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白扁带系双套结固定胃管的效果观察(精)

时间:2019-05-15 01:4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应用白扁带系双套结固定胃管的效果观察(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应用白扁带系双套结固定胃管的效果观察(精)》。

第一篇:应用白扁带系双套结固定胃管的效果观察(精)

【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白扁带系双套结固定胃管的效果。方法 将225例留置胃管的患者随即分为两组,对照组107例,采用常规的胶布粘贴固定胃管;观察组118例,采用保边带系双套结固定胃管。比较两组的胃管脱出率和皮肤刺激发生率。结果 在留置胃管的10 d内,观察组的胃管脱出率、皮肤刺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用泰尔茂医疗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的14~16号硅胶胃管置入,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胶布固定,即用1条胶布交叉固定于鼻翼,另一条固定于同侧面颊。观察组采用长75.0 cm,宽1.2 cm的白扁带(广州丰美织制有限公司生产的大桥牌白扁带,规格为宽1.2 cm)固定,即在插胃管前先在白扁带约1/3处做2个直径约6 cm的带圈,2圈重叠放好备用。置入胃管并检查胃管确在胃内后即将白扁带套圈套入胃管至近鼻孔处,拉紧套结,沿两耳上方及枕部系于侧面,在耳朵后方打结,松紧以能容1指为度。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观察留置胃管10 d内胃管脱出率和皮肤刺激情况。皮肤出现红、痒、脱屑、水泡、破损判定为皮肤刺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两组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

第二篇:改良固定法在普外科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改良固定法在普外科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固定法在普外科留置胃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5月普外科留置胃管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8组,观察组42组,对照组采用3M加压固定胶布“工”形固定法,观察组采用3M加压固定胶布改良固定法,比较两组患者鼻部压疮发生率、胶带维持时间、鼻胃管滑脱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胶带维持时间较长,鼻胃管滑脱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改良固定法;留置胃管;压疮

[中图分类号] R47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a)-0194-03

Effect of improved method of fixed for indwelling gastric tube′s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HE Su-e LUO Min ZHENG Xi-yan CHNE Shi-zhen ZHOU Hong

Department of The Surgery,People′s Hospital of Futi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Guangzhou Provice,Shenzhen 518033,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s of improved method of fixed for indwelling gastric tube′s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Methods 80 cases with indwelling gastric tube′s patients from November 2015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38)in which 3M pressure fixing tape “workers “shape fixation was applied and observation group(n=42)in which 3M tape fixation in modified fixed method were used.The incidence of nasal pressure ulcers,tape maintaining time and gastric tube slippage rate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in two groups.Results In observation group,the incidence of nasal pressure ulcers in patient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tape maintain a longer time and gastric tube slippage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P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留置胃管自护知识的讲解、示范及指导等健康教育[5],均采用同种硅胶胃管(F16)。对照组给予3M加压固定胶布“工”形固定法,由高级责任护士按常规成功留置胃管后使用纱布擦净鼻部及管道上残留的石蜡油及汗液、油脂等,男性患者需剔除胡须,再使用3M加压固定带固定,负压器装在背心袋里用别针固定在患者衣服上,以便于患者活动。用记号笔在距离鼻孔5 cm处的胃管上做上记号,并贴上标识,注明留置日期、刻度,以便于每班护士的观察。每日用生理盐水做2次口腔护理,减少患者的不适。工形胃管固定法:将3M加压固定带裁剪成5 cm×5 cm,两侧分别在上下2 cm处向内剪去1.5 cm,即成“工”形胶带。将“工”的上“一”固定在患者的鼻翼部,中间的“一”纵向黏贴在胃管上,下面的“一”环绕固定胃管。

观察组给予改良胃管固法,将3M加压固定胶带的固定方法及裁剪形状进行改良,首先取3M加压固定胶带5 cm×7 cm,再从胶带的宽边3 cm处剪成两块长方形,分别为3 cm×7 cm、2 cm×7 cm,最后将3 cm×7 cm胶带从下边1.5 cm处对等剪至距上边3 cm处,裁剪完后就展开备用。采用同工形胃管固定组一样的方法成功留置胃管后,将3 cm×7 cm胶带的上边整块去分离纸后平铺紧贴在鼻翼部,下面开口两边去除分离纸后分别交叉环绕在胃管上,再将2 cm×7 cm胶带顺着胃管的方向采用高举平台法固定在患者的同侧下颌角处。

1.3观察指标

每日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留置鼻胃管固定后鼻部压疮发生例数、胶带维持时间、鼻胃管滑脱率。压疮:根据美国压疮协会的压疮评估准则[4],Ⅰ度为局部皮肤有红斑但皮肤完整;Ⅱ度为损害涉及皮肤表皮或真皮层,可见皮下损伤,可看见擦伤、水疱、浅的火山状伤口;Ⅲ度为伤口浸入皮下组织,可见较深创面,但尚未侵犯筋膜;Ⅳ度为损害涉及肌肉层、骨骼或结缔组织。同时每日实时记录两组患者胃管固定的胶带脱落时间,以便判断其牢固性。鼻胃管滑脱率:以留置胃管时标记好的刻度为标准,脱出3 cm以为鼻胃管脱出[6]。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综上所述,管道护理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14],而留置胃管的改良固定方法,固定牢固,明?@降低了鼻翼部压疮的发生率,能减少非计划拔管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Lubart E,Berkovitch M,Leibovitz A,et al.Pharmacokinetics of ciprofloxacin in hospitalized geriatric patients comparison between nasogastric tube and oral administration[J].Ther Drug Monit,2013,35(5):653-656.[2]唐丽娟,阮素萍.三种胃管固定方法的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6):108-109.[3]吴木清,常大川,蔡蓉蓉.神经内科应用两种留置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4):83-85.[4]钟彩堂,李小平,刘伟娟.高举平台结合3M透明敷料固定鼻胃管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4,21(12):45-47.[5]沈瑜,管学妹.改良固定法在预防留置胃管患者鼻翼部压疮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1):122-123.[6]梁妙玲,李洁霞,滕金蓉,等.脑卒中患者两种胃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0):61.[7]王永刚,蒋仁莲,廖容.胃管固定新方法的临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5):135-136.[8]陈丽燕.两种胃管固定方法的比较[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4):69-70.[9]宴莉.改良式胃管固定方法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2013,5(3):211-212.[10]古文珍,林丽婷,黄秋雨,等.两种经鼻气管插管固定法预防颌面部手术患者鼻部压疮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10):21-23.[11]占春丽.两种固定方法用于食管癌术后留置胃管的效果比较[J].全科护理,2014,12(29):2746-2747.[12]王琴.在胃肠外科管道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7):4201-4202.[13]杨淑萍.双重胃管固定法在胸外科术后患者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3):249-250.[14]毕丽,张丽萍,林丹.心胸外科术后患者多管道安全管理的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5):363-365.[15]郑衬喜,曾晓华,韩琼华.改良式留置胃管固定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5):192-194.

第三篇:神经内科留置胃管采取双固定法的临床效果研究

《航空军医》 2017年04期

神经内科留置胃管采取双固定法的临床效果研究

李葵芳,陈景梅(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内科留置胃管采取双固定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留置胃管患者16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棉绳固定(52例)、3M鼻贴固定(54例)、双固定(54例)3组,每组采取相应的固定方式,比较三组固定方法的胃管滑脱情况。结果:双固定组与棉绳固定组对比,脱管率明显更低,3M鼻贴固定托管率偏高(P<0.05);双固定组与3M鼻贴固定组的脱管率比较,也明显更低(P<0.05)。结论:双固定法比棉绳固定以及3M鼻贴固定在降低神经内科留置胃管脱管率上更具应用价值,不过不论采取哪种固定方法,护士要加强病房的巡视,才能确保胃管固定的安全有效。

【关键词】神经内科;留置胃管;双固定法

留置胃管是一项最为多见的基础护理措施,通过胃内插入胃管的方式,为患者灌输药物、营养液、流食,和做胃肠减压等护理操作提供方便[1]。神经内科患者往往伴有吞咽困难、应激性溃疡以及意识不清等症状,一般根据饮食和病情需要,会把胃管保留几天或者更久,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护理效果。有学者研究报道[2]各种管道意外脱管概率从小到大依次为:引流管、尿管、静脉插管、气管插管、胃管。传统的留置胃管通常使用普通胶布进行固定,其效果不佳,临床上渐渐被淘汰,最近几年,不同材质的固定带以及3M弹力胶布做成不同形状的鼻贴在临床上得到较多的使用,留置胃管脱管率也得到有效控制,不过其相对各种管道的脱管率依然比较高[3]。所以,本文主要针对留置胃管双固定法进行研究,并通过另外两种临床常用的固定方法做对比,确定双固定法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我院神经内科留置胃管患者16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93例,女67例;年龄范围42~87岁,平均(68.5±9.1)岁;疾病类型:95例脑梗死,27例脑出血,15例帕金森综合征,9例运动神经元病,6例症状性癫痫,5例重症肌无力,3例脑栓塞。按胃管置入顺序分为棉绳固定(52例)、3M鼻贴固定(54例)、双固定(54例)3组。将3组患者基础资料进行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都采用复尔凯鼻胃管(北京灵泽医药,型号Link-0201,120cm,通用漏斗接头)。胃管置入长度:患者发际至尖突的实际长度,为50~60cm。固定方法:棉绳固定组采用∞形双套结棉绳固定法,以∞形双套结从胃管另一端入,固定在鼻尖下0.5cm,结节部向上,拉紧套结,沿两耳上方,在枕后打活结固定,松紧以能容一指为度。3M鼻贴固定组使用3M“T”形鼻贴固定(“T”形鼻贴制作方法:剪一段2cm宽的3M弹力胶布,修剪成“T”形,前端为2cm×2cm的正方形,将上方的直角修剪成圆弧形,可以避免卷边,尾端是一宽为0.5cm、长为2cm的长方形),胃管置入后将“T”形鼻贴宽的部分贴于鼻部,尾部缠绕在胃管上。双固定组采用“T”形鼻贴加固定带双重固定法[鼻贴制作同鼻贴组;固定带制作方法:取山东威高一次性使用精细输液器的软管30cm,将1根细松紧带(用3根一次性口罩的松紧带连接起来)穿在软管中,两端拉出,在软管中点处剪开一直径约0.2cm的圆孔,将松紧带拉出备用]。双固定法示范如图一。

图一 双固定法示范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表1为3组固定方法留置胃管的滑脱率对比。双固定组与棉绳固定组对比,脱管率明显更低,3M鼻贴固定托管率偏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固定组与3M鼻贴固定组的脱管率比较也明显更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3组固定方法留置胃管的滑脱率对比[n(%)] 组别 棉绳固定 3M鼻贴固定 双固定

n 52 54 54

脱管 8(15.38)12(22.22)a 2(3.70)ab

未脱管 44(84.62)42(77.78)52(96.30)注:跟棉绳固定对比,aP<0.05;跟3M鼻贴固定对比,bP<0.01 讨论

对留置胃管进行可靠固定可以防止脱管和不良事件的产生,减少因反复置管导致的痛苦和紧张情绪,护士的负担减轻了,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提升了[4]。棉绳固定法能够减轻病人皮肤不适且固定比较牢靠,不过棉绳不具有弹性,太紧会让病人感到不适,若太松留置胃管易滑脱,此外棉绳污染后清洁会比较麻烦,较细的棉绳容易导致面部压疮。本文应用棉绳固定的52例病人中发生面颊部皮肤压痕6例,耳廓皮肤压红3例,通过护士积极处理,病人局部皮肤逐渐得到改善并恢复正常。

3M弹力胶布颜色为肉色,其优点为透气、抗过敏、粘性佳而且病人舒适度好[5]。不一样的方式裁剪而成的鼻贴如今在临床上得到了普遍使用,不过笔者认为不管任何形状的鼻贴,均为比较单一的固定方法,因为病人鼻部会分泌油脂,鼻贴的粘度会随着油脂分泌不断降低,易发生卷边和起翘,不利于固定造成留置胃管脱出。鼻贴原则上应每周给病人更换一次,更换时,病人打喷嚏和躁动等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留置胃管脱出。由于神经内科的特殊性,很多留置胃管的病人通常会不自主拔管;造成不自主拔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病人精神、意识障碍,躁动以及不配合等等。此外,病人在擦洗、翻身和收拾床单时无意中牵拉到留置胃管,都容易导致胃管脱出,因此发生胃管滑脱的概率依旧很高[6]。本文中54例病人运用了双固定法,于3M鼻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由一次性静脉输液管路制作成的固定带,留置胃管滑脱率显著降低,留置胃管双固定法优点:①取材方便,成本低,一根输液器可制作4根固定带,1米3M弹力胶布可以剪成50个鼻贴;②一次性输液管路透明美观、材料柔软舒适,不刺激皮肤,清洁方便,使用1个月仍柔软完好,在胃管留置过程中无需更换固定带,避免反复更换而增加护理工作量及更换时脱管的危险;③固定方法简单快捷,松紧可依据患者头围大小灵活调节,不会造成局部皮肤的压力性损伤,借助耳廓的支撑使固定更加牢靠。

综上所述,双固定法比棉绳固定以及3M鼻贴固定在降低神经内科留置胃管脱管率上更具应用价值,不过不论采取哪种固定方法,护士要加强病房的巡视,避免留置胃管脱落,才能确保胃管固定的安全有效,达到最终使用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迎峰,李雪婷,白春柳.ICU 病房三种鼻胃管固定法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2):137-138.[2] 范河谷,关月嫦,许智红.ICU老年患者夜间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与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2,9(6):34-36.[3] 董玉兰,杨永清,张晓华,等.改良留置胃管方法在昏迷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4):1306-1308.[4] 廖丽芳,赵京,甘素梅,等.∞形双套结棉绳固定胃管法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2010,26(9):70.[5] 仝玲,吴娟娟,钱小洁.胃管固定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2,27(4):60.[6] 李国萍,顾巧华.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3):68-69.

第四篇:运用PDCA循环提高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的应用效果观察

运用PDCA循环提高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PDCA循环对提高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的应用效果,为新生儿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方法 成立CQI小组,对新生儿腕带佩戴情况进行现状调查,运用PDCA循环理论,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确定目标,制定可行性对策并实施。结果 通过PDCA循环,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由改善前的75.60%提高至改善后的99.30%。结论 运用PDCA循环能有效提高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显著提高新生儿安全管理,有效减少因身份识别错误而导致的护理差错,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管理方法。

关键词:PDCA循环;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0-0168-02

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信息的身份标识带,被称为患者第二身份证[1]。新生儿佩戴腕带作为其出生后第一时间身份的标记,是产妇和家属辨认孩子的重要凭证,是医护人员治疗护理时的查对依据,是杜绝抱错婴儿严重事故的重要手段[2]。新生儿出生后会经过不同场所的转运,由不同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对护理的配合紧密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提高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具有重要意义,我科于2016年7月~12月,运用美国质量管理专家W.E.Deming博士建立的PDCA循环作为管理办法[3],以新生儿为调查研究对象,从根本上改善护理人员正确佩戴新生儿腕带,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现将执行情况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7月~12月我科所有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7月开始实施PDCA循环,实施前、后的时间段分别为2016年7月、2016年12月。

1.2 方法

设定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为数据收集指标,根据我科自制的《新生儿腕带佩戴督查表》,对每位护理人员给新生儿腕带佩戴情况进行飞行检查并记录,作出相应表格对PDCA循环实施前、后的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χ2检验,P<0.05为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1.3 PDCA循环应用

1.3.1 计划阶段(Plan)①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腕带佩戴持“无所谓”态度,认为护理工作比较繁忙,自己可以把新生儿信息记得很清楚,也没有出现过床头卡核对错误,故在临床操作过程中缺乏对腕带进行严格的核对,致使新生儿失去了佩戴腕带的实际意义。根据我科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我科2016年上半年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为75.60%,比上级标杆医院低24.40%。②针对此问题我科立即成立CQI小组,组员通过头脑风暴法,从人员、制度、培训、监管四个维度出发,绘制出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低的鱼骨图,结合因果关联分析图、冰山图进行要因分析,得出主要原因为制度落实不到位、培训不到位、未定期质控。③通过头脑风暴,结合相关文献查阅,利用方案筛选计算表(评分方法:1~10分,10分=最大利益、最低成本、最可行,总分=利益×成本×可行性)得出最佳改进方案。④绘制甘特图(活动计划拟定表),对计划执行进度进行监控。

1.3.2 实施阶段(Do)①针对培训不到位,我们通过晨间学术、集中业务学习和现场考核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要求助产士双人核对经阴分娩新生儿性别及产妇腕带信息,助产士与手术室巡回护士双人核对剖宫产新生儿性别及产妇腕带信息,以上两种情况与产妇进行核对无误后,双方现场填写手腕带及胸牌信息,严格参照标准规范佩戴;②针对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要求助产士、病房责任护士及新生儿监护人三方床边交接新生儿及腕带标示信息,现场检查腕带松紧度;每班次新生儿交接、治疗及护理操作均有责任护士及新生儿监护人双方现场确认新生儿性别及腕带标示信息,保持腕带松紧适宜,同时向监护人讲解腕带管理意义及注意事项;③针对未定期质控,责任护士加强对腕带佩戴的监管,评估分管新生儿住院期间腕带佩戴情况,记录未正确佩戴情况,每一个治疗环节均要人工核对腕带及胸牌信息,以确保患儿身份的识别,成为患儿的又一道安全屏障;交接班过程中,将腕带部位皮肤完整性、有无擦伤、手部血运是否良好、松紧度是否舒适纳入交接班内容;每月分析助产士、责任护士在佩戴、交接、宣教过程中效果及存在问题,针对不同环节出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护士长积极跟进整改效果。

1.3.3 检查阶段(Check)对比实施循环前后数据,确认指标是否达标。

1.3.4 处理阶段(Action)根据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标化有效的工作模式,对此循环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继续解决[4]。结果

2.1 PDCA循环实施前后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比较

通过督查数据统计显示,对比循环实施前后,我科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由227例(75.60%)提高至298例(99.30%),实施前后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达到预期目标。

2.2 规范化和常规化

经过对策拟定、实施、效果确认后,完善了《新生儿腕带佩戴督查表》,并将助产士和责任护士在佩戴、交接、宣教过程中存在问题每月纳入绩效考核。

3讨论

新生儿是医院护理管理中的特殊群体,刚出生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具有相貌相似特点,缺乏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只能被动接受护理人员的人工识别,若不能有效地识别身份,将会导致抱错孩子事件发生,以致出现护理差错。近年来,个别医疗机构在新生儿安全管理方面暴露出问题,造成了社会不良影响,反映出医疗机构在新生儿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和漏洞,亟需加强。我科对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实施PDCA循环,要求新生儿住院期间需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如有损坏、丢失,应当及时补办,并认真核对,确认无误。经过实行现场培训护理人员、制度执行督查、定期质控等一系列措施之后,医护人员改变了传统的查对观念,提高了腕带佩戴重要性的认知,将标识腕带及床头卡双重核对纳入常态化工作,有效地杜绝了因识别错误引发的医疗事故,为科室规范化护理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5],护理人员各班次核对腕带执行力显著增强,安全意识显著提高,对新生儿监护人加强腕带重要性宣教,新生儿家属抵触腕带的现象也明显减少,甚至更加关注腕带是否脱落,自行剪断腕带现象显著减少。

PDCA循环管理工具是医疗质量管理的一种手段,通?^PDCA循环管理办法,循序渐进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活动,使我科新生儿腕带佩戴合格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对避免护理差错具有重大意义。但个别新进人员仍未足够重视,导致合格率未达100.00%。后期继续每月督查助产士和责任护士在佩戴、交接、宣教过程中存在问题,将每月督查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并在全科进行通报,定期召开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控制会议,最终目标是达到标杆医院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婷,侯燕.个性化护理在提升儿科佩戴二维码腕带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2016,16(94):46.[2]王先春.腕带识别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4):127.[3]郎梅春,王冰,李秋华.333例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0(9):40-41.[4]李少华,黄汉辉,吴仲洪,等.运用PDCA循环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干预研究[J].医学信息,2014,27(4):68-69.[5]张丹靖.新生儿佩戴标识腕带中的护理干预[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2):296-297.编辑/高章利

第五篇:外周不同静脉穿刺与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技术(PICC)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

外周不同静脉穿刺与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技术(PICC)临床应用的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101-01

PICC是由外周静脉插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方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静脉输液技术。P ICC技术的安全性高于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率高、感染率低,可由护士独立完成,留置时间可达数月至1年,可应用于多种疾病患者,满足各种输液要求,不受年龄限制,具有安全、方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1]。本院2008年共应用PICC技术25例,观察不同静脉穿刺临床效果,并总结分析其护理要点。临床资料

本组25例患者均为化疗患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34岁。留置时间28~246天,平均135 天。本组病例中均为右上肢置管,其中贵要静脉8例,肘正中静脉10例,头静脉7例。通过加强基础护理及并发症护理措施,分析置管的难易程度、患者的舒适度、留置导管的时间、静脉炎的发生等情况。

2结果

2.1 患者留置管时间、静脉炎发生率比较,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组导管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各组静脉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2.2临床操作过程中,发现贵要静脉及肘正中静脉置管难度略低于头静脉组,置观后经临床观察各个患者均有轻度不适感觉,经护理指导及处理后不适感均消失,除一例发生感染外无特殊临床表现。讨论

3.1 护理措施

3.1.1 基础护理:

输液护理:用PICC管输液前后都应以20毫升以上注射器抽取足量生理盐水,脉冲式冲入,并做到正压封管。使用10ml及以上的注射器给药。输入高黏滞性药物先冲洗干净导管后再接其他输液,可以使用PICC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推。经常观察用PICC导管输液的速度,发现流速明显降低时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妥善处理。

日常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贴膜有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应及时请护士更换。置管一侧手臂不可提过重物品。注意观察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有无渗出,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3.1.2 并发症护理:

静脉炎护理:包括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通常发生于穿刺后2小时内,主要由于选择的导管型号和血管的内径大小不适宜,导管材料过硬,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所致。女性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病人。因为女性静脉管腔比男性静脉管腔窄,导管与静脉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大,发生静脉炎的概率就高。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首先应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选择型号合适的导管,并在置管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静脉管壁造成损伤;指导病人限制置管侧肢体的活动幅度。一旦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出现局部疼痛、肿胀、发红,可给予抬高手臂并制动,局部湿热敷、远红外线照射、外用消炎止痛膏、局部包扎,一般2~3 天症状消失。如症状仍未见改善,应先拔管,待症状消失后另选静脉穿刺。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几率很少。当导管和静脉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就可诊断为感染性静脉炎[2]。发生感染性静脉炎后可用抗生素予以治疗,严重者可考虑拔管。患有血栓性静脉炎时,沿着前臂静脉走行出现红色索状线,远端会出现水肿,手、前臂、肩膀、锁骨上部、颈部等穿刺部位渗出、肩痛、耳痛等表现。建议血小板计数大于300xl09/L的病人避免行PICC,以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本组观察患者中2例为机械性静脉炎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为血栓性静脉炎,经治疗无效,给予拔除静脉导管。

感染的护理:病人穿刺部位皮肤菌群污染导管装置:操作者在操作时污染导管装置;病人皮肤菌群迁移;来自病人其他部位的感染,其中以前两种途径最常见。在置管过程中最大化地使用无菌防护措施能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每月做1次导管人口处皮肤创口棉拭子细菌、霉菌培养;保持敷料干燥清洁,为避免敷料潮湿,出汗多的病人应及时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2天更换一次注射帽,可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原性感染的发生率。输液管道每天更换1次,血制品及高渗性药物使用专用管道。对局部发生感染的患者,给予庆大霉素80 000 U加生理盐水20 毫升湿敷。体温是PICC导管置管护理过程中监测感染发生的重要体征。当病人突然出现高热,临床又查不出其他的原因,应考虑导管感染,这时应果断拔管,用无菌剪刀剪下导管前端0.5~1.0 厘米做细菌培养,同时做血培养,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

导管堵塞的护理:导管堵塞是PICC置管后主要并发症之一。液体经导管的重力滴速一般应达80滴/分以上,滴速少于50滴/分,提示导管阻塞。根据导管受阻程度分为完全性导管阻塞和部分性导管阻塞。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是正压封管、定时冲管和更换正压肝素帽。每日治疗结束后。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将残余药液全部冲入血管内,再用肝素盐水3~5 ml封管,浓度为每毫升盐水100 U肝素。当肝素盐水注入3 毫升时,要边退针边推封管液,直至针头退出。当导管出现输液不畅时,先排除导管是否打折以及体位压迫等原因。再立即注入5~10毫升(125 U/m1)肝素钠稀释,夹管20 分钟进行溶栓。亦可用10 毫升注射器轻轻地回抽,尽可能将血凝块从管内抽出,如回抽不成功,可试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导管堵塞应在6小时内处理,复通机会较大。小结

安全有效长时间留置导管是PICC的最大优点,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在常用的三条静脉中,各组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静脉炎发生率各组均发生一例,差异无显著性。加强置管后的护理措施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罗飞燕,李健鸿,梁洁珍.癌症患者PICC置管化疗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13

[2] 吴红娟,陈雪峰.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34―135

下载应用白扁带系双套结固定胃管的效果观察(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应用白扁带系双套结固定胃管的效果观察(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