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街道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 * * *街道地处合肥市北郊。近几年来,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下,街道凭借完善的发展平台、雄厚的发展基础等条件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工业强街、三产富街、民营主导、融入城市)。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上取得了令人可喜地成就。但随着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社会群体正在快速形成,其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当前摆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 * * *街道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 * 水库、* * *产业园等一些省、市、区重点工程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街道桃花园、汲桥新村、井湾、五里等村(社区)的集体土地被完全或部分征用。(据统计,截至目前全街道共有失地农民11504人,其中男性5339人、女性6165人,有就业能力却尚未就业的有6672人,约占失地农民总人数的58%。)部分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最后的保障”,除了种田又没有其他生活技能,再就业十分困难,生活陷入困境。加之目前医疗、养老体制不健全,农户因病致穷,生活相当困苦。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
在农业经济作为国家支柱经济的特定背景时期,农民在整体社会活动中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受到较普遍的关注。在社会形态进行转型,特别是工业经济、商业经济成为社会舆论新导向后,农业经济在总体社会经济中的位置呈下降趋势,对农民生存状况的重视程度也相对降低,农民成为弱势群体,而失地农民的情况则更加令人担忧。
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目前主要执行货币安置政策。其只能减轻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量及安置带来的压力,失地农民往往从眼前角度考虑,急于接受。但事实上有限的安置补助费根本无法解决大多数人的长期稳定生活问题。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差,对市场应变的能力有限,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长期生活保障。加之部分农民缺乏长远目光和打算,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用花完,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最终落到生活无着落的困境。近两年,在街道信访部门接待处理的有关案件中,涉及征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占80%以上,问题非常突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底线。失地农民不同于农民,因为它脱离了农业劳作;失地农民不同于城镇居民,因为它被排除在城市社保体系范畴之外;失地农民又不同于下岗职工,因为它尚无专项扶持政策可依靠。既无糊口的职业,又不享受社会保障,靠安置补助费维系生活,迟早“坐吃山空”。这一边缘群体已成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承重包袱,对社会稳定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切合实际地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出路”和“退路”问题,即就业和社会保障。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可行性
在当前以“经济成败论英雄”的社会环境下,大众所关心的是如何发展经济,对掩盖在经济繁荣花环下的失地农民这一社会问题往往忽视了,但其正给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各级党委、政府也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专题召开了再就业工作座谈会,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也召开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有关任务措施。由于政府的主导作用,一种“关心农民生存状态、建立和谐社会环境”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渐形成。这对最终解决失地农民的实际问题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已成为杏花村街道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市委、市政府已在去年初先后下发了《关于转发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细则的通知》(合政办【2004】10号)、《关于转发合肥市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合政办【2004】11号)两份文件,就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做出了指导性意见。区几大领导班子也就问题进行了多次调研。因部分焦点问题尚未妥善解决,所以具体的实施细则仍未出台,至今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当前的经济建设热潮中,土地的价值可谓“寸土寸金”。目前,土地征收政策是实行统一征地,并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和挂牌交易。这本是件普遍受农民称道的好事。但是在土地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低征高卖”现象(政府拍卖地块的价格在每亩近百万元,而对农户的征地补偿安置在2万元左右/亩),对失地农民刺激很大。针对土地征收、出售之间支出和收益存在的巨大差异,可从土地出售的增值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如此养老保障资金的融资压力就将大为减轻。但这又会提高征地价格,增加企业用地成本,对企业投资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区域竞争力。如何既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又能优化投资环境,我们只有找到平衡点,方能妥善解决两者的冲突关系。
* * *地处城郊结合部,因人文、地理等因素,群众的整体素质明显高于远郊乡镇,自主就业意识较为浓厚。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致使农民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兴趣不大,在年轻农民中这一点尤为突出。土地犹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借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土地征收的契机,部分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进城务工、经商或跑运输,实现了自主多途径就业。藕塘、望城店、五里等地处城市边缘的被征地村的失地农民大多就以做工、经商、出租房屋来维持生计。但这毕竟只涵盖到部分有谋生手段的群众,总体上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的解决还需有效的解决机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做铺垫。
三、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几点建议
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必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来促进这个问题的尽早解决。
(一)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组织领导机制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力大,不是少数部门的工作任务,也不是靠发几个文件、开几个会议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组织领导机制,来切实保护好失地农民的权益。各级党委、政府应成立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做到职责分工、责任到人。必要时,应把此项工作纳入年终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之中。
(二)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机制
长期以来,农民由于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文化素质、知识技能较低,法律意识也较淡薄,思想观念也很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提高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只有通过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有利于失地农民尽早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一是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由上级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实施,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二是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来进行,形成“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好机制;三是要加大失地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调动失地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要有过硬的政策措施和经费保障。如免费开展培训服务等;五是在提高他们就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多途径实现就业。
(三)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机制
对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要有正确认识,完善就业服务措施,拓宽就业范围和领域,完善和落实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
1、构建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平台。应把失地农民就业纳入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范畴,制定、实施失地农民的保护性就业政策,鼓励失地农民在政策引导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2、鼓励用地单位吸纳失地农民就业。用地单位要尽可能把适合于被征地农民的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
3、实施就业援助,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
4、引导部分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转变他们 “大钱赚不到,小钱不愿赚”的就业观念,使其能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化的就业方式。
5、对各社区现有的服务平台进行完善和加强,加大街道劳动保障平台的建设力度,形成网络化管理。对失地农民提供登记、培训、求职、职业介绍等“一站式”免费服务,为其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四)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在做好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的同时,做好失地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险工作也很重要。农民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风险和缺陷。而不断攀升的医疗费用,对失地农民来说显然也是巨大的压力。因此,设立失地农民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将有助于降低他们的风险,促进社会稳定。合政办【2004】10号文件就合肥地区失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作出的有关规定,就是对最终解决社会保险问题而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2、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目前的低保只限于城市居民,而将农民这一个社会弱势群体排除在外。因此必须重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目前合政办【2004】11号文件对失地农民参保的有关手续办理、基金筹措、管理运作等细节问题,都做出了解释、说明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增强了保障力度。
3、对困难失地农民的子女就学提供帮助。一些失地农民由于生活难以保障,其子女入学相当困难,日后势将成为新的就业困难群体。因此,要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家庭较困难的失地农民子女在教育问题上给予一定费用减、免,以保证他们有学上、有书读。
四、注意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一)就业意识问题
做好新形势下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必须更新观念。部分失地农民的传统“体面就业”观念根深蒂固,认为“挣不到钱不要紧、没饭吃不要紧,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不能干看厕所、擦皮鞋这些丢面子的事。”还有“土地是国家征的,日后就业问题理应由国家负责。”这些都导致了就业面变窄,局限了就业机会。我们必须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不断创新就业途径、就业方式,努力实现自主创业、灵活创业。这不仅涉及群众也同时涉及到我们的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街道新成立的劳动服务公司就是适应形势需要而成立的,它的主要职能就是以公司的名义向企业、个体业主输出劳动力,这即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解决了脸面问题。
(二)联动机制问题
劳动和民政部门在落实基本生活保障的问题上需要建立联动机制。目前,劳动和民政部门还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管就业的不管基本保障,管保障的不管就业,很容易发生问题,造成政策流失。因此,劳动和民政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建立联动机制,为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工作构筑服务平台。
(三)新老安置政策的衔接问题
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安置,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做法是招工或定期定额发放基本生活费,第二阶段是一次性进行货币补偿安置,第三阶段才在安置政策中加入养老保险制度。从这三个阶段的不同安置效果来看,第一阶段招工安置的失地农民,由于转变了身份,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而定期定额发放生活费的失地农民,也可以做到“细水长流”。棘手的是第二阶段的农民,在把一次性货币补偿花完后,一旦生活发生困难,政府将“难辞其咎”,这成了一个难摆脱的包袱。
第二篇:关于街道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 *街道地处合肥市北郊。近几年来,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下,街道凭借完善的发展平台、雄厚的发展基础等条件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工业强街、三产富街、民营主导、融入城市)。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上取得了令人可喜地成就。但随着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社会群体正在快速形成,其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当前摆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 *街道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
在农业经济作为国家支柱经济的特定背景时期,农民在整体社会活动中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受到较普遍的关注。在社会形态进行转型,特别是工业经济、商业经济成为社会舆论新导向后,农业经济在总体社会经济中的位置呈下降趋势,对农民生存状况的重视程度也相对降低,农民成为弱势群体,而失地农民的情况则更加令人担忧。
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目前主要执行货币安置政策。其只能减轻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量及安置带来的压力,失地农民往往从眼前角度考虑,急于接受。但事实上有限的安置补助费根本无法解决大多数人的长期稳定生活问题。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差,对市场应变的能力有限,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长期生活保障。加之部分农民缺乏长远目光和打算,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用花完,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最终落到生活无着落的困境。近两年,在街道信访部门接待处理的有关案件中,涉及征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占80%以上,问题非常突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底线。失地农民不同于农民,因为它脱离了农业劳作;失地农民不同于城镇居民,因为它被排除在城市社保体系范畴之外;失地农民又不同于下岗职工,因为它尚无专项扶持政策可依靠。既无糊口的职业,又不享受社会保障,靠安置补助费维系生活,迟早“坐吃山空”。这一边缘群体已成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承重包袱,对社会稳定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切合实际地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出路”和“退路”问题,即就业和社会保障。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可行性
在当前以“经济成败论英雄”的社会环境下,大众所关心的是如何发展经济,对掩盖在经济繁荣花环下的失地农民这一社会问题往往忽视了,但其正给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各级党委、政府也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专题召开了再就业工作座谈会,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也召开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有关任务措施。由于政府的主导作用,一种“关心农民生存状态、建立和谐社会环境”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渐形成。这对最终解决失地农民的实际问题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已成为杏花村街道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市委、市政府已在去年初先后下发了《关于转发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细则的通知》(合政办10号)、《关于转发合肥市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合政办11号)两份文件,就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做出了指导性意见。区几大领导班子也就问题进行了多次调研。因部分焦点问题尚未妥善解决,所以具体的实施细则仍未出台,至今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当前的经济建设热潮中,土地的价值可谓“寸土寸金”。目前,土地征收政策是实行统一征地,并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和挂牌交易。这本是件普遍受农民称道的好事。但是在土地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低征高卖”现象(政府拍卖地块的价格在每亩近百万元,而对农户的征地补偿安置在2万元左右/亩),对失地农民刺激很大。针对土地征收、出售之间支出和收益存在的巨大差异,可从土地出售的增值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如此养老保障资金的融资压力就将大为减轻。但这又会提高征地价格,增加企业用地成本,对企业投资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区域竞争力。如何既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又能优化投资环境,我们只有找到平衡点,方能妥善解决两者的冲突关系。
* * *地处城郊结合部,因人文、地理等因素,群众的整体素质明显高于远郊乡镇,自主就业意识较为浓厚。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致使农民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兴趣不大,在年轻农民中这一点尤为突出。土地犹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借土地征收的契机,部分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进城务工、经商或跑运输,实现了自主多途径就业。藕塘、望城店、五里等地处城市边缘的被征地村的失地农民大多就以做工、经商、出租房屋来维持生计。但这毕竟只涵盖到部分有谋生手段的群众,总体上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的解决还需有效的解决机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做铺垫。-----相关阅读-----加快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乡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调查报告X市X区城市居民低保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落实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的调查报告 一份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的反思结婚市场调查报告平均花费超12万 中国高校杰出企业家校友排行榜 高校学费涨落调查中国股票投资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最新全球化妆品市场调查报告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三篇:浅析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几点思考[范文]
浅析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几点思考
我国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大量的农业用地变成非农用地,一大批农民变成失地农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做好补偿工作,更要考虑到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笔者就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现状
调研中发现,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其自身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随之而来的就业、保障等问题逐渐为社会关注焦点。目前,失地农村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社会保险开展难度大、覆盖面窄。以宜阳新区为例,从调研情况看,各社区、村的社会保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保障覆盖面窄。目前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占适龄投保人员的比例不足五分之二,部分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没有解决。二是保障数额偏低。目前已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村大多数参保农民都存在缴费基数低保障数额偏少的问题,尚达不到解决基本生活保障的目的。三是生活补助少。由于村组集体企业较少,可供支配的资金有限,满足不了对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充足生活补助。
2、思想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一方面,就业观念差。农民失去土地后,其生活习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民原有的层次上,仍存在 只要有土地就有饭吃和保障,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权利,只能依靠当地政府补助救济,就业是村和集体的事,失地农民通过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通过其它途径实现就业的意识较差。对参加社会保险没有充分的认识,这些问题在经济条件差的村组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观念淡薄。在调研中,有50%以上村民对到了不能工作的年龄将如何保障自己的生活问题的回答是:“到时候再说吧,先把眼前的吃饭、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就行。”有些村干部希望有一个比较好的保障方法来保障村民今后的生活问题,但没有达共识。
3、就业安置困难。从目前农村产业结构来看,有五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也是解决农转非的关键。目前,失地农村普遍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从无业农民情况看,失地的中老年农民失业比率比较高:一是企业提供的再就业岗位有限,安置大龄农民十分困难;二是受下岗职工和外来打工者的冲击,就业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无地农民对工作挑肥拣瘦,这与外地农民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形成鲜明对比;三是农民文化程度低,尤其中老年农民素质不高,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难;四是失地农民中“弱势群体”就业难尤为突出。这不仅包括身体上有缺陷的残疾人和体弱多病者,还包括40岁-50岁以上男女农民。这些人有土地补偿金,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一旦补偿金“坐吃山空”,生活将无着落。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几点思考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研究解决征地费用偏低、就业困难等问题,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既要有别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其它社会保险,又要考虑能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其它社会保险相衔接。同时,建立被征地农民专项统计制度。由统计部门牵头,土地、劳保、农业部门参加,建立失地农民信息登记数据库,并列入统计项目之中。该数据库的被征地农民信息资料作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主要依据。
二是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制定公平合理的农民工就业政策,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就业要求的就业管理制度。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彻底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歧视性政策,清理各种乱收费现象,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有同样的社会保险待遇。大力鼓励用地单位和企业把适合的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对于“4050” 人员,宜阳新区通过财政购买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目前已有200名家庭困难、无就业技能的中年失地农
民在新区的在建项目或建成项目中就业,同时还享受每月200元的岗位补贴。
三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农村劳动力技能偏低是当前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把劳动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现有的培训基地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宜阳新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免费送失地农民上大学” 培训工程,2010年8月以来,宜阳新区共组织100余名失地农民前往南昌、新余、宜春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目前已有30余名农民通过培训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积极探索创立政府和社会携手合作、利益分享的机制,鼓励投资兴办民办培训机构。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
四是建立向新弱势群体倾斜的就业保护制度。一是建立并完善基层就业服务网络,为失地农民提供及时的免费就业信息、中介服务,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二是加强劳动合同执法检查,提高用工单位与就业弱势群体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率,切实落实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工资保护待遇。对于那些在弱势群体就业保护方面有良好行为的企业进行奖励或补贴,而对于违反就业保护制度的企业则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五是重视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加强征地区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保障转户后的农民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社会救济,以及就业等方面享受市民同等待遇。二是加强安置点规划建设。在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特点和习惯,尽量考虑减少生活成本。三是市政府将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列为县区(园区)目标考核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县区要将之列入工作计划和目标。四是建立适应农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和习惯的社区管理和组织运行机制。重视村改居的社区建设,同等享受城市社区在经费、办公场所、人员福利待遇方面的政策。五是有关部门和媒体要关注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畅通他们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宣传创业、自强先进典型,表彰先进个人和单位,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编者按:城镇化大潮中,农民工就业正在发生一些结构性变化。本报记者的调查,反映了这一趋势性变化。过去,是外出打工多,就近就业少;现在,是外出打工的增幅在下降,就近就业逐渐多起来。就近就业,减少了外出打工成本,给农民工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增添了他
们的幸福感。就近就业,需要当地扶持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为具备一定素质的打工者提供创业机会,增加他们创造财富的能力。
“今年可以在家安心过个年!”做了三年“北漂族”的张新泉已经提前进入春节状态,在县里超市四处转悠,开始置办年货。“去年大年初一是在火车上过的,折腾到家,已经晚上10点多了。”2014年春节过后,张新泉辞掉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河南通许县工作。据了解,通许现有青壮年劳动力38.5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16.4万人,大多数年轻人走出田间地头,离开家乡村庄,到外地挣钱养家。然而,“这两年,和我一样回家工作生活的不在少数。”张新泉告诉记者。那么,是什么吸引着通许人回家呢?
稳稳的幸福:
守着家门就工作,老婆孩子热炕头
从北京到通许,工资大概要缩水一半吧?记者开门见山地问起收入,张新泉显得有点尴尬:“没那么夸张。在北京一个月能挣四五千,现在一个月有3000多。”
1990年出生的张新泉是通许县东石村人,2010年大专毕业后就去了北京,先后在两家汽修厂工作,“北漂”了三年。去年春节,张新泉的姐姐告诉他,县里的河南沃隆车业有限公司在招人,工资待遇不算低,鼓励他年后去“碰碰运气”。当时,张新泉的老婆刚生完孩
子,为了方便带孩子,不得已辞掉了北京的工作,留在老家,夫妻二人两地分居了大半年。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没托人也没送礼。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看了我的简历,问了几个汽车检修方面的问题后,就让我回去等通知。”张新泉回想起一年前去公司面试时的场景,还是那么兴奋,“没想到两天之后就给我打电话,通知我第二天去报到上班。”
记者在沃隆公司的车间看到,一排排汽车正在接受张新泉的最后检验,检测合格后,就可以贴标出厂。“这些汽车不耗油,都用电,市场需求挺旺。”张新泉得意地告诉记者,写有“警察”二字的白色汽车,是警用电动巡逻车,已经被当地公安局列入公务用车;写有“快递”二字的绿色汽车,是为一家快递公司而生产;最后一排的银灰色小轿车是家庭代步车,一辆3万元左右,上路一点问题都没有。一个月挣3000多,够花吗?张新泉连连点头,他开始算账:在北京合租房子,每月要将近2000元;一日三餐基本靠买,加起来也要1800多元。“在县里,仅吃住成本就可以降低一半还多。”
去年年底,张新泉在县里买了一套20多万9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月还贷1000多元,但这住得踏实。”他把家住农村的父母也接了过来,帮忙照看孩子。老婆也有了工作,在一家汽车配件厂做流水线工人,一个月也有2000多元收入。
对于普通人来说,幸福不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吗?听了这话,张新泉不以为然,今年他还计划在河南大学读个自动化专业的专升本。但他承认:“生活幸福指数大大提高了。”
燃烧的激情:
创业时机不可失,回到家乡情更浓
同是通许人,已过不惑之年的孙宁与张新泉有着相似的经历。但不同的是,作为河南隆源电动车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孙宁回来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创业。经过多年打拼,他已经在郑州有了一家自己的电动摩托车生产工厂和多个销售网点,身家上亿。
“之所以回来,是看中了家乡的创业环境。”孙宁解释,2012年他看到特斯拉推出的电动汽车介绍时,特别兴奋,一直在琢磨自己的企业能不能升级为电动四轮车,但苦于研发成本和创业成本不够。“碰巧当年县领导来找我,极力推荐家乡的产业集聚区,希望我能进驻。”
据了解,在企业入驻初期,产业集聚区给了企业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专门开辟绿色通道,帮助企业办理各种繁杂的手续,甚至连自己没考虑到的问题,园区都替大家想到了。“把公司放到这里,不仅创业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创业激情不断增高,感觉特别温暖。”孙宁说。
孙宁也打“感情牌”,把自动化机械师罗工从深圳“感召”回家,作公司的技术总监。虽然和孙宁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发小,但罗工能千里迢迢回来,不仅仅是为了他们之间的情谊。“希望能多带出一些优秀的徒弟,把多年的技术和经验分享给他们,也算是回报家乡吧。”已经在深圳安家的罗工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罗工的徒弟也是清一水儿的通许人,“有罗工在,还去北上广当学徒干啥?”罗工的一个徒弟调侃道,“老家还有地,农忙时,还能抽空回家帮帮忙,一举两得。”
记者来到隆源公司时,郑州市环卫局的工作人员正在考察由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大型电动四轮清扫车、洒水车、垃圾车,为今年的政府采购做准备。“我们今年力争把河南的环卫特种车市场全部拿下,之后再开拓山东、山西的市场。”孙宁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汇聚的能量:
依托产业集聚区,许农民一个未来
“像张新泉、孙宁、罗工这样回家的通许人,逐年在增加。”通许县委书记路云表示,“现在产业集聚区可以提供3.5万个就业岗位,未来每年还可以增加5000个。”
电动车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据了解,目前区内已经汇聚了电动车整车生产企业20余家,零配件企业30余家,拥有发明专利60余项,新型实用专利80余项,年产能达300万辆,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集群。
要想进驻产业集聚区、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企业门槛并不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不供地;投资低于1亿元的项目,不供地;投资强度低于每亩300万元的企业,不供地;亩产税收低于5万元的企业,不供地;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的企业,不供地。
之所以如此,通许就是想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生态、不事倍功半。因为只有企业有前途,他们提供的就业岗位才是稳定的,当地老百姓才不用担心“吃不饱”“吃不好”“吃了这顿没下顿”的问题,才能给通许人一个美好的未来。
路云说,通许县本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但是土地留人有限,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工。他们虽然钱包鼓起来了,但是家庭并不幸福: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颇多,而且每到农忙时,田地里反倒缺少青壮年劳动力。
如何既保证粮食生产,又实现农民增收?如何既让农民富起来,又让农民幸福起来?一直是通许县党委政府思考的问题。“产业集聚区不仅可以集聚企业,积蓄先进生产力,而且可以汇聚人才,挖掘潜在的消费力。”路云强调,“它的背后,是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通盘考量。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农民可以就近就业,不再远走他乡,家庭更完整了,家乡更温暖了。”
第四篇:关于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思考
关于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思考
同撑一片蓝天构建和谐社会——关于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社会群体,其数量和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社会吸纳能力。如何解决日益增多的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稳定问题。
一、铸造“调节器”,建立健全素质教育培训机制好范文版权所有
由于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较低,法律意识较为淡薄,思想观念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农民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十分有限,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挑战。提高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有利于失地农民尽早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有效解决当前社会稳定问题,促进南充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目标的实现,因此,铸造提高失地农民综合素质的“调节器”,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一是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实施,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二是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来进行,形成“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好机制;要加大失地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以调动失地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有过硬的政策措施和经费保障,如实行分层负担培训费用、免费开展培训服务等;三是在提高他们就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多途径实现就业。注重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实现从务农到务工、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二、打造“助推器”,建立健全就业安置机制
农民失去土地就是失业,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就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由于文化素质普遍低,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必须积极打造就业安置的“助推器”,消除社会隐患。
1.培养失地农民就业的正确认识。部分失地农民身处城郊结合部,长期养尊处优,就业观念存在严重片面倾向;部分农民依赖意识严重,缺乏自主创业和自主就业的意识和行动。造成了一批“种粮无地、做工无岗”的无业农民,必须引导失地农民改变“大钱赚不到,小钱不愿赚”的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化的就业方式。
2.构筑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平台。把失地农民就业纳入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范畴,制定和实施失地农民的保护性就业政策,失地农民创业要享受下岗工人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失地农民在政策引导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要正确认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就业服务措施,拓宽就业范围和领域,完善和落实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多管齐下,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3.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失地农民就业。对吸纳失地农民的单位,给予一定的与吸纳下岗工人同等的政策优惠;要明确用地单位将哪些适合于被征地农民的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实施就业援助,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对失地农民提供登记、培训、求职、职业介绍等“一站式”免费就业服务,为失地农民的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建设“减震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由于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许多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60岁以上失去劳动能力人员的生活,更令人担忧。据有关部门对近郊255户征地农户的调查,2002年被征地农民人均获得的补偿,仅维持2年半的基本生活。在2004年出现的农村集访、上访、阻挡工程队进场等事件中,征地补偿纠纷成为主流,严重影响着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必须要认真思考和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尽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
1.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按照低起步、低享受、逐步提高的思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人均生活水平及经济承受能力,确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保费基数,用征地中土地补偿安置费以及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作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建立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资金筹措体系,逐步将失地农民中符合政策条件的人群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对超龄人员以商业保险为主辅以其它措施解决老有所养问题。对于就医问题,可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暂行办法》,放宽参保条件,提高个人参保补助标准,实行人月住院医疗补偿封顶线等措施,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的失地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给予更多的优惠,建立失地农民大病和住院保障制度,实现失地农民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障。
2.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他们既失去了土地的保障,又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成为一个边缘群体,目前的低保只限于城市居民,而将农民这一个社会弱
第五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及思考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及思
考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及思考2007-02-06 12:27:1
4有专家估计,全国目前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超过万人。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民只有循序地从土地上剥离出来,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加速我国现代化的步伐。从趋势上看,今后还会有数以万计的农民离开土地。但千百年来和土地唇齿相依的农民,却由此失去土地这条生存底线,生活保障成了一大忧患。因此,失地农民有理由希望和城里人一样获得工作机会、社会保障来支撑起未来的生活。但因历史及文化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失地农民在社会上屡屡遭遇挫折,生存状态明显处于无助的弱势之中。针对当
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及思考意见。
一、充分认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党在十六大中提出一个新的思路: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因此,要充分提高认识: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离开土地,不仅符合政府的愿望,也是多数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城市化有利于农民富裕,而不是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失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应认识到:农民失去土地之时,便是政府引导农民建立长久生活基础唯一的“历史性时刻”。土地是农
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做好补偿工作。与此同时,要考虑到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土地补偿安置费是农民的“保命钱”,政府对村土地补偿款分配和使用的监管必须十分到位。各级政府要在思想上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纳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虑问题,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宣传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客观必然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建立和完善土地征用中的配套制度,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在大制度框架内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一要尽快制定征地综合补偿标准办法。同地不同价、资金不到位、村集体滥用补偿费等等,是征地过程中最容易产生问题的关键环节。有关人士指出,这些问题的产生,是政府绕过市场以行政方式征地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城镇规划区(含工业园区)内,凡国家建设需要
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要根据不同地段、地类、人均耕地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划定区片,统一制定分片的“征地综合补偿标准”。要大力创新征地制度,淡化行政操作,强化市场引导,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年平均产值的至倍,安置费为至倍。一方面,一些村镇补偿标准由于征地用途、耕地年均产值、计算倍数等不一样而相差悬殊;另外一方面,补偿标准制定过低,绝大多数农民不满意,是失地农民上访靠告状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各地政府出台征地综合补偿标准办法迫在眉睫。二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要根据农民的需求、承受能力和目前条件,按分类分层保障原则扩大农村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并且相应提高参加社会保险费率的基数。要在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尽快把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基本社保项目建立起来,保证失
地农民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劳动安全等方面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并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并入城乡一体化的轨道。三要着手建立“征地调节资金”制度。各地政府可以考虑从历年土地出让金收入中一次性筹集一定资金,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再提取一定比例金额充实资金,多渠道筹措征地调节资金。这项资金主要用于统一垫付征地补偿费用,确保征地补偿费用及时足额到位,补助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劳动技能培训等。四要制定土地补偿积金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村财务监督管理机制。要实行专款专用。土地补偿金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要制定制度杜绝镇(街道)等其他任何单位截留或变相截留。征地补偿款分配混乱容易引发纠纷,一般村民对于村留下部分补偿款用于村道建设等集体公益性事业,或者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多半没有什么意见。但由于留村的征地补偿款份额较大,有的还没有建立规范的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少数村干部依靠手中权力大肆挥霍失地农民的保命钱,有的干脆强取豪夺将集体资产收归自家囊中。因此,要制定约束机制及时把国家征地政策要求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向农民公告,并将土地补偿费的数额、分配和参加基本生活保障的对象一并公开,防止征地补偿款被“村委会集体”滥用而产生不良后果。五要制定公平的农民工就业政策,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就业要求的就业管理制度。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彻底取消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歧视性政策,清理各种乱收费现象,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样的政治生活及社会保险待遇。要在就业安置中,大力鼓励用地单位和企业把合适的岗位优先安排给被征地农民,并建立使用被征地农民数量与用地规模挂钩的制度,规定进园区企业每使用一定亩数土地后,相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被征地农民在本企业就
业,并签订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六要制定规避投资风险制度。严格限制村级集体资产投资一般竞争性行业,对已经介入的要逐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努力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要鼓励土地连片征用,要求连片征用的土地按照项目落实情况分期开发和投入使用,不得抛荒闲置。
三、积极推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切实加强资产的经营管理各级政府要尊重农民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准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做股,使农村集体组织参与土地增殖收益的分配,长期分享土地的增殖收益,防止出现失去保障;工商业用地则应该实行租赁,由转让土地的农村集体组织向企业收取租赁费,用于解决失地农民长期保障的问题。
四、鼓励支持被征地农民自主择业、自主创业
制定和完善关于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被征地农民通
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支持一时找不到就业门路的被征地农民发挥其农业生产技能,承包经营农业园区、基地等,继续从事种养业,不断发展产业连条,壮大镇村集体经济,使其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五、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竞争能力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把劳动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现有的培训基地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积极探索创立政府和农民携手合作、利益分享的机制,鼓励投资兴办民办培训机构。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
六、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加强镇村劳动保障管理,做好失地农民的转移就业工作
在大的村要建立劳动保障服务点,乡镇、街道的就业服务重在及时、准确地提供岗位供求信息,降低农民外出就业成本,减少农民盲目流动性。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多渠道收集企业用工信息,按期举办劳动力就业洽谈会,促使农民有秩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制定计划,争取在一定时间内使新的已有的由农民转化而来的新市民在二、三产业就业,使其工资性收入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
总之,在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问题上要实行货币安置、留地安置、就业安置等积极的保障政策,通过三管齐下,全方位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使农村经济尽快融入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