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浅析终稿

时间:2019-05-15 01:0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浅析终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浅析终稿》。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浅析终稿

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浅析

姓名:徐晶金

班级:建筑与土木工程SW111

学号:201172091 摘要: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当代大学生应当具

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的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我国被委以重任的当今大学生,却存在着浮躁心理,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还有可能在发展极端的情况下,威胁这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剖析大学生浮躁心理的成因,并且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解决当代大学生的苦恼和这个社会进步的阻碍。

关键词:大学生 浮躁 成因 对策

1.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表现。

通过自身体验和同学聊天过程中,我发现大学生活中一些奇怪的现象。比如大学学习期间投机取巧,考试中弄虚作假和论文写作中东抄西凑,这种风气严重影响了大学校园的学习氛围;男女关系之间见异思迁,有些人甚至把爱情当游戏,以此来打发自己的空虚和寂寞;社交工作中急功近利,总是想通过认识他人来给自己方便,有的女生甚至通过自己本身来获取直接利益,满足自己的种种需要;生活中狂热冒失,夸夸其谈,其实心里没货,故作高深;求职过程中又眼高手低,最后无功而返却又怨天尤人„„这些种种在大学生活中清晰可见,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浮躁的风气会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发展,进行渐远,慢慢的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浅析大学生的浮躁心理并提出有效的遏制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危害。

古人云:“浮为名,躁为利”。当前,浮躁是一种浮夸、浮薄、浮嚣、浮华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中一些个人或群体在关注社会事务或追求其自身利益时所呈现出的某种盲目性、非理智性的反映,浮躁心理具有冲动性和盲动性,表现为一种急躁心理。这种心理对大学生来说很难驾驭,把握不好很容易出现严重的问题,以至于伤害自己和危害社会。

2.1大学生浮躁心理对自己的危害。

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很不好的现象,比如对现实社会的冷漠,学习生活中意志消沉,家庭生活中的叛逆,极度的厌学等等。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得知,大家都觉的大学生活相当无聊,在穷极无聊的时候盲目跟风,做的一切事情之后还是那么无聊,慢慢的沦落,慢慢的精神空虚寂寞,最后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就像富二代没事网上炫富,官二代大叫我爸是李刚,穷二代心里失衡,这些都是大学生中存在的现象。这里除了媒体的放大功能外,确实这种浮躁的风气和危害正在扩大。出于这样的浮躁心理,于是大学生渐渐的不务实,急功近利,盲目的追寻想法和抱负,焦躁不安,最后觉得自己付出了却还是收获甚少。

2.2大学生浮躁心理对社会的危害。

大学生是时代的象征,他们即将走进社会,大学生的浮躁心理来源于社会,又作用与社会。大学生在社会中有一定的认可度,在这个社会都在冷漠的时候,需要有人站出来给大家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不是推波助澜,那样会让我们整个社会处于病态中。就像在大家对那个碾压儿童漠不关心的时候,需要有人勇敢的站出来。不然,这个社会将通过大学生作为过渡,把那种由浮躁引起的“空虚”,“寂寞”,“冷”注入整个社会。

3.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的成因分析。

通过学习和研究,大学生的浮躁心理由各种原因形成,通过归纳总结,把大学生浮躁心理的归纳为内因和外因。

3.1大学生浮躁心理的外部原因分析。

3.1.1大学生浮躁心理的社会原因分析。

社会中不正当的竞争是导致浮躁心理的重要原因。社会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学校中也有。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优异,奖励的评价不再是 以分数作衡量,于是评价的标准比较人性化,使得个人在追求高标准过程中要保持客观性和正直性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而导致学生想得到好的成绩却不用心去学习的浮躁心理。于是,大家都很关注“富二代”和“官二代”,觉得他们做了一点事情都应该严惩,因为觉得他们不配有这样的发展机会,没有自己付出的多,却比自己收获大。就像新闻里面播的,公务员考试第一名没有录取却取了第二名?这样的报道可能也只是冰山一角,但是窥一斑而见全貌,值得我们深思很反省。

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已经比较功利,进而影响到了当代的大学生。一些学生过度的追求功利,在竞争环境失衡的时候,采取了一些比较过激的竞争手法,觉得在这样的社会中也只有通过非法的手段和不合理的手段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此来报复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天上人间”事件查出里面不少小姐是大学生,并且这种浮躁的社会风气正在迅速沉淀,以至于上海某个学校的高中生在这个物质社会为了得到高科技产品也出去做援交,在社会上掀起波浪。

3.1.2大学生浮躁心理的经济原因分析。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过度的追求财富,以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使得大学生变得浮躁。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社会都想通过财富来证明自己的成功。于是催生了做官的想通过手段飞黄腾达,做生意的想一夜暴富,做学问的想一举成名,却都不去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奋斗,于是各种浮躁层出不穷,投机取巧者不计其数。

利益分化加剧造成了社会差别的扩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确实有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但也有些人为了缩小这样的差距,于是采用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利益,当然他们也成功了,于是有更多的人去效仿,进而带动整个社会潮流,就连大学生在这样的潮流中也被侵染,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想法去追求财富来证明自己。于是很多人想盲目的退学创业,想抢占先机,在这个成功的舞台占有一席地位。

在经济学理论中,每个人都倾向于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当代大学生在这个经济社会中,通过自己的判断,觉得几年的大学生活辛苦付出了太多,并且毕业后工作和生活中,在不正当竞争中收获甚少,这样的心理落差会让太多的人放弃大学生本该有的踏实和艰苦付出,脚踏实地的做法,而去寄希望于机遇,觉得自己不用努力也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于是这种想法加速了大学生浮躁心理的蔓延。

3.1.3大学生浮躁心理的文化原因分析。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封建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情大于理,关系大于原则成为大学生浮躁滋生和蔓延的文化土壤。于是,在这个大家都在叫嚷着追求公平的时候,在这种不正当竞争面前无力的时候,就会慢慢对这个务实的社会慢慢失去信心。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意识在人们头脑中打下了根深蒂固的烙印,再加上被媒体扩大后给人们呈现的当今的官二代行为,直接刺痛了大家的内心,会去怀疑。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价值系统的失衡和不确定性是导致大学生浮躁心里的直接因素。市场经济下,以经济为目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迅速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价值观受到严峻挑战。

3.1.4大学生浮躁心理的制度原因分析。

许多同学在应试教育指挥下机械的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制度很难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环境。当然,教育制度在不断的改进。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学生不懂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用心学习的道理,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知识,没有分辨真伪的能力。应试教育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使大家在学校没有精力和时间接受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磨练和成长,遇到挫折后不知所措。

3.2 大学生浮躁心理的内部原因分析。

3.2.1大学生心理动机不纯。

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初衷并非是对求知的渴望,通过社会显示的反应,曾今的知识改变命运也再是那么简单,于是渐渐的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而是在社会竞争中被动的学习,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去功利化的学习自己不愿学习的知识。据报道,一个初中生再和同学学习中争第一名失败,竟然唆使他人将同学杀死,这样的事情值得我们深思。

3.2.2大学生价值取向有所偏离。

当今社会中,一切“向钱看”的一元化价值观深入人心,不但让我们的多彩的人生缺乏了意义,还造成了不健康的竞争,有的同学想提前退学去创业,以便走向成功的“高速公路”,有的异常迫切希望得到成功者的指点来获得成功但是却忘了看自己脚下的路,忘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寻成功的真正意义。在大学生价值取向偏离的情况下,不管以后获得什么样的成就,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3.2.3多文化冲突下没有站稳自己的脚跟。

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多文化的交流,许多观点和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读书无用论”、“恋爱消遣论”、“就业恐慌论”“网络游戏激情论”„„当今很多大学生缺乏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力,喜欢盲目跟风,就像“苹果”吹进中国后,众人都买,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的就想自己也拥有。在多种文化冲突下没能自己给自己找到落脚点,没有自己独立的视角和立场。于是,多文化下丢失了自己,觉得做什么都无聊,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渐渐的变得沉沦和冷漠,当沉默太久了会突然爆发,变得暴躁。

4.当代大学生浮躁心里的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浮躁心理越来越严重。因此,有效引导、调适、以至在最大程度上克服大学生的浮躁心理现象刻不容缓。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问题,我们力图寻找到成因所在,探究解决大学生浮躁心理最佳的解决办法。

4.1优化大学生生活和需求的外部环境。

4.1.1优化社会环境,给大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浮躁心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当前盛行的社会浮躁心理,在学校和社会这个大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产生和扩张的。因此对社会要通过各项改革,促进整个社会的优化来实现大学生浮躁心理的纠正和预防。我们的社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走正确的发展道路,构件和谐的社会主义,在和谐的社会中,人们的心态会逐渐缓和,会渐渐的趋于理性。社会组织部门和政府部门要积极建立和健全各种社会政策和规范,如公平的竞争机制,积极合理的分配机制,完备的监督体制,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引领社会像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同时,各大媒体应该正确引导,大力传播先进的文化,提倡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增强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的不正之风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在整体上建立一个良好的舆论和文化环境。优化的外部环境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对避免和克服大学生浮躁心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4.1.2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疏导,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环境。

现在的大学生,在家里都是独苗,被视为掌上明珠,家里的皇帝,学校的贵族,在家长和学校的呵护下,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路平坦,因此很难独立自主的面对和处理问题。我们呼吁家长把真实的生活还原给孩子,让他们学会自信,自强,自理,自立;学会争取权利的同时要注意承担相应的责任;懂得在享受成功的时候准备失败的痛苦;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独立面度艰难困苦;在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生活的滋味。以此来锻炼他们,让他们克服平淡无聊和浮躁。

4.2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来解决大学生内部需求。

4.2.1以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引导自己。

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做引导下,一个人才能不断的超越自己,稳步前进。因为正确的价值观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我们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的时候,会指引我们找到正确的道路。

4.2.2克服自身对社会的从众心理,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

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有自己的立场,克服自己对社会的从众心理,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在发展的社会中,用正确而对价值观引导自己,用自己独特的准确的视角去审视和发现问题,而不是随波逐流。有了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还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因此不会因为他人的不对的想法和做法来改变自己的立场。

4.2.3 积极参加德育教育的培养和思维的创新发展。

我们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要多看,多问,学会自修之道,不管周边的环境如何,学好基础知识,多参加实践,开拓视野,立定志向积极主动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慢慢的改变自己对待生活的不正确的态度,努力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一定付出要有收获,关键是细细品味那个努力的过程,丰富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慢慢强大。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在失败中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以后努力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

4.2.4 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有所担当。我们要有主人翁的精神,敢于承担这个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把社会的发展当作自己的使命去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围绕这个宗旨,不断地完善自己,为社会的进步做点贡献,为我们中国在世界的发展中站稳脚跟。

第二篇:大学生浮躁心理

大学生浮躁心理

浮躁,辞书上解释为轻率、急躁。在心理学上,浮躁主要指种内在冲突所引起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我们一般把它理解为与“扎实”、“沉稳”意思相对立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贾平凹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就叫《浮躁》,文章通过叙述金狗等人的个人奋斗史,来揭示我们民族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一历史转折时期带有某种必然性的情绪和心理态势。虽说浮躁心理在变革年代难以避免,但它毕竟是一种病态心理。这种病态心理,在当今大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

一、大学生浮躁心理的主要表现

一是学业中的投机取巧,具体表现为考试中的弄虚作假和论文写作中的东抄西凑。其实质是“钻政策漏洞发横财”,“摸彩致富”等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态和不劳而获的社会投机心理在学院中的折射。这种由浮躁之气滋生的弊之风确有蔓延之势。有的学生的学习进取心丧失了,缺课成为家常便饭。平时学习不用功、不钻研,但又虚荣心强,考试还不甘落后,自然只有挖空心思在考场上玩弄手段了。这种风气,已经严重影响大学校园的学习氛围,使教育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是恋爱中的见异思迁。大学生谈恋爱是普遍现象了,这不足为怪。大凡浮躁者,压根儿就不想有个确定的对象,而是把谈恋爱当好玩的游戏,并且不断变换着游戏对象,在游戏中寻找异样的刺激,打发自己的空虚和无聊。另一种情况是找不准自己认可的目标,在对方的身材、人品和学识上琢磨去,“衣带渐宽终不悔”,结果只能是在一厢情愿中饱尝失恋的痛苦。

三是社交中的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者,往往是势利眼,与人交往有一种趋上性,即总是渴望和力求结识比自己优越的人,而对不如自己的人则爱理不理,他们希望从交往对象那里获得种好处。这种有明显功利性质的交往毫无真诚可言。别外,浮躁者多想获得眼前利益,往往把兼职赚钱看得过重,往往为了金钱,耽误过多的学习时间。更有个别浮躁的女大学生,干脆做起了“三陪女”或傍大款作秘书,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来获取直接利益,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

四是生活中的狂热冒失。在大学生中有很多发烧友、追星族、影迷、球迷。其中不乏狂热冒失者,比如当中国足球队打进世界杯决赛圈,他们一方面对米卢赞不绝口,口口声声称颂他的“神奇”,一面还做着中国队进入十六强的美梦。中国队首场失利,则情绪一落千丈,大骂不已,高呼米卢要立即“下课”。虽说年轻人在某些方面表现自己的热情或激情是完全正常的,但这种过分狂热的表现显示了这些人的浮躁与不成熟。而其中有些自我标榜为发烧友、足球迷的人,他们对自己崇拜和迷恋的对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吗?这其中肯定有附庸风雅、故作高深者,他们只能是伪票友、伪球迷之类了。

五是求职中的眼高手低。有浮躁心态的大学生,往往在毕业求职中总想往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钻,往高收入、高地位的地方挤。但自己又才疏学浅,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的份量,结果自然是折腾了好几个月,却连连碰壁、无功而返。而后还难以反省原因,不清楚是自己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的必然结果,总以为是怀才不遇、社会不公,因而怨天尤人、愤世嫉俗。

二、大学生浮躁心理的主要特点

一是冲动性 冲动性即在行为处事中经常表现出突然变化、奇怪异常、不冷静、不沉稳、意气用事的特点。如男女大学生之间发生性行为,往往不考虑后果、不考虑责任,往往是一方或双方一时的本能冲动,是突发性的行为。二是性绪性 情绪性主要是指浮躁有一种不稳定的、随情绪而变化的、时冷时热的特点。有的学一对待集体活动,有时候态度很好,能积极参与,表现出很大和热情,可有时候却对待同一性质都无动于衷,表现出十分冷漠的态度。同一个学生对待同一性质的事物,表现出如此大的变,就说明了他们浮躁心态的情绪性特点。又如:有的大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时是充分肯定,认真听其讲课,有时又显出非常厌恶的样子,表现了情绪性特点。

三是盲目性盲目性是指浮躁具有一种目标迷失、不知何去何从的心理状态。如在大学学习期间,时而觉得学好外语最为要紧,时而觉得学好外语最为要紧,时而又觉得学习计算机更为实用,时而又认为自己的专业才是根本。对于学习目标始终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使自己在学习中没有重点,精力不够集中,严重影响了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又如,有的人生活中的情趣爱好也带有盲目性,时而爱唱歌跳舞,时而爱琴棋书画,爱来爱去,就是爱之不深、知之甚少。浮躁者的求职,也常有盲目性的特点。

四是偏执性偏执性是指浮躁具有一种极端化、认准一点不及其余的失衡的特点。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外国一切都好,西方的月亮就是比东方圆。这显然是考虑问题不客观,是错误的,但浮躁者就是要固执一端。这是浮躁的偏执性的表现。又如浮躁的大学生谈恋爱,往往认准了一个,就听不进朋友和家长的劝告,一定要和对方生死与共、白头偕老。这也表现出偏执性的特点。

三、大学生浮躁 心理的产生原因

茅盾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经历过风雨浩劫的中华民族复苏以后,就像长期被关在地窖下的人突然爬到地面上,面对强列的阳光一时还睁不开眼睛,一时还不能适应环境。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是思维最活跃、思想最解放的群体,很自然,中国这些年来改革开放伟大的历史变革难免各种思潮冲击和影响人们的思想,这必定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造成影响。归结起来,大学生浮躁 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风气新形势下,我国不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原有的体制、观念及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与此同时,一些人由于经受不起改革开放的考验,拜金主义思想严重,甚至道德沦丧,出现贪污受贿、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各种社会问题都多了。在这种背景下,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无所适从,而消极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在某些大学生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时候乘虚而入,占据他们心里的重要位置,使他们在很多情况下看不清方向,于是产生浮躁。灯红洒绿的生活是很有腐蚀力的。一些大学生往往只看到通往这一境界的不正常途径,相信这种渠道的力量,因而力求走一条追求享乐的捷径,而结果常常难如人愿,于是浮躁心态更加突出了。

二是价值迷失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似乎这些年来社会对这个问题有点忽略,没有很好地引导青少年作出正确回答,加之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使青年学生产生许多迷茫:勤奋学习不一定意味丰厚的回报,刻苦钻研也末必能找个好工作。现实中脑体鲐挂的情况也使大学生们价值迷失。这样,一些学生不清楚甚至于怀疑自己十几年的汉窗苦读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从而使一些学生心神不宁,不知所措。

三是管理疏漏对大学生的有效管理是使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这方面的管理还不完善,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制度,不少方面存在空白。如大学新生的教育、引导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大学新生从原来生活环境相当保守的小城镇到生活方式开放前卫的大都市,必定会在他们心里激起无数波澜,产生不少内心的冲突矛盾,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行为上很可能无所适从、躁动不安。这时如果没有适当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大学生的浮躁心理容易滋生。

四是认识片面恩格斯说过:“我们只能在我们时找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青年大学生在对社会、人生、事业、爱情的认识上肯定存在不成熟、不完善之处,有的人在争取学业与爱情成功时,很容易滋生求快、求急心理,而忽视条件的制约和大局的利益。认识的片面加上急于求成的行为、极易诱发人们产生偏执、冲动、盲目性,变得头脑发热、心浮气躁。

四、浮躁心理的主要措施

作为一种民族心态来说,浮躁是中国变革这一特定历史的一种精神现象。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来说,浮躁的内核是人的朴素的、本能的生命冲动和物质欲望,浮躁的深层特点,是重外延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重表面轻实际,重短期轻长远,形式主义以至弄虚作假通过它而扩大市场。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盲目行动,对个人和集体都极为有害,必须想方设法减少和消除这一不健康的心理:

一要能知己知彼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比较中坚力量人,更好地认清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方向,扬长避免短,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该做的事。努力结自己之网,不徒羡他人之鱼。这样,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少,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二要有务实精神对待人生和事业,既要有长远目标,更要注意脚踏实地,务实是开拓的基础,务实是创新的源泉。人生非一朝一夕,应当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沉着地向前推进。花拳绣脚只能虚张声势,形式主义更无补于事。吸有务实,急躁冒失的行为才会减少以至消失。

三要树立正确观念不能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遇事善于思考,从现实出发,以平常冷静的心态思考喧闹一时之事。不为量尚所迷惑,不为潮流所左右。“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道路就在自己脚下,既要站得高、看得远,又要稳得住、做得细。

第三篇: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比如:冷漠、消沉、叛逆、厌学、恋网等。这些不良心态为什么会出现?

当问及学生本人时大多认为是精神空虚,但当我们和学生进一步交流却发现,现在的“80后”、“90 后”学生,普遍具有许多喜新求变的想法,甚至展现自身价值的抱负。他们之所以表现出消极不

良情绪,大凡不都是因为空虚,而是因浮躁心理所致。浮躁是不踏实、急于求成的现实体现和内心焦躁不安心理体验的综合体现。其特点:一是冲动,二是情绪化,三是盲目性,四是偏执。表现在大学生身上为:急功近利、狂热浮夸,因为他们有诸多的想法和抱负,所以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焦躁不安、做事无恒。这种浮躁心理,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就业、成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认真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才能更好保证和促进高校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保障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

通过多年从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多届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它们归结起来可说是“新读书无用论”与“独子综合症”的集中反映。1.“新读书无用论”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首要原因

许多人都还记得,十年浩劫时期“读书无用论”是因为“造反有理”而生,那时青年人不用读书只会造反照样能混迹社会,甚至能荣登国家政治舞台;改革开放初期,“读书无用论”是因为短期致富的成本远远低于长期读书致富的成本所致;市场经济初期,“读书无用”则是因为市场选择出现了“脑体倒挂”,重视结果平等,而忽视了实质平等;而当今则出现了另一种比较严重的“新读书无用论”思潮。年据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为什么不读书放弃高考?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就业;二是成本。在笔者分管大学生就业工作多年中,亲眼目睹了几届毕业生如何走向社会。他们在先就业后择业的指导下,通过双向选择、专业考试、面试筛选、待遇谈判,几轮下来,所剩无几;其工作待遇:一般情况是专科生每月800 元-1500 元,本科生每月1500 元-元;但在很多情况下是工资与学历无关,大学毕业生甚至和临时工一样待遇,而且月终收益还不如他人。这还算是已经就业了,仍有一些大学生根本就找不到工作,就连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也是难上加难,甚至是“海龟”也变成“海带(待)” 了。其实,多数人也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然而,从就业角度看,教育的高投入与就业的低收益形成强烈对比,一些家庭因孩子上大学,债台高筑,使人们不得不望而却步。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徐安琪在《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中指出,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 岁至16 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 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可能高达48 万元。一个家庭节衣缩食辛苦供养出一个大学生,最终还要为工作发愁。学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来到校园,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坐在教室里,一方面是为自己前程到大学来深造;另一方面还要为今后很不确定的生活前途担忧。他们的心情消极失落、犹豫不定、烦躁不安、彷徨失措,沉迷网络从中找回现实的缺失。低效益就业的社会现实形成“新读书无用”思潮,造成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心态。2.“独子综合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影响因素

1978 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概念日趋强化,我国长期受“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决定了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娇生惯养等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专家曾指出,父母在独子教育中容易出现的以下失误:一是过分满足是形成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根本原因。当孩子的要求都得到满足时,他会认为生活没有约束,变得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二是过分关注是形成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来源。当孩子受到家人过多关怀时,他以为自己永远是中心,会表现出对他人缺乏关注与爱心。三是缺乏对子女是非辨别力的教育引导,使子女内心善恶界线不清。由于父母教育的袒护和放松,对子女出现的不良行为过于温和,造成子女辨识力低弱,行为放纵不羁。四是过度迁就使子女养成不受别人的监督和提醒的习惯,自我控制约束力较低,做事不靠自己毅志力的努力和组织纪律的约束。父母教育的失误在子女身上发生以下问题:子女只知道被爱,不知道给予爱;惟我独尊而任性放纵;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消费超前,勤俭滞后;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弱;孤独感盛,人际交往差;自信心强,自制力不足等这都是“独子综合症”的体现。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属于“80 后”、“90 后”一代,从小一些人由于受家庭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影响,形成“独子综合症”现象,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诱因。3.“恋爱消遣症”是当代 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又一特点

笔者一次在四川某名校学习无意间路过一个百花园,却见俊男靓女成双成对,促膝闲聊或搂搂抱抱,感觉不像是在校园,园外墙上有一则“甜蜜小屋”钟点房出租小广告,下面联系电话便条已被消费者撕去不少。已进入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于对爱情有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现象,然而现在,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高校,都面临着一些大学生恋爱观失衡问题。学生中流行“不恋爱是损失”、“说好毕业就分手”、“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还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如有不顺心,二者皆可抛”等爱情观;进入大学以后,有的学生在大学宽松的环境下孤独茫然,试图将心理的空虚转化到谈情说爱上;他们怀着性爱好奇、急于求成、情感寄托、寻求刺激的心理,沉迷于爱河消遣,丢了学习,忘了纪律,甚至不能自拔。这种“恋爱消遣症”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一大特点。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教育管理的缺失。一是缺乏学习目的和社会责任教育,照本宣科的教书现象在高校依然存在;二是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人文关怀不够,很多高校教师下课就走,学校辅导员也形同虚设,这都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4.“网络成瘾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一大特征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渠道,满足了学生多样化文化的需求,但同时也加重了学校教育者的责任。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空间,这一虚拟空间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社会转型期,由于大学生的辨识能力不强,对网络的自控能力表现不足,显现出行为上的浮躁、功利、实用等特征;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熟悉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倾听学生的心声,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德育教育,进而增强网络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网络综合症”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又一特点,应当加强重视和引导,以趋利避害减少负面影响。5.“就业恐慌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特点的反映近年来,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当前我国的就业环境和需求矛盾问题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的矛盾,源于劳动力结构性过剩;二是国家高度重视提供的多种优惠政策很难落到实处,源于配套措施不到位;三是教育的高成本投入导致就业待遇的高期望值,而实际却与企业低成本的追求产生直接矛盾;四是传统应试教育培养出的高智低能的接班人与实际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恐慌症”的客观原因。比如闭关自守型学生,往往是指无钱、无能、无胆的学生。他们到社会上找工作衣食住行都要花销,而经济能力差的学生因经济窘迫,只好关在学校守株待兔;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社交能力、相貌气质条件不佳,因而自惭形秽,坐室观望。还有部分独生子女学生因为长期被娇生惯养,独立生活能力较弱,面对就业无所适从、茫然无措,闭关自守成为无胆派。还有好高骛远型学生,因为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理所当然要享受优厚的社会待遇,以至高估自己,缺乏客观认识挑三拣四,造成有业不就,越临近毕业就越感着急恐慌,签约的人越多越心急火燎,因相互攀比措手不及而坐失良机。

二、有效防止和克服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

随着高教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凸显重要,不断变化的形势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问题,我们力图从现状中寻找成因所在,探究对大学生教育指导的有效办法: 1.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锤炼,从根基上克服盲从依赖习惯 流行音乐歌星王菲词曲的《浮躁》写到:“九月天高人浮躁,九月里,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就缺烦恼。”只有简单的22 个字,却道出了浮躁心理的一大成因——平淡无聊。我们现在的“80 后”、“90 后”,都因为自己是独根、独苗,因而被奉为掌上明珠、家里的皇帝、学校的贵族。不管学习怎样、水平高低、能力如何,都被捧成“好的”、“棒的”、他们在温室里养大,在褒扬和赞美声中成长,在迁就和容忍中前行,一路平坦,生活无碍,体验到的社会生活就只有两个字——平淡。所以他们“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就缺烦恼”,因而难以避免产生浮躁。因此呼吁学生家长,一定要让温室花朵走出温室,要把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还给子女,让他们学会自信、自强,自理、自立;学会在争取权利的同时注意承担责任;懂得在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准备经受失败的痛苦;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独立面对艰难困苦;在生活的锤炼中克服平淡无聊,盲从浮躁。

2.调动情绪、确定任务、设定目标、集中精力学习,克服浮躁情绪 让学生集中精力忙于学业,是有效凝聚学生注意力的适当办法。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调动兴趣,确定任务,设定目标。

首先是调动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可以无师自通。然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能力和特长也是千差万别。为此,一是教师要具有学生喜欢的魅力。教师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讲演,广泛的爱好,卓越的特长,高雅的气质,良好的品质等;要让学生喜欢,教师就要具有自身魅力,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二是要让学生对所学学科有兴趣。建立学科兴趣要强调学科的应用性,明确学科的专业性,突出学科的新奇性等等;总之,不要让学生为学而学或为考而学,而要千方百计让他们想去学、自觉的学。其次是确定学习任务克服懒惰盲从。充实学生学业生活,就是要确定任务让学生有序地行动起来,不确定任务学生就可能不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表现出学习懒惰性和盲目性,甚至在生活上也表现出消极和不安等诸多问题。明确学习任务后学生就会有序行动起来,把精力集中于完成学业上,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对于有效克服和浮躁情绪具有积极意义。再次是设定目标让生活充满意义。设定目标的积极意义前面已经讲过,但教学与管理目标不是随意设定的。一是要结合教育培养目标;二是要结合教育教学资源;三是要符合学生的自身需要。根据目标确定计划,并加强过程监督和指导,既要让学生做起来,还要让他们做得有意义。倘若我们也高度重视并积极实施教学管理的目标性,设定目标,确定任务,加强过程检查,并适时给以认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享受达到每一个阶段目标的成就感,取得每一个进步的认同感,体验到不停升级的幸福感,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翰墨书香的深刻含义。

3.完善社会就业公平机制,减少学生茫然无措 的就业心理。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有经验者优先”拒学生于门外,毕业生怎会具有“工作经验”?重男轻女现象也比较突出,不是因为特殊岗位,就嫌女生有婚假、产假之类的麻烦。有些企业对名牌学校盲崇,非名校学生不招。还有就业信息的不对称,主要受地域条件的影响,东部优于西部,大城市优于中小城市。就业渠道的不规范,导致大学毕业生到处找工作,不利于学校教育,不利于社会管理,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认为,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就业信息披露机制和科学有效的就业选择平台至关重要。所谓公平合理的就业信息披露机制,就是凡要到高校选材的用人单位,必须提前在就业专网上公示招聘信息,明确拟招聘时间、学校、专业、岗位、人数、待遇等具体要求。学生根据就业专网招聘信息进行应聘意向性报名,并上传学生就业推荐信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就业和招聘成本,而且可以使大学生就业有序、有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就业混乱现象,还可以减少高校教育管理的麻烦,对于防止和克服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心理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四篇: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范文

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于宏勋

轻化工程2班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比如:冷漠、消沉、叛逆、厌学、恋网等。这些不良心态为什么会出现?

当问及学生本人时大多认为是精神空虚,但当我们和学生进一步交流却发现,现在的“80后”、“90 后”学生,普遍具有许多喜新求变的想法,甚至展现自身价值的抱负。他们之所以表现出消极不良情绪,大凡不都是因为空虚,而是因浮躁心理所致。浮躁是不踏实、急于求成的现实体现和内心焦躁不安心理体验的综合体现。其特点:一是冲动,二是情绪化,三是盲目性,四是偏执。表现在大学生身上为:急功近利、狂热浮夸,因为他们有诸多的想法和抱负,所以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焦躁不安、做事无恒。这种浮躁心理,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就业、成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认真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才能更好保证和促进高校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保障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顺利完成。

1.“新读书无用论”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首要原因

许多人都还记得,十年浩劫时期“读书无用论”是因为“造反有理”而生,那时青年人不用读书只会造反照样能混迹社会,甚至能荣登国家政治舞台;改革开放初期,“读书无用论”是因为短期致富的成本远远低于长期读书致富的成本所致;市场经济初期,“读书无用”则是因为市场选择出现了“脑体倒挂”,重视结果平等,而忽视了实质平等;而当今则出现了另一种比较严重的“新读书无用论”思潮。年据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为什么不读书放弃高考?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就业;二是成本。在笔者分管大学生就业工作多年中,亲眼目睹了几届毕业生如何走向社会。他们在先就业后择业的指导下,通过双向选择、专业考试、面试筛选、待遇谈判,几轮下来,所剩无几;其工作待遇:一般情况是专科生每月800 元-1500 元,本科生每月1500 元-元;但在很多情况下是工资与学历无关,大学毕业生甚至和临时工一样待遇,而且月终收益还不如他人。这还算是已经就业了,仍有一些大学生根本就找不到工作,就连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也是难上加难,甚至是“海龟”也变成“海带(待)” 了。其实,多数人也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然而,从就业角度看,教育的高投入与就业的低收益形成强烈对比,一些家庭因孩子上大学,债台高筑,使人们不得不望而却步。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徐安琪在《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中指出,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 岁至16 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 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可能高达48 万元。一个家庭节衣缩食辛苦供养出一个大学生,最终还要为工作发愁。学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来到校园,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坐在教室里,一方面是为自己前程到大学来深造;另一方面还要为今后很不确定的生活前途担忧。他们的心情消极失落、犹豫不定、烦躁不安、彷徨失措,沉迷网络从中找回现实的缺失。低效益就业的社会现实形成“新读书无用”思潮,造成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心态。

2.“独子综合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影响因素

1978 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概念日趋强化,我国长期受“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决定了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娇生惯养等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专家曾指出,父母在独子教育中容易出现的以下失误:一是过分满足是形成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根本原因。当孩子的要求都得到满足时,他会认为生活没有约束,变得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二是过分关注是形成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来源。当孩子受到家人过多关怀时,他以为自己永远是中心,会表现出对他人缺乏关注与爱心。三是缺乏对子女是非辨别力的教育引导,使子女内心善恶界线不清。由于父母教育的袒护和放松,对子女出现的不良行为过于温和,造成子女辨识力低弱,行为放纵不羁。四是过度迁就使子女养成不受别人的监督和提醒的习惯,自我控制约束力较低,做事不靠自己毅志力的努力和组织纪律的约束。父母教育的失误在子女身上发生以下问题:子女只知道被爱,不知道给予爱;惟我独尊而任性放纵;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消费超前,勤俭滞后;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弱;孤独感盛,人际交往差;自信心强,自制力不足等这都是“独子综合症”的体现。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属于“80 后”、“90 后”一代,从小一些人由于受家庭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影响,形成“独子综合症”现象,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诱因。

3.“恋爱消遣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又一特点

笔者一次在四川某名校学习无意间路过一个百花园,却见俊男靓女成双成对,促膝闲聊或搂搂抱抱,感觉不像是在校园,园外墙上有一则“甜蜜小屋”钟点房出租小广告,下面联系电话便条已被消费者撕去不少。已进入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于对爱情有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现象,然而现在,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高校,都面临着一些大学生恋爱观失衡问题。学生中流行“不恋爱是损失”、“说好毕业就分手”、“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还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如有不顺心,二者皆可抛”等爱情观;进入大学以后,有的学生在大学宽松的环境下孤独茫然,试图将心理的空虚转化到谈情说爱上;他们怀着性爱好奇、急于求成、情感寄托、寻求刺激的心理,沉迷于爱河消遣,丢了学习,忘了纪律,甚至不能自拔。这种“恋爱消遣症”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一大特点。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教育管理的缺失。一是缺乏学习目的和社会责任教育,照本宣科的教书现象在高校依然存在;二是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人文关怀不够,很多高校教师下课就走,学校辅导员也形同虚设,这都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4.“网络成瘾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一大特征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渠道,满足了学生多样化文化的需求,但同时也加重了学校教育者的责任。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空间,这一虚拟空间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社会转型期,由于大学生的辨识能力不强,对网络的自控能力表现不足,显现出行为上的浮躁、功利、实用等特征;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熟悉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倾听学生的心声,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德育教育,进而增强网络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网络综合症”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又一特点,应当加强重视和引导,以趋利避害减少负面影响。

5.“就业恐慌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特点的反映

近年来,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当前我国的就业环境和需求矛盾问题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的矛盾,源于劳动力结构性过剩;二是国家高度重视提供的多种优惠政策很难落到实处,源于配套措施不到位;三是教育的高成本投入导致就业待遇的高期望值,而实际却与企业低成本的追求产生直接矛盾;四是传统应试教育培养出的高智低能的接班人与实际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恐慌症”的客观原因。比如闭关自守型学生,往往是指无钱、无能、无胆的学生。他们到社会上找工作衣食住行都要花销,而经济能力差的学生因经济窘迫,只好关在学校守株待兔;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社交能力、相貌气质条件不佳,因而自惭形秽,坐室观望。还有部分独生子女学生因为长期被娇生惯养,独立生活能力较弱,面对就业无所适从、茫然无措,闭关自守成为无胆派。还有好高骛远型学生,因为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理所当然要享受优厚的社会待遇,以至高估自己,缺乏客观认识挑三拣四,造成有业不就,越临近毕业就越感着急恐慌,签约的人越多越心急火燎,因相互攀比措手不及而坐失良机。

二、有效防止和克服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

随着高教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凸显重要,不断变化的形势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问题,我们力图从现状中寻找成因所在,探究对大学生教育指导的有效办法:

1.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锤炼,从根基上克服盲从依赖习惯

流行音乐歌星王菲词曲的《浮躁》写到:“九月天高人浮躁,九月里,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就缺烦恼。”只有简单的22 个字,却道出了浮躁心理的一大成因——平淡无聊。我们现在的“80 后”、“90后”,都因为自己是独根、独苗,因而被奉为掌上明珠、家里的皇帝、学校的贵族。不管学习怎样、水平高低、能力如何,都被捧成“好的”、“棒的”、他们在温室里养大,在褒扬和赞美声中成长,在迁就和容忍中前行,一路平坦,生活无碍,体验到的社会生活就只有两个字——平淡。所以他们“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就缺烦恼”,因而难以避免产生浮躁。因此呼吁学生家长,一定要让温室花朵走出温室,要把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还给子女,让他们学会自信、自强,自理、自立;学会在争取权利的同时注意承担责任;懂得在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准备经受失败的痛苦;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独立面对艰难困苦;在生活的锤炼中克服平淡无聊,盲从浮躁。

2.调动情绪、确定任务、设定目标、集中精力学习,克服浮躁情绪

让学生集中精力忙于学业,是有效凝聚学生注意力的适当办法。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调动兴趣,确定任务,设定目标。

首先是调动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可以无师自通。然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能力和特长也是千差万别。为此,一是教师要具有学生喜欢的魅力。教师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讲演,广泛的爱好,卓越的特长,高雅的气质,良好的品质等;要让学生喜欢,教师就要具有自身魅力,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二是要让学生对所学学科有兴趣。建立学科兴趣要强调学科的应用性,明确学科的专业性,突出学科的新奇性等等;总之,不要让学生为学而学或为考而学,而要千方百计让他们想去学、自觉的学。

其次是确定学习任务克服懒惰盲从。充实学生学业生活,就是要确定任务让学生有序地行动起来,不确定任务学生就可能不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表现出学习懒惰性和盲目性,甚至在生活上也表现出消极和不安等诸多问题。明确学习任务后学生就会有序行动起来,把精力集中于完成学业上,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对于有效克服和浮躁情绪具有积极意义。

再次是设定目标让生活充满意义。设定目标的积极意义前面已经讲过,但教学与管理目标不是随意设定的。一是要结合教育培养目标;二是要结合教育教学资源;三是要符合学生的自身需要。根据目标确定计划,并加强过程监督和指导,既要让学生做起来,还要让他们做得有意义。倘若我们也高度重视并积极实施教学管理的目标性,设定目标,确定任务,加强过程检查,并适时给以认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享受达到每一个阶段目标的成就感,取得每一个进步的认同感,体验到不停升级的幸福感,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翰墨书香的深刻含义。

3.完善社会就业公平机制,减少学生茫然无措的就业心理。

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有经验者优先”拒学生于门外,毕业生怎会具有“工作经验”?重男轻女现象也比较突出,不是因为特殊岗位,就嫌女生有婚假、产假之类的麻烦。有些企业对名牌学校盲崇,非名校学生不招。还有就业信息的不对称,主要受地域条件的影响,东部优于西部,大城市优于中小城市。就业渠道的不规范,导致大学毕业生到处找工作,不利于学校教育,不利于社会管理,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认为,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就业信息披露机制和科学有效的就业选择平台至关重要。所谓公平合理的就业信息披露机制,就是凡要到高校选材的用人单位,必须提前在就业专网上公示招聘信息,明确拟招聘时间、学校、专业、岗位、人数、待遇等具体要求。学生根据就业专网招聘信息进行应聘意向性报名,并上传学生就业推荐信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就业和招聘成本,而且可以使大学生就业有序、有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就业混乱现象,还可以减少高校教育管理的麻烦,对于防止和克服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心理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五篇:克服浮躁心理

克服浮躁心理

期中考试临近,很多同学静不下心来,显得格外浮躁。既想取得好的成绩,又不愿踏踏实实地学习,还有的甚至不知从何下手。现推荐下文,希望同学们从中获益。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其产生原因,在于社会变革期由个人的攀比心理造成,表现为乱碰瞎撞、炒股摸奖、跳槽等等,什么事都干得出,干什么事都无恒心,心急火燎。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浮躁心理主要由心理方面的错误认识引起,因此可以引导其进行自我调适:

1、忌攀比:“人比人,急死人”。当事者通过攀比,产生对社会生存环境的不适应,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不满意,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

2、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当事人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所蛊惑的躁动化社会心态驱使下,他们奋斗的目标只有一个即为了金钱。但他们的奋斗又缺乏恒心与务实精神,缺乏对自己的智力与发展能力的准确定位,因而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特别容易陷入由金钱编织的心理误区。

3、给自己准确定位:如今的社会是个开放的格局,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即使是百万富翁也不能保证他永远挥洒自如。同时,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有可能使一部分原来在社会中处于优势的人“每况愈下”,而原来在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反而高了起来。因此,给自己准确定位,保持头脑清醒,做力所能及的事,才能泰然处世,杜绝浮躁心理的发生。

在学习中,一部分中学生表现为行动盲目,缺乏思考和计划,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见异思迁,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歌星挣大钱,就想当歌星;看到企业家、经理神气,又想当企业家、经 理,但又不愿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学习。还有的孩子兴趣爱好转换太快,干什么事都没有常性,今天学绘画,明天学电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忽冷忽热,最终一事无成。这种心理情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浮躁”。浮躁心理是当前中学生较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某些学习阶段,甚至成为一些中学生的通病。浮躁心理如不及时纠正,则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本文拟就中学生浮躁心理的表现、危害、成因及防治等作粗浅探讨与分析。

一、浮躁心理的表现与危害

浮躁心理的表现形式因人而异。经常性的表现为“想不到” “坐不住” “听不进”“忙不停” “长不了”。“想不到”: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不知道该做什么,什么先做、什么后做,甚至手足无措,一会儿看看这本书,一会儿看看另一本; “坐不住”:在课上找各种借口下位子,或是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听不进”:觉得课上老师讲的东西太“简单”,不值一听,或是在哈欠连天,根本不管老师讲什么; “忙不停”:兴头上来时,马上动手去做,乱忙一气,希望“快刀斩乱麻”,一下子把事做完,却常常忙中出乱,甚至殃及他人; “长不了”:在老师批评和考试后,短时间内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几天之后,依然故我,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浮躁心理的存在必然对同学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心气浮躁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使人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睡眠障碍、神经紊乱;急功近利会导致心理紧张、烦恼、易怒,减低注意能力、思维能力;浮而不实使学习无法深入,仅局限于表面,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二、浮躁心理的成因

1.内部原因

(1)神经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而不灵活、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较高,容易急躁,沉不住气,做事易冲动,注意力易分散。

(2)人格特征。

有些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学习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进,缺乏恒心。

(3)认知水平。

部分同学把成绩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急于取得优异成绩,而又不从塌实学习入手,希望通过一些“捷径”,快速“成功”。

2.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和结构正进行着大调整,社会氛围充塞着“喧嚣”“浮躁”之气。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舆论、时尚、风气、文化氛围都会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抱负水平、态度发生作用,从而影响其学习心理。2)家庭教育。在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面前,不少家长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既对改革的成果表示赞成和满意,又担心和忧虑在新体制带来的震动和冲击面前无法适应,因而患得患失,心神不安。也有的家长急于脱贫或改变生活的现状,表现出急功近利、急躁的心态(如对工作挑三拣四,频频跳槽),恨不得一眨眼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这种心理也影响到子女。

三、浮躁心理的防治

中学生的浮躁心理已成为他们提高成绩的重大障碍,理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怎样改变浮躁心理应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借鉴有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从以下几法入手。

1、立志教育。

教育学生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这点对于防止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在帮助学生立志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立志要切实可行。有的学生立志经常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可行,而是凭心血来潮,过高地要求自己。这种立志者多数是要受挫的。教师应该告诫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立目标(最好和学生一起分析学生的特点),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千万不要赶时髦。二是立志要专一。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父母要告诉学生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恒“的道理。要防止学生“常立志而事未成“的不好结果的产生。

2、习惯教育。

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浮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平素学习、生活中放松对自己的克制,而逐渐形成的。要矫正这种性格缺陷,就必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针锋相对地矫正。因此,一是要培养学生行为的计划性,要引导学生在做事之前,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做?做这个吗?希望什么结果?最好怎样做?“并要具体回答,写在纸上,使目的明确,言行、手段具体化。二是要求学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焦躁,不虚浮,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点儿一点儿分开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累积到最后即可达到目标。

3、磨练教育。

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磨练“学生的浮躁心理。如指导学生练习书法,学习绘画,弹琴,解乱绳结,下棋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和韧性。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浮躁情绪。例如,做事时,学生可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会把事情办坏“,“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样会一事无成“.“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学生坚持不断地进行心理上的练习,学生浮躁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

4、榜样教育。用榜样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首先教师要调适自己的心理,不骄不躁,为孩了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其次,鼓励学生用榜样如革命前辈、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以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的生动、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养其勤奋不息,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5、反思教育。

让学生时常反思自己,多问自己:我有志向吗?我我这段时间浮躁了吗?在哪些方面浮躁了?接下来怎么调整自己?

下载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浅析终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浅析终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析当代大学生着装心理(★)

    分析当代大学生着装心理 摘要:服装对于人类一直是十分重要的,从远古到今天,“衣”一直都在人类生活中排在第一位,而且服装不仅仅是一个遮挡肉体的东西,更是一种时尚的代表。对于......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摘要] 为了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恋爱心理的规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文献,对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恋爱动因、恋爱中出现......

    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1、你是否觉得自信?()A.非常自信 B.自信 C. 有时不太自信 D. 不自信甚至自卑 2、大学生如果能改变自己,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呢?()A.知识 B. 出身 C. 外貌......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及行为 [内 容 摘 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庞大的消费大军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特点和巨大的潜力,构成了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群体力量。......

    如何克服浮躁心理

    如何克服浮躁心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批评某人太过“浮躁”,这个词也一度成为了流行词汇。用来形容某种心理,实际上形容得未必准确。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

    青少年的浮躁心理

    青少年的浮躁心理 浮躁心理的表现及危害: 浮躁心理是当前一些青少年的通病之一,表现为行动盲目,缺乏思考和计划,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见异思迁,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

    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论文

    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及对策 11物理1班王清清11101091028 11物理1班袁晓仪11101091036 11物理1班雷嘉宝11101091011 [摘要]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蔓延,已严重危害到了高校......

    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5篇范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 代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的早期和中期,正值青春发育期,在此期间,其形态、生理、内分泌、行为,智力等方面表现着一系列的急剧变化。尤其是由于性激素分泌旺盛,又......