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维护意识,保护合法权益

时间:2019-05-13 04:4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增强维护意识,保护合法权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增强维护意识,保护合法权益》。

第一篇:增强维护意识,保护合法权益

思想汇报

——增强维护意识,保护合法权益

敬爱党总支:

通过对第二节党课的学习,让我意识到我们必须增强维护意识,保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通过宪法规定我国的每一位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相应的义务。在履行好义务的同时,依法享有相应的权利。也就是说权利和义务是对等和统一的。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坚决不移地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我们的正当权益。

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公民的素质相对较低,法律意识淡薄。没能够很好地运用好法律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生活中很多一部分人往往上当受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没能够合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所以作为将要走向社会,面向活的我们务必要增强自身的维护意识,保护合法权益。

现在大学生的维护意识关键在于其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摘要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发制观是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己。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要求较高。但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法律意识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用健全的法制观念来丰富大学生活,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目前相当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没有做到准确的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从而为所欲为,颠倒是非。形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不仅影响到个人的信誉,而且败坏到学校的声誉。

为此,当代大学生必须清醒的意识到维护意识的必要性。当然,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就不能做沉默的羔羊了,我们必须拿起手中的法律武器来武装自己。坚决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我们的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在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受到消费的欺骗或诈骗。我们的社会所制定的法律是公平的,而且人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工作也是。当我们由于身份或某种原因而受到他人的不平等对待时,一定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前,某些厂商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来欺骗我们消费者,从而谋取暴利,这也是损害了我们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我们必须坚决抵制这种现象的发生。来维护好我们的正确权益。从而把我们的社会创建成为和谐的文明社会做出贡献。

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与指正。

第二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背景材料

材料一:2006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进行第二次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更加突出地体现了“保护未成年人优先”的原则。法律委员会经同内务司法委员会研究,建议增加以下规定: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

——禁止拐卖、绑架、虐待未成年人,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在司法活动中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修订草案还规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审理,并考虑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材料二:集中打击侵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犯罪行为、整治学校周边安全隐患、提升学校内部安全防范工作水平„„公安部表示,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安全,今年年底前将重点抓好以上三项工作:

一、组织开展集中打击侵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犯罪的专项行动;

二、组织开展学校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

三、大力提升学校内部安全防范工作水平。

材料三:2006年12月11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在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会议上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执法,标本兼治,进一步加强网吧和网络游戏管理,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材料四: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委员,精辟阐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考点链接

1、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注,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

2、青少年的重要性: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

3、《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专门保护未成年健康成长的法律。

4、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基本原则:(1)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3)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4)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5、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的法律保护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的保护。

6、未成年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要依法自律,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命题预测

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历年来中考政治的重点,也必然是2007年中考命题的焦点、热点之一。可能会从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加强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走向犯罪道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上下功夫,复习时应侧重以下几个问题: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什么离不开法律?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在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的职责分别是什么?青少年自身应该怎样做

四、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1、2006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进行第二次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更加突出地体现了“保护未成年人优先”的原则。那么,保护未成年人工作首先应遵循的原则是(),也是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目的。

A.教育与保护相结合B.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C.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D.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严格落实不准在学校200米内设网吧、不准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近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联合宣布,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免费接待未成年人集体参观。这些举措表明()①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必须优化②法律约束青少年的行为③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④只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未成年人就能健康成长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③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校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这体现了我国对未成年的()

A.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B.社会保护和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和家庭保护D.司法保护和社会保护

4、中国目前已经建立了2400多个专门审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少年法庭”,少年审判法官有7200多名。中国基本做到所有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由“少年法庭”审理。这说明()

A.未成年人犯罪率太高B.司法保护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C.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D.司法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

5、胡锦涛书记特别强调要在青少年中开展“八荣八耻”的教育,是因为()①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差,易受不良思想影响 ②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普遍 ③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④青少年需要法律特殊保护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

(二)、简答题

6.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委员,精辟阐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当代青少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进一步为当前深入发展、扎实推进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明确了方向,充实了内容,提出了要求。

(1)党和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2)青少年在道德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3)怎样加强和引导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三)材料解析题

7、材料一:2006年12月11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在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会议上指出:目前一些网吧违规经营、黑网吧屡禁不止。近年来,一些青少年沉溺网吧和网络游戏的现象比较严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家长反映强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初中学生,因沉溺于上网、打游戏,经常逃学,彻夜不归,为了筹措上网经费,甚至拉帮结伙,从抢夺小学生钱财、小偷小摸,最后发展到盗窃财物、持刀抢劫,走上犯罪道路。

材料二:初二学生赵某在其父母离异后,父母把他扔给了年迈的爷爷,失去家庭温暖他成绩开始一落千丈,在老师的多次体罚下,便产生了厌学情绪,从此,学校里留下了一张空荡荡的桌子,游戏厅、网吧多了一个光顾者,马路边多了一个打仗闹事的小伙子。最后,赵某因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1)给据材料一,请回答:

①上述中学生的行为违反了哪些法律法规?其行为演变说明了什么?

②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上网的认识?

③为净化网络环境提供几条合理的建议?

④青少年应如何上网?

(2)根据材料二,请回答:

①评析赵某父母、老师、网吧经营者的行为。

②分析赵某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请回答:

①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或体现了教材的哪些知识点?

②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1.C2.C3.B4.B5.A

6.(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德治国”思想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存在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比阔气,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严重;沉湎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无视社会公德;自私、懒惰,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精神;法律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违法犯罪率升高;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等。

(3)在青少年中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普及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重视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保护的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7.(1)①违反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②利:有利于查找资料、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等;弊: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损害身心健康,诱发刑事犯罪。

③宣传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加强对网吧经营者的法制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取缔违法违规网吧;学校和家长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加强技术研究,关闭不健康网站。

④青少年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习;科学合理的安排上网时间;依法自律,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东西;在家长和学校的正确引导下来上网

(2)①父母未对赵某履行抚养和监护义务,这违背了《未成年保护法》中的家庭保护,同时也违背了《义务教育法》中的家庭职责;老师对赵某的体罚,违背了《未成年保护法》中的学校保护,同时也违背了《义务教育法》中的学校职责,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和变相体罚;网吧经营者违背了《未成年保护法》中的社会保护,同时也违背了《义务教育法》中的社会职责,网吧不得对未成年人开放。

②赵某之所以会走向犯罪道路是因为:家庭未对其履行监护和扶养的义务;学校的体罚,使其产生了厌学情绪;社会管理不严;赵某自身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3)①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保护;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责任;一般违法和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青少年要防微杜渐,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②我们青少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要防微杜渐,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第三篇:增强维护意识,树立优良作风

通过这次党课,我学会了很多,尤其是在如何加强素质修养,树立优良作风上面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共产党员应有的素质,是无产阶级先锋队这个阶级性的最集中的表现.党员应有的素质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不会改变,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作为共产党员,加强自身修养是一个终生课题,必须认真面对,着力做好。这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条件。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个性。不同阶级的政党有不同的党性。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党的性质,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党性,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具有的党性。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改造、自我熏陶努力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修养水准、组织纪律观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树立优良作风,才能自觉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就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能力、政治敏锐性。当前,在思想上、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坚定不移地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和我校工作的大局,维护全党的团结和我校的大好局面。对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坚决加以纠正和制止。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在事关方向、原则的问题上保持清新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这都是对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思想素质是指从事各项工作必须具备的世界观、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等方面的状况。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坚持我党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坚定信仰,树立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工作的态度和大公无私的思想品格;就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操。

三、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知识素质是指应具备的一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科学、管理科学和其他领域科学的知识。具体说,一是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尤其要尽可能多地学习、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学科知识;二是要有较深的专业知识,掌握所在部门业务活动范围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成为本业务领域的内行;三是要有较丰富的社会知识,善于在深入社会实际、深刻了解周围事物历史和现状的过程中积累直接经验,并将其逐步深化。

四、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指从事各项工作、实现工作目标的本领,是党员干部知识、智慧和经验的综合体现。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调查研究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和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五、努力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是指党员干部应具备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旺盛的精力,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条件。心理素质对行为起调节作用。自强不息、果断决策、善于自控、能够接受挫折、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以及争取胜利的意志,是做好工作应具备的素质。

第四篇:增强宪法意识 维护宪法权威

增强宪法意识

维护宪法权威

尊敬的周书记、李镇长、左书记,尊敬的各位领导,全体同志们:我是湘潭市理论政策宣讲团成员熊虎,其实大家更熟悉我是市派连云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此时此刻,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向棋梓镇党委政府特别是周书记、左书记对连云村的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连云村工作两年了,在我心里,琪梓连云就是我的家,我要尽力把家里的事做好。

这次理论宣讲工作,是市委安排的一件政治任务。我和文凯同志一起参加了培训,将上级的精神吃透弄懂。我选择了宪法宣传这个主题,我将原原本本的将市委的精神和要求给各位领导报告,也结合自己学习宪法的一些体会和思考与大家探讨。

从四个方面汇报:认识宪法的重要地位,学习宪法的主要内容,实施宪法的保证措施,践行宪法的基本要求。

一、认识宪法的重要地位

我们能感觉得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必然会愈来愈多。比如,我国从建国初期只有几部法律,到2019年底,发展到了有272部法律和数以百计千计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组成的法律体系。在数量庞大的法律体系中,哪部法律真正算是法律体系的压舱石呢?这部法律就是宪法。

从法的概念上看,宪法和法律都是由国家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宪法是法,具有法的属性。但与其他法律相比,宪法又具有自身的特征。

1、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首先,宪法是关于国家的法。一个国家从上到下,权力设置,机构安排,全是宪法规定的。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好多连军队都没有,但都有宪法。

翻开我国《宪法》,序言规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序言旗帜鲜明地指明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国家根本法,是指宪法规定的内容带有根本性,一个国家之内的其他所有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均是以宪法为基础或者依据宪法而制定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宪法与一般法律的关系可以称作是“母法”与“子法”的关系,一般法律都是由宪法派生出来的。

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在进行日常立法时,必须依据宪法的规定,以宪法的规定、原则、精神为基础。我国绝大多数法律在第1条明确规定,本法依据宪法制定。即使法律第1条没有作出明文规定,其也是依据宪法制定的。

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是指在一个国家之内,相对于所有社会主体的行为,宪法的效力是最高的。宪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最高规则。我国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

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总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宪法的内容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涉及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问题,涉及国家与公民关系。而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只涉及国家生活或者社会生活的中某一方面的重要问题。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指导思想、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国家性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外交政策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设置以及各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等。这些内容是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而普通法律规定的内容只涉及国家生活或者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例如,刑法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精神,具体规定了什么是犯罪、如何惩罚犯罪两大问题;婚姻法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精神,具体规定了婚姻及其家庭关系。

3、宪法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

宪法是近代以来民主进程中的制度成果。宪法是人民主权原则的产物,只有在确立了人民主权原则之后,才有可能宪法。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的基本内容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即民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4、宪法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法律武器

马克思说,宪法是人权保障书。列宁说,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因此,宪法也是关于每个人的法,与每个人权利息息相关。每个人生下来,都可以受教育,工作累了可以休假,年龄到了可以退休。你合法挣到的财产是私人财产,宪法保护你谁也不能拿走。总的来说,你有做很多事的自由,你也有不做很多事的自由。这都是宪法规定的。

在我国,权利是公民利益的法律化形式,是国家确认和保护公民利益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宪法,虽然我们听起来感觉高大上,觉得离我们生活很远,其实宪法就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接下来举几个同宪法有关的例子,比如:冒名顶替上大学,侵害公民的“姓名权”和“受教育权”;.乙肝病毒携带而被拒绝录用侵害了公民的“平等权”和“劳动权”等刚才提到的这些权利,都是宪法明确规定保护公民权利,如果受到侵害,我们可以运用宪法法律坚决捍卫。

打开宪法条文,我们的一生都有宪法在默默保护……从出生到上学、成年到毕业工作、结婚成家到退休,宪法条文对我们的应享有的权利都有明确的规定。(展示PPT)

二、学习宪法的主要内容

首先看看宪法的发展历程

宪法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知道,法律是随着人类历史上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宪法,在当时并没有出现;后来人类又经历了封建制社会,宪法仍然没有出现;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之后,宪法才被制定出来。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西方先搞起来的,是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那么,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现行宪法的修正。

1、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抗争、探索和尝试。西学东渐之下,立宪救亡、变法图存,成为那个时代很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们寄希望于按照西方宪政制度模式、仿行日本“明治维新”来改良改造中国,然而最终都没有取得成功。1898年,清政府主张改良的一派发起戊戌变法,史称“百日维新”,后来遭到了统治集团保守势力的残酷镇压,“六君子”血洒京城菜市口。1908年和1911年,清政府迫于各方压力先后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重大信条十九条》,但根本不能取信于人,必然随着清王朝的终结一同消失。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产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我国现行宪法在序言中明确讲到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然而,限于历史条件,革命和约法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和民族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

北洋政府时期,先后有“天坛宪草”(1913),袁世凯的“袁记约法”(1914),曹锟的“贿选宪法”(1923),段祺瑞的“民国宪草”(192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又有蒋介石的“训政时期约法”(1931),“五五宪草”(1936),“中华民国宪法”(1946),等等。各种版本的宪法文件先后推出,各种政治势力轮番上台表演、反复博弈,“你方唱罢我登场”。但究其实质,他们都不过是想用宪法、宪政、立宪等招牌和名义,装点门面、笼络人心,维护旧势力的反动统治,最终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为中国人民所唾弃。

2、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纪元。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在立宪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一部《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会议上通过,被称为五四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它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首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二部《宪法》于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被称为七五宪法。这是一部在指导思想上存在错误的宪法,当时仍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以带有比较浓重的文革色彩。第三部《宪法》于1978年3月5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被称为七八宪法。1978年宪法虽然恢复了1954年宪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并增加了一些新规定,但从总体上来说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第四部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通过,被称为八二宪法,也即现行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是一部好宪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科学性、民主性的一部宪法。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

3、现行宪法的修改

现行宪法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改,通过了五个修正案。宪法修正案是对现行宪法个别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确认和适应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的一种修宪方式。第一次修正是在1988年,我国第一次采用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修改宪法,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同时将有关条款修改为“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第二次修正是在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及“改革开放”正式写进宪法。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第三次修正是在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再一次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次是以党的十五大为依据,对宪法部分内容作适当修改: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宪法序言,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成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修改了我国的农村生产经营制度;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将宪法第二十八条“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第四次修正是在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同时,“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内容成为两大亮点。第五次修改是在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这次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共有21条。确立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充实完善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的内容,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的内容,充实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的内容,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修改国家主席任职方面的有关规定,增加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修改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有关规定等。

修宪是一件很审慎的事,宪法为什么要修改呢?这是因为,在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是我国宪法发展的必由之路。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出新规范、才能更好的为新时代伟业提供有利宪法保障。通过5个修正案,宪法的内容与时俱进和日益完善,对现实的引领、规范和回应能力不断增强。

修宪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载入宪法总纲,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宪法总纲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关于我们国家性质的规定,是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创造的适合我国国情最根本的制度。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确立起来的;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不断巩固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些伟大的历史变革中,中国人民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当今中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确定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是我国宪法的题中应有之义。现行宪法已在序言中确定了党的领导地位,这次宪法修改《建议》把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充实进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的条文,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内在的统一性,对于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和把握党的领导的重大意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历史深刻地启示着未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会沦为空想。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扬民主,领导人民制定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征程上,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还是要靠党的领导、靠党把好方向盘。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新要求,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确定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国家运行机制和各项制度中具有更强的制度约束力和更高的法律效力,有利于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现全党全国人民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一致,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可以这样说,这句话就是市委安排这次宣讲的中心思想。其他的没记住,这句话一定要弄懂,记在心里。

二、在国家主席任职规定上作出调整,是健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制度性安排

《建议》提出,将宪法第七十九条第三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这是党中央在全面总结党和国家长期历史经验基础上,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的健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重大举措,对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国家根本法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逐步探索出的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国家主席制度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党章和宪法相关规定来看,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后来历次修正后的党章,对党的中央委员会规定每届任期五年,对党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没有规定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第九十三条第四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没有规定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在国家主席任职规定上作出修改,有利于保持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体制的一致性,使“三位一体”领导体制在宪法上得以贯彻和体现。

在国家主席任职规定上作出修改,是着眼于健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在宪法上作出制度安排。这一修改,不意味着改变党和国家领导干部退休制,也不意味着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干部退休制度已经建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1982年十二大党章至2017年十九大党章都有一条明确规定: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或是由领导机关任命的,他们的职务都不是终身的,都可以变动或解除。”“年龄和健康状况不适宜于继续担任工作的干部,应当按照国家的规定退、离休。”党的总书记、党的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的任职规定保持一致,是符合我国国情、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设计,是保证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有利于坚持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三、赋予监察委员会宪法地位,为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增写“监察委员会”一节并作出相关规定,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于宪有据、监察法制定于宪有源,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统一。

确立监察委员会作为国家监察机关列入国家机构的法律地位,是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的重大制度设计。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通过整合行政监察、预防腐败和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将有效解决监察覆盖面过窄、反腐败力量分散、纪法衔接不畅等问题,健全党领导反腐败工作的体制机制,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根据宪法制定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

“两规”措施,必将进一步推进反腐败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更大成效,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和信赖,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其实在国家机构里面还是有一些可以对比起来理解的东西。譬如说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中共中央军委和国家军委。都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我们在电视新闻联播中,经常会听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国家军委主席,这两个官衔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哪个官职大、有实权呢?

中央军委主席,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全称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国防事务,战争、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简而言之,中共中央军委是党的组织。

国家军委主席,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最高领导职务,是国家宪法上的最高军事统帅,前身为国防委员会主席。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的连任届数在宪法上并没有限制。由于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军队是党的指挥枪),任职者通常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担任。我国《宪法》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简而言之,国家军委属于国家机构。

中共中央军委、国家军委是“一个班子、两块牌子”,他俩没有本质区别。我国宪法规定:中央军委主席统帅全国武装力量。党的中央军委主席、国家军委主席实际上由同一人担任,即中共中央总书记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由中共中央委员会根据党章决定。国家军委主席,由全国人大根据宪法选举。在实际中,后者对前者,只是在宪法程序上的认可。

中央军委主席、国家军委主席,仅在换届的时候,即党代会和人代会期间,会有几个月的间隙期有所差异。但是,一旦中央军委新班子成立时,新班子成员就进入了实际的掌控,旧班子进入交接退岗,人代会上正式进一步的程序确认。党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所以说中央军委主席大。

在党内,经常用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称呼。为了便于与国际对接,对外经常用国家军委主席的称呼。一般情况下,军委主席的职位要大于***总理,因为军委主席、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在我国都是由一人担任。

总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军事委员会已经融合在一起。即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党的最高军事部门,对中共负责。国家军事委员会,是国家最高军事机构,对全国人大负责,没有任期限制。中央军委主席、国家军委主席通常都是由中共中央总书记担任。从而确立,党和国家高度集中统一行使领导职权的国防领导体制。

纪委和监委也是一样,一个是党的机构,一个是国家机构。国监委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司法机关,而是一个与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平行的执法监督机关。增加“一委”,建立一个更为集中统一的反腐败机构,形成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制。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有机结合的需要。这样,“一府两院制”推向“一府一委两院制”

我们知道在我国,人大、***、法院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国家监察委设立以后,权力机构中便形成了一种新权力——监察权。这没有改变人民大表大会这项根本制度,但改变了全国人大的权力配置。国家监察委有三大职责——监督、调查、处置。三大权力中,调查留置最引人注目。

四、增加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条款,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立法体制

4、宪法的主要内容

我国现行宪法共有143条,分为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五个部分。

三、实施宪法的保证措施(新时代如何加强宪法实施)

制宪的目的在于行宪。全面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的工作。要维护宪法的权威,必须全面实施宪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现行宪法颁行3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说: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实施。”

我国宪法实施的历程经验充分表明,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强化宪法实施,为此,党中央极其重视和强调宪法实施,几次中央全会都作出了部署和安排。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设立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设立国家宪法日。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该决定阐明了设立宪法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所以确定12月4日这一天为“国家宪法日”,是因为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的。

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设立国家宪法日,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的重要途径。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是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的做法。据统计,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虽然各国关于宪法宣誓的主体、内容、程序的规定不尽相同。宪法宣誓做法起源于美国。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总统就职时,必须宣誓“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规定,“一切公务人员及国防军人,应对本宪法宣誓”,第一次把宪法宣誓主体扩大为所有公务人员和军人。自此,宪法宣誓逐渐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可,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宪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宪法宣誓,有利于牢固树立国家工作人员宪法观念,增强履行职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赋予的权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对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主题、组织、仪式、誓词等作出专门规定。2018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2015年通过的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作出适当修改,对宣誓誓词、人员和仪式要求等作了完善。一是明确了范围,对象为国家工作人员;二是明确了时间,即就职时,不是入职或者普通的升职;三是要公开进行,以便接受监督并扩大影响;四是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宣誓人员具体范围、誓词、程序等都应当严格依法进行,确保统一规范,隆重庄严。

誓词——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大家看到这些图片,这是2018年3月17日,当选的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向宪法宣誓仪式的隆重场景。今天我们重温这个庄严的时刻,听到国家领导人举起右手向宪法发出的铮铮誓言,仍让我们心潮澎湃,无比激动与振奋!

那么国家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向宪法宣誓呢?

我们知道,仪式是把我们的信念外化为一种形式,让自己铭记坚持,让他人见证监督,同时表达意愿心愿。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存在着各种形态的仪式,具有法律意义的仪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宪法宣誓则是一种庄严的法定仪式,对于树立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意义重大。这是因为宪法宣誓不仅仅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仪式,增强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宪法信仰和宪法观念,使其从内心上真正地尊崇宪法,从而自觉地依据宪法行使自己的权力,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2、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3、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4、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

四、践行宪法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如何学习践行宪法)

宪法的实施,从纸上的宪法,转化社会生活的宪法,不仅要靠完善的制度,还要依靠社会成员的宪法意识。宪法实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宪法的信任,由此形成尊崇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社会环境。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卢梭说法律要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就是指让公民从心里对法律认同,自觉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宪法知识在社会中的普及程度还不高,普及宪法观念、培养宪法意识仍然任重而道远。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宪法实施,必须要增强宪法意识,提升宪法素养。那么,怎样才能增强我们宪法意识呢?我们要坚持知、信、行统一。所谓“知”,就是要学习和掌握宪法知识,提高宪法素养。“信”就是要认同宪法、信仰宪法,从情感上尊崇维护宪法。“行”就是要践行宪法规范,推动宪法实施。

1、学习宪法,提高宪法素养。

一要了解我国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理解我国宪法主要内容。二要领会宪法原则和精神,提高运用宪法知识和宪法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宪法素养。

作为农村的党员干部,特别要熟练掌握了解宪法中关于农村、农民的规定,向农民朋友宣传宪法知识和“三农政策”,增强农民朋友的宪法意识。

(1)农民的政治地位。《宪法》序言部分规定我国的国体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了我国的政权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具体表现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因此,农民阶级在我国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我国也特别重视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此可从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可得以印证。

(2)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宪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这是我国农村经济的特点和创新,即实行集体所有制经济制度,实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制度是我国特有国情决定,体现了我国广大农民的智慧。

(3)农村的基本土地制度。《宪法》第十条第二、三款,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此奠定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模式,也是我国《物权法》等相关法律确定农村土地所有制以及国家对农村土地进行征收并予以补偿的基础。

(4)农村的基本组织形式。《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

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宪法》确定我国农村实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管理,由村民按居住地设立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管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代为向政府提出意见、要求和建议。此也是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立法基础。

举例:2017年,有地方为防止村级腐败,推行“村章乡管”措施,你怎么看?

我国宪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村民委员会印章是村级公共权力的象征,在办理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村民生产生活中办理参军、外出务工证明等手续时必须使用。无论出于什么初衷或者目的,把村公章收归乡镇政府,实行“村章乡管”,违背了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精神,更不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因此,村民委员会印章由指定的符合条件的村民保管,这既是村民自治的具体事务,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直接体现。

2、认同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我们要通过对宪法的学习,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强化宪法意识,进一步提升对宪法认知认同的高度,强化对宪法的政治认同、法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让宪法真正铭刻于心,自觉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3、践行宪法,推进宪法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也是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和贯彻实施的关键。我们要将宪法原则转化为自觉地行为准则,切实落实在实际行动上。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学会运用宪法精神原则来分析和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各级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宪法观念,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自觉接受人民监督,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宪法法律实施作出贡献,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4、运用宪法,观察分析问题

党大还是法大?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议论党大还是法大,说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难以兼容,甚至相互排斥。结果,有人就直接把这个主观的假设当成了客观的前提,紧接着就抛出这么个问题:到底党大法大?党与法产生矛盾,如果听党的,法律就得退让,那依法治国不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看习近平总书记是怎么说的:

在党与法之间比较孰大孰小,这是有悖于常识的,这个比较注定不成立。首先,两者没有可比性,逻辑上说不通。党的本质是政治组织,而法的本质是行为规则,属性不同不能纳入同一平台进行比较。其次,现代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政党领导国家政权,执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进行国家管理和治理的执行者,而法或法律是一种管理、治理的工具和规则,比较党大还是法大,其实质是在拿工具与使用工具的人或组织进行比较,两者没有可比性。

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利大于弊?

一、“一肩挑”之利

(一)有利于村级班子团结协作。

村“两委”分设,可能会出现村“两委”关系不协调,工作上不仅不支持、配合,反而推诿扯皮,互相拆台,好事抢着干,难事都不干,双方踢皮球;还可能出现“两委”争政,村委会认为村党支部就应该只管党建、管党务,除此之外都归村委会管,与党支部争权。如果实行“一肩挑”,“两委”的班长合二为一,可以有效避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现象,村级各组织在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同力协契、群策群力,共同为全村的发展致富出谋划策。

(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实行支书、主任“一肩挑”不仅减少了干部职数,减轻了财政负担,更重要的体现了精简效能,加快村级组织的运转节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村两委分设的情况下,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支书必须先与主任商量,然后再分别召开两委联席会、党员大会研究,重要事项再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贯彻执行的中间环节较多,同一件事往往要经过好几轮会议,同一个人往往也要参加多次会议,浪费人力、物力。而实行“一肩挑”,可以减少支书、主任碰头环节、可以精简会议,主要领导可以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统筹考虑,作出合理安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有利于提高村支部书记的工作积极性。

“一肩挑”后,村支部书记身兼双职后,工资待遇也有所提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增强。同时,“两委”关系的和谐协调为其开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由“后台”到了“前台”,工作中没有了推诿的对象,压力更大了,责任心更强了,更能自觉带领村班子成员实事求是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积极带领群众致富,从而筑牢了群众基础,密切了干群关系。

二、“一肩挑”之弊

(一)支部书记工作任务增重,压力过大。

实行“一肩挑”,最直接的表现是村干部职数减少但工作量不减,如今村上工作量每年成倍增加,压力越来越大,责任越来越重。原来两个人抗的担子全压在了“一肩挑”的支书身上,所有的决策和责任必须由他一个人承担,特别是那些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重,情况复杂的村,很容易出现由于精力不够造成工作顾此失彼的情况。

(二)权力集中,监管难度大。

实行“一肩挑”,容易助长主要领导个人专断作风,客观上为滋生腐败、滥用权力等现象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条件,可能造成搞“一言堂”,产生大权独握、唯我独尊思想,大事、小事自己说了算,弱化了班子间的相互协调缓冲。签字权、财权、决策权集中于一人手上,其他班子成员无法制约和监督,如果主要领导的素质不高,考虑问题不全面,不科学,一旦出现失误,难以及时制止和纠正,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三)选拔干部的视野和范围缩小。

实行“一肩挑”,这就意味着只能从党员中确定村主任人选,可能有许多优秀的非党人员被“卡”在候选人之外,削弱了村民自治的作用,不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想确保村党组织书记一定能当选村主任非常困难,这就可能出现指定村主任而违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现象。

由此看来,推行村“两委”正职“一肩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应当因地制宜,要在充分摸清村情民意,保障党员和村民民主权利的前提下,依法按程序探索实行

“一肩挑”。同时还要做好后备干部的培养和健全监督机制,重大事项都要经村“两委”班子联席会议共同议定,并经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讨论通过后执行,防止个人说了算,要全面推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使农村“两委”的工作真正置于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只有这样,“一肩挑”才具有较强的合法性和群众性,才能保持较强的生命力。

结语:

宪法是立国之根基、强国之重器。我们要坚定不移维护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权威地位,自觉弘扬宪法精神,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请批评指正。

第五篇:加强商标管理和保护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加强商标管理和保护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我们知道企业的“商标专用权”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一个有良好信誉的公司,他的著名商品的品牌一般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如著名的可口可乐这个品牌的价值高达360亿美元,万宝路“MALBORO”达300亿美元等,这些著名的品牌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对这种无形资产的浪费或其受到非法侵害,企业无疑将受到巨大损失。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北京“同仁堂”、“五星”啤酒等的“商标专用权”就分别被外国的相关企业在其所在国内注册。致使“同仁堂”和“五星”不能在该地区以“同仁堂”和“五星”

品牌销售。给我国的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虽后经努力又恢复了专用权,但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挽回,受到的教训是深刻的。另据深圳某报报道:某公司申请注册了包括“康佳”、“长虹”等国内知名品牌的商标在其它领域的专用权。据息“康佳”、“长虹”等正在通过向国家商标局提出商标异议、诉讼、谈判等方式恢复其商标专用权。这无疑给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损失。这些教训都是值得我们深刻吸取的。

商标专用权的内容

所谓商标专用权(以下简称商标权),是指经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只准许商标注册人专用,排除任何其它人使用的权利。商标权也是一种财产权,它与所有人的其它财产一样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

商标权具有以下权利;

1.独占权,指商标专用权的规属,经注册的商标,商标专用权归商标注册人所有,其他任何人不得非法侵占和拥有。

2.处置权,指商标注册人有权依据法律的规定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商标,包括把注册商标转让给他人、许可其它人使用、还可以商标折价对其它企业入股投资。

3.使用权,指商标权人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使用其注册商标,其他人不得任意干预或侵犯。无论商标权人采取何种方式使用其商标,均包含着其对社会、消费者的义务,商标权人不得违法使用其注册商标,而且只有在法律的范围使用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禁止权,指商标权人有权禁止未经许可任何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的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类似的商标,有权禁止他人伪造、擅自制造其注册商标标识、服务项目标志,同时禁止他人用不正当的手段侵害其合法权益。

5.续展权,指商标权人为了维护其商标专用权,在注册商标有效期满前6个月内或法定期间内申请续展其注册商标的有效期限。

企业要加强商标专用权的管理

第一,注意商标权的时间性。法律对商标权的保护有一定的期限,如果过了有效期限而不再续展,则该权利自行终止。我国商标法第23条: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十年,自核准之日起算。另外该法对续展也作了规定,商标法第24条:注册商标有效期满,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在期满前六个月内申请续展注册;在此期间未能提出申请的,可以给予六个月的宽限期。宽限期仍未提出申请的,注销其注册商标。

第二,注意商标权的地域性。注册商标专用权依据商标法的规定成立,只有在该法的有效施用范围内才有效,超出范围则该商标权失去其法律效力。为此企业在向海外销售其产品时一定要在销售国内申请其商标注册,以免陷入被动局面。近年来,我国的“杜康”商标在日本、健力宝商标在韩国、索华商标在西班牙、青岛啤酒在美国等,均由于我国的出口企业到国外注册商标申请太晚。被不法商人乘机抢注。目前,解决商标抢注可以通过法律诉讼或协商两种方法加以解决。一是通过法律诉讼夺回商标权。成功可能性因案而定,一般情况下付出的代价是比较大的,如健力宝虽然在韩国夺回了商标权,但付出了巨大代价。二是协商解决。但因主动权一般不在我方,很可能被国外不法商人讹诈,不得不以重金换权利,如果失败极有可能被外方起诉侵权,将不得不面临索赔和丧失出口国市场的危险。为此,笔者建议企业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及时确定产品出口国。二是了解各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在产品出口以前及时办理商标的国际注册。三是在注册主商品商标的同时,要注册为主产品所提供的相应服务的服务标识,作到有备无患。[!--empirenews.page--] 第三,运用防御商标、联合商标的策略,来预防和抵制他人的商标侵权行为。所谓防御商标(DefensiveMarks)又称防护商标,是指同一商标所有人在本商标所使用的商品以外的其他商品上注册的同一商标。其中,最先注册使用的商标为正商标,在类似商品或其它商品上使用的商标为防御商标,如可口可乐在34类商品上注册了防御商标,但主要用在饮料产品上。联合商标(AssociatedMarks)是指同一个商标所有人将自己拥有的与其注册商标相近似的若干商标,注册于同种或类似商品上,从而形成多个或系列商标的联合。其中,若干近似的商标为联合商标,最先注册使用的商标为正商标。如杭州娃哈哈儿童营养食品公司就向商标居申请注册众多的近似商标,如哈哈娃、娃娃哈、哈娃哈等。

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要素的企业应如何对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舆论支持。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消费者协会等组织对注册商标进行宣传,并对侵权者进行舆论谴责,从而达到减少被侵权的机会。

2、行政干预。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对注册商标给予行政保护并对侵害商标权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对于商标局初步审定的商标,依据商标法的规定,自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任何人均可以提出异议。凡认为商标局初步审定的商标同自己已经注册的商标或审定公告在先的商标相同或近似,均可要求商标局撤销这一初步审定公告的商标。如果自己的商标权被侵害,应及时向工商部门举报,工商部门会依职权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进行罚款、责令侵权人赔偿商标权人的损失。

3、司法保护:我国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七节侵犯知识产权罪第213条、第214条、第215条规定了侵犯商标权犯罪,民法通则规定商标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对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也就商标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做了明文规定。被侵权的企业应积极运用法律武器,通过诉讼程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下载增强维护意识,保护合法权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增强维护意识,保护合法权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增强党章意识维护党章权威(精选五篇)

    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2012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党章作为必修课,走上新的领导岗位的同志要把学习党章作为第一课......

    增强四个意识维护核心发言

    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捍卫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 学习体会 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加强党的领导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

    浅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浅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浅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2007-12-14 22:43:1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浅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浅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2)农民工泛指具有农村户籍身份,但已......

    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营造社区尊老敬老氛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中央领导同志又提出了“建设和谐社区”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范文大全]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落下帷幕,紧接着到来的是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广大的2012公务员考生万分渴望有一个科学、合理、高效准备申论的计划和统筹。“急考生之所急、想考......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1.国家出台相关法律,严查问题食品,恶性竞争、价格欺诈、哄抬物价等行为,有何重要意义?①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受一切权......

    如何维护旅游合法权益

    如何维护旅游合法权益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加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以省去安排行程、住宿的种种麻烦。但是,你 知道在参加团队旅游过程中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吗? 首先,在......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承诺书[五篇材料]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承诺书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本市场确保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加强自身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