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转型[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14:3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转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转型》。

第一篇:浅谈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转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转型 作者:雷涛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2期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开发利用,由此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这些农民多数被政府统一安置到“新型社区”中,并开始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市民化进程。

[关键词]失地农民 社会资本 新型社区 城市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20-01

一、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社会资本转型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40%左右,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60%,届时将产生1亿多失地农民,这将成为中国改革和发展历程中巨大的社会变迁。城市化不仅改变了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也使他们的社会资本状况发生显著的变化,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中将在不断适应城市生活过程中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一)社会资本转型有利于失地农民群体地位的确定

社会地位是个人或群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权利与义务的总和,它既是人们相互识别、相互对待的重要标志,也是开展社会互动的主要源泉。在传统以“关系本位”为主导的社会中,农民的交往以初级群体为主,使其社会交往有较强的封闭性和排他性,而社会资本的现代转型将显著提升农民社会交往的异质性和广泛性,进而有利于促进失地农民群体与城市市民群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和互动。

(二)社会资本的转型有利于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

传统社会资本的现代转型是失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标志,在社会资本的转型过程中,失地农民通过不断的扩展社会交际网络,重建普遍性的信任关系,习得城市中行为规范以及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等途径,有效地实现了自身社会资本的转型,这既提高了失地农民市民化水平,也促进了失地农民对城市生活的适应。

(三)社会资本的转型有利于失地农民社会资源的获取

有效且充足的社会资本存量能为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情感依靠和物质支持,继而满足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生活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作为现代社会资本核心的社会关系、信任、规范

及参与合作等要素能显著地改善失地农民的社会支持网络、有效地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并使其获得社区归属感和安全感,进而增加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生活的信心。

二、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社会资本转型的核心内容

(一)社会关系网络与失地农民城市化

与传统社会相比,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生活、生产方式及所处文化氛围的彻底改变,使得他们的社会交往及互动日益复杂,交往对象的范围和层次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失地农民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和交往对象异质性的增强,社会互动呈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功利性特征。社会关系的这种变化,既是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的外在表现,也是实现市民化的内在要求。

(二)普遍信任与失地农民城市化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开展社会互动的前提,它对于维系人际交往的可持续性、增加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信任模式逐步从传统社会资本中情感性特殊主义信任模式向目的性普遍主义信任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于一种对制度、符号、专家、法律等抽象层次的信任,人际间的信任关系建立在严格遵守法律、制度、契约和协议的基础之上。

(三)规范与失地农民城市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传统道德规范容易受到现代城市多元化价值观念和开放、竞争等思想因素的冲击而出现“行为失范”与“价值真空”,并由此导致他们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同时,以往农民之间情感性的口头契约正被合法性、书面化的法律规范所代替,他们正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越发重视对各项法律、行政规范和制度的遵守。

(四)参与合作与失地农民城市化

参与合作是社会资本所有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衡量社会资本水平及存量的重要标志,它强调人们对社区政治、管理事务及社区公共活动的积极参与,这种参与更多地体现在社区居民自发成立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并依托组织力量维护其成员的利益或为改善人们生存环境、提升生活质量提供社会资源。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公民精神”的塑造和“民主参与”水平的提升是城市化和市民化的内在要求和体现。

三、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社会资本转型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为失地农民城市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府应制定科学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营造有利于失地农民社会资本转型的宏观氛围;社区应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以增强失地农民对新型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各类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鼓励失地农民参与社区管理,逐步培养失地农民的互惠合作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

(二)失地农民自身社会资本的转型是实现市民化的内在动力

作为市民化主体的失地农民应不断学习和适应城市文化氛围和行为规范,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注重扩展自身社会关系网络,尝试与他人建立起普遍性信任关系,自觉遵守正确的行为规范并积极参与到社区事务之中,尽快实现传统社会资本向现代社会资本的转型,进而顺利推进自身市民化进程。

第二篇: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其比例高达94.1%。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

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二)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置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设(一)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

(二)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保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

资料来源:

[1]宋斌文,樊小钢,周慧文.失地农民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J]调研世界,2004,(01)

.[2]温家宝.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依法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在全国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国土资源通讯,2005,(01)

.[3]张时飞,唐钧,占少华.以土地换保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可行之策[J]红旗文稿,2004,(08)

.[4]孔祥智,王志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05)

.[5]高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J]经济学家,2004,(01)

.[6]周琳琅.城市化进程中失土农民就业的障碍及对策[J]学术交流,2003,(12)

.[7]陈信勇,蓝邓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构[J]中国软科学,2004,(03)

.[8]卢海元.土地换保障: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J]中国农村观察,2003,(06)

.[9]卢颖.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最终生活安置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6.(06).[10]马驰.张荣.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J].农业经济.2004.(03)

第三篇:城市化 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城市化论文: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的土地不断扩张,越来越多原本属于农村集体的土地被国家征收,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我国,土地对农民来说不仅仅是生产资料,也是承担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就业保障、养老保障的重要载体。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成为游离于城市和农村的弱势群体,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也给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增添了不安全因素。因此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失地农民的概念和产生原因入手,分析我国目前针对失地农民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哪些问题,着重阐述对失地农民施行社会保障的迫切性,并结合国内几种典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完善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英文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the city of the land is spreading,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belonging to the collective land was the state and lead to more and more out of the peasants that they were the foundation.in china, land to a farmer is not merely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is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protection of minimum living and job security, retirement protection important vector.a land of the peasants, they lose

their the most basic hygienic and...【关键词】城市化 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英文关键词】banization landless peasants social security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

【目录】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6-711-1311-1212-13

ABSTRACT7

引言8-11

致谢5-61.绪论

摘要

1.1 研究背景111.3 研究的内容12

1.2 研究意义1.4 研究方法13-19

2.1 国内相关

2.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价

文献综述13-1414-19

2.2 国外土地征收制度概述

2.2.2

2.2.1 英国土地征收及保障制度14-15

美国土地征收及保障制度15-16制度16-1717-19

2.2.3 日本土地征收及保障

2.2.4 国外土地征收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3.我国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概述19-23

3.1 失

地农民的概念和产生原因19-2020

3.2 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3.3.1 失去稳定的3.3.3 再

4.3.3 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20-23

生活来源20-21就业困难21-22

3.3.2 日常生活成本提高21

3.3.4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22-23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23-30障存在的主要问题23-24

23-28

4.1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

4.1.1 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

4.1.3

4.1.2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缺陷24-25

征地补偿存在问题26-27

25-264.1.4 就业保障存在不足

4.1.6 中央政府责

4.1.5 司法保护欠缺27-28

任承担不到位2828-30

4.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4.2.2 有利

4.2.1 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8

28-29

于统筹社会保障体系29-3030-3531-3233-3535-4235-36

4.2.3 有利于构建社会和谐安定

5.国内不同失地农民保障模式的比较分析5.1 北京模式30-315.3 浙江模式32-33

5.2 重庆模式

5.4 不同模式的比较分析

6.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解决的思路及具体办法6.1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解决的总体思路6.1.1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35-36

6.1.2 城乡一

6.2 失

体,有机结合366.1.3 因地制宜,逐步发展36

36-42

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解决的政策建议范围,完善征地程序36-37理补偿机制37-38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民的竞争力40障40-42历44-46

6.2.1 严格征地

6.2.2 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合6.2.3.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38-40

6.2.4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失地农

6.2.5 做好司法救济,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保

参考文献43-44

作者简

7.结语42-43

学位论文数据集46

第四篇: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臵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

1地农民安臵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臵、住房安臵、划地安臵、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臵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臵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臵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臵人员为例,其货币安臵比例高达82%。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臵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臵,其比例高达94.1%。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臵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臵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二)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臵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设

(一)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臵权。

(二)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保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

资料来源:

[1]宋斌文,樊小钢,周慧文.失地农民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J]调研世界, 2004,(01).[2]温家宝.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依法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在全国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国土资源通讯, 2005,(01).[3]张时飞,唐钧,占少华.以土地换保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可行之策[J]红旗文稿, 2004,(08).[4]孔祥智,王志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05).[5]高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J]经济学家, 2004,(01).[6]周琳琅.城市化进程中失土农民就业的障碍及对策[J]学术交流, 2003,(12).[7]陈信勇,蓝邓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构[J]中国软科学, 2004,(03).[8]卢海元.土地换保障:妥善安臵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J]中国农村观察, 2003,(06).

第五篇: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被征地面积超过60%的19个村村财情况,19个村中有集体资金积累的17个,有2个村没资金积累。村可支配积累资金为:马尾镇各村计2283.9万元,亭江镇各村计402.95万元,街道各村计21.68万元。共计2708.53万元。预测今后每年村财收入为:马尾镇计713万元,亭江镇计135万元,罗星街道464万元。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根据福建省的有关精神和外省市失地农民保障的一些经验和做法,结合福州市马尾区农村被征地村、村民的现状,现将我区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课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全区37个村,被征地村有33个,其中耕地被征60%以上的村有19个(其中马尾镇有快安、月出头、快洲、新马、下德、龙门、上德、儒江等8个村,亭江镇有亭头、闽安、象洋、长柄、长安、盛美等6个村,罗星街道有青洲、罗建、上岐、罗星、君竹等5个村)。

(1)全区耕地面积15663亩,现已被征10333亩,其中2000年以后被征2273亩。

(2)已被征地补偿金总数为2.1亿元。

(3)已被征地补偿金而未兑现的有1434万元,其中马尾镇各村151万元,亭江镇各村544万元,罗星街道各村739万元。

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必需品。

(二)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置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保障农民权益建议

(一)妥善安置农民失地农民就业。不断探索安置失地农民新机制,对失地农民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指导。

(二)建立了占地补偿机制。结合实际出台了加强土地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逐步健全土地运作机制和占地补偿机制。

(三)以土地换社保,实行低保障、广覆盖。要逐步建立“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模式,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征地安置制度,实施征用土地与劳动力安置、失业保险同步进行。

(四)坚持规划先行,严格建设用地的报批管理。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防止滥占耕地和无序开发,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

下载浅谈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转型[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转型[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保障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5篇范文)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 其保障的调查报告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调查调查报告(精选)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调查报告随着我国城市化大步推进,一大批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因而长生大量的师弟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因制度缺陷等因素影响,失地农民......

    案例: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优秀范文5篇)

    公平不妨碍效率,效率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公平和效率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案例: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一)城市化必定向......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安置及其社会保障

    城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中国大地,一部分农民成为市民的代价是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使失地农民顺利实现市民身份过渡,使他们的生活无后顾之忧,需要政府从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角度出发,探索研究差异化安置、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状况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状况——关于征地及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摘要】通过对经济开发区失地农民抽样调查,研究认为失地农民已经成为中国最弱势、最缺乏保障、最边......

    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中村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中村问题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资源的使用、生态建设......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范文]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 [摘要]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设和改造拆迁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对关于现行农用地征用制度存在的缺陷和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