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14:3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臵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

1地农民安臵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臵、住房安臵、划地安臵、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臵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臵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臵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臵人员为例,其货币安臵比例高达82%。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臵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臵,其比例高达94.1%。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臵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臵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二)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臵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设

(一)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臵权。

(二)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保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

资料来源:

[1]宋斌文,樊小钢,周慧文.失地农民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J]调研世界, 2004,(01).[2]温家宝.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依法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在全国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国土资源通讯, 2005,(01).[3]张时飞,唐钧,占少华.以土地换保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可行之策[J]红旗文稿, 2004,(08).[4]孔祥智,王志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05).[5]高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J]经济学家, 2004,(01).[6]周琳琅.城市化进程中失土农民就业的障碍及对策[J]学术交流, 2003,(12).[7]陈信勇,蓝邓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构[J]中国软科学, 2004,(03).[8]卢海元.土地换保障:妥善安臵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J]中国农村观察, 2003,(06).

第二篇: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被征地面积超过60%的19个村村财情况,19个村中有集体资金积累的17个,有2个村没资金积累。村可支配积累资金为:马尾镇各村计2283.9万元,亭江镇各村计402.95万元,街道各村计21.68万元。共计2708.53万元。预测今后每年村财收入为:马尾镇计713万元,亭江镇计135万元,罗星街道464万元。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根据福建省的有关精神和外省市失地农民保障的一些经验和做法,结合福州市马尾区农村被征地村、村民的现状,现将我区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课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全区37个村,被征地村有33个,其中耕地被征60%以上的村有19个(其中马尾镇有快安、月出头、快洲、新马、下德、龙门、上德、儒江等8个村,亭江镇有亭头、闽安、象洋、长柄、长安、盛美等6个村,罗星街道有青洲、罗建、上岐、罗星、君竹等5个村)。

(1)全区耕地面积15663亩,现已被征10333亩,其中2000年以后被征2273亩。

(2)已被征地补偿金总数为2.1亿元。

(3)已被征地补偿金而未兑现的有1434万元,其中马尾镇各村151万元,亭江镇各村544万元,罗星街道各村739万元。

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必需品。

(二)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置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保障农民权益建议

(一)妥善安置农民失地农民就业。不断探索安置失地农民新机制,对失地农民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指导。

(二)建立了占地补偿机制。结合实际出台了加强土地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逐步健全土地运作机制和占地补偿机制。

(三)以土地换社保,实行低保障、广覆盖。要逐步建立“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模式,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征地安置制度,实施征用土地与劳动力安置、失业保险同步进行。

(四)坚持规划先行,严格建设用地的报批管理。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防止滥占耕地和无序开发,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

第三篇: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保障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其比例高达94.1%。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

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

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二)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置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设

(一)建立严格的土地征用制度,规范市场行为严格区分公共利益性和经营性农地征用,界定土地征用的主体、客体、对象、条件、方式、适用范围、具体步骤,约束公共权力,规范市场行为,防止土地征用权的滥用。

(二)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建立和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结构多层次、资金来源多渠道、费用基金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城镇社保体系,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化。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保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四)加强监督和管理,切实保障失地农民权益征地补偿安置涉及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但要求政策科学合理、切合实际,还要建立一套规范科学,运作有序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以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

第四篇: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其比例高达94.1%。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

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二)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置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设(一)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

(二)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保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

资料来源:

[1]宋斌文,樊小钢,周慧文.失地农民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J]调研世界,2004,(01)

.[2]温家宝.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依法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在全国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国土资源通讯,2005,(01)

.[3]张时飞,唐钧,占少华.以土地换保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可行之策[J]红旗文稿,2004,(08)

.[4]孔祥智,王志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05)

.[5]高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J]经济学家,2004,(01)

.[6]周琳琅.城市化进程中失土农民就业的障碍及对策[J]学术交流,2003,(12)

.[7]陈信勇,蓝邓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构[J]中国软科学,2004,(03)

.[8]卢海元.土地换保障: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J]中国农村观察,2003,(06)

.[9]卢颖.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最终生活安置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6.(06).[10]马驰.张荣.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J].农业经济.2004.(03)

第五篇: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

其保障的调查报告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臵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地农民安臵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臵、住房安臵、划地安臵、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臵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臵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臵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臵人员为例,其货币安臵比例高达82%。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臵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臵,其比例高达94.1%。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臵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臵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失去

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二)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臵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臵权。

(二)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保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

资料来源:

[1]宋斌文,樊小钢,周慧文.失地农民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J]调研世界, 2004,(01).[2]温家宝.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依法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在全国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国土资源通讯, 2005,(01).[3]张时飞,唐钧,占少华.以土地换保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可行之策[J]红旗文稿, 2004,(08).[4]孔祥智,王志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05).[5]高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J]经济学家, 2004,(01).[6]周琳琅.城市化进程中失土农民就业的障碍及对策[J]学术交流, 2003,(12).[7]陈信勇,蓝邓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构[J]中国

软科学, 2004,(03).[8]卢海元.土地换保障:妥善安臵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J]中国农村观察, 2003,(06).

下载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调查调查报告(精选)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随着我国城市化大步推进,一大批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因而长生大量的师弟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因制度缺陷等因素影响,失地农民......

    案例: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优秀范文5篇)

    公平不妨碍效率,效率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公平和效率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案例: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一)城市化必定向......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实证研究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实证研究植志刚 胡伟峰【摘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区外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刻不容缓,处理不好会让城镇化的初衷落空,直接威胁到社会经济的......

    浅谈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转型[推荐五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转型 作者:雷涛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2期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

    城市化 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城市化论文: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的土地不断扩张,越来越多原本属于农村集体的土地被国家征收,......

    湖南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报告

    湖南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报告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必备条件是将农用土地变为城镇建设用地,这就必然使部分农......

    失地农民的现状及其法律权益保障的调

    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问卷调查员基本情况姓名学号专业及班级联系电话本问卷旨在调查在城市化推进中失地农民的法律权益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保障以及如果能够选择的话失......

    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的调查报告国际商务学院应用英语1001班徐冰佳摘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三个适宜”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