工作内容多繁杂不易处置,建议完善协调制度,采用司法介入作为善意第三方,从中对双方进行双边协调,明确保护弱势、合理监督,制止恶意等提高征地效率,避免纠纷矛盾升级。

(10)充分利用失地农民的一些优势资源进行配置。

失地或是经过新农村改造后的新农民,虽然不像在城市中长大的市民,有接

受过系列的高等教育,但其本身相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有着不一样的优势。其本身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熟悉环境,通过补偿安置拥有一定的资产,有相当的人脉关系可以利用谋划出路。虽然他们之前的经验经历,文化水平,并不能像受过良好教育的城镇市民一样适应高科技或高智商的职业,但优势也就在这时体现出来,有能力的可以通过优惠政策进行个体创业等等。

在保证前有的保障成果的同时,不断创新思路创造新的发展之路,让城市化的成果惠及所有的百姓,达到双赢的最终目的。一个健全完善的社会体制是在不断的前进和发展中形成的,各项制度规范都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整的进步过程,人民的生活都是从贫穷到富庶,从艰苦奋斗到老有所依的方向发展的奋斗历程。我们就是在由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指导实践的一个探索之路上前行。

第三篇: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其比例高达94.1%。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

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二)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置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设(一)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

(二)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保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

资料来源:

[1]宋斌文,樊小钢,周慧文.失地农民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J]调研世界,2004,(01)

.[2]温家宝.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依法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在全国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国土资源通讯,2005,(01)

.[3]张时飞,唐钧,占少华.以土地换保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可行之策[J]红旗文稿,2004,(08)

.[4]孔祥智,王志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05)

.[5]高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J]经济学家,2004,(01)

.[6]周琳琅.城市化进程中失土农民就业的障碍及对策[J]学术交流,2003,(12)

.[7]陈信勇,蓝邓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构[J]中国软科学,2004,(03)

.[8]卢海元.土地换保障: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J]中国农村观察,2003,(06)

.[9]卢颖.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最终生活安置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6.(06).[10]马驰.张荣.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J].农业经济.2004.(03)

第四篇:失地农民的现状及其法律权益保障的调

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问卷

调查员基本情况

姓名学号专业及班级联系电话

本问卷旨在调查在城市化推进中失地农民的法律权益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保障以及如果能够选择的话失地农民对现有保障措施的取舍。

请调查者结合本问卷完成“**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及其建议”的调查报告。

报告包括: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人数(30份问卷为一组,至少应当完成一组问卷),调查方式(如采访村领导,全面了解情况;发放调查问卷,深入农户专访; 走访典型企业等),调查后的思考和建议五个部分。3000字以上。

注:调查地点仅限于辽宁省各个各地区

第五篇: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实证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实证研究

《 人民论坛 》(2013年第17期)

刘梦岩 马长海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人数逐步增加,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在对保定市大马坊乡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揭示了保定市大马坊乡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存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失地农民 城镇化 社会保障 实证研究

案例:保定市大马坊乡征地补偿政策及保障措施

大马坊乡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北郊,距市中心4公里,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境内交通便利,北外环路东西贯通,保二环路和向阳路北段穿过辖区。全市三年大变样的重点工程之一—电谷立交桥坐落于本乡。大马坊乡总人口17000人,总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94亩。保定市xx区按照“大储备、大开发”的原则,进行土地整体征用、补偿安置等工作,为中国电谷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及三年大变样重点工程、新民居建设等工程用地提供保障。

土地征用补偿政策。在土地征用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统一区片地价,即每亩80866元。地面附着物的赔偿按照国家现行标准执行,地上青苗、树木等附着物平均按每亩1.6万元进行赔付;集体所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及其它地上附着物,参照实际评估价值和有关赔付标准赔付。

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措施。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中充分考虑了村民的生活保障、养老、工作、新民居建设等实际,制定出台了整体预征、留用安置地、养老保障和就业培训等一整套征地综合补偿安置政策。主要包括:按征地总亩数的10%,给村集体预留自主开发用地,鼓励村集体组织开发建设,所得收益归全体村民所有;在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按0.5%的比例提取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基金;“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整体被征地村民,按照每人每年2400元的标准由区财政给予养老补助,并随着保定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提高而做相应幅度的调整。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存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是现行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造成农民的基本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我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由乡、村、组三级组织所有。但乡、村、组三者如何所有以及如何分配?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集体所有权”界定上的不清,使乡、村干部成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际掌控者,失地农民处于弱势群体地位,成为补偿收益的被动接受者。对于土地征用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的规定,对什么是“公共利益”却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致使在许多情况下的征地“公私不分”,产生了许多“假公济私”,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混乱状况,严重侵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公告并听取被征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但在实际操作中,在征地过程中集体参与程度有限,更不用说征求农民意见了。正因为现行土地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更容易使得那些假借“公共利益”征地的集团与乡、村干部串通在一起,层层截留补偿资金,甚至地方政府也参与其中,严重侵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最终导致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情况下,使得自身未来工作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二是由于保障资金匮乏,致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层次低,保障能力弱。当前土地管理法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甚至有的地方为吸引投资,采取了极低的征地费用。因此可以看出,按照土地的原用途补偿,低于市场价值,是一种“不完全补偿”,补偿标准偏低,严重侵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地方政府为给广大农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承担了较大的财政支出,许多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并不乐观,无力再拿出更多资金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建设。即使一些地方政府财政状况良好,多数也不愿意将更多财政资金投放于社会保障建设,而是更热衷于交通整治、城区建设等有利于美化政绩的形象工程,使得失地农民在获得补偿费不完全和政府财政支出水平低的双重作用下,在失去土地保障的前提下,没有获得应有的保障。

三是失地农民缺乏技能,而且培训效率低,失地农民往往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长期以来,农民耕种自己的土地,进行年复一年简单的、周而复始的劳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相对较为简单,加上大部分农民接受教育的时间较短,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掌握更多的也是有限的农业知识和技能,一旦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往往无所适从。因为通常被征土地在城镇郊区或城乡结合部,这些地方往往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在该地思想比较活跃的农民早已不再从事农业或附带从事农业,已经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征不征土地对他们的生活保障不会产生多大影响;而对于在该地一直从事农业、以其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而言,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了工作,由于这些农民缺乏从事其他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虽然在征地补偿政策中有“在土地出让金收入中按0.5%的比例提取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基金”的规定,但在各级政府组织农民就业培训时,由于财政投入资金不足,培训范围及形式有限,难免效率低下,使得失地农民无法短期获得可谋取工作的相应技能,常常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不得不处于农村和城市的夹缝中,生活异常艰难。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建议 一是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使失地农民真正获得相应保障。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是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反映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界定不清,所有权主体虚置,土地所有权最重要的权能—土地处分权还掌控在政府名下,加上集体所有权行使程序的缺失,使得农民无法获得土地及土地交易中应得的利益。可以探索将农村土地国有制或私有制,土地国有制利于全国统一土地市场的建立,但依然难以避免基层政府违背国家意志损害农民利益。农村土地私有制可以排除公权干预和侵蚀,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可以进行大胆尝试。

改革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实行较大比例的土地征用留用地政策和征地土地补偿费入股政策,使失地农民享受到城镇化和土地开发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较大比例的土地征用留用地由于土地开发发生增值,作为集体组织成员的失地农民可以分享收益。在尊重失地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将全部或部分征地补偿费入股用地单位,作为股东享受经营分红,持续分红收入成为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

二是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提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改变当前按照土地的原用途补偿的办法,实行考虑未来土地增值收益和持续收益的以评估的市场价值作为补偿标准,实现“完全补偿”取代“不完全补偿”,维护广大失地农民的利益。使广大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保障的同时,换取其他形式保障的必须资金。并且加强对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切实保证失地农民能够及时、足额获得补偿资金。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增加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构建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在内的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失去土地后没有后顾之忧,这不仅维护了广大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也会对未来的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征用产生示范效应,更有利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是构建政府引导、多形式、多层次的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首先,构建多层次、市场化的就业培训机制。政府牵头、多部门并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旨在提高失地农民素质、强化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的就业能力的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和结构变化,组织技能培训,保证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其次,构建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培训机制。政府对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具备创业条件的失地农民进行小企业创办的知识能力培训,通过优惠政策,优化创业环境,从而造就一批自主创业者,并带动更多的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形成培训、创业与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再次,构建城镇社区就业促进机制。根据城镇社区需要,在城镇社区和绿化、环保、卫生、交通等多个便民服务部门开发就业岗位,使部分失地农民从事非固定、临时性、季节性工作,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又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最后,建立就业服务机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为失地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免费就业信息,并能够使其得到免费的信息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等服务。

【作者分别为河北农业大学讲师,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本文系2012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河北省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和2011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1201190,201102122】

下载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实证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实证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少数民族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合集5篇)

    少数民族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摘要:x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县城周边郊区土地大量被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商品房建设,x县境内的农民逐渐失去赖以谋生......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保障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

    青少年权益保障工作研究

    青少年权益保障工作研究 摘要:本文是关于大学生中有关青少年权益问题,研究如何做好青少年权益的保障和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青少年权益维护 青少年权益的教育 大学生正处......

    老年人精神权益保障研究

    摘 要: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改出发,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立足于老年人的真切诉求,综合考虑老年人精神权益的内涵,提出建立相应配套制度的建议,确保《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研究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研究来源:兰州张律师:日期:2009-05-21我国农村妇女尤其是离婚妇女和出嫁女的土地权益损害非常严重,其原因复杂多样。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是由土地资源的稀缺、......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5篇范文)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 其保障的调查报告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