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我国目前正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这一进程,城市住房和非农业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大量的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据估计,目前我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高达4000-5000万人。国家强制性大量征地造成的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无着落等问题日益严重,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本报告主要利用一些个案调查材料分析了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失地农民的总体状况
失地农民的数量。除了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和人多地少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一般人均耕地不足0.7亩。国家统计局2003年在全国开展了失地农民的调查。调查以人均耕地面积0.3亩以下的农户为主要对象,共调查了2942户。从调查的情况看,43%的调查户完全丧失了耕地。在这2942户中,共有家庭人口12170人,其中劳动力7187人,平均每户4.14人,劳动力2.44人;原有耕地13740.15亩,平均每户4.67亩,平均每人1.13亩。从2000年至今,这些农户的耕地共被占用9400.15亩,平均每户被占用3.2亩。现在尚余耕地4340亩,平均每户1.48亩,平均每人0.36亩。其中,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上的有442户,约占调查总户数的15%;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有1237户,约占42%,完全丧失耕地的有1263户,约占43%。目前,中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每年约250万-300万亩,如果按人均1亩地推算,那就意味着每年大约有250万到300万农民失去土地,变成失地农民。1987年至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共3395万亩,多数研究者估计,至少3400万农民因此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这里讲的非农建设使用土地数量,是指依法使用的耕地,不包括违法占用的耕地。为了保护耕地,中央政府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了保障这一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农地转非农使用实行严格的审批,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用地,采取了许多变通性办法,违法征占土地屡禁不止。据卫星遥感资料,违规用地数量一般占用地总量的20-30%以上。许多专家估计,如果考虑违规占用耕地,目前失地或部分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高达4000-5000万人。2000年至2010年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是1850万亩,2000年至2030年计划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
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郊区,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人数较多。近20年以来,上海市共征用、使用土地约144万亩,其中以征用土地为主,征地、租地之比大约为7:3。目前上海市失地农民的总数已超过百万。自1993年以来,北京市失地农民累计达33万。江苏无锡市在2000年至2
002年的三年中共有20.83万亩农田被征用使用,造成11.39万农户的36.76万农民失地,其中完全失去土地的有8.99万户,人均土地不足0.2亩的2.37万户。浙江省绍兴县被征地农民累计达17.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8.2%。
二、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状况
1、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失地农民采取了“谁征地、谁安置”的原则,要求由企业自行安置征地农业人员,但已安置的征地劳动力相当一部分实际处于失业状态。上海市对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征地劳动力负责就业安置。截止到2002年第一季度,全市累计安置征地劳动力45万余人。截止到2001年底,北京近郊因土地被征用而造成的“农转非”人员共计20.5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1.4万人,获得就业安置的为5.3万人,占46.49%。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为减少冗员而实行下岗分流,由于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使获得就业安置的征地农民首先受到冲击。目前,在上海全市已安置进各单位的征地劳动力中,有近30%的人实际处于离岗状态。北京丰台区卢沟桥乡太平桥村,1993年土地被征用时,实行招工安置的有3个队,1100余人。从目前情况看,除少数安排在环卫、公交和房管部门外,其他获得就业安置人员90%以上都已下岗、失业。
2、90年代以后,各地普遍采取征地时一次性地支付补偿金,让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自谋出路的失地农民,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很容易陷入失地又失业的困境。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征地数量增加,征地用途和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征地用于市政、房地产、土地开发和公共设施建设等非生产性项目的越来越多。这类项目单位没有能力安置征地农民,因而沿用多年的“谁征地、谁安置”的原则事实上已经难以执行,各地开始探索新的安置模式,即征地时一次性地支付补偿金,让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这种安置方式被称为货币补偿。按政策规定,凡采取这一方式安置者可以领取1.5万--3万元不等的一次性补助费。自谋职业这一政策在推出之初,曾受到了征地农民的普遍欢迎。上海市先后共有8.32万征地劳动力自愿采取了这一安置方式,占征地安置劳动力总量近1/4。从全国来看,在近几年各地审批的建设用地项目中,采用货币补偿办法的占90%以上。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非农就业技能,在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自谋出路的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困难,目前相当一部分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征地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相当普遍。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征用土地必然影响农民的生计。在土地被征用后,多数离城镇较近的农户,他们的收入程度不同地有所增长,主要得益于有较多外出务工机会。耕地被占用后,多数农户生活稳定并有所提高。有些农户能较好地运用得到的补偿资金自主创业。土地被征用后,因失去土地或土地减少而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相当
普遍。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对2942户的调查,耕地被占用前年人均纯收入平均为2765元,耕地被占用后年人均纯收入平均为2739元,约下降了1%。其中,年人均纯收入增加的有1265户,约占调查总户数的43%;持平的有324户,约占11%;下降的有1353户,约占46%。土地被征用后收入减少的农户,大多是传统农业地区的纯农业户。他们除了农业生产活动外,基本没有其它的生产经营活动,耕地减少后收入自然也随着下降。湖北的调查户中,约有56%的农户收入水平比征地前下降。河南开封县,接受调查的农户中有83%的收入比征地前下降。福建调查户的生活消费支出水平,耕地被征用前为2711元,被占用后下降为2232元,下降幅度约为17%。陕西调查户生活消费支出水平大约下降了16%。广西下降了5%。江苏调查了320户,下降的有106户,约占33%。
三、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在普遍实行货币补偿后,失地农民自行解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待遇,从总体上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在北京市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中,自己缴费参加养老保险的尚不到三分之一,而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率更低。无锡市失地农民参加各种养老保险的仅5.53万人,占失地农民总数的15%;失地农民中已领取各种养老金为4.31万人,占已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标准失地农民总数的47%。
近年来,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受到重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为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进行了探索。浙江省是在全国率先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地区。自1999年新土地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到2003年底,浙江省非农建设征用耕地达159.88万亩,被征地农民达200万人,全省各级政府筹集保障资金37亿元。浙江省被征地农民通过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方式,目前全省已有52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其中符合条件的15万被征地农民已在按月领取。浙江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做法可归纳为三类:一是生活保障型。把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着眼点放在建立基本生活保障上,保障水平定位在最低生活保障与基本养老保险之间。实际操作中分档确定缴费标准和待遇标准,如金华市个人缴费标准分别为3.6万元、3.3万元、3万元、1.6万元四档,相应的月均待遇标准分别为220元、180元、140元、105元;保障资金由个人、所在村和政府共同出资。二是社会保险型。把征地后需要安置的人员统一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此种方法嘉兴市市区已实行9年,将被征地人员所需社保安置费用一次性划转劳动社保部门,统一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三是社会保险与生活保障结合型。办法是:退休年龄段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劳动年龄段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未到劳动年龄段一次性发给征地安置补助费。
失地农民仍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从各地情况看,失地农民
中只有极少数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他们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他们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这部分人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失地农民由于在就业、收入等方面的不稳定性,依托家庭保障模式越来越受到冲击。许多家庭是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但过几年征地款“吃”完了,其最终结果往往是生活没有保障。从家庭养老方式来看,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独生子女增多,农村核心小家庭迅速增加,家庭规模的缩小,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学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是14.0%—17.7%。中国农村正在进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据江西的调查,每100个失地农户中有7个60岁以上的老人,老龄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土地既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占,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
四、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业土地转为城市用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失地农民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真正原因并不是城镇化进程加快,而是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中国现在土地征用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政府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场机制,由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过程不是一个平等的产权交易过程,而基本上是一个行政强制性的过程。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是当前农民利益流失最严重的一条渠道。土地征用不仅没有富裕农民,而是造成了大批农民失地失业;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差距,而是扩大了社会不公。
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有新的立法和政策,既要满足城市住房和非农业用地的合理需求,又要给农民以公平的补偿,给失地农民以妥善的安置。
首先,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改革征地制度
一是使集体所有的土地在法律上取得与国有土地相平等的产权地位。从法律上讲,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集体产权与国有产权应该是平等的,不能用公权侵犯私权,也不能用国有产权侵犯集体产权。就现行的法律而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不完全的。由集体土地变为国家土地的过程,不应是一个简单的行政过程,而应是一个平等的财产权利交易过程。必须完善有关法律,确保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完整性和与国有土地产权的平等性。
三是对农民给予公平的补偿。中国并不是按土地的实际价格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而是按征用土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以征地前耕地若干年的产值为标准,征地补偿费明显偏低,这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不利于保护耕地。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
代价降低建设成本。
四是完善征地程序,保证在征用农民土地过程中土地权利人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政府在提出用地申请时,先要进行公告,让土地权利人对其合理性和合法性提出质疑;在批准用地后,要再次公告,并就赔偿等问题与土地权利人进行协商,若有争议可以申诉和申请仲裁。为此,必须建立专门的土地法庭或土地法院,公正仲裁征地纠纷。征地必须规范透明,让被征地农民参与征地过程,以保证他们对土地的使用权、处置权等得到充分尊重,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其次,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
根据现行法规,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不能出租、转让和抵押等。目前法律的规定已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要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只要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只要在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控制之上,应该通过开发商和土地所有者进行平等的谈判。让土地所有者——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用地方直接谈判和交易。在明晰产权、强化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土地市场进行交易,做到“两种产权、一个市场”,统一管理,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样用途、同等价格、同等收益的目标。允许和鼓励农民以租赁、参股等办法、参与土地收益的二次分配,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第三,广开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一是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失地农民普遍认为失业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农民失去土地后,客观上需要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除去合理支付货币补偿以外,还应考虑到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在劳动就业方面给予就业指导、组织劳务输出,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为失地农民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各级政府拿出一部分土地出让金专门用于失地农民的定期再就业培训。政府在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应提供优惠政策。
二是建立留地安置制度,由村民组织自主开发和经营。对土地征用面积超过一定数量的村,可以在征地以后给农民留下一定面积的居住地、经营地,由村集体按照统一规划,鼓励农民用留下的土地建设自有厂房或开发其他经营项目,使农民有长期稳定的收入。除了考虑住房,还特别给予失地农民与住房面积同样大小或更大的出租房,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撤村建居”的,应明确农民自建房享有城市居民自购房的同等权利,获得相应房屋产权证,允许进入市场交易。第四,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安全网
从长远、规范的方向看,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在保障资金筹集方面,应坚持政府、村集体、个人共同出资的原则。要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征地地价一部分发放给失地农民,保障其当前的生活需要,一部分要作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土地非农转用后增值收益巨大。政府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注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这是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也应从本集体的积累资金或土地补偿费用中抽调一定的资金注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安全网,应允许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完全失地的农民,应鼓励加入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对部分征地的农民,应加快建立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在内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也可以鼓励失地农民参加商业保险
艺术设计1082班
万林
2010***2.03.08
第二篇: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精选)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失地农民正被社保边缘化
据估计,目前我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高达4000万至5000万人。国家强制性大量征地造成的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无着落等问题日益严重,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状况
(一)失地农民的总量和分布
除了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和人多地少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一般人均耕地不足0.7亩。目前,中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每年约250万至300万亩,如果按人均1亩地推算,那就意味着每年大约有250万到300万农民失去土地,变成失地农民。1987年至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共3395万亩,多数研究者估计,至少3400万农民因此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
这里讲的非农建设使用土地数量,是指依法使用的耕地,不包括违法占用的耕地。许多专家估计,如果考虑违法占用耕地,目前失地或部分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高达4000万~5000万人。2000年至2010年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是1850万亩,2000年至2030年计划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如果计划用地指标突破,违规用地得不到控制,失地农民还要大大增加。
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郊区,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人数较多。目前上海市失地农民的总数已超过百万。1993年以来北京市失地农民累计达33万。江苏无锡市在2000年至2002年的3年中共有20.83万亩农田被征用,造成11.39万农户的36.76万农民失地。浙江省绍兴县被征地农民累计达17.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8.2%。
(二)已安置征地劳动力相当一部分实际处于失业状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为减少冗员而实行下岗分流,由于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使获得就业安置的征地农民首先受到冲击。目前,上海市已安置进各单位的征地劳动力中,有近30的人实际处于离岗状态。截至2001年底,北京近郊因土地被征用而造成的“农转非”人员共计20.5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1.4万人,获得就业安置的为5.3万人,占46.49。北京丰台区卢沟桥乡太平桥村,1993年土地被征用时,实行招工安置的有1100余人,目前除少数安排在环卫、公交和房管部门外,其他获得就业安置人员90以上都已下岗、失业。
(三)一次性获取支付补偿金自谋出路的失地农民,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很容易陷入失地又失业的困境
因沿用多年的“谁征地、谁安置”的原则事实上已经难以执行,各地开始普遍采用货币补偿的安置模式,即征地时一次性地支付补偿金,让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按政策规定,凡采取这一方式安置者可以领取1.5万至3万元不等的一次性补助费。自谋职业这一政策在推出之初,曾受到了征地农民的普遍欢迎。上海市先后共有8.32万征地劳动力自愿采取了这一安置方式,占征地安置劳动力总量的近1/4。从全国来看,在近几年各地审批的建设用地项目中,采用货币补偿办法的占90以上。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非农就业技能,在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自谋出路的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困难,目前相当一部分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四)征地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相当普遍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2942户的调查,耕地被占用前年人均纯收入平均为2765元,耕地被占用后年人均纯收入平均为2739元,约下降了1。其中,年人均纯收入增加的有1265户,约占调查总户数的43;持平的有324户,约占11;下降的有1353户,约占46。
土地被征用后收入减少的农户,大多是传统农业地区的纯农业户。他们除了农业生产活动外,基本没有其它的生产经营活动,耕地减少后收入自然也随着下降。湖北的调查户中,约有56的农户收入水平比征地前下降。河南开封县,接受调查的农户中有83的收入比征地前下降。福建调查户的生活消费支出水平,耕地被征用前为2711元,被占用后下降为2232元,下降幅度约为17。陕西调查户生活消费支出水平大约下降了16。广西下降了5。江苏调查了320户,下降的有106户,约占33。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状况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在北京市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中,自己缴费参加养老保险的尚不到1/3,而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率更低。无锡市失地农民参加各种养老保险的仅5.53万人,占失地农民总数的15;失地农民中已领取各种养老金为4.31万人,占已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标准失地农民总数的47。
(二)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探索
浙江省是在全国率先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地区。自1999年新土地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到2003年
底,浙江省非农建设征用耕地达159.88万亩,被征地农民达200万人,全省各级政府筹集保障资金37亿元。浙江省被征地农民通过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方式,目前全省已有52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其中符合条件的15万被征地农民已在按月领取。
浙江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做法可归纳为三类:一是生活保障型。把解决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着眼点放在建立基本生活保障上,保障水平定位在最低生活保障与基本养老保险之间。实际操作中分档确定缴费标准和待遇标准,如金华市个人缴费标准分别为3.6万元、3.3万元、3万元、1.6万元四档,相应的月均待遇标准分别为220元、180元、140元、105元;保障资金由个人、所在村和政府共同出资。二是社会保险型。把征地后需要安置的人员统一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此种方法嘉兴市市区已实行9年,将被征地人员所需社保安置费用一次性划转劳动社保部门,统一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三是社会保险与生活保障结合型。办法是:退休年龄段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劳动年龄段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未到劳动年龄段一次性发给征地安置补助费。
以上三种做法各有特点。社会保险与生活保障结合型优点突出,既可缓冲近期矛盾,对相对较少的超劳动年龄段人群专设生活保障予以解决;又着眼长远对接,对较多的劳动年龄段人群按统一制度纳入城镇社保体系,还有利于减轻政府“托底”负担和实现基金收支平衡。
(三)失地农民仍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
从各地情况看,失地农民中只有极少数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他们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成为一个边缘群体。
失地农民由于在就业、收入等方面的不稳定性,依托家庭保障模式越来越受到冲击。许多家庭是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但过几年征地款“吃”完了,其最终结果往往是生活没有保障。从家庭养老方式来看,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独生子女增多,农村核心小家庭迅速增加,家庭规模的缩小,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
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学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是14.0%至17.7%。中国农村正在进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据江西的调查,每100个失地农户中有7个60岁以上的老人,老龄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土地既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占,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政策,导致失地农民大量转化为城市贫民,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要用新制度
失地农民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真正原因并不是城镇化进程加快,而是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中国现在土地征用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政府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场机制,由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过程不是一个平等的产权交易过程,而基本上是一个行政强制性的过程。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是当前农民利益流失最严重的一条渠道。土地征用不仅没有富裕农民,而是造成了大批农民失地失业;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差距,而是扩大了社会不公。
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有新的立法和政策,既要满足城市住房和非农业用地的合理需求,又要给农民以公平的补偿,给失地农民以妥善的安置。
(一)严格控制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途
中央政府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其宏观目标是防止耕地总量降低至最低警戒水平以下,即满足未来人口高峰时16亿人口的粮食需求所需的耕地数量。这个耕地总量估计为1.067亿公顷。2001年,全国1.27亿公顷的耕地中有1.089亿公顷被确定为“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指国家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这些基本农田未经国务院批准,禁止转为他用。其它可耕土地可以转为它用,但是为了保护农田,土地的使用规划有一个总量限额,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严格控制。另外,目前所采取的“占一补一”的政策,也要求那些将耕地转为它用的项目在其他地方开垦新的农田进行弥补。这些措施对于保障耕地的总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用地,采取了许多变通性办法,如分批次化整为零审批;耕地异地平衡;买卖非农用地指标等等,致使中央政府提出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中国到底如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土地政策中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目前的这种耕地保护的办法没有考虑地区差异性,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带来供地紧张。因此,今后政策调整的方向是:将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统一起来,从而将农田保护与大范围的地域和经济规划格局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在空间上更有效地保护农田,并且更合理地使用城市土地。目前,农田保护限额已经在省内县级之间进行交易,但这种经验没有得到充分评价。可以尝试对农田保护限额跨省进行交易。
(二)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改革征地制度
第一,使集体所有的土地在法律上取得与国有土地相平等的产权地位。现有的土地产权划分为城市土地(国有、不同租期的长期租用)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通常为30年的承包合同)。集体的土地必须首先转化为国有,才可以进入土地市场,用于非农业用途。因此,集体所有和国有土地的法律权利不同。从法律上讲,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集体产权与国有产权应该是平等的,不能用公权侵犯私权,也不能用国有产权侵犯集体产权。就现行的法律而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不完全的。集体经济组织只有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而没有处分权,不能通过买卖、转让、馈赠等方式改变所有权主体和所有权性质。由集体土地变为国家土地的过程,不应是一个简单的行政过程,而应是一个平等的财产权利交易过程。必须完善有关法律,确保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完整性和与国有土地产权的平等性。
中国现行法律中所指出的“集体所有”,就是以村为单元的所有农民共同所有,其代表是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作为集体组织的成员,都平等地拥有对集体土地的成员权,但并不能按份分割农地的所有权。“集体产权”的这一特征,使集体与农民的权益关系变得模糊:谁真正拥有土地,实际上并不明晰。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在农民完全不知情时被村干部出卖。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核资折股,量化到农民个人,组建村级股份合作社,让每一个村民拥有一份相应的股权。
第二,保证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动用征地权。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工商业等营利性用地只能通过购买获得。土地出售的价格和相关赔偿条款也必须经由双方当事人之间协商达成,政府不能利用国家或政府的强制力专门为一般营利企业去取得土地。政府只有为“公共目的”才动用强制性的征地权。由于对“公共目的”的解释的不确定性,在我国存在对土地征用权的滥用。为了防止滥用公共目的征地,对政府强制性取得土地要有严格限制,对征地目的和范围要有严格的界定。
第三,对农民给予公平的补偿。国外土地征用补偿的内容,包括地价补偿、地上物(土地改良物)补偿及其他补偿。各国土地征用补偿的标准并不一致,有的是按市场价格补偿,即以被征用土地征用时在公开市场上能得到的出售价格为补偿标准;有的是按裁定价格补偿,即按法定征用裁判所或土地估价机构裁定或估定的价格补偿;有的则是按法定价格补偿,指按法律规定的基准地价或法律条文直接规定的标准补偿。为保证被征地者原有的生活水准不至于降低,在很多国家,法律都要求政府必须给予被征地者公平合理的赔偿。我国并不是按土地的实际价格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而是按征用土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以征地前耕地若干年的产值为标准,征地补偿费明显偏低,这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不利于保护耕地。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应当包括对生产资料的补偿和对生活保障的补偿。
第四,完善征地程序,保证在征用农民土地过程中土地权利人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政府在提出用地申请时,先要进行公告,让土地权利人对其合理性和合法性提出质疑;在批准用地后,要再次公告,并就赔偿等问题与土地权利人进行协商,若有争议可以申诉和申请仲裁。为此,必须建立专门的土地法庭或土地法院,公正仲裁征地纠纷。征地必须规范透明,让被征地农民参与征地过程,以保证他们对土地的使用权、处置权等得到充分尊重,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三)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
根据现行法规,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不能出租、转让和抵押等。目前法律的规定已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要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只要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只要在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控制之上,应该通过开发商和土地所有者进行平等的谈判,让土地所有者——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用地方直接谈判和交易。在明晰产权、强化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土地市场进行交易,做到“两种产权、一个市场”,统一管理,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样用途、同等价格、同等收益的目标。允许和鼓励农民以租赁、参股等办法、参与土地收益的二次分配,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四)广开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第一,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失地农民普遍认为失业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农民失去土地后,客观上需要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除去合理支付货币补偿以外,还应考虑到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在劳动就业方面给予就业指导、组织劳务输出,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为失地农民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各级政府拿出一部分土地出让金专门用于失地农民的定期再就业培训。政府在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应提供优惠政策。金融部门应适当放宽信贷条件,降低贷款门槛,鼓励和扶持失地农民发展生产。失地农民如申请个体工商经营,各部门要简化手续,并在一定年限内享受城镇下岗工人的税费待遇等。
第二,建立留地安置制度,由村民组织自主开发和经营。对土地征用面积超过一定数量的村,可以在征地以后给农民留下一定面积的居住地、经营地,由村集体按照统一规划,鼓励农民用留下的土地建设自有厂房或开发其他经营项目,使农民有长期稳定的收入。对于城郊的农民而言,出租房屋已经成为他们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是他们维持生计的重要途径。在香港,对“原住民”有特别的给予宅基地的政策,出租房屋也是他们的主要收入之一。在国内,也有这一类的政策。南京、成都的标准是给每人无偿提供35平方米,银川是每户100平方米。除此之外还允许被安置农民按建筑成本多购买一定面积的房屋。杭州在制定对失地农民的政策中规定,除了考虑住房,还特别给予失地农民与住房面积同样大小或更大的出租房,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有条件的可建设一户两套(人均40~5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新农村公寓,既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又能为其提供出租房,增加生活来源。“撤村建居”的,应明确农民自建房享有城市居民自购房的同等权利,获得相应房屋产权证,允许进入市场交易。
(五)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安全网
从长远、规范的方向看,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在保障资金筹集方面,应坚持政府、集体、个人共同出资的原则。要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征地地价一部分发放给失地农民,保障其当前的生活需要,一部分要作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土地非农转用后增值收益巨大。政府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注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这是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也应从本集体的积累资金或土地补偿费用中抽调一定的资金注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安全网,应允许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完全失地的农民,应鼓励加入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对部分征地的农民,应加快建立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在内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也可以鼓励失地农民参加商业保险。
“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三篇:浅析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几点思考[范文]
浅析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几点思考
我国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大量的农业用地变成非农用地,一大批农民变成失地农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做好补偿工作,更要考虑到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笔者就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现状
调研中发现,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其自身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随之而来的就业、保障等问题逐渐为社会关注焦点。目前,失地农村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社会保险开展难度大、覆盖面窄。以宜阳新区为例,从调研情况看,各社区、村的社会保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保障覆盖面窄。目前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占适龄投保人员的比例不足五分之二,部分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没有解决。二是保障数额偏低。目前已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村大多数参保农民都存在缴费基数低保障数额偏少的问题,尚达不到解决基本生活保障的目的。三是生活补助少。由于村组集体企业较少,可供支配的资金有限,满足不了对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充足生活补助。
2、思想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一方面,就业观念差。农民失去土地后,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民原有的层次上,仍存在 只要有土地就有饭吃和保障,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权利,只能依靠当地政府补助救济,就业是村和集体的事,失地农民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通过其它途径实现就业的意识较差。对参加社会保险没有充分的认识,这些问题在经济条件差的村组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观念淡薄。在调研中,有50%以上村民对到了不能工作的年龄将如何保障自己的生活问题的回答是:“到时候再说吧,先把眼前的吃饭、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就行。”有些村干部希望有一个比较好的保障方法来保障村民今后的生活问题,但没有达共识。
3、就业安置困难。从目前农村产业结构来看,有五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也是解决农转非的关键。目前,失地农村普遍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从无业农民情况看,失地的中老年农民失业比率比较高:一是企业提供的再就业岗位有限,安置大龄农民十分困难;二是受下岗职工和外来打工者的冲击,就业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无地农民对工作挑肥拣瘦,这与外地农民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农民文化程度低,尤其中老年农民素质不高,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难;四是失地农民中“弱势群体”就业难尤为突出。这不仅包括身体上有缺陷的残疾人和体弱多病者,还包括40岁-50岁以上男女农民。这些人有土地补偿金,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一旦补偿金“坐吃山空”,生活将无着落。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几点思考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研究解决征地费用偏低、就业困难等问题,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既要有别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其它社会保险,又要考虑能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其它社会保险相衔接。同时,建立被征地农民专项统计制度。由统计部门牵头,土地、劳保、农业部门参加,建立失地农民信息登记数据库,并列入统计项目之中。该数据库的被征地农民信息资料作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主要依据。
二是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制定公平合理的农民工就业政策,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就业要求的就业管理制度。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彻底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歧视性政策,清理各种乱收费现象,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有同样的社会保险待遇。大力鼓励用地单位和企业把适合的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对于“4050” 人员,宜阳新区通过财政购买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目前已有200名家庭困难、无就业技能的中年失地农
民在新区的在建项目或建成项目中就业,同时还享受每月200元的岗位补贴。
三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农村劳动力技能偏低是当前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把劳动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现有的培训基地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宜阳新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免费送失地农民上大学” 培训工程,2010年8月以来,宜阳新区共组织100余名失地农民前往南昌、新余、宜春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目前已有30余名农民通过培训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积极探索创立政府和社会携手合作、利益分享的机制,鼓励投资兴办民办培训机构。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
四是建立向新弱势群体倾斜的就业保护制度。一是建立并完善基层就业服务网络,为失地农民提供及时的免费就业信息、中介服务,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二是加强劳动合同执法检查,提高用工单位与就业弱势群体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率,切实落实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工资保护待遇。对于那些在弱势群体就业保护方面有良好行为的企业进行奖励或补贴,而对于违反就业保护制度的企业则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五是重视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加强征地区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保障转户后的农民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社会救济,以及就业等方面享受市民同等待遇。二是加强安置点规划建设。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特点和习惯,尽量考虑减少生活成本。三是市政府将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列为县区(园区)目标考核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县区要将之列入工作计划和目标。四是建立适应农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和习惯的社区管理和组织运行机制。重视村改居的社区建设,同等享受城市社区在经费、办公场所、人员福利待遇方面的政策。五是有关部门和媒体要关注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畅通他们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宣传创业、自强先进典型,表彰先进个人和单位,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编者按:城镇化大潮中,农民工就业正在发生一些结构性变化。本报记者的调查,反映了这一趋势性变化。过去,是外出打工多,就近就业少;现在,是外出打工的增幅在下降,就近就业逐渐多起来。就近就业,减少了外出打工成本,给农民工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增添了他
们的幸福感。就近就业,需要当地扶持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为具备一定素质的打工者提供创业机会,增加他们创造财富的能力。
“今年可以在家安心过个年!”做了三年“北漂族”的张新泉已经提前进入春节状态,在县里超市四处转悠,开始置办年货。“去年大年初一是在火车上过的,折腾到家,已经晚上10点多了。”2014年春节过后,张新泉辞掉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河南通许县工作。据了解,通许现有青壮年劳动力38.5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16.4万人,大多数年轻人走出田间地头,离开家乡村庄,到外地挣钱养家。然而,“这两年,和我一样回家工作生活的不在少数。”张新泉告诉记者。那么,是什么吸引着通许人回家呢?
稳稳的幸福:
守着家门就工作,老婆孩子热炕头
从北京到通许,工资大概要缩水一半吧?记者开门见山地问起收入,张新泉显得有点尴尬:“没那么夸张。在北京一个月能挣四五千,现在一个月有3000多。”
1990年出生的张新泉是通许县东石村人,2010年大专毕业后就去了北京,先后在两家汽修厂工作,“北漂”了三年。去年春节,张新泉的姐姐告诉他,县里的河南沃隆车业有限公司在招人,工资待遇不算低,鼓励他年后去“碰碰运气”。当时,张新泉的老婆刚生完孩
子,为了方便带孩子,不得已辞掉了北京的工作,留在老家,夫妻二人两地分居了大半年。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没托人也没送礼。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看了我的简历,问了几个汽车检修方面的问题后,就让我回去等通知。”张新泉回想起一年前去公司面试时的场景,还是那么兴奋,“没想到两天之后就给我打电话,通知我第二天去报到上班。”
记者在沃隆公司的车间看到,一排排汽车正在接受张新泉的最后检验,检测合格后,就可以贴标出厂。“这些汽车不耗油,都用电,市场需求挺旺。”张新泉得意地告诉记者,写有“警察”二字的白色汽车,是警用电动巡逻车,已经被当地公安局列入公务用车;写有“快递”二字的绿色汽车,是为一家快递公司而生产;最后一排的银灰色小轿车是家庭代步车,一辆3万元左右,上路一点问题都没有。一个月挣3000多,够花吗?张新泉连连点头,他开始算账:在北京合租房子,每月要将近2000元;一日三餐基本靠买,加起来也要1800多元。“在县里,仅吃住成本就可以降低一半还多。”
去年年底,张新泉在县里买了一套20多万9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月还贷1000多元,但这住得踏实。”他把家住农村的父母也接了过来,帮忙照看孩子。老婆也有了工作,在一家汽车配件厂做流水线工人,一个月也有2000多元收入。
对于普通人来说,幸福不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吗?听了这话,张新泉不以为然,今年他还计划在河南大学读个自动化专业的专升本。但他承认:“生活幸福指数大大提高了。”
燃烧的激情:
创业时机不可失,回到家乡情更浓
同是通许人,已过不惑之年的孙宁与张新泉有着相似的经历。但不同的是,作为河南隆源电动车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孙宁回来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创业。经过多年打拼,他已经在郑州有了一家自己的电动摩托车生产工厂和多个销售网点,身家上亿。
“之所以回来,是看中了家乡的创业环境。”孙宁解释,2012年他看到特斯拉推出的电动汽车介绍时,特别兴奋,一直在琢磨自己的企业能不能升级为电动四轮车,但苦于研发成本和创业成本不够。“碰巧当年县领导来找我,极力推荐家乡的产业集聚区,希望我能进驻。”
据了解,在企业入驻初期,产业集聚区给了企业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专门开辟绿色通道,帮助企业办理各种繁杂的手续,甚至连自己没考虑到的问题,园区都替大家想到了。“把公司放到这里,不仅创业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创业激情不断增高,感觉特别温暖。”孙宁说。
孙宁也打“感情牌”,把自动化机械师罗工从深圳“感召”回家,作公司的技术总监。虽然和孙宁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发小,但罗工能千里迢迢回来,不仅仅是为了他们之间的情谊。“希望能多带出一些优秀的徒弟,把多年的技术和经验分享给他们,也算是回报家乡吧。”已经在深圳安家的罗工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罗工的徒弟也是清一水儿的通许人,“有罗工在,还去北上广当学徒干啥?”罗工的一个徒弟调侃道,“老家还有地,农忙时,还能抽空回家帮帮忙,一举两得。”
记者来到隆源公司时,郑州市环卫局的工作人员正在考察由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大型电动四轮清扫车、洒水车、垃圾车,为今年的政府采购做准备。“我们今年力争把河南的环卫特种车市场全部拿下,之后再开拓山东、山西的市场。”孙宁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汇聚的能量:
依托产业集聚区,许农民一个未来
“像张新泉、孙宁、罗工这样回家的通许人,逐年在增加。”通许县委书记路云表示,“现在产业集聚区可以提供3.5万个就业岗位,未来每年还可以增加5000个。”
电动车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据了解,目前区内已经汇聚了电动车整车生产企业20余家,零配件企业30余家,拥有发明专利60余项,新型实用专利80余项,年产能达300万辆,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集群。
要想进驻产业集聚区、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企业门槛并不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不供地;投资低于1亿元的项目,不供地;投资强度低于每亩300万元的企业,不供地;亩产税收低于5万元的企业,不供地;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的企业,不供地。
之所以如此,通许就是想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生态、不事倍功半。因为只有企业有前途,他们提供的就业岗位才是稳定的,当地老百姓才不用担心“吃不饱”“吃不好”“吃了这顿没下顿”的问题,才能给通许人一个美好的未来。
路云说,通许县本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但是土地留人有限,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工。他们虽然钱包鼓起来了,但是家庭并不幸福: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颇多,而且每到农忙时,田地里反倒缺少青壮年劳动力。
如何既保证粮食生产,又实现农民增收?如何既让农民富起来,又让农民幸福起来?一直是通许县党委政府思考的问题。“产业集聚区不仅可以集聚企业,积蓄先进生产力,而且可以汇聚人才,挖掘潜在的消费力。”路云强调,“它的背后,是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通盘考量。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农民可以就近就业,不再远走他乡,家庭更完整了,家乡更温暖了。”
第四篇:湖北省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情况调查表
湖北省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情况调查表
致亲爱的父老乡亲:
为了维护您的合法权益,为了改善您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我们利用假期开展这次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调查。尽管我们也知道,征地的问题很复杂,仅凭此次调查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相信您所关心的问题会得到改善和完善的,所以,在百忙之中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支持我们,十分感谢,谢谢您及您的家人的支持。祝您好运,春节愉快!
填表说明:首先认真阅读调查表,然后在“横线”上直接填写调查数据与被调查者的说明,选择题直接在答案上打“√”里,需要排序也直接在文字答案上书写序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将第一组的空格填写清楚,希望实事求是,尽量完成该表。
1.调查地点:湖北省_______市(县 区)__________乡镇________村
2.调查员:姓名_______年龄 _______文化______工作或学习单位_____________
3.调查时间:2007年______月_______日
一、失地农民个人、家庭、社区等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______您的年龄________,是/否是村干部,您家的位置属于城市郊区 /乡镇及周边/完全在农村
2.您的文化程度 没上小学 /小学 C、初中 /高中(中专、中技)/大专以上
3.您家一共有____口人(指吃住都在一起的),征地前您家有____人有土地。
4.您愿意被征地吗? ① 愿意,原因是(可多选)种土地没多少收入/国家的补偿措施合理/政府动员得好,要服从政府安排/相信政府会解决问题/对自己失地后的生活充满信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种土地没多少收入/国家的补偿措施合理/政府动员得好,要服从政府安排/相信政府会解决问题/对自己失地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②不愿意,原因是(可多选)征地补偿标准便低/补偿措施难以实施 /收入会减少/生活没有保障/征地过程中权益被侵犯/其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征地补偿标准便低/补偿措施难以实施 /收入会减少/生活没有保障/征地过程中权益被侵犯/其他
5.您家于____年____月被征地.您家被征用土地的总面积是____亩。您现在还有土地____亩(包括重新划拨,但不包括宅基地)。
6.您得到的安置补偿费共有_____元。
7.征地前您的主要职业是 从事农林渔牧等/做些生意/经营业主/个体户主/工人/其他 征地后主要从事 从事农林渔牧等/ 做些生意/经营业主/个体户主/工人/其他
8.您的土地征用前一年家庭年收入是_____元;2005年家庭总体收入是_____元。2006年家庭总收入是______元
9.你觉得你征地前家庭收入与周围人相比怎么样?很富裕/比较富裕/一般/比较贫穷/非常贫穷 征地后呢?很富裕/比较富裕/一般/比较贫穷/非常贫穷
10.您家被征地前的收入来源包括(多选)种粮食/种经济作物/畜牧禽渔养殖/打工收入/做生意或个体经营 /出租房屋 /正式工资收入,其中最主要是(单选)种粮食/种经济作物/畜牧禽渔养殖/打工收入/做生意或个体经营 /出租房屋 /正式工资收入
11.您家目前的收入来源包括(多选)种粮食/种经济作物/畜牧禽渔养殖/打工收入/做生意或个体经营 /出租房屋 /正式工资收入 其中最主要是 种粮食/种经济作物/畜牧禽渔养殖/打工收入/做生意或个体经营 /出租房屋 /正式工资收入
12.与失地前相比,您的收入水平的变化严重减少 /有些减少 /变化不大 /有些增加 /有
很大增加 对目前的收入状况满意吗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
13.征地前您们村(街道)的普遍经济状况与周围相比较是 很富裕/比较富裕/一般/比较贫穷/非常贫穷征地后很富裕/比较富裕/一般/比较贫穷/非常贫穷
14.征地前您家房子建筑面积是___平方米(住房面积包括楼上楼下)。建筑该房您家大约花_____,现在购买或者自建相同的住房大概需要_______元。
二、失地农民土地征用和补偿情况
1.您家的土地被征用属于哪种类型?国家投资(能源设施,交通设施,水利等)设施/经济适房、市政公用设施等公益用地 /工商业、房地产等城市经营性用地/农业综合开发(包括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等)/道路、学校、企业等乡镇建设用地/其他
2.您家土地是 政府强制 /与用地单位直接协商 /政府出面协商下被征用的。
3.您家被征用土地每亩补偿了_____元
4.您领过最低生活保障金吗?①领过,每月_____元②没领过
5.您周围有人领过最低生活保障金吗? ① 领过,每月_____元②没领过
6.对于目前的征购补助标准 很满意/不满意 /无所谓满意不满意 /不太满意/很不满意
7.您觉得国家的土地征用政策 很好/比较好/一般/不太好/很不好
8.您觉得您家的补偿政策落实得如何? 确实做到了(或者得到了土地,或者拿到了钱)/ 得到了一部分土地或钱,但绝对没有政策上规定的多/ 只得到了很少部分土地或钱。/根本没从被征用土地中得到任何好处。
9.您的土地被征用后,政府曾提供了何种形式的补偿措施 提供一次性的土地补偿金/划拨重新安置了土地/提供了就业安置/提供了还建住房或补助/提供了医疗保险安排/提供了养老保险安排/提供了失业保险/提供了就业技能培训/提供小额优惠贷款/致富或科技、项目方面的信息/优先组织劳务输出其他
10、您希望在征地过程中得到政府什么样的支持 提供一次性的土地补偿金/划拨重新安置了土地/提供就业安置/提供还建住房或补助/提供医疗保险安排/提供养老保险安排/提供失业保险/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提供小额优惠贷款/致富或科技、项目方面的信息/优先组织劳务输出其他其中最希望的一项是提供一次性的土地补偿金/划拨重新安置了土地/提供就业安置/提供还建住房或补助/提供医疗保险安排/提供养老保险安排/提供失业保险/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提供小额优惠贷款/致富或科技、项目方面的信息/优先组织劳务输出其他
11.您在获得政府提供的补偿金后是如何使用的 储蓄/自己做生意/用于子女教育/修建、购买或装修房屋/日常吃穿开销/治病,用于健康保健/交社会保险金/购买商业保险/用于培训,学点技术/其他其中花钱最多的一项是 储蓄/自己做生意/用于子女教育/修建、购买或装修房屋/日常吃穿开销/治病,用于健康保健/交社会保险金/购买商业保险/用于培训,学点技术/其他
12.根据您的具体情况,你认为哪些安置方式您最能够接受 货币安置/就业安置/入股安置/留地安置/买断安置/其他
13.您对村集体组织将土地补偿费用于发展村办企业等集体经济的做法的态度是 非常赞成/比较赞成/一般,无所谓/不太赞成/坚决反对
14.在政府的征地过程中,您认为存在哪些问题 征地人员蛮不讲理态度差/农民完全不了解政策/征地农民的意见没法反映/征地过程中冲突矛盾经常发生/农民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其中最严重的一项是 征地人员蛮不讲理态度差/农民完全不了解政策/征地农民的意见没法反映/征地过程中冲突矛盾经常发生/农民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15.你们的补偿标准是哪一级组织确定的?上面征求意见的/村民讨论定的/村里定/镇里定/不清楚
16.在失地补偿过程中,您认为存在哪些问题?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征地补偿标准混乱/征地补偿不能及时落实/政府“低征高卖”/干部贪污腐败问题/未经村民同意将补偿标准款去经营投资/征地补偿中村集体提留太多其他其中最严重的一项是(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征地补偿标准混乱/征地补偿不能及时落实/政府“低征高卖”/干部贪污腐败问题/未经村民同意将补偿标准款去经营投资/征地补偿中村集体提留太多其他
17.您觉得征地过程中您的基本权益能得到保障吗?完全能够/基本能够/一般/不太能得到保障/严重得不到保障
18.土地补偿金中村集体所得部分的钱用于(多选)。用于偿还债务/用于办公和活动经费 /用于村办企业投资/给村民按月发放生活费/用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于村里帮困和各种福利/其他用途
三、失地农民的安置与就业
1.失地后有关部门为您就业做了 提供工作岗位/就业培训/提供用工信息/就业指导/无任何形式/其他您最希望解决的就业问题是 提供工作岗位/就业培训/提供用工信息/就业指导/无任何形式/其他
2.您对目前的从事工作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
3.政府在征用土地后,曾提供何种形式的就业安排?被征地单位吸收为职工/政府组织安置到本企业/进机关或事业单位/组织外出打工/仅提供就业信息和技能培训/没有提供任何就业帮助/您最希望的就业安排形式是?被征地单位吸收为职工/政府组织安置到本企业 /进机关或事业单位/有组织地外出打工/自己通过自己办法找工作/不想再工作了
4.您觉得政府为你们就业提供免费培训有必要吗? 非常必要/比较有必要/一般/不太必要/完全没必要如果政府出钱免费提供培训,您愿意参加吗?愿意/不愿意/看情况 您自己出钱参加过社会培训机构的技能培训吗?有/没有/打算参加
5.如果没有了土地,政府又没有安置工作,您会努力地去寻找工作吗?肯定会/可能会/难说/不太会/肯定不会
6.您对将来有个满意的工作有信心吗?非常有信心/比较有信心/一般/没多少信心/完全没信心
四、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1.征地前您家的最大生活压力是 家庭基本生活维持不过来/小孩学费没办法凑齐/无力供养家中老人养老/家人生病没钱治疗/天天没活干,找不到事做/其他 被征地后您家的最大生活压力是 家庭基本生活维持不过来/小孩学费没办法凑齐/无力供养家中老人养老/家人生病没钱治疗/天天没活干,找不到事做/其他
2.征地前您担心的问题是 基本生活难以维持/子女学费困难/自己或家里人患重病/农产品价格下跌/自然灾害/自己老来没保障/国家政策发生变化/社会不稳定/其他 其中最担心的一项是 基本生活难以维持/子女学费困难/自己或家里人患重病/农产品价格下跌/自然灾害/自己老来没保障/国家政策发生变化/社会不稳定/其他
3.征地后您担心的问题是基本生活难以维持/子女学费困难/自己或家里人患重病/农产品价格下跌/自然灾害/自己老来没保障/国家政策发生变化/社会不稳定/其他 其中最担心的一项是基本生活难以维持/子女学费困难/自己或家里人患重病/农产品价格下跌/自然灾害/自己老来没保障/国家政策发生变化/社会不稳定/其他
4.您觉得当前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能保障困难家庭基本需要吗?完全能/基本能够/说不清/不太能够/完全不能
5.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所需要的资金,您认为该由谁来出?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都
应拿出一部分钱
6.到老年您觉得能从哪些地方获得帮助?(可选三项)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社区(邻居、村、企业等)/社会养老保险机构 /政府救助 /只能靠自己
7.您觉得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 非常必要/比较必要/一般/不太必要/完全没必要
8.有/没有人到您家推销保险? ① 有 推销保险种类有_______________, ②没有,您是/否考虑运用保险来分担你家面临的风险?在养老方面,养育子女能/不能/说不清楚做到老有所靠?
9.征地后,你是/否担心您及您家人的养老问题得不到保障?征地前后政府有关部门是/否宣传和鼓励过大家参加养老保险,您是/否想和城市居民一样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险金。
10.征地后,您和您家人有/没有参加过任何保险,① 有,保险种类__________,②没有,你是/否考虑过通过参加养老保险来解决养老问题。
11.根据养老保险的内容及您自己的经济条件,您会选择怎样的投保标准?每月10元以下/每月10-20元/每月20-30元/每月30-40元/更高水平/无钱参加或不愿参加/不了解或说不清
12.如果国家从失地补偿金中拿出一部分参加养老保险,年老时按月发放养老金,您赞成吗 非常赞成/比较派赞成/一般 /不太赞成/坚决反对
13.您担心自己或家里人重病会花很大一笔钱吗?非常担心/比较担心/无所谓/不太担心/一点也不担心
14.您觉得,失地农民参加医疗保险 非常必要/比较必要/一般/不太必要/完全没必要
15.根据医疗保险的内容及您自己的经济条件,您会选择怎样的投保标准?每月10元以下/每月10-20元/每月20-30元/每月30-40元/更高水平/无钱参加或不愿参加/不了解或说不清
五、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性与其他
1.请问您现在户口是 农村户口/非农户口 请问您现在住在 城市/集镇/农村
2.现在空闲时间您主要干些什么? 看电视 /聊天 /打牌(麻将)/看书 /其他
3.您认为征地对您家的经济状况有什么样的影响? 有很大帮助和改善 /有一点帮助和改善/无任何影响/有一点损失/有很大损失/说不清
4.总的来说,您对目前从事的非农劳动 很适应/比较适应/一般/不太适应/很不适应
5.您认为从农民到市民的标准有哪些?要转非农户口/要有城镇住房/要有稳定收入/要有好的社会福利/要参加社会保险 /其他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要转非农户口/要有城镇住房/要有稳定收入/要有好的社会福利/要参加社会保险/其他 您已做到了哪几项?要转非农户口/要有城镇住房/要有稳定收入/要有好的社会福利/要参加社会保险其他
6.您村(镇)里的干部是否关心村民?很关心/比较关心/一般/不太关心/很不关心
7.您觉得政府对农民是否关心? 很关心/比较关心/一般/不太关心/不太关心
8.如果将来您家庭遇到困难,非找人帮忙不可的话,您会去找谁?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亲戚/邻居 /同事、同学或其他朋友/您工作的单位/村、镇政府/其他人
9.您认为将来生活水平会比现在 好很多/稍好/差不多/稍差/差很多
10.您村里家庭关系紧张的情况多吗?没有/有一些/比较多 /非常多 主要表现有(多选)争吵 /家庭暴力/不尽赡养义务/不相往来/分居 /精神分裂/其他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的原因有 与子女性格不合/经济纠纷/生活琐事/婚姻/代际沟通不够/其他
11.如果您的家庭发生纠纷,您会采用什么方法解决?分居 /不相往来/找村干部解决/通过法律手段/忍气吞声/其他
12.您村里有/没有老人自杀的现象,老人自杀的原因有 孤独/精神疾病/贫困/疾病(摆脱痛苦或减少家庭负担)/与子女关系紧张/生活琐事/其他
第五篇: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2007-02-06 12:27:1
3失地农民正被社保边缘化
据估计,目前我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高达万至万人。国家强制性大量征地造成的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无着落等问题日益严重,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状况
(一)失地农民的总量和分布
除了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和人多地少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一般人均耕地不足亩。目前,中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每年约万至万亩,如果按人均亩地推算,那就意味着每年大约有万到
万农民失去土地,变成失地农民。年至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共万亩,多数研究者估计,至少万农民因此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
这里讲的非农建设使用土地数量,是指依法使用的耕地,不包括违法占用的耕地。许多专家估计,如果考虑违法占用耕地,目前失地或部分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高达万万人。年至年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是万亩,年至年计划占用耕地将超过万亩。如果计划用地指标突破,违规用地得不到控制,失地农民还要大大增加。
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郊区,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人数较多。目前上海市失地农民的总数已超过百万。年以来北京市失地农民累计达万。江苏无锡市在年至××年的年中共有万亩农田被征用,造成万农户的万农民失地。浙江省绍兴县被征地农民累计达万人,占农村人口的%。
(二)已安置征地劳动力相当一部
分实际处于失业状态
世纪年代中期以来,企业为减少冗员而实行下岗分流,由于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使获得就业安置的征地农民首先受到冲击。目前,上海市已安置进各单位的征地劳动力中,有近的人实际处于离岗状态。截至年底,北京近郊因土地被征用而造成的“农转非”人员共计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万人,获得就业安置的为万人,占。北京丰台区卢沟桥乡太平桥村,年土地被征用时,实行招工安置的有余人,目前除少数安排在环卫、公交和房管部门外,其他获得就业安置人员以上都已下岗、失业。
(三)一次性获取支付补偿金自谋出路的失地农民,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很容易陷入失地又失业的困境
因沿用多年的“谁征地、谁安置”的原则事实上已经难以执行,各地开始普遍采用货币补偿的安置模式,即征地时一次性地支付补偿金,让被征地农民
自谋职业。按政策规定,凡采取这一方式安置者可以领取万至万元不等的一次性补助费。自谋职业这一政策在推出之初,曾受到了征地农民的普遍欢迎。上海市先后共有万征地劳动力自愿采取了这一安置方式,占征地安置劳动力总量的近。从全国来看,在近几年各地审批的建设用地项目中,采用货币补偿办法的占以上。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非农就业技能,在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自谋出路的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困难,目前相当一部分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四)征地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相当普遍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户的调查,耕地被占用前年人均纯收入平均为元,耕地被占用后年人均纯收入平均为元,约下降了。其中,年人均纯收入增加的有户,约占调查总户数的;持平的有户,约占;下降的有户,约占。
土地被征用后收入减少的农户,大
多是传统农业地区的纯农业户。他们除了农业生产活动外,基本没有其它的生产经营活动,耕地减少后收入自然也随着下降。湖北的调查户中,约有的农户收入水平比征地前下降。河南开封县,接受调查的农户中有的收入比征地前下降。福建调查户的生活消费支出水平,耕地被征用前为元,被占用后下降为元,下降幅度约为。陕西调查户生活消费支出水平大约下降了。广西下降了。江苏调查了户,下降的有户,约占。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状况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在北京市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中,自己缴费参加养老保险的尚不到,而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率更低。无锡市失地农民参加各种养老保险的仅万人,占失地农民总数的;失地农民中已领取各种养老金为万人,占已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标准失地农民总数的。
(二)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探
索
浙江省是在全国率先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地区。自年新土地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到××年底,浙江省非农建设征用耕地达万亩,被征地农民达万人,全省各级政府筹集保障资金亿元。浙江省被征地农民通过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方式,目前全省已有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其中符合条件的万被征地农民已在按月领取。
浙江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做法可归纳为三类:一是生活保障型。把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着眼点放在建立基本生活保障上,保障水平定位在最低生活保障与基本养老保险之间。实际操作中分档确定缴费标准和待遇标准,如金华市个人缴费标准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万元四档,相应的月均待遇标准分别为元、元、元、元;保障资金由个人、所在村和政府共同出资。二是社会保险型。把征地后需要安置的人员统一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
险。此种方法嘉兴市市区已实行年,将被征地人员所需社保安置费用一次性划转劳动社保部门,统一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三是社会保险与生活保障结合型。办法是:退休年龄段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劳动年龄段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未到劳动年龄段一次性发给征地安置补助费。
以上三种做法各有特点。社会保险与生活保障结合型优点突出,既可缓冲近期矛盾,对相对较少的超劳动年龄段人群专设生活保障予以解决;又着眼长远对接,对较多的劳动年龄段人群按统一制度纳入城镇社保体系,还有利于减轻政府“托底”负担和实现基金收支平衡。
(三)失地农民仍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
从各地情况看,失地农民中只有极少数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他们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既不享有土地的保
障,也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成为一个边缘群体。
失地农民由于在就业、收入等方面的不稳定性,依托家庭保障模式越来越受到冲击。许多家庭是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但过几年征地款“吃”完了,其最终结果往往是生活没有保障。从家庭养老方式来看,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独生子女增多,农村核心小家庭迅速增加,家庭规模的缩小,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
同时,自世纪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学家预测,到年我国农村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是%至%。中国农村正在进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据江西的调查,每个失地农户中有个岁以上的老人,老龄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土地既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占,就意
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政策,导致失地农民大量转化为城市贫民,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要用新制度
失地农民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真正原因并不是城镇化进程加快,而是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中国现在土地征用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政府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场机制,由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过程不是一个平等的产权交易过程,而基本上是一个行政强制性的过程。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是当前农民利益流失最严重的一条渠道。土地征用不仅没有富裕农民,而是造成了大批农民失地失业;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差距,而是扩大了社会不公。
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需要
有新的立法和政策,既要满足城市住房和非农业用地的合理需求,又要给农民以公平的补偿,给失地农民以妥善的安置。
(一)严格控制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途
中央政府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其宏观目标是防止耕地总量降低至最低警戒水平以下,即满足未来人口高峰时亿人口的粮食需求所需的耕地数量。这个耕地总量估计为亿公顷。年,全国亿公顷的耕地中有亿公顷被确定为“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指国家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这些基本农田未经国务院批准,禁止转为他用。其它可耕土地可以转为它用,但是为了保护农田,土地的使用规划有一个总量限额,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严格控制。另外,目前所采取的“占一补一”的政策,也要求那些将耕地转为它用的项目在其他地方开
垦新的农田进行弥补。这些措施对于保障耕地的总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用地,采取了许多变通性办法,如分批次化整为零审批;耕地异地平衡;买卖非农用地指标等等,致使中央政府提出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中国到底如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土地政策中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目前的这种耕地保护的办法没有考虑地区差异性,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带来供地紧张。因此,今后政策调整的方向是:将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统一起来,从而将农田保护与大范围的地域和经济规划格局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在空间上更有效地保护农田,并且更合理地使用城市土地。目前,农田保护限额已经在省内县级之间进行交易,但这种经验没有得到充分评价。可以尝试对农田保护限额跨省进行交易。
(二)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改
革征地制度
第一,使集体所有的土地在法律上取得与国有土地相平等的产权地位。现有的土地产权划分为城市土地(国有、不同租期的长期租用)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通常为年的承包合同)。集体的土地必须首先转化为国有,才可以进入土地市场,用于非农业用途。因此,集体所有和国有土地的法律权利不同。从法律上讲,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集体产权与国有产权应该是平等的,不能用公权侵犯私权,也不能用国有产权侵犯集体产权。就现行的法律而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不完全的。集体经济组织只有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而没有处分权,不能通过买卖、转让、馈赠等方式改变所有权主体和所有权性质。由集体土地变为国家土地的过程,不应是一个简单的行政过程,而应是一个平等的财产权利交易过程。必须完善有关法律,确保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完整性和与国有土地产权的平等性。
中国现行法律中所指出的“集体所有”,就是以村为单元的所有农民共同所有,其代表是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作为集体组织的成员,都平等地拥有对集体土地的成员权,但并不能按份分割农地的所有权。“集体产权”的这一特征,使集体与农民的权益关系变得模糊:谁真正拥有土地,实际上并不明晰。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在农民完全不知情时被村干部出卖。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核资折股,量化到农民个人,组建村级股份合作社,让每一个村民拥有一份相应的股权。
第二,保证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动用征地权。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工商业等营利性用地只能通过购买获得。土地出售的价格和相关赔偿条款也必须经由双方当事人之间协商达成,政府不能利用国家或政府的强制力专门为一般营利企业去取得土地。政府只有为“公共目的”才动用强制性的征地权。由
于对“公共目的”的解释的不确定性,在我国存在对土地征用权的滥用。为了防止滥用公共目的征地,对政府强制性取得土地要有严格限制,对征地目的和范围要有严格的界定。
第三,对农民给予公平的补偿。国外土地征用补偿的内容,包括地价补偿、地上物(土地改良物)补偿及其他补偿。各国土地征用补偿的标准并不一致,有的是按市场价格补偿,即以被征用土地征用时在公开市场上能得到的出售价格为补偿标准;有的是按裁定价格补偿,即按法定征用裁判所或土地估价机构裁定或估定的价格补偿;有的则是按法定价格补偿,指按法律规定的基准地价或法律条文直接规定的标准补偿。为保证被征地者原有的生活水准不至于降低,在很多国家,法律都要求政府必须给予被征地者公平合理的赔偿。我国并不是按土地的实际价格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而是按征用土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以征地前耕地若干年的产值为标准,征
地补偿费明显偏低,这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不利于保护耕地。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应当包括对生产资料的补偿和对生活保障的补偿。
第四,完善征地程序,保证在征用农民土地过程中土地权利人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政府在提出用地申请时,先要进行公告,让土地权利人对其合理性和合法性提出质疑;在批准用地后,要再次公告,并就赔偿等问题与土地权利人进行协商,若有争议可以申诉和申请仲裁。为此,必须建立专门的土地法庭或土地法院,公正仲裁征地纠纷。征地必须规范透明,让被征地农民参与征地过程,以保证他们对土地的使用权、处置权等得到充分尊重,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三)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
根据现行法规,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不能出租、转让和抵押等。目前法律的规定已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要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只要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只要在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控制之上,应该通过开发商和土地所有者进行平等的谈判,让土地所有者——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用地方直接谈判和交易。在明晰产权、强化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土地市场进行交易,做到“两种产权、一个市场”,统一管理,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样用途、同等价格、同等收益的目标。允许和鼓励农民以租赁、参股等办法、参与土地收益的二次分配,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四)广开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第一,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失地农民普遍认为失业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农民失去土地后,客观上需要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除去合理支付货币补偿以外,还应考虑到失地
农民的长远利益。在劳动就业方面给予就业指导、组织劳务输出,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为失地农民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各级政府拿出一部分土地出让金专门用于失地农民的定期再就业培训。政府在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应提供优惠政策。金融部门应适当放宽信贷条件,降低贷款门槛,鼓励和扶持失地农民发展生产。失地农民如申请个体工商经营,各部门要简化手续,并在一定年限内享受城镇下岗工人的税费待遇等。
第二,建立留地安置制度,由村民组织自主开发和经营。对土地征用面积超过一定数量的村,可以在征地以后给农民留下一定面积的居住地、经营地,由村集体按照统一规划,鼓励农民用留下的土地建设自有厂房或开发其他经营项目,使农民有长期稳定的收入。对于城郊的农民而言,出租房屋已经成为他们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是他们维持
生计的重要途径。在香港,对“原住民”有特别的给予宅基地的政策,出租房屋也是他们的主要收入之一。在国内,也有这一类的政策。南京、成都的标准是给每人无偿提供平方米,银川是每户平方米。除此之外还允许被安置农民按建筑成本多购买一定面积的房屋。杭州在制定对失地农民的政策中规定,除了考虑住房,还特别给予失地农民与住房面积同样大小或更大的出租房,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有条件的可建设一户两套人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新农村公寓,既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又能为其提供出租房,增加生活来源。“撤村建居”的,应明确农民自建房享有城市居民自购房的同等权利,获得相应房屋产权证,允许进入市场交易。
(五)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安全网
从长远、规范的方向看,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在保障资金筹集方面,应坚持政府、集体、个人共同出资的原则。
要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征地地价一部分发放给失地农民,保障其当前的生活需要,一部分要作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土地非农转用后增值收益巨大。政府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注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这是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也应从本集体的积累资金或土地补偿费用中抽调一定的资金注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安全网,应允许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完全失地的农民,应鼓励加入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对部分征地的农民,应加快建立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在内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也可以鼓励失地农民参加商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