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门潭江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江门市潭江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推行河长制,确保潭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各项目标任务顺利推进,切实加强江门市潭江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统筹管理,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关于印发江门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江府〔2014〕16号)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由市、县两级地方财政收入解缴设立。市本级、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每年解缴其年度地方财政收入的2‰,于次年第一季度末划入市级归集账户。各市(区)不另单独设立县级潭江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专户。
第三条
专项资金管理坚持规范管理、严格审批、权责明确、绩效优先、公平公开、强化监督的原则。
第二章 部门职责
第四条 河长制办公室(水务部门,下同)职责
(一)市级河长制办公室:负责制订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实 1 施细则;按规定编制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及年度绩效目标;组织项目申报并进行评审,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严格审核,提出专项资金分配方案;履行分配方案公示、报批、信息公开等手续;会同市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进行结算、清算;加强对项目和专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及时了解项目实施、资金使用以及项目验收等情况,认真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等工作。
(二)各市(区)河长制办公室:负责辖区内专项资金的项目申报、材料审核、信息公开等工作,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严格审核;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做好项目资金结算、清算;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及时了解项目实施、资金使用以及项目验收等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价等工作。
第五条
财政部门职责
(一)市级财政部门:负责专项资金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资金预算编制及执行;将本级应解缴的专项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安排,按时缴入市级归集账户;对市级河长制办公室提出的专项资金安排方案进行审核,并及时下达专项资金;加强对专项资金拨付、使用的监管检查和绩效评价。
(二)各市(区)财政部门:负责将县本级应解缴的专项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安排,做好辖区内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及执行;按时将县本级应解缴的部分缴入专项资金归集账户;加强对专项资金拨付、使用的监管检查和绩效评价。
第六条
用款单位职责
(一)根据本办法和年度申报指南的要求,在规定时限内进行项目资金的申报,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二)用款单位按照项目的规模、绩效目标、标准和要求组织项目实施,确保按期按质完成项目任务。
(三)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报账凭证真实、完整。
(四)加强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实施绩效,按规定做好绩效自评工作。
(五)健全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按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设立专项资金收入、支出明细账,对账务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主动接受河长制办公室、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
第三章 支出范围和分配办法
第七条
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全面推行河长制,潭江流域水环境水质保护及治理等年度计划实施项目。具体包括:
(一)综合整治项目,包括清障、清违、清污、清漂、清淤等河长制专项行动,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污染防治以及水安全工程建设、水资源节约与保护项目;
(二)生态保护、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项目等;
(三)水环境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包括保洁、巡查、设施维修养护、“互联网+河长制”系统建设与维护、河湖监测监控、河长制检查督察等;
(四)水环境水质保护及治理相关科研项目,包括规划、勘 察设计、科研等;
(五)市委、市政府决定安排的其他项目。
第八条
项目资金根据项目申报情况,采取集体研究、专家评审等方式进行分配,并按规定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绩效评价等工作机制。
第四章 资金申报和审批
第九条
专项资金根据审批权限实行年度安排总体计划及具体实施项目审批制度。市级河长制办公室结合专项资金归集情况,根据申报情况审核后提出年度预算安排总体计划(含专项资金安排额度、分配办法、支持方向和范围等),按部门预算程序报批。市级河长制办公室对年度申报项目提出专项资金分配计划(列至具体用款单位、项目、金额),按江门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报批。
第十条
各市(区)、市有关单位申报的项目,须按规定由各市(区)政府办公室、市有关单位提供项目可行性说明、项目实施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等相关资料,书面报送市河长制办公室和财政部门。
第十一条
市河长制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申报资料不齐全的应当一次性列明要求补充的资料清单。申报材料齐全的,市河长制办公室提出审核意见。不符合条件的,市河长制办公室应当及时告知申报单位并说明理由。第十二条
市河长制办公室和财政部门对各市(区)、市有关单位申报资金补助项目进行汇总,形成本年度专项资金安排方案(初稿);联合征求各市(区)政府和有关单位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后,形成专项资金安排方案(送审稿)报请市政府审批。
第五章 资金拨付和管理
第十三条
市政府审批同意后,市级财政部门、市级河长制办公室联合下达专项资金使用计划。
第十四条
财政部门根据市政府审批意见和资金审批权限及时办理资金拨付手续。河长制办公室配合做好专项资金划拨工作。其中:用款单位为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的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用款单位为企业或个人的,指标下达业务主管部门,由业务主管部门通过直接支付方式支付企业或个人;指标下达给项目承担单位的,按照具备国库集中支付条件的,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暂不具备国库集中支付条件的,按照《关于印发〈江门市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江财农〔2005〕161号)的有关规定,实行财政报账制管理,并按规定编制年终决算。”
第十五条
各市(区)财政部门在收到上级下达资金文件15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指标下达给项目承担单位。
第十六条
用款单位要加强财务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基础台账,规范财务核算工作,及时、全面、客观反映专项资金收 支情况,按要求做好财务决算。要严格执行财务规章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严格执行财政资金使用票据销账制度。资金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或招投标的,按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管理规定执行;属于基本建设项目的按基本建设项目有关程序管理;专项支出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及时办理资产入账和登记、移交手续,并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要加强档案资料管理,确保与专项资金申报、管理、使用相关的单据、凭证、文件、资料等按规定保管。
第十七条
各级河长制办公室、财政部门和用款单位要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严格履行资金申报、审批等程序。
(一)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及擅自改变资金用途。
项目承担单位如有以下情况,市财政部门应停止拨款或收回资金,并按财政管理有关规定处理:不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的;项目计划下达后,6个月内不动工,不向市有关部门报告的;项目建设进度缓慢,迟迟不能竣工的;不按期报送项目进度情况的。
(二)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未能按要求完成,应由项目承担单位的同级河长制办公室、财政部门作出详细的书面报告,并采取积极措施完成项目。
(三)专项资金补助的项目竣工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向项目所在地行业主管部门或河长制办公室提出项目竣工验收申请,并提交项目竣工验收申请报告、项目试运行报告、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报告、项目财务报告等材料;由项目所在地行业主管部门或同 级河长制办公室,会同同级财政、环保等相关部门组织或委托有关机构进行项目竣工验收。完成验收的项目在验收后1个月内将项目竣工验收报告报送市河长制办公室、财政和行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章 信息公开
第十八条
市河长制办公室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相关规定,除涉及保密等要求不予公开外,在市水务部门的门户网站公开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资金分配结果,绩效评价、监督检查和审计结果,接受、处理投诉情况和其他按规定应公开的信息,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第七章 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
第十九条
各级河长制办公室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配合审计、监察部门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十条
专项资金实行绩效考评和项目完成结果评价。各级资金使用单位要按规定开展绩效评价,市河长制办公室、财政部门组织抽查,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专项资金安排、调整、撤销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一条
专项资金实行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任何单位和 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骗取、套取或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申报单位、组织或个人在专项资金申报、领取、使用过程中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依照相应法律法规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河长制办公室、财政局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江门市潭江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江府办〔2008〕18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2011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2011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2011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2011计划”专项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财政资金、行业部门和企业投入资金以及高校自筹资金等。
第三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经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主要包括中心的创新团队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日常运行等方面。地方财政资金、行业部门和企业投入资金以及高校自筹资金等,根据地方、行业部门、企业、高校的规定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规划统筹安排使用。
第四条“2011计划”专项资金的管理原则:统筹规划,分年实施;分类支持,动态调整;专款专用,绩效考评。
第五条 凡使用“2011计划”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均属国有资产,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合理使用,精心维护。
第二章 预算管理
第六条“2011计划”专项资金纳入牵头高校预算,专项用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第七条
财政部、教育部根据“2011计划”总体规划,确定经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建设周期内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控制数。同时预留一部分资金,根据中期检查和绩效评价情况,对建设成效显著、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好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给予适当奖励。
第八条 经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在建设周期内,根据财政部下达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控制数,统筹考虑中心建设需求以及地方财政资金、行业部门和企业投入资金、高校自筹资金等,自主编制“2011协同创新中心”预算,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财政部。经财政部审核后,按程序纳入下一部门预算。
第九条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牵头高校可根据“2011协同创新中心”相关协议、发展规划和预算,将协同单位所需资金拨付协同单位。
第十条 “2011计划”专项资金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作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按原程序报批。
第三章 支出管理 第十一条 “2011计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创新团队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日常运行等方面的开支。
(一)创新团队建设。指“2011协同创新中心”根据创新团队绩效情况给予的一定奖励。不得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在国家统一工资政策之外新设津贴、补贴、奖金项目,一律不准提高现有津贴、补贴、奖金的标准和水平,一律不准以现金或其他任何形式发放新的福利。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指“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内容方法改革等方面所需要的开支,包括中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学生联合培养、专业培训等。
(三)合作交流。指“2011协同创新中心”用于合作交流的开支,主要包括差旅费、学术交流费等。从严控制出国经费支出。
(四)日常运行。指“2011协同创新中心”日常运行中所必需的开支。
第十二条 凡纳入政府采购的支出项目,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实施政府采购。
第十三条 “2011计划”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偿还贷款、支付罚款、捐赠、赞助、对外投资等支出,不得用于“2011计划”建设内容之外的人员经费支出以及与“2011计划”无关的日常公用经费开支,不得作为其他项目的配套资金,也不得用于按照国家规定不得列支的其他支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基本建设、科研项目等支出。
第四章 决算管理
第十四条 终了,牵头高校应将“2011计划”专项资金的收支情况纳入单位决算统一编报,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五条 牵头高校上报决算时需对“2011计划”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包括: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效益情况、资金管理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
第十六条 牵头高校应加强管理,确保“2011计划”工作进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年末未列支的专项资金应按照财政部现行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规定严格管理和使用。
第五章 监督检查与绩效考评
第十七条 “2011计划”专项资金实行定期检查制度。财政部、教育部及有关主管部门将对“2011计划”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有截留、挤占、挪用“2011计划”专项资金的行为,以及因管理不善导致资金浪费、资产毁损、效益低下的,将暂停其后续拨款。牵头高校应督促“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真整改。在限期内按要求进行整改的,可恢复或适当调整拨款,否则将取消并终止拨款。对情节严重的责任人员,将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其行政或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牵头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及协同单位要建立健全“2011计划”专项资金管理责任制。“2011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和参与单位负责人要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相关性承担首要责任。牵头高校对专项资金使用要发挥监督和协调作用,承担管理责任。牵头高校有权对其他协同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检查。对于经济活动不规范的协同单位,责令进行整改。对于严重违反法律法规、拒不整改的协同单位,牵头高校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有权从该体系中将其除名。
第十九条
牵头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及协同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确保“2011计划”顺利实施。
第二十条 “2011计划”实行绩效考评制度。财政部、教育部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并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作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检查和阶段评估的重要依据。凡发生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高校,财政部将根据情况采取通报、扣减经费等措施。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二十二条
牵头高校应根据本办法,结合“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教育部备案。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教育部负责解释。
第三篇: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附件: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高天保工程财政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天保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天保工程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天保资金是指中央财政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安排用于天保工程的专项资金,包括森林管护费、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森林抚育补助费、社会保险补助费、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费。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财政、林业主管部门以及《实施方案》确定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单位(以下简称实施单位)。
第二章预算管理
第四条按照《财政部关于提前通知转移支付指标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预[2010]409号),财政部于每年9月30日前,将下一天保资金中的森林管护费、社会保险补助费和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费等指标提前通知各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财政部门。省、市、县级财政部门要将提前通知的指标,层层落实到实施单位,并全额编入下一预算。
国家林业局直属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天保资金,按照部门预算管理程序和要求分别编入国家林业局部门预算和兵团预算。
第五条省级财政部门可按照有利于统筹安排的原则,在森林管护费、社会保险补助费、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费之间进行适当调整。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省级林业部门将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调整方案,抄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
第六条天保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强行划转或抵扣各种债务和税金等。
第七条天保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应当执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
第八条各级财政、林业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要建立健全天保资金管理制度,严格实行预决算制度。
第九条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于每年4月30日以前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报送上天保资金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上天保工程进展情况,天保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地方财政投入和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林场改革情况。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的天保资金总结报告由国家林业局于每年4月30日以前报送财政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天保资金总结报告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于每年4月30日以前报送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
第三章森林管护费
第十条森林管护费包括国有林管护费,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地方公益林管护费补助。
第十一条国有林管护费是指专项用于管护国有森林资源所发生的各项经费支出,主要包括森林管护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相关设施建设维护和设备购置费等。国有林管护费重点保障森林管护人员的工资性支出。国有林管护费标准为每亩每年5元。
第十二条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地方公益林管护费补助是指用于集体和个人管护地方公益林的补助支出。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地方公益林管护费补助标准为每亩每年3元。
第四章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第十三条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指中央财政对天保工程区内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安排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标准为每亩每年10元。
第十四条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申请、使用、管理等有关要求按照《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
[2009]381号)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森林抚育补助费
第十五条森林抚育补助费是指专项用于国有中幼林抚育所发生的各项经费支出。森林抚育补助费标准为每亩120元。
第十六条森林抚育补助费的申请、使用、管理等有关要求,按照《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农[2010]546号)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社会保险补助费
第十七条社会保险补助费是指专项用于补助实施单位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的缴费支出。
第十八条社会保险补助费,以各省2008年社会平均工资的80%作为社会保险年缴费工资总额,补助比例合计为缴费工资总额的30%。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补助比例20%、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比例6%、失业保险补助比例2%、工伤保险补助比例1%和生育保险补助比例1%。
第十九条实施单位应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9号)的规定按时足额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七章 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费
第二十条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费是指专项用于各级实施单位承担的政策性社会性支出补助,包括教育经费、医疗卫生经费、公检法司经费、政府经费、社会公益事业经费、改革奖励资金。
第二十一条教育经费是指实施单位承担的基础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的经费支出。教育经费的标准为人年均补助30000元。
第二十二条医疗卫生经费是指实施单位承担的医院、防疫站、卫生所及医疗卫生管理部门的经费支出。医疗卫生经费的标准为: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人年均补助15000元,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人年均补助10000元。
第二十三条公检法司经费是指实施单位承担的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安全局的经费支出。公检法司
经费的标准为人年均补助12000元,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人年均补助15000元。
第二十四条政府经费:是指各级政企合一实施单位承担的政府事务类经费支出。政府经费的标准为人年均补助30000元。
第二十五条社会公益事业经费:是指各级实施单位承担的消防、环卫、街道、广播电视、供水、供热等社会公益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主要保障人员经费支出。
第二十六条改革奖励资金:是指对有关省剥离实施单位办教育、医疗卫生职能给予的延续补助资金,以及支持国有森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得力、取得显著成效给予的奖励资金。
第二十七条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实施单位政策性社会性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公检法司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的相关补助资金,以及改革奖励资金,重点用于补充地方政府接受剥离机构和人员的经费等巩固改革成果支出,具体用途由省级财政部门商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研究确定。
第八章固定资产管理
第二十八条 实施单位用天保资金购置固定资产需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所购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第二十九条 实施单位要加强对天保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账簿和卡片,定期进行核对,保证
账卡、账实相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领用、保管、保养、管理制度,并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
第九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对天保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违反本办法规定以及截留、挤占、挪用或造成资金损失的行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
第三十一条 实施单位要建立健全天保资金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
第十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省级财政部门商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抄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
第三十三条随着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和物价变化,财政部将会同国家林业局在充分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适时研究调整天保资金有关标准。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家林业局解释。第三十五条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2006年10月25日印发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定》(财农[2006]223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
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规范新资源食品管理,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新资源食品是指新的食品原料,即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拟研制作为食品原料的物品。包括以下情形:
(一)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
(三)食品成分的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
(四)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
第三条 新资源食品应具有食品原料的特性,富于营养或有益于人体健康,且无毒、无害,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危害。
第四条 新资源食品应当经过安全性审查和卫生部准予许可后,方可作为食品原料用于食品生产。
第五条 卫生部负责新资源食品安全性审查和许可工作,制定和公布新资源食品安全性审查规程和技术规范,指定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为新资源食品技术审评机构(以下简称审评机构)。审评机构负责新资源食品受理、组织安全性审查、技术审查和报批等工作。
第六条 拟从事新资源食品生产、使用或者进口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向审评机构提出许可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表;
(二)研制报告和安全性研究报告;
(三)生产工艺简述和流程图;
(四)执行的相关标准(包括安全要求、质量规格、检验方法等);
(五)国内外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安全性评估资料;
(六)产品标签及说明书;
(七)有助于评审的其他资料。
另附未启封的产品样品1件或者原料30克。
第七条 申请进口新资源食品的,除提交第六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该食品在出口国(地区)的食用历史证明资料;
(二)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在本国(或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材料。
第八条 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反映真实情况,对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承担法律责任。
第九条 申请人应当在提交的本办法第六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和第(五)项中注明不涉及商业秘密,可以向社会公开的内容。
第十条 审评机构应当在受理申请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反映的有关意见作为技术审查的参考依据。
第十一条 审评机构应当在受理新资源食品申请后60日内,组织医学、农业、食品、药学等方面专家,采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实质等同原则,对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进行技术审查,作出审查结论。
技术审查的内容包括:新资源食品来源、传统食用历史、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主要成分及含量、推荐摄入量、用途和使用范围、毒理学材料。来源于微生物的,还应当审查菌株的生物学特征、遗传稳定性、致病性或者毒力等资料及其它科学数据。
第十二条 技术审查过程中需要补充资料的,审评机构应当及时书面告知申请人,申请人应当按照要求及时补充有关资料。
根据技术查需要,审评机构可以要求申请人现场解答有关技术问题,申请人应当予以配合。
需要补充检验试验或对检验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的,审评机构应当将检验项目、检验批次、检验方法等要求告知申请人。验证试验应当在取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机构进行。对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的,应当首先对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第十三条 技术审查过程中需要对生产现场进行核查的,审评机构应当指派两名以上专家,对生产现场进行核查,出具现场核查意见。参加现场核查的专家不再参与技术审查工作。
第十四条 新资源食品行政许可的具体程序按照《行政许可法》、《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卫生部根据技术审查结论、现场审查结果和公开征求意见等,对符合要求的新资源食品准予许可并予以公告。
对技术审查不符合要求的,由审评机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书面通知的30日内向审评机构提出复核申请,由审评机构组织专家复核。对不符合要求的,由卫生部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同时说明不予许可理由。
与公布的新资源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的,无需再申请许可。技术审查过程中,如审核确定申请产品为普通食品或者与公布的新资源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的,卫生部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并作出终止审批的决定。
第十六条 新资源食品公告包括以下内容:新资源食品名称、来源、加工工艺、主要成分、质量要求、标签标识要求等。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部可以对已经批准的新资源食品进行重新审查:
(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产生质疑的;
(二)有证据表明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可能存在问题的;
(三)其他需要重新审查的情形。
对重新审查认为不符合新资源食品要求的,卫生部可以公告撤销已批准的新资源食品。
第十八条 从事新资源食品生产的单位,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按照新资源食品公告要求组织开展生产活动,保证所生产和使用的新资源食品的食用安全性。
第十九条 新资源食品以及食品产品中含有新资源食品的,其产品标签标识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和卫生部公告要求,新资源食品名称应当与卫生部公告的内容一致。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或使用未经安全性审查的新的食品原料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风险评估,是指对人体摄入含有危害物质的食品所产生的健康不良作用可能性的科学评价,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的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的描述四个步骤。
实质等同,是指如某个新资源食品与传统食品或食品原料或已批准的新资源食品在种属、来源、生物学特征、主要成分、食用部位、使用量、使用范围和应用人群等方面比较大体相同,所采用工艺和质量标准基本一致,可视为它们是同等安全的,具有实质等同性。
传统食用习惯,是指在省辖区域内,有30年以上作为定型包装食品生产经营并且未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
第二十二条 转基因食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1年 月 日起施行。卫生部2007年7月2日公布的《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深圳市民用机场净空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民用机场净空保护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净空区域保护 第三章 电磁环境保护 第四章 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为了加强本市民用机场的净空保护,保障民用航空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深圳市宝安国际机场和本市其他民用机场的净空区域保护和电磁环境保护。
第三条 【相关用语定义】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定义:
(一)机场管理机构,是指依法组建的或者受委托,负责民用机场安全和运营管理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
(二)机场净空,是指为保障民用航空器的运行安全,根据民用航空法律、法规和民用航空技术标准规定的机场障碍物限制图要求划定的空间范围和机场通信、导航台(站)的环境要求;
(三)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是指为保障航空器在机场安全起飞和降落,按照民用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图的要求划设的一定空间范围;
(四)民用机场电磁环境保护区域,是指为保证民用机 场通信设施、设备正常工作而在其周围划定的限制电磁干扰信号和电磁障碍物体的区域;
第四条 【职责分工】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依法对民用机场净空安全保护工作实施行业监督管理。
地区空中交通管理部门按照法定职责,依法开展民用机场净空安全的管理工作。
市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机场地区有关行政管理工作,并组织实施本办法。
市、区发展改革、公安、规划国土、建设、市场监督、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气象、卫生、口岸、应急管理、无线电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机场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所属机场的净空安全保护工作。第五条 【举报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护民用机场的净空安全,并有权向国家民用航空管理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举报民用机场净空安全隐患或者危害民用机场净空安全的行为。对民用机场净空安全保护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制定并落实监督检查计划,建立举报制度,受理有关民用机场净空安全的举报,并组织调查核实,依法处理;举报事项涉及民用机场净空安全重大问题的,提请市政府协调解决。
第六条 【净空宣传教育】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民用机场管理机构和市、区政府及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民用机场净空安全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对民用机场净空安全保护的意识。
第七条 【应急预案】民用机场管理机构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善有关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与机场所在地的区政府和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联防机制,共同做好民用机场净空安全保护工作。
第二章 净空区域保护
第八条 【净空障碍物限制图】机场管理机构应当依据有关技术标准、规定和机场总体规划,编制民用机场障碍物限制图。
机场管理机构应当结合有关技术标准、规定、机场总体规划的修订和科技的发展,及时修订机场障碍物限制图。
机场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将经批准的最新机场障碍物限制图报地区民航管理机构和民用机场所在地的规划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上传至规划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和机场管理机构官方网站供查询。
第九条 【净空保护区域划定】市交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机场管理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拟定机场净空保护区域的划定方案,经市政府和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批准后,纳入当地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并向社会公布。
市交通主管部门会同机场管理机构拟定机场净空保护区域的划定方案过程中,应当征求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意见。
第十条 【跨市协调机制】民用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图或机场净空保护区域的划定方案涉及毗邻城市的,由市人民政府会同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协调相关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发布机场净空保护区域范围。
第十一条【规划及项目审批】规划国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经批准的民用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图和机场净空保护区域范围履行职责。涉及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内的规划及建设项目,规划国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书面征求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市交通主管部门和机场管理机构的意见后,方可确定规划方案或作出审批决定。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市交通主管部门和机场管理机构应当在收到征求意见书之日起15日内作出书面答复;依法需要听证、检验、检测和专家评审的,经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答复时间。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十二条 【禁止行为】在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修建超过民用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高度的建筑物或者设施;
(二)修建靶场、爆炸物仓库等影响飞行安全的建筑物或者设施;
(三)排放大量烟雾、火焰、粉尘、废气等影响飞行安全的物质;
(四)设置影响民用机场目视助航设施使用的灯光、标志或者物体,或者使用激光等强光照射航空器;
(五)种植影响飞行安全或者影响民用机场助航设施使用的植物;
(六)在机场围界外5米范围内,搭建建筑物或者从事挖掘、堆积物体等影响机场运营安全的活动;
(七)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无人机,或者进行飞艇、热气球、滑翔机、动力伞等飞行活动;
(八)从事航空模型飞行或无人机飞行;
(九)放飞影响民用航空安全的鸟类动物和升放风筝、孔明灯等物体;
(十)储存爆炸物品,燃放烟花、爆竹、焰火等;
(十一)进行超过净空保护高度要求的爆破或者作业;
(十二)焚烧产生大量烟雾的农作物秸秆、工业废料、垃圾等物质;
(十三)设置易吸引鸟类及其他动物的露天垃圾场、屠 宰场、养殖场等场所;
(十四)其他影响民用机场净空安全的活动。在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外从事前款活动的,不得影响民用机场净空保护。
第十三条 【净空区域内障碍灯的设置】净空保护区域内超出障碍限制面的不可改变的建筑物或设施,管理人应当设置障碍灯和障碍标志,并使其保持正常状态。
净空保护区域内超出障碍物限制面的自然障碍物,由自然障碍物所在地的区政府负责清除;不能清除的,区政府应当设置障碍灯和障碍标志。
第十四条 【净空区域外障碍灯的设置】净空保护区域以外可能影响飞行安全的高大建筑或者设施,管理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飞行障碍灯和标志,并使其保持正常状态。
可能影响飞行安全的自然障碍物,自然障碍物所在地的区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飞行障碍灯和标志,并使其保持正常状态。
第十五条【净空保护区域外施放气球等规范】在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外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的,应当依法向市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气象主管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的,应当在拟升放2日前持气象主管机构的批准文件向空中交通管理部门提出升放申请,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拟升放1日前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第十六条 【异常情况报告】在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外升放的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无人机、航模失去控制或者有其他可能影响飞行安全的异常情形的,升放单位 或者个人应当立即向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和市气象主管机构报告。
第十七条【临时飞行空域划定】在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外使用飞艇、热气球、滑翔机、动力伞等航空器从事航空飞行的单位或者个人,需要划定临时飞行空域的,应当在拟使用临时飞行空域7个工作日前持有关升空物体的种类、放飞起止时间、放飞高度、活动范围等文字材料,向空中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受理申请的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日内,决定是否予以批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八条 【吸引鸟类晾晒场的限制】在民用机场净空保护区域内,民用机场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控制、减少吸引鸟类动物的农作物或者植物的晾晒场。
第十九条 【信鸽协会会员的限制】信鸽协会、观鸟协会等社会组织应当做好会员、俱乐部等的自律管理工作,监督其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在饲养、放飞信鸽和组织竞赛等活动时,不得影响民用机场净空安全。
第三章 电磁环境保护
第二十条 【电磁环境保护区域的划定】市无线电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标准确定民用机场电磁环境保护区域,并向社会公布。
民用机场电磁环境保护区域包括设置在民用机场总体规划区域内的民用航空无线电台(站)电磁环境保护区域和民用机场飞行区电磁环境保护区域。
第二十一条 【电磁环境保护区域的备案】民用机场管理机构应当将最新的机场电磁环境保护区域及时报市无线 电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航空无线电台设置审批】设置、使用地面民用航空无线电台(站),应当经地区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审核后,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领取无线电台执照。
第二十三条【非航空无线电台设置审批】在民用机场电磁环境保护区域内设置、使用非民用航空无线电台(站)的,市无线电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征求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意见后,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的有关规定审批。
第二十四条【禁止行为】禁止在民用航空无线电台(站)电磁环境保护区域内,从事下列影响民用机场电磁环境的活动:
(一)修建高压输电线、架空金属线、电气化铁路、公路、无线电发射设备试验发射场所等;
(二)存放金属堆积物;
(三)种植高大植物;
(四)从事掘土、采砂、采石等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
(五)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影响民用机场电磁环境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无线电使用基本要求】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使用的无线电台(站)和其他仪器、装置,不得对民用航空无线电专用频率的正常使用产生干扰。
第四章 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净空保护状况核查】机场管理机构和地区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民用机场净空状况的核查。发现影响民用机场净空保护的情况,应当立即制止;无法制止的,应当即时向机场公安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公安机关应当先行采取有效处置措施,排除飞行安全隐患。机场公安部门先行处置后,对于不属于其管辖的事项,应当及时移送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行政部门进一步处理。
第二十七条【电磁环境状况核查】机场管理机构和地区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民用机场电磁环境状况的核查。发现民用航空无线电专用频率受到干扰时,机场管理机构和地区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应当立即采取排查措施,及时消除;无法消除的,应当通报市无线电行政管理部门。市无线电行政管理部门接到通报后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依法查处。
第二十八条【应急管理机构】本市设立机场应急管理机构。
机场应急管理机构由机场管理机构、机场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地区民用航空管理机构、地区空中交通管理部门等单位组成。
机场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以下各项工作:
(一)研究确定机场安全应急预案;
(二)研究需要多部门联合执法的案件并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处置方案;
(三)协调毗邻城市相关部门提供执法协助或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二十九条【查处违反净空保护行为的主体】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规定的,由违法行为地的区公安、建设、城市管理、气象、经贸等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
第三十条【净空保护区内障碍物管理违法行为处罚】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建筑物或者设施管理人未按要求设置障碍灯和障碍标志,或者未保证障碍灯和障碍标志正常使用的,机场管理机构应当通知改正,并及时报告区城市管理部门。区城市管理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1万元罚款。任何单位和个人影响障碍灯和障碍标志的正常使用的,机场管理机构应当通知改正,并及时报告区城市管理部门。区城市管理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对违反规定的个人处1000元罚款,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处1万元罚款。
第三十一条 【申诉机制】当事人对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二条 【机场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违法处分】机场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市政府可以对机场管理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给予相应的处分。
第三十三条 【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处罚】国家工作人员不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或者行政处罚,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区、新区】本办法所称的区,含光明、坪山、龙华、大鹏新区等管理区。
本办法规定由区政府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承担的职责,市政府授予前海管理局或其他机构的,由前海管理局或相关机构承担。
第三十五条【实施日期】本办法自201 年 月 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