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安置及其社会保障
【摘要】城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中国大地,一部分农民成为市民的代价是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使失地农民顺利实现市民身份过渡,使他们的生活无后顾之忧,需要政府从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角度出发,探索研究差异化安置、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安置;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在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人口大国向非农业人口大国转变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农民转型成为城镇居民,但这并非出于自身主观愿望而是被动无奈的转变,代价便是失去其原有的土地。由于缺乏稳定平衡的社会保障支撑,失地农民游离于农民与市民之间,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前失地农民安置及社会保障基本类型与特点
货币安置模式。这是最容易为征地方与被征地方接受的一种补偿方式。因为一次性或较短周期分批补偿的大额货币收入从心理上超越了被征地农民当年短期土地价值的预期。货币补偿金由土地占用费、青苗费、生活安置费、搬迁过渡费等几部分构成,可以分为一次性补偿和按年分批补偿两种方式。
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年轻、有非农产业技能的群体,而对于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只能从事种养业和简单手工劳动的群体是不适合的。无论从被征土地的预期收益还是保证失地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角度出发来看,目前我国货币安置的补偿标准并不是很高,甚至可以说偏低。
就业安置模式。征地方把有一定文化素质或非农产业技能的青壮年被征地农民安排在相关企业或服务行业中,使其按自己的劳动获取相应报酬。
这是一种使用较少的安置措施,因为企业单位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一般都会有技能、年龄等条件限制,对文化素质、生产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薪酬不会太高,并且在被征地的农村,符合用工条件的劳动力只能占到很小的比例,所以此安置模式不能保证所有被征地农民的权益。
住房安置模式。此模式是指征地方征用农民的生产、生活用地时,经过面积折算以住宅商品房的形式补偿被征地农民。此种补偿模式伴随着近些年各地的经济开发区出现。
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者,规划出一片区域作为经济开发区,把开发区的所有农业生产用地和农民生活用地全部冻结回收,在被征地范围内,留出小部分区域建安置房,并在建房期间给农民一定额度的租房补偿。通常,农民得到的安置房质量一般,且容积率、绿地率没有保障。失地农民从以前的农家院搬进了住宅楼,实现了对方便生活的期许,可减少了房前屋后蔬菜、家禽的生活补贴,变相增加了生活成本。这只是短期的弊端,长期来说,商品房并不能成为失地农民以后生活的保障,他们的后续生活仍面临较大风险。
基本社会保障模式。在农村地区,除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在广大农村普遍建立。失地农民如果能够享受等同于或相对等同于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有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全民覆盖总体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此模式通常的做法是将征地补偿费用中的安置补助费和部分或全部的土地补偿费用于为被征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部分地区还根据一些农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种安置模式的需求潜力巨大,因为除非拿到不菲的货币补偿,否则诸如就业、住房安置等其他举措都不能解决失地农民根本的生活问题。目前大部分地区仅能将失地农民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中,且保障水平较低,与市民所享受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失地农民安置及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征用是不可避免的,被征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不仅事关农民生存生活大计,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各级政府与行政管理部门为解决被征地农民失地后的生计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安置补偿手段及保障措施,但由于受到重视程度、地域、财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些政策措施还存在短期性、单一性等问题,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依然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难点问题。
安置补偿标准低,农民利益受到侵害。一是按照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属物和青苗的补偿费。这种以农作物产量及国家规定的价格标准计算的土地补偿,必然受区域限制、自然条件、市场因素的变化影响以及因种植农作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不能正确反映土地的真实价值。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例,征地补偿费用中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补偿标准分别为该耕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10倍和6倍,两项之和,低限是10倍,高限是16倍,特殊情况下最高也不能超过30倍。按东部地区平均每亩耕地年产值1500元计算,每亩补偿费只有15000~24000元,最高仅能达到当年度相同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二是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用土地征用按照征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而土地出售的增值收入30%上缴中央财政,70%留给地方政府。农民被征地后,不再享有任何被征土地的相关权益,农民被剥夺了土地财产权,土地增值过程中的利益再分配不均,没有农民的份额,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政府没有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笔者对石家庄市桥东区桃园镇某村128位不同年龄段的失地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2.03%的被调查者认为失去土地后生活水平不如以前,46.09%的认为与之前持平,仅有21.88%的农民认为比之前的生活要好。其中认为比之前生活好的主要是青年群体,他们适应社会能力强,学习新技能快,大部分中老年群体认为生活与之前持平或不如之前,主要是因为政府给予的安置补偿费用较低,不能满足其转为城镇居民后随之增加的生活成本,另外与周边市民相比,其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覆盖面不全。
区域、区间安置补偿差距较大。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东部沿海城市与西部内陆城市、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存在较大差异。以广东沿海地区为例,2011年对失地农民安置补偿的金额达到3~5万元每亩,同时政府为他们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涵盖了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而甘肃武威市某区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政策就显得较为薄弱,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该地农民每亩仅得到最高1.2万元的安置补偿,在社会保障方面,只有基本的养老保险,缺乏其他方面的社会保障。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每亩土地年产值变化很大。如河北省石家庄产粮大县赵县,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每亩年产值约为1500~3000元,而市郊农民种蔬菜每亩年产值可达2~3万元。由于不同地区或不同区域征地补偿政策标准不一、随意性较大,对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方面很难达到一定的平衡。
社会保障覆盖面偏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因地制宜,形成了一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的有效模式,比如浙江某地把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偿费分期发放给达到退休年龄的农民,简言之就是“以土地换社保”。但是这些安置模式还达不到养老、就业、医疗等层面的“社会保障”概念,只是基本做到了“生活保障”。高水平、高覆盖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城镇化工作中的难点,也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难点与重点。
总体来说,我国各地实行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低。除借用商业保险外,各地实行的社会保障措施大多停留在村级范围。统筹层次过低,就会引发参与人数少、分散风险的能力弱、消化损失的功能差等弊端,导致保障制度的安全性降低。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窄。现行的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实践多是政府为了顺利完成征地快速上马一些建设项目而采用的临时性和应急性对策,被征土地从成本价到出让价之间所生成的巨额增值收益,大部分被中间商或地方政府所获取,利益驱动使得各级政府仅仅对失地农民进行简单的安置补偿,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三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支付金额较低,相对于同等条件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差距悬殊。
完善失地农民安置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对策
正确发挥政府职能。在推进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占了很大的比重,但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设项目的决策过程中,没有完全以科学论证与长期规划为依据,而是让不良的“政绩观”占了很大的因素,在征地过程中,政府存在职能越位现象。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时,政府是主体角色,既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更要正确发挥政府职能。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要适时摆脱经济主体、市场主体的桎梏,逐渐回归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正确位置上去。当前,某些政府部门常为了筹集发展资金、降低商务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尽量压低本已偏低的补偿标准;当进行社会拍卖时,则按土地的市场价格,征地价与市场价相差悬殊。这既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严重损害了农民权益,也助长了土地投机之风。
完善相应政策法规。一是制定平等补偿政策。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体制,经济社会的各种政策不同程度地倾向于城市。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建设的目的不是加大城乡差别、着重城市发展,农民为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征地农民失去了其最直接和最根本的收益来源—土地,但其利益被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相关政策的对比,我国目前对农民的优惠政策过少。如在城市都已实行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而在农村,近两年才初步建立了新型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机制,并且支付补偿比例较低。现行体制下,以城市拆迁补偿和农村失地农民补偿为例,二者无论是在物质补偿还是安置模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还是归因于城乡政策不平衡。解决失地农民安置及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之策就是政府研究制定与城市拆迁补偿相同的农村安置补偿政策,缩小农民与市民的差距,确保农村城市均衡发展。
二是探索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政府部门要着眼于长远,建立适合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高水平、高覆盖面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制。衡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不能以基本生活保障为标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发展补充保险提高保障水平,引入商业保险以提高竞争效率。允许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鼓励失地农民参加覆盖范围广泛的商业保险。采取“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的办法筹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
三是健全失地农民维权法律法规。妥善解决征地过程不透明、安置补偿资金不到位等情况,要积极探索构建适合失地农民的法律保障体系,使农民的权益保障有法可依。规范征地法律程序,保障农村土地征收中农民的自主选择权、知情权、土地增值收入分配等权益,坚决查处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征地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拓宽安置渠道。一是探索研究差异化安置。差异化安置,即根据失地农民自身不同条件及土地状况等因素,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合理区分、自愿选择的方式来进行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对失地农民进行合理安置,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失地农民的不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适时调整征地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提高土地年产值标准和房屋拆迁补偿标准,考虑推行留地安置、集体土地入股、农业用地依法流转等失地农民补偿安置等多种方式供失地农民选择。同一地区同等条件的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值差距悬殊,在征地安置补偿方面,应该综合考虑土地产值因素,不能机械地按照本户土地3年来的平均收益作为安置补偿的标准。应该以本户土地收益最高值(即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或其他的最高收入)为基点,消除征地补偿中的不均衡现状。
二是拓宽安置渠道。我国现行征地安置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被征地农民的现阶段需求,但从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目前的安置模式存在补偿标准低、补偿类别少,给农民选择余地小的弊端。研究制定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农民需要的安置模式,更好地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通过对比和分析发现,以下几种安置模式比较成功,值得借鉴。
增值型土地入股型安置模式。即在计算土地产值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开发利用前景,计算土地开发后增值部分,折合成适当比例按使用权折合为股份,通过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用地单位协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通过合同约定以优先入股的方式获取收益。并根据不同成员的情况设置基本股、承包权股和劳动贡献股等多种股份,以计算不同的配股档次,按股权比例分红。在这一模式下,土地由农业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变,农民不仅可以继续拥有对土地的财产所有权,也能够分享城市化和土地增值所带来的收益,从而实现政府、征地单位和被征地农民三方面共赢。
留地和就业相结合的安置模式。在征地时成立专门集中管理土地部门,对全村的征地、拆迁、补偿工作统一管理。建设单位与村委会签订征地拆迁协议,并将征地拆迁补偿费统一结算给村委会,由村委会严格政府标准核算补偿给农民;采取集中用地的形式,对留给农民的安置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进行综合开发;集中安置农民住宅,集中使用土地补偿安置费,统一安排农民生产生活,留出村集体共有资金用来搞开发服务建设,所得利润由村民共享。这种安置方式的前提是三者相互依存,共同制约,缺一不可,将农业安置、就业安置和集中开发安置等多种安置有效整合,形成合力,抗拒风险能力大大加强,可以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
三是加强文化安置,提高失地农民归属感和认同感。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他们从传统农耕社会整体跃进到城市社会,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市民身份,由农业种植转向非农产业,失地农民从物质生活到心理活动都产生了很大变化。作为政府部门而言,在引导失地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失地农民完成从传统农耕文化到现代城市文化的心理转变,在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资源,提高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加强技能培训,增加其就业的竞争力,通过人力资本的提高实现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真正转变。同时,针对一些身体条件不适合就业的群体,通过社区等宣传,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生活的行为规范。总之,培养失地农民的城市归属感,需要政府、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共同互相接纳与包容。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校长办公室;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RSHZ-2014-02012)
第二篇: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征地的趋势成为必然,而世代以土地为生存依据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保障。对于目前农村存在的情况,一次性给付,不能解决问题。当征地补偿金花销完后,失地农民中相当多处在失业状态下的人,由于制度性障碍和农民经济承担能力,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率较低,又不能享受失业、退休、医疗保障,造成大批“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三无农民。如果处理不好,那么他们就将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所以本次调查将调查某一地区,切实的了解在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就业情况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深入民情,了解民情。为完善失地政策提供实证资料和意见。
(二)调查单位,对象:江西省新余市万家亭安置小区的安置失地农民,随机抽取200户农民。
(三)调查项目:
围绕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趋势,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失地农民的现状、利益补偿及社会保障,解决失地农民根本问题的基本构想及应对策略等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及地方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渠道的情况,和企业用工制度逐步市场化的情况,还有就业、养老、医疗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失地农民的权益,配合调查失地农民人数,采取何种安置的选择,失地人民的反映的问题,意见。
(四)调查方式和方法
本次采用抽样的方法.:第一阶段:列出该小区中的所有单元。列出小区的中所有的单元,然后把它进行分组.第二阶段:从每个单元中抽取居民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列出每个单位的全部居民户的名单,顺序编号,用写小纸条抽签的方法抽取一户人家。假设一个单元共有100个户,编为1~100号,写100张小纸条是1~100号,将每张小纸条叠起来,放进口袋里混合,先随机从中摸出1张.假如是20;然后又在重新写10张1~10的小纸条,随机抽取一个数字,假如是5,这说明5就是它们的间隔,意思是25,30,35等这样一直间隔的抽取下去.每次抽样完成后,应有一份该小区的具体的单元的居民户的名单和联系方式,以供复查使用。
(五)调查实施
1。挑选调查员————调查员队伍最好15名高年级的大学生组成。男女比例最好相当。调查员应具有诚实,认真,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较强的与人交往的能力。
2。培训调查员————调查员必须经过短期专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了解调查项目,调查要求,访问技巧,熟悉问卷,做试访问,分组和管理要求等。正式调查前,没个调查员必须完成一份试调查,经过集体总结后才能正式开展调查。
3。联系调查————通过与学院有关部门的联系,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这一点对调查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对于减少调查过程中的阻碍,取得被被调查者的信任和节省调查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保证调查质量————建议将调查员分为几组,每组4~5名调查员。调查最好不要在双修日进行,以避免双修日大部分调查对象外出的情况发生。建议没组每天集中调查一个区。每天调查结束后,有人专门负责检查,即使发现问题,即使补救。每份问卷上需要有调查员和审核员的签名。
5。被访问员报酬————为保证被访问员的工作质量和相应的劳动所得,按每份问卷给予被访问员一份礼品;
6。注意调查员的认识人生安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调查员的人身安全。最好在白天进行,男女搭配,不能单独行动。
(六)调查的组织计划:
1.准备阶段:10月25日---11月5日
具体工作为设计调查问卷,组织调查队伍,前往江西新余市万家亭安置小区,随机抽取调查员培训,试调查.2.调查实施阶段11月6日---11月13日
具体工作为调查计划安排,将调查员分组,进入样本小区开展调查;实地抽取居民以及户中抽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开展补充调查.3.资料整理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阶段:11月14日---11月30日
我们研究人员将认真整理和分析调查的结果,深入分析,利用调查数据完成该区居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现状的调查报告一份,专题论文若干篇,最后为本科生学术科技论坛投稿作好准备.经济系经济学2班200911015237袁奇2010-10-24
第三篇: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问卷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问卷
一、个人及家庭基本特征
1、您的性别:_________
A、男B、女
2、您的年龄:_________周岁
3、您的文化程度: _________
A、没上小学B、小学C、初中D、高中、中专、中技 E、大专及以上
4、您家一共有______口人(指吃住都在一起的)。
A、1B、2C、3D、4口以上
5、你每个月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补贴等)总共有_____元
A、800元以下B、800-1500C、1500-2000 D、2000-3000 E、3000以上
6、你们全家一个月的总收入大约 ____元
A、800元以下B、800-1500C、1500-2000 D、2000-3000 E、3000以上
二、失地后的生活状况
1、您家的位置属于:_________
A、城市郊区B、乡镇及周边C、完全在农村
2、您家土地被征用到现在多久了: _________
A、一年以内B、一年至两年 C、两年至三年D、三年至五年E、五年至八年F、八年以上
3、您家被征用土地的总面积是______亩(精确至小数点后1位数)。
4、您现在还有土地______亩(包括重新划拨,但不包括宅基地,精确至小数点后1位数)。
5、与失地前相比,您的收入水平的变化:_________。
A、严重减少 B、有些减少C、变化不大D、有些增加E、有很大增加
6、您对失地前的收入满意吗?_________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很不满意
7、您对目前的收入状况满意吗?_________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很不满意
8、你觉得你征地前家庭收入与周围人相比怎么样?_________;征地后呢?_________。
A、很富裕 B、比较富裕 C、一般 D、比较贫穷 E、非常贫穷
9、您家被征地前的收入来源包括(多选)_________,其中最主要是_________(单选)
A、种粮食 B、种桑茶棉等经济作物 C、种蔬菜 D、种果树E、畜牧禽渔养殖F、在本地企业打工收入 G、自己或家人在外地打工收入H、做生意或个体经营I、出租房屋J、正式工资收入K、政府征地补偿款L、其他(请注明)_________
10、自从失地后,以下那些公共服务得到了改善?________
A城镇燃气 B用水C有线电视D医疗保障E教育F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G什么都没改善,和以前一样
三、失地农民土地征用和补偿情况
1、您家的土地被征用属于哪种类型?_________
A、国家投资的能源设施 B、国家投资的交通设施 C、国家投资的水利等设施
D、经济适房、市政公用设施等城市公益用地E、工商业、房地产等城市经营性用地F、农业综合开发(包括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等)G、道路、学校、企业等乡镇建设用地 H、其他(请注明)_________
2、您家土地是_________下被征用的。
A、政府强制 B、与用地单位直接协商C、政府出面协商
3、您知道被征用土地每亩补偿了多少钱吗?_________
A、知道B、不知道
4、您领过最低生活保障金吗?_________
A、领过,每月_________元B、没领过
5、您周围有人领过最低生活保障金吗?_________
A、领过,每月_________元B、没领过C、不知道
6、自从失地后,政府采取以下那种方式补偿你们的损失 ?_________(多选)
A、货币补偿 B、以地换地 C、住房补给D、土地换保障E、其他(请注明)_________F、没有补偿
是否应进一步了解清楚每亩征地补偿了多少钱?此补偿价格是政府强制定的,还是协商定的?被征地农民对该补偿的看法与意见?如有意见,为什么有意见?
四、失地农民的安置与就业情况
1、失地后有关部门为您就业做了些什么?(多选)_________
您最希望解决的就业问题是_________。
A、提供工作岗位 B、就业培训 C、提供用工信息D、就业指导E、无任何形式F、其他(请注明)_________
2、您目前是否有工作?_________(回答“否”则跳转至第4题)
A、是B、否
3、您对目前的从事工作是否满意?_________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非常不满意
4、您最希望的就业安排形式是?_________
A、被征地单位吸收为职工B、政府组织安置到本企业C、进机关或事业单位
D、有组织地外出打工E、自己通过自己办法找工作F、不想再工作了
5、如果政府出钱免费提供培训,您愿意参加吗?_________
A、愿意B、不愿意C、看情况
6、您觉得政府为你们就业提供免费培训有必要吗?_________
A、非常必要B、比较有必要C、一般D、不太必要E、完全没必要
7、您自己出钱参加过社会培训机构的技能培训吗?_________
A、有B、没有C、打算参加
8、如果没有了土地,政府又没有安置工作,您会努力地去寻找工作吗?_________
A、肯定会B、可能会C、难说D、不太会E、肯定不会
9、您对将来有个满意的工作有信心吗?_________
A、非常有信心B、比较有信心C、一般D、没多少信心 E、完全没信心
五、失地农民对失地问题的看法
1、你认为失地会带来以下哪些后果?________(此题思路有些乱,是对被调查者的影响,还是对社会的影响?)
A环境污染 B公共财物纠纷C就业困难 D单位效益差、收入低
E社会秩序不稳定F物价上涨G家庭矛盾增加H其他纠纷(请写明)______I没有
2、在城镇化过程中,你们家有与当地开发商或者政府发生利益冲突吗?_________A有B没有
3、在与当地的开发商或者地方政府发生利益上的冲突时,你会选择法律手段吗?________A会B不会C无所谓
4、你认为政府的征地制度完善吗?_________
A很完善B比较完善C一般D不完善E很不完善
5、城镇化中的农村环境的管理合适吗?_________
A合适B不知道C不合适
6、你认为在将来,是否会因为失地问题而出现潜在的社会矛盾?_________A会B不知道C不会
7、你认为政府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吗_________
A很完善B比较完善C一般D不完善E很不完善
8、你认为以下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失地农民问题_________
A构建较为完善的利益制衡机制
B建立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
C彻底改革现行严重不合理的征地制度,保障农村集体组织完整的土地产权。
D必须严格区分经营性用地和公益性用地。E其他
9、您对关于失地现状还有什么意见与建议吗?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湖南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报告
湖南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报告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必备条件是将农用土地变为城镇建设用地,这就必然使部分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民失去土地后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也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凸显。为全面了解湖南省城镇化失地农民生活现状,探索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今年5月4日至6月30日,我们组织实施了专项调查。
一、被调查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典型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城镇化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村住户。抽取了长沙、益阳、郴州、永州、怀化5个市33个区县1460户调查户,就22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
(一)农民失地基本情况:调查显示,抽取的1460户农村住户共失地3056.2亩,户均失地2.1亩。失去土地半年以内的占比2.6%,半年至一年的占比9.2%,一年至两年的占比8.6%,两年至三年的占比12.4%,三年至五年以上的占比24.7%,五年至八年的占比15.9%,八年以上的占比26.6%。
(二)失地获得的补偿情况:1460户失地农民家庭中,78.7%的家庭获得政府的货币补偿,13.3%的家庭获得政府提供的住房,6.5%的家庭获得以地换地的补偿,1.5%的家庭没有获得补偿。
(三)家庭收入情况:1460户失地农民家庭在失地前后家庭收入比较中,有501户收入增加,占34.3%,540户收入有所下降,占37%,419户收入没有太多的变化,占28.7%。
(四)就业情况:失地以后,从事生产、运输工作的占10%,从事商业、服务业工作的占10%;从事个体经营工作的占17%;从事其他行业工作的占32.1%;没有固定职业的占30.9%。已经就业的农民,10%通过政府、社区介绍就业,5.6%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就业,68.4%通过自己寻找就业,16%通过其他方式就业。
(五)社会保障情况:三项主要保险(养老、医疗、失业)中,仅有医疗保险加入率较高。受访农户中,拥有医疗保险的占69.9%,拥有养老保险的占16.7%,拥有失业保险的占
2.6%,没有任何保险的占10.8%。
二、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收入水平下降,消费支出增加。从调查的情况看,1460户失地农户中有501户收入增加,户均年收入增加7125元;540户收入减少,户均年收入减少10409元;其余的419户收入水平没有变化。总体来看,失地农民收入水平较失地前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农民在失去土地前主要是种植和养殖收入,虽然总体不高,但是相对比较稳定。他们中的很多人除了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其他技能,所以一旦失去土地或土地减少,就会直接导致收入骤减,生活陷入困难。如益阳市高新区征地前有些农民大搞经济作物种植(如油茶树、甘蔗等)和大棚蔬菜及园林花卉种植,经济效益较为可观,年收入高者有7万元左右。而失去土地后,就没有这样的土地种植收入来源了。此外,土地被征用后,部分农户迁到城镇住进楼房,电费、水费、物业费、饮食费等刚性支出也随即增加,同时,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子女教育培养、家庭日常生活设备的添置等标准都有明显的提高,这方面的费用也直线上升。生活消费成本提高,导致实际生活水平下降。调查中只有4成的失地农民表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或比较满意。
(二)再就业能力差,赋闲在家的多。失地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缺乏竞争力,在招工、用工市场化的情况下,很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调查显示,30.9%的失地农民完全无业,赋闲在家;再就业以个体经营和运输业为主,分别占17.0%和10.0%。仅34.9%的就业人员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面对“您认为失地会带来以下那些后果?”问题,有888位选择了就业困难,占被访人员的比重达到了60.8%。很多企业招收员工都有年龄、文化、技能等条件的限制,这就使得一部分失地农民失去了在企业就业的机会,只能在工地打些小工赚点生活费,而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最大,容易产生不满情绪。符合年龄、文化等条件的失地农民,因为身上还保留农民特有的散漫性,难以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往往在企业干不长时间就会辞职,给企业生产管理增加了难度,调查中就有人反映“与其每天按时上下班,拿那几百块钱,还不如呆在家里收收房租过日子,又轻闲又自由”。
(三)征地补偿形式单一,且补偿标准偏低。调查显示,目前我省征地补偿方式主要是货币补偿,占所有补偿方式的76.7%,平均每户补偿76271.4元,这个补偿标准远低于土地使用权转移后的土地增值部分。被调查农民普遍反映补偿标准低于目前的市场价位,低于一个城镇居民正常的城市生活开支和保障。在目前的物价水平下,户均76271.4元的补偿费仅可以维持农民家庭一般日常生活开支3-4年,不能对失地农民形成长久的保障机制,没有固定工作的失地农民普遍出现了坐吃山空的困境。
(四)民主权益缺失。失地农民的民主权益缺失突出表现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缺乏透明度。在征地程序上,农民作为土地的直接使用者,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从土地征用的认定,到补偿费的确定、分配和劳动力的安置等,都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说了算,农民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征地的谈判协商。调查显示,42.8%的被调查农户认为政府的征地制度不完善或者很不完善。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由于经济上受到损失,生活上没有着落,他们就会表现出对生活前景的彷徨、焦虑,甚至失去信心。如果征地过程中或失地后生活出现问题,如补偿款不到位,或安置方式不能满足要求,或出现贪污腐败现象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失地农民的不满,引发上访现象。调查中有24.8%的农户与当地开发商或者地方政府发生过利益上的冲突。当问及“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时,有68.1%的受访者认为是要“建立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
(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小。对农民而言,土地不仅肩负着他们的职业保障,而且承载着他们养老、医疗等基本的生活保障。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征地补偿标准偏低以及面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失地农民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在普遍实行货币补偿后,失地农民需自行解决养老、医疗、失业等生存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72.1%的农民反映失地后政府并没有进行过相关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且再就业的失地农民中,只有10.1%是通过政府(社区)安排介绍获得工作的。对“您有哪些社会保障”问题进行调查时,只有2.5%的失地农民参加了失业保险,16.9%的失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就连已经开展了好几年的医疗保险也还有30.1%的人没有参加。从总体上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三、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
(一)规范征地操作流程。征用土地不能随意性,实施征地的整个过程要公开化。地方政府征地,应该先向社会公告土地征用用途,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尤其是被征用土地农民的意见。建立和实施土地征用听证会制度,充分听取村集体和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赋予农民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诉权。征地时要与被征地农民充分协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和申述权。让农民直接参与土地交易过程,以保证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处置权得到充分尊重。将拟订征地方案、审查报批、方案公告、征地补偿方案登记、制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征地补偿方案并组织实施、清理土地等征地过程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征地的协商机制和司法仲裁机制。
(二)改革征地补偿标准。一是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费标准。土地征用补偿要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政府可以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适当降低税、费,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比例,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二是在统一征地中逐步推行土地“片区综合价”。坚持市场化方向,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按地段、地类等将城市土地划分成若干个片区,每一片区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基准地价,在统一征地时,实行统一的补偿标准。三是为集体经济组织保留部分财产。鉴于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着许多公共性社会经济职能,因此,在征地过程中应划出或置换部分土地、资产,由集体经济组织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兴办二、三产业,发展集体经济,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并为以后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过渡创造条件。
(三)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一是要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鼓励、扶持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应享受城镇下岗人员自谋职业的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对开展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农村信用社应继续发放小额贷款给予支持。二是鼓励征用地单位和其他工商企业尽量消化失地农民。吸收失地农民的企业,应享受安排城镇下岗人员的有关税费优惠政策。三是建立以市、县两级劳动力市场为中心,以街道、乡镇劳动力管理服务站为网点的就业服务网络。打破城乡界限,取消对土地被征用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种种不合理限制。
(四)健全教育培训体系。对进城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主要包含四大块:一是子女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失地农民进城后,其子女入学应与城镇居民的子女一视同仁,享受国家九
年制义务教育所赋予的所有权利。二是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面临两方面的困难:就业渠道不畅和就业技能缺乏。因而加大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为重点的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转岗再就业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以党校、职工校、乡职业教育中心和农技推广中心、乡村成人学校等为载体,建立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开展免费培训。三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后的农村富余人员和失地农民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四是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
(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面制定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确定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和保障水平,解决享受社会保障的方式、程序以及社会保障的管理责任、救济方式和监督等问题,使社会保障有法可循、有法可依,保证失地农民依法享受社会保障权。另一方面,制定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办法。要广拓渠道,多形式筹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建立个人账户,不论集体补助多少或有无补助连同个人缴费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
承办:农经队
执笔:刘伟巍
核稿:张映欣
第五篇: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研究22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研究22
一、失地农民存在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农民和政府两个方面来讲)分析
1、政府补偿标准设立不科学,低位补偿造成失地农民利益受损
2、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3、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重重。
4、进城后日常消费支出增长较快。
5、文化生活缺失,精神文明建设亟需加强
二、如何实现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1、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2、实现多样化补偿,提供多种方式保障
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4、建立就业、投资培训制度,使失地农民较为稳定的就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