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中华:增强核心意识,维护中央权威
陈中华:增强核心意识,维护中央权威
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1956年8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上宣告:“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1962年他在《扩大到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
邓小平晚年告诫中央政治局应该有个核心,1989年6月16日他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同日,邓小平还特别交代:“开宗明义,就是新的常委会从开始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的核心。”
加强党的领导关键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带头维护党中央权威。
邓小平同志晚年多次强调要维护党中央权威。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指出:“我的中心意思是,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手,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对策’,这话讲了几年了。党中央、国务院没有权威,局势就控制不住。”全党党员应自觉地维护党中央权威,自觉地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一是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背离党中央要求另搞一套,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听从党中央指挥,不得阳奉阴违、自行其是,不得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说三道四,不得公开发表同中央精神相违背的言论;
二是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决不允许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要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团结大多数,不得以人划线,不得搞任何形式的派别活动;
三是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决不允许擅作主张、我行我素,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不能先斩后奏;
四是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跟组织讨价还价,不得违背组织决定,遇到问题要找组织、依靠组织,不得欺骗组织、对抗组织;
五是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不得纵容他们影响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干预日常工作运行,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
另外,我认为;当前集体领导制度会导致权威的流失,从而也是中央政府权威的流失。中国现在的情况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传统的“统而不治”的特点,包括中央和地方之间、国家和社会之间、政府和人民之间等等。“统而不治”必然会导致危机的。集体领导体制下会导致的集体不负责任的结果,同一层级的领导人互相制约,自己不做事情,也不让他人做事情,结果是谁也做不了事情,谁也不负责任。
我建议中共设立主席职务加强中央的权威,中国领导人要集权才有权威,有了权威才能使令出中南海,现在中国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政令不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不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使中央的决策得不到实行,解决不了这个根本问题,中央的方针政策再好也是没用的。全国政协委员杨志福曾当面向总理温家宝念出了一段近些年流传的民间顺口溜──“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念完文件进饭店,文件根本不兑现。”他认为,夸张的顺口溜反映的虽然不是主流,但问题也的确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
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习近平集权,让习近平担任党和国家主席及全国人大委员长,让他拥有立法权及有监督一府二院的执政执法权。使中国的最高权力真正归属全国人大。中国决不能再搞集体领导了,集体领导往往给人认为反正什么都是集体决定的,无所谓,出了事互相推诿,无人负责,无法追究责任,集体领导还导致政权无权威,造成政令不畅。
中国有些留洋的知识分子之知与行均不着边际,他们总是走极端,要打倒了君主,想搞无人领导的民主,搞到最后就变成了无主。心中无主,国中就无主,一个主权领土完整却无主,民主的路径其实就在君主制之中。无论是国君作主,还是君子作主,一定要有个主子。剩下的事情,不过是让这个主子不要脱离民意束缚。毛泽东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搞了一点个人崇拜。邓小平也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树立了一个核心。集权未必就不好。中国之大,必须要有一个大权独揽的国家领导人。我建议中国共产党设立主席职务并坦任中国全国人大委员长,领导人民选官立法,实行党主民主。也就是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地方分权会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不会出现藩镇割据,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党的政权会更加稳固,这是与我们国家的国情是相适应的。
中央不要干吃力不讨好的事,管的事很多,从部委省市一直管到县镇乡村,很累也管不过来,出了贪官还受民怨。地方官可以交给当地人民举选管理,中共应该领导人民有序举选官员,实行党主民主,中央集权,把地方上的权力分开,把执政权撑握好,把地方行政权交给各党派和无党派有序去竞争,地方官由党领导人民举选,中共不会失去执政权的。各级行政司法候选官员可以由各党派和无党派组成去竞选。这样做与党政分开一样,官员干好了是中共的功劳,干不好了与中共无关,因是人民自已选的,人民不会怨中共的,人民不会怨中共,中共就能长期执政。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命运决定权在谁手里他必定要为谁服务,官员也是一样,是由人民选举的官员必然会全心全意大公无私地为人民服务,道理很简单,你不为命运决定者服务,你的命运就得重新选择。这样一来,官员自然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也就不存在人民对党不满了,人民对党没有不满了,中共就能长期执政,这样对国家和人民及共产党都有好处。
党不要一提民主政治就害怕失去政权,其实正是实行民主政治才能使党的政权天长地久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听人民的话按人民的意办事,岂能不得民心。民主也是多元的,各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相应的民主模式。君主立宪、党主立宪、一党独大、两党轮流、多党竞争等,都是维护和实现民主标准的有效手段。但其标准或核心价值则是单一的:对公共事务实行公开讨论决定、公开对话和公开争论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之下,中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相应的民主模式,实行党主民主的政治制度障。
1,在党的领导下,实行由人民举选全国人大代表。
2,在党的领导下,实行由人民制定法律法规条例。
3,在党的领导下,实行由人民举选行政司法官员。
4,村长在村委党委书记领导下,由全村人民推选。
5,镇长在镇委书记领导下由村长和全镇人民推选。
6,区长在区委书记领导下由镇村书记镇村长推选。
7,市长在市委书记领导下由区镇书记区镇长推选。
8,国务院总理在党的领导下由全国人大代表推选。
9,最高法院和检察院的院长由全国人大代表推选。
10,国家主席人大委员长由中共中央主席直接担任。
各级党委书记直接担任各级人大主任,撤消省县乡只设市区镇村,由原省级官员组成立国家巡查局到各地巡查监督市区镇村官员,并设立国家流动法庭,可以直接审判市区镇乡村案件,撤消政协,归并人大。这是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地方分权会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不会出现藩镇割据,中国国家和党的政权会更加稳固,这也是与我们中国的国情是相适应的。
中国国际政法研究院院长陈中华
第二篇:增强宪法意识 维护宪法权威
增强宪法意识
维护宪法权威
尊敬的周书记、李镇长、左书记,尊敬的各位领导,全体同志们:我是湘潭市理论政策宣讲团成员熊虎,其实大家更熟悉我是市派连云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此时此刻,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向棋梓镇党委政府特别是周书记、左书记对连云村的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连云村工作两年了,在我心里,琪梓连云就是我的家,我要尽力把家里的事做好。
这次理论宣讲工作,是市委安排的一件政治任务。我和文凯同志一起参加了培训,将上级的精神吃透弄懂。我选择了宪法宣传这个主题,我将原原本本的将市委的精神和要求给各位领导报告,也结合自己学习宪法的一些体会和思考与大家探讨。
从四个方面汇报:认识宪法的重要地位,学习宪法的主要内容,实施宪法的保证措施,践行宪法的基本要求。
一、认识宪法的重要地位
我们能感觉得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必然会愈来愈多。比如,我国从建国初期只有几部法律,到2019年底,发展到了有272部法律和数以百计千计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组成的法律体系。在数量庞大的法律体系中,哪部法律真正算是法律体系的压舱石呢?这部法律就是宪法。
从法的概念上看,宪法和法律都是由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宪法是法,具有法的属性。但与其他法律相比,宪法又具有自身的特征。
1、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首先,宪法是关于国家的法。一个国家从上到下,权力设置,机构安排,全是宪法规定的。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好多连军队都没有,但都有宪法。
翻开我国《宪法》,序言规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序言旗帜鲜明地指明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国家根本法,是指宪法规定的内容带有根本性,一个国家之内的其他所有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均是以宪法为基础或者依据宪法而制定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宪法与一般法律的关系可以称作是“母法”与“子法”的关系,一般法律都是由宪法派生出来的。
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在进行日常立法时,必须依据宪法的规定,以宪法的规定、原则、精神为基础。我国绝大多数法律在第1条明确规定,本法依据宪法制定。即使法律第1条没有作出明文规定,其也是依据宪法制定的。
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是指在一个国家之内,相对于所有社会主体的行为,宪法的效力是最高的。宪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最高规则。我国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
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总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的内容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涉及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问题,涉及国家与公民关系。而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只涉及国家生活或者社会生活的中某一方面的重要问题。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指导思想、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国家性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外交政策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设置以及各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等。这些内容是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而普通法律规定的内容只涉及国家生活或者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例如,刑法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精神,具体规定了什么是犯罪、如何惩罚犯罪两大问题;婚姻法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精神,具体规定了婚姻及其家庭关系。
3、宪法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
宪法是近代以来民主进程中的制度成果。宪法是人民主权原则的产物,只有在确立了人民主权原则之后,才有可能宪法。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的基本内容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即民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4、宪法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法律武器
马克思说,宪法是人权保障书。列宁说,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因此,宪法也是关于每个人的法,与每个人权利息息相关。每个人生下来,都可以受教育,工作累了可以休假,年龄到了可以退休。你合法挣到的财产是私人财产,宪法保护你谁也不能拿走。总的来说,你有做很多事的自由,你也有不做很多事的自由。这都是宪法规定的。
在我国,权利是公民利益的法律化形式,是国家确认和保护公民利益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宪法,虽然我们听起来感觉高大上,觉得离我们生活很远,其实宪法就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接下来举几个同宪法有关的例子,比如:冒名顶替上大学,侵害公民的“姓名权”和“受教育权”;.乙肝病毒携带而被拒绝录用侵害了公民的“平等权”和“劳动权”等刚才提到的这些权利,都是宪法明确规定保护公民权利,如果受到侵害,我们可以运用宪法法律坚决捍卫。
打开宪法条文,我们的一生都有宪法在默默保护……从出生到上学、成年到毕业工作、结婚成家到退休,宪法条文对我们的应享有的权利都有明确的规定。(展示PPT)
二、学习宪法的主要内容
首先看看宪法的发展历程
宪法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知道,法律是随着人类历史上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宪法,在当时并没有出现;后来人类又经历了封建制社会,宪法仍然没有出现;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之后,宪法才被制定出来。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西方先搞起来的,是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那么,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现行宪法的修正。
1、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抗争、探索和尝试。西学东渐之下,立宪救亡、变法图存,成为那个时代很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们寄希望于按照西方宪政制度模式、仿行日本“明治维新”来改良改造中国,然而最终都没有取得成功。1898年,清政府主张改良的一派发起戊戌变法,史称“百日维新”,后来遭到了统治集团保守势力的残酷镇压,“六君子”血洒京城菜市口。1908年和1911年,清政府迫于各方压力先后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重大信条十九条》,但根本不能取信于人,必然随着清王朝的终结一同消失。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产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我国现行宪法在序言中明确讲到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然而,限于历史条件,革命和约法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和民族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
北洋政府时期,先后有“天坛宪草”(1913),袁世凯的“袁记约法”(1914),曹锟的“贿选宪法”(1923),段祺瑞的“民国宪草”(192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又有蒋介石的“训政时期约法”(1931),“五五宪草”(1936),“中华民国宪法”(1946),等等。各种版本的宪法文件先后推出,各种政治势力轮番上台表演、反复博弈,“你方唱罢我登场”。但究其实质,他们都不过是想用宪法、宪政、立宪等招牌和名义,装点门面、笼络人心,维护旧势力的反动统治,最终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为中国人民所唾弃。
2、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纪元。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在立宪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一部《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会议上通过,被称为五四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它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首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二部《宪法》于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被称为七五宪法。这是一部在指导思想上存在错误的宪法,当时仍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以带有比较浓重的文革色彩。第三部《宪法》于1978年3月5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被称为七八宪法。1978年宪法虽然恢复了1954年宪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并增加了一些新规定,但从总体上来说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第四部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通过,被称为八二宪法,也即现行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是一部好宪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科学性、民主性的一部宪法。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
3、现行宪法的修改
现行宪法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改,通过了五个修正案。宪法修正案是对现行宪法个别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确认和适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的一种修宪方式。第一次修正是在1988年,我国第一次采用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修改宪法,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同时将有关条款修改为“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第二次修正是在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改革开放”正式写进宪法。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第三次修正是在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再一次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次是以党的十五大为依据,对宪法部分内容作适当修改: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宪法序言,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成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修改了我国的农村生产经营制度;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将宪法第二十八条“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第四次修正是在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同时,“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内容成为两大亮点。第五次修改是在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这次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共有21条。确立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充实完善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的内容,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的内容,充实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的内容,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修改国家主席任职方面的有关规定,增加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修改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有关规定等。
修宪是一件很审慎的事,宪法为什么要修改呢?这是因为,在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是我国宪法发展的必由之路。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出新规范、才能更好的为新时代伟业提供有利宪法保障。通过5个修正案,宪法的内容与时俱进和日益完善,对现实的引领、规范和回应能力不断增强。
修宪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载入宪法总纲,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宪法总纲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关于我们国家性质的规定,是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创造的适合我国国情最根本的制度。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确立起来的;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不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些伟大的历史变革中,中国人民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当今中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确定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是我国宪法的题中应有之义。现行宪法已在序言中确定了党的领导地位,这次宪法修改《建议》把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充实进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的条文,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内在的统一性,对于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和把握党的领导的重大意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历史深刻地启示着未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会沦为空想。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扬民主,领导人民制定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征程上,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还是要靠党的领导、靠党把好方向盘。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新要求,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确定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国家运行机制和各项制度中具有更强的制度约束力和更高的法律效力,有利于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现全党全国人民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一致,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可以这样说,这句话就是市委安排这次宣讲的中心思想。其他的没记住,这句话一定要弄懂,记在心里。
二、在国家主席任职规定上作出调整,是健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制度性安排
《建议》提出,将宪法第七十九条第三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这是党中央在全面总结党和国家长期历史经验基础上,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的健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重大举措,对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国家根本法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逐步探索出的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国家主席制度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党章和宪法相关规定来看,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后来历次修正后的党章,对党的中央委员会规定每届任期五年,对党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没有规定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第九十三条第四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没有规定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在国家主席任职规定上作出修改,有利于保持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体制的一致性,使“三位一体”领导体制在宪法上得以贯彻和体现。
在国家主席任职规定上作出修改,是着眼于健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在宪法上作出制度安排。这一修改,不意味着改变党和国家领导干部退休制,也不意味着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干部退休制度已经建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1982年十二大党章至2017年十九大党章都有一条明确规定: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或是由领导机关任命的,他们的职务都不是终身的,都可以变动或解除。”“年龄和健康状况不适宜于继续担任工作的干部,应当按照国家的规定退、离休。”党的总书记、党的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的任职规定保持一致,是符合我国国情、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设计,是保证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有利于坚持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三、赋予监察委员会宪法地位,为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增写“监察委员会”一节并作出相关规定,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于宪有据、监察法制定于宪有源,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统一。
确立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监察机关列入国家机构的法律地位,是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的重大制度设计。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通过整合行政监察、预防腐败和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将有效解决监察覆盖面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纪法衔接不畅等问题,健全党领导反腐败工作的体制机制,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根据宪法制定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
“两规”措施,必将进一步推进反腐败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更大成效,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和信赖,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其实在国家机构里面还是有一些可以对比起来理解的东西。譬如说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中共中央军委和国家军委。都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我们在电视新闻联播中,经常会听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国家军委主席,这两个官衔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哪个官职大、有实权呢?
中央军委主席,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全称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国防事务,战争、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简而言之,中共中央军委是党的组织。
国家军委主席,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最高领导职务,是国家宪法上的最高军事统帅,前身为国防委员会主席。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的连任届数在宪法上并没有限制。由于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军队是党的指挥枪),任职者通常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担任。我国《宪法》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简而言之,国家军委属于国家机构。
中共中央军委、国家军委是“一个班子、两块牌子”,他俩没有本质区别。我国宪法规定:中央军委主席统帅全国武装力量。党的中央军委主席、国家军委主席实际上由同一人担任,即中共中央总书记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由中共中央委员会根据党章决定。国家军委主席,由全国人大根据宪法选举。在实际中,后者对前者,只是在宪法程序上的认可。
中央军委主席、国家军委主席,仅在换届的时候,即党代会和人代会期间,会有几个月的间隙期有所差异。但是,一旦中央军委新班子成立时,新班子成员就进入了实际的掌控,旧班子进入交接退岗,人代会上正式进一步的程序确认。党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所以说中央军委主席大。
在党内,经常用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称呼。为了便于与国际对接,对外经常用国家军委主席的称呼。一般情况下,军委主席的职位要大于***总理,因为军委主席、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在我国都是由一人担任。
总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军事委员会已经融合在一起。即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党的最高军事部门,对中共负责。国家军事委员会,是国家最高军事机构,对全国人大负责,没有任期限制。中央军委主席、国家军委主席通常都是由中共中央总书记担任。从而确立,党和国家高度集中统一行使领导职权的国防领导体制。
纪委和监委也是一样,一个是党的机构,一个是国家机构。国监委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司法机关,而是一个与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平行的执法监督机关。增加“一委”,建立一个更为集中统一的反腐败机构,形成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制。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有机结合的需要。这样,“一府两院制”推向“一府一委两院制”
我们知道在我国,人大、***、法院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国家监察委设立以后,权力机构中便形成了一种新权力——监察权。这没有改变人民大表大会这项根本制度,但改变了全国人大的权力配置。国家监察委有三大职责——监督、调查、处置。三大权力中,调查留置最引人注目。
四、增加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条款,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立法体制
4、宪法的主要内容
我国现行宪法共有143条,分为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五个部分。
三、实施宪法的保证措施(新时代如何加强宪法实施)
制宪的目的在于行宪。全面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的工作。要维护宪法的权威,必须全面实施宪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现行宪法颁行3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说: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实施。”
我国宪法实施的历程经验充分表明,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强化宪法实施,为此,党中央极其重视和强调宪法实施,几次中央全会都作出了部署和安排。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设立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设立国家宪法日。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该决定阐明了设立宪法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所以确定12月4日这一天为“国家宪法日”,是因为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的。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设立国家宪法日,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的重要途径。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是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的做法。据统计,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虽然各国关于宪法宣誓的主体、内容、程序的规定不尽相同。宪法宣誓做法起源于美国。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总统就职时,必须宣誓“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规定,“一切公务人员及国防军人,应对本宪法宣誓”,第一次把宪法宣誓主体扩大为所有公务人员和军人。自此,宪法宣誓逐渐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可,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宪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宪法宣誓,有利于牢固树立国家工作人员宪法观念,增强履行职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赋予的权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对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主题、组织、仪式、誓词等作出专门规定。2018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2015年通过的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作出适当修改,对宣誓誓词、人员和仪式要求等作了完善。一是明确了范围,对象为国家工作人员;二是明确了时间,即就职时,不是入职或者普通的升职;三是要公开进行,以便接受监督并扩大影响;四是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宣誓人员具体范围、誓词、程序等都应当严格依法进行,确保统一规范,隆重庄严。
誓词——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大家看到这些图片,这是2018年3月17日,当选的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向宪法宣誓仪式的隆重场景。今天我们重温这个庄严的时刻,听到国家领导人举起右手向宪法发出的铮铮誓言,仍让我们心潮澎湃,无比激动与振奋!
那么国家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向宪法宣誓呢?
我们知道,仪式是把我们的信念外化为一种形式,让自己铭记坚持,让他人见证监督,同时表达意愿心愿。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存在着各种形态的仪式,具有法律意义的仪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宪法宣誓则是一种庄严的法定仪式,对于树立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意义重大。这是因为宪法宣誓不仅仅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仪式,增强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宪法信仰和宪法观念,使其从内心上真正地尊崇宪法,从而自觉地依据宪法行使自己的权力,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2、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3、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4、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
四、践行宪法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如何学习践行宪法)
宪法的实施,从纸上的宪法,转化社会生活的宪法,不仅要靠完善的制度,还要依靠社会成员的宪法意识。宪法实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宪法的信任,由此形成尊崇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社会环境。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卢梭说法律要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就是指让公民从心里对法律认同,自觉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宪法知识在社会中的普及程度还不高,普及宪法观念、培养宪法意识仍然任重而道远。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宪法实施,必须要增强宪法意识,提升宪法素养。那么,怎样才能增强我们宪法意识呢?我们要坚持知、信、行统一。所谓“知”,就是要学习和掌握宪法知识,提高宪法素养。“信”就是要认同宪法、信仰宪法,从情感上尊崇维护宪法。“行”就是要践行宪法规范,推动宪法实施。
1、学习宪法,提高宪法素养。
一要了解我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理解我国宪法主要内容。二要领会宪法原则和精神,提高运用宪法知识和宪法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宪法素养。
作为农村的党员干部,特别要熟练掌握了解宪法中关于农村、农民的规定,向农民朋友宣传宪法知识和“三农政策”,增强农民朋友的宪法意识。
(1)农民的政治地位。《宪法》序言部分规定我国的国体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了我国的政权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具体表现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因此,农民阶级在我国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我国也特别重视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此可从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可得以印证。
(2)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宪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这是我国农村经济的特点和创新,即实行集体所有制经济制度,实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制度是我国特有国情决定,体现了我国广大农民的智慧。
(3)农村的基本土地制度。《宪法》第十条第二、三款,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此奠定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模式,也是我国《物权法》等相关法律确定农村土地所有制以及国家对农村土地进行征收并予以补偿的基础。
(4)农村的基本组织形式。《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
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宪法》确定我国农村实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管理,由村民按居住地设立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管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代为向政府提出意见、要求和建议。此也是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立法基础。
举例:2017年,有地方为防止村级腐败,推行“村章乡管”措施,你怎么看?
我国宪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村民委员会印章是村级公共权力的象征,在办理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村民生产生活中办理参军、外出务工证明等手续时必须使用。无论出于什么初衷或者目的,把村公章收归乡镇政府,实行“村章乡管”,违背了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精神,更不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因此,村民委员会印章由指定的符合条件的村民保管,这既是村民自治的具体事务,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直接体现。
2、认同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我们要通过对宪法的学习,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强化宪法意识,进一步提升对宪法认知认同的高度,强化对宪法的政治认同、法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让宪法真正铭刻于心,自觉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3、践行宪法,推进宪法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也是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和贯彻实施的关键。我们要将宪法原则转化为自觉地行为准则,切实落实在实际行动上。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学会运用宪法精神原则来分析和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各级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宪法观念,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自觉接受人民监督,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宪法法律实施作出贡献,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4、运用宪法,观察分析问题
党大还是法大?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议论党大还是法大,说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难以兼容,甚至相互排斥。结果,有人就直接把这个主观的假设当成了客观的前提,紧接着就抛出这么个问题:到底党大法大?党与法产生矛盾,如果听党的,法律就得退让,那依法治国不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看习近平总书记是怎么说的:
在党与法之间比较孰大孰小,这是有悖于常识的,这个比较注定不成立。首先,两者没有可比性,逻辑上说不通。党的本质是政治组织,而法的本质是行为规则,属性不同不能纳入同一平台进行比较。其次,现代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政党领导国家政权,执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进行国家管理和治理的执行者,而法或法律是一种管理、治理的工具和规则,比较党大还是法大,其实质是在拿工具与使用工具的人或组织进行比较,两者没有可比性。
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利大于弊?
一、“一肩挑”之利
(一)有利于村级班子团结协作。
村“两委”分设,可能会出现村“两委”关系不协调,工作上不仅不支持、配合,反而推诿扯皮,互相拆台,好事抢着干,难事都不干,双方踢皮球;还可能出现“两委”争政,村委会认为村党支部就应该只管党建、管党务,除此之外都归村委会管,与党支部争权。如果实行“一肩挑”,“两委”的班长合二为一,可以有效避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现象,村级各组织在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同力协契、群策群力,共同为全村的发展致富出谋划策。(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实行支书、主任“一肩挑”不仅减少了干部职数,减轻了财政负担,更重要的体现了精简效能,加快村级组织的运转节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村两委分设的情况下,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支书必须先与主任商量,然后再分别召开两委联席会、党员大会研究,重要事项再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贯彻执行的中间环节较多,同一件事往往要经过好几轮会议,同一个人往往也要参加多次会议,浪费人力、物力。而实行“一肩挑”,可以减少支书、主任碰头环节、可以精简会议,主要领导可以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统筹考虑,作出合理安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有利于提高村支部书记的工作积极性。
“一肩挑”后,村支部书记身兼双职后,工资待遇也有所提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增强。同时,“两委”关系的和谐协调为其开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由“后台”到了“前台”,工作中没有了推诿的对象,压力更大了,责任心更强了,更能自觉带领村班子成员实事求是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积极带领群众致富,从而筑牢了群众基础,密切了干群关系。二、“一肩挑”之弊
(一)支部书记工作任务增重,压力过大。
实行“一肩挑”,最直接的表现是村干部职数减少但工作量不减,如今村上工作量每年成倍增加,压力越来越大,责任越来越重。原来两个人抗的担子全压在了“一肩挑”的支书身上,所有的决策和责任必须由他一个人承担,特别是那些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重,情况复杂的村,很容易出现由于精力不够造成工作顾此失彼的情况。
(二)权力集中,监管难度大。
实行“一肩挑”,容易助长主要领导个人专断作风,客观上为滋生腐败、滥用权力等现象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条件,可能造成搞“一言堂”,产生大权独握、唯我独尊思想,大事、小事自己说了算,弱化了班子间的相互协调缓冲。签字权、财权、决策权集中于一人手上,其他班子成员无法制约和监督,如果主要领导的素质不高,考虑问题不全面,不科学,一旦出现失误,难以及时制止和纠正,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三)选拔干部的视野和范围缩小。
实行“一肩挑”,这就意味着只能从党员中确定村主任人选,可能有许多优秀的非党人员被“卡”在候选人之外,削弱了村民自治的作用,不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想确保村党组织书记一定能当选村主任非常困难,这就可能出现指定村主任而违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现象。
由此看来,推行村“两委”正职“一肩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应当因地制宜,要在充分摸清村情民意,保障党员和村民民主权利的前提下,依法按程序探索实行
“一肩挑”。同时还要做好后备干部的培养和健全监督机制,重大事项都要经村“两委”班子联席会议共同议定,并经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讨论通过后执行,防止个人说了算,要全面推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使农村“两委”的工作真正置于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只有这样,“一肩挑”才具有较强的合法性和群众性,才能保持较强的生命力。
结语:
宪法是立国之根基、强国之重器。我们要坚定不移维护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权威地位,自觉弘扬宪法精神,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四个意识” 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新华社评论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2016年10月29日 20:04:3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二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明确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对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对全党团结一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保证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一个根本要求就是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
保证我们党始终成为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力量,党中央、全党必须有一个核心。回顾党的95年奋斗历程,一个深刻启示就是,我们党有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才能带领广大人民团结一心、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总书记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实践充分证明,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名副其实。明确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当前,我们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千军万马,看统帅指挥;攻坚克难,听统一号令。明确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并具体体现到自己的全部工作中去。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党同志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境界,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在新长征路上阔步前行。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明确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这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全党的郑重选择,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向全党全社会庄严宣示。
4年来,从着力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从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等“三大经济战略”到打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幸福镌刻在通向中国梦的里程碑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境界。
实现党在新时代的使命,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4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
在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总书记显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卓越的领导能力、深厚的为民情怀,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受到衷心爱戴和拥护,事实上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六中全会明确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众望所归、实至名归,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
增强“四个意识”,最终要落实在向核心看齐上
拥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对我们这个有着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关键历史节点的大党,至关重要。明确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最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个根本要求就是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服从”,坚决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四个服从”的核心在于全党服从中央;增强“四个意识”,最终要落实在向核心看齐上。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向核心看齐,就是要以党中央的旗帜立场、决策部署、担当精神为标杆,提高政治站位、查找政治偏差,坚持实事求是优良传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在思想和行动上确保全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学习的过程就是看齐的过程。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同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密切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学思践悟、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贯彻,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党中央权威
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作出部署。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党内监督的任务,是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无论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还是加强党内监督,一个共同的重要指向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
实践表明,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尤其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严肃查处近200名高级干部。他们中不少人不仅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作风上专横,而且政治上蜕变,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特别是***、***、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政治上野心膨胀,大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等阴谋活动,直接挑战党中央权威,严重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给党造成巨大伤害,教训极其深刻。党中央果断查处他们,不仅是惩治腐败,更是严明政治纪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消除了严重政治隐患。
在党的所有纪律中,政治纪律永远排在第一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内政治生活最为重要的遵循。严明政治纪律,要害在增强政治警觉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保持政治警觉,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把准政治方向,对破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坚决抵制、勇于斗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和政治安全。
作为党内监督专责机关,纪委开展监督执纪问责要体现政治性,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坚决纠正和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欺骗组织、对抗组织等行为,坚决防止“七个有之”,坚定地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督促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
第四篇:增强党章意识维护党章权威
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2012年11月16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党章作为必修课,走上新的领导岗位的同志要把学习党章作为第一课,带头遵守党章的各项规定。”全党同志必须增强党章意识、维护党章权威,坚持用党章指导和规范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牢记党章规定,增强党章意识
党章意识就是党员对党章的认识和态度。党章意识应根植于每一位党员的内心深处,自觉不自觉地作用于每一位党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和党的干部,就要牢固树立和切实增强党章意识。总书记强调:“要严格遵守党章各项规定。全党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真正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要把检查学习和遵守党章情况作为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使全党同志对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将党章规定内化于心,不断提高党员、党的干部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论修养
将党章规定内化于心,就要认真学习党章。认真学习党章旨在保持党员、党的干部思想向上、精神纯洁,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纯洁、净化与保持党的队伍先进性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党员、党的干部要通过学习党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提升综合素质和科学发展能力。
要系统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头脑,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应学习先进、科学的理论,用以指导实际工作并由此获得新知,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统一;应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特别是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自觉地在学习党章中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使之成为精神力量、行为规范,成为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动力之源,成为政治清明、廉洁奉公、拒腐防变的“防火墙”。
要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党的干部应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认真地学习、更加勤奋地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自觉和习惯,力求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学透一点,从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党员、党的干部的思想更成熟、党性更增强、品德更高尚、作风更过硬,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
要加强党章学习和宣传,不断提高运用党章水平。各级党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要原原本本以认真阅读党章总纲、条文来学习、宣传新党章,完整准确地把握党章内容和精神实质;要结合95年来党纲、党章发展史来学习、宣传新党章;要同十八大报告精神结合起来学习、宣传新党章;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学习、宣传新党章;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和自身工作实际来学习、宣传新党章。通过加强党章学习和宣传,自觉增强党章修养,作为党性修养的根本取向。2013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的《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求:“加强党章学习培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自觉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
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使学习党章成为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激活思想、升华境界和提高能力显然是一个积铢累寸、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代中国、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多端,知识科技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许多新领域、新知识、新问题尤其需要执政党党员、党的干部正确认知和解决。毫无疑问,这都要求党员、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学习党章,努力把学习党章作为一种自觉、一种追求、一种使命,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工作实践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2.将党章精神外化于行,不断提高党员、党的干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
将党章精神外化于行,就要严格遵守党章。严格遵守党章要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党的干部生动而具体的实践来体现。在那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它体现在“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新中国前进”的战斗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它体现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里;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进程中,它主要体现在“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敬业上。我们共产党人历来都十分讲求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在崇尚“学习、学习、再学习”基础上,特别注重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进而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精神中,着力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由此,实现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主观世界的不断完善的双重任务。严格执行党章,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在实践,体现在生产、生活和工作的第一线,体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发挥在普普通通的工作岗位上。
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党的干部,必须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奋斗目标和任务。实现目标、完成任务,需要一代代中国人民、共产党人的努力奋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警示全党、全民的信条、价值;需要党员、党的干部充分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以苦干、实干续写中国改革的辉煌,用求真务实,托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必须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遵循党章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真正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党员、党的干部必须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党员、党的干部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人民群众的期待更高了、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更多了。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党员和党的干部更需自觉抵制“糖衣炮弹”的诱惑,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常怀忧患之心,恪尽兴党之职,不为私欲所惑、不以名位所扰,使践行党章更坚定、更纯洁。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自觉、严格地用党章和其他党规党纪来约束自己和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坚决守住思想道德防线、党规党纪防线,做出无愧于党和人民期待的一流工作业绩。培育党章意识,践行党章精神,既是一个理论课题,要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内化于心;也是一个实践课题,要推动实践养成,促进外化于行,真正实现党员、党的干部对党章主要内容、精神实质的认知认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此基础上,建立制度机制,促进固化于制。特别要健全和落实监督、评价、奖惩机制,加强督促检查。
(二)落实党章要求,加强党内法规建设
以加强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是落实党章要求,加强党内法规建设的核心内容。只要抓住、抓好这一核心内容,就会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就会不断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
1.教育引导党员、党的干部自觉做执行党章的表率,不触带高压电的党章、党纪和国法的红线
落实党章要求,党的干部清正是关键,是党员、党的干部自觉遵守党章的核心内容。干部清正是十八大对党的干部个人品德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要求,也是每个党员、党的干部立身之本、为官之基、从政之要的迫切要求。党的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为官清正,做到政治清醒、正气在身、为政清廉、经得住考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言、慎独、慎微、慎初;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守住做人为官底线,坚持道德信念防线,不触带高压电的党章、党纪和国法的红线。铭记用纪律守住清正,党员、党的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党章、党纪和国法。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又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以任何方式谋取特权。否则,必须严肃追究。同时,要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党员、党的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重视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党员、党的干部不但要对权力、对人民常怀敬畏之心,须知党章、党纪和国法是约束、规范自己的,更是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又要习惯在“放大镜”和“聚光灯”下行使权力,严格自律,自觉接受监督,真诚欢迎各方面的意见和批评。
党组织要经常对党员、党的干部进行遵守党章、党纪和国法的教育。当前,在少数地方和部门中,一些党组织对贯彻落实党章、党纪和国法有逐渐弱化的趋向,违章、违纪和违法问题的数量和严重程度都有所增加。必须指出,在党的纪律建设方面,绝大多数党组织和党员、党的干部做得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形成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地方和部门的组织观念淡薄、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还相当严重。例如,有的党员、党的干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严重,目无组织纪律,不服从组织安排;有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不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变着法儿逃避组织监督,让组织程序空转;有的领导班子不能很好地执行民主集中制,班子里各自为政;有的党员、党的干部大搞拉帮结派、搞小圈子;还有的党组织疏于管理,缺乏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对此,党组织决不能掉以轻心,听之任之。应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加以有力解决,务求取得实效。
2.教育引导党员、党的干部自觉做执行党章的表率,坚决同各种违犯党章、党纪和国法行为作斗争
面对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完成新任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党的干部必须更加自觉、更加用心、更加认真地加强纪律修养,用纪律守住清正,做守纪律良好表率。为此,党员、党的干部需要做到时刻管住自己,不能满足于“自我感觉良好”。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党的干部更应自觉地加强纪律修养,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既要管住自己的头、管住自己的嘴,也要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脚,把严明的党纪转变为高度的自律,时时警醒自己、管住自己。当前,特别要严格遵守、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懈怠,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言论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切实维护中央领导集体的权威。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各级领导机关的决议、条例和决定,并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重大问题要请示或报告,不能擅自作主张,更不能有禁不止、各行其是。与此同时,绝不允许把自己领导、管理的部门单位搞成不听中央统一指挥,不受党组织约束和党员监督的“自留地”,不能在执行有关政策、部署时对自己不利的便搞所谓“变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东西,更不能对党中央明令禁止的规定阳奉阴违,我行我素,搞“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那一套。
需要健全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党的干部不能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健全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按照党章要求,健全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在重大举措出台、重要人事任免、重要项目活动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时,必须经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坚决不许把自己凌驾于党组织之上搞“一言堂”、独断专行。地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党的干部要顾全大局,自觉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做到令行禁止、不打折扣;做到越是任务艰巨的时候,越要严格遵守、执行党和国家的纪律法规;越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越不能打“擦边球”或“钻空子”。应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无论掌权还是不掌权,无论是有人监督还是无人监督,都要言行一致地遵守、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各项纪律。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自觉遵守、严格执行党章和党内各项纪律和法规,坚持组织原则和制度,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真正将他律变为自律,进而转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和党纪法规要求。
党组织则需要坚决同各种违反党章、党纪和国法的行为作斗争,不能以任何理由姑息迁就违纪违规人员。现实生活中,常常有因为违犯党纪法规的党员、党的干部过去曾有工作贡献、功劳而讲情面,以功补过、减轻处分的错误行为,也有因为违犯党纪党规的党员、党的干部是自己的老同学、老部下,便对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错误行为。必须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要因为违反纪律的身边同志“抬头不见低头见”“没有功劳有苦劳”,就息事宁人、听之任之,或优柔寡断、畏首畏尾,或放松纪律要求、姑息迁就;更不要因为违纪的党员、党的干部是能量很大的所谓“能人”、有重大影响的“名人”、处于重要岗位的“要人”,就网开一面、不予追究。而最正确的方式、方法,就是不讲私人情面,坚持一视同仁,进一步落实党章要求,“加强组织纪律性,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3.教育引导党员、党的干部自觉做执行党章的表率,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内法规精神
加强党内法规建设,必须明确党内法规的名称、具体规范和适用范围。为了规范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工作,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央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2013年5月制定、颁布和施行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这对于编制好党内法规制度,使党内生活更规范、更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推进党的建设和党内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党内法规的名称分为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党章对党的性质和宗旨、路线和纲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党员义务和权利以及党的纪律等作出根本规定。准则对全党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和全体党员行为作出基本规定。条例对党的某一领域重要关系或者某一方面重要工作作出全面规定。规则、规定、办法、细则对党的某一方面重要工作或者事项作出具体规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称为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由此可见,党内法规分为四个效力等级,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具有最高的效力性;其次是准则;排在第三位的是条例;属于第四个效力等级的有规则、规定、办法、细则。低效力等级的党内法规在内容上不得跟高效力等级的党内法规相抵触。
(三)维护党章权威,强化监督检查
新形势下维护党章权威是实现党的团结和统一的根本要求。党中央最近强调,各级纪检机关要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新形势的判断和提出的任务,忠诚贯彻党章赋予的职责和任务,各级党委、纪检机关要勇于担当,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心任务,强化监督检查工作落实,确保党章权威的充分实现。
1.以履行纪律检查机关首要职能为前提发挥维护党章的组织作用
十八大修改的党章第四十四条规定了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其中,维护党章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首要职能,表现为监督和惩治两个方面。纪检机关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监督职能,扎实工作,不辱使命,做到党章规定的就必须不折不扣执行,党章禁止的就必须坚决查处和纠正,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口无遮拦、毫无顾忌,为所欲为、言所欲言,以及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等行为,要严肃处理,切实做到党章面前人人平等、遵守党章没有特权、执行党章没有例外。如果在党内生活中坚持党章原则的得不到支持,违背党章原则的得不到惩治,必然会消解党章制度权威,强化违背党章的价值效应。同时,也要看到,用党章制约党的干部的行为,可以将党的干部发生的问题解决在“违纪的层面”,而不是“犯罪的层面”;解决在“过程之中”,而不是最后“移送司法”。因此,纪检机关对于违背党章的行为早提醒、早纠正也是对干部的挽救,对于建立清明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督促领导干部为重点发挥遵守和维护党章的示范作用
党章是指导所有党员、党的干部思想言行的根本准则。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也是遵守和执行党章的重点人群。党的干部对待党章的态度和言行,对党章权威的树立影响重大。然而,在党内有些干部看来,党章规定只是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宣传,而真正用来指导言行的是彼此心照不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规矩”。这些“规矩”,就像一只无形的手调节着党内的关系,成为实际左右党内生活的潜规则,以致党内一些人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水准下降,同志关系错位,正气不敌歪风。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干部是否遵守执行党章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示范和带动意义。如果党的干部能够主动自觉地遵守党章,就能够在全党形成遵守、执行党章制度的良好氛围。反之,党章制度对党内生活的规范、引导力则下降,甚至党章制度被消解、被扭曲走形。党章是全党的最高行为规范,领导干部是遵守执行党章的骨干力量。维护党章需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教育和制度为载体,严格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以此使党成为一个集中统一的有机整体,进一步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肩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更好地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部署,推动党的事业蓬勃发展。
3.以保障党员权利为关键发挥维护党章的主体作用
党的各级纪检委是监督党章贯彻执行的专门机关,但仅仅依靠纪检委维护党章是远远不够的。且不说改革开放以来,党内违法乱纪现象大量滋生,一些地方党的纪检委查案都应付不及,就从现行党内体制的制约因素来看,纪检委监督同级党委主要领导干部遵守执行党章情况有时也力所不及。由此需要拓展党内监督力量。党员是党的事业的主体,我们现有党员8700多万,党章是全体党员共同意志的凝聚和表达,党员的共同意志是党章最高权威的基础,维护党章是全体党员意志的要求。维护党章,需要形成强大的党内民主氛围,使党员充分实现民主权利,以党员民主权利来制约和监督党内领导权力。党内监督从根本上说就是依据党章规定,实现党员权利对党内权力的制约与限制,防止党内权力活动违反党规党纪。党内监督的实质是党内民主。但由于党员权利与党内权力关系制度设计以及程序安排的实际缺项,因而迄今为止,党内监督依然主要是权力制约权力、大权管小权的思路,极易出现党内监督不连续、不全面的现象,大量党员被排斥在党内监督之外,党内生活中权力影响力无处不在。因此,要很好地维护党章,必须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实现党员权利。就此而言,正如工会是职工的维权机关一样,党内纪检委是党员民主权利的维权机关。党员以纪检委为后盾、为依靠,来监督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而党的纪检委则以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为条件,更好地履行监督党章贯彻执行的职能。
第五篇:增强四个意识维护核心发言
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捍卫总书记的核心地位
学习体会
2016年1月29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加强党的领导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对“四个意识”认识
(一)政治意识
增强政治意识,始终做到政治方向不偏、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共产党员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关于政治方向,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政治方向。
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信念是成功的基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总书记在谈到苏联解体时曾说过,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着九十多年历史、连续执政七十多年的大党老党轰然倒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政治纪律被动摇了,谁都可以言所欲言、为所欲为了。政治规矩而言,党章是党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党的政治纪律方面,核心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党员干部都要恪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二)大局意识
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所谓大局意识,主要指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要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
(三)核心意识
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核心意识,始终做到坚决拥护核心、坚决听从核心、坚决维护核心,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中国共产党是核心;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党中央是核心;就党中央而言,总书记是核心。核心意识,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听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决维护总书记的威信。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中国共产党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决听从党中央的决定和部署,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关于“四个服从”的基本要求,决不能搞非组织活动,决不能搞拉帮结派、团团伙伙那一套。
(四)看齐意识
所谓看齐意识,就是要经常主动全面地向党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就当前来看,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政治定力上经常主动地向总书记看齐,坚定党的信仰信念;在为民情怀上经常主动地向总书记看齐,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从而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看齐意识,最终还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的能力和水平上。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二、增强“四个意识”切实做到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联系实际学、带问题、不断跟进学。始终坚定信仰做一名政治可靠的党员,牢记“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党员应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做到在党爱党、在党信党、在党忧党、在党护党,坚定不移跟党走。深入开展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纠正“懒、散、庸、虚”等问题,增强责任意识、担当作为。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忠实履行党员职责,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克己奉公,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名有责任、有理想、敢担当的党员干部。
三、坚决维护捍卫总书记的核心地位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关系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是关系党中央权威、关系全党团结和集中统一的大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大事。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国家和军队前途命运所系,是人民群众福祉所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不移把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落实到行动中去。坚定维护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坚定维护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夺取“三个伟大”新胜利的紧迫需要。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牢牢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坚定维护总书记这个核心,我们党才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在新的长征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才能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开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